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0 08:5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制造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綠色集成制造的特征
1、綠色特性
(1)產品的綠色性
綠色集成制造的目的首先是生產綠色的產品,這是綠色集成制造的關鍵環節。只有生產的產品是綠色的才能保證產品的包裝、運輸、營銷、實用、回收等各個環節的綠色性和順利進行。
(2)技術的綠色性
技術的綠色性,一方面能夠保證生產產品的綠色性,另一方面使生產的過程綠色性,從而保證生產人員的健康水平,體現企業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技術的綠色性是說,采用的技術是成熟的、綠色的,在生產過程中不會產生有損員工健康的物質。
(3)過程的綠色性
綠色集成制造包括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技術、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使用、綠色回收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保證其綠色性。盡量最大化利用資源、減少環境的污染。
2、集成特性
(1)綠色集成制造的領域集成
綠色集成制造涉及制造領域、環境領域、資源領域和信息技術領域,綠色集成制造就是這幾個領域的交叉和集成。
(2)綠色集成制造的技術集成
綠色制造是綠色材料、綠色設計、綠色工藝、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綠色使用、綠色回收等多種技術的使用集成,歸納起來主要應考慮“六綠”問題。
(3)綠色集成制造的效益集成
綠色集成制造成功實施,不僅是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的行為,更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集成,將是一個“三贏”的過程,因此綠色集成制造是可持續戰略實現的有效途徑。
(4)綠色集成制造的信息集成
綠色集成制造系統除了涉及普通制造系統的所有信息及其集成考慮外,還特別強調與資源消耗信息和環境影響信息有關的信息應集成地處理和考慮,并且將制造系統的信息流、物料流和能源流有機地結合,系統加以集成和優化處理。
(5)綠色集成制造的過程集成
綠色制造所揭示的概念表明,綠色制造覆蓋了產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過程,每一環節都必須考慮資源,能源的利用和環境影響問題,是基于綠色考慮的全生命周期集成。
(6)綠色集成制造的社會化集成
綠色集成制造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社會化的集成。企業、產品、用戶三者之間的新型集成關系:企業要真正的實施綠色集成制造,必須考慮產品壽命終結后的回收和處理,這樣才能形成新型的企業、產品和用戶的新型集成關系。
(7)綠色集成制造的功能目標集成
綠色制造的功能目標是多方面的。此功能目標集成模型簡稱TQCSER模型,其中T表示時間,Q表示質量,C表示成本,S表示服務,E表示環境影響,R表示資源消耗。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制造目標當中不包含目標E和R,而是將其相關功能分布于T,Q,C,S四個目標之中。但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一方面,制造業己成為環境問題的主要源頭,另一方面,IS014000的實行使得各國制造業必須重視環境問題。因此,環境目標和資源目標已發展成為與T,Q,C,S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功能目標之一。另外,TQCSER模型還表明,T,Q,C,S,E,R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構成了一個綠色集成制造功能目標的有機體系。
3、制造特性
綠色集成制造的主要手段是制造,目的是在盡量利用資源和減少環境污染的前提下進行生產制造活動,創造出產品供人們消費使用,促進社會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制造是十分顯然的主要特性。
二、高耗能污染企業綠色集成制造系統管理
根據綠色集成制造的特點、可持續發展對制造業的要求,可以把綠色集成制造系統的體系機構概括為兩個目標、兩個過程、四項內容。
1、綠色集成制造的兩個目標
綠色集成制造的兩個目標是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這兩個目標的實現是在產品的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始終按照綠色集成制造的三項內容要求,對綠色集成制造的兩個過程進行全過程最優控制,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制造系統的效用,利用不同技術途徑,最終實現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制造目標要求。
2、綠色集成制造的兩個過程
綠色集成制造的兩個全過程控制,一是指具體的制造過程即物料轉化過程中,充分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具體綠色集成制造的過程。另一個是指在構思、設計、制造、裝配、運輸、銷售、售后服務及產品報廢后回收的整個產品周期中每個環節都充分考慮資源與環境問題,以實現最大限度地優化利用資源及減少環境污染的廣義綠色集成制造過程。
3、綠色集成制造的四項內容
綠色集成制造的內容包括四部分,即采用綠色資源(綠色材料、綠色能源),歷經綠色的生產過程(綠色工藝技術、綠色設計、綠色包裝、綠色生產設備、綠色營銷等),通過過程集成、功能集成和目標集成生產出綠色產品。這四項內容是用制造系統工程的觀點,綜合分析產品生命周期從產品原材料的生產到產品報廢回收處理的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系統地解決環境和資源問題。
三、結語
對于高耗能污染企業必須轉變生產方式,采用綠色集成制造模式進行生產,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不被社會所淘汰。當然,綠色集成制造系統只是一個框架模型,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艷偉 黃宜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云南省統計局能源處
一、內部控制管理的涵義與作用
1.能夠確保內部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過程中,為了規范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的應用、反饋、整理、分類以及歸類,可以依靠具有相互制約功能的管理組織結構對其進行約束,從而更加有效的對信息的全部環節進行管理,最終能夠確保內部財務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也能及時對信息進行科學的整理,更好的提供信息給信息的使用者使用。
2.有效的對資產安全進行管理。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其所有的資產比較多,為此,很難對所有的資產進行科學的管理,然而依靠內部控制管理能夠提高資產安全管理中每一個環節的管理水平,從而保證了機械制造企業資產在每一個環節的安全,最終能夠有效的防止資產流失或損失的情況。
3.能夠促使機械制造企業風險防范能力的提高。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導致風險出現的因素多種多樣,為此,提高內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夠及時對所存在或潛在的風險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同時根據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規避,最終有利于機械制造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4.促使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而言,內部控制管理是覆蓋整個生產經營活動的,依靠提高內部控制管理水平能夠及時發現生產經營活動中所存在的問題,包括售后服務、制造加工、材料采購等環節的問題,并能夠合理的解決問題,從而促使機械制造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保證了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1.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環境比較薄弱。
當前,機械制造企業普遍都成立了與內部控制管理相關的機構,而且還健全了內部控制制度,但是因為企業并不夠重視內部控制管理,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成員并沒有全部參與,從而導致了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執行,甚至是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機械制造企業還存在員工素質不高、管理結構不健全等問題,從而導致了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環境比較薄弱的現象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2.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不重視風險的防范。
目前,機械制造企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內部控制管理不夠重視風險的防范管理,并缺乏對風險管理的認識,特別是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從而導致了內部控制管理不能有效的在風險防范中進行管理,最終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3.機械制造企業內部信息管理效果不明顯。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而言,信息管理主要是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管理,然而,比較多的機械制造企業并沒有建立相關的信息管理系統,從而導致了各部門不能有效順利的溝通,最終不利于企業內部信息的傳遞。
4.內部控制的監督和審計功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的監督審計是為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合法性而進行的管理活動,同時也是評價和防范內控制度時效性和缺點的主要方式。但是,當前的內部監督審計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從而不能有效的對內部控制管理進行指導。
三、提高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1.優化機械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環境。
提高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能夠保證其工作的順利進行,內部控制管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內部控制管理環境進行優化,從而能夠為內控工作的有效進行提供一定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對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文化進行優化,憑借營造文化氣氛。加大宣傳力度等方式,促使企業的全部員工更加了解內部控制管理并提高內部控制管理的意識,從而促使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順利進行。緊接著,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管理力度,憑借培訓、再教育等方式,促使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人員相關能力的提高,從而能為機械制造企業順利展開內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人才。然后,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優化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組織結構,通過設立具有扁平化特點的管理組織結構,促使內部控制管理以及經營效率的提高。最后,要根據當前的發展情形,及時對機械制造企業的相關管理制度進行系統的調整以及科學的補充,特別是要根據內部控制的相關標準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
2.加大對風險的管理力度。
機械制造企業要建立以風險防范為關鍵點的內部控制管理,從而能夠促使風險防范能力的提高。首先,機械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的業務流程,合理的設置風險管理數據庫,其中要包括責任管理部門、影響性、產生原因、特點、種類等內容。緊接著,要建立有效的生產經營標準化流程體系,并與風險控制制度相結合,對風險的信息進行收集、對風險進行防范處理、對產生風險的責任進行界定、對風險的數據進行分析等,從而促使風險防范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渠道。
對于機械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而言,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渠道能夠保證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進行。機械制造企業要建立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并把企業的基本部門納入其中,包括銷售、財務、管理、生產等部門,從而形成一個可以進行信息分享、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統,進而促使信息的利用率、準確性以及時效性的提高。除此之外,能夠對企業的各種信息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能夠有效的分析企業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而促使了內部控制管理針對性的提高。
4.加大內部監督審計的管理力度。
機械制造企業加大內部監督審計的管理力度能夠促使內部控制有效性分析評價的準確性的提高,同時也能促使企業經營管理的規范化。對于機械制造企業的內部審計而言,主要的工作是進行事前和事中的管理,從而依靠科學的審計機構,建立健全的內部審計機制,其側重點在于對企業的綜合業務以及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對于機械制造企業的外部監督審計而言,主要是依靠會計師事務所科學的分析企業的事后審計,并對企業財務信息的合法性以及規范性進行系統的監督審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機械制造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內部控制管理,可見內部控制管理是機械制造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之一,同時內部控制管理也是促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規范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機械制造企業要重視內部控制管理,并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利用上述的幾種有效措施促使企業管理能力的提高,最終有利于促使機械制造企業綜合能力的提高,從而有利于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作者:陳百良 單位:浙江越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Pro/E與數字化制造
(一)操作中的“數字化”
Pro/E在產品開發設計時主要通過參數化來實現。通過幾何約束和尺寸約束,把握設計對象造型模塊的特征與關聯,有效地控制了模型修改的一致性和造型風格的統一性。主要有兩種操作類型:一是尺寸約束參數化,對形狀特征進行尺寸約束;二是定位約束參數化,即對特征進行定位約束。
(二)數字化設計制造
自從數字計算機在20世紀40年代誕生以來,就改變了過去圖紙、模型式的制造方式,利用CAD、CAM等技術,實現了無圖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被稱之為數字化設計。隨之,信息集成的數字化設計產品與多功能數控機床、機器人化的生產制造設備等信息并聯,使設計的產品能被快速加工成型,這個過程被稱為數字化制造。數字化制造實際上就是在對制造過程進行數字化的描述中建立數字空間,并在其中完成產品制造的過程。2014年10月8日中國新聞網刊載了一條新聞:據《紐約每日新聞》報道,世界首款3D打印汽車終成現實……它的制作周期為44個小時,并且最高時速可以達到80公里每小時。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在青島第二屆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會上表示:“近期,教育部正在制訂方案,讓3D打印機走進學校,促進3D打印教育普及。同時,科技部、工信部也正在探討3D打印產業化問題。”諸多實例表明,3D打印技術已然進入并應用到了生產制造領域。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對相關媒體也表示,3D打印代表了制造業的數字化。綜上所述,數字化設計已經是數字化制造中的一個設計環節,在工業制造業的大系統中被稱為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Pro/E操作中的“數字化”主導設計經過機床系統的處理后生成程序段,進入機床成型或3D打印快速成型,即完成了數字化設計制造。
二、Pro/E建模與輔助設計
Pro/E作為美國PTC公司推出的軟件,目前是最普及的三維CAD/CAM/CAE應用軟件之一,經歷幾十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產品開發軟件,集合了眾多強大的功能,如草繪設計、產品組件設計、產品造型設計等。它將設計造型的特征以全參數化的方式在其三維建模系統之中運算,形成了其特有的全參數化三維建模功能。利用Pro/E進行設計實踐時,常見模型利用軟件自帶的功能即可組合形成,不規則的或造型較復雜的造型則需要用二維草繪的方式來完成,具體是建曲線輪廓,再由曲線輪廓創建曲面,再根據造型旋轉曲面,或切割曲面等方式來完成;結構更復雜的造型,則需要進行建模前的結構分析、特征分解等工作,將這些復雜造型解構成為單一的造型,按“零件”來進行造型建模,再分析這些零件間的位置關聯關系,進行組裝裝配完成建模工作,最后轉化為實體模型。利用曲線輪廓特征、拉伸、拉伸加厚、實體切除等方式的油壺模型?,F代制造企業的競爭,是產品和設計的競爭。企業產品的開發越來越依靠現代化的產品設計方法和技術手段?,F代產品設計方法是以電子計算機為手段,運用工程設計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使計算結果達到最優化,使設計過程實現高效化和自動化。以此來看,行業發展的現狀使產品設計師必須熟練掌握Pro/E等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便于提高產品設計開發的周期、節約設計成本等。
三、Pro/E設計創作與案例展示
當前設計的理念已逐步從“形式追隨功能”轉變為“設計追隨情感”,產品意象造型設計已成為工業設計重要的研究內容。Pro/E作為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軟件,它在實踐中拓展了設計師的創新思維,提高了設計師對設計造型的開發能力。在產品外觀、細節、特性以及功能等方面,設計師均能利用Pro/E完成外觀模型以及概念設計原型的制作。Pro/E的強大功能是需要設計師的“催生”才能發揮出其超強的設計功用。數字藝術家肖永亮說,他們團隊在做《泰坦尼克號》電影特技時,所在公司的硬盤大小也只有2GB,但作品仍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這就是說,他的團隊能把現有設備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所以,設計師需要利用其獨有的創作造型思維、具備一定的空間設計解構和組合能力,才能將Pro/E軟件的輔助設計作用發揮到極致,達到預期的設計意圖。在進行教育部課題“3D打印與數字化制造背景下的產品設計研究”研究過程中,科研團隊的一項成果參加由中國航空學會2012年主辦的“‘創新杯’第五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中,團隊成員李鳳芳主創的作品《“鳳之翼”未來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設計》獲得了“優秀獎”。該無人機設計方案,采用大展弦比機翼,前緣呈弧線狀小角度后掠,無尾翼布局。機翼中央部分弦長較大,機翼可分為中央翼和外翼兩部分。在中央翼的上部,采用弧形機翼嵌入,使中央翼和弧形翼之間形成一個較大的氣流通道。通過在中央翼上部安裝3個直徑為1.4m的電機和螺旋槳,對通道中的空氣進行加速,使飛機中央翼部分的升力大大提高,以此提升全機的升力,也能改善飛機的低速飛行和失速特性。中央翼和弧形翼的良好氣動力布局設計,能保證無人機的飛行和操縱性能比常規的直機翼布局無人機大為提高,特別是在縱向的俯仰控制上更具有較大的突破。在縱向的俯仰操控性能上,中央翼和弧形翼的氣流通道,配合中央翼的S型高升低阻翼型,使飛機具有縱向自穩的特征。在中央翼后緣設置控制面,對飛機進行操縱,從而不需要設計尾翼對飛機進行安定和控制,大大減小了飛機的重量,提高了無人機的結構利用率。從氣動布局設計上看,本方案相比于其他布局的高空長航無人機,其氣動布局的創新是其總體性能優良的最大保證,也為其進一步的研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作品設計中,Pro/E軟件作為主創軟件,經過設計圖、油泥造型局部模擬,最終利用其完成了設計建模等。產品設計從某種程度來講,橫跨工科(生產制造)和藝術(外觀形態)兩個領域。綜合來看,Pro/E軟件能將設計至生產全過程集成到一起,讓所有的用戶能夠同時進行同一產品的設計制造工作,即實現所謂的并行工程,完成產品的數字化制造設計環節。同時,Pro/E軟件也能將設計創意中的產品原創“指甲圖”即手繪產品造型設計稿,利用其軟件功能變成模擬造型,完成產品的藝術外觀設計。
作者:楊明彥 單位: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工程學院
1VMI的主要和實施程序
1.1VMI的主要內容
傳統的庫存管理是以客戶發出的訂單作為補貨的依據,而VMI則是以實際的市場需求或者預測到的近期內的市場需求作為是否補貨的原則。這種技術可以提高供應鏈管理的效率,降低雙方的庫存,減少運作成本,提高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VMI的實施,要求雙方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相互信任,愿意一起改進供應鏈管理;雙方高級管理層要足夠重視,落實有關的負責人員,為以后各部門緊密協作打下基礎;雙方要建立起可靠的信息平臺,將關鍵信息在平臺上進行分享,信息技術、采購、后勤儲運等多部門要緊密協作,提高效率,實現雙贏。
1.2VMI的實施程序
隨著中國電子制造業的發展壯大、管理的規范、市場的規范,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技術會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中國商業的發展,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第一步,供應商管理庫存框架協議的溝通與制定。這是VMI實施的前提和基礎。供需商和企業要在良好溝通和自愿合作的基礎上制定出框架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確定合理的訂單業務程序,確定供應商管理庫存應遵循的制度。第二步,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實驗性實施。供應商管理庫存首先要一定范圍定進行實驗,發現試驗中的問題,供應商和企業根據發現的問題進行協商,完善框架中的協議的有關內容。第三步,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全面實施。在全面實施的過程中,企業要根據從銷售點獲得的信息及時要求供應商補貨,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2電子制造業庫存管理存在的問題
任何企業一方面要追求盡可能大的利潤,使資金能夠更快地流動,因此不希望有任何形式的庫存存在,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夠有著充足的原料、設備來抵御外界市場原料價格上漲的危機,保證生產的連續性與持續性。特別是對于電子產業尤其如此。電子產業是一個發展較快的行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在不斷地縮短,市場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電子制造行業面臨著是增加庫存量還是擴大再生產能力的選擇問題。①信息有效溝通方面的原因。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是不確定的,每個星期的需求數據都是不同的。電子制造企業如果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庫存,就很難滿足客戶的需要,形成與市場的脫節。除此之外,設計的變更、電子制造業內部庫存信息的準確度也是影響企業庫存的重要因素。在供應的整個系統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需求預測、庫存狀況等都是庫存管理的重要數據。這些數據分布在不同的相關環節之間,要做到快速有效地保證生產,必須使其實時傳遞,信息傳遞鏈過長,會減慢流通速度并造成信息失真,因此電子制造行業要拓寬信息渠道,關注設計變更。②供應商評估方面的原因。供應商參與VMI實施是實現電子制造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部分?,F階段電子制造行業VMI項目的實施尚處于發展階段,還并不完善,對于供應商評估指標并不含有VMI訂單管理模式的落實情況,導致供應商參與積極性較差,流程的改進、優化和實施,是項目中難度最大、耗時最多的一項,每一環節的數據準確率都會影響最終結果的準確性。供貨商的積極參與對于實現雙方緊密協作,保障VMI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作用。③有關合同簽訂方面的原因。企業現有的合約簽訂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進而導致電子制造行業和供應商的利益無法獲得有效的保障。只有完善的合約簽訂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供應商應有的經濟利益。
3VMI在電子制造業中實施的價值
VMI給電子設備制造商所帶來的價值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①能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證原材料的供應,并且提高原材料的齊套率。②通過實施VMI可以將庫存周轉時間縮短,這樣就減少了庫存資金的占用。運用VMI庫存管理的方法,原材料的貨物所有權是在其應用到生產線上之后,才從供應商那里轉移到制造商,這樣又可以大大提高制造商的庫存周轉率。例如國內一家有名的電子設備廠商在使用VMI的庫存管理方式之前,庫存周轉需要1632天,實施以后該廠商的庫存周轉時間可以減少2-7天。在物資采購上,長虹推行了三種措施來提高資金周轉速度,這三大措施之一就是實施VMI的庫存管理方式,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財務結賬周期降低了一半,資金周轉率提高了三倍,并且仍在持續提升中。在同行業當中長虹的物資采購總成本屬于相對較低的。③提高了預測數據的準確性,推動了企業內部改進。制造商需要及時更新產品的供貨信息,才能有效利用VMI所帶來的收益。④通過VMI方式,使供應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延伸部分,實施VMI后,供應商可以掌握了解產品的銷售情況,明晰哪些產品熱銷,哪些產品需要改進、升級,可以及時向企業補貨,供應商本身也就不會積壓很多的貨品,降低了庫存成本。⑤通過VMI方式備貨可滿足和彌補臨時計劃帶來的緊急項目需求,提高了供應鏈的柔性和持續改進能力。
4結論
電子制造業正經歷全面而深刻的調整與變革,在實現多渠道布局與網絡深化的基礎上,強化供應鏈管理,實現上下游的聯動管理,可降低融合發展的風險與成本。實施VMI不僅可以降低雙方的交易時間,而且可以使上游企業更加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客戶的滿意度。對于供應鏈下游的企業來說,實施VMI還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成本,減少存貨投資,同時提高服務質量。VMI的實施能夠有效地提高庫存周轉率,降低資金占用,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使資金風險和庫存成本大幅度下降。
作者:許繪萍 張敬云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
一、國外汽車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控制的先進經驗
(一)美國的第三方物流經驗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美國汽車企業遭遇了來自德國、日本汽車制造企業的巨大競爭壓力,迫使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制造企業在加強內部管理、客戶管理和銷售終端管理的同時,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了物流管理上,以期通過降低物流成本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美國汽車制造企業逐漸發現使用第三方物流遠比企業自己運作汽車配送要省錢,在此背景下,通用與福特先后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戰略合作,通過企業間的高度互動協作,實現物流的最高效與最經濟。通用和福特所強調的高度互動協作,實質上已經不再是傳統汽車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的委托關系,而是建立在企業信息共享基礎上、對物流解決方案的探索。一方面,物流企業看重內部職能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汽車制造企業外化的內部功能。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業對汽車制造企業的生產工藝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并與汽車制造企業共同研究制定物流解決方案。在最近3年內,通用汽車平均使用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達到36家,福特汽車平均使用第三方物流企業達到28家,保障了兩家汽車制造企業的物流需求。
(二)日本的JIT精益物流理念
日本是全球最重視物流、庫存管理的國家之一。以豐田為代表的JIT精益物流管理模式幫助其在短短二十年間成為了全球第一的汽車制造企業。JIT精益物流管理理念,主要是指企業將流水線上所需的汽車零部件在必要的時候及時送到必要的生產地點,其目標是追求生產過程中的零庫存。零庫存的好處非常明顯,一是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庫存。每個零部件需要多少、什么時候需要、哪個工序需要都有嚴格規定,以盡可能實現零庫存、降低庫存成本。正是依靠這點,日本汽車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北美市場后,迅速取得成功。二是可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生產需求。零部件等物品的物流采取了“及時制”管理模式,并依此建立了物流供應鏈服務體系,使得物流管理可以完全根據生產要求運轉。三是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由于庫存時間大大縮短,零部件的損耗降至最低,庫存流轉期間的質量問題大為減少,且避免了零部件的過時,確保了產品質量。
(三)歐洲的數據公共平臺建立經驗
以大眾、奔馳、寶馬、保時捷為代表的德國汽車制造企業通過建立數據公共平臺,大大提升了物流管理效率,其做法迅速被全歐洲汽車制造企業所接受。利用數據公共平臺,不僅汽車制造企業自身的數據交換十分迅速,與其保持合作關系的零部件供應商、第三方物流企業、第四方物流企業以及汽車經銷商等都可以共享相關信息與數據,進而圍繞汽車制造協調各自工作,合作效率大為提高。數據公共平臺的主要優點如下:一是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先進。汽車制造企業的公共數據平臺是整個制造工藝的司令部,生產廠家、部件廠、供應商、物流企業都會根據這個數據平臺來安排自己的生產計劃,并按照要求進行配送。數據平臺可以隨時掌握各家企業的執行情況,確保整個系統高效運轉。二是服務方式多樣化。由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不一,客戶的需求也不一樣,數據平臺會根據訂單提出不同的供貨模式,以支持個性化訂單生產。相關企業可以根據不同供貨要求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三是包裝與倉庫管理十分先進。由于采用了條形碼技術,在倉庫管理系統中,每個需求與供應都可以精確到極致,且包裝環保、實用,極大降低了庫存包裝環節的費用。四是運輸反應能力超強。由于數據共享徹底,物流企業可以在第一時間予以響應,汽車制造企業可以隨時掌握物流情況并做出必要生產調整,完全實現了向全球供貨的物流管理能力。
二、國內汽車制造企業在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的物流管理大多采取了一體化自營物流模式,即從原材料到零部件、中間件再到半成品采購物流、制造物流以及分銷物流都是由汽車制造企業自己完成。換句話說,汽車制造企業既要完成整個生產過程,還要完成整個物流過程。這種模式導致汽車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出現諸多問題。一是汽車生產過程的物流供應鏈過長,不易掌控的因素較多。中國大多數整車生產企業是合資企業,即使是完全國產化的汽車企業,汽車核心部件包括發動機、減速器等都是從國外采購。從采購到實際使用的過程非常長,企業不僅要支付大量采購費用,還要支付高昂的運輸費用,很容易受到市場供求影響,導致采購方面的物流費用不易控制。如因某個零部件不到位導致整個生產線停產,不得不采取空運方式,產生大量額外物流費用。二是零部件供應商分布較廣,使供應商地理位置過于分散。中國幅員遼闊,零部件供應商往往會出現在多個地區,使用汽車運輸往往容易受到交通條件限制,大大降低了供應鏈物流的柔性,導致物流成本上升。三是合作意識差。雖然現在不少汽車制造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零部件供應基地,建立了比較健全的銷售網絡和中心庫,但由于汽車制造企業習慣了包辦所有物流業務,加之汽車制造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缺乏高效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導致整個物流運轉效率較低。有的汽車制造企業中心庫利用率還不到30%。各家汽車制造企業往往更重視整車物流,當整車運送到達目的地后,往往空駛回來,致使企業物流費用居高不下。合作意識差導致中國汽車制造業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發展十分緩慢。
三、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控制對策建議
(一)堅持JIT理念,加強庫存成本控制
汽車制造企業庫存成本控制的關鍵在于堅持JIT理念,降低庫存量,從而控制庫存成本。具體而言,汽車整車生產過程中需要準備的物料種類很多,每種物料在生產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所占用的資金也會有所差異。在汽車制造企業物料管理中,應依據其重要程度進行ABC三種物料分類,其中,A類物料最為重要。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習慣于重點管理A類物料,對其他兩類物料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雖然A類物料管理十分到位,庫存清空與運轉很快,但整體物料管理不能獲得好的庫存成本控制結果。事實上,雖然A類物料之外的其它兩類物料雖然在全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生產過程中往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購難度也更大。這些物料供應一旦跟不上,很可能影響整條生產線的生產。因此,在汽車制造企業庫存成本控制中,至少也要保證所有物料種類齊全,以確保生產的正常運行。從訂貨批量與運輸成本和庫存成本關系出發,要想使庫存總成本最優,必須在運輸成本與庫存成本之間找到平衡。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控制策略:一是A類物料庫存成本控制。由于A類物料占到全部物料總成本的8成,其庫存成本控制的目標應該是在保證企業生產不中斷的前提下,確保其庫存最低,實行供應周期短、經濟批量訂貨方式,最大限度降低A類物料的庫存成本。一般來說,A類物料庫存成本控制得越好,整個庫存成本控制目標就越容易實現。二是B類物料庫存成本控制。B類物料一般占到總庫存成本的15%左右,宜采取定期訂貨與定量訂購方式。汽車制造企業庫存管理的前提是隨時掌握庫存量,隨時根據需要保持一定庫存。對于用量較小的B類物料,其訂貨量可以稍大些;對于用量較大的B類物料,可以與A類物料一樣采取批量訂貨方式。如此才能保證B類物料庫存既不斷貨也不會太多,以真正降低其占用的庫存費用。三是C類物料庫存成本控制。由于C類物料到總庫存成本的比重只有5%左右,且供應商一般不會單獨發貨,訂貨次數太多又會增加汽車制造企業此類物料管理人員和運輸成本,宜采取較大采購量的方式進行訂貨。
(二)建立數據公共平臺,控制運輸成本
汽車制造企業的總裝車輛運輸成本是其物流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占物流總成本的比重也比較大。日本通產省的統計數據顯示,汽車制造企業總裝車輛運輸成本占到物流總成本的6成左右,是影響物流費用的重要因素。對于汽車制造企業而言,運輸費用控制的關鍵點包括運輸時間、價格、方式、準確性以及可靠性。因此,汽車制造企業要想實現運輸成本控制最優,必須建立數據公共平臺,在以下幾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根據數據平臺選擇合適運輸方式。在汽車制造企業運輸方式選擇中,鐵路、公路、航空是常見的幾種運輸方式。從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的運輸現狀來看,選擇公路運輸的比例較大,這主要是因為水路運輸受到自然條件制約較大,且裝載汽車的輪船很難在小河流中航行;鐵路運輸雖然費用較低,但受制于鐵路動力不足且運輸時間較長,無法滿足汽車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需求。鑒于各個運輸方式各有優勢和劣勢,汽車企業應根據所運輸物品的不同,選擇不同運輸組合,以實現最佳運輸成本控制。二是提高運輸管理智能化水平。開發運輸分配與跟蹤自動分配系統是汽車制造企業控制運輸成本的不錯選擇,不僅可以實現運輸路徑優化與車輛編組優化,還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運輸費用。其主要做法是通過運輸分析,系統自動生成運單,根據運輸路線與編組自動生成運輸費用,使運輸費用擺脫以前的模糊管理而變得更加精確。配合GPS定位系統,還可以自動跟蹤運輸車輛運行情況,進而在運輸車輛返回前準確計算回歸時間,進行下一次編組,極大提升運輸效率。三是根據數據平臺選擇合適物流外包。物流外包是許多汽車制造企業的選擇,通過引入多家物流企業競標,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運輸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外包物流企業與汽車制造企業追求的目標不同,如果一味要求降低運輸成本,很可能引致物流企業以降低物流質量來獲得更高效益,進而帶來商品損耗,或使顧客利益受損,最終影響到汽車制造企業的品牌效益。
(三)針對裝卸搬運特點,控制裝卸搬運費用
汽車制造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裝卸搬運作業較多,從原材、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半成品到產成品等都需要裝卸搬運作業。與其它制造行業相比,汽車制造企業的裝卸搬運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裝卸搬運次數多,每個環節都要用到搬運裝卸。二是裝卸搬運占用時間多。一輛汽車從原料到成品,大概只有20%的時間是在生產線上,剩余時間都處于搬運裝卸中。三是裝卸搬運費用昂貴。由于汽車制造中所用的零部件、半成品占用空間大,搬運裝卸要求非常高,用到裝卸搬運機具的比例較大,該部分裝卸搬運費用占到整車制造成本30%以上。因此,對于汽車制造企業而言,控制好裝卸搬運費用對于降低物流總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要把握控制點,即高效管理儲存物資,降低物品裝卸搬運過程中的損耗,提高搬運裝卸效率,確保所有物品在最需要的時候以最快速度裝卸搬運到位。二是要合理選擇裝卸搬運方式。根據不同的裝卸搬運對象,形成流水線式的裝卸搬運作業,這需要對裝卸搬運設備進行合理選擇。三是杜絕設備超負荷運轉或無效作業。盡量減少作業距離和次數,提高每次裝卸搬運的質量。四是不斷優化作業過程。著重在時間、空間、質量上下功夫,根據本企業生產制造工序,設計自動裝卸搬運系統,通過不斷節約時間,用最合理的裝卸搬運作業來減少分裝、轉運以及改裝的程序。要堅持JIT理念,盡量減少中間件的庫存停留時間,降低庫存保管費用。同時,不斷提高裝卸搬運質量,減少產品、零部件以及原材料在裝卸搬運過程中的損耗,降低裝卸搬運費用。五是優化企業分銷體系。用高效的企業分銷方式,迅速將物品運送到客戶手中,給客戶以最好的物流感受,不斷減少汽車成品的裝卸次數,降低企業損害賠償比率。
(四)選擇合適控制方式,控制包裝費用
根據不同的裝卸運輸要求,企業應選擇合理的包裝方式。統計數據顯示,包裝費用在整個物流成本中的占比在10%以上,有些行業的這一比重更高。對于汽車制造企業而言,包裝設計如何對后續運輸裝卸影響巨大。任何包裝設計都要考慮到商品的特性、運輸方式與運輸工具要求,以避免包裝浪費和產品損耗。由于在裝卸運輸過程中,材料、產品要經歷裝卸、搬運、分類配送、選揀等工序,既不能損壞產品,也不能影響工作效率,故對包裝的要求比較高。與其他企業不同,汽車制造企業從最開始的原料、材料到最后的成品,由于形狀沒有規律、產品種類繁多,其包裝要求更高??梢韵胂螅绻槍γ恳粋€需要包裝的中間件進行包裝設計,不僅費用高,而且也不現實。必須根據企業自身的原料、材料和零部件等包裝要求,盡可能設計一些可以通用但又不會降低包裝質量的包裝方案。
四、結語
降低包裝費用,關鍵是要選擇合適的控制方式。一是加強成本核算工作,降低包裝費用。二是選擇可循環使用包裝材料,盡可能降低包裝材料采購費用。三是推廣包裝尺寸標準化,對包裝過程進行機械化設計。四是針對一些必要環節,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織散裝物流,以降低整裝物流費用。
作者:吳希 單位: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
一、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信息化系統“花瓶”作用過強。
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機械制造企業徘徊在生存邊緣,機械制造企業主對產品成本、人工費用、利潤水平、銷售渠道等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也清楚地認識到了企業信息化管理重要性。但由于機械制造業經營者對信息化的認識程度不足,未了解和理清信息化管理體制和機制對生產、管理的操作性作用,使得機械制造企業即使購入了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卻未能發揮信息化系統的高效管理作用,導致其成為了“花瓶擺設”,機械制造企業信息系統資源被浪費。
(二)財務管理過分松散,財務管理系統作用未發揮。
目前,大部分公司都或多或少選購了財務分析軟件,但卻忽視了學習財務管理軟件的高效功能,導致財務管理系統的作用無法被正確挖掘。同時,財務部過分依賴《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的法律條規,未能靈活應用財務分析軟件,導致無法更好利用財務管理系統完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各項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業務流程無法建立健全。尤其是在新產品研發、技術改造項目方面,統一建帳,統一用款現象嚴重,導致每月財務成本核算時分配不清,合同收款時間混亂,項目經費預算及支出不合理,費用浪費嚴重。
(三)機械產品質量監督管理落后,信息化不足。
許多企業為提高機械產品質量,都設置質量管理部、質量管理科等管理機構。但這些質量管理機構卻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比如,未依照信息化系統數據制定產品質量檢測指標;未將ISO9001:2008和TS16949質量管理體系與信息化監督系統結合起來;在強化過程質量監督時過分依賴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員工質量知識培訓不到位,使得員工在各個環節生產操作未按照流程進行,產品出廠合格率低。同時,由于未構建供應商信息化管理體系,導致購進原輔材料質量不符合質量標準,產品質量嚴重下降,失去客源。
(四)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不善,人才流失嚴重。
在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管理過程中,雖然部分機械制造企業已經使用了信息化管理技術統籌人力資源,由于其服務器性能、網絡狀況不完善,在實施過程中問題百出。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不完善帶來的管理流程不順,缺乏可依據的標準,信息誤導現象嚴重等負面情況,更是使企業決策無法更宏觀地利用人力資源數據,導致人才利用率低,人才無法發揮作用,人才資源缺失嚴重。
二、機械制造企業如何針對性地加強信息化管理
隨著機械制造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企業要想擴大經營版圖,必須先狠抓信息化管理,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看,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機械企業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但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知道,機械制造企業在信息化管理過程中依舊存在嚴重的缺陷。只有解決了這些缺陷,機械制造企業才能更好地發展。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強化企業信息化管理,做好工程設計信息化工作。
要解決機械制造企業信息化系統“花瓶”作用過強的問題,要求機械制造企業必須強化信息技術在產業化中的應用,加大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信息化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采購銷售和服務等環節的全面覆蓋、滲透融合和綜合集成。同時,公司要在財務、技術、生產管理、儲運、車間管理、質量等部門建立信息模塊,滿足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以提高各個管理環節的工作效率。另外,企業還需做好工程設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兩維、三維繪圖及裝配檢查CAD、模擬整機性能的CAE、工藝設計CAPP、以數控編程為主的CAM等信息系統的引進。
(二)應用ERP軟件,構建完善的財務指標系統。
財務管理過分松散,財務活動價值無法挖掘,將導致企業項目管理成本無法受到控制,財政支出浪費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因而,機械制造企業必須要抓緊處理這種不良狀況。筆者建議,強化信息化管理,注重財務分析,江蘇愛吉斯海珠機械有限公司應用金蝶ERP軟件等財務信息化管理設備,每月定期組織編制財務分析報告,對公司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全面核算、統計與分析。同時,積極分析機械制造企業當前的盈利能力、經營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構建一個良性財務指標,讓財務部工作人員依據指標辦事,每月定期向高層領導匯報上月財務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領導或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
(三)完善產品質量監督的信息化建設,強化供應商管理。
高效的質量信息化建設不僅要建立健全的企業質量管理機構,還需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江蘇愛吉斯海珠機械有限公司產品購入的質量管理信息化系統不僅具有了質量決策、質量檢測與數據采集、質量評價、控制與跟蹤等功能,在產品設計、制造、檢驗到售后服務的整個過程中還具備強化過程質量監督的作用,貫徹該公司的落實了分層審核制度。此外,該系統還強化了對供應商的管理,確保購進原輔材料質量符合質量標準的要求。堅決執行不合格的原輔料不準投入生產,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產品不得流入市場的“三不”原則。
(四)加強系統對人力資源的統籌管理,吸引人才。
為確保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科學規范、持續穩定的開展,機械制造企業還引入了當前較為先進的人力管理系統。如江蘇愛吉斯海珠機械有限公司引進的人力管理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組織設計、崗位設置、崗位職責、招聘管理、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等操作程序,實現了管理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此外,公司還積極利用人力管理系統進行梳理、分析、診斷,并進行組織結構、崗位設置、工作流程的優化整合,搭建了現有15個部門23個子部門的組織結構模式,制定了20個一級、二級流程,完善了145個崗位的崗位職責、崗位任職條件和能力素質要求,為新員工的入職指導及人員的招聘、引進、選拔和培養明確了要求,從而保證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吸引了大批人才。
作者:高金剛 戚娟娟 單位:江蘇愛吉斯海珠機械有限公司
一、我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路徑分析
1.基于價值鏈的視角。
邁克爾?波特于1985年首先提出價值鏈的概念:價值鏈就是互相聯系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價值的動態過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可以通過重組融合將原有產業的價值鏈進行分解,打破原有價值鏈各環節形成一種混沌狀態的價值網,之后再將原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提取出來,通過建立新的價值通道,重新整合為一條新的價值鏈。融合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價值鏈分解。
文化產業和制造業同時將在技術上和經濟上可分離的價值活動逐一分解,形成混沌狀態下的價值網。在分離的過程中還要注意競爭優勢的影響,即要將能使企業獲得相對成本優勢和差異性的價值活動分解出來。
(2)價值鏈整合。
進過上一步的分解后,需要根據未來潛在的市場需求和現有產業特征,截取原有價值鏈中需要的核心增值價值活動,進行排序重新整合,形成一條新的價值鏈。在新價值鏈中,不僅包含了制造業價值鏈的核心價值活動,還增加了原有制造業所沒有的文化核心能力和創意體系,從而構建出一個能夠比原有價值鏈創造更大價值的鏈條,而這種變化可能發生在基本活動中,也可能發生在輔助活動中。
2.基于產業集聚視角。
產業集聚是指一些相關互補的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高度集中,這些產業中的企業通過不斷投入共享要素在這個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的現象。這種融合過程一般需要政府的促進和規劃,通過鼓勵文化類企業與制造業企業在文化創意園區內入駐,形成集聚效應以便利用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服務和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本和交易成本;同時產業集聚區的創新因子從文化產業中溢出并不斷擴散,制造業企業通過不斷積累“學習效應”克服其在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獲得內在創新動力。在融合過程中,制造業企業把原由企業自身提供的研發、設計、營銷、咨詢等環節外包給集群內以專業化形式存在的文化企業,制造企業由此提高了資源的全要素生產率,而文化類企業獲得了規模經濟的好處。由于這種好處,集群外一定輻射半徑內的其他企業也會紛紛加入進來,進一步增強區內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3.基于共生理論視角。
共生理論最早出現在生物學領域,“共生”概念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他將其定義為不同種屬生活在一起的現象。經濟學中產業共生是指彼此具有聯系的業務模塊的不同或相似的產業之間基于分工細化而呈現融合、互動和協調的關系。產業共生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自發現象,它與產業融合關注點都是價值增值和產業創新過程中的業務連接關系。這種融合過程遵循以下三個階段:
(1)融合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在最初意義上是一對具有業務融合性質的兩類產業,前者的業務融合在后者的價值創造或價值實現過程中,而后者的價值總量又融合了前者的貢獻[5]。此時文化產業以寄生的方式依附于制造業上,其價值的實現是融合在制造業的價值活動之中的。例如,在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時,并不需要文化產業,但當數字內容產業出現后,它就不可能離開文化產業而獨立存在。
(2)互動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間的互動實際上就是在融合過程中為維持共生關系而進行的價值創造過程。當文化產業獨立為制造業提供創意思想和技術支持時,制造業不僅可以獲得來自外部的專業化資源,而且可以將自身資源專用于生產環節提升效率;于此同時,文化產業也可以享受到制造業規?;a的益處,形成雙贏互動。
(3)協調階段。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間的協調實際上就是在互動過程中找到一個數量和質量最優的平衡點。數量的協調通常可以通過產業間投入產出的關系制定出各個產業間應該完成的數值目標。而質量的協調更強調協調效率,這就要考察在產業互動過程中,哪種協調手段最能推動產業技術進步以激發其發展潛力,找出最優共生手段是共生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
4.基于專業化分工視角。
專業化分工是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精髓,他在《國富論》一書中開篇就指出“分工是國民財富增進的源泉”。由于文化產業具有與制造業相同的工業屬性,所以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制造業企業將原先由內部提供的服務轉而向外部市場購買而產生的。具體來說,制造業企業出于競爭優勢的考慮,逐步將自身資源集中化,紛紛將原企業內部的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管理咨詢等職能轉移出來,交給內部獨立運作的職能部門或專業化服務企業執行。制造企業的交易成本隨著專業服務由外部市場提供而降低,從而不僅推進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又促進了文化服務企業增強自身專業化水平以提高效率,從而進一步推動分工的深化。由此分工專業化和交易成本降低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二、結語
本文為我國文化產業與制造業融合路徑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思路,從中也能發現產業融合對提升制造業產業附加值、增強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國制造業未來發展要形成技術創新與文化創新“兩條腿走路”的新模式,充分發揮雙輪驅動作用,讓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由量變向質變提升,從而真正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作者:包宏 潘瑾 單位: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一、課程分析
1.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學生自主學習材料缺乏。
“制造工程基礎”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傳統知識的講授,一些學生認為該課程缺乏先進性,課程內容在現代制造環境中用處不大,進而在學習的時候產生排斥甚至抵觸的思想。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制造工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系統、集成制造系統、虛擬制造、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的不斷出現,對課程內容的設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該課程課時有限,內容較多,各章節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而且理論性強,與實際緊密結合,僅僅憑借課堂講授難以保證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目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材料又比較缺乏。因此,如何結合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將該課程內容全面、系統地講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加深學生理解,啟發學生思維就變得非常關鍵。
2.該課程理論性強,難以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制造工程基礎”是一門與實踐密切相關的專業基礎課,諸如材料的性能、機械結構、制造加工過程、制造工藝等理論知識,學生只聽講述很難理解,必須結合實踐經驗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很多內容學生只要到現場一看就很容易明白。但是目前的金工實習等實踐內容與課程教學相分離,學生先將理論課程學完才會實踐,這種缺少制造工程實際的課堂理論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和工程實踐相結合就變得很重要。
二、教學實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探索,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根據過去兩年的授課經驗,以及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特點,總結得出如下心得:
1.明確課程引導的重要性。
只有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有強大的學習動力。由于學生對于教學計劃的設置往往并沒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因此在課程初始,應就課程的內容做一個全面的介紹與引導,給學生講明本課程的作用,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與其他課程的銜接關系,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并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金工實習以及工程實踐奠定基礎。
2.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首先,采用多種表現手法制作課件,做到生動易懂。如:將復雜的圖形、結構進行分解,在講授過程中逐層出現,循序漸進,使學生容易理解;制作動畫,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主觀理解,例如在講解刀具角度和坐標系的時候,可以通過三維影像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插入圖像和視頻資源,反映生產實際,呈現新技術新趨勢;穿插實例和習題,以啟發式方法帶動學生學習等等。其次,在講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圖像資源與視頻資源。過去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僅僅通過課堂講授難以滿足與工業實際緊密結合的要求,另外學校實驗條件有限,學生少有機會深入接觸實際制造過程。而圖像、視頻資源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有利于學生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在實踐中,結合視頻教學改變了枯燥的課堂講授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視頻更能把學生吸引到生產實踐中來,為學生更好地提供虛擬生產的體驗。另外,視頻教學也很好地解決了實習機會少、學生多、效率也低的問題。目前在網絡資源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圖像資料與視頻資料,如Discovery頻道的節目Howit'smade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制造技術,其中不乏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也包括很多工業產品,如汽車、飛機等,節目對各行各業產品的整個生產工藝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拍攝和解說,會讓學生有親臨現場和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課堂中我們可以有選擇地穿插講解,一方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更好地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
3.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學校工程實訓中心的教學成果,將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結合起來,相互聯系,前后貫通。金工實習是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制造工程基礎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相脫節的問題具有很大的意義。為了使學生能夠將課程學習內容與金工實習內容更好地聯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采用金工實習視頻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理解,將工程實踐與理論知識更好地融會貫通,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4.融合前沿內容。
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對于“制造工程基礎”課程的設置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F代制造工業專業人才要求具有很強的先進制造知識,因此,在傳統的課程內容的基礎上,應通過研究教學現狀與現代制造的發展,融入前沿知識,加入制造前沿的內容,做到課程與時俱進,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先進的加工方法,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增加制造工程的實際案例,讓學生對實際制造過程有直觀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先進制造技術(如3D打?。┑慕榻B,使學生在對制造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了解制造前沿和最新發展方向。
5.實現管工結合。
現代制造工業要求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人才不僅要具有很強的制造知識,同時也要有豐富的管理知識,因此探索將工程制造與工業管理相結合,才能適應現代工業的發展及專業教育的要求。學生對于制造與管理的最初印象是分離的,在課堂中,應結合具體的制造過程將管理知識貫穿始終?,F代制造過程產品涉及到各行各業,網絡可參考資源也十分豐富,如NationalGeographic:UltimateFactories視頻資料,詳細地展現了眾多世界級產品包括法拉利、寶馬、阿帕奇飛機,超級大卡車、超級房車等制造工廠的流水線,通過這些視頻不僅可以詳細了解產品的制造過程,充分領略制造業的魅力,而且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同時,現代工廠不僅展示了車間和流水線,其中也包含了諸多工業工程的理念,如5S、標準作業、看板、精益等。通過這些視頻資料的輔助教學,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同時可以與管理知識相結合起來,還可以達到培養學生安全、質量、環保意識的目的。
6.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方面,改革教學資源獲得模式,通過建立網絡教學案例庫及習題庫,解決目前教學內容陳舊、學生自主學習材料缺乏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幫助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為學生提供制造工藝、材料、技術方面的最新科技文獻,使學生密切關注制造工程發展的前沿動態,拓寬教學內容,增加信息量。另一方面,改革教學模式,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傳統的以課堂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方法,嘗試運用分組討論、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要求學生就感興趣的物品制造過程或行業制造過程開展討論學習,增加課堂答辯及討論的環節,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學生閱讀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
三、結束語
本文結合“制造工程基礎”課程內容較多、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特點,探討了面向管理類工業工程專業講授該課程的經驗,強調了“制造工程基礎”教學中應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圖像、視頻資源輔助教學,力求實現管工結合,并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劉亞芬 單位:天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1課程教學設計
課程組教師通過走訪寧德地區模具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獲悉沖壓(五金)模具相關企業的產品主要以沖裁模具、拉深模具、彎曲模具等為主.按照企業實際生產過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沖壓成形基礎、沖壓模具與設備、沖裁模設計、彎曲模設計、拉深模設計、成形模具設計、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共七個教學單元,30個工作任務.每個單元以典型沖壓件為載體,載體由簡單到復雜,涵蓋了沖壓模具設計及主要零部件制造所涉及的全部知識點和技能點,每個單元都是一個沖壓制件完整的模具設計及其主要零部件制造的過程.學生由易到難完成這些項目,逐步掌握沖壓模具設計及主要零部件加工的方法和技能,最終達到“沖壓三級模具設計師”的職業能力,實現“學生”到“準員工”的轉換.
2單元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沖壓成形基礎”,計劃6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到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參觀講解及多媒體展示,明確本課程的學習內容、任務及要求;同時掌握沖壓成形的基本概念及特點,以及沖壓成形技術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第二單元“沖壓模具與設備”,計劃10學時,擬安排在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到模具企業參觀,在模具制造中心進行模具拆裝及安裝調試,并進行模具測繪,了解沖壓模具及沖壓設備的種類,知道沖壓模具的構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模具在壓力機中的固定方式及簡單調試,了解現代模具的設計手段和方法,了解模具的設計制造流程.第三單元“沖裁模設計”,計劃40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閩東常見的一種Y70電機定子沖片沖裁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使學生明白沖裁的基本概念,沖裁變形過程分析,沖裁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沖裁模間隙對沖裁質量的影響,沖裁模設計程序;能進行排樣設計,凸模與凹模刃口尺寸的計算,沖裁力和壓力中心的計算,沖裁模的結構設計及其主要零部件結構設計和標準選用.第四單元“彎曲模設計”,計劃26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保持架彎曲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使學生明白彎曲成形的概念、特點和用途,彎曲變形的過程及變形特點,彎曲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彎曲件的工藝性影響因素,卸載后彎曲件的回彈對彎曲件的影響;會彎曲件坯料尺寸的計算,彎曲回彈值的確定,彎曲力的計算及壓力機的選擇,彎曲件的工藝設計,彎曲模結構及各零部件的設計或選用.第五單元“拉深模設計”,計劃32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蓋零件拉深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讓學生知道拉深成形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圓筒形件拉深變形的過程和力學特征,拉深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其它形狀拉深件的工藝;能進行拉深件工藝性分析,分析拉深工藝中的起皺和拉裂現象,回轉體件的拉深坯料尺寸計算,圓筒形件拉深工序尺寸計算,拉深力計算及壓力機的選用,拉深工藝的輔助性工序的選用,拉深模具的典型結構及工作零件的設計.第六單元“成形模具設計”,計劃18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工藝及模具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了解成形工藝的分類和模具特點,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的變形特點和極限變形程度;學會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工藝設計及其計算,正確選擇壓力機,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模具結構及零部件的設計.第七單元“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計劃24學時,擬安排在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生產現場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普通機械加工方法、特種加工方法、及典型沖壓模具常用的裝配方法和裝配工藝路線等知識的講授,使學生掌握模具結構類零件加工工藝路線的擬定以及工藝系統的選擇方法,會分析加工中所產生的質量問題;掌握模具工作零件常見特種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精度,會分析加工中所產生的質量問題;會擬定和編制中等復雜程度模具的裝配工藝,會分析、解決裝配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案設計
本課程的七個教學單元———沖壓成形基礎、沖壓模具與設備、沖裁模設計、彎曲模設計、拉深模設計、成形模具設計、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共設計出30個工作任務.這30個工作任務分別為:沖壓成形技術與模具材料選用;沖壓變形理論基礎;沖壓模具與沖壓工序;沖壓設備及選用;沖裁變形過程分析;沖裁工藝計算;沖裁工藝規程制定;沖裁模典型結構;沖裁模零部件設計;沖裁模設計程序;彎曲變形過程分析;彎曲工藝計算;彎曲工藝規程制定;彎曲模典型結構;彎曲模零部件設計;彎曲模設計程序;拉深變形過程分析;拉深工藝計算;拉深工藝規程制定;拉深模典型結構;拉深模零部件設計;拉深模設計程序;復雜形狀工件拉深模設計;脹形工藝與模具設計;翻邊工藝與模具設計;縮口工藝與模具設計;校形工藝與模具設計;沖裁模的制造與裝配;彎曲模的制造與裝配;拉深模的制造與裝配.根據這些工作任務,學生由易到難,逐步掌握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最終達到“沖壓三級模具設計師”的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本領.根據這30個工作任務各自不同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教師按照統一的欄目內容和順序分別進行合適的教學方案設計,使之滿足教學要求,實現教學目標.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教師制定并完善了工作任務教學方案的欄目內容和順序,共16項:單元三、教學任務三、教學參考學時、學時分配、學習目標、教學主要內容、教學實施、教學參考綜合案例、學生綜合實訓案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核標準與評價(對知識與能力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定)、學生知識與能力要求、教師的知識與能力要求、課程教學實施條件、教學準備與實施、課后強化.比如“沖裁模設計程序”工作任務中“教師參考綜合案例”所選取的企業典型產品為閩東地區企業中非常常見的電機定子片的模具設計實例.電機電器是閩東地區最大的支柱產業,而定子片是電機里一個非常常見的零部件.其形狀尺寸與要求,該載體的工作任務具有綜合性、完整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同時源于企業真實產品,并經過教學加工,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在“沖裁模設計程序”工作任務中“學生綜合實訓案例”中,給出了上述電機定子片模具設計工作任務的一種設計結果.要求學生根據其裝配圖與排樣圖,進行其非標準零件圖的進一步設計和完善,并在標準圖紙上完成該模具裝配圖和零件圖的繪制.
4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
(1)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開發教師ppt課件、教學輔助光盤、網上在線答疑與測試等,通過搭建多功能動態的課程學習與訓練平臺,使學生的興趣、熱情、創造思維得到充分調動和提高.
(2)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發模具庫和模具動畫素材,將模具拆裝、典型模具結構等視頻上網,通過網絡為學生提供大量模具技術方面的素材、輔助資料以及在線幫助,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個技術平臺.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內容.
(3)積極利用學校圖書館、專業期刊、行業企業網站等多種資源,使教學內容朝多元化發展,以拓展學生的就業能力。
(4)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及模具CAE軟件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虛擬項目、虛擬設計、質量分析等,提高教學效率.這些技術的合理利用,使學生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轉化.
(5)搭建深度校企合作平臺,高效開發和利用模具企業的各種資源,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及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同時注意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調整.積極提供條件讓專業教師與行業專家、企業能手合作編寫最適合區域產業發展與時俱進的工學結合教材.
作者:林有智 傅高升 趙仕宇 高平生 單位:寧德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
1機械制造工藝概述
機械制造工藝是滿足產品設計要求、保證產品質量、節約成本、縮減能耗的有效手段,它指導著企業的生產準備、計劃調度、生產加工、質量檢測等工作,它為產品更新、技術升級、增加經濟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工藝流程在產品質量、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實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接指導著產品或者零件的制造過程。
1.1生產和工藝過程
機械制造工藝中的生產過程具體是指制造機械時,將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制作成產品的過程,主要包含生產技術的前期準備,原材料與半成品的運輸、保管,零部件與產品的裝配、調試和檢驗等。工藝過程隸屬于生產過程,它是指改變零部件與產品尺寸大小、外形、性質、相對位置關系的生產操作過程,例如,毛坯制造、機械加工等。其中,工藝過程涵蓋了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它具體是指采用機械加工方法改變毛坯的外形、尺寸大小以及表面質量,將其變成產品零部件的過程,此過程通常由一個或者多個加工工序構成,主要包含安裝、工位、公步和走刀這四道工序。
1.2零件裝夾
正式生產零件之前,應將其安放在基床或者夾具等位置,此步工序為固定位置,為進一步保障位置的準確性,應對其進行穩固,此步工序為夾緊,固定位置和夾緊統稱為裝夾。機械生產技術中零件裝夾的科學性嚴重影響著零件的生產品質,同時直接影響著產品的生產速度、生產成本和安全性。通常包含直線、劃線找正式和用夾具裝夾式這三種零件裝夾模式。
1.3定位
為切實保證零件的精確度,應做好零件的定位作業。定位時,首先嚴格依照加工工件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定位基準,本文中的基準是指點、線、面,且能夠在明確工件和加工工具之間具體位置關系中發揮作用,依照所發揮作用和應用場所的不同,將基準劃分成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其中工藝基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又將其細分為工序基準、定位基準、檢測基準和裝配基準。
1.4加工精確度
加工精確度是機械制造工藝中的關鍵,其直接決定著產品的使用性能,依照不同的要求,可將其劃分成尺寸大小精確度、外形精確度、位置精確度和表面質量精確度。在具體的機械加工過程中,為獲得準確的尺寸大小精度,主要采用試切法、調整法;為獲得準確的外形精確度可以采用軌跡法、成形法。
2合理化的機械設計措施
2.1提升加工精確度的措施
在機械設計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誤差,只有深入分析研究產生不同誤差的具體原因,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方能減少誤差的出現,進而提升工件的加工精確度。若想提升零件的加工精確度可以改進所用夾具,也可以改造測量工具;若想有效控制誤差,則應全面認真分析加工誤差,找到產生誤差的具體原因,通常系統應力、受熱變形、刀具磨損等都會引發誤差,依照具體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2.2提高設計標準化的措施
標準化是機械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借助統一的標準,保證機械零件尺寸大小、規格型號、性能和結構的統一,這有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還能夠顯著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在進行機械設計時應注重產品零件標準化水平的提高,進而提升產品的設計水平,強化機械產品的競爭實力。
2.3改善零件加工表面質量的措施
零件加工表面質量是指機械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微觀不平度,其質量直接影響著產品零件的使用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壽命。為改善零件加工表面的質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合理選擇刀具,盡量依據加工件的屬性選取刀尖圓弧半徑相對較大、副偏角度較小或者適當的修光刃,進而縮減加工零件表面的不平度;其次,科學選擇切削條件。若想獲得理想的加工零件表面質量,應嚴格依據不同的材料選擇恰當的切削速度,另外,還可以使用高效切削液;最后,降低表面層的形變程度,可以同時采用多種方法。3.4強化綠色制造的措施綠色制造理念的引入能夠有效增加機械設計的成功幾率,因此,引入了綠色制造理念的機械制造工藝與原有的制造工藝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強調對環境的保護,同時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強化綠色制造,應全面考慮產品的綠色開發,減小其生產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首先應保證機械建模過程中的綠色設計,借助系統化的設計方法,選取綠色環保型原材料,還應考慮產品的回收和循環利用情況。
3結語
機械設計的合理化除了對生產過程的合理分析,還包含對機械設計方面的科學研究,它直接關乎著機械制造過程中的合理化要求。為獲得高效、可行的機械設計,則一定要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機械制造工藝的各種要求,明確不同階段的核心內容和注意事項,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法,依據具體的工件加工過程,貼近制造工藝實際的同時嚴格進行安裝調試指導設計,進而使其滿足使用需求,提升機械設計水平。
作者:崔永波 單位:內蒙古赤峰農牧學校
1低碳經濟視閾下揚州市機械制造業發展現狀
揚州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在工業、旅游業等方面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笆濉逼陂g,揚州市全力加快傳統機械產業的升級改造,向規?;?、低碳化方向發展,已具備了加快發展低碳綠色制造業的有利條件。從機械行業的結構看,以低碳制造、綠色制造為特色的高新企業已經成為經濟新的推動力。2013年,機械制造業為全市產值做出重要貢獻。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實現產值1610.4億元,居行業之首,占全市總量的18.9%。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綜合能源消費量為952.4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1.3%。從行業發展趨勢看,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正逐步趨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揚州市業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機械裝備、船舶及配套件三大產業集群。2013年,汽車產業實現產值939.2億元,同比增長40.7%;機械裝備產業發展穩健,實現產值2562.8億元,同比增長18.5%;船舶產業實現產值547.9億元。這三個產業集群為低碳經濟的深入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從行業碳排放情況看,揚州市機械制造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節能減排經驗。機械裝備業運用新技術設計制造的節能型內燃機已經在汽車產業進行廣泛的運用。從地區產業政策看,低碳發展理念得以體現。機械行業不斷增加對創新技術的資金投入,2012年,揚州市政府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資金1.5498億元,全市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80%,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1.2%。此外,揚州實施企業“退城進園”政策,建設了汽車產業園等八大工業園區,為發展低碳機械制造業增加競爭實力。
2低碳經濟視閾下揚州市機械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十二五”期間,揚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機械行業的碳排放總量也在明顯增加。揚州機械行業要實現綠色制造,低碳制造還面臨諸多挑戰。
2.1機械制造業結構重型化、高能耗特征明顯
揚州制造業以機械裝備、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等機械類傳統優勢產業為主體。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企業及產值依舊占機械行業企業的大多數,對能源產品需求量巨大。揚州清潔能源及低碳能源資源缺乏,機械制造業能源產品消耗依然以煤炭為主,造成能耗居高不下,成為發展低碳經濟的一大困難。如下圖所示,近年來,機械制造業一直占據揚州制造業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
2.2揚州地區資源稀缺,需加快利用低碳能源
揚州市屬于能源欠缺地區,礦產資源產量不足。近年來,能源自給率持續遞減,供需矛盾日趨突出。揚州必須開展低碳能源的開發,并且研究在機械行業用低碳能源替代礦產能源,減少碳排放,實現綠色制造。
2.3低碳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十二五”期間,揚州機械行業的整體創新能力依然薄弱,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資金不足。2012年,揚州市政府為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費用,比2011年僅增加了19萬元;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企業數有913個,僅占制造業企業數的36%;2012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博士、碩士學位人才數量為2418人,占企業科技活動人員數的10.3%;2012年,全市專利申請總量18996件,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專利申請數為4115件,占比為21.6%;全市發明專利申請4222件,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發明專利數為1287件,占比為30.4%。
3低碳經濟視閾下揚州市機械制造業發展綠色制造的對策建議
在整體經濟發展放緩、環境污染嚴重、能源供需緊張的環境下,揚州機械制造業需政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優化產業結構,開發應用清潔能源,發展低碳技術,走低碳綠色發展之路。
3.1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綠色制造支撐體系
進一步優化產業園區,打造低碳產業集群。同類型企業對能源需求相近,園區可以集中供應電、水和熱等能源。在園區設立集中廢棄污染物處理中心,降低制造業廢物處理成本。上下游制造企業就近安排同一個園區,減少交通運輸的碳排放量;重點開發具有高新技術的企業。將產業結構向低耗能產業轉移,培育更多的生態型、節能型機械企業;對于傳統的加工制造業,進行資本運作和技術升級,實現規模經濟。積極解決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企業耗費能源、同質化競爭嚴重的問題。積極進行企業兼并重組,向集約化生產制造要效益。
3.2落實配套政策和資金,引導企業開發運用低碳資源
3.2.1積極開發清潔能源
揚州可利用地熱、太陽能資源豐富的特點,出臺稅收等優惠政策,扶持清潔能源開發企業,積極組織開發地熱能、光能等清潔能源,為本地區機械行業能源結構清潔化、多元化提供動力。
3.2.2制定企業低碳制造管理辦法,實施獎懲制度
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是督促企業積極運用低碳資源的基礎。根據揚州市工業現狀,制定相關環保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對企業的環境測評和節能監察。對于運用低碳資源,達到節能減排目標的企業給予獎勵和政策扶持。對于高耗能、減排效果不明顯的機械制造業依據管理辦法整頓或關停,從而有效約束揚州機械制造企業向規模化、低碳化方向轉變。
3.3研發低碳技術,實現機械制造全流程綠色工藝
長三角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更擁有科研院校眾多的科研優勢。近年來,眾多名校來揚州與地方機械企業合作,開發低碳技術。揚州應加大研發投入,提供優厚待遇,建立優勢行業的人才、技術高地。同時,針對低碳技術投入巨大,企業無力承擔的問題,政府可以實施產業補貼等政策,幫助企業將低碳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機械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依然在消耗能源,排放廢棄物。對于機械行業而言,低碳綠色制造不僅局限在產品生產階段,在設計階段就應考慮產品使用過程中節能減排的問題。揚州機械行業應全流程貫徹低碳理念,實施綠色工藝。以揚州的汽車產業為例,設計階段,不僅要考慮零部件選材的環保,還要不斷研發創新,設計能耗更低的汽車以及新能源為動力的汽車;制造階段,需要及時運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和材料,減少資源損耗,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做到科學管理,減少不合格產品。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揚州市機械行業應繼續結合地區資源和經濟優勢,積極開發清潔能源,研發運用低碳技術,實現全行業的綠色制造和產業升級。
作者:王波 張崎靜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1工業設計
1.1工業設計的發展歷程。
工業設計伴隨工業革命而得到迅速發展,按照工業革命的發展程度,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蒸汽革命階段。十八世紀末蒸汽機發明促進了第一次產業革命的到來,進而產生社會分工,有力促進了傳統手工藝轉向工業設計方向發展。二是電氣革命階段。該階段更系統地發展了工業設計理論,而且,與日俱增的人對工業設計加深了解,使工業設計的傳播更為廣泛。三是電氣革命后,各國對科技都非常重視,先進設計制造技術的發展更為迅速。工業設計緊密結合了先進技術,相得益彰,設計生產的工業產品具有較強的外觀性、人文性、環保性、功能性、創新性等,這些因素對于消費者產生積極的影響。各國企業也逐漸提高面向產品的工業設計,不斷增加人財物的投入力度,工業設計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1.2國內工業設計的發展。
因受歷史發展等影響,國內工業設計的發展相對與國外較晚且發展不快。一般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一是“拿來主義”,也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并進行復制,幾乎不存在設計元素。二是“鸚鵡學舌”,也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并進行模仿,盡管很多地方存在引進國外的影子,但也具有一些獨特之處。三是“創新設計”,也就是將引進的國外先進經驗進行學習分析并再次創新,企業重視利用創新設計使產品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隨著近年來我國外貿出口逐年增加,面臨的經濟糾紛也日益增多,引發企業高管日益關注工業設計,并相繼投入資金用于工業設計的發展。國內很多大學也相繼舉辦工業設計專業,培養高水平工業設計人才。
1.3工業設計特點。
工業設計的特點比較突出,一是在學科知識方面具有綜合性。工業設計一般被認為是從事外形設計,并將其與重復的機械勞動、嘈雜臟兮的環境等相聯系。但是工業設計不只是工業產品設計,還能解決“人-機-環境”之間的各類問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有機結合技術與藝術的一門學科,涉及的學科涵蓋機械、物理、化學、市場學、美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多個不同領域。二是學科知識的實踐性與應用性都很強。利用設計創造,為人民群眾生活提供具有合理性的生存方式,使生活具有人性化、便捷、個性化等特點。三是學科的時代性很強。不同時代的要求不盡相同,目前工業設計需要符合綠色環保、健康節能等設計要求。
2機械設計制造技術
機械工程中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是十分重要的內容,是其機械性能的最重要決定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機械設計制造方法不斷出現,諸如基于數學規劃理論與計算機程序而建立,利用數值計算優化設計方案,使期望指標實現最優化的方法;利用結構離散化,采用有限個相互連接并進行分析的單元節點,依據變形協調條件對有限元進行綜合求解的設計方法;在規定條件及時間內,規定功能可完成的可靠設計方法;利用虛擬現實與仿真技術,對產品設計、制造等全過程進行模擬,并預測評估技術數據與性能指標的虛擬制造技術;采用目前主流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納米制造、個性制造等技術,隨著新的設計制造技術的廣泛研究應用,將會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3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制造技術之間的關系
3.1機械設計制造技術的作用。
工業設計學科具有綜合性,涵蓋科技、藝術等多個領域知識。工業設計的先決條件就是科技,產品生產應與科技要求相符,違背客觀規律的任何設計都無法實現。很多工業設計具有完善的功能,美觀的外形,備受人們喜愛,只是與設計制造客觀規律相違背為略有遺憾,難以在力學、結構及制造等方面實現。因此機械設計制造技術作為關鍵的工業設計技術,應基于對機械工程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而開展工業設計,確保產品遵循客觀規律與基本原理,工業設計人員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在結構、色彩及外形等方面易于用戶廣泛接受。
3.2工業設計的重要作用。
在機械設計制造技術中,工業設計在人機工程學具有重要作用。設計理念基于人的自身,綜合各方面因素而進行科學判斷。結合人機工程學特點有機結合消費者、產品及其使用者開展相關研究,不只是關注個別要素。目前應用的各類成功產品,都具有人機工程學設計理念。
3.3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制造技術相結合的應用。
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制造技術各有優勢,將其有機進行結合才能使企業產生更顯著的經濟效益,進而使其綜合競爭力得到提高。目前很多國內中小企業,因財力、時間等因素所限,其工業產品設計方法與制造技術還相對較為落后,政府資金投入不足,激勵措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使工業設計的發展處境艱難。因此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市場經濟,利用政府干預促進工業設計健康發展,從而轉變設計理念,積極拓展綜合性合計人才的培養方式,成立專業研發中心,培養更多的高層次工業設計專業人才。
4結語
綜上所述,純功能產品的設計在市場競爭力方面明顯不足,藝術家創作只用于觀賞的純藝術品在實用價值方面不強。工業設計有效結合機械設計制造技術優勢,并克服自身不足,最有效開發“設計”,使國產機械工業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不斷提高競爭力,并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機械工程師與工業設計師應互相合作,才能使設計制造水平不斷提高,為市場提供設計服務更具有針對性,生產的產品質量也更高,對于提高工業設計與機械設計制造合作的整體水平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鄭翔龍 單位:黑龍江省紡織工業設計院
1工業制造企業對成本管理的迫切需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競爭的逐漸加劇,工業制造企業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1成本管理面臨的困境
在當今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企業競爭日益激烈,這包括了直接沖擊產品銷售鏈的國內工業制造廠家和國外的老牌知名企業。由于國內通貨膨脹、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國內的材料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也在迅速的增長,再加上人民幣處于長期的升值通道,這對工業制造企業的成本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基礎設施、制造服務業的逐漸完善,產業供應鏈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是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東西部、沿海與內地的差別,成本控制手段受制于地域性的影響較大,一般是通過降低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運輸成本等進行成本管控,在技術創新和科技引進方面,并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這就導致了當原材料和人力資源的成本上升時,導致生產的產品遠遠高于別的企業成本,這些企業將會直接受到巨大的沖擊。
1.2成本管理觀念落后
在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實務中,企業的管理觀念存在成本管理范圍、參入人員范圍層級的問題,缺乏管理手段,管理目標不明確等,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問題,國內工業制造企業的管理觀念較為落后。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他們把成本管理范圍局限在生產過程中,而并沒有涉及市場的作用范圍,因為一個是可見的范圍,一個是虛擬抽象的浮動范圍,企業無法準確地評估成本,改善管理體制,這導致單件產品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工業制造企業無法在行業內具有競爭優勢。在成本管理手段方面,大部分的企業手段都很單一,都是依靠在各個環節設置成本管理專員進行統計,然后,匯總所有環節的數據計算出總的成本,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效率很低,無法適應當今高速發展的企業。在成本管理目標方面,企業管理層只是認為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獲得企業最大的利潤,并沒有全面的考慮,例如,很多產品的價格都是在大幅度的降低,企業成本管理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確保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這樣才能穩定快速的發展工業制造企業。因此,為了改變工業制造企業的這種成本管理的困境,需要提出一種既高效又準確的成本管理方式,分析出成本管理所面臨的問題,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本會計正是符合工業制造企業需求的成本管理模式。
2成本會計的含義和內容
2.1成本會計的含義
在企業中,傳統的成本會計,是指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會計人員通過對公司生產消耗的總額進行統計數據,網絡信息化儲存數據,總結數據規律,匯總各部門結果,最后計算出公司生產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產品成本,因此,成本會計是一個流程,包括了預算、統計、跟蹤、控制和服務等。然而,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現代的成本會計擴大了原本的設計領域,逐漸向外延伸到工業制造類、金融類、服務業等各個領域,當今世界公認的成本會計,包括了成本分析、成本預測、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決策、成本考核等多方面的內容。目前,大多數企業所需要的內容是,通過獲得傳統的成本會計的信息,制定一系列的對策和方案,有機的改善企業的會計環境,系統化的完善成本會計的準確性,提高產品的生產質量,降低資源平均成本,提高產量。但是現代的成本會計的內容,并沒落實到工業制造企業的會計實務中,會計的實務工作成為了當今我國制造業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內容。
2.2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
2.2.1計算成本
原材料的成本對于企業而言,十分的重要,但是盲目的計算成本值卻可能成為企業的隱患,因此,在成本會計中,成本數據必須是真實可靠地,能夠充分的反應部門中材料費用和加工運輸費用,有效地給企業帶來指導意義。如果工業制造企業的成本數據是錯誤的,那么企業的評估和審核結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生產效率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成本管理的方案,成本會計會及時根據市場中的價格波動評估運輸費用和原材料費用,科學地給工業制造提供指導作用,有效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
2.2.2確定目標成本
為了優化成本的決策,企業需要根據成本統計獲得的數據進行計算,并采取各種降低成本的措施降低所需要的成本,在優化選擇過程中,采取多種方案控制變量,使成本最低化作為制定目標產品成本對比,擇優出最合理的方案。同時,提高員工的成本意識,使每個環節的成本都得到有效地控制,最終確定目標成本,通過完美執行設計方案而獲得目標成本的有效性。
2.2.3防止擠占成本
在企業的成本會計內容中,加強成本控制,防止擠占成本是重要的一步。企業中加強成本控制的原理是:通過管理者執行成本控制策略,以身作則,進行節約,嚴于律己,嚴以律人,從高層到底層改善、節約各項成本的使用,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培訓和獎懲措施,有效提高各個部門的成本意識,讓成本會計在這方面起到有效地促進作用,
2.2.4加強成本責任
成本責任,是企業對所有人員在成本方面的職責所作的規定,通過這種責任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員工的自我責任感、自我監督意識,把事情的責任分攤到各個職工和管理人身上,并把這種成本責任規定在員工合同中,讓員工合同有效地制約員工的成本意識的養成,各個部門和責任人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改善企業的競爭力。
3工業制造企業成本會計工作的落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工業制造企業需要通過成本會計的管理理念,改善現代成本會計體系,通過加強成本預測體系建設,確定成本目標,優化成本計劃方案設計,制定成本方案,完善成本控制方法體系,加強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程序,強化成本分析,完善會計審核機制,強化會計報表管理,落實工業制造企業的成本會計實務工作,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1確定成本目標
成本預測,是成本會計必不可少的階段,會計部門應當落實工業制造產品的成本預測體系,改進預測值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針對市場中的原材料的價格、運輸價格、制造設備折舊價格、時間成本、人力資源成本等,估算出同一時期水平的預測成本值,并總結歸納出成本目標。
3.2制定成本方案
成本方案,是成本會計中重要的一步,通過成本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為工業制造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門提供堅實的基礎,通過改善成本方案的設計,并根據市場的價格的變化,實施有效地和準確的會計原則,科學的提高成本的可預測性,通過成本會計的作用,促進內外部環境的綜合發展和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
3.3加強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對于成本目標和成本方案的確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好壞決定了成本目標和成本方案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成本管理和企業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系。與企業管理類似,成本會計中的成本管理是降低企業成本的有效手段,在管理中包括了原材料的采購管理、運輸成本管理、制造成本管理、銷售成本管理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成本管理。通過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可以有效落實成本會計在工業制造企業中的實施,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改善企業的管理面貌,帶動企業的產品銷售,形成成本管理鏈,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4強化成本分析
現代成本會計中,會計計量和會計核算是主要的組成部分,同時,由于物價的不穩定性,相關部門根據成本會計的方法,設計嚴格的會計計算體系,結合企業的各項參數,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成本分析方法,強化風險意識,優化企業對于原材料的選擇方式,并結合計算機網絡數據技術改進現代的成本會計,提高企業的核算能力,改善各個部門的綜合能力。
3.5強化會計報表管理
會計報表是管理的數據,行業內有一定的企業會計標準,工業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實施特定的會計報表標準,通過對制造市場進行調查,有效地制定標準,提高成本會計數據信息的實時性和有效性,為了在企業建立合理的標準,國內的工業制造企業需要把企業自身的標準和其他企業進行交流和互動,從而為國內的新標準的形成起到基礎建設的作用,促進國內的工業制造行業的提高。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工業制造企業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成本會計能夠適時地提高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分析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合理的控制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了將成本落實到工業制造企業的管理活動中,企業需要加強成本預測體系建設,確定成本目標,優化成本計劃方案設計,完善成本控制方法體系,加強成本管理,完善成本核算計算程序,強化成本分析,完善成本會計審核機制,強化會計報表管理,以達到提高國內工業制造企業的成本會計的實務工作。
作者:李振華 單位:株洲聯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一、質量管理的含義
在只要企業中,質量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很多學者對質量都進行了論述,而對質量管理影響重大的關于質量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它們分別是:服務的特性符合給定的規格要求,而這其中的規格要求通常都是定量的;另外一種是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的期望。而質量管理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通過質量體系中的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來使其實現的所有管理職能的全部活動。即指的是為了實現質量目標,而所進行的具有管理性質的活動。這些活動中包括了制定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以及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這幾項活動。質量管理是生產和可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現代管理學的一項重要體現。同時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下,廣大消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買到質量可靠、價廉物美的產品,成立了各種消費者組織,最終迫使政府也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政策。而企業為了能夠提供各種可靠、安全、經濟的產品就必須對質量進行嚴格的控制,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目標是指在質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從質量管理學的理論來說,質量目標的理論依據是行為科學和系統理論。質量目標就是以行為科學中的“激勵理論”為基礎而產生的,但它又借助系統理論向前發展。質量方針指的是由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該組織總的質量宗旨和方向。質量方針是企業經營總方針的組成部分,是企業管理者對質量的指導思想和承諾。質量策劃的定義是確定質量以及采用質量體系要素的目標和要求的活動。質量控制指的是為達到質量要求所采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質量保證的定義是為使物項或服務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并提供足夠的置信度所必須進行的一切有計劃的、系統的活動。質量改進是為向本組織及其顧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個組織范圍內所采取的提高活動和過程的效果與效率的措施。質量改進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系統性的問題,對現有的質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礎上加以提高,使質量達到一個新水平、新高度。
二、影響質量管理中的關鍵因素
我國的何楨、趙玉忠兩位學者將影響質量管理的因素分為:質量領導、質量體系、質量文化、質量保證、過程控制、質量信息系統、質量理念、質量設計、技術研發、人員管理和員工參與等因素。在這些影響質量管理的因素中質量體系、質量保證、質量理念、過程控制、質量設計、質量信息系統和技術研發可以稱為“硬質量因素”,而質量領導、質量文化、職工參與和人員管理則可以稱為“軟質量因素”。這兩位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顧客滿意度和質量領導以及產品質量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同時質量領導、質量文化、職工參與和人員管理對產品的質量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正因為如此,企業管理者應該對質量管理活動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在企業的范圍內加強相關的質量制度的建設,對員工進行必要的質量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讓員工積極的參與到企業的質量管理活動中。企業在加強相關質量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強對過程的控制,建立其一套高效的質量信息系統。企業在加強自身質量管理建設的同時,還應該積極的引進高質量的質量管理人才,推進先進的質量理念和管理體系,并通過合適的激勵手段,促進質量管理工作的不斷改進。
三、對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
(一)產品生產前的質量管理
在進行產品生產前需要進行嚴格的產品策劃。當企業和用戶簽訂合同之后,企業下屬的相關產品設計部門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和相關的、設計圖樣、技術規格書等資料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嚴格的策劃,策劃的內容包括了人員、設備、材料、環境等。策劃后的結果必須形成相應的文件,其中包括了過程質量計劃、作業指導書、各種規程等。如果需要還必須具備審批表,如過程確認表、代用器材審批表等。進行樣的生產條件準備。人員上必須要求操作人員對本崗位的工作十分熟悉,同時還要求操作人員的專業知識要能夠過關,在上崗前必須對相關的操作人員進行測試,測試合格之后才能夠上崗,如不合格則進行必要的培訓。設備上要求必須配備生產和服務過程中所需的、能滿足工藝要求的設備、工具、模具和檢測器工具,同時還必須隨時應對各種設備出現故障時的各種危急情況。對于生產材料必須要嚴格的按照要求進行采購,所采購的材料必須要符合定貨技術條件或其他采購文件中的采購要求,如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對相關的材料采用其他的材料進行代用時,必須履行相關審批手續。生產過程中必須準備好有效、充分、合適的各種文件。而最后的生產環境則必須符合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滿足相關標準和技術條件的要求,并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各項條件準備完成后是進行相關的狀態檢查。而狀態檢查一般都是在人員、設備和環境條件等發生重大變化時,或者時設備處于不連續運行并且間隔時間超過一年時。檢查時必須對人員、設備、材料、法規、環境都進行檢查。檢查的過程中還必須邀請用戶參加,只有才檢查合格之后才能繼續產品的生產。
(二)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
在進行產品生產的每一道工序之前,生產人員都必須對相關的各種條件進行檢查,看這些條件是否符合要求,只有在檢查合格之后才能夠進行生產,如果出現及檢驗、試驗或未收到必要的報告而需要例外放行時,則必須進行緊急放行審批,并征得用戶同意,將審批結果抄送技術質量處。生產的過程中必須對于特殊過程和交付后才顯示出問題的過程進行確認。涂改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了工藝、設備、人員等發生了較大變化時,或者是連續出現質量問題或者質量事故時都必須對過程進行再次確認。對于各種進行關鍵過程作業的人員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避免人員出現較大的改動。同時還必須對關鍵過程設置控制點,并對關鍵參數或重要特性進行監視和測量。如果出現了不合格產品,則必須對不合格品進行標識與隔離,同時在不合格品報告中對不合格情況進行描述,由作業科室進行原因分析,最后在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問題的解決方案。
(三)產品的驗收
在進行產品驗收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由生產企業提出申請,驗收小組在聽取相關的生產總結匯報和質量總結匯報之后,分產品實物與文件資料兩方面進行驗收。產品實物驗收主要是驗收產品是否符合相關的技術條件和驗收細則。文件資料方面則是對文件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適宜性進行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