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9 06:27: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全省96%的區域是牧區,天然草場面積5.4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0.6%,居全國第四位,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4.7億畝,占天然草場面積的87%。青海的草原生態系統不僅直接關系全省農牧民生產生活、農村牧區經濟發展,而且關系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18億畝基本農田的整體供給能力,事關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長期以來,受傳統落后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影響,青海將增加牲畜數量作為畜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草地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發展的背后代價沉重。由于草地資源利用不合理、草場超載過牧而引發的草地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制約畜牧業發展,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全省牧區90%以上的草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草場單位面積產草量比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降10%~40%,局部地區達到50%~90%。草地畜牧業發展空間縮小,草場超負荷承載,牧草得不到休養生息,人、草、畜矛盾越來越突出,牧民可持續增收面臨嚴峻挑戰,草原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減弱。
針對面臨的嚴峻形勢,省委、省政府確立了“生態立省”發展戰略。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青海在經濟總量小的情況下能夠給全國做的最大貢獻。迫使青海打破常規的發展思路,“鳳凰涅盤、死而后生”,下決心改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從草地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新謀劃畜牧業生產,從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角度重新規劃牧區經濟社會發展。
從2008年開始,青海從開展試點、典型示范到全面推進,不斷摸索,不斷推進。通過組織牧民成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引導牧民以股份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等形式,將牲畜、草場、飼草料地等生產資料進行優化重組,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牲畜分類組群,科學核定載畜量,按生產類型重新劃分放牧草場,重新確定放牧員,實行分類放牧;通過加大非生產畜育肥出欄力度,著力提高母畜比例,引進優良種畜,提高牲畜良種化程度,優化畜群結構;通過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大力整合畜牧業生產資料,不斷優化配置生產要素,不僅畜牧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生了轉變,而且分配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草原生態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海西州天峻縣梅隴生態畜牧業試點村,不斷調整和優化畜群結構,加大非生產畜出欄力度,共減畜6620個羊單位,實現了草畜平衡。同時,大力實施草原滅鼠治蟲、牧道治理和草原補播工程,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該村2011年草場可食鮮草產草量比2008年增加了37%,理論載畜量增加了3293個羊單位。
三年來,青海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分流牧業人口與減畜相結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適合青海實際的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新路子。
發展生態畜牧業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實際著眼長遠發展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更是牧區畜牧業生產體系和管理機制的一次重大變革。從2013年開始,計劃利用三年時間,依托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通過轉人減畜,完善配套,鼓勵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跨村、跨鄉甚至跨縣聯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業生產模式,基本形成人、草、畜協調發展的經營機制。
在具體工作中努力“做好六個結合,推進四個轉型升級”。
六個結合:就是將生態畜牧業建設與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相結合、與游牧民定居等民生工程相結合、與重點生態工程相結合、與解決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相結合、與基層政權建設相結合、與牧區大學生回鄉創業相結合。重點按照“發展、提高、建設、培育”的思路,提高牧民入社率和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的整合率。采取現場觀摩、展示成果、巡回宣傳以及與新聞媒體合作進行專題宣傳的同時,突出對典型村、典型事例的宣傳報導,為生態畜牧業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四個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牧業產業結構由以畜產品生產為主導,向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協調發展的轉型升級。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由依賴自然生產,向可控的設施生產和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由傳統的依靠資源物質消耗,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轉型升級。加快畜牧業經營方式由小規模分散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生態化轉型升級。
在具體措施上做到:扎實落實加快生態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提高牧民組織化程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后勁;加快發展草業、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提升生態畜牧業科技水平;抓好示范園區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加快產業化發展步伐、努力實現生態畜牧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品牌;強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草原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
自200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以下簡稱《畜牧法》)頒布實施以來,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深入開展學習宣傳,全力推進執法監督,積極采取得力措施,《畜牧法》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實施,為枝江市畜牧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1 貫徹實施《畜牧法》的基本情況
1.1 主要做法
(1)加強宣傳教育,營造畜牧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畜牧法》頒布后,枝江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畜牧獸醫、工商、環保等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畜牧法》宣傳貫徹領導小組,市政府專門召開《畜牧法》宣傳貫徹電視動員大會,各相關部門將《畜牧法》的宣傳教育活動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以政務宣傳欄、省市畜牧獸醫信息網等為載體,以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發放資料、法律咨詢等為形式,積極向公眾開展《畜牧法》的宣傳教育工作。近3年來,共張貼宣傳標語3 000余條,懸掛橫幅1 000多條,發放《畜牧法》單行本4 000多冊,發放宣傳資料20萬余份。通過廣泛宣傳教育,增強了廣大養殖戶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識,提升了畜牧執法人員執法能力和水平,營造了畜牧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2)狠抓畜牧政策落實,增添畜牧業發展的強勁動力。近年來,枝江市財政部門嚴格按照《畜牧法》的規定及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認真執行落實畜牧業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不斷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健全財政支持畜牧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增長機制。2009-2011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畜牧資金8 934萬元。按照資金來源渠道分,市級財政安排1 120萬元,上級財政安排7 814萬元。按照年度分,2009年投入財政資金2 638萬元,其中市級341萬元,上級2 297萬元;2010年投入財政資金3 183萬元,其中市級277萬元,上級2 906萬元;2011年投入財政資金3 113萬元,其中市級502萬元,上級2 611萬元。市級財政資金主要用于畜牧各單位人員、機構經費支出、動物疫病撲殺補助、防疫疫苗采購、業務培訓等;上級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動物防疫、惠農補貼、能繁母豬保險、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防疫體系建設、畜牧技術推廣等。環保部門從規劃布局、環境準入、綜合利用等幾個方面著手,加強畜禽養殖企業排污申報登記管理,積極做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項目申報及上級資金支持,促進全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國土部門認真制定全市土地利用規劃,積極爭取畜禽養殖規劃用地指標,盡量滿足畜禽養殖用地需求。這些扶持政策的落實,為畜牧業后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3)規范種畜禽品種選育與生產經營,建立畜禽良種繁育體系。近年來,通過加快畜禽品種改良,規范畜禽品種的選育和生產經營行為,全市育種、擴繁、推廣、應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構架基本形成,保證畜禽產品的質量和數量。①建立市種畜場1 000頭種豬核心群,培育正江公司、宏福牧業等20家規模場5 000頭種豬繁殖群,發展生產群種豬12.87萬頭。近3年累計從湖北省原種豬場、湖北省良種場和正大畜牧公司引進優良種公豬300頭,引進大約、長白、長大等良種母豬5 000頭,累計改良種豬8萬頭,生產群母豬良種率達到98%。②建立了市康圣生豬人工授精中心和25個鄉鎮供精站,采購了專用送精車輛、冷鏈設備等相關設施設備,組成了50多人的品改技術專業服務隊伍,制定了《枝江市生豬人工授精管理試行辦法》等規章制度,每年可提供長白、約克、杜洛克等良種豬精液29萬頭份。③引進西門塔爾種公牛30頭改良本地肉牛品種,印發肉牛品種改良宣傳畫冊3 000份,推廣肉牛品種改良技術,逐步建立肉牛品種改良凍配服務體系。④引進波爾山羊、南江黃羊、綠殼蛋雞、海蘭蛋雞、白音羅勒蛋鴨等優良畜禽品種,使全市畜禽品種數量和質量得到了提高。⑤嚴格執行種畜禽生產經營準入制度,對沒有取得前置許可手續(辦理《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而要求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從事種畜禽生產經營或者生產商品代仔畜、雛禽的單位、個人,一律不予受理;對不具備經營資質的,堅決停止其經營活動;對無照經營的,堅決予以取締。
(4)狠抓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提升畜禽養殖的科技含量。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是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畜牧業的重要措施,經過多年努力,枝江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①完善市、鎮、村三級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發揮市鎮畜牧獸醫部門的技術推廣公益性服務職能,調動專業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組織的技術推廣積極性,同時邀請畜牧專家、養殖技術能手到場(戶)進行先進養殖技術交流,逐步形成了多層面多元化的推廣網絡。②以《枝江畜牧獸醫科技》小報為載體,以“送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等活動為平臺,開展畜牧獸醫技術知識的教育宣傳和畜牧獸醫信息服務,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力度。重點推廣了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肉牛凍配技術、疫病綜合防控技術、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等,大力發展了生豬“150”、“500”養殖模式、“零排放”養殖模式、蛋雞“153”模式、肉牛“165”養殖模式等。近年來,已累計發放《枝江畜牧獸醫科技》小報5萬余份,開展“送科技下鄉”等活動30余次,切實為養殖戶解決了養殖技術難題。③抓好技術培訓。結合陽光培訓工程,組織畜牧獸醫技術專家到鎮到村、到場到戶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培訓人員突破1萬人次,提高了養殖戶養殖技術水平。
(5)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增強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按照《畜牧法》規定,積極引導和支持畜牧業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發展優勢畜禽產品。①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做到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制定了《枝江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分和養殖污染控制方案》,明確規定了畜禽養殖適養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對于近幾年納入國家政策扶持對象的新建養殖場(小區),由畜牧、環保、規劃等有關部門到現場規劃、選址,審核許可后方可修建,對原已建成的畜禽規模養殖場按照環保要求進行整改。②規范畜禽養殖檔案建立,嚴格養殖投入品監管。對生豬年出欄50頭以上、蛋雞存籠1 000只、肉雞年出籠5 000只的畜禽規模養殖戶逐步規范建立畜禽養殖檔案,目前已完成登記備案1 500余個。通過加強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產品可追溯制度,保障了枝江市優勢畜牧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了畜禽產品市場競爭力。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規定,認真履行動物衛生監督職能,督促養殖場(戶)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
(6)加強牧政執法監督,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堅持把貫徹實施《畜牧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結合起來,全面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①加快推進畜牧獸醫體制改革,成立枝江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建立專業執法隊伍,明確動物衛生監督管理職能,為牧政執法監督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②實行規模養殖場(小區)監管責任制,明確畜禽規模養殖執法監管人員,規定監管的范圍和場區,對出欄(籠)的畜禽嚴格按照產地檢疫規程實施檢疫,出具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對于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場,規范建立養殖檔案,并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有效防控重大動物疫情,從源頭上控制了病死豬流向市場。③開展“瘦肉精”專項監測。按照國家農業部、省、市食品安全工作要求,2011年對全市生豬定點屠宰場和存欄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開展了拉網式的監督檢查,共抽檢生豬尿樣8 000多份,未發現違法使用“瘦肉精”及其他違禁藥物應用的情況。④對轄區5家年產10 000t以上的飼料生產廠家、165家飼料經營戶及128家獸藥經營戶進行清理整頓,登記備案。按照《獸藥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要求進行獸藥經營GSP達標驗收,創建了30家標準化獸藥經營門店,對不符合要求的經營戶下達了整改通知書,并與獸藥、飼料經營戶簽訂責任狀320份,規范經營行為。⑤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市畜牧獸醫局聯合工商局、衛生局、質監局等9個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對餐飲業和集體伙食單位展開了動物產品質量的專項整治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 000余份,簽訂動物食品安全責任狀137份,督促上述單位建立購肉臺賬,詳細記錄所購肉品的數量和來源。近3年來,市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聯合工商等部門累計查處病害豬190頭,冷凍病害豬肉7.5t,定點屠宰場處理病害豬肉30.33t,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確保了消費者食肉安全。
1.2 主要成效
(1)畜牧業生產發展實現新跨越。枝江市連續5年躋身全國生豬調出大市和全省畜牧生產大市,畜牧業已成為枝江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近3年來,生豬產業作為枝江市傳統優勢產業,生豬出欄量以年均10萬頭的速度遞增,2011年年末生豬存欄70萬頭(其中母豬存欄12.58萬頭,居湖北省第一),全市生豬出欄116.39萬頭,年均增長8.8%;家禽產業發展迅速,已基本穩定在年出籠1 000萬只以上且穩中有升,2011年家禽出籠1 099.78萬只,年平均增長10.6%;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得到長足發展,2011年肉牛出欄1.59萬頭,山羊出欄2.7萬只,年平均增長分別為32.0%、8.4%。肉類總產量達到11.65萬t,禽蛋產量1.1萬t,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1.4%、10.0%;實現畜牧業產值25億元,年平均增長26.8%,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斷提高。
(2)畜牧業生產發展方式實現新轉變。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分散養殖模式。目前已發展“150”等生豬標準化養殖模式211戶347棟,生物發酵床飼養模式20棟;蛋雞“153”標準化雞舍44棟;肉牛標準化規模戶15戶23棟。生豬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戶達到1 890戶,其中年出欄萬頭的規模場達到12個;蛋雞年存籠5 000只以上的規模場達33個;年出籠肉雞2 000只以上的場達47個;年出欄肉牛100頭以上的場達15個;年出欄肉羊100只以上的場達50個。全市各類畜禽養殖小區達到145個,其中生豬養殖小區102個、養羊小區1個、肉牛小區5個、肉雞和蛋雞養殖小區37個。規模養殖場戶的畜禽產品產量已占全市總產量的70%以上。
(3)畜牧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通過積極加強引導、培植畜牧企業,大力推進畜牧產業化建設。陽光飼料、偉嘉飼料、施楊工貿、鳳翔飼料等年產萬噸的飼料生產企業蓬勃發展。宜昌正江公司、農盛畜牧有限公司、焱牧業、雙圓蛋業等大型養殖企業日益壯大。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宜昌佳和牧業公司進駐仙女鎮,投資5 000萬元建立2萬頭生豬標準化示范場,帶動了枝江市畜牧產業化的快速發展。通過項目建設,投資42萬元在安福寺建設標準化仔豬交易大市場,帶動枝江市45家仔豬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為枝江市優質仔豬外銷提供了交易平臺。畜牧龍頭企業繼續發揮龍頭優勢,正大等龍頭企業對養殖合作戶實行“五包一保證”,即:包提供畜禽種苗、包提供飼料、包提供藥物、包技術指導、包回收合格肉禽(肉豬)產品,保證合作戶利潤,帶動了產業發展。同時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已發展到31個,登記備案畜禽交易經紀人1 200多人,全市畜牧業發展進入了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階段。
(4)畜禽產品安全得到了新保障。近年來,枝江市認真貫徹執行《畜牧法》的有關規定,通過抓源頭控制,抓疫病防治和養殖、投入品、屠宰以及流通環節的全程監管,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情的發生,基本做到了清凈無疫。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長效機制日趨完善,部門聯動、協同配合的運作機制已經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成效顯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市動物衛生監督所的功能得到加強,依法行政和文明執法水平不斷提升。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枝江市畜牧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要全面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畜牧業現代化進程,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①市、鎮、村三級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畜牧科技創新與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網絡不夠健全,對畜牧獸醫專業隊伍建設、公益性技術服務工作經費及設施設備完善的投入力度不夠。②畜牧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枝江市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的組織形式和大的龍頭企業還比較少,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經營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較低。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力度不強,畜產品品牌建設力度不大,市場競爭力較弱。③財政扶持資金投入較分散,資金整合力度不夠,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④標準化建設水平不高,選址布局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環保意識淡薄,養殖污染物綜合利用就地消納能力有限,利用途徑有待升級。⑤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任務重,難度大。
3 主要措施
(1)進一步加大《畜牧法》學習宣傳貫徹力度。①要繼續通過多種有效形式,深入開展《畜牧法》的學習宣傳工作,切實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從業者貫徹執行法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特別是增強畜牧業管理者和生產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依法治牧、依法興牧的良好氛圍。②圍繞《畜牧法》重點開展畜牧生產發展政策、優良畜禽品種、先進養殖模式、畜禽養殖致富典型等方面的宣傳工作,達到學以致用、以學法促進發展的良好效果。
(2)進一步加大畜牧業財政投入力度。①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繼續加大向上爭取資金的力度,同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畜牧業財政投入。②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明確財政資金投入重點,擇優扶強,集中財力解決畜牧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推進畜牧業提檔升級,打造精品,培育獨具枝江特色的畜牧產業。③加大畜牧項目的落實力度,對于已經安排的畜牧項目,要細化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抓緊落實盡快投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3)進一步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結構和區域規劃。圍繞枝江市畜牧業發展的區域化格局,調準、調優、調特畜牧業結構。①緊緊抓住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國生豬良繁補貼項目、國家“菜籃子”畜禽產品生產項目等有利發展條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和資金,繼續穩定發展生豬家禽產業,突出發展肉牛、肉羊等食草節糧畜禽,積極發展特種養殖業,不斷豐富畜牧業發展內涵。②優化全市畜禽養殖區域化布局。根據《畜牧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照農牧并舉、種養平衡的原則,科學制定全市畜禽養殖布局規劃,考慮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環境承載能力,分鄉鎮劃定禁養區、限養區和宜養區范圍,制定區域內畜禽養殖控制總量和環境治理目標,扼制無序發展和環境惡化的勢頭,促進區域種、養殖的良性循環。③培育枝江特色優勢畜牧產業,依托畜牧項目建設,建立起百里洲優質仔豬、顧家店董市優質三元雜交豬、仙女肉牛肉羊、安福寺生豬集散中心等“優質畜禽生產優勢區”、“畜禽養殖生產示范基地”等,提高優勢產業的集成度、優勢畜產品的集中度和優質專用畜產品的比重。
(4)進一步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進程。①繼續做大做強佳和公司、正江公司、焱牧業等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拉動作用,著力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枝江市畜牧業向更高層次發展。②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原則,著力打造仙女畜禽標準化創建示范鎮,推進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培育壯大畜禽生產基地,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格局。③積極實施品牌戰略,研究制訂畜產品系列標準,指導農戶和企業按照標準生產、注冊產品商標,努力創建“青獅”肉牛、“雙圓”蛋業等具有規模優勢、產品優勢、競爭優勢的品牌,擴大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積極推進無公害畜禽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全年力爭完成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5個。④積極引導養殖戶盡快組建畜牧經濟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形成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抵御市場風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5)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管理和服務。①加強畜牧獸醫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抓好“三大隊伍”建設(即防疫員隊伍、檢疫員隊伍、技術推廣隊伍),著力解決畜牧獸醫隊伍年齡老化、知識技術水平低、設備設施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工作責任機制和保障機制。②加大畜牧業扶持力度,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要積極爭取扶持資金,制定切實可行的獎勵扶持實施方案,確保扶持資金效益發揮最大化。③加強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整合資源。與農業農村能源部門做好沼氣項目的申報,解決中小規模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處理問題;與土地部門協同做好畜禽養殖用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嚴格落實畜禽養殖場(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規定,營造畜牧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與環保部門做好畜禽養殖場環境評估及審批,處理好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④提高畜牧業市場信息化工作水平,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場風險預警體制機制,及時收集、分析和市場信息,避免產銷和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促進畜牧業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6)進一步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按照“全程監管、重點監控、及時處置”的原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①加強對畜禽養殖場的動物衛生監管,在硬件建設方面嚴格按照《畜牧法》相關規定審核把關,做到生態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在軟件方面必須規范建立畜禽養殖檔案,發放免疫標識,按程序嚴格實施產地檢疫。②嚴格依法行政,加大畜牧與相關行政部門合力執法力度,對飼料、獸藥的質量安全監管常抓不懈,嚴把生產關、投入關和市場流通等環節,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③嚴格落實“五強制、兩強化”(“五強制”:即強制免疫、強制撲殺、強制檢疫、強制封鎖、強制消毒;“兩強化”:即強化疫情報告、強化防疫監督管理)綜合防治措施,不斷提高動物疫情的監控、測報、應急處理與撲滅能力,嚴防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確保人畜健康安全。
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畜牧業,對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們膳食結構,提高國民體質具有重要意義。“十五”以來,我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畜牧業已經成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進入了一個生產不斷發展、質量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新階段。但我國畜牧業發展中也存在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支持保障體系不健全,抵御風險能力弱等問題。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關鍵時期,為做大做強畜牧產業,促進我國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健康養殖,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宏觀調控,保障畜牧業平穩較快發展。堅持協調發展,推進畜牧業產銷一體化經營;優化區域布局,構建優勢產業帶。堅持依靠科技,鼓勵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畜牧業競爭力。堅持環境保護,推行清潔生產,強化草原資源保護,發展生態畜牧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政府扶持,鼓勵多元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畜牧業生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總體目標。到“十一五”末,畜牧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實力和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55%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目前的34%上升到38%以上;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飼草飼料生產、畜產品質量安全、草原生態保護等體系進一步完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畜牧業生產初步實現向技術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二、加快推進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
(四)優化畜產品區域布局。要根據區域資源承載能力,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加快產業帶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畜產品產區。大中城市郊區和經濟發達地區要利用資金、技術優勢,加快發展畜禽種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優勢和知名品牌的龍頭企業。東部沿海地區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要加強畜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發展外向型畜牧業,提高我國畜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中部地區要充分利用糧食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現代畜牧業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西部地區要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
(五)加大畜牧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穩定生豬、家禽生產,突出發展牛羊等節糧型草食家畜,大力發展奶業,加快發展特種養殖業。生豬、家禽生產要穩定數量,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奶類生產要加強良種奶牛基地建設;肉牛肉羊生產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品種資源,生產優質牛羊肉。
(六)加快推進健康養殖。轉變養殖觀念,調整養殖模式,創新生產、經營管理制度,發展規模養殖和畜禽養殖小區,抓好畜禽良種、飼料供給、動物防疫、養殖環境等基礎工作,改變人畜混居、畜禽混養的落后狀況,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按照市場需求,加快建立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示范基地。全面推行草畜平衡,實施天然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制度,保護天然草場,建設飼草基地,推廣舍飼半舍飼飼養技術,增強草原畜牧業的發展能力。
(七)促進畜牧業科技進步。加快畜牧獸醫高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培育畜禽新品種。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不斷提高畜牧業發展的技術裝備水平。加強基層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抓好畜禽品種改良、動物疫病診斷及綜合防治、飼料配制、草原建設和集約化飼養等技術的推廣。強化畜牧業科技教育和培訓,提高畜牧業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的整體素質。加強國家基地、區域性畜牧科研中心創新能力建設,支持畜牧業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聯合,發展畜牧業高新科技企業。
(八)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鼓勵畜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機制創新,建立基地,樹立品牌,向規模化、產業化、集團化、國際化方向發展,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建立健全加工企業與畜牧專業合作組織、養殖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訂單畜牧業。鼓勵企業開發多元化的畜禽產品,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調整畜產品出口結構,實現出口產品、出口類型多元化,不斷提高我國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要創造條件,扶持和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組織與行業協會,維護其合法權益;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要加強行業管理及行業自律,規范生產經營行為,維護農民利益。
三、建立健全畜牧業發展保障體系
(九)完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建設畜禽改良中心和一批畜禽原種場、基因庫,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種供應以及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能力,建立符合我國生產實際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普及和推廣畜禽良種,提高良種覆蓋率。積極推進種畜禽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相結合,逐步形成以自我開發為主的育種機制。加快種畜禽性能測定站建設,強化種畜禽質量檢測,不斷提高種畜禽質量。
(十)構建飼草飼料生產體系。大力發展飼料工業,重點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大型飼料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飼料標準試驗中心和飼料安全評價系統,制訂飼料產品和檢測方法標準,強化飼料監測,實現全程監控。加大秸稈飼料、棉菜籽餅等非糧食飼料開發力度,支持蛋白質飼料原料和飼料添加劑研發生產。加快牧草種子繁育基地建設,增強優質草種供應能力。在牧區、半農半牧區推廣草地改良、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方式,在農區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加快建立現代草產品生產加工示范基地,推動草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十一)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實施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強化動物疫病防控,做好畜禽常見病和多發病的防控工作。做到種畜禽無主要疫病,從源頭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加快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逐步實行動物疫病防控區域化管理。加強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預警預報,提高對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畜禽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依法實行強制免疫。加強獸藥質量和獸藥殘留監控,強化動物衛生執法監督。繼續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穩定畜牧獸醫隊伍。
四、加大對畜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監管力度
(十二)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強化質量管理,完善檢測手段,加大對畜產品質量的檢測監控力度。建立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實行養殖全過程質量監管,規范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的使用,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
(十三)加強畜禽屠宰加工環節監管。推行屠宰加工企業分級管理制度,開展畜禽屠宰加工企業資質等級認定工作,扶優扶強。全面開展屠宰加工技術人員和肉品品質檢驗人員技能培訓,繼續實行屠宰加工技術人員、肉品品質檢驗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和肉品品質強制檢驗制度。堅決關閉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要求的屠宰場(點),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及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為。
(十四)加強畜產品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嚴禁地區封鎖,確保畜產品運銷暢通。充分發揮農村經紀人銜接產銷的作用,促進畜產品合法流通。落實畜產品市場準入和質量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瘦肉精等違禁藥品使用的查處力度,保證上市肉類的質量。加強對液態奶和其他畜產品的市場監管,完善液態奶標識制度。
(十五)加大畜產品進出口管理力度。鼓勵畜產品加工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按照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努力擴大畜產品出口;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標準化”出口畜產品生產加工管理模式。實施出入境檢驗檢疫備案制度。加強對大宗畜產品進口的調控與管理,保護農民利益,維護國內生產和市場穩定。嚴厲打擊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產品非法入境。強化對進口畜產品的檢驗檢疫,完善檢驗檢測標準與手段,防止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質傳入。
五、進一步完善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十六)完善畜牧業基礎設施。逐步加大投資力度,加強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小區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畜禽健康養殖。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加強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保護和建設草原,加快草業發展。探索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維護生態安全。
(十七)擴大對畜牧業的財稅支持。各級人民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增加資金投入,重點支持畜禽良種推廣、種質資源保護、優質飼草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小區示范等方面建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在安排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及人畜飲水等專項資金時要對畜牧業發展給予大力支持。繼續清理畜禽養殖和屠宰加工環節不合理稅費,繼續實行對飼料產品的優惠稅收政策,減輕養殖農戶負擔,降低生產成本。“十一五”期間引進優良種畜禽、牧草種子,繼續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調整完善畜產品出口退稅政策。
(十八)加大對畜牧業的金融支持。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貸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現代畜牧業建設,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金融部門要結合畜牧業發展特點,改善服務,提高效率,探索創新信貸擔保抵押模式和擔保手段,對符合信貸原則和貸款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者與加工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養殖。要引導、鼓勵和支持保險公司大力開發畜牧業保險市場,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畜牧業保險,加快畜牧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探索建立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畜禽品種的政策性保險制度,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十九)合理安排畜牧業生產用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等發展畜禽養殖。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畜禽養殖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需要恢復為原用途的,由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土地使用權人負責恢復。在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范圍內需要興建永久性建(構)筑物,涉及農用地轉用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辦理。
六、加強對畜牧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二十)把發展畜牧業擺在重要位置。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扶持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畜牧業發展規劃,并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認真組織實施。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畜牧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各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其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的職能作用;其他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十一)依法促進畜牧業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畜牧法、草原法及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落實支持畜牧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加強行政執法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二十二)做好信息引導工作。建立健全畜牧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市場信息,指導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促進畜產品的均衡上市,防止畜產品價格大起大落。要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正確引導畜產品健康消費,擴大消費需求。
畜牧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積極研究畜牧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趨勢、新變化、新特點,并用以指導生產和工作,就可以增強科學性,減少盲目性,杜絕走彎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轉變觀念,由單純追求數量向以提高質量為主轉變。隨著畜產品短缺時代過去,以及經濟收入的增加,人們已經由吃飽向吃好轉變,對畜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各種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斷發生,也提醒我們,食品包括畜產品在內確實存在較多的問題,提高質量、確保安全不僅是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是能否進入市場、贏得效益的關鍵所在,更是遵守法律(《食品質量安全法》已經與20__年6月1日正式實施)和社會公德的必然之舉。因此,在發展畜牧生產時,應該以質量為先、好字當先。保證畜產品質量,不僅是要無病,還要無殘留、無污染。這就需要全面做好疫病防控、投入品監管、飼養環節監控等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放心、安全、衛生的畜產品。
(二)調整思路,積極推廣全程產業鏈經驗。隨著市場供求關系轉變、競爭加劇,分散的飼養和加工難以獲得穩定的市場和原料,也不能保證原料及其產品的質量,因此將更加難以生存。而實行全程產業鏈,也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基地”或者“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模式,從飼料、種畜禽、養殖、防疫、加工、銷售,實現配套銜接,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條,不僅可以實現按需生產,穩定供求關系,而且能夠保證畜產品的安全性,實現產品的可追溯。今年以來,一些大企業的動作已經體現了這方面的特點。如中糧集團投資100多億元,分別在湖北和江蘇啟動養豬基地建設項目,項目內容包括種豬、飼料、商品豬、屠宰、深加工,并延伸到環保處理等環節;北京三元集團、華都集團等組成北京首都農業集團,集團擁有5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和3個中國名牌,集合了畜禽良種繁育、養殖、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物產物流等方面的行業優勢,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總之,建立并完善畜牧產業鏈條,讓畜禽養殖、產品加工、獸藥飼料生產經營、產品銷售等諸多相關環節融入到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當中去,可以實現整體應對市場,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獲得穩定的效益,同時也是依靠單位面積密集式養殖以外,實現規模飼養的最好方法。對此,應當高度重視,并因地制宜,抓緊抓好。
(三)多措并舉,嚴防動物疫病發生流行。近年來,畜禽疫病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種類越來越多,且癥狀非典型化、病因復雜化,致使防治難度加大。其中,有養殖量大、運輸范圍廣的原因,也有集約化養殖造成多病原混合感染的原因。搞好畜禽疫病的防治,既需要政府部門做好強制免疫、疫情監測、動物產品檢疫等各項防控工作,還需要養殖場、戶主動采取科學養殖、科學預防疫病和防污染措施,從根本上預防傳染病和污染物傳入,做好各項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政府和養殖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畜禽疫病防控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四)超前謀劃,把預防養殖業污染放到重要位置。規模養殖比例的不斷增加,有效保證了畜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了養殖業整體水平,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排放物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調查顯示,中國畜禽糞便的總體土地負荷已經達到警戒值水平。換句話說,畜牧業已經成為全社會重要的污染源之一。近年來,一些地方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近郊,先后出臺了限制養殖業發展的法規法令,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還應當看到的是,治理養殖業污染不僅是一個環保問題,也是保證畜產品質量安全,實現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措施。因此,這項工作必須提前著手、超前謀劃、嚴格治理、強化預防。治理和預防養殖業污染有兩個重點:一是治理。無外乎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大類,包括糞污的綜合利用、日光自然干燥、烘干膨化處理、利用化學物質與糞便中有機物進行化學反應、生物氧化、生物發酵處理等,這些措施既提高了糞便作為植物肥料的利用效率,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二是減少排放。全面合理地進行營養調控,研制環保型飼料,提高畜禽對飼料的利用率,降低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畜禽養殖健康持續發展。這是需要積極探索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