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公文范文 > 初中地理論文

初中地理論文

時間:2022-05-16 05:50: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地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初中地理論文

初中地理論文: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學

[內容摘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和對新課程理論的認識,從新教材的特點、教學方法和困惑3個方面闡述我對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學的1些看法和認識。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地理教學

初中地理課程改革在我縣已實施兩年多,通過兩年來的教學實踐、摸索,無論是對新教材的認識,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及學習評價方面都有很深的感受,現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1些體會。

1、新教材的特點

新教材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讀圖啟發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據統計,7年級地理上冊有各類圖表135幅。通過大量的圖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系與規律,形成地理知識學習的技能,如教材中關于經緯度的定義、特點、規律的學習,就要求學生通過讀圖活動,自己歸納總結來完成。而舊地理教材是將定義、特點和盤托出,再配上1些圖。這就讓1些不愛動腦筋的學生忽視了讀圖思考,而只是死記硬背各個知識點。新教材的內容組織方式完全有利于學生從圖上獲取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2、較好地體現了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⑴體現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時差、方向判別、從地圖上獲取信息、從交通圖上選擇最合理的路線、天氣預報、繪制各種圖表、人口資源地理調查等。學生無論是在現在的思維訓練、意識培養,還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觀光、野外考察、工程建設、統計等方面,都可以終身受益。

⑵體現了“新的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的理念。

教材采用先進的結構模式(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位1體)是對以往的注入式、自學式、啟發式、人物式、討論式、探究式等諸多模式的優化組合,并10分突出了探究性學習,有利于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學習,充分發展其想象能力、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如教材設計了讓學生補充地理資料,對地理現象的片斷描寫,動手制作各種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實材料等內容,教師可通過分組討論、辯論、游戲、表演等形式,讓學生自由思維,給教學保留足夠的思維和創作空間。

⑶體現了“構建基本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的理念。

新教材吸收和應用了現代技術手段,如地球衛星照片、臺灣島的衛星影像、衛星云圖、喜馬拉雅山電子影像圖等遙感圖像、天氣預報制作過程組圖,GPS全球定位系統、國際互聯網氣象網站查詢等,極大地豐富了地理教學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富有時代氣息。

3、加強了實踐和探究活動,構建了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統、圖像系統和活動內容3大部分構成。而“活動”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已從復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變為承擔1部分新知識的教學,通過“活動”這種方式切切實實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材的這種編排,摒棄了“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體現了師生平等、共同發展的教育理念。

2、教法初探

新課標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在這種模式下,要求教師在組織整個課堂教學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提出有效問題。

營造1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善于調動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教師與學生成為互動的統1體。這是教學活動的崇高境界。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弗思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因此,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行為愛好,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時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營造1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從而達到和諧的師生互動和教學共振。

2、教育要“回歸生活”。

要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皮亞杰的知識結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走進教室的學生并不是1無所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1定的經驗和觀點。新課程強調教育要“回歸生活”,要將教學內容納入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自我以及學生與文化的關系中。地理學科植根于生活,回歸生活是新課改中地理學科追求的目標,也應該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色。

3、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對學生心理素養、思想品質和社會能力的形成,對教師工作的心情與成敗得失,對實現預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等有著很大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利用融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的心理氣氛來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

3、困惑與問題

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我們有過成功的喜悅,也遇到1些困惑,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難以把握。

過去常說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這話也許有些偏激,但有1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變革能引起教學方法的改變。因此可以說,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的變革力度在1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學方法的變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滲透,而這1點恰恰又是我們的薄弱環節。我們試著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檢測,又注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檢測,采用了開卷、閉卷及開閉卷結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檢測,這些方法也能在1定程度上檢驗出不同學生的水平,但卻不能全面地檢測1個學生的水平,很難多角度、多層面、多方位地發現每1位學生的優勢。而且,開閉卷考查的重點是不同的,開卷著重考查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而閉卷著重考查學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題材很廣,涉及范圍也大,而學生的知識面畢竟有限,能查閱的資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難操作。再加上完成開卷題所需時間較長,這又加大評價的控制難度,降低了檢測的信度,不易檢測出學生的真正水平。

2、班額過大,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各學校的班額偏大,大多在60人左右。同時學生的個體差異也10分明顯,有內向型、外向型;有思維型,情感型;有基礎較好的和較差的等各種類型。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是10分困難的。

首先,教室的擁擠就連學生與前后左右的同學進行討論、交流都很困難;其次,教室難以控制和了解全局,無論是學生自主活動還是分組活動都會出現活躍的學生熱情高漲,而內向的學生遭受冷落,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機會。而且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活動效果,活動也難以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

3、潛在的課程資源的開發。

課程改革后的教材內容與以往相比,淡化了具體指示。雖然內容淺顯了,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但并不說明課好上了。如果教師不認真挖掘,那就會覺得1節課的內容太少了,沒多少可講的,也沒有什么可學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中很多內容的教學,若單單就教材講教材,未免顯得有些單調。學生通過自學閱讀,對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教師只按教材列出的內容順序,1個1個地“講授”,那么無疑會讓學生感覺乏味,從而抑制學生的學習欲望。此時教師應通過恰當的選擇多種課程資源[教材、參考書、學生工具書、用于培養技能的學具、電影、幻燈、錄音(相)帶、實物標本、照片、圖片等]來豐富課堂教學。

總之,在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我們應該致力于尋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個維度的整合;致力于尋找1條既科學又易操作的評價方案;積極探究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初中地理論文:初中地理激趣教學之我見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郭沫若說:“興趣出勤奮,興趣出天才。”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導語激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新課開始時要緊扣教材精心設計一個“開場白 ”,或提出疑問,或創設情境,或反激情,或以舊引新,讓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做到“課伊始,趣已生”。

行程激趣

“領導標新二月花”。地理教學過程應是一種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美的行程。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感覺到上地理課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間小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內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驚訝、刺激、疑惑、懸念,產生“逼人期待”的教學魅力,從而打動學生的感情,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演示激趣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裝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必須借助地球儀,各種地理教學掛圖、拼板、地理景觀圖、電視錄像、幻燈片、投影儀和各種課件,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言激趣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的內容,利用生動有趣、富于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可巧借古詩教學: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還可采用成語和謎語進行教學。

插敘激趣

教材中常用一些比較重要但又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教材有密切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討論激趣

分小組討論地理知識,能使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興趣高。討論式教學給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討論中,學生能抒發自己的見解,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節,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的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答其它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并作適當的指導,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歌謠激趣

教學中可抓住地理知識的關鍵內容,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謠,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如學習“黃河的治理”,可編歌謠“黃河之水天上來,萬里奔騰入渤海,卷走黃沙十六億,填充華北覺降帶,走南闖北拐大彎,泥沙滾滾多危害,淤寒河道高筑壩,造成懸河飛天外。”又如學習“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寶地”)可編歌謠:“南極地區,資源豐盛;鐵礦煤炭,淡水儲存;海洋生物,鯨蝦成群;冰川地質,需要考證;長城中山,南極扎根,北極考研,大功告成;深海取樣,采雪鉆冰;科學考察,如同會診。”同時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可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活動激趣

第二課堂是第二課堂的延伸和輔助,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活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1)利用鄉土地理調查研究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也有助于加深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可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并結合鄉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噪聲污染等,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2)利用地理工科課外活動小組,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組織學生參觀氣象站,進行氣象預測和物候觀測;組織學生觀星空找星座,觀月相;還可以組織地質夏令營、制作地理模型,辦地理小報、地理知識競賽等活動,力求把課本知識寓于各項活動之中,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這樣,地理課的教學法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爐。

情感激趣

在教學中投入教師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學,實踐證明:情感教學是上好地理課的有力保證。師生之間的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是在師生教學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教師的情感,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影響著學生的學[:請記住我站域名/]習和發展。如果教師能熱愛自己的學科,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循循善誘,就必然能感染學生,使之與教師的情感產生共鳴,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情感。

贊賞激趣

贊賞,是為師之道,不懂贊賞、不愿贊賞,師生之間往往就會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賞;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護。于是教師便像醫生對患者一樣,執著地“診斷”學生身上的不足、過失、缺點、毛病和錯誤,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語諷刺以至呵斥。作為一種心理需求和渴望,人人都是希望聽到善言和表揚的,可以說,不斷進行正而激勵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種動力源。教師的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個肯定的頷首,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可以為學生驅散積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陰影,可以喚醒學生早已塵封的潛質、潛能。一個后進生若在全班學生面前受到老師的表揚,他便會體會到老師對他的希望、諒解、寬容、期待和信任。因此,作為一個地理老師若能抓住學生學習上的閃光點,捕捉電動機對其進行表揚,將促進其在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初中地理論文:談新課標下初中地理課堂愉快教育氛圍的營造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如何營造愉快教育氛圍地理課堂,本人從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著手;把地理知識抽象事物形象化,營造愉快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體會成功,體驗愉快;利用活動和提高老師自身的形象等等措施融入地理課堂,把地理課堂營造成1個和諧融洽、積極愉快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地理課堂、愉快教育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教育使人愉快,要讓1切教育帶有樂趣”。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與個體的認知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愉快是1種積極的情緒,它能促進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認識過程的運轉,可以使人們提高行動的效率,起到推動的作用。夸美紐斯也主張“課堂應當是1個快樂的地方”。

怎樣才能在地理課堂中營造1個和諧融洽、積極愉快的教學氛圍呢?我的體會是:

1、培養興趣,創建愉快學習原動力。

1.適時聯系學生所關心的時事熱點進行教學。

學生總是比較喜歡新鮮的事物,時事熱點由于具有較新的時效性,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講西亞這1章之前,我聯系當時阿富汗反恐戰爭為時事熱點的情況,首先提出問題:現在正激烈進行的“反恐戰爭”發生在哪個國家呀?學生1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亞洲的哪個部分呢?學生們便紛紛開始翻查地圖,于是,很自然地進入了該章節的學習。再如,在講巴西1節時,我對巴西國家隊在世界杯上的表現稍作評論,便使學生對巴西這個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借用詩歌,謎語講解地理事物。

詩歌,謎語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比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們能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在講到《山地垂直自然地帶分布圖》時,我選用了白居易的“人間4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說明山地氣溫及熱量的垂直變化,這使得地理事物更加直觀、鮮明。還有,在講“地圖”時,我采用謎語導入:容納萬水千山,胸懷5湖4海,藏下天下名山,渾身絢麗多彩。通過謎語,使學生形成輪廓概念,同時加深了學生對地圖特征、作用等的印象。

3、通過相關的歷史故事來輔助學生記憶,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萬物1樣是不斷發展的,今天正是過去的延續。在講到非洲政治地圖的變化時,我指導學生看圖并提問;為什么非洲許多國家之間的邊界會呈明顯的幾何圖形呀?很多學生踴躍猜測。最后,我給出答案,造成這種疆界的劃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了便于達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圖上用尺子劃分各殖民地的邊界,從而形成了非洲許多國家直線邊界的特點。大家恍然大悟。

4、積極開展第2課堂,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多渠道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除定期開展第2課堂活動外,還先后組織學生參觀天象館、氣象衛星觀測站等科普基地,拍攝月球表面、太陽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斷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和提高地理興趣。經過1年的準備,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用電腦排版,自編了1份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雜志,既提高了自己應用知識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學能1齊分享他們的成果與快樂。

2、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事物形象化,營造愉快氛圍。

1、巧設比喻,便于記憶。

恰當地運用1些比喻,常起到“調味品”的作用,將知識趣味化。我們可把足球強國意大利的主體輪廓圖形比作1只長筒靴,而西西里島比作1只足球;將非洲的輪廓比喻為1把火炬。再如,總結等溫線的分布規律時,可指著《1月、7月世界等溫線分布圖》,因勢利導:這彎彎的等溫線是否更像1個安圖享受的人呢?熱時向冷的地方(高緯)跑(突出),冷時向熱(低緯)的地方跑(突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2、通過圖片、實物標本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正所謂:百聞不如1見。中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較低,將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觀化更有助于他們理解。因此,講到“陸地地形”時,學生如何才能區別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呢?我們可以用幻燈片將各種典型地形的圖片投影出來,同學們在觀察歸納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講到“礦產資源”這1節時,學生對石英、方解石、硫鐵礦等礦物比較陌生,我便將相應的1系列礦物標本呈現在大家面前。同學們1時興致高漲,很感興趣。

3、讓學生充分體會成功,體驗愉快

1、鼓勵為主,給學生更多的肯定。

學生都渴望別人的了解,也比較愛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課堂之上答錯問題。所以課堂中,我很少點名提問。1般是將較復雜的問題分拆成幾個小問題,按列或排讓學生依次作答,使每個人參與的次數和成功的機會大增;若遇到學生不會回答或回答不正確時,我會馬上給予鼓勵和啟發。逐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克服不良的心理習慣。

2、喚起學生的競爭意識及對成功的渴望

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沒有競爭就沒有成功。雖然時間比較少,但我們還是見縫插針組織了3次地理競賽。比賽時無論場上隊員還是場外觀眾,都全神貫注不肯放過主持人所說的每個字。如果本隊選手答錯了,馬上傳來1片惋嘆之聲,而1旦本隊選手答對問題,便即刻欣喜若狂,吶喊歡呼,成功的喜悅溢于言表。

3、具體對待,樹立自信。

有個別學生由于小學基礎太差,對學習地理產生較大的畏難厭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除了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之外;課堂之上,我亦會適時問他們1些簡單的問題,或他們所擅長的有關知識,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如:在講到“美國的工業分布”這1知識點時,我提問1個對籃球很感興趣的學生:這是1道擴展題,請看這幅《美國工業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然后依次說出用以上主要城市命名的NBA各個球隊的名稱。當這個學生1口氣說出10幾個頗有意思的球隊名稱時,班中掌聲雷動。

4、利用活動,引導愉快的行為

“學”的主體是學生,1節課的成功與否不只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是要看學生學得如何。所以,我會在課堂上安排1些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主動的去學習,這也是愉快教學不可缺少的1個環節。尤其是初1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現欲都10分旺盛的時期,如果能滿足他們這1心理要求,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有進1步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很多適合學生參與的小活動。

結合地理學科特點,我安排學生制作“小地球儀”、“中國地圖”、“手抄報”等活動性作業,并在課堂上及時進行講評。同學們都很積極的參與其中。在講到北美的“5大湖”時,我要求每位同學畫1幅5大湖形狀簡圖,然后,要求他們默記5大湖的名稱,先提問能夠記住兩個、3個、4個名稱的同學,再提問記住5大湖名稱的同學。這樣,不同知識水平的同學都能參與進來。沒有畏難情緒,能夠愉快地接受這些知識。

1 2下1頁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1眼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應讓學生自己通過學習去尋找答案。如講“非洲的地形”時,因內容多、不易記住,我就先在黑板上畫了1幅非洲輪廓圖。然后按高原、山脈、盆地3個 地形區分成組,讓學生自己找出來填到黑板上,最后再填上幾個小的地形區,填完后讓其他同學判斷正誤。整個課堂都活起來了,而且還產生了小小的爭議。這時我再出面解答出現了的問題,然后邊畫邊講了“東非大裂谷”。這樣1幅完整的非洲地形圖就完成了。因為是同學們自己填上去的,所以印象特別深,原本枯燥的東西也因此而變得快活豐富了。

課堂上這些實踐活動,能引導學生及時的參與。所以,它能不斷地引起和滿足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要。

5、加強自身素質,創造“愉快教師”形象。

要讓學生“愉快”,首先教師必須“愉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1個會心的微笑、1個親切的眼神、1句幽默的發問、1個循循善誘的舉止,甚至整潔、典雅的衣著,都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心境和積極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師要注意精心備課,博覽群書,充分準備。課堂上利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美好的愉快學習氣氛,達到師生間的協調默契,將學生引導進神圣的科學殿堂。對于課堂可能出現的不愉快因素,教師要以寬容、大度的氣質,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還要注意作好后進生的思想工作,讓那些后進生逐漸加入到有趣的課堂教學中來。

作為地理科學教師,應該認識到我們正處在改革探索時期,認識到我們肩負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任務。只要我們努力探索,重視地理學的愉快教學,勤于實踐,1定能夠扎扎實實地提高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論文:初中地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總體構思

學校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作為中學階段一門基礎課程的地理 學科,它以地理科學知識為基礎,結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于一體,對于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 質的有效提高,其優勢地位是別的學科不可代替的。

為使初中地理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中,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身上,筆者在對初中地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進行 總體構思的同時,也對其教學常規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努力推進地理教學及其改革的健康發展。

一、內容構成

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地理素質的提高。地理素質教育由三部分構成,即地理知識素質、 地理能力素質和地理品德素質。

1.地理知識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處在基礎地位的知識, 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實、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等。

2.地理能力素質教育:是指通過地理教學,掌握地理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等,能運用地理知識 去處理和解決所遇到的地理問題,如小到看地圖、辨方向,大到城市規劃、環境保護、工業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質教育:是指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準則,并用于 規范其行為的教育。

以上三個層次地理素質教育的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質教育必然是以培養和提高學 生身心、知識、能力、品德等為目的,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教學原則

地理課堂教學要很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除了要遵循直觀性、啟發性、理論聯系實際、精講巧練、可 接受性、鞏固性等教學的一般原則以外,還要注意體現:

1.整體性原則:使知識、能力、品德教育一體化,克服只抓知識教育而忽視能力培養和品德教育的做法。

2.改革性原則: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注意成功教育、創造教育、愉 快教育、和諧教育等體現素質教育思想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整體改革經驗的運用吸收。

3.多向性原則:要有效地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4.發展性原則:教師要通過各種地圖、直觀教具、電教媒體的合理運用和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 習興趣,發展學生智力,增強心理素質,努力培養、強化學習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提高學生的積 極性、主動性和持續性。

5.全面性原則:教學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注意轉化學習困難生,使每一位學生的地理素質都得到應有的 提高。

6.民主性原則:教師和學生要建立起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性師生關系,形成民主、和諧 的氛圍。

7.自主性原則: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逐步具備和不斷強化獨立學習的能力。

8.實踐性原則: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時要結合課外活動的開展,注意加強教學的 實踐性環節,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學用結合能力得到培養。

三、備課要求

備課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保證。必須認真、扎實地備課和編寫地理教案。地理教案的編寫應做到以下 幾點:

1.深鉆大綱、教材,確定教學目的

近幾年來,初中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從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功能、體系 結構等方面,都做了大的改革。新大綱、新教材的特點:一是教學目的更加清晰明確,條理分明;二是教學內 容的安排更符合公民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心智特征;三是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更加具體、明確、清晰 ,便于師生遵循;四是突出了人口、資源、環境的教育和國情教育;五是技能訓練、能力培養更加切實,對教 學、評價、考核等問題提出了較合理、明確的建議;六是簡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減輕了學生的負擔,有利于 素質教育的落實。

教師教學時,進一步選擇組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 的全過程。

2.掌握教材層次,編好教學提綱

教學提綱是課堂教學活動具體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編寫教學提綱時,要掌握教材結構,分清教材主次, 注意內在聯系,使之合乎地理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地理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3.區別教材主次,突出教學重點

通過鉆研,教師要從教材內容中找出其主體部分和核心部分,作為教學的重點。還應分析找出重點、難點 和關鍵這“三點”的關系。要善于突出重點、排解難點、抓住關鍵,帶動一般,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 目的。

4.把握教學的結構,構思承轉和小結

教師要依據課堂的各個環節及其順序和時間分配,考慮如何引入新課、各個教學環節的承轉、各部分的小 結和全課的總結。

5.設計教學方法,準備直觀教具

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備課時教師要估計到 上課時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發揮好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教學活而不亂、有聲有色、緊張有序地進 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必須考慮直觀教具的選用和設計、制作。教具何時用、如何用,做到心中有數。

總之,地理備課是一項經常、艱巨的工作。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細致、周密地考慮各種教育因素,不斷地 學習、探索,付出辛勤的

勞動,克服困難,做到備知識、備能力、備素質的教學步步到位,達到備課的更高要 求,以保證上課的最佳效果。

四、抓好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結構,多是圍繞“組織教學—復習提問—講授新課—總結鞏固—布置作業”的模式。 九年義務教育大綱教材的變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當然也給非升學考試科目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 求。教師必須適應教育、教學形勢的變化和新大綱教材的變革精神,重新構建課堂結構。

建立新的地理課堂教學結構,一是要考慮如何把教材中的課文、圖像、訓練三部分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適時、適當地加以處理;二是研究如何恰當地安排和實施“立綱、活讀、勤動、精講、巧練、細評”幾個課堂 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中的“立綱、精講、細評”以教師的教為主,“活讀、勤動、巧練”以學生的學為主。

立綱:是指教師在備課時根據大綱、教材的要求和內容,精心設計建立教學提綱、教學綱目,它包括板書 提綱,指導學生讀書的提綱等,并做到簡潔明了,線索清晰,綱舉目張。

活讀:是指在教師的策劃下,讓學生有目的、靈活地讀書、讀圖,較準確地勾畫、標注出課文中的知識要 點和圖像中的重要界線、范圍及注記等。

勤動: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的動腦、動口、動手的各種活動,它包括上述讀書、讀圖,勾書、勾圖,教材中 的“想一想”、“讀一讀”、“做一做”,課堂上的問答、討論、填圖、作業訓練等。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 、有組織地恰當安排,將活動內容有機地穿插在整個課堂教學的45分鐘之內,使學生積極、充實、愉快、有興 趣。

精講:是指教師對重點難點、易混易錯知識的講解,對地理規律性的概括總結,對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教 師講的著力點應在于“畫龍點睛”,在于釋疑解惑,在于精講講活,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 不感興趣、不歡迎,教學效果也不好。

巧練:是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鞏固強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啟發訓練思維、形成各種能力的訓練包括答 問、填圖、讀圖、“做一做”、完成作業等口頭的和書面的練習。教師應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練”的材料、 “練”的時間,把“練”貫穿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使講、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細評:是指學生或教師對學生口答、筆答、訓練、操作等練習答案和結果所作的認真、仔細地評析、評價 、評講。教師應抓住一切學生練習訓練的機會,引導學生對同學的答案進行評講或由教師對學生所答進行評析 ,以便及時彌補知識缺陷,順利達到學習目標。

課堂上的“讀、動、練、評”等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是隨意的、自發的和盲目的。無準備、不安排課堂 學生活動不行,自流放任讓其活動也不行。九年義務教育地理新教材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本身就有不少學生 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如“想一想”、“讀一讀”、讀圖、選作復習題等,教師一方面應當充分加以利用,同時 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時安排其他形式的學習活動。如果在每節地理課中,學生學習活動時間一般平均能達 到1/3以上,那么,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就將得以體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智能的培養將會落 到實處。

關于在課堂進行地理品德教育的問題,教師首先應分清哪些是屬于顯性的教育內容,哪些屬于隱性的教育 內容。顯性的品德教育,一般可隨著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完成而完成,如國情教育、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 一些思想、觀念等的教學。對于隱性的品德教育,如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等政治教育 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分析、抽象、挖掘、發現和強化教材中的相關因素,并且使教學活動能 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將其充分生動、靈活巧妙地具體滲透、融合到知識和能力的教學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 中”。總之,實施地理品德教育是一項經常性的、細致而又富有藝術性的教育職能,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實際 教學情況,注意三點:一是要有很強的品德教育的教育觀念和意識,將這一教育落實于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 于教學的始終;二是教育方式上,應循序漸進、運用自如、潛移默化,以使學生樂于接受、心服口服;三是不 要搞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和形式主義,以避免教而無效或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初中地理論文:淺談在初中生物與地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翻開歷史的長卷,古往今來,德育這個詞語比比皆是,比如,在學習中、工作中。其實,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德育在教學中尤為突出,因為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現階段的學生正缺乏這種觀念,就對初中生物和地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做一下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物;地理學科;德育;滲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意義

當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學模式較為固定,不僅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使學生整天處于學習壓力的氛圍中,缺少了主動學習的熱情,對初中生今后發展極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僵局?這就需要老師改變教學觀念,例如,在進行生物課教學時,因為這門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以,老師完全可以采取先實驗后教學或邊實驗邊教學的教學模式。通過實驗,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和溝通,不僅學會了知識,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增進了同學之間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會處于被動狀態,而且還讓學生感覺到濃厚的科學氛圍,體會到科學的謹慎性和嚴謹性,從而使學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嚴謹,少了一些粗心。學生對自己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科學家產生高度的感慨與崇拜,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更加的熱愛。其實,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反應就是德育的關鍵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學科教學中,老師要做好德育滲透,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德育滲透的方法

1.總結性滲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學科教學中,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都存在著盲目性與分散性的問題,缺乏教學中的歸納與總結,從而導致當完成教學時,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實,老師應該把有關德育方面的授課內容結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課程里,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簡單地說,就是老師在教學中把德育滲透和教學中所有有關德育的知識放在一起講。

例如,老師在講“初中一年級地理”課時,先把本書所要講的內容進行一下總結,讓學生對本書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初中一年級地理主要內容是世界地理,講一些地球和地圖的基礎知識。在世界地理概況中,以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及其活動為線索,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海陸分布和地表形態,世界的氣候和陸地自然帶等基礎知識;了解世界各種自然資源、居民和國家等概況,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現狀,從而初步認識人類、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學生意識到人類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須有保護好周邊的環境的良好意識。

通過在地理教學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與地理學科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確學習地理的重要性與價值。學習地理不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區的環境、自然、人文特征,還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與保護大自然的責任和使命感,進而衍生出熱愛祖國、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

2.隱藏性滲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學科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課程的安排,在教學過程中把德育隱藏在教學內容中,然后在授課時,在適當的講課內容中滲透一些有關德育方面的內容。

例如,在講初中生物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觀察動物細胞”時,其中有些科學家需要老師去介紹,譬如:施萊登和施旺是如何發現細胞學說的、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是如何做實驗的以及做實驗的次數,通過老師的介紹,學生對科學家產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為像他們這樣的人,從而更加地崇尚科學、熱愛科學,使學生的個人素養有了進一步提升。

3.聯系實際滲透法

在現今的初中教學中,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對科學的認知、思想的覺悟、個人修養、實際生活情況和學生的年齡、理解能力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有關德育方面的內容的滲透。

例如,在講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時,主要講完善運輸業,怎樣去發展農業和工業的現在發展如何以及分布情況。知道主要講的內容后,老師根據學生生活的周邊環境去讓學生觀察了解現在的運輸狀況、農業發展狀況等。通過了解,學生感覺到了當前生活與發展的狀況并不理想,從而讓學生生成想改變自己的家鄉,甚至改變國家發展進程的想法,使學生熱愛國家的心情進一步提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學習成為優秀的人才,為自己的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學科教學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地理論文:提高初中地理學困生學習動力的探究

在初中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有。有一部分學生地理基礎差,在學習地理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學習缺乏動力,信心不足,自卑心理嚴重,對地理課望而生威,影響地理課的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些同學甚至學業水平測試都不能通過,因此影響了學生學業的進步。如何提高地理學困生學習動力,在初中學習中非常重要。

一、首先學困生要掌握地理學科的特點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綜合性。上至宇宙空間,下到地球內部,還有我們生活的人類社會,這些都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屬于地理學的研究范疇。所以我們說,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區,地理環境是不同的。地理學研究的正是地理環境的差異、分布規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學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地理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在生活中觀察到許多有趣的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到許多有用的地理知識;反過來,我們還可以運用所學的地理學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掌握地理學科的特點,學習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目標明確,提高地理學習動力。

二、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于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于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于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像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后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學習方法和技巧,我們就會學得既簡單又有趣。

三、尊重地理學困生人格,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首先要掌握他們脆弱的心理,在政策上多傾斜,生活中多幫助,感情上多交流。細心觀察留意他們的閃光點,抓住其閃光點讓其優點更優,給他們創造適合他們發展的小天地。經常與他們談心溝通、問寒問暖,以解決他們心里思想上的包袱,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了卻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教學中優先,多給予幫助和肯定,即使是一點滴進步,微不足道的一點兒,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在學校或在班級里設進步獎,給予鼓勵。

四、要善于培養地理學困生的自信心

培養學困生自強、自立、自信,正確認識自己,在課堂上,提問時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其回答,同時在作業的布置上分層布置,給他們布置一些難度較小,容易完成的,對作業布置上要有計劃,有步驟,一步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按循序漸進規律,他們就會很快獲得一種成就感,找回自信。作為教師應該肯定他們的進步,正如"好話一句寒冬暖",多鼓勵表揚少批評;有時甚至要對他們學習上開小灶多輔導,不斷的耐心的幫助,使他們迎頭趕上;有時通過座位安排上結對子,一幫一,讓他們進步的更快;在全班同學面前對學困生采取友好態度,善意的幫助,使他們感到班級的溫暖,克服消極情緒,不良習慣,找回自信,提高學習熱情,培養積極向上,踏實進取的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戰勝困境而獲取成功的關鍵,

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我順應學生的心理,課堂上針對每一堂課的內容和特點組織對抗性、趣味性強的綜合競賽,競爭中學生一個個成為緊張、興奮的參賽者,課堂成為賽紀律、賽學習、競爭角逐的游戲場。好勝不甘落后的心理、集體的榮譽、答題的成功、滿意的分數、同伴的贊賞、老師的表揚,激勵著每一個學生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地投入各項競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活動中嚴要求,善引導,多表揚,多鼓勵,及時評價、強化,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競賽過程和結果的樂趣,從而對地理課產生極大的興趣。

要善于創設問題的情境,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啟發性的問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認識興趣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如教學《黃河》一課,在學生了解了黃河源流概況和上中下游特點后提問:歷史上黃河成災的禍根在哪里?禍害在什么地方?根治黃河的關鍵在哪里?假如你是水利工程師應該怎樣綜合治理?請各位"工程師"提出新的設想,拿出高見。課堂氣氛頓時熱烈起來,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

地理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針對教材的特點,不失時機地放手讓學生到實踐中去接觸事物、主動認識事物,可以培養他們對地理課的直接興趣。如講地球的經緯線一課時,讓學生用陀螺、乒乓球等器材自制模型,動手畫出經緯線,分析經緯線分布的特點和規律,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把學生帶到操場,利用竿子在日光陰影下測定出學校所在地的經線,這些實踐性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產生和形成。

初中地理論文:語文詩詞與初中地理教學的巧整合

【內容摘要】根據課改的要求,新版教材的教學中,應“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限,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重視發展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為依托,大力加強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整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培養了學生課標中要求的各種能力。

地理學科,一個文理性質兼備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基于學科這一特點,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大膽嘗試與語文詩詞的巧妙結合,以達知識間的有機整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橫生的樂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創新,以求達到滿意的課改實效。

一、詩詞巧用,貼切生動,教學生花

例如,《黃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學中,我設計過這樣的問題:“請大家識圖,試用一句詩詞來描述黃河‘地上河’的情景。”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語如珠說黃河。在眾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本來這句詩,是形容黃河發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動,又言簡意賅。把黃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覺,表達的淋漓盡致,加上黃河“地上河”圖片的幫助,學生們想象力的發揮,便對黃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再者,這句熟悉詩詞的運用,不僅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十足,而且學生對黃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語文詩詞與地理教學的結合形式,成為學生們津津樂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氣及其影響》部分的學習中,我曾經布置過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收集、整理有關描寫天氣現象的詩詞,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加以展示。”待到課上,學生們興致極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詩詞資料,踴躍而自豪地展示,同樣收到了滿意的教學實效。例如,描寫雨的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描寫風的詩詞:“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風似剪刀”、“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雪的詩詞:“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天氣“陰晴”的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描寫“霜”的詩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晴”的詩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樣,使學生們在極高的學習興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天氣現象,又把語文學科與地理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達到了知識間的整合,又促進了二學科的共同提高;同時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學生的學習范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堂延伸到網上、圖書館、閱覽室,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培養了學生資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綜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體參與的精神。

二、地理知識解詩意,活學妙用,興趣無窮

教學中,有時巧借一句趣語,授課會增加幾分詼諧;妙用一句詩詞,課堂更變得形象生動、趣味無窮。用地理知識巧解語文詩詞的意義,不僅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熱情極高,課堂會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例如,《地球運動》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已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我實施了這樣的活動:展示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以及探究問題“請同學們分析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經過同學們小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著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八萬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的地理意義;詩詞說明了地球自轉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著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轉和公轉;“一千河”說明天空中的無數星河。

再如,同學們也利用地理課上學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的氣溫直減率知識,充分理解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以及“一山有四季”詩詞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變化,引起了氣候、植被景觀的垂直變化的地理意義。

通過以上的地理教學活動,同學們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巧解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使地理知識正向遷移。學生們既獲得了一份地理知識之外的意外收獲,又增強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極大興趣。

三、詩詞引用,探究趣味更濃

例如,《長江的開發》“水能寶庫”部分的處理:學生們通過小組內讀圖、分析討論、合作理解、找出長江“水能寶庫”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如此豐富呢?”學生們結合識圖,經過小組內小段時間的討論,得到答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豐富,是因為處于一、二級階梯與二、三級階梯兩兩階梯的交界處,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進而,我繼續啟發到:“三峽處水能資源巨大,大詩人李白也曾有詩為證,想想是哪首詩呢?”話音剛落,學生們熱情洋溢的盡情齊聲朗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時我也被同學們高漲的地理熱情深深感染,便補充:“一聲猿叫未停,小船已過千萬重山。雖是夸張,但也道出三峽處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峽處建立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規劃,有《水調歌頭·游泳》詩詞為證。哪位同學知道,詩詞中的哪些句子,體現了要在三峽處建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呢?”這時,一位男生舉手站起大聲朗誦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本節內容進行到這里,同學們那種對所學知識的陶醉與滿足,不言而喻;對三峽處巨大水能的自豪與合理開發,也嘆服無比。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教學實效、思想教育雙豐收。

還如,中國地勢特點的分析中,學生們利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顏色的變化,層層深入的討論、探究,推出中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隨即我展示了以下詩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請同學們說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學生們迅速搶答:“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是因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 緣故。”我繼續追問:“我國這樣的地勢特點,會對氣候產生什么影響呢?”學生們開動腦筋,小組內快速討論,提取信息,繼而派代表搶答:“我國的地勢,使同一緯度地區,大致氣溫東高西低,降水東多西少。”這樣,通過環環緊扣、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充分印證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也使同學們加深了我國地勢特征與我國河流流向、氣候特征之間關系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們充分體會了探究的樂趣和意義,也培養了他們分析、解決的問題能力,歸納、合作、探究、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更使學生們逐漸形成創造性探究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語文詩詞與地理知識巧妙結合的例子還很多,如:利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詩詞,來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壯的草原景觀;借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來想象塔里木盆地內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詞,來體會我國東部深受夏季風的影響,從而造成我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內景象的不同等等;不一一列舉。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倍感有趣,教學效果頗佳,而且學生積累的詩詞寶庫自然得到了挖掘,語文技能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的有機整合。學生們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詩詞的陶冶下學習,既學到了地理知識,又培養了地理、語文的雙重能力,更養成了學生們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學習習慣。

所以,我把教學點滴,總結出來,告之大家;請你一試,以體會其中之奧妙。

初中地理論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創新策略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多種形式的培養,“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師的心中,在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方式的革新,學生主體地位的確定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維即地理事物、現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廣闊性特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思維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現象,把握其本質揭示其內部聯系,達到全面深刻的認識地理事物、現象及蘊含于其中的規律,進而認識到這些事物、現象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初中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養和發展,也就成為教育界許多同仁密切關注和努力探究的問題,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初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提問,利用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學中提問很重要,提問的方式和方法要新穎,因為初中生對新奇的事情才會感興趣,這樣才會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想,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有了疑問他們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方面引導學生“于疑難處質疑”“于無疑處質疑”“于核心處質疑”,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從而激活他們的地理思維。

其次,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維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給以展示,教師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這樣就充分的激發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通過地圖,重視筆記,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習慣

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階段讓學生讀各種各樣的圖,可以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的潛力,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的馳騁。如學生在讀亞熱帶季風氣候柱狀圖時,首先叫學生分析氣溫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很快的歸納出冬季氣溫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點,學生也會歸納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這樣通過圖學生就很快的掌握了這種氣候的氣候特點,也為閱讀其他的氣候類型積累經驗和方法。有一句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充分的說明筆記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針對初中學生自覺性較差,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提醒學生做筆記。

三、強調動手,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學如果只憑教師的語言和書上的文字,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深化,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講氣溫和降水時,我們叫學生拿溫度計進行測試,講中國地理時,可以叫學生動手畫中國地圖,在畫的過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狀像什么?這樣既活躍思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課外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激勵創新的有效陣地。它為地理思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營養和情緒環境,學生在這種活動中不受教材范圍、教師傾向的束縛,獨立自主的發展,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區觀察課內教學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教學所未涉及的奧秘。

四、加強討論靈活思考,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課堂中積極組織鼓勵學生討論地理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感,如在講到西亞時就可以叫學生分組討論中東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根據我們課本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平時所了解的知識進行整合回答,這樣就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五、重基礎、研方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系統化

新課程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關鍵,在教學中力爭搞清重點,突破難點并將抽象概括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表述,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在講解美國時分析農業發達的原因。老師就可以教給學生分析方法,從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環境(市場、交通、科技、勞動者素質等)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夠舉一反三,不僅能夠分析美國也會分析其他國家,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應該引起我們每一位地理老師的高度重視。

初中地理論文:試論情境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論文關鍵詞】情景教學 初中地理

【論文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物產富饒,世界廣袤無限、風土各異,地理為我們了解祖國,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天窗。地理學科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比如:人口、資源、環境、生物、地貌、地圖等等。通過地理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愛國意識,培養他們愛國情操,而且可以為將來“行萬里路”奠定基礎。所以學好地理非常有必要。本文就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淺析。

一、情景教學模式的特點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用“情景教學”,一般說來,可以通過“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這種教學方式有如下特點:

1.形象逼真

情境并不是實體的復線,而是簡化了的模擬,可以形成于實體相思的形象,所以給學生以真實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生們對模擬體的興趣,進而可以直觀的了解到實體的特征。

2.情景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

情景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學習的情緒,通過老師生動的語言,把情感寓于教材之中,情景教學倡導“情趣”“意象”,為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3.視覺、觸覺、聽覺,感知能力共同體會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為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就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形成一定的志向,積極的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情景教學法是一個靈活多變的方法,它的靈活性,在于可以根據不同的科目,不同科目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情景教學,可以用模型,可以用語言創造現場,可以走出去接觸自然、走進生活。

二、目前地理教學的不足與現狀

應該說地理本身是一門比較有趣的課程,它里面內容豐富,各式各樣的知識里邊都有。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人文地理,地質地貌,氣候環境等等,應該說:地理是一本旅游的導游。初中的地理內容比較淺顯,并不會深入的涉及某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它給人一個大的構架。就比如,我們在初中地理上學到祖國的省市劃分,認識中國的地圖,各省市的地圖,幾大地區的地形地貌,但涉及風俗人情的東西就較少。這個特點,決定了,老師在教學時不能機械的照本宣科。初中生是一群在生理上處于叛逆階段,對事物耐心不足的年齡階段,所以對他們的教學要注重趣味性,增加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的吸引力。這些都是我們現階段部分初中老師們較缺乏的。我們欣喜的看到,部分老師的授課水平還是相當高的,他們自然不自然的都用到了趣味教學,情景教學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好情景教學模式需要將初中地理的教學貼近日常的生活,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這一點在學習地區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氣候。地形等運用較融洽。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包括:“生活即教材,生活即知識”。地理教學就應該“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我們在學到華北地區地形地貌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學生們接觸到得地形,地貌,氣候,風俗等來進行教材與課本的聯系。季風氣候單純的解釋不容易理解,但通過學生經常生活的家鄉的氣候,來解釋季風氣候等,學生們學起來就能夠加深理解、記憶。

2.運用模擬場景,及器材形象的展示地理魅力

地理涵蓋的世界性的東西,讓學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可以通過地球儀,鐵塔模型,金字塔模型等教學設備來形象的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聲古跡。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記錄片的形式來向學生們展示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屏幕上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幾各自的形狀,特點。可以通過電腦模擬火山形成機理,海嘯、地震形成的過程來向學生展示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等等。

3.情景教學的良好運用,需要老師用精妙的語言,引學生入勝,并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設備的有效運用都需要老師用巧妙,風趣,有魅力的語言組織起來。老師在中間扮演的引導者,啟迪者的角色。只有老師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并時常注意激發學生們的自主意識,通過巧妙地提問,給學生以自主思索的機會,從而培養其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情景教學需要情、景交融,情景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引導與鼓勵,培養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

初中地理論文:試論初中地理教學與信息教育的整合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地理 教學整合 平臺

論文摘要:在信息技術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我們新一代教師的重要任務。本文從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與發展、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有機整合的必要性出發,兩者有機整合的方法與注意問題,較為全面地解決了整合教學活動平臺中的實踐操作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教學的日漸普及,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變革。面對信息社會到來所造成的強烈沖擊,初中地理教學也應在洶涌而來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時代的潮頭。

一、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信息技術教育正在發生轉變,逐步從單純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向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進而構建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發展。它的教育內容從傳授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討,它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正日益成為推進國家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強有力的手段,通過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著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創造并遺留下來的各種信息的積淀。通常我們對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賴于各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但其卻龐雜繁多,數不勝數。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儲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檢索功能,使廣大師生擁有浩如煙海的地理資料及快速查詢資料成為可能。

2.《新課標》的實施賦予了地理學科教學新的內容

《新課標》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地理學習如何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其核心是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變教師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

3.地理教學同樣擔負著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會,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更新,很多知識在我們尚未認識清楚的時候,它卻已經被新的知識所取代了。地理學科教學以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為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對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網絡提供的各種信息,應該具備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選擇、判斷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方略

(一)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目前,地理CAI教學課件的商業化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演示學習探究過程

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輔助教學。這類課件可以是線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學順序來組織各種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既可按順序進行操作,也可以通過主菜單根據需要隨意選擇學習內容或重復同一內容。

2.高密度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和靈活的文字板書應用

這類課件多用于專題課和綜合復習課中,利用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和快速顯示功能,代替教師的口授,它具有圖文并茂、資料詳實、容量大、線索清晰、操作簡便等特點。

3.創設信息情境,讓學生主動完成意義構建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提供一個由教師預先創設的信息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加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將聲、光、電等多種信息資源構建成學習地理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園網等局域網的網絡教學

由于客觀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一套較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學配套的電子材料出版發行。要經常性的開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就必須善于積累地理電子教案、分類電子地圖、地理CAI積件,構建自己的地理數字化素材庫;就必須善于積累圖象、聲音處理經驗、動畫制作經驗、課件的制作經驗,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等局域網,使之與相對成本較低的衛星電視互聯,教師、學生既可以共享通過衛星電視互聯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料,又可以通過校園網等局域網實現交互式教學,防止出現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教育現象的產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

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拋開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對地理學科教學的束縛。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是一對多的關系;網絡教學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地理課堂,這里提供了優秀的地理教師設計的學習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學習,并可將學習情況及時地提交給教師,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以此實現一對一的教學。

四、中學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多元轉換

信息技術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教育思想是否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的實際需要,不斷轉換自身角色,利用計算機及網絡信息占有量大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地理學科領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啟發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

2.地理教學方法的轉換

在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地理教學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則,注意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的CAI課件及網絡教學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創造條件,學生可以獨立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轉換,注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

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為地理教學提供了多元而廣闊的教育平臺,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也要落實我們的最終教育目標,重視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初中地理論文:初中地理教學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淺談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人口 資源 初中地理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初中地理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渠道。可持續發展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使當代中學生明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及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一、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正確認識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

1.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降低。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33%)長期保持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大陸)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上升至2010年的14億,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國人口素質偏低。我國人口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發達國家高1.72%,2009年,我國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發達國家低13%-35%。我國人口的身體素質與發達國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嬰兒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人口的平均壽命比發達國家低等。

(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由于自然條件的顯著差異,我國東南部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以上。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占6.8%,(進入老齡化的標準是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到2010年達到7.6%。

2.人口現狀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條件下,人口越多,增長越快,用于消費的部分就越多,用于擴大再生產的部分則相應減少,從而直接影響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過多,人均占有量卻處在世界后列。過多增加的人口,給就業、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也日益嚴重。

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加上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浪費嚴重,利用率低,我國已出現了嚴重的資源短缺現象。

1.正確認識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自然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是世界上的資源大國。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資源小國,這是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2.目前我國資源短缺的體現

(1)人口迅速增長導致耕地銳減。我國人口眾多,需要的糧食等農產品數量也多,但我國土地中耕地占的比重較小。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國每公頃土地需要養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紀末的14.4人。

(2)水資源嚴重不足,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因為缺水,我國北方的糧食大幅度增產受到限制,有些工礦企業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產,甚至被迫停產。

(3)礦產資源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不夠科學,損失嚴重。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濫采亂挖、破壞環境、浪費嚴重等,導致我國面臨礦產危機。

三、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全球環境惡化已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已相當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的污染和浪費問題突出

在我國,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水質較差,魚類減少,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加上人們的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危機的程度。據報道,2010年,我國已進入嚴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國缺水量將達400-500億立方米。

2.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

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濫墾亂伐,超載放牧等,導致了我國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等后果。

3.其他環境問題

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中的粉塵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氣污染日趨嚴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報告,在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排名中,我國有包括北京在內的7個,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重的城市。當前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環境統計的300個中國城市當中,70%處于或超過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準,目前我國已有七成城市不適合居住。由于大面積的森林砍伐、草原開墾,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許多珍貴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堿化面積也逐年增大。50年來,中國因水土流失損失耕地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50年后,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掉,中國的“北大倉”糧食產量將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將有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

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口過多,經濟發展的方式不對,就會超過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資源的過多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而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和危害人類生存。例如,1998年夏,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人民幣。造成長江特大洪災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還與人為因素有關,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多種糧食,在長江流域大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湖泊萎縮等后果,嚴重影響了河流的排洪能力。目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此,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滲透以下幾點:

1.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中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公民的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2.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

保護資源和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和人民在保護資源和環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今后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我們還要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措施。為此,我國已制定了明確的奮斗目標:2010年,基本遏止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從2011年到2030年,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從2030年到2050年,在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健全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國家已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我國全體公民特別是中學生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高資源環境意識,積極參與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各項活動。

只有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才能做到既能滿足當代人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又能保證子孫后代的需要。

初中地理論文:淺析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研究

論文關鍵詞:初中地理 課堂活動 有效性 參與教學 個性

論文摘要: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十分有利于課堂潛力的開發,是貫徹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必然途徑,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開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提倡參與教學,其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更為具體的教會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應用。

在我國素質教育日趨深人,新課程改革也更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初中地理教學如何響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使得學生廣泛的參與到教學中,更為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更為加大初中地理課程對學生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力度呢?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認為初中地理課堂活動,其使得學生廣泛的參與到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學生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方面的表現得極其重要。如何促進初中地理課堂活動的有效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應建立在參與教學的基礎上

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填鴨式”的教學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缺少了必要的課堂活動,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活動少,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動手能力不強,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易遺忘。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能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教師的引導下,師與生的和諧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的質量。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應建立在參與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提倡參與教學。

新課程改革以來,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獨立的思想,教師是處于輔助和引導角色,那么,如何體現學生這個獨立的主體?這就取決于教師的輔助和引導。從初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可以知道,初中地理學科具有開放性,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諸多要素,而各要素之間又相互穿插相互連系。同時又具有差異性和地域性,比如說山地、丘陵、平原、物質、礦產、江河等等要素構成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根據初中地理課程的這樣一些特點,通過活動教學課程來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接受地理知識,發現地理問題,共同探討從而解決地理問題,不但可以使學生撐屋知識,加深印像,而且還能夠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

二、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應注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的素質培養與能力發展為宗旨

從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的差異性來看,不是所有學生都是按照同一個標準和同一條道路來發展自身的心理幸質的,其中具有個體差異性,這就注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是朝向不同方向發展。要求我們在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實踐中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在初中地理課堂活動中,提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首先,每個學生是個體性的具有獨立性,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側重的,教師在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的情況設計相應的、學生所接受的喜聞樂見的課堂活動形式。其次,教師撐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了解每一位學生,根據其實際學習狀況來實施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抓關鍵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自主學習。最終實現學生諸方面和諧發展的教學目的。

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的開展是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以青春期,好動是初中生的典型特征,傳統教學往往是學生的被動學習。教導、講授、演示忽略了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階段學生往往對枯燥乏味的理論講解以及對教師重復演示的所謂活動課并不感興趣,而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引導者也是策劃者、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是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有效途徑。在教師的備課中,備學生是基本要求,我們知道不同的學習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備好學生、備好學情,針對學習內容的不同和學生認知、情感的實際,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被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堂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自主的探索學習,其是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包括了分角色表演、演講、辯論、討論、競賽、學生授課、多媒體地理圖片展、實際觀察觀測地理知識、制作及實驗、模擬操作、探究等等非常多的初中地理課堂活動形式,教師應斟酌學習內容與學生具體學情合理采用更進一步的促進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

綜上所述,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十分有利于課堂潛力的開發,是貫徹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必然途徑,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的開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個性與人格,提倡參與教學,其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更為具體的教會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應用。

初中地理論文:淺析如何培養初中地理教學興趣

根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初中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地理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必然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夠積極主動地認識它,掌握它。通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績,無疑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也自然成為每一位地理教師密切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教學直觀形象。地理研究的對象,包羅萬象,時空廣遠,內容廣博,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較難掌握,必須借助地球儀、教學掛圖、景觀圖片等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等手段,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方能緣情引趣 。

1、充分發揮地圖冊、課本插圖和教學掛圖的作用。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認真設計地理板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板圖,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形有意,化靜為動,特別體現事物的特征,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充分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習欲望,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優勢突顯其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采用的教學手段,填補了傳統教學形式的許多疏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僅靠語言講述、掛圖、板圖無法跳出靜的框框,多媒體將靜態的圖、物變成動態的過程,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便于學生形象的感知內容,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有許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的。如大氣循環、晝夜交替、氣候成因等,都是一些難于講解的問題,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耳聞目睹,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巧用口訣,激情引趣。廣義的口訣,包括民謠、諺語、古詩詞、歌訣、對聯、順口溜、打油詩在內的知識性強、趣味性濃、概括性強又簡單易記的句子。有形象性、概括性、韻律性等特征。巧用口訣是教師充分運用各種語言,形象地概括各種地理現象、地理數據、地理特征、地理規律,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它符合中學生機械記憶為主的特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單位時間的知識攝入量。

1,利用民謠、順口溜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特點加深理解、加強記憶。例如:“早穿皮襖午穿紗, 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我國地理歌謠非常廣泛,有許多專門的書籍,只要平時注意搜集,合理應用,對激發興趣,加深理解大有益處。

2,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瑯瑯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境。如講地球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的美景,可吟誦《白早發帝城 》。短短幾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韻律和諧,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3、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能客觀反映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4、謎語是我國的國粹,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則可啟發思維,拓寬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船出長江口”——上海; “江淮河漢”——四川;“紅色之路”——赤道;“孔子墓”——丘陵。

口訣教學法可以活躍豐富中學生的文化生活。地理學文理兼顧,在教學中適當引用文學作品,不僅能揭示地理現象和特征,還有陶冶性情的藝術感染效果。口訣概括性強,韻律悠長、簡單易記,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強,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年齡特征,能激發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第二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辟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利用鄉土地理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并結合鄉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植樹造林等,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使學生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

2、建立理課外活動小組,寓課本知識于各種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可組織學生進行天氣預測、物候觀測、觀星空找星座,觀月相等。這樣,地理教學就會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爐。

激發興趣,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 通過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69精品人人人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流畅| 午夜福利av无码一区二区| 中文在线а√天堂|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av片在线观看永久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北条麻妃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 国产96在线 | 亚洲| 日韩精品无码av中文无码版|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免费看黄a级毛片| 真实单亲乱l仑对白视频|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呦系列呦交|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久久国产色av|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午衣片| 四虎影视4hu4虎成人| 亚洲 欧美 卡通 另类 小说|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 亚洲av色影在线|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av天堂电影网| 人妻人人做人做人人爱| 公交车大龟廷进我身体里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办公室被绑奶头调教羞辱ol| 久久国产精品偷|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