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農業科學論文

農業科學論文

時間:2022-04-06 07:27: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科學論文

農業科學論文:設施農業科學人才培訓

1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涉及農學、工程、環境等多門學科,因此,在設置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各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但目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高等院校大多對人才培養方案基本處于探索階段,濰坊學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實施的情況下,經過2006年不斷調整修訂,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相對不合理、實踐環節與社會需求銜接不夠緊密,原有專業課程模塊需要重新調整等問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勢在必行。2010年,我們在走訪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基礎上,借鑒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特色,根據濰坊學院實際,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實施的可行性,構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2]。

2構建和實施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是教學計劃的最基本單元,是專業教學改革方案的具體落腳點。依據學科、社會和學生需求,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要求,采取“縱向壓縮,橫向拓寬”的措施,建立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突出了“厚基礎、寬課程、長實踐”特色,從而拓寬了專業基礎,強化了實踐應用能力[3]。

2.1課程設置實施方案

將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有機結合,突出課程建設,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重新優化和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總體框架,課程體系劃分為三個平臺,由通知教育課程平臺(必修和選修)、學科基礎與專業課程平臺(必修和選修)、專業選修課程(限選和任選)平臺,加大選修課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務,充分發揮學校學科齊全、文理滲透、農工結合的綜合性優勢,鼓勵學生跨院、跨專業選課,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通識教育課程: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注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堅持外語教學四年不斷線,實行分級教學,建設自主學習的網絡環境;堅持計算機全程教學與應用,強化計算機網絡的教學與實踐,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體育教學由競技體育向健康體育轉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健身習慣;重視藝術與人文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嚴格公共選修課程的審核準入制度,加強過程管理,提高課程質量。學科基礎與專業課程:根據該專業涉及農學、工程、環境三個學科的特點,改變了原培養計劃中農學類課程所占比例較大,工程和環境類課程缺乏的局面,實現了農學、工程和環境三大學科的有機結合;精選課程,推行小課制,對農學類課程中與專業關系不夠密切的課程進行了刪減,對與學科專業關系密切必須保留課程的學時進行了壓縮,使農學、工程、環境三類課程保持在一個合適的比例。

工程和環境類課程中增設了工程力學、畫法幾何、測量學、自動化控制原理等課程,生物類課程中壓縮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等的學時,將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由專業基礎必修課調整為選修課。學科基礎與專業選修課程:在專業限選課中,密切結合濰坊特色農業,濃縮、精選核心課程,科學設置設施農業科學和設施農業工程兩個模塊方向。設施農業科學方向包括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兩大內容,主要設置設施園藝學、設施植物保護學、水產養殖學、動物醫學等核心課程;設施農業工程方向包括設施工程設計建造和設施工程環境調控兩大內容,主要設置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設施農業工程環境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學等核心課程。在任選課的設置上,以提高學生專業基本素養和個性發展能力為目標,力求體現專業特色,豐富和深化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學生鮮明個性,新增設設施專用品種選育、工廠化育苗、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課程。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除軍訓和公益勞動外,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踐、專業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專業綜合實踐和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五個部分因課程設置不同每個部分對應1~3門課程,學科基礎實踐重在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和認知能力,專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重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專業綜合實踐重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重在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整后,集中進行的實踐課程共達到33周,實驗和實踐課程在總學分的比重達到37.5%。經過調整,學科基礎與專業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比例達到5.2∶1.8∶1,這與我國試行學分制以來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慮了學科課程發展的需要,更尊重學生個性特征需要,促進了三元課程結構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較高技能和豐富個性人才的培養;實踐課程學分得到提高,實驗實踐學分在總學分中比例增加,構建四學年“三四四”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2.2課程設置實施特色

對課程設置進行了整合優化,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有機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學生培養實行學年學分制,總學分為160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6學分,選修課程32學分,實踐環節和其他共33學分。課程設置具有“厚、新、寬、活、長”的特點。“厚”主要是強化專業的公共課、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比重,如在基礎課設置中就包括了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課程,較一般的農學類和工程類專業的基礎課設置有很大的不同,數學、化學的基礎顯著加強。“新”體現在專業課的設置上,結合濰坊是農業大市、壽光設施蔬菜發達和諸城畜產品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實際,充分考慮設施農業發展的需求,在專業限選課上設置設施農業科學和設施農業工程兩個方向,其中設施農業科學方向中同時設置設施種植和設施養殖的相關課程,這在全國其他高校中是沒有的;設施農業工程方向中,除了設置農業設施工程環境學、農業設施設計與制造課程,還設置了設施植物栽培學等農學類課程,從而將農學、工程和環境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寬和活”體現在選修課的設置上,我們將選修課分為三大類:專業類、拓展類和前沿類。

專業類課程以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目的,如設施專用品種選育、工廠化育苗、飼料加工工藝學等課程;拓展類課程則以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如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課程;前沿類課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對學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學專題、分子生物學專題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自主選擇相關課程,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積極性。“長”體現在長實驗、長實踐上。在實驗課程的設置上,重點提高實驗課程時數和質量,實驗學時達476學時。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創新性”四層次實驗課程,依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能力和自主實驗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實踐課程分為“學科基礎實踐-專業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專業綜合實踐-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五層次實踐環節,層層遞進,依次提高,特別是專業綜合實踐,在第7學期集中進行,此時專業課程已經學完,設置8周到壽光高科技園等校外合作基地進行專業綜合實踐,深入實踐、到實際生產一線獲取增長才干的機會。畢業實習及畢業論文(含科研訓練)在第6~8學期結合教師科研課題開始進行,主要集中在第8學期。通過以上四年不間斷的實踐環節的培養和訓練,可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適應社會,樹立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把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3人才方案實施的可行性

(1)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重新調整了課程設置,合理調整了專業課程,避免了課程重復、交叉等問題。增加了設施農業工程方向模塊,重點開設溫室設計與建造、溫室自動環境調控技術、設施作物栽培、設施養殖等課程,真正體現了理農滲透、農工結合的寬口徑特點。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其他省份的學生可根據家鄉地域的特點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

(2)結合濰坊設施農業現代化、國際化的區域優勢,依托校外壽光高科技博覽園、青州綠博園等聯合教學基地,能夠到現代化的生產一線得到實踐操作和鍛煉機會。

(3)實施素質教育,實行學年學分制,注重個性發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與潛能,鼓勵學生跨系、跨專業選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自由選修全校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來拓寬知識面。調整后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加貼近農業發展的實際,更加有利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4)該專業立足地方設施農業特色發展,有良好的前五屆本科生的培養基礎,其中有50%左右的學生考研繼續深造,有較好的專業發展潛力,其余學生在相關行業和產業就業創業,受到了國內其他高校同專業的肯定和借鑒。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該專業培養的學生既有創新型人才,也有創業型人才,并且畢業生在單位很受歡迎,達到了人才培養的目的。

總之,自從濰坊學院首批批準設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并開始招生以來,立足地方特色,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突破口,不斷建設和實施服務地方的復合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前已有5屆學生共175人順利深造和就業,并已成為符合社會需求和建設的高級專業人才。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體系的構建

摘要:針對新疆現有的涉農網站和平臺現狀,對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體系構建進行了分析研究。利用中間件的優勢,對現有的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進行集成,并根據用戶需求增添了查詢、服務等功能模塊,對各模塊的功能進行設定分析,從而滿足了用戶多樣化及個性化的需求,實現了對農業科學數據資源的有效保存、挖掘分析、共享利用,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

關鍵詞: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間件;管理模塊

農業科學數據是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科學地管理農業數據,能夠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農業資源。近年來,新疆農村互聯網水平顯著提高,新疆各類涉農網站也紛紛設立,農業化信息隊伍不斷壯大。但是每個網站都有自己獨立的門戶,信息之間數據共享不足,信息交融不夠,因此,構建全面的農業科學數據資源管理和共享服務體系、整合各種農業數據資源、實現對農業科學數據資源的高效利用,便成為各部門和廣大用戶的迫切需求。

1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現狀

新疆已建立的涉農網站超過了100家,其中一些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在用戶的使用中占據了一定的比例,如新疆農業信息網、新疆興農網等。此外,部分農業下屬部門或農業相關部門已經設立了自己的信息共享基礎平臺,如新疆干旱區林木種質資源共享基礎平臺、新疆畜牧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新疆環境氣象監測信息共享平臺等。為了避免各部門獨立設置門戶網站及建立信息平臺,因重復建設而產生的資源浪費,更為了方便用戶查詢各類農業相關信息,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將現有的科學數據整合集成。集成現有的數據資源平臺,能夠充分利用各部門的信息資源,有助于消除“信息孤島”,使各單位可以集中人力、物力來建設自己的特色資源,節約成本。此外,集成數據共享平臺在不影響原系統運行的前提下,對各種異構數據統一表示、管理,并為用戶建立一個方便透明的數據訪問入口,使用戶不必再去面對各種不同的應用系統,進行繁雜的操作過程,只需表達其需求,從而顯著提高查詢效率。

2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構建思路與原則

2.1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構建的思路

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構建思路是實現以下幾個功能。2.1.1數據開發、積累和存儲的功能包括農業科學數據的采集和標準化整理,建立標準化的數據庫和數據集,使科學數據得到有效的保存,為實現科學數據共享提供資源基礎。2.1.2集成及信息拓展功能采用中間件法把農業各個學科的科學數據集成到一個網絡系統、集中在一個共享網站上和展示,以便于用戶的查詢和獲取。同時,數據庫中的信息還可以動態地增加、刪除以及更新。2.1.3數據共享功能即在數據和用戶分級分類基礎上提供數據在線和離線服務,如數據的分發、數據在共享網站上的等。2.1.4智能的搜索查詢功能用戶可以使用自然語言查詢、模糊查詢等多種查詢方法對科學數據進行快速查找。2.1.5其他服務功能平臺還能提供一些其他的服務內容,如專家咨詢、標準定制、決策支持、統計分析等,同時提供了API接口,能夠方便地接入新的信息服務模塊。

2.2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構建的原則

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網絡化等手段提供信息的共享服務,便于用戶的信息查詢及使用,在提供信息數據共享服務的過程中,應體現以下幾方面的原則。2.2.1針對性任何信息都是在特定時間、場合下對特定用戶的需要產生效用,因此農業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必須圍繞用戶的特定具體信息需要來展開,注意信息提供的針對性。信息服務就是要為特定的信息找到確定的用戶,使信息發揮最大效用。無論何種信息都必須針對用戶的信息需要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1]。同時,隨著社會信息總量的迅猛增長,相關信息也在不斷增多,如新疆農業信息網每個工作日的信息更新超過50條,如果關注所有農業相關信息,每日信息量會遠超過此,而信息提供量超過了用戶的吸收能力,就會影響決策的效率。應在完整性基礎上認真篩選加工,在可滿足用戶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提供盡可能少的信息。2.2.2時效性時間對于信息價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為了保證時效,應當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盡早地把信息提供給用戶。但最好是把握恰當的傳遞時機,在用戶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出去。2.2.3方便性科學數據共享服務要為用戶的信息行為提供最大的便利條件,如簡單易用的界面,數據的上傳下載,要求系統使用方便、對終端用戶來說不需要太多的精力用在對軟件本身的使用上。還有采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障礙,實現跨地域、跨系統的信息共享簡化利用信息服務的手續,從而提高信息服務的效率等。2.2.4可拓展性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要實現的不僅是數據收集、累計,更重要的是需要集成不同的系統,完成在不同操作系統平臺的客戶端也能方便地共享數據。而且對不同數據庫,都可以提供符合共享數據平臺標準的數據,同時軟件本身有開發接口,提供給后續的開發和使用。2.2.5穩定及安全性由于數據平臺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建立的,作為數據共享的平臺會被頻繁訪問,系統的穩定性尤為重要。同時為保證數據存儲和共享平臺,數據、網絡的安全,對訪問用戶應進行嚴格的權限控制。

3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構建

3.1基于中間件法的分布式數據共享平臺的集成架構

鑒于新疆部分農業下屬部門或農業相關部門已經設立了自己的信息查詢系統或信息共享基礎平臺,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要做的首先是能夠對已有的系統進行集成。筆者將采用中間件法來實現分布式異構的數據信息集成。中間件是提供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之間連接的軟件,以便于軟件各部件之間的溝通,特別是應用軟件對于系統軟件的集中的邏輯,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框架如Web服務、面向服務的體系結構等中應用比較廣泛。中間件法具有成本低、容易實現、局部數據源加入方面靈活、自治性強等優點[2]。元數據是關于數據集的數據,它在地理空間信息中用于描述地理數據集的內容、質量、表示方式、空間參考、管理方式以及數據集的其他特征,是實現地理空間信息共享的核心標準之一。筆者運用元數據在中心節點建立統一的元數據映射表,根據元數據映射表,就可以在查詢時自動定位所需查詢的數據源位置,實現靈活高效的信息資源整合,從而實現分布式信息資源一體化的建設和共享。在用戶與各個分布的信息資源之間建立一個中間層,將元數據管理封裝在中間件中,通過元數據映射表為分散的各個數據源和網站或系統提供一個統一的訪問接口,就可以實現將分散在各處的數據庫等同于單一數據庫來集中調用。圖1顯示了分布式數據集成的邏輯結構,在用戶和分布式農業科學數據之間建立一個中間件層,為分布式的異構數據源提供一個統一的訪問接口,通過元數據管理器將各個節點提交的對自身數據庫描述的元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并為無分類的資源定義分類規范,按照一定的分類規則將分好類的資源呈現給用戶,用戶就可以根據分類信息方便地瀏覽或查詢自己所需要的農業科學數據。

3.2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總體框架

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建設考慮既有分散又有集中的體系結構,它是一個基于網絡的實體,通過數據中心能夠實現農業數據的整合集成、保存及社會共享服務。通過中間件法可以將分布異構的農業科學數據集成到共享平臺下,使其具有統一標準的數據源接口及共享協議,能夠有效地進行管理,還需要添加一個服務模塊,使各個分散的信息源都能夠方便快捷地成為共享平臺的一部分。此外,服務模塊的結構設計采用靈活的層次,可對其進行任意功能服務的拓展。因此,整個數據共享平臺是一個由網絡層、數據層、服務層、中間層、服務層及支持保障層(包括技術支持、管理支持、標準支持)組成的多層次的綜合系統[3],如圖2所示。第一層是用戶層,提供統一的用戶輸入接口。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接入方式如手機、瀏覽器、電腦等,登錄到數據共享平臺,使用不同的設備都能夠方便快捷地訪問數據共享平臺的所有信息及服務。其次,根據用戶身份將其分為不同等級,不同等級的用戶在登錄平臺后對數據信息享有不同的瀏覽及使用權限。第二層是服務層,可以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檢索查詢、專家咨詢、統計分析、決策支持等服務,同時服務層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情況以及數據共享平臺的需求方便快捷地增加其他服務功能。服務層是用戶發現和獲取數據的關鍵點,是數據中心存在價值的具體體現。第三層是中間件層,能夠通過元數據映射信息將分布在不同地方的異構數據源提供統一的訪問接口,實現數據的集成。第四層是數據層,其中包含了分布在各個系統的分散數據庫,也可以新建數據庫。對于各數據庫中的信息,不僅可以通過網絡遠程調用共享,還能夠動態地添加、刪除或更新數據庫中的數據。第五層是網絡層,是數據中心運行的網絡環境,包括軟硬件條件、操作系統、備份系統、安全系統,各個數據源之間的網絡互聯、網絡出口帶寬等,用戶可以通過網絡訪問數據中心,查詢和獲取相關數據。網絡層主要解決硬件管理問題和支持上層的數據管理問題,是數據中心運行的基礎。第六層是支持保障層,由技術、標準和管理三個方面構成。支持技術包括數據采集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元數據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支持標準由數據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標準三大系列標準組成。管理支持包括組織保障、人才保障、資金保障、運行機制保障、安全保障等組成。

4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及功能模塊分析

4.1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

為了完成平臺的數據整合和數據共享服務,筆者從設計角度構建平臺的層次結構模型,包括平臺的功能設置、基礎模塊以及各功能模塊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如圖3所示。用戶可通過多種登錄途徑進入數據共享平臺,經過用戶管理模塊的驗證后,不同用戶將在平臺中享有不同權限的查詢及數據共享內容。平臺能夠為驗證通過的用戶提供檢索查詢、導航、專家咨詢、統計分析、決策支持等多種服務,而支持這些服務所需的數據,則是由元數據管理模塊將處于不同位置的異構數據庫集成共享而來的。在元數據管理模塊處添加領域本體,增添數據的語義信息,從而能夠實現模糊查詢。此外,在數據庫層還有一個數據庫接口管理模塊,能夠對數據庫進行操作,對數據庫進行添加、刪除,對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更新等。不同權限的用戶享有不同的操作權限[4]。

4.2平臺各模塊的功能分析

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包括多個模塊,下面就分別介紹各模塊實現的功能。4.2.1用戶管理模塊用戶層為用戶提供統一的輸入接口,其輸入接口可以包含多種形式,如瀏覽器、手機、短信等多種登錄查詢渠道。由于農業科學數據種類多、數量大,各類數據的加工存儲狀態各不相同,部分資料還有保密性要求,因此,共享數據范圍按數據內容進行了分級,如一級數據為國內外公開數據,可供用戶無償使用;二級數據為省內公開數據;三級數據包含專項數據,只為部分用戶提供共享服務;四級數據為原始數據及保密數據,僅供少數專家或相關研究人員共享使用。用戶管理模塊用來實現用戶分級分類共享數據。按照用戶注冊信息進行等級劃分,可將用戶分為個體用戶和群體用戶。個體用戶分為普通用戶、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群體用戶包括科研單位、相關企業等。不同的用戶對共享的數據具有不同的操作權限,如個體用戶對各項數據僅有查詢權限,而管理人員則可以添加、刪除或更改數據。用戶通過統一輸入接口將注冊信息輸入,用戶管理模塊將其信息存入用戶信息庫中,便于以后用戶登錄對其等級進行查詢。注冊用戶登錄后則進入科學數據共享平臺開始查詢信息或接受平臺提供的各種服務。4.2.2數據平臺服務模塊數據平臺通過各種模塊能夠提供多項服務。檢索查詢模塊提供基本的信息檢索接口,接收到用戶的查詢信息后進入元數據層尋找相關信息,由元數據目錄引導找到相關數據庫進行數據的查詢,然后將查詢信息返回檢索查詢模塊,以瀏覽頁面的形式呈現給用戶。導航服務模塊能夠記錄用戶的查詢歷史,并對用戶歷史查詢信息特點進行總結歸類,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對用戶再次訪問提供個性化服務。專家咨詢模塊能夠支持用戶向專家提問,專家咨詢模塊將問題經過處理后自動傳給相關專家,然后將答案傳回給用戶。當問題得到滿意答復時,問題及答復則存儲在專家咨詢模塊的數據庫中,以便下次有相同問題出現時,可自動提供答案。決策支持模塊主要面向群體用戶,如科研機構或企業等,根據用戶決策需求,整合搜集到相關的政策報告、統計數據等經過分析處理,為用戶決策提供支撐信息。服務管理模塊實現的功能是對于服務模塊的添加、刪除或更改。當數據共享平臺需要提供新的服務時,可通過服務管理模塊創建新的服務模塊,以保證農業科學數據平臺的靈活性。4.2.3元數據管理模塊當用戶對平臺各項服務進行操作時,需要元數據提供數據庫信息,元數據管理模塊接收到查詢參數時,根據元數據映射數據庫找出享有的數據源位置,元數據管理模塊通過分布式異構數據源統一訪問接口進行數據查詢,然后將查詢結果統一格式后返回給用戶,本體數據庫能夠對用戶輸入的查詢條件進行語義拓展,從而實現數據的語義化查詢。4.2.4數據庫接口管理模塊數據庫接口管理模塊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庫的增加、減少提供一個接口,便于新的數據庫的加入,保證了數據共享平臺的可拓展性。

5結語

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目前的各網站資源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其結構體系的建立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不斷地優化。筆者針對新疆部分農業下屬部門或農業相關部門已經設立自己的信息查詢系統或信息共享基礎平臺的情況,結合中間件法的優勢,對新疆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已有的系統進行集成,再根據用戶需要增設各種服務及查詢功能,既能很好地利用已有資源,又對不同渠道的資源進行了整合,使分布不同的各種資源能夠相互貫通,用戶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滿足了用戶多樣化及個性化的需求,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5-11]。

作者:朱倩 王華麗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農業科學技術

摘要: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建設必須以農業科學的完善為前提,堅持農業生產、經濟進步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1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特征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征:可持續發展農業是要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統一的農業。與傳統農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同,可持續發展要求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必須顧及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可持續發展農業要求社會、公民、行政機關的多方支持。可持續農業是一項持久浩大的工程,必須依靠每一位公民的力量,在勞動和生產中都遵循著生態平衡、協調發展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必須依托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和重要手段。與過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不同,現代農業在先進科技的幫助下,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節省了土地等重要的農業資源,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2現代農業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關系

中國的農業文化源遠流長,農業一直都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產業。不過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建設也受到重重阻礙。在此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堅持采用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技術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必要基礎。所以筆者通過論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現代科技之間的關系,希望能找到解決途徑。科學技術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一個必要要件,主要體現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現代技術的影響、科學技術對于可持續農業的促進作用2個方面。

2.1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農業科技的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要求必須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保護農業環境不受破壞,進一步開發相關的農業科學技術等等。以上的理念都對于發展農業科技有重要影響。開發農業技術不能只看這項技術的效率和帶來的產量,更重要的是在運用技術的同時不會給農業環境和生態平衡帶來危害。而且還要關注這項農業技術對于社會的影響,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持續性和長久性。所以說在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影響下,農業技術的發展也不同于以往,而更加側重于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2.2科學技術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發展的歷程里,科學技術一直發揮著積極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能夠提高社會歷史的發展速度,甚至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同樣,在農業領域,科學技術一樣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它能夠極大的增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生產水平,還避免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過去有很多不規范的生產現象,導致土壤肥力減弱、水土流失等多種問題出現,而先進的現代科技可以最小程度上避免這些問題的惡化,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的平衡。科技的進步幫助我國上千上億的人民解決溫飽,同時也能促進中國的良好的生態建設。所以說農業技術在維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沒。

3利用現代科技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要積極利用現有技術來提高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程度。在制定相關農業技術創新的戰略時,一定要保證科技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協調,開發高新技術產業,根據農村地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來研發和使用相關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部需求和外部環境的統一。在研發農業技術時,要保證新成果和新技術的及時產出。由于農業領域的特殊性,受到地理和自然條件的限制,所以國家對于農業技術的開發研究上一定要給與大力的幫助和扶持,將技術骨干和充足的資金注入到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中去。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是一個艱巨而漫長的過程,所以政府一定要發揮出應有的調控角色作用,為農業技術的培訓和相關技術、產品的研發提供必要的支持,并監督農業技術成果的快速轉化。加強對落后地區的科學知識的教育普及活動。說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積極參與,所以培養一批有知識文化的農民和農村技術骨干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可以開設相關的培訓課程,并且注意要理論聯系實際,讓農民們能夠真正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能運用相關技術實現農村經濟的穩步增長。一旦公眾能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就能提高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率,能夠實現社會、政府、公眾3方參與的良好局面,對發展可持續的農業經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國的人口結構、地理條件的原因,我國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顯著。因此筆者認為一定要尋求一個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解決途徑。研究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現代農業科技之間的關系,能夠說明這2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利用相關條件保障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建設必須以農業科學的完善為前提,堅持農業生產、經濟進步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李金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青口鎮農村經濟服務中心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研究

1農業科學數據概述

1.1農業科學數據的含義

農業科學數據是農業科技活動中產生的原始性、基礎性的數據以及按照不同需求加工后的數據集和相關信息[2]。從廣義而言,農業科學數據包括農業科技基礎數據、農業科學實驗數據、農業自然資源數據、農業科技文獻數據、農業科研條件數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數據等。本文探討的是廣義上的農業科學數據及其增值服務。

1.2農業科學數據的特性

農業科學數據借助數字和其它符號記錄農業活動的特征、本質和規律,其主要特性表現在以下方面:(1)資源性。從信息的層面而言,農業科學數據屬于信息資源的一種,它不像物質和能量那樣越用越少,是一種非消耗性資源,可重復利用,而且在利用過程中體現其價值并產生新的數據,實現價值增值。但農業科學數據是需要開發才能獲取的,農業活動主體因人力、物力、財力的差異對農業科學數據的支配能力而不同。(2)共享性。共享性是農業科學數據的本質特性之一,它不具有排它性,多個用戶可同等程度同等權利地利用同一數據資源,不受使用者專業背景、使用目的、地域、個體差異的影響。當然這種共享也是相對的,會因知識產權和一定的技術條件受到限制。(3)選擇性。農業科學數據具有使用方向上的可選擇性,它可滲透到農業活動的方方面面。同一數據資源作用于不同的對象上,可產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農業活動主體可據此選擇農業數據的使用方向,合理配置數據資源,使之產生最佳效益。(4)增值性。科學數據都具有增值性,其增值性體現在科研、經濟和社會的多個方面,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數據產生過程中需要昂貴的開發費用,而在數據應用中只需廉價的復制費用,而且可以無限制地復制,節省大量的重復投入費用,而得到大量的價值產出,這個價值產出是通過對科學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取得新的數據或研究成果,這就意味著科學數據的增值具有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成倍增值的特點。

2農業科學數據的增值服務模式探討

農業科學數據增值通常是指通過對數據進行加工、開發,使原有數據的價值增加,并以多種方式(產品、服務等)滿足用戶的特定需求,為用戶帶來附加價值。農業科學數據增值包含價值增值和服務增值兩個層面。對數據進行采集、提煉、加工、處理,使用戶能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數據產品,數據在質、量和功能上都產生一定的遞增變化,這是數據的價值增值。而通過科學數據為用戶提供數據產品以外的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需求,是服務增值。價值增值是服務增值的基礎,服務增值是價值增值的深化,兩者統稱為增值服務。農業科學數據只有經過充分和廣泛的應用才能實現其價值,而應用之前必須對其進行加工并通過一定方式提供給用戶,數據才能得以利用。如上圖所示,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可分成從初級到高級的三個服務層次,即:數據加工服務、數據分析整合服務和個性化服務。數據加工是對大量分散無序的數據進行采集、選擇、加工,建成數據目錄目次、文摘索引數據庫、全文數據庫等,便于用戶檢索所需數據,這是最基本的數據增值服務。數據加工的結果是各種數據產品,而農業數據的分析整合是中級增值服務,包括農業門戶建設、數據導航、農業數據與文獻的對接、農業數據挖掘等,對農業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使之為政府決策、科學研究、農業生產、農業推廣發揮更大作用。個性化服務是增值服務的高級階段,以用戶為中心,針對用戶的特殊要求,量身定制地提供特色服務,如學科館員服務、特定數據或數據分析報告的定制服務、競爭情報等。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的三個層次是既有差別又緊密相關,數據加工是開展分析整合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的基礎,沒有農業科學數據的采集和處理,數據的分析與整合、個性化服務猶如無源之水;數據的分析與整合、個性化服務也會涉及數據的加工,三者之間不能絕對劃分,而是相對獨立、相互聯系的整體。提供農業數據增值服務的主體有政府部門、農業科研機構、農林高校、數據商、社會信息機構等,他們均能提供不同層次的農業數據增值服務,而服務效果又可以由用戶反饋給服務提供者,不斷地改進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3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主要內容探討

從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模式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科學數據增值服務的主要內容是體現在數據分析整合和個性化服務層次。數據加工的結果是各種數據產品,也是農業數據增值服務的一部分,但只是停留在增值服務的基本層面,遠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尤其是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網絡環境的普及使得“三農”用戶對農業數據的需求更高、更具體,不僅需要數據,更需要深度分析、具有綜論性或前瞻性的高端數據服務,現階段的主要服務內容包括:

3.1建立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

農業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可以是國家級、地區級和省市級。無論是哪一級,應由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規劃、實施和管理,使之成為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實用性、指導性的農業科學數據服務平臺。如“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是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一部分,自2002年啟動以來,已建設了7個數據分中心,集成數據庫(集)574個,資源量在600GB以上,實現網上共享[3]。這是基于國家層面的共享平臺,目前主要提供數據存儲、累積、共享等功能,其特點是數據量大、輻射面廣、網絡環境優,但數據分析、綜合以及功能多樣化方面還有待加強。

3.2建立農業科學數據門戶網站,開展整合與導航服務

目前的網上農業數據資源整合與導航服務主要是針對文獻信息層面,很少以各種農業科學數據為對象進行資源整合及導航的。基于這種現狀,對農業數據的整合,有二種實現途徑,一是在現有的農業文獻信息平臺上增加農業科學數據內容和導航服務。利用已有的網絡信息平臺添加農業數據及其導航服務內容,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使用效應,成本低,效果快。二是建設新的農業數據整合與導航門戶系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需時間周期較長,但在系統功能、數據加工處理標準及加工技術、數據、服務內容、用戶反饋等方面更加完善,如前所述的“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

3.3“三農”特色定制服務

面向個人用戶或團隊用戶的個性化服務。針對用戶的個別需求,專門收集和提供數據產品或服務,包括數據檢索、提供專門的數據目錄及實體數據、分析報告、定向咨詢與培訓、數據推送、FAQ等,甚至根據用戶需求建立農業專題數據庫或專題網站。如浙江農業信息網的“農技110咨詢”、“每日一助”等服務很受農民的歡迎,效果很好。

3.4學科館員服務

主要針對農業科研人員的個性化服務,在農林高校和農科院所開展較多。每個院、系或研究所由圖書館配備具有農業專業背景的館員為學科館員,院、系、所配備圖情教授,以互動方式開展對口服務,主要涉及特定資源選擇與配置、數據發現與獲取技能培訓、課題查新、學科服務等,并融入到科研中全程提供咨詢服務。

作者:劉碧波 單位: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

農業科學論文: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前景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75%的人口、90%以上的國土在農村。建國47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對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縱觀世紀之交的國際國內形勢,正在邁向21世紀的中國,要實現小康生活目標,向富裕水平邁進,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農業得到持續發展。

1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面臨著重大挑戰

目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快速發展期向成熟期過渡的階段,完成工業化過程,耕地不斷轉用于非農業,大量灌溉用水也轉用于非農業用途是不可避免的。而人口的剛性增加、消費水平的提高,更加重了人口、經濟、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如何處理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民以食為天,核心是糧食問題。

中國建國47年來,糧食年遞增達3%。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糧食總產年際雖有波動,但最大波幅不到10%,已擠身世界糧食穩定系數高的國家之列。世界上沒有其他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成功地解決了糧食問題,中國有能力自己養活自己,中國也只能自己養活自己。雖然如此,中國決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估算,到2030年,按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6億左右,人均占有糧食400kg計算,糧食總產需為6.4億噸。也就是今后35年間,平均每年糧食產量增加近40億kg,年遞增1%左右;若按目前單產4200kg/hm2計,糧食播種面積基本不減,單產水平需提高1500kg。作為農業大國,除了糧食外,我國需高度重視農業的全面發展。《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1〕中指出,“九五”期間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是,保證糧棉油等基本農產品穩定增長;保證農民收入有較快的增長,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要再上一個新臺階。要實現這一系列宏偉目標,農業科技將起重要的支撐作用,這也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經歷了三個階段:80年代初,實行了家庭承包責任制,并提高了農產品的價格,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變化;80年代,為使糧棉油全面豐收,著重調整了農業生產結構;90年代,農業科技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原動力,更重要的在于到2000年乃至下一個世紀將在農業生產的騰飛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2中國農業科學技術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建國以來,中國農業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進展。據初步統計,1979~1994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認的科技成果有3.2萬項,其中受到國家、部門獎勵的重大科技成果4815項。這些科技成果不僅有較高科技水平,而且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計算〔2〕,1971~1980年間,農業科技貢獻率為27%,1981~1985年間增至35%左右,以后有些浮動,但目前仍為35%。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遺傳學理論和育種技術的突破,使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目前,我國已收集、保存各種農作物種質資源33萬份,其中屬國內收集保存的占85%,而且種類十分豐富。自建國以來,全國共培育出41種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5000多個,使糧食等主要作物種植品種在全國范圍內更換了3~5次,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每次更換一般增產10%~30%,良種在科技進步中的作用占30%左右〔4〕。以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的水稻為例,70年代初,我國成功地選育并在生產中推廣“三系”配套的秈型雜交水稻,這在水稻發展史上是一次新飛躍,不僅為提高水稻產量開辟了新途徑,而且也為自花授粉作物利用雜種優勢闖出了新路,極大地豐富了遺傳育種理論。據統計,至今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1.6億hm2,年種植面積占全國水稻面積近50%,年增產稻谷約125億kg。在畜禽良種培育上,繼培育肉脂兼用型豬新品種之后,80年代又培育出商品瘦肉豬新品系,瘦肉率高達63%,料肉比由5∶1降至3∶1。培育出肉雞、蛋雞系列新品系和中國黑白花奶牛、中國美利奴羊等,良種覆蓋率達60%~80%。

2.2改進田間管理技術和飼養管理方法,提高了農畜產品的產出率

如改雙季水稻三熟制,北方發展間作套種,發展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技術和水稻葉齡模式栽培技術,以及立體種植技術和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綜合配套技術等,使全國復種指數達156%〔7〕。此外,通過增施化肥和改進施肥技術,配方施肥、推薦施肥約占糧食播種面積的1/3,比傳統粗放施肥增產8%~15%;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技術達333.3萬hm2以上,提高水的利用率30%~40%,降低能耗50%,增產糧食20%~30%以上;引進的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經過研究和技術改進,年應用面積達470多萬hm2。在改進畜禽飼養管理方面,推廣良種良法配套集約化飼養技術。以草地畜牧業為例,在南方條件下可實現0.14~0.20hm2地放養1只羊,北方條件下可實現0.33~0.53hm2地養1只羊。在飼料飼養技術開發方面,研制出適合我國國情的飼養標準和飼料配方,飼料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使飼料轉化率提高30%。

2.3對主要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有效地減少了農產品的損失

提出以種植抗性品種、生態系統調控、科學施用農藥等措施相協調并因病蟲各有側重的綜合防治技術,使東亞飛蝗、小麥吸漿蟲、小麥線蟲、麥類黑穗病基本消滅,小麥條銹病基本得到控制,粘蟲等遷飛害蟲防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每年可挽回糧食損失150億kg。研制成功的一批安全有效疫苗,基本控制和消滅多種畜禽疫病,如牛瘟、牛肺疫、豬瘟、馬傳貧等,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2.4生物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研究發展很快,正在走向生產

中國已成功地利用組培、花培技術,選育出40多種作物新品種、新品系,其中水稻、小麥、煙草等已用于生產。果樹、蔬菜、花卉和馬鈴薯脫毒快繁實現了商品化、產業化。利用基因工程已獲得了一批轉基因植物,其中抗棉鈴蟲棉花、抗黃矮病小麥、抗青枯病馬鈴薯等已進入田間試驗示范。首次研制完成了4等分奶牛胚胎并獲得4分胚胎牛。利用染色體技術,在母牛妊娠后20d左右,可準確地判斷牛胚胎性別。研制成功3個不同品種幼畜腹瀉基因工程疫苗,經10萬頭母豬100萬頭仔豬示范表明,使用該疫苗可以顯著降低仔豬腹瀉所引起的死亡率。此外,核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等也廣泛用于農業,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我國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雖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科技發展所依賴的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科研體制、科技人才、科技手段和科研基礎的差異,使得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實力和承載力同發達國家尚有明顯差距,農業科技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總體差距為15~20年。我國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僅為35%,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當季利用率均低于40%。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平均單產僅為高產國家的41%、68%、54%、45%。在畜禽草資源評價利用、畜禽疫病診斷、新技術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同時,在我國農業技術進步中,技術推廣的作用發揮得遠遠不夠。顯然,這些差距從科學技術工作的意義上說,就是潛力、就是希望。

3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總體目標

21世紀之交,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其核心實際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現代農業科技將出現超前性、滲透性、競爭性和創新性四大新趨勢,在技術革命和社會經濟發展浪潮沖擊下,農業和農業科技均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根據世界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國情,中國農業生產要實現4個轉化,即: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結合,逐步向知識技術密集轉化;手工勞動與半機械化、機械化相結合,逐步向農業機械化、自動化轉化;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逐步向高產優質高效集約化經營、科學務農轉化;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化。從而大幅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同時,中國一定要形成大農業的觀念與格局,實現農業產業化,即農工貿一體化,使農業獲得必要的、應得的效益,才能保證農業持續發展。

“九五”至2010年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目標為:

1.以科技保證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大力推廣和普及現有科技成果和適用新技術,減少農民采用新技術的風險,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進一步加強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工作,使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份額2000年提高到50%左右。2010年,為農業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提高、農村經濟全面持續發展提供科技保證,貢獻份額將達到60%左右。在土壤改良、雜種優勢利用和作物多抗性育種、多熟種植、高產栽培、生物防治、畜禽疫病診斷和淡水養殖等優勢領域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加快農業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農業的產、供、銷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當前尤其要抓好種子工程。

3.為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攻克一批關鍵性、綜合性的重大科技難題。

4.進一步加強農業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到2000年使農業科技總體水平達到80年代末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領域達到或接近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迅速縮小同世界先進農業科技水平的差距,到2010年,爭取60%農業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5.加強農業科技發展能力的基礎建設。

據此,我國農業科技工作將沿著4個層次展開:

1.農業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動植物生產力持續增長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方面的重大關鍵技術。

2.重大應用基礎和基礎性研究,以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發展的后勁,緊跟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前沿。

3.重點農業技術示范推廣研究,重點加強農作物種子工程,水稻、小麥、棉花、玉米、大豆5大作物大面積生產開發示范工程,畜禽規范化養殖,黃淮海地區節水農業工程,南方丘陵、沿海灘涂綜合開發工程等建設。

4.高新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示范工作,以獲得科技經濟一體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新途徑、新模式,加快農業產業的技術改造,逐步形成新興產業。

4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重點領域

未來中國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對農業形成的壓力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產上。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為播種面積、物質投入和科技進步。據近20多年資料表明,世界糧食增產中25%歸功于擴大耕地面積,74%歸功于提高單產。中國土地管理部門提出了挖掘內涵、集約利用土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設想〔6〕。增加糧食的途徑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來提高現有耕地上的單產,及減少作物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在保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逐步推動“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飼料-經濟作物”三元結構的轉變,同時還要大力加強菜籃子工程和特種經濟作物的生產,以科技支撐整個農業的發展。

今后加強研究與推廣的10大重點領域為:

1.動植物種質資源的引進、鑒定、評價和利用。充分發掘利用現有特(優)異種質材料,進行相關目標性狀的遺傳改進,在超高產、抗蟲、抗病、抗逆境和品質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研究。

2.動植物新品種選育。選育高產、穩產、多抗、優質的作物新品種,加強抗旱、抗寒、抗澇、抗鹽堿等品種選育,并大力推廣和示范。在今后15年內使品種更新換代2~3次,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使良種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份額提高10%~15%。同時在畜禽、牧草、水產優良品種選育及苗種繁育技術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3.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研究。針對我國動植物重大病蟲草鼠害和疫病的災情現狀和成災趨勢,開展災害預測和控害減災技術研究,以及病蟲抗藥性監測和農藥安全有效施用技術研究,為減輕災害提供經濟、安全、高效的配套技術。農藥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30%~35%,病蟲害損失率降低5%~10%,畜禽死亡率降低8%~10%。

4.糧食等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的高產、優質、高效綜合配套技術研究。研究作物“兩高一優”綜合栽培技術,農作物間套復種多熟增產機理與綜合配套技術及不同區域作物資源優化配置生產管理系統。圍繞提高施肥利用率,研究提出多種改進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10%~15%。在節水高效農業技術方面,目前我國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0%左右,因此根據作物高產、優質栽培的需水規律和農田水分循環機理,研制和推廣一批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使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20%,并進一步開發與擴大灌溉面積。研究畜禽規模化飼養技術,包括優化繁育體系、營養標準、飼養技術、飼料生產技術、飼料配方及綜合防疫措施等研究,使飼料轉化率提高20%左右。研究湖泊、水庫、淺海灘涂等水產資源環境保護和生產管理技術措施,以漁為主農牧綜合開發技術,使產值在原有基礎上提高15%以上。

5.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綜合運用生物技術方法,注重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并有大的突破。研究高效、經濟、實用的分子標記技術,繪制基因圖譜,并培育具優良基因的新種質、新品種。此外,加強作物品質改良基因工程、抗除草劑基因工程研究。建立牛羊胚胎工廠化生產技術、豬胚胎冷凍技術、家畜性別控制技術等,研究基因工程苗、病害的診斷檢測和防制技術。

6.不同類型區農業綜合發展配套技術研究。針對占全國人口總數68%、耕地70%、中低產田80%的黃淮海平原、北方旱地、黃土高原、南方紅黃壤以及松嫩-三江平原等五大區域,從理論、方法、實踐上提出不同類型區綜合治理和綜合發展的多種模式和配套技術,形成一系列治理低產因素的有效技術措施,使糧食產量占全國新增糧食生產能力的85%以上,當季氮肥利用率提高到35%~40%,灌溉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復種指數提高到160%。

7.農業宏觀發展戰略研究。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量的增加方式基本上是通過大量的物質投入來實現的,生產成本也隨之不斷上升,生產者或投資者并未從中得到相應的收益,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這需要進行宏觀經濟研究,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規模效益。據有關資料,在糧食增產中,規模效益占15%左右,其潛力相當可觀。同時,需加強農業科技政策和農村經濟政策、形勢等軟科學研究。

8.農產品加工增值技術及飼料開發技術研究。在世界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后增值為初級產品的3~9倍。研究農產品貯藏、保鮮、深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及新型飼料添加劑,建立研究開發基地,使農民增產增收,從而發展農村經濟,優化農業結構。

9.集約化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加強農作物機械生產工藝與成套設備、工廠化高效農業工程技術、新型農業小機具及農用航空噴霧技術等研究,使農業生產中產值、省工、節能等方面有較大提高,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10.農業環境保護與資源的高效利用研究與開發。綜合研究與開發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制定綠色食品標準,建立防治農業污染的示范工程,使農業資源污染和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得到減緩。5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引進我國在國際合作和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就,如優良品種和資源,地膜覆蓋、水稻旱育稀植等作物栽培技術,畜禽飼料管理技術,現代技術儀器設備,國外智力引進和國內人才培養等。為改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能力,乃至提高綜合農業生產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實現我國跨世紀的農業科技目標,還必須繼續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和國際先進農業科技的引進、消化與吸收。為此,計劃在近5年內引進我國農業急需、國際先進、增產潛力大、經濟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實用的農業科學技術1000項,以增強農業科技研究實力,推進我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引進的同時,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加強消化、吸收與創新,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并加強示范、推廣。

農業科學論文:建立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保系統

隨著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承擔著農業發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基礎性、關鍵性的科研任務和國家重大農業科研攻關項目。同時,還要面向市場,進行成果轉化,為現代農業的大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支撐。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在不斷的深入和創新,形成的科研材料在成倍的增長。為此,最大限度地做好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資源建設、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構建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體系勢在必行。

1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管理現狀

近年來,一方面,由于強烈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發生,可能使農業科學技術檔案遭受損毀;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機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存在安全隱患。另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企圖用非法手段竊取重要的農業科學技術檔案信息也將造成隱患。這不僅使農業科學技術檔案信息資源出現缺失,而且對本單位科研工作的創新也將造成嚴重影響。

1.1管理機制上的疏忽

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規范管理不僅是檔案部門的工作,更是農業科研單位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有的農業科研單位在制定中、長期規劃綱要、農業科研工作計劃和目標任務時,對農業科研檔案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沒有列入其中。比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對農業科學技術檔案資源建設、安全管理工作不列入其中;在年度計劃、總結中對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工作不重視,對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對檔案資源的利用需求不做統計;對“農業科研工作和農業科研資料建檔工作實行‘四同步’”的政策規定不能全面貫徹落實等。鑒于管理機制上的不重視,造成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檔案人員責任不清、業務不精、意識不強等不良現象,將造成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嚴重缺失。

1.2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的農業科研單位對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在形成、收集、鑒定、整理、移交、保管、借閱、利用、銷毀以及向綜合檔案館移交等環節中,制度建立不夠健全完善;對負責資料收集、檔案管理的不同崗位上的相關人員的責任、素質、技能、培訓等沒有具體明確的職責規范。另外,對于電子檔案,在其形成積累、整理歸檔、移交、保管利用等各個環節也沒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將會存在著電子載體遭破壞、信息被篡改、材料丟失和破損的可能性。因此,依法建立科學規范,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確保農業科研檔案的原始性、真實性和系統完整性是農業科學技術檔案資源建設、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的法制保障,應當引起各農業科研單位的足夠重視。

1.3庫房及設施設備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存放庫房是其安全最重要的保證。但是,由于受經濟所限,各級農業科研單位對檔案庫房建設的投入不足,很多檔案庫房設在本單位辦公樓區域內,一般都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多年沒有進行維修,雨季室內漏雨,庫房濕度過高,水暖管道銹蝕,電路老化,存在水災、火災隱患;大多沒有安裝安全監控系統、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等設備;有的在基本建設中,不能根據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年擴增量,對檔案庫房的建設面積做詳細的預算,盲目的留置一些閑置的小房間用于存放檔案,庫存面積小,導致現在《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磁性載體檔案管理與保護規范》賦予的檔案安全保障措施等業務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另外,在購置存放實體檔案的存儲柜、密集架時為了方便查閱,整齊美觀,不考慮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發生時,便于搬運,給搶救工作創造便利條件等因素。上述現象將造成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隱患。

面對復雜的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隱患,盡快建立安全保障體系,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刻不容緩。

2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設想

一個相對完善的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體系,一般應當包含安全人員保障體系、安全管理法規體系、設施設備安全保管體系以及電子檔案安全管理體系等。

2.1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人員體系

安全人員保障,是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法規要求和專業指導下,通過農業科研單位內部的崗位設置、人員分工、部門配合、制度約束等管理機制的建立,為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管理提供組織上的保障。具體包括決策、管理、執行方面。決策工作由農業科研單位相關部門組成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等機制,制定安全保障體系的總體規劃、實施目標、重點工作任務、檔案災害預警機制及演練方案等。做好各階段前期工作的統籌安排及全過程技術實施方案等,以科學的態度,作出科學的決策。

管理工作由檔案部門負責,依法處理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協調各方面實施執行。并提出制定、修改具體業務工作中的安全策略、操作規范、實施細則等意見,記錄和處理農業科學技術活動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在收集、整理、立卷歸檔、保管利用等過程中出現的安全問題。

執行者則是具體負責特定檔案事務的設在各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要選擇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具有良好的服務意識和安全意識的專業人員,還要為他們創造業務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不斷更新知識,以便更好地適應檔案工作的要求。除檔案工作人員外,收發人員、安全保衛人員等也是安全體系中的執行者,要對他們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明確責任,增強意識,做到警鐘長鳴,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給農業科研檔案帶來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2.2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法規體系

威脅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的因素來自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因此需要構建全面的法規制度體系。即由國家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制度所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統一體,來保障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絕對安全。

2.2.1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的法律

涉及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及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及其他專門法律中涉及到檔案的內容或條款等。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檔案法律,對于保證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真實性、完整性、系統性和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們構建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體系并賴以實施的依據和準繩。

2.2.2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規、標準、地方性檔案法規

可以遵循的行政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機關檔案工作條例》、《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等。可遵循的國家標準有《科學技術檔案案卷構成的一般要求》、《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等;行業標準有《科學技術研究課題檔案管理規范》、《歸檔文件整理規則》、《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規范》、《磁性載體檔案管理與保護規范》等。地方性法規有《甘肅省檔案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標準、地方性檔案法規規定了對各種檔案各主要管理環節的操作要求及質量標準,既是建立標準化、規范化檔案管理工作的依據,又是進行檔案日常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我們應當認真學習,熟練地掌握和運用。

2.2.3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

除了要執行國家有關檔案法律法規外,還應針對自身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制定本單位的規章制度。包括檔案工作制度、管理規范、部門工作職責以及電子檔案管理規范等。工作制度是依據法律法規,結合本單位實際,對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管理體制、管理分工、保密、檔案利用原則等所做的規定,要求本單位所有部門和工作人員都要執行。管理規范包括對歸檔范圍、分類方案、保管期限、鑒定標準、整理、移交、保管、借閱利用、鑒定銷毀、業績考核等環節所做的規定。部門工作職責包括檔案室、檔案工作人員、庫房管理人員、保衛人員等工作職責。電子檔案管理制度包括計算機使用、密碼管理、電子檔案異質備份、業務系統操作制度等內部規范。建立健全農業科學技術檔案規章制度,是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確保其安全的有效手段。

2.2.4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有了科學完善的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管理的法規制度,關鍵在于落實,要加強對農業科學技術檔案資源監測,嚴格其管理和利用活動,依法管理,按章辦事,科學有效地實現檔案的管理與保護。依法對破壞、危害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行為進行查處,追究責任,維護檔案法規的嚴肅性。

2.3設施設備安全保管體系

確保庫房的安全無疑是整個系統安全的前提。包括庫房建設、設施設備配備、日常管理等方面。在庫房建設方面。對于計劃重新修建的庫房,嚴格按照《檔案館建設標準》和《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要求,建設滿足未來30~70年需求的堅固、安全的現代化檔案庫房[1]。對于現有的庫房,要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增強防患意識。同時,要開辟足夠的庫房存儲面積,配備監控自動報警、自動滅火、溫濕度控制、門禁系統等先進設施,實現檔案安全管理的自動化和可控性。庫房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日常存放實體檔案外,還必須放眼長遠,考慮到兼顧存放備份磁盤、光盤等離線電子檔案,在做到“八防”要求外,應增加針對電子檔案特性的電磁屏蔽等安全防范措施。小規模離線電子檔案存儲庫房,可考慮使用恒溫恒濕防磁柜用以存放電子介質[2]

另外,在配備存儲檔案密集架和防磁柜時,應當考慮在應急搬運時的安全便捷因素。做好設施設備安全保管體系建設,為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安全保障打造第一道防線。

2.4電子檔案安全保障體系

目前,許多農業科研單位對于電子檔案的管理,認識不足。一方面,由于開展此項工作資金投入大,要配備完善的支持電子檔案運行的設施設備;另一方面,電子檔案安全管理保障技術尚未普及,現有的農業科研檔案管理人員也不能保證具有與其崗位職責相適應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2.4.1開展電子檔案的組織保障

隨著信息化和辦公無紙化的飛速發展,農業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鑒定驗收、成果轉化等系列流程都離不開電子設備,因此,從組織機制入手,進行電子檔案的規劃建設,是立足長遠的發展之路。

多渠道籌措資金,配備完善的存儲電子檔案的最佳磁、光載體等先進的設施設備,建立歸檔數據安全監控系統,確保存儲的電子檔案長期安全可讀,有效利用。確立將紙質和電子兩種版本并存和異質異地備份策略管理的目標,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的有效舉措。

2.4.2開展電子檔案的技術策略

實施電子檔案策略,一方面,應以現存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紙質載體為基礎,選擇利用紙質檔案數字化技術,掃描紙質檔案產生數字圖像,存儲于安全性能好的磁、光介質上,供快速有效利用。再利用COM(計算機輸出縮微品)技術,將數字圖像輸出到縮微膠片上,制作成農業科研檔案縮微品,進行長期安全保存[3]。另一方面,制定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雙軌制”歸檔管理實施方案。在文件生成、運轉過程中二者共存,即兩種版本檔案同步隨農業科研工作流程運轉,使紙質和電子兩種版本雙套歸檔[4]。這不但有利于開展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異質異地備份策略,而且將增加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和有效利用力度。

2.4.3電子檔案的人才隊伍建設

電子檔案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識創新工作,需要高素質的,具有計算機、自動化和網絡方面基礎知識以及在數字資源開發、組織和提供利用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此,應當通過引進和培養的渠道,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有效管理電子檔案。

2.4.4電子檔案安全操作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為確保電子檔案擴散范圍的精準控制,需要采用規范的存儲方法,選擇良好的載體和創造安全的保護環境。在接受電子檔案存儲時,要對文字、圖像、視頻、音頻處理技術形成的農業科學技術文件材料,轉化為通用格式,并要注明格式、文字處理工具,必要時保存文字處理工具軟件。對電子檔案的可讀性、真實性以及傳輸安全方面,應參考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加強管理。還要采取嚴密的防塵措施,用先進的除塵設備,減少灰塵對電子載體的損害等。在電子檔案的開發利用中,應該嚴密控制外泄和破壞,選擇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運行軟件,進行安全操作,必要時應該與責任者簽訂安全使用協議書,確定調閱檔案人員范圍和檔案利用手續,以確保其安全。

3結論

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組織保障、技術保障、人員、經費、存儲保障等多方面的協調工作。也是一項復雜而嚴謹的工作,需要科學研究先行,做好前期技術儲備及全過程技術保障。

隨著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數量將成幾何級數迅速增長,危害其安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樣化,片面地通過單一手段難以完整實現農業科學技術檔案的資源建設、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

通過構建農業科學技術檔案安全保障體系,為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提供信息支撐,為農業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科技信息做出貢獻。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學術著作出版情況及前景

1農業科學學術著作出版現狀

1.1農業科學著作有精品,但規模與農業科學發展需要匹配不足

中國目前正快步進入出版業發展的高級階段———專業出版時代。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農業學術專著出版創造了很好的發展機遇,一些農業科學學術專著出版物不僅在內容上質量很高。而且在編校、排印、裝幀、設計等方面的質量也是一流的,凝結了作者與編輯出版部門很多的心血。也有很多農業科學技術專著獲得國家、行業專項的重視與支持。“十二五”期間,已有39項農業科學學術專著列入國家重點圖書規劃,但其中25項規模為1卷(冊)。2013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340個項目,其中農業科學類有11部書稿獲得資助。目前,農業科學學術專著系列主要有:科學出版社農業科學技術專著叢書?科技前沿系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現代中國農業科學專著集、中國農業出版社現代農業科技專著大系等。中國農業從業人員3.48億,農業始終是第一產業,同時,農業科技學科飛速發展,與其他學科滲透融合,規模不斷拓展。僅2012年,農業科研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優化學科布局中即確立8大學科集群、134個學科領域、309個研究方向,因此,我國目前農業科學學術精品規模與農業科學發展需要匹配不足。

1.2農業科學出版產業轉型升級及數字化探索尚處于發展階段

新聞出版“十二五”規劃指出,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趨勢,推進新聞出版業轉型和升級。2012年,中國數字化閱讀和出版持續快速增長,已成為電子出版物總量世界第二的出版大國。目前出版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轉型升級,而出版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數字出版問題,更是要將出版傳媒與科技技術、市場、數字等實現全面融合、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精品立社、數字化興社,積極進行先進教學模式的探索,基于教材出版,主辦了高等教育視頻資源數據庫、中國高校課程網、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依托上海交通大學的優秀科研資源,建設了各類數據庫,探索業態數字化與專業規模化相融合的模式。目前正推出“出版+項目”、“出版+評價”等一系列出版新理念,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圖書館等單位合作開發新的數字出版項目。2012年10月,商務印書館推出工具書查檢數字平臺。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在數字出版加速多維度、數字產品自主研發生產、數字教育資源服務系統建設等多方面,探索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發展中取得新突破。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作為專業出版社,2008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傳媒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2011年申報了數字平臺國家農業科技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建設,農業科學專業出版產業升級尚處于發展階段。

2農業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創新展望

2.1提升學術出版公信力

學術著作魚目混珠,嚴重影響了學術出版公信力。2007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出版基金,旨在扶持精品出版項目;2011年4月,《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5],加強精品力作生產,組織出版更多具有時代精神與特點的精品力作。2012年9月,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規范的通知》,對出版社明確規定,出版單位應加強學術著作選題論證,組織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對學術著作的學術水平、創新成果、出版價值等進行認真評估,積極探索實行同行匿名評議等評審辦法,提高學術著作出版質量。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也一再強調出版界“應當提高出版門檻”。很多出版機構也注意到這個問題,2012年10月31日,人民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科學出版社等70余家出版社在京簽署倡議書,呼吁出版界進一步提高學術出版“門檻”,并積極采取規定學術著作編寫規范,嚴格學術著作準入制度、同行評審制度等措施,這些舉措必將逐步提升中國學術著作出版的質量和公信力,促進學術出版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在出版單位規范學術著作出版的基礎上,農業科學精品著作更需要農業專業領域的支撐與支持,學術出版與科研相銜接,需要整合相關資源要素,調動專家學者著書熱情,提升學術出版公信力,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學術出版,集中打造創新性強、學術水平高、服務當代、惠及后人的精品力作。

2.2創新出版形式

目前出版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轉型升級,而出版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數字出版問題,更是要將出版傳媒與科學技術、市場、數字等實現全面融合、深度融合。在數字化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興起,在不斷推動傳統圖書出版向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給整個圖書出版領域帶來了一場生產關系的大變革。其中,圖書出版領域的關聯者,無論是作者、讀者還是編者,也都被深深地卷入了變革之中。在最近的十年間,自然科學學術出版60%的收入來自北美,發達國家學術出版增長穩定但增幅較慢。IHSISuppli公司對美國圖書出版今后4年的預測是,至2015年,美國的圖書銷售金額總數會保持在250億美元左右,不過,電子出版會有每年40%的增幅,而紙質出版卻會出現每年4.9%的降幅。閱讀是圖書出版業的核心驅動力,決定著出版業的生死存亡。“閱讀的對象遠比讀書的對象來得豐富。閱讀針對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現為書寫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圖像、口語、圖片、印刷、音樂等表現形式,乃至于聲像材料、電影、電視節目,甚至任何一種計算機所儲存的信息、碑銘、唱片等各種形式”[6]。庫存圖書電子化、電子書以及按需打印三股浪潮是沖擊,也是學術著作出版升級的重要契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力求找到作者、讀者、編者廣為接受出版形式。

2.3利用項目支撐,推動打造精品著作

中國的市場很大。只要努力去做精品。同樣會獲得在這個市場中更多的雙效益產品的精品意識在行業內廣泛深入人心。在新聞出版總署的鼓勵支持下,我國很多出版機構也實施了精品圖書出版工程,凝心聚力傾心打造精品專著。黑龍江省2009年正式啟動精品圖書出版工程,一批學術價值高、創造性強、極具積累和傳播價值的優秀項目在國內已形成較大影響,帶動了全省圖書出版產業結構的優化;重慶出版集團設立綜合性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累計投入資金1000萬元,同時用基金運作產生的利潤資助出版優秀學術專著,出版100種學術專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于2010年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設立,旨在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示范引導作用,鼓勵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優良學風打造精品力作,進一步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為推動更多中國文學精品的誕生,北京市文聯、北京作協聯合舉行“北京作家文學精品項目”簽約儀式,劉慶邦、徐小斌、邱華棟、荊永鳴、徐坤、寧肯等12位作家的11部長篇小說,均獲得高額扶持資金。近年來,隨著國家投入的明顯增加,大型學術出版工程劇增。2012年第二十二屆圖書博覽會上,政府項目、品牌出版項目越來越成為集團展示的重頭產品。

2.4學術出版依托學科資源,服務學科發展

隸屬于澳大利亞科學院的澳大利亞科學院(CSIRO)出版社是一家專注在農業、動植物以及環境等科學領域的專業學術出版社,該出版社的專著以及期刊依托澳大利亞科學院強大的研究力量,聯合在世界各地該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全世界該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和信息。美國國家學術出版社,負責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學院、國家醫學院和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相關研究成果的出版,是美國科學院下屬的學術出版機構,將其所有出版近3000種科學、工程、健康方面圖書的PDF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并且將這些圖書去除DRM保護。政府出版機構、大學出版社和學術社團出版機構作為非營利性出版機構,提供農業科技最新相關信息。加拿大非常重視農業信息服務,出版的農業科技專著最后要集中反映在為農業服務,提供信息服務,將農業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日本農文協的出版物涵蓋了期刊、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等,通過營銷書刊為農村和山區的日本民眾提供科技情報、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深入調研農民科技需求,采集出版選題和素材。日本農文協不單單是一個出版機構,其更多地承擔著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職能。國外很多學術出版機構注重數字化的發展。庫爾特?斯塔博在線圖書館收藏了古代和現代的大量生物學著作,其中有很多珍本可以免費在線閱讀。

2.5學術出版“走出去”,要更具系統性、針對性和規模化

學術精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科學技術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美國出版業水平居世界前列,其圖書出版業在世界圖書出版產業格局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20世紀90年代初起,一直穩居世界圖書出版的霸主地位。作為圖書出口大國,美國主要通過版權貿易的形式輸出農業科技圖書,一些英文原版書也通過版權貿易的形式輸入其它國家。日、韓注重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學習最新的農業科技。日、韓的農業科技發展很快,除實際應用于農業生產外,所出版的農業科技專著注重將版權以技術的形式進行輸出。近年來,中國版權輸出數量增長顯著,版權輸出途徑不斷擴大,2011年全國圖書共輸出版權5922種,于建慧:農業科學學術著作出版現狀及發展展望153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功不可沒。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工作小組各成員單位2011年全年共向海外輸出版權3236項(不含港、澳、臺地區),比2010年增長25%,版權輸出大戶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等專業學術出版機構躋身前列[7]。201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與Elsevier出版集團簽署協議,一次性輸出“大飛機出版工程”五種精品學術專著的英文版版權,2011年11月出版《錢學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學術文獻)》,12月,與Elsevier出版集團簽訂了版權輸出協議,Elsevier將通過集團旗下頂級學術出版子品牌AcademicPress,正式出版文集的英文國際版,并在2012倫敦書展上舉辦首發式,向全球展示我國科學家的學術風范,介紹我國科技工作者的杰出成就。但目前,中國文化產品的輸出與引進在品種總量和市場規模上仍存在差距,在國際合作的經驗、運作模式、專業人才等方面都有差異。在國際出版競爭中,中國出版業總體仍處于弱勢的局面。《新聞出版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使新聞出版產品、服務、企業、資本“走出去”,擴展版權輸出與對外合作出版的區域和范圍,提高版權輸出質量。為此,專業出版社應堅持從各自的產品和市場出發,積極探索用更加專業的眼光,將優秀的作品以更有效的方式推向海外。

3結語

實現出版產業發展,學術精品出版是專業出版社專業化、特色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打造“專、精、特、新”的出版傳媒企業的必由之路。立足資源實現專業出版必須做好7個結合,即:專業出版要和品牌建設、專業營銷渠道建設、數字出版數據庫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國際化戰略、教育出版、管理專業化等結合起來[8]。專業出版社同大學出版社一樣,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須依靠行業的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教學和科研的優秀成果。充分發掘其智力資源,將學科優勢轉化為出版優勢。專業出版社的優勢還在于優秀的專業出版編輯隊伍對于原創性的認知。來源于對學科研究現狀與前沿水平的了解。來源于對作者研究能力與達到水準的判斷。亦來源于對同類著作出版狀況的把握。專業出版的發展,必須要“依托優勢,強化特色;整合資源,潛力發展;立足傳統,多元發展;加強管理,培養人才”。

作者:于建慧單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農業科學論文:談農業科學掛職干部鼓勵機制

干部掛職鍛煉也因此從干部提拔的唯一方式向干部學習、干部交流、科技服務、科技推廣、技術合作等多領域進行了擴展,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進一步鼓勵掛職干部提高工作積極性,最大程度的實現干部掛職成效,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大膽挑戰傳統的事業單位管理模式和任用制度,多角度對掛職干部進行了激勵。“具有掛職經驗的科技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進行項目申報、報獎”;“具有掛職經驗的干部,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進行職稱申報和崗位聘任”;“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提任具有掛職經驗的干部”;“具有掛職經驗的干部,且考核合格以上者,作為評先評優工作的重要參考依據”等字眼紛紛出現在各類制度和文件中。事實證明,以上措施,積極推進了人才工作的改革創新,激發了掛職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

1掛職干部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1.1掛職干部激勵制度方式單一。由于現有的掛職干部激勵機制幾乎都集中在以考核結果為導向的干部掛職后期激勵,且帶有較強的政治因素。他們缺乏掛職前期的目標激勵,精神鼓勵,掛職工作過程的關心與交流,結果導致,管理掛職干部對工作前途擔憂,科技掛職干部對科研事業發展方向模糊,工作滿意度降低,掛職成效不明顯。而不同的掛職干部類型、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崗位特點對掛職干部激勵機制又有不同的要求。現有的“掛職干部組織關系轉移、工資關系保留”政策導致掛職人員經濟上沒甜頭;選用干部學歷、年齡一刀切的做法讓掛職干部政治上沒奔頭;派出單位缺乏關心,接收單位缺少信任導致工作上沒勁頭;重使用輕管理,考核單一化的做法更讓掛職干部感覺體制上沒靠頭。

1.2掛職干部激勵制度體系不完善。當前,掛職干部正面臨著正負層面的雙重壓力,一方面部分人認為干部掛職只是提任的一種前期形式,有“油水撈”且待遇好;而另一方面掛職干部自身卻深刻體會到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不同的掛職干部待遇懸殊,工作環境差別大,長此下去,必然會對干部掛職工作產生極端影響。局外人看到表面的風光,掛職干部卻自身體會其中的艱辛,究其原因,干部掛職工作宣傳不到位,過程監管缺乏引導,群眾測評沒有時效以及干部掛職后期考評欠缺公正是直接因素。

1.3掛職干部激勵制度操作程度把握不好。干部掛職經歷往往被灌以“優先考慮、重要參考、齊抓共管”等華麗字眼,卻從未見到有任何的度量字眼,執行和責任主體。結果導致,鍛煉前風風火火,鍛煉后無人問津,前后差別較大。“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重點參考”的字眼,在不同的執行主體操作中,界定的標準又不一致;“齊抓共管”明確了責任對象,卻沒法度量誰管哪一部分,管到什么程度,結果導致部分激勵制度形同虛設,沒有發揮到作用。其次,在部分掛職的重要崗位還存在,激勵程度不高,調動不了積極性;激勵程度過高,又易引發消極怠慢的心態,甚至滋生過分的物欲,導致貪污腐敗行為的出現。激勵機制程度把握不好,同樣無法起到激勵作用[10]。

2對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掛職干部激勵機制的思考

2.1構建掛職干部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激勵機制是運用配套的制度體系,設定崗位目標,規范職責要求,刺激人的需要,激發人的動機,使其發揮內在的潛力,并為實現整體目標而努力奮斗的一種機制[11]。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干部掛職在培養干部的同時,還承擔著創新管理體制,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助推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良好的激勵機制有助于引導掛職干部沿著積極正確的方向堅持學習,增強創新意識;有助于使掛職干部自發產生一種持續提高自己素質動力的功能。且掛職干部多處在思維最活躍,創新精神最旺盛的階段,激勵機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摸索新規律,尋找新方法,接觸新知識,創新新成績的良好平臺[12],這有助于農業科技事業的創新與協調發展。

2.2掛職干部激勵機制模式分析

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開展干部掛職鍛煉工作是大力實施“請進來,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體現,構建掛職干部激勵機制模式是確保工作實效的重要制度保障。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掛職干部激勵機制涉及組織部門、派出單位、接收單位以及干部自身四個參與主體,為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統籌兼顧各個方面,掛職干部激勵機制模式需在全民參與原則引導下,遵循科學性、靈活性、全面性、合理性,以及與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特點的相容性。

(1)思想激勵干部掛職,尤其是帶有政治意識和委派方式進行的掛職,掛職干部的思想緩沖時間不足,沒有意識到“為什么掛職,掛職來做什么、掛職后帶走什么”,甚至有些干部會一味的沉浸于自己犯了什么錯誤或者組織是否準備提拔的思索中,導致長時間無法進入掛職角色,影響鍛煉效果。因此,需要組織在安排掛職之前與干部進行深入交流,引導掛職者盡早進入角色,端正思想。

(2)授權激勵授權激勵是授予掛職干部在自己的責任范圍內制定決策或執行決策的權力,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才能[13]。農業科學事業單位讓掛職干部放手工作,使他們敢于負責,是對掛職干部的充分信任,有助于促進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激發潛力和培養獨立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培訓激勵培訓是給予掛職干部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工作中的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加知識,更好的服務于實際工作。根據激勵理論,滿足需要的過程其實就是激勵的過程[13],掛職干部具有理論知識學習的需求,是他們更新思想,創新管理理念的源泉,這有助于挖掘掛職干部的工作潛力。

(4)情感激勵情感激勵是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及時了解干部的需求和困難,以真情和溫暖關懷干部。掛職干部在工作期間往往承受更重的家庭和生活負擔,真正做到關心愛護,幫助其解決涉及切身利益的實際困難,是將組織的關懷送到干部的心坎上,有助于激勵他們振奮精神,集中精力工作。

(5)考核激勵考核是幫助干部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的一次機會[14]。堅持日常考核與定期考核相結合,是組織對掛職干部工作、生活情況的一次了解,會達到為他們鼓勁打氣的效果;堅持民主測評和結果通報,有助于掛職干部本身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所在單位有針對性的提出和實施培養管理的措施;堅持考核結果使用制,是公開、公平,競爭、擇優選擇干部的科學模式,也是鼓勵掛職干部“出實績、出成果”的重要措施。(6)物質激勵物質激勵是給予掛職干部實實在在的經濟支持,以穩定干部的工作為基礎,是干部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的根本保障。物質激勵的基礎在于縮小干部層級待遇的差距,以減少或消除掛職干部同工不同酬的思想負擔,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

3對構建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掛職干部激勵機制的建議

3.1健全掛職干部選拔機制,渲染環境激勵氛圍科學的干部選拔制度,是保證公平、公正的基礎,是提高群眾滿意度的根本途徑。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德才兼備,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堅持組織按程序、按需要、按標準選人,才能真正讓群眾對干部選派工作心服口服。

3.2加強掛職干部崗前培訓,提升能力激勵機制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崗位,根據干部實際需要和個人特點,推行差別化、針對性的培訓是加強掛職干部政治理論基礎,拓展業務素質和提高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向“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創新培訓模式,加強崗位培訓,有利于搭建干部實踐鍛煉的新平臺,有助于在實踐中掌握新知識、積累新經驗、增長新本領。

3.3協作掛職干部過程管理,強化情感激勵作用掛職干部正處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和激情高漲的階段,這一時期可能是他們職業轉折的關鍵時期,他們往往渴望有成績、出成果,情感比較豐富,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將會積累一批寶貴的財富。在這一階段,可利用“三個結合[15]”來強化他們的感情基礎,幫助其清醒的認識自我和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1)寬與嚴相結合。寬是注重在工作過程中給予掛職干部表達想法、意見或建議的機會;嚴是要求有嚴謹的工作思維和認真的工作態度。(2)“冷”與“熱”相結合。“冷”是培養掛職干部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工作態度,遇事慎重處理的能力和淡化求功心切的思想;“熱”是對于掛職干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創新能力和成績予以及時肯定表揚,對于工作中的問題和錯誤及時的進行批評指正。(3)派出單位、接收單位和干部個人相結合。派出單位定期與掛職干部進行交流,及時掌控干部的工作動態,讓干部感受到關心;接收單位定期對掛職干部進行考察,及時發現掛職干部的優點與不足,便于下一步有針對性的進行培養;干部自身通過不定期的總結和自查,以檢驗和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3.4落實掛職干部物質待遇,夯實思想激勵基礎物質激勵是調動職工工作激情,提升凝聚力的直接方式。落實掛職干部物質待遇,完善薪酬體系,能夠消除“同工不同酬”“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消極思想,夯實掛職干部思想保障基礎。具體方式包括:縮小派出單位與接收單位薪酬差距;就高實施差額補貼;實施特殊環境工作補貼以及節日慰問等。

3.5優化掛職干部考評機制,強化政治激勵保障(1)合理設置考評指標。考評指標設計統籌策劃,采取定性與定量結合,隨機考評與階段考評相結合的方式,既要和大眾進行比較,又要兼顧工作條件、工作質量、工作效率以及對長遠發展影響等因素,盡量做好公平、公正。(2)堅持民主集中評議。民主集中評議是干部考評公正化、透明化的一種有效方式,進一步落實公眾在干部評議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做出評價,實現掛職干部考評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3)完善監督機制。考評機制的有效性還體現在群眾對考評結果的監督和知情權上。大眾的參與監督和對考評結果的公開,一來對考評的公正性進行了詮釋,二來有助于鼓勵干部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4)合理使用考評結果。考評結果作為對掛職干部工作肯定的一種方式,對考評優秀的干部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提拔任用或政策傾斜,對考評結果較差的干部,視情況給予組織處理或通報批評,發揮考評的作用。

作者:張園歐陽歡方驥賢唐冰陳詩文詹小康常偲偲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人事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業機械研究所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科學論文:論農業科學事業機構采購問題及措施

1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政府采購的主要方式

在具體政府采購行為實踐中,由于公開招標方式沒有限制條件,競爭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購的主要方式。農業科學事業單位要依據政府采購的管理規定選擇恰當的政府采購方式,對于單項金額較大的工程項目一般采用公開招標方式,而對于規格及標準相對統一的通用類設備的采購,一般實行協議供貨采購方式,即由政府采購管理部門組織實施公開招標,確定中標的供應商及產品,采購單位在此范圍內選擇自己需要的產品[1]。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亞所”)屬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政府采購主要包括儀器設備類、基建工程類和農業生產資料類等3類,分別采用不同的采購方式。

1.1基建工程類項目

目前,主要來源為農業部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主要為科學事業單位房屋修繕、基礎設施改造類項目,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中央預算單位年度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的規定:“除集中采購機構采購項目和部門集中采購項目外,各部門自行采購單項或批量金額達到50萬元以上的貨物和服務的項目、60萬元以上的工程項目應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有關規定,南亞所的該類項目主要采用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

1.2儀器設備類項目

主要經費來源為農業部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和科研項目中的小額儀器購置經費。對于此類項目的采購,南亞所全部采用公開招標,將上級部門批復的儀器設備和該年度使用項目經費需要購置的小型儀器設備統一通過招標公司公開招標采購。對于辦公設備如電腦、打印機等,則按照中央政府采購網上的協議供貨選擇合適的供貨方。對于農業生產資料類貨物的采購,由于各個課題組自行采購數量不大,主要由各個課題組自行采購。

2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面臨的問題

2.1對政府采購規定理解有誤,造成規避政府采購行為的發生政府采購范圍簡單劃分為貨物、工程和服務,集中采購目錄內、目錄外產品等,對于同一采購項目如果包含家具、設備、物資等,由于均屬于貨物,是按照類別分開確定采購方式,還是在一個采購項目下合并內容確定采購方式,在這方面沒有具體政策依據。對于同一采購項目包含的貨物,是按照同一項目的采購來確定還是按照同一單位內所有貨物的采購來確定采購方式,也沒有具體操作規定。另外,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有特有的核算機制,單位內部的課題組獨立發展,擁有自己的課題經費。對于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藥等的采購是按照一個單位所有貨物合并采購還是按各個課題組自行采購,值得商榷。

2.2進口儀器設備采購手續繁瑣,不利于預算執行工作目前,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資助各個單位采購單價5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對數據精確度要求很高,穩定性強、抗干擾性強的測試儀器在試驗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測試數據的精度高低直接關系到科學試驗研究的成敗[1]。進口設備在性能上優于國產設備,但是政府采購工作要求盡量采購國產設備,對購置進口設備有嚴格限制。采購進口產品時,首先方案申報前要做調研和專家論證,并經財政部專家審核后,由財政部門批復。在開展具體采購行為前,仍需再次組織專家論證并向財政部門履行申報審批程序。單位論證基礎性工作主要依靠單位的科研人員做,工作量很大,耗時費力,基層單位對此重復工作很不理解,實際上也給上級主管部門增加了重復工作量[2]。項目申報時為進口產品,預算批復后采購前,進行進口產品申報時,如果不批準,就無法采購進口產品,只能采購國產產品,而國產產品在性能上不及進口產品,價格上更低于進口產品,這樣造成了預算資金結余,既不利于預算執行,也不利于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2.3專業專職人員缺乏,造成預算和計劃編報不夠科學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缺乏專業從事政府采購工作的人員,目前從事該項工作的主要是相關科研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并抱有政府采購程序復雜、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錯誤思想,因此在執行政府采購行為時,積極性不高。在這種錯誤思想下,政府采購計劃與預算結合不夠密切,科研人員對計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編制預算具有隨意性[3]。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出現采購時預算不足的問題,同時,因項目批復后調整難度大,影響預算執行。

3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政府采購管理對策和建議

針對在具體政府采購行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進,以免影響政府采購工作。

3.1制定符合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特點的政府采購實施細則對政府采購工作,建議按照不同類型單位分別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如對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應該制定符合該類單位自身特點的具體實施細則,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優化進口設備采購程序針對進口產品采購過程復雜的問題,建議簡化審批手續,使采購測算在前,經費預算、政府采購預算、政府采購計劃的編制審核同步[4],并建議進口產品申報審批同項目實施方案審批同步進行[2]。

3.3建立政府采購工作專職隊伍,加強政府采購知識培訓建立政府采購的專兼職人員,定期由上級部門組織培訓交流,加強政府采購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

作者:鐘寧袁曉麗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情況與措施

“十一五”期間,共承擔部、省、市、院各類研究項目167項,比“十五”期間增長161%,先后有49項通過驗收,共審定新品種13個,申報品種權25項,授權品種權16項,申報專利85項,獲得授權專利27項,兩項指標大大地超過了“十五”水平。新登記農藥新產品12個,同比增長50%,5個新產品被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在各類期刊284篇,同比增長196%。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掛牌擴園,加強試驗示范工作。先后在鎮江丘陵地區句容市建立了占地面積500畝,以應時鮮果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為主的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白兔)科技示范園區;占地200畝,以果樹設施栽培新技術為主的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后白)園區;占地700畝的種草養畜優質牧草示范為主(天王磨盤)牧草示范園區;占地面積1000畝,以發展優質有機果品并實施生態果草畜結合、果茶結合為主的(天王戴莊)生態科技示范園區;占地面積500畝以水稻、小麥、蔬菜、花卉育種為主的農業科技試驗基地(白兔)-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占地面積1000畝以展示為主的農業科技示范中心(句容華陽)。全所現有在職職工90人(人事人員9人),在職專業技術人員67名。

一、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發展現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號召“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農村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迅速實施,拉開了農業、農村以及社會各經濟領域改革開放的序幕。農業體制改革,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中,循序漸進的開展。《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推動了農業科研單位人才隊伍的建設、科技手段的提高及對外科技交流等各方面工作。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一年一個臺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就拿2010年來說,多項指標均創歷史水平。一是授權品種保護、專利15個,8個稻、麥、蔬菜品種通過審定,授權保護品種及授權專利總數列全省農區所前列;二是成果獎級別大幅提高,表現出歷史最好,參與合作的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是歷史性的突破;三是科技服務成效顯著,社會效益列全省農區所首位,并先后獲國家“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專利金獎及省服務業名牌單位等10多項獎項榮譽。就我所人才隊伍建設為例,在改革的起步階段,在編科技干部有原來的14名,增添了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進編28名,計42名,至1988年底,每年從大專院校進員,在編干部增至67名,農業科技隊伍迅猛擴大,目前全所擁有90多名職工,學歷層次大幅提高,人才結構全面優化。現在我所正在開展以學科建設為依托的資源整合和重組,全所研究工作劃成七個方面,配置六個研究室,設立四個中心,轉動四大科技服務企業。

二、目前面臨的問題

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在江蘇丘陵農區的農業生產和發展上,勇于探索,激勵創新。“十一五”期間,共獲各類獎項1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十多個稻麥新品種以科技轉讓服務社會。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認識程度不夠目前,盡管解決“三農”問題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受我國傳統觀念影響,輕農、怠農現象,仍較嚴重。表現形式有:走過場,避實就虛,重名利,輕實效。面對江蘇丘陵農區面廣量大的分散經營農戶,在選題和服務上,要認識到它的繁重性和長期性,要加強認識農區農業生產在經濟上的地位及重要性。

2.科研力量不足主要表現在科研手段的落后。雖然“十一五”期間,項目經費渠道增加了,但在科研手段的強化上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增強了中心實驗室,涉及到人員、項目等因素,要達到高端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服務創新不力農區內大型連片果品園區的示范方式、優良品種科技轉讓、農民專家培訓等作為科技服務支持農區農業生產,在服務創新上仍未突出“新”來,電子服務終端、服務網絡建設等現代措施,有待落實。

4.人才培養不暢人才是關鍵,培養人才涉及到科研與服務整個過程。“十一五”人才培養規劃中,把人才培養、引進融入到學科建設、專業配置、科技服務中,每年度增加人員。在人才使用、激勵措施,人才調配上,還需要積累經驗,形成暢順的培養和使用人才運作機制。

5.體制機制不全科技體制改革,使地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處于大發展時期。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立足本地農業生產條件,大力引進消化,加強農業科研,探索農業科技服務方式,通過資源整合,人員重組,謀求有利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機制,在科研與開發的輕重問題、在人事調配、業績考核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三、發展對策

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在改革開放以來,加強農業科研,在人才引進與培養,科學儀器添置,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等多方面著手,使區域內農業科研向深度和廣度充分發展。在農民培訓及科技轉化上,日益重視,已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務方式。近來,以發展為主線,鼓勵創新,加大科技服務力量,提升核心競爭力,擴大社會影響力,增強內部凝聚力。為加強該所在區域內農業經濟上的地位和進一步發揮農業科技推進作用,要采取以下措施。

1.統一思想認識,糾正長期的輕視農業的觀點農業是社會物質生產的重要部類,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全國第二次農業科技大會上,中央提出了“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首先,是政府有關領導,應充分重視農業科研單位的地位和科技支撐作用,確實貫徹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糾正傳統思想影響下的“輕農”“怠農”的模糊認識。

2.強化科技能力,提高其區域內農業經濟地位積極要求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予以財政上的大力支持,以逐年投入遞增,解決單位科研事業費不足的問題。用充裕的資金,提高科研能力和科技服務轉化,提升單位在農區的“三農”服務中的經濟地位。

3.創新服務模式,加強區域內農業生產科技支撐力在科技成果轉化上,我所緊密聯系實際,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已逐步形成了專家培訓、科技示范、技術轉讓上等多形式的服務模式。經多年的實踐,我所已從科研促開發,轉向科研與開發并重。在科技服務上,仍要花大氣力,探索研究更貼近丘陵農區農業發展需要,更能發揮農業所科研優勢的各種模式。

4.培養引進人才,打造現代的高效科研與開發平臺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在培養與引進人才上,我所近年來已做了一些嘗試。為了打造現代高效的基層農業科研與開發平臺,仍需要在人才的培養與使用上作研究,總結經驗,使各學科有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從而把我所發展推向科技開發的良性循環。

5.完善體制機制,保證其在健康穩定的軌道上發展近幾年,在我所研究與服務的運作過程中,制訂一些列管理辦法,按照政策要求,做了調整與重組等工作。在今后工作中,仍要在科研選題立項,選人用人、科研開發等各方面,激勵創新,形成完善的保障體系,以保證各項工作卓有成效。

四、發展展望

總體來看,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已逐漸步入良性軌道,只要克服目前科研與服務上一系列問題,就有著更大的發展前景。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作為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在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緊抓發展重點,積極鼓勵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和機制創新,以創新的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以完善的體制機制強化運作效率,以創新的服務方式提升農區所的戰略地位,以學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學科設置,整合科技資源。以人才培養作為關鍵,確立農區內優勢學科及培植特色學科,擁有一支水平高、品質優的專業團隊,把基層農業科研單位建設成為學科配置合理、優勢學科突出、富有朝氣活力的文明之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科研和科技轉化工作;堅持以發展高效農業作為主攻方向,致力于農區內農業生產與發展。在科學研究上,加大對環保節約型的農業科學研究,走低消耗、高產出、高回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科技轉化上,以園區為窗口,加強服務創新,打造嶄新科技服務平臺。在今后的發展中,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將會在區域農業生產和“三農”服務中,地位愈益凸顯,作用更加強大。

作者:蔡金華付反生張玉軍溫小林單位: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所

農業科學論文:構建設施農業科學的思考

1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的意義

1.1服務于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主要服務于農業的節能環保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重點服務于節能環保產業的能源重復利用、設施節能建造、農業物資循環利用等;生物產業中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的研發;新能源產業中太陽能利用技術;新材料產業中設施農業上新型節能、保溫、環保材料的研發等。通過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將促進全市、全國較具特色的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完善,推動天津市現代農業步伐,實現設施農業的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地球。

1.2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

在農業生產中,由于大量化肥、農藥等的不正確使用,使得農產品品質不斷下降,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直接威脅著人身健康。因此,建立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就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新趨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在設施農業科學研究和培養設施農業的技術管理人才方面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將把先進的農業設施栽培技術等轉化為生產力,促進農產品的安全、規范生產。

1.3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近年來,天津市政府提出了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的目標和任務,設施農業建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新型節能日光溫室時代。設施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集中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為主要特征的集約型、高效型產業,農業的工業化道路已成為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必由之路。所以,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適合天津市農業發展形勢的需要,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產物。

1.4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是適應培養

現代化農業設施專業技術急需人才的需要目前,發達國家如荷蘭、法國、以色列、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設施農業已經達到高生產率、栽培精準化、資源可重復利用、高效節能及高度自動化水平[3-5],天津市近幾年在設施農業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對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目前天津市的設施農業規模、水平及效益還不高,還遠遠趕不上荷蘭、以色列那樣的高科技投入、高資金投入、超高效益的高度集約型工廠化設施農業,與國內設施農業發達地區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一是設施農業裝備發展滯后,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二是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勢嚴峻;三是設施農業科技人員的數量和結構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生產領域、觀光旅游業、設施餐飲業等行業設施農業技術人才缺乏,高級技術人才需求缺口更大;四是農戶技術水平低,整體素質、服務水平與設施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天津設施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瓶頸就是設施農業專門人才的缺乏,天津市設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現代化農業設施專業技術人才乃是當務之急。

2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內容

2.1專業的定位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主要學習生物學、化學、環境工程學、觀賞園藝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農科與工科相結合的優勢。通過該專業的學習,將使學生具備從事設施農業的科研、教學、生產、開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養學生成為從事設施農業建設、農業現代化管理、現代設施農業的工程設計、高效特色作物(園藝作物、藥用植物等)栽培、農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服務于天津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

2.2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要以營造良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為基礎,以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為重點,以建立國內一流學科師資隊伍為目標,按照師資隊伍規劃,注重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與國外、國內著名大學、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具有凝聚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師團隊,服務于天津沿海都市型農業。

2.3課程及教材建設

根據設施農業的特點,課程建設要特別強調其復合性與應用性,要符合現代化設施農業產業的要求,加強應用性課程,建設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要加強人才綜合素質培養,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學科發展方向以及專業今后的服務方向,加強與學科發展方向及專業服務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天津農學院作為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培養農業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已具有多年的高等教育辦學經驗,目前專業使用皆為全國規劃統編教材。今后,隨著專業的發展,將重點突出專業的自身特色,“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建設適合天津設施發展的自編教材。

2.4實驗室及基地建設

實驗室及基地建設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逐漸實行實驗室及基地對學生的開放,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驗室開放必須具備良好的儀器設備條件、高水平的實驗教師隊伍和管理能力。為此,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應從硬件上滿足實驗教學與學生畢業論文研究的需要,使實驗室及基地的功能更加齊全,運行更加便利,效率進一步提高。實驗室要配備專職的實驗教師,制定實驗室的具體管理措施和規章制度,保證學生安全使用實驗室。為了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不斷鞏固和擴大校外實習與實踐基地建設,使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充分滿足教學、科研、實踐需要。教學設施建設是進行教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建設,今后,教學科研基地建設要本著以服務教學、科研為主的原則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保證基地管理工作的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2.5教學管理建設

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加強部門學術委員會對教學工作的指導、管理和監督作用,健全教學檢查、教學評估、教學座談會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保證教學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執行環節、質量監控體系、考核體系、激勵和獎懲措施等。進一步抓好每一堂的課堂教學、夯實基礎知識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技能培養,擴充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通識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要落實好畢業生回訪制度,及時掌握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做好教學計劃的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的動態調整和教育教學內容、方式的改革工作。

2.6卓越人才培養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融素質教育、業務培養、能力培養為一體,培養具備生物、環境、工程、園藝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現代設施農業的工程設計、高效特色作物(園藝作物、藥用植物等)栽培、農業園區的經營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上,今后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統一,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個性發展,因為這更符合當今設施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教學計劃中,增設創新實驗和綜合實驗課。在畢業論文實驗中,充分發揮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充分運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在實習方面,要把學生真正地放到企業中去,在實習基地第一線進行鍛煉、學習、積累經驗。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立,要為天津及周邊地域農業領域培養更多從事設施農業的優秀人才,促進現代化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總之,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開設要緊密結合天津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的方向,重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內容,要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建立健全實習基地。專業的設置要因地制宜,體現特色,充分發揮沿海都市型農業的優勢,進一步發揮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在天津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服務于戰略新興產業,創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

作者:王麗娟邊珮璐王學利李樹和劉海榮單位:天津農學院園藝系

農業科學論文:西南大學農業科學學科發展論述

1期刊分布

通過對論文總刊載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進行統計,結果發現發表在《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的論文數量最多,占論文總量的14.8%,其次為《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8.6%)、《安徽農業科學》(5.6%)、《蠶業科學》(2.7%)、《黑龍江畜牧獸醫》(2.0%)、《水土保持學報》(1.9%)、《中國獸醫雜志》(1.7%)、《中國農業科學》(1.7%)、《生態學報》(1.7%)、《中國農學通報》(1.6%).

2論文引用情況

引文索引既可作為一種新型的文獻信息查詢工具,又可作為對論文、學者、學科、機構、地區等科研情況的統計以及對期刊進行分析的有力工具[3].利用《中國引文數據庫》對論文2005-2012年的被引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西南大學園藝學、農作物、畜牧與動物醫學、農業基礎科學等領域論文引文率較高.這反映出西南大學園藝學、農作物等相關研究領域的論文產出率較高,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分析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篇論文中,被引頻次最高的為107次,最低的為47次,的年度主要集中于2005-2008年.按學科領域劃分,作物生理學、畜牧與動物醫學、遺傳學和土壤學等研究領域的論文被引率最高,說明這些論文學術價值較高,相關領域科學研究受國內學者關注的程度較高.研究論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說明這7年間該校的農業科研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均有較快的提升.

3SCI收錄英文論文分析

3.1論文學科分布

在我國,被3大引文索引數據庫WebofScience(即SCI、SSCI、A&HCI)收錄文獻和被引用頻次的多寡,被視為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科技實力和綜合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標[4].參照中國圖書館編目分類規則,對從WebofScience中檢出的1949篇論文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農業科學相關學科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論文產出率最高,分別占論文總量的33.5%,14.7%和14.3%,而病理學、免疫學和漁業等3個學科領域總論文產出率較低,分別占農業相關學科論文總量的0.8%,1.0%和1.2%.

3.2論文年代分布

農業學科英文論文2005-2011年數量逐年顯著遞增,2012年下降的原因可能與統計時數據庫的論文還未收錄完全有關.

3.3期刊分布

筆者統計了論文總刊載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結果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英文的期刊分布比較廣泛,說明該校農業科學學科開展的研究工作范圍較廣.

3.4論文引用情況

對2005-2012年的被引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校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環境科學、農學等領域論文引文率較高.這反映出西南大學在這幾個研究領域英文學術論文產出率較高,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分析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篇論文中,被引頻次最高為177次,最低為76次,文獻的發表年份主要集中于2005-2009年,說明這5年是該校農業科學研究成果取得顯著成績的年份.在這10篇論文中,遺傳學、昆蟲學(蠶學)、免疫學和生物化學等研究領域的論文被引率非常高,說明這些論文學術價值較高.論文在2005-2012年被引量逐年呈上升態勢,說明這7年間該校的農業科研論文的質量和影響力有較快的提升,且部分學科在國際上已經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

4與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學科的比對分析

以第一作者機構為華南農業大學作為檢索入口,檢索了《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引文數據庫》2005-2012年的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和WebofScience數據庫2005-2012年的英文論文,通過、篩選,最終確定了7098條中文記錄和2361條英文記錄進行對比分析.

4.1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比對分析

2005-2012年間,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學科核心期刊發文總量為7098篇,西南大學為5035篇,數量上差距較大.原因之一是檢索論文的時間范圍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西南大學合并時間是2005年7月,前6個月的發文量未統計在內.對2個學校的學科研究領域進行對比分析,從表4中可以看出,華南農業大學在植物保護、園藝及畜牧與動物醫學領域科學研究較西南大學有優勢;而西南大學的優勢領域為蠶蜂與野生動物保護、水產和漁業及農藝學.

4.2SCI收錄英文論文分析

2005-2012年間,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學科英文發文總量為2361篇,本校為1949篇,發文量差距較大.原因之一是檢索論文的時間范圍為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而本校合并時間是2005年7月,故前6個月的發文量未統計在內.對2個學校的學科研究領域進行對比分析,從表5中可以看出,華南農業大學在農學、植物學、動物學和昆蟲學領域的科研英文論文的發文量大于西南大學,而西南大學的優勢領域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近年來,西南大學農業學科發展較快,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表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比重逐年增大.根據發文總量的變化曲線,結合該校的科研發展狀況,總結原因可能有以下3點:1)國家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十一五”期間,西南大學科研項目立項數量和經費大幅增長,年增幅均達到20%,總經費超過了9億元,推動了科研成果的產出.2)國家科技平臺建設項目改善了科研環境.學校建成了重慶市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平臺服務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推進了科研論文的發表.3)學校與美、英、加、法等近20個國家或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科研合作,進行學術交流.國際間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增加,也使英文論文的產出量有了更大的提升.當然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西南大學農業學科科學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標志性成果仍然偏少,在國內外的學術影響力仍需加強與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學科研究領域的對比分析中,西南大學在蠶蜂與野生動物保護、水產和漁業及農藝學領域的研究在國內的影響力大于華南農業大學.國際學術影響力上,華南農業大學在農學、植物學、動物學和昆蟲學領域大于西南大學.基于此,建議學校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學科資源,重視農業學科的發展,保持優勢學科,縮小與國內同類高校間的優勢學科領域的差距。

作者:趙曉蒞李松芹周艷單位:西南大學圖書館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的現狀和戰略對策

1農業科學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

1.1農業科學與其它現代科學的交叉是新的發展趨勢

(1)雄性不育現象的發現和利用,是基礎性研究長期積累的結果。60年代以來,雄性不育在水稻、小麥、高粱、谷子、大豆、油菜和大白菜等作物上都已發現和應用。目前,已發現100多種能在生產上應用的雄性不育植物。雄性不育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有力地促進了作物新品種的培育,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在我國,197。年發現了“野敗”,迎來了水稻育種的燦爛曙光。由此育成的釉型雜交水稻,創造了世界育種史上的奇跡。自1976年以來,累計種植三系雜交水稻達1.7億余公頃,增產稻谷2600億公斤。隨著這項技術被引進到有關國家,已在更大范圍內發揮著作用。雜交水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針對三系雜交水稻的美中不足,如米質較差,優良恢復系不好選配等問題。我國科學家們在努力選配優質稻組合的同時,已發現并培育成功了二系法雜交水稻,一般可增產巧%左右。

這一獨特的創造,領先世界水平,使水稻生產跨人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農作物病蟲害可以給作物造成10一30%的損失,嚴重時使得顆粒無收。近些年來,隨著病蟲害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復雜化,對害蟲的研究投人了更大的力量,出現了各學科的交叉和互相滲透,進一步把宏觀與微觀不同層次的研究結合起來。同時,對害蟲、天敵和植物之間關系的研究,發現昆蟲和寄生植物之間,不是單純的為害和受害的關系,而存在著植物抗逆的一方面。這一方面的研究和發現為尋找控制害蟲新途徑和新方法提供了基礎。如利用植物的“超補償能力”防治害蟲,不是要求把害蟲斬盡殺絕,一個不剩,而是允許保持一定的蟲口密度,以不造成明顯減產為度。這種原則不僅可以減低防治成本,減少環境污染,如果控制適度還可以帶來增產效果。

在對生態學如昆蟲變態、生殖、滯育、飛翔、遷移等生命活動規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區域性害蟲生態控制的新概念;性誘劑的應用,包括性誘劑和病毒的聯用;以及新型的無公害農藥的開發應用等,無不得益于基礎研究。

在農牧區鼠害防治方面,鼠情監測和預報的發展,一方面歸功于長期定位研究的積累,另一方面則借助于先進的計算機和有關軟件技術。利用不育和遺傳防治技術是目前鼠害防治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美國農業部丹佛動物危害控制中心在這個方面有很好的工作。在防治策略上已放棄單一的大面積化學防治方法,更著重長期持續地壓低害鼠害兔的種群數量。

(3)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在創造特異種質資源方面顯示了強大的優勢。美國的棉花“PD”系統種質是通過遠緣雜交(中棉一瑟伯氏棉一陸地棉三元雜種)建立起來的,已經成為美國優質育種的主要種質資源。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結合組織培養技術可快速穩定特異性狀,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快速鑒定分子標記,在雜種早代就能鑒定帶遠緣目標基因(如抗性基因)的微小異源染色體片段,大大加快了育種速度。我國科學家在棉花遠緣雜交的研究中,就是綜合利用了有性雜交、激素處理、幼胚培養、染色體加倍、多代回交以及異地鑒定等技術,創造了系列優異種質材料和優良品系,并可望在本世紀末的最后幾年,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長穗堰麥草是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的優良野生親本材料,用它與普通小麥雜交,已經選育出許多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如小堰6號、小僵107等。相關的核質雜種優勢理論正在深人地開展研究。核質雜種優勢的研究,對于小麥改良有著重要意義,因為核質雜種優勢一旦表現出來就不需要年年制種而又能穩定地保持下去。我國在遠緣雜交、染色體工程以及核質雜種優勢等方面的整體研究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4)把物理學和化學的成果引人農作物育種領域,產生了物理和化學誘變技術,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個領域,目前又有新的發展。把離子束技術引人育種領域,出現了離子束生物工程育種技術。利用離子注人進行基因位點損傷,誘發遺傳變異,利用離子刻蝕進行細胞加工,介導外源基因。利用這一技術育成的新品(菌)種,已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隨著生命科學與其它基礎學科的交叉,這類創新性研究和應用也會越來越多。

1.2持續農業和各類特色農業的興起是農業科技進步的又一顯著特點

(1)“綠色革命”與“藍色革命”正在相互交融。在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同時,人們將加速向海洋領域拓展,出現大規模的海洋農(牧)場,實現“海洋農牧化”。人類解決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出路之一是重返海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發展海洋產業,現在人們稱之為藍色產業。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技術的發展,海洋捕撈業日益發達。因此,早在80年代初,一些營養和商業價值高的魚類產品就開始明顯減少,199。一1992年,全世界年捕魚量僅為8000萬噸,比1989年減少7%。在減少和控制捕撈恢復海洋特別是近海漁業資源的同時,人們已把注意力轉向人工養殖和近海特種資源的人工增殖。日本最為發達,真綢、牙鮮、對蝦、梭子蟹、扇貝、牡礪、鮑魚和紫菜等養殖早已著稱于世,科研生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北歐和北美諸國基礎研究較為深人,而用于生產者種類較少,生產規模一般較小,產量不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外十分重視高新技術(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在增養殖生產及科研中的應用,對養殖中繁殖發育、營養、生產、疾病及其環境條件間相互關系研究較為深人。在我國,同發達國家相比較,水產養殖產量主要來自淡水。隨著產量壓力的不斷增加,使得內陸河流湖泊水環境資源受到破壞。將來的方向是發展集約化養殖,把淡水資源用作飲水和環境,同時加速向海洋的戰略轉移。我國有1.8萬公里海岸線,淺海中生物生產力相當于每平方米每年2000大卡,兩公頃海面相當于1公頃良田。經過努力可以從海洋中得到數千萬噸水產品,成為大規模食品生產基地。

(2)現代化、高效率和高技術農業離不開“設施農業”。隨著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如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設施農業將對進一步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起到重大作用。發達國家的肉牛、奶牛、豬、雞等廣泛采用現代化工廠化養殖方式,未來規格化“全進全出”全自動化程度將得到發展。今后隨著智能化程度提高,溫室蔬菜、花卉等作物無土栽培將走向群體化、大型化。

和“設施農業”相關的是“白色農業”。所謂白色農業,主要是指不污染環境的微生物工廠化農業。人們不僅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食用菌類,還可以生產大量的無公害生物農藥及生長激素,也可以直接生產人們所必需的蛋白質。

(3)8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針對“生態農業”的局限性,首先提出了“持續農業”的新概念。

與生態農業不同,持續農業在強調對資源環境保護的同時,不反對化學能的投人。即不僅采取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措施(良種、農藥、化肥、灌溉),而且注意農業生產的經濟性、社會性,即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并重,側重于生態、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我國人多地少,在農業生產滿足需求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2我國農業科學的現狀和戰略對策

2.1我國農業科學的現狀分析

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科學不斷取得進步。品種資源研究和良種選育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學者利用遠緣雜交、染色體工程、基因工程等技術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實現外源基因轉移,拓寬種質資源,培育豐富的農作物新品種,為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隨著“三系配套”技術走向世界,“二系法”研究的初步成功,以及“一系法”的積極探索研究,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整體優勢和領先水平,已為世界所公認。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始于70年代。20多年來,在生物技術基礎理論、試驗技術和應用推廣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不少產品和技術已走向市場,同時也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在脫毒快速繁殖技術、花藥培養、染色體工程育種技術和單倍體育種應用方面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植物基因工程方面,我們已基本上能夠自己分離侵染蔬菜、煙草及其它經濟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基因,獲得了一批轉基因抗病毒植株。但由于這些新技術發展歷史較短,我國目前的水平基本上屬于跟蹤發展階段,所采用的技術路線和方法,基本上與國外相同,未能有新的重大突破。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農業科學研究和應用,同發達國家尚存在一定差距,在一些重要領域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作物、畜禽良種覆蓋率,在我國分別只有6。一80%和30一60%,而發達國家已接近100%。在高技術方面的差距還很明顯。但在一些局部,比如雜種優勢利用、遠緣雜交及染色體工程育種、單倍體育種及其應用等則均居世界領先水平。

2.2戰略與對策

(1)要加強基礎性研究,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貯備。高新農業應用科技來源于農業基礎理論的研究,否則應用科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雜種優勢的利用為例,如果沒有遺傳學的基本理論指導,沒有雜交高粱等雜種優勢利用的實踐經驗,也就沒有1970年野敗材料的發現和對其系統研究,也就沒有三系雜交稻的成功。因此,我們應當穩定并精心組織一批精干的科技人員,對涉及農、林、畜牧、獸醫、水產等領域科學技術重大理論課題和前沿領域進行攻關,特別是在品種選育的新理論與新方法、基因工程、病蟲害防治機理以及作物近緣種保護生物學、生物肥料、溫室和大棚中的生態調控等方面的研究上,力爭有所創新和突破。

應當看到,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究相當薄弱,基本上處于跟蹤研究狀態,缺乏新的思路和觀念。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和強調知識產權的今天.缺乏創新的生物技術產品是會被淘汰的。我們在選擇動植物基因工程課題時,要盡量避免相同水平上的簡單重復,力爭在理論和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為開發增加后勁。

在海淡水增養殖方面,我國海帶養殖近期產量不斷提高,已高達300多萬噸,而栽培方法仍是50、60年代的成果。80年代提出了新的方法,可以免去長達4個月的低溫育苗,但還沒有廣泛應用。對蝦養殖的問題就更加突出,流行性蝦病形成毀滅性災害,造成上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必須加強病原及病理學研究,加強監測技術和防治藥物的研制與開發,加快研究生態綜合防治措施,以求盡快改變目前這種幾乎是束手無策的被動局面。

(2)加快高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直接把科技轉化為經濟優勢、市場優勢,同時提高國際競爭能力,保持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在某些領域的先進水平,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科學技術與其他商品不同,科學技術必須有超前性,既要重視選擇當前一般先進實用的技術項目,又要抓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能影響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重大項目的推廣,這樣才能帶動我國農業的大發展。

(3)增加農業科技的投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人。農業科技大多是屬于周期長、社會效益顯著而直接經濟效益低微的特殊科技領域。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在投資總量上同發達國家甚至中等發達國家攀比,如韓國1994年消耗200億美元開始實施“生物技術20。。計劃”。但是,我國農業科技長期投人不足,已嚴重地影響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轉化。80年代世界平均農業科技投人占農業總產量的1%,而我國為0.17一。.27%,是世界上農業科技投人最低的國家之一。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用來支持農業基礎研究的才不足7%。據統計,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分配情況是:自然科學占57%,工程技術科學占27.2%,醫學科學占10%,農業科學只占5%,這和我們這個農業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從實際研究狀況看,如有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科技進步獎1987年申報108項,1989年為76項,1991年降低到36項,1992年竟降低到33項。5年間,成果申報數減少了2/3,其潛在危機是顯而易見的。盡管這種現象的存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說科技投人不足是一個重要原因。由于農業科技投人不足,也造成農業科技隊伍不穩定,成果推廣人員嚴重不足。我國每萬名農業人口中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僅有5人左右,一些發達國家達到30一40人。因此,應當制定相應的政策,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增加農業科技投人就研究與開發這部分來說,不僅應當包括課題費,而且應含部分設備費和研究人員的津貼,以利于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廣隊伍的穩定以及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

作者:牛德水 姚慶筱 單位:中國科學院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局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技術產品競爭

鑒于農業的基礎地位,農產品競爭力一直是眾多學者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的競爭力如何成為研究的重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的提高,農業開始逐漸擺脫過去“靠天吃飯”的狀況,轉而依靠農業科技水平的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也不再僅是來自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等因素都對農產品競爭力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湖北作為一個我國的農業大省,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優勢。但是近年來湖北農產品競爭力與農業強省相比有持續下降的趨勢,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為此,本文從湖北農業科技發展的角度來探索湖北農產品競爭力,這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影響湖北農產品競爭力的因素,從而為提升湖北農產品競爭力獻計獻策。

1湖北農產品競爭力的總體狀況

農產品競爭力概念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一般認為農產品競爭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獲取市場份額并能夠持續獲利的綜合能力。這種綜合能力可以從農產品價格、生產效率、市場營銷能力、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產環境等多個方面來反映。本文將從生產效率、農產品生產成本、銷售價格三個方面分析湖北農產品競爭力的狀況

2.1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

農產品平均產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相關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情況。鑒于資料的有限性,本文僅對近6年的稻谷、小麥、棉花、油菜籽和蔬菜5種農作物的全國平均產量和湖北平均產量進行了對比(見表1)。

對比數據顯示,湖北省只有稻谷和油菜籽的平均產量是高于全國平均產量的,而小麥、棉花和蔬菜3種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僅從均產數量上看,稻谷和油菜籽是具有產量優勢的產品,而小麥、棉花和蔬菜不具備產量上的優勢。從農產品平均產量的增長情況看,湖北5種農作物的均產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稻谷、小麥、棉花、油菜籽等都屬于大宗農產品,天氣等自然資源對農作物的產量影響很大。從表1中的全國和湖北5種農作物的平均產量來看,盡管總體上農作物平均產量都呈現上升趨勢,但是波動較大。并且近6年5種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基本上沒有發生很明顯的變化和增長。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5種農作物的生產效率情況,根據統計資料,本文對5種農作物的效率優勢指數進行計算(見表2)。如果某種農作物效率優勢指數大于1,表示該農作物在生產效率上具有明顯優勢;反之小于1,表示該農作物在生產效率上不具有效率優勢。數據顯示,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優勢指數大于1,特別是稻谷的效率優勢指數;小麥的效率優勢指數最低,沒有超過0.8。稻谷和油菜籽的效率優勢指數近7年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既沒有擴大也沒有縮小,而蔬菜和棉花的效率優勢指數在近幾年有一個明顯的縮小趨勢。

雖然粗略的平均產量和效率優勢指數的分析,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湖北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情況,但是連續多年的對某一大類農作物平均產量和效率優勢指數的比較和分析還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湖北農產品的生產效率。總體上,湖北農產品還是在稻谷和油菜籽等傳統優勢農產品上有比較大的優勢,但其效率優勢并沒有擴大,而在其他農作物上就不具備效率優勢,并且棉花、蔬菜等農作物的效率弱勢卻在進一步拉大。

2.2主要農產品的成本

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是衡量農產品生產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它是決定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已有資料的分析表明,湖北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盡管國家對農業稅進行了減免,但是由于物價上漲等因素,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并沒有下降很多(見圖1)。

圖1中數據顯示,除棉花生產成本波動起伏外,從1999~2004年稻谷、小麥油菜籽3種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呈現下降趨勢,但是2005年各種農產品的總生產成本有一個比較大的增加,超過了1999年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用工費用增加,2005年每種農產品的每hm2均用工費用比上年增加都超過150元,如稻谷2004年用工費用為715.50元/每hm2,到了2005年增加到874.50元/每hm2,而棉花的每hm2均用工費用增加達到300元。另外各種農業物質投入增加,農藥、化肥等價格上漲較快,也增加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

由此可知,農產品生產成本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密切相關,近年來湖北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湖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逐步下降,市場經濟效益也逐漸減少,這不利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2.3主要農產品的銷售價格

農產品的平均售價直接反映了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狀況。表3是對4種農產品50kg產品平均售價的比較。從表4中可以發現,從2000~2005年4種農產品的出售價格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是近兩年平均售價在下降。盡管對這四種農產品國家都會實行保護價收購,湖北的平均售價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湖北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低價格優勢。但是結合上面的成本分析來看,由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上升,出售價格卻下降,市場經濟效益自然降低。

從以上對湖北幾種農產品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和市場售價的分析來看,湖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形勢并不容樂觀。生產效率上,僅有稻谷和油菜籽兩種農產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成本在近兩年也居高不下,同時農產品的售價卻在近年有所下降,雖然保持著一定的低價優勢,但市場經濟效益明顯降低。

2湖北省農產品競爭力低的因素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農產品競爭力的提高更多的依靠農業科學技術。改革開放以來,湖北農產品國內、國際競爭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與提高。但是從湖北農業的地位以及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

2.1農產品品質差,良種選育重量輕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農產品市場競爭主要依靠數量和價格,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90年代中后期,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數量型農業逐漸向質量型農業轉變。這就要求農產品不僅能夠高產,還要高質。湖北長期以來在農產品的育種選種上以高產量為目標,忽視了農產品的品質,特別是大宗農產品。據有關部門統計在大宗農產品良種選育上,90%以上的農產品品種都是以高產為目標的。優質高產農產品缺乏,極大地削弱了湖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能依靠低價競爭,降低了經濟效益。以油菜為例,湖北省地處長江流域,“雙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優勢產區的中游,“雙低”油菜籽的含油率一般為37%~39%,而加拿大的“雙低”油菜籽含油率一般為41%~44%;關鍵是加拿大“雙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20μmol/g,而湖北省“雙低”油菜籽的芥酸含量則在5%左右,硫甙含量在80~150μmol/g之間,遠遠高于加拿大的水平。除此之外,在良種的推廣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良種推廣緩慢,并且良種的更新速度也較慢。從農業發達國家來看良種更新一般為3~5年,而湖北的良種更新速度要遠遠慢于這個速率。品質差、更新速度慢,一方面使得農產品生產階段的生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又降低市場經濟效益,極大地降低了湖北農產品的競爭力。

2.2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低,肥料利用率不高,農產品生產效率低下

由于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因此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低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湖北省也不例外,盡管近幾年湖北的農業機械總動力有明顯的增長,從1999年的1363萬kw·h,增加到2006年的2263萬kw·h,7年時間增長了900萬kw·h,但同湖南、安徽等比鄰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收面積等農業機械化水平方面,也明顯存在差距。表4反映了從2000~2006年湖北農業機械化水平程度。從數據資料來看,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在不斷提高,機收面積顯著提高,但是增長速度緩慢,并且機耕面積、機械植保面積和機械鋪膜面積近兩年還有下降趨勢。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勞動力投入較大,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單位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下,從而降低農產品的競爭力。

此外肥料利用低下也是導致生產效率不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平均而言在湖北氮肥的當季利用率只有30%~40%,磷肥的當季利用率為10%~25%,鉀肥的利用率為50%~60%,這些都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如發達國家的氮肥利用率能達到60%。化肥利用率低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浪費增加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流失的肥料會對土壤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化肥深施和配方施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而湖北2003年化肥深施面積為1474khm2,到2006年降低為1433khm2,而配方施肥面積也由2003年的4396khm2,降低到2006年的4082khm2。

2.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

湖北農業科技力量布局比較分散,導致農業常規應用技術升級慢,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程度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有資料表明,目前湖北省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30%~40%,遠遠低于農業發達國家的水平,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偏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曾經讓農業輝煌的農業推廣體系,如今在許多地方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局面。湖北于2003年進行了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對鄉鎮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了改革。改革后在崗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總人數由5.4萬多人縮減到不足1萬人,加大了農業科技推廣的難度,不足以滿足現有農業科技推廣的要求。在投入經費上,由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是從中央到省、市、縣、鄉的五級推廣體系,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重點一般在縣鄉兩級,但是在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劃撥上,縣鄉特別是鄉鎮一級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事業經費很少,許多鄉鎮的農業推廣機構還把僅有的這些經費的80%作為職工的工資,余留的20%作為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另外,有部分縣鄉政府“卸包袱”,把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推向市場,有的甚至被擺賣或被撤銷,使本來就十分薄弱的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更是難以為繼。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業科技轉化率低,使得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無法在廣大農村得到普遍應用,降低了農產品競爭力。

2.4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農業科技人員缺乏

湖北是個人口大省,總人口超過600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大約2600多萬人。大部分農村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影響著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技術推廣。諸多研究表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高,農業生產效率就高,接受新技術的意愿和能力就強。對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起決定作用的是受教育年限,而根據湖北農調隊的測算顯示,2004年湖北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1年。到目前湖北農民的受教育年限還不滿8年,也就是說農民平均受教育水平還達不到初中二年級,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農村人口不到60%,中專以上文化程度占農村人口不到1%,這種情況與湖北作為教育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農民接受技能培訓的人次也比較少。

此外,農業科技人員偏少,專門從事農業科研的人員只有5000多人。在農民科技隊伍中,湖北全省只有農民科技人員7.5萬多人,平均每1000名農業勞動力中只有不到4名的農民科技人員。如今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貢獻愈來愈大,農民的低素質和農業科技人員缺乏無法有效保證農產品競爭力的人力支撐。

3以農業科技為依托,大力提升湖北農產品競爭力

3.1調整農產品品種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

一是開發、培育、推廣優良品種及其配套技術,不斷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把傳統農業逐步引向高效生態農業。擴大優質品種的規模和比重,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勢品種和有地方特色的名、優、新、稀產品。根據農業不同生態特點和地域特點,大力發展先進育種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等配套技術,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競爭力。二是大力發展農業產后加工、保鮮和貯藏技術,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著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發展營養食品、方便食品和休閑食品,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加快農業機械的研究和開發推廣,提高生產效率

圍繞現代農業的高產、優質、環保、節能、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等綜合因素,充分應用現代科技,吸取國內外一切成功經驗,加快技術創新,研究開發適用不同農業生產需要的新式農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推動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術,因地、因作物施肥,混合適用氮、磷、鉀、有機肥,著力提升肥料利用效率,減少肥料流失率,確保土壤酸堿平衡。

3.3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提升農業科技對農產品競爭力的貢獻率

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充分履行農業技術推廣的公益性職能,形成隊伍多元化、技術服務化、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的農業推廣服務網絡。改變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的傳統推廣形式,走行政組織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產學研、技工貿、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大力開拓和發展農業技術市場,搞好技術、人才、信息和資金等生產因素的有效配置,增加投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3.4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確保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人力支撐

確保農村免費義務教育,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入學校重新學習,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充分動員和利用一切培訓資源,以縣、鄉為重點,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出發點,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將農民科技培訓貫穿了農村工作的始終,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農民科技培訓。重點提高農民科技意識、市場意識、生產技能、從業能力和經營水平,把培養一支有技術、懂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入戶率。

農業科學論文: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初探

摘要:隨著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科學事業單位資金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要求越來越高。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有利于預算工作為單位目標服務,為促進科學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途徑。文章分析了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全員參與機制、加強預算執行與監督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等加強全面預算管理的對策,以期推動農業科學事業單位依法理財、科學理財。

關鍵詞: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對策

農業科學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是未來一定時期內科研、開發、經營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的總體計劃,是把一個單位的發展目標轉化為各部門、各崗位以至個人的具體行為目標,從而保證單位總體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的管理過程[1],其核心是資金管理[2]。文章將以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的資金管理為重點,分析探討加強全面預算管理的有關問題。

1全面預算管理的應用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種方法。作為實現企業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經在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日臻成熟與完善[2]。全面預算管理需要充分的雙向溝通以及所有部門的參與,真正的全面預算管理要做到:事前有計劃,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評、追溯[3]。由于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特點是以科學研究與科研應用開發為主,沒有大規模的生產銷售活動,因此,實行全面預算管理的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還較少,但是相關的研究與探討一直持續不斷。全面預算管理已被各種組織管理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4]。隨著國家對部門預算編制與審計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作為籌集、分配、運用、控制資金的依據,迫切需要科學事業單位從原來的“重核算,輕管理”,轉變為運用科學手段進行財務管理,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完善預算管理的各個環節,做好資金管理工作,在保證公共服務的同時,提高競爭能力,實現自我發展。

2全面預算管理在農業科學事業單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1對全面預算編制不夠重視

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對于全面預算編制認識不足,對全面預算管理的作用認識不明確,普遍認為預算編制只是財務部門的任務,積極參與的意識不強。對于一個單位而言,調動內部所有部門共同編制預算有一定的難度,普遍存在以應付態度完成預算編制的現象。

2.2預算編制的完整性不夠

全面預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員性、全程性、目標性、指令性”的特點[5]。綜合農業科學事業單位預算編制情況來看,預算編制內容不夠完整,僅停留在財務成本支出、單位收入及科研支出等方面,沒有涉及現金流量及資本性支出等預算內容[6]。對資金預算以外的資產,如固定資產并無有效的管理,導致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7]。

2.3預算編制與財務管理結合不緊密

科學事業單位一般從事科研教學等研究性的工作,大多數屬于社會公益性組織,其資金來源是政府的財政撥款,只有國家財政在撥款上給予保障,科學事業單位才能真正履行好公益性職責。但由于各單位預算編制經驗不足,財政部門審批預算時又往往會在單位預算基礎上進行削減,導致最后確定的預算不能滿足單位需要。這種主觀上改變預算的做法,導致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決算編制都未能匹配,有的農業科學事業單位資金預算和資金使用無法對應,挪占預算資金現象時有發生[7]。

2.4預算執行缺乏完整、規范、有序的管理體系

財務預算管理的機制不夠健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缺乏完整、規范、有序的財務預算審批程序[8]。很多事業單位常常會出現在年底為了達到預算目的而突擊花錢的現象,這都是因為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導致預算執行的隨意性很高,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執行力度不夠,預算管理作用難以發揮,預算工作松散,執行比較隨意。

2.5預算執行監督力度不大

一方面,由于農業科學事業單位缺少專業方面的人員,對預算的執行情況無法進行全面監管;另一方面,沒有將預算執行情況納入考核內容,在預算項目結束后,沒有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科學分析、控制、考核評價,使得預算原有的職能弱化,預算執行時缺少約束力。

3加強全面預算管理的對策

3.1建立全員參與機制

科學事業單位的領導層應改變傳統滯后的財務預算管理觀念和模式,在單位內部營造良好的預算管理和控制的企業文化氛圍[9],建立預算編制委員會,由單位的主管領導牽頭,財務部門、業務部門共同參與編制[2],項目負責人、科技管理部門或財務部門與課題負責人積極配合,依據目標相關、政策相符、經濟合理的原則編制課題預算,包括經費來源預算和經費支出預算[10],確保預算編制與實際情況相吻合,提高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3.2加強預算執行與監督內部控制

以科學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財務資金進行全面控制、統一分配、集中統籌,全面執行財務預算管理控制,確保單位各項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避免預算超支現象[6]。加強財務預算管理的綜合控制,在保證財政資金完整安全的前提下,以部門預算管理為基礎,綜合分析各部門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含預算調整)與財務決算情況,通過平衡部門預算和單位經費的使用需求,進行內部二次預算,提高預算執行的準確度。另外,要建立預算計劃與實際預算執行出現偏差預警制度,實時監控預算的全過程,及時修正預算中出現的偏差,提高財政預算資金的安全性與使用效益。

3.3建立完善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就必須建立完善的財務預算制度,包括財務預算管理制度、財務預算審批程序、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考核制度、預算績效制度等,這是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保障。既有利于規范財務預算管理活動,指導財務預算管理的實施并控制經濟活動全過程,又有利于科學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管理控制,管理制度約束和監督、檢查、考核有機結合,從而保證經濟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單位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進而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11]。

3.4建立健全預算管理隊伍

目前,科學事業單位預算普遍由財務部門組織編制和監控執行,給財務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但財務人員不能等同于預算編制人員。由于全面預算管理要求更加全面、細致,需要更加專業人員的參與,因此,各單位應在財務人員的基礎上,充分完善預算管理人才隊伍,定期對預算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保證預算的編制質量。同時,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對預算實現實時控制,減輕預算管理人員負擔,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和效率。

作者:李雪芹 單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森林精选av导航| 亚洲丁香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给我免费播放片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欧美bbwhd老太大|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www污污污| 不卡av电影在线| 怡红院a∨人人爰人人爽|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国产台湾无码av片在线观看| 双乳奶水饱满少妇呻吟免费看|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精品国产性色无码av网站| 亚洲自偷自偷图片|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成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软件下戴|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国产无套内射又大又猛又粗又爽|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欧美亚洲精品suv|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亚洲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6月|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国产av麻豆mag剧集| 国产精品无套内射迪丽热巴| 妲己丰满人熟妇大尺度人体艺| 少妇扒开双腿让我看个够| 欧美性xxxxx极品娇小|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