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21:0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技術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從經濟危機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之后,全國各地都在為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問題而出謀劃策。從2008年年末開始,江西、湖北、四川等農民工密集地區都出現了由政府組織的面向農民工的網絡招聘和免費學電腦現象。
雖然從短期來看,這對幫助農民工再就業所能起到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畢竟邁出了象征性的一大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民工群體就業、培訓的意義不言而喻:從短期來說,關系到這次經濟危機所引發的就業和社會穩定問題的解決,從大的方面來說,關系到國家的農村產業升級,以及我國農村改革的成敗。
細看如今的教育信息化市場,可謂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公共教育以外的面向青少年和中高端職業群體的教育培訓開展得如火如荼,信息技術在這其中的應用也非常普及;但與此同時,真正需要信息技術來產業化的領域,也就是面對農民工、城市基層勞動者、下崗職工的職業教育信息化領域,卻相對冷淡得多。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指出,我國農民工信息化問題涉及的人口可達到5億,但目前采用網絡形式“上網找工作”的農民工僅僅占到農民工總數的10%左右。可以想象這是多大龐大的一個信息技術消費群體,其中等待挖掘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為什么現實的需求與市場的發育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誠然,包括農民工人群在內的基層勞動者缺乏支付力是最關鍵性的因素,他們買不起電腦,也花不起學費。缺乏消費能力,就很難吸引網絡招聘、培訓機構的注意,整個農民工信息技術職業培訓市場就很難產業化。
因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誰應該為農民工的信息技術職業教育買單?
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類似一些以農民工為服務對象的網站。比如,“西陸勞務電子商務平臺”就是這樣一家基于電視媒體、電話和互聯網手段搭建的中介平臺,主要提供提供就業信息與勞務轉移服務。到2008年10月底,該平臺累計收到了30萬個農民工的求職需求,為農民工們提供就業指導,成功為3.5萬個找工作困難的農民工找到了適合的工作。
但這只是一個個案。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農民工學電腦現象,依然是由政府或者政府下面的官辦機構(教育部、農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勞動保障部等部委)牽頭組織為主,用人企業或其他力量很少參與進來。
政府當然應該在這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只靠政府力量是不行的,農民工的信息技術教育培訓要真正形成大規模,還需要市場的推動,形成產業化,才能有持續不斷的原動力。
雖然過去對“教育產業化”充溢批評之聲,但事實上相比其他教育領域,農民工的信息技術培訓才是真正需要產業化的。
【關鍵詞】教師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一、國外教育信息化發展概述
國外教育信息化經歷兩大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普及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時間集中在1999-2000年期間。加拿大于1993年啟動“校園網”(schoolNet)建設工程,1999年成功地把當時的16500個中小學校、3400個公共圖書館、467個少數民族學校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使加拿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所有學校都連網的國家。而且,在2001年3月31日之前把全部學校的教室也連接起來,讓所有加拿大學生都能享用信息高速公路。韓國2000年完成了第一階段普及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美國2000年接入互聯網的學校所占百分比為98%。第二階段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推廣應用。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基礎設施為教育教學服務,各國教育信息化重點轉向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上。幾個比較集中、突出的特點是:
(一)提供良好的培訓環境。蘇格蘭為教師提供學校和家庭的信息應用環境、技術咨詢、教學策略支持等;韓國教育人力資源部舉辦的培訓活動、市道教育廳培訓活動、本校內的培訓活動;加拿大利用技術來教技術,用網上論壇提供討論支持;美國在本科教育階段開始教育技術課,建立相應的中小學實習基地。
(二)注重培訓人員的培訓。加拿大對技術人員專項培訓,蘇格蘭對培訓機構中的培訓者進行培訓,研究與設計新的師資培訓策略與方法,以保障培訓的效果,避免人力、資源與時間的浪費;美國提高大學教師運用技術的水平。
(三)注重資源建設。加拿大獎勵優質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韓國為了支持教師教學活動大量開發和普及了教師用課件;美國過課程的重新設計實現技術的無縫整合;蘇格蘭國家學習信息系統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
(四)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加拿大要求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教師提供培訓,在培訓的同時為教師提供利用信息技術的示范,同時要求“整合技術進課程”。美國PT3計劃教師培訓策略提出課程與技術整合。
(五)注重自主學習及交流。美國、新加坡等國外一些經驗與研究表明大規模一刀切的培訓沒有什么效果,應該從問題尋求技術解決方案,給教師充分時間和自由來探索技術,培訓不應僅理解為有組織,有教師的集體活動,而應涵蓋教師一直都會接觸的所有事務。相關部門給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空間,技術咨詢支持,學習資源支持等服務。
二、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概述
相比發達國家,亞洲國家信息化發展滯后,日本到2005年所有中小學連入互聯網。我國教育部2000年發出《關于在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決定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可見在思想觀念上我國政府對教育信息化發展重要性認識得較早,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GDP還不高,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需要走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2012年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同志提到全國尚有約3/4的中小學沒有寬帶接入,兩年內全國總體上要努力實現50%以上的中小學寬帶接入。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還在進程中,但教師培訓從2000年就開始了,教育部師范教育司與美國 Intel公司開展“未來教育”信息技術培訓項目,后又與 TCL集團合作實施“新世紀擁抱數字園丁工程 ”,面向培訓機構的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這兩個項目側重于對受訓者進行信息技術的培訓,忽略了對培訓資源的開發,學習資源的短缺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學習效果。大規模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從2005-2007年間開始的,和國外相比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在信息化基礎環境不完善的條件下率先開展的。
(一)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內容。從文獻中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第一,信息技術的認知、理念、態度、法律道德、思維模式、基礎理論知識;第二,計算機技能、網絡技能、資源建設技能、課程整合應用技能;第三,對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的感知能力、自覺自主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在專業方面自我發展的能力。大部分對教師的培訓和研究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層次,對第三層次的重視程度不夠。信息社會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我國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研究不夠深入,對培訓人員的培訓重視不夠,培訓目標不夠明確,甚至很多培訓人員錯誤地認為教會技術就完成任務,從而導致培訓重技能輕應用。
(二)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從培訓機構的角度分為上級主管部門、高校、科研培訓機構、企業和校本培訓幾種模式;從培訓層次分為領導層、骨干教師、青年教師、中年教師、老年教師等;從培訓方法分為集中面授、網絡、交流研討會、自學、協作學習、競賽、參觀考察、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模式。相比國外培訓,我國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多種多樣。國外大多數也采用分層次培訓、面授、網絡、自學等幾種常見模式。盡管如此,我國很多文獻提到學校教師培訓模式單一的問題,筆者認為是由于在教師大規模培訓的普及階段以集中面授為主,近兩年更多側重基于網絡的培訓模式,還有應用先進的魔燈平臺作為培訓平臺。總之無論用什么模式,培訓過程中經常只采用以上模式中的一兩種,而且培訓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培訓模式沒有很好地相結合,所以讓受訓教師感到單一乏味。
參考文獻
[1] 趙勇,雷靜.國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經驗教訓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05(10).
[2] 王艷玲,茍順明.加拿大教師ICT培訓對策[J].教育信息化(學術版),2006(6).
關鍵詞:信息技術;培訓;模式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師教育教學的若干問題,梳理教師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如何制定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如何進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模式研究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
一、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研究
(一)加強培訓,掌握技能
1.按需開展培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必須與一線教師的需求緊密結合。數學教師,需要選擇幾何畫板、超級畫板等軟件進行培訓。外語教師,需要學習音頻軟件的編輯與處理,學會處理英語方面聽說的信息,并且學會剪輯等。信息教師,需要選擇圖片處理如Photoshop、動畫軟件如Flash、程序設計如VB、機器人等高難度的培訓。物理、化學教師,需要進行實驗平臺軟件的操作與培訓。小學英語、語文教師,需要配樂朗讀,可以教他們音頻軟件、影音編輯軟件如會聲會影等的使用。所有學科教師,使用PPT進行教學較為普遍,但是也進入一個緩慢提升的時期。對于Office2010軟件的內容,也需要再度培訓學習,其中的演示文稿制作可以為課堂教學制作課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搭建學習平臺教育行政部門需要購買一些深入學科的信息技術應用平臺,免費裝配給教師使用。也可以從教育網上下載,如中國教育科研網及各大學的網站,都有很多實用的教學課件。
(二)提高技能,熟練應用
對于下載的課件很多時候是需要進行修改的,以達到在課堂上有效應用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技能。教育培訓部門要對教師進行多媒體課件的剪輯、格式轉換、掃描儀、數碼相機、攝像機的使用、導入與剪輯需要的影片等操作技能進行培訓,讓教師能夠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
(三)數字教學,與時俱進
在數字化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教學圖像、圖形、視頻、音頻、動畫等數字化處理的方法和技巧,結合自己的教學設計,駕馭多種形式的教材,把握各種教材的設計思想、表現特點和手法,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數字化教案。
(四)科研引領,注重發展
結合我區數字化校園建設,進行了兩項科研課題研究,一是省級課題《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研究》,一是長春市課題《長春市數字化學習環境應用研究》,在平等互動的學術氛圍中引發深層次、發散性的思考,帶動全體參與者共同學習與進步。
二、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研究
“能力提升是根本,模式創新是核心”。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合作培養教師的新機制,培養造就一批師德素養良好和業務能力突出的未來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其模式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一)“微培訓”
適合于各個學校自主培訓。這種培訓模式可以節省時間,提高實效。培訓規模小、并且形式靈活。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散時間學習。其內容可以根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問題以及特殊需求制定培訓。分專題分類別,在學期初的計劃中定制培訓內容和時間。
(二)分層培訓
這種培訓模式適合于區級組織的培訓。農村教師和城區教師分層次培訓。這種培訓要求所有教師必須達到信息技術初級、中級水平。要組織教師進行面授,進行新一輪整體培訓,形成一整套有梯度的培訓系統。
(三)分學科培訓
這種培訓模式適合于區級各學科教師。按照學科特點,講授相關軟件,在全體教師學會基本軟件操作之后,針對每個學科的不同需求,要制訂學科培訓計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科培訓,逐步向由教研員引領的網絡教研、網絡研修方向發展。
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思考與對策
(一)理念先行,加大培訓力度
教育部已《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意見》。美國中小學校很少為缺乏教育信息資源而煩惱,教師能把信息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中,能夠學以致用。
(二)抓好常規,推動網絡教研
課堂教學永遠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讓教師感受到生活在信息時代,我們是與時俱進的。教師要在課題研修、自我提升的過程中,積極探索網絡教研,按照計劃進行自我研修及課題研究,提升課堂教學技能,推動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三)樹立典型,打造骨干隊伍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學習、不培訓就意味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下降。不會信息技術,就是新時代的“信息盲”。為此,縣區級教師培訓機構和教研部門作為教師培訓的組織者和引領者,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勇帆.多媒體課件編制工藝及其優化[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8).
[2]智春山.交互式電子白板應用[J].中小學電教,2007(6).
阿城區回民小學王洪濤
此次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我很高興,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沒有什么理由不與時俱進;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這次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培訓,為提高教師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都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加強基本功的新修煉,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才不至于被社會淘汰。所以,我對這次培訓很滿意。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今后的教育教學方法產生極大影響,感受到教學工作的艱巨。同時對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現在已不只停留在課件的制作上。使我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應積極主動吸納當今最新的技術,并致力于把它們應用于課堂內的教與學活動中,在第二天的培訓中,我深深的體會到:
1.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通過網絡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為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2.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信息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信息則成為最活躍的因素,成為連接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為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信息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3.觀念上的更新
本次信息技術培訓雖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時間,但是這一天的培訓都使我在觀念上有一個更新。計算機的使用在往常對我而言就是一個進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來我平時也不太注意對計算機技能的學習,總是有了問題就打電話求助,從沒有想過要自己去掌握這樣的技術。
4.細節上的滲透
摘要:高職院校應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現狀加以分析,并從觀念、應用、方式、管理等方面提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 信息技術培訓 對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為標志的現代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主流技術。面臨新的形勢,部分高職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資源與教師隊伍建設上,尚不能適應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與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不同程度地阻礙了創新教育的發展。面對新的挑戰,盡快提高教師的素質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的水平,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應從轉變觀念入手,以(院)校長為龍頭,以系、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為支撐,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逐步培養一支能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學習化環境,創造各種新型學習模式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問題
在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不發達地區,各級各類高職院校之間的教育信息化發展存在很大差距,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狀況極不平衡。在許多高等學校中,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已得到廣泛應用,校園網建設、“校校通工程”已經啟動或基本完成。然而在一部分高職院校中,教師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卻令人堪憂,由于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設施落后,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利用率很低,有些院校的系、部教研室甚至沒有一臺計算機,許多教師不會操作計算機。此類院校的教學設施與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問題主要表現
在應用上,由于資源匱乏,導致教師計算機應用水平普遍較低。許多教研室沒有一臺計算機,有的雖然有計算機,但大多閑置;有的甚至買來后就束之高閣,從來不用,完全成了擺設。從多媒體教學設施的使用情況看,教師仍以使用幻燈、投影、廣播、錄音、電視、錄像等第二代教學媒體為主,利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教學為主的第三代教學媒體的很少。不會使用計算機或使用不熟練的教師比例較高,不會使用因特網的也不少。
在培訓上,培訓與應用之間有距離,實用性不強。主要表現為:培訓模式單一,主要依靠少數教師自己參加培訓,院內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基本沒有開展;即使搞了培訓,內容也沒有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參加培訓的教師普遍感到學非所用;培訓方法呆板,導致參加培訓的教師死記硬背,照葫蘆畫瓢,培訓過后,忘得一干二凈。
在管理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沒有形成制度,基本上處于自發無序狀態。主要表現為:學校缺乏應有的培訓機制,領導對培訓重視不足,管理力度不夠;教師參與培訓的時間安排不合理;管理質量差,培訓質量檢查不及時,評價手段落后,有時還使用筆試;后勤服務不到位;教法學法不實用。
高職院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對策
為了搶占教育技術這個能夠帶動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更新,對教育制度、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模式、教育理論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制高點,高職院校必須切實抓好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高職院校的院(校)長必須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帶領全體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培訓。要結合本院實際,在培訓理念、培訓途徑、培訓方法模式上進行探索與研究,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在內容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要具有實用性,要讓教師習慣性地將信息技術作為備課、授課、組織教學活動的工具。各高職院校要根據本校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精選培訓內容,精心組織培訓。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應立足于在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理論基礎上的應用,立足于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
在應用上,要使教師初步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并能結合學校的實際,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管理活動之中。信息素質是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認識能力以及在信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應用能力的綜合,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思維、信息手段、信息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在培訓中要根據教師的現狀與現代信息素質要求之間的差距,從教師現代教育信息能力方面的需要出發,確定教師現代教育信息素質培訓的內容。
〔中圖分類號〕 G45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06(A)―0006―01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逐漸滲透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它的應用彌補了傳統教學所達不到的圖文并茂、聲像共存的效果,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整體而言,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還很低,尤其是農村教師表現更為突出。因此,對農村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農村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該怎么搞?如何才能使教師既不影響教學工作,又可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下面筆者就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協調好教學和培訓的關系
培訓和教學是同樣重要的,教師不能因為培訓而耽誤了教學工作,同樣也不能因為教學繁忙而放棄了培訓。實踐證明,只有協調好培訓和教學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使培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首先,要合理安排教師培訓的時間和次數。一般來說,對教師在上班期間進行的培訓,一周安排的培訓次數不應過多,時間也不應過長。每位教師一周至多接受一次培訓,每次培訓最好不要超過2個小時,保證做到培訓和教學兩不誤。對于假期間的培訓,可根據教師的實際進行安排,培訓時間也不能過長。
二、注重目的性和實用性
目的性是指信息技術培訓的方向。只有明確培訓的目的,才能使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學校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是為了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教師學有所用。
實用性就是讓教師通過培訓來掌握信息技術,并能適時應用這些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學校要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需求進行培訓,才能使教師學有所用,用有所成,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教師學習的積極性。
三、注重計劃性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教育發展的結果。幼兒園也不例外,在幼兒園的教學中也有多媒體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廣大幼兒的喜愛。但是幼兒園老師的信息技術可謂是參差不齊,并不是每個老師都適應多媒體的教學,所以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應用的推廣,培訓幼兒園教師的多媒體技術是學校要解決的首要的問題。全面提高幼兒園老師的信息技術的能力,讓老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水平無論是制作課件還是搜索教學信息,都可以自己掌握,這樣才能推進新型教學的方式。
在幼兒園老師信息技術的培訓過程中,要做到集中傳遞培訓與分層針對培訓相結合,先全面的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把它當做一門技術來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培訓的效率,能短時間的普及培訓的基礎內容,基礎的培訓可以滿足一些老師的平時教學的應用,但是信息技術它是不斷更新的,面對變化多端的信息技術時代,面對各個不同層次的老師,在具體培訓活動中還要注意分層,使得培訓更有針對性。在教師年齡和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展開培訓,這樣可以使教師接收的快,而且能盡快的現學現用。
在信息技術的培訓中,要做到日常實踐需要與重點展示提高相結合。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是一般教師最常見也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遇到問題并且能及時解決,這就是日常需要,所以,培訓的內容應該和日常的教學活動緊密相關,使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能實際的操作。 教師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還要參加一些校內校外的活動,青年教師還參加各種比賽,這就需要信息技術的高級形式,所以,在培訓的過程中,應根據老師的愛好和需求,對一部分老師展開信息技術高級技術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