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3 04:40: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小學音樂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陶冶兒童的情操,培養兒童的心靈美起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教育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徹到教學始終,對低年級學生以進行節奏、音準訓練為主, 并適當進行識譜教學, 讓學生在節奏、律動中去感知音樂的美。
【關鍵詞】音樂教育 三段式 教學 創新 感知
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結構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對于正處在青少年成長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完善的音樂教育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智能、心理、品質以及行為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抓好基礎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1]
三段式教學的研究以現代教學理論、課程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眼于課堂結構科學化、程序化、靈活化、多樣化,形成40分鐘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結構。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課堂,把課堂優化為“激趣說標;嘗試探索;應用評議”三階段模式。該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填鴨式”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教學由重“教”到重“學”的轉變,創設了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教學情境,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的目的。
小學音樂教育激活學生思維發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音樂教育對人腦潛力的開發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的左右半腦功能各異,左半腦主要是側重邏輯思維的運行,而右半腦主管形象思維和記憶功能,使左右腦得到均衡發展是開發人腦潛力的重要途徑,而音樂教育實質上是對學生的形象思維進行鍛煉和開發,因而十分有利于人體右半腦的發育。美國心理學家費朗西絲·羅斯特曾經做了一個歷時8個月的對比實驗,發現“音樂教學能改善兒童的空間智力,并且持續很長”,接受音樂教育的兒童能夠在影響科學概念發展的空間智力上平均提高了46% ,同時在語言記憶力和反應力速度上也有明顯提高。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學生們無論是唱、奏、聽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而且要調動記憶、想象、思維以及感情等各種心理過程積極參與,即所謂“全神貫注”。教學中學生演唱或視譜的過程實際就是訓練集中注意力的過程,而且知覺和動作要相互協調,既鍛煉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也使學生通過讀譜與視唱記憶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反應力的敏捷程度和整體記憶能力。[2]正如法國文豪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學,一把是數字,一把是音樂。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注意”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種心理現象。除睡眠外,只要是在清醒狀態下,人的注意活動問題總是經常地在進行著的。 “注意”可分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兩種表現,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都會表現在集中性、穩定性、分配、轉移等方面。
三段式教學的研究以現代教學理論,課程理論為指導,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著眼于課堂結構的科學化、程序化、靈活化和多樣化的研究,形成40分鐘的最佳分割——三段式結構。 “三段式”教學法把非智力因素引入課堂,把課堂結構優化為“激趣說標;嘗試探索;應用評議”等三階段模式。
第一階段為前l0分鐘。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多種手段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其教學要求必須達到趣、疑、美、奇。在這一階段中,因為開始上課時,學生的注意力還會停留在上一節課的某些內容或課間活動的某些事情上,需通過“組織教學” 以引起對新課的有意注意.教學內容一般為基本功訓練與師生同練加知識傳授;也就是在教學新知識時加以基本功的訓練,如發聲練習、節奏練習,音樂知識,聽覺訓練等等。
第二階段為中15分鐘。是利用第一階段創設的最佳教學情境,在學生情緒最高昂,注意力最集中的理想狀態中講授新課。利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動力,推動智力因素的操作,即通過師生雙邊勞動產生“教學共鳴”,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這一階段是40分鐘課時的主要內容。在形式與內容上是豐富多變的。大致可分為三點:1.視唱(奏)練習。2.歌詞的處理;3.音樂的欣賞與賞評。這一段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重新組織教材,優化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
第三階段是后15分鐘。是把“第二階段” 的教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完成效果反饋,促進思維的發展。主要通過增加學習時的趣味性和活動性,加深對學習的音樂作品的理解和鞏固,它是中段15分鐘的延續,但形式不同,年級段又各不相同。一般方法為律動表演、即興表演、集體舞、歌表演、音樂小品、器樂演奏、創作練習等形式對所學的音樂作品進行完整的二度創作,加強對曲子的鞏固反饋。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須具有藝術性,要自然、和諧、貼切,要給學生以余音繞梁回味無窮的感受。
第一階段(前10分鐘):以聽歌曲旋律做律動進教室,使學生對所學歌曲有初步的感受(無意注意)。其次,讓學生辨別烏龜、小兔子的音樂形象,從而引出青蛙這一形象(有意注意),并且運用電教手段向學生展示青蛙張大嘴巴唱歌這一形象引導孩子們練聲(從無意注意轉向有意注意)。
第二階段(十五分鐘):通過讓學生做“摘蘋果”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練習視唱(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結合),然后自學歌曲(有意注意)學會歌曲后,再用“小擂臺” 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意注意)。通過以上安排,使這一環節有松有緊,有張有弛,使學生始終處于飽滿的學習狀態中。
第三階段(后十五分鐘):作為這一課時的拓展,應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歌曲教學之后,讓學生進行歌曲表現,讓他們自由地給歌曲編配動作或自由選擇樂器為歌曲伴奏(無意注意),其余學生評價(有意注意)。最后讓學生說說這一節課的收獲以及不足(有意注意)。
總之,每一節音樂課的安排,都要有精心計劃,切實做到唱、練、視、動時間支配合理,既要防止課堂教學拖泥帶水,顧此失彼現象, 又要充分利用40分鐘有限時間,科學地組織教學,使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象磁鐵一樣,把每個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與學的活動中來,做到了老師教的主動,學生學的主動,進而做到教學相長、相得益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段式教學的啟示
“三段式” 的教學方法改變了以往“填鴨式” 的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教學由重“教”到重“學” 的轉變,創設了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的教學情境,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水平。
(一) 充分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進行素質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關鍵在于教師主導性的發揮,主導作用在于為主體服務。“三段式教學” 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探索,遷移內化知識,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指導學生運用新知識等。教師的“導”貫穿教學全過程.在教師多方設法的引導下, 學生學會了“漁之技”、“學之法”。
(二) 有效地促進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教法應成為學法的示范。讓學生從“學會” 向“會學” 發展。“三段式教學” 中的“探索新知” 這一步就是要求教師教給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方法。如學譜的方法、創作的方法、欣賞的方法等。 “遷移內化” 就是要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把知識進行整理,總結學法和規律。這兩步是相互呼應,使教法與學法有機統一。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審美能力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對于學生音樂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注重通過創設學習情境的形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音樂知識,去欣賞音樂的美,感悟音樂的美。例如在學習第六冊中《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學生播放歡快的音樂,并讓學生觀看視頻。通過視頻教師給學生展示出一些美麗的山水風景,帶學生到山上去玩。學生首先會被動人的視頻吸引,陶醉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感受美的場景,接著產生學習興趣。在這種情境中教師引入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會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欣賞和學習新歌。歌曲中:“采蘑菇的小姑娘,背著一個大竹筐,清早光著小腳丫,走遍樹林和山岡”,“換上一把小鐮刀,再換上幾塊棒棒糖”等生動的形象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再加上優美動聽的旋律,學生會“沉醉不知歸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欣賞到了音樂的美,看到了音樂的旋律和韻味。
二、小組合作學習,相互啟發審美思維
合作學習是一種促進學生審美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和感悟美。每一個學生都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在溝通中會更加深刻地感悟音樂的美。例如在學習第八冊中的《我們多么幸福》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先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去根據歌詞討論。通過第一段的討論,學生會暢談幸福的往事,勾起學生很多美好的回憶,感受到在祖國懷抱中愉快學習的幸福感;第二段學生會發現角度發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在教師培育下學生學習成長的歡樂,從而讓學生珍惜現在的生活;談到第三段學生的心情會非常愉快,心里美滋滋地,他們會明白自己是在幸福的環境中成長,他們是幸福的一代,自己應該去努力,不辜負長輩的期望。在音樂的感染中,學生會在一種愉快的情境中,發散自己的思維,開闊自己的眼界,張開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幸福”是一個很好的字眼,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把它和一些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學生們通過討論,就會把“幸福”和一些“美好”的事物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對于美好事物的感悟和理解。在相互討論中,學生的審美思維也得到了發散和展開,促進了學生審美情感的發展,實現了學生學生人格審美的完善。
三、變化表達形式,觸發學生多重感官
音樂主要是靠學生的聽來欣賞的,可是在實際教學中,聽是完全不夠的。教師需要啟動學生多方面感官,讓學生去欣賞音樂,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和韻律。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欣賞到的音樂用學生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學習了第七冊的《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用自己的形式去表達對于音樂的理解。學生的欣賞需要從歌曲的情緒、聲音、聲部的和諧等方面去思考。有的學生用詩歌、舞蹈、繪畫、小組演唱、打擊樂器伴奏、律動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了他們對于音樂的欣賞能力。擅長寫作的學生用詩歌詮釋了音樂的美,擅長繪畫的學生用圖畫展現了音樂的魅力……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現了音樂的魅力。音樂知識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音樂教師要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夠輕松地學習,受到音樂美的熏陶,快樂地成長。
四、問題帶動思考,調動學生主動探究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學生思考起來的時候,學生才能夠在頭腦中形成對于音樂知識的探究和思考。播放音樂,旋律的起伏跌宕會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有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明白應該從一個什么方向去欣賞音樂。例如在學習第五冊中的《只怕不抵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分析一下這首歌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應該用怎樣的情緒去演唱呢?你能從歌曲中獲得什么信息?有了問題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就知道了該思考什么,就會進行積極地探究。通過思考學生會發現歌曲以進行曲的節奏、平穩級進和跳躍交替出現的旋律,描繪了兒童團員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戰斗精神。有了這樣的認識后,學生自然也會掌握應該滿含深情地去演唱歌曲。學生思考起來后,對于美的感悟會更加直接和深刻,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總之,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學生親歷學習過程的。只有學生的大腦經歷了頭腦風暴后,學生才會提高自己的認識和審美。學生的心靈會得到凈化,情操會變得更加高尚,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會有更加深刻的感悟。音樂教師要變化教學方法,用教師的誠心、愛心、耐心將學生帶入美妙的音樂世界,架起一座座美的橋梁,為學生的人生增添幾分色彩。
摘 要
20世紀末誕生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多方面地滲透到傳統的音樂教育學及音樂活動中,并且在教學與活動中表現出色。本文主要立足于小學音樂教育,從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教學及課外開展的文藝活動(以演出為主)出發,闡述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其帶來“恩惠”。1、音樂教學中的直觀性與音響化——文字、畫面與音響的結合;2、音樂活動中音樂的質量有保障;3、縮短教師的準備工作的時間,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關鍵詞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 小學音樂教學 課外活動
說起“電腦音樂制作”或“MIDI”,在當今社會上,對于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來講,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紀末“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以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就多方面地滲透到音樂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表演藝術中,聲樂歌曲的MIDI伴奏,音樂教育中利用軟件進行視唱教學……等等,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業績如何?實事求是的說,優點多于缺點。本文闡述就是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業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對小學音樂教學及活動的積極影響。
在進入主題前,首先讓我簡單介紹“電腦音樂”。電腦音樂是指利用多媒體電腦及與音樂相關的軟件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來的音樂(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們就知道“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是生產“電腦音樂”的一種方法、手段。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包容MIDI技術與數字音頻技術,這兩項是它的核心。在PC電腦沒有介入音樂前,MIDI就是音樂制作的代名詞。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出現與MIDI技術的融合,就形成了電腦音樂制作系統,對于這一系統的操作就是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本文主要闡述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之后,它給音樂教育事業(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恩惠(至于具體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主要是文藝活動,特指演出)兩個方面。前者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拓展。抓好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是頻繁的,而且內容相當豐富多彩。這無形當中就加大老師的工作量,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時您是為小學音樂教師,會使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應該說工作起來會相對輕松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在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予我們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方便。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堂教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Cakewalk音序軟件)進行視唱教學。我們可以預先把將要學習的視唱曲或節奏練習曲制作在電腦中,上課時利用電腦音樂軟件將其用各種樂器的音色播放它,這樣既可以節約我們的備課時間,也可以使視唱教學變得稍微活躍些(演奏樂器音色的變化);另外,利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與傳統音樂教育手段相比,如:課前或上課中抄譜……等)。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Encore制譜/音序軟件)進行音樂知識(樂理)教學,可以使音樂理論與實際音響聯系在一起,可使音樂理論知識更為直觀,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我們講滑音。傳統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用語言進行描述(因為鋼琴無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可不一樣了。通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預先在電腦中利用軟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課時將其播放,讓學生對滑音這個概念有個從文字到音響的統一認識。
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序軟件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培養更是體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勢。除此而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還可應用在唱歌教學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賞教學中進行總譜瀏覽、簡單的曲式分析、認識樂器及其音色特點等等。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外活動
小學音樂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課外活動,通常我們小學音樂教師所涉及的課外活動大部分是文藝演出。說起文藝演出,音樂教師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樂,什么舞蹈音樂、歌曲聯唱伴奏呀……等等。這些都需要去準備。為了避免重復或與別的單位相似,力求創新。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辦?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您排憂解難。
利用音樂軟件(如Cakewalk音序軟件)進行簡單的獨唱歌曲、合唱伴奏制作,或者進行聯唱伴奏音樂、舞蹈音樂的剪輯。如果學校有自己的電化教育教室還可以利用音樂錄音軟件進行簡單的音頻制作,這樣有助于聲樂節目排練。如果演出經費比較充裕,可以考慮部分聲樂節目的音頻先期制作——進錄音棚(為避免臨時突發事件,如聲樂演員嗓子啞或不能上場……等問題)——做兩手準備。這樣一來,通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介入可大大提高演出質量,保證演出能順利進行。
應該說了解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并且會懂得使用的小學音樂教師已經體驗到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我們工作帶來的恩惠。我作為師范學校的音樂教師,通過以上初淺的論述“電腦音樂制作對小學音樂教學及活動的積極影響”,希望師范院校的同學能正確認識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認真學習,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面對自己的工作;同時也希望通過本文能與更多的同行交流,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為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與交流做些貢獻。
音樂教學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陶冶兒童的情操,培養兒童的心靈美起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教育要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貫徹到教學始終。對低年級學生我以進行節奏、音準訓練為主,并適當進行識譜教學,讓學生在節奏、律動中去感知音樂的美。
從情趣出發,讓學生得到美的啟蒙。學生剛剛開始接觸基本音階時,教師要把七個音符寫在黑板上,用漢語拼音標上唱名,然后再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教學生認識,教師用琴伴奏,學生隨著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雖然做到了基本會讀,會唱,但是音準,特別是半音還是掌握不好。用這種辦法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可根據兒童的特點,以“聽”為主激發興趣。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兩個組來做游戲。一組學生拍一下手喊4,另一組學生再跺一下腳唱fa;再拍一下手喊6;另一組就唱la;再拍一下手喊7;另一組學生就唱si……經過這樣反復多次,既有音程的變化、組合,又有一問一答式的游戲,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音準感,而且培養了注意力,逐漸引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剛剛入學的學生特點是好動,如果一堂課讓學生坐著不動,他們會坐不住的,所以當學生對一首歌基本上能唱之后,就要選擇恰當的動作配合。比如:在教唱《小袋鼠》這首歌時:“小呀小袋鼠,摘呀摘果子,果子放進大袋子,……”我就選擇簡單而又適當的動作,教學生邊唱邊舞,結合“體態律動”,彈2/4拍子的音樂,進行訓練,這時可要求學生在音樂聲中做摘果子與放果子的動作。摘果子是強拍,將摘下的果子放在籃子里是弱拍。當我把這首歌的動作全部教完時,學生就完全掌握了歌詞和強弱規律,同時也理解了歌曲的內容。
從育人的目標出發,進行審美教育。我國小學音樂教材中的大多數歌曲,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百唱不厭的優秀作品。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理解歌曲內容,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如,我在教學生唱《向著國旗敬個禮》時,先要求聽《國歌》,出示印有國旗飄揚的圖片導入,再結合課本中的插圖或校園的升旗儀式,引導學生認識國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然后,教學生讀歌詞,并根據歌詞,讓學生找一找這首歌中哪幾個詞、字要讀重一些,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國旗的意義,并告訴學生在升國旗時應注意什么?如何向國旗敬禮等。我引導學生有表情地歌唱,“愛祖國、愛國旗”要求唱得肯定些,“向著國旗敬個禮”中“國旗”兩字要求唱得突出些,“敬個禮”要唱得堅定飽滿,“敬禮”要求熱情。最后教師小結:國旗是我們國家的象征,我們愛國旗,尊敬國旗,就是愛國家,愛我們自己。
從創設情境出發,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審美教育。我在教音符時值的長短時,讓學生通過自己行走的步伐“嗆嗆|嗆嗆”,感受四分音符的時值和四二拍子的節奏特點。然后,再進一步通過學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兩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鬧鐘的走動聲“嘀嗒嘀嗒”來認識八分音符的時值。低年級學生沒有分數的概念,對八分音符比四分音符短常常不能理解,且易記錯。在講解時我用一張紙,一裁為二,取出其中一張(上面寫二分音符),告訴學生一張紙裁開,其中的一張就好比是二分音符。我仍用一張紙裁成四份或八份,分別表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這樣講解,學生就易于認識八分音符確實比四分音符短的道理。為了使簡單的節奏練習變得饒有興趣,我還選了幾首兒童熟悉的8小節或6小節的短歌,由學生按練習中的順序拍手,我在琴上奏出旋律。通過以上練習,不僅可以使單純的節奏練習與旋律結合起來,增加了音樂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培養了兒童隨音樂的節奏拍手的能力。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一步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的了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一、根據學校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并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余可調節情緒,有利于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電子琴鋼琴音色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范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使音樂課更加生動活潑
隨著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素質教育的提出,我國小學音樂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賞識教育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教育財富和精神財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賞識教育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認識賞識教育進課堂的重要性,并對音樂教育中的賞識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規律,活躍音樂課堂,培養具備二十一世紀高素質的小學生。在新課改下學生的頭腦不再是可以被裝滿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教師要千方百計保護好學生最珍貴的東西——自尊心,尊重孩子、賞識孩子、鼓勵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沒能找到教好孩子的方法。”教育的責任就是要讓每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
一、賞識教育的意義
“賞識教育”是每位家長和教師都使用過、無意中又遺忘了的教育,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方法,是讓家長和教師成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靈、盡展潛能的教育。“賞識教育”是讓家長、教師和孩子生命和諧、兩代人成為朋友共同成長的教育,是家長和教師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歡樂中學的教育,是讓孩子天天快樂、家長和教師日日贊嘆的教育。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是熱愛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無形生命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是溝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間交往的橋梁,能讓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覺,還孩子金色的童年。
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賞識教育”可以幫助失敗者找回自信和發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廈,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信任孩子是賞識教育的原則之一。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怯懦的學生,他們不敢回答問題,不敢進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頭看老師一眼。孩子們既有脆弱心態又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前者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環境才能激發出來。因此我們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勢、信任的語言和信任的力量來激發他們。幫學生們樹立自豪感,就要給學生力量,讓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變得更加自愛、更加自信、更加自強。在多年的音樂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聲音非常陌生,因為他們聽到自己的聲音是由耳骨傳送的,與聲波傳送的有所差異。針對這點,我經常使用電腦對學生的歌聲錄音,讓他們了解自己那美妙的音色,激發他們的演唱激情。
三、教師要用賞識性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賞識性評價,首先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注意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贊許等賞識性的評價。其次,還要有一顆賞識之心,無論是成績還是過錯,都要用母愛去包容他們,隨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要讓每一個學生在我們的賞識中快樂成長,使他們在賞識性評價中獲得自信。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我和藹的態度、激勵的語言和親切的引導,化解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學生的心靈。在這樣一個充滿關愛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學會了欣賞別人、寬容同學的錯誤。而寬容產生的巨大力量讓學困生消除了內心的自卑和怕失敗的局促,能愉悅地接受老師的幫助,在課堂中品嘗被人尊重的喜悅,感到自身的價值。
四、讓學生在賞識性評價中獲得方法
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賞識性評價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學習中的動手操作活動,本質上是一次獨創性很活的精神之旅,是一種從書面知識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因此,通過賞識評價來營造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非常必要。如何在賞識的同時進行引導,使學生興趣盎然的同時學到學習方法?教師的巧妙引導顯得特別重要。
在教學中,我始終把“賞識”與“引導”融為一體,在激勵的同時,教會了學生如何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生也在老師的褒揚中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得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賞識會讓落后的孩子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對未來充滿希望;賞識會讓優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備受鼓舞,充滿自信。學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學生增強信心,產生爭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要讓課堂評價的藝術,喚醒他們的思維,點燃智慧的火花,迸發出耀眼的光芒,讓音樂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音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就像春不吝嗇風、夏不吝嗇雨一樣,不時地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為每個學生的點滴精彩鼓掌,讓每個孩子在音樂中自信地成長!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主要通過表演使接受者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進而達到審美的目的。小學音樂教育活動是以小學生為主體,以適合少年兒童的音樂為客體,通過教師指導和設計的活動使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一種教育活動,也就是教師通過特定的手段使學生與音樂相互作用,從而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其實質即為審美教育。傳統的音樂教育活動僅停留在對學生聽覺的作用上,而忽視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音樂形象又是不易直接感知的抽象形象,因此給小學低年級音樂教育活動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影響了音樂教育的質量。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形成怎樣的趨向意境,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現代化的教育媒體是最佳的選擇。
電教媒體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構成。硬件指與傳遞教育信息相聯系的各種教學機器,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電影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軟件是已錄制的,承載了教育信息的幻燈片、投影片、錄音帶、電影片、錄像帶、CAI課件等。
小學低年級是指小學一、二年級。有其特定的教學目標。(詳見附表:低年級音樂課程標準)這些目標決定了,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育過程中充分而又適當地運用多媒體,利用多媒體具有聲音、圖像、色彩、動畫諸多特點這一優勢,精心設計教學程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強烈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知識,受到藝術美的感染,不斷提高他們的音樂素質。提高小學生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活動的質量。
一、從理論上與現在的條件上來看:
(一)、近年來,音樂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教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各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被廣泛使用,普及電化教育是必然趨勢。現在我們北京市的各中小學、幼兒園電教設備齊全,所有教師都正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電教媒體的應用。
(二)、低年級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他們直接感知到的具體生動的形象,容易成為學習動力,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和需要,形成學習音樂的內在動力。
(三)、根據學生生理發展特點,低年級學生是多種感官綜合運用的時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只有采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把視、聽等多種感官綜合運用,發掘其內在的潛力,才能充分發揮感官的作用。
(四)、著名心理學家特瑞赤拉(Treychler)在1967年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實:人類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過視覺,11%是通過聽覺,1%是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獲得的。人們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的信息占從外界獲得的所有信息的94%,這充分說明人類的視覺和聽覺特別是視覺對學習的重要作用。
(五)、運用多種電教媒體進行的電化教育又稱視聽教育,是利用高科技的現代視聽工具作用于人的感官,特別是視覺和聽覺器官,加強刺激,以增強表現對象的形象性、直觀性,使活動主體在興致勃勃的情況下主動接受它們所傳播的信息,這些形象可感的信息易于轉變為容易接受的理性認識層面。
(六)、現代教師大部分具備操作電教媒體的能力。現代教育對教師素質有很高的要求,現在的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經過各方面的學習與培訓,都具備了操作電教設備的能力,對電教設備能夠正確的使用,并能自己制作一些教學用課件,如:投影片、錄象、動畫等。這為普及電化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將幻燈、投影、錄像以及音響等電教媒體相結合,運用到歌唱、音樂欣賞及節奏活動中,幫助學生熟悉歌詞,理解樂曲性質和內容,感知音樂的節奏和力度等,并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氛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利用投影將歌詞內容直觀化。
低年級學生識字少,直接讀記歌詞有很大的困難。如:歌詞--太陽天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教師根據歌詞內容,將太陽、花兒、小鳥、小朋友、學校組合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看圖片理解記憶歌詞。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前一節課都記不住的歌詞,現在用半節課就能記下來了。
(二)、利用可視圖片將音樂內容直觀化。
學生以前聽音樂,就是聽個熱鬧,對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一點也不理解。如果在播放音樂的同時,提供給學生相關的圖片,二者結合,就會使學生易于理解。如:欣賞《
快樂的一天》在音樂播放的同時,教師為學生提供音樂內容所表現的圖片--早早起、上學了、上課、課間活動、好好睡。音樂是抽象的,但在圖片的表現下就變的直觀起來了,很多的樂曲欣賞都可以采取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三)、利用錄象、VCD將音樂游戲、舞蹈直觀化。
低年級學生對教師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很有限度的,教師講解舞蹈動作,學生在下邊基本上都是不知所措。如果先讓學生對動作先有了感知,效果就不一樣了。如:在教學《閃爍的小星》一課的舞蹈動作時,先播放舞蹈動作錄象,使學生對與音樂同步的舞蹈動作先有了具體的形象感知,然后通過模仿來學習。這樣學生學的即快又好,同時也給教師省了不少做示范的力氣,也增強了動作的準確性,對于不善舞蹈的教師來說,更是幫了大忙。
(四)、化解音樂教育的難點,利用錄音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特點及情感。
每首樂曲都有它獨自的特點及情感,教師的范唱及講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唱錄音能幫助解決這個問題。如:節奏的快慢、樂曲的特點(聲音是歡快、是舒緩、是柔美、是詼諧……),范唱帶對學生的演唱起到直接指導作用。音樂教學使用電教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以唱歌為例,象《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保衛黃河》、《歡樂頌》等齊唱、輪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師一個人范唱、是不能表現齊唱的雄壯有力、輪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豐厚和聲效果的。從人聲分類看,獨唱又分為童聲獨唱、女聲獨唱和男聲獨唱,從基本音區看,又有女中音和女高音、男中音和男高音等音區的不同。音樂教師是女性的,唱不了男聲;是男性的,又唱不了女聲。解決這些矛盾的辦法是什么?就是使用電教手段,播放教學錄音帶,因為只有它才能準確地表現體裁和音色,準確地表現音樂形象。
(五)、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主動性。
加強欣賞,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及小型器樂曲或樂曲片段,感受不同的風格,感受音樂的強大表現力,激發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音樂欣賞約占每學期總時數的25%,這是一個不小的比例。它涉及到器樂欣賞、戲曲欣賞和曲藝欣賞等內容。在樂器欣賞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樂和西洋交響樂等;在民族樂器合奏中,又涉及到絲竹樂和吹打樂等5個主要樂種,在樂曲中,還涉及到古今中外幾十種樂器的音色等。如何獲得欣賞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學錄像帶。通過錄像,學生可以把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以及演員的服裝道具,演唱時的動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如在欣賞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第五場中楊子榮的一段《迎來春色換人間》的唱腔和其它組合片斷的過程中,我緊隨畫面介紹了京劇人物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使學生明白了什么是黑、白、灰須生和不帶胡須的小生,什么是青衣、花旦及刀馬旦,什么是花臉、黑頭等。這樣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又獲得了美好的藝術享受。因此,教學錄像帶是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最有效的電教媒體。
(六)、進一步挖掘電教媒體的內在潛力,促進其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的優化作用。
創造是現代教育的主題,是學生發揮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表現,培養學生創造力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的教學目標上就有(能夠將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用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現。能夠在唱歌或聆聽音樂是即興地做動作。能夠用課堂樂器或其他音源即興配合音樂故事和音樂游戲。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音源,創作1—2小節節奏或旋律。)的要求。因此,利用多種方法加強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是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聽音樂,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聽音樂,即興創作舞蹈動作;看圖片,為圖片配聲音;看舞蹈,說出可以用哪首歌曲為舞蹈伴奏。經過這樣的訓練,我們學生的創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上課,一提到自由創作,他們都是興致勃勃,創作的作品也是豐富多彩,一段樂曲,由學生創作出的舞蹈就能有很多種。學生們對自己的創作也是充滿了信心,表演起來是興高采烈,其他的學生也從中收獲了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創作的記憶也比教師教的要深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激發了他們學習音樂、創作音樂作品的能力,這是以后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
(七)、音樂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樂是一門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學科,音樂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是音樂教學最重要的任務。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樂理知識,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音樂創造能力的同時,必須有機地融進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學中,電教媒體能夠生動直觀地表現歌曲所描繪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活動場景……具有豐富的美育因素,對深化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種功能。音樂教學中的唱歌教學和音樂欣賞教學,根據歌詞等內容,雖然可以通過說教對學生進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凈化和道德行為的規范,但遠不及設計繪制投影片后來演示教學內容及用錄像來指導學生觀看教學內容所獲得的效果好。如:《咱們從小講禮貌》
學生們在觀看錄象的過程中,理解了文明禮貌的真正含義與做法,比起教師的說教來,要深刻的多。
(八)、音樂教育與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引導學生學會從各種途徑獲得音樂知識。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媒都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途徑,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己使用這些媒體來學習。因為現在這些媒體,已經普及到了每個家庭中去,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如果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那比起課堂來,將是又一片廣闊的天空。
三、當前音樂教育中使用電教媒體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電教設施浪費的問題。有的學校,電教設備齊全,但得不到恰當的應用,領導和教師不夠重視,設備在角落里存放,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部分教師的素質急需提高。一些老教師還滯留在80年代的教學水平上,對現代教育的認識不夠,他們對電教媒體的使用情況是表面上的敷衍,沒有落到實處。
(三)、電教媒體的使用存在硬件和軟件不配套的問題。很多教師都反映,缺少電教資料,自己動手制作的數量太少,也太費工夫與材料,希望教育部門能盡早多提供教育用的軟件。
隨著近年來我們國家對基礎教育的重視,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音樂課程在小學階段得到了較好的開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音樂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藝術和樂感審美藝術的關鍵。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體會,就小學音樂欣賞教學問題作以下分析與探討。
一、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
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課標的內在要求。當然,其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音樂欣賞有助于提高和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觀,通過對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讓學生積極參與欣賞,學生就能領悟到音樂的美妙,從而更好的學習音樂也能更好的提高審美意識,從而達到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的目的。
其次,音樂欣賞是了解和學習本民族音樂精華的現實要求。從小了解民族文化精髓,樹立民族意識,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是小學階段重要教育目標。而在小學階段開展音樂教學,可以發揮音樂欣賞課程的優勢,實現上述教育目標。
第三,音樂欣賞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無窮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小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目標。通過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想象。一首節奏感非常強的音樂,可以給人以明快、跳躍和震撼之感;一首節奏舒緩、曲調優美的抒情曲,可以給人美的享受,引發學生的豐富聯想。欣賞同一首音樂作品,有人聽后想象到大海,有人想象到小溪,有人想象到森林,有人想象到白云。可見,音樂欣賞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效果的對策
1、教師必須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
音樂欣賞課教學想要取得成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是關鍵。老師必須要對所欣賞的曲目內容要素、曲式結構非常清楚,事先進行反復聆聽,分析記錄,這是絕對不可少的案頭工作。傳統的欣賞教學總要以為每首樂曲都得從頭至尾全部聽完。但有效的欣賞并非完全如此。應該是完整聆聽的基礎上再擷取音樂當中有表現特色的段落,作重點的深入賞析。對部分有所理解之后,再回歸整體,以認識部分在整體中的特征以及樂曲整體的面貌。
2、把握音樂主線
欣賞的主體是音樂,再美的音樂莫過于以其本身美妙的樂聲來引人共鳴,言語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現音樂的美。老師應該盡量少說,只作簡要的提示,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索、想像,以音樂來教音樂。強調音樂情感的審美,音樂的進行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的展示與變化過程,要強調內心深處的體驗,而不能僅僅停留再外化的層面上;強調音樂想象的個性體驗,音樂的不確定性給予了音樂豐富的想像空間,要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和見解。
3、強化欣賞,適當引導
一些老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用講故事或過多語言解釋音樂,其本意是幫助學生學好地理解音樂,但這種做法使教學背離了音樂的主線,背離了欣賞教學的規律。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應以聽賞為主,必須把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聽音樂,同時也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而相對有限的教學時間卻在教師的語言表述中流失,留給學生的只是與音樂完全不同的記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時音樂的不確定性也決定了音樂絕不是用確定性很強的文字語言可以表述的。
4、以學科綜合為教學手段
在音樂欣賞課實際教學過程中,單純的讓學生進行聆聽很困難,我們需要借助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相互配合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如我們在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話劇、舞蹈、歌劇等藝術形式,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同時讓學生在知識的牽引中獲得更大的收獲,增強其學習音樂課的興趣。
三、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
要注意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避免狹隘地強調專業性。比如,很多教師習慣在欣賞教學時,先為樂曲劃分詳細的曲式結構圖,目的是使小學生在學唱之前能夠對歌曲的詳細結構和特點有所了解,從而更好地欣賞歌曲,進而學唱歌曲。這種教學方法從教師主觀來說是為了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但在客觀上卻給小學生帶來了學習的困惑,因為對于他們而言,進行音樂欣賞的最佳方式是聆聽,而不是從基本的音樂知識入手去了解它的專業結構。
2、避免以灌輸為手段的音樂教學
在前文論述中,就教師的適時引導進行了闡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這樣會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音樂的欣賞,不是以自己聆聽的感悟為主,而是以教師主觀灌輸的觀點為主,在這種所謂的“欣賞”教學中,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僅僅是教師主觀理解的翻版,因此也就談不上學生對音樂有何種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師如何把握好引導方式與度的問題,值得在實踐中去進行探索。
3、注意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
在當前小學音樂欣賞課上,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把音樂欣賞作為一種課外知識拓展的方式,對于音樂背后的人物故事、創作經歷、背景等內容,教師不厭其煩地進行介紹,目的是要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知欲。可是,這種對于音樂背后故事的過多關注反而使得學生對于音樂本身失去了興趣。因此,這實際是削弱了音樂本位,失去了音樂欣賞課本身所要達成的目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生智力的啟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實踐中,應避免過分強調專業性,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加強對音樂本體的關注,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掌握欣賞重點,強化欣賞,適當引導,提高教學效果。
看了這個題目,你也許會問,音樂是音樂課的事。美術是美術課的事。二者怎么能混為一談呢?其實美術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時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間,為人類精神營造一片美麗的天空。音樂的美來自聽覺;美術的美來自視覺。他們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亞說:“美,是從生命內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亂混沌。”
美術與音樂都是借助于情感對學生進行美育的工具,能夠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們的共同點是在一定的藝術氛圍感染下,調動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培養他們健康、豐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藝術真諦。好的音樂就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面,好的美術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樂曲。
在美術課上,教師完全可以用動人的音樂去陶冶孩子們的心靈,去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去啟迪他們美好的思想,為孩子們架起幻想的天梯,給整個教育過程增色添彩。在音樂的陶冶下,無論是感受意境還是幻想畫面,學生都能開動腦筋積極創作,并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美術課堂活潑而有趣。
在新課改的前提下,我們把音樂引入到美術的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體現音樂和美術在審美教育中的不同,把音樂的美與美術的美融合一體,使新課程的內容更充實。那么將音樂與美術有機融合對美術課堂有著什么樣的實際意義呢?
一、音美結合,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曾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術課堂上,為了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師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創設情景。引進音樂,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通過聆聽音樂讓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從而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比如在教學的導入部分,采取創設情境的方法,運用音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視聽結合,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清晰明確,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另外,在課堂上配以合適的音樂,可以創設出具體、真實的環境氛圍,顯現和諧、鮮明的形象,促使學生的感、知覺發展,并通過直觀感受誘發他們創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角色。同時,課上播放適宜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圍中掌握繪畫技能,在學生作業時配合以合適的背靜音樂,能使學生創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
二、音美結合,醞釀情緒,培養豐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寓教于樂、生動形象、感人的優勢”。因此,在美術課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樂,極大地豐富著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雙重的情感感受,引導他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在自己創造的作品中親身體驗與感受其形式美、內容美,創造美。如《甜蜜的夢》。
三、音美結合,引發想象,培養想象力與創造力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于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引起心靈的振動,產生藝術的共鳴。
而孩子們喜歡幻想,因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就充滿幻想。所以美術需要學生的幻想,繪畫課中讓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手工課上讓他們把手中奇形怪狀的瓜果變成調皮的小老鼠、羞澀的小女孩……學生的想象力的飛翔是無止境、無窮盡的。音樂正是激發這種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學《感受聲音》的時候,有選擇性地播放一些音樂,用音樂的和諧美和韻律美去感染學生。音樂的曲調詼諧,幽默又歡快,讓學生根據旋律來想象出畫面內容。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創作情緒一下子提高了,隨著節奏的變化,學生這兒一筆,那里一劃,作畫時創意大膽、自然、簡練,各種各樣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現在眼前,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能力發展了,興趣也提高了。
四、音美結合,鼓勵參與,培養觀察力與感受力
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
綜上所述,當音樂走進美術,在美術教學中適當的播放音樂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做法對于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是大有好處的。音樂與美術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學生全面發展得到體現。我們應當讓美術課堂回蕩著“歌聲”“掌聲”“笑聲”,誘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為美術課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終生,使新課程的內容更為充實。
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當前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花兒開放需要溫暖的陽光一樣,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需要教師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形式和情景。可以這么說,適當的情境創設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機條件。所謂情境,我認為是能喚起學生心底情感和聽課激情的一個意境和環境。如果把學生比做演員的話,它就是一個供演員發揮想象,施展才能的舞臺。教師作為導演,就應千方百計地創設好這個“舞臺”,因為這個“舞臺”的作用實在是舉足輕重。
一、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帶有濃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只要對某個事物有興趣,就會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學習在不致于成為沉重的負擔。但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計特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情景,才能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二年級教材《井底的小青蛙》這一課時,我運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了一段動畫:在一個美麗的大樹林里,有只小青蛙住在一口水井里,成天嚷著說我的家比天還大。看了動畫以后,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于是我就引導:“小青蛙的家真的比天還大嗎?后來會發生什么事呢?讓我們沿著樹林的小路去青蛙家看看吧!”有了興趣這位好老師,學生學習起來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學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課堂上教師要是能用生動的形式將所要學的知識技能裝扮起來,制造輕松的氛圍、創設富有情趣的音樂情境,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帶著濃郁的求知欲走進課堂。
二、情境的創設引發了學生的無窮想象。
由于音樂的抽象性,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可以自由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起伏,腦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斷變幻。如果在一種刻板、枯燥的環境下,學生對音樂欣賞的想象力、創造力無法充分發揮。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和畫面營造一個與音樂形象相關連的意境,從而引導學生去想象。
我在剛教完歌曲《山谷靜悄悄》后,引導學生:“我們走過這個幽靜、美麗的山谷后,來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腸小道》這段音樂。通過制造一種神秘的情景,引發學生欣賞音樂,用心感受音樂所描繪的意境。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緊緊扣住了學生的心弦,將學生的無窮想象創造性地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個學生聽了音樂后,這樣描述:在一個黑暗恐怖的大峽谷里,有一頭驢媽媽正在尋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會摔下去,可驢媽媽堅信自己會找到自己的孩子,還是勇往直前。終于,她穿過了小道來到了一個美麗的樹林里,那里……接著,驢媽媽在樹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著了,她夢見了自己與孩子團聚了。我終于相信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驚人的,無窮的想象蘊含了無盡的創造。正如新大綱中指出:作為教師要能根據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為學生創設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
三、情境的創設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舒曼的鋼琴曲《捉迷藏》是六年級上冊的欣賞教學內容,僅僅通過一二遍的反復欣賞很難讓學生聽懂樂曲中表現的意境。我就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營造一個情境,教學一開始我就帶領學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戲。玩過一陣后,我讓學生說說捉迷藏社的心情如何,學生會說很興奮、很愉快,但當自己快被抓住的時候又很緊張。于是我又讓學生在《捉迷藏》的鋼琴樂曲下來做這個游戲,并要求學生根據音樂的描繪來做游戲,學生在游戲的實踐活動中,通過音響的感知、情感的體驗和表情的感受與分析,獲得了感知音樂美和表現音樂美的能力。
審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師要是能創設適合音樂教育的美的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歌唱、欣賞、表演等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就能感受和領悟音樂的美妙和音樂的力量。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想象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發展,都需要一個自然、愉悅、美好的學習情境。教師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運用多媒體的視聽、運用語言藝術的描繪、師生實踐活動的創設、課堂中的問題情境等等,這種教學改變了以往刻板、機械的教學,只要教師遵循音樂作品的意境,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學生便會饒有趣味地學習音樂。真可謂:以境動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
一、校本教研,引領發展
學校要求每位音樂教師每學期必須做到“六個一”,即上一堂音樂公開課、寫一份音樂教學案例及反思、分析一個單元音樂教材、制作一個精美的音樂教學課件、主講一次音樂教學講座、撰寫一篇音樂教育論文。同時,我校規定了統一的音樂教研時間,即每周三上午的第一、二節,教研活動要求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有記錄。這樣,通過扎實的音樂校本教研活動,激發了我校教師的音樂教研熱情,使教師得到了專業發展。如2013年3月25日,安溪縣小學音樂學科“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會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蔡雪琴老師執教的《冬瓜和南瓜》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二、“請進來”+“走出去”
對于師資缺乏的問題,我校選取了在音樂方面有興趣特長和基礎的教師,通過組織他們學習培訓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音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文化藝術素養等音樂專業內容的辦法,多渠道地拓展師資隊伍。“請進來”,即邀請縣進修學校有關領導、專家到校指導課題的開展工作;與其他學校“聯誼結對”開展教學研討活動,開設精彩的專題講座、教學展示課等。“走出去”,即不放棄任何一個外出學習的機會。如我校近年來選派教師參加省、市、縣音樂學科方面學習培訓達30多人次,借“他山之石”來“攻玉”,提升教師的音樂素養。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抓好音樂課堂教學,是有效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所在。我們的做法是:首先,保證課堂教學時間。要求教師嚴格執行省頒布的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嚴禁擠占音樂課程。對于挪用音樂課的現象絕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是由教導處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查課,做好記錄。巡課結果每周匯總并在教師會上予以通報,同時納入教師績效量化考核。其次,做足課前功夫。如要求音樂備課組長組織音樂教師用心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整體編排體系、編寫特點、單元結構、編寫意圖,確定教學重難點,集體磨課,扎實備課。又如,教師在課前應熟練彈奏歌曲,做好循環教材借閱、查找資料、制作課件、準備音樂器材等教學準備。其三,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主要通過建立隨堂聽課制度,了解音樂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如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師生關系是否和諧,教學過程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這些都將指導教師有效開展音樂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
四、多彩的音樂活動是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渠道
多彩的音樂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寬學生音樂教育的空間,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1.組建興趣小組。如合唱團、舞蹈隊、腰鼓隊、口風琴等多個音樂興趣小組,做到定方案、定老師、定時間開展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如我校的腰鼓隊、鼓樂隊,每年冬季均為城廂鎮土樓村歡送新兵入伍,得到了廣大社會群眾的好評。2.開展文娛活動。每年的六一、元旦都是學生最喜歡的節日。我校充分利用節日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幾年來,我校“放飛希望,快樂成長”“美麗十一小,美麗土樓“”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等大型文藝匯演的先后成功舉辦,令家長們贊不絕口。又如,我們還通過音樂講座、音樂廣播站、音樂墻報、音樂專欄、獨唱比賽等活動,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音樂素養得以積淀。3.探索口風琴特色教育。我校通過制訂《第十一小學口風琴實施方案》、編印《口風琴吹奏》校本教材,組織口風琴教師培訓、開展“口風琴進課堂“”班班有琴聲”口風琴演奏比賽等一系列活動,有效推進“口風琴吹奏計劃”的實施。我們還要求教師人人會吹奏口風琴、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會吹奏3首歌曲,以此讓學生掌握一種小樂器演奏的基本技能,鞏固課堂中所學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培養“有特長”的人才,逐步形成口風琴教育特色。如在2013年我校的元旦晚會中,25人的口風琴合奏《娃哈哈》《同一首歌》博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把活動推向了高潮。作為一所新生的縣直小學,我校的音樂課教學之路還需要教師們繼續探索和努力,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音樂王國”里自由翱翔,健康成長。
摘要: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它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使人們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來理解音樂,為音樂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音樂藝術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開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提高其音樂素養和豐富人格素質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應以審美體驗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塑造其完美人格,使學生能夠放飛想象的翅膀,回歸音樂。
關鍵詞:小學音樂;培養;學習興趣
前言
小學音樂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多元化的作用和重要意義。而興趣則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緊密相連,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條件。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轉化為學習動機時,教師才能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回歸音樂,感受音樂之美。《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體驗、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強調對音樂興趣、審美能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的培養”。因此,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和發展規律,將音樂情感體驗作為載體,運用有效地教學策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以及多姿多彩的教學內容,來豐富學生對音樂情感的審美體驗,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完善人格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
1.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和教學環境
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激發和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教學環境和氛圍是緊密相連的。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良好的音樂氛圍可以使學生沉醉在音樂美的熏陶中,教室的環境優美,藝術氛圍濃厚有利于學生進行交流和活動,使學生時刻感受到藝術美。例如:教師可以在課間或者課余時間,為小學生播放優秀的音樂作品;定期舉辦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在教室的布置上體現溫馨、優雅和藝術氣息,可以運用樂器、歌片、圖片等創造良好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受到熏陶,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2.創設音樂情境,啟發想象力
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理解音樂形象,從而更加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達到審美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以生理聽覺為基礎,以心理想象為出發點,有思考地欣賞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相協調,巧妙地運用各種暗示,如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形象的肢體表演等,啟發學生的情感因素,感受音樂帶來的豐富情感和震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音樂想象中來,從而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音樂學習。
創設音樂情境,是激發學生想象力,插上音樂翅膀的重要手段。當音樂結束后,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歌曲欣賞還是演奏歌唱,我都會讓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所思考,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蘇少版新課本音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七個小兄弟》一課的教學中,先放伴奏音樂,教師與學生一起跟隨音樂律動身體,之后讓學生表達聽過歌曲及身體律動后對歌曲情緒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七個音符,一邊聽賞,一邊表演,使學生得到直觀、感性的認識,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對音樂的理解力和表現力得到很大提高。在學生學會歌曲之后,鼓勵和幫助學生創造其他“樂器”給歌曲進行伴奏,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有的學生選擇了一個瓷碗,用筷子敲出清脆的聲音,有的串起一串酒瓶蓋,搖出一片輕松的唰唰聲;也的是把小石子裝進易拉罐,搖動時沙沙作響,清脆入耳。學生用自制的樂器進行合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在課堂中學有所得,體驗到創造的成功與愉悅,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習興趣。
3.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啟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強調音樂教學的活動性和實踐性,教師要改變以往單一乏味的教學方式,就要創造多姿多彩、趣味無窮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須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不能墨守陳規,重點、難點要合理搭配,靈活多變,還要設計別具一格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鄉在日喀則》這首歌曲時,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美麗的草原風光,帶領學生走進歌曲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特色,激發學習興趣。在歌曲學習之后,根據這首歌的歌譜,以《我的家鄉》為歌名開展填詞游戲,然后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填的最受歡迎的。用此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家鄉是同學們最熟悉的地方,每個人都能通過歌詞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很快地完成歌詞的創作,對最佳作品進行表揚并讓全體同學進行集體演唱。通過這種游戲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和游戲法的教學手段,更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這個主體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身體動起來,思維更要動起來,在主動參與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情感和審美能力,充分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
4.拓展課外音樂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后采用各種方式積極拓展課外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雖然課堂教學是小學生獲得音樂的主要渠道,但音樂課堂并不是音樂教學的唯一途徑。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來開展音樂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音樂融入到學生的課外生活之中,充分利用網絡等其他音樂資源,將音樂課堂延伸到每個角落,以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并激發學習興趣。
例如:在課外活動時間邀請知名音樂藝術家開展講座、成立學校
合唱團、藝術社團、創辦學校音樂網站,定期舉辦文藝匯演、進行校園好聲音選拔賽等一系列音樂活動。在音樂教學中,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和人格的全面發展。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福利場所進行慰問演出,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敢于展示自我,大膽實踐,塑造全新形象,為他人帶去歡樂。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享受音樂的快樂,還能培養學生熱愛公益,幫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教學育人的最終目的。結論
音樂是所有教育中最富感染力的一門有聲藝術。音樂教育要根據學生的個性、認知規律和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最大的能動空間,并抓住學生渴望學習音樂的最佳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強烈的心理狀態下,參與學習,體驗情感。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放飛想象的翅膀,回歸音樂,真正做到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感悟藝術之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對美的愛好和追求,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個性,促進其全面和諧的發展。
【摘 要】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具體音樂作的聆聽,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地講解提,及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領悟音樂美的音教育形式。音樂的欣賞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受、體驗、聽賞、評價音樂的能力,并發揮想象,豐富情感,但是要上好一節欣賞課并不容易。根據《音樂課程標準讀》指出: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要適應小學生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采用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種器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體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結合課堂教學,總結了幾個方法策略。
音樂是想象的翅膀 ,音樂課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上好歌唱教學課很重要,但是音樂欣賞課同樣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培養學生氣質修,在這些方面欣賞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淺,感情積累少,對于音樂所表現的情感與情緒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去感知與體驗,因此欣賞課上學生總是坐立不安、漫不經心,要不就是老師在講解音樂內容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付茫然的表情。音樂老師也會常常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欣賞怎么教?所以上好一節欣賞課是比較難的,導致了現在的音樂欣賞課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欣賞只不過是放放磁帶、聽聽歌而已,很多老師把音樂欣賞上成了“聽音樂”,模式比較單調,導致多數學生會覺得音樂欣賞課“沒興趣”、“坐不住”“聽不懂”課堂效率低,我通過自身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嘗試,總結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1. 視聽相結合
欣賞課僅僅讓學生對著黑板聆聽是不夠的,現在的多媒體手段非常豐富,我們可以運用錄像、幻燈片、圖像、實物等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學生吸引到要欣賞的音樂作品上來。例如在欣賞《森林狂想曲》時,采用了幻燈片教學,首先先讓學生欣賞一段他們喜歡的動畫片《人猿泰山》中的主題曲,讓學生來觀察片中都出現了哪些動物,根據這些動物讓學生模仿一下這些動物的叫聲,從而引出他們的興趣,然后導出今天老師要領著同學們去大森林中看一看,聽聽里面都有什么聲音,利用一些聲音片段,讓學生聽風聲、雨聲、蛙聲、蟬聲、以及小鳥的聲音。聽完這些聲音后問問學生,如果我們把這些聲音組合到一首歌曲當中,這將會是一個怎樣美妙的樂曲呢?然后引到《森林狂想曲》中,這樣學生就會注意聽這首樂曲中出現的一些自然界出現的一些聲音,這樣通過讓學生自己看動物,模仿聲音,把它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自然而然接下來就對這首樂曲產生了興趣。再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舞劇之窗中的欣賞課《快樂的女戰士》,這首樂曲是選自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芭蕾舞劇光靠文字上面的解說是沒有吸引力的,也不能把舞劇中所要表現的形象與場景描述出來,這就需要讓學生先來欣賞一段《紅色娘子軍》的舞劇視頻,這樣可以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到里面的場景,人物的情緒,通過老百姓編斗笠送給紅軍戰士的情景,表現人民熱愛子弟兵的情感。讓學生了解到這樣的情感后,再來讓學生通過聆聽了解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樂曲的旋律可以分為幾個樂段?然后再進行主題旋律的識記。這樣的教學不僅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把注意力自覺地吸引到欣賞樂曲當中。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人們在學習上最積極最重要的因素。”的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而教學激趣策略的關鍵環節是教學情境的創設。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這是至關重要的。正如花兒開放需要溫暖的陽光一樣,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需要教師設定生動有趣的情境和創造性的活動形式。
所謂“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學”呢?
一、運用多媒體,展現情境
學生活潑好動,樂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強的事物。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利用多媒體設計生動、新穎的動畫教學情境,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音樂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針對性的原則,根據新課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巧妙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如在三年級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這一課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到了哪兒?課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圖片,還有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是誰在叫?你能用動作模仿出來嗎?學生們紛紛模仿小鳥展翅高飛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級歌曲《小寶寶睡著了》這一課,為了讓學生能體會到夜晚寧靜祥和的氣氛,在導入新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上課了,我走到講臺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噓”狀,然后拉上教室窗簾,學生不知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幾十雙眼睛都盯著老師。此刻,打開多媒體,課件中出現了已閉上眼睛的月兒,旁邊有幾顆小星星在時隱時現地眨著眼睛,接著畫面上出現了一棵大樹,微風輕輕吹動著樹葉,樹干上有幾只已打瞌睡的小蟲兒,樹窩中躺著兩只休息的小鳥,在樹下的小屋中亮著一盞燈,有一位可愛的小寶寶正伏在桌面上,透過窗子數星星,數著數著便睡著了。伴著抒情的樂曲,學生的目光停住了。這時,我輕聲地對小朋友說:“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閉上了眼睛,鳥兒休息了,蟲兒也停止了歌唱,就連小寶寶也睡著了。”然后用充滿關懷的口吻對小朋友說:“小朋友,讓我們也閉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著歌聲的翅膀,一起進入甜美的夢鄉吧!”小朋友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聽著老師親切的話語,他們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來導入新課,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好奇心,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達到了“課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學效果。
二、設置問題,構建問題情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通過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能使學生主動思索以獲得問題的解決。教學實踐證明,設疑是現代目標教學中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它發揮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能夠培養學生思維、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緊張、活躍、和諧、生動、張弛有效的理想氣氛。
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一課中,教師講述:今天從森林里飛出來了三只小鳥,它們是小麻雀、小鴿子和小烏鴉,你會模仿他們的叫聲嗎?小麻雀:嘰嘰 喳喳;小鴿子:咕咕;小烏鴉:哇……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節奏。又如在處理歌曲時:“小烏鴉急急忙忙為媽媽捉蟲子,心情是怎樣的?烏鴉媽媽年紀大了,飛不動了,心情又是怎樣的?怎樣唱才能體現出它們的這種心情?”教師根據歌曲內容成功地創設了以上問題情境,引導質疑,學生恍然大悟,體會到可以運用速度的變化,表現出歌曲的情緒。
三、角色轉換,進入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與書本的角色往往呈對立狀態。教材中有關人物的情感、言語、行為等等與現實中的學習者似乎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情境教學中注重角色的轉換,學生由習慣上的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為不斷追求、進取的“主動角色”。兒童一旦成為學習的主動角色,學習興趣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學生在表演中能親身體驗和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獲取知識,留下深刻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教學高潮。
如在《小烏鴉愛媽媽》中,在向小鳥問好的環節,一部分學生充當各種小鳥,另一部分學生充當問好的小朋友,讓他們進行對話。學生1:“小麻雀好。”學生2:“嘰嘰喳喳,嘰嘰喳喳。”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鳥做游戲的喜悅。
四、即興創作,體會情境
在創設“情境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創新思維,不能停留在知識的記憶、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學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多次地塑造、創編新情境,體驗新感情,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表現美、創造美、體驗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處理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演唱,然后引導他們討論:“小雨的聲音是怎樣的?”“種子得到雨露的澆灌后心情怎樣?我們應該怎樣來表達種子的心情?”“怎樣唱更好聽?”讓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進行自由探索,討論結束后再讓他們根據討論結果來演唱歌曲。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的表演方式來表演,引導和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大膽表現,如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編動作進行表演唱等等。通過自由表演,將學生置于音樂美的情境之中,使他們在學習——實踐——創造——實踐——再創造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體會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對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由此可見,情境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學活動“化平淡為神奇“的催化劑。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從教科書中解放出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使教學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文秘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只有創設適當的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融入快樂的課堂中,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學校各學科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音樂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而新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則為其搭建了一個有效發揮的平臺。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新課程的理念,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音樂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音樂教學氛圍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和保證。為此,首先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音樂教學比其它學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親和性和趣味性。要利用教材課例中為學生提供的音樂實踐機會,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美感和享受。其次,把愛護、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統一起來。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不僅要做到愛的得體,也要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方。沒有尊重關愛學生的嚴格要求,容易使學生產生情感障礙;而缺乏嚴格要求的尊重關愛,也容易造成學生行為上的放任。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都要容納不同的意見,允許學生發生錯誤和改正錯誤。這種寬松、和諧的氣氛有利于音樂情感的體驗和交流,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和發揚。
二、巧妙設疑培養求異思維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則大進。設置疑問,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為此,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都應結合新課程巧妙設計,層層遞進,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例如:在《國旗,國旗真美麗》的教學中,教師可設疑:為什么每當奧運會健兒取得金牌時,會升國旗、奏國歌?為什么每天會有數以萬計的人會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 通過這樣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造成強烈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從而推進音樂教學目的與任務的實現。
三、自主探究培養創造能力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給與他們更多地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以達到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多,如在低年級開展自編歌詞、自編動作表演等活動;對中、高年級學生進行節奏、旋律設計或簡易詞曲創作的活動等。這些活動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活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得到了發揮。音樂課上要使用許多打擊樂器,上課前教師可為每位學生準備一份,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練習競賽活動。學生通過邊演邊唱邊擊的形式,用朗讀、拍手、拍腿、跺腳等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方法訓練節奏。在實踐操作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上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想方設法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發揮音樂想象力培養發散性思維
以小學五年級欣賞教材《童年》一課為例,一貫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初聽、分段聽、復聽等等,讓學生從中感受旋律的內在表現及意境。學生往往很難把握欣賞內容的含義。如果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另一角度去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展示祖國海南島美麗的風光。再以視聽的教學方法相結合,按不同的音樂意境通過投影顯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聯想,把欣賞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難的童年用語言編排,有聲有色地講給大家,這樣學生以豐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樂曲的思想內涵。再如二年級欣賞教材《四季的歌》一課,這是一首管樂合奏曲。用四個段落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的美。音樂是抽象的,教師先向學生展示四幅圖畫,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過程,讓學生結合音樂去觀察、去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四季的景色,指導學生用所學過的有關讀譜知識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識來評價欣賞作品的同時來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再通過不同的形式來表現音樂。如選擇色彩、畫出不同的線條,也可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現四季的特點、景色等等,用圖畫引趣解難,使學生入情入境;通過表演、涂畫理解,讓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大腦皮層形成立體型網絡興奮區,促進學生的認識由直觀上升到抽象思維,再回過來,創造性的運用到具體的學習環境中,這樣可以深化學生的思維層次,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從而獲得教學的最佳效果。
總之,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結合,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其求異創新能力。簡言之,創新,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