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醫藥學論文

醫藥學論文

時間:2022-05-11 10:00: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醫藥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醫藥學論文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學術發展創新思路

1學科方向變革的背景

隨著全球科學格局的變化,中醫藥學的學科方向需要調整變革與創新。所謂科學大格局應該包括著概念的更新,思維模式的轉變,理論框架的構建與付諸實踐行動的指南。其中的重要因素,應該是科學概念的更新和宇宙觀的深化。當英國物理學家史迪芬?霍金在1974年做黑洞預言時,整個科學界為之震驚。黑洞是一個只允許外部物質和輻射進入而不允許物質和輻射從中逃離的邊界(eventhorizon)所規定的時空區域。黑洞會發出耀眼的光芒,體積會縮小,質量要無限大,甚至會爆炸。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恒星的史瓦西半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恒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宇宙中黑洞的物質運動是不規則的、非線性的、不確定性的,顯然它是我們研究的對象。2010年11月16日美國宇航局宣稱,科學家通過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在距地球5000萬光年處發現了僅誕生30年的黑洞,其中有90%的暗物質。尚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不足10%(約5%左右)。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在宇宙中,暗物質的能量是人類已知物質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異,以人類已知的核反應為例,反應前后的物質有少量的質量差,這個差異轉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而暗能量可以使物質的質量全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質能量的14倍以上。上述宇宙天體的觀測與發現又會對中醫藥學有什么影響呢?中醫藥學確切說不是唯物為主的,而是以唯象為主體,是非線性和不確定性的,強調關系本體論,注重能量與信息的時空轉換等,這些無疑是與現代大科學的宇宙觀相吻合的!始于20世紀中葉的一個爭論比較久遠的問題,那就是中醫藥學被稱做經驗醫學,學科本身有沒有自己的理論?有,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理論?資深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對中醫中藥的事業很關心。他十分肯定地說:中醫藥學有自己的理論,中醫藥學的理論是現象理論、非線性理論、是巨系統的復雜理論。它的理論價值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文明科學哲學的底蘊,體現了中國人崇尚真、善、美;另一個方面,它能夠指導實踐,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其與線性科學不同,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思維模式。上世紀初期,西學東漸,還原論盛行,還原論無疑給人們帶來了工業文明的進步,給人類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功不可沒。然而還原論的盛行,特別是“”提出“打倒孔家店”,否定了優秀的中華文明,是一個重大的錯誤。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年,迎來了中華文明的復興,呈現東學西漸與西學東漸并行的時代,全球截止到2009年已有720多所孔子學院,關注學習中國的文史哲。長期的農耕文明、象形文字造就了中國人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形象思維決定著我們重視觀察和體悟。我們重視病人的客觀表現,做好望聞問切四診的檢查,就是通過四診收集到病人“象”的表現,醫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對于“象”作出分析,是臨床醫生診療工作的依據,這是主體的認知過程,將主體、客體、象、意、體結合,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象思維。“象思維”屬于動態的整體,其所使用的工具有視、嗅、聽、味、觸等感知層面,還可有超感官之形而上層面的內容,而且是更為重要的。如老子的“大象無形”、頓悟等。

健康理念的更新是21世紀中醫藥學重要的源動力。20世紀以還原論為主體的西醫學是建立在以“病”為中心的模式上,今天則需要從診治“人的病”向關懷“病的人”轉換。忽視了主體是“人”,過度注重醫療技術的進步而忽視人文關懷是錯誤的,以致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發病率增高又得不到合理的診療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均重視了醫療改革,突出表現在醫學模式的轉變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健康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醫學研究的目的最終是人類的生活滿意度與生存幸福感,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注的是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醫療需求和實在的療效,重視個體化醫療與循證醫學證據等,這是引起西方學者關注中醫藥學的內在因素之一。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可引領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方向。其整體醫學思想、多維恒動的關系本體認識論、順應自然的各種療法有其存在的廣闊天地。為此,中醫藥學學科建設要堅持我主人隨,弘揚原創思維與原創優勢,重視傳承和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要植根于大科學的背景之下,要適應大環境的變遷。所謂大環境的變遷應該包括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要服務于大衛生的客觀需求,促進國家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朝向全社會的廣大民眾,要提高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公平性和社會可及性,要讓廣大群眾能夠得到及時、合理、安全、有效的防治,對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吃得上藥、吃得起藥,能夠把中醫的適宜技術加以推廣,更要重視人文關懷,及時解除病人的痛苦。為實現中醫藥學科的總體目標,科學與人文融合互動,東學西學兼收并蓄,來建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在這里要強調的是學科建設要貫徹“我主人隨”的原則。20世紀的中醫前輩們是為了中醫的生存而奮爭,現在我們需要面臨的是為中醫藥未來的發展謀策略。我們主張以國學、國醫為主體,有主有從,中西結合,同時,歡迎和團結一切關心中醫藥學發展的多學科人員與社會的有識之士參與進來。

2中醫藥學學科方向概述

21世紀的醫學不應該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的研究領域,應當以人類和人群的健康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這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意見。中醫藥學的學科方向是在自然哲學的引領下實施醫學健康行動,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以辨證論治為主體方向的個體化診療手段,不斷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共識性的循證證據,進而提高中醫藥學理論的科學性與技術的可及性,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國內外通行標準,不斷地提升中醫藥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自然哲學是任何自然科學的引領指針,在“道”的層面。本世紀的自然哲學觀重視系統科學為核心的網絡信息鏈接為主的模式,強調關系本體論和實踐第一性的觀點。這也為中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是重要的挑戰。縱觀上世紀醫學科學的發展軌跡,是以二元論和還原論為中心展開的純生物性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方向;代價是醫學人文的失落,浪費主義盛行,衛生資源的短缺,壽命雖有延長但伴隨痛苦的增加,眼中只有“病”而沒有主體的“人”,過度追逐科學化,以生物學標準判別療效。雖然在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治療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績,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但同時也發現了醫學主體“人”的復雜性、能動性、非線性、不確定性等特質,尤其是現代宇宙觀的重大變化,帶來了人們視覺域的不斷拓寬,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中醫藥學帶來的是更多的機遇。新的自然哲學觀引領下的健康新理念主要強調的有: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主張整體系統的和諧與統一的理念,注重關系本體論的認識方法,在真實世界的背景下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注重人文關懷、人的道德和人的社會適應性能力的培養。

把針對“以人為本”的健康問題與中醫藥學的臨床優勢病種作為中醫藥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中醫藥學歷來是重視“人”這一主體因素的。“人為本,病為標”、“治病救人”等理念深刻烙印在中醫藥學人的腦海中。人有生物學屬性,更有社會心理屬性,每個人均有1×1014個細胞,同時還有寄生于人體上比人體自身細胞多10倍的細菌,多么龐大的軍團!人的健康問題又是十分廣闊的天地,中醫藥學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目前中醫治未病(包括亞健康防治)思想與工程不斷推進,中醫養生和中醫飲食文化的研究也十分活躍,中醫心理學也開始為人們所重視。在中醫藥學的研究領域,“十一五”期間國家各類研究計劃把重點放在了現代難治病的辨證論治方案和證治規律上,其中包括臨床流行五病,即高血壓病、冠心病、中風病、腫瘤及糖尿病;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的防控也有專項資助。2009年發生的甲型H1N1流感、2010年的手足口病,中醫藥在防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優勢病種上,以辨證論治為主體的方向,如何把握好時間、空間的轉換,尋找到證候演變的拐點,有效診治與闡發機理是我們的優勢。譬如冠心病,有胸部悶痛、心電圖不正常,可以確診為冠心病,然而介入造影檢查冠狀血管完全是通暢的,未見有斑塊,它只是微血管的血循障礙;中醫稱為“病絡”,是絡脈的病,按“絡脈者,常則通,變則病,變則必有病絡生,病絡生則絡病成”,通過審證求因、明辨導致病絡的核心病機,依據共性的病理環節進行治療,運用復方中藥的標準湯劑多獲較好的療效。以“證”為人類健康維護的中心加以展開,“有是證,則用是藥”,貫徹“我主人隨”的主體性原則,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天人相應、形神一體、動態時空等,均有其合理的內核。

保證技術使用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診治療效的共識性問題有二:一是療效的循證證據不足;另一是擔心中醫藥技術的安全性。前者要不斷地完善中醫藥學的評價方法體系,以獲取公認的循證證據,這是目前中醫藥學術領域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充分而客觀地看待循證醫學,一要學,二要懂,三要用,四要知道局限性,五要為我所用、創新與發展。特別是關注“人”和“病人”的評價研究,如自我感知、心理承受、知情同意等。在安全、有效、穩定的大前提下亟待建立規范的中醫藥行業標準,這是一把公平的尺子,是人們均應該遵守的“游戲規則”。否則難以比較,無法約束而使行業行為處于無序的狀態。要以全球的視野去處理中醫藥學的相關問題,這樣才有一定的高度,才有和諧的發展環境,才能使中醫藥學有良好的國際學術影響力。現今提出的中醫藥學學科方向的調整變革問題,是基于目前二元論與還原論逐漸被多元大科學的革新所取代,同時一元論與系統整體論的興起也需要不斷地拓展,把“人”放在天與地之間來看人的健康,來看人的疾病,精氣神一體,象與形融通。我們主張科學和人文融合互動,然而醫學的方向不能夠從人文到人文,如果是從人文到人文,過分強調象思維,不與形體融通,就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大問題。現在人們問責大學,問責大學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差。從中醫藥學科看,主要是我們培養的人才實踐技能不足,亟需強化基本功訓練等。值得思考的中醫教育是跟著西方的模式走,是借鑒,能趕超嗎?要重新調研,要吸收宋代書院及太醫院教習,優化目前中醫藥學的教學資源,闖出中國人自己的路!

3中醫藥學學科方向內涵的調整

以人類健康為主要研究方向,在具體的學術內容上朝向個體化醫學(personalized)、預測醫學(pre-dictive)、預防醫學(preemptive)、參與醫學(partici-patory)(簡稱4P醫學)作出調整,以適應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medicine)與網絡醫學(networkmedi-cine)的發展。東學西學融合提倡4P醫學,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順利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迅猛發展,藥物遺傳學從中得到了強有力的推動,個體化醫學的概念也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基于藥物遺傳學的發現如何去發展個體化醫學,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對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現在的用藥方法是用同樣的藥,而在將來的個體化醫學中,由于可以預測不同病人的藥物效應,即使是治療同一種疾病,醫生也可能根據病人的遺傳背景來選擇合理的藥物和最合適的劑量。同時,醫學模式中的心理、社會與環境等方面也是個體化醫學的重要內容。顯然中醫藥臨床醫學的核心———辨證論治的理念與技術將在21世紀的個體化醫學方面有充分的發展機遇。各類人群,不同的環境,得病的機率是不一樣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是人們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一種生存需求與本能。四川人為什么吃辣椒?因為四川地區是一個濕氣較重的區域,火神派醫生多生長在四川,其用附子非常多,做菜都可以加附子。所以人適應生存環境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人養成生活習慣的條件,包括自然生態,也有社會環境。中醫關注一個人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下,整個生長過程、成長經歷,再加上他現在的表現,通過望聞問切綜合地觀察與評價,所以中醫學才是真正的個體化醫學,包括個體化診斷和個體化治療。

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提倡預測醫學,預測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其重點應該放在病前的早期監測上,可及時地預測、辨識健康狀態及變化趨勢,一旦發現異常變化就要及時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預測醫學包括各種氣候、物候、環境、致病因素等,既要關注環境等自然條件,又要關注是什么樣的人得了什么樣的病、怎么樣去調理、針對人體的狀態通過調身心去解決對病證的治療等問題。中醫多通過望、聞、問、切的宏觀觀察方法,也可以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應用生物學指標做微觀的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和五運六氣學說是代表性的預測醫學。關于整體醫學指引下的預防醫學,即是對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進行人為的干預,包括藥物干預、營養干預,或者是生活行為干預,這是目前應對慢性病公認的最佳策略。中醫藥學中整體系統醫學思想早已有之,且有明確的內在標準,如“氣脈常通”“陰平陽密”“積精全神”“形與神俱”等。具體干預的方法也眾多:“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等,均為實踐證實有效的生活調攝方法。“民以食為天”(《漢書》),中國人最講究飲食與營養,中國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文化之一就是飲食文化,在醫學領域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優勢的飲食療法:“調”為核心的理念與相應的豐富烹調技術。不僅有藥物干預方法,還有祝由調心、調氣、調神、針灸等上百種外治方法,且多為天然、可及、安全、經濟、有效等干預措施。

至于參與醫學,即對個人的健康并不是被動地僅由醫生來決定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倡導自己也要主動地參與到對自身健康的認知和自覺維護的全過程中,主張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提倡科學與人文融通。中醫藥學歷來重視人的智慧能力,“人為本,病為標”,“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機體在發病學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決定著病人在臨床上是否發病的關鍵。治病的目的是救人,“人”是核心,是健康的主體。轉化醫學作為重點的變革之一,要凸現個體化醫學的中醫藥學優勢,同時還要參與到全球衛生信息化工作中,重視高概念時代的醫學導向,為構建統一的新醫藥學奠基。什么叫高概念?一要有現代的大科學理念;二要研究復雜的相關性,要敢于突破原有的學術邊界,提倡整合;三要在實踐中踐行詮釋與創新。目前美國已有38所大學醫學院建立了轉化醫學中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06年起實施“臨床與科研成果轉化獎勵計劃(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s,CTSAs)”,美國國立衛生院每年投入5億美元用于推進轉化醫學。轉化醫學這個方向的變革是由廣大民眾對醫藥的客觀需求拉動的,要以病人為出發點去研究、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病人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在現代的醫療系統中,我們清晰地看到醫學的研究進程向一個更加開放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快速發展,以及對于從研究出發的醫學臨床實踐的社會包容。故此,轉化醫學倡導以病人為中心,從臨床的實際工作中去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再做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基礎的研究,然后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基礎與臨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進而提高醫療的總體水平。所以,轉化醫學的研究模式主張要打破以往研究課題組單一學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強調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組成課題攻關組,發揮各自的優勢,通力協作。中醫藥學歷來以臨床醫學為核心,從臨床到基礎,臨床是開端,通過基礎的研究、機理的研究再回到臨床上來,還要以臨床研究為最根本的評價標準,因為基礎理論升華、中藥研究與開發的源泉都在臨床。醫院要到院前去轉化,院前就是社區、鄉鎮和農村;臨床上的成熟技術要向產業轉化,研究的成果要向效益方面轉化,要應用到基層上去;醫、教、研、產要向人才培養轉化。轉化醫學的模式要具有普適的價值,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更要有永續的動力去支撐可持續發展。轉化醫學的模式需要穩定的結構,過去的提法是創新團隊,進一步朝向產、學、研聯盟的更新;近來已有專家提出“多學科聯合體”這一新概念,未來我們應該建立多學科聯合體。多學科的聯合體有3項要求:第一,一定要有多學科、多機構、多層次性的穩定結構;第二,要引領轉化醫學的研究方向,要朝向基層、朝向臨床、朝向應用,將農村、社區慢性病的防治、防控突發傳染病等作為研究的重點;第三,要實行醫、產、學、研、資一體化。資源的“資”,要求前置進入市場,進行資本的有效運作,在實踐中來提高學科自主運作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我們把維護健康和防治疾病工作做好的保證。如此,我們就能夠取得基本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促進健康基金會等有效的參與和大力支持,就能夠有資本的高效支撐,中醫藥學的學術發展必然會更加順暢和健康地向前快速發展。

總之,轉化醫學的重點要前移,移到預防上來;重心要下移,移到社區和鄉村中去。網絡醫學也是調整變革的熱點。還原論的思想與方法功不可沒,但是用它來解決生物醫藥復雜的病理過程,特別是多因素、多變量與多組織器官變化的過程就十分困難了。這個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的轉化,必然要涉及到機體相關性的網絡系統與多重靶點效益的整合互動時空。從系統生物學的觀點來看,機體受到某一個應激性刺激的時候,它就出現一個網絡的系統調控,應激系統運作,到一定的時候還會啟動機體的代償功能,一直到系統失控時,才表現出疾病的表征。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只是特異性、機體自我適應性,還有機體自組織、自修復、自調節等方方面面。所以,疾病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機體整體、各系統、各器官、各層面組織細胞,它的共有特征就是網絡協調性。在這種背景下,要認真地總結前人的經驗,把原有的中醫藥學的學說與理論,合理地延伸到所謂的神經體液免疫的網絡之中,延伸到細胞的分子網絡體系之中。網絡醫學不僅僅是人們理解的用計算機遠程會診、哪個醫生看什么病、享受醫療資源,更重要的是網絡醫學是來解釋健康與疾病,特別是復雜性、難治性疾病的。這種機體產生的各個組織細胞的復雜病理變化有它的網絡變化的整合效應。探索復雜疾病之間的內在關聯,重要的是要解決表征問題,根據表征與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不僅要了解基因,還要知道基因的功能以及它與表征的關系。所以,我們在衡量臨床疾病診治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反映疾病真實面貌、治療的效果,還要注意它的臨床中間節點,同時也要注意影像學等檢測的客觀指標的表征變化,把這些主觀的評價表征和科學數據結合起來。疾病是多因素、多變量、多環節,它呈現出一個多層次的網絡結構,我們要解釋在網絡中它的共性病理環節是什么?它不是一個單靶點,而是一個多靶點的節點的協調變化。

這就是中醫要解決的證候的核心病機,所以網絡醫學、病理生理學都具有一個非常親緣的關聯,都是揭示疾病發生的主導環節與多節點、多靶點的互動,這樣就可以去探索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關系本體與實體本體的鏈接。正因為網絡醫學是構建在系統內、整體內的,故重在綜合。在網絡醫學引領下,基于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系統生物整體觀念,把疾病理解成表征,即是中醫“證候”。表征的基因是一個功能化的概念,基因節點就是多靶點,與藥物受體三個要素互動,運用計算機技術,觀察藥物對病理網絡的干預和影響,這樣就使研究的新藥更貼近于疾病的本質,從而提高研究的效率。在前期“973項目”的研究中已提出了復方組合化學這一新的復方中藥概念,在網絡藥理學基礎上提出來的研究復方組合化學的新方法,它是針對復雜疾病系統的多靶點、多環節的。復方網絡藥理學,它是以蛋白質組學、基因組學等系統生物學為基礎的。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運用基因芯片技術以及二位凝膠點、蛋白凝膠點等,我們不僅能夠識別基因,同時可以探討這個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功能在什么條件下、什么時間上實現蛋白質表達及多個基因的組合互動等。通過對先進技術的組合,我們可以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去研究,完全有可能反映系統的復雜問題。

4中醫藥學的學術創新門徑

面向未來,最為重要的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4.1注重學科建設

第一,是學用詮釋學。詮釋學是理解、解釋與應用三位一體的科學,對于學科的骨架概念進行詮釋也是創新。如中醫學的概念,沖、任、天癸、玄府、氣液、病絡等概念是西醫學中沒有的,要給出一個清楚的概念使人能夠懂得、能夠接受、能夠理解,在國內外的生物醫學期刊上發表。聯系到評價一所高校的整體水平,要看教師(醫師、研究人員等)包括研究生每年能有多少篇論文被SCI收錄,又有多少能夠體現中醫藥學的學術水平、有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文章,這些是比較重要的。將西醫學沒有的概念給予詮釋,被接受并吸收了就是對于醫學科學的充實,關鍵在于它能夠指導臨床。例如,在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下稱“非典”)的中醫藥應對過程中,運用了中醫詮釋。在參加非典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中,我們真正地看到了“肺熱葉焦”的形態,非典的病原體是明確的,變異的冠狀病毒導致出血性肺炎,打開胸腔看,肺葉萎陷干枯,滿腔的胸血水。怎么解釋?機理是什么?至今不清楚。按中醫詮釋,金元醫學大家劉河間在其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氣液玄府”理論,就能夠很好地解釋非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胸血水和“肺熱葉焦”。由于毒邪的感染,疫毒之邪侵犯了肺中的絡脈,絡脈瘀滯而滲出了血液,血液又通過了膈膜,膈膜上的孔隙是不是細胞間質還需要進一步求證。依據劉河間的學說,其機理是滲出的血液通過膜上的“玄府”而滲透進了胸腔的。這個例子中最可貴的不只是我們看到了“肺熱葉焦”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它能用來指導我們的臨床治療。它是由于疫毒之邪導致了病絡的形成,通過玄府滲出來的胸血水,那么需要用解毒清熱、涼血化瘀的治法,可使用辨證的中醫湯劑,也可大量地使用靜脈注射液,包括清熱解毒的喜炎平、熱毒寧等,還有活血化瘀的復方丹參注射液、丹紅注射液等,再用一些益氣養陰中藥治療,盡早投藥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通過中醫藥的綜合搶救很多病人就有了生還的希望,還能減少大量激素沖擊治療帶來骨質疏松的弊病。

第二,是循證醫學。循證醫學不等于隨機對照實驗,然而循證醫學的理念為大家所共識。循證醫學不一定完全適合于中醫學,然而我們要得到一個共識的療效,就必須更新現有的評價方法,去創新方法學,才能達到共識的療效。共識的療效就是說中醫藥的臨床實驗所取得的療效,中醫認可,西醫也認可,中國人認可,外國人也認可。如此,我們不僅可在核心刊物發表文章,而且在國際著名醫學雜志上也能夠發表文章。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首先在預防方面我們研究了一張小復方,有魚腥草、金銀花、菊花、薄荷、生甘草,制成標準湯劑送給大、中、小學生和基地受閱部隊食用,當時北京7、8月份時還沒有疫苗研制出來。通過回顧性的研究,做了3萬多例的回顧性調查證實,中醫藥是有一定預防作用的。在佑安醫院做的263例輕癥的臨床實驗,一組使用蓮花清瘟膠囊,一組使用達菲膠囊,進行了甲型H1N1流感治療的非劣性檢驗,結果說明蓮花清瘟膠囊治療效果不比達菲膠囊差,而且在流感樣癥狀緩解方面還有它的優勢。關于完善評價方法體系,我們對于疾病防控,特別是社區慢性病的防控,隨機對照臨床實驗是有局限性的,可采用實用性的隨機臨床實驗。要比較中醫在參與治療中是否起作用?起什么樣的作用?在什么樣的時空間起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能體現出中醫的療效優勢和它的特質嗎?從而服務于廣大民眾,同時也要發表學術論文,還要在國際上、在SCI數據源的專業雜志上發表文章,這樣也就提高了我們中醫藥學的整體學術水平和國際學術影響力。

4?2提高人才素質與學術創新能力

第一,就是要兼通文史,透視組學,宏觀與微觀、綜合與分析要逆向對接。學術方向的調整與變革的最高理念是宇宙觀,宇宙是由大而無外的大一與小而無內的小一共同構成的,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涵有大一,兩者相兼容而為用,大一含天體、地學、物候、氣候,小一含蛋白質、分子、中子甚至比中子更小的。綜合和分析,宏觀和微觀,關系本體論和實體本體論,要去對接。宏觀的研究向下,微觀的研究向上,如果能夠對接上,找到契合點,這就是一種重大的發現。然而機會常常是擦肩而過的,平行地擦肩而過,沒有能夠契合在一起,大概需要幾代人,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工夫。然而,大一融入小一,小一醞于大一,大一小一能夠融通,東學西學能夠兼容,科學與人文能夠融合互動,這是一個重要的理念。我們當前所面對的是如何體現中醫藥優勢,其重點在臨床醫學。首先是有肯定的療效,而后要制定診療指南和規范標準,并且具有可推廣和輻射的能力,再后去發現其中的機理。

第二,要科學與人文的有機融合。學科帶頭人要能夠兼通文史,特別要關注科技發展史,包括對中醫的各家學說等應該有很好的把握。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目標。要實現創新的目標,要通過崇尚國故、追思前賢、善于學習借鑒等手段來實現。例如“小學”,這個“小學”是指對文字的釋譯。藥者毒也,藥能對抗疾病,如大黃、附子等;藥者厚也,藥也能夠補充營養,像阿膠、鹿茸、熟地黃之類;藥者瀹也,瀹有疏導調節之功。這個“瀹”字,三點水,說明水是源泉,上善若水,積淀厚重;右面上是一個人,人底下一個橫,一是陽,斷開了當然就是陰,一畫開天,人貴陽氣;三個口為團隊,群體,三生萬物;再下面是一個冊字。團隊所謀之事,含事理、倫理、哲理,有和合配伍的物質群體,才能起到疏導調節的作用,這當然需要實踐和時間的更多檢驗。

第三,是透視組學一定要用系統論來指導還原分析。要從整體出發,進行還原分析的研究,通過還原分析的研究回歸到整體上來。要重視表征,重視觀察、體悟、司外揣內等,這是中醫藥學的特點之一。基因、蛋白質、代謝組學和表征之間的關聯,我們希望能做逆向的對接,然后它非常可能是平行的擦肩而過,對于新的技術應該著眼于整合,使之成為系統才具有創造功能。

第四,是動態的觀點。太極圖是平面的示意圖,快速旋轉的時候,你就再看不出來黑與白,而是一個灰色,你再也看不到白魚的黑睛和黑魚的白睛了,因為都融合了。還有由動態時空出現多維的界面,此時太極就沒有了外邊圈的界限了,整體是一個混沌的,所以它是復雜的、非線性的,它是不確定性的。它可以演化成千千萬萬的變化。這是中國人的哲學,這種見解來自于農耕文明與象形文字的象學,這也為中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第五,是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理念、技術、器物3個層面中技術和器物不具備學科專屬性,而具有學科屬性的是理念,請大家要注重對中醫藥學理念的思考、理解、學習和應用。譬如光譜質譜與功能核磁共振等科學儀器裝備的應用,催生了生物醫藥的新技術,同時可為多學科研究服務。中醫藥融入的多學科當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天文、星占、術數、歷法、物候、地理、呂律等,另一類是現代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信息學、邏輯學等。為適應當今中醫藥學學術方向的變革與創新,一定要著眼于人,著眼于人的素質、水平的提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加強道德、學風建設,大力提倡“精神成人、專業成才”。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做真正的學人,學術所化之人,做敢于選擇走最艱險道路的人,為構建我們創新性的國家而努力工作。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學生意志品質挫折對策

一、良好意志品質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立目的,并依據目的調節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努力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品質則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意志特質。[1]良好的意志品質包括:第一,意志的自覺性:即能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行動目的的正確性和重要性,能夠獨立自主地調節控制自己的行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第二,意志的果斷性:即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對自己行動的方式和結果都有深刻的認識和清醒的估計,決策關頭當機立斷,并堅決執行;第三,意志的堅韌性:在行動中堅持決定,克服內部、外部困難,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第四,意志的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克制消極情緒和盲目沖動行為,促使自己去執行已經采取的決定。[2]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后天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基礎和條件,既有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更取決于學習與實踐、生活與磨練,也取決于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因素。研究認識研究生意志品質缺陷現象,尋找其應對方法,以此加強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將會使學生終生獲益。

二、中醫藥研究生意志品質缺陷

(一)目標不清,行為盲目

剛步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已經歷本科教育,對象牙塔的生活也已熟識,他們基本不會再幼稚地憧憬生活的美好,而是終日疲于完成自身的培養任務盲目度日。對于求學的目標,少數人較為明確,多數人則得過且過,一部分學生為了取得一紙學歷,一部分學生為了討好導師歡心,一部分人為了盡快完成手中的實驗或臨床任務。三年的生活轉瞬即逝,惟有畢業將即,學生們才開始考慮就業方向,才開始根據自身培養出的素質制定求職方案,而并非在入學出著手設計職業生涯,在學習中不斷修正努力方向,帶著目標去讀書、去實驗、去臨床。

(二)情感脆弱,抗挫力差

中醫藥學研究生多數為應屆考取,求學路上連續20載的校園生活注定他們較難接觸殘酷現實中的較大挫折,故而在面對失戀、挨批評、遭妒忌、被誤解、患者懷疑、實驗中斷、求職失敗等等情況時,難以積極、樂觀地面對,難以冷靜、理智地處理,導致脆弱的精神支撐易被摧垮,極端的事故頻頻出現。

(三)自信不足,執行力差

中醫藥研究生在科研實驗中,常常會經歷不斷嘗試新的方法、不斷修改實驗方案、不斷尋求其他路徑、不斷遭受失敗,不斷再次爬起的過程;在臨床實習中,常常會經歷難以找到如教材呈現的病例、依靠中藥成方難以取得良好的療效、需要不斷體會診脈的感覺、需要不斷嘗試中藥劑量加減產生的療效變化……每一環節的順利進行都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然而,能夠經得起這些復雜階段考驗的研究生卻不在多數。在出現問題時,研究生往往會選擇回避、退縮,選擇運用老套的方法和思路,即便結果差強人意,故而略過了樹立自信,培養執行力的機會,久而久之體現出對此的欠缺。

(四)毅力不夠,半途而廢

中醫藥研究生有理想,有抱負,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勇攀高峰,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人才。但也存在一部分意志不夠堅韌的學生,他們有目標,想干一番事業,但在遇到困難后就退縮了,放棄了。體現在報考四六級英語時毫不猶豫地上交了報名費,大量購買復習資料,誓要把握考前時間努力突擊,爭取通過,然而三分鐘熱血一過便又回到從前,不得不在考場聽天由命,甚至稍有事情即借故曠考。再有,入學時立志刻苦攻讀,彌補本科時專業理論知識的欠缺,滿懷希望地整理好本科時的筆記和教材,開學初上了幾天自習后就無法堅持,并以臨床實習或科研實驗時再邊實踐邊溫習為理由安慰自己,可想而知,接下來兩年的實習時光也難以把握。其實,他們并不缺乏智力,而是毅力不夠。

(五)自制力差,隨心所欲

中醫藥研究生在三年的培養階段中,入學的第一年需要接受學校的課堂教育,之后的兩年被派往實驗室或者醫院從事生產實踐。步入研一時,多數研究生難以保證課堂出勤率,由于意識懶散不愿起床而耽誤第一堂課,由于沉迷韓劇或網游不愿離寢而耽誤專業課,由于不愿在休息日出門將私事安排在工作日而耽誤選修課。再有,明知自身能力欠缺卻不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爭取鍛煉機會,明知自身體質較弱卻不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提高身體素質……研二研三時,不到開題前一周不找導師尋問課題研究方向,不將通報批評貼出不會承認曠會過錯,不被強行要求不會參與學術交流……總會有種種理由為自己的“當做不做”開脫,總會有種種原因為自己的“當止不止”尋求心理安慰。一部分研究生也清楚自己的行為不對,他們常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沒做該做的事而苦惱,更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而自責。但是,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除了以上意志品質缺陷外,在中醫藥研究生中還有少部分存在嚴重的意志障礙。他們意志消沉,動力不足,常伴隨著思維遲緩、情緒低落。常常呆坐、臥床,沒有行為目的,沒有決斷能力,生活極度懶散、不修邊幅,對工作、學習缺乏主動性和進取心,得過且過。

三、培養中醫藥研究生良好意志品質的方法

(一)強化宣傳教育,提高研究生對意志品質的認識

研究生的意志行為會隨著其認知情感的變化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自覺性,具有較高認知水平的學生常常能夠下定決心,勇于克服困難,充滿信心,持之以恒地執行既定計劃,向著目標不斷前進,并有意識地培養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所以,培養研究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前提是幫助他們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管理教育中,將意志品質教育納入日程,通過定期繪制宣傳板、海報,舉辦優秀人物事跡報告會,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抓住班、團會契機強化研究生理解等形式將意志品質認識普及工作貫穿始終,為研究生制定意志品質評估量表,在研究生畢業時進行考核,成績優異者給予認證,頒發證書,并將其納入畢業鑒定和就業推薦剛性指標中,以此幫助研究生盡早提高認識,并逐步實現自覺培養意志品質的目標。

(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崇高遠大的理想

堅強的意志來自于偉大的目標。古往今來,但凡取得成就的仁人志士,雖然都離不開其優秀的意志品質,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崇高遠大的理想信念。在這個前提下才能保證日常生活中勝不驕、敗不餒,無畏艱難險阻,頂得住糖衣炮彈。中醫藥研究生是祖國醫藥事業的傳承者和發揚者,惟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為了祖國醫藥事業的騰飛發展,為了人民健康事業無悔追求的理想,才能跳出自我狹隘的小圈子,才能擺脫瑣碎問題的糾纏,把自身的成長成才與國家醫藥衛生事業的強大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突破為學歷而學習、為取悅導師而學習、為應付實踐而學習的錯誤局面,學到真知識,練到真本領。另外,要幫助研究生在樹立遠大理想的同時,明確制定實現理想和遠大目標的具體步驟。通過開展“我的研究生生活規劃”設計和優秀設計方案座談分享等活動,引導研究生將行動目標合理化、明確化,行動方案具體化、完善化,堅定努力方向,加大成功籌碼。

(三)加強挫折教育,錘煉意志品質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反應,意志品質堅強者,面對挫折能堅韌不拔,不屈不撓,通過不斷地調整自我戰勝挫折。反之,則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深陷痛苦和絕望中而不能自拔,最終一事無成。因此,研究生的意志品質是否堅強,較為突出地體現在他們是否具有一定的挫折超越能力。加強研究生的挫折教育,培養他們的耐挫力,首先要教育他們正確對待挫折,樹立挫折意識。把研究生生活看作是艱苦磨練的熔爐,自覺地磨練自己,當挫折發生時,要敢于承認和接受,深入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積極應對,在錯誤中總結,在挫折后奮起,不斷超越挫折,超越自我。其次,要引導研究生正確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能力、社會角色以及周圍環境等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確看待挫折的產生以及挫折所包含的人生的積極意義,在挫折中磨練個人的意志,把挫折當成人生挑戰成功的經驗積累。最后,要設置挫折教育的情景,可以采取饑餓法、勞累法、人為設置困難法,還可以組織志愿服務、社會實踐下基層等活動,增強研究生承受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四)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努力克制欲望

欲望與生俱來,并隨著生命的成長而發展,它不斷地驅使人們去忙碌、去追求,追求金錢、名利、事業、愛情、健康等,人的欲望實在太多太多,而人能滿足的欲望又太少太少。欲望太強,會把人推進苦惱的漩渦,使人精疲力竭。惟有把握好欲望的尺度,才能擁有良好的情緒,積極的情緒情感對良好的意志品質具有支持作用。研究生情感豐富,情感的發展變化迅速,經常出現較大的情緒落差,常常對感興趣的事情熱情甚高,新鮮感一過興趣則低落,不易堅持。應注意加強情感方面的培養,用理智去克制欲望,學會控制情緒與沖動,應用自我調控的方法鍛煉意志,培養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確保目標實現過程中的執行力度。

(五)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搭建培養鍛煉良好意志品質的實踐平臺

意志品質是在多次的實踐活動中磨練出來的,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離不開環境的營造和鍛煉機會的提供。在研究生階段開展“成才報告會”“讀名人名言書會”等活動以培養研究生意志的自覺性;組織社會調查、項目申報等活動以培養研究生意志的果斷性;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體育比賽等活動以培養研究生意志的堅韌性;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等活動培養研究生意志的自制性。

總之,中醫藥研究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是個系統工程,高校應積極創造各種條件,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發動研究生,開展豐富的課余活動和科技文化競賽,促進學校良好校風和學風的形成。關注研究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促進研究生心智上的成熟、人格上的健全,從而促進研究生意志品質的健康發展。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教學創新能力思考

1傳統中醫藥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實驗教學中存在較多問題:普遍體現“課程加實驗”的模式,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合為一體[2],實驗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教學過程;傳統的、印證性的實驗多,綜合性、研究性、開放式、自選式實驗少;實驗內容多年無更新,缺乏創新性;各課程的實驗互相分割、獨立,缺乏綜合性、延續性,無法提高學生跟蹤研究的興趣;考核方法單一,一般只提交實驗報告;實驗課沒有單獨計算學分,學生不重視實驗教學,動手能力提高有限;未將中醫藥現代化實驗方法融入本科生教學過程,導致研究生入學后實驗設計能力普遍較差,在科學研究中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適應21世紀中醫藥學科發展所需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培養。

2加強中醫藥學專業本科生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改革

培養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實驗教學無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傳統的實驗教學不能很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有必要對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進行革新。

2.1構建實驗教學和監管體系

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只作為驗證原有理論的角色,首先要擺脫實驗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提高實驗教學所占學時,不斷完善實驗教學條件,創建與理論教學相匹配、符合中醫藥大學生認知規律的實驗教學內容;建設“平臺+模塊式”課程體系和多模塊立體式實踐教學體系,充實各個實驗教學環節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以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為突破口,強調以科研問題為核心內容,使學生將理論課所學的相對獨立的各學科知識在實驗課中相互銜接、滲透、融合。在實驗教學監管體系建設中,落實實驗室主任負責制、實驗課程主講教師責任制及各項實驗教學規章制度;建立、完善和落實實驗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實驗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加強實驗教學的質量評估;加強實驗教學常規建設,抓好實驗的講授、實驗過程的指導、實驗課程考試等各個教學環節。

2.2拓展并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主線,豐富教學內容,優化并形成多層次實驗教學結構。可以將中醫藥相關實驗分為四個層次,即基礎型實驗、技能型實驗、應用拓展型實驗、開放型實驗。基礎型實驗主要是傳統理論學習的補充,直觀驗證一些深奧的中醫傳統理論,幫助學生理解。技能型實驗也可稱之為基礎練習型實驗,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熟練掌握將來從業的基本職業技能。應用拓展實驗屬于綜合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較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照教師提供的實驗大綱,補充完善實驗方案并組織實驗,撰寫實驗報告等。有利于提高獨立工作能力,也是對綜合實踐能力的全面考核和檢驗。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有利于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3]。學生在完成必做的實驗任務后,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愛好選取實驗方向,主動查閱文獻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論證、設計,使實驗過程由“被動式”轉變為“主動探索式”,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手段的創新能力,使實驗室真正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基地。

2.3豐富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

加強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誘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展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鉆研精神。實驗結束后應對實驗結果和操作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做出總結說明,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實驗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如可以將各種實驗模塊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錄像制成課件,組織本科生在實驗前觀看,了解各種儀器設備、實驗技術的正確操作方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教學水平。加強實驗過程中的巡查,強調規范化操作的重要性,帶教老師要注意觀察并及時糾正錯誤操作,也可讓學生之間相互監督,指出對方不規范或錯誤的操作,形成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協作關系。

2.4融入最新內容以開拓學生視野

在本科生準備畢業論文階段,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具體的科研項目中去,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增加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比重,使實驗內容與教師的具體項目密切聯系,充分體現基礎與前沿、經典與現代有機結合;不斷增加實驗難度,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通過在實驗教學中融入創新科研和應用研究的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轉化醫學思維[4]、創業思維和創新精神,給本科生創造觸摸科研尖峰的機會。

2.5推進實驗教學考核方法改革

建立科學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上能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對學生考核與評價,關注成績的同時更重視挖掘潛能,使教學評價和考核成為素質教育重要的中間環節,將學生學習活動引導到創新上來。為全面、真實了解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考核應包括檢查實驗預習和設計設計情況、實驗態度是否認真、操作是否規范、數據記錄是否合理完整、數據處理及結果是否可靠、是否有抄襲現象、是否按時交實驗記錄等等,這樣才能考察實驗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周期性地對開放性和創新實驗教學的研究成果和實施效果進行評估,分析各環節出現的問題并改進和完善,努力形成研究靠科學、開展有計劃、實施有依據、監督有制度、考核有目標的一整套方法。面對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工作崗位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大學生就業競爭的加劇等現實問題,在實驗教學中,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以形成多層次實驗課程體系和內容、多樣性實驗開放模式和形式,突出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環節在培養中醫藥本科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基本素質的形成,培養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他們養成科學求真的態度、嚴謹周密的作風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認證質量分析

1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1.1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課程計劃

根據“高等學校中醫學/中藥學本科專業規范”的要求,根據國家對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醫學模式的發展,廣泛征集用人單位及畢業生質量調查反饋信息等,學校教務處提出了制訂課程計劃的指導性意見。二級學院根據文件要求,廣泛調研和論證,按專業培養目標,組織制定課程計劃初稿,同時組織專家對課程計劃進行論證,征求學生教學管理委員會意見,采取座談會等方式廣泛征求教師、學生意見,最終確定學院的課程計劃,經批準后的課程計劃,即為學校制度性文件生效執行。

1.2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和課程模塊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設計相應的課程模塊。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中醫臨床實踐的培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減少總學時,增加學生課外學習時間,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以中醫基礎與臨床課程為主體,輔以素質教育課程、人文社科課程、現代醫學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分為三大類,必修課、限定選修課、任意選修課。必修課與限選課的比例安排為7:3,通過逐步調整,壓縮必修課學時,擴大選修課范圍,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學生提供選擇、想像、創造的空間,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加強更新實踐教學

注重實驗室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讓學生早期參與實踐、接觸社會,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探索“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實踐模式,結合中醫藥教育特點,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銜接,整體素養、辯證思維、熟練技能三位一體的中醫臨床實踐教學體系,提高臨床適應能力和實習質量[1]。

2.1整合校內實驗資源,建立實驗教學中心

為提高實驗(實訓)教學管理效率,理順管理機制,適應實踐教學新體系,我校構建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藥學實驗教學中心、理工實驗教學中心、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模擬醫院)、醫藥相關專業實驗室(人文社科實驗中心)五大中心。為了促進實驗教學水平提高,對各實驗教學中心進行了認真規劃,加大投入,完善機制,以建設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契機,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凝練優質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實驗教學網站,建設了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醫學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為高校實驗教學提供示范,也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提供平臺。

2.2構建相對獨立的實驗、實訓課程體系

為深化醫藥類專業實驗課教學內容、手段和教學方法改革,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學院課程體系改革的整體布署,我校整合實驗教學內容,重構了實驗教學體系,變附屬課程的孤立實驗為系統性實驗,以醫藥類專業為試點,對實驗課進行了課程體系改革。初步建立了“基礎技能型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研究創新性實驗”三位一體的實驗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在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方面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組織編著和審定了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材和實驗講義。

2.3加強實訓中心建設,增加學生訓練場地

根據院系合一體制和臨床專業后期臨床教學的需要,我校建設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臨床醫學院臨床技能實訓中心,提供學生從入學到畢業五年連續不斷的實訓場地,有效滿足不同專業、不同級別的臨床實訓需求。努力將臨床模擬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教學計劃上根據不同學期開設課程情況對不同實訓項目進行整體安排,通過臨床模擬教學、模擬感知、模擬體驗、模擬操作等方式,有效提高學生臨床基本實踐技能[2]。

3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創造條件開展教學研究

3.1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

鼓勵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認知規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課堂教學,開展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綜合能力為出發點的教學方法改革和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斷推動教學改革,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重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開展師帶徒學習模式

為培養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及扎實的中醫理論功底,具有堅定的中醫職業信仰和中醫診病的思維方式,能熟練運用中醫傳統方法診療各科疾病,對仲景學說有系統研究的優秀人才,我校經過多方論證,依托河南地方資源優勢,開辦了“中醫學(仲景學術)傳承實驗班”,培養為繼承和發揚中醫學精髓而奮斗一生的中醫傳承人才——仲景學術思想的傳人。為該班學生在校內外選聘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高的知名資深教師進行授課,并且選聘中醫臨床水平高的名老中醫作為學生的臨床導師,負責指導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實踐。學生則2~3人一組,跟從1名導師,3個月進行一次輪換,不局限于一家一師之言。學生邊上課邊跟師臨床學習,打破了集中實習的局限,拓寬了專業知識面。

3.3舉辦教學大獎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廣大教師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學觀念,鉆研課程教材,探討教學手段,強化教學設計能力,實現從“實踐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轉變,加強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組織一次教學大獎賽,互相觀摩教學。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變化,歷年來分別舉辦了“多媒體課件教學大獎賽”“高層次暨雙語教學比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等,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各具特色,對加強研究性教學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4建立教育研究創新體系,完善管理激勵機制

學校充分發揮教育研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促進教育科研工作蓬勃發展,切實加強教學研究課題的規范管理,不斷完善管理激勵機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徑。如把教育科研與教師的職稱晉升、崗位聘任、職務考核、評先評優等工作掛鉤,先后出臺了《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管理辦法》《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獎勵辦法》《教學研究課題經費管理辦法》等,對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的實施、檢查、結題、經費、獎勵等都作了全面而詳盡的規定,保證了課題的順利開展。由此形成以課題申報立項、中期檢查驗收、成果鑒定報獎等的一套科學、規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課題全過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了教育科研在我校發展和改革中的促進作用。通過教育科研管理新體系的實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

3.5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提高教學科研隊伍水平

為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搭建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平臺,學校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和形式多樣的教研培訓活動。如“教學科研論文寫作的思路與方法”“教學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項”等專項培訓;定期組織全院大型“教學觀摩”“優秀教案展評”“獲獎教學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動。由此培養鍛煉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識和組織管理能力的學術研究骨干和帶頭人,這已成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標志。

4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校成立了學生信息員教學管理委員會,每學年換屆一次,管委會下設教學信息管理、宣傳調研、策劃協調3個部,獨立自主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4.1開展師生座談

學生根據學習情況,主動與各二級學院教師聯系,組織學生召開師生座談會,并針對對課程的理解、學習方法、對中醫藥學的認識、國外研究情況、學院學科及實驗室建設情況、考研問題、就業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了師生了解,對于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義。

4.2開展課程調研

學生對正在開設的主干課程、多媒體課程的教學情況進行調研,撰寫調研報告,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并把學生調研報告反饋到各任課教師,利于教師及時整改。

4.3組織征文活動,參與教學管理

以“學生眼中的河南中醫學院”為主題舉行有獎征文活動,從學生的視角,了解學生對我院辦學特色、教學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建議。并組織評選優秀論文,將論文發至各教學部門及管理部門,作為工作參考,并協調各教學部門和任課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在畢業生離校前也召開多次專題座談會,收集畢業生就業相關信息,同時,通過問卷和用人單位反饋等形式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根據調查情況,組織學生代表參與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調整。

4.4開展學生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

遵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理念,開展“大學生創新學習項目”活動。該項目面向學生創新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選題設計、獨立實施并進行信息分析處理和撰寫總結報告等工作,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學生通過自主選擇項目,進行以獨立性思考和創新性工作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探索和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本科階段進行基本的科研思維與科研方法訓練。通過對中醫藥學專業認證主要環節質量標準的實踐,我們認識到,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是一個符合時代需要,能夠促進中醫藥高等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標準。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的建立,為我們實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提供了依據。按照本科中醫藥學教育標準進行中醫藥學專業建設,對于實現中醫藥人才培養目標有積極意義。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案例教學法分析

1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的可行性

中醫藥學概論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3大板塊。中醫基礎理論是學習中醫的入門課,重點闡述中醫的基本理論和相關概念,語言簡練,博大精深。中藥學是為臨床服務的,介紹了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大量中藥的藥性、功效及應用。方劑學是聯系中醫基礎與臨床實踐的橋梁,重在闡明方劑的配伍原理及其臨床應用。這3部分歸根結底都來自于實踐,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在案例教學中,以案例為素材,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使學生在案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一教學模式決定了案例教學具有實踐性、親驗性、主動性等特征,而這與中醫藥學概論的教學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可以模擬疾病的診療過程,學生作為醫生參與其中,可以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增強對中藥功效及主治病癥的認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運用方劑的能力。

2案例教學法在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的實施方案

2.1案例設計在案例教學中,案例是基礎,也是教學目的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選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針對性、真實性。可以是古今名醫治療驗案,也可以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臨床常見病癥來組織案例,這樣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討論的興趣。根據3部分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案例,并進行整理匯編,突出教學目的。對中醫基礎理論部分,要選擇能夠論證和解釋關鍵理論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藥和治療則可以淡化。在中藥學部分,要選取能突顯中藥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癥的案例。而方劑學部分,則選擇能闡明方劑配伍理論和主治病癥的案例。

2.2查閱資料案例教學能否成功,課前的認真準備非常重要。當教師把設計好的案例提供給學生后,學生要利用課余時間認真閱讀案例,查閱文獻資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準備好解決方案。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結構不同,對案例的理解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從而為后面的案例討論奠定基礎。同時,資料查閱也鍛煉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和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討論課堂討論是否積極有效,也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每組人數不宜過多。由于學生已經有相關資料的準備,討論會比較熱烈,同時教師也要參與其中,把握課堂氣氛,適時給予引導,將問題由表及里引向深層,使討論能圍繞一定的問題進行,并鼓勵每位學生發言,創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中醫藥的興趣,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饋與評價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后,學生會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對明確的觀點或結論,讓學生代表講述他們對案例的理解、分析、處理過程,并提供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后,教師結合教學目標進行及時、準確的點評與總結,對學生的不同看法進行梳理,正確的給予充分肯定,錯誤的要及時糾正,未討論到的問題要補充進去,同時對學生準備的資料及課堂發言情況作出客觀評價。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學到了很多知識,得到了充分鍛煉,并對自己的表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3實施案例教學法在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3.1案例編寫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實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隨意編造的,它最終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好的教學案例,要實現它的教學價值,就應該能夠說明一個理論,說明教學內容,指向教學目標。片面強調案例的事實,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很難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選取的案例要包含問題,具有挑戰性,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并展開討論。中醫藥學概論包括3大部分內容,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針對不同的內容,要選取不同的案例,側重點要區別開來,能夠說明各部分的特點。

3.2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案例教學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案例。案例的好壞體現了教師對整個課程乃至各個章節教學內容及目標的把握程度。教師把準備好的案例提供給學生后,要正確指導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及理論知識。其次,在案例討論階段,教師要控制好課堂的進度和氣氛。能夠引導學生使問題逐步深入,同時又不偏離主題,還要保證課堂氣氛積極活躍,盡量使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最后,教師還要做出概括性點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以引導者、啟發者的身份出現,而不是灌輸者和答案的提供者。尤其在討論階段,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少說話、少評論,多傾聽、多鼓勵。

3.3結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表達能力及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但是,案例教學不可能代替傳統的理論教學,它的作用是輔助理論教學。教學過程是復雜的師生互動過程,需要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才能有效完成。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理論講授結合多媒體教學,其他的教學手段如啟發式教學、病例解析、拓展式教學等都可以在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視具體情況采用。比如在教學的初期,學生沒有相關的基礎知識,但好奇心很強,這一階段以理論教學結合病案舉例為主,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到了中、后期,學生具備了一定的中醫、中藥知識,形成了中醫的辯證思維能力,則可以適當安排案例教學,這時學生會不自覺地以醫務工作者的角色參與其中,自主性增強,從而使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在中醫藥學概論教學中,適當開展案例教學,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比如,現在都是大班上課,即便可以分成小組,但組數太多,課堂進度很難控制,小組發言也不可能全部實現,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由于教學課時數少,教學內容大大縮減,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使案例教學不能充分開展。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發展創新途徑

1中醫藥學的起源

中醫藥學的產生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數千年生命意識的積累所成。正因為有了這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才有了祖先對生命的不斷認識和認識上的步步深化。夏商西周時期醫學技術與巫術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為中醫藥學理論起源及形成,奠定了的基礎。

2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形成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飛速發展的時期,此時的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合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以《黃帝內經》為核心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醫學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典籍相繼誕生,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上都有了總結性的成就,確立了中醫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論,從而確立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

3中醫藥學發展的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日益成熟,取得了諸多成就。三國時期的著名醫家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他發明并應用中藥全身麻醉劑———麻沸散,給患者施行手術,使患者在無痛苦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并且術后用中藥外敷傷口,使傷口快速平復,不留疤痕。這些成就,在中國醫學史上影響很大,而在世界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促進了當時對藥物學成就的進一步總結。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4中醫藥學發展的全盛時期

兩宋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宋朝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高度重視,在醫藥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加強醫事管理,改進體制,分設太醫局和翰林醫官院、御藥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機構,把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開設國家藥局,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由政府控制藥品貿易。發展醫學教育,重視醫藥人才的培養,改進醫學教育模式及考試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實際醫療技術的訓練,根據理論課程和實際醫療技術高低與醫療得失嚴重與否的具體情況,進行獎懲,乃至黜退,體現出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重視古醫籍的整理與研究,組織專業人員,設置專門機構,多次編校、刊行了醫書。公元1057年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校勘,這對當時醫學的發展和后世醫籍的傳播,都有重要貢獻。此期,政府和醫家編著了大批方書,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圣濟總錄》、《濟生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在臨床各科,也取得了空前成果,如翰林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研制了聞名國內外的針灸銅人,是古代精密的醫學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實物教學法的重要發明。從病因病機學方面,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闡述“三因致病說”。診斷學方面,崔嘉彥撰《崔氏脈訣》、施發著《察病指南》、劉開著《脈訣》等,對宋以前的脈學文獻和診斷經驗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5中醫藥學蕭條時期

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并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唐宗海的《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的《華洋臟腑圖像合纂》,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家們試圖通過“匯通”的途徑,抵制西方醫學對中醫學的種種攻擊,但未能取得明顯的成就。隨著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化”運動的興起,“中醫科學化”思潮也應運而生。以陸淵雷為代表的學者鑒于余云岫等人倡言中醫不科學,竭力廢止中醫的情況下,以“中醫科學化”為目的,致力于整理發揚中國醫學,提出改造中醫的主張。再加之,自北洋軍閥時期開始,政府不斷采取各種排斥、限制、消滅中醫的措施,甚至把消滅中醫作為崇洋賣國的一項政策,對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使中醫藥學受到嚴重的摧殘,處于面臨衰亡的境地。

6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創新

進入新中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學的發展和創新,加大政策及財力的支持,采用現代化先進科技方法和儀器,團結各醫學界力量,為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創新做出重大貢獻。同時,不斷提高中醫藥學的地位及相關人員的待遇,加強宣傳與普及中醫藥學知識,使國人乃至全世界對中醫藥學有了全新認識和了解。中醫藥學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它以悠久的歷史底蘊,浩瀚的文獻史料,系統的理論體系、獨特的診療方法和顯著的療效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要使中醫藥學這棵大樹永遠茂盛林立,就要發展創新,要以政策的支持、科學的方法和綜合力量的配合為發展創新的基本條件,將監管重心轉為發展,改變觀念、措施,去掉不適合中醫自身規律的條條框框,中、西醫藥融為一體,以臨床為基點,師承為導向,加強中藥質量管理,逐步消除種植藥材對療效的不良影響,建立與之相應的管理機構和體制。加強理論學術、傳承教育,加強中醫藥學與生物技術和邊緣學科的結合與運用。不斷提高它的社會、科學、經濟和醫療作用,使其根生于中國,枝葉覆蓋于世界。

醫藥學論文:民族中醫藥學論述

1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的聯系

中醫藥學在歷史進程中大量吸納、綜合了周邊少數民族醫藥學的內容,如藏醫藥學、維吾爾醫藥學等通過西域的地理優勢,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中藥中的胡麻、草紅花等來自西域;《黃帝內經?易法方宜論》所說的砭石從東方來,毒藥從西方來,灸芮從北方來,九針從南方來[1],充分證明了中醫藥學在其形成過程中吸納、綜合了少數民族醫藥學的內容。同時,民族醫藥學也吸收了中醫學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解釋了人體與外界的相互辯證關系,創立了一套診治疾病的治療學說和藥物學說。如據湘西苗醫歐志安的考證,《神農本草經》中苗語記音的藥物占三分之一[1]。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印度醫學也隨之傳入中國,10世紀之后,阿拉伯醫學隨著絲綢之路來到內地,誕生于明代初年的《回回藥方》,吸收中醫學及阿拉伯醫學的內容,形成了自己的醫學理論,如它對中風病以左疾右癱來描述,即受中醫學影響,可以說回族醫學是阿拉伯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的完美結合。

2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的區別

根據近幾十年的挖掘整理和發展,目前已經有不下35種民族醫藥整理出醫學資料,分析較成熟的藏醫、蒙醫、維醫、傣醫、回醫、朝醫、壯醫、苗醫等可以發現,民族醫藥的諸多方面與中醫學有明顯的不同。

2.1文化背景、理論體系不同: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生存發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醫藥需求,在歷史上創造了各有特色的醫藥文化。其中除中醫藥學之外,還有少數民族醫學,從近年來的繼承發展和發掘整理情況看出,我國的民族醫藥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苗族、彝族、回族等。藏醫學是以隆、培根、赤巴三因學說為核心,以五源學說為指導思想,以七物質、三穢物及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形成的獨特的理論體系。蒙醫藥學是以三素(赫依、希拉、八達干)和七元為核心的醫學理論;以藥味、藥物功能與藥味轉化原理為配方基礎的藥理學體系和服藥十原則構成臨床藥理學;蒙醫藥學尊崇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認為人體是對自然界模仿的縮象,強調人體的整體協調、三素動態平衡;不僅從系統觀點出發實行六因辨證而且針對性別、年齡等實施個體治療[2]。維吾爾醫藥學的核心是四大物質學說,認為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對世界萬物的生、長、盛、衰均產生影響和作用;根據四大物質學說這一核心理論,創立了氣質學說、體液學說、器官學說、力學說、素質學說、形與神學說、健康學說、疾病學說、危象學說、治療學說和藥物學說等辯證施治理論[3]。傣醫藥學的基礎理論是“四塔”(風、火、水、土)和五蘊(色、識、受、想、行)學說。苗藥的理論是“綱、經、癥、疾”理論模式,即“兩綱、五經、三十六癥、七十二疾”;將一切疾病歸納為兩綱(種),即冷病和熱病,又將一切藥物歸結為兩類,即熱藥和冷藥;其用藥的基本原則是“熱病冷治,冷病熱治”;諸如此類的治療原則還有“弱漏用補,邪重用攻;遇毒要用九法治;氣要通,血要散;常病要用內外治,怪病要用奇法治”等[4]。回族醫學認為四行(即四元,包括氣、火、水、土)為先天之氣,為三子(即木、金、活)之母;三子是后天之氣,為四行之子。回族醫學認為天地定位,水火交錯,萬物開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四元”與“三子”配合而形成回族醫學的七行學說[5]。以上說明,每種民族醫學均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互相不能替代,各自以自身的規律存在和發展著。

2.2診療方法不同:十五、十一五期間各地對民族醫藥做了大量的保護、搶救、挖掘、整理工作,民族醫藥有較大的恢復和發展。分析部分民族醫藥治病方法可知,民族醫藥在診療方法方面與中醫藥有明顯的不同。首先表現在專科專病方面,藏醫藥對高原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蒙醫對腦震蕩和骨頭摔傷等疾病,維藥對白癲風、婦科、骨科以及口腔疾病用藥方面亦有其獨特之處;瑤藥則以治療腫瘤和紅斑狼瘡見長;朝醫藥治療糖尿病等療法獨特等。二是在治療方法上的差異,如維吾爾醫在治病當中對非體液型氣質失調疾病首先采用調整法,對體液型氣質失調疾病,輕者亦采用調節法,重者則首先采用致病體液成熟法,第二步采用致病體液清除法,第三步采用恢復臟器本身功能的根治法。以白癜風為例,維吾爾醫認為白癜風多于濕寒性氣質嚴重失調,即異常黏液質重度過剩而影響皮膚時所致,故根治白殿風,先采用黏液質成熟劑,以成熟過剩的黏液質;第二步用黏液質清除劑,以清除已被成熟的異常黏液質;第三步才能采用恢復皮膚色素的根治藥物[3]。再如藏醫的刺血、藥浴,蒙醫的接骨、壯醫的藥錘、維醫的沙療等等。第三是獨特的保健方法和養生觀念。

2.3藥物資源不同:我國的少數民族相對集中地分布于除華中、華東地區以外的廣闊區域,這些區域大致可分為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高山峽谷、西部荒漠、北部草原以及滇、黔、桂、海南及東北邊緣的山地等,生態環境復雜多樣,幾乎囊括了我國所有的植物區系成分,藥物資源極為豐富。少數民族醫學主要就地取材利用所棲息地區的藥物資源,所以各民族所使用的藥物資源物種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化特點,如藏藥的70%來源于高原分布的物種;維族藥品種則帶有明顯的荒漠物種特點等[6]。

2.4藥物應用不同:中醫藥學與民族醫藥學在藥物應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臨床應用形式上的不同:在云、桂、黔、海南等氣候溫暖、植物生長茂盛的區域,各民族常利用鮮藥材,現配現用,如苗藥;而在青藏高原、西部荒漠、內蒙高原等氣候生態較為惡劣的區域,再加上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在這些地區藥物則多使用干燥藥材,并多制成散、丸、酒劑等制劑以滿足游牧生產中人員流動性大的需要,如藏區的藏醫院臨床給藥中,多直接使用單味藥材粉末配伍,或制成復方的散劑、丸劑等,因此,經長期積累形成了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覺丸、石松丸等大量療效確切的名貴成藥制劑。二是基源相同但藥用部位不同。這些差異性與各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生活環境及宗教信仰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既體現了各民族醫藥的特色,也正是各民族藥包括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3民族醫藥學可以借鑒中醫藥學發展的經驗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民族醫藥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有自己獨特的不能為中醫藥囊括之處,與中醫學有明顯的互補性,是我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醫藥衛生資源。雖然經過30多年的發展,然而民族醫藥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基礎比較薄弱,各種的典籍面臨失傳、傳承面臨斷層、從業人員資格受到拷問、藥材資源面臨破壞和滅絕、研究教育工作舉步維艱等。可喜的是,我國已經逐步認識到保護民族醫藥、促進民族醫藥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切實促進民族醫藥學的發展。中醫學的發展經歷積累了成功的經驗、較好的方法,可以為民族醫藥學的發展提供較好的參考,大大提高民族醫藥學發展速度和發展的質量。因此,民族醫藥的研究可以借鑒中醫藥的發展經驗,在國家政策支持的大好環境下,快速發展成熟起來。

醫藥學論文:藥劑班中醫藥學概論教學理念

1讓少數民族學生了解課程的特點及其就業方向

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記憶力強,但對漢語的理解表達能力表現出不同的層次性,如城里來的,接觸漢語多,語言流利,表達能力理解能力也強;各縣來的,表達理解能力稍差,但基本能把意識表達清楚;而來自邊遠農牧區約50%的學生,應受環境和民族文化特點的影響,加之年齡小等因素,漢語表達理解能力差。《中醫藥學概論》課程的特點:總體章節較多,其中醫臟腑、氣血津液、經絡、中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各有特點,難于記憶,容易混淆,與臨床各科聯系密切,專業術語晦澀難懂,理論性強。藥劑學生的就業特點:中等衛校的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分布在藥房、制劑、藥店、藥廠、營銷、檢驗、種植、采集等與中藥材有關的各個行業。

2課堂教學重點突出、難易適度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體,,根據民族學生的特點,對重點內容多次強調講解,在板書中標出重點,要求學生在書上幾頁幾行劃出標記,并在每次課前回顧性提問,作為平時成績記錄。如:在講中藥配伍禁忌時,重點要求民生熟背“十八反”,熟讀“十九味”。同時教師還要注意教材內容的取舍安排,課時的分配,板書書寫以及授課語言的表達均要深入淺出,少而精,難易適度。

3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

實踐證明,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努力學習。

3.1實驗教學提高興趣

我校中藥標本及飲片標本有500多味,學生們很喜歡到標本室辨認飲片,觀看中草藥標本。常聽到他們說“這味藥我家鄉的田間、地頭很多的……”“我爺爺病了,就用這味藥……”每當這時我就因勢利導問“你們知道這味藥的功效和用法用量嗎?”學生們高興得說“老師我知道……”,下課了還有學生圍著我提問交流。從他們求知的目光中,深感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努力學習。

3.2野外中藥標本采集培養興趣

我校位于庫爾勒市交通西路,其三面被農村包繞,植物資源很豐富,我們組織學生到田間、渠旁、路邊采集中藥,如枸杞子、桑葉(枝)(椹)、車前子(草)、蒲公英、丹參等制作標本,寫明采集時間地點、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以作業的形式上交并記錄實驗成績,篩選好的標本陳列于標本室,供同學們參觀學習。同時我們還組織學生分組觀看,中藥圖譜如《實用中藥彩色圖譜》《常用中藥材真偽對照鑒別圖譜》《新疆藥用植物圖譜》等,增加感性認識,培養興趣。

3.3電化教學,增強興趣

電化教學具有內容豐富、形象感染、能通過聲形色為學生創造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氣氛,極大增強了學習興趣。電教手段可彌補因地域等因素無法見到或開展的實驗,還可彌補教學資源不足。我校的電教片有中藥總論-炮制法、中藥各論-常用中藥、中醫基礎臟腑經絡等。

4適當聯系,加強記憶

4.1與現代醫學的聯系

許多民生對中醫術語陌生、難理解,所以要用恰當的比喻,或用現代醫學語言加以說明,如“癰疽疔瘡”,泛指體表化膿性感染;小者為癤,大者為癰,形小根深如“釘”狀為疔,紅腫熱痛難潰者為疽,肺癰指肺炎,乳癰指乳腺炎等與現代醫學的聯系,加強記憶。

4.2與方劑、中成藥聯系

因為方劑是中藥的切實應用,如講當歸、白勺等,都可以提到四物湯,四君子湯,并誦以簡要方歌“芎歸芍地四物湯”這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藥物主要功效理解,便于記憶應用。

4.3趣味歌訣聯系,加強記憶

在中藥妊娠禁忌中,用歌訣的形式背誦孕婦慎用和禁用藥,如孕婦禁用藥歌訣“大爸牽牛上山能涉水”“虻蟲披雄黃訛斑蝥”,意為:大爸牽著耕牛涉水到山上去,半路看見虻蟲身披雄黃訛詐斑蝥,即大戟、巴豆、牽牛子、商陸、三棱、麝香、水蛭、虻蟲、砒石、雄黃、莪術、斑蝥。

5把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讀、寫、說能力貫穿于教學始終

以往的教學實踐證明,少數民族學生學好專業課的關鍵是過漢語關,所以要把培養民生讀、寫、說能力貫穿于教學始終,在教學中我們采取,集體或分組朗讀中醫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的定義功能;常用中藥藥名功效主治;常用方劑的組成功效等,督促他們讀,糾正錯誤發音。有的學生學完中藥,仍寫出錯誤的中藥名來,如防風寫成防分,人參寫成人生等,因此必須課后布置適當的作業,加強動腦動手寫的能力,教師認真對作業內容和字詞進行檢查批改糾正。有的民生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口倒不出”所以要培養他們敢于說的能力,簡單的問題交給學習差的學生,他們可以看書回答,合書重復,加強記憶。適時提問學習較好的學生,他們多能迅速、詳細、準確地做出回答,這時全班鼓掌鼓勵,使學生之間感到有趣、羨慕、引起競爭。其次要重視每一位民生,每位學生都有被重視的愿望。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參與獲得知識,最大限度地的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有利于大面積提交教學質量。

醫藥學論文:醫學院校中醫藥學概論教學研究

摘要:中醫藥學概論包括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和中成藥學4門學科,涉及很多抽象理論,內容比較繁多。研究高職高專醫學院校中醫藥學概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其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醫學專門人才。

關鍵詞:醫學院校;中醫藥學概論;教學改革

中醫藥學概論課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論,內容比較繁多,包括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和中成藥學4門學科,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傳統中醫藥學的發展,對未來推動民族中醫藥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問題。

1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課程學時不足

中醫藥學概論包括的知識眾多,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都包含大量理論知識點,而且許多知識點都具有古代哲學思想觀念滲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學時。而現實是中醫學的教學內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學時,留給中藥學、方劑學和中成藥學的學習時間明顯不足,而教材中中藥學需要介紹的常用中藥就有一百八十余種,中成藥學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藥方也有98副,介紹清楚學科的最基礎知識都已經非常緊張,更別提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例來講授相關的研究方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來說,要在較短時間內熟悉常用中藥和中成藥也只能靠死記硬背[2],缺乏靈活運用,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1.2學生興趣不高

中醫藥學概論中許多理論知識具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在里面,像精氣、陰陽、五行等學說很多內容都是醫古文,這對于藥學專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非常困難,更別說深入地體會其中的奧妙,造成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另外,學生對于中醫藥學的發展持懷疑態度,大部分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偏向于西醫,再加上中醫藥學教學方法落后,導致學生興趣不高。

1.3教學手段單一

中醫藥學概論在課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藥材樣品實物作為教學演示的標本,然而現實課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藥材都展示出來,而且一種中藥材往往還包含有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產地、不同的規格等,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些中藥材還屬于名貴藥材,不可能實物展示。學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帶學生去中藥標本館參觀來暫時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從長遠來說并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受益[3]。

2教學改革的內容

2.1傳統教學與PBL教學相結合

現在大部分教師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教師教授知識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掌控教學進度,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是教師可以掌握課堂的總體進度,把控主動權,缺點是會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上課時容易走神。PBL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而這個問題是作為學習和整合新知識的一個起點,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主動性幫助很大,但PBL教學的課程容量比較小,對于本來就緊張的課時來說具有挑戰性。另外,PBL要求學生自己去探索問題,會使學生專注于探索問題過程而忽略了學習目標本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學生每8個人為一組,教師提出問題并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己梳理和總結知識,在此基礎上制作出PPT,每節課前挑選1組或若干組進行5~10分鐘的展示,全班學生跟著教師一起進行點評。最后,學生再根據教師講授的內容發現自己遺漏的知識點,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學生在制作PPT階段會經常聯系教師了解、咨詢問題。中醫藥學概論本身理論知識點非常多,而且許多都是抽象的內容,如果不深入學習往往會造成學生興趣越來越低,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不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2將理論知識生動化

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現在的學生大都是“90后”的年輕人,所以在思維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筆者試著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生活化。比如傳統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和難懂的,而讓他們把“金”聯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聯想成樹木,刀劍可以砍樹木(金克木)、樹木長在土里面(木克土)、水來土掩(土克水)、滅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點燃樹木(火克木),學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憂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再對應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說明是肺有病變了,以至于得了肺癆,后來咳血而逝。這樣看似深奧的理論知識,也很容易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對比找到答案,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3多實物展示

中醫藥種類繁雜、數目眾多,非常難記憶和理解,而且許多品種容易混淆,對于剛接觸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噩夢[4]。如肉桂和桂枝來源于同一種植物,肉桂樹皮,桂枝為嫩枝。二者皆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長于溫里止痛,入下焦而補腎陽,歸命火;桂枝長于發表散寒,振奮氣血,主上行而助陽化氣,溫通經脈。再如牛膝有懷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來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長于活血通經,懷牛膝長于補肝腎,強筋骨。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藥物,讓學生近距離仔細觀察,使他們能夠辨別藥物的性狀和特征,并采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的方法對藥材進行系統分析,就有助于學生甄別不同藥物的功效、性能,激發學習興趣[5]。

2.4完善考試考核

中醫藥學概論這門課程非常注重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靈活掌握,看到一個中藥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還要懂得如何讓學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別的藥物共同作用以發揮最大功效。所以筆者衡量成績時把學生對于實踐應用的靈活度作為一大指標。通過筆者近兩年的實際操作發現,學生普遍認可這樣的考核,認為這種辦法更能真實地反映知識的掌握情況。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來說,應該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簡單的來說就是學生畢業以后能夠馬上上崗,這就要求每一名教師都要考慮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對于技能的培養。筆者通過積極探索找出最適合藥學專業學生的教育方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醫學專門人才。

作者:牛林徽 單位: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校醫學人文素養調查研究

摘要:通過對西北某中醫藥學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并做統計學分析,為加強中醫藥學校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依據。結果顯示,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堪憂,人文素質教育不理想,69.8%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全面理解,人文社科知識欠缺;81.8%的學生很少閱讀人文社科書籍,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課外閱讀的目的僅以打發時間、增加談資為主;人文課程設置與學生需求有差距,學校人文素質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要全面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還需依據現狀,采取多方面、有針對性的措施,適時調整學校人文課程設置,提升教師隊伍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加強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

關鍵詞:中醫藥教育;醫學人文素養;人文教育

醫學是拯救人的生命、維護人體健康的特殊職業。因此,醫學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傳授醫學專業知識,更應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長期以來,我國醫學教育尤其是中職醫學教育過分注重醫學科學技術層面的職業訓練,忽視了醫學的人文科學性質,這種教育模式偏離了醫學人文學科教育的本質,導致非人性化的醫療服務,最終嚴重影響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制約了醫療衛生服務和醫學科學的有效發展。為了進一步推進中醫藥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本文對西北某中醫藥學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進行調查,以期了解學生對醫學人文素養的認知程度,為加強中醫藥學校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依據,現介紹如下。

1調查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

本次研究隨機抽取西北某中醫藥學校中醫、中藥、藥劑、中醫護理、針灸推拿等專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共412名,其中男生107名,女生305名。二年級學生是指已完成全部醫學基礎課,尚未進入醫院或企業實習的學生;三年級學生是指已完成所有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實習結束返校的學生。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由兩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結合此次研究目的、學情和自身教學經驗,經過反復討論設計確定,調查過程已做好質量控制。問卷共設計70個問題,包含了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認知、學校人文課程的開設及學習、人文社科知識的掌握及課外閱讀與人生態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5個方面的內容。在發放問卷前,由調查的教師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活動的目的,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從而打消被調查者的顧慮,保證此次問卷采集數據真實有效,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412份,收回有效問卷3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60%。1.3資料分析應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通過Excel和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有效調查對象中,男生99人,占24.9%,女生299人,占75.1%;三年級學生共217人,占54.5%,二年級共181人,占45.5%;各專業中,以中醫專業為主,共205人,占51.5%,其次是護理專業,共137人,占34.4%,而中藥、針灸推拿、藥劑學專業分別有17人、8人和31人,分別占4.3%、2.0%和7.8%;以三年制學生為主,有388人,占97.5%,二年制僅有10人,占2.5%。

2.2醫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認知情況(見表1~3)

調查結果顯示,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知曉度,65.6%的學生聽說過,但不清楚人文素質教育;30.2%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聽說過,并清楚;僅有4.2%的學生從未聽說過人文素質教育。也就是說,69.8%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全面理解。調查發現,二年級、三年級學生認為素質教育重要的比例分別為93.9%和96.7%,經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兩個年級的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無差異。在此基礎上,對經過醫院實習的三年級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三年級學生認為醫學理論課程和醫學社會實踐有作用的比例分別為90.8%和95.9%,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醫學社會實踐對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優于理論課程。除此之外,調查還發現86.4%的學生很少利用甚至從未利用學校圖書館人文類圖書;47.4%的學生對于學校人文教育情況或學校文化品位較為滿意;82.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授課對個人人文素養的提升有作用;84.9%的學生對自身的人文知識和素養表示不滿意甚至欠缺;有91.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

2.3人文課程的開設及學習情況

本調查中所抽取的西北某中醫藥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主要有醫學基礎類、文化基礎類、德育政治類,具體包括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律法規、計算機、職業道德與法律、哲學與人生等課程。而對于人文課程的學習,38.4%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一般,31.9%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29.7%的學生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甚至沒有。針對學校開設人文課程,有80.4%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醫學生應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在醫學人文課程開設方面,學生認為最有必要的課程為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等。

2.4人文社科知識的掌握及課外閱讀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43.5%的學生認為在精通專業的基礎上,還應讀部分經典書籍;36.0%的學生認為醫學生讀課外書只需要讀有使用價值的書;6.4%的學生認為應博覽群書,提高人文素養;14.1%的學生則認為醫學生讀不讀課外書影響不大。通過調查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掌握情況發現,僅有29.4%的學生能夠完全正確回答所有中醫藥文化的問題。對于平均每學期閱讀人文社科書籍量的調查結果顯示,28.7%的學生幾乎沒讀過該類書籍,53.1%的學生平均每學期讀1~2本,僅有18.2%的學生每學期會讀3~5本。也就是說,81.8%的學生很少閱讀人文社科書籍。研究顯示,學生課外閱讀的目的主要是打發時間、增加談資,其次才是提高文學修養、開闊知識視野。

2.5人生態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

關于人生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92.4%的學生贊成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幫助和理解。而對于科技與倫理的爭論,73.5%的學生認為科技的發展必須以現有倫理規范為準繩,發揮倫理規范的作用,削弱科技的負面效應。影響醫學生職業道德形成的因素依次是醫務人員道德狀況和社會道德狀況、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校園文化。

3討論

3.1進一步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滲透作用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缺乏清楚的認知,有84.9%的學生并不滿意自身的人文知識和素養,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重專業輕人文,另一方面說明學校在教育理念上未能充分重視人文素質教育。通過調查還發現,有91.7%的學生認為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很有必要,而對于人文教育的方式,研究發現醫學社會實踐的滿意度要高于醫學理論課程(P<0.05),這與包麗娟等人[1]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反映出學生對人文知識有較大需求,提示學校應堅持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即理實一體的教育方式,適當側重于社會實踐教育,加強實習教學中的人文滲透。在對于影響人文素養因素的調查中,有82.9%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授課對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有作用,這充分說明醫學專業課教師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高校推行人文素質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教師人文素質的高低[2]。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有其特殊的優勢。專業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將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針對性地落實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影響。

3.2優化人文課程結構,注重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相結合

重醫學專業知識、輕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在人文課程的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學生需求最高的3門人文課程分別是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學、醫學倫理學,而所調查的學校只開設了醫學心理學。在該校所開設的人文課程中,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討論開展較少。對于人文課程的考核仍舊以理論考核為主,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理論與實際脫節。這表明學校人文課程結構亟待優化,課程設置還需以實際需要為導向適時進行調整。在人文教育教學方面,可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3]、案例式教學法[4]以及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考慮問題。

3.3增加人文社科教育在教學任務中的比例,提高學生對人文素質的主觀認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大部分學生閱讀人文社科書籍較少,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學習人文知識。這提示學校可以在日常教學任務中適當增加人文社科教育的比例,開設具有中醫藥傳統文化特色的人文課程。在對學生課外閱讀目的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為了打發時間、增加談資,很少有學生是為了提高文學修養而閱讀。由此可見,學生在對人文素質重要性的認識上還不到位,這可能是由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迫使學生不得不把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醫學專業課程,從而導致人文素質教育易被忽視。

3.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起著重要作用[5]。而相比于綜合性學校,醫學院校普遍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夠重視,導致醫學生在校期間缺乏文化熏陶[6]。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對于學校的文化品位不滿意。這提示學校應在今后更加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支持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實現文化育人功能。在關于學生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調查中,絕大部分學生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人生觀,但仍有少數學生“三觀”有失偏頗,對此,學校可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來增強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進而端正學生人生態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此次調查發現,中醫藥學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存在諸多問題,而要全面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需依據現狀,采取多方面、針對性的措施,適時調整學校人文課程設置,全面提升教師隊伍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加強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校園氛圍,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者:祁海萍 趙曉玲 單位:甘肅省中醫學校

醫藥學論文:中醫藥學科交叉研究

1學科交叉在學科建設中的意義

學科是指專門的知識體系,學科建設是圍繞著學科學術的發展與知識的創新所做的一些基礎性工作。學科交叉應是指學科知識的交叉和融合。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專家伍德沃思,便開始使用跨學科一詞,起初對跨學科的解讀類似于“合作研究”[1]。即研究中需要具備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的共同參與。1972年,在經合組織的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組織的跨學科研討會中,將跨學科界定為,對2個或多個不同學科的整合———這種整合既是學科間互動的過程,包括從簡單的學科認識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論和認識論、學科話語的互通有無,乃至研究路徑、科研組織方式和學科人才培養的整合[2]。學科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下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概念———知識體系與實體學科,知識體系是學科的靈魂,實體學科則包含學科隊伍、學科平臺等,具有承載學科知識體系、發展學科學術、創新學科知識、培養學科人才等功能。縱觀人類各學科知識的創新和發展的過程,無一不是汲取了同時代相關領域新的知識和技術成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精神,有力地促進了本學科學術的發展和知識的創新。學科建設工作是為促進學科學術的發展和知識的創新,學科知識的交叉和融合是產生新知識的有效途徑,正如學者所說,學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催生重大科學成就;學科交叉融合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學科交叉融合是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的共識和特征[3]。因此,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積極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對于學科學術發展、知識創新、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等均具有深遠的意義。

2中醫藥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一些特點,中醫藥學科是以中醫藥知識為主體的學科,中醫藥知識或理論源于中國古代哲學,是醫學和哲學的融合,或者說是借助哲學為說理工具的醫學,其理論具有顯著的哲學特征,即比較宏觀,在臨床上對很多疾病都有較好的指導作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其優點。但中醫藥理論相對抽象,思辨性較強,很難統一標準,具體操作難度較大。因此,很多學者提出中醫藥學科固有的理論正是阻礙中醫藥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必須使其理論現代化才能真正促進中醫藥學的發展。但在實踐當中,中醫藥理論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很多項目的研究也僅停留在中醫藥理論的現代闡釋上,而這種闡釋充其量只是以管窺豹,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難反映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目前,學科建設在學科(知識體系)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為高校所共識,中醫藥學科在重點學科建設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從校級重點學科到地方或省級重點學科,再到國家級重點學科,都有中醫藥學科的身影,重點學科建設已對中醫藥學科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動力。但在中醫藥學科建設中仍存在著一些阻礙其發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學科方向的局限、人才隊伍的局限和基地平臺的局限三個方面。(1)學科方向規定著學科的發展,方向過于局限將會限制學科的發展。而目前中醫藥學科的研究方向大多數都局限在本學科有限的領域之內,且并沒有真正體現本學科的內涵。這種基于自身狹窄領域的研究視野很難實現學科學術發展的突破。(2)人才隊伍也是目前制約中醫藥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近些年我們培養了大批的碩士和博士,很多中醫藥學科現在高學歷者所占比重已經很大,但其專業知識相對單一,學科基本上仍是相同專業者的俱樂部。這種知識的結構的單一性也造就了學術研究思維的同一性。(3)基地平臺的相似性問題很突出。中醫藥學科在建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相關學科的研究儀器和設備來開展自身學術的研究工作,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建設什么樣的平臺要從自身學科的性質出發,一定要遵從自身學科內涵的發展規律。兼收并蓄是任何學科發展的共有特點和規律,中醫藥在理論和實踐發展過程中也一定要遵從這種特點和規律。在中醫藥學科建設過程中,學科方向的狹窄性、學科隊伍知識結構的單一性及學科基地平臺的相似性等這些問題必須在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中才能真正解決。

3在學科建設中促進中醫藥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學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筑學科平臺,這三個根本任務為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3.1以方向凝練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方向既要保持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又要在不偏離其內涵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其外延,這是學科學術不斷發展、創新和保持學科活力的保證。而支撐學科方向的是具體的研究項目,學科方向規定著研究項目的范圍,研究項目又促使學科方向不斷凝練。學科研究項目的申報一般要符合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也就是說申報項目的研究內容受國家或地方政策導向的影響。因此,學科方向的凝練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工作的分工也愈來愈細,作為服務國家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項目,其研究內容也越來越廣泛,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也往往不是單一的學科所能完全具備的。尤其對于中醫藥學科來說,其理論體系和現代醫學相去甚遠,而目前開展中醫藥研究工作基本離不開現代醫學理論和現代醫學相關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支持。這就使學科交叉成為學科開展項目研究和方向凝練的必經之路。胡瑞等通過對麻省理工學院的分析,發現跨學科研究組織是科研項目得以實施完成的重要載體,而靈活機動的跨學科組織是麻省理工學院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設有許多臨時性的、以主要研究方向命名的跨學科研究組織,這些組織以研究任務為導向,依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集結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員,課題組隨著研究任務的完成而解散[3]。目前該校大型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已超過60個[4]。這一通過研究項目進行學科交叉融合的措施是麻省理工學院高效率、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有力保障。這一舉措也是國家多年來一直所大力倡導的,如973研究項目、協同創新項目等項目的立項研究工作,必須由多個學科組建成大團隊聯合攻關。以項目研究帶動學科的交叉融合是很自然的一種方式。

3.2以隊伍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人是學科建設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科建設的一切活動是由人來具體實施的,因此,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學科的建設發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學科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那些善于吸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學科往往走在科學的前列。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更需要借助現代醫學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術,雖然中醫藥學科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但中醫藥知識理論的發展從來也都不排斥外來的學科,那種故步自封,以為單一的中醫藥學科知識可以獨自存在于學科知識大洋中的想法是固執和危險的。而相當多的中醫藥學科隊伍學緣結構不甚合理,近親繁殖情況較為嚴重,知識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強,這在全國中醫藥院校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也是我國中醫藥學科學術水平長期以來難以有較大或實質性發展的原因之一。由于相當多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中醫藥學科學術隊伍都是本校甚至本院系培養的,其知識的面和量、知識的結構和思維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這對學科隊伍創新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這種現象亟待改變[5]。因此,中醫藥學科要根據需要在建設中善于吸納不同知識結構和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當然這些人員要基于共同的志趣,為了共同的學術目標。這些知識背景不同的人員圍繞著學科共同的研究方向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極有可能激發出創新的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科學術的創新,并產生出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3.3以基地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學科基地是學科從事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載體,基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科開展學術研究的層次和人才培養的質量。中醫藥學科要與時俱進,跟上現代科學的步伐,科學研究是其必經之路。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趨勢是任何一個單一的學科知識、方法和技術均不可能獨立完成本學科的研究工作。學科在基地建設的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開展本學科學術研究工作需要,以本學科研究方法為主體,涉及相關學科的方法技術為輔助,實現在基地建設上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當然,每個學科的基地建設基礎不同,有條件的可在完善自身基地的建設中實現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基礎較弱的學科則應充分利用學校、院部或其他學科的基地、實驗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為我所用,在開展具體研究工作中實現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4結語

學科是高校的基本單元,高等中醫藥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中醫藥人才、創新中醫藥理論和促進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重任。中醫藥學科基于其理論體系的特殊性,至今仍有很多學者認為中醫藥學科理論或學術的發展只能依靠自身縱向探索發展,現代醫學或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術的引入無助于中醫藥學科的發展,反而會誤入歧途。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其中不乏高學歷和高職稱人員,在思想認識上仍局限于傳統的中醫學術發展的思維模式,即除了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知識,排斥其他一切外來的相關知識,排斥中醫藥進行現代研究。這一現象導致了在中醫藥學科內部也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派別,傳統中醫派和現代中醫派。“道不同,不相為謀”,教學、臨床、科研,各自走各自的路,學科很難形成合力,極不利于學科學術的發展。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要真正認識到學科建設的重要性,以學科建設為載體,改變科層制的管理模式,把教學科研納入學科建設體系,打破傳統的分離狀態,通過學科交叉統籌教學隊伍與科研隊伍;鼓勵二級學院以重點實驗室、學科交叉項目組、學科交叉團隊等方式來凝練并設置新學科方向、開設新課程,打破教學資源的專業(學系)所有制,建立以學科方向、學科項目組及課程群、課程組為基本單位的教學組織體系[6]。在學科建設中,通過凝練方向、匯聚隊伍、構筑平臺等三個方面促進學科真正地交叉融合,把學術創新和學科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姚建平 樊蔚虹 單位:河南中醫學院

醫藥學論文:醫學教育對中醫藥學科的實用性

1轉化中醫藥學的內涵表述

由于中醫學理論和西醫學理論的差異,兩者的轉化醫學各具特點。對于中醫藥來說,醫藥合于一體,而且中醫學有自己的疾病觀和治療觀。因此,轉化中醫藥學的內涵闡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特點。中醫學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基本特色,轉化中醫藥學應以此為前提,在臨床中以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辨證論治出發,疾病與證候并重,針對辨病和辨證分類,在立法處方、藥物配伍、證候傳變、疾病預后、藥效和療效評價、藥物質量控制等關鍵環節,廣泛查閱醫學典籍,名家醫案,深度發掘包括我國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文獻資源,從中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技術和藥物或獲得解決臨床問題的思路;并借鑒和利用現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多學科交叉研究,發揮各自優勢,應用基因芯片、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藥理學等技術以及嚴格的統計學分析,在不同的研究層面對與證候發生、發展、傳變、預后,療效評價、藥物作用靶點和質量控制等相關聯的敏感性生物標志物進行篩選;同時,賦予相應的具有中醫特征內涵的臟腑和四診合參信息,進而指導臨床應用研究,體現中醫藥學“臨床—醫學典籍—臨床”的轉化路徑[7]。

2轉化中醫藥學的研究分支

轉化中醫藥學作為一門學科,其血肉是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知識,其核心是轉化,其目標是適合臨床需要的用于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的技術、方案或藥物。中醫藥有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離開這些,轉化中醫藥學學科將會是空中樓閣。研究分支可分為中醫和中藥兩大板塊,在此兩大板塊下,可考慮細分為若干學科研究專業,現提出下列幾點設想以供討論。

2.1轉化中醫學

中醫理論的先進性和前瞻性與其研究技術的落后是一個突出的矛盾。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表述的研究成果往往由于中醫臨床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尚不完善或不統一,可重復性差,在國際上難以交流,阻礙中醫理論的傳播,并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國際醫學界的承認。轉化中醫學,其目的是借助轉化醫學興起的機遇,引入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充分發揮以臨床為基礎的中醫特色,以循證醫學證實中醫學臨床經驗積累和臨床療效,將中醫學從經驗醫學上升到實證醫學[5],再轉入基礎研究,然后從基礎到臨床應用。在這一過程中,蘊含著轉化中醫學的兩種模式:第一是從臨床經驗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應用;第二是從醫學典籍到基礎研究再到臨床應用。由于應用了循證醫學的理念和方法,使轉化中醫學易于得到國際醫學界的認可,同時有助于促進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從經驗或典籍記載向實證發展并尋獲中醫藥防治疾病的優勢病種和擴大其應用領域。

2.2轉化中藥學

2010年9月2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成立。這是第一個中藥轉化醫學研究中心,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藥轉化醫學進行了討論和詮釋[8]。結合中藥藥性理論和配伍應用,采取現代研究技術手段,在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已具備了成立轉化中藥學研究方向的條件。中藥的優勢之一是以君臣佐使配伍復方實現個體化治療,順應了當今醫學發展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那么,轉化中藥學的研究內容或范疇是什么呢?有學者已對此問題做過研究,認為中藥轉化研究中,用相關基因解釋中藥復方的作用機制,而用一組化學成分描述復方的物質基礎[9]。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中藥轉化研究以組分配伍研究為內容,開發現代中藥研制的新模式[10]。另有學者認為,轉化中藥學著重對中藥組分間不同配比與藥理效應的關系進行研究[11]。近來,有報道提出“方劑組學(Formulomics)”的概念,作為中醫藥復方轉化研究新思路和內容[12]。因此,對于轉化中藥學的研究內容,應有中藥理論的鮮明特色。中藥理論講究平衡機體(糾正偏性),系統調節;復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學成分組合群;藥物作用模式是多點-多點(系統-系統)。因此,轉化中藥學的研究內容應包括:體現中藥特色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臨床有效復方的甄選和評價;復方的配伍關系,復方的藥物質量控制,藥效學和藥動學以及安全性評價;化學成分組合群與人體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學可以考慮采用:病證結合中醫證候量化指標并結合現代醫學病理生化指標和影像學表觀特征,參考系統生物學評價體系;以整體表達、整體篩選模式,根據方證對應關系篩選復方(特別是對于中醫優勢病種)。

3構建轉化中醫藥學學科面對的困難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藥轉化醫學就是從基礎到臨床、到民眾、到全球,……中藥的現代詮釋是一種創新。”張伯禮院士也提出:“中藥是轉化醫學的杰出代表,……中藥研究應突破傳統思路。”[8]可以說轉化中醫藥學學科既古老也年輕,說其古老,是因為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有著轉化醫學的身影;說其年輕,是因為作為一門學科,仍處于襁褓之中,但作為一門創新學科,將會豐富我國中醫藥教育創新知識體系的建設內容。構建轉化中醫藥學學科需要面對困難,主要是能作為學科依托的轉化中醫藥研究中心(平臺)少。除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牽頭成立的中醫老年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和上述提到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外,鮮見其他的轉化中醫藥研究機構,因此會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造成不利。另外,在目前大部分的中醫院校中,將轉化中醫藥研究的理念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尚欠缺,缺乏對轉化中醫藥研究的敏感性,缺乏對加快轉化中醫藥研究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4構建轉化中醫藥學學科的策略

解決上述存在的主要困難,首先要審視中醫藥的現實國際地位,樹立憂患意識、前瞻意識和推廣中醫藥的使命感。文化復興也屬于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中醫藥作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將能增強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其次,在管理機制上,中醫藥主管部門進行頂層設計,整合相關資源,統籌規劃,試點運行轉化中醫藥研究的實施和監督管理機制,通過一段時間(例如1年)運行反饋信息的匯總和分析,找到機制中有待改進的部分,從而有助于加快轉化中醫藥學學科的建立。最后,要秉承“轉化”理念,讓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研究人員、從事臨床醫療的人員以及中藥研發企業界聯合起來,為轉化中醫藥學學科的構建而共同配合,互相協作。轉化中醫藥學學科是創新學科,期待醫藥界同仁們予以關注,集思廣益,為我國的轉化中醫藥研究、創新學科建設和轉化中醫藥研究人才培養而努力。

作者:唐漢慶 許世華 王寧莉

醫藥學論文:獸醫藥學教導改革簡析

作者:李慧峰 李喜旺 李子平 單位:河北北方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考核方法多樣化考核方法由傳統的單純筆試改革為筆試和實驗操作考核兩部分內容組成,其中,筆試部分應注意試題的難度、廣度和深度,注意藥物使用時的關聯性,將各章內容融會貫通,加大綜合性試題比例,并與當前臨床緊密結合,力求真正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除此之外,實驗操作在考試中占一定比例,以測試學生平時上實驗課時是否真正做到自己動手,使考試成績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實驗教學及實踐多樣化

增加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傳統的藥理學實驗中多是驗證性的,為了不斷完善實驗內容,應盡量開設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當然,綜合性和探索性實驗也可以交由學生自己設計,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從文獻的查閱開始,然后確定實驗操作步驟,準備實驗儀器及試劑,經課堂商討后如果切實可行,即可實行,所以教研室最好能配備專門的實驗室提供給學生演練,這樣,利于學生運用綜合知識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與教學同步實行學習《獸醫藥理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將藥物應用于臨床,那么實踐教學即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等的重要環節,雖然大學生都有畢業實習,但學習完該課程半年甚至1年之后再去實踐,藥理學的理論知識可能早已很生疏,所以,在講授該門課的同時讓學生能夠投入到實踐中是頗為有益的。學生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在老師的帶領下去藥廠或者獸藥廠、小型養殖場、動物門診部進行參觀或實習,讓學生了解藥物的一般生產流程、藥事管理的基本內容以及臨床上動物疾病的治療用藥,這樣,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從而便于學生掌握。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自身知識的完善作為一名《獸醫藥理學》的授課老師,不僅應具備藥理學的豐富知識,還應具備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傳染病學、解剖學等學科的扎實基礎。在該基礎上,要不斷地查閱大量文獻,了解該專業課的新動態,掌握藥理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將科研融入教學體系,從而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除此之外,老師應加強英語水平的提高,在當今科技發展的今天,各學科前沿知識和國際領先研究成果以及先進的研究方法、技術均在國外著名期刊或在國際會議上率先發表,要想及時掌握和交流這些最新的前沿知識及學科研究動態,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英語能力,這樣,才能把最新的科技動態帶到課堂上,讓學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識。改善教學方法《獸醫藥理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也是集實踐性、應用性為一體的學科。在授課過程中,既要注意藥理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又要將實驗和臨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做到學以致用。所以,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注重啟發式教學: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老師為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老師須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思考、觀察、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另外,老師在語言表達時應注意藝術性,不但要用通俗嚴謹的語言準確描述授課內容,還要盡量使自己的表達風趣幽默,這樣可以改變學生上課時的乏味感和枯燥感。理論聯系實際:《獸醫藥理學》需要記憶的內容較多,據學生反映,在課堂上還有些印象,但下課后腦子一片空白,那么如何讓學生對所學習的藥物印象深刻,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講解某個藥物時理論聯系實際,如果只是用口述的形式講解該藥物的作用,就像是紙上談兵,但如果能和臨床上的疾病聯系起來,那效果就會很好。比如:在講解阿托品時,由于作用較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大家知道在臨床上人或動物在中毒后有何癥狀?通常阿托品是解救藥物之一,為什么?再者,大家在去配眼鏡的時候可能曾遇到這種情況,店員給你滴幾滴散瞳的藥水即阿托品,但過一會兒你會覺得口干舌燥,為什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阿托品這種藥物。這樣,就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講解每一類藥物后做一小結,總結這些藥物的異同,并附于病例治療分析,以便在課上鞏固所學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丝袜长腿|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让少妇高潮无乱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少妇人妻无码|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中国老熟妇自拍hd发布|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片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观看下| 欧美性xxxx狂欢老少配| 日本高清成本人视频一区| 亚洲自偷自拍熟女另类 | 四川少妇被弄到高潮| 中国杭州少妇xxxx做受|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网站| 免费观看黄网站|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韩国的无码av看免费大片在线|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又爽又黄无遮拦成人网站| 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国产乱人伦av麻豆网|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 日本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