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經濟統計論文

經濟統計論文

時間:2022-05-11 11:19: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經濟統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濟統計論文

經濟統計論文:對企業經濟統計有關問題的研究

1.企業經濟統計存在的問題

我國傳統企業經濟統計模式效仿于前蘇聯統計系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相關部門將企業經濟統計工作視為自身統計基礎,進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統籌布置、自下而上逐級層層的申報報表形式為政府單位提供調控經濟決策制定需要的各類統計信息。通過長期的實踐該類傳統統計模式體現出環節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雖然企業經濟統計隨著多年的發展實現了變革與更新,然而其原有統計體制卻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變,許多企業仍舊沿用計劃經濟體制管理下的統計方式,將企業經濟統計錯誤的理解為報表統計制度管理下的統計,缺乏對現代企業綜合經濟統計的科學職能認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企業經濟統計相關制度建設較市場經濟的改革步伐呈現出滯后發展現象,由于統計意識不強令企業領導層無法對經濟統計工作提升重視力度、而將過多的將精力放在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統計工作的實踐重要性。無法充分發揮新時期統計職能。相關政府部門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業單位之間欠缺有效的交流溝通。同時從事經濟統計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差異性較大,缺乏改革意識與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經濟統計人才,一些經濟統計人員隊伍呈現出過于頻繁的變動,對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長效建設造成了不良影響。一些企業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經濟統計工作常常呈現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統計內容不夠科學,無法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等問題。信息化時代,各類先進的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涌入社會各行各業,發揮著重要的優勢輔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統模式、高效的運算統計能力恰好充分適應企業經濟統計繁雜、細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業卻沒能對先進科學技術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對信息化建設投入更多,因而令企業經濟統計方式單一,數據質量、工作效率需進一步提升等問題。

2.完善企業經濟統計的科學策略

2.1更新觀念,強化現代經濟統計意識

為徹底擺脫計劃經濟體制與傳統經濟統計理論的深淵影響,企業只有樹立創新思想觀念,把握市場動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風險、現代經濟統計意識,才能真正令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提升質量、提升效率,創設良好的實踐效果。企業經營生產活動中,我們應以人為本,合理制定統計規劃,令繁瑣統計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簡化,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樹立企業全員的經濟統計意識,令每位員工均參與經濟統計系統的科學建設中,協調各環節的銜接配合。領導層應不片面、單一的強調經濟指標的重要性,而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站在戰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業獲取長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而非短暫的、一時的指標增長。企業經濟統計專項工作應充分秉承科學發展觀理念,強化理論基礎建設,增強經濟統計意識,為企業經營生產提供準確、清晰的價值化參考信息與決策輔助,同時應在具體實踐統計工作中創新思維、創新方式,確保企業的科學、持續與先進性發展。再者,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令我國經濟成為一體化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不僅應重視內部信息的統計,還應科學注重對外部企業各類信息的收集、統計,進而合理滿足企業擴充發展、資源信息共享建設需求。統計信息可靠性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證,倘若在固定樣本容量狀況下,統計的精確度與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時統計決策與預測同樣具有風險性與偶然性,因此企業經濟統計還應科學樹立風險意識,制定風險防控體系進而有效的令統計風險得到化解。

2.2擴充視野、創新運行模式,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與政策支持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企業經濟統計應進一步擴充視野、擴寬口徑、樹立大容量、打同級宗旨,進一步拓展經濟統計范疇空間,引入外部環境統計,對其資源環境、外部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法律與人文環境進行充分的考核分析,進而強化了解,能夠依據未來環境的發展變化作出科學研究與正確判斷。企業經濟通知模式應打破傳統報表體制局限,科學成立與企業相適應的信息統計管理中心,采用主體集中管理、輔助分散管理,分散與集中結合的管理模式,應用存儲、傳輸、信息處理先進技術健全企業的經濟統計全過程。企業管理與企業經濟統計密切相關,只有各部門關系順暢、各方配合協調,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才能實現進取與提升,同時,完善的企業經濟統計優惠加速促進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業只有不斷實施結構組織調整,創新管理模式,優化組合各項資源,才能真正為經濟統計工作創造良好、健康的軟環境,促進管理水平與經濟統計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經濟統計內容、健全指標體系,創新統計手段與人才管理

企業經濟統計工作基本內容涵蓋對活動條件、投入產出及經濟效益的統計等。知識經濟時代,隨著企業的不斷改革與深化,其經濟統計內容逐步呈現出同現實不相符、不適應等問題。為有效杜絕該現象我們應繼續拓展企業經濟統計實踐內容,體現新時期經濟信息特征。例如引入應用!水準統計、周期統計、虛擬運作、電子商務統計、無形資產、創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統計、籌措能力、增值力、環境、資源影響力、創新能力等內容,切實豐富企業經濟統計內含,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在統計描述功能建設層面我們應抓準各指標聯系,完善構建統計指標體系,豐富量化評價、測評、分析與判斷功能,積極運用現代化統計軟件、工具充分識別企業經營生產能力,為企業未來經營發展決策制定提供良好輔助作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經濟統計擁有了更優勢、更先進的軟件與硬件保障,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優勢,例如決策支持系統、ERP技術、網絡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為經濟統計提供更先進的實踐方式,豐富實踐思維,為企業創設統一信息管理平臺及動態實時監控系統,進而展開對企業經營管理運行狀態的監測、定量檢查及預警,揭示企業深層次偏差及風險因素,為企業決策提供合理化建議,進而促進企業經濟運行的健康、持續發展。

3.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年進程,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漸完善,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以知識產業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為主體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唯有加快更新、持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永遠占領行業制高點。經濟統計專項工作為企業的各項生產經營提供了有效的決策輔助與信息參考,因此為適應企業轉型,領導層、統計工作人員只有強 化重視,勇于發掘不合理問題,樹立創新統計理念、打破傳統思維模式,運用科學統計方式與手段,才能準確反應企業日常經營生產活動信息、內容,推動企業統計實踐工作向著更新、更強的方向科學發展。

經濟統計論文:對統計學在經濟與管理領域的應用探討

統計學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針對特定系統收集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并對該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準確的推測,為決策的提供參考和依據。統計是為對特定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是統計學在生產實踐中的一個應用。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如何做好國民經濟的管理,如何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如何提高企業單位的經濟效益,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頭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學的管理方法,而統計作為管理的重要環節,同等重要。事實證明,統計是管理國家、經濟和企業的重要工具,人們只有有效的運用統計學的相關知識,才能提高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把握經濟發展的規律,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一、統計在經濟管理領域的重要性

統計是人們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有效工具,也是我們制定各項經濟計劃的數據基礎。統計的根本任務就是對國民經濟發展進行的情況進行調研、整理、分析,提供統計數據,進行統計監督或預測。加快統計學理論應用于實踐,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項基礎工作。統計在經濟與管理領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能夠反映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通常反映的是國家或地區的資源狀況、發展階段、主要的經濟成果等等指標;二是揭示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性質,通過分配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統計資料來說明;三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發展規律,比如兩個現象間的依存關系、比例關系、結構變化以及因果關系。統計信息的充分利用,不僅能對事物本身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還可以針對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比較的分析,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統計學都有用武之地。

二、國民經濟在統計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1、統計管理體制落后

統計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響著統計工作的建設與發展。國家所設定的宏觀報表和各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所需要的統計數據不相匹配,因而導致企事業單位的統計部門,做的工作僅僅是完成主管部門布置的統計任務而已。現階段企事業單位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完成主管部門的許多報表,服務的對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門,對自身的生產運營作用,并沒有占主要地位。統計工作并不是為自身決策和管理來服務的。這種外向性從某個角度反映了統計工作的單一性和機械性。

2、投入不足,人員流失嚴重,基礎薄弱

目前,企事業單位的統計工作,已經很難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許多企事業的統計部門被撤消,或者與其它部門合并,大批統計人員下崗或者分流,這樣就無法完成對基本數據的收集、整理、加工。還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閉塞,不規范、失真的數據信息,使得統計結果毫無利用價值。各單位的領導者,也不愿意花時間在沒有短期的利用價值,而長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領導者的不重視,投入少,很多統計部門實際上名存實亡。

3、對統計數據分析的深度不夠,無法挖掘有價值信息

雖然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發展,但很多統計工作還沒有長足的發展,還習慣于對數字的簡單羅列,缺少深層次的總結分析;多數統計人員已經習慣了確定性的結果分析,缺少不確定性的分析。統計人員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對各種各樣的統計報表,統計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預測能力低,又對事物缺少動態的評價,根本無法滿足在競爭環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強統計學在經濟與管理領域的應用

1、完善統計體系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企業的統計職能都是由計劃部門來完成的,信息的傳遞方向是由下向上單向運行,經計劃部門匯總后上報給領導,并負責對外報出。這種運行機制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必須要進行徹底改革。一是單位要從管理的角度來考慮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針對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歸類、建檔,并進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價值含量;三是加快單位內部各部門信息的傳遞速度,讓信息的利用范圍擴大。

2、提高對統計人員的重視程度

系統、完善的統計工作,需要有專業技術的統計人員來完成。對于統計人員的專業水平要嚴格審核,保證質量。要定期舉行員工的培訓,確保統計人員要具有扎實的統計理論和豐富的業務知識。單位領導要注意給統計人員創造機會,組織學習與統計相關的業務知識、法律法規和計算機知識,鼓勵統計人員參加相關的職稱考試,獲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統計數據的利用程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企事業單位要把握好機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建立符合企事業單位自身需求的數據庫,以達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處理和傳遞,提高數據質量,從而為企事業單位的決策提供準確、全面的數據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統計學將會在經濟與管理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企業管理以至于個人的生產、經營和決策,都要依賴于統計分析的應用。它在推理和預測方面所展現的巨大優勢,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企事業單位的關注。

經濟統計論文:分析經濟建設下的經濟統計的應用

一、我國經濟統計在經濟建設中的應用情況

就在當今經濟建設下,經濟統計學在其中的應用情況開說,我國現在的經濟統計應用還不夠深入,只是停留在一個表面階段,如果想進一步讓經濟統計學服務經濟建設,就需要研究人員和教育人員一起努力。要想經濟統計在經濟建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須要抓住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并且通過不懈的突破與應用經濟統計學去解決和改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代相結合,才能為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在當今的經濟發展中,對經濟統計應用要求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對經濟統計應用的研究卻只停留在便面,不夠深入,經濟統計的應用還需進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經濟建設這個沒有硝煙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應該是研究我們當今時代經濟發展的主要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統計的管理體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的要求,基礎薄弱,但在不斷發展中,通過不斷加強管理,已經有所好轉。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學界的專家們和經濟部門的一些工作人員越來越意識到數學方法在解決經濟問題上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正在探索經濟問題中數字的發展規律。實踐證明,經濟統計的應用是發現經濟問題以及解決經濟問題的有效工具,為經濟問題的預測和決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

二、經濟統計學的發展過程

統計是一種社會調查活動,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只要是有關數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數字背后所反映的問題。

經濟統計學的研究開始于國民收入統計,早于1665年,英國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國國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從收入和支出方面進行復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項目和平衡關系上尚不夠成熟。為了避免這一缺點,1791年,法國的拉瓦錫首次提出了最終產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亞統計學家T.柯格蘭提出了從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三個方面進行反應此問題。1759年,由法國經濟學家F.魁奈編制的《經濟表》理論,反應了從在生產過程和部門投入產生角度描述經濟運行過程的學術思想。

經濟統計學經過長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國民賬戶體系,并且,在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指導下,形成了當今經濟學的基本框架體系。國民賬戶體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訂。

就我國的統計學的發展情況來看,原來實施的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原本的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情況,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經過數年的努力,1992年,我國提出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試用方案。隨著不斷的努力,經濟統計學也在逐漸的完善。

三、統計學在經濟研究中的作用

統計學在經濟研究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一,統計是收集數據的一種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為收集經濟研究上所需的數據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經濟學上取得顯著地成就。想要開展定性研究就必須有充足的數據庫,這就需要統計的幫助。二,為總結和提煉客觀經濟現象的數量變動規律提供方法。因為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時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現象,為了對它們進行分析數據,以便可以從偶然中發現必然。三,為檢驗經濟學理論的真實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礎。任何新得出來的理論都只是相對真理,只有經過驗證后才會成為絕對真理。因此,這些理論需要人們利用經濟數據去檢驗和核實它的準確性。

總之,經濟學是離不開數據的,然而,統計是收集數據的,如此看來,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經濟統計學今后主要的研究課題

我們知道,現在我國在經濟統計方面的應用還不夠深入,由此可見,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機遇。究竟,今后我們在經濟統計學的研究課題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我國經濟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充實的完善,對非市場產出、金融證券服務、環境經濟綜合的核算。大的方面還有統計在管理領域的應用、統計在金融投資中的應用研究、政府統計工作的研究等。

面對這些經濟統計學今后要研究的課題,我們很容易迷失方向。因為有太多的選擇,在尋找捷徑的同時,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堅持統計學的正確方向。在利用統計學服務于經濟學的同時,我們很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在利用統計學中的數字的出的結論需要用語言總結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錯誤。所以,堅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經濟統計的應用的意義

當今形勢下,經濟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斷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斷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這就給經濟的研究增加了難度。我們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數據,同樣經濟中所出現的問題,也需要通過數據來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過統計學中的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整理,才可以服務以后的研究。

統計學不僅可以應用在經濟上,在其他領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沒有如此密切的關系,經濟的研究沒走一部都需要數據的支持,由此可見經濟統計學意義的重大。如果沒有統計學的支持,經濟的研究寸步難行。統計學的分析及研究離不開數據,統計是收集數據的主要工具,所以經濟統計的應用十分重要。經濟統計的應用提高一小步定會是經濟發展的一大步。

六、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體制,需要對經濟的研究有許多的空白,想進一步研究經濟的發展形勢就離不開數據的支持,數據的主要來源大多數都是通過統計學來完成的,所以,經濟統計學的應用在經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現在,我國在經濟條件的應用方面還不夠深入,但相關人員已經提高了這方面的認識。我相信,不久的將來,經濟統計的應用一定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經濟統計論文:探討我國企業經濟統計的創新問題

引言

隨著我國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國的企業也走上了信息化的發展之路,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為核心內容,經濟時代的發展也為企業的統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企業的統計工作需要開展創新性的統計,企業統計提供的是統計信息,在統計工作中使用創新的方式能夠實現企業經濟與時代的共同發展,使得統計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業管理中充分發揮出來。

一、企業統計工作的現狀

我國的企業統計工作起源的時間還算比較早,這主要是取決于我國經濟的發展程度,前蘇聯是這項工作開始發展的最初時期,在這個時期,統計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統計理論的基礎,但處于這個時期的中國,我國尚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在這個時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統計就作為了企業統計工作的基礎,這種統計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為基礎,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層層上報的模式,這些表能夠為政府提供一些統計信息,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企業統計經過了多年的變化,但統計的原有制度并沒有發生變化,在新的統計中,統計的要求在不斷的增加,企業的統計工作任務也變得更加繁重,統計人員在這種形勢下,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完成企業各項統計任務,統計人員在完成統計任務的同時要不斷的探索統計工作的創新方式,為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統計工作,但一部分企業的統計工作仍然存在問題,工作狀態欠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過于重視工作中要上報的統計報表任務,大多數都是應付心理,由于統計數據比較復雜,以致企業統計工作的內容過于復雜,而且有些指標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很多企業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數據,在實際的情況下,有些數據可有可無,計算機應用軟件能夠實現統計工作的人機結合,從而保障企業統計工作的發揮。

二、企業經濟統計創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基礎

作為最新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根據馬克思的科學方法論以及世界觀來促進中國的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中,創新精神以及可持續發展是其最重要的觀點。所有的企業都應將科學發展觀作為自身的發展觀點,要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不可一味地追求單方面的指標,從長遠的角度出發,為企業獲得更多的長期經濟以及社會效益提供保障。所以,當今的各類企業都應把科學發展觀作為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思想保障,為企業的發展經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要將創新意識貫徹到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中,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以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為技術保障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高新技術、信息科學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變了整個世界。先進科學技術顯然成為了企業經濟統計發展的堅實基礎。在信息科學領域,計算機技術的長足發展給予了企業經濟統計創新良好的硬件和軟件保證;在管理科學領域,ERP技術和決策支持系統為企業經濟統計創新提供了新思維和新方法;而數理統計科學的進步更是為企業經濟統計創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3、以高水平的企業管理為環境支持

由于企業的管理與經濟統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協調好、捋順清各部門的關系,企業的經濟統計才可以得到進步和發展。伴隨著當今企業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業的管理中應運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組織結構等方面的創新調整,以及資源的優化配置令企業的經濟經營環境得到了較高的改善。

4、各級政府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為企業經濟統計創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統計工作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各級政府也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對統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大。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經濟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管理和企業經濟統計始終是各級政府關注的課題,因而各級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規和制度保障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發展和完善,這使得企業經濟統計的創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條件。

三、企業經濟統計創新的主要內容

1、思想觀念的創新

受舊的經濟體制和傳統統計理論的影響,企業往往只把完成國家和上級布置的任務作為經濟統計功能和作用的體現,導致企業經濟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新的經濟統計觀念尤為必要。

1.1科學發展的觀念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用以人為本的觀念指導統計工作,必須明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業要完善對統計人員的管理,不僅要建立統計人員的培訓規劃,還要通過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統計人員的積極性。另外在企業經濟統計的實際工作中,要多考慮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規劃,簡化過繁瑣的工作程序。全面的發展觀要求企業引導廣大員工充分重視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使每個人都參與到企業經濟統計系統的建設中去。協調的發展觀要求企業經濟統計的各個環節協調有序的進行,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觀指的是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場觀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有了飛速發展,而且我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國企業經濟統計不但要重視企業內部統計信息,還要重視企業外部各類信息,大型的有著海外業務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國外市場的信息。另外,企業經濟統計信息不僅為本企業服務,也要為其他企業服務,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1.3風險觀念

在樣本容量一定的情況下,統計的置信度和精確度是相互矛盾的。統計預測和決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風險性。因此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應樹立風險意識,注意方法和化解統計風險。

2、企業經濟統計內容的創新

企業經濟統計的創新主要是體現在基本內容的不斷拓展,并將信息化、網絡化的企業虛擬運作統計真實的反映出來,其中還包括知識經濟的人才創造力統計的反映和人本主義的企業文化統計的反映等。

3、企業經濟統計功能的創新

企業經濟統計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創新評價功能,這種功能就是對企業生產經營過 程的評價,這種量化的評價需要判斷和測評,這種是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出來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業的統計人員應使用先進的統計軟件,運用科學的手段,對企業的現實狀況和未來進行分析和預測。

4、企業經濟統計的方法創新

企業經濟統計方法創新就要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例如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這些技術推動了企業經濟統計工作。能夠改善企業業務流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5、企業經濟統計的人才管理創新

統計人才在管理上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統計人才要在素質上創新,以滿足現代化企業管理的要求,統計人員通過培訓要能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掌握現代統計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

結束語

當今是市場經濟以及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同時企業的改革也得到不斷深化,伴隨著這些變化,使得企業經濟統計工作對企業管理工作的影響越來越大,要使企業能夠長遠地發展下去,必須要做好企業的經濟統計工作,要及時地對其進行改革創新。所有的企業經濟統計人員都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保證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經濟統計論文: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

一、引言

二、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現狀

在全球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尤其是我國人均資源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單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遠高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對我國來說推行循環經濟顯得更為迫切和需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為了科學地評價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利用相應的數據信息資料,建立一套設計合理、操作性較強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為循環經濟管理及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評價循環經濟發展狀況,也是擺在統計工作者、學者及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本文試圖從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理論和實踐現狀分析著手,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則為出發點,建立一套重在可運用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并運用現有統計數據,對我國各省市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初步的評價。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的思想萌芽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末20世紀90年代初,循環經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在西方主要工業國家成熟和完善起來。許多國家通過制定相關循環經濟的法律和法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循環經濟的概念和理論開始引入我國,當時我國尚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并不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粗放生產、快速消費、大量廢棄”的增長模式對于人均資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態環境脆弱的中國而言,是不得不放棄的。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模式成為我國尋求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循環經濟思想引入我國不久,一些統計工作者、學者、相關機構,就對循環經濟指標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國人民大學田金方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設計及評估方法進行了理論上探討;北京大學王奇等以物質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為基礎,構建了評價循環經濟的指標:循環指數;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安樂針對遼寧省的實際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建立及結合遼寧的實際進行評價和試測。國家行政機關牽頭,相繼組織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研究,并以此為基礎,由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共同制定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有些地方也針對區域實際制定循環經濟的評價體系,如廈門、山東等。有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也制定了與循環經濟建設相關的指標體系,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等。

綜合學者、統計工作者和國家機關出臺的對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討論。

有的文獻認為循環經濟指標體

系應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服務經濟等各方面指標,體現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理念,但這樣的指標體系可能使我們在減量化、再利用和再資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諸如金融危機等一些非循環經濟影響因素所掩蓋。如果只關注資源利用、減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標而不涉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又會被認為缺乏完整性。

現在討論循環經濟指

標體系問題的文獻作者,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環境管理與研究的學者,一類是從事統計研究的學者。前者往往對循環經濟中的“循環”的特征把握較好,而后者則對“經濟”的特征把握較好。但循環經濟整體的內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討。

從現有文獻看,指標的選取、權重的估算等有較大的隨意性,從而使最后測算的各省市循環經濟指數存在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標體系又存在數據獲取困難、可操作性差等問題。

賀衛方:《具體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現有統計指標體系來構建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其優點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國或區域的循環經濟指數,并可以進行歷史比較。但現有的統計指標能否充分反映循環經濟的內涵特征仍是值得懷疑的。從長遠看,重起爐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統計指標體系和相應的統計制度,方為徹底解決之道。為了客觀、全面、科學地衡量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確定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和設定具體評價指標時,我們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具體指標的選取應建

立在充分認識、系統研究的基礎上,指標體系應能全面涵蓋循環經濟發展論文戰略目標的內涵和目標的實現程度。指標體系的構建要有科學依據,并充分體現3R原則,指標應目的明確、定義準確,所用的計算方法和模型必須科學規范,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考慮其科學性的同時要充分體現指標采集的可操作性。數據來源主要是政府歷年的統計數據,選取的指標數值最好是能夠直接獲得或者通過計算、修正后可以獲得的。

循環經濟涉及自然資

源、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因此必須全面地反映循環經濟的各個方面,既要反映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也要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同時,應根據系統的結構分出層次,并將指標分類,使指標體系結構清楚,便于使用。

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

體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指標體系應反映影響循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評價系統的主要特征和狀況。同時,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應該盡可能簡單明了。應選擇能反映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特征的主要指標形成體系,摒棄一些從屬指標,避免發生指標與指標的重疊,強調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標體系簡潔易用。

評價指標體系應具有

動態可比和橫向可比的功能。動態可比是指一個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在時間序列上的動態比較;橫向可比是指不同區域在同一時間上對綜合評價指標數值的排列比較,說明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則要求下,統計指標的選擇應涵義明確、口徑一致、與國際慣例接軌,符合國際規范和國內現行統計制度的要求,以保證統計數據的可靠性。

依據循環經濟的涵義和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框架應在分層基礎上確立具體指標。因此,筆者認為,從全面評價循環經濟水平出發,到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社會發展;二是資源減量投入;三是廢棄物減量排放;四是資源循環利用。

按目標的大小分為三個層次,自上而下分別為目標層-控制層-指標層,組織成樹型結構的指標體系。目標層是最高層,即規劃實施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控制層,包括四類:一是經濟社會發展;二是資源減量投入;三是廢棄物減量排放;四是資源循環利用。指標層是根據不同的目標所設立的終極指標。

在控制層指標的設置方面,又可分為兩類指標:主體指標和擴展指標,它們有區別又有聯系。主體指標是指與循環經濟3R原則直接相關的評價系統,即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它們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擴展指標指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擴展指標不僅對經濟與社會發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與主體指標有著密切聯系的相關指標,是主體指標的完善和必要補充。

考慮循環經濟涉及范圍廣、行業跨度大、數據搜集較困難的現實狀況,在尊重科學性的前提下,選取一定的代表性強、盡可能利用現有統計資料或現有資料加工而成的指標,構成評價體系。否則雖有理論上完善的循環經濟指標體系,但資料無從搜集,更談不上指標數值的科學性,終級的指標也談不上可信度。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從少而精開始,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指標體系,依據上述的思路選定循環經濟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對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為此,我們在循環經濟指標體系中,選取目前易于取得數據的指標,構建循環經濟指數,并對我國31個省市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分析。

循環經濟評價指標的標準是判斷

循環經濟實現程度的依據。確定標準值的主要依據是:(1)根據黨的十七大確定實現全面建設奮斗目標新要求,確定相關指標的標準值;(2)對于一些國際上廣泛應用的發展指標,應盡量參照目前國際上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確定標準值;(3)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標準值;(4)國家管理機關制定與循環經濟相關指標標準,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制定《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及《“十一五”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建設部《中國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5)參考國內外學者提出的影響較大的循環經濟評價標準,結合當前國際國內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確定標準值,各項評價指標的標準值見表1。

五、循環經濟指標體系運用3.指標權數的確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過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就可以消除指標間的不可公度性。根據本課題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數法進行指標無量綱化處理。指數法是將指標的實際觀測值與標準值進行對比來求得各項指標的評價值(個體指數),即:正指標:評價值=(指標觀測值÷指標標準值)×100逆指標:評價值=(指標標準值÷指標觀測值)×100當某項指標經過指數法處理后的指數值大于100時,只取100作為該指標的評價值。這樣做的目的是不使個別指標的超常發展掩蓋其他指標發展的不足。經過指數法處理的指標都化成了類型和數量級相同的指數,既滿足了指標的公度性,同時還可使不同時期的評價結果具備可比性。

常用的指標賦權方法有多種,按權數

兩類賦權方法各有優缺點,不能簡單地認為客觀賦權法一定比主觀賦權法優越,應根據具體問題的評價監測目的、研究對象的特點等因素來選擇適宜的指標賦權方法。我們對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結合循環經濟涉及的指標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這兩種方法的利弊,最后我們還是選擇了主觀賦權法,并由專家按以下四項原則進行賦權:

(1)3R相關性原則。相關程度大則權重大。

(2)可靠性原則。數據來源可靠性高則權重大。

(3)關注性原則。百姓、政府關注的指標則權重大。

(4)可控制原則。相對可控度高的指標則權重大。

依據上述賦權原則,首先對13個二級指標所屬的大類確定大類的權重,考慮循環經濟的內涵及主體與擴展指標之間的關系,社會經濟發展、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四類的權重分別為:0.1、0.3、0.3、0.3。然后對類內的每一指標分別給予權重,具體見表1,每一指標也可直接計算權重。

根據研究目的,我們選擇線性加權法

作為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模型。線性加權法的優點是使用廣泛、操作簡明且含義明確。在計算每一指標在標準值下的個體指數,乘以對應的直接權重(大類權重乘指標所屬類內權重之積)之和,即可得到所評價地區的綜合指數,也可計算四類的綜合指數,對每一地區的四個方面進行綜合的對比和分析。

在確定了指標體系后,綜合評價方法的具體運用過程中,有兩類情況需要說明:一是我們強調科學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廢鋼鐵回收利用率、廢紙回收利用率等統計指標由于未列入現行統計體系,缺少相關數據;二是實施循環經濟評價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從少而精為基本起步,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對表中指標進行排隊和篩選,對號的指標建議分步實施,具體處理方法:操作試行期(三年),在指標體系中列舉,暫不進行計算;完善補充期(兩年),對現有統計報表中增加相關核算的內容,核算時暫利用現有相關統計指標替代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框架中的指標。如采用小范圍的重點調查取得相關比率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資源回收與再利用基本情況的資料;正式實施期(第五年起),根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統計制度,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取得相關的統計資料,并進行具體的核算,評價體系應隨著時間及具體問題逐步調整,以便使其更科學、更完善、更符合客觀實際。

(1)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山東、上海、廣東,它們屬于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強的地區,這七個地區的評價綜合指數處于較高水平,優勢在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備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第三產業的比重較高,在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比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龍江、四川,它們屬于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強的地區,這些地區的評價綜合指數處于中等水平,在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等四個方面發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廣西、遼寧、陜西、安徽、江西、重慶、新疆,它們屬于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這些地區在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評價綜合指數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內蒙、貴州、山西、寧夏、甘肅地區為循環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最差的地區,這些地區經濟和社 會發展方面比較薄弱,同時在資源減量投入、廢棄物減量排放、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均處于劣勢,造成其最終指數最低

經濟統計論文:談經濟管理類統計學教學改革創新

統計是一門通用的基礎課程,現已成為眾多管理類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就統計創新談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教育亟待改革的幾個問題。

一、統計學教材體系的創新是提高統計教學質量的根本

(一)統計學教材應更加注重新統計方法的介紹以及統計應用

作為經濟管理類的各個專業,開設統計學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提供數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教材的創新,應以統計思想為主線,以統計案例為依托,以介紹方法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統計軟件技術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同時不要忽視統計概念的準確性及統計術語的標準性,注意處理好統計學與其他課程內容相重復的問題。

(二)統計學教材內容應與統計軟件有機結合

統計軟件的應用使分析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相對簡單輕松、由枯燥變得趣味盎然。統計學教材中適當地介紹一些統計軟件的應用是相當必要的,在講解立體或案例過程中同時應用,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利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EXCEL基礎上進一步介紹SPSS統計分析軟件。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統計學教師應注重學生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

(一)教師有機合專業知識講授統計分析方法

目前統計教學存在著統計教學與相關專業內容嚴重脫節的問題。統計學教師在講授統計理論、統計思想與方法時缺乏針對性,脫離實際的設例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專業實際的案例教學方式。學生學習了統計課程之后,在遇到專業問題時不知如何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解決問題,不會利用統計學的方法與技術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推斷與預測。這種狀況與統計學的教學目的相悖。

(二)教師有機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教學

為了推動統計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應強化統計軟件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現在的教學安排中統計學沒有上機操作的要求,有些統計學老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統計軟件的操作方法的傳授,還有些老師由于發現學生知識結構對掌握統計軟件有一定難度,學習統計軟件有畏難情緒,就不介紹統計軟件,使得統計軟件的應用成為統計教學中的瓶頸問題。這種現狀與市場對統計的需求相悖。

(三)教師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講授統計方法時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注重統計方法在其他各個專業學科中的應用,這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啟發式教學,學會按照個體與總體、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雙向互動式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識,發揮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是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為元素的教學體系。利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一定知識基礎,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找到統計學的方法和實際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三、通過考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統計學的考核應圍繞理論知識和綜合應用這兩部分內容而展開。

(一)通過筆試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核

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種類、特點、原則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論知識盡量轉化實際問題去測試,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

(二)重視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

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設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

1.撰寫調查報告

統計調查是經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應安排學生結合本專業開展一定的調查研究,讓他們親身感受調查工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考核他們,這樣會比單純說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學中可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以分析報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計算機操作

統計學教學還要求學生會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開展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統計電算化教學,課堂教學通過計算機演示,結合每一階段的特點適時安排學生上機操作,如繪制統計圖表、計算統計指標、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為檢驗學生統計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納入綜合考核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這就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統計學教學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素質,以達到統計教學的培養目標。

經濟統計論文:對企業的經濟統計問題研究

近些年來,經濟統計的改革也成為一種趨勢,無論是統計職能、統計范圍,還是統計手段、統計方法,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有了顯著的變化。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快較好的增長勢頭,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這樣全球性的金融風暴,我國的經濟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長。這些經濟增長數據正是來自經濟統計的結果,在有關經濟的任何一個方面,幾乎都離不開統計的身影。在企業的發展中,也是如此,統計核算作為企業核算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越來越突出和重要。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離不開統計工作,而企業統計正是經濟統計的一個重要分支。做好企業的統計工作,相當于是統計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說,企業的統計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企業統計應該是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的同時,也要適應市場的變化,隨時調整企業的經濟統計策略和手段,使得企業的經濟統計能夠很好的為企業服務,促進其不斷發展。

一、經濟統計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經濟統計工作的支撐。經濟統計是企業中一項基礎性的工作,也就意味著,經濟統計在企業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經濟管理問題。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需要隨時對企業經濟相[:請記住我站域名/]關的情況進行統計和核算,從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到企業的經營成果、經營規模以及企業的發展水平。無論是對企業的短期計劃還是長期戰略的制定來說,經濟統計結果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通過經濟統計,來科學的監測和分析企業的運營情況,從中找出問題,進行解決,使企業能夠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目前來說,無論是我國經濟,還是我國企業都得到了較為快速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的統計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業統計能夠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環境,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國企業的經濟統計現狀

改革開發以后,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歸功于我國采取了正確、科學的制度和措施來進行體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經濟發展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國經濟這艘大船能夠斷的向前駛去。經濟統計始終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經濟統計手段和統計方法逐漸與國際接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企業經濟統計的發展滯后與企業的發展

在我國,有這樣一個很明顯的規律:企業的發展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非常明顯的一致性。當我國經濟發展得好的時候,我國企業也發展得快,規模也擴張得快。但是企業的經濟統計和企業的發展并沒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雖然從整體上來講,企業的經濟統計與企業的發展是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統計的發展是滯后于企業發展的。即使是到了現在,我國也沒有一套完善的企業經濟統計制度,可以給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展開和實施提供依據。企業的統計方法,也還是傳統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業在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企業經濟統計的緩慢發展。很多企業現在采用的經濟統計方法仍然是傳統的那一套,即運用儲運統計指標體系及方法體系來對企業的相關經濟數據進行統計。而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針對經濟企業制定的,在這種類型的企業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運用,而對于其他類型的企業,其實并不能很好的適用。

(二) 企業的經濟統計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走的是計劃經濟的道路,而這種經濟體制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經濟統計方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企業長期各自為政,互不交流和學習,陷入到一種自我封閉的發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變化,使得企業的應變能力逐漸變弱,也變得逐漸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在這種條件下,形成了統計口徑不僅很細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應整個企業的經營狀況,與現代經濟統計的概念更是相去甚遠。也就是說,我國企業的經濟統計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體系,而是一種比較片面和狹隘的統計。

三、企業的經濟統計策略

對于現代企業而言,經濟統計制度的滯后性和不完善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企業制度也對經濟統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企業的經濟統計工作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適應企業的發展,企業經濟統計改革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來推進企業經濟統計的改革。

(一) 經濟統計功能的改革

企業經濟統計最主要的三個功能是評價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統計人員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科學的、先進的統計手段和方法,以及先進的統計軟件,來展開企業的經濟統計工作,運用合適的工具來對企業的現在情況進行分析,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尤其是預測企業未來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問題。從而讓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能力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描述功能則是統計功能的基礎功能,主要是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準確的描述出來,并且準確描述和把握各項統計指標的區別和聯系,將統計指標全面化、深入化,對傳統片面的統計指標進行深入改革,從而形成一個完善的企業統計指標體系。

(二) 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在現在企業中,已經不再適用。現在企業需要的是先進、科學的經濟統計方法。現在是21世紀,是網絡時代,在經濟統計中,引進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必然,也是為了滿足企業發展對經濟統計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技術都對企業經濟統計改革有著重要意義。在筆者看來,企業資源計劃對現代企業的經濟統計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企業中運用企業資源計劃,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來說,有著重要意義,企業資源計劃也是企業信息化最成功的軟件之一。

(三) 經濟統計運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業經濟統計的運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與限制,而不再是依賴企業統計報表來進行企業的經濟統計,要從思維上打破這種局限性。尤其是對企業的統計人員來說,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維,構建并且運用企業的信息化管理來實現企業的經濟統計,形成“集中管理為主,分散管理為輔,兩者有機結合”的企業統計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業經濟統計運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業運行的各個環節,使得我國經濟統計能夠為企業發展更好的服務。

四、 總結

經濟統計對企業的發展來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經濟發展現在遇到了好時節,我國企業的發展也遇到了好時候,所有限制企業發展的因素都應該排除,經濟統計更是應該為企業的發展服務的。在本文中,關于企業經濟統計問題的探討,也只是出于比較淺的層面,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專家、學者加入其中討論,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經濟統計論文:探析企業經濟如何更好的實現創新性統計

【論文關鍵詞】 企業發展 統計工作 創新性

【論文摘 要】 在快速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領域內,如何使企業更好的適應現代化的市場經營運作模式,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已逐步成為現代騎著領導者所關注的熱點之一。作為現代化企業內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工作是關系到企業經營決斷、發展走向等的關鍵環節,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打破固有的傳統工作模式,提高統計工作的創新性是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下面本文將結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對如何實現企業創新性統計工作進行簡單的論述,以供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行業間的貿易經營活動往來關系日漸密切的同時,也使得市場競爭日將激烈。此外,原有的傳統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漸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經營行情,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大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也面臨著改革創新的重任。

1. 企業經濟統計工作進行創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為更好的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滿足現代化的市場運作機制,企業內部的各項管理工作都應進行科學化的創新性改革,特別是創新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作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性環節,更需進行現代化的創新機制。

1.1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現代化企業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開創了我國企業發展的新局面,對企業管理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提升。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作為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為企業管理者提供重要財政數據,幫助企業進行決策支持,從而促進企業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企業應該要求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人員建立完善的企業經濟統計信息網絡系統,實現企業網絡信息化管理。

1.2企業經濟統計的自身問題是企業經濟創新性統計的客觀要求

我國企業經濟統計自身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速度,因此企業進行企業經濟統計創新工作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企業經濟統計自身存在的問題的客觀要求。由此可見,企業經濟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經濟統計工作較差,工作情況不佳,從而使得企業必須要采取措施創新企業經濟統計,實現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2. 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可行性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管理成為可能,有助于企業經濟實現創新性統計。正是因為,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客觀的社會環境、物質條件以及科學的思想理論都為企業進行進行創新性統計提供了條件,從而使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具有可行性。

2.1科學發展觀成為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理論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我國快速發展,并且,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理論。企業在進行經營活動中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理論指導實踐活動,實現企業長遠利益,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堅持創新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實現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

2.2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技術保障

隨著全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變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技術保障。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數理統計科學的不斷進步為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技術保障,使企業經濟實現創新性統計成為可能。

3. 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具體內容

通過對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是必要的,對于提高企業經濟統計工作質量,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創新思想觀念

由于企業經濟統計工作長期受到經濟體制和傳統的統計理論束縛,嚴重影響了企業經濟統計的工作質量,因此,企業必須要創新經濟統計觀念。首先,企業應該在經濟統計工作中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企業要完善對統計人員的管理,不僅要建立統計人員的培訓規劃,還要通過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調動統計人員的積極性。另外在企業經濟統計的實際工作中,要多考慮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規劃,簡化過繁瑣的工作程序。全面的發展觀要求企業引導廣大員工充分重視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使每個人都參與到企業經濟統計系統的建設中去。協調的發展觀要求企業經濟統計的各個環節協調有序的進行,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可持續發展觀指的是企業經濟統計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業在經濟統計工作中應該樹立市場觀念,企業不僅要做好內部統計工作,還要重視收集和統計相關競爭企業的各類信息。最后,統計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證程度。在樣本容量一定的情況下,統計的置信度和精確度是相互矛盾的。統計預測和決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風險性。因此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應樹立風險意識,注意方法和化解統計風險。

3.2創新經濟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

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應該創新經濟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保證企業經濟統計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業經濟統計工作應該創新統計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學的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控制技術,尤其是采用先進的ERP技術,從而建立完善的企業經濟統計網絡信息平臺,使統計人員能夠全方位的了解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加強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和經營運行狀態的檢查、監測以及預警,提高企業經濟統計的工作質量。

3.3創新企業經濟統計運行模式

在企業經濟統計工作中應該放棄傳統的企業統計報表制度,應該創新出新的企業經濟統計運行模式。例如,企業統計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經濟統計運行模式,這些運行模式充分體現了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有效結合的統計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術、傳輸技術和處理技術等,完善企業經濟統計。

3.4內容的創新

企業經濟統計的基本內容包括企業活動條件的統計、企業投入和產出統計、企業經濟效益統計。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改革的深化,企業經濟統計所包含的內容中逐漸出現了與現實情況不相適應的部分,比如某些過時的、已沒有實際價值的指標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憑證等,對這些部分應當合理的舍棄。此外,更重要的是,應拓展企業經濟統計的內容,以進一步體現新經濟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設備科技水準統計、產品升級換代周期統計等;反映信息化、網絡化的企業虛擬運作統計、電子商務統計等;反映知識經濟的人才創造力統計、無形資產統計、企業科研能力與水平統計等;反映人本主義的企業文化統計、企業凝聚力統計以及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籌措力統計、資金增值力統計、企業對資源與環境影響統計、企業創新能力統計等等。

結束語

隨著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經濟統計在企業管理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業經濟統計的創新工作不僅對企業的發展乃至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關于企業經濟進行創新性統計的相關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從中深刻的認識到企業通過進行創新性經濟統計,對于提高企業經濟統計工作質量,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統計論文:談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的改革

新經濟是以高科技創新并由此帶動信息技術革命,促成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改革型的經濟。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

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全面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全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企業統計改革主要體現為:一是統計觀念的改革,著重體現統計對象、統計內容、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和如何統計”等問題。二是統計制度的和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三是統計理論的改革,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創新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創新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經濟(new economy)一詞最初起源于美國,進入21世紀,新經濟一詞被廣泛使用。盡管在界定其定義時出現了多種解釋,但在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經濟的本質性內涵主要體現為“信息化、網絡化、知識經濟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以高科技創新并由此帶動信息技術革命,促成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為基礎的改革型的經濟。

一、新經濟對企業統計的挑戰

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視。新經濟的到來,對我們現有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生產與經營方式、學習與思維方式等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新經濟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經濟模式,新經濟的到來必將全面影響企業統計的各個領域,要求人們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詮釋企業統計,深刻領悟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的沖擊與挑戰。

統計以提供有用的信息為目標,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與企業更是緊密相連的。統計對于企業發展戰略的研究和制定,為各項職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為防范和化解風險,發揮其預警作用,新經濟時代統計信息是影響企業管理層決策成敗的關鍵。新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經濟。作為新經濟時代核心的改革體系是一個從國際到國內、從市場到企業、從科技到產品、從管理到營銷等全方位的整體概念。新經濟對統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創新經濟相適應,統計的成功將取決于統計的改革,要求企業統計確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對策,要在統計觀念、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統計理論上實現改革。

二、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的改革

(一)統計觀念的改革

新經濟首先給我們帶來的是觀念變革,它要求我們打破傳統統計觀念的束縛,以新的理念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符合新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統計觀。我們需要在觀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統計服務對象的改革

企業統計是為誰統計呢?我國的企業統計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蘇聯的統計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作為計劃經濟的附帶部分始終是官方統計的基層報表單位,其服務對象是政府。計劃經濟時期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服務的對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為主體。官方統計把企業統計作為自身的基礎,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層層上報的統計模式,服務的主體都是政府。服務的目標都是為國民經濟提供不同層次的統計資料,為政府提供經濟調控中所需要的經濟運行總量與結構變動、以及經濟運行狀態的統計信息。盡管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統計也有過多次變革,但統計服務對象始終是政府,也就是說企業統計一直是為政府統計的。

進入市場經濟,隨著政企的進一步分開,企業已逐漸地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行為已不再是聽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經具備了獨立性和主體利益追逐性。因此,企業統計目標也適應其變化,逐步形成全方位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內外部信息的獨立的統計目標,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則是企業本身。企業統計不應再隸屬于政府,從而使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由于在企業內官方統計與企業統計尚未截然分離為兩種獨立統計,其主體未能徹底分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統計依然依靠企業統計報表作為主要的資料來源,從而形成了在企業內部兩種統計行為的并存。這種并存在有計劃商品經濟以及市場經濟初期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統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經濟下,這種并存則表現出統計體制改革滯后于企業機制的轉換,其表現為統計主體行為方式不確定性,并導致部分統計信息的失真,從而影響了統計工作的質量。

在新經濟下,由于官方統計和企業統計的統計主體不同和統計目標的不同,從而導致行為方式不同。作為官方統計行為,在搜集企業信息時,應盡快擺脫對企業報表的依賴,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統計力量以及依靠民間的統計機構力量,采用適當的調查方式和科學的估算方法,以獲取客觀真實的統計信息,其統計行為直接對政府負責。并能從根本上抑制虛假統計行為,能夠有效地提高統計質量。作為企業統計行為,應擺脫官方統計的束縛,盡快建立適合本企業的統計行為方式,其統計行為只對本企業負責,其目標服務的對象就是企業,具體包括企業的決策者、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合作者、供應商和客戶等。

2、企業統計內容的改革

企業統計什么呢?企業統計工作過去以企業內部信息為主,其統計內容主要是對勞動成果的核算、勞動要素投入的核算、資金存量與流量核算以及投入產出的分析等內容。其作用只是對企業內部活動的描述,對外部環境缺少必要的認識。在新經濟環境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后,世界經濟格局和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將和企業息息相關,使企業競爭日起全球化、白熱化。高科技帶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以及知識經濟的到來,也給企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和更為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企業統計內容適應新經濟的時代要求,滿足新經濟下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放眼于整個市場,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企業外部環境統計。而新經濟要求將企業將外部環境擴展到世界經濟領域,對企業所面臨的國內外資源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法律環境以及體制環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僅對環境的現狀進行了解,還要針對環境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和判斷。企業外部環境因素是復雜多變不可抗拒的因素,這些要素有的是確定的,帶有規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帶有隨機性;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有的是硬環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軟環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經濟使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融合成統一的整體,形成全球統一市場。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網絡化及知識經濟又使全球性市場格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則要求企業統計以新的理念擴大視野、放寬口徑,以大統計、大信息量為宗旨,積極拓展企業統計的空間范圍,增加外部環境統計,形成全面有效的企業統計信息系統。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內部信息內容也面臨著變革。除了傳統的成果統計、條件統計、存量與流量統計以及投入產出統計等內容外,應進一步體現出新經濟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設備科技水準統計、產品升級換代周期統計等;反映知識經濟的人才創造力統計、無形資產統計等;反映信息化、網絡化的企業虛擬運作統計、電子商務統計等;反映人本主義的企業凝聚力統計、企業文化統計以及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籌措力統計、資金增值力統計、企業對資源與環境影響統計、環境成本統計、企業創新能力統計等等。

3、企業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

如何進行企業統計呢?傳統的企業統計分析方法以描述統計為主,調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調查,極少采用推斷統計方法。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應體現統計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改革意識,實現統計方法和統計手段的改革,以增強企業統計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統計的過程是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三大環節連接的過程,是與廣泛的經濟信息打交道的過程,因此,企業統計信息的采集、處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臨著改革。

(1) 統計調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由于企業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因素的多變性,企業要想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僅僅依靠全面調查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應該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調查。因此,企業應建立以抽樣調查為主的統計調查體系,在采集企業內部信息時,凡是沒必要采用全面調查或者根本無法進行全面調查的,均宜采用抽樣調查,在采集企業外部初級信息時必須完全采用抽樣調查。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的普及,對信息的記錄、保存和交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是信息的記錄和保存方式已由傳統的紙載逐步轉變為磁載和光載,使企業能夠建立大容量的數據庫。二是網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業統計調查作為經濟信息的收集過程,必將受到這種高科技所帶來的影響。調查手段開始使用信息技術收集數據,如開發功能性強的互聯網調查方案,資料的取得越來越多地通過電子網絡來進行。建立統計調查網絡平臺,在系統內進行高效的統計數據信息傳輸,在系統外能與社會網絡有效對接。

(2)統計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企業統計加工整理是將采集的信息分門別類地設置統計臺帳并加以匯總,其工作過程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給統計整理手段帶來巨大的變革,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實現統計信息加工整理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在高頻率、快節奏、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統計要想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其信息的需求,除了進行及時、準確、完整的統計調查外,還必須進行快速、科學、有效的統計加工和整理。因此,我們要把現代信息技術與統計加工整理相結合,建立企業數據庫系統,以數據庫系統的存儲、檢索、基本統計功能取代手工統計加工整理工作。

(3)企業統計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經濟環境下統計分析方法應能夠適應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傳統的以描述統計和靜態分析方法為主的統計模式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了,應該增加現代統計預測方法、決策方法和綜合評價方法,加強企業統計的推斷能力和動態分析能力。

發達的信息技術和健全的電腦網絡系統以及強大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使統計分析工作與數據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環節同步進行,從而大大縮短統計工作鏈,極大提高統計效率。新經濟環境下,現代企業統計借助于統計分析軟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進行深層次的數據挖掘,為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地提供優質服務。

4、統計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國部門、行業和社會組織統計間還沒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務的良好機制,企業統計單兵作戰,造成了很多豐富的統計信息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傳統的企業信息來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統計機構來獲得,企業內部統計機構主要完成內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外部信息采集成為企業統計工作的重要內容,面對龐大而又復雜的外部環境信息的采集,企業內部統計機構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特別是中小企業更是無能為力了。因此,在加強企業內部統計工作建設的同時,還要充分開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統計市場的資源,比如利用民間的調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統計力量、利用政府的調查機構,同時還要積極收集各種渠道的二手數據,充分擴展信息渠道,使企業統計在信息化的社會環境里發揮巨大的作用。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統計網絡平臺,實現統計調查手段的現代化,建立信息調查網頁,使統計在線調查日常化,便于企業能夠隨時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統計觀念改革實質就是企業統計“為誰統計、統計什么、如何統計”這三個基本觀念的改革,隨著新經濟的不斷發展,統計觀念也必將隨之不斷的改革,逐步適應新經濟的發展和要求。

(二)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統計制度、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是提高統計生產力、改進統計生產方式的關鍵。新經濟不僅促使人們的統計觀念變革,同時也對統計制度、統計體制改革提出了時代的要求。新經濟要求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以解放統計生產力、適應現代化管理為宗旨,建立健全現代化統計制度與統計體制,全面滿足現代化企業統計的需要。

1、企業統計制度的改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我國企業管理體制、經營方式、組織形式、運行機制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從我國企業統計制度改革歷程來看,明顯地滯后于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多數企業統計依然沿用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計制度,把企業統計只理解為統計報表制度下的企業統計,對現代企業統計的職能缺少充分的認識。即使有的企業管理者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由于現實統計制度的束縛,未能使企業統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于現實的統計制度是兩種統計行為并存,即企業統計和官方統計并行于企業中,形成相互獨立的兩個統計體系。現行的企業統計制度使企業統計對企業經營管理者決策的參考作用就有所減弱,或者說就沒有發揮過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現為企業統計模式屬于報告式統計,以滿足官方統計報表為主,對企業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業管理者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漠視企業統計,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統計只是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報表上報任務,將其視作工作中的負擔。因此,以應付的心態對待企業統計,造成統計數據的偏差。二是過分“重視”企業統計,由于企業統計是上報數據,企業領導特別是國企領導將統計數據視作政績,以權定數、虛報瞞報,造成統計數據的偏差。

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內部的兩種統計行為并存的統計制度已經嚴重制約了統計職能的發揮,一方面使官方統計數據真實程度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又使企業自身統計工作受到干擾。因此,現代企業統計應該是相對獨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統計。而政府在搜集微觀統計信息時,對待大型企業宜采用垂直在地統計方式,對待中小企業則利用民間獨立統計機構,以抽樣調查的方式獲取企業的統計信息。這樣,既能較為有效地保證官方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使企業統計從統計報表制度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2、企業統計管理體制的改革

現行企業統計體制在較大的程度上還依然延續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政府與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關系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統計部門作為政府的組成部門,對企業實行統計工作方面的領導職能。

市場經濟下企業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實體,企業的統計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完全是企業自己的行為,政府無權干預。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統計機制應擺脫政府統計部門的行政管理,建立獨立的企業綜合信息型統計系統,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為目標,推進企業統計信息化的高效運行。

(三)統計理論改革

傳統的統計理論以統計指標為主,忽略定性研究與定量分析的結合,統計分析理論停留在統計指標的結論性的總結和簡單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斷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較低處理層次。新經濟環境下,統計改革應該以統計理論改革為先行,為統計實踐活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統計理論改革是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與國際主流經濟統計理論的融合和接軌,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相結合,使統計理論更加科學。建立符合中國實際、滿足新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統計理論,加強統計理論的改革性、市場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改革意識的高素質統計隊伍

新經濟是高科技為核心的經濟,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識、現代化知識、高素質的統計人員從事企業統計工作。現代化企業統計人員應具備基本素質是:

1、具有現代統計專業知識和理論基礎知識。

2、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應用能力。

3、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網絡運用能力。

4、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并熟悉國際統計慣例。

5、具有現代統計改革意識。

6、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撲面而來的新經濟浪潮使企業統計內涵有了新的擴展與詮釋,使企業統計變革與改革成為必然。在新經濟時代,我們充分體會到新經濟給企業統計帶來時代的變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發展企業統計,使企業統計充分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為企業可持續、和諧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經濟統計論文:關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研究

論文摘要:依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的管理和應用實踐,提出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的原則和方法,將統計信息對象按既定的原則進行分類編碼,建立了規范的統計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及統計信息基礎數據庫,制定了國家及省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

論文關鍵詞:統計信息;分類編碼;空間信息系統;信息基礎數據庫

信息分類編碼是信息存儲、處理、交換及共享的基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各種專題數據庫應用系統雖已先后建成,但有關信息采集、處理與共享的技術標準的制定相對為滯后。對信息進行分類能夠使信息系統條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夠方便地從中提取不同類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類編碼是解決信息分類問題的有效方法。

自從開展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化工作以來,一直沒有適合自身業務特點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因而迫切需要進行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的分類與編碼,以滿足各有關方面對信息資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個可供統計各部門統一使用的國家產品分類編碼標準體系,以實現信息管理的標準化,最終實現信息的共享,已成為統計信息標準化工作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編碼標準化是統計信息標準化工作的一個專業領域,是統計信息化過程中的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基礎工作。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編碼體系,對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基礎數據庫建設、信息共享和各類應用系統建立都至關重要。

1統計信息分類編碼概念

分類編碼是指把研究對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進行分類,并按一定的規則編排成數字碼或數字、字母混合碼的過程。統計指標編碼就是根據統計指標分類,將統計指標賦予一定規律性的易為計算機識別和處理的一組有序符號排列。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編碼就是用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對不同的行政級別分屬不同類別的統計指標進行分類,并按照不同的類別形成特定的規則和依據。

2統計信息分類編碼原則

2.1分類原則我國已經開展了大量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工作,各類統計信息內容廣泛,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信息化的分類與編碼,現有數據的檢索、處理、分析和信息服務等存在困難,不能滿足當前綜合指標檢索、分析、處理的要求,根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處理的實際需要,制定如下的分類原則:①分類的結構采用層級結構,逐級展開形成完整的分類體系;②分類要包括所有主要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類型,適合各種檢索、處理需要;③分類要保持統計指標體系的相對完整;④分類要處理好指標層次與指標分組的關系,加強分類的完備性。

2.2編碼原則根據國標《標準編寫規則》第3部分信息分類編碼(GB/T20001.3-2001),結合農村社會經濟信息的特性,將信息按如下原則分類與編碼。①科學性、系統性。以適合現代計算機、數據庫以及應用和管理為目標,按照農村社會經濟信息的屬性或特征進行科學分類,形成系統的分類體系。②穩定性。分類體系以各要素最穩定的屬性或特征為基礎,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不發生重大變化。③完整性和可擴展性。分類既要反映要素的屬性,又要反映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應具有完整性。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的分類編碼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指標。④規范性。分類名稱盡量沿用習慣名稱,有國標則遵循國標,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證1個編碼對象僅賦予1個代碼,1個代碼只反映1個編碼對象。

3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方法

3.1分類方法信息分類的基本方法有線分類法、面分類法、混合分類法3種。基于統計信息的特性,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采用線分類法(也稱層次分類法),是將初始的分類對象按所選定的若干個屬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應的若干個層次的類目,并排成一個有層次的、逐級展開的分類體系。線分類法層次性好,能比較好地反映類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實用方便,既符合手工處理信息的傳統習慣,也方便計算機的運行處理。

3.2分類設計根據信息分類原則,結合《全國主要產品分類與代碼》(GB/T7635-2002)、行政級別分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A門類以及農業生產結構特點,將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成5個等級:5個行政級別類,5個大類,10個中類,70個小類,900個細類。在數據庫結構設計中,每一層都留有足夠的空間用于類別的擴充。

行政級別類:是按照行政區劃級別進行劃分,依次為省級、市級、縣級、鄉級、村級。

大類:是依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原則而建立的類別,依次分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其他農林牧漁業產品。

中類:是大類中按照生物學科和農業學科基于生產實踐中種養的植物、動物劃分成若干分支的類群,如種植業下分糧食作物、蔬菜等。

小類:是中類按照生物學科和農業學科分類法細分成若干分支的類群,如果糧食作物下的小類可劃分為谷物、豆類、薯類、油料等。

細類:是小類中細分的基本單位,也是各級單位的起點,即物種(簡稱“種”),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編碼規則編碼規則是分類編碼體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根據統計數據的各種屬性特征來規定編碼的每一位取值和對應的含義,進而約束代碼的制定。編碼要反映出其對應統計數據的屬性和主要特征,以區分不同統計信息的類別。

4分類編碼實例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編碼設計首先確定編碼對象。例如編碼A01的對象是種植業下的糧食作物。其次建立編碼、分層和各碼位的規范取值規則,對每一編碼對象制定碼長。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采用9位編碼,分6個層次。第1層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標標識,第2層用數字1~5表示,第3層用英文字母表示,與GB/T4754—2002A門類中大類的代碼相對應,余下3層用數字01~99表示。第3層的代碼從A~E,其余3層代碼從“01”編至“99”,各碼位代表相應的類別。每一層的編碼采用數字順序編碼,動態遞增產生系列順序代碼號,隨著編碼的增加而產生新的信息類別代碼。其代碼結構見圖1。

如Z1A010101(稻谷)的結構為:z為指標標識,1為省級指標,為種植業,0l為糧食作物,01為谷物;01為稻谷。最后編制類別代碼表(后4層),對每一編碼對象按既定的編碼規則編制出該編碼的數據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結論與討論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編碼是一項龐大的、復雜的、基礎的系統工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理論性,強調科學性和系統性的有效統一,更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應用。研究針對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特點,綜合現有的統計信息分類標準建立了編碼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統計信息分類數據庫,制定了國家及省市級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提高了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采集、檢索、共享的效率,對農村社會經濟資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規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統建設。

由于每一個具體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屬性特征,因此具體分類中標準的確定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標準的確定關系到分類系統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種分類系統的科學性與實用性還要在具體的應用中加以驗證。

經濟統計論文:淺析基于GIS的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系統技術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經濟統計;GIS;數據共享;空間分析;可視化

論文摘要:將GIS技術應用于農村統計領域,通過制定統計行業空間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實現了系統與現有統計政務系統的數據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統計數據空間化處理、空間統計分析和多維可視化表達的技術方法體系,從農村統計業務流的角度進行系統數據庫設計、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塊設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系統原型并在國家統計局進行示范應用。實踐證明,建立時空一體化的信息支律平臺,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統計部門的政務信息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國民社會經濟信息化和地理空間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政務信息與地理空間信息的資源整合已成為數字政務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統計部門作為政府信息服務的窗口對數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統計信息和空間信息資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統計分析和更及時、更完善的統計服務。

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的統計部i7非常重視將地理信息技術引入統計工作中,作為信息標準化、自動化和社會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國人口調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綜合各種普查地圖開發了TIGER地圖服務系統,提供統計電子地圖瀏覽,并可以進行自動化制圖。日本統計局在1990年就開始陸續進行普查地圖數字化工作,并開發了普查繪圖系統(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統可編輯并繪制各種地域統計地圖。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眾提供統計數據外,還提供打印輸出統計地圖的服務。我國統計信息空間化管理和分析系統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比較迅速。“十五”期間,開展了“國家社會經濟統計地理信息系統建設”,該系統采用全國1:100萬比例尺行政區劃地圖和2004國家統計年鑒數據建立了基礎數據庫,實現了統計數據的瀏覽、查詢、數學分析和圖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國家統計局組織研發了“中國經濟監測預警系統”,重點解決中國宏觀經濟監測與預警及統計數據可視化等問題。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一直致力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的信息化建設,但由于傳統農村統計業務中數據的采集、管理與分析所涉及的技術方法導致數據在各個部門難以共享,統計數據通過文字圖表進行展現的表達方式單一,難以有效描述統計對象所包含的空間信息及其空間現象和規律。對統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挖掘與可視化已成為當前農村統計部門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行業空間信息系統建設標準與規范,基于GIS技術實現農村統計業務對象和內容的時空集成與整合將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有效途徑。因此設計和開發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一體化的信息平臺對于推動我國農村統計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系統設計

1.1設計原則

1.1.1數據的標準化

制定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行業空間信息系統建設標準與規范,包括農村統計單元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空間數據庫建設標準、農村社會經濟統計專題地圖產品制作與規范四項統計行業標準,定義統一的數據接口,以實現系統與現有政務系統的無縫對接以及各級農村統計部門之間多源統計數據的整合與共享。

1 .1.2融合政務工作流

系統功能設計要符合統計部門的政務工作流程,將系統邏輯與業務邏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實現復雜統計業務流程的自動化,簡單化。

1.1.3良好的擴展性

組件技術實現了軟件的復用和健壯的版本更新。利用組件技術將系統功能封裝為GIS組件對象和業務邏輯組件對象,通過組件對象的連接實現系統的集成,使系統具有良好的擴展性。

1.1.4數據的安全性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作為國家重要的信息資源,在信息前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統必須建立嚴密的密匙管理體系和授權管理體系,針對不同權限的用戶開放對應的功能,保證數據庫的安全性。

1.2總體設計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空間管理與分析系統在邏輯上分為數據層、應用層和表現層三部分。數據層負責多源異構統計數據及空間數據的采集、存儲和檢索,數據統一存儲于Oracle數據庫中,通過ArcSD〔空間數據引擎實現對空間數據(矢量數據與遙感影像數據)的訪問和管理。應用層將數據層與表現層連接起來,實現了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的查詢、分析與可視化等功能。表現層將應用層分析得到的可視化統計信息展現給用戶,并與用戶進行交互。系統框架結構如圖1。

1.3據庫構建

系統數據庫包括統計數據庫、統計單元代碼數據庫、空間數據庫和權限數據庫四部分。統計數據庫存儲農業統計普查數據,農村抽樣調查數據,農村統計報表數據和重點調查數據。由于統計標準和方法頻繁變動,在統計數據的組織上引入了“元數據”的概念。元數據是抽象出的對數據的描述性數據。將統計數據獨立存儲,使用元數據描述統計數據的時間、名稱、單位等指標體系信息,當統計標準變化時只需維護元數據即可實現數據庫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數據庫的靈活性和擴展性。統計單元代碼數據庫存儲分年全國各級統計單元代碼以及分年統計單元變更信息,統計單元發生變化時可通過統計單元變更信息表查看變更情況。空間數據庫分年存儲全國省、市、縣、鄉、村5級統計單元矢量數據和遙感影像數據。空間數據和統計數據通過統計單元代碼進行關聯。用戶權限數據庫定義了不同用戶類型的數據權限和應用權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戶對系統功能和數據的使用權限,實現對系統的安全管理。

2、系統實現

2.1統功能模塊

系統在功能設置上充分考慮了統計部門的業務需求。突出對統計數據的時空一體化查詢、分析及可視化。系統在邏輯上分為數據管理、系統管理、數據分析和多維可視化四部分。運用組件技術對模塊功能進行封裝,模塊之間通過開放的數據接口建立通信機制。

2.1.1數據管理

數據管理模塊是系統后臺數據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碼管理、統計數據管理、空間數據管理和時空數據查詢四部分。基于標準的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編碼規范,數據管理完成了統計數據庫和空間數據庫的數據交換、數據編輯和數據驗證;時空數據查詢包含同期統計數據查詢、歷史統計數據查詢、統計單元變更查詢與空間數據查詢,實現了時空序列上的高效數據檢索。

2.1 .2系統管理

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包含用戶管理、地圖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戶管理考慮到統計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對不同用戶給與不同的操作權限;地圖管理提供圖層的導入和刪除、圖層的顯示控制、圖層的順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統界面工具欄與顯示窗口控制、專題地圖模板與統計圖表模板的加載與刪除等功能。

2.1.3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是系統的核心功能,包含統計分析、空間分析、ESDA分析和統計模型庫四部分。統計分析功能可以對同期和歷史統計數據進行多種數學運算,提供運算結果輸出并完成與空間數據的地圖關聯。空間分析功能提供數據的空間量算、緩沖區分析、疊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對分析結果制圖輸出。ESDA分析封裝了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聚類分析、空間趨勢面分析、空間插值等功能,通過COM接口可以講分析結果與統計地圖進行有效交互。統計模型庫對多種數學模型、統計業務模型和空間分析模型進行封裝,用戶可以對模型進行組裝形成新的業務模型以滿足復雜的統計應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輸出以便重復使用。

2.1.4多維可視化

多維可視化模塊包括專題制圖、統計圖表、三維地圖和可視化集成功能。專題地圖功能將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進行關聯,制作各種統計專題地圖,并可對專題地圖進行輸出打印。統計圖表功能對統計數據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制作多種圖表數據,并支持圖表的輸出與打印。三維地圖通過對統計數據構建數字表面模型實現數據的三維可視化,進一步分析統計數據的空間分布規律,更好的為宏觀規劃進行輔助決策。可視化集成功能將系統與遙感影像數據進行集成,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與統計數據與數據庫中影像數據的集成展示,二是與系統與Google Earth的集成,實現系統數據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視化。

2.2系統界面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空間管理與分析系統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組件平臺結合Oracle 10g數據庫在VC++6.0平臺下進行開發,并在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進行示范應用。系統界面設計遵循美觀規范、風格統一、操作簡便的原則,主界面由六部分組成:菜單欄,狀態欄,統計專題,統計報表,統計分析,空間分析,如圖4。

3、關鍵技術

3.1變更單元時空數據查詢

對統計數據進行準確、高效的檢索是統計部門的重要工作,由于農村統計行政單元頻繁發生合并、拆分、劃撥、代碼變更等變化,導致難以將一定尺度上的農村統計數據進行時間維和空間維上的對比分析。針對這一問題,對統計行政單元和空間數據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對統計行政單元代碼和空間數據進行管理。同時采用雙向鏈表存儲結構設計統計單元變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樹搜索算法可以追溯農村統計單元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情況。這種存儲和查詢方式簡化了數據入庫操作同時可以進行高效的數據檢索,有效的解決了農村統計業務中統計行政單元頻繁變動帶來的數據變更問題,如圖5。

3.2空間探索性數據分析

統計部門不僅是原始數據的提供者,更應提供數據的分析、挖掘、預測等服務。空間探索性數據分析將GIS技術、空間統計學方法和統計數據相結合,克服了經典統計學中數據相互獨立帶來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統計對象間的空間關系和統計現象的變化規律。系統運用組件技術將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聚類分析、空間趨勢面分析等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封裝為ActiveX控件,與系統進行集成可以實現區域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在時空維度上的整體性、差異性和關聯性分析。

3.3統計模型庫

模型就是將系統的各個要素通過適當的篩選,用一定的表現方式描述出的簡明映象。統計模型庫提煉了系統業務邏輯,采用開放的模型接口構建,利用COM技術將統計業務中的傳統數學模型與GIS空間分析模型進行組合封裝,可以將傳統統計數學模型與GIS模型進行綜合運用創建新的統計模型,并允許在系統運行過程中對模型進行編輯,實現模型與業務系統之間的無縫、自動化集成。這種開放的結構使系統的靈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簡化了復雜統計任務的操作流程,實現了統計數據進行從空間分析到地圖可視化表達的“一鍵化”操作。

3 .4可視化集成

統計指標具有時空性,因此將統計數據加入地理維度和時間維度進行可視化可以形象直觀的展現統計數據的時空分布、變化情況。Google Earth實現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的無縫顯示,具有開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點。因此GIS與Google Earth的可視化集成為統計數據表達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手段。將統計數據與矢量數據進行空間關聯,然后通過數據轉換算法將系統空間數據轉換為KML數據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載顯示,用來監測較大尺度下的貧困地區、經濟熱點地區、指標異常地區等具有較好的效果,如圖6。

4、結論

農村社會經濟統計信息反映了農村社會經濟現象,必然要考慮統計對象的空間位置、空間狀態以及統計對象在空間上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將GIS技術運用于農村統計業務,實現對海量統計數據的時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統計部門提供深層的信息從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對農業經濟發展情況的準確把握。通過制定統計數據與空間數據標準與規范,不僅實現了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下屬各部門統計數據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決統計業務中因行政單元頻繁變動帶來的統計數據時空查詢以及空間數據更新和維護問題。系統模型庫對統計業務流程進行提煉,使系統操作簡單化、智能化,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經濟統計論文:淺談經濟管理類統計學教學改革創新

統計是一門通用的基礎課程,現已成為眾多管理類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就統計創新談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教育亟待改革的幾個問題。

一、統計學教材體系的創新是提高統計教學質量的根本

(一)統計學教材應更加注重新統計方法的介紹以及統計應用

作為經濟管理類的各個專業,開設統計學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提供數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教材的創新,應以統計思想為主線,以統計案例為依托,以介紹方法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統計軟件技術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同時不要忽視統計概念的準確性及統計術語的標準性,注意處理好統計學與其他課程內容相重復的問題。

(二)統計學教材內容應與統計軟件有機結合

統計軟件的應用使分析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相對簡單輕松、由枯燥變得趣味盎然。統計學教材中適當地介紹一些統計軟件的應用是相當必要的,在講解立體或案例過程中同時應用,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利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excel基礎上進一步介紹spss統計分析軟件。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統計學教師應注重學生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

(一)教師有機合專業知識講授統計分析方法

目前統計教學存在著統計教學與相關專業內容嚴重脫節的問題。統計學教師在講授統計理論、統計思想與方法時缺乏針對性,脫離實際的設例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專業實際的案例教學方式。學生學習了統計課程之后,在遇到專業問題時不知如何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解決問題,不會利用統計學的方法與技術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推斷與預測。這種狀況與統計學的教學目的相悖。

(二)教師有機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教學

為了推動統計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應強化統計軟件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現在的教學安排中統計學沒有上機操作的要求,有些統計學老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統計軟件的操作方法的傳授,還有些老師由于發現學生知識結構對掌握統計軟件有一定難度,學習統計軟件有畏難情緒,就不介紹統計軟件,使得統計軟件的應用成為統計教學中的瓶頸問題。這種現狀與市場對統計的需求相悖。

(三)教師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講授統計方法時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注重統計方法在其他各個專業學科中的應用,這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啟發式教學,學會按照個體與總體、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雙向互動式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識,發揮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是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為元素的教學體系。利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一定知識基礎,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找到統計學的方法和實際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三、通過考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統計學的考核應圍繞理論知識和綜合應用這兩部分內容而展開。

(一)通過筆試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核

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種類、特點、原則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論知識盡量轉化實際問題去測試,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

(二)重視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

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設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

1.撰寫調查報告

統計調查是經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應安排學生結合本專業開展一定的調查研究,讓他們親身感受調查工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考核他們,這樣會比單純說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學中可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以分析報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計算機操作

統計學教學還要求學生會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開展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統計電算化教學,課堂教學通過計算機演示,結合每一階段的特點適時安排學生上機操作,如繪制統計圖表、計算統計指標、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為檢驗學生統計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納入綜合考核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這就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統計學教學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素質,以達到統計教學的培養目標。

經濟統計論文:網絡環境下經濟管理類統計學課程教學的思考

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對高校的教學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統計學21世紀人類社會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重要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網絡經濟強力沖擊。無論是統計資料的收集、整理、儲存、、分析,還是統計的理論、方法、技術,都發生很大的變化。信息技術的進步,給統計學帶來發展機遇,同時也對高校的統計學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

統計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方法論學科,其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目前,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濟、金融等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針對本科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課程的教與學的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使學生了解統計思想,掌握一定的統計方法,是擺在統計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現代計算機普及和統計軟件普及的環境下,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結合統計軟件,提高其應用定量的統計模型以及科學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現代化的管理和決策的能力?

1 教學內容體系的安排

統計學是一門研究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解釋數據,從而認識數量規律,為企業經營決策等提供理論支持的學科。統計工作過程一般包括統計設計、調查、整理和分析4個環節。由于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統計數據的產生、處理方法等發生深刻的變革,這就要求對傳統的統計教學內容也必須進行必要的刪減與擴充。

教學內容要做到“三減三增”:減少詳細手工計算步驟與技巧,減少復雜的公式推導,改為公式內涵的剖析;減少部分淺顯內容,改為自學或課堂討論;增加“統計學設計性實驗”,增加“統計學軟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應刪減傳統手工統計的部分內容,減少復雜的公式推導。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統計思想的傳播,減少統計公式的推導。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處理數據信息的方法論科學,涉及許多數學公式。但是對于經濟管理類學生來說,學習統計學的目的是應用統計方法來解決經濟管理類問題。如果在統計學課堂上強調數學公式的嚴密推導,一方面與經管類開設統計學的初衷相違背,另一方面也阻礙了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統計的信心。對于一些淺顯內容,如靜態分析指標中平均數、眾數的計算等,可讓學生課后進行自學。

其次,應該增加與現代網絡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網上調查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網絡問卷設計、整理、分析的內容。現有的統計學教材幾乎都沒有提及統計設計,這可能與我國長期使用的統計報表制度有關。統計報表一般由國家統計局設計,層層下發,數據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慮統計設計問題。而在網絡環境下,不僅抽樣調查成為整個統計調查體系的主體,網絡調查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學教材中應該增加統計設計的相關理論,包括網絡技術條件下的在線調查方案、原始數據的在線分類匯總、數據的儲存和檢索方法、數據分析的計算機處理等的理論。

再次,增加各種統計軟件的內容。雖然市場上有很多關于統計分析軟件使用的專門書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軟件的使用手冊等,但現有的統計學教材幾乎都是理論知識的介紹、統計公式的計算,并沒有結合統計方法給出具體的軟件操作以及結果說明,這使得理論教學枯燥乏味,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最后,案例教學在統計學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內容選取的過程中,如何選擇恰當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可以通過網絡選擇適合每個不同小專業的特色案例。如對于金融類學生,可以選擇證券市場案例;對于營銷類學生,可以選擇企業調研類案例;等等。

2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經濟管理類統計學課程存在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的問題。如筆者所在的學校統計學課時只有48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驗課16學時。為了緩解這種矛盾,應將課堂教學、課外練習、學生自學等多種方式統一起來。計算機的普及使各個學校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都發生變化,教學方法上出現多樣化的趨勢。統計學教學引入案例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多種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強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后分組大作業的形式,讓學生直接參與完成調查問卷設計、調查方案設計等,使學生真正體驗從數據收集、整理到數據分析及解釋的全部統計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 案例教學

根據經濟管理類與其他專業不同的特點,選取緊密結合實際,具有專業特色且生動有趣的實際案例進行剖析,闡述統計方法選用的條件、背景及分析研究過程。通過對案例的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提煉和掌握具體的統計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學的統計理論落到實處,使抽象的方法、公式變得十分具體,拉近理論與實際的距離。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把基本知識闡述與統計學前沿進展及熱點介紹結合起來,這將會使得課堂生動且有時代氣息,有助于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觀點。

2.2 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

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統計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應用,做過多的統計公式的推導顯然意義不大。因此,在統計學的教學理念上,應力求淡化統計方法的推導和計算,而重點突出統計思維的建立,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統計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工具。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分析的。現在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計算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又如動態數列中用最小平方法進行長期趨勢測定,手工計算量比較大,尤其在測定拋物線、指數等趨勢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體的趨勢方程計算通過統計軟件完成。

2.3 課堂教學結合統計分析軟件應用

由于統計學課程定量分析內容較多,具體計算過程非常復雜,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對統計軟件應用的教學。目前統計軟件比較多也比較雜,在選擇教學軟件時,要注意選擇操作比較簡單、實用,適用面比較廣泛的軟件。在筆者所在的學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軟件。利用spss軟件,能方便、快捷地處理統計數據,使教學過程變得直觀、形象。統計分析課程在采用spss軟件教學后,可使數據的圖表演示、數據計算、數據分析等整合,理論教學不必將大量時間浪費在公式的推導和數據的運算上。學生只需要掌握統計分析方法的原理,學會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各種統計方法的本質。在理論課上,主要側重于從實際問題引出基本概念,講清基本原理,側重于分析不同的統計方法其適用條件、適用數據類型,通過案例分析講清楚相應統計知識的應用,而統計計算則由軟件完成。重點說明各種方法使用的條件以及spss輸出統計結果的分析,從輸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結論,如何進行合理地解釋。

2.4 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于經濟管理類學生來說,學習統計學的目的是運用統計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的經濟和管理問題。因此,必須通過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利用上課時間,組織學生模擬統計實驗;請政府統計部門的人員進課堂介紹統計方案的設計、數據的收集與處理、統計分析報告的撰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統計知識分享身邊的實際問題和管理問題。如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求學生組成團隊,針對一個具體的問題,如“對大學生逃課問題的討論”“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分析”“大學生圖書館資源利用情況的分析”“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分析”等,進行具體的調查問卷設計、調查方案設計,收集相關數據,并采用spss軟件分析,選擇恰當的統計處理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分析結論,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建議。

2.5 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網絡經濟條件下,應該把教室變成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和交流思想的平臺,通過網絡課堂、e-mail等,把教師的講授從課堂拓展到課外;把學生的學習從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計算機網絡;把教學的方式從課堂的面對面拓展到網絡的心對心。這樣才能使大家對統計學感興趣,暢通師生交流渠道,進行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教育,把統計知識的獲得從被動的灌入轉到主動地獵取。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傳達更多的信息,統計教學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和現代化的教學條件。比如制作精品統計學課件,把比較抽象的理論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淺出;建設統計學課程主頁,鏈接相關知識和參考資料,擴大學生的統計學知識面,了解統計的最新發展和動態;提供分析的背景資料和統計軟件,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集體攻關、團隊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創新

在網絡環境下,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的教學目標也發生改變,通過統計學的學習,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實踐能力。考試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課程目標的實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統計學課程成績評定一般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其中平時分占總成績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總成績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僅限于課本理論知識,這使得學生在考試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記憶、課堂筆記的抄寫,不能考核出學生的真正水平。統計學計算量大,短短2個小時的考試,試卷能夠涵蓋的內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計算機普及的情況下,對學生的考核也應該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而變化。考試應著重于學生統計知識的應用能力,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方式不應局限于傳統的課堂閉卷考試模式,而應采取綜合考核的形式。

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很多情感體驗、直接經驗的獲得并不是一種直接書本知識的活動,很難通過考試來衡量。平時考核作為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個人能力。平時考核內容主要包括出勤、課堂表現、平時作業、上機操作和調研報告。平時作業分為書面作業本作業和電子實驗報告兩類。書面作業主要有平均指標、變異指標、假設檢驗、相關分析等。電子實驗報告作業人手一份,各有差異,有利于防止個別學生抄襲作業,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觀性。對軟件操作、調研報告的考核主要是檢測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和對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統計學教學中,統計圖表、時間序列分析、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等的學習都要結合軟件進行。筆者在上課時,主要通過一對一面試提問的方法來確定統計軟件操作的成績。調研報告是考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有效手段,從統計調查設計和統計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到通過樣本進行總體估計、檢驗等方面均有涉及。這種考核方式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還使學生更具有參與感、成就感和現場感,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但由于調研報告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耗時比較長,建議在講抽樣調查的時候就把選題提供給每個小組,讓他們開始進行統計設計。調研結束后,每個小組需要提交調查分析報告、個人評定、小組成員分工等書面材料,根據這些書面材料對小組每個成員進行評分。

期末考試仍然采用筆試的形式,重點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計算分析能力。考試時間一般在2個小時以內,題型設置可以多樣化,允許學生攜帶計算器。最后在學生綜合成績評定的過程中,筆者建議平時成績和期末試卷成績各占50%,著重對學生基本統計技能的考核,扭轉學生“輕平時、重期末”的錯誤思想,形成主動的學習氛圍。

4 小結

iversen等認為:“計算機與教學環境的結合,尤其是界面越來越方便友好的統計軟件的使用,已經使舊的學習方法,特別是記憶并運用統計公式,不再適用于大部分學生,很多學生在學習統計時,公式反倒成為一種障礙。我們堅信,不用公式,也照樣有可能獲得統計思想的深刻理解。”網絡環境下,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因此,需要進行統計學的教學創新,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學生考核等各個環節都進行有益的探索,把創新的思想貫穿于每個教學活動中,強調實際應用,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也提高學生的統計應用能力。

經濟統計論文:淺談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

筆者分析了在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高職經濟管理專業如何有效地開展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進行了探討。

一、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1.課程特點。高職統計學課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學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數據,并通過統計所特有的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表明所研究的社會經濟現象的規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發展規律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作用,描述社會經濟現象數量之間的聯系關系和變動規律的一門課程。該課程一般開設在政治經濟學,計算機基礎,經濟數學之后。由于該課程主要是與數據、信息打交道,課程教學內容顯得繁瑣而枯燥,高職類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欠佳,一開始往往便對課程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感。

2.教學方法。很多高職院校教師在統計學教學中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講授理論、原理為主,忽略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如在課時分配上,在統計定理,統計方法及數學證明上花大量的筆墨。在數據處理環節的教學中,沿襲傳統的數據處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計算器進行手工計算,結果學生將大量的時間沉埋于繁瑣的數據處理中,甚至導致學生對數據產生厭煩心理。現代信息技術和工具飛速發展,各類信息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企業的各個經營管理環節中,統計工作更是如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的問題面前束手無策。

二、高職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數據的熱愛。高職教育,應該以“理論夠用”為原則,以學以致用為目的。強調和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培養學生對經濟問題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學內容上應該盡量地減少對數理統計定理和方法的證明,緊密結合社會經濟問題,以社會經濟的實際案例為引擎,引入對統計原理和方法的介紹,培養學生正確選擇和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經濟管理類學生必須具備正確處理數據和分析數據能力。因此,統計學課程應引入一定課時的實驗教學,介紹相應統計分析方法處理數據的軟件,如spss、excel等軟件,并要求學生動手實踐,運用統計軟件來處理數據,得到規律,并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解釋和討論。通過實驗教學,增加統計軟件的介紹和運用,代替了以往繁瑣的計算過程,切合了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也適應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在軟件的操作中獲得了技能與成就感,甚至能夠激發出學生對數據的熱愛。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運用能力。①豐富案例教學。統計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隨時注意收集經濟生活中的實例,自身積極地參與社會統計實踐活動,統計調查活動,積累統計案例資料,將課堂教學貼近生活,甚至將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問題如某公司不同地區銷售額的統計分析及銷售策略抉擇問題呈現給學生,增強課程的情景性。②增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統計學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是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學生統計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驗證。在實踐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討論式學習融入其中。③多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統計學中較多概念和知識點是相互關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擅于利用各個知識點的關系,采取環環相扣,設置懸念,啟發學生思考的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發現數據背后的事實。

3.教學資源的配套及優化。一是學校硬件和軟件設備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都缺乏統計學教學所需的實驗室,教學軟件以及統計軟件,這成為統計課教學改革的一大障礙。二是加大師資力量的培訓。統計學課程對教師有較高的要求,不僅教師要具有經濟管理知識背景,深入廣泛的統計知識,還要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對大部分年輕老師而言,統計實踐經驗缺乏,對統計原理的運用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和鍛煉。而部分教師,在運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的操作技能上還比較欠缺。學校還需要加大對教師知識結構、素質、技能培訓的支持力度。

總之,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傳統的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必須改革。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各個環節相互銜接,才能提高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經濟統計論文: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教學策略研究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是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關于搜集、整理、匯總、描述和分析數據資料的方法和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斷和決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它不僅是高校經濟管理類的核心課程,而且也是此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由于統計學本身具有概念多、復雜難記、公式多,難以理解、容易用錯、實際應用比較靈活等突出特點,所以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應引起教學者的注意。

一、培養學生的統計理念

統計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統計理念。學生應能看懂大部分統計學課程教材的內容,不需要教師照本宣科。統計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通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不僅要教授學生統計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具備一種統計理念,養成定量思維的習慣和掌握定量思維的基本方法。我國的大部分經濟理論研究偏重于演繹推理,較少用數字說話,有時由于數據不足使讀者懷疑其科學性,大大降低了說服力。為了避免此種情況,在教學中就應培養學生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學會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數據的技能,通過調查或試驗,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數據,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和分析,并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由數據到結論,才能得到對此項研究的正確認識。即在統計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將講授課程作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輸一種定量思維方式或一種定量分析工具。

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統計學教師應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消化”。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 在教學過程中找到適當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先簡明直觀地介紹基本內容,并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力求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內容、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學生體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最后及時總結基本內容,一個知識點應有一個小結,全部的內容應有一個總結,小結和總結是對基本知識點的強調和歸納。

(二) 在教態上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適當的教師用語,來提高學生對統計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語言表達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如對基本知識介紹時,教師用語的使用必須準確、嚴謹,節奏平緩,以期達到學生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時,教師的語言則應輕松、活潑、幽默,節奏富于變化,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對基本內容總結時,教師用語則應簡潔精練、濃縮概括,節奏稍慢一些,這樣有利于學生記憶和應用。

2.通過對知識加工,增加知識的應用性和趣味性。統計學是一門夾雜數學內容的學科,大部分學生都很畏懼繁瑣的公式,所以在講授統計學時,教師必須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應盡量列舉統計與社會、統計與經濟、統計與日常生活相關聯的事物,引導學生用統計的眼光認識世界。在搜集案例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搜集資料的途徑, 如國家公布的國民經濟各種統計資料或各類媒體報道中的統計調查數據,以及在實際調查中得到的各種資料和生活中學生認為有意義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團員所占百分比來講解“結構相對數”。

(三)在統計學考試試卷安排上來說,可以借鑒西方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考試的方法,把考試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試卷上直接給出。

事實上,這與強調學習統計學重在能使用統計方法處理具體統計數據的要求是一致的,對公式的推導證明是統計專業的學生要掌握的東西,而非統計專業的學生只要能熟練使用統計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應用條件就可以了,這種將統計學的相關公式給出的做法,在國內統計學考試中幾乎沒有出現過,而在西方的相應課程考試中則是普遍現象,如英國的一些課程的考試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普遍采用的,統計學也可以借鑒這種形式。這里指的是在統計學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案例情況的熟悉,運用所學的統計理論和統計方法對案例中待解決問題進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辯論,并選擇若干統計方法進行實際計算和分析,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比較和評價,從而選擇一個比較優良的解決方案的過程。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素養

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在新形勢下,教師不僅要有牢固的本專業知識,還要具有足夠的經濟管理知識,能在實踐訓練中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要做到這些,教師的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統計教師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綜合知識,加強各個方面技能的培訓。

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學教學,雖然對學生不需要講授過多復雜、高深的統計理論和方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降低了對統計學授課教師的要求,相反,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統計學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對統計學學科知識結構的把握。

在統計學學科上要達到一定的積累,及時更新和完善知識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統計學原理、概率論、數理統計及相關的統計知識,還要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的統計軟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統計學科的發展動態。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

教師在上崗前必須經過教學理論的培訓,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剖析,結合學科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屬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技能,必須能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 對任課班級的專業相關課程的了解。

教師應對所授班級的專業核心課程有所了解,盡量利用學生熟悉的專業實例來講解統計理論方法,在介紹最新統計知識時能與學生熟悉的專業應用相聯系。這樣,不但使學生將知識貫穿起來,應用自如,而且還可以加深師生間的感情,更便于與學生溝通,進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提高與統計學課程相關的實踐活動能力。

統計學教師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講臺的,他們長期從事教學活動而缺乏統計實踐活動的鍛煉。因此對企業經營的規劃、預測和管理的統計工作,教師的實踐經驗明顯不足。這樣統計課程就無法和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際聯系起來,教師的講課無法給管理的專業實踐提供幫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很難得到提高,這恰恰是一些統計學教師需要提高的方面。

學習理論是在課堂,檢驗是否掌握了知識理論一般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注重理論與實際之間的關系。運用案例教學法時,可以把案例設計成問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嘗試解決問題,把學生的各種解決方案與實際解決方案進行比較并開展評價,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判斷能力。

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來源于實際,又高于實際,在實際中完善理論,反過來理論還應應用于實踐中,指導實踐。在統計學課堂上,傳授理論的同時,還要注重統計學理論與現實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一)課前準備方面,在每章結束的時間,安排學生對下一章預習,除了對新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該章在現實中的應用體現,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關的問題,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課程安排方面,在統計調查、抽樣調查等章節的教學中,安排學生以組為單位,對周圍的企業單位或社會進行問卷調查。每一小組通過設計調查問卷的問題、確定調查方式等,整理調查問卷數據,歸納調查結論,為企業和社會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促進企業或社會在某方面的發展。

(三)教材設計方面,設立附錄收集一些從政府部門的統計信息,及報刊雜志中有關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資料,說明如何利用統計知識解決經濟管理專業方面的實際問題;還可列出典型案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數為55 239人,后期統計捐款總數為441億元;受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影響,我國共持有美國國債5 187億美元,較6月份大幅增持149億美元,中國仍是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國;世界上每4個新生嬰兒中有一個中國人等。

五、結論

在統計學教學中,針對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還需要不斷的提高統計學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知識素質,進而使統計學的教學得到進一步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爆乳无码av无码波霸| 无限资源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人与禽2o2o性论交| 66lu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人妻天天爽夜夜爽一区二区| 日本亲与子乱人妻hd|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爱爱小说视频永久免费网站| 日韩av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a级三级三级三级| 男女啪啪高清无遮挡免费|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 黑人巨茎大战中国美女| 特级黄www欧美水蜜桃视频|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亚洲av无码久久| 日韩av无码午夜免费福利制服|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玩弄人妻中文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gl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77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少妇性l交大片7724com|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50岁老熟女高潮喷水|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乱码国产丰满人妻www| 波多野结av衣东京热无码专区|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免费a级毛片子|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亚洲欧洲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