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7 05:25: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中力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高中物理知識具有比較深奧和抽象的特點,使得學習中經常會出現煩躁、乏味等現象。尤其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學習方面,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基礎知識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以及解題角度出發,對其策略作出了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策略;解題策略
高中物理力學學習與解題中,正確的學習策略與解題策略將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并且能夠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分析與探索總結出了幾點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的策略和解題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廣大高中生在學習物理力學知識更加輕松,且采用正確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
1 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策略探析
(一)激發學習興趣
在高中物理力學學習中,高中生必須明白,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方能夠在學習中摒除雜念,改變煩躁、消極的學習態度,自然而然的進入到學習情境中,努力的汲取物理力學知識[1]。因此,高中生需要在課堂上配合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從中感受并挖掘趣味性。例如在高中物理力學入門知識“自由落體運動”的學習中,教師一般會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創設學習情境。此時,學生應該積極主動的了解該故事,并且主動分析故事的內涵。在融入到教學情境后,自然而然的便會關注與物理力學相關的知識,由此能夠打下堅實的物理力學知識基礎。
(二)培養求助意識
高中生在物理力學學習中培養自己具有良好的求助意識,主要目的在于豐富自身的學習策略。由于高中生處于強烈叛逆的時期,具有敏感、自尊心強等特點,在學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2]。例如,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部分高中生會選擇向教師求助,但是絕大部分學生卻會選擇回避教師與同學的幫助,將所需要的困難擱淺,最終導致自身的學習水平難以提高,學習興趣逐漸消失。產生該種現象的主要原因與高中生之間缺少良好的合作精神,并不愿意放低姿態向他人求助存在密切關聯。鑒于此,高中生在物理力學知識本身便具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下,必須要積極的培養自身具有良好求助意識,要明白學習中遇到困難并不可恥,不能夠積極尋找解決的策略,只采取等待或者放棄的態度方才可恥。例如“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中,高中生可以在課前根據所要學習內容的重難點進行自主預習。但是,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明白物理加速度與質量和合外力之間的關系。此時,高中生便可以求助于同學,通過幾個人的自主探索,包括做實驗等對牛頓第二定律進行初步的了解。長此以往,高中生便能夠體會到具有求助意識的收獲,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學習成績,更加培養了自己的團隊意識。
(三)充分利用多種資源
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學習中,大部分知識內容采用傳統的學習方法并不能夠完全掌握,希望學生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通過不斷的鉆研探究其中的內涵。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高中生可以自主查找與電磁感應現象相關的信息與資料,在小組或者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情況下設計相關實驗,以此對每個人所搜集的相關資源加以充分利用,能夠更加清晰的明確電磁感應現象產生時所需要具備的條件,更加能夠培養自己搜集材料與整理信息的能力。
2 高中物理力學解題策略探析
(一)以高中物理力學基礎知識為切入點
高中生在進行物理力學問題解題時,首先應該將高中物理力學的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對與解題相關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拓展與整合[3]。由于高中物理力學知識貫穿于整個高中物理課程,因而分析力學問題必須要從力學基礎知識出發,只有熟練的掌握力學定理、規律,方能夠簡化解題過程,明確解題思路。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質量為m1=0.2kg的小車于光滑的水平面靜止,虛線MN右側存在場強E=1*104V?m-1的均強電場,質量為m2=0.1kg、電荷量為Q=6*10-5C的帶電物塊置于P點,物塊與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μ=0.4,現使物塊獲v=6m?s-1的初速度,g取10m?s-2,求物向右運動的最遠距離。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需要分析物塊與小車向右減速運動的情況,而后分析小車與物塊速度相同時的情況,再分析小車與物塊共速后電場力影響下的減速運動情況,繼而判斷物塊每一階段的位移以及物塊向右運動的最遠距離。
(二)緊扣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內在環節
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解答關鍵在于對題干信息進行認真分析,尋找題目信息的內在聯系,通過細致分析尋找具體的解題突破口。采用該種解題策略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A、B、C三塊磚的質量均為m,疊放于水平地面上,現將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在磚B上,使3塊磚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正確的說法為:
A.磚C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為F/3
B.磚C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為F/2
C.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為2F/3
D.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為F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應該明確3塊磚均處于平衡狀態,而后討論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以磚A和磚B整體為研究對象,得出磚C對磚B的靜摩擦力。在此基礎上討論地面對磚C滑動摩擦力時,將磚A、磚B和磚C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受力情況。最終解題結果發現D選項正確。
(三)積極創設物理力學情境
由于高中物理力學知識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且內容十分豐富,因而在涉及到實際的力學問題是,為了能夠弄清問題內涵,必須要模擬物理過程,創設物理力學情境,以便正確的分析物理力學的運動規律和狀態,進行合理的、正確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物理模式方能夠有效解決物理力學問題。
例如高中物理力學題:如圖1所示,長度L=16m,與水平面呈 =37°的傳送帶以v=10m?s-1的速度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傳送帶上段無初速度的釋放質量為m=0.5kg的物體,傳送帶與物體間動摩擦因數μ=0.5,求物體運動至最下端的時間。
該物理力學題在解題時,首先以物體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物體受力。明確物體加速至傳送帶逆時針方向轉動速度時所需要的時間、位移。分析物體未達到最下端時受動摩擦因數影響下傳送帶向下勻加速直線運動的受力情況,由此得出物體運動至最下端的時間。解題過程中需要創設物體在傳送帶傳送時可能出現的摩擦情況,由此方能夠保證解題的準確性。
3 結論
綜上所述,高中生在學習物理力學知識時,必須要重視采用正確的學習策略,要努力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做到具有良好的求助意識,更要能夠對多種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在解題時,必須要能夠從基礎知識出發,分析問題的內在環節,并且創設符合解題需求的物理環境。只有通過上述幾點方法,高中生方能夠逐漸提高物理力學學習與解題的能力,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
摘 要:本文以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策略為切入點,對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策略選取標準與具體的運用方法,進行細致的探討研究,期望為促進高中物理力學教學成果的提高,實現高效的學生物理學習與素質發展目的,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策略;選取
物理作為高中課程教學的重要學科之一,其學科主要探究物質的結構、作用與運動規律等知識,相應對培養構建學生科學素養與思維邏輯能力起著關鍵作用。伴隨新課改進程的推進,為了有效發展學生物理綜合素質,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與打造好學生的物理基礎,就需相應在課程教育選取適宜、先進的教學策略,以此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習對知識理解水平的優化。下面據此以力學知識的教學策略為研究出發點,對其選取思路與實施方法做詳細的探究分析。
一、物理力W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選取與實施
力學知識本身是高中物理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相應對學生物理基礎與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目前高中物理課程改革對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與處理能力的培養要求愈發提高,相應需要教師在進行物理課程教育時,將力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問題做結合探究,以此一方面強化學生對力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深度,另一方面也能激發學生探究力學理論的熱情,并能運用知識實踐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對此教師就可基于這一教育思路,針對性在物理力學課堂教育進程中,選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以推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進步發展。
在課堂實際教育進程中,教師應為力學知識教授活動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由于物理力學知識概念本身較為抽象、復雜,學生進行直接理解難以取得高質量的學習效果,而如果將力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場景做聯系,讓學生能觀察、聯想到具體的生活問題、事物并做概念展示與表現,就能有效優化提升學生對此類力學知識的認知與領會程度。所以教師在物理力學教育活動中,應盡可能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與問題,將原本抽象平面的力學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之中,幫助學生運用自身的生活常識與經歷進行概念學習。而物理力學教育又往往需要使用力學實驗做講解說明,因此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也應盡可能使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材料,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帶動學生的思考探究活躍度。比如教師在講解“失重與超重”一節知識,在設計力學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失重與超重現象時,就可引導學生站在體重計上,先后進行站立不動、突然下蹲、突然站起等動作。并觀察此類動作中自身體重讀數的變化,由此運用體重計這一生活常見器材,帶動學生準確理解相應的力學現象,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實驗、探究中準確掌握力學知識,并激發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熱情。
二、物理力學圖象教學策略的選取與運用
高中物理力學課程教育時,學生經常需對真實事物的抽象物理模型做認知理解,例如光滑斜面、質點等概念,而此類抽象的物理模型也很容易引發學生的認知混淆與模糊等問題。因此為促進學生物理模型理解掌握能力的優化,教師在課程教學策略的選取中,就應針對性選擇物理圖像教學策略,運用物理圖象將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做結合,并能直觀展現出模型結構物理知識的展示優勢。推動學生準確掌握真實事物的抽象物理模型轉變過程,進而防止因相應知識概念轉化出現的認知混淆等問題,幫助學生高效構建起物理力學的知識認知體系。
而教師在物理力學教育運用圖象教學策略時,應遵循具體的操作步驟適時運用:①選擇具備代表性的物理力學概念與過程;②教師進行相應物理力學實驗演示或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操作;③運用圖象教學策略進行力學知識概念的講解傳授;④讓學生提問進行相應理解難點的答疑解惑;⑤課程知識復習與鞏固訓練。比如教師在這一教學步驟指引下開展動量守恒定律的圖像教學策略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掌握此定律的內容概念,就可使用兩個小球碰撞作為實驗對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別的小球碰撞實驗操作,并在實驗中研究碰撞作用之后兩個小秋的速度變化趨勢。學生在實驗操作與速度記錄后就會相應發現,兩個小球因碰撞作用所出現速度變化量的比值為一個定值的結果。教師之后還可選取小組代表上臺做板書講解,教師再對學生的觀點做補充指點,最終引入本課程所講的動量p=mv知識概念,以此經由對小球碰撞中的速度變化,準確了解到碰撞作用中的動量守恒概念。之后教師還可設置相應的課程練習題目,拓展學生對這一定律的掌握程度,令其能將動量守恒定律精確、高效運用到力學實際問題解決活動中。
結束語:作為高中物理課程的重要知識內容,對力學知識的教育工作貫穿于整個高中物理教學環節中。教師為推動學生學習效率與物理知識基礎的發展優化,就需依照當前學生教育培養需求與本班級的實際情況,針對性選取適宜的物理力學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相應力學概念,促進其物理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升。
物理知識是高中學習過程中的一門重要學習,通過對其知識的學習,讓我們對許多現象有了一定的認知。所以,高中生在進行物理知識學習時,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力,通過親自實驗來分析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理現象。讓我們在一個更加遼闊的知識天地中翱翔。通過開展物理趣味小實驗,可以培養我們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激發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
一、高中物理趣味小實驗需要與學習內容相聯系
進行《物體的平衡》知識點學習時,如果只是單一性地聽老師講解,對于相關概念及知識點,我們都無法直觀地對其進行理解。如果結合學習內容進行一些趣味性小實驗,可以增強對相關知識點的印象,并能夠對力學概念有一個全面地了解。比如:可以在家中坐在椅子上,并將上身挺直保持兩腳呈90度。如果在上身不能向著傾斜的情況下,我們嘗試著是否能夠從椅子上站起來。通過這樣的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實驗,可以C明在保證身體挺直與兩腳位置的情況下,是無法從椅子上跳起來的。雖然這只是一個非常小的實驗,但通過這樣的一個小實驗就可以引發我們對這種現象的思考。通過思考后發現,這與我們在學習中的力學物體平衡知識點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物體要實現站立,需要保證從重心處所引出的豎直線并沒有超越其底面,否則無法實現物體的站立,也就是我們在學習中所學習到的平衡。有了這樣的一個小實驗,許多同學都會對物理現象產生極強的好奇心,從而提升了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
二、合作完成物理趣味小實驗
在學習《反沖》知識點時,也許老師會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我們展示一段與反沖相關的視頻。例如:火箭發射。并講解火箭能夠上升到太空中,克服地球引力,正是因為反沖的作用。雖然已經非常直觀形象地解釋了其力學的原理,但沒有經過自身的實驗,對于其相關知識是無法能夠更好地理解。但如果想要通過火箭來完成實驗,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制作一個與火箭相類似的物件來進行趣味小實驗,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我們可以聯合幾名有同樣興趣的同學,一直收集多個飲料瓶,并將其中一個飲料以包裝紙為界線裁剪為三個部分。然后將一個完整的飲料瓶倒置于裁剪下的中間部分,并用膠帶將其進行固定。接著再將裁剪下的上半部分固定于倒立的完整飲料瓶底部,再利用一些卡紙來給“火箭”做一些火箭頭、尾翼裝飾。為了保證“火箭”在飛行中的穩定性,需要在進行尾翼裝飾時,確保其與底座保持對齊。用同樣的方法,為“火箭”裝飾三個尾翼,并在“火箭”底部加上噴射動力控制塞。(如圖1所示)
在完成了所有的制作工序后,在所制作的“火箭”中裝入適量的水,并控制其水量為飲料瓶的1/4到2/5之間,然后利用打氣筒對其進行打氣并調整好其發射角度。完成10個大氣壓的打氣之后,橡膠塞在氣壓的作用下會與飲料瓶脫離,然后獲得反作用力射出。通過這樣的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對“反沖”知識點的理解,也增強了自身的動手能力。
三、通過趣味小實驗學會思考
日常生活中,每一名同學的身體素質及條件都有所差異。有的同學身材魁梧,有的同學則較為瘦小。如果讓兩者之間進行一次力量比賽,比賽結果可想而知。許多同學在回答這問題時,會不假思索的說出取勝的原因是因為身材料魁梧的同學力氣大。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問題來探究取勝的原因。在這個小實驗中,我們需要運用旱冰鞋,讓身材魁梧的同學穿上,然后兩者之間再來進行一次比賽。其結果會出人意料,身材瘦小的同學取得了勝利。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這問題就需要我們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通過大家一起的討論與思考發現,當瘦小的同學的靜摩擦力達到一個值時,身材魁梧的同學所受到的摩擦力會持續上升。對于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合力方向則會會對身材魁梧的同學產生一定的加速度。因此,真正決定勝負的秘密在于瘦小的同學增大了摩擦力。通過這樣的小實驗,讓我們樹立起了在遇到一些物理現象時,應該運用所學習的物理知識來進行解釋。久而久之,可以培養我們的思考能力,促進物理學習成績的提升。
四、借助生活化情景開展趣味小實驗加物理知識的印象
高中時期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在完成了學習任務之后,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小實驗來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通過一些可以獨立完成后小實驗,還能夠加深我們對物理知識的印象。比如:在電視中我們會看到一些鳥類休息時,會以單腳站立的形式進行休息。在看到這樣的生活化情景時,可以嘗試著像鳥類一樣單腳站立,還可以嘗試著保持雙腳站立姿勢的情況下,調整為單腳站立。通過這個嘗試會發現,要完成這個動作非常困難。如果我們側身將一只手臂與腿與墻面進行接觸,然后保持直立姿勢,慢慢提起離墻較遠的腳,爭取用靠墻的腳進行單腳站立。在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之后會發現,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動作。我們可以通過所學習過的物理知識來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因此,要實現站立必須要豎直向下通過重心的重力作用線通過了兩腳圍成的支面。如果我們采用了上面的方法來進行站立,支面會慢慢縮小到一個很小的范圍,然后重心的重力作用線則會影響我們的單腳站立。通過這樣的一個小實際,我們可以再聯想許多嬰兒在學習走路時為何總是踉踉蹌蹌,正是因為這些小嬰兒的兩支腳呈現一種分開的狀態,所以他們在學習走路時總是感覺要摔倒。還有在一個搖晃的物體上,如果想要站立,需要將雙腳叉開。如果想要在這個物體上進行行走,最好的方式就是八字形。這些都是與支面大小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不僅讓我們緊張的學習心情得到了緩解,同時還加深了我們對物理知識的印象。因此,我們在看到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時,不妨可以運用物理知識來進行思考與探究,一定會讓你對物理知識產生極強的學習興趣。
五、利用廢舊物品開展物理小實驗
當前的社會非常重視環保,作為新時代的高中生,同樣應該以環保理念來制作一些能夠讓我們開展實驗的小道具。比如:可以收集一些廢舊的易拉罐、金屬罐頭盒或飲料瓶等。然后在其接近底部側面的位置用工具鉆出一個小孔。用手指去按住鉆出的小孔并往里面注入相等容積的水量。當我們將按住小孔的手指打開時,水自然會從小孔中流出。但我們讓飲料瓶以自由落體的形式下落。在其下落過程中,小孔中并不會有水流出。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實驗,讓我們可以應用失重現象來進行解釋。不僅利用了廢舊物品,同時還增強了實驗的趣味性。
此外,還可以利用同一個飲料瓶,在側壁上下不同的位置鉆三個小孔。然后用手指分別按住三個小孔,向瓶內注滿水。然后同時打開按住小孔的手指,觀察每一個小孔中所流出的水平射程各有不同。位置越高的小孔的水平射程較小,位置越低的則越大。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用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有關來進行解釋。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趣味小實驗可以健全我們的物理知識結構。雖然學校并沒有開展相類似的實驗課程。但我們可以結合自身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來進行聯想,并結合學習內容開展趣味小實驗。不僅可以緩解學生壓力,同時還可以加深我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了物理學習興趣,讓我們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摘要】筆者因喜歡物理科目,對物理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加之以我們班的物理學習情況來看,力學作為物理科目中較為難學的一部分內容,大家對其解法比較頭疼,而這容易對我們的物理學習產生心理障礙。基于此,筆者通過自我學習經驗,總結了在物理解題中的部分技巧與學習方法,供大家討論和指點。
【關鍵詞】物理;力學;解題;技巧;方法
力學是高中物理科目的重難點,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完全理解力學中的知識,加之涉及力學知識的題目大多以綜合題出現,解題思路和過程的復雜性進一步加深了學習力學的難度,而一旦學不得法,則容易造成學習的盲目性和混亂性。以下,筆者通過自己學習的經驗,對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學習的相關技巧與方法作了簡述。
1培養力學的解題思路
在我們學習高中物理力學時,需要用到能量守恒定律、運動定律,且還要運用不少的數學知識,比如三角函數、幾何、圖像等。以我自身為例,在課余時間就經常和部分同學討論有關力學習題的解題過程,以及所需要用到的理論知識有哪些,通過不斷地練習與深化,我們找到了可利用熟練掌握的函數和定律的方式,來解答部分力學的問題,并由此形成一種自我特定的力學解題思路。同時加之力學習題具備多變性、理解難等特點,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對受力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并養成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2強化審題,找出隱藏信息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在高中物理力學題的解答中,我首先會對所要解答的問題進行整理,并弄明白所要解答題目的對象,并且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會將其問題的對象單獨隔離出來,進而有針對性、單一性的對問題進行力學上的分析,同時我還會盡量找出題目中所蘊含的隱藏信息,來提升解題效率。另外,高中物理力學大多的問題都會和我們的生活實際相關,因此在審題過程中就需要特別注意,做到邊審題邊在題目中標注重要信息,同時注意題目中有沒有直接表明而對解題有幫助的隱含信息,并將信息加以分類,以避免解題時找不到思緒,鉆入“牛角尖”。
3構建物理模型,分析受力條件
分析題目時,我一般會按順序分析物體所受的力,即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順序分析,并牢記口訣“重力一定有,彈力看四周,摩擦分動靜,方向要判準”。彈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觸力,我們可對其進行全面分析,看問題對象與其它物體有幾個接觸面(點),并應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逐一分析,每分析一個力都應找出施力物體,因此這種方法可以當做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次,在分析物體受力時,還要具體分析物體的運動形式,是靜止或是均速直線運動,還是變速運動,同時還要注意運動的相對性與物體所處的狀態,物體所處的狀態不同,其受力情況一般也不同。如放在水平傳送帶上的物體隨傳送帶一起傳動時,若傳送帶加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若傳送帶減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若傳送帶勻速運動,物體則不受摩擦力作用。最后,還要明確物體受力情況,分析其具體受到的外力個數以及方向,如果是多物體受力,還需具體分析每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分清單個物體受力情況和整體受力情況。另外在物體受力情況十分復雜時,需要從整體上考慮,并列出相應的受力方程。
4掌握力學學習的方法
在我們所學習的高中物理力學當中,力學主要涉及到安培力、電場力、引力、洛侖磁力、摩擦力、彈力以及重力等,其分析的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判斷力存在性的方法:在日常學習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彈力會受狀態影響;②相對運動為機理;③重力需看問題提示;④先彈力后摩擦;⑤相互垂直力若大,則平行不存在力;(2)力隔離與整體方法:以外力判斷整體,隔離后求內力;同狀態看整體,反之用隔離;不同狀態,整體也可;假設某力存在或者是不存在,應當以依據計算;坐標利用正交分解,軸上矢量多;(3)判斷力運動趨勢的方法:受到速度和加速度的影響,同向相加反向則抵消,垂直拐彎不向前;加速度受力影響,分清徑向切向,徑向方向變,切向大小變,運動方向則偏徑向。此外,詳細的力學的解題方法為如下所述。
4.1動力學
高中物理動力學問題,我們的老師將其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根據已知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來分析其受力情況;第二種是已知研究物體的受力情況,來判斷其具體的運動情況。同時我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動力學知識往往會伴隨著綜合題出現,包括高考考題中常見的力學與電學結合的問題,因此其可以認為是高中物理力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知識。而要想解決動力學問題,其研究對象既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在具體的解題過程中,我一般會根據題目所給出的信息,運用牛頓定律余動量定理等,以最適合的解題策略進行求解。
4.2運用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
在物理力學的學習中,我們知道由于動能、勢能、機械能均為狀態量,加之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具體過程及過程量,其只涉及物體的始末狀態,因此在解題過程中,我們可無需分析過程量,達到簡化解題過程的目的。由此可見,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適用于恒力或變力、持續作用或短暫作用、直線運動或曲線運動等,并且無法應用牛頓定律及運動學規律解決復雜性問題,但可以應用能量定律對其進行簡單的解決。
5掌握邏輯思維,在解題中舉一反三
在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時,我發現很多力學問題都存在著邏輯連貫性,因此,我在平常的學習中會刻意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在解答力學題目時降低其復雜程度,更好地理解題意。例如,我在遇到“兩個物體糾纏在一起,彼此之間均存在著相互作用力”這類題目時,我會先提出假設將這兩個物體當作一個整體,來解決它們無法區分開來的受力情況,并利用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解題。同時,我在解答高中物理力學問題時會注重對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由于力學題目有很多題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彼此知識存在著關聯,針對這些力學問題,我能夠根據平常的解題經驗總結規律,不斷積累和提升自己的物理學習能力,使得自己的解題自信不斷增強,以此將物理知識和解題方法舉一反三。
6總結
總之,在力學解題全過程中有計劃、有目標、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反復多次地引導自己實踐,不僅是提高力學解題效益的充分條件,也是排除我們學習物理力學心理障礙的主要渠道。
摘要:就高中物理教材而言,力學是物理知識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從以往的高中物理力學教學可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他們學習物理力學知識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本文從當前高中生物理力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對高中物理力學的有效學習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 有效學習方法
物理是高中教育中的重點學科之一。與語文、英語等學科相比,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錯誤學習方法的使用會對學生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質量、積極性等方面產生直接影響。對此,筆者針對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特點,提出了幾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目前我國高中生物理力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角度來講,當前我國高中物理力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一)高中物理力學知識死記硬背問題
部分高中生并未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他們在學習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過程中,仍然會秉承初中的學習習慣,直接死記硬背,以此保證對高中物理力學概念、公式等內容的記憶。從高中物理試卷中可以看出,這門學科的考察重點并非學生對力學概念、公式的了解程度,相反,其更加重視學生對力學知識產生過程的掌握程度。因此,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有效學習建立在學生能夠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基礎上。
(二)盲目解題問題
在解答除選擇題、填空題之外的大題的時候,部分學生為了獲得一定的分數,通常會使用直接列相關力學公式的方式,將題目的空白部分填滿。這種問題的引發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力學知識的了解較少,他并不確定自己能夠解答除這些問題。因此,會通過這種羅列可能有用的力學公式的方式,防止完全失分現象的發生。事實上,這種解題方式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分數,但不會對他們對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理解產生任何幫助。
(三)題海戰術問題
在高考的重壓下,仍然有許多學生認為題海戰術是防止在考試中遇到沒見過的力學問題的有效方法。高中生本身的學習任務就比較重,應用題海戰術這種學習方法學習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勢必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為了保證各學科學習時間的均衡分配,學生通常會選擇壓縮自身的睡眠時間。長此以往,學生的睡眠質量和學習質量都會逐漸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題海戰術的作用不可否認,但這種學習方法作用的發揮需要大量的物理題目來支撐,在難以滿足這種要求的情況下,這種方法并不可取。
二、高中物理力學的有效學習方法
筆者認為,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有效學習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一)力學模型構建法
在高中物理力學題目中,常常會出現一道題目中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的情況。相對于單個物體而言,這類題目的理解難度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問題的實際類型利用力學模型構建法快速完成題目的理解與解答。
在高中物理力學部分中,可以構建的力學模型類型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船人模型。這種模型可被應用與船與人的相對運動力學問題中。在這個模型中,原本的系統(包含船、人等因素)處于靜止狀態,某種力的作用使得這個船人系統產生相對運動,此時可以認為系統在相對運動方向上遵從動量守恒定律。第二,碰撞模型。這種模型可被應用于兩個物體產生碰撞的問題中。該模型遵從動量守恒,例如,碰撞作用產生后的動能參數低于作用之前的動能參數。第三,連接模型。這種模型可被應用在以細桿(不計算重量)或細繩等連接起來的兩個或多于兩個物體中。
(二)轉換法
當學生難以理解題目中的內容時,可以通過轉換的方式將其轉化成物理力學中較為常見的模型或者生活中的常見事例,進而順利完成題目的解決。例如,當題目為:一條細繩的一端系著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該細繩的另外一端被手握住。在確定人手做功、細繩與小球所作圓周運動的角速度及半徑的情況下,判斷小球在勻速圓周運動過程中的摩擦阻力。此時,為了保證問題的有效理解,可以將其轉化成連接模型,即將人手、細繩、小球看成一個模型整體,此時,可以將小球受到的摩擦阻力看成是模型中的內部力的作用,遵循動量守恒定律。
(三)力的存在判斷法
隨著高中物理力學題目中力的種類的不同,針對這種力使用的判斷方法也應該作出一些變動。常用的力學判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運動趨勢判斷法。這種方法通常被應用于兩個或多個以上物體的運動過程中。如果所給條件中物體的運動趨勢受加速度的影響,則應該判斷題目中立的方向。如果其方向為徑向,則該物體的運動方向會發生變化;如果為徑向,則力的大小會發生變化。第二,隔離判斷方法。這種判斷方法通常被應用在存在多個物體的題目中。如果這些物體所處的狀態不同,則應該利用隔離方式完成各個物體力的判斷;如果其處于相同狀態中,則可以利用作為整體的方式判斷力的方向、大小等判斷。
(四)力學問題解答規范法
力學問題的解答過程應該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第一,讀題步驟。讀題是解答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重要前提環節。通常情況下,力學題目中常常會存在著一些隱藏條件,如果學生無法有效挖掘這些隱藏條件,則其后續解題步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進而影響最終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在這個步驟中,學生需要加強對題目中包含現象、條件本質的分析與判斷。當題目較為復雜時,可以將題目分解成多個不同的部分,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分別進行解答;第二,知識羅列步驟。這個步驟主要是將題目中涉及的力學公式、定理等確定出來,并利用這些知識完成整道題目的解答。第三,結果判斷。這個步驟的作用主要是防止解題過程中的疏漏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三、結語
目前高中生在物理力學部分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含題海戰術問題、盲目解題(羅列公式)問題等。為了提高學生高中物理力學部分的學習質量,應該將力學問題規范解答方法、力學模型構建法、轉化法、力的存在判斷法等有效學習方法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第一中學 68級11班)
摘 要:德國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教育,其中學物理教育分層次、分階段,并在文理中學使用配套的KPK系列教材。通過對中德中學物理課程設置、中德兩套高級中學物理教材“動力學”部分的主題內容和體系結構的比較研究發現:德國卡爾斯魯厄物理課程的設計思想切入點創新、內容選取起點較高、展開順序“深入淺出”、概念引入直接自然。兩套教材的比較研究能夠為理解物理概念、完善物理教材和教師備課提供較大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德國;教材;高中物理;KPK;比較
1 引 言
新課程改革的人教版教材側重物理學概念、規律經典的建設過程,教材的主題內容基本是圍繞著“運動和力”展開的,教材對物理知識本身的要求較高,同時對高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功底要求逐步升高,使得高中學生感到物理“晦澀難懂”。相比之下,德國KPK教材更加注重物理從生活中來,在設計思想、主題內容選取及展開順序、概念引入、欄目設置和插圖等方面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值得認真研究。
現有的中德物理教材的對比研究主要從兩套教材的習題和設計思想特色方面進行展開[1-2],而本文從中德中學物理的課程設置和知識結構等方面著手,選取新課標人教版必修模塊和選修3-5“動量守恒定律”與KPK力學[3]在中學物理的課程設置、“動力學”主題內容和“動力學”概念規律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
2 中德中學物理課程設置比較
2.1 德國中學物理課程設置
德國實行小學4年、中學8年的義務教育,4年小學后經過5年級和6年級的過渡階段進入分流階段,大約70%的學生進入主科中學(5到9年級)和實用中學(5到10年級)等職業學校,讀2~3年后就業;一小部分(30%左右)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文理中學(5到13年級)繼續學習,不同中學實現不同的教育目標。主科中學和實用中學側重職業教育,完全中學側重“精英教育”,實行全面化分層次的雙向分流教育。文理中學又分為初級、中級、高級3個階段。德國中學物理課程設置如表1所示。
2.2 我國中學物理課程設置
我國實行小學6年、初級中學3年的國家義務教育,小學畢業后學生不分流。初中畢業后,大部分學生進入高級中學學習,小部分學生進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技術。新課程改革后,我國中學教育提倡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我國中學物理課程設置如表2所示。
2.3 比較分析
九年制的文理中學(又稱完全中學)是德國的傳統高級中學,文理中學的高級階段相當于我國的高中階段。德國在此階段的學生基礎較好,使用的KPK高中物理教材與我國的高中物理教材屬于同一層次。德國KPK物理教材的高中版,非常明細地將物理學分支學科分為力學、電磁學、熱學、光學、原子和量子物理等5冊,德國的雙向分流教育使得KPK系列教材每一冊的起點相對較高。而我國新課標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分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選擇性,沒有明顯的學科分支,新課程改革提倡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3 中德兩套高中物理教材“動力學”章節主題內容比較
3.1 章節內容結構比較(如表3所示)
3.2 比較分析
從表3中可以看見:德國KPK物理教材(高中版)和新課標人教版必修1、2及選修3-5兩套教材所選編的內容差別很大。KPK教材第三章《角動量和角動量流》、第四章《重力場》,這些內容和概念出現在我國大學物理教材中,這也體現出德國KPK教材知識的深度、廣度相對較高。
兩套物理教材對各章節內容的側重程度不同,具體反映在各章節內容所占的頁數篇幅上。現將各章節頁數所占總頁數的比例作出餅狀圖,如圖1、圖2所示。對比可見:KPK教材重點內容較為突出,第三章《動量和動量流》所占比例高達28.09%;而人教版教材除《物理學與人類文明》部分所占比例較小外,其他章節所占比例基本均勻。KPK教材的《宇宙學》所占比例為2.25%,而人教版教材的《萬有引力與航天》所占比例為11.86%;人教版教材主要采用牛頓的“力學模型”,側重介紹運動、受力分析和能量,而KPK教材主要采用新的設計思想和新的概念結構,以“動量流模型”為核心,側重于介紹動量、動量流,KPK教材把動量作為力學的基礎。
4 動力學物理概念和規律比較
KPK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所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模型和描述方式不同。因此,兩套教材表述相同物理概念和規律也有較大的區別。
4.1 物理概念比較
由表4可見,兩套教材中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的描述不同。KPK教材獨特的設計理念打破了經典力學的思維,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KPK教材中“力”簡化為“動量流強度”,它將物體運動的第一基本概念定義為動量,認為動量是一個整體不可再分,能夠在物體之間流動。它以動量這一實物型量為中心概念構建全新的力學結構,其獨特的描述方式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人教版教材以力和速度為基本概念構建了經典力學結構,力的概念比較復雜,頗具難度。尤其是受力分析,學生學得相當吃力,很難真正掌握。
此外,兩套教材概念引入的思維方式也不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采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式來引導學生建構物理知識,而KPK教材則恰巧相反,采用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方式來引導學生接受物理知識,這對傳統教育理念框架來說,KPK教材作出了大膽的嘗試與創新。
4.2 物理律比較
人教版教材中牛頓運動定律是物理學的基礎規律,是整個高中物理中聯系運動與力的紐帶。由表5可見:KPK教材中把牛頓運動定律只是作為“動量流模型”的一個推論,人教版教材在給出定律前學生先實驗探究,得出實驗探究報告,最后引入牛頓運動定律。例如:Δp=I關系式在人教版教材中是動量定理,在KPK教材中卻是一種定律;相反,==F在KPK教材中是定理,其本質相當于人教版教材中的牛頓第二定律ma=F。人教版教材遵循物理學發展的歷史,進而建立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讓學生探尋物理學家偉大發現的足跡,而KPK教材則獨辟蹊徑,大膽創新,從一開始就確定“流模型”概念(如“動量流”)。在這一基礎上逐步建立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從這一角度來看,KPK物理教材最大的特色是“深入淺出”。顯然,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這也體現出德國的“精英教育”。同時也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大約70%的學生就讀職業學校,只有30%左右的學生學習物理提高課。而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特色是“淺顯易懂,逐步深入”,這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
5 結 論
通過對KPK物理教材和人教版物理教材力學部分的對比,發現兩套教材的面向對象、設計思想、主體內容和體系結構等都有較大的不同。
(1)兩套教材的面向對象的起點存在差異。KPK教材面向雙向分流后學習成績較好的30%左右的學生,因此,呈現出“入門難”的特點。而人教版教材面向學習成績分層的學生,所以,呈現出“淺顯易懂,逐步深入”的特點。
(2)兩套教材的設計思想的切入點不同。KPK教材通過物理概念和物理思想的結構化實現物理課程的精簡化,以“流”和“守恒”為指導思想,建立了以“動量流模型”為核心概念的力學體系。人教版教材更加側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經典建立過程,教材的主題內容基本圍繞著“運動和力”展開。不同的切入方式處理問題時,處理方法略有不同。
(3)兩套教材主題內容的選取、展開順序和重點內容有所不同。KPK教材重點講述動量和動量流、重力場及質量和能量,而人教版教材重點講述運動和受力分析。KPK教材第九章《宇宙學》所占比例僅為2.25%,而人教版教材第六章《萬有引力與航天》所占比例則為11.86%。
【摘要】中物理課程是高中科學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物理課程的學習包括概念、原理和規律以及技能的學習,而物理概念統領且包含著物理原理和規律,核心概念則是物理概念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中物理 重力學 解題思維
物理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重點,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礎.在物理力學教學過程中,對力的平衡狀態的分析是物理力學教學的難點之一.本文結合物理力學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與力學解題方法中的思維方向以及教學過程中的經驗,闡述了高中物理力學問題教學中對于解題方法的研究。
一 物理學定律的理解
物理力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還要學習動量守恒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等,這些內容在解題過程中,往往相互關聯與串接.如果沒有清楚地理解每個定律的定義,就容易在解題過程中發生混亂.例如,一質量為M的光滑大圓環,用一細輕桿固定在豎直平面內;套在大圓環上的質量為m的小環(可視為質點),從大圓環的最高處由靜止滑下,重力加速度為g.當小圓環滑到大圓環的最低點時,求大圓環對輕桿拉力的大小.在本題中,就需要同時使用牛頓第二定律、力的平衡、機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的解}需要對物理定律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常常感到吃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對于物理定律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解題過程中常常發生混淆,答案也就往往是錯誤的.對于物理定律能有較好的理解也是物理解題方法的關鍵之一。
二 準確使用物理學語言
在物理力學問題的分析中,畫圖解題是重要的解題方法之一,而物理語言的準確使用對于物體的受力圖的正確分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物理語言的規范使用,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和培養.第一,教師要時刻規范自己板書的書寫,對于學生物理語言的不規范使用應該及時加以糾正.第二,教師在閱卷過程中,對于學生物理語言的不規范使用應該進行嚴格的扣分,以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物理語言的習慣.物理語言的規范使用,可以為物體受力圖的正確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礎,物體的受力分析圖對于物理力學問題的解答具有重要作用。
三 加強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
對于物理力學的解題,學生要具有必要的分散與關聯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在物理力學的分析中,需要對物體進行整體的力學分析,再對每個小物體進行單獨的個體受力分析來解題.另一方面,在力學分析過程中,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靜止,也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變加速直線運動等,學生要將物質運動的規律與受力情況進行聯合分析.學生解題的關聯思維還表現在物理力學中常常出現一些陌生的題目,此時學生要利用關聯思維將該題轉化為常見的習題模型,找到相似的規律解題.學生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對物理力學的學習來說十分重要,教師需從以下三點培養學生思維的關聯能力.第一,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能對題目給定的情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想象,并畫出簡單的示意圖.第二,要培養學生對于物理題目的關聯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做一些相似度較高的題目,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并找到解題的訣竅.最后,學生要有對于物理公式的關聯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對公式的講解,促進學生對于公式的理解,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熟練聯系各種公式,求出未知量。
四 重視基礎知識積累
基礎知識是所有學科學習的關鍵所在,在記憶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應該主動積累來自例題以及參考資料上的物理知識的有關信息,這些信息可能來源于插圖,可能來源于題目內容,可能來源于閱讀資料。在積累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學會歸納總結,找出知識點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進行相關的整理,以便于記憶。記憶與遺忘是共同存在的,所以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反復地記憶知識點,使得知識更加全面系統,使知識與定理的內容聯系更加充分。高中考試注重的是學習的透徹性,知識的基礎性。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尤其是力學學習中,學生應該熟記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相關結論。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往往會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認為理科學習、物理學習不需要死記硬背知識點,結果導致在期末復習時,能熟記基礎概念的學生少之又少。所以,學好物理、學好力學的前提就是熟記物理概念,例如:什么是“機械”。只有熟記物理概念,才能更好地學好高中物理,掌握物理的學習技巧。
五 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力學的解題過程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使物理的解題過程變得簡單.物理力學題目紛繁復雜,運動情況千變萬化,建立恰當的物理模型,對于簡化物理題目有著重要作用.建立物理力學模型時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需要對物體進行運動分析,分析其受力情況;第二,需要對物體進行整體分析和隔離分析,分析物體間力的作用,然后進行解題判斷;最后,判斷物理模型并進行歸納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對于物理力學的解題十分必要.例如,在求物體受到彈簧彈力大小,彈簧在振動過程中能量損失多少等問題中,就應該想到彈簧振子模型,根據具體情況再決定使用其豎直型還是水平型.教師應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在例題講解過程中,分析其對應的物理模型,讓學生在腦中對于各類題目進行簡單分類,避免在解題過程中產生混亂.總之,在理科考試中,物理的力學問題是考試的熱點問題.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力學問題的解題方法進行分析并總結.物理語言的準確使用、對于定律的良好理解、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以及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物理解題過程中常見的重要方法。
小結:綜上所述,在力學學習中,只有歸納整理,學生才能找到知識間的聯系,找到學習物理的興趣,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從簡單到復雜,從聽懂到熟能生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物理成績。
【摘 要】在“輕繩、輕彈簧的力學分析”物理知識的模型建設時,要按照模型建設的原則來進行,能夠在簡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構建理想模型。教師在建設模型時,要將物理題中的干擾項排除,找出實際求解條件,設計統一的模型來進行答題,提高物理教學水平。
【關鍵詞】高中物理;模型構建;力學
現代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知識,更將學習內容與生活相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中物理也是如此,教學知識的實踐性增強,就目前高中物理教學現狀觀察,教學的實踐性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物理題解的模型構建上,通^構建模型,將理論化知識應用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利用立體化物理模型,降低物理知識難度,將抽象化的知識形象化,在學生腦海中構建知識模型,提高物理學習的效果。高中物理力學知識教學中,構建模型是最常見的解題方法,尤其是在輕繩、輕彈簧的力學分析上,將抽象化的“力”通過模型形象化,將力的相互作用表現出來。
一、高中物理知識模型的構建
高中物理知識模型的構建主要是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形象化,降低抽象理論的理解難度。模型構建是受到學生想象力的限制作用,現代教育要求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在模型構建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要注意構建模型并不是毫無原則,模型的構建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模型的構建要突出主要問題。物理模型構建的主要目的是要實現物理解題,在構建模型時,要注意將最基本的知識簡化為模型,能夠通過構建的模型經要解決的問題表現出來。在構建模型時,注意區分干擾因素,盡可能構建關鍵詞,減少不必要詞語的干擾,盡量簡化模型,簡化物理問題。
然后,模型的構建是客觀存在的。物理知識的嚴謹性很強,在模型的構件上,應該將模型與知識相關聯依附于問題本身,不能使構建的模型脫離實際問題;還有在構建模型時,切忌主觀臆測,憑借主觀判斷進行模型構建,這種做法導致模型無法發揮本身的解構作用,最終造成模型構建不準確。
最后,模型構建遵循科學原則。模型本身的構建過程就是科學實踐的過程,在模型的構建上,要注意不違背科學原則,不能夠追求降低知識難度,忽視客觀理論。
二、輕繩力學分析的模型構建策略
構建“輕繩”模型首先要了解力學的相關知識,對于相關假設進行模型構建和分析,物理力學知識的相關假設有:力量傳遞介質的自身質量忽略不計的前提下,彈力或拉力方向與輕繩或輕彈簧平行;輕繩不會受自身拉力影響,不會出現彈力的變化,長度變化的情況,一般都是在可控范圍內,能夠隨意改變輕繩的自身的拉力、彈力。
關于輕繩的結點問題,若無結點,那么拉力在同根繩任何位置上恒等;若有結點,則將輕繩看作兩條獨立的繩,拉力的大小則要看實際數據。
1.輕繩無結點,拉力恒等
模型如圖1所示:
解析:作用于彈簧秤的兩個外力不相等,拉力做勻加速運動,隔離外殼及彈簧秤鉤,其秤鉤及彈簧是輕質的,M=0,彈簧的手里作用如圖6所示:
具體的運動過程如下:
F1-T=Ma=0 計算T與F2的關系,計算公式為T-F2= ma,由于ma=0,將0帶入式子中可得T=F2,由此可知彈簧兩端的作用力皆為F2,同根彈簧各張力點的作用力相等。
結語
在現代物理解題中應用模型解構,降低物理知識的難度,有效的實現知識的實踐化,能夠將物理知識與模型實踐結合起來,提高物理學習的質量。模型構建的用途之一就是力學的相關知識,通過輕繩、輕桿和輕彈簧的理想化模型的構建,解決力學問題。
摘 要:解析高中物理力學題時,在推理邏輯力、抽象思維力和判斷力方面給高中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在解析力學時,掌握解題技巧才能夠快速準確地求出結果。就從基礎概念打實、細分知識點和仔細審題這三個方面來闡述解題的技巧,希望能夠給予高中生一些力學解題上的幫助。
關鍵詞:基礎概念;解題技巧;推理能力
物理這門學科在高中時期屬于難度較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由于在這門學科中還牽扯化學和數學的知識,因此它是綜合能力強、涵蓋廣泛、有較大靈活性的一門學科。高中物理學中力學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只有將高中時期所有力學知識點融會貫通,并且掌握解題的技巧才能夠順利、正確地完成物理試題。然而力學試題不同也就有會有不同的解題技巧,所以在進行解題技巧歸納時,一定要理清題目的本質,這樣才能在解題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打實基礎概念,使學生的物理思維得到發散
物理概念作為物理學之根本,學生理清全部物理概念才能夠為學習物理打下基礎。假若學生不能搞清楚物理概念或者對于每個物理概念不能明確掌握,那么解題時必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為了能夠讓學生牢牢掌握物理概念,應采取以下方法:(1)明確物理概念的定義。大多數物理概念乍一看差不多,然而其實質意義卻大相徑庭。例如“加速度”和“速度”二者之間只相差一個字,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加速度是描繪物體在運動時速度變化快慢的一個物理量,而速度則是描繪物體運動得快還是慢,當速度在零的狀態下,而加速度有可能不是零,所以學生將這些基礎概念掌握好,才能夠在解題時理清題意,不至于出錯。與上述情況相同還有“速率”與“速度”的概念,“動量”與“動能”的概念。另外“功”與“能”在很多時候有相同的單位,但是“能”用來表示狀態,功來表示過程,所以在物理量上大不相同。(2)重視物理量之間的相關性。各種物理量在力學的范疇內不是單獨的,而是密切相連并可以相互推導的。只有使學生本身的物理思維發散出來,才能夠使其在解題時保持解題的創新性,使舉一反三的能力加強。
二、仔細審題,使學生的解題思維得到發散
在物理試題所給出的條件中,有的是互為關聯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物體,有的則是單獨的一個物體,還有的會將整個物理過程給出,當然也會將物理過程中的很少一部分提供給學生。學生想要找到求解此類試題的方法,仔細審題十分必要。在展開審題時,(1)要分析物理系統是怎樣受力的,同時將全部單位均變換成國際上認可的統一單位,然后再將數值代入加以核算,這樣就可以評斷得出的結果是否能符合邏輯。(2)在研究試題中的對象時,實行抽象思維,同時在特定環境下將該類對象畫成物理圖,這樣學生在對對象進行研究分析時變得更加直接,運動規律也就在此呈現出來,從而會快速地將解題方法找出來。此外,學生在物理學的范疇內,使物理過程向物體狀態轉變,要明確物體只是處在非平衡和平衡兩種狀態,這樣學生的求解方式也就更為確切和明晰。(3)學生在求解時,有的題目需要用示意圖的方式描述給出的條件,這時就應當根據試題給出的意思,將受力狀況或者各個階段的運動形態在示意圖上標注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觀地認識到物體的運動節奏,使給出的條件和求解的最終目標完成相互轉化。
三、將知識點細分,頭緒理清,使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動量定理、動能定理等定律定理是高中物理學中最為重要的定律和定理,而考試題目中針對力學的考核,不是拿出一個定理來考查學生,而是將幾個定理綜合在一起考核其知識點掌握情況和認知度,從這些定律的考核中查看學生的推理邏輯能力、判別力和抽象思考力。在綜合的力學試題中,一般要分析繁瑣的受力原理,這是力學學習的難點也是重點。學生在解這一類題目時,應當掌握分階段探討的能力,也就是肢解力學知識點,看看是考查的哪幾個知識點,將試題的思路弄清楚之后,這個試題也就順理成章地解決了。一般在遇到對瞬間關系和加速度進行求解的問題時用牛頓定理,解位移和功形成變力的試題時一般使用功定律和能定律,在解與時間相關和沖量的問題時使用動量定理。
此外有的問題具有綜合性,一兩個定理無法滿足,就必須用兩個以上的定理來解決。在對試題展開分析時,一定要將守恒定律放在考慮的首要位置,一般最為簡單的解題技巧就是用守恒定律來解決,不過在使用這一定理時必須是在守恒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展開,如果不展開試題的分析就胡亂地用守恒定律,那么解出的答案必然是錯誤的。特別是在動量守恒中如內力遠遠大于外力,是指在研究系統時,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要大于外界給系統的動力。諸如此類特殊的例子,學生應特別注意。學生對試題中已經給出的條件進行探析時,應重視物理過程的分析,同時構建特定環境下的物理意境。在物體運動的動態過程中,所處的環節不同也就會展現出不同的規律,只有明確其中的規律,才能夠找到適合的解題技巧。值得關注的是,物理過程在大部分情況下會變化出很多形式,不過都是以一定的規律為依托。也就是說大多數物理過程之所以改變,只是以一個物理過程為基礎,將假設方式和基礎條件做出改變,然后形成一道性質各異的試題。因此,想要解決這類題目,只要掌握求解的規律,也就會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這類問題。
全面掌握力學體系中的基礎知識,不漏掉每一個知識點,也不能有猜題和押題的偷懶心理,踏踏實實地掌握好全部基礎知識是解析力學試題的關鍵要素,因此高中生在學習力學時,應當以基礎為主,再運用以上三點解題技巧,才能夠更為準確快速地解析試題。所以解析力學題目,無論哪種思路或者技巧都要以扎實的基礎為依托,希望以上的各種解題技巧在學生解析力學試題時有一定的幫助。
物理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重點,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礎.在物理力學教學過程中,對力的平衡狀態的分析是物理力學教學的難點之一.本文結合物理力學傳統教學中的不足與力學解題方法中的思維方向以及教學過程中的經驗,闡述了高中物理力學問題教學中對于解題方法的研究.
一、物理語言的準確使用
在物理力學問題的分析中,畫圖解題是重要的解題方法之一,而物理語言的準確使用對于物體的受力圖的正確分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語言的規范使用,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和培養.第一,教師要時刻規范自己板書的書寫,對于學生物理語言的不規范使用應該及時加以糾正.第二,教師在閱卷過程中,對于學生物理語言的不規范使用應該進行嚴格的扣分,以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物理語言的習慣.物理語言的規范使用,可以為物體受力圖的正確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礎,物體的受力分析圖對于物理力學問題的解答具有重要作用.
二、物理定律的精準理解
物理力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牛頓運動三大定律,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還要學習動量守恒定律、萬有引力定律、機械能守恒定律等,這些內容在解題過程中,往往相互關聯與串接.如果沒有清楚地理解每個定律的定義,就容易在解題過程中發生混亂.
例如,一質量為M的光滑大圓環,用一細輕桿固定在豎直平面內;套在大圓環上的質量為m的小環(可視為質點),從大圓環的最高處由靜止滑下,重力加速度為g.當小圓環滑到大圓環的最低點時,求大圓環對輕桿拉力的大小.在本題中,就需要同時使用牛頓第二定律、力的平衡、機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的解題需要對物理定律有充分的理解與掌握,一些學習能力不強的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常常感到吃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對于物理定律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解題過程中常常發生混淆,答案也就往往是錯誤的.對于物理定律能有較好的理解也是物理解題方法的關鍵之一.
三、加強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
對于物理力學的解題,學生要具有必要的分散與關聯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在物理力學的分析中,需要對物體進行整體的力學分析,再對每個小物體進行單獨的個體受力分析來解題.另一方面,在力學分析過程中,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靜止,也可能是勻加速直線運動、變加速直線運動等,學生要將物質運動的規律與受力情況進行聯合分析.學生解題的關聯思維還表現在物理力學中常常出現一些陌生的題目,此時學生要利用關聯思維將該題轉化為常見的習題模型,找到相似的規律解題.學生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對物理力學的學習來說十分重要,教師需從以下三點培養學生思維的關聯能力.第一,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能對題目給定的情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想象,并畫出簡單的示意圖.第二,要培養學生對于物理題目的關聯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做一些相似度較高的題目,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并找到解題的訣竅.最后,學生要有對于物理公式的關聯思維.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加強對公式的講解,促進學生對于公式的理解,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夠熟練聯系各種公式,求出未知量.
四、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力學的解題過程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使物理的解題過程變得簡單.物理力學題目紛繁復雜,運動情況千變萬化,建立恰當的物理模型,對于簡化物理題目有著重要作用.建立物理力學模型時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需要對物體進行運動分析,分析其受力情況;第二,需要對物體進行整體分析和隔離分析,分析物體間力的作用,然后進行解題判斷;最后,判斷物理模型并進行歸納建立.
物理模型的建立,對于物理力學的解題十分必要.例如,在求物體受到彈簧彈力大小,彈簧在振動過程中能量損失多少等問題中,就應該想到彈簧振子模型,根據具體情況再決定使用其豎直型還是水平型.教師應重視物理模型的建立,在例題講解過程中,分析其對應的物理模型,讓學生在腦中對于各類題目進行簡單分類,避免在解題過程中產生混亂.
總之,在理科考試中,物理的力學問題是考試的熱點問題.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力學問題的解題方法進行分析并總結.物理語言的準確使用、對于定律的良好理解、解題思維的關聯能力以及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物理解題過程中常見的重要方法.
摘要:高中物理的力學實驗需要不斷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自信心,教師設置更多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的不斷融入,從而實現高中物理力學實驗學習質量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物理;力學;實驗;教學;生活化
一、引言
力學內容是高中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內容,是高中物理教學的起始,也是現代高中物理教學的關鍵環節,對后面的物理知識的學習有著啟發作用,只有不斷拓展實驗教學,才能實現學生對力學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很多定律和公式都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得到相關的驗證,更好的滿足現代物理知識的掌握。由于物理力學實驗需要突出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獨立思考、動手能力,這樣都是需要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其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鼓勵學生開展實驗的自信心
高中生更加需要關注,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人不斷的關注他們,這樣他們才能有自己的存在感[1]。在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中,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對學生來說不僅是最大的關注,更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肯定,這樣可以大大鼓勵學生更好地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平時在上課和課下的行為。在學生獨立的或者在團隊協作下完成了相關的任務,教師需要第一時間提出表揚和肯定,這樣對學生及時鼓勵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在今后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更加具有信心,這是完成工作任務的基礎和前提。具體的激發方法很多,鼓勵性班級氛圍營造就是一種比較重要的鼓勵教育。教師在言語上需要經常性的鼓勵和肯定。在學校里,教師是孩子們最為信任的人,他們在孩子們的心里有著很高的地位。因此,教師需要在遇到學生一些成績的取得之后,需要及時在言語上加以鼓勵和肯定:“你很棒。”當遇到學生出現實驗困難的時候,也需要及時鼓勵他們:“你是最我們心中的最厲害的人,繼續想想吧,你一定能做出來的?!?
三、設置情境生活化的問題
高中物理力學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相對比較簡單,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使用的力學知識,在教學內容上具有實踐性。這也為我們開展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改造提供了基礎和前提。這些物理力學的知識直接教授給學生的時候,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學生對那些抽象的問題的認識還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認識,將這些理論知識的抽象問題使用一些生活化的案例進行鋪墊,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這就符合了高中生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也是物理力學實驗教學的質量提升的前提和保證。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中平時學生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加入大量的生活化的案例,從具體的問題開展講解,在學生對這些具體問題有所認識之后,教師在進行相關概念、公式、定理的講解。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驗證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生活化的例子進行教學,小球上坡的時候,運動速度越來越慢,下坡的時候,運動速度則是越來越快,其中的主要原因可以設置給學生,讓他們進行思考。這種生活化的案例思考,更加具有具體的實際意義,可以實現學生理解和親和力,滿足學習的需要。
四、情境教學融入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的重要性。在設計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應有與生活聯系的實踐教學,實現學生參與高中物理力學實驗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力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生活化的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在學生理解相關問題上有著很大優勢,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生對抽象問題應用實踐上的再認識,是認識上的一種升華。具體來說,可以將學生分組不同的小組,將相關的教學內容設置出一定的問題,讓小學生實踐操作,從而得出最終的力學定律和結論。這種實踐操作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的能力,學生對學習的有效性有所認識。例如在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教學中,將實驗所需要的相關設備配置到位之后,讓學生分組進行自主進行實驗驗證活動,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條件。
五、情感教育融入
高中生一般都是十幾歲的孩子,需要物理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實現高中生在心理上的過渡,使得他們更快的適應現代高中快節奏的學習生活,這樣才能有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長。物理力學實驗課程就是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因此在物理力學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關注學生情緒變化,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具體來說,教師需要關注班級中每一個孩子的心理情況,對于那些沉默不語,不習慣與其他同學一起玩耍的學生需要重點關注,引導他們參與物理力學實驗的教學,在課堂上經常性的讓這些學生參與相關教學任務的完成。讓他們在任務教學的過程中與一些性格開朗的孩子分在一組。讓性格開朗的孩子來影響這些性格內向的孩子,這些都是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進行觀察班級每一個孩子的心理變化,同時也需要教師在情感上付出更多,實現與孩子們彼此信任感、依存感的建立。這種信任感建立之后,學生參與物理力學實驗方法的主動性就被有效激發。
六、結語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物理力學實驗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凸顯。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構建學生學習數學的氛圍,實現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實現。物理力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接受起來難度有點大,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物理力學實驗的動手能力提升,他們在接受相關抽象知識點的過程中難度將大大降低,物理力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將大大提升。
高中力學部分是物理學的基礎,是物理學的重點,力的概念較為抽象,不好理解,而且在做計算時往往無從下手,有些公式只是機械的應用卻找不出理論依據,由于尋找不到源頭,不敢合理外推,加以擴展.對于公式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它的來龍去脈,在應用時往往力不從心,本文針對這種情況,把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作用是拋磚引玉,不對之處希望大家不吝指教.
1 力是矢量,矢,就是箭
成語“有的放矢”就是有目標射箭.矢量就是有方向的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才是矢量,但有大小和方向的量不一定是矢量,如電流.對于一個矢量如何去標記?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旁邊加一個字母,如:加“F”表示力如圖1所示.
要考查一個矢量需從大小和方向兩方面去考查,大小是指線段的長度,方向在平面圖中就是指與水平線或豎直線的夾角.具體在實例中,力的方向是定的,這里需補充一個概念,即一個矢量在平移的過程之中與起點沒有關系(這個特點能讓我們可以把共點的力變成共面的力,又能將共面的力變成共點的力,共點力與共面力可以根據需要自由轉化),因為平移能保證線段的長短不發生變化,即力的大小不變,而且是平移那么保證了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不變(或與豎直方向的夾角不變),即方向不變,這樣一來對于一個力來說其大小和方向都不變了,就保證了力不變.那么計算之時需要滿足的方法是矢量法則,具體在力學之中就是平行四邊形法則和三角形法則,這兩個法則其實是一個法則,將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平行移動就成為三角形.二力合成用平行四邊形法則來做就是對角線,如果用三角形法則合成,合力就是從初指向末的一條有方向的線段.
平行四邊形法則(三角形法則)只能粗略的計算,要精細的計算還得用正交分解法(指兩直線垂直相交就是正交了,說白了就是直角坐標系).運用正交分解法的前提是先得把所有的力讓其共點,如何才能共點呢?通過平移的辦法,平行四邊形的兩對邊就是互相平移的結果,不過在力學中是帶箭頭的線段,平行四邊形中是不帶箭頭的線段.如上圖所示將三角形倒回去就將共面力變成了一個共點力.
2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區別
高中教材中的力學講解中,力是按性質來分類的,力可以分為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場力、磁場力等.力的合成是把各種性質的力作用于同一個物體,合成一個力,這個力其實是一個“大雜會”,說得好聽點是梁山的英雄好漢 “群英薈萃”,說的不好聽就是烏合之眾,一丘之貉,這種合力是沒有名字的.那么力的分解就不同了,同一種性質的力不能分解出別的性質的力,彈力分解出的一定是彈力,摩擦力分解出的一定是摩擦力,有點像王家分家,不管你分成幾家都是姓王的,不可能王家分出來一家姓李的,例如放在斜面上的物體,重力只能分解成沿斜面向下[TP3GW26.TIF,Y#]的重力G2和垂直于斜面的重力G1,所分的這兩個力都是重力,重力不可能分解出彈力、摩擦力來.如圖3所示.
3 有關力的合成計算
物體的狀態分為平衡狀態的計算和不平衡狀態的計算.
平衡狀態從狀態角度來看是指物體處在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狀態.從受力角度來看是指物體所受合力為零.從正交分解法角度看是分解到x軸的左邊的合力和分解到x軸右邊的合力大小相等,分解到У軸上半軸的合力與下半軸的合力大小相等,x軸合力為零了,y軸合力為零了,所以最后合力為零.從構圖角度來說,當物體受三個力平衡時這三個力能順次首尾能構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那么物體的運動狀態要么是勻速運動要么是靜止狀態.做圖證明如下:物體A(將物體等效為質點)受三個力平衡時,如圖4(1)所示那么先平移F1,保持別的力不變如圖4(2)所示,再平移F3,如圖4(3)所示,根據三角形法則,
假設法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有著廣泛應用。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假設法,有助于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事物本質,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將從運用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運用假設法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運用假設法建立理想化模型三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通過大量例子闡述假設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假設法判斷彈力的有無
彈力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而判斷彈力的有無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根據彈力的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就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一個力的作用。得到彈力的產生條件是接觸、彈性形變。如果用彈力的產生條件去判斷彈力有無,在實際問題中很難作出判斷。因為很多時候物體發生的彈性形變是微小形變,用肉眼很難分辨,這時運用假設法則可以很容易作出判斷。
具體操作:假設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中的一個不存在,看另一個物體會不會“動”,若會“動”則兩物體間有彈力,不會“動”則兩物體間無彈力。
例1.如圖1,用兩段繩子a、b將小球分別懸掛于天花板和墻壁上,處于靜止。a繩子豎直,b繩子水平。判斷a、b兩段繩子對小球是否有拉力。
解析:分析過程中的難點在于水平繩子是否有拉力的判斷。運用假設法,假設繩子a不存在,小球會往下掉,說明繩子a對小球有拉力;假設繩子b不存在,小球靜止不動,說明繩子b對小球無拉力。
例2.如圖2,在斜面a和水平地面b之間放置一個小球,小球和斜面a、水平地面b均接觸。判斷在斜面a和水平地面b與小球之間是否存在彈力。
解析:分析過程的難點在于斜面a對小球是否有支持力。運用假設法,假設斜面a不存在,小球靜止在b上不動,所以斜面a對小球無支持力;假設地面b不存在,小球會沿斜面a往下滾,所以地面b對小球有支持力。
例3.如圖3小球B用豎直繩子C懸掛于天花板上,讓小球B與斜面體恰好接觸,判斷繩子和斜面對小球是否有彈力。
解析:分析難點在于斜面對小球是否有彈力的確定。運用假設法,假設斜面不存在,小球被繩子吊著不會動,所以斜面對小球無彈力;假設繩子不存在,小球會沿斜面向下滾,所以繩子對小球有拉力。
二、運用假設法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及靜摩擦力的方向
1.用假設法判斷靜止物體是否有靜摩擦力及其方向
判斷的關鍵,在于判斷有無相對運動趨勢。判斷方法是:假設兩物體間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會運動起來,如果會則運動起來說明有相對運動趨勢,且假設光滑時物體運動也就是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說明此物體間有靜摩擦力,且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反之,假設物體間接觸面光滑,物體仍然靜止則物體間沒有靜摩擦力。
例4.將物塊A,靜止放在粗糙斜面上,判斷A與斜面間是否有靜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方向。
解析:假設斜面光滑,A與斜面間無摩擦力,A將不會靜止,而是要沿斜面向下滑動,所以A有相對運動趨勢,A與斜面間有靜摩擦力,且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
2.用假設法判斷運動物體是否有靜摩擦力及其方向
此類問題通常涉及到連接體共同運動,如果憑直觀經驗判斷容易出錯。運用假設法,假設存在或不存在靜摩擦力,用牛頓運動定律結合運動情況,則可以作出明確判斷。
例5.如圖5所示A、B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著B,A、B以共同速度v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判斷A、B間是否有彈力及彈力的方向。
解析:假設A、B間存在彈力,不論向左或是向右,對A進行受力分析,A受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就無其他力與靜摩擦力平衡,所以合力不為零,根據牛頓運動定律,A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與題目條件矛盾。所以A、B間不存在靜摩擦力。
例6.如圖6所示A、B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著B,A、B以共同加速度a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判斷A、B間是否有彈力及彈力的方向。
解析:假設A、B間存在彈力,對A進行受力分析,A受重力和支持力平衡,還剩靜摩擦力平衡,所以合力等于A所受靜摩擦力,根據牛頓運動定律,A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靜摩擦力的方向必然與加速度a的方向相同,所以A受水平向右的靜摩擦力。
三、運用假設法建立理想模型、進行理想實驗
理想化模型是對物理研究過程,進行科學的抽象,忽略其次要因素,抓住本質簡化成直觀易于理解的模型。例如高中物理力學中所涉及到的質點、單擺、彈簧振子、自由落體運動和平拋運動等。
理想實驗則是先提出猜想,再進行實驗來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忽略次要因素進一步推想,進而得到理想化的必然結論。例如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等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合理應用假設法,可以取到化難為易,變復雜為簡單的效果,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力學部分因其理論內容多,知識抽象,是學習難度較大的內容,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學習面臨的困難較大,導致學生對學習力學知識的積極性不高。但學好力學知識是學好物理的基礎,如何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力學知識的學習,是教師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物理;力學教學;教學策略
力學部分在高中物理課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學好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學好物理的基礎,因其教學難度大,學生對力學的興趣不高,學習起來也很吃力,所以物理教師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高質量地進行力學教學,全面提高力學教學的質量,確保學生對力學知識學習的有效性。
一、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的難點
1.知識點抽象
由于力學是非常抽象的自然哲學,同時需要理論與計算相結合,就連教師也很難在教學時解釋清楚一些公式計算的原理,從而導致學生認為物理力學知識“太難學”“太難懂”,從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也打擊了學生學習物理力學知識的積極性。
2.學習壓力大
力學是研究物質機械運動規律的學科,又稱經典力學,運用極為廣泛,但用途如此之大的力學知識,卻是學生不喜歡的科目之一,究其原因,要從學生與力學的初次接觸――矢量計算說起。矢量計算的結果往往充滿著不確定性,這一現象讓學生不知所措,而矢量計算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基礎入門知識,這也就使學生在入門時便認為物理力學知識是一門難以學好的學科,從而導致巨大的學習壓力的產生,同時也使學生對力學學習產生了畏懼,甚至自我逃避力學的學習。
二、高中物理力學教學策略
1.實現力學知識點的形象化
教師在高中物理力學的教學活動中,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力學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從而達到讓學生重視力學的目的。信息技術時代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
例如:在“超重與失重”的新課導入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用相機錄制一段視頻,反映電梯升降過程中的超失重現象,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錄制視頻時,教師指導學生帶上一個家用體重秤,在電梯升降的過程中記錄下體重計的示數變化,注意在錄像時最好選擇觀光電梯,以便體現出電梯的升降情況。錄制好的視頻在新課上播放,引導學生觀察電梯上升過程中,體重秤的示數先增大,后恢復,再減小的特點,從而得出物體先超重,后平衡,再失重的規律。如此一來,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把物理的力學分析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生動。
生活中處處皆是力學:蹺蹺板、蕩秋千、體重計等等,教師可利用這一點,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借此提高學生對力學的學習興趣。
2.增加力學知識的趣味化
物理力學是探索宇宙萬物運動規律的學科,生活中處處充滿物理力學,事實上,物理力學并不是學生所想象的那么受局限,恰恰相反,在整個物理學科中,力學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重視物理力學,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生活小實驗,提高學生對力學的正確認知。
例如:學習摩擦力的時候引入筷子提米的實驗,事先準備好筷子和裝滿米的杯子,將筷子插入米中,壓緊,逐漸往杯子里注水,等待一小時后提起筷子,結果筷子把杯子和米一起提了起來。杯子提米的實驗簡單易操作,但是可以讓學生對摩擦力有更直觀的認識,從而認識到學習物理也是一件非常簡單而有趣的事情。
3.注重力學分析的規范化
受力分析貫穿整個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教師從開始教學生受力分析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受力分析習慣。筆者認為按一場力,二外力,三接觸力的分析順序,將會大大減少學生受力分析時出現的錯誤。其中,場力包括重力、電場力和磁場力,接觸力包括彈力和摩擦力,一個接觸面最多產生一個彈力和一個摩擦力,并且同一接觸面的彈力就是該接觸面上產生的摩擦力的正壓力。受力分析時從這一角度出發,結合牛頓第三定律即可清楚地解決問題。
例:如圖1所示,A、B同時勻速向右運動,F作用在B上,試對A、B進行受力分析(各接觸面均不光滑)。
解析:疊體問題采用先整體,后隔離;先簡單,后復雜的分析順序。
(1)把AB整體進行受力分析。由于AB整體一起勻速向右運動,因此AB整體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
水平方向:F=f,豎直方向:N=Mg。AB作為一個整體,只與地面有一個接觸面,因此只產生一對接觸力。
(2)隔離A、B,由于A只有一個接觸面,B有兩個接觸面,所以A更容易分析,因此,我們可以先分析A。A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
隔離A后,A與B之間只有一個接觸面,在這個接觸面上可能產生一對接觸力。豎直方向:NBA=mAg。水平方向:用假設法判斷,假設B對A有摩擦力,則A在水平方向上無法保持平衡,故可以判斷,B對A沒有摩擦力。
(3)隔離B,受力分析如圖4所示。對于B而言,有兩個接觸面,B與地面的接觸面可參考對AB整體的受力分析,如圖2所示。B與A的接觸面可參考對A的受力分析,如圖3所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A、B間的彈力與摩擦力都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對A沒有摩擦力,故A對B也沒有摩擦力。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能很快理解這一類問題,并且掌握做題思路和學習方法。除了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受力分析習慣外,在初學時,教師應該嚴格選題,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從淺入深,層級遞進,逐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做題思路,從而樹立學生對學習物理力學的自信心。
由于學生對力學的一些錯誤觀念,導致學生在學習物理力學時感到非常困難。教師作為引路人,要發揮好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存在物理力學知識,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生活現象,結合力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力學的知識點,轉變學習觀念,自覺主動地學習物理,為促進自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摘要】高中物理學習中力學一向是重頭戲,其會對高考成績產生較大影響,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強的特點,理解起來難度相對較大,但是如果在學習中掌握其中的學習技巧及一般規律,可以有效提高物理力學的學習效率及學習效果。文章結合筆者的實際經驗,分享幾點高中物理力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 學習方法
一、養成用物理思維思考問題的習慣
物理思維的鍛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過日常學習點點滴滴的積累,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好課前預習,提前梳理一遍新知識,聯系舊知識,課堂上認真聽講,尤其是不能錯過重點、難點知識,課后進行詳細的復習,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作業。此外,要養成良好的物理思維,還要注重細節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種物理符號要規范書寫,不能一味追求快而忽略了物理符號本身所具備的、表達物理表象中本質內容的意義,物理符號是物理語言,規范書寫各種物理符號,尤其是各種大小寫及下標的含義要準確表達出來,以養成正確使用物理語言的習慣。其次,規范書寫方程式及重要演算步驟,解題思路是通過方程式表達出來的,因此工整、規范的演算步驟有助于老師了解解題思路,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追本溯源。最后,要抱著掙得一分是一分的心態。力學題目比較難,有時解題時沒有清晰的思路,尤其是試卷的壓軸題,針對這種情況要仔細讀題,并羅列出解題時可能用到的定理定律及公式,并做進一步的計算與推導。
二、加強基礎記憶,打好基本功
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各種基礎知識、結論、概念的記憶是解決各類力學問題的前提條件,物理課程也有很多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熟記基礎概念,才能準確的理解題意,合理分析各種受力關系。力學中常用的定律包括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比如在解決關于物理量的瞬時關系時,首先考慮牛頓第二定律,如果所解題型是單一物體相關的,則可重點考慮能量守恒定律及動能守恒定律等。只有熟練掌握這些基礎力學定律,才能更好的解決力學問題。
三、掌握解題技巧
(一)仔細審題,理解題意
高中物理力學問題的類型多種多樣,題目中往往包含著復雜的條件,拿到題目后要認真的審題,才能更好的理解題意,確定正確的解題思路。力學的研究對象既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一個系統,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可以處理整體以外物體對整體的相互作用,簡化計算過程;而單個的物體主要處理物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解決問題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可以避免走彎路。認真審題可以明確問題的含義及目的,根據題目要求找到已知條件,確定題目屬于力學知識中的哪個模塊;留意題目中的隱含條件,綜合已知條件與隱含條件進行簡要推理與分析,分析變量與不變量,最終理清解題思路,以免出現南轅北轍的錯誤。
(二)合理歸納
確定題意即確定研究對象后,就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這也是力學學習的重點內容。正是由于物體存在不同的受力情況,其才處于各種不同的運動狀態,因此正確的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前提條件。單個的研究對象可采用“隔離法”進行分析,整體作為研究對象是研究整體以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可以無需分析內力,注意不能缺失相關力,受力分析時可以按照“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順序進行分析,除了真空狀態下,任何物體都有重力,彈力與摩擦力均為需要接觸面的接觸力,要準確、深入了解這些力學的基本概念,重點分析每個力的大小、方向,作出受力圖,檢查每一個力是否有施力物體可避免“多力”,或按照一定的順序畫出受力圖,以避免“漏力”。
(三)解決力學綜合問題的常用思路
力學綜合問題解題時涉及到物體、系統,要明確問題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及物理情境,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圖景、運動圖景及能量圖景,力學的主要物理規律包括共點力的平衡條件、運動學的基本規律、牛頓運動定律、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等等,而分析力學的基本規律,可以總結幾點解題的基本思路,上文中稍作介紹,下文作詳細介紹。首先,諸如勻變速運動等恒力作用下物體的運動問題,適用牛頓運動定律并結合運動學規律,而變力作用下的復雜運動則不適用于運動學規律。其次,變力作用下的復雜變化,比如打擊、碰撞、爆炸等瞬時作用,動量是狀態量,動量守恒不涉及物體的過程量,故這類題目可以基于動量角度出發,運用動量定理及動量守恒定律來解決;此外,還可以基本動量的角度解決恒力的持續作用問題。最后,還可以基于能量的角度運用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動能、勢能、機械能均為狀態量,因此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具體過程及過程量,其只涉及物體的始末狀態,解題過程中無需分析過程量,大大簡化了解題過程。由此可見,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恒定律適用于恒力或變力、持續作用或短暫作用、直線運動或曲線運動等,并且無法應用牛頓定律及運動學規律解決的復雜性問題,可以應用能量定律簡單的解決。
(四)圖像法的應用
應用圖像法可以將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通過建立坐標系的方法描述出來,圖像法更加直觀,尤其是在解決追擊相遇的問題中,直觀的圖像更易于理解,并且圖像法在電磁學中、熱學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物理力學學習中應用圖像法要注意,看圖像要先看清縱橫坐標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單位,才能更好的理解圖像的物理意義,明確圖像的函數關系及物理公式之間的聯系;還要進一步了解圖像的斜率、截距、面積、交點、拐點等所代表的物理意義等??傊诹W知識學習中熟悉圖像的特性,針對圖像問題打下扎實的基礎,可以更好的應用圖像法解決力學問題。
四、結語
總之,高中物理力學的學習是有一定技巧與方法的,日常學習中要有意識的養成用物理思維考慮問題的思維習慣,打好基本功,了解常用的力學規律,解決問題時要明確研究對象,挖掘題意深度,做好受力分析,不斷總結解題技巧及方法,加強練習,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習效率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