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30 09:13: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淺談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高校歷史教學是通識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歷史教學也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培養人文精神,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高校歷史教學與通識教育和培養人文精神的關系,討論通過高校歷史教學加強通識教育并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歷史教學;通識教育;人文精神
前言
“專才”與“通才”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許多偉大的人物同時精通數理化和史地生。多才多藝不僅不會抹殺專業的光環,反而會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加深專業知識的學習。高校歷史教學應兼顧通識教育并闡述人文精神,這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
一、高校歷史教學與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思想不論是在古老的中國教育模式上還是西方教育模式上都很早出現過。對于當代中國的教育模式而言,過分強調以分數衡量學習成績,造成了學校、學生甚至全社會的功利思想越來越強烈。歷史教育與人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歷史教育也是高校通識教育至關重要的一環。
1.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可以從“通”和“識”兩個方面理解,“通”即“精通”,博聞廣記,通知古今,強調的是知識淵博,知識面廣;“識”是“見識”,見多識廣,卓爾不群,強調的是χ識的靈活運用。相對于當前教育模式中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的現象和教育與實踐脫節,許多學生“高分低能”的現實,通識教育無疑是一劑補救良方。
通識教育從本質而言是一種不強調專業知識的教育,從內涵上而言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主旨而言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與非凡的社會觀和價值觀,從教學手段上而言可以分為類似哈佛教育中的專門設立多種體現通識教育內容的課程的方式和開設一定內容的必修課或者僅僅開設一定內容的選修課三種方式。
2.高校歷史教學是通識教育的基石
歷史與現實是高度融合的。高校的歷史教學不僅強調牢記史實更要強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觀點正確分析歷史事件,全面理解歷史人物。高校歷史教學從內容上符合通識教育所強調的博聞廣記與真知灼見的要求。
當然,并不是在高校開展歷史教學就等同于開展了通識教育。從根本性質而言,高校的歷史教學還是一個學科的教育,當今高校的歷史教學依然會強調本學科內的教學成果,學生理解、認識歷史也不等同于學生能夠將歷史知識靈活運用到為人處世和學習、工作中來。但是,不論從什么樣的角度來分析,高校歷史教學給了學生更多更廣的歷史知識和多維度的分析問題的方式,高校歷史教學不失為通識教育的基石。
二、歷史教育與人文精神
歷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材料,歷史教育也是通識教育的根基。通識教育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文精神,但是,通識教育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本身,通識教育強調的是“通”與“識”的能力,人文教育則強調在“通”和“識”的認知能力之上形成“以人為本”的判斷和表現能力。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教育基礎上形成的精神文化。
1.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以“人”為根本,以“文”為升華,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從人本觀念、個人觀念和自由觀念三個方面理解。人本觀念就是以人為本的觀念,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建國初期宣傳的“某某某舍身救國家財產”的觀念,現代的人本觀念強調的是“財產有價,生命無價”;個人觀念強調的就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同時,人是社會性的,強調個人觀念必須要有社會性的限制,因此,現階段完美的個人觀念是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自由觀念同樣具有社會性,自由包括身體的自由和心靈的自由,但是不論什么樣的自由都要受到社會性的約束,因此,現階段的自由觀念就是,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個體自由。
2.歷史教育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積極作用
如前所述,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此同時,人文精神也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精神文化,歷史教育本身所涉及的人文教育并不多,但是,歷史教育對于人文教育意義非凡,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了解領悟人文精神的重大意義,通過學習歷史領悟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并用人文精神要求指導自己的言行。
三、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的途徑
高校歷史教學為通識教育提供了堅實的認知基礎和理解方式基礎,也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們的高校教育畢竟滲透了太多的功利思想,當今的社會也在追求著“多快好省”地實現物質層面上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相對于這樣的現實而言,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與人文教育任重而道遠。
1.在高校歷史教學中滲透通識教育的觀念和方法
通識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是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卻是在近現代才形成的,通識教育的方法一經形成就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觀念有助于提高高校歷史教學的教學質量,拓寬高校歷史教學的視野。于此同時,通識教育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學生拓寬視野,提高認識,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通識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也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2.改進教學實踐,淡化功利模式
教學實踐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當今的教學實踐過多地滲入了功利思想,簡化實踐環節,注重實踐結果使得高校教學的大部分教學實踐流于形式。通識教育與人文精神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只有改善當今教學實踐模式,淡化功利模式才能真正實現通識教育并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四、結語
照銅鏡可以正外表,對照人可以明事理,參考歷史則可以探知時代興衰,高校歷史教育正是為了讓學生懂知識,知得失與興衰,但是,懂知識與明道理、通人文并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半部論語”可以很快讀完,“感知天下”則是人生經驗與個人修為的體現,高校的歷史教學應為通識教育打下基礎,通識教育更因為學生形成人文精神奠定基礎。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對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大學階段的歷史教育目標在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因為人文素質會對每個學生未來的人生形成較大的影響。本文首先對我們國家大學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繼而分析了對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關鍵詞]大學;歷史教育;人文精神;反思;重建
當代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危機以及社會問題的根源就是人民大眾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嚴重缺失。一個國家的人民在人文素質方面的層次將會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形成很大的影響。如果人們的人文素質偏低,將會導致精神文明跟物質文明之間出現脫節的現象,讓人們變成道德缺失的經濟動物,危機到社會的發展。在大學教育當中,人文教育是核心,也是其靈魂所在。歷史學科教育能夠利用各種形式對人們加以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從而提升人們的人文素質,繼而實現對社會和諧發展的促進。現代大學教育理念的確立,能夠有效地促進人文精神的傳承,成為了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1 我們國家大學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中出現的問題
在近現代,我們國家的大學教育將人文教育當成了教育工作的核心。我國的高等教育是在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中,形成了科學救國的動機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洋務運動的初期所設立的學堂當中,給學生傳授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將抵御外敵作為目的的科學教育,對于人文精神的教育從大學剛誕生的階段就被科學教育所遮掩。而在后來的社會發展進程當中,科技革命所帶來的成果給社會帶來了非常多的物質財富,讓人們對于科學技術更加的崇拜,繼而使得人文精神更加的受到冷落。人們為了實現自己欲望的滿足,更多的考慮怎樣去改造自然給人們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利益,極少重視對人們心性的完善。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人們價值觀逐漸扭曲,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逐漸將人們的思想領域占據,人們只是將財富的創造為根本目的,對現象本身加以無限的關注,卻將現象的本質拋在一邊。這樣就使得學校的教育完全成為了科技教學的天堂,無法顧及教書育人的真正目標,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精神逐漸被淡化,繼而導致人們在價值信仰和道德方面危機的呈現。
二十世紀中期,一些發達國家逐漸意識到了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失衡所造成的危害。那個時候的中國卻還在學習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使得我國的大多數高校轉變成為了只具備單一學科的理工院校,各個學科之間所存在的聯系被人為的隔離開來。這樣的情況致使教育活動只能培養出兩種人:只對科學技術加以掌握,靈魂卻極其蒼白的人,亦或是不懂科技,只會空談人文的人。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就更嚴重的在人們的觀念上形成了“科技萬能”的誤區,只注重科學教育的思想漸漸強化,這就使得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養被逐步的淡化。
在我國的中學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教育基本上都處于形同虛設的狀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絕大部分中學生的思想中是一片空白的。中學階段的這種情況也發映出了大學階段的歷史教育也不容樂觀,各級院校逐步將歷史教學活動加以不斷的壓縮。很多大學中政治教育和中文等相關的文科專業中,在他們必修課的設置中已經很難見到歷史學科的影子,而選修課的狀況也基本如此。只有在一些全校的素質課當中才會設置一些關于歷史的課程,不過教學的效果卻微乎其微。現在的大學教育當中,如果學生不再攻讀歷史類的專業,那么基本上今后就不再會接觸到關于歷史的課程,很多在中學階段歷史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到了大學之后,也都將它們慢慢的淡忘,這就是很多當代大學生的實際狀況。
2 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
如果一個民族擁有一些關注于未來的人,那么這個民族才能得到長期的發展,而如果人們都只是關注于當下,這個民族將沒有未來。在歷史教育逐漸被人們所摒棄,人文精神逐漸衰敗的今天,對歷史教育加以重新組建,逐漸將喪失的人文精神傳統找回,給國家培養出具有長遠眼光的綜合型人才,應該是當下大學教育階段所應該具備的核心使命。
大學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重建的一個前提就是對大學教育理念的樹立。教育真正應該面對的應該是靈魂,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人文精神逐漸將受教育人員心靈上的潛力加以激發,讓受教育人員能夠具備完整的夢想、人格和對未來的追求。而對大學教育人文精神構建最為有效的途徑就是對歷史學科教育的強化。
大學歷史學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從而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而歷史教育所蘊含的本質是針對學生,去發展他們更為健全的人格,在傳統的教育模式當中,教育工作者往往不太習慣以教育心理學的層次去對人格培養的目標加以設定,也不會注重以社會環境的角度對人格的教育所具備的價值加以界定。歷史學科教育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以及個體發展的功能,其蘊含的社會功能把教育當作促進社會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發展的一種工具,而對于個體發展的功能主要關注將人當做核心,將歷史的教育過程當成對人加以培養的過程。
大學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從價值角度上來說是要讓全部參與教育的人員充分的認識到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所呈現出的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而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說,也一定要加強在人文方面課程的設置,讓它成為大學教育中的核心課程。目前,我國大學正在逐漸促進人文教育跟科學教育之間的相互融合,這也就成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點。科學教育主要是將求真作為核心,而人文教育卻是將求善作為其根本,科學是一個國家的立世之基,而人文精神卻是每個國民的為人之本。
大學階段的培養目標應該包含幾個方面:①在宏觀層面上重視對文理的滲透,而在人才的培養上則要給學生們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和權力;②依照每個大學不同的定位來對學生的發展加以側重化,實現文理科之間在高等教育中的整合;③盡力去加設關于人文歷史方面知識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享受到自由教育的良好氛圍,對學生們加以啟發,讓他們能夠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意義加以深層次的感受和理解,繼而激發出他們更為高尚的人格,促進自我完善的同時以更好的姿態去服務全社會。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以往社會發展忽視歷史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狀況我們要加以正視,在當下,要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校積極創設關于歷史教育的相關課程,逐漸提升國民的人文精神建設,繼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備更為高尚人格的綜合型人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對學生的人格養成與文化熏陶起著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國家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的歷史課程的教育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歷史正義感、熱愛和平的觀念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這些規定體現了歷史課程的公民教育價值。歷史教育的最大價值在于其社會價值,最突出的作用體現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怎樣發揮歷史教育的作用呢?應在歷史教育中重視滲透人文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質,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進而適應人生和社會的挑戰,適應生活。
一、感知歷史
首先,通過“感知歷史”來感知我們身邊的社會,尤其是社會的發展,體驗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在根據新課標編制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教學中,我根據本冊第5課《和同為一家》的課文內容,安排了歷史活動課《歷史劇―文成公主入藏》。學生通過自行編演《文成公主入藏》,形象地再現了歷史情景,加深了唐朝和吐蕃所代表的漢藏兩族人民間世代友好的情感體驗,提高了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其次,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景點、博物館等。如在講了八年級歷史《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的內容之后,利用五四青年節前后的時間帶領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北省樂亭縣“紀念館”和“故居”參觀訪問,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的了解,感受大釗精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歷史在今天的存在,理解歷史對于今天的意義,從而建立對社會的正確認識。
二、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關懷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育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歷史教育主要是以人及人類社會及其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一切以人的存在為基礎。必須以人為本,這是尊重生命的出發點。其次,歷史課程中有大量關愛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如中國歷史中的《輝煌的隋唐文化》一課中講到隋唐之際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醫德高尚,醫術高明,以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在百歲高齡的時候,完成了《千金翼方》一書。他的醫學著作之所以要以“千金”命名,是因為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此外,還有世界歷史中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等。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我們歌頌贊美關愛和尊重生命的行為,鞭撻批判對生命的踐踏和侮辱,使學生樹立對生命的正確意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三、對不同意見和觀念的尊重和包容
人文性是對人及人類社會的關注,而人和人類社會是復雜多樣的,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觀念和文化,是歷史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也是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其原因有二:其一,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為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和角度的不同,對同一歷史認識客體所得出的看法和結論也可能不同,除處理一些特定內容(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等)沒有爭議外,大部分的歷史研究和學習內容存在不同程度的爭議。隨著思想的活躍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學生學會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看法的情況,在歷史教育中經常會出現,這正是歷史課程的魅力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向學生展示歷史學科的包容性,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其二歷史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還包含其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具有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學習全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尊重不同的觀念和文化,是歷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歷史課程標準規定歷史課程要使學生“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共溶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他們創造的文明成就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態度”。通過世界現代史的學習,學生應學會“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理解和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增強國際意識,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吸納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了解當代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和復雜性,樹立憂患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志為促進人類進步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中,我們會學習到中國國內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寬廣;在世界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更能體驗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理解不同的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世界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有些方面與我們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差異很大,但我們必須學會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并汲取其優秀的東西為我們所用。
四、充分發掘歷史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素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歷史課以其豐富的內容、博大精深的內涵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情感、人格等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歷史教育是最能啟發學生思考的。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間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以及中國近現代的重要歷史人物孫中山、和鄧小平等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而不懈努力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啟迪學生的思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總之,中學歷史課程具有很多充滿教育價值的人文精神素材,教師應進一步發掘,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適時、適度地點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五、歷史教學課上營造和諧、平等和民主的課堂氣氛
歷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師生觀,要求歷史教師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民主平等的和諧育人氛圍,創造寬松、協調的育人環境,從而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允許學生大膽設想、質疑,允許不同觀點、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使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