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力學基礎論文

力學基礎論文

時間:2022-04-17 05:55: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力學基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力學基礎論文

力學基礎論文:基于高職學生文化基礎背景下的建筑力學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依據高職學生反映《建筑力學》課程“難”學的現狀,分析了其原因,并從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學改革;難度;教學內容;建筑力學

《建筑力學》是土建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由于該課程理論性強,數學推導、計算煩瑣乏味,概念多,方法技巧性要求高,課程內容系統龐大,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尤其是二專學生,普遍感到難學、難懂。在《建筑力學》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結合學生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重視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開展力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為學生樹立學習信心,打下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分析了學生普遍感到難學、難懂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學改革措施。

一、目前《建筑力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存在的問題

1.文化基礎較差。隨著中國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過去被錄取分數線擋在校門外的學生將有機會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圓了他們的大學夢。這對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大有裨益,但也必然導致高職教育生源整體文化基礎水平的下降和學生差異程度的擴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學生成份復雜,既有普高生,也有職高生,還有參加成人高考的社會青年,而這些學生的學科基礎都不是很好。二是有些專業文理兼招,這樣出現的問題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他們在高中階段對未來的發展缺少自我設計和自主安排,自律和自控能力較差,考上高職以后,對學習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對本課程涉及的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知識掌握不夠,在新課程的學習上就感到吃力、難懂[1]。

2.消極心理較嚴重。在進入二專高職院校就讀的學生中,不少學生都有強烈的失落心理,有一種自卑感:“我”的基礎太差了,跟也跟不上,即使“我”比別人努力十倍,成績也總是好不起來,與其好好地讀,還不如“瀟灑走一回”,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也有學生想好好學習,但又缺乏毅力。他們平時不是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而是上課不認真聽講、玩手機游戲、睡覺,課后亦不愿做作業,或者為了應付抄同學的作業。

3.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生普遍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習目的是掌握一門應用技術和實際操作技能,方便畢業后就業。因此,對基礎課程理論學習重視不夠。又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一般不從事結構設計工作,所以對與結構設計聯系緊密的《建筑力學》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

4.習慣中學時代的“填鴨式”學習方式。學生沒有擺脫原來的學習模式,習慣中學時代的“填鴨式”學習方式,懶得自己動腦思考問題,更無創新可言。

(二)教師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是本科畢業不久的年輕教師,他們普遍存在“三少”問題,即見得少、干得少和積累少。“見得少”是對實際工程種類、結構組成、構造特點、施工過程、管理運用等見得少,缺乏工程整體概念和相互聯系。“干得少”是參與實際工程的勘探研究、規劃設計、施工、運用管理方面少。“積累少”,是對工程的資料收集、歸納整理和運用方面少。因此,他們的教學方法以及內容上與高職教育往往不相吻合,一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教學實踐水平不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還有不少教師并不了解社會對高職人才的實際需求,教學方式缺乏創新,講課時不能身臨其境和理論聯系實際,授課照本宣科枯燥無味,缺乏形象性、生動性和吸引力。考試方式陳舊,且與實際工作相脫節,不適合高職學生特點,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學生對上課不感興趣,學習沒有動力。

(三)課程本身的問題

《建筑力學》課程內容系統龐大,習題計算量大且煩瑣,方法技巧性要求高,學生解題時缺乏耐心,容易急躁,不按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抄襲現象嚴重。

二、解決《建筑力學》難學的對策

(一)改革《建筑力學》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體現高教特色

1.注重因材施教,適當增刪教材內容。《建筑力學》是土建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為依據設定的。它是土建類專業學生學習“建筑結構、建設施工技術、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管理”等課程的前期最主要的基礎課程,在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應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已得到大家的公認。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新理念應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中。為此,針對現在高職學生基礎較差這一問題,更應特別注重因材施教。為適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需要,在使用教材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酌情增刪一些內容,力求把抽象的力學概念與人們的感性認識相聯系,與建筑施工實際相聯系,以便于學生掌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本課程和后繼課程之“必須”為依據,在講述深度上,以“夠用”為度,例如對超靜定結構的分析與計算,可刪去超靜定結構的理論計算,而著重討論超靜定結構的特性,能對常見的超靜定結構做定性分析,并大體判斷危險截面的位置。另外,在使用教材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大綱要求,酌情減少學生做練習題的數量,而對于思考題則給予一定的重視。

對于學生難以接受的概念性的理論知識應盡量聯系實際,深入淺出,能避則避,能丟則丟。這就要求教師換個角度來考慮教學工作――從學生角度出發去深入研究教材,設計教學方法。當然,最終的目的是要達到為他們量體裁衣所設計好的教學目標。

2.強化《建筑力學》課程的實踐教學。《建筑力學》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對于二專學生而言,普遍反應難以掌握,且對專業職業能力的形成無太大價值,單純的理論知識已超越了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針對土建類專業及施工行業和市場的新變化、新趨勢,該課程應構建以實踐性教學體系為主體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從專項職業能力出發,結合職業技能證書考證要求,將崗位能力分解整合為各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項目。

(二)改革《建筑力學》的教學理念,適應職教形勢的發展

1.改革教學指導思想,變應試教學為素質教學。高職《建筑力學》教學,應貫徹高職高專教育改革精神,突出職業教育特點,以能力素質的培養為指導思想,重視對學生工程意識和力學素質的訓練和培養。由于大專生畢業后一般不從事設計工作,所以在《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應弱化計算,強化學生的工程概念,加強建筑力學定性分析能力的培養。力學始于定性分析,終于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在先,定量分析在后;定性失準,定量準偏。

在教學中,應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廣泛聯系實際工程,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建筑力學》在實際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發學生學習《建筑力學》的積極性,做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對拓寬學生的工程知識面、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注重全面發展,承認個體差異的教學過程觀。這種觀念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力,其潛力各不一樣,興趣也各不相同,學生的這種潛力需要合適的教育加以開發。傳統的《建筑力學》課堂教學理念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要扭轉這種教學的被動局面,教學必須正視課堂群體教學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的矛盾,打破傳統《建筑力學》課堂教學的統一模式,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實施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識。對基礎好的學生,考慮到這類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求他們學完《建筑力學》的所有內容;對基礎一般的學生,依據施工管理崗位對建筑力學的要求,要求他們掌握《建筑力學》的概念及各種結構的特性,了解各種結構內力、位移的計算方法,弱化定量計算;對基礎差的學生,對《建筑力學》的要求是到工地上認識各種結構,定期聯系典型工程進行專題講座。

3.聯系工程事故案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我常結合課程教學實際和社會上一些工程事故,提示啟發學生思考,除客觀因素外,從主觀因素來說其成因是什么?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蓮花河畔景苑”在建樓房傾倒。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主任黃融介紹說,傾倒樓房結構設計符合規范,大樓用的管樁質量合格。其原因系大樓兩側堆土過高,地下車庫基樁開挖造成巨大壓力差,致使土體水平位移,最終導致房屋傾倒。通過典型工程事故,學生們都能很好的認識到什么是“不負責任”、“水平低”,由此認識到培養責任心的重要性。而培養責任心就應從現在做起,首先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認真學習才是負責任。同時,也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提高“水平”。通過這些事故工程,同學們對土建工程乃百年大計的質量意識以及“規程是用血寫成,不能再用血驗證”的安全意識也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對待學習較差的學生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沒有什么比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更有害于他們的智力發展。教師應該主動去關心學生,抓住積極因素,不斷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全體同學面前重樹自身的形象,讓學生在公開場合下多獲得成功的滿足,進而體會人格尊嚴和人生價值,從而用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點燃他們的希望之火,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

5.狠抓課堂聽課率,提高學習效率。高職高專學生有別于本科學生,他們在入學時自身基礎就可能較為薄弱,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高。大部分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不到位,而將知識的學習完全寄托于教師課堂的講解。如果學生再不進一步重視課堂環節,就有可能在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上存在嚴重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狠抓聽課率,務必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的40分鐘時間。在講課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時地穿插提問、做小測驗等互動環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自身也要提高個人素質,多聯系實例,避免純理論的空談,讓課堂充滿趣味性。學生方面,通過平時成績評定與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紀律、平時表現等掛鉤,保證出勤率。以往的考試成績也說明了大部分不及格的同學是經常曠課的[2]。

(三)改革《建筑力學》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建筑力學》課程公式多,習題量大,解題方法靈活多變,經常出現教師講時學生似乎懂了,但在做練習時卻無從下手或錯誤百出。為此,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改過去的講解法為講練結合法進行教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支座反力的求解時,學生似乎對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容易理解,但在做練習時卻出現許多問題:力偶在方程式中計算錯誤,忽略了力偶的單位及它在任意坐標軸上的投影為零;受力圖上支座反力的方向不明確,正負號把握不準;不會進行三鉸鋼架的受力分析;對均布荷載的計算模糊不清;等等。對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及時指出,并讓學生當堂練習,對典型例題詳細講解。在此基礎上多做練習,使得學生可以舉一反三,拓寬解題思路[3]。

傳統教學從書本到書本、從概念到概念的教學方式教給學生的是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學生大部分時間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案例教學注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培養。工程案例是最好的現實素材,帶有豐富的信息知識、經驗教訓和哲理智慧,能幫助學生了解力學與工程的關系,使學生感到工程中處處有力學知識,力學知識不再抽象,從而提高了對力學課程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四)改革《建筑力學》的教學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進人課堂教學活動中。PPT課件、CAI課件能使學生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它們以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打破了沉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更為順利地理解信息,集中注意力,從而改變了過去只有“粉筆+課本”的單調教學模式。在《建筑力學》教學過程中,可用多媒體演示大量的工程示例,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工程實感和學習興趣。在課件中,可以制作精美的圖片、大量的flash動畫,通過超級鏈接的方式與課件相連。通過這些動畫可以形象地演示自由度與約束、幾何可變體系與幾何不可變體系、實鉸與虛鉸等概念。

(五)利用教學創新,提高其教學水平

《建筑力學》計算方法技巧性多,且計算量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有自己的簡便方法和新方法,并根據自己的簡便方法和新方法進行具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簡便方法和新方法是教師的學識水平、理論造詣和教學經驗的集中體現,是教師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教學實踐證明,哪位教師學識水平高、理論造詣深、方法新穎,學生就喜歡哪位教師,由此學生可能就喜歡某一門課程。我在多跨靜定梁內力圖教學中,介紹了一種簡便易學的方法,其特點是不取分離體、不畫受力圖、不列平衡方程、不求反力、不用截面法求內力,只需計算某些梁段荷載圖、剪力圖的面積及某些梁段彎矩圖的斜率,便可畫出多跨靜定梁的內力圖。學生對此感到很驚訝,畫單跨靜定梁內力圖要求反力,而畫多跨靜定梁的內力圖可不求反力。通過教學實踐,學生常帶著好奇的心理學習,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六)改革傳統的考試方法,以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形勢

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試模式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嚴重地制約著力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我校在力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在成績考核與考試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與探索。

首先,在考試內容上減少以再現書本知識為主的考試內容,加強對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考試內容改革是考試改革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在卷面上主要是出一些靈活性大、知識面寬、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題目。如給定受力結構,讓學生為各構件選取材料及截面形狀和尺寸,并對該結構存在的問題談自己的看法,并改革標準答案式的考試成績評價方法,注重考查學生的解題思路和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應該有利于識別學生的創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學生的記憶力。我們改革了單一的閉卷筆試的方法,分別采用了開卷筆試、大作業、讀書報告、課堂提問、實驗操作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符合課程內容特點的考試方法。不僅減少了學生作弊現象的發生,還起到了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三、結語

要改變學生對《建筑力學》感到難懂、難學這種現狀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涉及教師、學生兩個關鍵因素,只要調動一切因素,發揮各方面的優勢,便能使《建筑力學》課程的“教”與“學”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作者簡介:陳德先(1964-),男(漢族),四川西充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力學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力學基礎論文:高職《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教學感悟

【摘 要】《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是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為后續專業核心課程打基礎的重要課程之一。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教師要讓學生既能理解土力學知識,又能運用到地基基礎工程中去,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高職 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和地基基礎應用。土力學知識理論性強、教學難度大,而地基基礎實踐應用性強、實際操作性強,如何將這兩部分內容有效地結合,使學生既懂理論又會實踐,這成為本課程高職教學中的重要問題,而學生也普遍反映學懂學好本門課程比較困難。因此,如何根據課程性質,結合高職教育的要求,為《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是高職《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教學中的問題

1. 高職學生的特點

(1)學習自主性較差

現今,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缺乏吃苦耐勞、刻苦鉆研的精神,同時由于自身基礎知識不扎實,對于土力學的理論內容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絕大部分的學生自學能力不高,還無法擺脫高中時期的學習模式和思維方式,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往往不能主動解決,不會主動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2)基礎較差

與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學生的入學分數相對較低,理論基礎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差,進一步學習《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時,就會比較費勁。

2.教學中的一些問題

(1)學時有限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實際為土力學、基礎工程和地基處理三部分的組合,內容多,范圍廣。而一般本課程的課時安排為每周4課時,總共64課時,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所有的知識及實驗實踐部分都涉及是不可能做到的。

(2)土力學部分的難度大

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理解相關知識,更不能結合實際理論對知識加深理解,不能理論聯系實際。

(3)實踐教學的落后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現在的教學方法大多偏重于課堂教學,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課外實踐環節很少。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同時還有礙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三、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1.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和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重點難點,對一些內容點到為止,同時適當補充些新理論、新技術的相關簡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針對《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知識點多、圖形圖表多、重要公式多、復雜例題多等特點,將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機結合,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2.加強實驗教學

實驗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的學習階段和學生畢業后能否較快地適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安排內容適當的實驗課,將課堂講授內容結合實際工程進行實驗教學,這樣可以從實驗的原理、目的、操作、資料整理等方面,結合實際工程的實驗數據把知識講深講透。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加強教學研究,選擇能反映本學科發展和研究的基本過程與基本方法,與實驗方案設計、結果整理與分析方法方面的內容,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土工實驗受實驗設備精度、人為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影響,其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誤差。學生通過對實驗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實地學習與工程案例教學

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正在建設的居民小區的施工現場,并請現場技術人員介紹工程設計及施工的技術要點,讓學生對某些具體的施工方法、步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教師也可以收集相關的工程實例,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利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優化推廣。

4.安排課程設計

在學生對本門課程系統地學習之后,通過課程設計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測試,考查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其中要求學生學會查規范,并嚴格遵守規范的規定和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設計計算,并要求學生能夠全方位地考慮工程的實際狀況,做到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完成課程設計之后,均有很大的收獲,更重要的是增強了他們查閱資料、自主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四、結論

筆者依據高職學生的特點,結合《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在教學中的問題,從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實踐的擴展、課程設計的強化等方面,進行實際教學,結果表明教學改革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實際工程的處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力學基礎論文:基于方法論視角的基礎力學課程教學思考

摘 要 針對基礎力學課程理論性強、邏輯性強、概念抽象等特點,探索將科學方法論中的比較方法、類比方法、系統方法、抽象方法、理想化方法等應用于基礎力學課程教學。這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健詞 基礎力學 課程教學 方法論

1 方法論在基礎力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在基礎力學課程教學中實施方法論教學,不是刻意、孤立地講授方法,而是要把方法論滲透于基礎力學課程教學之中。一方面,要密切聯系課程教學體系,圍繞教學內容所需選取適當的科學方法;另一方面,要把講知識和講方法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接受科學方法論的訓練。①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教學目的來說,學生學會學習、研究的方法比掌握定理、公式更為重要,②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1.1 比較方法

比較方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尋找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聯系事物之間的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其目的是尋求對象之間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以加深對對象規律性的認識。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例如,在教授材料力學課程桿件的軸向拉伸或壓縮、扭轉和彎曲等基本變形時,就可以采用比較方法。雖然各種基本變形的受力特征、變形特征、內力、應力及其分布規律截然不同,但是,它們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實驗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求內力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采用截面法;建立應力公式的方法是相同的,都是利用三關系法,綜合考慮變形幾何關系、物理關系及靜力學關系進行推導;利用強度條件解決強度問題是相同的,都涉及校核強度、設計截面尺寸、確定許可載荷等三類。

總之,按照比較方法講授課程,通過對比、辨析、比較相關知識點的共同點和差異性,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與深化,而且也有助于強化記憶,發展思維,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1.2 類比方法

所謂類比,是指由兩個或兩類事物或現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論出它們的其它屬性或規律也有可能有相同點或相似點的結論。事實上,類比方法是解決陌生問題的一種常用策略,被譽為科學活動中“偉大的引路人”,它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已經解決了的、熟悉的問題或其它相似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例如,在講解理論力學課程質點系的動量和動量矩的概念及其計算時,就可以采用類比方法。平鋪直入地講概念及其計算,學生不僅不容易掌握,而且還會覺得抽象難理解,從而對動力學部分的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因此,不妨將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相對更為熟悉的靜力學中力系主矢和主矩的概念及其計算進行類比。具體地,質點的動量定義為質點的質量m與其速度的乘積,是矢量。可以想象:運動著的質點系,無論是離散的還是連續的,其上各質點的動量將組成一組與力系類似的矢量系,可以暫且稱之為動量系。既然力和動量都是矢量,那么它們就應該遵循相同的數學運算規律。由于力系可以向任意一點O簡化,得到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因此,動量系也可以向任意一點O簡化,得到具有類似性質的(動量系)主矢和(動量系)主矩,這正是質點系的動量和動量矩。而在計算上,質點系的動量和動量矩也應該存在與力系主矢和主矩相類似的形式,只需將力系簡化時得到的相應公式

中的力矢置換成動量矢。于是有

總之,按照類比方法講授課程,著重于對事物間共性的展現,通過類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這樣,學生即使暫時感性認識不足,抽象思維能力不強,也能較好地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

1.3 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就是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把分析與綜合、分解與協調結合起來,恰當處理部分與整體的辯證關系,科學地把握系統,達到整體優化。

例如,在講授理論力學課程靜力學部分時,就可以采用系統方法。傳統的講授模式是依次針對平面(空間)匯交力系、力偶系、任意力系,按照“力系簡化力系平衡”的模式講授。但是,系統地分析,既然靜力學主要研究受力分析、力系的等效替換或簡化、物體(系)在各種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條件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那么,在講授受力分析之后,完全可以突破傳統的各種力系簡化與平衡獨立闡述的模式,將力系的簡化與力系的平衡分開,先介紹平面(空間)力系的簡化,再探討平面(空間)力系的平衡問題。這樣的講授次序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靜力學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

再比如,在講授材料力學課程時,也可以采用系統方法。傳統的講授模式是依次針對桿件的軸向拉伸或壓縮、剪切、扭轉和彎曲四種基本變形,按照“受力特征變形特征內力應力變形”的模式講授,并分析桿件(構件)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但是,系統地分析,既然材料力學主要研究強度、剛度、穩定性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那么,完全可以打破傳統的每種基本變形分別獨立闡述的模式,從構件的受力特點出發,統一闡述截面法求內力、繪制內力圖和應力計算等與強度有關問題;從構件的變形特點出發,統一闡述與剛度有關的問題;以細長壓桿為例,闡述與穩定性有關的問題。這樣的講授次序也很好地體現了材料力學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

總之,按照系統方法講授課程,既突出力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又有利于形成有序的相互關聯的教學單元,同時也避免了相同知識的重復闡述。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程內容,也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1.4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通過想象和邏輯思維,對具體的研究對象(即原型)進行理想化處理,有意識地突出主導因素,排除次要、無關因素,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體(即理想化模型),并借助于對理想化模型的研究,達到對原型特征和規律的認識。其本質是充分發揮想象力,分離事物的本質特性和非本質特性,把原型簡化、鈍化,使其升華到理想狀態,以期深刻地揭示其特征和規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例如,在講授材料力學課程對變形固體的基本假設時,就可以采用理想化方法。眾所周知,變形固體是多種多樣的,而材料力學中通過連續性假設、均勻性假設、各向同性假設、小變形假設等基本假設把性質復雜的變形固體簡化為理想材料模型。事實上,工程材料模型與理想材料模型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材料力學只著眼于材料的宏觀性能而并不關心其微觀上的差異。實踐表明,基于理想材料模型可以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即使是對于鑄鐵、混凝土等均勻性較差的材料。

總之,按照理想化方法講授課程,著眼于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通過忽略次要因素,摒棄次要矛盾,使問題變得直觀、形象、簡單,以便于分析、解決。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5 抽象方法③

抽象方法是深入現象的本質,排除對象次要的、局部的因素,通過思維去把握其固有的特征,以達到對于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科學抽象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④列寧曾經說過:“當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它不是離開――如果是正確的――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那一切科學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

眾所周知,變形固體在外力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現象是千變萬化的,為了研究的方便,常常通過某些合理的假設將研究對象抽象成一種理想化模型。例如,在理論力學課程中,忽略變形固體受力后的變形因素,就抽象出理想剛體的力學模型;不計摩擦對結構平衡狀態的影響時,就抽象出理想約束的模型;在研究天體的運動規律時,突出物體的位置和質量特性而忽略大小、形狀等因素,就抽象出質點的力學模型。正是這些抽象模型,簡化了所需分析、研究的問題,同時也客觀深入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抽象模型是有條件的、受限制的、相對的,它隨所關注的問題不同而發生變化。例如,在材料力學課程中,研究普通工程構件(如桿、梁、軸等)時,可以先不考慮構件在載荷作用下的變形,研究作用于其上的力,達到一定的認識水平;進一步,考慮構件的變形,并假定變形是彈性的,研究其在載荷作用下的彈性變形情況,達到另一認識水平;更進一步,引入材料的塑性性態,研究其在載荷作用下的彈―塑性行為,就會得到更深層次的啟發,當然,這已經超出了材料力學課程的研究范疇。

總之,按照抽象方法講授課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力學基本概念的理解與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感悟如何運用抽象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2 結束語

一花一世界,一課一洞天。雖然教無定法,但是,在基礎力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將方法論融合到課程教學中,把講知識和講方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論的訓練,在把握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并能進行思維加工,或順應或內化,從而突破思維的瓶頸,建立學習遷移,并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力學基礎論文:“土木工程力學基礎”模擬實驗教學法應用

摘 要 “土木工程力學基礎”是中等職業教育建筑專業國家指定的平臺性課程。由于該課程概念抽象、計算多、邏輯性強的特點,中職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較大。模擬實驗教學法是行動導向教學框架下適宜專業課教學的一種理實交融的模擬教學法,它按照中職學生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模擬實驗中直觀地掌握力學知識與及其應用。本文從中職土木力學教與學的現狀調研入手,提出力學模擬實驗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并結合具體實例說明模擬實驗教學法的應用,以對比實驗的方式分析模擬實驗教學法應用效果,同時,對模擬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反思,以此來推動模擬實驗教學法在“土木工程力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成熟應用。

關鍵詞 土木力學 模擬實驗 改革 應用

傳統的中職“土木工程力學基礎”課程內容抽象、枯燥。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愿學,課堂教學不佳。學校專門成立力學教學改革攻關小組,編寫《土木工程力學基礎》(多學時)模擬實驗化教材,開展“土木工程力學基礎”課程模擬實驗教學改革,開發力學模擬實驗教學用的教具和學具(實驗元件),邊改革創新邊課堂實踐,把模擬力學實驗結合多媒體技術,將難于觀察到的桿件受力與變形進行模擬再現,較好地解決了力學理論概念抽象、計算多、邏輯強的問題,同時,幫助學生克服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實現知識到能力的順利遷移,從而有效提高力學教學質量和效果。

1 力學模擬實驗教學改革的緣由

“土木工程力學基礎”是國家規定的中職土木水利類專業的平臺性課程,是連接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存在著概念抽象、計算多、連貫性強的特點。力學課程自身“難”的問題,使中職學生學習普遍感到困難,筆者曾對某年級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二百多名學生進行摸底,其中僅有10%左右學生能跟上教師進度,近60%的學生缺乏學習信心,力學期考卷面成績及格率不到50%。同時,任課教師普遍感到自己像是在臺上唱獨角戲,無法體會教學的成就感和喜悅感。面對這一困境,如果教師只會發牢騷、怨天尤人,而不去從自身教學策略上找原因、想辦法,將問題的原因歸結于學生學習能力差、學習態度不端正等方面,那是永遠無法突破力學教學的困境。因而,尋找一種既能適應力學學科特點,又能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新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為此,我們從中職學生認知特點和力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出發,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總結出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方法――模擬實驗教學。用實驗來模擬構件的受力與變形、揭示力學原理,讓學生從抽象思維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

2 力學模擬實驗教學方法的特點

傳統力學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整個過程大部分學生在臺下聽、看和算,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難以發揮出來。因此,結合力學教學的特點,利用小實驗模擬,并結合多媒體技術,將難于直觀觀察到的力學現象在課堂上直觀展現出來,同時又能讓學生動手模擬操作,這樣既能解決力學理論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問題,又能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現象,激發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2.1 模擬實驗直觀地詮釋力學原理

我們研發了與《土木工程力學基礎》教材配套的模擬實驗用元件盒(教具與學具),元件盒里面配備相應的力學模擬實驗器件,通過力學模擬實驗將構件受力變形效果放大(如圖1、圖2),這樣結構構件受力與變形既能看得見又能摸得著,構件的受力原理就可以直觀地呈現出來。同時,直觀化教學符合中職學生直觀學習優于抽象學習的認知特點,有助于降低學生學習難度,獲得成功感,體驗學習快樂,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抬起頭,注意力不再集中在手機上,主動參與學習,真正“動”起來。

圖1 紙板放上鏈條,紙板向下變彎,體現力與變形一致性原理

圖2 對不同約束的鋼片施壓,來模擬不同支座約束與壓桿變形的關系

2.2 模擬實驗靈活地創建教學情境

除了利用實驗元件盒中的元件進行模擬實驗教學外,而許多模擬實驗教學的器件取自日常用品,教師及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教與學的特點,開發與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創新設計,去模擬結構構件的不同受力方式,巧妙創建教學情境。例如學生學習“平面匯交力系合成與分解”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模擬實驗:用一根尼龍繩子綁住學生課桌,讓學生設法借助教室里其他構件,使自己用最小的力氣用繩子拉動課桌,這樣的設計能激發學生去思考,去尋找要借助的東西,課堂氣氛因此活躍了。這時,學生可以將繩子的另一端頭綁在一個固定點上(例如教室的窗柵),然后從繩子中點垂直于繩子方向用力拉動,就能很輕松地移動課桌,通過這樣的現場體驗,學生對“力的合成與分解”概念及其應用有了初步認識,再深入學習該章節的內容就容易多了。

2.3 模擬實驗巧妙地融合信息技術

中職學生普遍對于生活化、工程化的教學內容興趣較大,對于理論化教學內容比較抵觸,他們上課時經常會問這些內容學了有用嗎?用在哪里?利用多媒體虛擬技術展現工程背景和模擬場景,形象地回答學生的學習疑問。同時,也能抓住中職年齡段學生普遍對虛擬技術感興趣的特點,因勢利導地將其興趣與愛好遷移到學習上來。

2.3.1 影像技術再現真實場景

我們利用影像制品與動畫仿真制作等手段,模仿構件受力現象,呈現隱蔽或微觀變形。讓學生置身于虛擬的工程生產場景中,打破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從而獲得更多的直觀性知識,同時也可避免學生在真實環境下不安全因素的影響。例如在介紹“低碳鋼拉伸力學性能”時,由于受到實驗室條件的限制,我們可以制作“低碳鋼在拉伸過程的彈性、屈服、強化、頸縮、斷裂等五個階段強度及變形變化”動畫,用動畫再現真實情境,剖析低碳鋼在拉伸五個階段的受力特征與變形特點,同樣取得真實效果,讓學生既能直觀地觀察受力變形,又能提高學習的安全性。

2.3.2 動畫技術實現反復學習

利用多媒體動畫能實現反復學習,它可實現暫停播放的功能,這有助于教師對某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分析,有利于難點突破;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能力與掌握程度在電腦上進行自主學習,面向全體學生達到分層學習的目的。

3 模擬實驗教學的應用

在實踐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與任務的要求,合理應用模擬實驗教學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力求學習效果實現最優化。下面以“直桿軸向拉伸與壓縮時的內力”教學為例,說明模擬教學法在“土木工程力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表1)。

4 模擬實驗教學的成效

教學實踐表明,模擬實驗教學法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模擬實驗教學是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下,通過實實在在的模擬實驗操作,來學習和運用專業知識,讓難以理解的專業知識變得直觀、易學。它符合中職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這個階段學生的認識正處于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期,模擬教學法能在抽象思維培養與具體實踐技能之間把握平衡,幫助學生實現認識形式上的過渡。我們采用非隨機分派單組控制前、后測實驗法,從2012級建筑工程施工專業中選擇“土木工程力學基礎”半期考成績相近的兩個班12(18)與12(20)為研究對象,恰巧這兩個班級人數以及其它班級狀況也比較接近(見表2)。

表2 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兩個班的半期考成績(前測)

用抽簽的方法確定12(18)班為實驗組,12(20)班為對照組。實驗組和對照組由同一個老師擔任土木工程力學課程教學,實驗組用模擬實驗法教學,而對照組仍按原來的模式教學。

經過半個學期實驗,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習成績,由于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力學學習成績接近,故暫不考慮前測差異的影響,直接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土木力學期考成績。由表3可知,實驗組的力學期考平均分比對照組高出14.3分,及格率提高15.7%。

表3 實驗組與對照組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期考成績(后測)

除了對比土木力學成績外,實驗期間課題組成員每個月以聽課老師的身份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課堂觀察(每組各三次),并填寫觀察表,在觀察表中設有“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專業技能掌握情況”、“注意力集中狀態”、“學習參與度”、“學習合作性”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等六個觀察項,為方便比較,每個觀察項按“較好”、“一般”、“較差”分別賦予“3”、“2”、“1”分值。

由表4、圖3可知,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成績及表現都明顯地高于對照組。任課教師也反映,采用模擬實驗法教學后,越來越多的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到課堂上,同時,每節課不同的實驗,使學生學習的熱情始終高漲,課堂上玩手機、睡覺的學生明顯少了,且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使教學進入新的境界,學生容易學,教師容易教。

圖3 實驗組與對照組課堂學習狀況觀察對比

5 模擬實驗教學反思

(1)中職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學生易活躍過頭,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易控制,造成課堂秩序混亂,所以要求教師加強教學組織與引導工作。(2)學生長時間在課件環境下學習,影像與動畫的畫面快速變化,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安排好多媒體使用時間,并重視加強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3)部分模擬實驗可進一步優化組合,在有限的時間內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

力學基礎論文: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力學基礎課程群建設構想

摘要:針對目前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力學基礎和數學基礎都較薄弱的現狀,提出了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力學基礎課程群建設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以面向土木工程實際應用為最終培養目標,強化對學生工程素質和工程理念的教育。

關鍵詞:課程群;力學;知識模塊;教學方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整體理論水平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現象,尤其是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普遍的力學基礎和數學基礎都較薄弱,這給結構動力學與彈塑性力學等力學類基礎課程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而結構動力學與彈塑性力學都是土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要技術基礎課程,理論性很強,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力學類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土木專業碩士研究生工程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是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一、課程群建設的目標

由于課程群承載著技能培養目標、協調著課程之間的關系,使培養目標更明確化[1]。因此,為促進教學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強化教學效果,把課程體系中內在聯系緊密的結構動力學和彈塑性力學等課程建設成力學基礎課程群,以面向土木工程實際應用為目標,強化對學生工程素質和工程理念的教育。通過此課程群的學習,使土木工程的專業碩士研究生能夠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較全面扎實地掌握工程結構靜、動力分析的典型方法及其原理,會應用所學力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二、課程群主要建設思路及知識模塊

結構動力學和彈塑性力學都是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涉及數學建模、演繹、計算方法和數值模擬等多個研究領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公式多而冗長、計算難而復雜、求解繁瑣而難以掌握、涉及面廣而不易理解[2]。面對當今力學基礎和數學基礎都較薄弱的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這兩門課程的建設與改革也應順應時展的要求,以增強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為主線,合理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例如,可以結合實際的工程項目,加強案例教學,激發學習興趣,創造學有所用的良好氛圍;除了安排必要的課程教學外,應留有對課程相關的內容及實際工程問題進行學習和討論的余地,培養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強化對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素質的培養,初步設想力學基礎課程群由以下三個知識模塊組成:

1.結構動力學模塊:研究結構體系在各種動荷載作用下的力學行為。通過該模塊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動荷載作用和靜荷載作用的本質區別,牢固掌握結構振動的普遍規律和結構動力分析的基本研究及計算方法,為改善工程結構系統在動力環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有助于在今后的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中減少振動危害,讓振動為人類服務。

2.彈塑性力學模塊:研究可變形固體受到外載荷、溫度變化及邊界約束變動等作用時,彈塑性變形和應力狀態。通過學習,使學生牢固掌握固體變形的規律,掌握非線性變形與塑性變形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深入了解結構的承載力問題,會用彈塑性理論對工程結構的應力與變形進行準確地描述和計算,以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

3.有限元分析技術模塊:有限元法是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種有力的數值計算工具,在土木工程分析與設計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該知識模塊要求學生掌握有限元方法的基礎理論,了解有限元法的特點及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驟,掌握梁、板、殼、三維實體和一些特殊單元的線性和非線性特性,會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對象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單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目前,各種專用的和通用的有限元軟件已經使有限元方法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土木專業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習了結構動力學、彈塑性力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后,應能采用大型有限元軟件(如ANSYS、ABAQUAS等)計算分析實際的工程問題。

三、課程群教學研究

由于結構動力學、彈塑性性力學、有限元分析等課程內容的學習,涉及到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許多先修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綜合性很強,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力學和數學基礎知識,而目前的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此方面都較欠缺。因此,該課程群的教學要求應以面向實際應用制定教學計劃,從原先以力學基礎理論為主逐漸轉變為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培養模式,強調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并強化其應用和創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學習過程。在教學安排上,應針對各校土木專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實際狀況,充分注意和本科階段力學知識、數學知識相銜接,及時復習課程中涉及到的達朗伯原理、矩陣運算、Fourier變換、常微分方程的求解、偏微分方程等相關知識,并對傳統的經典內容加以精選,根據重點引導學生關注工程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力學概念和理論實踐能力,對繁瑣的公式推導和手算能力不做過高的要求,轉而強調培養學生運用現代通用有限元軟件進行建模、分析計算并能對求解結果進行對錯定性判斷的能力,在實踐中較全面、系統、深入地掌握土木工程專業的基本力學理論和分析計算方法。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將老師講解和同學討論相結合,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演示式等多種教學方式,營造師生互動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從多角度去討論問題,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科研能力,可以將學生分成3~4人一組,每組設計不同的實際工程題目,讓學生自行查閱文獻、分工協作、集中討論,在教師指導下有理有據地完成項目,同時撰寫科研報告,并通過分組答辯評定成績。

四、課程群建設的預期效果

通過力學基礎課程群的建設,以適應面向實際工程應用的培養目標為主導,進一步修訂完善力學基礎課程群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土木工程專業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既能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較全面地掌握實際土木工程結構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方法,又會借助有限元分析技術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并為以后的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力學基礎。

力學基礎論文:淺析基礎力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摘 要:基礎力學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方面有著關鍵的作用;從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引導和激勵他們自主學習,在實際工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出一種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新模式和途徑。

關鍵詞:基礎力學 改革 創新 創造力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帶動了基礎學科的發展。工程中的應用技術對基礎力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基礎力學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另外基礎力學本身比較抽象和枯燥的特性也給基礎力學教學工作帶來很大難度[1]。如何在基礎力學教學中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活躍課程氣氛和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國家素質教育發展目標的一部分。

1 基礎力學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基礎力學作為工科學生的基礎課程,公式、公理、推論等比較多,與實踐結合相對較少,學習較枯燥,造成大量的學生對于這門課程不夠重視,所以必須改變現行教學方法以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和潛能。例如課堂教學中可以聯系我國的神州運載火箭、交通碰撞事故等講解動力學問題;在講解靜力學問題中的約束、物系平衡以及材料力學中的彎曲變形時,可以結合我國當前發生的橋梁斷裂事故[2]。講解典型案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使學生廣泛了解科學事件,激發大學生的潛在創新意識,指引他們尋找生活中的力學,促進他們更加注重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創新思維,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

2 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基礎力學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

2.1 結合工程實例,強化學生對工程概念的理解

基礎力學中的公式和公理大都來源于實際工程,所以講解時引進相關典型工程案例進行分析,特別是對災難性事故的分析更能激發學生對力學的學習興趣;另外,對于有些問題,要與學生共同互動探討,強化學生對工程概念和意識的理解。

2.2 引導學生閱讀參考文獻,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基礎力學課程的教材比較多,但是目前為止沒有一本教材給出與其教學相關的參考文獻。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必須是在對參考文獻的收集、查找、閱讀等過程中逐步培養的。為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閱讀一些高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參考文獻。這樣不僅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也能夠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2.3 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對工程計算的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一些力學問題的解決方法已由經典分析法轉變為通過計算機模擬求解。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數值模擬軟件如FLAC3D、ANSYS、UDEC等[3],可以提高他們的工程計算能力以及對計算結果正確性的判斷能力。

3 利用力學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的創新技能

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其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充斥著學生的頭腦。這就使得大學教師必須把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

3.1 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力學競賽

大學里的創新協會為每位學生提供了科技創新機會。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和競賽,能夠激發學生的潛在創新意識和能力,全方位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3.2 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

高校每年都組織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的申請工作,針對基礎力學的應用和學習,指導學生積極申報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幫助學生培養其創新能力;另外,尋找力學基礎好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在研項目中,尋找力學的突破點,進行相關計算和研究,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和意識。

4 結語

在基礎力學教學過程中,要依托學科優勢,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在創新意識。要秉承優良的傳統,開展研究型教學,將教學改革和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在師生之間創造求知的好奇心以及寬松的學習環境,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校在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應積極鼓勵學生提升創造力,使我國的基礎力學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力學基礎論文:連續介質力學的物理基礎

連續介質力學(Continuum mechanics)是力學當中的一個分支,是處理包括固體和流體在內的所謂“連續介質”宏觀運動的力學。它是一門橫斷學科,其研究對象橫向貫穿于眾多領域之中。

這本《連續介質力學的物理基礎》,會引起研究固體或流體宏觀運動的工程師、數學家、物理學家的興趣。不同于此學科通常意義上的工作,這本書從分子尺度上探究了連續介質模型所蘊含的物理假設。這樣,通過同時強調它們的宏觀來源以及對長度和時間尺度的敏感性,可以對相關概念和場的物理實質有一個清晰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將這種方法應用在混合物、廣義連續介質、流過多空介質的流體等相關理論以及分子成分隨時間變化的系統中。同時,也包含統計力學基礎方面的內容用來做為對比,并且有兩部分附錄的內容來闡述相關的數學知識。

本書共分為15章:1.作者寫作本書的初衷;2.連續介質力學的基礎知識;3.與連續介質相關的概念;4.質量和動量的空間局部平均;5.引入速度場來生成相應的運動圖;6.能量平衡的局部形式;7.通過考慮匹配時刻,得到了小尺度的關系;8.時間平均法;9.介紹混合物理論基礎;10.小尺度范圍的考量:動量、對偶應力、非均勻性和力能學;11.用單元平均法聯系微觀與宏觀;12.對具體材料的建模;13.非局部平衡關系;14.經典統計力學基礎知識;15.總結和對今后研究的建議。附錄A介紹了向量和線性代數,附錄B歐氏空間幾何。

通過著重于解釋連續介質模型所蘊含的物理內涵,為連續介質力學的內容做了很好的補充。書中獨特而全面的內容,可以為此領域的學生和專家提供參考,適合力學專業、機械專業、材料加工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和相關的科研人員、工程師閱讀。

甘政濤,博士研究生

力學基礎論文: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力學與時變力學基礎

摘 要: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帶動了土木工程行業的發展,使得土木工程建設中的項目增多起來,其規模也在不斷壯大,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工程項目的復雜性,在施工的過程中安全事故問題也在逐漸上升。導致施工安全事故發生的一個最主要的方面,是由于在整個工程的設計中對于具體施工過程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不全面。土木工程中對于施工力學和時變力學的提出,是對土木工程分析的規范,使得土木工程分析趨于科學性,降低了施工過程中安全事故的發生。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力學;時變力學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土木工程中的項目規模不斷擴大,比較大的工程項目包括高大的建筑、有相當跨度的建筑、地下建筑、大壩、海洋工程等都在不斷增加,它們都是施工大規模、范圍廣、持續的時間長、過程復雜。在土木工程建設規模在不斷增大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土木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安全事故的增多,這嚴重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傷害以及影響了工程建設的效率。因此,對于土木工程的分析研究是有意義的。

一、土木工程分析中的施工力學

1、施工力學和數學基礎

在土木工程這門學科中,時變力學是施工力學最基本的東西。這是由于在土木工程的項目中,施工力學研究的對象都是隨著時間的流動而變化的。力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會隨著時間而向前發展的,在這種變化中,同時還會出現新的想法。這些想法大部分的基礎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的,但是,力學的基本原理是不變的,也就是力學的構成要素是恒定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在不斷的革新,一開始的一些想法已經跟不上現在的發展水平,導致現在對力學的研究更加注重其構成要素的研究,就在這種情況下,時變力學就誕生了。在現在得實際生產中,一些土木工程的項目依據的都是時變力學。

目前,對于土木工程的分析,還要參照數學方面的東西。在土木工程項目的具體施工過程中,那些關于土木工程內在因素的分析需要用到數學中的微積分,因此,在土木工程分析中,涉及到了時變性的數學知識。在具體的土木工程分析過程中,時變數學的施工分析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要注重分析和研究。

2、土木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力學效應

土木工程施工分析中的力學效應包括兩類,即時效和路效。第一類時效,說的是在相同結構的建筑設計中,由于選用了不同的設計方案,導致其最后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最終,力學所處的狀態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建筑物材料的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產生了土木工程中施工力學的時效性因素。第二類路效,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由于采用施工方案不一致,施工的過程和施工力學最終的結果有所不同,導致狀態不同。在具體的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原材料的幾何性質等都能引起施工力學的路效。

二、土木工程分析中的時變力學

1、物性時變力學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過程中,有一些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質會隨著施工的進行會發生改變,會發生這些變化的施工材料就屬于物時性力學的范疇。例如,像施工的過程中用到的混凝土這樣的建筑材料,在使用其后,過一段時間它的物理性質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那么對其進行的施工方面的計算就屬于物性時變力學分析的范疇。關于這一類的時變力學分析中,要特別注重對時間函數的區分,假如用到了時間函數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力學中的方程式進行分析研究。

2、線彈性時變力學

在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過程中,假如所選用的施工材料有線彈性和無熱效應。在整個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施工的循環的時間遠超出了系統自身發出振動是循環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不考慮由于慣性產生的結果,運用靜力學分析的方法,那么,對于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就屬于線彈性時變力學。在以前的分析手段中,關于這類問題的分析一開始采用的是空間變量方程,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因為物理方面的因素和幾何范圍方面的因素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這就使得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要仔細的分析和計算,進而出現了時間上的變量參數。

3、粘彈性時變力學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施工材料很多,隨著施工的進行就會有一些施工材料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擁有這種特性的施工材料具有一定的流變性。在土木工程分析的施工力學中,關于這類問題的分析就屬于粘彈性時變力學分析的范疇。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依據的是時間參數、物理參數、幾何范圍產生的時變耦聯,把一開始的時間上的變量和空間上的變量轉化為有參數變化的方程式。在現實的實際施工過程中,像混凝土、瀝青和粘土等施工時用到的材料都具有這種流變的性質,對于這些原材料的施工分析就屬于粘彈性時變力學分析的范疇。

4、非線性時變力學

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過程中,在施工過程中用到的材料有一定的非線性,那么關于這部分材料的施工分析就包括在非線性時變力學分析的類別中。像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巖土介質等都屬于非線性特點的材料,在對其地基進行挖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粘彈性時變力學進行分析,另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利用積分轉換。在不屬于線性時變力學的計算范圍內的,最終得到的結果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一開始的使用過程、幾何范圍、物理因素等。實際上,在不是線性分析中,時變分析和傳統分析方法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是有區別的。

非線性包括了物理上的、邊界上的和幾何上的非線性,并且這三類中有細分為好多小的方面。在實際中的解決方法中,可以采用數學中的微分方程。

三、結語

(1)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過程中,關于受力的分析屬于比較大的工程設計計算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中,需要全面的分析所設計的圖紙和施工的整個過程兩個方面,這樣才可以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2)在對施工力學進行分析時,極值或者最后的結果是與一般的非施工力學分析法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差別小到一倍之差,大到三倍之差,所以需要加大對其的重視程度。

(3)如果所采用的施工材料有明顯的粘性、非線性的特點或者施工中具有熱效應,那么就需要通過更加專業的施工力學方法進行研究;如果在施工中改變的只是幾何的范圍或者所使用材料的特點,就需要依據施工過程中的不同參數進行多次常規分析組合。

(4)如果施工材料有很明顯的粘性、非線性特點或者施工過程中有熱效應的產生,那么工程結束后表現出來的力學最終的結果與施工的過程有聯系,由此可以得出,采用施工力學手段,對施工的整個過程進行最優處理,使得在相同的工程條件下,使得最終的結果最優。

(5)在土木工程分析力學的施工過程中,依據的是時變力學,包括的對象有線彈性、粘彈性、非線性、熱彈性及物性時變力學。為了突破土木工程施工力學分析中的問題,需要注重研究在施工過程中的時變力學數值的方法及其通用程序,來找到施工分析計算的好用的方法。

(6)在土木工程分析施工的過程中,應依據不同工程類型的特征分別進行研究,例如,結構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大壩工程、橋梁工程、海洋工程等。所屬不同類別的工程要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把所有的人力和物力收集到一塊進行研究,制定出只屬于本類別的有效的解決方法、過程與制度,這在未來是急需要解決的。對土木工程分析施工力學的研究,將會在整個土木工程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力學基礎論文:應用型本科院校基礎力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摘要:基礎力學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機械制造等工科的專業基礎課。文章依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提出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在自主的條件下實驗、在工程的背景下實踐”的基礎力學教學新理念,從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分層次力學實驗體系的構建、開放式工程訓練情境的營造等方面對基礎力學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實踐。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基礎力學;教學改革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擔負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一般認為,應用型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工業和工程一線崗位從事解決實際問題并維持正常生產的高等技術型人才[1]。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以實踐能力培養的系統性代替知識培養的系統性[2],解決封閉的課堂教學與開放的人才成長工程環境相矛盾的問題,探索適合應用型人才成長的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在基礎力學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3-4]和結合工程實際[5-6]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嘗試。常州工學院是一所定位于“面向基層、服務地方和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本科高校,學校基礎力學教學團隊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對基礎力學的教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實踐。精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突出力學原理的工程應用,提出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在自主的條件下實驗、在工程的背景下實踐”的教學新理念,在應用型人才的力學知識與能力系統的塑造培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基礎力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定位與問題

在應用型院校中,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等基礎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機械設計制造等工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聯系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橋梁和紐帶,在專業培養計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生對力學知識體系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就業后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養成。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本科基礎力學教學應定位于“培養運用力學基本原理處理工程問題的分析與計算能力”。

目前,傳統的基礎力學教學尚有一些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適應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采用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力學分析局限于簡化后的計算簡圖,只考慮力學模型而忽視構件(結構)原形;力學實驗采取“課堂講授公式,實驗驗證理論”的固有模式,實驗項目局限于驗證性實驗,學生按固定的步驟機械地完成實驗;重理論而輕實踐,工程實踐教學缺位,力學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脫節,學生不能學以致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力學的學習失去興趣,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探究式教學,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

針對基礎力學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認知新事物,通過主動學習原始材料探索有規律性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提煉結論,學生體驗到發現新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習力學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比如,在理論力學關于“點的速度合成定理”的教學,可利用PPT展示工地上塔吊的工作視頻,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求滑車相對于地面的速度?”進一步引出“絕對速度”、“相對速度”及“牽連速度”等力學概念,通過討論與啟發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提煉形成結論性的知識點――絕對速度等于相對速度和牽連速度矢量之和,最后通過列舉工程案例將新知識應用于實踐。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完整地體驗到用力學原理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鍛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如,在材料力學關于基本變形的教學中,當學生學會從幾何、物理和靜力學三個方面入手推導“單軸拉伸(壓縮)”正應力公式后,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認知規律,此后的“圓軸扭轉”、“梁的彎曲”等基本變形下的強度和剛度計算公式,推導思路基本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只起引導作用,不再面面俱到地詳細講解,把探究問題的過程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在開放與自主性的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新知識構建的全過程。

基礎力學的各門力學課程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知識體系,課堂教學中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從知識體系的角度探究規律,不斷加深、豐富對力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如關于桿件受力分析的截面法,材料力學中矩形截面梁的正應力關于中性軸對稱,結構力學中的平行弦桁架的上、下弦桿的內力也是對稱的,可認為桁架是由梁衍化而來的結構形式,在對比分析各種工程結構形式的受力特點及技術經濟優勢中,讓學生加深對力學基礎概念的理解,培養綜合分析能力。

探究式教學教師由單向知識傳授轉變為基于解決問題的互動式教學,學生由被動繼承知識為主的學習轉變為對未知事物的主動求索,從“知識本位”上升到“能力本位”,從“發現問題”遞進為“應用理論”。

三、構建分層次力學實驗體系,在自主的條件下實驗

力學實驗是工程設計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力學實驗體系的改革也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和興趣差異,構建由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構成的分層次實驗體系,從不同層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實驗內容從基礎性課內實驗向綜合性課外實驗延伸,實驗性質也由驗證性向綜合性和探索性轉變。

基礎性實驗由演示實驗和基礎實驗組成。演示實驗用于課堂教學中引出問題和驗證理論。通過視頻、動畫、圖片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啟發學生從中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力學現象并進行力學分析。基礎實驗是將理論教學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直接用于實驗分析中,熟悉和掌握重要知識點,培養熟練操作實驗設備、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

綜合性實驗綜合應用一門課程的多個知識點或多門課程的相關知識點,體現所學內容的交叉與融合。這類實驗注重綜合性和自主性(自選題目、自選實驗方案),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性實驗配合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就專業相關實際工程中的力學問題提出力學模型、分析方法和實驗方案。或從任課教師的科研項目中提煉與力學計算相關、難度適中的實驗內容,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歷經調研、立項、實施、結題等科研活動過程,使學生經受系統的科研訓練。

四、營造開放性工程訓練情境,在工程的背景下實踐

(一)力學教學著眼于解決工程問題

實踐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礎力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對于應用型本科的基礎力學教學,要在專業培養計劃中強化工程的觀點,優化整合基礎力學與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將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根本依據。

(二)提供各種訓練途徑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基礎力學課堂教學之外開辟第二課堂,營造開放性的工程訓練情境,結合力學競賽、橫向課題、社團活動等課外實踐途徑,讓學生在真實工程的背景下體會力學建模、力學分析和計算過程,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力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對力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相比常規教學方式,力學競賽具有趣味性、激勵性和交流性,切合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欲強的特點。結合定期舉辦的省級、國家級大學生力學(實驗)競賽,組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報名參賽,并給予系統的輔導和培訓。對于獲得比賽名次的學生,所在學期的基礎力學課程可予免考,直接給予良好以上的課程成績,激勵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學習力學。

依托學校工程教育中心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參與橫向課題項目,特別是與力學原理相關性強的內容(如現場檢測玻璃幕墻拉結螺栓錨固強度、檢測鋼筋混凝土屋架強度、檢測行車混凝土梁撓度等),讓學生參與完成其中的力學分析、工程結構位移測試、材料及構件力學性能檢測等工作任務。讓學生在真實工程背景中意識到力學的實用價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組織學生成立“力學社”、“機械創新社”、“工程檢測小組”等科技社團,開展經常性的工程實踐活動,以“項目實現”作為工程實踐的組織原則,發揮社團骨干成員的核心作用,以點帶面地發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工程實踐,既鍛煉了學生用力學原理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溝通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應用型本科基礎力學的教學應秉承“從工程實踐來,再回到工程實際中去”的理念,改革基礎力學“課堂傳授知識、實驗驗證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營造工程情境,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習、在自主的條件下實驗、在工程的背景下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力學基礎論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觀的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改革

【摘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觀,結合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課程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改革大土木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是大土木工程的一門通用的專業基礎課。該課程的主要特點是內容豐富,應用廣泛,但連貫性差,公式多,涉及學科多,假設條件多,知識體系松散。此外,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答案。而高職學生本身理科基礎普遍較差,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推導能力相對較弱,要在短短的64課時內掌握如此多的內容,還要考慮到不同的試驗方法有不同的適用情況,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根據高職學生的認知基礎、接收能力和土力學的學科特點,在有限的課時內把知識講活,并能聯系實際工程,拓寬到其他工程領域,是該課程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觀,探討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的改革。

一、從緒論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從第一次課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求知。在上緒論時,可以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學習該課程?本課程在大土木工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土力學理論掌握不好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同時,介紹本地區地基基礎工程成敗的實例和國內外人們熟知的工程案例,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倉地基破壞的原因和處理方法、蘇州虎丘塔和意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原因和加固措施、美國Teton壩潰壩的整個過程,以上案例可歸結為與土有關的強度問題、變形問題和滲透問題。這就使學生認識到土力學作為地基基礎的理論基礎,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基礎作為建筑物的根基,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另外,地基基礎工期長,通常占總工期的20%以上,造價高,可達總造價的30%,這些數據也會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進而產生學習愿望。

二、基本大土木工程觀,注重教材建設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高職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市場上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的教材有幾十種,大部分是按照各專業規范編寫,摘錄大段規范,專業特色非常明顯。這樣的教材學與用結合緊密,規范講什么,就教什么,短期效果明顯。但從長遠看,學建筑的不懂高承臺樁,學路橋的不明白彈性地基梁板。而市場經濟下的學生面對的是土木工程各個領域,如通過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2007級、2008級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有近四分之一的畢業生未從事建筑行業,而是轉向公路、鐵路、市政等其他工程領域。其中,畢業生的反饋意見中提到:土力學知識應用廣泛,但由于使用的規范不同,建筑依據的是《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路橋依據的是《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就出現了在專業術語、基本概念、計算參數和評定標準等方面的矛盾。還有,國家規范每10年左右修訂一次,規范變化了,教材落伍了,要重新進行修訂,但教材的修訂總是滯后幾年,常常出現在學校學的是老規范,在工地上用的是新規范。這就是現行教材與規范聯系太緊密而忽略了基本理論教育的后果。

因此,教材的編寫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觀,考慮到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是一門大土木工程的專業基礎課,內容上應面向工程共性,不應以某本規范為依據編寫,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教育。基本原理清楚了,“萬變不離其宗”,不論規范如何變化,都可以從容應對,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工程適應性。但同時也要考慮到高職學生理論基礎比較薄、接受能力比較差的特點,還需要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對所學進行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各行業標準的異同。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在課程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章節,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探索傳統黑板教學、多媒體教學、項目化教學及啟發一發現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結合的立體式教學模式。

第一,多媒體和黑板并行。多媒體課件把教學內容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能節約時間,豐富教學內容,增加信息量,彌補單純理論教學的不足。如在講土壓力時,通過動畫,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動土壓力和被動土壓力中擋土墻的移動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兩種土壓力的概念;在講到邊坡時,通過播放某基坑邊坡坍塌過程的錄像,使學生對邊坡的重要性產生深刻的認識。而在經典理論知識的講解中,還是要發揮黑板教學的優勢,采用板書推導重要公式。這種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學生印象。

第二,項目化教學。以項目為載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質和土的工程分類,指標多,難以記憶,容易混淆,很多學生直到課程結束還沒有搞清楚。所以,在上本章內容前,先介紹一份學生宿舍樓勘察報告,通過勘察報告介紹指標含義、表達符號和適用范圍。再讓學生對宿舍樓周圍的地形及裸露地面的土進行觀察,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指標的記憶和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現場調查的能力。而在地基處理教學中,選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紹各種地基處理方法及其加固機理、施工步驟、質量檢驗;選擇失敗的工程項目,說明地基處理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工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地域性。

第三,啟發一發現式教學。將啟發法與發現法結合起來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從教師的教學方面看,是啟發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是一個引導者,通過創建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使學生跟隨授課內容進行思考;從學生的學習方面看,是發現法,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從“教”與“學”兩方面看,是啟發一發現式教學。啟發一發現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好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繼續學習的能力。

第四,現場教學。由于地基基礎屬于隱蔽工程,很難看到建筑物的基礎,因此,在施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組織現場教學。如在學習樁基檢測時,帶領學生到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了解基樁檢測儀器,操作過程和數據處理方法等;在學習淺基礎和樁基施工時,結合現場講解基礎的構造和施工方法,既使學生掌握先進技術,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但由于教學安排的固定性和工程的不確定性,并不是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工地進行現場教學。為了彌補這種缺陷,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按照大綱需求制作精美的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圖片、動畫和施工錄像將基礎施工和試驗過程展現出來。

四、“引進來、走出去”。構建“工程型”教學團隊

教師能力的高低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作為高職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有豐富的工程經驗。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師是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有理論,但較缺乏實踐。因此,應對教師進行培訓。例如,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定期對專業教師進行培訓,選派中青年教師“走出去”,深入企業進行輪崗、頂崗鍛煉,從課堂走向工地,直接參與生產實踐,緊跟行業發展,從工程中找尋適合教學的項目,提煉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此外,還鼓勵教師參加注冊巖土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考試內容涉及建筑、路橋、港口、水利、地下工程等幾十本行業規范,通過復習考試,幫助教師學習行業標準,擴充知識體系,有利于“大土木”教學。通過“引進來”,聘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將他們的工作經驗和生產實踐傳授給學生和青年教師。

五、加強實踐教學。開放實驗室

實驗教學是本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土的基本指標即密度、比重、含水量、液塑限、壓縮系數、壓縮模量、凝聚力、內摩擦角等,都是通過實驗測定的。所以,,在進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實驗教學的改革。以前的實驗課就像工人在生產線上生產產品一樣,教師先分好組,再把實驗內容、操作步驟、數據處理、報告形式講清楚,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設定機械地完成操作,上交實驗報告,就算完成整個實驗教學,并沒有經過獨立的思考。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實驗內容,學院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熟悉實驗設備,根據實驗指導書進行預習。在實驗課上,教師只作重難點講解,其他的則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教師只起到指導和監督的作用,并記錄學生的實驗參與過程,以此作為實驗成績評定的依據,鼓勵數據不合理的學生重做實驗,以此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同時,在實驗內容方面,也應做到優化,在開設驗證性試驗的基礎上,開辟設計性、綜合性等提高性實驗。

六、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活動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地質歷史,使各地土質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東北凍土分布廣泛,黃土高原濕陷性黃土居多,膨脹土遍布廣西境內。因此,各地區地基處理的方法、基礎的類型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地質條件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改革應考慮不同專業的共同點與差異性,注重基礎理論教育,考慮實際工程應用,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既能學到土力學基礎知識,又能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力學基礎論文:力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摘要:我校的理論力學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和現代化教學體系。本文主要介紹我校理論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國內從事相關課程教學的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理論力學;教學改革;課程

一、引言

理論力學是工科專業大學生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程,它的基本任務是在學生已有的中學力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具有對工程對象正確建立力學模型的能力,具備對這些力學模型進行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的能力,具備利用理論力學的基本概念判斷分析結果正確與否的能力。我校的理論力學是一門面向全校開設的基礎課程,授課采用兩本教材,一本是洪嘉振教授等編著的《理論力學》,該教材從矢量力學出發對概念進行闡述,授課對象為機械類專業學生;另一門教材為劉延柱教授編著的《理論力學》,該教材從傳統的結構力學出發進行描述,授課對象為船舶工程、環境、土木等專業學生。我校的理論力學于2003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經過十余年的建設,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課程和教學體系。以下以機械類專業的理論力學為對象,介紹課程的教學體系與改革內容。

二、教學體系與改革

1.教學內容安排。本科生理論力學研究的對象為剛體,主要講述平面問題,授課內容包括靜力學、運動學與動力學三部分。我校機械類專業的理論力學授課學時為81學時,課程于大二上開設,學生人數500多人,由4~5名教師承擔教學任務。課程內容安排為:緒論2學時,數學基礎5學時,靜力學12學時,運動學14學時,運動學計算機輔助分析8學時,矢量動力學基礎10學時,剛體動力學8學時,分析力學14學時,動力學計算機輔助分析8學時。教學所用教材是從矢量力學對問題進行描述的,因此在正式進行理論力學教學內容前,安排了5學時的數學基礎授課,介紹教材中所需用到的數學知識,并且統一符號表達。目前大型工程軟件在實際工程中得到了大量使用,是現代工程設計的主要手段之一。運動學和動力學計算機輔助分析內容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與大型工程軟件應用相接軌,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應用軟件的理論構架和計算方法。理論力學中,靜力學內容較為簡單,難點在于摩擦平衡問題。運動學主要包含定點和動點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中動點問題是難點。動力學中,碰撞問題需要用到動量定理和動量矩定理的積分形式,拉格朗日第二類方程涉及到動能定理的內容,因此動力學內容的重點是碰撞問題、達朗貝爾原理、虛位移原理、拉格朗日第一類方程和第二類方程。課程安排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不占教學學時。期中考試內容為靜力學和運動學,期末只考試動力學。因為動力學內容中需要用到靜力學和運動學的知識點,例如采用達朗貝爾原理解題時需要用到靜力平衡和運動學中的加速度分析等,因此期末考試事實上是對理論力學所有知識點的測試。

2.多媒體技術應用。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在高校的授課中得到了大量使用。使用電子教案后,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開展課堂討論,實現啟發式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要達到此目的,教師應在電子教案的制作上和內容安排上做足功夫。以往板書教學的優點是學生可以有充分的時間理解和消化教學內容,有充足的時間做筆記,課后復習時對課堂內容的印象也較深。電子教案很容易使得教師講課內容快和產生“走馬觀花”現象,導致學生來不及消化課堂內容。因此,電子教案的使用應當注意如下問題:一是電子教案的內容安排上應當盡可能地接近板書形式,前后內容進行有效關聯,便于學生理解;二是進行電子教案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關鍵知識點應該利用板書進行輔助;三是教師應當掌握好講課速度和授課技巧,不斷進行課堂師生互動,實時掌握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掌握程度。要取得好的講課效果,任課教師應當不斷磨煉和提高個人授課技巧,提高電子教案的實用性,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理論教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的目的。我校的理論力學電子教案多年來根據使用情況和學生的反饋不斷得到完善。為了給學生一個直觀認識,電子教案中針對教學內容的各個知識點開發有大量的動畫顯示,這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另外在教學中,針對航空航天和機械等系統,穿插了一些科研介紹,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多年的教學實踐顯示出,該電子教案在精簡授課學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實效,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開發電子教案的另一個目的,是可以為兄弟院校提供教學參考。

3.計算機輔助計算基礎與應用。以往的理論力學課程較少涉及計算機輔助分析的內容。對于實際工程系統,目前計算機輔助分析已經成為現代工程設計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已經開發有成熟的大型工程應用軟件,這些軟件是基于力學的基本原理進行開發的,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結構和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我校的理論力學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了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計算機輔助分析內容,開發了《理論力學求解器》軟件(在紙質教材中附有光盤),并且分別在運動學和動力學的計算機輔助分析理論教學內容結束后,安排學生上機實踐,進一步理會理論力學的關鍵知識點,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大型工程軟件的構造和計算方法等有一定的認識,領悟掌握好理論力學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工程服務打下基礎。采用以上教學改革措施,可以達到理論教學內容與工程應用軟件相結合的目的。

4.實驗教學。我校的理論力學課程安排有實驗內容,包括靜力學、運動學、振動、、綜合演示等實驗。學生可以按學號登陸“工程力學教學基地”網站(http://),網上察看選課辦法和實驗要求。實驗教學要求學生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在規定的時間段內利用業余時間獨立完成實驗,并且提交實驗報告。實驗教學由工程力學實驗中心教師承擔,不占理論力學的教學學時。實驗作為理論力學教學的輔助功能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以達到理論教學和實驗相結合的目的。近年來,工程力學實驗中心對大量的教學實驗進行了更新和改造,充分應用新的實驗技術和結合工程實踐,開發出了一批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為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提供了條件,詳見以上的教學基地網站。

三、結語

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和艱巨的任務,一門課程的體系與教學內容的完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反復錘煉,應根據科技的發展去除陳舊內容、補充新知識。理論力學是一門工科專業必修的技術基礎課程,它是工程技術的主要基礎之一,對于機械和航空航天等專業尤為重要。在面對新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下,理論力學課程應當順應科技的發展,不斷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革新,實現課程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培養合格的創新性工程技術人才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蔡國平,男,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博士,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結構振動與控制。

力學基礎論文:《無機材料課程基礎》動力學教學的啟發式教學初探

摘要: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啟發式教學進行了探索。從動力學最基本的概念出發,根據常規的思維模式,以問題為中心,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知識體系進行了梳理。以生活常識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為基礎,通過設問和解疑,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辯證法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形成自身的開放性的知識構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啟發式教學;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根據情境中的線索調動頭腦中事先準備好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先前經驗,通過主動積極思考,對新信息進行解答并賦予它們具有學習者自身特色的意義,然后以此為原材料,形成自己的知識構架。教育的問題,其本質是促進學生思考,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因而,作為教育主體的老師,其角色也要發生重大變化,由原先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思想的傳播者。其主要的使命,是以所要傳播的知識為媒介,教會學生去思考,并得出具有自身特點的結論,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知識的結構。教育的目標不再是向學生“移植”單純標準化知識體系,而是要讓學生建立在標準化知識體系基礎上的開放的思維體系。在這樣一種體系中,學生具有系統的基礎知識,但又對所獲得的知識具有深度的思考甚至質疑。相比單純的標準化知識體系,在標準化知識體系基礎上開放的思維體系在當今的社會中,顯得更為重要。而如何建立一個思維體系,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在幾年的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的教學中,筆者所在教學團隊以建構主義為指導,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無機材料課程教學實踐。本文將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部分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和同行進行交流,以期提高教學水平。

一、問題體系的梳理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的關鍵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顯然,問題是認識的起點,是興趣的表征,是創新的開始。在學習過程中,也是區分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標志。開篇伊始,需要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是:什么是無機材料動力學?根據無機材料科學基礎教材的精神,筆者的理解是無機材料制造過程中材料組成原子移動的科學。以此為出發點,根據常規的思路,就可以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原子移動的方式是什么?原子移動的動力是什么?原子移動的阻力是什么?(促進)原子移動的目標是什么?如何提高過程的時間效率?從本質上來講,無機材料動力學所解決的問題就是這五大問題。以下根據這五大線索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通過“原子移動的方式是什么?”這一問題,可以解決課程中關于原子移動的基本概念:擴散、粘(塑)性流動等,溶解沉淀、蒸發凝聚。其中前二個概念為較高層次的概念,擴散為介質中單個粒子的移動,而流動則是粒子群體移動。而溶解沉淀則是一處的固體(晶體)溶解于液體(熔體),在液體(熔體)中擴散,然后在另一處的固體表面沉積。蒸發凝聚則是固體蒸發,擴散或流動,然后又凝結的過程。以這樣一個線索,就很容易將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過程中的各章內容―擴散、固相反應、相變和燒結中的原子移動概念很好地進行梳理。對“原子移動的動力是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也可以貫穿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的全部內容。從本質上來說,原子移動的動力就在于其起始位和目標位的化學位差異。而化學位的差異可以由濃度(活度)差異、凹凸面差異和顆粒大小差異、體系中不同組分之間的相容性差異、以及溫度差異和壓力差異所影響和決定。由于不同部位的化學位差異的存在,在一定條件下,體系的不同部位的化學位將趨向于均衡。就如處于不同高度的液體在連通的情況下要處于同一平面一樣,由化學位所表示的“位能”也將在一定條件下趨向于均衡到同一位能值,從而導致粒子的移動。這樣,利用化學位的差異以及體系不同部位化學位在一定(動力學)條件下趨于均衡化的原理,就可以很好解釋正擴散、逆擴散、蒸發-凝聚、溶解-沉淀以及燒結過程中的晶體長大和二次再結晶、熱壓燒結的流動機理等各種知識。對“原子移動的阻力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很方便地理解液固相變和液液相變的機理問題。均一體系形成的新的界面所產生的附加能量,成為液固相變過程成核-生長過程的過冷問題。對原子移動的阻力這個問題另一個角度的涉及無機材料的制備問題,在溫度較低時,原子的運動受到環境(由化學鍵力形成的制約)的制約原子難以移動,只有在溫度升高時,環境的制約相對減小,原子才得以移動。無論擴散還是流動的原子遷移模式,無不受這個規律所影響。對于“原子移動的結果和目標是什么?”的回答,與無機材料課程中談到的燒結問題密切相關,由此可延伸出收縮、氣孔率、實現設計的相結構以及材料的最終性能等。就如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考慮的一樣,過程的時間效率非常重要,具體體現為速率和效率。圍繞速率,動力學就有一系列數學表達式,如Fick第一、第二定律、楊德方程、金斯特林格方程、相變中成核生長速度、晶體長大速度以及燒結過程中的頸部尺度和時間的關系、氣孔率和時間的關系等。而為了提高效率,陶瓷制造之所以要用粉體為原料、制造微晶玻璃為何要用晶核劑等問題也得到在這個角度的答案。通過將上述五個基本問題進行解答和梳理和擴展,可以涵蓋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基本內容。在教學中,在尊重原教材的前提下,利用建構主義思想,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基礎知識,以辯證法和認識論為指導,通過構思新的問題,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二、生活知識和基礎知識是構建知識構架的初級原材料

就無機材料而言,由于其普通而傳統的特性,無論是水泥、玻璃還是陶瓷,大學生們在生活中都已經形成不同程度的接觸并形成一定程度的認識。另外大學的基礎課程如物理化學、物理學和化學等也為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說,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知識體系而言,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原始的、初步的知識體系,但這個知識體系可能是模糊的、若隱若顯的。具體體現在一些問題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一些在專業人士看來,非常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的知識,在學生那里是離散的,缺乏有機聯系的。因而,如何在這樣一種模糊的、離散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明確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知識體系或稱為網絡,恐怕是任課教師的一個主要任務。在學生已經有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出發點,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可能是完成本項任務一個可行的方法。下面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其一為破碎瓷器的斷面,大學生中,很少有人沒有過打破碗的經歷。部分好奇心很強的學生可能也觀察過陶瓷的斷面,盡管模糊,但對斷面的形貌肯定有一定的概念。通過老師提醒,對破瓷斷面很容易形成如下的知識:粗糙的、不吸水、很硬。在這樣一個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就很容易提出如下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是粗糙的?為什么不吸水?為什么飯碗的表面不粗糙。為什么泥菩薩不能過河而古代貿易中沉船中的陶瓷幾百年后仍然完好?通過這樣一些設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講解,就較為容易地能把擴散、流動、燒結的內容揉合到一起,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升華,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其二是液固相變的問題。學生們已經在先學課程的物理化學中得到如下的知識,平衡狀態下,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條件是體系的自由能(焓)ΔG≤0。從這個角度,很容易引導學生接受這樣的概念:相變自發進行的必要條件也是ΔG≤0。以這樣一個基本的規律,就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是小于等于0?等于0意味著什么?小于0意味著什么?以學生已經根深蒂固的基礎知識――水在0℃結冰為基礎,就很容易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知識:ΔG=0,就是指0℃時冰水混合物的自由焓差。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學生自然就會想到ΔG

三、辯證法是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和形成開放性思維的思想武器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利用辯證法思考的經歷。諸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一下”“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換個角度思考一下”,都有辯證思維的影子。大學生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系統學習,更有利于他們以辯證法為思想武器,促進自身知識的構建,并使知識體系具有更加開放的特性。以對立統一規律為例,如前所述,在考慮顆粒移動的促進作用的同時,對立統一規律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什么因素可以阻止粒子的移動,使學生形成新的思考。課程中很多具有極值的曲線,如晶體生長速度和過冷度的關系等,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對立統一規律加以解釋。舉一反三,很多問題學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掌握和延伸。在學生掌握了利用這一思維方法的基礎上,再傳授給學生在二分法(非此即彼)基礎上的多元體系復雜性的認識,也就是說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認識。使學生課程知識有一個很好的梳理,對課程體系有更好的把握。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同樣也可在教學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同樣,以辯證法的思維模式,也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很多教科書上沒有涉及的內容。如在成核-生長的液固相變的描述中,書中只告訴我們由于在純粹的液相體系中形成新的固相,界面能需要用液相變為固相放出的潛熱補償,因而,需要成核。但并未解決成核后在過冷狀態下液相變為固相后放出的潛熱對體系溫度的影響。諸如此類,利用辯證法的思想工具,還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很多問題。有些問題,可能是能夠得到答案的,有些問題,可能本身就是現有科學體系沒有解決的。因而,通過學習,學生所構建的新的知識體系是并不完美的,是尚存懸疑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索。相比自我封閉的知識體系而言,這樣一個體系無疑是具有活力的。

以問題為中心,可很好地對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動力學的內容進行梳理,關聯無機材料科學基礎各部分知識,形成以問題為中心的網絡體系。以學生原有的生活常識和先修課程,可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和重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以辯證法為指導,可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引導學生不斷創新,探索未知,提高自身的創造素養,則對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力學基礎論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中的實踐應用

【摘要】實踐證明,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在高職教育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教學為例,闡述了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如何設計“任務”、如何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以及如何評價“任務”完成情況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任務驅動”教學法 高職教育

在高等職業土木類專業的教學中,必須實施和貫徹以任務為驅動的學習活動,任務驅動法正是符合高職類的項目化教學要求,符合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目標。任務教學法的核心是:在教學中以任務驅動教學,以學習任務為中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主進入學習過程,自主深入社會,獨立或協作運用相關知識,完成學習的任務設計。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是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由于課時的限制,將原來的《土質與土力學》與《基礎工程》這兩門課程合并,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偏重于實踐,而對于大量的計算要求做了簡化,重在培養學生能夠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門課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力學基礎、識圖基礎以及工程材料基礎。而對于目前高職學生的現狀,學生個人基礎差距比較大,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水平相差懸殊,而且很多學生本身對理論計算存在反感,但對實際操作卻能夠有一定的興趣。基于這樣的現狀,本人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設計《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在實際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精心設計學習任務

對于土木類專業,限于其工程量大、實踐場所有限、實踐設備與耗材投入量大、實踐周期長等特點,很難采用真實工作場景中的任務教學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使教學更貼近實踐,課程的任務設計應以職業情境中的典型職業活動為基礎,模擬施工工作環境。課程任務的設計應遵循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基本思路,著眼于“行動領域”的開發和典型工作任務的確定,在此基礎上描述“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并使之細化,形成“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再具體化于若干“學習任務”中。

通過到施工現場進行調研,我們認識到,施工單位對于高職畢業生的要求為:需要對一般的工程結構有所認知,對工程施工過程有合理的安排,對工程施工圖能進行正確識圖從而進一步計算工程量。因此,基于這樣的需求,我將課程進行了項目化處理,每個項目中都包括對工程結構的認知、施工過程的安排以及工程圖的識圖。為了與工作過程緊密聯系,我將原來土力學和地基基礎兩部分內容融為一體。在項目中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目的而去學習土力學的知識。這樣,學習的目標性和興趣會進一步提高。

二、細致引導任務進行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因此,任務展示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引導學生去討論、分析任務,讓學生思考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做哪些事情,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要模擬工作過程,就需要讓學生本身的身份也進行轉化,這時可以以分組的形式完成任務,每個小組要有項目經理、技術員、安全員、資料員、質檢員等不同身份的成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雖然每個人都參與了,但是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到下一個任務時,再進行身份的交換。這樣做,一方面深化了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提高了責任感與凝聚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每位同學的特長,同時在角色互換中與同學之間汲取經驗。

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根據學生自學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如對于“識圖”環節,可以通過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教師補充施工照片等方式輔助完成任務,加強感性認識,具體的算量工作由學生自己完成。而對于需要一定理論要求的“地基強度和沉降驗算”環節,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不同,有的小組以自學為主即可解決問題,而有的小組則需要通過老師系統性的知識補充才能完成任務,此時,就需要綜合考慮班級的狀況而進行引導方式的選擇。在學生擬定施工方案時,可以由學生自己進行地基情況的假設,也可以由老師給出地質資料,施工方案中不僅要有施工的流程,還要有施工中易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方法、施工需要哪些材料和機械、對于材料的要求、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環境保護措施等。通過這些環節,可以突破本門課程的范疇,將課程延伸到《工程材料》、《施工組織設計》、《工程監理》、《工程識圖》等多門課程中去,從而將知識系統化,更加符合現場作業情況和作業流程。

三、積極總結評價任務

任務完成后,檢驗和考核任務完成情況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肯定,學生可以通過幻燈片展示、角色扮演、模擬會議等方式進行。每一個任務或子任務完成后,要求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要盡可能要求每位同學上臺展示或操作,為每位同學提供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培養專業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完成的課程,最終的成績評定可以不完全以考卷為準,甚至可以拋棄考卷,而主要以學生在完成任務中的表現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由于每位學生本身的能力和水平不同,有的理解能力較強,有的綜合搜集資料能力較強,有的人際統籌能力較強,不論側重于哪個方面,不論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只要學生在課堂中認真參與了項目的完成,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都可以認為他完成了教學要求,而不必拘泥于過去教學要求中掌握哪些知識或技能。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這門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固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如土木工程的特殊性決定了模擬的有限性,雖然試圖模擬工作過程,但有時未免顯得紙上談兵,因此,需要更多的教學輔助手段,甚至有條件的話到現場進行實地參觀效果更好。另外,正確合理的任務設計是保證學生掌握技能及正確應用技能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經常性地到現場進行鍛煉,了解與掌握現場施工過程、施工要點等,注重教學水平和教學手段的提高,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適合職業教育的需要,真正成為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网站 |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女人a级毛片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极品粉嫩嫩模大尺度无码视频|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中国女人内谢69xxxx免费视频| 国产色综合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三区|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麻豆|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aⅴ在线观看| 国内外精品激情刺激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99re8热精品免费视频|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把腿张开看老子臊烂你免费|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99久无码中文字幕一本久道| 51看片免费视频|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电影无码午夜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黑人又粗又大又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国产成人av免费网址|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