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6 05:39: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地理教育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摘 要: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已經進入一個探尋真理獲取知識的研究性教育教學新的里程碑,讓學生自身學習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個人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品質不同,生活的感性經驗不同,因此幾乎不可能找到一種能適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學操作模式,教育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外,要特別注意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方法,因為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只有針對學科的特點來討論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教學方式
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已經進入一個探尋真理獲取知識的研究性教育教學新的里程碑,讓學生自身學習素質不斷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個人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品質不同,生活的感性經驗不同,因此幾乎不可能找到一種能適合所有人的最佳教育教學操作模式,教育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異;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外,要特別注意本學科的教育教學方法,因為不同的學科特點不同,只有針對學科的特點來討論教育教學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結合近些年的教學積累,對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的課操作性舉措發(fā)表自己的膚淺之見。
一、教師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不再成為課堂的隨從者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chuàng)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到最高峰。”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愉悅時,觀察較敏銳,記憶效果好,想象豐富,思維敏捷。而人在沮喪時,這一切都將受阻。”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huán)境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而課堂教學環(huán)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開端。
1、師生平等,民主合作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tǒng)的、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一種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于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
2、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于向來“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zhàn)。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育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tài)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二、在學生學習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重下功夫
從常規(guī)教育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來看,主要把握好如下幾點:1.將教材瀏覽一遍,抓住基本概念重點理解。本部分教材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區(qū)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社會經濟因素的發(fā)展變化等三個。先看教材的經典解釋,再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重述,試著延伸其外延。如區(qū)位,教材上說“區(qū)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問自己:“該事物的位置”是指什么位置?是自然地理位置?還是經濟地理位置?還是兼而有之?設想,農業(yè)的發(fā)展能離開自然地理條件或是經濟條件嗎?顯然,農作物的生長需要適合的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收獲的農產品要實現其商品的價值必需通過市場來進行,而實現的程度(即能賣多少錢)又顯然受到運輸條件、價格、稅收政策等的影響,因此,這里講的位置決不僅是經緯度位置,而應包括自然、經濟因素在內的位置。于是,我們可以認為區(qū)位,實際上是指某事物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位置。
2、抓住重點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理解。本部分教材中需要思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農業(yè)區(qū)位因素中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會經濟因素?哪個具體區(qū)位因素決定了農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必要性?哪些區(qū)位因素則決定了這種區(qū)位選擇的可能性?哪些區(qū)位因素是動態(tài)可變的?這種可變性是否是有條件的?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盡可能的在教材和配套的地圖冊中尋找答案。
3、嘗試做課后練習,把在練習中遇到的難題帶到課堂上去解決。這樣做,似乎很費時間,但只要你堅持做一段時間,你的聽課效率將驚人地提高,你的課后作業(yè)所需要的時間將比你原先預計的要少得多,你的學習就會在探索中進行,學習就會變得有意思,興趣就會越來越大,逐漸地學生預習的時間將逐漸縮短,復習效果也就更好,這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三、生活融入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
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于發(fā)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實例融入地理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城市的高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家鄉(xiāng)的小河,農民的菜地,以及陽光雨露等等,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
2、地理問題回歸生活地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為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運用地理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濕地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的教學中,提前一周讓學生去了解臨海靈湖濕地的相關情況,同時撰寫保護濕地的倡議書,并在上課時提出自己關注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提煉出教材中的觀點后再修改自己的倡議書,其中不乏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
摘要:地理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滲透的科學,是一門內容廣泛的科學。鄉(xiāng)土地理教學在整個地理教學中最能體現"由近到遠"、"從已知到未知"的教學原則。因為鄉(xiāng)土地理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親眼看到的具體的地理事物,建立的直觀基礎上的這些事物,在學生頭腦中很容易形成具體的地理現象,對進一步幫助他們理解概念很有好處。鄉(xiāng)土地理知識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有了這些知識,學生就便于理解新的地理知識了。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及當前地理課堂教學的現狀,在地理新課程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身邊的鄉(xiāng)土地理材料,激活地理課堂教學。
關鍵詞:鄉(xiāng)土地理;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鄉(xiāng)土地理即本鄉(xiāng)本土的地理,講的是學生家鄉(xiāng)的地理環(huán)境,提出的地理問題也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鄉(xiāng)土地理具有更貼近學生生活的特點,反映的地理事實是具體的、生動的,不必借助太多的媒體和形象化手段就能把地理環(huán)境和真實世界直接地展示給學生。因而,它對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形成學科能力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課堂教學達到擴展學生的生活經驗、增加他們對家鄉(xiāng)的感知,使他們在感同身受中由衷地產生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使地理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時,教材以黃土高原為例說明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我在備課時發(fā)現:近年來,青海省的一些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草場退化等問題日益加劇。于是我決定這一部分教學就以青海省青南草原為例,緊密聯系學生身邊的地理環(huán)境及變化來說明問題我先讓學生了解課本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響,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鄉(xiāng)的草原變化情況,思考家鄉(xiāng)草原產生的"牛皮癬"的原因和對大家生活的影響。接著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草原變化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玉樹、果洛等青南草原牧民搬遷、加強當地教育水平,對當地經濟開發(fā)建設和生態(tài)壞境保護的意義。
這類擴展性的思考、討論,將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有效的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激發(fā)了學生為家鄉(xiāng)的建設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發(fā)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對草原退化的密切關注。
2.鄉(xiāng)土地理材料是地理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
鄉(xiāng)土地理教學適應學生的生活經歷,是他們最感興趣,疑問最多和最想了解的事物,這為以后系統(tǒng)學習地理知識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與當地生產實際相聯系,促進地理教學的進行。人人的家鄉(xiāng)都有不同的農、林、牧、副、漁等各種生產事業(yè)不同的季節(jié)田間地頭的農事也不相同,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在結合當地的生產實際中進行,能促進地理教學的開展。例如:有山的地區(qū)可以結合當地的地理優(yōu)勢,向學生講述山的概念,因為任何地方的山都有山麓、山坡和山峰;有河的地區(qū)則可講河,因為任何一條河流都有上游、中游和下游,這樣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學生就能從具體的事物形成最初的表象。
3.利用鄉(xiāng)土地理材料,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
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識圖能力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最熟悉的地圖作為使用對象,家鄉(xiāng)的地圖是獨具抽象的地圖語言,在課堂上教師無須多講,學生就可以通過家鄉(xiāng)地圖感性地認識到所對應熟知的地理實物的地理位置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經常設計一些現實問題,引導學生使用鄉(xiāng)土地圖,使學生認識到地圖的實用價值,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圖、用圖的興趣,主動學習使用地圖的方法,養(yǎng)成在學習和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的讀圖及綜合分析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要求學生在課后觀看青海天氣預報,閱讀青海省旅游地圖等。
4.結合鄉(xiāng)土地理教材,感觸人地關系,進行德育教育
鄉(xiāng)土地理知識一般都是學生熟悉的,看得見模得著,能具體感知和認識的事物。這些事物的變化過程都是客觀物質的轉變過程,這對于學生全球意識和壞境價值觀相當有益。同時,這些事物與學生的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很容易激發(fā)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立志為建設家鄉(xiāng),改變家鄉(xiāng)面貌而努力學習的感情。例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態(tài)保護做的好的工程建設,如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建設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措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人地關系如何才能得以和諧。這樣一來,學生對于人地關系有了更親切、更詳細的理解認識。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對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啟迪他們的智慧也有好處。
總之,開展鄉(xiāng)土地理教育活動,可以讓學生真實地了解到家鄉(xiāng)的地理狀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和毅力,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們提高了地理觀察力,豐富了地理知識,懂得了如何注意協調家鄉(xiāng)的人地關系,并在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地理問題過程中,提高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摘 要】最近的十年,知識、信息正已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社會需要我們培養(yǎng)出適應型甚至領導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等方式,使每一個受教育者在接受地理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應獲得相當的地理應用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創(chuàng)造欲和創(chuàng)造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育教學 創(chuàng)新
一、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地理創(chuàng)新的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地理教育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與大大縮減的時間之間的矛盾成了很讓人棘手的問題。除此以外我認為高中地理教學中還存在以下突顯的問題:
1.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慢:仍還有許多教師抱著“多講出成績”的思想,恨不得把課上成五十五分鐘,不能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教學目的仍然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學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2.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不重視能力和情感目標培養(yǎng)。
3.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還是不夠優(yōu)化和靈活,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教學過程中還是傾向滿堂灌,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而最近的十年,知識、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社會需要我們培養(yǎng)出適應型甚至領導型人才,而“創(chuàng)新”是知識經濟對人才素質最核心的要求,“創(chuàng)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進行地理教學,挖掘學生個體潛在的能力和智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我們地理教師責無旁貸。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課程觀
目前,地理教育改革進展不夠理想,阻力大,困難多,是由思想認識和觀念方面的問題造成的。摒棄舊觀念,樹立新觀念,必須以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為先導。地理教育如何適應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如何面向新世紀,是每一個地理教育工作者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更需要以改革的精神來推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探討和研究。必須強化面向未來的觀念,以創(chuàng)新為主要特征。在教學思想上,摒棄那種學科專業(yè)劃分過窄、知識分割過細的觀念,加強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素質教育;摒棄單純傳授具體知識的觀念,強調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實踐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和道德品質的綜合培養(yǎng)和訓練;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強調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雙向教學,使學生學會學習,具有自學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變化,對地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從學科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來看,如果想在原有認識框架內來尋找突破口是徒勞無益的。教育理論研究態(tài)勢必然要走向一種新的整合,以求得對教育認識的全新突破。21世紀地理教育改革要想有一個大的發(fā)展,首先必須致力于形成嚴謹的地理教育的概念與原理體系,構建嶄新的地理教育理論是地理教育改革的關鍵。以此為突破口,可帶動整個地理教育改革向縱深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讓學生主動參與的地理課堂教學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地理課堂教學重結論、輕過程;重機械記憶而輕理解記憶;過分重知識再現而輕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傳統(tǒng)教學多為注入式的滿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師在課堂上一講到底,使學生難以主動地參與自主性的學習活動。新一輪課程改革堅持課堂教學過程必須是師生交往并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觀點,尤其是人地關系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除培養(yǎng)認知能力外,還要培養(yǎng)實踐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也要促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健康發(fā)展。這一觀念的變化,將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表現形式的變化,必將引起教師角色、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三)構筑全新的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機制
多年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如教師的言語表達是否流暢、板書是否合理、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設計是否結構合理、詳略得當等等。評價關注的是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究竟怎么教。即使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這種課堂教學評價明顯表現出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思路。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因此,新課程強調,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以及在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等等,即全面關注學生的學。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索、如何獲得結論等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既關注教師的行為,也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
因此,新課程提出建立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評價思想。從過去關注教師的教到今天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應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這不能僅僅看成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四)抓住時機開展地理第二課堂
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開展課外活動,如研究性學習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提高能力。學生看到自己的成果,體驗到知識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可以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學習習興趣。例1:在學習月相變化之前,晚上帶學生到室外觀察月相,堅持觀察一個月,眼見為實,月相變化這一知識難點就明白易懂多了。例2:組織學生舉辦環(huán)保宣傳欄,學生在舉辦活動中既鍛煉了能力又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這一活動還配合了學校的德育工作的展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3:開展春游、秋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往往處于興奮狀態(tài),如能抓住時機,進行地理知識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好機會。
吳傳鈞院士曾說:“地理教育是一件頭等大事。它不僅關系到發(fā)展地理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問題。”這對我們高中地理教師來說,肩上的擔子多重,任務多大就不言而喻,仔細思考,他的話明確提出了學生素質與地理教育有直接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的地理教育比大學更為重要,因為它影響人的一輩子。我們站在三尺講臺的教育者理應行動起來,既要順應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大潮,又要挖掘自己教育能力的獨到之處,如何使我們教育教學讓受教育者所接收。本文采百家所長,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對高中地理教育教學有效性進行點滴的梳理,以期同行共話新時期芻議新時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學。
一、地理常規(guī)教育教學中存在困難的思想梳理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學的效果就會很好,這就要首先梳理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1.地理教學板書、板圖、板畫內容豐富,復雜多樣,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出來。
2.教師在課堂上完成內容豐富的板圖、板畫往往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特別是對部分青年教師來說,圖若畫得正確、標準,并不容易。這樣影響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3.課堂上的教學掛圖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 見度低,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發(fā)展。
4.地理教學名詞概念多,原理、規(guī)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掛圖來幫助學習理解、類比歸納,實現圖文轉換,一般情況下45分鐘內不易完成任務。
5.地理教學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規(guī)律,同時還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產發(fā)展以及人地關系等問題。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多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體國家生產建設的發(fā)展狀況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學手段難以實現,這就妨礙了學生認知過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發(fā)展。
二、對高中地理學習方法的梳理
近年來高考有關區(qū)域地理的考試內容和題型為例,有分析理解區(qū)域特征、地理分布、地理變化、地理成因、區(qū)位因素、存在問題、解決措施等,對比分析區(qū)域特征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高考常用手法),區(qū)域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及發(fā)展方向等。這里歸納出一些地理學習方法。
1、教給學生地理思維的方法
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將知識整理歸類,納入他們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的過程。這個原有的知識系統(tǒng)就是 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曉“地”。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運用知識結構去分析解 決問題
2、比較區(qū)域各要素的學習法
區(qū)域對比仍然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考點;不同區(qū)域之間存在著地理要素的異同,通過逐項比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準確掌握各地理區(qū)域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同時也便于記。比較項目有差異,但是仍是多個各要素或某一要素的對比。因此在區(qū)域地理教學和復習中,要經常指導學生進行區(qū)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異性對比來學習區(qū)域地理。
(1)加強相似特征的比較(2)加強區(qū)域地理差異性比較
3 圖文結合,易學好記法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yè)中心”......于是,我們就可以從中準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地理的學習過程實際就是綜合復雜的看圖說話過程。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guī)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
總之,地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社會的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在為我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中學教育中,地理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么,那么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的話更加鞭策我們一線教師認真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梳理好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梳理好高中地理存在的實際困難,更要梳理好自己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方法,使之更好為教學服務。
摘 要:災害地理教育教學在中學階段有著格外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是作者在平時嘗試進行災害地理教學中取得的一些經驗,與廣大同行交流。
關鍵詞:初中地理;災害地理;教學策略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面突發(fā)9.0級地震,引發(fā)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更令人恐慌的是這次地震還造成了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至今仍然沒有能徹底清除核污染,引起了國際世界的廣泛關注。再聯想起08年的汶川大地震、09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災害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那么,如何面對災害是一個嚴肅而又迫切的問題,所以對學生進行災害地理教育教學顯得格外重要,也是地理教學中的應有之義。
一、進行災害地理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進行災害地理教育教學是幫助學生科學認識災害,構建和諧人地關系的需要。日本地震之后,有人說這是上天對日本的懲罰,這說明在災害面前人們產生巨大的恐懼,不能做到科學、理性地認識災害。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有些災害像臺風、冰雪災害可以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預報、及時采取措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像地震、火山噴發(fā)、泥石流等這樣的災害,人類目前還沒有辦法預報,但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這些災害了解得越來越多,相信預報地震就像預報天氣一樣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災害雖然可怕,但是也是可知可防的。因此,人們要重新認識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自身做起,改變生活習慣,做到綠色生活、低碳生活,為構建和諧、健康的人地關系而努力。
(二)進行災害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國情教育,增強民族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的需要。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近年來經濟又取得飛速發(fā)展,日益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這些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為處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時代而自豪。但是我們又忽略了這樣一些事實:我國是一個災害頻發(fā)的國家——每年因為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問題——土地被過度開發(fā),土地沙漠化嚴重、耕地不足,人與地矛盾日益突出;對各種資源的開發(fā)不合理,浪費嚴重,對環(huán)境造成巨大破壞;環(huán)境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水資源嚴重匱乏,人均量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水利工程欠賬多,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所以進行災害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國情,既看到成績又要看到問題和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三)進行災害地理教育是促進學生健康身心、堅強生活的需要。通過接受自然災害知識的教育,可以使公民從小學習災害知識,正確地認識災害、正確地應對災害,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學會堅強的生活。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一些人在災難面前無所適從,陷入恐懼、絕望和失去親人后的深深悲痛之中,難以自拔。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一種無邊無際的痛苦。其實,災難有時也能讓我們得到在平靜的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東西——那就是知道生命的可貴,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學會堅強,學會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強人們重新建設家園、開創(chuàng)新生活的勇氣和力量,更加珍愛生命,懂得珍惜生活!總理在視察災區(qū)時用“多難興邦”來鼓勵大家,這不正體現了堅強的中華民族堅韌、樂觀的品質嗎?
二、如何進行災害地理教育教學
災害教育的實施策略應該是“綜合滲透,主體探究,活動強化,全面發(fā)展”。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老師講解與學生演練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探究相結合;實行課堂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加強災害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合,使災害教育真正做到實處。
(一)在平常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教學。首先要重視災害地理的教育教學,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災害地理的教學。在初中階段,教師則以中考為指揮棒,強調各種“知識點”、“考點”,關注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識記水平,忽視了對學生地理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環(huán)境意識、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就更難以落實。
所以,教師一定要從思想認識上充分重視災害地理的教育教學的重要性,把它作為日常教學的重要內容,積極搜集各種教育教學資料,及時關注國際國內熱點,把握學生的興趣點,把災害地理的教學有機地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把文字、圖片、動畫、視頻、聲音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災害發(fā)生的原因、發(fā)生的條件、帶來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更加貼近災害現場,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防災減災。
(二)利用課外活動開展災害教育。災害教育只局限于地理教材,還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教學之外,以課外活動的方式開展形勢多樣的災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災害地理教育教學活動。例如在校園專門開設“地理角”、組建了地理興趣小組、利用墻報、小報,專門介紹一些有關災害地理方面的知識、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做一些環(huán)境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由于這些課外活動形式多樣、參與度高,受到學生的歡迎,效果不錯。
(三)結合災害應急和逃生演練,提高學生自救能力,強化災害教育。心理學經過測試證明,一個經過專門抗災訓練的人,當災難發(fā)生時可以減少慌亂和恐懼,理性、科學地應對災害,就有更多的求生機會。學校每學期結合學校的安全教育,可以邀請專家宣講自救逃生的知識,并且組織一到兩次防災演習和逃生演練。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日,我國政府把這一天定為首個“防震減災日”,也是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施行日。災害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已成為國民素質教育的新命題。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又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對環(huán)境的破壞也相當嚴重,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成為經濟發(fā)展的瓶頸。如何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是擺在我們每個公民面前的一項任務。所以做好災害地理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每位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摘要: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教學成績,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在地理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
關鍵詞:地理教學;學習興趣;培養(yǎng)
理想的地理教學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fā)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巨大動力。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學習感興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認識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教學成績,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在地理教學中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精心設計引言,誘發(fā)興趣
引言,顧名思義即是一節(jié)課的導語,它雖不是課的正文,但卻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一堂課的引言,可以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產生探究事物的沖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地理教師應注重新課引言的藝術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學,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事例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時區(qū)和日界線”一課時,我先簡單地講了一個小故事:4月10日9點多,一位老太太憑著一張中獎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花旗銀行要求兌現,遭到銀行拒絕。因為按票面規(guī)定,中獎領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這時一位中年人對老太太說:“這張廢票3000美元賣給我吧”。老太太心里想,這張廢票反正無用處,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著廢票馬上乘飛機從馬紹爾機場飛往檀香山,1小時后飛機降落在檀香山機場,這時當地時間是4月9日11時。中年人以3000美元買到的中獎彩票一下飛機就向檀香山花旗銀行領取8000美元。死票復活,這是怎么回事?上飛機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飛機變成了4月9日,難道時光可以逆轉?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是要揭開這個奧秘。經過這樣的導入,就很自然引入了新課的教學,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誘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課堂處于活躍的氣氛之中,教學效果良好。
二、設置懸念教學,激發(fā)興趣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fā)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游思,培養(yǎng)思維能力,設疑恰當,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意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比如,我在講地球偏向力的時候提出,黃河兩岸是否對稱?如不對稱,哪一岸陡?哪一岸緩?講風蝕作用時,提出為什么開封北城墻的磚上會有許多洞穴。在講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時提出,駱駝刺為什么根系特別發(fā)達,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別矮小?在講授“大陸漂移說”時可先提問:“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fā)現了只有在暖濕環(huán)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fā)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使學生頓時產生一種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探究,又能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從而激發(fā)學生十分強烈的學習興趣。
三、巧借古詩文教學,感召興趣
教師是地理興趣培養(yǎng)的主導因素,教師生動幽默富于啟發(fā),和諧動聽,充滿激情的語言,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習的緊張寓于活潑之中,使學生易于學懂、學會和記牢。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把古詩名句中優(yōu)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在課堂中講解,大有使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chuàng)設課之最佳境界,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天氣特點時用“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講地球公轉自轉時,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望地曰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干河”,講地形地勢時用“名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基礎。
四、利用直觀教學,增強興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若在教學中把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通過投影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就可以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象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間觀念。除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外,更要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的直觀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如講“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時,可先打出繪有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圖,接著講述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年復一年的沉積,不斷抽動繪有向上凹的泥沙沉積帶投影片,說明河床不斷抬高,進而造成水位不斷升高。這時可向上抽動繪有河水橫斷面的水位線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再向上拉動繪有不斷加高的堤壩投影片,這樣,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畫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把“地上河”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綜上所述,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fā)學生潛力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通過教師激發(fā)、引導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本人對目前貴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現狀表示堪憂。貴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會考,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地理基礎基本為零。加之社會對地理有偏見,認為地理是副科。為了升學,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學觀點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學生初中基礎的好壞對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基礎好,學生會學得很輕松,對本學科的興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績。反之,基礎差會嚴重干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現放棄心理,對高中地理教學極為不利。其次,每個中學對高中地理重視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約著高中地理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多數高中都是重理輕文,理科學生多,文科學生少。地理屬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學習難度絲毫不亞于數學,有“文綜里的數學,得地理者上重點”的說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識容量巨大,學生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再次,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使用統(tǒng)一的教輔資料,地理教師各自為政,一廂情愿,不遵循高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大搞題海戰(zhàn)術,結果事與愿違。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成為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就會干擾素質教育的推進,同時也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這些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它們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貴州初中地理不納入中考并非個例,相比相鄰省市(四川、重慶),這樣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學科這樣尷尬的地位又怎會得到重視呢?很多學校只重視語、數、英等科目,目光短淺,其他學科一樣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學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綜合分數,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牢牢把握主動權。然而國人的思維尚未轉變,地理在國外相當重視。在國人大喊學生減負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無奈成為犧牲品。我們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識模塊,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區(qū)域地理及區(qū)域發(fā)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災害防治(選修四和選修五)。高一沒有分科的時候,每周兩節(jié)地理課,根本無法保證完成教學任務。高中不像初中,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要求更高。高中教師既要保證高效的課堂教學,又要批改作業(yè),講解教輔資料,完成學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師的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容易出現不良情緒。面對緊張的課時、基礎薄弱的學生,還要維持班上的課堂紀律。再加上每個教師的實際情況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同事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無法做到步調一致,統(tǒng)籌規(guī)劃。加上學校狠抓升學率,采用低效的題海戰(zhàn)術,卻忽視了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水平,大部分時間用來考試和做題,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還有就是學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響著高中地理教學的長足發(fā)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教育部門應該重視初中地理,在中考總分中應占一定比例。這樣學生才會在思想上重視,才能在地理課堂上端正態(tài)度,認真學習。良好的地理基礎不僅為高中地理教學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師生負擔,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讓學生不再對地理產生恐懼和厭惡,從容自信地面對高考。學生能靈活地運用知識,掌握答題技巧,在考場上盡可能多地拿高分。其次,各個學校應從本校實際出發(fā),科學地制定課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課時。在分科時,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選擇。文科和理科只是學習的內容不同,以后同樣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覺悟,為將來走入社會為人處世也有指導意義。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學習好文化知識,總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師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就會取得社會的認同。況且有些學校的文科甚至超過了理科,重理輕文的觀念應該摒棄。再次,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學會團結協作,在學校和教研組的統(tǒng)一調度下,科學地制定教學進度,使用統(tǒng)一的教輔資料。經常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比如,運用Flash課件,可以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突破的重、難點。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地開展新課導入,做好教學反思。深入學生之中,了解他們對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高中地理教育教學才有未來,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課改中,一馬當先,取得長足發(fā)展。
本文作者:唐清蓮工作單位:貴州省湄潭縣湄潭中學
2014年由國務院頒發(fā)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掀起了高考改革的新浪潮。各個省份也陸續(xù)出臺了相關高考改革政策。2016年8月,河南省通報了《河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有關情況。按照《方案》要求,我省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普通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考生總成績由統(tǒng)一高考的語、數、外3科成績和高中學業(yè)水平3個選考科目成績組成。
而從上海、浙江等優(yōu)先試點省份獲取的相關信息顯示:各高校提出科目要求的專業(yè)和高考考生選考科目中地理科目均位列倒數第二位,這就意味著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對中學地理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作為高中地理教育者,我們要積極地應對挑戰(zhàn),把握好高考改革方向,做好地理教學研究工作,做一名好教師。
布魯納曾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地理教學的關鍵。由于網絡的普及程度較高,學生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不斷增加,他們提出的問題也各式各樣。教師雖然做不到什么都會,但只要廣泛涉獵,豐富自身內涵,就可以防止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冷門”現象,也可以在枯燥的理論教學中添加一些奇聞異事,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所指出的:“地理既是促進個人教育的重要媒介,也可以對國際教育及環(huán)境和發(fā)展教育做出重大貢獻。”而這些只有通過地理教師的工作才能實現,這也是地理教師的價值所在。
然而僅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夠的,對于很多高中學生而言,地理基礎知識的儲備少之甚少,致使地理成績普遍較差。原因主要在于高中地理學習的現狀對初中地理學習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少學生在功利思想和環(huán)境的影響下,忽視地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而地理學科偏廢的學生則更多,偏廢的結果是初中畢業(yè)生甚至一些高中生不知道我國有多少個省級行政區(qū),不知道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不少高中畢業(yè)生,甚至是大學生缺乏地理知識,缺乏對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樹立環(huán)境倫理觀、形成全球意識和愛國情感成為空談,地理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欠缺與人文精神的匱乏,造成一些人的發(fā)展的失衡與扭曲。
改變目前現狀最有利的舉措是營造素質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基礎課程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及對今后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在高考科目中增設基礎教育的相應課程,可使基礎教育課程在中學教育中得以切實落實。
作為高中地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個人職業(yè)發(fā)展負責,為地理學科的發(fā)展負責,做一個負責任的人,不能只有抱怨,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用行動確保學科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在高考這柄高懸在頭頂的“利劍”的作用下,高中地理教學中應試教育的“毒瘤”還難以徹底鏟除,地理高考命題的改革無疑對高中地理教與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對高中地理在高考改革下的出路進行探究、分析,能為如何重塑學科課堂文化提出一些建議和方法,使教師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新改革下地理教學不斷提升自我,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課堂氣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新時期,地理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不僅僅是學校的任務,同時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們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使高中地理教育事業(yè)充滿生命力,不斷發(fā)展。
在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切忌局限于課本教學,我們要學會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積極帶領同學們進行野外實踐教學。
總之,在講究效率優(yōu)先的當今社會,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探索符合學生認知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卓有成效地開展有效的地理教學,為祖國的地理教育事業(yè)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摘 要】本文擬從發(fā)掘地理教材內容(圖文)、指導學生繪制地圖、編寫地理手抄報、介紹我國現代科技創(chuàng)新成就和編撰地理知識歌訣等五個方面,探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初中地理教育教學。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融入 地理教學 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要求,是廣大現代中學生必須樹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有機整體,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初中地理教學也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主陣地。初中地理學科涉及的內容甚廣,囊括日、月、天地、山川河湖、海洋;涵蓋自然、人文、古今中外。其趣味性和知識的豐富性都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科學創(chuàng)新教育等因素。本人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地理教育教學,主要有以下五個途徑:
一、充分發(fā)掘初中地理教材內容(圖文)優(yōu)勢,因勢利導,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如我在教學八年級地理第一章“遼闊的疆域”一節(jié)中,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圖和文,了解我國領土所處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以及所處大洲大洋的位置,感知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其次引導學生閱讀《中國疆域示意圖》、《我國領土東西端的晨昏差異》、《我國領土南北的季節(jié)差異》等三組地圖,使他們了解我國領土的四至,感知我國領土之遼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興國之志。再次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政區(qū)圖》,介紹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及其分布。讓學生明確香港、澳門和臺灣都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國已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并設立了特別行政區(qū)。使學生樹立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必定實現的信念,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保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的神圣責任感。
二、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我國地形圖,從中感受祖國地形的多姿多彩、祖國河山的壯麗秀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在教學八年地理上冊第二章我國“地勢和地形”一節(jié)內容時,讓學生親手繪制“我國地形分布大勢”圖。通過動手繪圖,使學生進一步地了解,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有壯觀秀美的山川,縱橫交織、連綿起伏的群山;氣勢宏偉、景象各異的高原;地勢平坦、一望無垠的平原;群山環(huán)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緩的丘陵;還有橫貫祖國東西,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等等,這些怎能不激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呢?
三、組織、引導學生編輯以“愛我中華”為主題的地理手抄報
抒寫學生的愛國之情。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相關知識,收看廣播、電視等媒體報道的與地理相關的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成果,我國近期工業(yè)、農業(yè)、交通、能源建設的新成就等。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的發(fā)展與進步。學生在編輯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欄目有:①中國地理事物之最;②我國多樣的民族民俗風情;③近幾年來在我國舉行的國際盛會;④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形勢;⑤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以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等等,使學生加深了對祖國國情的了解與認識,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四、介紹我國現代科學領域取得的新成就,展示社會主義祖國的日益強盛,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如我國農業(yè)科學家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的成功,被世人稱為繼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大貢獻。創(chuàng)造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奇跡。同時解決了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因此他被一些地區(qū)的農民稱為“當代神農”。國際同行稱他的研究是“帶給全人類的福音”。在浩瀚的宇宙中,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閃爍遨游。又如:我國航空航天工業(yè)的發(fā)展舉世矚目,已躋身世界航天技術先進行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是我國成為繼俄、美之后第三個掌握飛船技術的國家。2011年9月下旬,我國將擇機發(fā)射空間試驗站雛形“天宮一號”,即將邁進空間站時代。再如:2011年7月26日,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枴币褎?chuàng)造出潛海5057米的深潛記錄。2011年8月11號我國第一艘經過改造的試驗、訓練航母平臺“瓦良格號”下水試航。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對海洋資源的探測、開發(fā)、利用的關注。對保衛(wèi)祖國領土的完整與安全、維護地區(qū)和平將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面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科學成就,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fā)展最具活力的生產力,是建設祖國、保衛(wèi)祖國的法寶。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科學,努力學習科學,立志為祖國未來的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五、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編撰成歌訣,抒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
如在教學八年地理上冊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時,我根據本節(jié)地理知識要點,結合活動實踐習題內容,編撰了一首七言歌訣:
欲問中國在哪里?亞洲東部大洋西。①
中低緯度北溫帶,沒有寒帶熱帶少。
國土遼闊氣候宜,勝過俄、加與巴西。
內陸海洋齊兼?zhèn)洌晒拧⑷毡驹跄鼙取?
(注:①“大洋西”指“太平洋西岸”)
以上歌訣將知識性與趣味性、思想性融為一體。朗讀吟誦,既便于學生對本節(jié)地理知識要點的記憶理解,又表現出師生濃厚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褚亞平教授是我國地理教育學界的著名學者和專家。曾執(zhí)教于北京師范學院及首都師范大學地理系;曾兼任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名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2004年,褚先生撰文,“用最堅定的專業(yè)信念和最明快的言詞”,闡述了自己的地理教育思想,包括: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不斷改善人類生存生產環(huán)境,合理利用和開發(fā)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并探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應是現代地理學科教育內容的基本實質;以人為本,以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目標,以終生有用的地理基礎知識為教育素材,以全方位多側面觀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為探究常規(guī),以典型地域和鄉(xiāng)土地域的實地考察為實踐依據,是當代地理學科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的基本思想和工作要求;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是認識地理事物特性之所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地理教育思想深化的理論基礎。在認識地理事物和傳播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始終要把握上述兩個方面,才能提高地理教育的思想水平;由于地理事物普遍具有的形象性、生動性和可攝取性,故在現代化發(fā)展進程中,電腦網絡就成為地理教學迅捷攝取、傳播和探究時空形象信息的高效能手段,這就使地理課程的教與學大放異彩,更會成為人人愛學的課程等八條。①褚先生在幾十年的教學和研究中,為我國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學科發(fā)展做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工作。筆者作為褚先生的學生,在學習和后來專業(y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褚先生的一些開創(chuàng)性研究,直接受到褚先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想的教誨,現受《地理教育》期刊主編李晴教授囑托撰寫此文。因篇幅限制,本文只選取了兩個褚先生對我國中學地理教育研究最為重要的貢獻――完善、發(fā)展地理教育教學學科體系和創(chuàng)建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理論進行介紹。
一、地理教育教學學科體系的建設
1.完善、發(fā)展地理教學法學科體系
作為地理教育教學領域的研究者、學術帶頭人和教育者,褚先生十分重視學科建設。地理教育教學作為一門學科存在,始于“地理教學法”。新中國成立不久,師范院校地理系就開設了地理教學法這門必修專業(yè)科目。20世紀50年代,褚先生開始對地理教學法學科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研究。這些基本問題包括:對地理教學法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地理教學法的科學性質、地理教學法科學研究思想等。在研究中,褚先生認為“首要的是樹立正確的科學觀點,亦即馬克思主義的觀點,”②在正確的科學觀的指導下,才能有科學的研究。
關于地理教學法的研究對象,褚先生認為,不能把教學法簡單地理解為是研究“怎樣教”的學科。“它所研究的對象,絕不僅僅是地理教學方法的問題(地理教學方法是地理教學法研究對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至少還應當有地理教學任務(目的)和地理教學內容的問題。”褚先生重視地理教學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強調作為一門學科教學法,“應當從其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全部問題著眼,來研究包括其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內的教與學的一系列問題。”在各種研究對象對地理教學的影響力上,褚先生也注意區(qū)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為,“教在教學過程中是起著主導作用的,教的方法好壞,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的方法、學的效果。”
我國在1949年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學校教育深受蘇聯的影響。褚先生在文章中也提到庫拉佐夫和包洛文金,并引用了庫拉佐夫和包洛文金關于地理教學法研究對象的論述。庫拉佐夫認為:“地理教學法這門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教學過程。它所研究的問題范圍包括:確定教學目的,研究學校各年級地理課程的內容,闡明其教養(yǎng)意義和教育意義,建立能保證學生深刻、牢固、自覺地掌握地理知識的教學方法、形式和原則的理論根據,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包洛文金認為:“地理教學法是研究地理這個教學科目的任務、意義和內容,并研究這個科目教授方法的科學。”褚先生以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等主編的“教育學”中提到的有關教學法的科學論點為依據,提出“地理教學法是研究地理學科教學任務、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的科學。”在向蘇聯學習的同時,褚先生也提到要“創(chuàng)造性地來研究出我國的地理教學法”。③具有國際視野,關注國外同領域的發(fā)展,積極吸取別國的經驗,創(chuàng)建自己的地理教育教學學科,這種風格貫穿褚先生多年的研究。
關于地理教學法的研究任務,褚先生明確指出,地理教學法的任務就是“正確解決存在于它的研究對象中的一系列問題。”這種“問題”的研究視角也是地理教學法學科研究一直遵循的原則。具體說來,就是解決“為什么教(學)”、“教(學)什么”、“怎樣教(學)”、“教(學)得怎么樣”等地理教學中的現實問題。
關于地理教學法學科的學科性質,褚先生是從與地理學科的對比開始闡述的,指出:“由于地理教學法所研究的是地理教學,不是地理學,是研究通過地理學科對新生一代的教養(yǎng)教育,而不是地理實物,所以,地理教學法跟其它學科的教學法一樣,同屬于教育科學,而不宜于主觀地強調它是地理科學。”從褚先生提出這種觀點到本文寫作的2013年,幾十年的學科發(fā)展和學科門類歸屬,證明褚先生對地理教學法學科性質的論述正確。
關于地理教學法的科學研究思想,褚先生在分析地理教學法與普通教育學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從學校地理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豐富地理教學法內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地理教學法理論的提高,就不能單憑采集地理教學經驗,還必須要通過系統(tǒng)的地理教學法科學研究工作。④褚先生的這種觀點對五十多年后的地理教育和教學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地理教學法的研究對象及其他,《地理知識》1959年10期)
上述觀點構成了地理教學法學科框架的基本內容。從中可見,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褚先生就已經跳出“地理教學法”的表面含義,比較全面地闡述作為一門學科,“地理教學法”所應關注的重要方面,特別是提到“整個地理教學過程”和“存在問題”,這種“系統(tǒng)思想”和“問題意識”仍是今天學科建設和研究的基本思路。在先期研究和講義編寫的基礎上,1981年,褚先生與曹琦先生、周靖馨先生合作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高師教材《中學地理教學法》。在書的前言中,褚先生重申了上述對地理教學法學科的基本認識,呈現了地理教學法學科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使具有我國特色的地理教學法學科逐漸成熟。
2.開創(chuàng)地理教育學的研究
褚先生在學術領域的重大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地理教育學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在完成對地理教學法學科框架的建立后,褚先生提出要把地理教學法學科向地理教育學方向發(fā)展,開始探索創(chuàng)建地理教育學學科,并為研究生開設出“地理教育學”課程,提出了地理教育教學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論見解,對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的革新、發(fā)展及理論建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褚先生提出創(chuàng)建地理教育學學科是基于如下時代背景。基礎教育環(huán)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開放,使得在過去國家統(tǒng)一頒布大綱、統(tǒng)一編寫教材的背景下,沒有必要研究的一些地理教育問題有了研究的空間和條件;世界和中國環(huán)境形勢日趨嚴峻,公民人地觀、環(huán)境觀培養(yǎng)的急迫性,客觀上加重了中學地理課程的教育責任;基礎教育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地理教師,也對主要用于高師地理教師培養(yǎng)的地理教育教學學科體系的創(chuàng)新提出更多需要。在這些背景下,地理教學法學科走向現代化成為時代賦予研究者的重任。在從地理教學法向地理教育學的轉變中,褚先生指出,不能“只講學科的任務、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基本規(guī)律,而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處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本身的條件和心態(tài),以及能動性問題。”⑤也就是說,對中學地理教學的研究和對地理教師的培養(yǎng),必須關注中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關心非智能因素。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1985年,褚先生通過研究生和進修生課程和論文指導的形式,進行了對學校地理教學過程、地理學習心理和地理教師素質等八大專題的探討,把地理教學法學科向地理教育學學科方向發(fā)展。1987年,為助教進修班開出了內容比較充實的“地理教育學”課程,提出了關于地理教育教學上的一些新思路和理論見解,如“地理教育學內容結構的基本框架”、“地理課本系統(tǒng)結構模式”、“鄉(xiāng)土地理教學與發(fā)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關系”等。1992年褚先生領銜主寫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地理教育學》專著。《地理教育學》一書以鄧小平“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思想,呈現了“面對21世紀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這一教育觀。在地理教育學的內容建構上采用了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論構,整個學科體系以實現地理教育教學質量最優(yōu)化為目標,表現出現代形態(tài)和科學體系,受到同行學者和國家教委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好評。“從此,中國的地理教育學開始有了它的學科系統(tǒng)初型和思想理論脈絡。”⑥
《地理教育學》一書闡明了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指出“作為地理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則是一致的,始終如一的,就是‘地理教育’這個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這與地理教學法學科的研究對象――‘地理教學’或“地理教學過程”,有著明顯的差異之處。”⑦褚先生還提出:“‘地理育人’應是地理教學的根本思想”。⑧由此可見褚先生在建立地理教育學時所站高度。
在學科性質上,褚先生把地理教育學定性為“學科教育學門類的一支,或者說它是學科教育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學科。”“地理教育學也就成為專門研究和解決學校地理教育教學問題的一門學科。”⑨
在學科內容上,“一般應包括學科概論、地理教育論、地理教學論、地理教材論、地理教師素質論、地理學習心理論等部分。其中,地理教師優(yōu)良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學生在地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表現和發(fā)展、學校地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協調發(fā)展、地理教育的現代化過程、學校地理教材的優(yōu)選精編和改革、課內外地理教學方法論等幾個方面是學科內容的重點。”⑩
褚先生在地理教育學的探索中,從學科研究對象、任務、研究方法和學科內容等多個方面推進了學科的發(fā)展。
二、學校教材理論建設――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
褚先生早年曾主編過中學地理教材,離開出版社后也一直十分關注中學地理教材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褚先生在為碩士研究生授課的過程中,提出了地理教材構成的“三系統(tǒng)”的想法,并與研究生合作,先后在《課程 教材 教法》和《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fā)表文章,詳細闡述了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的理論”。這是我國1949年以后惟一有關地理教材的獨創(chuàng)理論。
系統(tǒng)論的思想和方法是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的哲學基礎。系統(tǒng)方法具有三個最顯著的特點:整體性、綜合性和最優(yōu)化。褚先生用系統(tǒng)的思想構建地理教材理論,認為,“用系統(tǒng)論的觀點分析,學校地理教材本身是一個適用于學校教學的知識功能系統(tǒng)。在這個完整系統(tǒng)的構成上,又可分為課文系統(tǒng)、圖象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三個子系統(tǒng)。”“三系統(tǒng)”“強調從事物的整體、事物之間的聯系和事物的發(fā)展的角度看問題。”“用系統(tǒng)論思想研究教材,不僅注意到具體的教學內容,而且注意到教材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這種聯系同地理教材整體特性之間的關系。教材構成要服從教材整體的需要,而教材的整體又體現于教材內部各部分的組成和相互之間的聯系。”當我們將“學校地理教材作為一個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去研究時,就要考慮上述“三系統(tǒng)”的相互結合,不能允許教材成為雜亂無章的偶然堆積。11
學生認知心理也是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理論創(chuàng)建的理論之一。“三系統(tǒng)”理論對地理教材的課文系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都給予詳細的定義和闡述。“課文系統(tǒng)”的基本內容構成,主要有地理基礎知識和地理基本原理的文字表述;教學指導語;教學輔助材料;“課文系統(tǒng)”的表現形式,通常多為文字敘述,還有用文字填充的各式表格說明。“不論具體構成是怎樣的,地理教材課文系統(tǒng)應該是完善的,系統(tǒng)內容的構成應該是合理的。”12“從理論上分析,課文系統(tǒng)以文字的講解、描述、說明為主,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性,學生學習和應用這部分教材時也以進行邏輯思維為主,所以從它的性質可以把它看作教材中的‘邏輯系統(tǒng)’。”“圖像系統(tǒng)”是以具有直觀形象特點的圖示、照片、繪畫等形式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它的特性是直觀性。圖像為學生提供了直觀教材,促進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因此,教材中的圖像系統(tǒng)也被稱為“直觀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以指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實踐性活動的方式傳遞地理教學信息。因此,也被稱為“實踐系統(tǒng)”。“三系統(tǒng)”理論把三個系統(tǒng)分別定性為邏輯系統(tǒng)、直觀系統(tǒng)和實踐系統(tǒng),這三者的結合“既是認識和實踐的結合,也是學習和應用的結合,還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這種結合的基礎是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把教材“靜止”的組成部分與學生活生生的認知過程和學習實踐結合起來,是地理教材“三系統(tǒng)”的精髓所在。
1991年,褚先生又對“三系統(tǒng)”理論進行了深化,創(chuàng)建了“地理課本系統(tǒng)大結構分析模式”、“地理課本系統(tǒng)內容聯系結構圖”和“地理課本內容一體化圖式及動態(tài)結構”圖,嘗試通過對課本結構的進一步研究,探索學校地理課本的一體化原理,為研究中學地理教材提出了新的思路。13
地理教材早就存在課文、圖像和作業(yè)這些內容,但能從系統(tǒng)論的高度對這種習以為常的現象進行提升,概括總結出一種教材理論,前人還沒有做過。這種理論對以后地理教科書的編寫和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三系統(tǒng)”理論提出后的近30年時間里,一直有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這個理論,也有人直接使用這個理論進行教材研究,表現出該理論強大的生命力。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生命價值的提升。2l世紀以來,人類生命意識凸顯,生命教育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何使生命茁壯成長,是現代教育必須承擔的責任。
1開展生命教育的現實背景
1.1當代教育的本質要求。教育本就是面對生命、提升生命的事業(yè)。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教育在本質上是生命的,生命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現代教育應該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內在潛力,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其個性,不斷提升其價值與地位,最終形成敢于嘗試、敢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的活生生的個體。
1.2青少年自身發(fā)展變化的迫切需要。一個真實的生命體,都是成長在具體的情景中。不管是面對外來的威脅,還是偶然的際遇,生命總是傾向于借助外界來實現自我的更新和提高。只有通過外界環(huán)境的支持和積極介入,學生的生命才會獲得鮮活的成長,不可或缺的途徑就是要依托于生命教育。
近年來,部分青少年面對學習、生活及情感等方面的壓力,由于自身欠缺經驗和抵御挫折的能力,便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國內生命教育的較為滯后,導致部分青少年對生命價值的漠視,由此產生的青少年自殘,殺害他人的極端案例也與日俱增。我校也曾發(fā)生過高二學生與教師稍有沖突就跳樓、學生在校外打架打死人和被打死的事件。因此,需要積極引導學生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意義
1.3當前社會環(huán)境問題的客觀要求。當前,人類面臨著嚴重的全球性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荒漠化、森林破壞等。這些環(huán)境污染及生態(tài)惡化問題已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制約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各類自然災害時有發(fā)生,直接關系著個體的生命健康。我們邯鄲峰峰有諸多重工業(yè),污染嚴重,又是滏陽河的源頭,水量水質的變化學生是有目共睹的。為樹立學生的防災抗災意識,增強學生在自然災害面前的生存能力和技能,利用各學科優(yōu)勢開展科學、正確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
2高中地理教育教學與生命教育的關系
2.1符合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與學科特色相適應。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新課程標準擯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只重知識的目標,設計了三維目標,確定把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強調:“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huán)境和區(qū)域發(fā)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huán)境”,這實質就是關注人類的生存和個體的生命。
2.2高中地理的學科內容為生命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地理學科各部分內容和模塊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思想和素材,以人地關系為主軸,探討了影響人類生存及生活的環(huán)境,探討了各種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是一個良好的生命教育載體。例如:在宇宙之中只有地球是唯一的一顆繁衍出生命的星球嗎?是什么原因使得地球如此幸運。通過學習研究認識到,地球的確是一顆非同尋常的星球,而它所環(huán)繞的太陽也是一顆很好的恒星。兩個特殊的天體再加上特殊的日地關系,才使得生命的萌生和發(fā)展得以進行。只要教師精心處理,各章節(jié)內容可為生命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
3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途徑
地理教師應當承擔起使命,在教學中自覺融入生命教育,培養(yǎng)活生生的富有激情的生命體。
3.1科學確定教學目標。要形成完整的地理課堂教學生命教育目標體系。生命教育從生命現象到生存能力到生命價值,無一不涉及。我們應該將這些生命教育的內容與地理教學的具體內容分門別類,逐點研究。只要符合生命教育思想的,在教學目標設計時都應該加以考慮。如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和人口與環(huán)境兩個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對生命現象的描述可謂濃墨重筆。地球生命的誕生、生物的進化、人口的自身生產、人口的再生產類型、人們的生育觀念……詳細地刻畫了生命現象。通過這些教學內容,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生命的物質性,生老病死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對于活著的人來說,一定要珍重生命、善待生命。眾多的地理問題蘊涵著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標。在區(qū)域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設置去沙漠旅游時,我們應攜帶哪些生活用品,注意哪些問題?請說明理由。對問題的解決進行評價,必將大大促進和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3.2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與地理學科融合。可以運用問題教學、案例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地理調查等多種教學方法,還可以組織活動探究、觀看影像資料,開展課外活動。這些方式,都應基于尊重生命,欣賞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讓生命體自主參與,相互協作,共同成長。普通高中地理教材許多教學內容都以活動為載體呈現,幾乎每節(jié)新授課中都有探究型活動的安排。如:針對當地經常發(fā)生的自然災害,成立課外監(jiān)測小組,制定計劃,開展活動;收集本地區(qū)有關自然災害前兆的諺語,以及防災減災的有效方法,在全班進行交流。以生為本,尊重生命是科學確定這些探究型活動的核心思想。學生在活動中探究知識,其生命的成長更具意義。
3.3從生命教育的視角提升、完善教師的素質。教師應該具有自主學習、不斷獲得新知識的能力。要從專家學者的專著中學習生命教育的理論知識,學習地理學科的前沿研究,及時掌握最新涉及地理學科的時事資訊科技動態(tài)。教師要與學生真心對話,傾聽彼此生命敘事,真誠溝通,促進師生生命交融共同成長。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所有學生欣賞自己,充分挖掘生命的潛能。教師要自我反思,反思要有廣度、深度和效度,提高生命教育的研究能力,才能改進不經意間的小錯誤卻可能導致對學生個體的大錯誤,探索教育教學的新境界。
我們常說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未來,基礎教育作為承載民族未來的根基,必須突破功利目的,把教育變成一種關懷人的生命,提升自我,造就孩子們的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好風尚東風的吹拂,我們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一線教師也在加緊探索更加適應新時期教學的好做法,我們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學理應跟隨我國教育教學的列車,奔赴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站點,這就離不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良策來輔助。本文是筆者在教育教學常規(guī)中的有益教學法,說出來以供同行參考,為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
一、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應向學生講解閱讀的重要意義,強調形成良好的習慣對獲取知識、增強能力、提高成績的巨大作用。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閱讀,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遵循學生閱讀與教師講授緊密聯系的原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根據課本知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實際水平,選擇簡便易行、靈活多樣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有趣,費時不多而收獲大。在學生閱讀地理知識以后,教師應結合課本內容即時組織學生講解,肯定學生的閱讀成績,總結經驗,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確使自己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贏得主動權,并有利于自己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習成績的進步。這樣會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逐步形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1、提綱閱讀法。對理論性強,閱讀理解難度較大,學生一時難以把握的教材,為降低難度,便于學生掌握,可建議學生采用提綱閱讀法。這就是教師在課前就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好讀書提綱,理出主要知識點,為學生閱讀指出思路,從而達到降低學習難度的目的。采用提綱式閱讀法,學生依據提綱,帶著問題去看書、讀圖,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讓學生提出各自的見解,進行講解。最后由教師歸納意見,得出正確結論。這樣,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2、地圖閱讀法。地理和地圖關系十分密切,地理課本上有許多的插圖,還有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圖冊。地圖閱讀法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地理知識的時候,充分重視地圖的作用,認真讀圖,分析地圖,理解、記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地理信息,并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地理問題,尋求各種地理規(guī)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圖轉換成文,用語言文字準確敘述圖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規(guī)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3、習題閱讀法。所謂習題閱讀法,就是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把課本知識轉化為習題,讓學生帶著習題去看書,邊閱讀邊做習題。它適合于知識點較密集,重、難點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教師選編習題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選編的題目與課本內容密切聯系,主要知識點都應在題目中顯示出來,而且題目要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啟發(fā)性,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難度要適中,以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都能得出正確答案為宜。把習題印發(fā)給學生,學生帶著題目有針對性地去看書,到課本中找答案,辨對錯,動眼、動手、動腦,有利于學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依照課本去解答題目,能夠準確而簡明扼要地得出正確答案,有利于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化,提高解題能力。
二、教師要創(chuàng)設多樣地理情境
激發(fā)學生地理思維,根據新課程要求,我們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特別注意擺正教師的角色位置,做學生學習活動的服務者,緊緊圍繞教學中心內容,創(chuàng)設形式多樣的地理新情境,幫助學生討論、探究,形成自主學習的氛圍,注重導學、助學、組織和管理教學,這是“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學生認識特點等。要使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真正成為促進整個學習任務順利完成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就必須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如在復習“大氣環(huán)流”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先設計局部地區(qū)、海陸之間、山谷山坡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再擴展到地球赤道與極地之間,然后提問:如果(1)地球不自轉,(2)太陽直射點不移動,(3)地球無海陸之分,那么,全球范圍內的大氣環(huán)流是怎樣的?有何特點?如果依次去掉條件(1)、條件(2)、條件(3),氣壓帶、風帶又會怎樣改變?這種改變對亞洲東部的大氣環(huán)流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如在講到印度農作物的分布時,課件展示印度農作物分布,展示各種農作物的圖像,讓學生拖動農作物的圖像到地圖正確的位置上。
三、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新課程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等個性為宗旨的自主性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們采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有目標、有計劃地互相討論、合作探究。由于學生性格、愛好、情趣、知識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我們在提醒學生適當注意成績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由組合,組建成學習小組。每次活動前,推選一名學生來主持。實踐證明,讓學生“自組”有利于合作探討,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精神,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發(fā)展。課堂教學一開始,教師就把課程目標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再讓學生自由閱讀,規(guī)定每組至少提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地理問題。這樣,既糾正了過去教師霸占課堂的現象,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上注意保證學生的探討時間,使其圍繞地理問題,展開討論、爭辯;教師要適時給予點撥、指導。通過“自議”,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加強,潛能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感到探究有收獲,合作有好處。
總之,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地理課本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解答地理問題的主要依據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讓學生自我探究,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摘 要:地理學科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是一門實用的學科。日常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技能、方法和地理觀念有所掌握和了解,能學以致用,為國家創(chuàng)造財富。作為多年在一線教學的高中地理教師,面對地理教學中所出現的困擾,能冷靜理性地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提高效率,實現師生共贏。
關鍵詞:教育教學;剖析;途徑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本人對目前貴州的高中地理教育現狀表示堪憂。貴州的初中地理不中考,只會考,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地理基礎基本為零。加之社會對地理有偏見,認為地理是副科。為了升學,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中考科目上。哲學觀點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學生初中基礎的好壞對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基礎好,學生會學得很輕松,對本學科的興趣高,就容易取得好成績。反之,基礎差會嚴重干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現放棄心理,對高中地理教學極為不利。
其次,每個中學對高中地理重視程度不同,一定程度制約著高中地理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多數高中都是重理輕文,理科學生多,文科學生少。地理屬于文科,但其偏理科,學習難度絲毫不亞于數學,有“文綜里的數學,得地理者上重點”的說法。高中地理不像初中地理只要死記硬背就能得高分,知識容量巨大,學生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再次,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使用統(tǒng)一的教輔資料,地理教師各自為政,一廂情愿,不遵循高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大搞題海戰(zhàn)術,結果事與愿違。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成為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嚴重障礙,就會干擾素質教育的推進,同時也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主旨。只有找出這些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才能從根源上消除它們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貴州初中地理不納入中考并非個例,相比相鄰省市(四川、重慶),這樣的做法并不明智。中考不考地理,高考又要考地理,地理學科這樣尷尬的地位又怎會得到重視呢?很多學校只重視語、數、英等科目,目光短淺,其他學科一樣重要,只是分工不同。學好高中地理,有利于提高文科綜合分數,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牢牢把握主動權。然而國人的思維尚未轉變,地理在國外相當重視。在國人大喊學生減負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無奈成為犧牲品。
我們看一看高中地理的知識模塊,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必修一),人文地理(必修二)、區(qū)域地理及區(qū)域發(fā)展(必修三)、旅游地理和自然災害防治(選修四和選修五)。高一沒有分科的時候,每周兩節(jié)地理課,根本無法保證完成教學任務。高中不像初中,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要求更高。高中教師既要保證高效的課堂教學,又要批改作業(yè),講解教輔資料,完成學校布置的其他工作。可想而知,地理教師的工作任務重,心理壓力大,容易出現不良情緒。面對緊張的課時、基礎薄弱的學生,還要維持班上的課堂紀律。再加上每個教師的實際情況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就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同事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無法做到步調一致,統(tǒng)籌規(guī)劃。加上學校狠抓升學率,采用低效的題海戰(zhàn)術,卻忽視了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水平,大部分時間用來考試和做題,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還有就是學生自身因素,比如,自信心不足、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多或少影響著高中地理教學的長足發(fā)展。
三、高中地理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教育部門應該重視初中地理,在中考總分中應占一定比例。這樣學生才會在思想上重視,才能在地理課堂上端正態(tài)度,認真學習。良好的地理基礎不僅為高中地理教學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同時也減輕了師生負擔,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讓學生不再對地理產生恐懼和厭惡,從容自信地面對高考。學生能靈活地運用知識,掌握答題技巧,在考場上盡可能多地拿高分。
其次,各個學校應從本校實際出發(fā),科學地制定課程表,增加高中地理課時。在分科時,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選擇。文科和理科只是學習的內容不同,以后同樣可以考入高等院校。而且文科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思想覺悟,為將來走入社會為人處世也有指導意義。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學習好文化知識,總有用武之地。高中地理是文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師生共同付出,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就會取得社會的認同。況且有些學校的文科甚至超過了理科,重理輕文的觀念應該摒棄。
再次,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學會團結協作,在學校和教研組的統(tǒng)一調度下,科學地制定教學進度,使用統(tǒng)一的教輔資料。經常開展教學交流活動,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比如,運用Flash課件,可以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突破的重、難點。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地開展新課導入,做好教學反思。深入學生之中,了解他們對高中地理的看法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高中地理教育教學才有未來,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在新課改中,一馬當先,取得長足發(fā)展。
(作者單位 貴州省湄潭縣湄潭中學)
【摘 要】中學地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向高等學校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二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者。具有良好的、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是有用的人才,才是最合格的勞動者。地理作為中學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具有獨特的發(fā)展教育的價值,是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
【關鍵詞】中學地理 教育 學生 地理教學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實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呢?這里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探討,不到之處,還請各位導師指正。
一、通過中學地理教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教育學生認清我國的人口形勢,樹立正確的人口觀。通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多民族的統(tǒng)一國家的教育,引導學生討論“人口與自然資源的關系”:第一、人口與土地資源的關系,其人均占有量的過多或過少所出現的矛盾;第二、人口與礦產資源;第三、人口與水資源等。使學生認識到:我國雖然自然條件優(yōu)越,資源豐富,但供養(yǎng)的人多,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特別是由于人口多而導致的糧食問題已成困擾我國發(fā)展的一個重大障礙,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并且對學生進行計劃生育的國策教育。針對我國人口分布“東南多,西北少”的特點,向學生傳授了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同時,對學生說明近年來少數民族在全國的人口百分比的增加,是因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西北等邊疆地區(qū),這樣有利于我國國防建設和邊疆建設。通過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了系統(tǒng)的地理基礎知識,發(fā)展了學生智能;并且闡明實行計劃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從而達到國情教育之目的。
2.教育學生認識我國地理環(huán)境形勢。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了解我國既有山河壯麗、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培養(yǎng)學生辨證地看問題,同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國地理的劣勢主要表現在:山脈縱橫,山區(qū)面積廣大且多高山,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交通發(fā)展,造成交通不便,給經濟發(fā)展帶來不利,特別是山區(qū)經濟十分落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致使夏季易澇,其他季節(jié)易旱,對農業(yè)生產也不利,且降水的變化大,容易造成水旱災害,以及寒潮引起的霜凍、臺風引起的風災和水災,對農業(yè)生產和人民生活都有較大危害;內陸無流區(qū)廣,西北地區(qū)沙漠廣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通過這些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不利方面,從而從反面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并且不失時機地指出“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地地”也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到《土地資源》這一部分時,我?guī)ьI同學們聯系耕地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怎樣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樹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使命感,保護土地資源的責任感和神圣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資源觀,自覺遵守和宣傳“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的國策,以及國家為保護自然資源頒布的有關法令、法規(guī)。同時,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
3.結合實際,加強鄉(xiāng)土教育,使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從而達到國情教育的目的。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向國家輸送德才兼?zhèn)涞膭趧诱撸磕甓加幸淮笈袑W生直接參加社會勞動,因此,鄉(xiāng)土教育顯得尤其重要。在鄉(xiāng)土教育中,可以使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面貌、經濟建設與遠景規(guī)劃,親身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產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感情,使學生畢業(yè)后樂于從事家鄉(xiāng)的建設,從而為社會貢獻力量。
二、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美育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美育是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與欣賞美的能力,它同德、智、體、勞等同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美產生于勞動,來源于實踐。地理教學是一門實踐性相當強的學科,它的教學內容密切聯系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實際。同時,社會與自然也是進行美育的最生動的教材,包含著不盡的美育因素,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真善美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1.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的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祖國處處皆景,不只有雄偉的泰山,險峻的華山,秀麗的峨眉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更寓于一草一木之中,四季不同的變化之中。水的春綠夏碧,秋青冬黑,樹木的春英夏蔭,秋毛冬骨,春山的淡冶如笑,秋山的明凈如妝等都是無窮無盡的美。“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恩浩蕩。”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性情,砥礪品行。
2.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社會美的教育。社會美是社會生活中的美。社會美包括:人的美,勞動產品的美,環(huán)境的美等。人的美不在貌而在心,“充內形外之謂美”,人的美是同理想緊密相聯的。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明確人的美的本質含義,從而提高認識,不為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所影響、引誘。勞動產品的美是人的創(chuàng)造智慧和力量的物質形態(tài)。勞動產品大到建筑,小到玲瓏的雕刻,以至一筆一紙,無不閃爍著智慧的靈光。在地理教學中,要設法引導學生發(fā)現里面的勞動的美,認識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認識到家鄉(xiāng)與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增強信心,投身到建設家鄉(xiāng)與祖國的壯美事業(yè)中去,投身到現實美之中去,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美與欣賞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環(huán)境觀是地理教學的目的之一。人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環(huán)境又影響著人,環(huán)境與自然相互影響,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其中的美。讓學生懂得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去欣賞環(huán)境的美,從而使他們關心自己祖國的建設,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而努力學習。
3.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藝術美的教育。藝術美作為美的高級形式,同樣也來源于客觀現實,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能給人以深刻的精神影響。在地理教學中,對藝術美的滲透要廣泛聯系自然美與社會美。同志曾說過:真善美的東西總是與假惡丑的東西相并存,相斗爭而發(fā)展。通過對學生實施美育教育,使其認識到現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村”正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人類生活的環(huán)境不斷惡化,需要人類加以保護與治理,從而增強其責任感與使命感,使其認識到美的真正內涵。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不可以替代的。學好地理,可以進一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健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