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

時間:2022-05-04 03:05: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高中語文學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探究的路徑和方法

一、語文個性化教學的實踐意義

教師語文素養的高低決定著教師是否愿意采用個性化教學思路來進行教學。個性化教學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學習,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創造一個和諧、自由和開放的課堂氛圍,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并做到多元化教學使每個學生能夠得到健康良好的發展。

(一)激發學習興趣

個性化教學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大膽的演繹,具有開闊的教學思路才能充分拓展教學空間,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如教師在閱讀課本范文時,豐盈的感情表達和自然而然的表情流露相得益彰,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章本身具有的美感,因此而喜歡上語文這門課程。

(二)提高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個性化不單是指教學方式上的改變,其重要作用之一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身發展規律都有待挖掘,這就需要教師把個性化教學的重點放在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上,使學生能夠在自主性的學習當中找到樂趣,并愿意在課外時間里對語文知識做大量補進,從而使學生能夠熱愛語文,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就相應提高。

(三)促進個性發展

語文教學個性化還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作用,開展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熱愛生活,健康發展自己的個性,教師的文化素養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也使得學生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

(四)培養創新能力

語文個性化教學在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語文個性化教學才算是開展成功。

二、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的必然途徑

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集中體現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是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思考和學習的關鍵因素,教學個性化必須由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和個性來體現,所以教師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勢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心理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內容較單一,而教材既然被選用,其中的個性特點需待挖掘,而不是片面性地將其忽略,每篇課文的風格自然有作者創作的初衷和隱含在文章里更為深層次的個性涵義,所以教師要學會如何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學習中充分培養學生的諸方面才能。

語文課堂的魅力所在,其一是語文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所體現的人文情懷,其二就是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創造性教學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個性方面上有所創新,尊重不同學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學生的差異性特點上因材施教。

三、個性化教學的策略分析

(一)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習內容豐富且目標逐漸上升至生命價值的教學過程。學生在最初的語文學習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掌握扎實,其次是認知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最后則是對語文目標崇高的定位,對學生中國傳統文化熱愛的培養,審美觀念,品德修養的培育,只有將語文教學崇高的目標堅持到底,才能真正發揮語文的價值。

(二)教學內容

高中語文教材在內容上還偏向單一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內容的多元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留意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料和素材,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加以利用,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關鍵作用,從而拓展了語文的教學空間。

(三)教學方法

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范圍擴大。語文課堂教學個性化同樣也需輔助以多媒體的運用。比如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賞析中,許多小說類的文章,學生只是在看故事情節,并未能真正體會其中所傳達出來的韻味,這就需要一些影像放映,文學改編而成的電影讓學生們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深入其境的感受文章傳達的內容。這樣在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中,使得在語文教學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優化了語文的課堂教學。

(四)教學過程

語文知識的學習其實是一項主動性極強的學習,高中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引導學生去領會語文素養能帶來自我修養的提升,以及對語文涵養的需求愿望,這樣在學習當中,學生處于愿意去學,愿意增益的自主性地位,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思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越是需要更多的知識來補充,以此形成一個學習的良好循環,這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完成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

四、結束語

一個具有良好修養和品德高尚的語文老師,必是知識素養豐富的人。語文教學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養的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而語文教學中對這些能力素養的要求也成為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努力和前進的目標。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探索

研究是指在每節課前用三到五分鐘時間,通過演講的形式探索語文教學的新途徑,以達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鍛煉膽魄、增長知識、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指導思想

(一)嚴格遵循教學規律,建立新型的師生雙邊關系

在師生雙邊關系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教師主宰一切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曾經有過且現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但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呈幾何級遞增、提倡終身學習的今天,這些模式日益顯露其局限性?!暗茏硬槐夭蝗鐜煟瑤煵槐刭t于弟子”這一古訓在今天顯得尤為靈驗。因此,在教學中探索以大綱為主導、以教材為主線,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的教學模式成了課堂三分鐘演講的指導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樂,創設最佳教學氛圍

教和學,本來無所謂苦樂。只是現在教什么和怎樣教,學什么和怎樣學,不是自己的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教者與學者長時間處在一種被動狀態,不免身心疲憊,終致厭倦。其實,教和學完全可以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寓教于樂是千百年來教育界永恒的話題,在社會各界提出質疑、語文教學出現危機的今天,我們著實有必要在寓教于樂、創設最佳教學氛圍方面探索一番。

(三)競爭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欲

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都有求異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及至把這一模式推及整個課堂教學,正是利用了高中生這一心理特點。

二、操作要點

(一)演講順序按學號進行,男女生輪流出場(每班學號均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這樣安排便于學生掌握自己的出場時間,同時避免了乏味單調。學號的排列是隨機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幾個水平較差的學生連續演講,用一位學生的話來說也算是一種調節,讓同學們看到了不足,為下一輪精彩的演講鋪墊蓄勢。

(二)演講內容不限,但要有感而發,不無病呻吟

演講內容不限,能使學生自主性和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當然,內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據班級和學生實際,偶爾來一次命題演講或即興演講,這樣可以調節氣氛,使演講更加豐富多彩,引人人勝。有人擔心內容不限會不會導致觀點偏頗甚至錯誤以至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對于前一種情況,我認為這正是求之不得的教育機緣。通過師生間的評論總結,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對于后一種情況,潤物無聲般的良好氛圍,會保證演講沿著健康的軌道前行。

(三)演講要脫稿,講評不可少

嚴格要求學生演講時要脫稿,以求對所寫內容的消化吸收。那種任由學生低頭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長演講走向形式主義。至于演講的形式等,則不作過多限制,以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演講后的評論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畫龍點睛、給演講者以鼓勵等作用。

(四)靈活掌握時間

一般來說,演講只需三到五分鐘,用時過多則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價值的問題上,應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把問題弄懂弄透。演講后的評論,甚至漸漸發展成的爭論,則將演講推向高潮。語文教學不僅要立足于課內,更要延伸到課外,“學作文,先學做人”,這種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的爭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才、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又使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講評重在鼓勵

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自尊心強、渴望受到鼓勵的心理特點,所以教師在講評時一定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演講中的閃光點,如一個別致新疑的題目、一段引人人勝的開頭、一段發人深思的結尾、一張從飯店借來的招貼畫、一件自制的小道具、配樂演講、雙人合作,等等。這樣既可以使演講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聽者深受啟發,在以后的演講中把這些閃光點發揚光大。

(六)創造寬松氛圍,讓學生各顯其能

在演講的內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評論方面,教師都要極力創造寬松的氛圍,給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的空間。允許出錯,鼓勵發表不同見解。老師以身作則,帶頭點評,然后請兩位學生點評,使學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覺。

三、效果分析

經過兩年探索,課前三分鐘演講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調查問卷中,有98%的學生認為課前三分鐘演講有趣味,其中68%的學生認為很有收獲。課前演講能受到絕大多數學生的支持歡迎,是因為它不僅在形式上生動活潑,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養方面很有實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會要求當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課前三分鐘演講有效地鍛煉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為了寫一篇讓人耳目一新的演講稿,演講者往往要查閱很多資料,做一些卡片,有的還請教同學、老師、家長,甚至有關方面的專家。一個學生為了做關于中東問題的演講,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幾頁,而這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二)增強了競爭與合作意識

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激烈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競爭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講實踐中,學生的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得到強化,能力不斷提高。演講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講效果孰優孰劣則是競爭。雙人相聲式的演講是合作,而演講后的唇槍舌劍又是競爭。大家都仿佛在比賽,看誰新穎,看誰成功,都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韌勁兒。

(三)培養了創新能力

課前三分鐘演講,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了極大限度的發揮。從標題擬定、題材翻新、主題升華,到一段小魔術、一個精心縫制的小道具、一段音樂伴奏,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學生們都表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體裁從議論文逐漸發展到相聲、小說、科幻故事等。為了吸引聽 眾注意,各種各樣的小花招更是層出不窮,魔術、雜耍、“驚堂木”、配樂,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提高了評價、分析能力

科學地分析問題并做出準確判斷、評價,是高中生必備的素質。但由于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心高氣傲,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的問題,致使他們看問題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顧此失彼。針對這一弱點,我在演講活動中加強了分析、評價能力的訓練。通過熱烈的討論,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評價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學生學會了通過一件很小的事去發掘一個很有用的道理,學會了辯證地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作文審題的能力,作文切題率有較明顯的提高。在高三作文提高班選拔考試中,一道材料作文題難倒了很多學生,命題立意完全切合要求的僅占20%左右,而我任教的兩個班達35%以上。平均每班選拔3位學生,我任教的兩個班被選中10位。

(五)鍛煉了發表個人見解的膽魄

在回答“演講對你各種能力的影響,請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問卷題中,絕大部分學生把這一條放在前列。很多學生第一次上臺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經過第二次、第三次鍛煉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有一位女學生,第一次演講時慌亂異常,聲音小得幾乎無人能聽得清。當同學評價她的演講不知所云時,她幾乎是哭著說:“不好意思,我太緊張了。”她在隨筆中寫道:“盡管我花了近三個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講時仍大段大段地忘記了,最后只得讀稿?!倍褪沁@樣一位女同學,后來卻做出了驚人之舉----主動要求演講,且口齒伶俐,瀟灑從容。

(六)培養了完善的人格

語文學科是極具魅力的人文學科,語文的特點決定了演講訓練必須把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實踐證明,演講過程可以成為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演講時間雖短,但多樣化的題材為學生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惡丑在這里激烈碰撞,一場場不露聲色的人格教育課在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愛、恨、怒、罵之后,思想得以升華,靈魂得以凈化,人格得以進一步完善。

四、由演講引發的思考

(一)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觀念

語文教學改革搞了幾十年,勁費了不少,成效總不大,原因何在?我以為主要是觀念沒有徹底更新。語文課堂講風太盛,很多老師還是熱衷于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學生變成了一架被動接收知識的機器,毫無自主性、創造性,對語文越來越不感興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引自盧家楣著《情感教學心理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是搞“填鴨式”還是讓學生吃“自助餐”?是以課本為中心還是以生活為中心?是要師道尊嚴還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還是要全面發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學具有實踐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應該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民主的、開放的合作關系??梢哉f,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而語文課前演講基本上達到了這一境界。反觀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已不多見。原因何在?關鍵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把生動活潑的演講形式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應該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學生發揮潛能的評價機制

當前的語文教學,依然是一張試卷定終身,重結果而不重過程。新大綱提出“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并重”的新視角,從而將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和教學質量置于一種動態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學關照。新大綱提出的對學生的評價,則立足于“三個有利于”:“有利于促進不同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發揮創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边@一調整,將有助于引導語文教育去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等運用能力,進而促進他們摒除維持性和復制性學習,張揚個體最可寶貴的創造力,使其審美情趣、文化晶位、道德素養和思維品格都得到和諧、健康、全面的升華,形成一種無愧于承擔中華民族現代化歷史使命的人格體系。高中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的實踐證明,過程和結果并重的評價機制可以更加全面評價學生,更加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分析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課改面臨的功利性問題

論文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功利性

論文摘 要: 高中實施新課改,對于提高學生能力,促進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喪失人文精神、忽略閱讀本質、忽視個性發展、精神吸引缺失等諸多頑疾,語文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制約語文教學發展的瓶頸。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嚴重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說:“功利的危害是導致人的狹隘:追鹿的獵人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人是看不見水的;功利狹隘的人說到底是沒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為此,用充滿詩性與理性的教學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催發學生的創造靈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個呼喚精神家園回歸的社會中,意義重大。我在日常調查與分析中發現,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施課改面臨嚴重的功利性問題。

一、以喪失人文精神為代價獲得短期“效益”

語文教師缺乏的不是教學方法、技巧,也不是各種各樣的理論,而是最起碼的語文素養和必要的人文精神,從而導致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許多功利主義行為。

部分教師過于追求課堂表現,課堂設計更多考慮的是教師課堂教學表現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標新立異,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從學生學習知識、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課堂設計流于表面,華而不實。另有部分教師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影響,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分數,只注重學科知識體系的傳授和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乏味單調的灌輸和機械訓練泯滅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1.極端模式探索弱化了文本內容挖掘。

語文教學的極端探索造成了諸多頑疾,它把解決問題的關鍵指向了閱讀教學外部條件的構建與改進,試圖通過這樣的努力能夠解決問題:通過不斷探索總結出來的經驗形成名目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并試圖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非閱讀”(非人文)問題;借助多媒體形式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演繹教學內容,意圖解決過去教學手段單調乏味的問題;著力于學生綜合分析理解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純粹接受知識的泥沼中走出來,進而經受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考驗,等等。種種努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傳統與單一,而且顯然是取得了或者部分取得了預期效果,仿佛給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帶來了一絲生機與希望。然而,透過好看的表象我們看到的卻是有些糟糕的真實:它追求形式勝過內容,它追求統一勝過個性,它追求“技巧”勝過藝術。這樣的表里不一讓我們再一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語文閱讀教學。

2.合作探究造成盲目的導向牽引。

課堂上一些教師一味迎合新課程標準,追求合作探究這一時髦的學習方式,但合作探究的目的、時機和過程都有很大的隨意性。表面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并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學生沒有時間也不愿獨立思考(可能已經習慣了),討論只是泛泛交流,并沒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沒有人愿意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幾乎所有學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師的說教上。這種有名無實的合作探究,容易滋長學生隨心所欲、渾水摸魚的學習傾向,使教學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

3.情感目標小結有虛假作秀之嫌。

我在很多公開課調研中都有這樣的發現,老師為了凸顯自己設定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小結中將情感目標像知識目標一樣羅列出來,給人虛假的感覺。閱讀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既不能通過生硬的講授來實現,又不能靠某一節課來完成,而是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語文閱讀教學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并不是對每一節課都牽強附會地加上一個環節,只有與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

4.耍弄“技巧”駕馭了飽含內里的語文課程。

教師上課耍弄“技巧”,學生在語文課上也基本是學“技巧”,他們熟練地答著試卷,如同在機器旁熟練地處理著一批批零件;他們熟練地寫著抒情文章,內心卻激發不起半點情感波瀾。難怪有人慨嘆:“語文教育正有異變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煉的可能。”“這是傳統中國語文教育,在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轉型過程中,所發生的最深刻、最驚心、最駭人的核變?!奔记墒墙^對重要的,但我們絕不可把語文異變為一門單純學習答題技巧并基本用技巧來駕馭的課程。

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對人文精神的重建、民族精神的重建、民族性格的重建都是最佳場所。語文閱讀教學到底應著重于語言技術的應用,還是應著重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底?

語文教育說到底實際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驗、豐富發展人的生命個性的教育”,是一種“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沒有語言就幾乎沒有人的精神(或說只有極為簡單、膚淺的精神)。沒有語言,我們根本無法用“人的感覺”來感受這個世界。譬如,只有人才能感觸、懂得諸如“花濺淚、鳥驚心”(杜甫,《春望》)的感時憂國和骨肉分離的苦痛;“滄海明月”“藍田日暖”(李商隱,《錦瑟》)的執著悵惘;“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的揮之不去的思夫凄苦,等等。這諸種感覺與知識是“語言”給予我們的?;蛘哒f,我們學得了語言,才懂得了或感觸到了這些。很顯然,語文教育在外在效能上是語言能力教育和訓練。或者說,訓練語言能力就是訓練精神。

在明確語文教育就是精神(不等于思想)教育的“課程的定性”的同時,我們要緊抓語言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從而奠定人的精神根基。

二、太多的“統一”制約了師生全面獲益

閱讀教學選文標準的一致性從“以文化的普遍一致性證明當今秩序的合理性”的角度顯示出語文教育受歷史遺留思想鉗制的悲哀,而學生個性發展也因此大打折扣。

由于我們被太多的“統一”(高考的需要)束縛著手腳,語文閱讀教學幾乎不允許廣大師生對文本作出獨立的自由見解,諸如《祝?!放斜瘎〉纳鐣h境和封建 倫理道德,《雷雨》揭露舊中國舊家庭的種種黑暗罪惡的現象和地主資產階級的專橫、冷酷與偽善,這些統一的解讀使得閱讀教學的“精神空間”極為狹隘,缺乏應有的個體精神的見仁見智。教法也是如此。一位教師的教法成功了,于是在本地區甚至更大范圍爭相模仿效法、推廣,不顧教師個性,而試題思路和考試模式更是如出一轍。于是,學生犧牲了在這個年齡階段本應有的奇思和幻想,他們過早地成熟和老成,過早地包裹起了真實自由的自我和個性。

成型的教學模式反過來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師生尤其是學生全面獲益,因為模式的形成,也即方法探索的終極定型。在模式運用過程中,思維方式和指向都是一定的、已知的,對接受信息的分析與綜合只是形式上的演繹,因為無數次的演練已形成固定的圖譜和套路,方法模式化導致的思維定勢,不僅導致學生養成了思維惰性,而且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影響了學生非邏輯性思維的發展。而語文學習,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學習,直覺思維、靈感思維和發散思維對于感受和理解形象藝術性又是至關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壓抑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創新意識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與確立。

語文閱讀教學是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教學,它追求的是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我,通過語言學習塑造靈魂,強化自我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培養叛逆者,不斷創造民主教學氣氛,使學生充分、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認識、探索某種對象的活動中產生一種樂趣,使其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促進他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忘我的程度。

三、忽略文本對話淡化了學生的閱讀認識

閱讀是讀者與作品與作者對話的一種活動。也就是說閱讀是以作品為媒介,借此體驗、感悟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這種閱讀活動,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心靈的對話,當然,這種對話,是無聲的對話,是精神的對話,是靈魂的問答和心靈的碰撞。

當前的閱讀教學往往忽略了閱讀的本質,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反觀閱讀主體的學生,其閱讀情況又是令人吃驚的,幾乎所有學生除了課堂上跟隨教師分析課文的思路并進行簡單的閱讀之外,課后閱讀少之又少,即使閱讀了,也是隨性而為,除非任務所迫。大部分同學不太清楚研究性閱讀的實質是什么,如何進行研究性閱讀,研究性閱讀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什么幫助,等等。存在這種現狀,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高考制度是導致應試化傾向的幕后推手。

高考制度決定了閱讀教學的應試化傾向,教師在教讀課文時,自覺不自覺受到高考題型的束縛,把各類不同文章的閱讀拘泥于“背景、段意、主題和特點”的固定模式,對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作了標準化、唯一化解讀,顯然在不知不覺中壓制了學生充溢思想的靈性。更有甚者,把教材當做考試閱讀進行指導并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所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應富有的個性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這絕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難怪會出現這種奇怪現象:開學時學生最愛看的書是語文書,可是后來最討厭上的課也是語文課。

2.教師“精講”取代了學生“慢讀”。

現在的學生閱讀量少,訓練題多。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作業占據,甚至還上各種輔導班,最后所剩無幾的一點時間只能“身體調節”,哪有精力看書?而課堂上只有可憐的幾分鐘閱讀,大部分時間被老師煩瑣的分析和頻繁的提問占據著。任何能力都是學習主體“悟”后“練”出來的,而絕非是“講”或“聽”出來的。缺少閱讀,對語文閱讀教學是釜底抽薪,對學生能力的養成就是一句空話。

3.遠離生活實際喪失了生命力。

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閱讀教材里,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生活常識,遠離社會實踐??鬃佑醒?“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币虼?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語文閱讀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生命力。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實踐,這無疑是“小學而大遺”。

4.低估了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和心理世界的差異性。

傳統教學觀念把知識看成是定論,把學習看成是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同時低估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及其差異性,并在教學中表現出了過于簡單化的傾向。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由于傳統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因此教學活動就成為一種教師對學生單向的、線性的傳授知識的活動。

在理想語文學習理念下,學生精神的愉悅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愉悅的精神吸引狀態中,學生才有認知接受的可能和發展的可能。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睋Q句話說,所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訂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優化教學過程的“精神吸引”,實現師生合作探究的最佳效果,而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優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的一種理性追求。

語文學習在現行考試制度下具有“賺分”的“顯性功利”,還有超越“賺分”這一“顯性功利”的更高級和更重要的關于人的素養的“隱性功利”。引導學生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白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于“賺分”這樣單一的“顯性功利”上,而應該把目光放到關乎人一生的“隱性功利”。此外,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極力彰顯語文學科魅力,彰顯其承載人類文明與發展和對生命的體驗與思考的意義,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習這一最具有深刻意義的“隱性功利”的重要價值,這樣,語文學習才能深入人心,語文教學的春天才會到來。為此我們尚需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條適合學生思維發展、能力提升、人格優化的最佳途徑。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強調素質教育 高考語文重在記憶和思考

我們都熟悉一句話,這就是“語文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

因為語文的這個特點涉及面多而廣,考察時,綜合性又比較強,主觀因素的影響比較大,不少同學感到無從著手。其實,和任何學科一樣,雖然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母語博大精深,出題千變萬化,但總有一些東西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只要基礎扎實,自能以不變應變。一般來說,語文學習可以歸納為兩點:課內得法,課外受益。而無論是“得法”或“受益”,都離不開記憶與思考。

語文是最依賴基礎與積累的學科。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是把知識和能力對立起來,割裂開來。“在考察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考察能力”,這是對“以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的新解釋。個別同學認為,文化文學知識浩如煙海,考背誦默寫的就那么幾分,我不要就是了。這真是一種糊涂的認識。我們知道,缺少基本的文化積累,我們的理解分析、推理判斷、想象聯想都會受到限制。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介紹藺相如時,說他“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如果對“宦者令”,“舍人”這兩個詞不了解,就無法明白藺相如的身份,對文中后來廉頗所說的“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也難以理解到位。不僅文言文,語文閱讀常常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如果我們對本文的背景風物、時代風尚、人物性格有所了解,對我們整體把握本文,無疑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再說,文化沉淀豐富了,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及想象能力也會增強,對世間萬物的感應會更敏銳更深刻,寫作時,無疑也會更容易進入狀態,更容易得到有效、有益的作文材料,心中想的筆下寫的,也自會“腹有詩書氣自華”。

無論何種考試,本質上都是考察你記住理解多少知識,能消化運用多少知識,而要運用知識,首先就要學會思考。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學問”,意在強調學習需邊學邊問。“問”其實就是思考的一種方式。比如《鴻門宴》中,項羽“留沛公飲”當時的座次是“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從字面看,意思不難,只是寫了幾個人坐的位置。但如果問一下為什么這樣安排,就會發現這里大有講究。從古代的禮儀知識中我們得知,一般賓主之間相對而坐時,賓東向,主西向。宴席中,東向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西向更次。從鴻門宴的座次安排的細節上,我們看到項羽依仗兵多將強,不把劉邦看在眼里。僅此一個細節,多問一個為什么,項羽那高傲的性格就凸現了出來?!八伎肌辈粌H是“多問”,還指“比較”與“打通”。據說錢鐘書小時候讀書,常常想一些“可笑”的問題??戳恕墩f唐》后,他會想《三國演義》里的關公如果進入《說唐》,他的青龍偃月刀只有80斤重,怎能打過李元霸那對800斤重的錘子?可李元霸那對錘子到了《西游記》里,又怎能比得上孫行者那1.3萬斤的金箍棒……這些雖只是一個孩童幼稚的想法,但這種好問思考的習慣和興趣,實在是做學問的萌芽。

一個人如果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那么,他一定不會忽視語文學習,因為語文與生活本是一體,它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還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人就生活在言語之中,人是言語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實際的,又是哲學的。而且,語文是最基礎的學科,它與人的文化素質、人文情懷、見識眼界、審美情趣、閱讀感悟、語言表達等息息相關。而學好語文,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記憶與思考。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對邊疆地區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探索

新疆從2008年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如今已進入到第五個年頭了。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各中學有序地開展新課程實驗,并在2011年經歷完第一輪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的實踐探索。在新課程實驗中,選修課是新課程設計的一個 論文亮點,同時也是實施中的一個難點。筆者到喀什疏附縣援疆支教一年多,經歷了作為邊疆地區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本文擬就邊疆地區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探索性的意見。

一、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認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下稱《課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薄皩W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备咧械倪x修課程包括國家一級的選修課程(也稱選修I)和地方選修課程(校本課程,也稱選修Ⅱ),結合語文課標對選修課程的闡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包括選修I和選修Ⅱ兩個部分。

至于選修課程的教學,《課標》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的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課的期望?!庇纱?我們認為,從新課程設計的理想層面來看,選修課程是學生“選”而后“修”的課程,它是學生跑班形式的授課,或者通俗地講,像病人到醫院看病那樣,學生先選擇課程(也選老師)而后才去修習這課程的。這是理想層面的選修課教學,實踐層面的選修課教學是要視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去實施的。那么,現實中的語文選修課程是怎樣實施的?邊疆地區的語文選修課教學受哪些因素制約?它是如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而逐步推進的?

二、邊疆地區教育資源狀況

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育者轉變觀念,按《課標》要求實施教學,同時也要依賴當地的教育資源和人文環境,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脫離了當地實際,那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課標》指出,“學校開設選修課應當從實際出發,充分估計所具備的現實條件,包括師資條件和學校所能利用的物質條件,不要簡單照搬外校的課程。課程設計也要因地制宜,注意開發潛在的資源,如聘請校外行家兼課,選派教師遞修,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和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等條件,建設選修課程。”它告訴我們開展選修課教學要充分考慮該學校、該地區的資源狀況,要因地域特點而制定相宜的選修課教學方式,這正是新課程的亮點,它有較明顯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實施時可允許一定彈性的存在,可依具體情況逐步探索施行。

以筆者的觀察和粗略感知,如疏附縣在內的邊疆地區,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相對不足,大致表現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場室配備有限,大多只是滿足學生上課用的課室而已,功能場室等設施設備要么配備不足,要么根本沒有;二是學校圖書資料缺乏,要么藏書嚴重不足,要么書目陳舊;三是可資利用的人文資源甚少,以漢族師生為主的中學所占比例極少,校與校之間的距離動輒上百公里甚至數百公里,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非常有限,可依托指導教研的高校、教育教學研究部門也顯不足或難以持續支持;四是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學生的語文素養、知識基礎參差不齊;五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對新事物、新課程的理解和接受遠不如經濟發達地區或沿海地區。邊疆地區的這些現實因素,給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尤其是選修課的教學必然形成阻礙。

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即便在沿海城市或課改成熟地區也會與理想層面的課程設計有某些出入,那么邊疆地區的情況就會稍為落后一些,或帶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在實施中,我們如果能認真研究課標,以課標精神為統領,立足現實條件,因地制宜,相信同樣可以邁出選修課教學可喜的一步。

三、邊疆地區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探索

《課標》對選修課程的教學做出了宏觀的指導,并對五個系列選修課程的教學給出了不同的指導意見。在實際操作中,邊疆地區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是怎樣開展的?下面以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的教學為例,談談這期間的探索之路。

1.用好選修教材,合理取舍教材

選修課程實施的難點在于教學的組織和開展,基于上述對邊疆地區教育資源狀況的簡要分析,語文選修I宜立足用好選修教材;有條件開設選修Ⅱ的學校,則可以視學生需要和特點開設若干補充性或拓展性課程,供學生自選, 論文再通過學生跑班的形式實施授課,但選修Ⅱ的實施會受很多因素制約,目前基本處于嘗試階段,能邁出第一步就算不錯了。所以,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一般側重于選修I。按照選修課程五個系列的設計,目前選修課程的設置如下表。

按照《課標》“對于希望進一步學習的學生,建議從五個系列的選修課程中任意選修4個模塊,獲得8學分”的精神,學校一般都從上表的帶“”課程中選擇4門課程作為學生繼續修習的內容。

在具體的教學中,邊疆地區適宜用好現成的教材,并結合當地學生和資源情況合理取舍教材。原因有三:一是教材的開發首先要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切忌隨意和不成熟,人教社組織編寫的這些選修課程“既有總體規劃,又從不同側面‘盤活’語文教學資源,以課堂學習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主渠道,同時又注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 語文學習空間”,我們在實際操作中不必舍近求遠。二是這些教材在編寫時都注意到與現行的高中語文教科書相銜接,如《中國小說欣賞》,編者在“前言”中有這樣的表述:“本書不是‘中國小說簡史’,選文及論述時,有古今,有雅俗,也有長短,目的是讓你了解中國小說的‘大致模樣’?!薄叭敉ㄟ^這門課程的修習,你真的能對所選的優秀的中國小說有所了解,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三是教材在編寫時往往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上的靈活性,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前言”就明確:“在具體步驟的安排上,是從學習過程著眼,每章的第一項是‘賞析指導’……第二項是‘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帶有舉例示范性質,供同學們參考借鑒。第三項‘自主賞析’是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閱讀鑒賞的作品……第四項‘推薦作品’是推薦給同學們與本單元學習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供課外閱讀之用?!边@種富于梯度的操作設置,就是說這些所選的篇目是有指導意義、示例意義和推薦意義之別的。我們教師在使用這些選修教材時,一定要認真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既要用好選修教材,也要合理取舍教材,對指導性的內容宜重點教授,對示例性的內容宜有所側重地教習,對推薦性的內容應大膽交由學生課外選讀,教師大可作舍棄處理。當然對不同內容的要求,教師是可以根據學習角度、學習目標的不同提出一定的閱讀要求,以檢查學生自覺閱讀的落實情況與效果。邊疆地區由于各種資源不是很充足,教師的專業修養和視野都不能完全與發達地區相比,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活動空間也有限,因而用好選修教材并合理取舍,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2.選準方法,尋求與選修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雖同為選修課,但“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有的重在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課程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闭n標這段關于選修課程教學的建議,告訴我們對不同的選修課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達到選修的目的。

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課標對這一課程的要求是“精選重點,鑒賞研讀”。教材編寫時側重以“鑒賞”為目標,詩歌和散文都分別從三方面入手,“從大處抓住跟這兩種文體本質屬性有關的主要之點,避免過繁過細,有助于初學者掌握之用?!痹趯嶋H教學中,根據我援疆支教的親身實踐和了解,邊疆地區的學生雖然也經歷了初中和高中必修課程的學習,但對古詩文的學習仍然存在較大的困難,主要表現為對古詩文內容不容易理解。 論文要知道,理解是鑒賞的前提,因而教師要在授課中適當增加“誦讀——理解”這兩個環節。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課堂開口讀,熟讀可以幫助理解,也讓校園充滿瑯瑯書聲,這是很有必要的;從字、詞、句的理解、翻譯到詩意、文意理解,只有“讀懂”了,才能進一步“鑒賞”;“鑒賞”是落腳點,按教材編排,根據單元教學的目標,循序開展“探究詩歌的旨意”、“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聲韻”,“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邏輯性和抒情性”、“體會散文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在教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時,我們可以從下面兩方面加以考慮。方法選擇,這是就單元教學而言的,以“賞析指導”為理論依據,對單元學習作整體感知;以“賞析示例”為引領,起提示借鑒作用;以“自主賞析”為重點,創設課堂活動的平臺,這是學生修習課程的主渠道;以“推薦作品”為拓展,這是單元學習的補充和延續。環節設置,這是就具體某一篇目的教學而言的,可以按“誦讀——理解——鑒賞”的思路進行設計。如果能從方法選擇和環節設置兩方面入手進行教學,相信學生在學習古詩文這一選修內容時會更有實在感和更有收獲。

再如《中國小說欣賞》,課標對這一系列課程的教學要求是“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教材編寫按中國小說的話題分類,共設九個單元,每個單元重點討論兩部作品。教學時可以把目標確定為:閱讀理解,例說話題;交流分享,開闊視野。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單元教學可以話題為綱,以課文為例子,以學生的閱讀為抓手,增強學生對小說話題的探究意識;具體操作時,宜放手讓學生閱讀,要舍得投入閱讀的時間,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作引領,以學生交流為平臺,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等;對學生特別熟悉或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采用寫讀后感(讀書筆記)、讀書交流會的形式進行授課,以達到“閱讀——交流——分享”的目的。教師切忌“滿堂灌”,不能為了趕進度而用教師的“講”代替了學生的“讀”。

又如《語言文字應用》,課標的建議是“應引導學生增強應用意識,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在廣泛的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迸c前面兩門課程比較,這門課程顯然是注重實踐和應用的,因而在教授這門課程時,我們就要根據這一課程特點選用教學方法。對于語言文字的發展過程和理論知識可以略講,讓學生略知即可;而對于其應用方面,如同義詞、熟語等的運用則應正確辨析和掌握,既要讓學生懂得其意義,更要教會學生懂得正確運用;對課文中“引子”部分,可以理解為“導入新課”環節,既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和思考,也可以置換為相關內容,甚至不用;“課堂活動”是對這一章節內容的具體展開,可以用其中的例子,也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在學習中搜索類似的事例,這樣更能聯系生活的實際,更容易增強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自覺性;“工具箱”是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某些知識點,使學生學會初步建立語言文字的知識體系;“小試身手”是課后的練習和語言文字的應用,可視具體需要布置學生完成??偟膩碚f,《語言文字應用》較上述兩門課程要稍為簡單,學生易學易懂,但難點在于正確運用,教師在教學時可多重實踐,不拘形式。

總而言之,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應視課程本身的特點而定,不拘一格。同時,由于選修教材的編寫往往基于某一類屬來考慮編排,教師在授課時則要有“化個體為類屬”的教學思想,使個別例子(課文)的教學能圍繞整體(單元)目標展開,使選修課教學達到點面結合、窺一斑而知全體,甚至觸類旁通的目的。

3.創設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學形式

任何教學,都離不開教學的呈現形式,語文選修課的教學當然也要面對這一問題。邊疆地區的教學,普遍來說,還是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的層面,“灌輸型”的味道較重,這里當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如果必修課的教學基于學生的共同基礎而不得不“灌輸”,那么選修課的教學就要變“講堂”為“學堂”了。如前所述,選修課重在學生個體的閱讀、鑒賞、感悟和實踐運用,這些不是老師多么努力地“講”就能代替的,它是需要學生個體的參與和投入的,所以,我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當然,“選修課的教學,要按照課程目標制訂計劃,不能因其設置靈活而凌亂隨意、漫無計劃,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奧,脫離課程目標和學生實際。”(《課標》)所以,我們提倡的課堂模式是教師引領、學生自主,教師起著主導、引導作用,學生起著主體、主動作用。教師的“導”表現為課堂的組織、調控,內容的指導、知識的梳理,問題的誘導、方法的引導等;學生的“自主”表現為積極參與、自覺體驗(閱讀、實踐)、學會分享和嘗試探究。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新課程理念之一就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絕知此事要躬行”,選修課的教學尤其強調學生的“躬行”。立足學生,方能實現選修課程的價值。

4.鏈接高考,為學生高三升學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

“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边@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性質,也就是說,無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 課,都肩負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的任務,因而,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要做好鏈接高考,為學生高三升學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同時,選修課的開設時 論文段一般從高中的第六學段至第九學段,即高二年級上學期的后半階段即進入選修課的學習,并延續至高三上學期的前半段時間,這時恰恰是學生高三復習備考前的一段黃金時間,教師在授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繼續升學的需要。例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可適當鏈接高考的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應用》可適當鏈接高考的語言知識與運用,《中國小說欣賞》可適當鏈接高考選考題中的文學作品閱讀等等。當然,高考絕不是選修課教學的終極目標,但選修課的教學理應擔負起學生繼續升學和日后發展的任務,教師在教授選修課時宜有這方面的考慮。

四、探索中的思考

從2004年9月開始,全國目前共有20個省份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新疆(包括兵團)2008年9月作為第五批進入課改的省份,至今已進入課改的第五年。在新疆喀什下轄的邊疆地區,語文選修課也以其“摸著石頭過河”的姿態走來,其間的探索有令人振奮的足音,也有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筆者來自首批進入課改的廣東省,從2004年9月課改開始到2010年,經歷了廣東的新課標、新課程、新高考;2011年筆者來到新疆喀什,與當地老師一起備戰新課程下的第一次新高考,之后投入新課程的選修課教學實踐。比照廣東和新疆,筆者覺得這里的語文選修課教學還要在以下四方面作進一步的思考。

1.要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

“高中語文的教學,要在保證全體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目標的前提下,充分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支持其特長和個性的發展?!?《課標》)這里的“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程,也包括選修課程。學生在高中階段用1.25學年就完成了必修課程的學習,其語文基礎有多厚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選修課教學中,我們尤其要關注學生的語文基礎,要立足于學生的“雙基”,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缺乏必要的知識基礎,個性發展和語文素養是無從談起的。

2.要立足現實條件,不怨天尤人

新課程帶給中學教師機遇和挑戰,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更是這樣。因教材編寫、單元設置、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等都與必修課有較大的區別,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會因人而異,教師自身對不同選修課程的理解、熟悉情況都會有所不同。選修課的教學是有其難度,但我們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立足現實中客觀條件的限制,依據課標和教材,尊重選修課程的特點,不怨天不尤人,逐步推進選修課程的實施。

3.要改變觀念,適當增加學生的活動量

教師要“更新觀念……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相長。”教師不要總是擔心,唯恐少講一句,漏講一點,學生就不懂,于是“滿堂灌”,孰不知這種“包辦代替”的思想是最要不得的,邊疆地區的教學更要注意克服這種思想。課堂上要適當增加學生的活動量,讓學生閱讀、思考、交流、碰撞,老師起必要的點撥和指導作用;課外要留足時間給學生回顧、消化以至于吸收,對學生修習中遇到的困難要做好跟蹤和講評。

4.要加強校本教研,通過群體力量促選修課教學質量提升

實施新課程,需要專家引領、同伴互引,教師要學會“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學。在邊疆地區,專家引領式的教研畢竟條件有限,所以開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開展研究是最切實際的。學校內,經過了這幾年的新課程實踐,大多數教師都接觸過選修課的教學,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驗和認識,學校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師資源優勢,以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作為校本教研的課題,甚至專門開展選修課教學的專題研究,借助教師的群體力量促進課程實施的高效。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平分語文課程的秋色,在未來的路上,會有更多的驚喜等著我們,也會有更多的荊棘等著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探索的道路上是最有發言權的,讓我們一起攜手,亦學亦教,邊走邊回頭,共同探索語文選修課程教學的真諦,做到與語文課程同步發展。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感悟

論文關鍵詞:對聯;啟示;新課改;感悟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新課改對每位一線教師都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如何解讀新課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反思與總結。一節《奇妙的對聯》課的三個環節的設計踐行了新課改的理念給了我一些啟示與感悟,即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僧斒种心弥咭恍抡n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胡適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胡適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比缓笸瑢W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磥?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八大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高潮還在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吹胶玫南侣?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務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色色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叭齻€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三、語文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積累和個體的見解與感悟,不能用統一的模式去規范和強化,因此,需要拓展課堂的容量。只有讓個體去表達切身的體會、獨到的見解,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字、詞、句的積累貫穿到課堂的每一部分,學生才有真正的收獲,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上, 乘勝追擊,拓展容量,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開放課堂,自主探討,不僅學生收獲很大,教師也會學到很多,而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和大綱。

四、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能力。學生既然能爭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對對聯,如果能夠拿來毛筆與紅紙,不就更能培養學生對這種文化形式的興趣與愛好?說不定,一節課會成就一位未來的書法家,如果真是那樣,更是功德無量,我們為什么不這樣去做呢?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高中語文邊緣化因素研究及措施思索

曾經,語文課程和語文課堂教學,魅力無限。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生動的形象、精巧的構思、連珠的妙語,課堂上活躍的教學氣氛、精彩的師生對話、甚至激烈的爭論都給師生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然而,在今日的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苦口婆心、條分縷析,而學生卻提不起興趣甚至無所適從。高中語文受重視程度不斷下降,與其他學科相比甚至有被邊緣化的危險。最具人文色彩的語文學科何以會處于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呢?本文試從原因和對策兩個方面來進行淺顯的分析。

一、高中語文學科邊緣化的原因分析

1.學生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需求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他們的思想認識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現在高中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存在兩個問題:(1)目標不明確。由初中到高中,學生對于語文的淺層需要已大為降低,而又不明白自己的深層需要是什么,在不清楚初高中語文區別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會因缺少內在需求而失去學習興趣。(2)教考分離。就考試與教學的密切程度而言,在目前一綱多本的教學情況下,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幾乎對考試沒有什么直接影響,在功利性或短時效應方面遠不如其他科目,以致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2.教材因素。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物質載體,是師生雙方教學活動的橋梁和紐帶,在語文教學的師生溝通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有兩個基本特點:(1)經典為主。閱讀經典美文可以使學生廣泛深入地了解優秀文化傳統,提高其品位,豐富其內涵,因而經典文章倍受編者青睞。但經典往往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F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魯迅為什么要罵梁實秋,而至尊的賈寶玉為什么娶不到心儀的林妹妹。而經典的作用并非強制閱讀與支離破碎的淺層分析所能奏效的,也非功利閱讀和快餐閱讀所能奏效的。因而一般學生很難體會到經典之美,而無美感的閱讀只會讓人感覺枯燥,失去興趣。(2)數量偏多。以蘇教版教材為例,高中三年,必修5本,選修4-7本,還有高三整體復習的壓力等。語文教師大多感到時間緊、任務重,課堂教學課文的時間進一步縮減,更沒有時間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感受與挖掘,語文之美被淹沒其中。

3.教師因素。在教學關系中,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優秀的語文教師不但在知識方面可以觸類旁通,而且常常能在教學的舞臺上游刃有余,不經意間閃現教學智慧,巧妙地引導學生走向語文廣闊的天地。而目前高中語文教師自身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學養不夠。新課程的實施讓很多語文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嚴峻挑戰,其自身學識局限成為很多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的桎梏。(2)觀念陳舊。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師生關系的認識和對教師作用認識上。傳統的教師“知識權威”在網絡技術十分發達、信息渠道多樣化的背景下收到很大的沖擊,教師“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身份在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的新課改背景下已轉變為“平等對話的首席”。如何理解角色和地位的轉變,理解的程度如何對教師能否適應新課程改革、更好履行教師的職能起著重要作用。(3)手段有限。傳統的一枝粉筆一張嘴的語文教學已不能適應時展和學生需要。(4)評價偏頗。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以分數定高下,單一而單調,這既不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高中語文學科邊緣化的對策思考

1.學生方面。有興趣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如何有效解決學生自身存在的學習興趣問題?首先學習目標要明確。從語文課程性質看,高中語文應該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教師應通過鮮活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了解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具體內涵,明確提出不同于義務教育的課程目標。從課程作用看,教師應進一步讓學生了解語文的基礎性,了解高中語文對于學好高中其他學科和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考學結合?;乇芸荚囌劯咧姓Z文教學是不現實的。而考試與語文學習也并非是矛盾的雙方,語文教師應把高考的考綱要求融入到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去。要從學生切實的需要出發,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自主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2.教材方面。解決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1)教材編寫上,編寫者應一方面從學生的時間實際出發,控減數量,留出時間讓師生涵詠體驗挖掘美感;另一方面應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把經典與現實相融合,編寫出時代性、人文性強的、充滿生活氣息的教材。(2)教材使用上,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通讀教材,整合單元,大膽取舍、深入挖掘、適當延展。一些脫離實際的學生難以體會或領悟的文章應不講或少講;一些內涵豐富的文章可精講、深講。(3)教材開發上,教師一方面可以內外聯系,結合學生的人生體驗,依照單元主題去選取一些鮮活的文章或材料來補充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研究開發的力度,多多引來“源頭活水”,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的靈動之氣。

3.教師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教學魅力的大小決定了一節語文課吸引力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節語文課的成敗。所以在教師自身方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1)加強自身理論和業務學習。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語文知識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跟上時展;其次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加強新課標的學習,熟悉現代教育理論和規律,提高教學效率;再次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運用,力求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2)轉變觀念。在師生關系上,教師應該主動由“知識權威”向“對話伙伴”的角色轉變,積極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師作用上,教師應該由奉獻型向服務型轉變,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和學習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在評價方式上,努力從過去的唯分數論的評價模式向以“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目標的多元評價模式轉變,把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的評價相結合,把明確性與模糊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難看出,教師良好的個人形象、創新的教學理念、和諧的師生關系、精深的業務素質將對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有更多的責任去努力踐行新課程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需要,關注教材的建設,關注自身的發展。我們要遵循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地結合起來,努力探索語文教學的新思路,努力創造語文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策略的創新機制

在高中課程中,語文對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及提高文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鑒賞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科學素養,對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新課改的逐步推行,要求學校注重審美教育。詩歌鑒賞作為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較大比例。如何在高中語文中開展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就成了當前教師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以下四個方面是筆者在教學中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策略探究。

一、整體把握詩歌主要內容

詩歌題目通常都會較直白地透露一些信息,對學習者鑒賞詩歌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送友人》、王實甫的《長亭送別·碧云天》是送別詩;王昌齡的《出塞》屬于邊塞詩;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屬于懷古詩等。上述詩歌的題目中,都較明顯地蘊透露了詩歌的主要情感。其中,《送友人》從題目便可容易得知詩歌主要是講述與友人分別,要表達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通過緬懷古跡,表達自己對歷史人物的贊揚等。因此,在鑒賞詩歌時,首先要從題目入手,通過解析詩題,初步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傾向,為下一步的鑒賞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了解詩人及詩歌寫作背景

古語有云“知人論世”,主要是強調作者與作品的關聯性,要求讀者能夠在這種聯系中對詩歌進行鑒賞。詩歌是詩人的情感體現,所以詩人的生平、所處背景、思想及創作風格都與其詩歌創作有著緊密聯系。學生在鑒賞詩歌前,應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所處歷史背景、創作風格等信息,才能準確地把握詩歌要表達的情感。因此,在平時的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多了解一些著名詩人、詞人的文學流派、生平與思想、創作風格等信息,為詩歌鑒賞打下堅實的基礎;建議學生根據流派對詩人進行分類整理,并注意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領會所學的歷史知識對詩歌進行鑒賞。

如辛棄疾主張抗金,收復中原,但始終不得重用,故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既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揚,又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及壯志未酬的惆悵。李煜是南唐后主,從君主淪為階下囚,故在《虞美人》中既表達了對往日美好生活的懷念,又表達了詞人對故國的思念。杜甫經歷了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一生憂國憂民,創作的詩歌主要描寫真實的社會面貌,反映人民的疾苦,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也有所差別。在杜甫晚年,生活顛沛流離,故在《登高》中由自然的秋寫到了人生之秋,飽含了人生苦況。詩歌往往是詩人情感宣泄的載體,掌握作者的背景、生平等重要信息,才能真正領悟到作者內心的情感,并產生審美共鳴。

三、找詩眼,準確把握詩歌主題

古人創作詩詞講究“煉字”。因此,在詩詞中最傳神的字或詞,被稱為詩眼。它往往是全詩或詞的主旨體現,故找準詩眼也是詩歌鑒賞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而言,找詩眼主要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①抓住體現作者強烈情感的字詞,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愁”,“怎一個愁字了得”;②抓住描寫形象生動及準確的字詞,比如“銀燭吐清煙”中的“吐”;③詞類活用的字或詞,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④抓住詩中的巧妙修辭,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擬人手法;⑤抓虛詞,比如“親朋無一字”中的“無”、“只是朱顏改”中的“只”等。

比如,在賞析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時,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中的“隱”“沒”便是詩眼。其中,“隱”主要寫高樹遮住了明月,“沒”主要寫銀河被淹沒在曙光中,主題即為:時光催人離別,它不會為了友人而暫停片刻,表達了與友人難分難舍的情感。

四、注意歸納常見意象,正確理解象征義

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為意象,主要是指詩歌中既包含了人物形象、又包含了所寫景物及作者情思的形象。詩歌中的意象多種多樣,可以是景或物,可以是人;可單一,也可多個。根據物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進行詩歌鑒賞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讓其對詩歌中的意象進行歸納與總結,比如“月亮”多表達的是思鄉、思念之情;“浮云”多指漂泊的游子;“鴻雁”多指思鄉之情或羈旅傷感之情;“梅、竹”多指高雅、品節高尚之士;“蟬”比喻高潔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詩中出現了“風、天、猿、渚、沙、鳥、落木”等景物,并用了“急、高、哀、清、白”等詞語修飾,渲染了一種憂郁的秋意,奠定了整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又如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出現了“黃花、秋風、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與物,渲染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氣氛,表達了詞人哀愁、凄苦、悲憤的內心世界。又如柳永的《雨霖鈴》,詞中出現了“楊柳、殘月、曉風”等意象,便可知作者要表達的是傷別情懷,感情基調是憂郁的;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出現了“山、雨、明月、清泉、石、蓮”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寧靜的山水圖,寄情山水,表達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及對美好山林生活的向往。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學生便能在進行詩歌鑒賞時正確把握詩中意象,實現對詩歌內容及情感的解讀,不斷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總之,詩歌鑒賞對培養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能把握詩題解讀要領和詩歌鑒賞技巧,不斷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談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的路徑創新

美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育,教授的并非是加減乘除這種可以明確說明的理論知識,而是一種不可言喻只能意會的感性陶冶。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對當代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育教育便是其中之一。語文教材當中很多課文都是經典文學的節選,課文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和美育價值。然而現在很多老師沒有正確的認識到美育教育的真正內涵,只是認為所謂美育教育就是讓學生們認真的閱讀課文,沒有認識到高中生受到人生經歷以及理解能力的限制,還無法真正地體會到課文當中的內容,老師只有用自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了解這個文章才能使學生真正的受到美的教育。另外,還有老師認為只需要讓學生學習課本里的知識就足夠,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課文中的美只是一部分,受到課文容量的限制,編者只能節選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從各種類型的文章當中挑選出合適的內容納入到教材當中,很多優秀的作品并未被納入其中,所以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打開視野,增加閱讀量,從而從更多文學作品中吸取更多的美。

一、古典詩詞——高中語文美育極具潛質的切入點

(一)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教學要求實施美育

隨著我國課改的不斷推進,現行的高中語文課標當中對古典詩詞有著明確的課程目標,即通過對古典詩詞的學習,陶冶學生們的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使他們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而且自從我國語文課本將古典詩詞納入教學范圍之后,其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且在高考中古詩詞鑒賞的考試范圍和考試難度也在不斷加大。要想能夠在考試當中在這一部分拿到相對的高分,學生必須對古詩詞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學當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二)古典詩詞中的美是美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國的古典詩詞作品十分豐富,且成就非常高,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論是春秋時期的《詩經》、漢代的樂府還是唐詩宋詞,都對前代詩詞具有一定的傳承,并在前代文章精華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的發展,經過千百年的反復錘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中國古典詩歌藝術。在我國的古典詩歌當中,既能看到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也能看到作者對夢想的追求,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民族的興衰感慨成為無數詩歌當中的主題,另外詩歌所具有的深遠意境和整齊的韻律也帶給了讀者別樣的感受,這些都為美育教學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成為語文美育教學中繞不開的一部分。

二、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美育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主導性的發揮

受到學生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很多學生還無法真正地理解古典詩歌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時老師的引導便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講解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的時候,就要向學生們說明這幾首詩的背景,以及杜甫的生平,當仕途不順的杜甫來到三峽一帶,看到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此留下的古跡,想起他們的事跡,不由得贊頌了他們的學問和品行,并通過他們的壯志未酬聯想到自身的顛沛流離,抒發了杜甫生不逢時的感慨和悲哀。當學生們了解到這些背景之后,便可以更身臨其境的去感受這些古詩詞的魅力,從而加深他們對詩詞美的感悟,以及作者所描述的人生感悟對自身的影響,從而形成真正的美的教育。

(二)用現代技術豐富古典詩詞美育教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老師在傳承以往語文教學當中精華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引進現代教學技術來豐富古典詩詞教學。在古典詩詞的學習和感受中,朗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老師無法很好地表現出詩詞的精髓,這時便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從網絡上搜索到專業朗讀人員所誦讀的詩詞,從而播放給學生們聽,尤其是帶有配樂的誦讀音頻,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們的感情,為學生們創設出優美的意境,幫助學生領悟詩詞的主題,把握詩詞美的精髓。

(三)用生動的教學活動豐富古典詩詞美育教學

教學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所以當有教學需要的時候,老師們可以用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來加強美育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美的理解。例如,經過長期的流傳,很多詩詞被配上了美妙的音樂,從而使詩詞成為了歌曲,較為成熟的有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等。音樂是一種生動的語言,也是美的事物的一種,所以將這些詩詞配上配樂,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對作品中美的理解。另外,對于詩詞當中的一些敘事詩,學生們可以將其排成小話劇進行表演,學生們在排練過程中可以反復揣摩詩中的故事,加深他們對詩詞中美的理解。

三、結語

通過高中古典詩詞來進行美育研究是當前語文教學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師要重視詩詞更要重視其中的美育教學,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自身對詩詞的理解來引導學生,還可以通過各種先進設備輔助教學,另外也可以將各種活動加入日常教學當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詞,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美。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改革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三大思路

一、 背景介紹。

二、 分段解析具體內容(若是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解析),歸納段義。如果段落較長,則分成若干層次進一步肢解。

三、 結合各段落,構成意義更為明晰的意義板塊,然后整合幾個板塊歸納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四、 布置作業,鞏固擴展。

根據這一講法,《荷塘月色》可以解析為: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文學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寧肯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作者心里非??鄲灐?

文章分為12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意義段。1-3自然段為第一段,寫作者郁悶散心來到荷塘邊;4-6自然段為第二段,描寫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余下為第三段,寫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覺中回到家門口。第二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四自然段為第一層,描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第五自然段為第二層,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為第三層,描寫荷塘的四周。在意義段分析過程中解決字詞句問題。

文章通過描寫荷塘月色,展現無比優雅、朦朧、幽靜的自然之美,同時借景寓情,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靜。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運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擬人修辭格描摹景物,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營造優美語境,舉例或結合段落層次講解說明。

作業:評說比喻、擬人、動詞、疊詞的妙用,背誦4、5、6自然段。

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因人因時而異,細節的處理會有變化,教學組織方式也會不同,但絕大部分師生會把上面的要點裹進課堂里。

反思:介紹朱自清的字號、稱謂、氣節,無非讓學生獲得一種文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文章,這些知識不介紹,學生能獨立獲取嗎?三個意義段,解讀了本文的意義板塊,同時揭示文章的思路。如果學生不懂,解讀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文思路顯而易見,意義板塊也不難分析,花相當多的時間分解意義段有必要嗎?字詞句知識可以不講嗎?本文的主題思想與情感是個難點,容易啟發學生思考問題,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這個難點講還是不講?本文的言語非常經典,是學習的重點,如何擺正它與情感難點的關系,如何突出這個重點?如果學生對情感定位感興趣,對言語不感興趣,我們怎么辦?推廣開來,假如我們的學生對分析文章一無所知,按照上面的講法全面分析,他們能收獲多少?假如我們的學生對分析文章已經知道得夠多的了,分析了數十篇,還是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他們收獲的又是什么?我們平常教學所列的要點是什么要點,文本要點還是人本要點?

這些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這里牽系到教育哲學的大問題,也牽涉到教育教學指導思想。很多時候,我們把學生看成是白紙,是容器,教師的任務當然是涂鴉和灌輸;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全面系統,教師自然是精雕細刻文本,然后把文本要點復制到人腦硬盤上。

實際上,學生是能動的,是活生生的人,對知識和技能是有所選擇的。選擇的標準,一是個人基礎,一是個人愛好。從個人基礎上看,高中同學,至少學了九年語文,對簡單的故事性文章的思路是一目了然的,用不著分解意義段:就個人愛好而言,取舍的范圍更大了。因而,我們試圖拿文本的單一模子無所不包地套牢學生的頭腦,無異于畫地為牢,這是非??尚Φ?。學生到了高中,已經分析過上百篇課文,還這么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中不少東西肯定是繁瑣累贅,重復羅嗦,如此刻板頑固,十足的形而上學。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不少學生不這樣講就不習慣,相當部分學生到了高中自己不能獨立分析一篇課文,不能獨立學習字、詞、文學文化知識。簡言之,我們的學生到了高中還不能獨立開展語文學習活動,這不能不叫人深思。我們教給了學生什么?我們培養了學生什么?也不能不反思。我們九年一貫制地全講全評、包教包學,是不是培養了我們所追求的全面而縝密的分析能力呢?

我們知道,圍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領最大的地盤,如果361個點都填上棋子,那是臭得不能再臭的死棋。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要讓全面透徹分析堵死自己的棋路呢?我們可不可以,每一堂課留幾條棋路,每一篇課文留幾條棋路,每一學期留一片空地,給整個語文教育教學留下一片有意義的天空呢?

創新精神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意味著走自己的路,我們的課文分析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學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教師指示的,學生有自己的路可走嗎?我們給學生留了什么道路?語文教育教學幾十年來已經走過了很長的路,從知識層次的傳授進步到方法層次的考究,再到素養層次的追求,每一次變革都帶來豐碩的成果,有關書籍潮水般洶涌而來。殊不知,要是不留給學生們創造之路,無論如何,語文教育教學都會走到盡頭!每一次變革,我們的教師都孜孜不倦地為學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蓱z天下教師心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勞壓抑著學生的創造。作為明證的是,大大小小書店的書架上擺滿方法、素質之類的書籍,但學生自己寫的少之又少。

從藝術角度看,中國書法和中國畫講究留空布白,以虛寫實。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里,引用清初畫家笪重光《畫筌》里的話說出了這種境界:“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①語文教學能不能上升到這種境界呢?

這是高中語文教學思路的第一大改革: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反思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孜孜追求的“求全求細求深求透、包教包學”的做法。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從不教什么中明確教什么,然后留出學生思維、感受的空間與機會,讓不教的東西連成一條學生學習、發展的線索。

二、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到學言語用言語悟理論

——實踐探求怎么學

《荷塘月色》最大的寫作特點是言語之美,它把漢語言文字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柔美,它運用了漢語獨有的疊詞疊音、雙聲、疊韻。4、5、6自然段的疊詞疊音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雙聲詞有:裊娜、仿佛、渺茫、霎時、參差、斑駁;疊韻詞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諧。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優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煉字:彌望、點綴、顫動、挨著、瀉、浮、洗、籠、畫、漏。為了表現荷

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擬人。連綿如縷的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感覺連通的比喻有:(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影)如樊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擬人有:羞澀地打著朵兒,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脈脈的流水,等等。

推出這些言語特點,從步驟上分析有兩種辦法,一是就言語分析言語,“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本文的言語特點……”另一種是“修辭立其誠”,為了達到最佳表達效果而探求最佳表達形式,“同學們,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優美,我們想過沒有,作者用什么樣的言語技巧營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前一種是肢解的教學方式,后一種是聯系的教學方式。就是講解上面所列的完全一樣的內容,給學生的啟發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只是告訴學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訴學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訴學生的是僵死的事實性知識,后者教給學生的是運用事實性知識。事實上,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學了九年語文,已經學了相當多的事實性知識,但大部分事實性知識是作為一種儲備狀態的死知識占據著大腦空間,學生沒多久就會忘了這些知識。我們以為,學生語文水平總是提不高,與我們教師滿足于教授事實性知識有很大關系。

從兩種方法推出的結論和具體內容看來,這兩種方法似乎沒有什么差別,但從本質看,兩者存在方向性的對立。前者從言語到言語,只是在言語圈子里兜了一個大圈,最終又轉回到言語中,沒有出路。后者從言語到運用,引導言語走出了言語,最終奔向實踐的海洋。這是對待言語現象以及從該現象推出的言語規律的根本性變化。

20世紀80年代,中學普遍系統講授暫擬語法體系,學生從小學就知道“主謂賓定狀補”,到了90年代以后,逐步不講語法體系了,現在的學生到了高中還分不清“主謂賓定狀補”。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知識內容上的取舍,而是教學思路方向性的根本改變。之所以反對中學階段系統地講授漢語語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以前的做法是削足適履,從本本出發,用原則性的語法去套活生生的言語,試圖引導學生避免錯誤而不是創造創新。與之相對的,我們現在提倡從言語現象中學習運用言語、感知言語規律,并使言語規律服務于言語運用。我們先舉個修辭的例子來說明:以前我們教會學生弄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辭格,明喻、暗喻、借喻、本體、喻體等,然后能夠鑒別“比喻”與“非比喻”,我們考試時經常出判別比喻句與非比喻句的試題; 現在,我們反對這樣做,因為這種是非判斷很無聊,用固有的概念禁錮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引導學生明白不該干什么,而不是引導學生該干什么,所以現在高考不再出此類是非判斷題了,而是給一個言語現象、一個精彩語句、一首小詩等,讓學生對照創造。再舉個語法的例子:以前講復句,總是要學生判斷復句關系,練習和考試均是如此,而不是讓學生運用這些表示微妙關系的關聯詞去表達關系微妙的語意,現在我們明白后者是最應該做的。

鑒于此,我們現在基本上不系統地講語法修辭了。但教師們似乎沒有明白為什么不系統講語法修辭,沒有明白教育教學方向上的根本轉變。語法修辭不系統講了,但教學的思路沒有根本變動,還在重復系統講語法修辭的教學思路。從《荷塘月色》的言語看言語特點,就是以前的語法教學思路,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有這些言語特點,就像明白什么是“比喻”和“復句”一樣。還不止于此,由于教師們看到了語文教學大綱反對系統講授語法,但不明白為什么不系統講語法,就以為講語法是不合適的,干脆把語法劃入語文教學禁區。這是目前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新的課程標準講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當然也包括感悟規律,語法就是規律之一。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言語現象中感悟言語規律——語法,并把它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去,推廣開去,我們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化規律、理論,并借此完善和促進后面的語文實踐。這是新語文的方向。我們反對的,是為了理論而理論,講那些對實踐毫無用處甚至有害的理論。我們迫切需要做的,是少講些理論,多一些實踐,講一條理論就要落實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提供盡可能多的服務。

本著這種方向性的變革反思《荷塘月色》推出寫作特點的兩種方式,覺得第二種比第一種好,但第二種如果就止于歸納寫作特點,尚且不夠完善,還缺了回到實踐這一步驟?;氐綄嵺`的方式,從閱讀方面賞析類似技巧當然可以,比如,與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進行比較,從寫作方面運用類似技巧,如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寫一首小詩,那就實踐得更徹底了,關鍵是無論如何我們要落實到具體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從這一步驟看,我們的作業沒有落到實處,領會《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和背誦4、5、6自然段只是停留在《荷塘月色》這一課,沒有深入到讓學生內化技巧,并以此完善和促進語文實踐活動這一層次。因此,我們還必須增加運用技巧的練習,并且在課堂上予以落實,而不是“留”給課外。

這是改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第二點: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到學言語用言語悟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明白學習言語的根本目的與目標: 不是為了分析言語而分析言語,而是為了運用言語表達思想感情而分析言語,總結言語規律,而且要把言語規律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去,讓學生運用言語規律更好地組織言語表情達意,提升人生體驗。

三、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和感悟,

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

——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從方式方法看,現階段一般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輔以誦讀、寫作兩種鞏固手段,即讓學生讀讀課文體會用詞之妙,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寫一處景致。誠然,這兩種方式方法都非常好,但是我們的教師不一定全面理解這兩種方式方法的教育學意義,而是經驗地停留于工具性這個基礎層面上。

從教育學意義看,通過語文教育學生,無非是讓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想,體會并內化情感,擁有理解與表達思維、情感的工具。語文教學現狀停留在讓學生擁有理解與表達思維、情感的工具階段,即歷來所說的語文的工具性上。我們所有的教學活動是圍繞這個“工具性”而展開的,教師講解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和接受某些現成的事實性知識,學生誦讀和寫作等是為了落實,讓學生把教師所講的落到實處——語文談得最多的就是這種意義上的“落實”;與之相對的,學會思維、形成思想,體會和內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屬品。我們把這種教學稱為“工具學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失去了她固有的活力和生機,變成“1+1=2”式的嚴謹考究,變成工具甚至道具。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只要聽懂了、“恭領圣餐”就行了,學習課文變成了文本的純事實性解讀,或者說,學習課文是借助語文這個工具、道具解剖文本,然后從文本中收撿更多更細的工具、道具,只要把原文讀懂了、讀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學生的情感思想體驗怎樣,那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不少教師自然地認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體現在“知道”這個過程中了,因此,他們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數,缺少激發和調節學生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變成“依葫蘆畫瓢式的懶惰用腦活動”,學生大部分時間只是運用耳朵仔細地聆聽,運用腦筋乖乖地證實,運用水筆忠實地記錄--照單接收,最多再為了幫助接收而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這種情形,后現代教育學稱之為“頸部以上的學習”。這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腦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動,語文學習“有口無心”、“無動于衷”或“三心二意”等就成為平常事了。

我們以為,語文教學離不開“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須升華到“人文性”,讓學生學會思維,形成思想,讓學生體會并內化情感。這是對語文教學的教育學意義的全方位理解。這是現階段提倡的“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明白這一根本點,怎么教怎么改也無非是工具層面、技術層面的修飾與改進,進入不了教育學意義層面的全面提升。上面所說的兩種方式方法,說到底,很多

老師在教學指導思想上是為了讓學生增加“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方面的事實性知識的儲備,讓學生明白“可以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寫景狀物”,而不是“讓學生感悟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言語現象的魅力”,進而“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繪出內心感受到的最美景觀”,因此沒有將“教育”進行到底。

就以推出《荷塘月色》的疊詞疊音技巧為例,我們來體會一下“教育學”意義上,而不只是“工具學”意義上的教法。從感悟角度看,《荷塘月色》的疊詞疊音是可以通過讀寫體會的,但絕不是籠統地讀寫一兩遍課文能體會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層層、粒粒、星星、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淡淡、(峭)楞楞、彎彎、(下轉第10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等,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圓潤清亮節奏,有輕音樂的美感,可以通過拍手跺腳的律動感悟節奏的短促輕快,可以通過疊詞疊音與非疊詞疊音的對比感悟詞語固有的音高音長差別,如“曲曲折折”與“曲折”相比,“曲折”可以讀得又長又高,“曲曲折折”就只能讀得又短又輕,可以聆聽輕音樂、學唱有疊詞疊音歌詞的歌曲去享受疊詞疊音之美,從運用角度看,可以連綴這些疊詞疊音組成另一幅圖景、一首詩,可以來一個疊詞疊音短劇表演。簡言之,讓學生參與到疊詞疊音的言語實踐來,在實踐中比較體會,用肢體語言、五官綜合活動體驗感悟——在這些實踐中,文本只是一種資源。以上的語文實踐活動豈一個“讀”字或“寫”字能涵蓋得了?它們的效果哪里只是明白了“是什么”和“怎么用”?推廣開去,對《荷塘月色》的其他寫作特色的學習,“雙聲”、“疊韻”、“煉字”、“比喻與擬人”等,何嘗不可以這樣做呢?再推而廣之,其他內容的語文教學何嘗不可以這么做呢?

這是改革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第三點。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與感悟,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學的目標不只是客體意義上的“知道”,而且是主體意義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種手段發掘學生情感、思想資源,調動師生所有的肌體感官讓學生感、說、動、做……讓語文融入學生所有的感覺之中去。而從根本上講,是要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的教育學意義,提升高中語文教學的境界。

小 結

我們以為,以上三個方面,不能彼此割裂,各自運作。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新高中語文,應該是三者的有機結合:反向探求,針對死板劃一、全評全講、包教包學的教學模式;實踐探求,演化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改變現狀的方向,要觸動的是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宏觀構架和實質;全身心探求,直至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情境。只有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走出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出處:《中國基礎教育》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關于高中語文寫作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摘 要】生活是萬花筒和百科全書,我們的語文學習是對生活的學習,我們的寫作也應是社會生活的的再現。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悟生活,再現生活,寫出內容真實可感,生活與時代氣息濃郁的作文;讓作文教學理性回歸。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探討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我們讓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的高中生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生活需要

我們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真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帶著功利的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的的寫作不可能寫出優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我們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現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境的看法。如此,我們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內容可寫。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的環境環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對寫作業幫助莫大。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我們老師總是用自己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我們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我們老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是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抒寫的情感,我們都應該冷靜而公允的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寫作源泉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探究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學生走進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他們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與地壇》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實生活中,我們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我們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于是,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能夠以小見大的寫出成長的煩惱。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從影視、報刊等媒介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寫作的生活體驗就會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會有所發現、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含的哲理確是不平凡的,能夠發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們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我們怎樣去看到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重視花樣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如他曾經在貴州畢節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諷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我們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因此,提高學生的體驗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導他們能夠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的更深,新穎而別致;只要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我們學生的生活化寫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生活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需要能夠將觸動我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現。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細節和個性表現與表達。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激發他們去關注生活、重視體驗生活。那么,他們語文思維能力,諸如具體形象思維,能準確描寫和表現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發展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能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創新思維都能夠得到訓練和提高。

總之,新時期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需要讓學生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和指導他們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素材,獲得真情寫作的能力。只要我們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熱情和興趣,那么,他們就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個性體驗的優秀作文。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試論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論文關鍵詞]自主學習 高中 寫作教學 生活體驗

[論文摘要]新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度及高中語文學習實踐的特點,在關注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提出的。語文寫作教學實施自主學習策略需要以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傳統文化為基礎,從命題、構思、互評階段引導實施。

一、自主學習和語文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學習,是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二是對自己的實際學習活動的監察、評價、反饋;三是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調節?修正和控制。

語文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明確宏觀教學目標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素養和認知經驗為基礎,根據自身的需要及預訂目標對語文學習的內容、方式、方法進行自主選擇、自我調控、自我修正直至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教學策略應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改變傳統以教師和課堂為中心的依賴式學習方式,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并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途徑。

二、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策略

自主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結合語文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將自主等同于放羊,或者換湯不換藥都是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決摒棄的。應該堅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身份是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搜集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會自主發展。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感與交流的實踐性過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為達到上述目的,筆者以寫作的流程:命題、指導、批改階段,結合師生的傳統文化背景及現實生活體驗構建自主學習策略。

1.命題

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成長體驗和心路歷程是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寫作充實精神世界與人生境界也是題中應有之意。因此,愿意寫、有話可寫是教師首先應該關注的情感態度目標,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樂于表達與寫作呢?自主學習理論啟示我們,積極營造現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真切體驗教學內容,并根據實際需要取材與把握要點。即是寫作命題以生活體驗為基礎。

體驗是指在生活中親身經歷、體驗認知生活與事物,借助經驗與直覺,感觸外物帶來的心靈震撼,以生活體驗為基礎寫作建立在品味人生與生活、感受時代與關注社會的基礎上。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就是因為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負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是作者用心用情用血在訴說,承載者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情感。因此寫作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以生活體驗為基礎寫作,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將話題引向學生的生活。

如話題作文:請結合生活體驗以“飛翔”為話題。飛翔原指鳥兒扇動翅膀翱翔,本是動物世界的正?;顒?但文章要求結合生活體驗,這就啟發我們需要由實到虛,積極拓展思維,飛翔常讓我們聯想到擺脫束縛、自由自在,還能讓我們聯想到超越、奮斗、開拓進取,如果換位思考還可以聯想到飛翔的條件等等,可以說可寫的內容很多很多。可是看似空靈廣闊的話題,但是學生真正下手寫時卻常常無處動筆。那么在自主學習策略下,教師該如何將此話題聯系到學生的生活中呢?

可以做這樣的嘗試:讓學生以學號為序,站起來大聲講三句話,內容不限。這三句話可以是自己的夢想,可以是自己的苦惱,可以評價某人某事等等,但要求真實、健康、積極、簡明。教師這么做是基于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高中的學生學習任務重、思想壓力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我們看不到的豐富的內心世界,若是能給他們機會,給他們傾訴的機會,他們肯定會敞開心扉?;顒硬贾靡院?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時間,不要訴諸筆端,直接大聲的說出來?;顒咏Y束后,要求學生以此次活動為素材,寫作“飛翔”話題作文,要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都有內容可以寫,而且幾乎是信心滿懷地寫作,因為人物、事件都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后,學生們置身事中,都是自己不吐不快的事情,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寫起來自然順暢,有情可感,從源頭上解決了“米”的問題。

2.構思

寫作中學生常常是有話可寫,可是難在“千言萬語,無處下筆”,此時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導情、導理、導法。導情是指教師需要創設生活情境或者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體驗,將體驗變成表象記憶,使學生學會積極投入生活、豐富寫作素材,解決“無話寫”的問題;導理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歸納,將表象記憶內化升華為“心中之物”,教師教給學生方法,做好示范,揭示內在規律,解決“不會寫”的問題;導法即指當學生的生活素材比較豐富,而且已經學會歸納抽象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優化思維,陶冶情操,錘煉語言,解決“寫不好”的問題。

3.評改

高中學生通過長期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此階段就是要夯實基礎、促進發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驗生活、思考生活、表現生活。作文評改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相互競爭與自我完善意識,達到以改評促寫作的目的。

傳統的作文評改是教師對作文進行的技能技巧、得失優劣的點評,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有限。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實際上是一個自主學習與自主構建的過程,學生在互批互改中,主動調動已有的知識體系,體驗、揣摩、修改、評價他人的文章,對同伴給自己文章所作的評價也會辯證思索,進行深層次的修改并對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再次構建。順利的完成這一過程,毫無疑問會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

組織互評互改,教師頗費心血,尤其是起始階段,教師需要范文引路、提示點撥、答疑解難、指導修正、表揚激勵,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后,學生才能真正領略互評互改的意義,并在互評互改中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試析從新課程目標透析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走向

論文摘要:2003年3月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稿)頒布之后,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圍繞新課程目標的理念和精神,把提升學生“多維語文素養”作為課程設計和實施的核心。因此,語文新課程改革走向在課程目標中集中體現出來。本文通過透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的新課程目標理念及其滲透在各層次目標中的具體要求,深刻領會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新走向,以便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發展、新視野,促進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課程目標 高中 語文 課程改革 課程標準 語感

一、樹立“多維語文素養”的語文新課程目標理念

2003年新《課程標準》把歷年《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發展為“課程目標”。從“教學目的”到“課程目標”的發展演變,自有其內在的理念轉向,洞察課程目標理念的嬗變,是理解語文新課程發展走向的基礎和根本??v觀20多年來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其中語文課程目標理念的演變,經歷了“突出語文知識”,到“語文知識與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維語文素養”的軌跡。

2003年的新《課程標準》,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確立為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統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并使之具體、綜合地體現在課程總目標以及必修與選修課程目標的結構之中,構建起多維、立體的新語文課程目標體系,“多維語文素養”取代了以往單一的“語文知識”和“語文知識與能力并重”。

什么是“多維語文素養”?在已有的研究中,人們取得了豐富的認識。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研制專家,對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達成了一定共識,總結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的培養。這不僅是掌握語言文字文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意識,具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感和思維品質。

2.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即養成較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3.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包括:恰當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的獨立思考和自主選擇能力。

4.形成開放的視野、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

5.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養。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底蘊、較高的文化品位;積極吸收人類先進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樣文化。

7.科學素養的形成。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養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8.社會主義道德以及公民素質的培養。包括以下三方面:愛國主義精神、樂于合作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強的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9.具有自信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九個方面所涵蓋的“語文素養”內涵,比較全面地表明了語文課程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培養目標。前五條盡管仍然屬于知識與能力目標,但是從其內涵來看已經豐富了許多?;A知識不再只是字詞句篇的掌握,更重視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更不再是死記硬背所能達到的,需要學生對知識深入領會并在日常運用中多體悟其內蘊?;灸芰t突破了聽說讀寫的狹隘局限,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有利于人格完善的審美能力都備受重視,而且強調能力形成背后的學習方法習慣、創新意識、審美情趣等主觀精神因素的養成。后四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公民素養、人生態度等不僅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更是個體全面發展、謀求健康幸福人生所必需的。歸根到底,高中語文課程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是著眼于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終身發展的。盡管如此,以上九個方面語文素養的內涵也只是現階段社會發展要求的體現和語文課程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語文素養”是一個多元、開放的體系,將繼續不斷地得到完善和發展。

二、語文新課程總目標的改革走向

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加以融會整合,系統地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課程目標,并貫穿于“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方面??偰繕藘仍诘伢w現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語文課程價值取向。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需要、興趣,鼓勵自主學習,確立主體地位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近年來出現了一個令人堪憂的狀況——學生對學習語文缺乏熱情。鑒于此,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力求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的需要和興趣,在總目標中多處體現了對學生自主選擇、自我體驗學習的重視。提出“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展”等目標,鼓勵學生主動開發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新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營造學生自主體驗的學習環境,并加以引導,既滿足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需要,又實現語文素養的培養目標。

2.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養成

學生要具有終身學習的動力,需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總目標提出要讓學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性”。另外,在學生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方面,總目標也要求高中學生要“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

三、語文新課程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上的改革走向

1.必修課程目標的改革

(1)在表述方式上,從比較單一的說明性行為目標轉向多樣的既具有說明性行為目標,又具有描述性的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

以往的《教學大綱》基本上屬于行為目標取向,具有精確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師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并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行為目標來判斷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學生的整體感受、情感體驗、態度、審美意向等豐富的內心活動,因無法全部用行為表現出來,不能轉化為行為內容而在課程中丟失了。因此,對于注重審美、情感態度等隱性學習過程的語文課程來說,行為目標的表述方式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容易使課程“趨向于強調那些可以明確識別的要素,而那些很難測評、很難被轉化為行為的內容就會從課程中消失”?;A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課程目標,用行為目標表述比較有效,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要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塑造學生應有的語文素養卻無法用行為目標表現出來。

因此,新語文課程目標在強調行為目標的基礎上,注重了用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來描述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展開性目標注重過程,主張目標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展開;而表現性目標則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上首創性的反應的形式。這兩者相整合,就符合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語文新課程理念。例如,“閱讀與鑒賞”目標中采用了一系列不同程度和不同側重的過程性動詞“不斷充實、完善、提升、逐步加深”等,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美好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另外,還有更多表現過程和發展的目標,從“努力探索、調動、發展、養成、豐富、感受、品味、領悟、體會、思考、展示……”一系列描述性動詞就可以感受到新課程目標賦予了學生更多學習空間和機會,增強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性。

(2)在話語方式上,突出體現了新必修課程目標重視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

在課程目標的句式變化上,以往《教學大綱》的句式一般采用“能……”,體現的只是對教學結果的重視。而新必修課程目標則更多采用了“學會……”的句式,以強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另外,新必修課程目標用“自己、獨立、主動、獨特、個性化”這些詞強調自主性、個性化學習就多達18處。

在“閱讀與鑒賞”目標中,進一步提倡學習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的獨立自主性,并首次強調閱讀的個性化。2003年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習者獨立自主地閱讀,朗讀要“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課外閱讀要“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在學生獲得獨立自主性前提下,為培養學生的個性,使學習更貼近個人日常生活,提高閱讀興趣,還首次提出了“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在“表達與交流”目標中,不僅在寫作方面倡導學生“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口語交際方面也突出了“有個性和風度”的要求。對“個性”的張揚,使學生在表現自我、與人交際上更有自信心,是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的標志。

(3)新必修課程目標包含了許多新概念,這些新概念集中體現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

高中語文新課程目標,引進了許多新概念,比如,“精神生活、人生境界、鑒賞態度、民族心理、時代精神、閱讀興趣、科學理性精神”等。而以往的《教學大綱》,在閱讀目標中甚少涉及這方面的目標。這些新概念,體現的是語文素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的情感態度目標,更突出強調對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體悟,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在“表達與交流”目標中,更重視豐富學生個人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體驗,“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想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從這些新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態度和情感成了寫作的靈魂。而在口語交際中,“樹立自信”、“力求有個性和風度”等新要求,極有利于增強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和魅力。這些富有情感性的新概念使得新必修課程目標,處處洋溢著關注學生人格健康與全面發展的光輝。

2.選修課程目標的創新

(1)加強語文課程與學生生活的銜接,注重豐富學生對生活、對人生的體驗。

選修課程體現了語文作為母語課程最大的特點,即“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選修課程目標特別注意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這表現在每一個系列中。比如,小說和戲劇系列目標規定“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新聞與傳記系列目標提倡“閱讀古今中外的人物傳記、回憶錄等作品……從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等。這些選修課程目標,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豐富生活和人生的體驗。

(2)注重不同文體系列的學習方法,給予學生恰當的指導。

選修課程分為五個系列,是因為不同文體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征,學生學習不同的文學體裁,也應該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因此,五個系列目標中都包含了學習方法的要求和指導。如:詩歌和散文目標提出“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這里就指出了學習古詩文的兩個最重要的方法:查閱工具書和資料幫助閱讀理解,以及背誦領悟。又如,“廣泛搜集資料,根據表達需要和體裁要求,對資料進行核實、篩選、提煉,嘗試新聞、通訊的寫作”,這里在提出寫作要求之前,也向學生提供了寫作準備的基本方法。新《課程標準)對于學習方法的重視,依然滲透進選修課程目標之中。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利于舉一反三,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鼓勵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形式不拘一格。

選修課程目標中不同的系列都提出了各種實踐活動的要求,形式多樣,豐富多姿。既提倡嘗試各種文體的創作活動,又有組織文學社團、朗誦小說、表演戲劇、演講與辯論、學習主持集會、演出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更有小說、戲劇、文化等的專題研究和探究學習。這些不同層次、形式不一的實踐活動,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開了一扇自由的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課程,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從更廣闊的視野看,還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對語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體現出高中語文課程力求富于實踐性、開放性、多元化的變革目標。

總的看來,高中語文新課程目標全方位、多層次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向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中全面發展學生個體素質的改革走向。

高中語文學術論文:淺議新課改下普通高中語文教學的定位思考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 普通高中 語文教學

論文摘要: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凸顯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要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性質,充分體現了新語文教學對學生特定的心理特征的尊重。

立足于高中語文新課改 ,以中學語文課 “教什么 ” “怎么教 ”為落腳點;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方法論;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素質 ,增強自我反思、 自我發展能力等,為中學輸送合格語文教師為目的。另外還要結合本地區、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比如師資情況,當地中學情況等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關注高中新課改,提高學生理論素質

作為中學新課改引領者,通過教法課幫助大學生了解當代教育新理念和語文課程新理念。這將開闊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站在理論的最前沿。讓學生了解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五大趨勢,即教育終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個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 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要學習 ,更要學會學習,在走出校門以后,也要自己去獲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滿足社會需要。 教育終身化理念,對那些為了就業而對學習有浮躁情緒的中學生無疑是當頭一棒??梢?,終身學習是 時代賦予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也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本 要素之一。培養師范生們牢固的終身學習的意識,這是新課改的根本,因為他們是新課改的未來。幫助大學生了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所需要形成的教育基本觀念以及語文課程新理念。如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主體性的學生觀,專業化的教師觀,民主、科學、開放的課程觀,發展、交往、生成的教學觀等。隨著語文課程教學研究的深入,關于語文課程的理念出現了新突破。語文科應以具性為基礎,以人文性為價值取向;沒有純粹的言語能力,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教化,二者相離兩 害,相融兩利,必須實現言語個性與人文共性的統一。另外,語文讀寫聽說智能和諧發展觀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觀等課程新理念, 對師范生將是很大的觸動,他們必將彌補不足,全面發展。

二、重視課堂教學實踐 ,培養學生語文課程教學技能

目前中學教改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大學教育面前。中學一線老師常常抱怨,大學老師沒有教會我們 “如何教語文”。細心研究起來, “如何教語文”一語包含兩層意思:語文課教什么 (內容);怎樣教(方法 )。語文課教什么就是語文課程資源的問題 ,新的課程資源理念告訴我們:課本要教,社會人生也要教;知識、 技能要教,經驗 、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要教 。

三、新課程背景下關于漢語言文學教師的基本要求

不同于以往漢語古文學教學更多得將聽、說、讀、寫作為終板目標,在漢語言文學新課程標準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日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奄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 漢語音文學教學不僅增加了新的內涵,而且凸現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交流能力 ,不僅體現了教育自身發展的趨勢,更好地回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基本索質的需要。而要達成這一同標,就要求當前的漢語在文學教學中發生徹底轉業。

1、重新定位教師職業角色,成就學生,成就教師自我

普通高中教育是繼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基礎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和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的基礎教育。而要使學生能終身發展,就首先要求教師必須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漢語言文學教師應該在漢語苦文學專業理論、教育教學理論與技能等多元知識和能力結構,師德素養、人文關懷及科研創新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水準,拓展自己的素質,使新課程的實驗過程成為自身不斷成長的過程,使自己的工作展現出一種研究狀態下的生存姿態。教師不只在關注、成就學生,也在享受工作,享受人生,感受幸福,獲得尊嚴,充滿自信地生活,體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人生理想,因為這復雜而高尚的工作使自己高尚起來,獲得自己的人生美的體驗。

2、新課改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師面臨新的要求和任務

漢語言文學教師要扎實而徹底的貫徹新課改精神和要求,達到成就學生、成就自我的目的,還需要不斷加強學習和提高自身素養。具體來講,可以從如下內容做起:改變傳統的師德標準,轉變“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觀念,變“師道尊嚴”為“平等中的首席”。從習慣的話語權威到走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交流,并從學生成長和實際出發,從學生的整體素養著眼,給于具體的引導和輔助;有廣博的社科知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知識構成應突出“雜”、“精”二字,既是一位雜家,熟知生活知識和相關的學科知識,如歷史、政治、地理、音樂、美術、體育等,并且了解理利的一般知識,又要通曉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理論、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與現狀 ,這樣在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四、新課程理念下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轉變的的具體措施

新課程理念在全力解決我 現階段漢語言文學教學活動中存在弊端與問題的基礎上,對于教學觀念的轉變也具有與時俱進的指導意義。

1、積累.整合:加強語文積累,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要素的融匯整合,提高語文素養。

2、感受.鑒賞: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提升審美的境界。陶冶情性,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養。

3、思考.領悟:通過閱讀思考,領悟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養成獨立的學風。

綜上所述,課程改革是一個復雜而永恒的內容,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作出判斷的。不過,課程改革最終要落實到每一個人,落實到每一堂課,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憧憬課程改革遠景時,上好每一堂課。我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時時以以上“六度”為標準,要求自己上出真實的、有效的、有意義的課,那我們的課程改革就會生機盎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粉嫩少妇内射浓精videos| 亚欧精品午睡沙发|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18禁止午夜福利体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欧美中文字幕农村电影|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网址| 国产97色在线 | 免| 精品无码中出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风流少妇又紧又爽又丰满|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app|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天堂а√在线地址|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男生女生在床上插插插的免费动漫|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无码|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人妻忍着娇喘被中进中出视频|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私人vps一夜爽毛片免费| 欧美丰满大乳高跟鞋|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动漫| 酒店大战丝袜高跟鞋人妻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vr| 男人用嘴添女人私密视频 |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尤物|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 午夜男女无遮挡拍拍流水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