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新聞評論論文

新聞評論論文

時間:2022-03-27 04:58:4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新聞評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聞評論論文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

[摘要]分別分析了電視新聞評論是如何通過議題選擇、突發事件、社會熱點事件這三個方面發揮其輿論引導的作用,以促進電視評論節目更好地引導輿論。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輿論;引導

當前,微信、微博、各家媒體的新聞客戶端等各種新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快捷,與此同時也對受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海量的信息呈現在受眾面前,受眾缺少權威聲音的引導,大大增加了其選擇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難度。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信息大多為碎片化信息,受眾接收信息為淺閱讀的方式。在這種閱讀氛圍里,很容易導致輕信和盲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受眾對信息的批判能力。這時,評論節目就迎合了受眾對信息解讀的需求,同時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電視新聞評論是如何引導輿論的呢?我們將從電視評論對議題的選擇、突發事件的處理、社會熱點事件的處理這三個方面分析電視新聞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

一、通過議題選擇引導輿論

1972年,麥庫姆斯和肖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媒介是新聞的把關人。媒介雖然不能主導受眾的思維但是卻可以影響人們對哪些事件進行關注。大眾傳播議程設置的核心就是選定一個話題,引導人們對話題的關注,并強化話題在公眾心中的重要程度。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評論而言,媒體選擇針對怎樣的新聞事件發表評論以及在評論時進行宣傳的強弱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新聞輿論中心的形成。例如,有關民生問題的電視新聞評論,民生議題不同于其他議題,受眾對民生領域的關注度極高,導致民生議題很容易爆發成為公眾領域的熱門問題。如果沒有對民生問題進行準確解讀,受眾對政府頒布的有關民生問題的政策與措施的理解就有可能發生偏差,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缺少理性的分析。這很有可能誘發更大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加劇了輿論引導的難度。所以,對民生議題的輿論引導應格外重視。

二、通過突發事件引導輿論

突發性事件比一般新聞表現出了更高的新聞價值,這就需要新聞媒體及時發聲,在對整個事件做出報道的同時,做好相應的新聞評論工作。由于受眾對突發事件表現出十分高的關注度,如果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不慎、不及時,有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社會動蕩和負面效應。那么,在對突發事件進行新聞評論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想真正提高新聞輿論的指導性,就要求新聞評論者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把握受眾的需求,在第一時間為受眾解答疑惑,闡明媒體的見解和態度。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時間”并不意味著盲目搶發,及時的電視新聞評論也必須在新聞事實真實報道的前提下進行。如果媒體只是捕風捉影,未經核實就馬上報道并發表評論,那么即使新聞評論做到了及時迅速地,也可能使新聞評論的媒體失去公信力,同時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團結,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其次,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在揭示事件真相的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公眾的信心產生沖擊,可能引起缺乏安全感、恐慌心理加劇等問題。這個時候,新聞事件的持續關注和報道以及及時而深刻的新聞評論的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電視媒體對突發事件的評論及時、準確、影響力大,它不僅發出了電視臺權威、公平、正義的聲音,也代表著中國媒體對相對敏感事件的敏銳的洞察力與鮮明的立場和態度。

三、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引導輿論

社會熱點事件是指一段時期內被社會公眾廣泛了解和傳播,引起社會強烈的輿論反應的新聞事件。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社會熱點事件的形成通常是由當事人或者網民通過網絡等各類媒體將事件進行曝光,引起網民和受眾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后,事件開始在社會上廣泛快速地傳播。之后再經媒體的傳播、網民的議論,使受眾的情緒、意見不斷高漲,從而形成輿論,導致事件成為公共事件。那么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是如何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輿論引導的呢?首先,在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尤其是針對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的熱點事件,傳統媒體一定要有鮮明的立場和態度,不能盲目跟隨網絡輿論推動熱點事件的傳播。在面對不斷升溫的社會輿論時,作為主流媒體的傳統媒體不能失語,而是應該思考該事件是否應該報道、應該從什么角度什么方向來報道,絕不能被事件牽著鼻子走。其次,當今社會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網絡媒體的興起的同時也帶來了虛假信息日益泛濫的負面影響,新聞評論者應幫助受眾對在社會群體中廣泛傳播的信息去粗取精、分類匯總,積極揭露虛假信息,澄清真相,進行電視媒體的“話語議程設置”。最后,新聞評論一定要“接地氣”,傾聽民意、反映民意,從受眾的角度、立場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接受和信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自從其誕生起,就贏得了觀眾的喜愛,電視評論節目以其深度的解析,對事件全面的分析以及聲畫并茂、形象直觀的表現方式得到了受眾的認可與青睞。輿論導向的正確與否事關重大,關系著國家和人民的切身利益。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其輿論引導作用仍在不斷增強,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夠使人民安康、社會穩定。

作者:郭宇 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新聞評論論文:新聞評論微博化研究

摘要:針對新聞評論微博化的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對新聞評論微博化所產生的問題和解決對策進行探討并提出個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新聞評論微博化;趨勢;利弊

我們平時所說的微博其實就是指新浪微博,它作為一種人們分享和交流的平臺,有著快捷性、時效性和隨意性。近幾年,微博在中國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態勢,擁有微博的人也很多,人們經常通過微博來分享自己的觀點和交流意見,截至2017年3月,微博月活躍用戶達3.4億,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有網友將微博戲稱為“圍脖”,現在“織圍脖”已成為網上最熱的活動,深受廣大網民的追捧。

1微博新聞評論的特點分析

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或新聞評論員對新近發生的熱點事件或有意義的事件,通過專業的理論分析,多角度觀察,帶有鮮明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新聞評論也是當今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換句話說,新聞評論就是就當時熱點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發表權威意見以指導廣大受眾實踐的一種文體。傳統媒體評論都有其標準,相反,微博評論相對于傳統媒體評論要相對自由,語言文字也要隨意的多。微博評論的形式可以是一段簡短的小文章,也可以是一句簡短的話、一個詞語或是一個符號一個表情,體現著“微”特色。微博評論較傳統媒體上的新聞評論(報紙、電視)更具時效性、便捷性、受眾多,電視媒體評論需經過采編播,最快需幾個小時才能播出,紙制媒體需印刷最快也需一天時間見報,相比之下,微博評論只需在新聞事件發生之后,進行加工編輯,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迅速傳播。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傳統媒體,微博作為一個網友公共發言的平臺,讓普通民眾尤其是長期缺乏話語權的老百姓們都有了暢所欲言的機會。相反,傳統媒體(報紙、電視)由于權威性、規范性的要求,大多都會采用專業評論員、重量級機構或官員的言論為主,導致普通大眾的聲音無法傳遞。微博新聞評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互動性強。

微博的普及改變了這一個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組織、個人等都可以開通微博,微博的信息種類各有不同,形成了一個橫縱向交錯的信息網,不同社會團體、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這個信息網格中發表言論,表達感情。微博新聞評論的再一個特點就是移動性強,進行微博新聞評論可以隨時利用手機終端,針對某一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即時地觀點,形成碎片化信息表達的形式,而且微博的閱讀和也不會限制的人的時間和地點。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用語新名詞也隨之而來,獨特的網絡用語、符號也經常出現在微博新聞評論中,增強微博新聞評論的可看性。而觀報紙、電視以及官方網站上的新聞評論,一般都是長篇闊論,大的信息量,小而密的字,使廣大老百姓們看閱起來費時費事,而且想要進行網站評論時還需進行注冊登錄才能發表意見,就導致許多網友覺得費時費事從而放棄評論。而且報紙等新聞評論全無互動性。反觀微博進行新聞評論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只需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就可完成新聞評論的傳播,操作簡單、方便,更適合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微博讓人們能隨時隨地了解、傳播身邊所發生的新聞,并發表個人的意見,實現了即時的信息分享。

微博的出現無疑是對傳統新聞業的極大的沖擊,微博傳遞消息的迅速、便捷是報紙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微博近乎零時差的傳播使報紙報道滯后性更加明顯,人們通過網絡、手機客戶端就能得知一切消息,這就導致近年來報紙的銷量正在迅速減少,讀者的年齡也普遍偏大,報紙等傳統媒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微博是廣大網民的言論平臺,成為廣大網民發表個人觀點、抒發情感、進行社會言判的言論平臺。它能容納所有人的評論,也能使每個人都對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的表達民意,相比于正式的報紙評論,許多人顯然更喜歡看富有人情味的評論。雖然微博上的評論好壞不一,但的確不乏一些有見解的評論,而且微博上的評論具有很強的互動性,這就使許多人不再關注傳統媒體上的評論。傳統媒體也在微博的影響下推陳出新,開始改變新聞傳播的模式及新聞評論的形式,紙媒新聞評論受微博的影響出現了微博化的現象,例如原本嚴謹的報紙也開始活用網絡用語,更加親民。例如人民網2017年2月17日《人民網評:藥價這么“虛”,應該“補”點啥?》、人民網2017年3月5日《人民網評:政府工作報告聽下來,一“痛”一“爽”感受強》、人民日報2017年6月6日《富裕時代,不浪費才夠帥》等,就利用《中國好聲音》來吸引讀者,貼近百姓的生活。評論語言即通俗易懂,又貼近百姓的生活。

2新聞評論微博化產生的問題與對策

新聞評論微博化為傳統新聞評論增加了廣泛的素材,使新聞評論更加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但同時也使新聞評論存在著關注點易轉移,碎片化的弊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一波接著一波,這就很容易讓受眾轉移關注點,一個話題很快就會被遺忘而導致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事件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沒能進行深度的評論,一些很好的新聞由頭缺少后續的報道與評論,就被其他的熱門話題取代。這種就難以達到靠新聞評論的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目的。受微博影響許多新聞評論變得過于短小,評論的數量多、來源廣,卻缺乏深度和系統的評論,這就使新聞評論有了碎片化的弊端。新聞評論微博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使新聞評論的選題和內容多元化的同時,也造成了受眾定位不準的問題。傳統的新聞評論都有自己固定的讀者群,有自身的特色,而受網絡的影響,許多報紙一味地追求吸引讀者增加銷量,對熱門的話題進行評論,涉及各個領域,照顧的面廣,卻缺乏了穩定的讀者群,缺少了自身的特色。新聞評論微博化廣泛吸納讀者的評論和網友的評論,在體現百姓的聲音,廣泛集納意見的同時,也使評論的公信力降低了。由于參與評論的是普通群眾,不是專業的學者,所以對事件的評論就難以讓人信服。受微博的影響,紙媒拋出論點,在獲得時效性的同時,也失去了深度。而短小的評論也會造成缺乏深度的問題,傳統的新聞評論寫作,一般具備完整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通過深入淺出的論述,對人們的思想造成影響,而太短的評論必然無法深入挖掘事件的內涵。

2017年6月3日凌晨,世乒賽男單第三輪比賽中,中國選手張繼科1︰4不敵韓國選手李尚洙,無緣男單16強,爆出本屆賽事開賽以來的最大冷門。賽后,張繼科接受采訪時稱,失利是因為自身沒有調整好狀態,與傷病并無關系,主要是因為對手拼得很兇,自己慢了一點,精力上也稍微差了一點。說完,他徑直離開賽場,不再接受采訪。賽事的爆冷,瞬間在網絡上瞬間掀起了一波輿論。此條消息一經發出,很快就有十幾萬的轉發量和評論。微博網友評論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是綜藝節目參加多了,體育明星變娛樂明星的后果。還有的網友評論運動員有輸有贏很正常;比賽起起伏伏很正常,沒有誰是常勝將軍,等等,這些言論迅速在網上鋪開,可謂是各抒己見,都有著不同的觀點。有人頂、有人贊,微博平臺熱鬧非凡,還有前不久鬧得沸沸揚揚的青島天價大蝦事件、哈爾濱天價魚事件,網友們評論此起彼伏,瞬間轉發被轉發、評論再互動。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話語權,網友們通過微博發表自己對某一熱點事件的言論,特別是那些熱點新聞、關乎自己切身利益、重大事件等能夠吸引更多的網友們進行評論互動。現在的微博新聞評論正值繁榮時期,其繁榮程度也可以說明現在的網友愿意參與進行,話語權的意識也在漸漸增強,而且希望自己發表的言論能得到其他網友的認可,成為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

3結論

雖然新聞評論的微博化促進了新聞評論的改革與發展,但也存在著缺乏深度、語言不規范等問題,需要加強管理,了解評論的選題及用語。縱觀當前媒體評論,報紙等傳統媒體新聞評論在新聞傳播中的重要角色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分量更重。傳統媒體應該在培育、發展有個性的新聞評論上下功夫。面對目前網絡言論的沖擊,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一方面要發揮固有的優勢,另一方面是要積極創新,適應傳播的新形勢。針對微博對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產生的影響,新聞評論出現微博化的現象,筆者認為紙媒新聞評論應積極與微博等新媒體融合,努力發揮自身優勢,以深度、權威并且親民的評論提升報紙評論的公信力和競爭力,尋求報紙新聞評論發展的新的突破。

作者:梁媛 單位:農墾哈爾濱管理局宣傳部廣播電視文化中心

新聞評論論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

【摘要】

進入“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注入互聯網思維。澎湃社論發揮互聯網特點,在評論獨家、內容深廣、版面設計和受眾互動等方面有一定的改變和創新。

【關鍵詞】

新聞評論;澎湃新聞;媒介融合

一、“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產品:《澎湃新聞》

“互聯網+”時代,新舊媒體的融合是一場全方位的突圍,多層次的革新。媒介融合是傳媒行業、電信行業、IT行業,從內容生產到網絡渠道再到終端服務的融合。傳統媒體通過互聯網的力量推進現有傳播媒介的深化改革,塑造新型傳媒業態。喻國明說:“新時期媒體融合轉型最重要的是要應用‘互聯網思維’”。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第四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首次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澎湃新聞正是在互聯網時代媒介融合的大潮中應運而生的。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聞”(ThePaper)作為上海報業集團一個重要新媒體產品正式上線。其依托《東方早報》的采編隊伍,“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搭建一個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臺。澎湃新聞由紙媒全面轉型為線上媒體,在立足文字、圖片報道的基礎上,增加視頻、音頻、動畫、互動媒體技術等報道手段,實現新聞報道的技術手段融合。上線僅一年多,澎湃新聞已迅速成長為中國現象級的新媒體產品。

澎湃新聞致力于打造互聯網新聞與思想的最大原創平臺,下設“時事”、“財經”、“生活”、“思想”四個欄目,并分設共四十七個子專欄。其中,“思想”欄目下設“社論”專欄,專欄簡介為“19:30,告訴你我們最想說的話”。從2014年8月10日的《五論新常態:開放也需新思路》開始,以平均每天一篇的頻率延續至今。澎湃社論代表《澎湃新聞》的立場,是澎湃編輯部就社會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社論是傳統媒體最為看重的新聞評論和輿論工具,代表整個媒體發聲,代表整個社會發聲,甚至代表整個政黨國家發聲。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認為:“社論集中反映并傳播一定政黨、社會政治集團或社會群眾團體對當前重大事件和迫切問題的立場、觀點、主張。”《澎湃新聞》作為媒介融合較為成功的例子,澎湃社論也代表整個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

二、《澎湃新聞》社論的數據分析

(一)《澎湃新聞》社論《澎湃新聞》社論代表澎湃立場,“19:30,告訴你們我最想說的話”,自2014年8月10日社論欄目上線以來,一直是《澎湃新聞》的重要欄目,有著較大的影響力。《澎湃新聞》脫胎于《東方早報》,有著優秀的社論寫作隊伍。社論會在網頁、客戶端、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同步更新與傳播,全媒體聯動的傳播策略讓社論最大限度的抵達受眾。特別是在《澎湃新聞》客戶端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群之后,這種高質量的符合移動閱讀模式的社論將會更受用戶歡迎。

(二)社論樣本界定《澎湃新聞》從2014年8月10日開設社論專欄,到2015年6月1日社論平均每天一篇,穩定而不間斷。本文選取了2015年6月1日

至2015年12月31日《澎湃新聞》所刊登的208篇社論作為樣本分析。從時間和樣本信息量考慮,7個月208個樣本應該可以比較好的反映其社論的特點。(三)社論議題歸屬地對社論議題的歸屬地分析,結果如表1。社論主要選取國內議題,根據國內新聞事件、社會現象、重大節日等為素材發表社論。11%的國外議題基本上都是就國外重大新聞發表社論,其中大部分都是國外的政治事件。

(四)社論題材對社論題材的選擇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澎湃新聞》選題范圍廣,其中以社會民生題材為主,體現了澎湃對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高度重視。社會民生、科技教育、社會經濟三方面是最主要的評論題材,三方面都是國民最關切,最能體現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另外,很多媒體評論比較看重的政治題材,在澎湃社論中只占一小部分,對國家政策,國家政治事件,國家外事活動等關注較少,闡釋得也不多。最后,文體娛樂、環境醫療、交通法律三種題材的數量差不多,不是澎湃社論關注的重點。

(五)社論價值取向社論的價值取向往往就是一個媒體的價值取向,所以社論的價值取向總是媒體最為看重的。分析《澎湃新聞》社論的價值取向,結果如圖2。闡釋類社論占據了社論的絕大部分,其次是建議類,批判類、歌頌類、紀念類只占很小一部分。可以看出澎湃社論采用比較溫和的方式來評論國家和社會事件,重在闡釋社會現象,政策法規,然后提出建議,引導大家解決問題。

(六)社論評論數量分析對《澎湃新聞》網頁中每篇社論的互動評論數量進行統計,結果如表2。大部分社論的評論量都在100條以下,受眾的評論較少,活躍度不高。

三、《澎湃新聞》社論的特點

(一)發聲頻繁,選題多元,關注社會民生社論是媒體針對社會中重大問題發表的評論,表明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立場態度,在傳統媒體時代,意義重大的社論使用并不頻繁。但是,《澎湃新聞》的社論專欄卻有著很高的發表頻率。本文選取的7個月時間跨度內,《澎湃新聞》共發表了208篇社論,基本上平均每天一篇。《澎湃新聞》四個板塊之下只有“社論”一個評論專欄,所以高密度的社論發表頻率,似乎和一般的評論一樣,讓其重要性減弱。在高頻率發表社論的同時,《澎湃新聞》社論的選題也十分多元。本文所選208篇樣本中政治17篇、經濟48篇、社會民生76篇、科技教育31篇、環境醫療11篇、交通法律11篇、文體娛樂14篇。其中選題最多的是社會民生方面,占到了36.53%。傳統媒體社論關注較多的國家政治,《澎湃新聞》社論卻關注得較少。澎湃社論發聲頻繁,選題多元,高密度多層次的社論覆蓋社會方方面面,體現《澎湃新聞》的社會責任感。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使社論不受版面限制,每天發聲,繼承傳統媒體長處使社論的寫作更深入更廣闊。

(二)評論嚴謹,態度溫和,闡釋建議為主評論的價值取向,態度風格關乎一個媒體的精神氣質,評論的立場往往就是媒體的立場,是媒體立于社會的核心所在。過去傳統媒體評論的理性思維強于新媒體的碎片化表達,在寫作上更體現思維的深刻,論證的嚴密,邏輯的合理,在引發受眾思考的同時往往表現出主流意識的權威性。媒體的價值觀、風格、立場,是在一次次的新聞評論中累積形成,最后被受眾慢慢認可的。社論是社會改革和政策變化的風向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澎湃新聞》社論的價值取向從統計的208篇社論來看,闡釋性社論125篇,占60.10%,建議性社論50篇,占24.04%。評論風格嚴謹,態度語氣溫和,以闡釋和建議為主是澎湃社論的最大特點。如2015年12月28日的社論《作弊入罪遭遇挑戰》,以研究生入學考試泄題事件為素材,闡述作弊入罪的法律條文,最后提出建議應該重視維系社會公平的法律。社論文字嚴謹,態度溫和,動情的闡釋,堅定的呼吁基本可以代表澎湃社論的特點。

(三)語言親民,排版簡潔,具有媒介融合特點《澎湃新聞》社論的篇幅都不長,標題言簡意賅,正文先簡述事件由頭,然后發表論述。社論大多從社會責任、社會意識等正面價值觀去解讀社會問題,并且把這種價值觀體現在澎湃新聞所能把持的新聞陣地上,進而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社論用平民化的寫作方式,不講大道理,不用說教式的評論方式,體現了親民風格。例如,2015年10月18日的《吐痰》就“上海地鐵吐痰事件”提出如何做一個社會文明人,文明人解決問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養社會的文明習慣。澎湃社論的媒介融合特點,一方面體現在交互式評論,另一方面體現在版面編排。交流互動評論是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是傳統媒體評論不具備的優勢。澎湃社論下設有“評論”和“追問”兩個板塊供受眾互動交流,發表意見。“追問”板塊受眾的部分問題會得到一些受眾或客戶端的回復。打開“社論”專欄,頁面簡潔,藍色格子稿紙上手寫體的社論摘要,摘要下方是標題。一方面保持傳統媒體社論寫作特點,另一方面運用新媒體技術,豐富社論編排,使社論嚴肅厚重,又活潑簡潔。在網頁和客戶端布局上,社論和其它欄目一樣,采用卡片式布局,網頁版用圖片+題目+摘要的形式,客戶端用圖片+標題的形式,使得界面具有視覺沖擊力,清晰簡潔,形成良好的用戶體驗。

四、結語

澎湃社論把握住了互聯網時代受眾對新聞評論的需求,生產出題材多元,態度溫和,,語言親民,以闡釋和建議為主的評論。頻繁發聲,重視社會民生,塑造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媒介形象。互聯網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標準逐步提高,社會參與意識逐漸增強,發表言論、交流思想的積極性也明顯上升。這一趨勢,決定新時期的網絡新聞評論必須幫助受眾獲得更多信息,解讀媒體播發的新聞、分析現象之下的本質、挖掘新聞背后的社會問題、提供觀點與服務大眾等等。另外,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網絡新聞評論較之傳統的新聞評論已經有所變化。和澎湃社論一樣,新時期的新聞評論注意從不同角度呈現受眾關心的政策和信息,然后進行闡釋和適當建議,最后經過受眾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一過程就使新聞評論的功能由輿論引導轉向了言論表達,從傳統的新聞評論方式過渡到新時期的新聞評論方式。互聯網時代的受眾,需要的不再只是媒體的觀點態度、對錯判斷,而是把各種觀點吸收整理后呈給受眾,至于什么是對的,怎樣做才是對的,受眾會依照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做出判斷。

作者:潘俊文 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評論員探討

【摘要】

新聞評論員的“收”與“放”指的是話語權空間的范圍,有著諸多的影響因素,而一個國家新聞評論員話語權的空間也是這個國家新聞自由空間的反映。本文主要從節目的選題,大的輿論環境的影響,評論員構成,主持人的控制,“口徑”要求,探討當下影響新聞評論員話語權空間的因素。就目前來看,我們的新聞評論才剛剛開始,話語權空間的受限比較多,評論員還在探索中前進,尋找中國新聞評論的底線與上限。

【關鍵詞】

評論員;話語權空間;輿論環境

在我國,以評論員觀點為欄目觀點,評論員為節目核心的新聞評論節目并不成熟,尚處于星星之火階段。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中的評論員,一部分來自媒體從業人員中的記者、主持人或主編,另一部分則來自其他領域的學者型評論員。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聞評論類節目更是少之又少,而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又與輿論環境有著密切關系。電視新聞評論通過很自然的敘述技巧與視覺方式使觀眾成為新聞事件的旁觀者,參與到多種形式的電視新聞語篇中。評論員的話語在多方面都是權威的、令受眾信賴的。就目前而言,本文要探討的評論員話語權空間,主要指評論員的評論方式和評論內容上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是受多個方面影響的。既有社會輿論環境的制約,也有評論員自身表達習慣的制約;既有節目性質的規定,也有主持人提問的控制;既有管理者的要求,也有媒體人職業素養的自律……種種因素構成了評論員的話語權空間。

一、評論員話語權空間影響因素

新聞評論表達觀點和立場,關鍵在于它通過什么方式,怎樣“說”。從節目的制作過程來講,決定評論員話語權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有形條款,還涉及“無形意會”;小到選題方向,大到社會輿論環境空間;既有評論員自我底線,也包括主持人的現場發揮。

(一)選題是新聞評論類節目話語權空間的起始點選題作為節目開端,直接影響評論員。選題初期便考慮到評論員因素,本期節目評論員是誰?怎樣將評論員的專業優勢與新聞選題有機結合?怎樣才能為評論員提供最大范圍的話語權空間?1.編導前期策劃對評論員話語權空間的“限制”。節目策劃過程中,編導的前期調查采訪,積累事實依據,為評論員提供“論據”,編導的“解讀”角度,無形中影響到評論員的言論方向。評論員的話語權空間以編導所提供的事實依據來決定。評論員不能信馬由韁地說“自己想說的話”,需要根據編導找到的點展開評論。2.評論員選題。《新聞1+1》采用的是“編導選題”與“評論員選題”相結合機制。“評論員選題”策略的使用考慮到,評論員敏感觸角第一時間捕捉其最擅長的話題,有效發揮專長。評論員掌握著最大的話語權,原創性觀點易成為節目的亮點。如今的新聞競爭“,獨家”和“第一時間”早已不再是新聞遭遇戰中獲勝的法寶,而對新聞的深度解讀,不同角度解讀成為了各媒體占領制高點的有效手段。“觀點新聞”時代已經來臨。因此,評論員的選題更能突顯這一優勢,評論員從自己擅長的角度提出“獨到的見解”。評論員的“觀點”的唯一性、不可復制性成為了當下新聞競爭的砝碼。

(二)評論員自主話語權空間的拓展在新聞評論類節目中,評論員作為傳播者和把關者,評論員的話語權空間的大小對節目的傳播效果有著直接影響。簡單地說,就是在節目中,評論員能表達多少自己的看法,言論的自主權有多大,能否用最直接、最簡單的話語說出自己的觀點,這些因素對節目的收視有著直接影響。影響把關者的因素很多,“政策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國,大眾媒介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評論員的言論表達的目的不是為了圖一時之快,而是面對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媒體意見。面對“口徑”要求,很多某些時候為了“安全”而說出“話中話”,或者繞著彎子說話。白巖松從一個記者型主持人成長為新聞評論員,20多年的從業經驗使得其熟知電視語言的表達規律,在央視的多年打拼更讓他熟知自己話語權空間的范圍,有人說他是“常在河邊走,從來不濕鞋”。多年來他在評論員話語權的空間上進行著探索,“我覺得我要去為大家更多地去觸碰一下我們的底線在哪,我們可以走多遠。”

二、輿論監督節目評論員話語權的評論底線

監督的力量是無形的,為其無形,所以無處不在。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社會價值更多地在于輿論監督。從收視率的反映來看,輿論監督類的選題往往有更高的收視率。在中國電視新聞真正發展的十多年中(以1993年為起點),無數次的印證輿論建設在推進法律制度完善、社會制度建設、倫理道德樹立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輿論環境下,新聞評論類節目處于夾縫當中求生存的階段。節目性質的本身讓其承載著社會責任,整體社會輿論氛圍,又使其不得不在尖銳度上做妥協。很多新聞評論節目的同仁們,想得更多的是怎樣給“危險”的題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怎樣在不失自己立場的情況下,通過平臺傳播我們的觀點。而評論員話語權空間的探尋,是這個節目存在的意義。

在目前的評論員中,除了專家學者,更多的都是媒體的從業者或者新聞業界的人士。不可避免地,這些人擔負起了捍衛“新聞的底線”、“評論的底線”的任務。這里的“底線”也分為從業人員的底線和管理者的底線。首先,對于從業人員來說,底線就是必須遵循新聞發展的規律,新聞事實的真實性是一切的基礎和保證只有事實清楚,評論員的評論才成立。而脫離新聞事實的評論是危險的和不負責任的。沒有事實的依據,評論員則變成了“空中的評論員”,飄得越高,摔得越慘。沒有事實的觀點,只能被定義為瞎說。而事實不清的新聞事件,也不適合做評論。優秀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制作過程中“,核實新聞事實”是每期節目必須的工作,每一個數據的使用,每一句話的引用,都要做到有原始出處,而且是可信的,具有權威性的原始出處。“主觀臆斷”“、猜測”“、大概”“、差不多”等情況是絕對不能出現的。其次,要堅守新聞倫理道德的底線評論員作為媒體的一份子,必須遵守新聞倫理道德的底線,特別是在大眾媒體這樣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播出平臺上。評論員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必須考慮到自己言論可能會造成的社會影響。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言論是電視評論類節目的底線。而至于管理者的底線,在這里借用白巖松的話說是這樣的:“這個底線就是,要有助于這個新聞是向前走而不是往回走,要有助于有理想的人不變成現實主義分子,現實主義分子不變成投機主義分子。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新聞管理)它只會越來越寬松。”

三、結論

從現階段來看,新聞評論類節目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來講,或者說從節目樣態上來講,僅僅處于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評論員的話語權空間同樣也是處于探尋的階段。無法回避的問題是我國的評論員“嚴重不足”,更加專業化的評論員隊伍急需完善。目前處在社會轉型期的評論員們,講真話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智慧。發展中的中國需要批評的聲音,更有勇氣面對批評。發出批評是媒體的責任之所在,是評論員話語權的存在理由之所在。對于目前的現狀,央視評論員白巖松在一次采訪中這樣說:“彩色的電視變得越來越花哨,能辨別黑白的人卻越來越少,黑白問題將是電視人永遠的問題。”

作者:富馨 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

新聞評論論文: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創新思考

摘要:

在媒介深度融合、微媒體欣欣向榮的媒介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的改革也以“互聯網+”為思路,將實踐教學貫徹到理論學習中,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此外,新的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增加新聞實踐經歷,掌握多媒體運用技能。面對日益嚴峻的新聞失范現象,新聞評論教學工作也需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關鍵詞:

微媒體;新聞評論“;互聯網+”

新聞評論一直被視為媒體的靈魂,在觀點制勝的傳媒競爭氛圍中,新聞評論更是作為媒介的核心競爭力,凸顯著媒介特色和實力。不僅如此,新聞評論質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理想和職業素養,反映出媒體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格局下,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體異軍突起,形成了獨特的信息生產、傳播、接收和反饋方式,這在豐富新聞評論形式和內涵的同時,也對高校新聞評論教學格局進行了補充和更新。

一、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特點

(一)微媒體新聞評論更加具有“微”特征當下媒介融合趨勢為新聞業發展構建了更為廣闊的信息平臺和新聞報道體系,信息的傳播不再是單一的傳播渠道,而是以多形態、多平臺,全方位立體形式出現。碎片化的信息傳播過程中,用戶使用媒體瀏覽信息,時間短、頻率高、注意力分散,閱讀習慣呈碎片化特征,新聞評論形式也隨之變化,向論點鮮明、論證精悍的“微”評論方向改進。基于興趣和人際關系而聚成團體的微媒體環境中,信息的傳播主要是朋友圈或關注人群間傳播,其傳播具有圈群式特征,由一個圈子通過交叉成員傳播到另一個圈子中,評論風格更加靈活、個性化,內容也依用戶群興趣和觀點的不同更加細分、多元。

(二)自媒體傳播方式泛化了新聞評論邊界[1]微信、微博信息的、傳播以用戶為主體,無論是傳播方式還是傳播內容都具有自媒體特征。自媒體傳播模式下,傳統媒體對信息渠道和話語權的壟斷地位被削弱,新聞評論主體也由專業新聞媒體人擴散到大眾。此外,微媒體傳播手段中出現的跟帖、轉發、朋友圈議論等形式也對信息進行了微評論,擴充了新聞評論方式,模糊和泛化了新聞評論概念界限。

(三)新聞評論發揮著社交貨幣的作用社交貨幣利用人們的求同心理和樂于與他人分享的特征來實現產品口碑塑造和思想傳播。在微媒體平臺上的新聞評論,既為表達觀點,也為獲得他人認同和構建自身形象。因而,微媒體環境中的新聞評論也在作為社交貨幣來購買其他用戶的注意力和互動,為取得有效的傳播效果,微媒體新聞評論向即時、個性、趣味的表達方式上轉變。

二、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現狀

(一)新聞評論學院教育與媒體實踐間的脫軌當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主要以傳統的課堂傳教為主。新聞評論的教學內容也大多沿用之前的評論理論和評論寫作方法,學生對新媒體新聞評論特征把握不足,尤其是針對微媒體的“微評論”寫作應用實踐不足,與社會需求脫節。

(二)教師的理論素養與技能掌握間的不對等全媒體環境不僅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業務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間接對教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技能和新媒體技術應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新聞評論不再局限為文字創作,更是音、視、圖的融合,新聞評論的教學內容也應相應轉移到視頻評論、音頻評論等綜合形態的評論上。

(三)新聞評論寫作中網絡暴力問題凸顯受碎片閱讀習慣和海量信息影響,受眾對于了解新聞事件、新聞觀點缺乏長久耐心,因此立場鮮明、語言犀利、觀點獨特的評論往往能夠迅速抓住受眾眼球,擁有高轉載量,取得更大的社會反響。部分新聞評論員為了刻意追求眼球效應和個性化表達,步入了非理性評論誤區,在對事實了解不清的情況下發表偏激看法,語言表達情感失控,缺失了對新聞事實的追問和對新聞事實的冷靜反思,更對讀者產生了消極的輿論引導作用。

三、微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教學模式探索

(一)推廣“互聯網+評論”的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深度滲透的今天,利用“互聯網+”模式重新思考新聞評論教學模式具有啟發性意義。事實上,不少高校的新聞評論教師已逐漸將微媒體評論教學法引入到新聞評論的課堂并取得良好效果。“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符合了媒體融合發展潮流,從最初的評論構思到受眾反饋環節,都能反映出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運用現代化手段對評論觀點、語言、結構以及意見反饋方面的創新和重塑。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應用能力,自主性、創造性和參與性被調動起來,納入期末綜合測評中。在新教學模式下,學習成果考察將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期初由學生建立個人微媒體賬號,定期選題,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評論制作,在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議時,除了考核學生寫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外,社會互動和社會反饋也應被納入到衡量標準中。

(二)提升教師綜合業務素養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教師在授課之初必須具備熟練使用多媒體、跨專業評論寫作和制作的能力;豐富教學手段,由學生被動的知識接收變為主動的知識汲取;更新知識儲備,關注網絡技術發展為新聞評論模式帶來的新動向。此外,教師也應提升自身媒介實踐能力,增加媒體體驗交流經歷,只有對不同媒體的新聞評論制作流程有實戰體會,才能有能力指導學生完成多媒體新聞評論制作。

(三)注重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微媒體的低門檻信息特點雖然為學生進行新聞評論實踐提供絕佳的平臺,但是近年來基于互聯網、微媒體平臺的虛假新聞、新聞謠言、網絡暴力等問題也層出不窮。針對當前魚龍混雜、新聞道德失范的現狀,新聞教學工作不能再依賴新聞職業道德課程讓學生了解從業人員行為準則,應在每門課程中始終如一的對學生進行新聞職業道德教育。學生作為未來的媒體人,只有從學校教育中就樹立起“把關人”、“守望者”的角色責任意識,在新聞實踐中才能堅守職業道德底線。此外,在新聞評論作品衡量過程中,也應考察學生的價值觀和對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在教學工作中時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新聞觀和評論觀。

作者:馮韶丹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新聞評論論文:報紙新聞評論的挑戰及對策

摘要:

報紙作為一種傳統媒介,在我國現代社會中一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報紙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尤其在網絡時代,網絡新聞比報紙速度更快,內容更加豐富,大眾對新聞評論的途徑也呈多樣化,報紙行業要想在網絡時代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加大創新,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本文就網絡時代下報紙新聞評論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應對的方案。

關鍵詞:

網絡時代;報紙新聞;評論;挑戰;對策

一、引言

報紙作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一種途徑,這種傳統媒介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通過報紙人們可以了解國家大事、社會新聞等眾多信息。而報紙新聞評論在新聞傳播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聞評論是對所發生的新聞的一種觀點、意見和看法,是報紙的靈魂所在。報紙行業中,關注社會熱點,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是報紙新聞評論的重要工作,而在網絡時代,報紙新聞評論卻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途徑越來越廣,評論新聞越來越便捷,而報紙行業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就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情況,立足創新,更好地發揮報紙新聞評論的作用,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二、報紙新聞評論的介紹

在這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里,社會每天都會發生各種新聞,報紙作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一種途徑,可以第一時間向人們傳達新聞信息,讓大眾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國家政策。而報紙新聞評論在報紙新聞傳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報紙新聞評論是人們對新聞的一種看法,是評論作者思想的表達,它影響到了社會輿論。在報紙中,報紙新聞評論是報紙的主要聲音,報紙通過評論來表達對某一事物的客觀看法,通過報紙新聞評論,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并影響人們的行為,引導大眾正確的輿論。同時,報紙新聞評論是對報紙新聞內容的精煉提要,它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對于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而言,對新聞的評論必須客觀,能夠反應事物的本質,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報紙新聞評論必須與新聞內容相符,不能出現偏離新聞信息內容的情況,進而對群眾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引導,不利于輿論導向功能的發揮。

三、網絡時代下報紙新聞評論面臨的挑戰

(一)管理觀念的沖擊在網絡時代,只要具備一臺計算機設備或者智能終端設備,就可以對新聞進行評論。網絡的發展動搖了報紙這種傳統媒介的壟斷地位,人們獲取信息、傳播信息的途徑也日益多樣化,在網絡環境下,評論內容也不再是以往老掉牙的傳統媒體的觀點,在網絡上,可以有各種聲音,而這種聲音來源于大眾,網絡評論的出現更好地適應了受眾的心理需求。而報紙新聞評論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管理理念儼然已經難以更好地引導報紙新聞評論,如果報紙行業依然沿用傳統的管理理念,勢必就會制約報紙自身的發展。

(二)時效性對于報紙新聞評論而言,評論是在新聞發生之后才有的,需要評論者在閱讀新聞內容后進行科學的總結,報紙新聞評論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而在網絡環境下,人們評論幾乎不受時間限制,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評論,在這樣的環境下,報紙新聞評論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即在速度方面,報紙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三)評論內容的沖擊對于報紙這種傳統媒介而言,報紙新聞評論必須是專業傳播者的評論,新聞評論必須經過加工后才可以發表,報紙新聞評論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而網絡時代里,網絡評論更加自由,盡管許多網絡評論有失公平性、客觀性,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評論是出于交流目的,有感而言,符合當代受眾心理。在網絡時代,人們對新聞評論的參與性越來越強烈,而報紙行業要想在網絡時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認識到網絡評論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四、網絡時代下報紙新聞評論應對策略

(一)轉變管理理念網絡時代下,傳統的管理理念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報紙行業要更好地發展下去,就必須積極轉變管理理念。首先,必須重視新聞評論工作,將新聞評論工作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要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要樹立質量管理的理念,進而更好地引導新聞評論的輿論,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新聞服務。

(二)實現數字報紙新聞評論網絡的出現使信息的交流越來越便捷,對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要求越來越高。網絡環境下,傳統的報紙新聞評論工作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大報紙新聞評論工作的創新勢在必行。在網絡時代里,數字報紙新聞評論是報紙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新聞報紙評論有效地提高了新聞評論的時效性。為此,報紙行業應當重視數字報紙的發展,實現數字報紙新聞評論。要善于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數字報紙,在加強報紙評論同時,拓寬報紙評論范圍和內容,將報紙評論觸角伸向網絡。通過網絡平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聽取受眾的意見,對受眾的意見進行綜合整理,實現互動;另一方面,可以將報紙新聞評論到網上,在網絡上展開討論,進而更好地引導輿論。

(三)改進報紙新聞評論形式,增加評論數量就當前報紙新聞評論來說,報紙新聞評論大多是由專業的評論者進行評論,篇幅較大,由于版面的限制,數量較少,新聞評論內容大多代表著評論者的個人觀點,難以反映出受眾的主流。但在網絡時代下,評論形式日益多樣化,報紙行業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在新聞評論工作中,就必須對新聞評論形式進行創新,走出自己的特色。同時,要適當增加新聞評論數量,讓更多的聲音出現在報紙版面上。

(四)提高新聞評論質量,提高新聞評論的權威性如今,網絡飛速發展,新聞評論越來越便捷,評論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網絡環境下,新聞評論中不乏有許多虛假的信息,一旦這些虛假的信息被廣泛傳播引起輿論,就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故此,網絡時代下,新聞評論質量格外重要,報紙行業必須高度重視,要不斷提高新聞評論權威性。一方面,要加強新聞評論的篩選和審核工作,剔除那些不規范、不合格、不真實的評論;另一方面,要成立專業的新聞評論隊伍,在新聞評論過程中要提高新聞評論的生動性,新聞評論要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要一針見血,進而更好地引導輿論。另外,還必須全面落實責任制,將報紙新聞評論的責任落實到評論人員的身上,從而更好地規范其行為,提高他們的專業評論能力。新聞評論人員要深切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在工作中要雷厲風行,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進而確保新聞評論質量,從而更好地引導新聞輿論。

五、結語

報紙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評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聞評論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能夠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而在網絡環境中,報紙新聞評論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網絡評論相比,報紙新聞評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無論是在評論形式上、內容上又或者是時效性上,報紙新聞評論都存在一定的劣勢。網絡時代的發展,使得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報紙行業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結合自身的發展,不斷創新,重視新聞評論工作。在新聞評論工作中,要創新新聞評論形式,增加新聞評論數量,實現網絡互動,確保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在新聞評論中要加強報紙新聞評論質量的管理,要不斷提高報紙新聞評論的權威性,進而更好地引導新聞輿論。

作者:徐洪霖 單位:遵義日報社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微信平臺運營研究

摘要:

微信公眾平臺是傳統電視媒體拓寬傳播渠道、衍生產業價值鏈的一個重要平臺。然而,盡管當前許多傳統電視媒體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但并未充分發揮其傳播優勢和資源整合效應。文章依據使用與滿足論,以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微信公眾號為研究對象,認為其在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傳播時,應充分發揮其內容價值的優勢,注意價值鏈的延伸,將微信公眾號作為節目整體運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實現節目本身與微信公眾平臺的良性互動,提升節目的整體傳播效應。

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新聞評論節目;使用與滿足理論

如今,各種各樣的微信公眾號雨后春筍般地增加,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也不甘示弱。筆者以“央視”為關鍵詞在微信公眾號搜索欄中進行搜索,發現其中已經認證的電視新聞評論公眾號有8個。這8個新聞評論節目的形式和播出時間各有不同,有周播,也有日播;有財經類新聞評論,也有綜合類新聞評論;有主持人和嘉賓一起主持討論的,也有主持人同時充當評論員角色的。但是這些微信公眾號的關注度平平。運營得稍好一些的公眾號如“央視財經評論”在2014年12月26日達到了20822的閱讀人次,但該日期之前鮮有超過10000的。除此之外,其余幾個公眾號的閱讀人次基本維持在1000到8000之間。①可見,相比于這些節目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關注度,其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狀況相去甚遠。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落差呢?若要充分發揮微信公眾號的優勢,傳統媒體就必須充分了解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并結合本節目的特色進行有效運營。目前,微信為公眾賬號平臺提供了用戶分析、圖文分析、消息分析和接口分析四方面的分析,其中前三個方面的分析對于各公眾號的推廣和消息生產及發送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一、用戶分析:

精準分析用戶來源,有針對性地推廣宣傳。用戶分析是由用戶增長和用戶屬性兩個模塊組成的。用戶增長模塊包括精確的數據和直觀的圖形,通過分析每日用戶增減數量,可以推測出用戶的偏好。新增功能“增長來源”一項可以幫助公眾號直觀地分析用戶來源,有的放矢地進行公眾號推廣。以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為例,其增加訂閱戶的渠道包括:(一)在朋友圈中看到朋友的分享,遂添加該公眾號;(二)在電視節目中或官方微博上掃描該公眾號二維碼;(三)通過其他公眾賬號添加該公眾號。在公眾號后臺對這三種渠道獲得新增用戶的多寡進行分析,之后便可有側重的進行公眾號推廣和宣傳。

二、圖文分析:

深刻洞察用戶偏好,擊中用戶深層次需求。圖文分析由圖文群發和圖文統計兩個模塊組成。具體指標有:圖文頁閱讀次數、原文頁閱讀次數、分享轉發次數、微信收藏人數和閱讀渠道等。通過閱讀、分享、轉發、收藏人數和閱讀渠道的數據可以推導出哪些類型的文章更受用戶的認可,哪種類型的文章會促使用戶進行分享、轉發與收藏,用戶更傾向于從什么渠道來閱讀推送文章等。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了解用戶的偏好之后,便可多做用戶想要了解的新聞,并在微信公眾號中以用戶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內容分享。

三、消息分析:

收集用戶反饋,結合電視節目實時互動。消息分析由消息分析和消息關鍵詞兩個模塊組成。數據指標包括消息發送人數、消息發送次數、人均發送次數和消息關鍵詞等組成。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知道用戶感興趣的主題以及用戶對于節目內容的意見和觀點,進而在公眾號自身風格和用戶偏好之間達到動態平衡。對于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這種直播節目而言,相比于報紙、廣播更易實現實時的、視覺感官的互動與觀點切磋,電視媒體應該好好把握這一點,更好地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為了滿足用戶在接觸媒介時的期待與需求,傳統電視媒體在借助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時,要結合自身特色,充分了解用戶需求,結合新媒體平臺已有功能,實現實時互動。而相對于一般新聞節目,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特色在于其評論員評論部分,這是獨立于新聞本身的人類智慧、經驗和知識積淀。如果能夠以此為契機,加強與用戶的互動,再加上主持人的意見領袖作用以及節目的品牌效應,方可借微信這個平臺更好地實現二次傳播。如果再能將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其節目生產、營銷的有機部分,便可將傳統品牌優勢向新媒體領域延伸。基于用戶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需求滿足方面的研究,美國社會學家E?卡茨提出了“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即“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

一、媒介期待:

和用戶相遇,有多種渠道。人們接觸和使用傳媒有兩個條件,目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其一是接觸媒介的可能性。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要想吸引人們訂閱,必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并給人們提供方便的訂閱路徑。傳統電視媒體想做好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可以充分利用其已獲得群眾基礎的電視節目,甚至包括已經運營得相對成熟的官方微博,在上面投放二維碼等。另外還可以和其他微信賬號達成合作,互相在消息中附帶對方的賬號信息或二維碼進行宣傳。其二,媒介印象即受眾對媒介滿足需求的評價,是在過去媒介接觸使用的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有數據統計顯示,訂閱號有非常多的閱讀量來自朋友圈,這符合2/8分布原理,“20%的用戶到訂閱號里面去挑選內容,然后80%的用戶在朋友圈里去閱讀這些內容。”②由此看來,有著大規模粉絲號的賬號如果不能生產有吸引力的內容,同樣無法提升閱讀數。因此,要想提高閱讀量,則需要人們樂意轉載的文章,而這類文章通常都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甚至是可以體現出用戶的消息較為靈通和不俗品位的類型。

二、媒介接觸:

深度互動是關鍵。接觸之后,根據對文章的喜愛程度,以及對歷史消息的瀏覽,用戶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公眾號進行訂閱。要想變一次關注為長期關注,公眾號必須定期生產出優質的內容并加強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同時也要加強節目本身和微信公眾號之間的互動。首先,要提前預熱。微信公眾號的節目預告本質是良性的,但一定要避免形式單一、過度嚴肅和缺乏溫度,而最好對新聞有一個大致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增加一些拉近主持人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的信息,如選題過程、演播室實況、語音播報當天節目預告等就更佳了。其次,深度互動。在節目播出之后應及時收集用戶反饋,包括對于選題的意見或建議,或是對節目的內容有不同視角解讀等。刷選其中有價值的觀點,集中起來在微信上進行分享,甚至可以加上一些主持人點評或意見切磋。這種對話的形式所形成的深度互動,以及每期節目本身所提供的天然討論素材,可以將節目的價值鏈延長,將評論類節目的優勢體現出來。除了微信上與用戶的互動,更要將節目本身和微信有機的結合起來,直播節目可以嘗試在節目中插入微信公眾號收到的觀點反饋。舉一例,《新聞1+1》公眾號在其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的節目《南京虐童案,依法還是依情》中,就將其在微信投票中得到的結果和現場聽證會得出的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反差極大,得以引發人們思考。第三,保質保量。目前,很多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發送消息的質和量得不到保證,有些甚至接連數天不更新消息。要保證公眾號消息發送的質和量,需要注意幾點:其一,加強節目組新媒體方面的人才配備,包括上一點中提到的收集用戶反饋并編輯成有效內容,也需要有足夠的新媒體工作人員來保證。其二,在每期節目預告同時回顧上期節目內容,圖文消息需含多種內容形式以符合不同用戶的需求;整理節目文稿或新聞評論給那些有充足時間想了解節目內容卻沒有無線網絡的人群;還有語音回復關鍵字給那些想快速了解節目的人群。其三,文章的質量和形式符合用戶期待相對于文章數量更加重要。以公眾號“假裝在紐約”為例,該公眾號一般每日僅一篇文章,就一個熱點問題或現象展開思考,進行評論,言辭幽默,又引人思考,其每則消息基本都能獲得60000以上的閱讀人次。因此,傳統電視媒體在推送文章時,可以嘗試一些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方式,如以新聞評論的方式來替代原來的節目回顧。

三、需求滿足:

用戶態度直接決定其行為。用戶接觸使用媒介后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滿足需求,一種是未滿足。無論滿足與否,都將影響到以后的媒介選擇使用行為,人們根據滿足結果來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變著對媒介的期待。當一個公眾號未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或者說它不能夠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時,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已經信息過載,訂閱了過多的公眾號而沒有時間去一一閱讀時,人們對于下一個公眾號的訂閱顯然會抱有謹慎的態度,甚至會取消已訂閱公眾號。信息到達率并不等同于信息接受率,用戶的參與度并不意味著滿意度。③只有以用戶需求為基礎來進行微信公眾號推介內容的建設,才能真正使得該公眾號的設立有益于節目的收視率和反響,公眾號的設置才不會如同雞肋。需注意的是,使用與滿足理論都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傳統媒體在迎合大眾口味的同時,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底線。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具有社會性和政論性,要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輿論引導大眾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在用戶喜歡的言論和起引導作用的言論之間做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傳統電視媒體若能巧妙地把握住這一平衡點,并從觀念上重視新媒體,將其滲透至節目研發、生產及推廣各個環節中,和新媒體實現真正的媒介融合。當獨到的觀點插上技術的翅膀,電視新聞評論一定會如虎添翼。(本文系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傳播革命下傳統媒體輿論引導的困局與管理體制創新研究”(14CXW008)以及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文化體制改革背景下廣播電視體制‘中國模式’的建構”。

作者:吳靜 張春華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質量的提升

電視新聞評論,是運用電視傳播手段做出的新聞評論,是電視傳播媒介對當前重大新聞事件或重要社會問題發表意見,做出分析判斷或述評的一種電視報道形式,是引導社會輿論,實行輿論監督,指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體裁。[1]國內,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發展了十幾年了,隨著廣播電視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們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創辦于2004年的《新聞啟示錄》欄目想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收視新格局中保有自己的話語權,勢必要突破十一年老欄目的種種框架格局,讓節目耳目一新。而這其中,欄目承接的大量政治傾向性很強的宣傳任務,無疑讓欄目面臨更大的挑戰。這類選題畢竟不如民生類或事件性新聞“好看”,如何才能讓這些看似“沉重”的選題變得有吸引力,這就要求制作人員必須強化創新思維,掌握“舉重若輕”的本領,讓這些選題變成可視性強、生動活潑、信息量豐富的節目。為此,《新聞啟示錄》欄目做出了一系列大膽嘗試。

一、重視節目選題的策劃

電視新聞評論的選題策劃工作,是做好電視新聞評論的先決條件,也是電視新聞評論眾多操作環節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一個優秀的電視新聞評論選題,不但能夠引起廣大受眾的共鳴,并且能夠有效提升新聞媒體自身的品質。《新聞啟示錄》欄目的定位,主要面對的是主題性報道(以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政策為主)的選題,而主題性報道一般都比較厚重,政治性強,敏感度高,表面看起來,不像民生類的社會性選題那樣,與人們息息相關,因此很難吸引觀眾的興趣。這個時候,重視并優化選題策劃就顯得尤其重要。優化新聞評論選題策劃,重在抓“兩頭”:一頭是深刻理解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宣傳精神,并與從實際中調查掌握的具體事實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宣傳政策法規,讓觀眾及時了解時政大局的作用;另一頭,也是更重要的一頭是,從觀眾關心的角度去考量,有效地進行議題設置,引導輿論,充分體現主題性報道的貼近性和服務性。2015年1月1日,新《環保法》正式實施了。《新聞啟示錄》欄目做了一期宣傳新環保法的節目。看起來,這個節目無疑是一個政策解讀的節目,那么,如何才能讓節目不流于一般的政策解讀,使觀眾欣然接受呢?首先,在著手選題策劃的時候,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新《環保法》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關鍵“兩頭”中的“一頭”。唯有如此,才能正確把握政策法規,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為此,編導對新《環保法》進行了反復認真學習,并找來舊《環保法》進行比較閱讀,不僅理解了新舊《環保法》的異同之處,同時也明確了新《環保法》在法律規約和處罰力度上,都是“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其次,也就我們所說的更重要的一頭,如何從觀眾關心的角度去有效地進行議題設置。如果僅僅對新舊環保法進行對比解讀,同樣會讓觀眾覺得事不關己,無法吸引觀眾的眼球。經過反復斟酌,我們最終把議題聚焦在“違法成本”上。從這個既通俗易懂同時也是大家都感興趣的點出發,對新舊環保法進行了比較解讀,必將引起受眾的極大關注。以南平市一家污水直排閩江的造紙廠為例,《新環保法》實施之前,環保部門立案查處,不僅下達了停產通知書,還罰款4萬元;但企業對執法視若無睹,繼續排污。而《新環保法》實施之后會有什么不同呢?記者采用圖文形式,算了一筆經濟賬,按《新環保法》處罰成本將高達數十倍!這就讓觀眾瞬間一目了然:原來“違法成本”如此之高!緊接著,主持人繼續追問“新的《環保法》能不能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這也是從觀眾最關心的議題出發進行追問。到這里,觀眾最想知道的肯定是政策有了,執行是不是有難度,或者說是不是就能付諸實行呢?通過這種輕松而有條理的梳理,不僅政策解讀到位,更重要的是讓觀眾一目了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解讀貼近觀眾的視點和心理,避免了生搬硬套的說教,讓觀眾輕輕松松地了解政府的政策。而當期節目省網的收視率達到2.4%,也說明這種方式為觀眾所接受。

二、深入挖掘新聞事實

主題性報道容易給人距離遙遠的感覺,一般都比較難以吸引觀眾的興趣。再加上地方臺的弱勢,如采訪空間有限,難有轟動效應的大題材等等,因此地方臺要辦好新聞評論類的節目,必須另辟蹊徑,深入挖掘新聞事實,并從中發現其內在的新聞價值和評論意義。如何深入挖掘新聞事實,對地方臺來說,重在“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所謂“從大處著眼”,也就是著眼于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注重新聞事實的政策性和導向性,絕不可有半點背離;“從小處入手”,則必須從本土的新聞事態出發,敏銳地發掘新聞事實的貼近性和可看性。從“大”到“小”,再從“小”到“大”,如此循環反復,方能實現深入挖掘新聞事實的這一過程。為此,我們的主創人員必須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從鮮活的新聞事實再出發,去蕪存精,精益求精,在大量的新聞事例中篩選出最生動、最具說服力的“那一個”。正如柴靜所說:“作為站在新聞工作最前線的人,職責本身要求我們找到‘帶露珠的新聞’、‘冒熱氣的新聞’,我們的工作內容就是接近事實,從實地采訪中全面、準確地掌握第一手素材,梳理清楚,傳遞出去。”[2]福建自貿區對福建人來說是一件大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用了專門的段落來表述“如何加快自貿區建設”。如何做好自貿區的宣傳呢?顯然,對普通觀眾來說,自貿區到底能帶來什么好處,才是他們最關注的。《新聞啟示錄》2015年1月6日播出的《自貿區?淘的不僅是便宜貨!》從一瓶進口紅酒說起(“從小處如手”),具體解釋為什么它能夠比市面價便宜30%,甚至一半。它變得便宜的原因是,得益于廈門關區從上海自貿區復制推廣的一項監管創新制度———保稅展示交易。從這樣一個具體生動的事例入手,由點而面,不僅貼近觀眾,而且也把本來十分復雜的自貿區政策解讀得形象易懂,一下子就沒了時政新聞給人的刻板印象。可見,對這類主題性報道,從生動形象的事例入手,通過典型細節,更容易打動人心。

三、注重動漫元素在節目中的應用

《新聞啟示錄》欄目改版后,為自己確立了一個新的指標,那就是著手打造輕松活潑的節目風格。為實現改版后的定位要求,改版后的《新聞啟示錄》加入了動漫元素,如動漫人物、動漫語匯等等,從而一改以往新聞評論類節目刻板、教條的面貌,增添了新聞評論的趣味性和藝術美感,從而激發起廣大受眾更大的收視熱情和想象空間。動漫人物高小山,是改版后的《新聞啟示錄》欄目新的一員。讓高小山參與其中,甚至用高小山的視角去體驗去覺察,使新聞評論的敘事顯得更活潑、更生動。以《閩塔合作:不僅是“龍蝦牛肉”》為例。“海鮮牛肉哪里有,永輝超市走一走。沒錯,高小山要帶大家去的就是熟悉的永輝超市……”由高小山帶著觀眾去永輝,這種感覺就像鄰居大媽去了超市發現有優惠特意來告訴我們一樣,瞬間就能帶動起大家的興致來。之后再來一段“別的咱不說,高小山當場掏出計算器算了一下,就拿最誘人的澳洲櫻桃來說吧,現在進口一斤要80多元人民幣,賣價100元人民幣,自貿協議生效之后,一免稅,進價差不多只要60元,咱們普通老百姓七八十元也就能買到了。”改版后的節目,一下子沒了時政節目的嚴肅和一板一眼。在這里不得不說,高小山變成了一個知心人的角色,讓觀眾瞬間眼前一亮。而在一貫以嚴肅和理性著稱的新聞評論節目中,使用高小山這樣一個角色無疑是一種嘗試和創新。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為配合高小山這個動漫角色,節目的解說詞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工業化?上市?農業也逆襲!》是一期以現代農業為主題的專題,編導從一朵香菇的神奇之旅開始。解說是這樣寫的“在車間里,首先要對分揀出來的香菇進行去蒂、修整和清洗,之后,一身清爽的香菇們就被放入自動削片機,打磨出整齊好看的造型。……再配上各式各樣好看的外包裝,引人注目的‘白富美形象’一下子呈現出來,‘鄉土氣息’瞬間消失不見了!”再配以輕松歡快的音樂,從而生動活潑的展現了香菇的工業化流程。而這個過程不僅使小香菇們的逆襲之路形象生動,也讓我們的節目瞬間活潑、生動了,可看性更強了。

四、強化節目評論的思想深度

電視新聞評論的社會輿論價值在于“深”。無論如何改版,深度報道和深度評論,始終是第一位的工作。那么,如何衡量新聞評論的思想深度?關鍵就在于,你的新聞評論是不是揭示了問題的根源?是不是剖析到事物的本質內涵?是不是及時反映了社會輿論,并正確地影響和引導社會輿論,真正起到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馬克思早在1849年就明確指出說:“報紙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預運動,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能夠反映出當前的整個局勢,能夠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發生不斷的、生動活潑的聯系。”因此,新聞評論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喉舌”作用,首先就必須加強節目的深度,使之能夠在反映社會輿論的過程中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為了加強評論,《新聞啟示錄》欄目改版之后采用連線專家的方式,通過主持人與專家的互動,主持人的追問等方式來加強評論,提升節目的思想和理論深度。在《一本暫住證,辦了一年多》中,節目首先梳理了吳女士為了辦一本作為孩子入學材料的暫住證,在多個部門之間來回奔波了一年多更換了三張身份證,但這暫住證卻始終沒能辦成的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誰應該為之負責?這些問題正是觀眾心里最想知道的。編導抓住了受眾的心理需求,馬上來了個連線。而專家給出如是回答:“這實際上是行政機關的責任……實際上你沒承擔起這個責任,而且最后是把責任轉嫁給行政相對人,讓他們千辛萬苦跑來跑去,不斷被踢皮球。”一下子清晰明了。然而,事實如此,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又該怎么辦呢?這是觀眾最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的,畢竟每個老百姓都可能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時候主持人又進行了追問。這時候連線的好處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為主持人與嘉賓面對面的交流,容易梳理這些層層糾結的問題。而當吳女士一年多的奔波,終于有了結果。這把她感動得當場下跪。主持人又問:“看到這一幕,真是讓人心酸!不知道林教授有什么感想?”嘉賓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實際上應該是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官或者工作人員下跪,至少也要鞠躬道歉,因為是他們懶政造成的……”看到這里,相信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吧。而這樣的連線不僅能夠引導觀眾思考,更能夠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達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像這樣有價值的連線和評論,在現在的《新聞啟示錄》里幾乎每期都可見。我想,通過揭示問題的根源,剖析事物的本質內涵,反映社會輿論、影響社會輿論,這是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作用,也是加強評論帶來的效應。以上從各方面進行闡述,我們可以看到,改版后的《新聞啟示錄》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嘗試,不僅反映著社會輿論,同時又引導著社會輿論。改版后的《新聞啟示錄》收視率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從省網全省十名之外,到進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到前三名。這些數據說明這樣的形式觀眾是認可的,改版是成功的。以上的總結只是試探性地做一些思考,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則足矣。

作者:何艷娟 單位: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突圍之道

對于電視新聞評論這個節目的實際含義,學界有著眾多看法,認為新聞專題和評論間有差異存在,筆者認為,評論在節目當中會有觀點出現,也是針對新聞所報導的事件而產生的看法,有著非常強的傾向性。譬如《:焦點訪談》主要就是追蹤報道時事、分析新聞背景、透視社會上的熱點、評說大眾話題,雖然這大部分都是報道,但是其中有分析、評說,應該作為評論節目來看待。因此,本論文探微的評論節目包括社論、時評以及一些專題評論節目。

1電視新聞評論這一節目的發展現狀

1.1傳統媒體所具有的權威性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以前傳統媒體壟斷了話語權,廣大受眾沒有表達的機會。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博客技術平臺、論壇技術平臺、微博技術平臺等,網絡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自我表達。因此,網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言論和意見;除此之外,網民的聲音變得越來越大,改變了傳統媒體主導輿論的現象,新媒體這種聲音在社會熱點事件當中發揮作用越來越明顯。當發生新聞事件之后,很多網民會利用新技術在傳統媒體之前發表自己的意見,通常還會被一些傳統媒體所轉載[1]。例如:深圳富士康當中發生的員工跳樓事件,在網上快速傳播。筆者曾在網上以“富士康”作為關鍵字進行搜索,找到了2500條天有關結果。當這些微弱聲音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實際影響力將會非常巨大,傳統媒體和這一情況相比權威性以及影響力都減弱了很多。

1.2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事件的反應不夠及時人們應用新媒體可以及時對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當發生了熱點事件之后,各大網通過寫博文、發微博不斷傳播、轉載以及擴散這些消息。而電視新聞評論這一節目想要報道和評論一個事件,要在固定的時間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經過了熱點時期,當對舊事件還沒有作出反應,又會發生新的事件,這樣即使事件報道具有較強的深度,也不會被受眾所關注[2]。可見,以往的節目模式致使媒體不能作出及時反應,這就是新聞評論節目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1.3電視媒體的經營機制嚴重的沖擊了新聞評論節目隨著媒介的融合,媒體逐漸向著商業化方面發展,媒體與媒體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致使媒體的急于求成,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機制之下,電視臺絕對不會允許節目收視率一直處在一個水平之上。所以,電視黃金時間通常都會被那些流行的節目取代。大部分電視臺對版面進行調整,特別是各地衛視辦眾多娛樂、情感、相親以及選秀等一系列節目。因為評論節目有著固定的收視人群,如果新聞事件不重大收視率就不會高,且評價權威性以及影響力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培養。所以,電視評論節目經常會被調整到冷僻的時間,有時卻完全被取消。

2突圍之道

2.1對節目結構進行調整,使節目更具時效性從存在于電視節目當中的缺陷而言,新聞評價節目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對節目類型進行調整,促使評論節目更具即時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評論節目。當然,要合理的搭配節目的結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即時性非常強的評論節目,來回應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增加一些當天評論節目來解說重大事件,針對那些非常重大的新聞,可以將固定的節目中斷,讓評論員進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據新聞特點來明確它們的比重,然后對節目的結構進行調整,將反應不及時這一問題解決,使節目可以更具時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試點,針對此話題,央視當晚就在《共同關注》這個節目當中邀請了楊禹作出了評論,此種及時的評論對于人們來說可算是“及時雨”。除此之外,央視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1+1》這個節目快速的反應了社會上的一些熱點事件,并作出及時的評價,如:針對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間”這一事件,很快《新聞1+1》就播放了不論是“天上”還是“人間”都零容忍。在節目中當白巖松完評價之后,網絡上作出了較強的呼應,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巖松說天上人間已經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戰特權”這一標題被眾多網民所轉載。當時筆者以“天上人間”和“白巖松”作為關鍵詞在網絡上進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條相關的鏈接。在媒體融合這個時代當中,評論節目必須具備時效性,所以,新聞媒介一定要對時效性加強重視。

2.2構建一支專業評論新聞的隊伍,將節目的特色凸顯出來評論新聞節目的人員必須具備非常高的素質,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隨機應變能力以及解讀政治能力[4]。通過深入研究發現,如果想要將評論節目的特色展現出來,評論員還要堅持表達風格化以及個性化。例如:江西電視臺播放的《傳奇故事》這個節目,它并不屬于新聞評論節目,可是金飛卻在節目當中插入了一些點評,解說了一些重點內容,這使此節目變得非常受歡迎。所以,想要將電視評論節目辦好,就應該培養一批評價新聞的人員,對專業人才進行挖掘。可以從本臺記者當中、編輯當中、主持人當中挑選出具有潛力的人才,然后對他們進行專業性的培養,還可以邀請一些專家來評論新聞事件。當發生重大事件或新聞時,可以通過電話連線嘉賓,還可以請嘉賓到直播室中進行直播。

2.3積極結合新媒體,使節目更具互動性以往的評論節目,有著單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評說,這樣就使節目變得枯燥乏味,這些不關注受眾感受以及需求的節目,自然就不會有較高影響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眾有著多樣的選擇,假如想使節目吸引受眾眼球,就應該具備創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節目完全可以按照所發生事件的特點,利用網上跟帖的方式進行相應討論,讓各個類型的觀眾都可以參與到討論當中,應用手機3G技術方式、QQ視頻連線方式等進行直播,引導更多受眾積極參與到其中,讓受眾的意見可以在這里得到呈現與溝通。廣大受眾的積極參與不但會使節目增添了互動性,還增添了新鮮活力,使節目更具生命活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媒介融合這一背景之下電視評論節目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因此,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突圍之道,例如:對節目結構結構進行調整,使節目更具時效性;構建一支專業評論新聞的隊伍,將節目的特色凸顯出來;積極結合新媒體,使節目更具互動性等,希望電視新聞評論這一節目可以持續發展。

作者:丁婷婷 單位:北華大學

新聞評論論文: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研究

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國家的大環境為網絡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相對寬松的良好環境。新聞評論是針對生活中近期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議論,講道理以及直接發表意見的一種媒體,是政論性媒體的一種新聞載體,同時也是新聞宣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

跟隨著時展的潮流,新聞媒體已經成為當前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與其他的新聞媒體一樣,解決了生活中許多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新時期的報紙新聞評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研究報紙新聞評論的時候要換一個新的視角、新的形式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報紙新聞評論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在于,能夠傳播客觀正確的信息,尊重事實,并且針對事實進行說理,發表意見,充分地還原社會真實形態。研究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意義還在于明確新聞報道的思想政治意義,深化報道的主題,從更遠更高的角度來全面地評價社會客觀事實,對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重要的發展意義和作用。

二、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轉變

(一)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專欄化的發展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寫作的轉變,首先就表現在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專欄化的發展。專欄發表評論的這種形式,其實在我國早期的報紙上就已經出現過,但是真正的報紙新聞評論專欄性發展是在七八十年代之后。專欄性的發展使得在報紙上有一種固定的新聞評論形式,并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活躍報紙的內容,在新聞評論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時期新聞評論向專欄化發展,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穩定性。有著自己獨特的和穩定的風格,備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再加上新聞評論在報紙分布上有一個固定的位置,也有自己的特點,更便于群眾了解社會信息,關注社會動態。

(二)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突破。主要在語言風格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是在新時期新社會條件下促成的。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新時期語言方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語言使用更加追求與形象生動相結合。雖然說,大部分的新聞評論是以政治輿論作為導向的,再加上新聞媒體本身具有嚴謹的語法修辭。但是在新時期,要使得一篇新聞評論有較強的合理性,并且質量還要高,就需要在新聞評論中加入一些生動的語言,讓生硬的語言變得更加的通俗,同時,也增加了說服力,讓人民群眾更加容易接受,從而達到新聞評論本身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在語言上的發展,還表現在要求一篇好的新聞評論不僅在語言上用得準確,而且在修辭手法上還要精煉,要講究一定的大眾化,這樣廣大人民群眾才會更加容易接受,讓新聞評論充分地發揮社會輿論的積極作用,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

(三)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者的要求對新時期報紙新聞評論工作者,是有一定要求的。首先,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學識淵博,業務精通。也就是說,新聞評論工作者在工作的時候要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以及自己對知識的積累,還有業務的訓練,做到不僅要精通政治,而且還要懂得經濟等,為新聞評論工作的質量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再加上新聞評論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需要新聞工作者有很高的見識,知識豐富。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涉獵更多的領域,獲取更多的知識,開拓自己的眼界。其次,要求新聞工作者還要有樸素的工作作風。新聞工作者要有樸素的工作作風,這樣寫出的新聞評論才具有一定的真實特點,能夠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根據客觀的材料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得出客觀的結論,并且新聞工作者還應該深入實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群眾路線,進行實地調查,解決實際問題。最后,作為新聞工作評論者還應該具備艱苦奮斗的精神,科學嚴謹、清廉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去一些條件艱苦的地方,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質。

三、結語

總之,新聞評論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了一定的突破與進展。報紙新聞評論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其作用已經擴大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寫作方式以及語言風格,還有對寫作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在新時期,新聞媒體評論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積極地發揮了新聞評論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在國家的進一步領導之下,新聞評論也隨著黨的政策,在內容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并且在選材上也更加的廣泛,還有在寫作上也更加的規范,對我國現代新時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作者:田文廣 單位:吉林日報

新聞評論論文: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

一、語態創新:人性化的視角

1.兩位主持人說新聞。傳統的新聞節目,都是由主持人讀記者事先寫好的口導內容,而《通天下》則通過兩位主持人聊天的形式,引出節目內容。2015年1月16日有一條新聞《監拍老人為爭搶座位激烈互毆》,當時男主持人對女主持人說:“下面要看到的這條新聞有些尷尬。”女主持人配合地說到:“哦?什么樣尷尬的新聞呢?”男主持人揭開謎底:“都說這公交車上年輕人不給老人讓座特別沒教養,但是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后,兩位60多歲的老人卻因為搶座打了起來。”在兩位主持人一唱一和的聊天中,自然引出了下面的新聞。主持人說新聞這種播報形式,順應了當前話語類節目流行的趨勢,迎合了當今觀眾的需求。觀眾在收看節目時,仿佛身處一種聊天的狀態。兩位主持人不僅以說的方式引出新聞,還以說的方式對新聞發表評論。2015年3月22日有一條新聞《河北一官員上班臥床接訪》,男主持人先說“:群眾來辦事,作為官員,在辦公桌前坐好,掏出筆記本,做好記錄,根據訴求做好解釋,這是最起碼的流程了。而這位負責人居然在長達14分鐘的接訪過程中躺著就把工作完成,也難怪會讓群眾產生‘難道上訪群眾就連一點尊嚴都沒有么?’這樣的質疑。”接著女主持人說:“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總理擲地有聲地提出‘有權不可任性’,而這‘臥床接訪’不就是對‘權力任性’的生動注解嗎?對這樣的現象絕不能心慈手軟,必須用響亮的耳光打醒,權力是用來服務的,不是用來‘任性’的。”這樣的評論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當主持人與觀眾觀點一致時,就像觀眾在發表意見,而觀點不一致時,又像是對方在與自己爭論。在這種虛擬的聊天過程中,觀眾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所以,主持人說新聞,這種看似平淡的節目形式,成了《通天下》這檔評論節目的最大特色。

2.犀利語言,個性評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有時是電視節目中的雜文,尤其是在面對丑陋和黑暗時,電視新聞評論必須如匕首般犀利,才能觸動人心,警醒世人。《通天下》對新聞事件就事論事,不打官腔,不模糊概念,不籠統不敷衍,這些特質僅從節目標題就可見一斑。比如《明星吸毒凸顯“偶像道德危機”!》、《無良保姆虐嬰不能止于道德譴責》……這樣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標題在《通天下》中有很多。節目通過標題表達立場,犀利潑辣。發問、追問、質疑、憤怒,這些都是節目的常態表達。在一條《官方推標準廣場舞被指“任性”》的新聞中,主持人說:“廣場舞國標可不是個小事啊,這可是關系到全國億萬大媽們的頭等大事啊!你看,網友們的問題鋪天蓋地地跟著來了:有人說《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等舞曲早已是大媽們跳熟的舞,非逼著她們改動作,大媽們能樂意嗎?況且,既然已火得不能再火,還用得著推廣嗎?同時,廣場舞經常舉辦‘舞會賽事’,如果大家跳得都一樣,難道按動作整齊度來評判嗎?哎呀媽呀,網友問題可真多,我總結了一下,匯成一句話就是廣場舞到底需要國標嗎?”《通天下》中諸多無官腔而有血性的評論,拉近了觀眾與節目的感情距離,節目憤怒著觀眾的憤怒,痛苦著觀眾的痛苦,快樂著觀眾的快樂,感染力強。有時,評論員一些個性表達既犀利又真實。2015年3月21日的節目中,在評論“滴滴快的專車再‘發力’,出租車行業‘狼真的來了’?”的話題時,特約評論員惠天博士說道:“改革是必須的。動手是要慎重的。改變利益格局,從來就得有一點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當然不相信哪天會來神仙幫我們搬走大山,但我們應該相信量變引發質變的基本規律。”評論是新聞的最高臺階,它起到了燈塔般的導向作用。電視評論員的價值有可能超過新聞報道,好的評論員往往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觀眾。在電視評論節目中,選好時事評論員至關重要。河海大學商學院教授陳鋼、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成漢平、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田伯平、南京黨校教授惠天、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朱強、南京名嘴言亮……這些都是目前活躍在《通天下》節目中的特約評論員,他們都在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堪稱某一領域的專家。他們的特色決定了評論節目特色。

二、傳播模式創新:豐富的電視手段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將新媒體的媒介屬性更好地融合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生產和傳播中,是豐富電視傳播手段、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方法。電視新聞節目的成功,不僅需要提高節目的內容和品質,更需要注重電視手段的運用。電視主要由畫面、聲音和音樂三個部分組成,電視圍繞這三個組成部分進行表達,才能突出視聽效果。《通天下》作為一檔晚間檔的創新節目,新穎處不僅在于其評論內容的多元化、深入性、媒介融合性,以及評論語態的不斷突破,還在于其豐富的電視手段的運用,即在利用口播評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圖像評論的功能,并運用人物同期聲、畫面、字幕、現場連線等多種符號組合來凸顯電視評論的功能意義。

2015年1月底,江蘇省“兩會”期間,《通天下》推出《全景“兩會”》特別節目,其中運用到了多種電視展現手段。比如“圖說‘兩會’民生”小板塊中,編導將老百姓關心的民生話題,用動畫的形式一一展現,然后由大屏播出動畫和字幕,配合主持人現場解說。這樣的形式扭轉了政府新聞枯燥乏味的舊態,讓觀眾通過眼看動畫、耳聽講解的方式,了解和自己密切相關的民生政策。2015年1月31日《全景“兩會”》節目中,請來兩位江蘇省人大代表:南京市胸科醫院副院長唐進、江蘇海安高級中學校長呂建,一同探討醫療和教育的話題,場外記者還連線到一名來自蘇北縣城的中學教師、省人大代表秦伯萍,暢談如何讓蘇北的教育“跑”起來,場內場外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互動。這樣的節目形式有效增加了節目的立體感和參與度。除了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百姓也可以發表意見。“微信議政暢聊‘兩會’”板塊中,網友可以事先將觀點發到節目的新媒體平臺,編輯整合編排后,將這些觀點呈現在電視節目中,實現了新媒體和傳統電視的融合。

作者:莫妍坤 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

新聞評論論文:綜合性門戶網站新聞評論論文

1綜合性門戶網站新聞選擇與數據篩選

1.1綜合性門戶網站及新聞選擇我國有新浪、搜狐、網易和騰訊4大綜合性門戶網站。新浪成立于1998年12月,主要產品服務為新浪新聞、無線增值服務、博客、播客、郵箱、UC、愛問搜索等;搜狐成立于1998年2月,主要產品服務為搜狐新聞、搜狗輸入法、校友錄、房產網、圖行天下等;網易成立于1997年6月,主要產品服務為網易內容頻道、網易社區、電子商務、即時通訊(網易泡泡)、在線游戲、郵箱等;騰訊成立于1998年11月,主要產品服務為即時通訊、瀏覽器、電腦管家、郵箱、下載工具、詞典等。雖然四者都提供新聞評論功能,但只有新浪和網易能提供全部的且基本有效的評論者位置信息,因此只能選擇它們為對象。新聞選擇基于3條原則:①在新浪和網易首頁要聞區,且時間、標題和內容基本一致;②網民關注度比較高,即受眾群體大但又不具有鮮明群體特征;③參與人數和評論數不能過少。筆者經過跟蹤,最終選擇總理于2012年11月20日對泰國進行正式訪問,在離開機場后直接前往泰國中華總商會與泰國華僑華人代表會面并發表的講話為對象。新浪網的標題是“:我還有幾個月就歸隱希望人們把我忘記”,轉自長江網,時間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44。其第1條評論出現在8:52:16,是湖北武漢的一位手機用戶。評論日期不間斷持續到了12月1日,共59099人參與,8175條評論。在新浪2012年11月18日~25日一周的所有新聞中,其點擊率排名第4位,評論數排名第1位,具有高關注度和典型性。網易的標題是“談退休:為清白也要死得誠實”,轉自人民網,時間為2012年11月22日上午8:53。其第一條評論出現在8:58:42,是一位名為“雪夜百斬”的山東省濟南市網友。評論日期不間斷持續到了28日,共71014人參與,946條評論。

1.2數據篩選為了使研究更科學,筆者從5方面對數據進行了篩選。①只選擇初次評論,對于初次評論的跟帖不予統計;②對于發自電腦的評論,只保留同一網名評論的第1條;③對于手機用戶,根據評論內容和語氣明顯是同一網民的只保留第1條;④對于30秒內來自同一地區的手機評論一般只保留第1條,除非明顯不屬于同一網民;⑤地區顯示為港澳臺和外國的評論一律剔除。這樣,就基本建立了評論與評論者的一一對應關系。經過篩選,新浪網確定評論7827條,網易799條。

2綜合性門戶網站新聞評論者的時間分布特征

2.1新聞評論數隨天數的變化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數隨天數變化(圖1)具有3個特征:①兩網站新聞評論的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前兩天,且以第1天最多。其中,新浪前兩天的新聞評論數為6592和1195條,分別占總數的84.2%和15.3%;網易前兩天的新聞評論數為732和53條,分別占總數的91.6%和6.6%。②兩網站的新聞評論隨天數的推移驟降,并從第3天開始基本趨于平緩,數量也都降到了11條以下。此外,由于新浪的評論數基數大且每天數量都比網易多,因此其變化較后者更為強烈。③兩網站新聞評論時間都很短,新浪為10天,網易僅有7天。

2.222日新聞評論數隨小時的變化由于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都以第1天為主體,因此對其隨小時變化的分析針對這一天進行(圖2)。此外,由于兩網站新聞的時間都接近9點,8點評論數僅有13條和1條,因此分析從9點后開始。變化特征為:①兩網站新聞的最高評論數都出現在9點。②二者整體變化趨勢迥異,新浪呈現明顯的“V”字形,最低點出現在15點,僅有231條,23點則高達577條,僅比9點的597條少20條;網易除了13點和17點略低外,基本處于逐漸遞減的變化形態。③新浪在各時間段的評論數都比網易高出數倍,其變化幅度也較網易劇烈。

3綜合性門戶網站新聞評論者的空間分布特征

3.1新聞評論者涉及省級行政區變化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者涉及省級行政區變化(表1)的特征為:①兩網站新聞評論者涉及省級行政區都主要是集中在22日和23日兩天。新浪在22日和23日對大陸31個都涉及,網易則22日涉及了29個,23日涉及了16個。其中,網易22日未涉及青海和西藏(后來一直未涉及),23日未涉及福建、甘肅、貴州、海南、吉林、江西、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陜西、西藏、新疆、云南和重慶,其他均為二者共有。②從24號起到29日兩網站涉及省級行政區數量都很少,新浪為11個,網易為8個。其中,僅有24日二者共有浙江,其他則都不相同;除了26日二者都只涉及了1個省區外,其他日期新浪都比網易數量稍多。③各省級行政區的評論數量也有較大差異。同等位序省區的新浪的評論數量都是網易的10倍左右,其中廣東在新浪和網易都最高,評論數量為1844和164條;新浪排前5位的是廣東、天津、江蘇、陜西和浙江,后5位的是吉林、寧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網易排前5位的是廣東、北京、山東、江蘇和浙江,后5位的是貴州、內蒙古、海南、新疆和寧夏;各省區在兩個網站的排名差別較大,只有廣東、浙江和甘肅位序相同。

3.2不同省級行政區內涉及區域對各省級行政區而言,評論者的地區擴散也是不一致的(表2)。我們采用擴散指數幫助說明,其等于評論者涉及區域數量/省級行政區地區總數。北京、天津、上海和重慶4個直轄市作為特例不加分析。分布特征為:①廣東、江蘇和河北的新浪擴散指數為1,而網易則沒有1的,最大的為河北0.91。②青海和西藏的網易擴散指數為0,而新浪最小的為青海0.13。③在27個省級行政區中,新浪擴散指數在0.8以上共有8個,0.5以下的6個,以0.5-0.8區間的最多,達到了13個;網易擴散指數在0.8以上的有河北、福建、江蘇和浙江,0.5-0.8區間的有10個,0.5以下最多,達到13個。④新浪擴散指數和網易擴散指數的相關系數達到0.77,二者在變化上具有較強的一致性。⑤擴散指數與省級行政區地區數量關系不大,但與地區有很大關系,東部地區除了海南以外,擴散指數都在0.7以上;中部地區新浪擴散指數都在0.6以上,網易擴散指數除了河南為0.76外,其他都在0.3~0.6區間;西部地區的四川和廣西擴散指數都在0.5以上,陜西、四川、內蒙古和貴州的新浪擴散指數在0.6以上,其他都在0.4以下;東北地區擴散指數都在0.5以上。

3.322日新聞評論者的空間分布特征3.3.122日分時段新聞評論者空間分布特征22日分時段新聞評論者空間分布(圖3)具有如下特征:①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者涉及區域數量和變化趨勢都差別較大,9~23時新浪平均每小時涉及72.7個地區,網易則為29.9個,但同一時段都是前者多。②新浪和網易涉及地區數量都在9時達到最高值,新浪為89個,占全國地區總數的26.1%,涉及了除青海和西藏外的29個省級行政區;網易為55個,占全國地區總數的16.1%,涉及了除貴州、海南、江西、內蒙古、寧夏、青海和西藏之外的24個省級行政區。③在完整1小時時段內,新浪的最低點61個出現在16時,網易的最低點9個出現在23時。④新浪在8時共涉及了北京、廣州、深圳、武漢、無錫、西安、成都、天津和杭州9個地區,而網易僅有濟南1個。⑤22日新浪評論者共涉及了222個地區,占全國地區總數的65.1%,平均每個地區評論29.7條;網易評論者涉及了168個地區,占地區總數的49.3%,平均每個地區評論4.4條。⑥新浪和網易共有地區138個,占22日新浪地區總數的62.2%,網易的82.1%。3.3.222日時段累積的新聞評論者空間分布聚類為了尋找22日隨時段后延新聞評論者空間分布的變化規律,我們對各省級行政區涉及地區數量進行了累積。從各省級行政區內涉及區域的變化情況看,新浪和網易不同,各省級行政區變化也不同。新浪對大陸內的31個省級行政區都有涉及,而網易則一直沒有西藏和青海。新浪新聞評論者涉及地區的省區變化趨勢歸類結果是:①地區數量持續增長的是安徽、貴州、河南、江西、陜西、四川和廣西;②快速增長后達到平衡狀態的是廣東、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蘇、遼寧、內蒙古、山東、浙江和新疆;③較短時間平衡后持續增長的是甘肅、黑龍江、山西和云南;④一直保持平衡狀態的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寧夏、海南和青海。網易新聞評論者涉及地區的省區變化趨勢歸類結果是:①地區數量持續增長的是河南、黑龍江、四川和遼寧;②快速增長后達到平衡狀態的是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河北、陜西、吉林、江蘇、山東、浙江和內蒙古;③較短時間平衡后又持續增長的是甘肅、湖南、山西、云南和貴州;④一直保持平衡狀態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寧夏;⑤較短時間平衡后持續增長,最后達到平衡態的是湖北、江西和新疆。

4影響綜合性門戶網站新聞評論者時空分布的因素

4.1網站平臺不同網站平臺是導致新聞評論者時空分布差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通過3種途徑發生作用:①網站定位特別是主定位。其會在該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完善的服務,從而形成網站優勢,進而決定吸引的網民類型,如定位為C2C購物平臺的淘寶網。對新浪和網易而言,前者的主定位是提供網絡新聞及內容服務、微博,后者則為電子郵箱和游戲,因此網民看新聞的話一般更傾向于新浪。②網站長期形成的信譽和知名度。前者是導致網民訪問過網站后重復登錄并成為其忠實用戶的基礎,后者是吸引更多新網民的保證。新浪和網易在國內的知名度都很高,但前者更高些。③網站注冊用戶數量。由于很多網站只允許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評論,因此注冊用戶數量就決定了潛在瀏覽并發評論的網民規模。目前,新浪和網易的注冊用戶都已超過了5億人次。

4.2網民上網習慣網民上網習慣也會對新聞評論者的空間分布產生重要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網民本身是有空間分布的,所以其是否打開門戶網站、登不登錄、瀏覽不瀏覽新聞、發不發評論的行為習慣都會對評論者的空間分布產生影響。①對于門戶網站具有高粘度的網民,會在網頁收藏夾或地址欄保存有網站地址以方便登錄,甚至很多網民在正常情況下會每天至少登錄一次該網站。②雖然很多網民會經常登錄某門戶網站,但其有無用注冊名登錄的習慣,也會影響其發評論的幾率。③網民登錄了某個門戶網站,其是否關注首頁新聞、是否瀏覽新聞頻道、對哪些新聞感興趣都會影響到評論者的空間分布。④注冊用戶是否具有發評論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其空間分布。門戶網站新聞評價主要有點擊率、參與人數和評論數3項指標。其中,點擊率是指某條新聞被網民點擊的次數,其不需要登錄即可,顯示的是網民對新聞的關注程度,門戶網站一般都不提供該數據;參與人數是指網民針對其他網民發表評論所表示的支持態度,單擊評論后面的“支持”按鈕即可,不需要登錄且對不同評論都可點擊;評論數指注冊用戶登錄網站后對某條新聞發表的具體評論,必須登錄且可重復評論。對新浪和網易而言,注冊用戶都有幾億,因此對選擇新聞的點擊率應該是極高的,但參與人數都未超過10萬,而評論數僅有幾千甚至幾百,事實上都是由網民上網行為習慣決定的。

4.3區域狀況區域已有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狀況應該會對評論者的空間分布有重要影響。為了尋找這種規律,我們分析了省級行政區的評論數與GDP、人均GDP、人口、城鎮人口和網民數量的相關關系。結果發現:新浪和網易的評論數與GDP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71和0.83,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人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44和0.43,通過了0.0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人口的相關系數為0.51和0.62,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城鎮人口的相關系數為0.70和0.82,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與網民數量的相關系數為0.77和0.87,通過了0.0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得出的結論是:評論數主要是網民數量、GDP和城鎮人口的高度反映,和人口總量中度相關,和人均GDP關系較小。此外,各省區的擴散指數差異也說明了區域狀況的作用結果。

4.4時間時間在新聞評論者時空分布當中也具有重要影響,其主要是通過作用于潛在評論者瀏覽新聞及發評論的時間長度,進而影響參與評論者的數量及其時空分布的。時間發生作用的3種途徑:①新聞在網站首頁保留的時間會直接決定其點擊率、參與人數和評論數,進而對評論者的時空分布產生影響。因為很多網民習慣于瀏覽首頁新聞,而較少進入作為二級網頁的“新聞頻道”。對新浪和網易而言,首屏出現的要聞保持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4小時即被替換,除非進入“新聞頻道”或是通過搜索引擎檢索才能繼續瀏覽。這也就是發評論主要集中在前兩天的根本原因,實際上第2天的評論也主要發生在被替換之前的那段時間。②新聞在“新聞頻道”的停留時間是決定評論持續時間長短的因素之一。其主要取決于新聞實效性和新聞更新率兩者。③網民在現實中工作、學習和生活的作息時間規律也會對評論者的時空分布產生較大影響,但并不是說一定與作息時間完全相符。新浪網評論者的時間分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此規律,但網易是否因為評論數少而規律不明顯尚待進一步檢驗。

4.5上網工具上網工具也是影響評論者時空分布的重要因素。目前,上網工具已經經歷了由“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向“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多元化轉變。在無線通訊協議支持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突破了原來“地點固定”上網的時空局限,從而通過地點自由實現了對時間限制的減少,達到了影響評論者時間分布的作用。但必須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地點自由并未對評論者的空間分布產生影響,因為其絕大部分都是限定在本地區范圍內進行的。對新浪和網易而言,前者電腦評論的比例僅有13%,手機則占到了87%;后者電腦評論的比例則高達60%。

5結論與討論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①新浪和網易兩個門戶網站新聞評論者的時空分布差別很大。②無論是對于新浪還是網易而言,其新聞評論者的空間擴散最初都是“散點式”擴散模式,即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到全國的若干地區;之后呈現出“不完全填充式”擴散特征,即涉及地區不斷增加,但絕大部分省區最終也未實現全覆蓋。其不符合傳統的地理衰減規律,也證明了網絡空間的跨越空間和距離的特征。③從新聞評論者的空間分布來看,其呈現的是一種不平衡分布狀況,即存在典型的地域差異。無論是在四大地區間,還是省級行政區之間;不僅包括評論者數量,也包括擴散指數。④虛擬網絡空間并非是完全脫離現實地理空間的“超空間”,至少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者的省區分布是具有地理根植性的,網民數量、GDP和城鎮人口是影響其省區分布的最重要因素。⑤網站平臺、網民上網習慣、時間和上網工具也是影響新浪和網易新聞評論者時空分布的因素。在本研究中,雖然與新浪和網易的注冊用戶或是新聞點擊率相比,發評論都是小概率行為,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得出一些值得推敲的結論的。其一是網絡空間的確是具有跨越現實空間特征的;其二是不同網站事物的時空擴散差別較大;其三是空間分布是非均衡的。雖然很多網絡空間中事物的時空分布規律還有待開展更多的實證研究予以揭示,但本文提出了一種研究網絡空間中新聞傳播的新視角,無疑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嘗試。

作者:孫中偉任曉瑩王偉嬌趙丹丹段賽賽單位:石家莊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土地科學技術學院

新聞評論論文:媒介素養的新聞評論論文

一、新聞評論課的背景及屬性

第八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課程觀念與課程開發體制的同步改革,課改的重心是課堂教學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如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開發選修課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它既能發揮教師自主性,又讓學生享有選擇權。基于對媒介時代背景和國家課程改革的認識,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可嘗試開設新聞評論選修課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新聞評論課不僅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還發展學生視、思、評能力,為其適應未來生活做準備。該選修課期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表達需求,與必修課共建開放多元的語文教學體系。它可促進教與學的方式變化,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提升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面對媒介信息時具備評判性、反思性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新聞評論課在積極語用觀理論指導下,以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為目標,著重培養其獨立評論能力。它借助網絡、電視、廣播等媒介,對當下發生的現象、言論等,通過觀察、思考、判斷、分析,表達個體獨特的感悟、分析和判斷。新聞評論課從屬語文教育,通過問題設計、文本挖掘等環節熏陶學生情感,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它選擇與生活緊密聯系的文本,在特定的語文場域以思為樞紐,通過聽、讀、視與說、寫、評的形式展開語用實踐,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突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體現語文課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③的性質。

二、新聞評論課的設計和組織

新聞評論課文本選擇打破傳統教材選文的束縛,立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考慮學生未來會接觸到的個人應用、職業、教育、公共事業等方面信息,既選取文學性的連續文本,也慮及實用性較強的連續或非連續文本,如圖畫、音頻等。由于媒介素材具備熱點性、精短性、趣味性、豐富性、便利性特點,文本大多能消弭與閱讀主體間的距離。只要合理選取或重組文本,挖掘語文元素,便可激發個體言語表達。新聞評論課學案設計借鑒PISA閱讀素養測試樣題和時評寫作題例,采用“混合文本+問題模塊”形式自主選取話題、設計問題,提供多樣文本。個體在閱讀中篩選信息,在比較中活躍思維,在思考中判斷分析,形成看法,從而滋生評論萌芽。新聞評論課大膽合理取用媒介信息,以語用能力為基點設計學案。現以《解讀莫言獲諾獎及其他》(部分)為例:請采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播報、采訪等)演繹材料二,并從中選擇漫畫或新聞,談談你對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現象的看法。設計該學案著力于三個方面:一是設計混合文本激發學習興趣。文本中有新聞連續性文本,也有圖表非連續性文本,這些能“讀”“視”“聽”的材料,刺激并調動學生感官,點燃學習熱情。二是設置情境問題催發多元思維。模擬廣播員播新聞、記者采訪群眾、評論員評新聞等,這些情境問題中的角色轉換不僅讓學生有新鮮感,且促其思維不斷運動,孕育迸發精彩言說。三是采用多種表達形式喚醒評論意識。學生在觀看聆聽中積累信息,在朗讀播報中輸出信息,在采訪對話中體驗著改寫、再生信息的樂趣,在書寫中感受思考的力量和享受表達評論的愉悅。新聞評論課的組織形式是自主開放體系。課堂組織采用小組圍坐討論式,按教學內容淺易和學生需求分組:可按學生對同一事件的態度同質分組;可根據問題難易、興趣、能力、性格等因素編排異質混合小組;也可參照學生認可的標準自由組合。學生相向圍坐,共同面對學習任務,同伴間面對面交流、討論、分享。小組圍坐的開放形式打破了個體心理和群體空間的藩籬,易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達機會,激發其評論動機。“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小組討論賦予個體言說機會,班級討論給予組別代表表達分享的機會,言論在思維碰撞中邁向精彩。討論亦使教師有更多時間步下講臺,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了解把握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態。生生、師生間溝通變單向模式為多向、網狀模式,一言堂變群言堂。

三、新聞評論課教學程序與方法

新聞評論課“既有以‘思、視、聽、讀、說、寫、評’七字能力為顯性目標指向的共性內容,也有作為教學主持人的教師基于生本需求、‘節外生枝’的個性化拓展”;又旨在“打造言語主體的思維魅力和情意、文化品質,以作為每個言語主體表現力的內在精神支撐,從而賦予其積極語用的獨特的精神力量,即語用的思想力、情感力和文化力”④。新聞評論課兼顧顯性隱性教學目標,是基于媒介時代學生現實和未來的需求而拓展的個性化課程。它重在培養學生評論的獨立性、真實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新聞評論課通常兩課時完成一份學案,一周一節,每兩周為一單元時間。課前教師查閱資料,選定話題,根據學科特點與學情設計問題,編制學案。一份學案由四五則材料和四五個主問題組成。第一課時學生充分閱讀學案,圍繞問題思考討論,表達評論,未盡之處課外完成。隔天上交學案,教師批閱并做好星級評價與歸類,準備交流展示。第二課時師生共享典型言說(精彩或欠缺的),繼續思考表達未盡之處,或適時拋出學生書面表達內容,再度激發言說評論。課畢,學生可重新思考,再次書面表達。教師再度星級評價,登記最高等級入冊,期末據平時等級成績作總體考評。新聞評論課教學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設計情境問題,喚醒生命個體的表達評論意識。當個體構建并體驗虛擬的生活情境,從局外人切換至“我”的角色時,身臨其境,會思考“這情境發生在我身上,我該怎么辦?我要說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情境問題把個體角色從“類我”推向“個體的我”,學生表達“劇中人”的言語。角色切換讓生命體驗另一種情境,評論火花易被點燃。實踐表明,用“如果……怎樣……”“假如……”“你認為……”這些短語作為開頭探問語句,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倘若一個問題能設置兩種或兩種以上角色,學生有多重體驗,思維開闊活躍,表達評論更精彩。如針對《杜甫很忙》事件發微博,筆者設計問題:如果你是杜甫博物館的宣傳人員或河南詩歌協會的會長,收到這條微博后,請你以上述兩種人物不同的角色名義發表看法。學生切換體驗兩種情境,不同的語境與角色催發學生的言語表達。一學生以詩歌協會會長名義發微博:杜甫是傳統人物的代表,“杜甫很忙”只是大眾娛樂的調劑,來得快也必將去得快,這樣惡搞古人不僅是對古人的不尊敬,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蔑視。另有學生表述,如果我是杜甫草堂的宣傳人員,我會說:“‘杜甫很忙’是真是假,請來杜甫草堂,一睹真相。”二是教會學生思考,為其思維活動開辟渠道。積極語用教育觀中“思”是內隱樞紐,連接信息輸入和輸出系統,啟動言語表達。而教學中的時間留白是保證思維活動的前提條件。時間留白是“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教學藝術。一學案兩課時的進度保證學生有充裕時間默讀思考。當學生產生“憤”“悱”時,教師可構建對話平臺,引導生本、師生、生生間溝通,在溝通中鍛造思考力,助推評論能力。新聞評論課利用媒介優勢拓寬了語用行為中“視”“聽”的范圍,豐富的輸入形式有利于營造對話氛圍。而朗讀是生本對話的生動演繹,材料不同朗讀形式也不同:大容量、高密度材料采用默讀,靜寂氛圍利于信息攝取;容量適中、內容曉暢材料宜采用齊讀,讓聲音叩響心房;而包含情感的材料采用誦讀,自由或個別誦讀,讓聲情并茂的表達演繹心情;新聞材料可采用播報形式,模擬電臺播音員情境化播報,普通話、方言均可;演講稿不妨現場模擬,讓聽眾身臨其境,點燃其表達欲望。師生對話也是教學的重要形式,是打磨評論能力的利器。教師可運用情境教學法、示范教學法、對比教學法、質詢教學法啟發學生思考、訓練思維、打磨思想,使其能表達一己之見;可通過有效追問深化學生思維,如采用“如果……會怎么樣……”“這則媒體信息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已經知道了些什么?”“事實是怎樣的?為什么這樣報道?”“如何組織表達更具有說服力?”等句式追問,松綁思維限制,深化對話評論;亦可以評促評,穿插教師或網友評論,以一種思想撼動另一種思想,引發開放深入的思考評論。教師點評之于課堂對話,猶如春風之于蒲公英。共鳴式、呵護式、參與式點評都是切入特定語境推動對話進程的方法,可喚醒個體語用意識,呵護語用熱情。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點評,都應“以前瞻的眼光衡量學習者之今日語用、以開放的心態悅納個體之語用落差”⑤。生生對話形式有討論交流、互問互答、傾聽辯論等,其中辯論最受學生歡迎,是提升評論能力的催化劑。辯論是沖擊力極強的“頭腦風暴”,可改變模式化、同質化的思維與表達,辯論參與者點染激化,辨疑問難、各抒己見,探究問題、表現自我,易形成民主個性的多元局面。不同觀點碰撞活躍思維,錘煉語用品質,強化思維的邏輯性與深刻性。學生在辯論中體驗流暢評論的歡愉、有力反駁的酣暢、爭鋒相對的刺激和自圓其說的機智。

四、新聞評論課的評價方式與實施

新課程背景下,選拔性評價轉為發展性評價,因而新聞評論課仿照PISA分層等級評價方式,融合了星級評價法和二度評價法。星級評價法指教師分五等星級評價表達內容,二度評價法指教師對學生的二次表達內容再次評價,重新確定星級,采用最高星級。其操作流程圖如下。流程圖的關鍵環節是表達內容賞析和學生二度表達,這兩環節整合了師生的思維與表達,通過交流整合,提高思維與表達能力,同時養成學生尊重與寬容的人文精神。學生的言語表達是多向對話的結果,滲透個體思想,是個性語用的表現。二度表達再次挑戰學生的思維深度,個體在吸收他人表達的基礎上再思考,思維更嚴密深刻,語言更有張力,評論更精彩。星級二度評價的實質是多一次提供表達和評價機會,增加一把衡量尺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評論,提升語用品質。評價采用最高星級是尊重個體差異,注重自我超越,在個體縱向比較中悅納自己,增強自信,突出評價的發展作用。星級二度評價比之于終結性評價,寬容度更大,發展空間更廣,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多元評價方式能樹立學生信心,激勵其自由表達。

五、新聞評論課的反思與希冀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動態立體的語用實踐是指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恰當地運用語言,獨立自主地表達思想。新聞評論課開展語用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言語表達力,打磨評論能力。教師設計學案時以語用為目標,用問題啟發學生。高質量的問題既立足言語根基,又具備語用元素,能催發言語“火花”的綻放,引領表達,形成個人風格。新聞評論課與傳統語文課最大區別在于自由表達,它能喚起生命個體的內在需求。語文教育天然擔負著解放人的重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順應生命個體成長的需求,是學生未來發展所需。培養語用能力是新聞評論課的核心要素,也是這種創生性課型的主要特點。新聞評論課以開放的媒介素材為載體,聚焦表達力。其教學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懂得評價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深入思考分析;明白標準答案不是唯一,多種觀點可并存。它代替不了常態語文課,但以其自由多元的形態吸引學生,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升獨立評論能力。新聞評論課實踐證明:它能喚醒學生內在的言語需求,學生在自由表達中能砥礪、提升評論能力;它也能提高教師整合教學資源、開發課程的能力,進一步挑戰教師的語用素養。小組圍坐討論式的組織形式雖受學生歡迎,但分組規則與效果有待進一步調整加強。教學素材源自媒介,因其新鮮豐富的特點易激發學生興趣,也由于內容與熱點捆綁的特性,固定教學載體與明確課程綱要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外國學者BenMoore曾提出,“如果媒體教育將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術語,那么我們就應該優先考慮將‘跨課程’的媒體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滲透到各個學科和科目中。”⑥如何從語文學科的角度整合媒介資源?如何開發課程?如何培養學生評論能力提升媒介素養?這些都是今后跨學科教學繼續研究的方向。對此,教師可探索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獨立思考所見所聞的信息,以批判性、反思性眼光理解媒體現象,表達一己之見。教師要成為媒介素養教育資源的組織者,必須具備創造媒介素養教育教學資源的能力,而這種創新能力恰能較快地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有效錘煉教師的語用能力。

作者:陳瑛潘涌單位:浙江瑞安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新聞評論論文:教育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一、教育新聞評論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通過閱評分析2010年、2011年度湖北省高校新聞獎言論類260余件參評作品,結合10多年選讀校外各類媒體上的教育新聞評論積累的經驗,筆者對教育新聞評論寫作中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梳理歸納。

1.體例不對。一是把只有標題和正文的簡化版論文歸為新聞評論。如某高校校報2011年參評作品《弘揚“延座”講話精神,重建理想信念教育———從美術創作看高等藝術教育的社會功能》,僅看標題,該文就應屬論文,而非新聞評論。二是將新聞評論與雜文,特別是隨筆混為一談。這一類問題在教育新聞評論中最為常見。眾多作者、編輯常常把一些應歸為雜文的文藝性社會評論,或者應歸為議論性隨筆的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的隨手筆錄,都視為新聞評論。也有一些作者、編輯把談體會、提要求的講話稿、發言稿誤為新聞評論。

2.不夠客觀理性。最常見的是:作者在表發評論前不先核實“新聞事件”的真偽,不學習相關科學常識,不探詢新聞背后的故事,而是只要有膚淺的表面“來源”,只要有“不平”、有“興奮點”,就會快速板磚參與“群毆”,助推形成強勢輿論。2010年轟動海內外的肖傳國教授“錘打”打假名人方舟子案,從中央主流媒體到非時政報刊到網絡媒體,以評論《從“抄論文”到“抄家伙”》為典型代表,迅疾不問青紅皂白、一邊倒地認定肖傳國是因為抄論文遭揭露而雇兇抄家伙報復傷人,譴責他乃至學術界“學術道德淪喪”,直至質疑、批評國家的科技評價體制。科學允許、鼓勵有意義的探索,肖傳國的探索事實上也得到了國內和國際同行的認可。《從“抄論文”到“抄家伙”》等,評論員自我判定肖傳國抄論文了,在立論上即成為了一個莫須有的偽命題。在這起媒體的極度喧囂中,眾多新聞評論的職業道德底線失守了。其二是失之浮躁或者帶著成見,對新聞報道斷章取義或者曲解原意進行評論。社會生活中群體和個體利益訴求出現多元化、復雜化已成為顯性現象,評論者因而可以有法律規范內的,甚至逾規的評論;媒體市場化競爭也帶來了發行量、流量、收視率等利益訴求導向,一些媒體的編輯、記者們愿意甚至樂于放行各類浮躁、帶有成見的教育新聞評論,甚至推波助瀾,做“標題黨”人和在顯著位置處理。其三是以偏概全,無限上綱,以不帶有普遍意義的個案來詰責全部,來批評體制機制。一個大學生沒錢上大學,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高學費,教育投入、救助體制出了問題;一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擴招,人才培養模式出了問題;一個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墜樓,評論者責難大學和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出了問題……諸如此類問題,大學、政府管理部門和各相關方都應該反思、改善、提高,但有人、有人群、有人類社會的地方,就會有包括以上問題在內的諸多問題出現,評論者應客觀地、結合歷史的和世界的眼光來分析評論中國的教育問題。其四是評論過于學術化、理想化,現實性、系統性、操作性不強。

3.選題陳舊。主流媒體、校內媒體習慣于老生常談、泛泛而談教育時政、學風教風、師德師魂、社團發展、各種浪費、占座位等,都市類報刊及新媒體則常年比較關注考試、貧困、腐敗、意外傷亡、亞文化行為等。二者疊加,很容易導致教育的主流聲音、核心價值不彰,群口罵教育。

4.新酒入舊瓶。中國的各級各類教育,不斷會有新政策、新舉措、新成績、新鮮事涌現,評論卻時時找不到一個新角度、站不到一個新高度,時時落入“舊聞舊論”,而得不到受眾的關注。比如,評論者習慣于做口號式、標語式立論,體現在標題上,如,“抓實抓好”“真抓實干”“重在落實”“為……叫好”“為……努力奮斗”“也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等等。

5.標題不點睛。標題是評論的“眼睛”和“靈魂”,它與評論立論的高度、論證的質量和傳播的效果呈直接正相關。教育新聞評論,特別是時政類媒體、高校校內媒體上的評論,在做標題方面還很顯不足。一是用辭陳舊不新鮮大氣,二是把評論標題做成典型的消息標題,三是標題沒有表明態度或立場,四是標題散文化、抒情化、情緒化。

6.不得其解。一些評論,受眾讀得很費力甚至讀幾遍也揣摩不出作者的意圖。一是一些作者愛用網絡潮語,或拿網絡潮語來說事隱喻,但作者選用潮語時應先看看評論的受眾定位人群,要有所針對性,非大眾化的潮語不一定適合隨意隨心使用。二是一些評論用典過濫,讓受眾閱讀吃力、理解費力,甚至晦澀難懂,似懂非懂。三是概念表達不清,同一概念在同一文章中指代的內涵不一樣,讓受眾發懵或者產生文不對題的判斷。某高校校報一篇《中醫之魂在傳承》的評論,文中的“中醫”,在不同的地方,可理解為“中醫學”“我校”“中醫藥文化”等,從而成為一篇不知所云、缺陷明顯的評論。

二、教育新聞評論怎么寫

1.緊扣關鍵詞,區隔開雜文。在當代,一些文體的體例呈現出交叉交疊、界限模糊的現象。但新聞評論與論文、雜文之間的界限還是有跡、有章可作分隔的。教育新聞評論,屬性是新聞作品,也包括社論、評論員文章、署名述評、短評、專欄評論等,是對教育領域發生、發現的重大或鮮活新聞事件、話題、現象的分析和說理。②它的關鍵詞是“新聞性”。其他幾種文體沒有或者不講求“新聞性”。論文是學術類作品,是用來描述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也是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③它的關鍵詞是“學術性”。雜文是散文類作品,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多指現代散文中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的一種文體。是隨感錄、短評、雜說、閑話、漫談、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④它的關鍵詞是“文藝性+諷刺性”。議論性隨筆,為散文的一種,有學者也將其歸為雜文。是隨手筆錄,不拘一格的文字,一般以借事抒情,夾敘夾議為其特色。⑤關鍵詞是“自由性+抒情性”。新聞界著名學者邵華澤先生曾列出了8種常用的新聞評論形式:一是以中央和上級指示為內容寫評論。這種評論能起到傳達上級指示精神的作用。二是配合中心任務和重大決策寫的指導性評論。要求任務要明確,道理要講清。三是針對一種錯誤傾向、錯誤思想或者是模糊觀點來寫的評論。要求問題要抓準,說理要透徹。四是為突出新聞的思想性為其配發的評論。要求結合緊密,要畫龍點睛。五是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的評論。六是有關節日、紀念日以及重大活動的新聞評論。七是對敵進行論戰的批駁式的評論。八是對某個問題進行理論闡述的評論。⑥

2.強化引導性,捕捉好題材。一是要心存敬畏,堅守底線。教育是一項管未來,涉及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個家庭、每位公民最切身利益的神圣事業。評論者、編輯、記者從內心里應時時對教育存有敬畏感,愛護、支持、監督、促進教育的發展。可以監督、批評教育,但要客觀理性、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改革創新寫作思路方法,提高教育新聞評論的質量和傳播效果,弘揚教育的主流價值,更多地釋放出教育新聞評論和教育的“正能量”。二是要關注、用好四類題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先進典型、熱點事件、教育(校園)新現象、改革新動態是教育新聞評論弘揚主流價值,釋放“正能量”的永久題材,就看作者以何種角度去立論,去論證,去打動受眾,引導輿論。

3.立論求新,做亮標題。立論新與標題亮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關系。立論新,即為思想新,思想新往往體現在標題上。標題亮,則意味著立意新、旗幟明,意味著“吸引人眼球”,媒體喜歡,受眾喜歡,傳播效果好,引導力強。

4.語言求準,言簡意賅。評論作者及媒體編輯、記者都應善于學習,不斷地增加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與科學素養,不立“謬論”,不說外行說;要勤于學習、補充新聞評論寫作的專業技能,給受眾不留紊亂的邏輯層次,不留多話、閑話、廢話。做到立論科學,態度明確,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言簡意賅、吸引力強。

作者:周前進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文學學士

新聞評論論文:廣播新聞評論論文

進入九十年代后,處于我國廣播最前沿位置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地方臺也爭相效仿。在我國廣播業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央臺及一些發達省市的廣播媒體走出低俗,重振雄風。但是我們也看到,這種王者歸來的氣魄不是對以往的簡單重復,而是對廣播節目進行的大膽創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聞評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各電臺的新聞頻率,增加了新聞評論的份額和比重。并在新聞實踐中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廣播媒體自身發展,體現廣播媒體特色的新聞評論發展之路。

從我國廣播媒體目前的節目構架來看,廣播新聞評論的形態大致有四種。

1.附著在新聞資訊后面的短評。這類評論篇幅較短,字數較少,與前面的新聞信息互為一體,互相補充,是對前面新聞資訊的深入剖析和解讀,起到一語中地,畫龍點睛的作用,并具有鮮明強烈的觀點,入情入理的分析,正確及時引領輿論的作用,向社會傳遞主流媒體的聲音和正能量。比如,我們現在經常可以聽到,在中央人民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里對一些能夠引起聽眾強烈反響的新聞事件,都要及時的配發短評,引導輿論,弘揚主旋律。但直到目前,有些地方臺播出的這類短評,仍然無法做到生動曉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教成份嚴重,明顯有報紙遺風,這種廣播評論方式是比較傳統的新聞評論方式之一。

2.以整檔廣播節目為主的新聞評論欄目。以評說社會上新近發展的新聞資訊為主。在這樣的新聞評論節目里,主持人的話語代表媒體的聲音,對在受眾引起強烈反響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說。一般先由主持人敘述新聞事件原形,然后再對新聞事件進行簡短的、富有特色的點評。比如我們呼倫貝爾人民廣播電臺推出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大飛說事》,主持人大飛首先對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資訊進行敘述,然后再運用具有個性化的口吻進行簡短評說,以引導輿論。由于整檔節目定位為新聞評論的風格,所以這是一檔以主持人的聲音傳遞媒體思想的廣播新聞評論性欄目。

3.新聞調查式廣播評論。廣播記者對一起廣受關注的新聞事件進行采訪、調查、追蹤,如剝洋蔥皮一樣,層層撥開新聞事件的迷霧,還原事件的真相和本質,然后再配以新聞記者鮮明的觀點和對事件真相的解讀,讓聽眾隨著記者采訪的腳步,步步深入,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對于新聞事件的是非曲直形成自己清楚明確的分析、判斷,達到讓受眾了解新聞真相和本質,以正視聽的目的,這類的廣播新聞評論,大多是調查、監督類的報道,采取的是邊敘述邊評論的方式。

4.專家點評。專家點評式的評論節目可以說是近年來才出現的。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聽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以及一些省市臺的廣播新聞節目,都有大量的評論員的聲音,這些廣播媒體都培育并擁有一支自己的新聞評論員隊伍,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立即到場,闡達對新聞事件的看法、態度和觀點,引導輿論,告訴聽眾新聞事件的本質真實。聽眾對專家的解讀更加信服和有說服力,從而增加了媒體的權威性和輿論引導作用。雖然經過幾代廣播人的不懈探索和實踐,廣播新聞評論正在日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色,但是距離讓廣播新聞評論真正能夠成為媒體的號角、旗幟、靈魂的目標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就需要我們在廣播新聞實踐多思考,多動腦筋,在撰寫評論的過程中,更多的、創造性地展示廣播媒體的特色和優勢,讓廣播新聞評論更加鮮活生動,達到受眾入耳入心的目的。在這里讓我們共同探討一下廣播新聞評論的特點,廣播新聞評論依賴廣播媒體而生,所以,廣播新聞評論離不開廣播具有的鮮明的優勢和特色,由此,廣播新聞評論大致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快、新、活、短。

所謂的“快”,在各媒體對新聞爭奪激烈的今天,廣播評論要做到第一時間發聲,第一時間解讀,每一時間表態,以便吸引更多的聽眾,及時引導輿論。廣播人要對于社會上形成的新的熱點資訊,在百姓莫衷一是,難辨真偽的時候,告訴受眾新聞事件本身的真實情況,以及新聞事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廣播新聞評論能夠做到快字,就會很好的契合聽眾的心理需要,去偽存真,解疑釋惑,讓受眾明辨是非,以正視聽。

“新”是指廣播新聞評論發出的聲音是獨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據充分,論點新鮮,在眾多媒體中獨樹一幟,耐人回味,言之有物,經久不忘。所謂的“活”,是指的廣播評論要寫得鮮活,生動,通俗易懂,感情流暢,條理分明,能夠感染人,鼓舞人。“短”是指廣播新聞評論無論是短小精悍的短評,還是層層剖析的述評,其中評論的篇幅一定要精短,一語中地,不能長篇說教,言而無味。既然我們明白了廣播新聞評論不同于其它媒體評論的特點,那么如何寫好廣播評論呢?要寫好廣播新聞評論,必須具備以下素質,首先,必須具備立足全局著眼長遠的心胸,有客觀公正的立場,有透過現象,窺視本質的敏銳,要對新聞事件的背景和來龍去脈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對新聞事件發生的領域有長期的關注和研究,并具備專業水準和眼光,這幾種能力都具備,才能作到力透紙背,分析到位,觀點正確,寫出的評論才以令受眾信服和滿意。另外,在評論的表述上,要展現廣播的特色,要有別于報紙和電視,體現一家之言。語言要通俗流暢,簡單易懂,感情要充沛淋漓,能夠感染受眾,并且多用短句式,多用動詞,讓聽眾聽得明白清楚。特別是在調查式述評中,還要充分體現廣播媒體的特點,多運用一些典型音響,關鍵段落,要用大量豐富的現場音響和被采訪對象的采訪錄音,增加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可信性,使新聞評論更有說明力。

以上是對于廣播新聞評論的一些粗淺的認識,相信在未來的歲月中,經過廣播人的共同努力,廣播新聞評論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表述上,都會更加完善更加能夠體現廣播媒體的特色,讓廣播媒體真正因廣播評論而增色生輝,受到受眾的喜受。

作者:劉波崔蕾單位:內蒙古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廣播電視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国产vivodeshd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男人把女人桶爽30分钟| 97夜夜澡人人双人人人喊|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 少妇人妻系列1~100| 欧美第一黄网免费网站| 激情综合五月|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99ee6这里只有精品热| 国产免费观看黄av片| 国精品99久9在线 | 免费| 粉色午夜视频| 精品国色天香一期二期|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欧美mv日韩mv国产网站|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又大又粗欧美黑人aaaaa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成码无人av片在线电影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 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好爽好紧好大的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熟女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欧美亚洲精品suv|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