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8 09:05: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從分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和內涵特征入手,梳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起步、發展、過程及成果,針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教育理念、培養模式、交流與合作及發展趨勢,提出了走向國際化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
一、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及內涵特征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目前高職教育的熱點,什么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有什么定義和內涵,如何實現高職教育國際化,都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研究范疇。
(一)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定義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在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也不斷在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雖然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逐步向國際化邁進,但由于人們對國際化這一概念的定義把握不夠準確,造成高等職業教育在開展國際化工作方面的錯位與不清。因此,必須首先厘清兩個概念:高等教育國際化和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在高等教育萌芽時期就有,可以追朔到古希臘、古埃及的“游學”、“游教”之風,當時,大家公認知識是世界普遍性的,所以不同國家的大學開設的課程也大體相同。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知識的世界普遍性被越來越廣泛地承認,尤其是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的傳輸越來越不受國界的限制,各國的發展也愈來愈依賴知識和信息的廣泛應用,而愈來愈多的學生也更加相信,具有國際普遍的知識和經驗對未來的就業更有幫助。教育的這種屬性使其天然具有了國際化功能,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化生產較高的時期這種屬性更加明顯。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教育界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解釋:我國的《教育大辭典:高等教育卷》(汪永銓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給出的定義是“各國高等教育在面向國內的基礎上面向世界的一種發展趨勢”。成立于1989年的歐洲國際教育協會在界定高等教育國際化時指出“國際化是一個總體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高等教育更少的趨向于本國,更多的趨向于國際發展”。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給予了比較權威的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育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這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變化過程,既有學校內部的變化,又有學校外部的變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還有學校自身的政策導向變化。”這一定義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從內涵、功能、空間、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界定,使這一概念有了準確的定義。
對“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職業教育領域也有過不同的界定,孫芳仲、林若紅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探析》一文中給出的內涵界定是“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應該是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面向世界的辦學過程,容納世界先進的職業教育資源的一個活動過程,它的核心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技術性人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高教所楊旭輝給出的界定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個主權國家在高級技術應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的過程?!睋P州職業大學劉正良博士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結構適應性與對策思考》一文中的定義是“高職教育國際化是指國內高職教育與國際教育機構、國際企業的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發展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過程”。從這些定義或者相對定義中可以看出,不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側重點雖有不同,但卻是對高職教育國際化這個教育過程中的教育目的、教學手段、教學效果進行限定,也就是說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高等職業院校依據國際公認的課程標準,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在國際范圍內通用的技能人才,是一個綜合而又完整的教育過程,強調對培養對象——人的塑造和激發,使之趨向于合乎共同標準的教育活動。
(二)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特征
對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內涵特征,高等職業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者也有著不同界定,如前所述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孫芳仲研究員認為國際化內涵應包括“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師生國際交流、跨國職業教育技術援助與合作”;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李霆鳴博士從分析新加坡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特點出發,認為高職教育國際化包括“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國際化的教師資源、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國際化的教育合作”;青島職業技術學院丁安英從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角度,分析高職教育國際化辦學趨勢,認為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表現在“教育對象的國際化、教育資源的國際化、教育方式的國際化、資金來源國際化、服務功能的國際化”中。我個人認為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應包括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等這些理論方面的東西,也應該有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等具體活動,只有具備虛實兩方面的內容才能構成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內涵。也就是說我國的高職教育要走向國際化必須在教育理念、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都要與國際接軌,從認識觀念上樹立國際化的意識,確定國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操作過程中要按國際職業教育的要求開展,用國際通用的培養方式和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人才培養模式上要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理念和模式;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高職院校的教師了解國際職業發展形勢,具備“雙師”和“雙教”能力;教學內容上能與國際化的課程對接,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產業結構和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補充知識;在教育活動中要開展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培養的學生具有適應國際化機構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從教育理念、培養方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合作與交流等職業教育的內涵特征上全盤考慮。
(三)國際合作與交流
1.經濟支持。這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方式,由高職教育發達的國家政府或教育機構對高職教育相對落后的一方提供經濟的支持,幫助其提升高職教育水平,培養更多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也是首先獲得世界銀行支持,先后兩次與世界銀行簽訂《中國職業教育基礎項目貸款協定》,共利用世界銀行貸款8000萬美元,同期,作為項目的一部分,德國政府向我國提供了平行貸款600萬馬克,后又追加到幾千萬馬克;1991年中國與加拿大開展的CCCLP項目中,加拿大國際發展署提供了750萬加元;2000年中國—歐盟工業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中,歐盟委員會出資1510萬歐元支持中國的職業教育。在得到國外這些經濟支持時,我國政府也部分配套了資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并助其走向國際化。
2.合作辦學。這是高職教育國際化中的另一種方式,也是開展得最活躍的方式,從政府組織到民間行為,合作交流不斷。我國的合作辦學通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我國教育機構在我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目前,高職教育的合作辦學主要是指雙方的互認學分合作或項目合作。在合作辦學中,有的是雙方根據所設專業和課程,相互承認學分,承認對方的學歷;有的是分階段在有合作關系的學校進行學習,國內二年國外一年或者其他形式;還有的是雙方在某一項目上共同實施和管理??傊峭ㄟ^雙方的合作,達到共同教育、共同培養人才。這種合作擴展了辦學主體,增強了辦學的活力,也讓教育管理者接觸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推進了高職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3.專題培訓。是指雙方針對某一項任務或某一方面開展的專題合作培訓,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下,高職教育國際化合作的專題培訓已普遍開展,如:高職教育師資培訓、職業院校校長培訓、領導能力培訓、項目負責人培訓、學生培訓、技術培訓等,其中的一些專題培訓還可以取得相應的技能(教育)培訓證書,這些專題培訓在教育理念更新、多種知識融合、教育教學改革、職業能力提升等方面,為參加培訓的人員提供了學習平臺和交流機會,開闊了參與者的視野,尤其是對老師和學生的專題培訓更具針對性,豐富和調動了師生的熱情,為其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以及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4.師生互派。師生互派也是合作交流中的一項,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技術已不能被限定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定范圍內,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革新,這種革新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此,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標準趨同,師生互派既是知識上的不斷豐富提高,也是技術上的互相學習借鑒,共同提高。
二、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及國際化活動成果
(一)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國際化道路
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逐漸展開并融入國際領域,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首先引入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理念,通過接受新的職業教育理念,借鑒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國際化人才。
1.引入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為了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我國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而首先開展的工作是引入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高職教育就開始引進國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及課程模式,包括德國的雙元制、MES、行動導向教學,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澳大利亞的TAFE,英國的BTEC,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模式引發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浪潮,推進了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
與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進行合作最早的是德國,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培訓協會等機構就開始與我國合作,在這種合作中,德國的教育思想、辦學體制、教育模式都被引入我國,而且雙方還在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合作與研究。上世紀90年代我國與加拿大開始了職業教育合作,主要合作項目是“中加高中后職業教育合作”,從1990年至1996年,中方有29所學校、加方有32所學校參與,該項目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尤其是在我國的高職教育“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職教育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觀就是由這一項目合作而建構,同時,加拿大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也伴隨著合作項目被引入我國。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逐步與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國際職業教育中的各種新的教育理念都為我國高職教育研究者所關注,也被我國的職業院校所借鑒,這種借鑒更加快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步伐。
2.借鑒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各個國家對職業教育都積極探索,尋找切實可行的教育模式與人才培養方法。在這方面德國、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都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高職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雙元制是我國最早引進的國外職業教育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引入到我國,在德國經濟合作部的支持下,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德國賽德爾基金會、德國國際培訓協會等機構在我國開始了以推介“雙元制”經驗為重點同時進行40多個項目長達20多年的合作。其中,1994年7月中德兩國政府專門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德意志共和國政府關于加強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聯合聲明》是中德職業教育合作的直接成果,也是中德在職業教育領域進一步合作的綱領性文件。在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同時,我國還與加拿大進行了“中加高中后職業技術教育合作項目”(1990—1996年),通過這個項目引進了加拿大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論和DACUM課程開發模式,以指導我國的高職教育。我國與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合作也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首先是引進其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到2002年3月又啟動了“中澳(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這是兩國政府間最大的職業教育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們借鑒了澳大利亞的TAFE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我國目前推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借鑒了英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經驗和做法。總之,在與國外職業教育的交流合作中,通過對國外的職業教育制度、模式的引進、移植、借鑒和本土化,我國的高職教育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
3.推進職業教育的本土化。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各地發展不平衡,這是我們的弱勢,但這種弱勢也促使我們更積極地學習國外、學習他人。國外職業教育的理念如何先進、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有效,都必須符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國外先進的東西進行“拿來主義”地取舍,對我們有用我們就選擇,對我們沒用我們就放棄,同時對不適應或部分適應的進行移植與改造,也就是推進高職教育的本土化。我國高職教育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先后借鑒過德國的雙元制辦學模式和工作過程課程模式,美國的個性化、能力本位教學方式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日本的企業職業培訓經驗,荷蘭等國家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方式等,這些學習借鑒都結合了我國的高職教育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職業教育的地域不同,有針對性、有區別地選擇和試驗,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種高職教育本土化的過程是我們走向國際化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二)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過程開展的活動及成果
1.開展政府間的國際合作。在我國發展高職教育的進程中,與國外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開展國際合作是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方面。早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組織開展了職業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包括與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與德國的合作起步最早、合作最長;與澳大利亞合作進行的“中澳高職院長領導能力建設項目”是兩國政府間最大的合作項目,影響很大;與加拿大的合作中我們引進了能力本位(CBE)的職業教育理論和DACUM的課程開發方法,積極進行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除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交流外,我國還積極與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合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聯合進行師資培訓。我國高職教育培養師資方面與國際的交流項目很多,1998年中德政府的“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就培訓了1000多名老師和300多位校長,2004~2007年的“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有近1000名中職教師到德國進修;2006年教育部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教中心申請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聯合革新計劃——高職教師教育與培訓項目”。此外,各個地區的高職院校還與國外學校積極進行合作辦學、合作開發課程、學生交流互換等,如上海市的“走出去,請進來”做法,與各國政府、國際知名企業、行業協會等機構攜手合作進行職業教育;蘇州市與國外開展友好交流合作的學校也已達50%,其中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全面引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形成了“高新技術培訓、模塊化教學董事會管理”為特色的新型職教模式。
3.開展技術援助和合作。主要是發達國家和國際化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與教育援助,包括人員培訓、教育咨詢、提供圖書設備等。我國改革開放后就開始與世界銀行進行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1990、1996年我國政府兩次與世界銀行簽訂《中國職業教育基礎項目貸款協定》,利用世界銀行提供的8000萬美元進行職業教育基礎項目的建設,雖然只針對了職業院校中的150所院校,但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助推了我國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向我國提供了平行貸款幾千萬馬克用于北京、上海、遼寧三個職業教育研究所的建設。我們在接受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職業教育援助的同時,也開展了對不發達國家的教育援助,如我國與埃塞俄比亞之間的合作,由天津市協助在埃塞俄比亞建立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提供了大部分設備,對埃塞俄比亞的職業教育提供長期的支持和幫助。
4.開展相關科研活動。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問題研究或設立相關研究中心,把國際職教觀點研究與現有的研究項目相結合,發展雙邊或多邊的合作,關注國際間、區域間的職業教育問題。如在德國支持下建立的聯合國職教信息網絡,已連接128個國家的192個職教實驗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兩屆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國際大會,推動世界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參加國際研究與開發項目和基金,加強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與跨國公司的合作等。在與國際同行的協作中,我國政府和德國政府在二十年的專題項目合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又實施了以西部人力資源開發為目標的綜合職教合作項目。
三、未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積極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職教育既立足自已又師“夷”長技,注重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與模式,使我國高職教育大步向前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邁入國際化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從長遠考慮、從高處著眼,目視國際化這一大目標,積極參與。而且我國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從1978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比例,到本世紀將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并列為我國教育發展的三大戰略重點,從認識上對職業教育進行了肯定與重視,在經濟上也安排有職業教育專項資金,為職業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必須牢固樹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從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方式都應與國際化接軌。從理念上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放在戰略發展的地位;培養目標上,確定培養具有國際化運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人才。對學生來說是,應注重培養強烈的國際化意識,了解跨國文化的基本知識,掌握專業領域的國際慣例和通則,具有較強國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對學校來講,應進行國際化的辦學,包括合作辦學、師資培訓、學生互派和課程國際化;對老師來講,應了解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走出國門參與進行學術活動、專題培訓甚至講學。
(二)從“引進”到“輸出”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世界所有國家都可以參與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合作交流是雙方和雙向的,不能僅是索取或付出,而應該是吸收和付出同時進行,當他人比我先進時,要借鑒他人、學習他人,引進我所需要的東西;當別人認為我是先進需要我時,用我最大能力幫助他人,主動引進也主動輸出。如上世紀80年代后我們從德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引進其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這些引進讓我國的高職教育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由20世紀80年代的10多所發展到2010年底的1246所,占到普通高等學校數的(2358所)一半以上,在校生約735萬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32.95%,累計培養了2000多萬名畢業生,共為國家輸送了1億多名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在步入先進或者相對先進時,也應該積極地為他國和他人服務,目前我國正在開展的對非洲國家的教育援助就是第一步,今后會有更多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項目和活動。
(三)多種形式、多方合作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活躍,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杠桿,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職業教育已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同時政府也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加之職業教育發展對企業的需求,使這種合作變得形式多樣和多方參與。這種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包括:國際合作辦學、招收海外留學生、進行國際事務培訓、舉辦國際教育會議、設置國際性課程、進行國際遠程職業教育等;而多方參與國際化的合作交流包括:國家間、地區性的雙邊或多邊參與,學校間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學校與企業間的聯合辦學及其他;政府引導下的企業、學校交流與合作等??傊ㄟ^國際化的合作交流,達到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推動國際產業的發展與進步。
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需要世界級一流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當然這種需要就促使高職教育更加趨向和依靠走國際化道路,只有在國際化的大環境中培養的人才才能夠適應和服務于國際化的生產和管理。
論文摘要:隨著職業教育重要性的提升,我國在學習德國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展開了對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從提出到現在大致經歷了萌芽和雛形階段,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演變,但研究還存在理性化程度不高、綜合化有待加強、規范化明顯不足、科學化急需提高等問題,成為今后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努力方向。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教學論;教學論研究
伴隨人類社會出現而產生的職業教育,在當今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現代化教育的重視和關注,進入了其自身發展的春天。職業教育特有的職業屬性,是其與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處,這要求人們在開展教育教學時要采用與之匹配的特殊教學目標、方法、內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現一門與之匹配的、特殊的職業教育教學論??梢姡覈斍奥殬I教育教學實踐迫切呼喚理論的指導,但職業教育教學論作為職業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在我國職業教育研究中,從提出到現在不到20年。其理論研究不夠充足,學科建設也仍未完成,還是一個充滿新鮮活力且相對嶄新的研究領域?,F就近2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未來。
一、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基本歷程
為追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歷程與發展近況,用“職業教育教學論”為篇名,在中國知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對1979年至2011年內所有文獻進行模糊匹配的跨庫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共檢索到23篇文獻,全部為期刊論文,沒有碩士或博士論文。剔除其中重復刊登的論文,最終只有18篇文獻。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歸納分析得到結果表明,1997年華東師范大學馬慶發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發表三篇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文章,開啟了我國學者對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的研究之門,而從那時至今的近20年里,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萌芽階段(20世紀90年代~20世紀末),以教學方法和價值取向的引入與介紹和職業教育教學論的提出等準備研究為主。這時期內發表的相關論文數為5篇。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引入當時德國職業教育致力推廣的引導探究教學法,提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職業教育關鍵所在的新理念,倡導“行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論價值取向,并萌發對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性質的初步研究和對現代教學論教學方式在職業教育中的遷移應用討論等。
這個階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國外職業教學論的介紹與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體化的實踐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統介紹;二是介紹與引入的過程中,缺乏對我國傳統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造性和針對性研究,如研究中關注的教學方法,其實是一種對方法的簡單移植和直接運用,缺乏對方法本身及其應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對職業教學論的基本理論問題,如基本概念、學科結構、理論依據、目標與建構等內容沒有涉及。
第二個階段為雛形階段(21世紀初以來),以不同角度的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構建和學科建設的初步試探性研究為主。這時期內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逐步增加,但核心論文共5篇。研究總體上可劃分為三個方向:首先是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研究,包括對專業教學論的學科特點、學科定位和學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對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的多角度探索,這類研究占本階段論文數量的五分之三,是開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隱性知識管理視野的職業教育教學論探索和整體性學習的職業教學論探索,分別從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職業教學論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發展前景等;最后是對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論體系的整體性引入和介紹,包括對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基本概念、理論基礎、實現形式和發展前景的介紹,和對德國職業教育技術教學論六大理論模式的探析。
由于這個階段的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因時間的短暫和研究力度的不夠,使研究還稱不上全面與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論研究成果數量明顯增多,但還不夠深入完備,如我國學者提出職業教育的生活教學論、技術教學論、經濟教學論等,都還停留在理論表層,沒有展開細致而深入的應用及實踐研究;二是進行了對職業教學論體系建設的初探,但是這些建設自成體系,還未達成統一共識,這使得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學科體系建設還處于一個混沌階段;三是對國外職業教學論的介紹與引入系統化、專業化程度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引入與介紹時不僅介紹學習職業教學論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教學法等,還介紹學習了其實現形式、反思啟示、新視野等;四是對職業教育教學論和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關系區分不夠,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論研究。
二、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已發表的關于職業教育教學的期刊文章從數量上看是繁榮的。以中國知網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收錄的關于職業教育教學的文章來看,從1980年到2011年發表的篇名含“職業教育教學”的文章有904篇,這個數量是可觀的。但其中占絕對比例的是實踐感悟、操作指導一類的文章以及討論理論應用的文章。如含“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文章占13.9%。這些文章幾乎超過了整體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職業教育教學論”“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數。再回顧我國目前已經歷的兩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階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這些現狀都表現出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其學科建設和理論充實的研究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其主要問題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類科學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類理論是否科學化的標準。然而,我國當前關于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現:一是基本概念、結構等的界定不夠明確。以我“職業教育教學論”的概念界定為例。雖然我國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國為代表的職業教育理論流派的影響下,確認了以“專業學科”為基礎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發展演變為“基于‘職業科學’或‘職業領域科學’學說衍生的‘職業教學論’或‘職業領域教學論’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國還沒有一個明確化和具體化的公認“職業教育教學論”概念業論述。二是從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現狀來看,其理論成果都是將德國等的職業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學論的思想移植到職業教育得來的,使研究存在理論創新性和移植適應性的問題。三是職業教育教學論作為獨立學科的學科地位還沒有完全建立,這使得職業教育教學論還沒有從根本上與普通教育教學論分別開來。雖然我國職業教育研究者在教學理論的實踐和摸索中,也進行了某些方面的論證和分析,但總的來說,作為理論基礎,其堅實性尚不夠。
(二)研究的綜合化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其研究力量與普通教學論相比是絕對薄弱的。這種力量上的不足,嚴重制約了研究的綜合化進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對普通教學論理論知識的歸納上進行簡單運用性研究,很少進行教育理論的思辨性研究與生發性研究。如根據普通教育的各種教學論理論在實踐中的實踐情況,將幾種有效理論提取出來,直接運用到職業教育教學。二是研究內容上,過于片面而忽視了對學科體系建設的綜合研究。如我國研究者已明確表明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教學論,它只是職業教育教學論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從我國已有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們對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研究遠遠超過對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內容綜合性不夠的最好證明。三是研究范圍上,就當前的職業教育教學理論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對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的實踐研究,而對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基本問題,如本質屬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關因素等的元認識研究還不足夠。
(三)研究的規范化明顯不足
當前我國對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主要是在學習普通教育教學理論與介紹各種國際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初步探索和討論。研究多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鑒的風格,這使得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對象、問題、性質、范式甚至學科體系的建構問題都沒有得到明確深入的解決。而開展教育教學論研究的研究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進行自定義的研究,沒有形成一個專門的研究組織或研究機構,彼此間的研究合作度低下。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即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規范性不高,規范化程度明顯不足。學術研究規范的核心是思維形態上的規范,這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實現規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決問題。
(四)研究的科學化急需提高
各種教學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過程向我們告示了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一個初步發展階段,造成這種現狀的關鍵因素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科學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一是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的課堂事實感知不夠真實客觀。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學習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移植建構的,缺乏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課堂的真實情境和真實材料的客觀感知,這種理論具有主觀性和假設性。二是沒有形成嚴密的學科話語體系。我國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嚴密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是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區別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三是還沒有一個科學化的評價體制來評價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對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未來展望
當前國際“職業教學論的研究越來越活躍,歐洲很多綜合大學設立了相關研究機構或教席,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支持相關研究。目前國際職業教學論研究的重點是學習任務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設計。”,而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研究現狀表明,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研究領域是一個充滿著新鮮活力的處女地!”“有志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科研人員應該及時跟進,有可能也必然會為之做出自己的貢獻!”。因此,我們要仔細分析把握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證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有效研究發展。
(一)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趨于成熟
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工作,除繼續開展具體的實踐應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關注點應置于滿足學科發展研究,進行學科本體的建設。即要通過對教學論研究的基本框架、學科知識結構、認知實踐理論等的學科理論知識的元認知進行充分研究,實現教育教學論學科體系的完善,最終獲得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學科成長。且在學科成長的同時逐步趨于學科成熟,實現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結合。即在學習國際先進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用中國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理論的創新與本土化,彰顯創新意識和民族意識。
(二)研究實現知識的經驗積累到理論創新
職教教育教學論的學科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取決它的科學化程度,因此,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的科學性是接下來的教學論研究工作的核心。當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對國內、國際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進行經驗性的積累和總結。這種積累和總結是簡單、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現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著對概念的表述和對知識理論的借鑒和運用簡單而直接,常常是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為解決這種問題,要求我們在接下來的教學論研究中,加強科學指導下的經驗積累,實現理論知識的沉淀,并在科學化的經驗積累過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實現理論創新。
(三)研究隊伍的壯大和專業化
隨著人們對職業教育關注的增加,我國職業教育教學實踐迎來了發展壯大的春天,而與之匹配的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也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這種學科發展趨勢將吸引更多的職業教育研究工作者參與到教學論的研究中,從而使得教學論的研究隊伍得到空前壯大,其專業化水平也將得到顯著提升。
(四)研究步入科學化行列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論學科的不斷成長,其教學理論將不斷完善,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和專業化等等,這些現象都是職業教育教學論成為一門科學化的學科、職業教育教學論研究步入科學化行列的標志。使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成為一門有著科學化的指導理念和科學化的理論技能的方法論學科,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的研究、實踐起強而有力的指導作用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論發展的根本目標和必然歸宿。
論文關鍵詞:教育創新 成人高等職業教育 產教結合 教育模式
論文摘要:因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積極進行教育創新,高職業教育的輻射能力和服務能力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大力發展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是新形勢下國家的要戰略選擇,創新產教合作的教育模式成為學校和企業發展的共同價值取向。
因應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為新形勢下國家的戰略選擇,創新產教合作的教育模式成為學校和企業發展的價值取向。本課題所指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是指以企業在職職工為培養對象,以貼近企業需求、貼近崗位需求、貼近職工自身需求為宗旨,以適應首都經濟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目標,以學歷教育為支點,以有效整合企業優質教育資源為途徑,以建立開放式的成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為主線,全面實行彈性學習制度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是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性選擇
因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創新的需要,提高職業教育的輻射能力和服務能力成為一項重要課題。當前職業技術教育正處在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推動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既符合學校利益,也符合企業利益,還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可靠保障,是一個共贏的選擇。
(一)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是成人高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經濟社會的發展因科技的投入而取得顯著進步,同時經濟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傳統產業的組織形式進行徹底調整凸顯其重要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大調整,企業的不斷改革與重組,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多樣化需求。
任何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都要與社會人才結構體系的某一系列或某一層次的人才需求相對應,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高等職業教育被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保持社會穩定的支撐點,從一定意義上講,構建面向企業在職職工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有助于這兩種功能的有效發揮。通過教育模式的改革,使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在其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適應多元化經濟體制對技能型人才的不同需求;實現經濟結構調整與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結構調整之間的良性互動;使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成為促進經濟高效、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積極要素。
(二)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是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終身教育體系的關鍵舉措
“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成人個性化學習”為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實踐確定了指導原則。終身教育思想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貫穿著所有教育階段和架構,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在時間、空間和學習方式上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構建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為核心任務重新進行功能定位,明確“面向市場、面向企業、面向崗位”的宗旨,為國家、企業和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務。
通過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設計和推行,實現企業在職職工學習經歷與教育學分之間的有序轉化,并實現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工作經歷的相互溝通和有機融合。使技能型人才成長的通道多元化、靈活化,保障企業職工終身受教育的權利,充分發揮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普通化的主渠道功能。
(三)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是完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學校和企業實現共贏的主要途徑。國際合作教育的發展和國內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實踐證明,通過產教結合創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模式,也符合國際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構建對反思高等職業教育的應然內涵和應有功能具有特殊的意義。伴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應站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自身的職能。通過教育模式的改革,對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特征及辦學方式等辦學規律進行再思考和再設計,將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向深入,探索一條新形勢下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改革之路。
二、新型產教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型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各個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都不同程度地重視企業和學校的合作。“產學合作”模式,最初出現在19世紀的德國“雙元制”職業學校中,20世紀80年代后,這種模式作為最成功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被各國紛紛效仿?!皩W?!髽I”模式在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合作”職業教育、英國的“以課程為核心、以證書體系為框架”模式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爱a學合作”模式被實踐證明是一種運轉靈活、優勢互補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最佳模式,體現了學校、企業在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上分工合作、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及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的原則。
借鑒國外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運行實踐并進行本土化思考,為探索我國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做積極嘗試。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面向社會和市場開放辦學,為地方經濟和企業服務已經成為職業院校的自覺選擇。校企合作是一種戰略伙伴關系,在合作動機上是雙方利益和效益的驅動,在合作結果上互利雙贏,校企合作的結合點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儲備和使用,實現學校教育功能與企業實際需求的有效對接。
(一)在服務面向上,構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理論實踐一體化
學校和企業針對社會、市場、企業和崗位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規劃,以特定企業的在職職工為服務對象,充分利用校企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工學交替”的方式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實現理論學習、基本訓練和崗位實踐的一體化設計。
1.在服務對象的入學資格上,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和實踐經歷。本課題中所指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即以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企業在職職工為培養對象,是面向特定企業開展的職業教育服務。培養對象的限定集中體現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后教育的屬性,“工作成人”是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服務對象的概括表述。
2.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不僅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即超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范疇的、可運用于多種職業的遷移性能力,注重滿足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職業的定向性決定了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必須定位在培養應用型、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上。
3.在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為導向。通過學校與企業共同開展的職業分析,將一個或若干個崗位歸結為一個崗位群,并對應一個“專業”,同時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分辨出支撐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
4.在課程的確定上,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并建立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階梯式課程結構。職業技能、職業能力的訓練與崗位實踐是一種典型的實踐實訓活動,具有明顯的過程屬性。
5.在工學矛盾的處理上,以推行彈性學習制度為根本途徑。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關鍵運行機制,即為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的需要,靈活、彈性地確定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二)在資源建設上,學校與企業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共同育人
本課題中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范圍半徑上,是要構建“一校多企”的辦學模式。產教合作機制的構建是確保成人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屬性發揮的內在要求。產教合作內容豐富,從硬件到軟件,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從辦學到教學,層次不斷遞進。特別是在資源的整合方面,學校要發揮組織者的作用,充分占有信息,以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整合各方有效資源。
學校和企業要實現人、財、物的雙向流動與合作,重點是要發揮企業優質實踐實訓資源的作用,包括實踐場所、實訓設備、實踐課師資、實踐課教材等;同時要有效配置學校的教學資源,包括基礎課模塊的師資、技術咨詢和專業化的教學管理服務等。在資源的建設和整合過程中,以學校為橋梁,實現有關企業之間教育資源的調節利用。在校企現有資源無法滿足教學要求的情況下,學校還要通過整合社會上的具有適應性的教學資源以滿足校企合作辦學的目標。
(三)在合作的內容和程度上,實現校企之間的多方面實體合作
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旨在實現企業在所有教學環節中的源頭參與、全程參與、深度參與,校企之間整體聯動、深度運作。
1.專業建設為龍頭
學校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結合企業人才培養規劃,瞄準產業建專業,圍繞專業聯產業,學科鏈對接產業鏈,專業鏈對接崗位鏈,實現校企合作的專業化和專門化。
2.課程建設為核心
學校和企業共同開展崗位工作任務、職業資格和能力分析,共同研究課程方案的規劃和設計,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共同制定企業崗位能力標準,確保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適用性。課程內容的變化根據企業的需求環境做調整,實現育人主體與用人主體的高度契合。
3.教師隊伍是關鍵
強化高等職業教育意識,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出特色的關鍵。積極引進和聘請企業(行業)的技術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專業課程模塊的授課教師和實踐實訓教學的指導教師。
4.實訓基地是保障.
職工崗位實踐能力的提升,為本課題所指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標。實訓中心使教學更接近企業的技術發展水平,并與企業實際技術同步滾動;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教學設備,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生產為一體,發揮其應用性、綜合性、先進性、仿真性的優勢。
5.教材建設是抓手
借助企業(行業)之力,開發和編寫具有職業和企業崗位特點的教材,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學科體系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吸收企業(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體現模塊化、活頁式、直觀性。
6.實踐教學是重點
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定位決定了教育、培養模式必須由注重理論教學的單元性轉向理論與職業技能并重的雙元性。學校和企業共同開展的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服務,著重強調學生結合實際工作崗位需求并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實踐活動,解決理論困惑。整合校內外具有適應性的實踐實訓資源,創造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保證成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7.企業評價是導向
在本課題所指的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設計和實踐中,改變學校和教師的單一評價模式,將企業的用人標準作為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構建學校、企業、社會共同開展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多元主體格局。
8.學生成才是目的
校企合作的根本價值判斷,即以特定企業的人才培養規劃為依據,為特定企業量身定做的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企業在職職工職業能力的提升為本課題所指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核心訴求,打造高技能的應用性人才隊伍是學校和企業共同的自覺行為。
(四)在合作的效能上,打造企業、學校和政府“多贏”格局
1.服務企業人才發展戰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獲得人力資源儲備。
2.拓展學校發展空間、延伸學校服務功能,學校的教育供給與新形勢下的教育需求相對接。
3.穩定企業勞動關系、協調教育供需矛盾,符合政府公共管理服務的價值選擇。
三、推行新型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制約因素和保障措施
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要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教育部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鼓勵校企合一、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職業教育模式”??陀^上,我國職業教育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特別是直接面向企業在職職工開展的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在構建產教合作教育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更是鮮見。
(一)制約因素,
1.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積極性和合作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
本課題所指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著重強調企業在人、財、物、信息等資源上進行全方位、多層面地參與職業教育全過程。特別是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建設、教材建設、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質量監控、教學投入等方面,為實現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企業的實質性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尤為重要。
實踐表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改革的內驅力不足、現有法律政策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約束力缺位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職業教育包括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也制約著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服務功能的發揮。
2.學校在校企合作機制建設上的組織者作用和合作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本課題所指的產教合作教育模式,著重強調學校在合作中要充分發揮組織者的作用,特別是在專業論證、資源整合、質量監控方面,學校應發揮專業化優勢,指導企業按照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規范開展教育合作。
實踐表明,學校在資源的整合、教學過程的管理、教學質量的管理方面,操作模式與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要求仍存在差距。如何有效發揮學校的辦學主體作用、提高合作能力,增強產教合作教育模式的運行過程和運行質量的可控性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保障措施
通過完善法律政策、加強政府的統籌引導,從制度建設上破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難題,確保學校、企業對教育履行社會責任。為此,應在國家層面上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推進策略。
1.完善現有法律,以法律規范的形式明確校企合作各方職責
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是依靠立法來規制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如德國政府制定了《職業教育法》、《勞動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來調整校企合作中多方關系,對企業、學校、學生三者的義務、責任都作了明確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就企業、學校開展職業教育的義務僅作了象征性、概括性、原則性的規定,缺乏操作性和對校企雙方在職責履行上的約束力。
建議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的內容,強化有關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規定,明確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同時建議適時推出《校企合作教育法》,以單行法的形式確定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
2.加強政府統籌引導,以導向型政策推動校企合作機制的構建
在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對校企合作教育價值功能的認識和判斷,還存在著局部意識與全局意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部分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教育”觀念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校企合作機制的設計和運行中,政府應充分發揮第三方力量的組織、推動、協調作用:
(1)發揮資源調配方面的優勢,統籌經費、統籌資源、統籌信息,引導和支持創新型的教育教學要素向企業集聚。
(2)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管理服務,規劃校企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臺、監督合作落實、評價合作成效。
(3)制定導向型政策,推動利益補償機制的建立,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引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機制建設的熱情和動力。
建立健全新型產教合作教育的運行機制、探索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學管理模式是成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路徑。加強對校企合作問題的多角度研究和實踐,探索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市場潛在需求,更新辦學理念,確保成人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內在活力。
論文摘要:任何一門學科之所以能夠相對獨立存在,其首要條件是必須有自己的排他性的研究對象,這是區分不同學科的主要標志。研究對象的界定往往決定著學科的研究內容、范圍、性質、學科體系等,因而對于學科發展和相關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學科對象的界定往往也與學科知識分類密切相關,這為我們確定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知識分類
一、學科研究對象的規定性
(一)界說學科研究對象的必要性
1.研究對象的確定,是一門學科能夠獨立存在的基礎條件。沒有明確的研究對象意味著學科的理論研究就會陷入茫無目標的境地。也就無所謂擁有獨特的、排他性的“勢力范圍”,在學科之林中也就沒有了自己的位置。如果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一直處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離散狀態,那么這門學科還不能稱得上是一門真正的學科??v觀哪些已經獨立并獲得認可的學科,諸如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物理學等等,均有明確且獨特的研究對象。另外,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是形成該門學科基礎理論的基石。研究對象的確定,是進行學科理論體系建構的“一面鏡子”,否則失去了標準,研究就無從下手。
2.研究對象規定著一門學科的性質、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有什么樣的研究對象就有什么樣的學科性質、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這是學科建設的基本法則。任何一門學科只有對其研究對象的形態、性質、規律進行準確的描述和深刻地揭示才能了解學科的特質,而且學科理論體系的建立也依賴于對其研究對象的深入認識和剖析。
3.對于研究者而言,如果對于學科研究對象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那么,就很難形成“聚焦性”的研究。這樣一方面會導致研究的“游離與中心之外”和“越界與其他”的狀態,另一方面使得研究出現很多的“盲區”,學科的一些重要的領地或被“侵占”或仍未開墾,其必然結果就是延緩或阻礙學科的發展以及理論體系的構建。
總而言之,“每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怎樣界說研究對象,對于科學理論建設具有首要意義。因為,理論總是關于某種對象的理論,不存在無對象的理論,對象是理論的主體和核心,全部的理論分析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的,所有的邏輯論證都是為了說明對象而進行的。只有明確了研究對象才能開始科學研究,只有科學地界說了研究對象,也才能建立起嚴格的科學理論及其體系”?!皩τ谝婚T學科來說,生死攸關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至今職業教育學都沒能形成明確的獨特的研究對象,這是其難以成為一門真正學科的最大障礙。而且更讓人憂心的是關于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問題的研究至今仍未引起足夠重視,甚至都沒有形成正式的探討和關注,幾乎成了一個空白領域。盡管在一些職業教育學著作中也提及研究對象問題,但都是“一言以蔽之”,或者仿照和套用普通教育學關于研究對象的界定模式,在“教育”的前面加上“職業”或“職業技術”幾個字便成了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或者將研究對象的界定夾雜在職業教育學的定義中與之混為一談,更難有對研究對象的嚴密論證和科學分析。而且關于專門針對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更是少之又少,好似這個問題在職業教育學領域不成為一個問題,已經很明確了,但實際上這個問題遠遠沒有到已經解決了的地步,一些論著或教材中標榜的所謂的研究對象與其實際職業教育學體系和內容相去甚遠,研究對象成了其為了行文方便或求得體系完整的一個點綴和擺設。
(二)什么是學科研究對象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就對象來說,每門科學一開始就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其次,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對象呢?《辭海》定義為:對象是指觀察或思考的客體,也指行動的目標?!冬F代漢語詞典》中指出:對象是指行動或思考時作為目標的人或事物。
對于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而言,就是指對學科客體的思考和認識。但這里面還隱含著這樣幾層意思需要加以澄清:
1.研究對象不等于客體,客體是學科研究的現實領域,對象則是從學科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客體的方法。學科研究對象是對客體內在本質屬性的抽象和概括,而非客體本身。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瞿葆奎先生所言:“研究對象是一個認識論層次上的概念,它與客觀存在并不完全一致。對象總是映射一定主題,主體對對象的認識總是從某一個角度出發,而且主體對對象認識還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認識的方法”。也就是說研究對象不是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概念,而是一個認識論層面上的概念。
2.學科研究對象應該是能反映該門學科的所有組成部分及其整體,它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研究主體正是在對象的范圍內與客體發生關系。學科對象就如同眼鏡,透過它我們觀察現實(客體)。
3.就同一客體而言,學科不同也會導致研究對象認識上的差別。這也是研究對象具有特殊性而非唯一性的原因所在。
4.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始也是最終歸宿,科學研究是一種起于問題的發現止于問題的解決為目的的探究性活動,問題貫穿始終且引起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說,問題是聯結研究主客體的中間環節,特定性質的問題是特定學科研究的對象。而這里的問題并不是本學科所研究的一系列具體問題的簡單羅列和堆砌雜陳,而是對具體問題的高度抽象和精確概括,能夠反映本學科研究問題的總體特征,具有明顯的一般性特點。
5.學科研究對象不同于學科研究內容、范圍與定義。研究內容是指反映學科內部各種因素的總和,學科研究對象是對學科研究內容的進一步濃縮與凝練;學科研究對象有別于學科的研究范圍,學科研究范圍是對學科疆界或涉足領域的圈定,是對學科研究內容的舍與棄。簡言之,研究對象是對研究范圍的抽象與概括,學科研究范圍是研究對象的進一步擴展,它涵蓋對象領域中所反映的全部事物。學科研究對象也不同于學科的核心概念的定義,學科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與處延的確切規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而學科研究對象的確定往往會帶有一定的主觀人為色彩。
二、學科知識類型與研究對象的確定
對一門學科研究對象的爭論和不確定其實與學科知識的分類基礎和標準密切相關,學科知識類型的不同必然導致學科研究對象的差異,以普通教育學為例,目前就研究對象問題的爭論仍在繼續,延伸出多種說法,且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有很多學者發現其實就某一學科而言其知識是可以進行分類考量的,而不同的知識類型其研究對象也應該是不盡相同的。有些學者嘗試將自己理想的教育學知識進行了分類,并給出了“自圓其說”的合理解釋,從這些分類當中我們也可以對學科研究對象問題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并得到更深刻的啟發。諸如:教育學知識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學科知識分類對于學科研究對象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不同的理論類型必然對研究對象有著不同的規定。對于職業教育學而言也是一樣,從來沒有一種職業教育學可以完全地解決職業教育學面臨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將各種職業教育學統一于一種職業教育學命題體系之中,這必將是徒勞無益的,職業教育學可以沿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認為為了使職業教育學盡快走向科學化也應該將職業教育學的知識進行分類考察。本文試圖借鑒德國教育學者布雷岑卡(又譯為布列欽卡)的教育學知識分類體系借以考察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三、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確定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出現的關于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一些觀點都有其可取之處,但是這些觀點往往看似明了走近卻又朦朧模糊,這使得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問題仍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本文認為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應是職業教育問題。理由陳述如下:
(一)科學研究以問題為研究對象
許多哲學家認為科學始于問題,科學探索和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即為問題求解的過程。因而,作為這一過程之結果的科學成果、科學理論,也就是問題之解。由此看來,科學不但是始于問題、關于問題的,而且是為了解決(解答)問題的。正如美國學者勞丹所言:“科學本質上是解決問題的活動”。在日常生活和研究工作中,我們經常觀察到各種事實和現象,然而,如果我們不對觀察到的事實或現象提出問題,那么它們只能是平凡的事實或現象,并不能引起人們對它進行思考和研究。只有在把現象或事實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科學才能開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以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最終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
什么是問題呢?從抽象的普遍的意義上說,問題就是矛盾、疑難,更確切地說就是從主體需要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矛盾。作為一種復雜社會性活動的科學,其主旨就是解決這種矛盾和問題。那么,科學所需解決的問題又有哪些呢?有學者將科學的問題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怎樣”(“然”)之類的問題,其中包括現象、面貌“是怎樣”(“其然”)、其原因“是怎樣”(“所以然”亦即“為什么”)、其實質“是怎樣”(“實然”或“本然”)這三方面的問題。這三方面大體相當于經驗、科學、形而上學(“物理學之后”)這三個層次。第二類,“應怎樣”(“善”)之類的問題,其中包括事物狀況“應怎樣”(“應然”)、理想的圖景“應怎樣”(“該然”)、自己的行動“應怎樣”(“應為”、“應做”)這三個方面的問題。這三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價值評價、價值設想、價值取向。第三類,“要怎樣”之類的問題,這又包括主體的行動“能夠怎樣”(“可能”)、“最好怎樣”(“可行”)、“決定怎樣”(“要做”、“必行”)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簡言之,這三個環節就是可行性分析、優化選擇、確定方案??茖W所要解決的上述三大類問題,實質上就是事實問題、價值問題和實踐問題??偠灾詥栴}為學科研究對象是符合科學精神和實質的,比起以現象及規律、關系、存在等學說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沒有了問題我們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職業教育問題及其分類
本文認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的界定與學科知識分類密切相關,不同的理論形態其研究對象應具有異質性。依據德國教育學者布雷岑卡(又譯為布列欽卡)教育學知識分類標準,教育學知識有三種類型:教育科學、教育哲學和實踐教育學。他認為應“取代那種含糊的、什么都囊括了的、同時表現出科學、哲學、實踐之特征的學科,應該出現三種陳述系統。它們對應三類教育學知識,即科學的教育學知識、哲學的教育學知識和實踐的教育學知識。這三種知識具有不同的基礎并服務于不同的目的,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能替代他者。我們也可以用教育理論類型來取代教育學的知識類型。這三重劃分基于三種有關教育問題的不同理論視角,與上述科學的視角、哲學的視角和實踐的視角有關”。基于此,我們將職業教育學的知識類型相應地劃分為三類,即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和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三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學都有自身相對有限的主題領域,以各自面對的職業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完整的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也就說,每一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學都應該有其特定的范疇、邏輯起點、陳述體系以及研究對象。盡管這三種形態的職業教育學都是以問題為研究對象,但卻是不同類型(異質)的問題。布雷岑卡還特別強調,應該從“目的—手段”一體性的角度來認識教育學(理論)的對象以及討論其規范。科學教育學(理論)、哲學教育學(理論)和實踐教育學(理論)都應完整地面對教育實踐,只有這樣,這些教育理論才有可能稱得上是關于“教育之學”或“教育的”理論。他認為導致過去的教育學(理論)研究名不副實的原因在于這種“目的——手段”對象觀的分離使然,而教育實踐主要是以“目的——手段”的結構所呈現的,即它總是要不斷地以教育手段達到所要追求的教育目的,促成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是其一以貫之的思想和議題,在三種類型的教育學(理論)中都可以看到它。
1.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職業教育事實問題。根據布列岑卡關于科學教育學(理論)的詮釋和理解,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在應然狀態下,是一種在邏輯上較為嚴密,可以進行驗證或證實的假設性規律的知識類型。其任務應是獲取關于職業教育領域的科學知識。其研究對象應是職業教育事實問題,即回答職業教育是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是職業教育事實問題?在這里有必要做一個解釋。首先要闡明什么是事實?目前來看,想要給“事實”下個定義并非易事,是個比較令人“頭疼”的問題。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哲學家和學者試圖給出一個正本清源的說法,也因此出現了許多不盡一致的觀點和見解。但不論哪種觀點都承認了事實是被主體人感知到的客觀存在物這一核心要素。事實具有客觀性、具體性、永恒性、獨立性、聯系性等特點。我們把職業教育事實問題界定為:客觀存在的職業教育是怎樣或是什么的問題,包含了職業教育的現象、原因、實質等問題。
2.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職業教育價值與規范問題。布雷岑卡按照哲學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把它區分為分析——批判認識論哲學、闡明世界觀(形而上學)的哲學和規范哲學。就教育學領域而言,他認為更為有用的是規范教育哲學(或者規范的哲學教育理論),并將其作為教育科學的補充。它回答在制訂教育計劃和采取教育行動時出現的價值問題和規范問題。其任務是,給教育者和主管教育的政治家提供評價取向和規范取向。在規范教育哲學中,首先要討論的是各種與評價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教育情境中的全部因素,尤其涉及各種目的和手段。教育哲學家應當指明各種教育現象有價值或無價值,確立善(或價值)的優先地位,并通過確立最高的目的(理想、價值或善),賦予人生與教育以意義;其次要制定各種規范。為此,須把表示應當是什么的規范與表示應當或不應當做什么的規范區分開來。前者為教育的理想、后者為教育的行為規范。
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亦是如此,其研究對象應是職業教育價值和規范問題,為職業教育計劃和行動提供方向性保障,為職業教育者和職業教育決策者提供評價標準和規范策略。這些問題涉及職業教育情境中的全部因素,尤其涉及目的和手段。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認識方式是認識主體將介入所認識的事物,對之賦予意義,進行評價、做出辯護或建立規范,其所研究的對象不是既定的客觀的對象,而是無法給定規范的對象,即待辯護的價值與規范,此時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不再是職業教育事實,而是出于主體對職業教育的主觀需要的價值或規范,這種需要離不開職業教育事實這個基點,但主體需要與事實屬性是一種建構關系,不同于單純的職業教育事實本身,表現為規范或價值的辯護或確立。
3.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實踐問題。布雷岑卡將實踐教育學納入到他的教育學體系之中,使之與科學教育學、哲學教育學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其中,實踐教育學沒有科學建構的目的,只是直接的獨立的實踐目的,它為教育者提供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各種理性知識。因此它既非教育科學的附庸,也不從屬于教育哲學,它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學樣式。它主要回答“什么是應當發生的?”、“應當做什么?”、“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即教育者在努力發揮種種影響時,應當怎樣做或應當做什么?”。實踐教育學的目的在于提供規范性知識,任務在于為教育者的行動提供指導,“它給處在一定社會——文化中的教育者提供關于其教育任務和完成這些任務的手段的信息,并用適用的世界觀和道德去激勵他們的教育行為”。因此,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的研究對象是從事實出發,探討如何變革未來的實踐,即以職業教育事實為基點的實踐問題為研究對象,包含了規范性問題(回答應該怎么做)和技術性問題(回答怎么做)。正如前所述,“實踐教育學沒有科學目的,而只有實踐目的”。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是直接指向職業教育中的每個實際問題的,既為職業教育者規定任務,又給職業教育者解決具體問題提供有效方法。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同樣作為一種規范性研究,意味著研究主體將介入所研究的事物,為事物確立價值取向與規范。但其認識方式與科學職業教育學是有差異的,是“指令性的”。其研究對象是要主動地參與和干涉未來的職業教育實踐,如何具體地規定特定時空下的職業教育者的行動綱領,可以用“理想中的行動綱領”來概括。意思是:這些行動綱領是建議性的,非強制性;富有理想性質;具有情感性和號召力;指向未來,而不是過去,等等。實踐職業教育學(理論)要有效地指導職業教育實踐必須從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中獲得法則性的知識,從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中尋求價值判斷的標準,它是通過對科學職業教育學(理論)與哲學職業教育學(理論)所提供的知識進行評價性綜合來指導職業教育實踐的。
[論文摘要]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時代的主題。職業教育即“生存”彰顯。但現實的職業教育卻遺忘了“生存”。人的本真生存是生存論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生存論哲學對重新詮釋職業教育內涵具有方法論意義,借鑒生存論哲學觀照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論文關鍵詞]生存教育 職業教育 理論研究
一、生存問題是時代主題
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作為人生存最低限度的“活著”這一問題已基本解決,人的生存主要不再因物質匱乏而受到嚴重挑戰。然而,在此種情況下,人們更加關注“生存”,“生存”以至于成為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話語。不僅社會下層人民為“生存”所困,而且一些“生活”頗為優裕的人也在感嘆“生存艱難”。從世界范圍看,不僅發展中國家致力于解決生存問題,發達國家同樣也沒有擺脫生存困境。尤其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生存問題變得愈益復雜且嚴峻,原以為很容易解決的“生存”問題卻變得困難重重。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標志著我國社會現代化的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等,推進中國社會急劇轉型,中國正融入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現代化的洪流,中國的社會結構和中國人的心性結構正處于持續的不穩定性變化之中,中國現代化進程使國家富強理想逐步變成現實。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們尚需繼續努力,促進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盡快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中國人的“生存”水平依然處于較低層次,生存與發展問題仍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理論是實踐的反思和提升,人的生存問題已經成為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共同研究的根本課題。現代化雖使人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擴展了人們自主、自決的自由度,但人的生存仍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對本真生存的尋求構成西方哲學的中心課題。生存問題之所以凸現,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方面,隨著語言學和邏輯學的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符號邏輯的創立,使一些哲學家感到有必要也有可能從語言批判的角度,重新審視哲學史上沿襲下來的種種觀念,弄清楚其意義之所在。另一方面,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相對應的人的生存危機又使另一部分哲學家越來越注重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探究。正如施太格繆勒所指出的:“知識和信仰已不再能滿足生存的需要和生活的必需了。形而上學的欲望和懷疑的基本態度之間的對立,是今天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一種巨大的分裂,第二種分裂就是,一方面生活不安定和不知道生活的最終意義,另一方面又必須作出明確的實際決定之間的矛盾?!?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們持續而廣泛地關注和探討著人的價值、人的異化、人的尊嚴、人的權利、人的責任、人的存在方式等現實和理論問題。在這場持續而廣泛的探討中,人的本真生存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職業教育是人類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職業教育中人的生存問題的解決就是社會中生存問題的解決。職業教育直接影響人的本真生存,人的生存必然是其關注的重點和核心,職業教育研究者的旨趣亦應轉向對生存問題的關注。實際上,黨和政府歷來都重視人的生存尊嚴和人的生活質量,都大力提倡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尤其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我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與任務,指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十六屆五中全會更進一步提出,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這就要求我們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的需求,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依托產業發展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產業工人。2007年,十七大報告中將職業教育作為改善民生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職業教育在改善民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民生社會建設,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職業教育不可或缺。職業教育被寄予厚望,承載著培養全面發展、具有與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他們要能創造物質價值以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這些創造者自身也能享受到精神方面的愉悅,真正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一個文明的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并使人的生存價值得以彰顯。
二、職業教育即“生存”彰顯
人具有至高無上的內在價值與尊嚴,這是能被普遍接受的命題。人類通過對象性活動體現人類生存的目的性,人的生存目的性決定了人是一種意義性存在。人的生存意義追求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本真地生存是人的永恒追求。職業教育作為人類一項有目的的活動,它是人類對生存意義追求的體現。馬克思說:“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己本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边@就是說,人追求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富足的同時,還超越這種物質追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創造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人類生存問題之解決方式亦內化于職業教育之中。職業教育作為一項教育活動,其根本目的亦是將人由一種生存狀態,帶到另一種更理想更圓滿的生存狀態。正如有學者闡述的那樣:“學校教育的產生本身,就是人類試圖提高'生存'關懷的程度和層次的一種努力”。
梳理中外有關“人的生存與職業教育”思想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職業教育起源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西方職業教育發展起源于對人的生存需要理解的認識。人的尊嚴源于人善于運用自己的理性,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本身的自在就是目的,而不是被使用的手段??档略谒牡赖滦味蠈W基礎中明確提出,任何時候都要把自己和他人當目的,而不是手段。每個理性存在的人作為目的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絕對價值,他不是作為手段依附在其他目的之上的條件性價值,人的生命與理性的價值是無條件的。我國教育家的職業教育思想始終貫穿“實用”(以反對教育脫離生活實際)、“實效”(以反對教育不切實際)和“解決生計問題”(以反對不能適應社會上實際需要)。相應的,我國始終將職業教育建立在“解決生計”基礎上,如“富國強兵”、“促進就業”,或者發展社會,甚至更直接,名曰“發展經濟”。不同的只是西方人對人的生存的認識不同而已,他們對人的生存理解建基于理性人、自然人等的基礎之上,其基本理論建立在對人的本質理解基礎上,職業教育基本理論建基于理性人、自然人的生存特點。職業教育與人的生存問題密切相連,無論是“理性人”、“自然人”生存需要,還是“生計”需要,都體現教育家對人的生存問題的關懷。從古代學徒制形態的職業教育、近代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到今天多種形態并存的職業教育,都是職業教育本質在不同社會發展形態的表現形式。無論是西方職業教育理論的“職業教育是人的理性運用”,還是中國職業教育理論“職業教育乃改善生計的手段”,其實質都一致認為,職業教育就是解決人的生存問題。從經濟而言,職業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工具;從政治而言,職業教育乃提升國家綜合國力之手段。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是人實現本真生存的不同扇面。
從人的本真生存看,職業教育乃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促進人的發展是職業教育基本旨趣。職業教育乃人類的一種生活,職業教育即人“本真生存”的彰顯。職業教育與人的生活世界的關系即職業教育活動是一種生活,是立足于當下的生活,走向可能生活。職業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職業教育要與工作世界密切聯系,其中包括實踐教學、工學結合和產學合作;第二,職業教育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如,關注學生就業、創業、學生的情感體驗等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等等。
以人的生存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無論作為社會現象還是理論品質,始終是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之花綻出的過程,職業教育即發展。首先技術即人的生存綻露。第二,技術浸淫著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追求。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是真理的發生方式,它作為工具就是發揮作用,而發揮作用以“帶出”(poiesis)的可能性為前提。就人與技術的關系看,技術思想家芒福德認為,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義的創造者。職業教育因技術的雙重價值具有雙重價值,其中功利價值是人生存的基礎,終極價值是人生存的永恒目標。
三、職業教育遺忘了“生存”
從“生存”的本真意義來看,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
第一,職業教育成為“人力”教育。職業教育強化“工具”內容,遺忘了“技能”中包含人的理智、情感和審美。職業教育異化為“現實的生存工具”,“能力”被簡化為一堆沒有活力的“技能”或“技巧”,人被看成可隨意拆分的機器,人的各種能力就是機器的零部件。人們把職業教育由培養“人”變成培養“勞動力”或“人力資源”,忘記了職業教育亦是“教育”,忘記了“教育的目的”。突出的表現是,許多人對“能力本位”職業教育存在著誤解。本文認為,依據“崗位群”要求安排部分職業教育內容是必需的,也體現教育與社會生活相聯系;按照技術學的范式選定職教內容符合技術形成的原理。但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技術學建立在認識論基礎上,認識論上的知識只有轉化為教育立場中的知識才能成為教育知識。教育立場的技術知識需要學生體驗到其重要性與價值,并且讓他們通過知識的學習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和尊嚴,這時技術知識才能轉化為人在工作中運用的“緘默知識”系統。從學生的生存和發展來看,如果將技術學視野中的知識或“崗位群”所需全部變成學生學習的材料,這就免不了使職業教育被“效率”所“控制”,學生變成“原材料”、學校成為“人才加工廠”、課程變成“標準件”加工的“機器”。另一方面,作為與自然科學同義語的科學,是人類了解自己的工具。正如現代大科學家懷特海等指出的那樣:伽利略等以來的科學進展差不多已使我們知道了物理和生物界中所有可以證明的真理,但它對我們神秘的人自身的問題之解決卻少幫助。相形之下,職業教育學對職業教育自身研究的局限性就更加嚴重了。
第二,職業教育中人的本真生存缺失。職業教育對“生存”的關切可以分為“實存關切”與“終極關切”?!皩嵈骊P切”乃是將此在之生存僅僅理解為它的現實性,并僅從現實性方面關切此在。也就是在“活著”的層面對此在的關切;“終極關切”乃是將此在之生存理解為它的精神性,并從精神性層面關切此在。在職業教育實踐中,無“人”的職業教育一味地強調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一味強調學生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一味強調學生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不考慮學生個體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和個人價值追求。這種職業教育是一種在人格與個性發展問題上止步不前的教育,它造成諸多人性的斷裂:一個人在生產中可能是能工巧匠,但在精神生活中卻缺乏情趣和美感;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會恰當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但同時又是一個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的人;他極有可能整天忙于生計、為了物質生活的存在而失去精神家園。職業教育演變為在“職業”、“技術”固態知識的教學,一切以“實用”為尺度,使整個學校彌漫著“理論知識無用”的論調。職業教育立場中的知識簡化為凝固的文字(具有豐富內涵的知識多以不同形態的“文字”資料呈現出來),固態知識代替流動的知識,使本來蘊含豐富人類財富的“知識”成為無意義的“空殼”知識。學生領會不到知識的意義、體驗不到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感價值,知識教學成為無意義的“灌輸”。所謂“實踐教學”,也不過是增加知識學習的地點而已。學生對與人的生存意義息息相關的人文課程(或通識課程)不感興趣,轉而選一些考試要求較低的課程。在這種職業教育生活中,學生感覺不到知識學習的價值、體驗不到學習的樂趣、感受不到知識技能的學習所帶來的尊嚴。用雅思貝爾斯的話說就是“……反叛;虛無主義的絕望;無數得不到發展的人陷入困惑;許多人放棄有限的目的,抵制和諧的誘惑,但是卻沿著錯誤的道路探索……”?!熬褚蚱渖⒙谌罕娭卸ネ?知識則由于被合理化地處理到讓一切淺薄的理解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貧困化了,除非所追求的目標可以用實用和物質的價值來表達,否則,人們是不愿付出努力?!?
第三,職業教育忽視其本體功能。職業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服務經濟的功能,也包括改善個體生存質量的功能。職業教育的本體功能應該是關切此在能尊嚴地“活著”。為了能夠關心此在的“活著”,職業教育就必須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他們在日常生活經驗中所不能或不易產生的“能力”或“品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然后在此基礎上生產自然關系與社會關系本身。為了能夠滿足此在實存的生命生產的需要,職業教育必須倚重于勞動科學與效能科學。職業教育本是與人的生存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但當前職業教育學科研究框架內,職業教育學只研究怎樣把外部世界(社會行業企業所需要的)知識“塞”給學生,不研究怎樣發展學生的內在力量。時下國內職業教育研究,最熱門、最時髦的用語是“職業教育”要“以人為本”,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職業教育研究者在這方面卻無視人之根本所在。雖認識到人的“生存問題”及對個體和社會所構成的威脅,如現在社會就業和再就業問題嚴峻對社會造成動蕩,影響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等等,但看不到人作為人的“存在問題”及對個體和社會的威脅。在物質不太貧乏的今天,現代職業教育依然是“實存的教育”,而不是“生存的教育”。這種實存的職業教育給予人們以生存的意識和能力,卻沒有給予人們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據;給予人們對于自己和人類文明一種盲目樂觀,卻沒有給予人們一顆清醒的頭腦。其結果是,在現代教育的作用下,現代人擁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生存能力(技術/技能),但是卻越來越對生存的必要性發生懷疑。
四、職業教育理論亟待研究的問題
面對當今的社會主題,隨著人們物質需要得到相對滿足,人的精神方面的問題被提到了歷史日程上,對生存問題的思考也廣泛滲透到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思考中,《學會生存》提出:“社會己經創造了物質財富。這是人類'追求富有的權利'所需要的。在整個歷史過程中,這些就是社會的根本目標?,F在社會難道不應該把'學習實現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嗎。”學會認知是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是為了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是為了與他人一道參加的所有活動并在這此活動中進行合作;學會生存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了使受教育者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為了與其整個使命相適應,教育就應圍繞這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讓受教育者走出模式化、表淺化、庸?;纳顚用?全面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和生存可能性,在與各種對象打交道的過程中,既依賴外在對象,又不斷地否定和超越它們,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創造真實的自我。職業教育不應該再像過去那樣,只是從教育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角度,而應以一種更加開闊的眼光,即以促進人的發展的眼光來確定職業教育的定義。正如聯合國有關文件指出的那樣:“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既符合教育的從根本上來說的人道主義的使命,又符合應成為任何教育政策指導原則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又尊重傳統和文化多樣化的內涵發展的真正需要。”它向世人宣稱: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要關注人的潛能的發揮、素質的提高,即教育要關注人的本真生存和價值追求。人的本真生存對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職業教育的合法性建立在對人的本真生存的認識的基礎上將是一種合理的選擇。對人的本真生存的理解是生存論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生存論哲學對重新詮釋職業教育內涵具有方法論意義,借鑒生存論哲學觀照職業教育成為亟待解決的主要課題。
論文關鍵詞:高職IT職業教育 實踐教學體系 目標體系 內容體系 管理體系 保障體系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IT職業教育及軟件行業發展現狀,針對高職IT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標準不統一、重視硬件建設而輕視軟件建設等問題,從實踐教學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等多方面探索研究了新形勢下IT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建設,對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都有幫助,值得長期探索研究。
高職lT職業教育是IT職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促進IT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高職IT職業教育對調整lT教育結構、廣開成才之路,促進lT教育的普及,提高lT教育整體效益,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增進教育與經濟的結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職lT職業教育在國家各種教育中所占比重多少,是否能夠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是否能夠滿足社會對學生數量的要求,反映出一個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同時,高職IT職業教育的好壞,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或制約著整個國家lT行業的發展。
1.IT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1.1lT教育與社會需求
近幾年,伴隨著中國lT產業的飛速發展。企業對IT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根據權威機構測算,中國IT人才年缺口1O0萬。據國家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IT業僅軟件開發人才的缺口每年約24萬~28萬人,而以我國“十一五”規劃的設計,每年應培養軟件人才達34萬人,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每年培養了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但能夠適應IT企業需要的人才,尤其是掌握最新計算機應用技術,具備大量項目經驗的IT人才卻少之又少。面對大量有志于lT行業的中高級學歷人才,lT職業教育機構就承擔起了連接學歷教育與企業實際需要的橋梁功能。相對于四年漫長的學歷教育,IT職業教育以其靈活高效、目標明確等特點而深受現代人的青睞。其中,高職lT職業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須加強lT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完善IT職業教育過程中實踐教學體系,走校企合作辦學道路,以保質保量的培養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IT人才。
1.2軟件行業現狀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中擊,我國軟件行業大力拓展國內市場,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結構和布局不斷調整,行業應用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推動工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著積極作用。2009年中國軟件產業總量達到9513億元,同比增長25.6%,增速比上年低4.2個百分點。
其中軟件產品增長穩定。2009年,全行業完成軟件產品收入3288億元,同比增長26.3%,增速高于全行業0.7個百分點,但比上年低2.4個百分點。
軟件技術服務增勢突出。全年完成軟件技術服務收入2126.3億元,同比增長31.4%,高于全行業5.8個百分點,占全行業收入比重224%。其中外包服務收入307{E元,增長35%。
系統集成增長放緩。2009年系統集成收入22029億元,同比增長23.7%,低于上年增速26l7個百分點。隨著國內企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普及,通用型系統集成業務正在萎縮,中小系統集成企業競爭激烈;另一方面,受益于3G建設加快、電子政務穩定增長、金融業擴張等,一些規模大、管理較好的大型企業系統集成業務增長穩定。
受電子制造業下滑影響,嵌入式軟件和lC設計收入增長較為緩慢。全年嵌入式軟件收入1673.6億元,同比增長22.1%,低于全行業3.5-I"-百分點;IC設計業收入222.2億元,同比增長10.1%,低于全行業15.5個百分點。
針對我國軟件行業發展的新特點,結合學校所在地域位置,在lT職業教育中適當增加軟件外包服務項目的實踐環節很有必要。
2現行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2.1實踐教學體系標準不統一
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許多由大、中專轉型過來的高職院校仍然還沿襲著傳統的教育體制、教學模式、教學計劃,乃至課程設置、教材教具,采用的仍然是“小本科”的辦學思想。而一些發展快的高職院校,在借鑒了國外同行辦學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對過去的教學體系進行了大量改革,建立了適合本校的理論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雖然走出了本科的辦學模式,但在全國范圍內同類院校專業還沒有統一的實踐教學體系標準,需要在今后的辦學發展中整合統一。
2.2重硬輕軟小而全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始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注重計算機等硬件設施的配置。但實踐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比例還不夠合理,實驗小而全針對性不夠,很多實踐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只是為了加深對理論課的理解和掌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普遍實踐能力差,很難適應要求高的實踐教學;二是教學安排不當,理論和實踐脫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前后銜接不好,教學內容交叉重復又有空隙,實踐項目存在重復現象,降低了教學效率,同時部分課程內容陳舊,實踐內容簡單,創新性不足;三是專業知識更新快,現有專業實驗相對簡單,基礎驗證性實驗較多,設計性綜合性實驗較少,難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就業時專業對口率低;四是專職實踐教學教師數量不足,力量分散,總體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
3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3.1教學目標體系的建設
(1)調整培養目標。貫徹“以實踐教學為主導”的職業教育理念,把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作為培養目標,制定以實踐為主體、理論課程依附于實踐課程的專業培養計劃。應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逐步實現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培養內容的銜接和互通。與之配套,必須制定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籍管理制度。
(2)調整教學計劃。高職IT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設計教學計劃時應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中心,同時考慮職業素質教育,以體現高職IT職業教育特點。課程設置要與職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內容應盡量覆蓋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將學生技能鑒定與實踐教學考核結合起來,既可讓實踐教學考核保持職業性方向,又可避免重復考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文化程度和就業的需要,調整與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相配套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教學計劃,設定多層次目標。
3.2教學內容體系的建設
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具體化。為了突出能力培養,應采用按能力層次劃分的“分層一體化”構建教學模式。具體說,就是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制作、社會實踐等)通過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3.3教學管理體系建設
實踐教學管理包括機構、教學基地和人員等的管理及校內外實踐教學管理的規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評價指標體系等。
管理機構、基地建設和人員管理通常采用校系二級互有側重、分工負責管理模式。校級實驗、實訓中心可定為具有一定管理職能的教學實施單位,負責管理綜合性實驗室和訓練中心;系部負責專業性實訓中心、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教學組織實施。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實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任務的下達,質量監督和考評由學校歸口管理。校外實訓基地應由校企雙方根據合作協議共同管理,按培養計劃安排教學環節,實施質量監督和考評。學校應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領導下的實踐教學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全校實踐教學的計劃組織、管理協調、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質量監控與考評等工作。
要加強實踐教學計劃、實踐教學課程大綱等實踐教學文件資料和管理制度建設。實踐教學工作涉及面寬,要保證組織管理工作到位、教學環節合理銜接,必須建立與之配套的管理規章制度,使實踐教學活動有章法可循、教學監督和檢查有制度可依。
考核評價必須緊緊扣住培養目標,重點應放在對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和崗位職業技能考核、評價上。教學考試要盡量與國家職業資格鑒定接軌,考核重點要與職業資格鑒定的考點相吻合,加強對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以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為抓手,抓職業技能鑒定,促實踐教學質量提高。
3.4教學保障體系建設
高職lT職業教育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較完備、先進的設備設施、仿真性的實踐教學環境以及具有實踐教學特色的環境三個重要方面。它是保證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師資隊伍建設。近年來,高職院校致力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普遍引進了一批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但“雙師型”師資的質量,實驗、實訓指導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仍然是制約各校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打造鮮明特色的關鍵問題。師資隊伍建設也要轉變觀念、大膽改革。從學校的長遠發展看,加強理實一體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改善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同樣重要。學校人事部門要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制定具體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應重點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方向和培養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師資繼續教育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建立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教師“雙資格證書”準入制度;政策規定和鼓勵教師在企業與學校問進行有序流動,自覺深入到行業企業一線熟悉生產,參與科研和技術開發;吸引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加盟;改變傳統的“學術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師資結構調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
(2)教學模式創新。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仍延用普通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體、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進行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創新下功夫不夠,學科體系的課程建設仍占主要地位?,F代職業教育已有不少可借鑒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如項目驅動教學法。該模式不受書本、課堂的制約,學生按照項目的要求劃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通過小組的分工協作,獨立制定工作計劃,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任務,并最終提交成果、接受評價。此方法從全方位培養學生能力、多角度考核評價教學等方面對原有課程結構、教材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等進行了結構性的改革。
(3)實訓基地建設。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的基礎保證。要按照實踐教學體系和職業技能鑒定實施的需要進行校內基地的建設。設備添置應遵循“一個兼顧、兩個同步”的原則,即基本技能訓練的常規設備添置與專業技能、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訓練的先進設備添置兼顧;訓練設備的技術含量和現代化程度要與企業生產水平同步;設備的投入與實訓項目開發同步。校內實訓基地除發揮其校內教學與鑒定功能外,應具備開放性和服務性功能。高職教育要面向社會實施開放式、多樣化的辦學,要從思想上拆除中國式高校的“圍墻”,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動互利進行人才培養的途徑,研究合作模式,針對各種培養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形成學校發展資源的多元結構和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辦學的局面。要在吸納社會辦學資源,共同建立實訓基地、研發中心和校辦企業等方面探索、創新,在與企業合作中實現“雙贏”發展。
4結論
經過多年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探索,近幾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而專業對口率也由2007年的27%提高~JE2009年的40%。在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在學生就業方面取得一定成績,這和計算機專業相關領域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索是分不開的,很多企業單位對我們的學生僅僅面試一兩次就簽訂了用人協議,這是對我們幾年教學改革的肯定。
信息社會,變化萬千,針對信息社會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改革,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研究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拓寬專業知識,強化學生綜合應用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改革是個長期過程,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研究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采取各種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論文摘要:在傳統教學實踐中,應用寫作教學存在著重講授輕練習、重技巧輕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學用脫節的弊端。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應用寫作課程教學中引入項目課程理論,將對高職高專應用寫作教學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應用寫作 項目課程 教學改革
高等職業教育中應用寫作已經成為畢業生進入社會的必備技能。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應用寫作課程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特別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意在將理論和實踐更為緊密結合的項目課程改革,對傳統的應用寫作教學提出了挑戰。本文意在在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學中引入項目課程理論,對高職高專應用寫作課程作項目化教學實踐探索。
1項目課程的內涵及理論基礎
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可定義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迸c其對應的課程模式是學科課程。職業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是一種基于工作任務的項目課程,只有以工作任務為參照點設置的課程才能是項目課程,這是項目課程的本質所在。項目課程改革最堅實的理論基礎是職業教育課程的結構觀。這一觀念認為,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教育課程不僅要關注讓學生獲得哪些職業知識,而且要關注讓學生以什么結構來獲得這些知識。課程結構是影響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重要變量。課程作為溝通個體與社會的橋梁,其結構不可能來自課程本身,而只能來自外部世界。采取什么課程結構,取決于人們對課程出發點這一基本問題的看法。就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而言,其課程有兩個基本出發點,即學科體系和工作體系,與前者相聯系的課程旨在把個體導向學科體系,培養學術型人才;與后者相聯系的課程旨在把個體導向工作體系,培養應用型人才。工作體系是一個實踐體系,這一體系對知識的組織方式不是按照知識之間的相關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務之間的相關性組織的。
2高職高專應用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應用寫作是一門實用性、技能性很強的課程,但在我們的傳統教學實踐中,存在著重講授輕練習、重技巧輕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學用脫節的弊端。表現在如下方面。
(1)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呆板。由于應用文本身體式的規范性、明確的工具性、極強的法規、政策性,使得它與文學體式相比,缺乏生動性、形象性。學生由于限于自身閱歷及對社會的認識程度,在學習應用寫作時對事物缺乏主觀感受,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是一種受命行為,因而教師在實施應用寫作教學時就難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應用寫作本身客觀存在的教學難度。而我們傳統的灌輸式的授課模式都是由教師講授理論知識、寫作技巧,再分析例文,最后學生被動練習。這種授課方法以教師為中心非以學生為中心,沒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本來就程式化的應用寫作變得越發枯燥,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
(2)教學目標錯位,教學內容重心偏離。教學過分突出知識目標。職業教育的應用寫作教材大多還沿用學術教育中的學科體系,與之相聯系的課程旨在把個體導向學科體系,培養的學術型人才。而職業教育應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就違背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以至于我們在教學中常以理論為本位而非以寫作技能為本位。傳統的應用寫作教學是以文章為研究對象,從文本角度出發.歸納應用文的寫作方法,忽視了寫作主體的能力培養和寫作行為的過程分析,導致寫作理論與實踐脫節,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3)學生學習興趣低落,教學效果不明顯。應用寫作有規范化、格式化的特征,教學很容易流于照本宣科的程式化灌輸,導致課堂氣氛的平淡呆板,學生寫作時常處于一種機械、被動、甚至冷漠、厭惡的狀態,缺乏學習興趣。實際上。作為大學生。接觸應用文的機會少,同時對社會的認識總是充滿著好奇渴望。調查顯示,他們對陌生的應用文寫作開始大多抱著新鮮的態度,也有為將來的發展而學好應用寫作的意愿,這是引起他們學習應用寫作興趣的原動力。關鍵是教師能否將這種新鮮態度及意愿保持下去,并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應用寫作的興趣。
3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改革的可能性
項目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是理論與時間更為緊密的結合,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它要求課程的內容設計,要以項目為主體,就是圍繞項目來組織課程,以接近情境性,把職業情境和學習情境對接起來。這就要求進行項目課程改革的課程應具有實踐性。并不是所有課程都可以項目化,有些純理論性的基礎學科,如數學只能按照學科體系來組織教學。盡管應用寫作是語文學科寫作課程的組成部分,但應用文具有與其他文體不同的獨特性,即表現為應用文寫作與工作、生活實踐緊密聯系?,F實生活中,從國家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到社會團體或個人,人們處理事務、交流信息及溝通協調,社會每一個領域不同層面都離不開應用寫作。應用寫作這種實踐的功用性,要求寫作理論必須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必須是面對實際的工作,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寫作技能和職業技能。這一目標和要求恰是符合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特點及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4應用寫作項目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
項目課程的本質是一種以工作過程為線索設置課程、以典型產品或服務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的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這就要求教學設計者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融注于工作任務之中,教學過程由任務來驅動,使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提高完美地融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將以項目的形式將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交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務。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設計確立項目、任務(情境),這是項目化教學的首要任務。通過深入工作實踐,進行工作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項目。應用寫作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其面向不同職業領域應有所側重。因此,我們去確定項目、任務時,針對不同專業,項目任務各有不同。具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礎項目,應用寫作中公文類文書寫作、機關事務類文書寫作,這些內容是各行各業、各領域通用的,各專業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寫作基本技能。由此而確立的項目作為基礎項目各專業通用。一類是專業項目,即專業所面向的工作領域而產生的項目。如招投標文書制作、經濟合同訂立等。各項目根據難易程度可分為入門項目、主導項目、自主項目。下面是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經過深地分析,確立如下項目。
項目一:大學生消費狀況調查。具體工作任務有:①制定市場調查方案。⑦確定市場調查方法。③設計調查問卷。④市場調查資料收集。⑤市場調查資料整理分析。⑥撰寫市場調查報告。⑦撰寫市場預測報告。
項目二:教學儀器設備招、投標。具體工作任務兩組:一組作為投標方,工作任務有:①收集招標信息。②制定投標方案。③制作資格預審文件。④制作投標書。⑤投標。⑥簽訂經濟合同(經濟合同的草擬)。一組是作為招標方,工作任務有:①招標公告(招標公告寫作)。②制定招標方案。③發放自資格預審文件。④制作招標文件。⑤組織招標會議,開標、評標,確定中標人。⑥撰寫評標報告。⑦發中標通知書;⑧草擬經濟合同、簽訂經濟合同。以上項目融匯了應用寫作課程中的投標、招標文書寫作、商務談判方案、經濟合同、調查報告寫作等教學內容,這些都是營銷專業學生將來在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要注意的是,“項目選擇必須輪廓清晰,有明顯而具體的成果展示,要有完整的工作過程,并與企業的實際的商業活動有直接的聯系,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每個項目的設置不宜過大,以免支撐的理論知識太多,導致教學組織困難。
(2)制定計劃,交給任務。分組教學是項目化教學常用的教學方式。科學分組應堅持平衡劃分原則,將不同能力、不同優勢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有利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合作學習。小組人數要適宜,小組規模應視項目大小和教學要求來調整。小組的管理亦可引入企業現實的管理體系,任命或選舉小組組長或叫經理、主管等,形成不同的管理層次,對小組及項目實施管理。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學生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職業角色的定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計劃。在計劃的制定上,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他們自主確定工作的步驟和程序。教師只需對學生計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不善完善之處給予指導,逐步完善計劃。對計劃中的每一項工作內容,小組組長(經理)要明確分工,落實到人。
(3)按照計劃,實施項目,完成工作任務。在實施項目任務的時候,要根據不同項目采用不同的指導方法。入門項目可由學生從書本、網絡、調查等途徑獲取有關寫作知識,通過小組成員協作,自主完成工作任務。若項目比較復雜,學生在實施項目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適時地i井授需要的寫作理論、寫作技巧。要注意把握講授的運用時機,把握理論的切入時機。同時,教師所講授的理論以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限。
(4)交流分享,檢查評估。工作任務完成后,采用學生交流、互查與教師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完成項目情況進行評價。教學評價的重點應該是過程性評價,包括每個學生在各項目開展中的參與程度,完成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隋況,結果如何。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形成與提高的評價。整個評價應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興趣、體驗成功、培養其熱愛專業、勇于創新、樂于實踐等綜合素質的目的出發。
5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項目課程實施)所面臨的問題
(1)項目課程整體課程體系設計問題。項目課程開發是一個專業的課程整體性開發,是對整個畢業生就業崗位所進行工作分析之后,確立項目課程門類和項目課程結構體系。因此,應用寫作項目課程開發要納入學校整體項目課程開發體系。否則,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就可能走入誤區或半途而廢。
(2)教材建設問題。這是項目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以任務為驅動的項目化的應用寫作教材較少。有與沒有,教材質量的高與低直接制約著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3)教師的適應能力問題。由于長期習慣于學科型課堂教學和受到傳統教師評價的影響,教師比較重視按普通教育的模式主要在課堂進行理論教學。實施項目課程,教師的能力就不適應了。要培養技能型人才,教師的素質和水平特別是教師是否有應用寫作的實際工作經歷和實踐能力是關鍵。
(4)教學場所、環境的問題。項目化教學講求工作情境的設置,力爭模擬實際工作情境或直接進入實際的工作環境。有時需要領學生走出教室,變封閉式的模仿為開放式的實際操作,以彌補學生生活閱歷和寫作經驗的不足。如學習公文寫作,可到當地政府機關了解現行的各種公文的制作、處理等實際程序規范,在社會實踐中去體會應用寫作的全過程。有人建議建立應用寫作模擬實驗室。但目前很少有學校在財力、物力上為處于公共基礎深地位的應用寫作教學提供這樣的支持。即便有,模擬實驗室如何建,建成什么樣子,難度有多大,還需要探討。但只要我們沿著項目課程改革這條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把應用寫作課程改革實踐與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應用寫作項目化教學實踐就一定能夠取得可喜的成績。
論文關鍵詞:農村職教 滑坡原因 對策研究
論文摘要:文章從人們的觀念、政府的重視程度到農村的現狀諸方面對農村職教滑坡的原因進行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研究對策。
我國農職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并曾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一輪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的農職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嚴重的滑坡現象。許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已陷入困境,舉步維艱,很難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撐。有關資料衣明,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0.13%。 2000午我國第產業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午限僅為6.79午,初中及以下水平的人數超過95 %,而日本同期同行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午限卻是10.67年。另據資料,我國職業高中招生中,農林科人數所占比例逐午下降,1984午為38.7%,1990年為24.13%,1992年為12.19%.1997年為9.6%.2000年為7.8%.且呈繼續人幅度下降趨勢。如甘肅這相對落后的農業人省,在2004午的職業高中在校生中,農業類專業人數僅占1.16%.許多農職業學校的農業類專業因生源小足而無法開班。這不僅與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國情不相適應,與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情況也是少見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呢?筆者在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山東等一些地區的調查表明,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嚴重滑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農民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態度和鄙薄認識,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生源不足,規模萎縮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廣大農民及其子女。但是,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許多農民不愿自己的孩子再上農村職業學校,認為職業教育是非正規教育,是升高中、考大學無望的孩子不得已的選擇。孩子初中畢業后,絕大多數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上高中,考大學,實在上不了的,寧愿讓其回家種地也不愿讓孩子上農村職業學校。據筆者對’("戶有初中在讀學生的農戶家庭的調查,有,160的農戶希望自己的孩子升高中,考大學,有86.7%的農戶認為考不上高中,就讓其回家種地。只有4.1%的農戶認為,孩子若考不上高中,他自己愿意上農職業學校就讓他去。事實說明,目前的農職業學校對農民及農民子女是沒有吸引力、感召力的。
政府對農職業教育的關心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農職業教育的發展納入其任期目標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地方的縣、鄉兩級政府將其精力主要集中在抓當地經濟建設、招商引資、計劃生育、社會穩定、扶貧幫困等所謂的中心任務上,對農村職業教育在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工作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扶持,致使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政策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加上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不夠扎實,地方政府將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作為農村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將職業教育向市場一推了之,任其自由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校舍破爛不堪,師資嚴重不足,經費得不到保障,實訓難以正常開展,農民從農村職業教育中得不到實質性好處,自然就不會讓孩子選擇上農職業學校。
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不明確,培養的人才類型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技術教育的范疇,培養的應是農業生產一線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和中初級實用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其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應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和要求。應通過構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仍以學科教育為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加上學校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良好職業素養的“雙師型”教師,缺乏實踐教學所必須的實訓場地和條件,學生花了不少錢,學了二三年,卻學不到什么謀生的本領和致富的技能。據筆者對68所農村職業學校的調查發現,有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雙師型”教師只占教師總人數的6.2%。絕大多數教師是從普通師范院校畢業后分來的,既缺乏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又沒有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技術、技能,在課堂上就只好傳授學科知識。
農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脫離實際毋庸置疑,農村職業教育應是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教育類型。因此,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應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著眼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符合生產實際,順應農民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市場優勢。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雷同,沒有地方特色。選用的教材不僅文化課完全相同,專業課也一模一樣。教材內容與生產實際出入很大,適應性很差,學生難以在全真的實訓環境中接受身臨其境的現場教學,致使農村職業教育變成了普通的學歷教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技術教育。
畢業生出口不暢,就業率低,選擇面窄,沒有吸引力農民花錢讓孩子接受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好工作、好職業、好歸宿,以求獲得較高的貨幣收益和身份收益。但由于我國絕大多數農村非農產業不發達,工商企業少,農業生產仍以分散的組織化、商品化、工業化程度很低的傳統農業為主,除極少數有門路、有關系的農職校畢業生找到工作外,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仍舊回到了農村,依舊過著與父輩沒有多大差別的生活,依舊靠承包的土地和笨重的體力勞動賺錢謀生,沒有利益的驅動,使他們對上農職業學校不感興趣。
設備、設施落后,經費投入不足,困擾農職業教育的發展縣(市)、鄉政府是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主體。但由于我國縣(市)、鄉財政基礎薄弱,大部分縣(市)、鄉僅僅是保住了教師的檔案工資,學校的基本建設和公用經費基本沒有撥款,學雜費收入成為學校收入的主體,學校建設主要是依靠借款和欠款支撐。據筆者對68所農村職業學校的調查,生均校舍面積10.6平方米,生均圖書15.2冊,僅相當于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學校合格標準的一半。專業教學設備、設施更是有限,達標率普遍很低。68所學校開設36個不同專業,價值達標率僅為18.4%,項目達標率僅為32.6%。教師培訓經費更是嚴重不足,2001-2004年,教師的人均培訓經費只有168元,其中學歷教育培訓就占了60%。許多學校因為經費短缺而沒有單列教師培訓經費。許多教師因生活待遇低,工作條件差而不安心本職工作,而是千方百計跳槽。
那么,怎樣才能使農村職業教育走出困境、健康發展呢?筆者認為,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明確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作為政府和教育部門的領導,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政府是發展農職教育的主體,農職教育能不能走出困境,關鍵是要看政府的態度。山東省的農村職業教育之所以辦得紅紅火火,就是因為山東省的政府領導非常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省長韓寓群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重中之重就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必須積極開展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工作,盡快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深入實施綠色證書和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狈止芙逃ぷ鞯耐踯娒窀笔¢L明確指出:“山東要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是要解決好‘三農’問題農村新興產業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都需要一大批能留在農村的應用型人才,而這批人才的培養主要靠農村職業教育。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門要把發展和辦好農村職業教育作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好要像抓普通教育那樣抓好職業教育?!鄙綎|省的青島、濟南、壽光、平度膠南等地之所以都做得很好,就是在辦學的指導思想上能急農民致富之所急,想農民致富之所想,政府扶持引導學校,學校著眼農民需求,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中小企業家和致富能手,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作為教育對象的農民和農民子女也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必須明確個體有差異,社會也有分工,期望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考入大學是不現實的。要通過宣傳,教育廣大農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農業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黨中央、國務院已把“三農”問題提到了首要位置。只要肯學、肯鉆、肯付出,在農村一樣能有所作為。
建立政府目標責任制,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必須明確,由于我國的國情和農村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振興農村職教關鍵在政府。因此,必須堅持政府統籌協調,教育部門主管,農業與科技部門參與的辦學原則,把縣、鄉職工和勞動力總數中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科技貢獻份額等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工作成效和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指標。地方政府應從對事業負責、對人民負責、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負責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村職業教育在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五個到位,即領導認識到位、行為到位、經費投入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責任目標到位,真正將職業教育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1)認真做好農村職業教育規劃。(2)增加對農村職教的資金投入,盡快改善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3)制定特殊優惠政策,為農村職教引進人才。(4)做好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服務工作,包括生源的發動、學校教學設施的建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等,以便為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積極推進學校轉制,引入民辦機制,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辦學縣級政府除依法辦好示范性農村職業學校外,要下決心對其他公辦農職業學校進行轉制,堅持辦好一批,放活一批。必須明確,轉制不是改變所有制,而是改變農職業學校的籌資機制和內部管理機制?!鞍l展才是硬道理”,只要國有資產不流失,只要農村職業教育能夠發展,什么體制、什么機制都可以試。另外,要廣開籌資渠道,鼓勵民間集資辦學,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掃除不利于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各種障礙,當前的重點是要按照一視同仁的原則,為民辦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以就業為導向,打破單一學歷教育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農村職業教育應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多種多樣的職業培訓,以滿足農村從業人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辦學形式可不拘一格,農民可以隨到隨學,進出自由。既可以辦三年制的文憑學歷班,也可以辦不定期的專業技術培訓班;既可以把課堂放在教室,也可以把課堂搬到工廠或田間地頭;既可以進行系統的理論教學,也可以開展專門的實踐操作,通過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教學形式和培訓形式,真正把農村職業教育做實、做大、做活。此外,人才培養模式一定要由學科本位向職業本位轉變,要根據就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的要求來設計課程,編排教材,確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學歷證書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對學科專業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優化。設置一些新專業,如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加工、農業貿易、農業環境保護、農產品檢驗等專業;要對各學科專業的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進行修改和完善,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使農村職業學校真正成為為“三農”服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人才培訓基地。
制定扶持農職教育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以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穩定發展眾所周知,農村人力資源政策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因素,職業教育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各級地方政府應把農村職業教育納入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范疇。目前,我國已進入到工業化中期,處于工農業競爭發展到工業支持農業的階段。針對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農村職業教育應在招生、就業、師資隊伍建設、學雜費、助學金、獎學金等方面制定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特殊優惠政策,采取各種措施減輕農民及其子女接受農職教育的負擔,如減免農業類專業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增加獎學金、助學金額度;通過實習返還學費;為畢業生創業提供無息、低息貸款;縣、鄉、村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招工、招干應優先考慮安排農職業學校的畢業生等,以此來提高農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以促進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快速發展。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業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模式
論文摘要:本論文在進行調查研究和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并結合鹽城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實際情況,在剖析鹽域市農業職業教育現狀基礎上,找出問題,提出鹽城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對策,以推動鹽城市農業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20年來,農業職業教育呈現了開放搞活和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職業教育全面走向市場,中等農業職業教育在發展中遇到許多新困難、新問題、新挑戰。
一、鹽城市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鹽城市農業職業學校目前主要有四家: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射陽職業高級中學、建湖二職中、東臺二職中。
1、鹽城農業學校建于1952年,是一所知名度較高的省部級重點學校,長期開設果樹、農學專業、2004年3月,鹽城農校升格為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2、射陽職業高級中學是一所在全國有影響的農業類職業中學,江蘇省射陽職業高級中學創建于1983年,設有13個專業,50個教學班,師生員工3000多人。
3、江蘇省建湖第二職業高級中學是省級重一皇職業中學,學校化于建湖縣東郊鐘莊鎮,學校設有現代農業、園林等專業,為學生成才就業創造優越的條件。
4、蘇省東臺第二職業高級中學創建1968年,是一所省級(國標)重點職業高級中學:學校擁有多種經營、半自動化雞場等20多個文習場地和多種經營等專業實驗室。
二、鹽城市農業職業教育模式分析
1、鹽城農校培養人才模式
鹽城農校培養的是實用技術人才,它要求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農業生產所需的實用技術.具備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
2、射陽職業高級中學培養人才模式
鹽城市射陽職業高級中學是鹽城市的四所農業職業高中之一。教學的組織模式和鹽城農校是一樣的教學大綱、教材的要求相對低一些。學制為二至三年,但是它的教學大綱、教材的要求相對低一些。
三、鹽城市農業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鹽城市農業學校辦學方向不明晰
隨著鹽城丁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許多農業職校把視角從農村轉向城市,紛紛停辦原來的涉農專業,改辦而向城市的機械、電子等專業,農林專業規模相當小,2008年鹽城中職招生中涉農專業僅占2.2%,且多為參加汀蘇對口單招升學班,加入應試行列。許多農業職校沒有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思想相當嚴重。
2、鹽城市中等農業學校生源下滑
招生難的問題已成為制約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1997—2000年鹽城市農業巾專經歷了歷史性轉折和困境,前:年基本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但到2000年,農業中專招生人數嚴重下滑四所不同層次的農業類學校學生培養米看,都存在著在招生規模不斷擴的同時,農、啦類學生招生比例不斷下降的明顯反差。
3、生源基礎素質差
從鹽城農校近十年錄取學生的平均成績統計(見表)可以看出.并軌前錄取的學生平均成績較高,但并軌后錄取的學生平均成績呈逐年下降趨勢,到了2004年以后,入校學生的平均成績還不到300分。這是由于招生困難,中等農業學校為了維持辦學,文化基礎再差的學生只要愿意讀農校,還得招收進來培養。
4、辦學經費不足
農業學校的建設起點普遍較低,財政投入少,收費低,基礎設施差,實驗設備落后,現代化教學手段裝備不足,實習基地科技含量和產業化水平較低。
5、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由于嚴重缺乏專業教師,所以中等農業學校不得不從校外聘請專業人員從事專業課教學,有的外騁人員甚至只會操作不會講,有的只是為了一些課時費而上課,責任心不強。
6、農業學校辦學模式封閉
許多教師還是習慣于傳統教學方法一支粉筆、一本書,于是出現了“教室里養豬,黑板上種田”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對于適用性很強的農學教育以及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說,已經嚴重的不能適府當前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
7、畢業生就業難
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農業中專業生主要就業單位一鄉鎮農技推廣部門基本滿編,甚至趟編。農科類畢業生對口從業率不足20%。許多畢業生走上外出務工的路子。
四、鹽城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對策
鹽城農業職業教育取得了較大成績同時存在不少的問題。經過分析現階段中等農業職業教育面臨的形勢,借鑒一些發達國家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經驗,筆者提出發展鹽城農業職業教育的對策。
1、明確辦學指導思想
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前途、相對于其他職業學校,積極“投身科教興農主戰場,堅持為‘三農’服務”,必須貫穿在學校各項工作的始終。
2、實行農業專業優惠政策
當前鹽城要通過招生宣傳,增強全社會的職教意識加快鹽城農業職教免費的步伐,可以以職教券的形式實行減免費政策.實施農貧同學生助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政策輔以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費減免、校內贊助等措施。
3、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生到生產第一線直接感受“大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開展科學研究,把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學內容上來,小斷更新知識。并積極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習制度和靈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創造條件:
4、構建多元化辦學機制
突破中等農業職業教育長期單一部門辦學的管理格局,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元化的辦學機制。
5、提高師資隊伍建設
鹽城市應加大農業職教師資培養力度,從以下幾方面蕾手培養農業職業教師:一是要依托1-2所高職院校人力培養巾職師資;二二是要大力引進專業教師和聘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6、改進辦學模式
農業職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按照“產教結合”的教育思想,根據學習需要,自己從電腦網絡中查詢信息、最新資料等;圖書館全面向學生開放,學生可隨時查閱或復印材料,使用針對性、實用性很強的“活”教材。
7、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
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力度,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保證畢業生的就業。
結語
隨著前不久困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開發正式升格為國家戰略。鹽城作為江蘇沿海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利用沿海獨特資源,積極發展海洋產業、鹽土特色農業和沿海農產品加工業,鹽城農業職業教育必須溶入沿海開發大戰略中去,為鹽城地方經濟振興作出應有貢獻。
論文摘要:基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認識,政府有關部門要求職業院校推行“雙證書”制度。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關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關系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二者間的正相關關系;關于“雙證書”制度的研究,大多“就事論事”,關注該項制度的意義、現存問題及完善措施,而很少對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及可行性進行反思和質疑。從批判性視角切入,運用歷史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是相關研究可能的創新與突破點。
論文關鍵詞: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職業教育;“雙證書”制度;批判性思維;研究綜述
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黨和國家認為我國職業教育不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從業者沒有技術、技能方面的資格要求,于是提出了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構想。九十年代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工作提上日程后,國家法律、政府文件都要求職業院校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的建設工作。新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次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雙證書”制度作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重要舉措。盡管兩項制度已實施多年,但總體感覺實施效果不佳,與制度設計的初衷有相當的距離。我們不禁要問: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果真是一種簡單的正相關關系嗎?“雙證書”制度究竟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還是指揮棒?所以,檢索相關文獻,開展相關研究,是一項既具理論價值又具實踐意義的重要工作。
一、關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關系的研究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聯系勞動就業和教育培訓的橋梁和紐帶。當職業資格成為勞動者就業的重要條件時,自然會激發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動機。另外,職業教育與培訓原本就是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考試成為職業資格制度內容的那一刻起,職業資格制度就具有了教育的屬性和功能”。甚至有學者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培訓有著天然的聯系。所以,早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剛剛提上日程的1994年,就有學者撰文,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個契機。
括而言,關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互動關系說”,一種是“辯證關系說”。
“互動關系說”的代表人物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原院長馬叔平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研究員邢暉,二人共同主持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劃教育學科國家重點課題《職業教育與就業準入制度互動關系研究》(課題編號AJA010029)。他們認為職業教育與就業準入制度是分屬于教育培訓(人才培養體系)和勞動就業(人才使用體系)兩個不同領域的社會現象,但由于他們共同服務于提高勞動者素質、開發人力資源、促進就業這一根本目的,因而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或者說內在統一的關系。就業準入制度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和作用表現在:首先,職業標準的建立為職業教育目標的確定、專業與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依據。職業技能鑒定有利于客觀、公正、有效地評價職業教育的質量,有利于改進職業學校專業與課程的設置,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職業資格證書為職業學校及時了解勞動力市場需求及其變化提供了一個方便的工具,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施有利于促使職業學校積極主動地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從而有利于加強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聯系。最后,就業準入制度的實施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拓展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對就業準入制度的影響與作用表現在:首先,勞動者職業能力的提高不是“考”出來的,而是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培養”出來的。所以,職業教育是就業準入制度有效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其次,職業學校承擔著組織學生接受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重要工作,有的學校還要承擔職業技能鑒定的重要任務,所以,職業學校是我國推行就業準入制度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推動了就業準入制度的完善。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這里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教育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主要是指正向的影響及作用,這與我們通常對互動一詞的理解是一致的。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作用亦有正負之別。所以,將職業資格制度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定位于積極影響和正向作用的互動關系,筆者總感這種觀點有失公允,有偏頗之嫌。于是,當有學者提出“辯證關系說”時,筆者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劉春蘭認為不能只強調高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的聯系,而忽視二者的區別(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是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的起點,職業資格證書是這個制度的終點。高職教育則以學歷證書教育為主,專業分類和教育標準是國家學歷文憑制度的起點,專業教育是這個制度的主體,學歷文憑證書是這個制度的終點。)以致高職教學走入誤區:在實踐教學中,用職業技能鑒定大綱取代實訓大綱,僅僅強調具體操作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在理論教學中,曲解“必需、夠用”原則,降低教學要求,使學生未能掌握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等。江蘇食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霞暉提醒我們:在看到職業資格考試對高職教育的促進作用時,也要看到前者對后者的反撥作用,如可能會沖擊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學生綜合素質的缺失,助長學生學習的浮躁心理。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副教授藍欣等亦警示我們:職業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職業資格,將職業教育演變成新的“應試教育”的危險。
相比較而言,辯證關系說更令人信服,更有益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正如劉春蘭所言:探討聯系,是為了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更好地融入高職教育,實現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使高職教育的就業導向更加鮮明。發現差別,是為了不降低高職學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了讓高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這兩種有著不同使命的教育,都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二、關于職業學校實行“雙證書”制度的研究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是決定性的。所以,政府有關部門一再強調“雙證書”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要求職業院校積極推進“”制度。學者們關于實行“雙證書”制度必要性及重要意義的論據,除了其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提高就業率,其他與前文“互動關系說”有關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影響及作用的觀點大同小異,故此處不再贅述。以下將對該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完善的對策研究進行綜述。
(一)現存問題
“雙證書”制度的實質是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實施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目前,多數職業院校的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未能有機融合,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經檢索,筆者發現與“雙證書”制度相關的職業院校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兩個方面均存在問題。
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存在的問題,除了實行就業準入的職業范圍令人質疑、職業技能鑒定質量不高、證出多門,影響職業院校兩種教育有機融合的因素主要是職業標準。首先,國家現行職業標準的覆蓋面小,且主要側重操作性崗位,尚未包括服務、技術和管理的復合型職業崗位。所以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及職業院校學生取證的需要,致使某些專業無證可考。這一問題在職高、中專較為明顯,高職院校尤為突出。這意味著職業院校某些專業不具備推行“雙證書”制度的條件。其次,有關規定為高職學生考取與自己學歷層次相適應的高級資格證設置了障礙。高職學生在校時間為二至三年,職業技能鑒定不能越級報考的規定,導致學生不得不經歷兩次報考才能取得高級資格證。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增加了學校教學安排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部分高職院校推行“雙證書”制度的積極性。再者,有的職業標準滯后于實踐,跟不上職業變化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種教育有機結合的效度。
對于具備實行“雙證書”制度的專業,大多也存在兩種教育不能有機融合的情況。這主要是職業院校自身的問題。除了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宣傳工作不到位,主要是職業院校的軟硬件不能適應同時開展兩種教育的要求,如雙師型教師缺乏,教師開發雙證課程的能力不足,為技能教學服務的設備、實踐教學基地不符合要求等。
(二)完善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有學者認為,推行“雙證書”制度的前提是制定統一而完整的職業標準。根據需求,增加職業資格證書的種類,尤其是技術類、復合技能類和面向第三產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依靠行業,制定科學合理的、與時俱進的職業資格標準。
完善國家職業標準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畢竟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所以,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還有許多工作要做。為了解決高職院校某些專業無證可考的問題,浙江郵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陳興東建議有關部門合作開發適應于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職業技能證書,并研究制定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鑒定的標準和辦法。有證可考的專業如何實現兩種教育的有機融合,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壯國楨提出三種雙證課程融通的模式,即一體化課程、階梯型課程、模塊式課程。
關于職業院校自身存在的問題,有些靠自身努力是可以解決的,如重視程度不夠,宣傳工作不到位,實訓設備、實踐教學基地不符合要求等;有些問題的解決則必須借助外力,如制定專業教學標準、開發雙證融通的課程等。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沈鳳池建議實行校企合作,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在推行“雙證書”制度中的作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汝志認為職業院校可以和行業、企業合作修訂、編制職業技能鑒定中不成熟、不完善工種的考試大綱及教材。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田秀萍認為應該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成立一個由教育專家、職業專家和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認證委員會,負責組織制定專業教學標準,規定專業設置條件,并對各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認證。
三、從現有研究之不足看未來研究可能的創新與突破
關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關系的文獻不可謂不多,筆者共檢索到88篇,其中71篇是專門探討職業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的,但有分量的、發人深省的文獻并不多。在專門探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關系的17篇文獻中,提到應辯證看待二者關系的文獻僅4篇。71篇專門探討“雙證書”制度的文獻(其中5篇是碩士學位論文),僅有1篇論文對職業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提出了質疑。分析原因,筆者認為是眾多研究者未能很好地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研究。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充分理性和客觀事實而進行理論評估與客觀評價的能力與意愿。批判性思維能深入追溯一個問題,全盤把握一個問題思考或討論的廣泛過程的各個方面,所以可以保證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批判性思維并非僅僅是一種否定性思維,它還具有創造性和建設性的能力——它可以給出關于某一事物更多可選擇的解釋,并能運用所獲得的新知識來解決個人和社會問題。批判性思維并非是一種偏執型思維,這種批判并非“為批判而批判”,而是一種基于公正立場,客觀、實事求是地批判。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職業教育與就業準入制度互動關系研究”,二者關系可能有互動的一面,與此同時,有沒有一方對另一方限制或者雙方互為限制的另一面呢?另外,從理論層面言,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確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否據此就可以認為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條件呢?從有關史實來看,是不能輕易下此結論的。一方面,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已近二十年,但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仍然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另一方面,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我國的職業教育曾出現過基礎不牢、時間不長的繁榮期,當時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處于紙上談兵的醞釀期。所以,二者的關系絕非用一“互動”即可定論。如果在研究的起始階段,即將二者的關系明確為“互動”,那么在研究過程中就很可能會出現限制研究者的視野,產生“為互動而互動”的問題。如為實現二者的互動,邢暉提出的對策有: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職業院校培訓、鑒定、取證功能一體化。筆者認為,就業準入制度實施得再嚴格,也不可能覆蓋所有的職業;而培訓與鑒定功能一體化,更是違反了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教考分離”、第三方鑒定的根本原則。所以,若以“職業教育與就業準入制度關系研究”為題,進行正反兩方面的研究,可能研究價值會更大,研究效果會更好。
如果用批判性思維對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的關系,以及職業院校實行“雙證書”制度進行分析,我們就會有種茅塞頓開之感,值得追問和深入研究的問題便會接踵而至。職業資格證書有證明獲證者職業能力的標識作用,這種作用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實行就業準入的職業是否越多越好?是否越多越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所有的職業都需要一個官方制定的職業標準嗎?為什么職業院校推行的“雙證書”制度困難重重?難道僅僅是觀念、條件等方面的原因?有無可能是這一制度設計本身就存在問題?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專業與職業究竟有什么樣的區別?打造一支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在有限的時間內既開展學歷教育又開展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并做到雙證并重,這符合唯物辯證法嗎?職業院校真的能培養出與勞動力市場“無縫對接”的技術人才?企業在培養技術人才方面的職責是什么?如果我們不能對上述問題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回答,那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積極推進”“雙證書”制度還是調整為“穩步推進”的好。
有了研究的問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研究,即研究方法的問題。筆者認為,探尋上述問題的答案,需要用到歷史研究、質性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歷史研究法將有助于我們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了解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如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什么時候產生的?產生的背景是什么?當時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后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無變化?若有,是什么樣的變化?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目的及其所發揮的作用有無變化?若有,是什么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學校職業教育是什么時候產生的?產生的背景是什么?當時,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學校職業教育是什么關系?后來,這種關系有無變化?如果有,是什么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質性研究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實地體驗、開放型訪談、參與型或非參與型觀察、文獻分析、個案調查等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和長期研究的方法。筆者認為,探尋職業院校在實行“雙證書”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離不開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法、田野研究、個案調查等研究手段。比如,如果研究者能到一所學校親自參與某一專業雙證融通培養計劃及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一定會收獲頗豐,并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告。比較研究法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對象加以對比,以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的一種分析方法。準確界定前文提及的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專業與職業間的區別,顯然得用到比較研究法。另外,我國職業院校在實行“雙證書”制度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其他國家的職業院校是否也在實行同樣的制度?他們是否也曾遇到我們遇到的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們是如何解決的?通過國際比較研究,我們很可能會有諸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定位
人才培養方案
就業導向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要在市場經濟中獲得長遠的發展動力,必須面向市場,合理定位,辦出特色,以就業為導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高職高專教育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就業乃民生之本,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就業后能否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是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主要依據,也是一所學校專業設置合理與否的關鍵因素。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只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才能克服和改變職業教育與市場脫節、與就業脫節、與崗位能力脫節的狀況,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的目的。
一、高職教育的發展定位
(一)目標定位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數以百萬計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同時,高職教育肩負著不斷更新、提升一線勞動者素質的任務。高職教育關注的焦點是盡可能提高勞動者適應社會發展與技術變革的能力,滿足社會對就業者越來越高的學歷要求,為個人將來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因此,從這個觀點出發,可以說,高職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就業教育,即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市場上需要的、搶手的、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勞動者或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二)職業定位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屬于能力為本的教育,它是為學生進人現實和未來市場就業或創業準備的教育。面對市場需求和新經濟的挑戰,學生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就業有優勢、創業有能力、繼續教育有基礎、發展有空間的位置上;立足于培養學生愛國、敬業、愛崗、創新,成為知識型勞動者。其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主要體現在實用性、技能性、職業性三個方面。高職畢業生應掌握相關職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并以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處理、指導、解決一線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并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基本完成上崗前所需知識和能力的各種準備,這是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顯著區別。
(三)知識、能力定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某種生產技能培訓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制定教學計劃;在進行職業崗位描述、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按需施教;著眼于職業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而組織理論和實踐教學;著眼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補充、更新,選擇教學內容與構建課程結構,體現職業能力要求而形成課程體系。這種體系應是打破學科型的教學模式,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具有實踐技能、創業能力、創新精神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這樣的知識技能型勞動者應具有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養,具有經營管理、合作精神與開拓能力,能在生產、技術、服務和管理一線發揮有效作用。
二、高職人才能力培養要求
(一)實踐與經驗
實踐是經驗的基礎,高職人才需要較多的工作經驗,因此培養這類人才時,要進行全面的實踐教學。更有效的培養方式是先進行技術或業務訓練,然后進行管理業務訓練。這種訓練可在高職院校內通過這兩類課程的學習,一次性獲得復合性的高級職業資格,也可以在完成某種職業的技術或業務訓練之后,接著進行管理業務訓練,分兩階段取得雙重職業資格,相當于高級職業資格。
(二)求實與創新
傳統教育要求老老實實做學問,但要求學生腳踏實地不等于反對學生好動好問,標新立異,有創新意識。也不能因為某些困難,局限和現實阻礙以至反對創新。求實是創新的基礎,只有夯實基礎,創新才有可能,高職人才只有心存創新意識,才能更努力獲取實實在在的學問。
(三)理論與技能
高職院校要把成熟的技術與業務技巧傳授給學生與進修人員,故還要進行理論與策略的學習,熟練各種技術技能以及教學交往技巧的訓練,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大專院校偏重工程原理、設計和決策方面的訓練,忽略了大量普通職業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訓練,或進行了但缺乏實效。高職人才如何精通所在領域的技術和業務,可以針對對應的技術崗位進行定向培養,但限于辦學基礎、實力和辦學經驗,特色也難發揮。所以如果采取院校與銀行、證券公司、企業等多方面合作訓練的方法,是實現教育資源優勢互補的教育功能的強化。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就業是職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以就業為導向,就是根據就業的需要來設置專業,根據就業的需要來開設課程,根據就業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對于高職院校的辦學者來說,就業應該成為一根.‘指揮棒”,由它來主導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就業才是硬道理”,因此,應以就業為導向,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一)加大專業設里、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的力度
1.專業設置:首先,高職教育專業設置首先依據的是市場需求。高職院校應組織由學校、企業領導、各部門技術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進行調查分析,聽取各行業、各部門技術專家對職業崗位特點的分析,開展勞動力市場需求分析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根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及時改造現有專業,拓寬專業適應性,切實突破專業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化服務的專業。其次,面向未來,咨詢委員會對社會發展和未來對人才需求走向做好預測,緊跟科技發展的趨勢和動向,在設置專業時考慮到未來社會的需求,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增長迅速的領域如電子媒體、通信技術、服務業等方面,開展新的培訓職業。
2.課程設置: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強調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依據按需施教、學用結合、夠用適度的原則,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實際出發,請企業、事業單位參與決策意見,共同研究決定?;A可以夠用為度,充分體現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服務的職能。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要突出專業的針對性、實用性。加強實踐教學,強化職業技能訓練,增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此要求實踐課與理論課課時比例應為1:1。
(二)從培養模式做起,努力打造仃單培養方式
所謂“訂單教育”,是指由某個或某些大企業提出明確崗位人才需求,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符合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學生畢業后到該崗位就業。由于崗位明確,技能要求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就明確,教學內容也就有了針對性,學生在校期間就到企業頂崗實習,對企業的文化有所感受,畢業后可很好勝任工作崗位。企業也有了滿足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會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減少了崗前培訓,這是一種學校與企業雙點的方式,體現了把就業為導向落實到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特征。
如果把訂單教育的企業范圍擴大到某一特定行業或企業群體,則就是行業滲透類型的產教結合。同一行業不同企業的生產、經營范圍不同,但對一線技術人員有一些共同的要求,準確把握并圍繞這些要求開展教學,使學生總體上適應整個行業的要求,將來不管在哪個企業都能夠很快順利上崗。這種方式學校與某個企業的合作形式往往是“松散”型的,企業一般作為學校的實訓基地,教學內容上不針對哪個特定企業,專業綜合性較強。
(三)從雙證培養入手,搭建企業需求人才的橋粱
以就業為導向,首要的就是推行雙證書制,從而從根本上推動高職高專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這對于增強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教育部要通過評估等手段,引導和促進學校主動與勞動、人事以及行業、企業的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不僅包括勞動部門的技術工人系列職業資格證書,也包括人事部門專業技術系列的職業資格證書,還應該包括其他行業部委的職業資格證書。其次,高職院校應該與勞動部門、人事部門以及其他行業部門積極開發新領域的職業資格證書,參與到標準的制定中去,把教學計劃和證書標準有機結合,用證書推動培養模式的改革,推動教學內容的改革。另外,學校還應該具有服務意識、市場意識,為學生提供培訓機會,樹立學校的品牌和社會影響。對畢業時沒有簽約的學生在學生自愿的前提下,學校應該在半年內定期組織職業技能培訓,使其能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促進就業。力爭在畢業前有}%以上的學生能取得雙證。
(四)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促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
從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人手,把教育和社會結合起來,使教育真正為經濟建設服務,這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學院在專業建設方面,重視校企合作和產學結合,把產學結合作為培養高職人才的基本途徑。具體做法:一是要求每個系都要有一個共建單位,每個專業要與2一3個企業加強聯系,成為協作單位;二是安排專業教師深人一線調查研究和參加生產實踐鍛煉;三是根據用人單位需要安排學生提前就業,頂崗實習,在校企結合過程中完成畢業設計階段的教學任務。
在理論教學改革方面,一是通過社會跟蹤調查,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需求的變化及時修訂教學計劃,更新教學內容;二是根據人才能力培養要求,將有關教學環節組成系列課,在系列課的基礎上,確定各門課程的地位、作用,合理劃分各自的界面,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出版高職特色教材;三是講練結合,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融合,互相促進;四是注重人文和社會科學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除“兩課”外,應增加《文學欣賞》、《音樂欣賞》、《美術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關系學》、《社交禮儀》等選修課。
在實踐教學方面,注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屬于實踐教學的范疇,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目標應與高等教育的整體培養目標一致、高等學校應該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為溝通學校與社會聯系的橋梁,使之不僅給學生提供實驗、實習的場所,也給學生提供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機會;不僅要通過實踐教學環節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場訓練背景下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高等職業教育應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把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點,把實踐教學作為理論與實際、知識與能力的融合點,從實踐環節上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創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五)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水平
所謂“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指既是講師,又是工程師或經濟師等,具有兩種職業資格證書的教師隊伍;以及既有教師,又有工程師、經濟師等的教師隊伍。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提高教師的實驗實訓水平是關鍵。幾年來我校一直把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相對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學院示范性建設的目標之一。一是學院鼓勵中青年教師到生產一線參加工程實踐,提倡教師社會兼職,以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二是學校從銀行、證券公司等單位聘請既有專業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兼任專業課或實踐環節的教學工作,以密切教學與企業實際的結合,縮短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距離。
在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人力資源的質量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產業界的重視。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并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任。與傳統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業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
論文摘要:新生代農民工技能素質不高,就業困難。政府、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培訓機構和企業應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引導他們適應和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需要,促進平等就業。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就業
一、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就業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我國農民工群體的主流,在農民工外出打工的1.5億人里面占到60%,大約1億人。并且這一社會群體的總人數正以每年800萬至900萬人的速度快速遞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該群體的總人數將突破2億甚至更多。鑒于城市(鎮)化進程還須持續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還將不斷加入其中,若繼續回避這一龐大群體的利益訴求,中國社會的演進非但沒有和諧可言,還將生出無數后患,這將直接關系到城鄉的社會穩定,形成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是未來10年至20年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在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是加快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加快勞動力要素流動、提高勞動力素質,即促使新生代農民工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以支撐“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產業結構升級轉變。
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難
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參加過技能培訓的僅占30%。這導致他們不僅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高,而且難以成長為現代產業工人和融入城鎮。
目前企業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對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目前相當數量的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水平總體偏低,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由此產生的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狀況將成為當前的突出問題。有些城市在新生代農民工落戶方面實施“高技能先落戶、低技能后落戶、無技能不落戶”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為城市過客,掌握技能者則優先被城市接納。因此,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缺乏問題是當務之急。一旦新生代農民工掌握了技能,隨著就業穩定與收入增加,他們在城市面臨的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得到職業教育機會
據南京師范大學的《江蘇省當代農村進城務工青年價值觀研究》調查顯示,68%的人對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滿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動機是開闊眼界、學習本領、提高自身素質。
“現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卻很難。如果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學到技術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學到一門技術,即便工資低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對個人的發展有好處”。
由此可知,新生代農民工在關注福利待遇、上班時間、工作環境的同時,更關注自身的發展空間。他們不愿像父輩那樣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學到技能,擁有一技之長,使自己的勞動更加值錢。掙錢也更輕松一些。
四、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就業
沒有過硬的職業技能,新生代農民工很難有序外出就業、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綜合素質,不僅是新生代農民工自發的愿望,也是適應國內產業升級的要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8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參加技能培訓對找工作有幫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農民工沒有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新的產業結構需要新生代農民工盡快掌握新的技術,這就要求社會和政府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素質,引導他們適應和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的需要,促進平等就業。
(一)制定新生代農民工培訓規劃,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和返鄉創業
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納入國家社會財政預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資為主體、多元化投資相結合的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經費保障機制,把農民培訓事業上升為國家行為來推動,打破地方、部門和行業的界限,廣泛動員農業、教育、勞動、建設和科技等部門的豐富資源,發動數量龐大的社會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面向市場、多元辦學、開放辦學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實施農村新成長勞動力免費勞動預備制培訓,盡快使有培訓需求的新生代農民工都能夠得到由政府提供補貼的實用技能培訓,實現培訓就業一體化;建立政府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基本補貼制度和購買培訓成果機制,推行培訓券(卡)等辦法,建設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示范基地;實施綠色證書工程,推行農村勞動力就業準入和控制制度;根據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求,按照不同的就業意向和需要,分別提供實用的職業培訓基地與實習園地,從“一鍋炒”走向專業化,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提供專業化的職業培訓機構;加大資金投入,足額保證新生代農民工培訓補貼資金,設立專項資金,改善勞動力技能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提高培訓質量。
中國發展的難點在農村,希望也在農村。新生代農民工在返鄉創業過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費接受更高級的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帶動作用,促進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由“就業一人、增收一戶”的加法向“創業一人、帶動一撥”的乘法轉變,發揮返鄉新生代農民工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拓作用。
除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外,還要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適應能力和思想觀念的培訓,尤其是要培養新生代農民工融入、適應社會的能力,進行轉變生活方式的培訓,讓他們從“洗腳進城”到“洗腦進城”,從而真正適應社會、融入城市生活。
(二)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積極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縣域經濟是城鄉結合的經濟,農村勞動力進人大中城市往往面臨較高的就業成本、生活成本和較大的心理壓力,而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亦工亦農,進退自如,就業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壓力都比較低。并且縣域經濟一般以中小民營企業和特色產業為主體,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就業的要求相對比較低,可以更多地吸納農村勞動力。我國縣域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以上,縣域社會總產值占全國社會總產值的50%以上,從長遠和各地實際情況來看,推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重點是發展縣域經濟。通過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和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在未來一段時期仍是一條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對于改革發展穩定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義。
(三)完善用人單位培訓員工的未來收益的制度激勵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是新生代農民工的高流動性,另一方面是企業的“技工荒”,勞動力的供需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能夠提高企業培訓員工的積極性,就可以通過自身培養緩解并最終解決“技工荒”,降低員工的流動性。目前,企業之所以不愿意自己培養高級技工,主要是不希望為他人做嫁衣。因此,只要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收益得到保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企業培訓員工的動力問題,而這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高流動性問題,有利于滿足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穩定”的訴求,而且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技工荒”問題,滿足其對專業技能培訓的需求。
論文關健詞:職業教育 技術技能 實訓基地
論文摘要:本文從不同側面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形勢,闡述了大力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與使用的重要性,以及知何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
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經營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川。職業院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質量、辦出特色,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值得我們廣泛地研究和深人地探討。
1.認真學習黨和國家有關職業教育精神.深刻領會、端正思想、埋頭苦干
1 .1深刻領會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國已是制造業大國.工業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我國的制造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問題都與從業人員技術素質偏低、高技能人才匾乏有很大關系?,F在經濟全球化深人發展,國際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與重組,我們要抓住機遇,努力提高我國制造業水平,使“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真正有競爭力。這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更加重視和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人口多、勞動力多,特別是農民多,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就業問題在我國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指出:為了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為了發展農村必須發展工業;為了建設農村必須走城鎮化。這都需要大力加強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1.2消除重學輕術思想
長期以來,在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承受著社會上一些偏見和不正確的觀念的影響,我國社會傳統觀念認為大學生、高中生就是比職教生好,這是一種偏見,我們多少年搞學術研究,實際上重學不重術,由于這種偏見,我們對術的研究遠不如對學的研究重視。我們在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和工作的教師應打破這種觀念的羈絆,默默耕耘、勤奮工作、刻苦學習,推動我們國家職業教育的昂揚向前。
2.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與使用,實現做到職業教育和就業崗位“零距離”
2.1充分認識實訓基地建設對搞好職業教育的重大意義
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是職業學校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根本途徑,是使學生由課堂和書本知識走向就業和職業崗位的重要橋梁,是使學生養成良好職業道德和嚴謹工作作風的基礎。解決職業教育的諸多問題,必須抓住主要矛盾,找準突破口,實訓基地建設就是這個突破口,把實訓基地建設、管理與使用好,努力做到學校教育和就業崗位“零距離”,就會對加快培養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發揮重要作用,對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由于重視不夠、投人不足,以及一些重學輕術思想的影響,職業教育沒有緊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特征,很多職業院校實訓基地條件差,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實訓教師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目前一些職業院校畢業生不被社會認可的原因之一。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職業教育是針對職業崗位的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
早在3000年以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就認為: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在職業教育領域,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踐環節教學。
2.2加強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支持教師到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進行實習和工作實踐,重點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聘請生產和服務一線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加強實習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選拔和組織相關緊缺專業領域的骨干教師外出進修。
2.3實訓基地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3.1面向本地經濟: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水平、產業結構及市場需求情況,確定實訓基地的建設規模、形式和內容。
2.3.2考慮本校實況:考慮專業設置及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結合本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狀況,與學校的長期發展和具體規劃相聯系,科學確定實訓基地的模式和建設計劃。
2.3.3與專業建設相結合:實訓基地必須要結合學校已有專業及未來專業開發設置情況進行建設,要適應專業特點,為專業發展服務,建設多功能、使用效率高、周期長的實訓基地。
2.3.4兼顧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經濟效益:基地建設首先必須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其次是適應市場經濟,與市場相聯系,創建生產型實訓基地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2.4實訓基地的管理
遵循“管理出效益、管理保質量”的原則,對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實施科學管理。
2.4.1制度建設先行
①實習工場(車間)安全制度:學習企業安全管理規范,對學生實行三級安全教育(車間安全教育、工種安全教育、崗位操作安全教育)。
②設備操作與維護保養制度:正確使用設備,會對操作設備進行日常維護保養。
③工量器具借還與賠償制度:能按規章借還工量器具,對違反操作規程或人為故意因素造成損壞的工量器具(含設備)實行賠償制度。
④實習教學管理規范檢查制度:對教師執行的實踐教學活動實行過程管理、課題管理、考核與評價規范管理;對省教育廳頒布的實習教育管理規范的執行情況,作定期檢查。
⑤事故認定及處理制度:對實習中發生的設備事故,人身傷害事故等按事故認定及處理制度處理,真正做到三不放過(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人不受到教育和處理不放過;教師和學生不受到教育不放過)。
⑥開展“7S”活動,培養文明生產習慣?!?S”活動,是指對生產現場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處狀態不斷地進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的活動。
2.4.2注重經濟核算,努力降低實訓教學成本
加強成本核算和管理;科學安排實訓設備培訓運轉計劃,發揮最大效益;以節約的原則,科學設計實訓課題,降低用料成本;充分利用人力和技術優勢,積極參與市場,承接產品開發、制作工程,創造經濟效益;讓“開源節流”成為全體教職員工的共識和自覺行為。
3.結語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擇業觀。端正思想、樹立信心、認清形勢、埋頭苦干,扎實做好實訓基地建設這一職業教育的突破口,才能夠發展好職業教育,培養出大批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優秀技能型人才。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今后一個時期內的總體發展目標,和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戰略措施與保障條件。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發展戰略 發展措施 保障條件
自第三次全教會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就,成為全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力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用得好、下得去、留得住、信得過、離不開的應用性專門人才。同時,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人才,特別是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相比,與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艱巨任務相比,我們還必須對2o1O年、2015年乃至更長時間內高等職業教育進行前瞻性的規劃。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成就。
1.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生力軍和主力軍。
從1998年至2003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從43萬人增長到200萬人,在校學生從117萬人增長到480萬人。2003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占普通本??粕?2.24%,在校生占43.24%;2004年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占普通本??粕?2.5%。1998年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學校432所,2003則達到9o8所,占全國普通高校學??倲档?8.5%。已基本形成各地市至少擁有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合理布局結構。1998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9.8%,到2003年則提高到17%,2004年則達到19%。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生力軍和主力軍。
2.豐富和完善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系和高等教育類型結構,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類型、目標和模式比較單一,學科型的普通高校占高校的絕大多數,并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比較單一的結構模式,形成了學術型、工程型、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重的局面?,F在,已基本形成了每個地市至少設置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的格局,使高等職業教育的布局結構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增強了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力。
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日益提高。2003年底,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87.6%;至2004年9月1日,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為6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個百分點,部分省市高職畢業生整體就業率甚至達到或超過了本科院校。
3.初步形成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高等職業教育戰略發展思路。
教育部在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先后在湖南永州、武漢、無錫召開了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第一、二、三次產學研結合經驗交流會,明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產學研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戰線的共識。產生了“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2+l”等富有特色的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同社會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不斷提高,辦學特色日益鮮明。
(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如下問題:
1.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緊迫需求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格、質量之間存在矛盾。
據統計,2004年全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術崗位人員的比重為4%,遠遠低于發達國家3O一加%的比重。在僅有的4%高技能人才中,也存在年齡老化、學歷偏低等問題。這說明,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同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間的匹配程度還存在較大距離,因此,要加快對技師、高級技師的培養,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學歷水平。同時,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同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距離。
2.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與高等職業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之間存在矛盾。
一是高職教育的投入機制不完善。國家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機制,國家、省市在高等職業教育投入中的職責不明確,導致有些高職院校生均經費不足,發展困難;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長期以來,高等職業教育沒有取得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政府財政支持,更沒有取得政府如“985工程”、“211工程”等財政支持。
二是國家在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的稅收政策不配套。由于企業對高等職業院校在辦學上的經費支持、設備投入等無法在稅前列支,影響了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深層次產學研合作的開展,影響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三是國家還沒有建立起同高職教育相適應的教師評價標準。師資是辦出一流高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條件,高等職業教育需要一支具有企業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師資隊伍。但目前國家的事業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學校從企業引進需要的師資存在著困難;目前。國家還沒有建立起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教師評價制度,如以學術性標準評定高職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不同的專業技術職務之問不能相互認定等。
3.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辦學條件不足、人才培養模式不鮮明、就業率不高等問題。
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數量的急劇擴張,辦學條件不足、實訓基地建設薄弱等已成為制約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瓶頸問題,并直接影響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我國還沒有形成特色鮮明的具有國際影響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的數量、質量還難以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畢業生的一次性就業率還不高,到2004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3%,而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率只有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
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思路
1.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目的,以為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為目標,建設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
2.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
到2010年,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辦學思想指導下,高等職業教育要由主要注重規模擴張,全面轉向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協調發展。到2015年,形成規模巨大、結構完備、質量過硬、效益較高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3.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目標
(1)發展規模。
繼續推進高職教育的穩步發展,并在全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充分考慮東部、中部和西部發展特色的基礎上,建設100所左右綜合實力強、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
(2)專業設置。
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要面向市場設置專業,國家要建立專業設置公共信息平臺,重點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急需的一、二、三產類專業。重點建設經濟發展急需的大類專業和主干專業。
(3)課程設置。
建立綜合化、模塊化、彈性化為特征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校本課程、地方課程、國家課程三級課程體系,抓好省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在今后五年內,重點建設一批省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
(4)師資隊伍。
要建設一支學歷結構、職稱結構、“雙師型”比例合理的、數量上滿足教學需要的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到2010年,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研究生比達到50%以上專業教師的“雙師型”比例達到80%以上,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和實驗實訓教師的比例達到30%以上。培養1000名以上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國家級名師和技術能手。
改革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評聘制度,打破用學術性大學教師標準評聘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做法,建立有利于高等職業教育教師技術實踐能力發展的教師評聘標準,并單獨成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
(5)實訓基地建設。
進一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未來五年,國家要集中財力建設一批區域性、資源共享程度高的公共實訓基地和專業實訓基地,增強實訓基地面向市場的服務能力,提高實訓基地的綜合效益。
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措施
1.科學定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模式長期以來比較單一,造成盲目追求高層次的“升格熱”,這同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科學分類長期以來未得到有效解決有較大關系。國家應該用新的思路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根據實際需要,在高等職業教育內部構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應當根據相應的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的復雜程度和綜合素質的要素而定。可以考慮2年制、3年制為主,在發展成熟時期可以發展本科和研究性層次的應用型高等職業教育。
2.啟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國家級示范工程建設。
(1)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
目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已影響到經濟發展的質量,我國企業的產品合格率平均只有70%,由于工藝不精等原因,全國每年因不良產品而造成的損失近2000億元,因此,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為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培養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訂單式” 培養,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同步。教育部要加強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協調,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要為高職院校設立技能鑒定站、開展技能鑒定提供“綠色通道”;啟動“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職業資格培訓工程”,強化高職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培訓,使高職畢業生具備“雙證書”,提升就業能力;共同開展精品專業認定工作,對精品專業的畢業生發放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提升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以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工程。
教育部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要抓緊實施“職業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訓工程”,擴大參與培訓的高職院校數量,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在數控技術、汽車維修、計算機與軟件技術、護理、建筑技術等專業,在300所左右高職院校建立高技能緊缺人才示范性培養基地和實訓基地,為相關職業領域培養100萬名以上畢業生,職業培訓技能400萬以上人次;積極參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50萬技師培養工程,提升培養高技能緊缺人才服務胄色力。
(3)示范性高職學院建設工程。
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是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國家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高等職業院校的區域布局和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重點投資建設100所左右的全國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多數省份建設一所,重點省份建設二所。國家應啟動高職院校建設的“211工程”,明確國家、地方政府在全國示范性高職學院建設中的職責,加大對示范性高職學院的投入力度,改善示范性高職學院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4)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
進一步深化產學合作教育機制,完善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職院校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3~5個具有國際影響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3.設立中央職業教育專項基金,積極發展西部高等職業教育。
我國地域遼闊,東西部在社會、經濟、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上,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數、在校生人數、招生數、畢業生數、學生就業率低于東部地區,這同西部地區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高,對人才的吸納能力有限相關。因此,目前西部地區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需求還比較有限。我們認為,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需要發展,但要適度發展,其規模應小于東部地區;國家應加強對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公共財政投入,這既是平衡東、西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提升西部地區高等職業院校辦學水平的需要。
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條件
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應的保障條件,如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需要國家的財政投入等。
1.建立一種有效的政府投入機制。
加大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完善國家、省和市三級投入體制,使高等職業院校同普通大學一樣,能獲得穩定的政府投入資金。國家要督促地方政府、高職學院舉辦者給高職院校核定生均撥付經費標準,并足額撥付;國家要加大對高職院校舉辦者經費投入的監督,建立經費撥付定期公布制度。國家應啟動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示范工程,“十·五”期間由中央財政拿出50億,省級財政按1:1配套,共計100億,重點支持入選示范工程高職學院。
2.制定國家稅收優惠政策,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教育部應會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定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投資舉辦高等職業院校、捐資助學高等職業院校、捐贈實驗實訓設備等,對投入和捐贈的資金應在稅前給予列支,提高企業家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從而深化產學研結合育人模式的改革,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
3.加強評估,實行分類指導。
高等教育需要分類指導發展,分類發展才能與社會協調發展,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國家要建立起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水平評估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內涵方面的評估內容,特別要重視對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的評估。國家要建立水平評估同國家財政投入相結合的制度,對水平評估優秀的高職學院要加大投入,通過評估,實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評估,使高職學院在分類指導中準確定位,辦出特色,提高水平。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國家要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強宏觀指導,深化高等職業教育的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企業編制與事業編制的界限,為“雙師型”師資隊伍提供制度保障。建議在兩年內,建立不同于學術標準的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突出對教師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成立獨立的高職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對高職教育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實行獨立評審。
論文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鑒定標準 培養周期 教學法
論文摘 要:文章通過對目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并對職業鑒定、培養方法、培養周期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
引言
職業教育不是我國獨有的,更不是我國創造的。是世界各國都有的一種教育方式,職業教育存在的歷史非常悠久,應該說,原始社會進入石器時代,狩獵需要一定技能,她不是人類天生的,是靠人類后天學習得來的,這時就開始了“職業教育”,當然這種職業教育是零碎的,是個別的。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后,各種技能相繼出現,技能種類相當多而且復雜。技能人才需要越來越多,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傳授技能、技能深化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型的教育形式誕生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職業教育更是世界各種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人類還會將這一種方式繼續下去。
一、職業教育的概念
職業教育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中指出:“技術與職業教育還進一步被理解為a.普通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b.準備進入某一就業領域以及有效加入職業界的一種手段;c.終身學習的一個方面以及成為負責任的公民的一種準備;d.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e.促進消除貧困的一種方法”。這顯然是對職業教育的廣義的理解。狹義的職業教育是以各級職業學校為載體的職業教育,探討狹義的職業教育概念對我們在基層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同行具有更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黃炎培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首創者,他在《中華職業教育者宣言》中指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獲得生活之供給與樂趣,一方盡其對群之義務”。并認為“職業教育,則凡學成后可以直接的謀生者皆是”。北京師范大學高奇教授在其《職業技術教育概論》一書中認為“狹義的職業教育系指對全體勞動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所給予的不同水平的專業知能教育,培養能夠掌握特定勞動部門的基礎知識、實用知識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顧明遠、梁忠義在其主編的《世界教育大系——職業教育》中指出“職業教育的基本涵義是什么呢?簡單地說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職業人的,以傳授某種特定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意識的教育”。
以上種種對“職業教育”的概括,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它們的含義大體上還是一致的。
第一,職業教育從屬于“教育”這一概念,是作為教育的一類活動?!奥殬I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所以它必然具有教育的特性。
第二,職業教育的獨特性在于其“職業性”。職業教育既然從屬于“教育”這一概念,那么它與其他類別的教育當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它的獨特性應該是其“職業性”。職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從事某種職業的、應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使具有某方面職業興趣的個人學一技之長用于謀生與發展。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通過一定時期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掌握某種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意識,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勞動者。顧明遠、粱忠義認為,職業教育作為社會所特有的活動,起源于人類社會營謀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和人類自身生產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以傳授生產、勞動經驗和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教育,也是一種使人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教育。杜威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為從事職業工作作準備的教育。斯內登也認為,凡是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都可稱為職業教育。梅斯在《職業教育的原理和實踐》中同樣指出,職業教育是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特定職業作準備的教育。
二、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及幾個方面的分析
1.我國職業教育的現實狀況。職業教育在我國納入正式的教育形式時間很短,需要不斷深入地研究,因此,我國非常有必要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研究職業教育這種新的教育形式,切實搞好我國的職業教育,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
我國的職業教育已開展近20年,在沿海地區,開展得更早,目前來看也是比較成熟的。我國自2001年開始設立中等職業院校,目的在于培養一大批高級技能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更好地服務。絕大多數中等職業學院一旦從中等學校轉變過來,名稱很快變更過來了,經過這么多年,許多職業學院仍沿襲過去中等教育的模式,從領導到教師的觀念沒多大變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培養模式都未發生變化,這樣下去,顯然與我國教育改革不符合。
我國教育規模在飛速擴大,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擴大更為明顯,這當然是好事,但關鍵是中等職業教育必須從外表到本質,她就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
2.幾個方面的分析。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
(1)技能性:中等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高級專門技能的人才,因此,技能教育的教學內容是其主要內容。
(2)實踐性:要培養能夠直接從事工作的技能,顯然必須強調教學手段的實踐性,只有利用大量的時間才能不斷提高技能,積累工作經驗。
(3)專業設置的動態性:社會的需求是變化的,我們培養的專業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的,必須適應社會的變化,因此專業的設置的是動態的。
(4)教學內容的動態性: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內容,沒有嚴格的教學體系,而重點是強調技能。因此教學內容、教學計劃、教案、教學進度都是動態的。
(5)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可以是現場式,可以是課堂加現場,可以是實驗室式,也可以是實驗室加課堂室,還可以是課堂式等等。
(6)教學內容沒有系統性、完整性:教學內容與中等教育、研究性教育完全不同,不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依據上述分析,我國目前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新形勢并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我們有必要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實施,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嚴格的界定。通過對此問題的分析研究,以期引起社會及廣大中等職業教育同行的思考,明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實施特點,恢復中等職業教育的本來面目,使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千萬萬的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等職業教育唯有堅持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生存、發展、壯大。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情況的幾點思考
從以上分析,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現狀,因此有以下一些思考:
1.關于職業教育的“產品”。工廠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質量,產品質量的好壞,通過檢驗便可知曉。職業教育的最終產品是技能型人才,但他又不同于產品,兩者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技能水平的高低比較好鑒定,實際上我國推行的職業技能鑒定考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也比較成熟。大力推行職業技能鑒定,注重技能等級的統一標準,鑒定應主要以鑒定實際技能為主,以理論知識的考試為輔。
2.關于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中等職業學?;A設施的建設,應特別注重實驗室、實訓室、實訓基地、實習工廠的建設,著眼于我國未來建設所需求的人才。
3.關于中職教育的培養周期。進一步規范學制,普通專業在校一年半或兩年時間完成,高級專業在二半年或三年時間內完成。學制可由學校根據專業、對象和鑒定標準確定。
4.關于中職教育的培養內容。教學內容標準化,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內容必須標準化,統一要求,統一考核。教學手段可根據專業情況和教學環境選擇不同方式,比如學校實驗室、實訓基地或實習工廠。
5.關于中職教育的教學進度,教學進度可由各學校自由掌控,不作統一要求,可以根據對象,也可根據專業或教學內容進行設置。
結語
中等職業教育起步晚,研究的人力與物力匱乏,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國的職業教育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吸收國內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經驗,真正搞好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