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4 03:25: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循環依托的直接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長性、無形性等。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關系
1.虛擬經濟的特點與功能
以虛擬資本為核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循環依托的直接以錢生錢的虛擬經濟,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復雜性、介穩性、高風險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長性、無形性等。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
1.1聚集資本功能
虛擬經濟通過各種存款憑證和有價證券等虛擬資本形式,經由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將分散在個人和單位手中的資金聚集起來,以進行較大規模、收益較高的經濟活動。
1.2循環流通功能
所謂的虛擬經濟,是指與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總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由此可知,虛擬經濟的實質就是循環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環流通活動,就無所謂虛擬經濟了。
1.3引導資金功能
從歷史上看,虛擬經濟的前期存在形態是生息資本,而當生息資本一旦社會化以后,就可以引導資金從不能用于生產、流通等實體經濟活動的人和單位手中,轉移到能將其用于實體經濟活動的人和單位手中,當各種有價證券進一步市場化以后,不僅能使人和單位手中的有價證券可以隨時變現,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導資金向預期收益較好的產業流動的目的性和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的效率。
1.4 擴張經濟功能
國民經濟要發展,各類企業要擴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須要有資金,而資金的來源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間接融資。另一個則是通過發行各類有價證券直接融資。企業通過各類有價證券直接籌措到的資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術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絕大部分,都是用于擴大其生產經營規模方面。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了,整個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張也就由此得到了實現。從現實和發展的趨勢看,這一點將會越來越突出。
1.5增值價值功能
一般而言,就價值增值來談,有下面兩種情況。其一是:某甲急需從事一項經營活動,但他本人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某乙手頭正好有一筆錢閑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數量的錢,許諾在一定時期內還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一種雛形,它通過借款與還欺的循環活動而取得增值。這時,某乙并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另一種情況是:某甲將借來的錢投資于一項具體的經營活動從事經營,當該項經營活動結束之后,他獲得了比原來投資時大若干數量的收益。這時,某甲從事了實際的經濟活動,其前提仍然是虛擬經濟的作用。當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情況會復雜得多,但基本原理卻是相通的。
2.實體經濟的特點與功能
傳統的觀點認為,實體經濟就是指那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部門或行業,最典型的有機械制造、紡織加工、建筑安裝、石化冶煉、種養采掘、交通運輸等。實體經濟的特點可以歸納以下四點:有形性、主導性、載體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內容的實體經濟,其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2.1提供基本生活資料功能
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總要吃飯、穿衣、行動、居住、看病、休閑等,而保證這些活動得以繼續進行的基礎,則是各式各樣的生活資料。那么,這些生活資料是由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生產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也就得不到保障。
2.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存,而且更要發展,亦即人們不僅要生活,而且還要生活得更好。保證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是由各式各樣的更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如果實體經濟的更高級的生產活動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礎。
2.3增強人的綜合素質的功能
再同樣,古往今來,乃至永遠,人們不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還要使自己的素質得到全面的增強,亦即人們不僅要有高層次的物質生活,而且還要有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保證人們高層次精神生活的物質前提同樣是由各式各樣的具有特殊性質的實體經濟所提供的。如果實體經濟的一些特殊活動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們也同樣會從根本上失去增強綜合素質的根基。
3.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實體經濟借助于虛擬經濟,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下面分別論述。
3.1實體經濟借助于虛擬經濟
這表現為三點:第一,虛擬經濟影響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實體經濟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有良好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包括全社會的資金總量狀況、資金籌措狀況、資金循環狀況等。虛擬經濟的發展狀況如何,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外部宏觀經營環境。第二,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后勁。實體經濟要運行、尤其是要發展,首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那么,各類實體經濟用于發展的資金從哪里來呢?不外乎兩條途徑:一條是向以銀行為主體的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另一條則是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各類有價證券籌措資金。這樣,虛擬經濟就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后勁。
3.2虛擬經濟依賴于實體經濟
這也表現為三點:第一,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無論是它的產生,還是它的發展,都必須以實體經濟為物質條件。第二,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整體經濟的進步,實體經濟也必須向更高層次發展。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對有價證券的市場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實體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對虛擬經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夠產生、特別是使得它能夠發展。
4.正確處理兩者之間關系的原則
既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必須對它們進行很好的處理,不然就會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發展。那么,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原則有哪些呢?一是一視同仁原則。既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都有其各自獨特的功能,因此,我們就應對它們堅持一視同仁的原則,而不能對任何一方采取歧視態度,以免顧此失彼。二是統籌兼顧原則。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因而就不應該對它們任何一方采取偏頗的態度,在宏觀經濟的規劃上,在戰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養上,在措施的運用上,都應統一謀劃。三是均衡發展原則。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都對整個市場經濟有促進作用。這就決定了在它們的速度發展上,在它們的規模形成上,在它們的比例確定上,在它們的計劃安排上,都應相互兼顧。四是協調一致原則。經濟發展的實踐己經并將還會告訴我們,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畢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經濟形式或形態,它們各自的運行方式、經營特點、行為規范、內在要求、營銷策略、服務對象等,都是不盡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之間就有極大的可能會出現或產生矛盾。其具體表現是,要么是實體經濟脫離虛擬經濟而獨自發展,要么是虛擬經濟超越實體經濟而“突飛猛進”。事實證明,后者是主要現象,其結果就是所謂的“泡沫經濟”。因此,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經濟的產生或出現,就必須要強調協調一致的原則。綜合上述,為了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堅持一視同仁原則、統籌規劃原則、均衡發展原則和協調一致原則。
【摘 要】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理論關系研究、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關系研究、實體經濟的實證研究。探尋詳細刻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情況,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的預警研究方法,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領域和方向。
【關鍵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研究綜述
引言
現代經濟是由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組成的一個辯證統一體。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內容,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通過對世界經濟發展史的考察,虛擬經濟最初的發展動因是源于實體經濟增長的內在需要,虛擬經濟的發展是以推動實體經濟增長為目的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虛擬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之勢。隨著這種經濟結構的轉變,虛擬資產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居于主導地位,虛擬資產的迅速擴張導致虛擬經濟規模遠遠超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呈現非協調發展。目前,世界虛擬經濟的總量和規模已經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總量和規模。
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研究大多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出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大量學者展開了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探討。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發達國家經過深刻反思,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政策關注點再次聚焦到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上,理論界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研究逐漸增多。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理論關系研究
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國外尚沒有有關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關系及相互影響的直接論述,國內學者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主要從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并將其作為研究的重點問題,對虛擬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大量定性、定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國外關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主要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奠定了基礎。國外關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作用機制方面的相關研究,可追溯至魏克賽爾及凱恩斯的研究,他們對以貨幣為代表的虛擬資產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機制方面做出了先驅性分析。魏克賽爾在《利息與價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資本累積過程理論,該理論揭示了以利息率為中介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方式。在魏克賽爾之后,凱恩斯用資本邊際效率代替了自然利率。他認為可以將資本邊際效率看作投資收益,而貨幣利率(或市場利率)看作投資的機會成本。與魏克賽爾不同,凱恩斯將投資者預期考慮進分析過程,預期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行為趨于復雜。當資本邊際效率高于市場利率,投資擴張;反之,投資縮減,但利率的傳導機制并未發生變化。延續凱恩斯的思想,希克斯提出了著名的IS-LM模型。托賓進一步豐富了凱恩斯的思想,提出了托賓Q理論(企業市場價值/資本重置成本),托賓認為風險規避者在面對不確定的資產報酬率外,對資產的組合行為,除考慮資產報酬的預期值外,還須考慮該資產的風險程度,托賓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將這一理論運用到貨幣需求的研究中,補充和發展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古特曼(Guttmann,1994)通過研究美國1972-1982年蕭條期間的重大結構調整,認為這十年虛擬資本的爆炸式增長,為美國經濟結構轉變帶來巨大動力。古特曼實際描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投機泡沫經濟的發展。相關的研究可見于卡特(Carter,1989)、克羅蒂和戈德斯頓(Crotty與Goldstein,1993)、戈德斯頓(Goldstein,1995)、托賓(Tobin,1984)和濟恩(Zinn,1993)等文獻,他們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認為經濟結構轉變對實體經濟部門造成負面沖擊。M.賓斯維杰(Binswanger,2003)認為投機泡沫可以持續的三個前提條件是實體經濟面臨動態無效約束、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使得金融約束得以放松以及實體經濟中的總需求面臨約束。
國內學者對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多數學者認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具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隨著虛擬經濟的高速膨脹,更多地側重于研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成思危(1999)認為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又會給實體經濟帶來損害,其最大的危害是造成金融危機,并有可能引發經濟和政治危機,導致社會動蕩。李曉西、楊琳(2000)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虛擬經濟的超前發展,并不能帶動實體經濟的超速發展,反而會引起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破裂又會引致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劉駿民(2001)認為,虛擬經濟高速膨脹會帶來高額利潤,會導致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外逃進入虛擬經濟領域,容易引起災難性的泡沫經濟。謝太峰(2001)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可從三方面理解,即虛擬經濟的基礎是實體經濟、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存在差異、虛擬經濟的崩潰會導致實體經濟的動蕩。林兆木、張昌彩(2001)分析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認為正面影響主要有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支持,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負面影響為,虛擬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投機風險;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減少了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降低了金融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虛擬經濟的擴張可能出現經濟泡沫過度,引發泡沫經濟;虛擬經濟的跨國擴張嚴重危及世界經濟安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杜厚文、傘鋒(2003)認為虛擬經濟周期與實體經濟周期的過度背離可能誘發系統性風險。劉霞輝(2004)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經常會出現矛盾,從而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及經濟增長,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輔相成,從長期的經濟增長看,任何一個方面的偏廢都對增長無益,從短期看,任何投資的不均衡也會引起宏觀經濟的大幅波動。王千(2007)認為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而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卻在逐漸加強,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非對稱性影響。
二、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關系研究
國外從經濟發展的微觀層面對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關系進行了較多的研究,觀點大致分為三類: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抑制實體經濟發展和金融背離實體經濟發展。
1.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是最早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學者之一。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的代表作《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分析了35個國家100年間(1860一1963)的經濟統計數據,通過比較金融結構與經濟數據,得出金融部門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的結論。Rajan和zingales(1998)認為,金融發展因降低外部融資成本,對社會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許多學者利用計量分析工具實證檢驗了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Barro(1990)、sehwert(1990)、Fama(1990)及Lee(1992)研究了美國經濟股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發現實體經濟能夠預測股市收益,即股市收益能通過實體經濟情況反映出來。Atje和Jovanovic(1993)認為股票市場對經濟發展具有水平和增長的雙重效應。Levine和Zcrvos(1996)研究表明,股票市場發展水平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Peiro(1996)對幾個經濟發達體的實證分析也得出類似結論。RossLevine、Demirgue-Kunt(1996)利用反映股票市場發展程度的四個指標,發現人均實際GDP和資本市場發展之間存在正對應關系。Levine(2003)認為,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和銀行信貸與經濟增長存在正相關關系。Harris(1997)對研究樣本作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區分,發現發達國家資本市場與經濟增長存在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而發展中國家二者關系非常弱,統計意義上不顯著。Chang(2002)從需求推動和供給拉動兩方面入手,實證分析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Levine(2004)證實了長期經濟增長與金融體系的發展關系顯著。Crochane(2005,2006)通過建立以股票溢價和消費為基礎的一般均衡模型,認為金融市場的回報率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關。
2.金融抑制實體經濟發展的研究
部分學者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機制使金融發展產生對實體經濟的抑制作用。其中,凱恩斯(Keynes)、托賓(Tobin)等人的觀點具代表性。凱恩斯(1936)和托賓(1965的觀點都表明,金融資產的回報率高于實物資產使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分離的原因,而金融投機活動的盛行,吸引更多資金流向金融部門,從而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斯特蘭奇(strange,1986)認為,西方金融資產的膨脹和金融交易量增長加速了金融系統的波動性和不穩定性,必將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后果。埃里希爾(Ehrhcher,1989)認為金融部門的擴張具有相當大的不穩定性,如果“貨幣上層建筑”發展不成比例的話,其積極的分配功能將可能變為破壞性的因素。
特南鮑姆(Tenanbomu,1994)認為金融部門吸引大批人才和資金,會對實體經濟增長產生破壞。蒂邁耶(Tietmeyer,1998)認為,至少在某些階段,不能排除由于過度投資而造成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的分離(Tietmeyer,1998)。Aiestie和Demetriades(1997)研究發現,由于股票市場缺乏效率,不能很好地發揮其定價機制和接管機制的功能,即使是“完善”的股票市場也很難促進經濟增長。
3.金融背離實體經濟發展的研究
隨著世界經濟虛擬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功能被弱化。大量研究表明,金融資產價格、股票市場都與實體經濟出現嚴重的背離。Minsky(1986)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說,認為資產價格長期收益的預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背離是導致資產價格脫離實體經濟的主要原因。Bingswanger(2004)關于七國集團的實證分析表明,20世紀80年代后投機泡沫是弱化股票收益與經濟產出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Estrella和Mishkin(1996)、Domian和Loutan(1997)研究發現股票收益率在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對工業生產增長率的預測能力不同。Stiglitz(1990)、Kindleberger(2000)和Shiller(2004)等認為非理性投機行為的誘導會影響資本市場的運行,使資產價格不斷背離實體經濟基本面,進而引發資產泡沫。
三、實體經濟的實證研究
國內眾多學者從實證角度研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聯性,對它們的關系給出定量分析。
劉俊民、伍超明(2004)從虛擬經濟角度解釋“股經背離”,通過構建貨幣、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關系的修正模型框架,發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呈現出相互偏離的現象,得出結論認為中國股經背離的根源在于股市和實體經濟結構的極端不對稱以及資本市場體制改革的滯后。劉金全(2004)通過計量檢驗發現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也具有顯著的反饋影響。劉霞輝(2004)認為從長期經濟增長看,任何一方面的偏離均對增長無益;從短期看,任何投資不均衡都有可能引起宏觀經濟大幅波動。曹源芳(2008)的實證分析認為,我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存在著嚴重的背離,虛擬經濟還遠未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袁國敏、王亞鴿等(2008)建立了灰色關聯度模型,研究表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關聯度不是很大,反而是虛擬經濟中的股票與債券與實體經濟的關聯度最強。如果實體經濟中的服務業不能很快發展起來,就會制約虛擬經濟的發展。吳德禮(2009)實證結果證實了當前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仍然是實體經濟,同時發現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反而表現得并不明顯。楊姣(2010)認為,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的相互影響并不對稱。何宜慶、文靜、袁瑩瑩(2010)研究了長三角地區與中部六省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影響機制,為中部地區崛起提出相應對策。溫暢、陳國平(2010)探尋了常州市實體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其本身存在的問題。杜斌、李建偉(2010)探討了國際金融危機通過國際貿易、資本流動和非接觸途徑對天津實體經濟的影響。
四、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現有的研究大多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關系的角度,對二者的關系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理論分析、實證研究。在理論探討中,國內外學術界主要是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著重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理論研究。在實證研究中,學者們選擇了不同的樣本采用計量方法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代表變量并沒有一個統一權威的標準。借助相關的定量分析方法,詳細刻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情況,探尋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的預警研究方法,提高預警方法對經濟現實情況的解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領域和方向。
摘要: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命題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對已有的研究進行了概括和述評。從國際趨勢看,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體到我國,研究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度、二者間的協調效應、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對經濟系統各層面造成的影響、虛擬經濟泡沫膨脹率測算及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預警分析等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內容。
“虛擬資本”一詞最早出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虛擬經濟源于虛擬資本。十九世紀70年代以前,產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歷史條件下,從資本批判的角度,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貨幣經營資本和借貸資本發展變化的新形式。二十世紀以來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逐漸引發國內外學者對虛擬經濟發展研究的關注。成思危(1999)將虛擬經濟定義為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實體經濟是指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文化、藝術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國內學者對虛擬經濟的研究一般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開始,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界定虛擬經濟研究范疇和理論框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以及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等研究方面提出了諸多見解。國外關于虛擬經濟及其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相關文獻主要是關于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相互影響方面,側重于金融市場的收益分析及實際產出分析。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關于虛擬經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運行方式影響的研究較少,有關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資產價格與實際產出、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關系以及相互影響方面。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作用機制方面,可追溯至魏克賽爾及凱恩斯的研究,他們在以貨幣為代表的虛擬資產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機制方面做出了先驅性分析。魏克賽爾在《利息與價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資本累積過程理論,該理論揭示了以利息率為中介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聯方式。凱恩斯將投資者預期考慮進分析過程,預期的不確定性使投資行為趨于復雜,認為當資本邊際效率高于市場利率,投資擴張;反之,投資縮減,但利率的傳導機制并未發生變化。
Guttmann(1994)通過研究美國1972--1982年蕭條期間的重大結構調整,認為這10年美國虛擬資本的爆炸式增長,為其經濟結構轉變提供了巨大動力。Carter(1989)、Crotty與Goldstein(1993)、Goldstein(1995)、Tobin(1984)和Zinn(1993)等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認為經濟結構轉變對實體經濟部門造成負面沖擊。Binswanger(2003)認為投機泡沫可以持續的三個前提條件是實體經濟面臨動態無效約束、金融市場的創新發展使得金融約束得以放松以及實體經濟中的總需求面臨約束。Green(2003)通過研究資金流量、利息率和資產價格之間的密切聯系,提出了金融部門發展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思路。Caporalea和Spagnolob(2003)通過構建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機的產生機制。
盧卡斯,門克霍夫(2004)通過對德國金融資產比率分析,認為以金融部門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部門已經與實體經濟分離,并辨別了三種分離假說,對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分離現象構建了典型的“背離假說”論證模式。“背離假說”認為,過去實體經濟處于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虛擬經濟部門扮演輔助實體經濟發展的角色,但現在這種支配地位發生了顛倒,金融市場依據自身的邏輯和規律運行,實體經濟不得不適應虛擬經濟發展的運行規律。盧卡斯,門克霍夫等總結了三類分離假說,進一步拓展了對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分離現象的認識,具體如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市場具有內在不穩定性及獨立信用擴張能力,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部門分離是金融發展的必然。這種分析思路較接近于凱恩斯主義的假設,將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看作是必然的。Strange(1986)引用Minsky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從金融市場不穩定性角度分析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的必然性。Chick(1993)通過對銀行發展階段進行劃分,認為信用擴張促使金融業與實體經濟日益分離。Schulmeister(1996)通過分析日益增長的政府貸款及相對下降的私人投資現象,認為債務上增加的利息支出必須由相對減少的實物資本及公司利潤彌補,從而產生了利息與利潤的分離。
第二種觀點認為,金融部門應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趨勢對實體經濟具有根本性破壞作用。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有Tobin(1984)、Schlesinger(1987)、Ehrlicher(1989)、Hesse等(1994)、Filc(1996)以及Emunds(1996)等。其中Tobin(1984)著重從金融市場中的短期投機行為進行分析,在《關于金融系統的效率》一文中,通過分析信息套利效率、基本價值效率、完全保險效率及功能效率,認為金融部門逐漸關注存貨與交易量,持續的交易和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金融市場吸引了短期投資者,大量的投機行為扭曲了價格并引起了負面的外部效應。Schlesinger(1987)通過分析企業融資行為改變的動因,認為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金融上層建筑出現不成比例的增長。Emunds(1997)認為,由于“羊群效應”及“權益要求”的外生增加促使投資者興趣轉向金融資產,從而使有限的金融資源以限制實物資產投資的形式被金融部門吸收,最終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由此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會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破壞。
第三種觀點介于以上兩者之間,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一種伴生現象,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壞性,但破壞性程度取決于政府的政策選擇。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有Tietmeyer(1995)、Stottner(1997)及Borio等(1994)等。其中Stottner(1997)總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的情況,主要從價格泡沫引致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角度進行分析,并認為如果存在絕對支配,投機者們可能更為富有,但實體經濟卻可能遭受嚴重損失,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部門的投機破壞了其賴以存在的實體經濟基礎;相反,在不存在絕對支配的情況下,因價格泡沫導致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存在一定極限而不可能無限擴張。Borio等(1994)通過對資產價格膨脹進行分析,解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現象,其通過對13個工業化國家1970-1992年間資產價格變化的分析,認為資產價格與實物資產價格的脫離主要源于解除管制導致的信用擴張。
Sachs(2004)研究認為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兩者的發展逐漸背離,在宏觀經濟體系內,實體經濟處于首要位置,其次是金融。Krippner(2005)提出金融化是通過金融渠道而非貿
易和商品生產渠道的一種積累模式,并利用數據分析驗證美國經濟正深入地進入金融化發展模式。Crochane(2005,2006)利用時間序列及橫截面數據,通過建立以股票溢價和消費為基礎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間關系,并認為金融市場回報率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
Jacobson等(2005)從宏觀及微觀角度具體分析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實證分析認為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問具有聯動效應,宏觀經濟政策變動對金融市場波動會造成直觀影響,而金融市場的深化發展對實體經濟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沖擊效應。Hudson(2008)分析二十世紀以來多次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探索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問的關系,認為虛擬經濟的發展規模需與實體經濟發展規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圍內,在該范圍內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需防范超出該范圍而引發的危機。Gregoriou等(2009)運用ARCH模型,利用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數據分析美國股市回報與實體經濟間的關系,結果顯示股市波動情況能較直觀反饋實體經濟變動狀況,并對金融部門決策產生影響,進而進一步影響到消費及短期內實際貨幣供應量情況,并認為消費在短期及長期內都是相較于股市回報更為敏感的經濟變量。
二、國內研究
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國內學者紛紛展開了對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的相關研究,主要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理論模型的構建與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及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理論模型的構建與分析
劉駿民(1998)給出一個加入證券交易的新貨幣公式,進一步說明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分流向兩個市場即代表實體經濟的產品市場及代表虛擬經濟的證券市場。劉駿民(2003)指出,從歷史發展角度看,虛擬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實體經濟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具有相互作用關系。
劉駿民和伍超明(2004)通過構建貨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三部門關系模型,推導出貨幣量增長率是實體經濟增長率和虛擬經濟增長率的函數,通過對虛擬資產收益率和實物資產收益率的差異分析,描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經常性背離關系。伍超明(2004)認為世界經濟虛擬化的趨勢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成為一種常態,由于貨幣循環流模型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資金流量占比和其規模之比不能保證保持相等狀態,虛擬經濟在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消極影響。近年其他學者的研究如表l所示。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
李寶偉等(2002)提出資產定價的微觀基礎是分析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關聯的重要途徑。彭衛民等(2002)認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虛擬經濟獨立于實體經濟之外有自己獨特的運動規律,以及虛擬資本中的長期資本會以某種方式與產業資本融合。劉東(2003)認為實體經濟良性運轉將有力支撐虛擬經濟發展,虛擬經濟的穩定性最終以虛擬資本是否能夠轉化為真實的社會財富為基礎,虛擬經濟發展需與實體經濟發展保持協調關系。
劉霞輝(2004)利用資源轉換概率模型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并認為從長期經濟增長趨勢來看,任何一方面的偏離均對增長無益;從短期看,任何投資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觀經濟大幅波動。劉金全(2004)通過相關定量研究,進一步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在規模與活性上的相互作用,認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而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具有顯著的反饋影響。
王國忠等(2005)利用1919-2004年的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實證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關性的時變特征,驗證了經濟虛擬化后虛擬經濟作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的經濟系統的獨立性特征。馬衛鋒等(2005)利用我國27個省市區1978-2002年的面板數據研究表明,我國金融系統對實體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通過投資總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徑實現。周業安等(2005)在國外學者現有研究基礎上構造我國金融市場化指數并將其引入標準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模型中,發現我國金融市場化進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響實體經濟增長,但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呈相反關系。近年其他學者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危機
國內一些研究認為需防范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實體經濟發展形成泡沫經濟,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關系的研究,不能只關注虛擬經濟引發泡沫經濟這一負面影響,需進一步研究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間的更深層次關系。劉駿民(1998)認為,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存在密切關系,但二者不能等同起來,泡沫經濟是虛擬資產價格膨脹的結果。陳文玲(1998)認為,當虛擬經濟脫離實物經濟過度膨脹時,形成了虛擬經濟的經濟泡沫;但把虛擬經濟等同于泡沫經濟并不確切,只有過度虛擬部分形成經濟泡沫,并認為決不能抑制虛擬經濟的發展。李曉西等(2000)在分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聯過程中,引入泡沫經濟形態的中介作用,認為泡沫經濟主要體現為產品名義價格與基礎價格的嚴重偏離,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與實體經濟嚴重脫離的結果。近年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總結如表3所示。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國外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文獻較少,側重于研究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發展間的關系,貢獻在于:(1)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的原因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奠定基礎。(2)從經濟發展的宏微觀層面具體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相關理論已較成熟,應用的具體實證方法對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此外,國外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在:(1)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定量研究較少,關于應用何種計量方法判斷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狀況尚未有統一定論。(2)對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的原因提出了背離假說,缺乏應用于實際經濟分析的有利論證等。
國內學者關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研究主要從二十世紀末東南亞金融危機開始,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理論模型的構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以及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等方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了具體研究。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這一命題的研究貢獻在于:(1)探析了虛擬經濟這一命題的研究意義,并指出了虛擬經濟命題需要研究的內容,構建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的理論框架。(2)構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相關理論模型,并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對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定量分析。(3)對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如何導致泡沫經濟、金融危機發生等內容進行了理論分析,進一步豐富了虛擬經濟命題的研究內容,對深入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具有借鑒意義。
然而,國內學者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這一命題的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及需進一步研究的方向:(1)對“虛擬經濟”的內涵尚無統一概念,且對虛擬經濟定義界定的不同,學者的研究范疇亦不同,從而對虛擬經濟發展的認知不同。(2)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度測算可借鑒的研究很少,在協同學理論基礎上,需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探索較優的協調度測算模型,展開對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度測算的研究。(3)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效應,尚需借助相關定量分析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詳細刻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效應情況,針對我國經濟實際的具體研究,判斷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狀況,并理出非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4)已有一些學者研究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但對于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系統、實體經濟系統各層面的影響仍需細化分析。(5)一些學者提出了對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泡沫膨脹率的測算模型,但基本停留于理論推導方面,模型的實際可操作性低,且未應用于具體測算我國虛擬經濟發展的泡沫膨脹率。(6)對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預警方面的分析,應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構建的預警系統不同,實際應用效果及對背離情況的解釋不同,尚需探尋更優的虛擬經濟過度背離實體經濟的預警系統研究方法,提高預警系統對經濟發展情況的解釋能力。
摘要: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發展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虛擬經濟的支持。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落后的虛擬經濟會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而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又會引發泡沫經濟導致金融危機,阻礙實體經濟發展。
關鍵詞: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經濟虛擬化;泡沫經濟
一、對虛擬經濟概念的界定
國外對虛擬經濟的界定大體有三種范疇。(1)用Fictitious Economy 來表述,是指股票、債券、期權、期貨等虛擬資本的持有和交易;(2)用Virtual Economy來表述,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所進行的經濟活動,也稱信息經濟或數字經濟;(3)用Visual Economy來表述,是指采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建立經濟模型對實際經濟運行過程進行的模擬。目前國內學者對虛擬經濟的界定大都屬于第一種范疇,大致可以歸結為三種觀點:(1)“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成思危,2002)。這一虛擬的經濟系統的構成可以比喻為:虛擬經濟的產品就是各種金融工具――股票、債券、期貨、期權及各種金融衍生產品,虛擬經濟的工廠就是各種金融機構,虛擬經濟的交換場所就是各種金融市場。(2)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的價格系統,是觀念支撐的價格體系(劉駿民,2003)。(3)虛擬經濟就是金融(李揚,2003)。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們認為,金融是虛擬經濟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作者認為,第一種范疇更為合理。該概念反映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活動的共同之處:追求價值增值。同時又揭示了虛擬經濟價值增值的特點。第二種觀點沒有體現出虛擬經濟活動的本質屬性。第三種觀點雖然反映了金融是虛擬經濟運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但虛擬經濟并不等同于金融,金融中的許多活動的價值增值過程是直接參與了實體經濟的運作的,其增值過程并不是“虛擬”的。基于以上分析,對虛擬經濟作如下定義:虛擬經濟是以金融系統(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為主要依托,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的一種虛擬資本獨立化運動和價格決定的經濟形態。其本質內涵是虛擬資本以增殖為目的進行獨立化運動的權益交易。
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分析
(一)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相對獨立的兩個經濟范疇,二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決定虛擬經濟,同時,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有反作用。
1.從起源的角度看,虛擬經濟產生源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商品經濟的運行規律都隱藏在商品中。因此,分析虛擬經濟也應從剖析商品開始。通過剖析可知,能夠虛擬化的只能是商品的價值形式。用貨幣表示的商品價值形式即價格是其后一切價值符號的根源,同時也是以虛擬資本為代表的價值符號的根本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伴隨著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資本市場的產生與發展,“每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入是不是由資本生出。貨幣收入首先轉化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產生這種貨幣收入的資本。”(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526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隨著收入的資本化,虛擬資本便產生并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虛擬經濟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2.從經濟運行狀況看,虛擬經濟運行狀況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如果實體經濟運行狀況良好,則虛擬經濟必然茁壯成長;反之,假如宏觀經濟不景氣、微觀經濟缺乏活力、結構失調等因素使實體經濟出了問題,那么虛擬經濟最終必然萎縮。
3.從發展的角度看,虛擬經濟發展的規模與程度取決于實體經濟的規模與程度。作為虛擬經濟載體的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是實體經濟中經濟主體根據實體經濟中資金的需要而發行的,因而發行的規模是由實體經濟決定的。有價證券的發行制約著證券二級市場的交易規模。盡管虛擬資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與實體經濟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因而也取決于實體經濟的規模與需要。
(二)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雙重影響
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適應實體經濟的需要而產生,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可能制約實體經濟的發展,使國民經濟發生動蕩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加。
1.積極影響。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產生和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一,虛擬經濟可以看成是實體經濟的貨幣蓄水池,它既可以吸收大量的實體經濟的過剩資金,也可以補充實體經濟流動性的不足,從而化解實體經濟的物價不穩定的壓力。資金是實體經濟的“血液”。虛擬經濟以其高流動性和高獲利性吸引著大量暫時閑置和零散的資本投入到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虛擬資本上,沉淀資本由此投入到實體經濟中,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需要。而虛擬資本的便利流動性, 加速了貨幣資金的周轉、轉移和結算的速度, 也提高了實體經濟運行的效率。由于金融市場上融資渠道拓寬、融資技術提高、融資方式靈活、融資成本下降,可以在時間、數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同時滿足生產者的要求,使儲蓄和投資在數量上和時間上都進了一大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融資支持,加速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二,虛擬經濟提供了分散經營風險的工具,降低交易成本。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使個體風險趨于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實體經濟的風險。如經營者可以采用發行股票的方式將經營風險分散到各個投資者身上;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套期保值和轉移風險;虛擬資本的多樣性、可轉換性和高流動性又使企業能夠以比較低的風險成本實現實物資本存量的累積。
第三, 虛擬經濟可以通過財富效應使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增加。股市上漲等造成的財富效應能夠有效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推動實體經濟增長。此外,金融市場的活躍,也會帶動企業投資需求的增加。由此,虛擬經濟從兩個方面給實體經濟提供強勁的需求拉動力,并通過擴大的乘數效應拉動實體經濟增長。
第四,虛擬經濟可以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升級。通過股票等有價證券,能夠使社會資本迅速從效益低的領域流向效益高的領域、從效益差的企業轉向效益好的企業,并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不斷地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和重組。這樣,虛擬經濟對資金的配置效應增強從而引導實體經濟對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虛擬經濟活動可以對企業形成一種壓力,使資金和社會資源得到優化組合,形成合理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以至產業結構,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協調和健康發展,提高整個實體經濟效益水平。
2.消極影響。虛擬經濟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虛擬經濟的超前發展,會引發泡沫經濟,而泡沫經濟破裂又會引致金融危機,阻礙實體經濟發展。
(1)虛擬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不確定性和投機風險性。虛擬貨幣一旦以膨脹的信用化形態進入生產或流通領域,虛擬經濟就滲入了實體經濟,并形成了兩者之間的互動。這一互動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2)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時,會阻礙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降低資源利用率。(3)虛擬經濟的過度擴張會引發泡沫經濟,導致對實體經濟的巨大破壞。(4)虛擬經濟的跨國擴張嚴重危及世界經濟安全,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實體經濟造成巨大沖擊。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業務國際化、自由化,使國際資本流動急劇增長和快速擴張。特別是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以各種對沖基金為主的國際投機資本也應運而生,嚴重威脅全球金融安全。
三、正確認識和處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
1.充分認識適度發展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正確認識和對待虛擬資本、虛擬經濟,不能因為它們有可能產生泡沫經濟或導致金融動蕩而限制其發展。應該認識到,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意味著經濟形態的多樣性和高級化。
2.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演變成泡沫經濟對實體經濟產生消極影響。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的關系,把握好虛擬經濟發展的“度”,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泡沫經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機雖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導火線,但實體經濟的內在失衡才是導致泡沫經濟的根本原因。投機是泡沫破裂乃至引發金融危機的催化劑,是外在原因;而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和泡沫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出現問題才是內在的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打牢實體經濟的基礎,把握好虛擬經濟發展的“度”,使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3.注意防范和控制中國經濟的泡沫風險,抓緊化解已形成的過度經濟泡沫。中國實體經濟運行的泡沫風險主要有: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和國有企業較大面積虧損造成的泡沫。集中反映在銀行的巨額不良貸款上。
4.建立經濟預警系統,增強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場法規,加強金融監管。為了使虛擬經濟更好為實體經濟服務,防止泡沫經濟的產生,應加強對虛擬經濟運行的監控,控制其與實體經濟的偏離度,使虛擬經濟形成的資產、交易量與實體經濟的對應從發散變為收斂,促進與實體經濟運行的良性互動。
摘 要:就目前國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式而言,對于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的研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一個重要問題,只有清楚的了解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前進,積極發揮經濟形勢中的優勢作用,避免兩者之間的相互削減作用,這對于國內的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關系研究 虛擬經濟 實體經濟
就目前的經濟局勢而言,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時代,逐漸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存的局面所替代,形成了一個兩種之間共存的新經濟局勢,并且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共同發展的機遇,同時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經濟競爭局勢,只有清楚的了解到目前經濟局勢之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作用,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與缺點,才能夠良好的利用當前經濟局面,維護經濟局勢的良好發展,將優勢作用發揮極致,形成國內經濟良好的環境。
近幾年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之中,實體經濟的發展受到虛擬經濟發展的一定影響,只有正確認識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才能夠正確促進目前經濟發展環境中的良好的發展前景,削弱或者清除對于經濟發展中制約作用,在經濟發展中,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聯系最緊密,雖然兩者之間也有互相限制發展的條件,只要能夠正確兩者之間的經濟發展局勢,就能夠正確發揮良好的互助作用,為經濟的發展做出進一步的努力。
一、就目前經濟體系之中,虛擬與實體經濟之間的優勢作用展開討論
1.對于目前經濟體系之中,虛擬經濟的存在局面是對于資金的共同運用,為經濟發展中的資金局勢形成良好的重新分配,在馬克思的理論之中就曾經對于虛擬經濟有過這樣的推斷,如果只能依靠時間作為資金積累的唯一方式,等到某個經濟累積到能夠修造鐵路運輸的時候,就可能要無限期的等下去,可是,如果能夠以集中資金的方式,對于修建鐵路運輸的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達到,這種時間上的區別是體現在經濟擁有形勢以及利用方式上的。通過一定的經濟手段,將資金體系中細碎的經濟資源共同利用,不僅能夠為實體經濟所用,而且能夠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保證,滿足與實體經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虛擬經濟中通過不同的經濟手段以及經濟發展利用方式,實現多種多樣的虛擬經濟規模,不僅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良好的資金保障,同時對于經濟體系中的各個方面形成良好的促進,實現各個方面的經濟利益共得。
2.就目前的經濟體系發展之中的虛擬經濟而言,降低了在經濟發展之中的分配經濟危險度,同時削弱了資金發展中的交易難度,能夠擁有這樣的優勢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就是能夠為經濟形勢利用的多樣化的資金選擇方式,這樣是能夠降低資金的運作危險的,在目前的實體經濟運營過程中,可以利用多種虛擬經濟手段,發揮經濟發展中的優勢作用,以靈活的經濟資源利用方式,在多樣的經濟發展途徑之中,實體經濟尋找到利用虛擬經濟逃避資金風險的優勢途徑。其次就是對于資金途徑的多樣化而言,只有高效率的資金流轉方式,在能夠將危險的資金運轉方式逐漸轉變為比較可靠的資金運用方式。目前的市場體系之中,資金擁有者可以選擇的經濟手段比較多,可以通過債券等方式實現資金的安全的增長手段,同時也能避免資金運營中的危險因素,通過不斷的運用虛擬經濟的方法,增長的經濟環境中的資金運營速度,通過一段時間內的循環,不僅能夠取得經濟利益,同時也能夠避免經濟風險,實現穩定的經濟資源增長,這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提升經濟利用效率。
3.在經濟體系之中,虛擬經濟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經濟手段,增加資金的運轉速度,拉動內需的前提下,增加經濟流通作用,促進經濟運營中的相互促進,這是對于實體經濟的良好發展的拉動作用。對于資金的數目變化過程之中,在一致的條件之下,將資金的需求引起足夠的變化,這不僅能夠刺激資金的擁有者對于資金實現良好的流通效果,同時也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增加資金擁有者的資金擁有數量,在拉動資金擁有者內在經濟運轉渴望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作用。
二、就目前的經濟系統而言,虛擬經濟也有限制實體經濟發展作用
1.經濟虛擬化的過度發展會直接威脅到現實經濟的發展,從傳統的實體經濟而言銀行無異是最大的實體經濟支持者,在建設和發展方面都具備極高的價值,隨著信用貨幣的發展這類銀行的實體經濟發展也受到了制約,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泡沫的威脅下已經走進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一味的放任虛擬經濟過度發展只會導致國家社會的經濟主體發生偏移,從原本的穩定發展走進一個相對看似美好的經濟發展誤區,最終導致的還將是資產化社會和針對中國社會經濟導致的金融危機。
2.虛擬經濟的擴張會導致泡沫經濟的形成,從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資本市場會產生泡沫,從根本上說與進人資本市場的虛擬資本的價值決定機制相關。馬克思說過:“它們的市場價值,在現實資本的價值不發生變化(即使它的價值已增值)時,會和它們的名義價值具有不同的決定方法。”泡沫經濟的形成是由虛擬資本價格膨脹所拉動的。從證券市場來看,在信用關系高度膨脹的情況下,虛擬經濟極有可能脫離實體經濟的需要而大規模發展,當虛擬經濟的單獨擴張超過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度時,甚至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
3.各種投機獲利行為的產生,降低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虛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各種投機獲利的可能,而投機行為和炒作活動的過度,必然會減少進人實體經濟的資金,降低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關于證券市場的投機性,馬克思曾說:“這種證券的市場價值部分地有投機的性質,因為它不是由現實的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預先計算的收人決定的。”可見,虛擬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導致各種投機活動的產生。
三、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只有良好的利用虛擬經濟對于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在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保障的基礎上,同時也為經濟環境中的資金流通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實現經濟資源的良好分配效果,避免在虛擬經濟中出現制約實體經濟的因素,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系統而言,多種經濟發展因素共同發展,曾經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逐漸被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所替代,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共同發展的機遇,同時存在著一定的競爭經濟限制條件,只有清楚的了解到目前經濟局勢的內在作用,在經濟競爭中的優勢與缺點,才能夠良好的利用當前經濟局面,維護經濟發展,促進優勢作用的良好發揮,更好的服務于國內經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