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9 00:56: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基本理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管理會計概念的界定是管理會計研究的起點。目前對管理會計概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權威的解釋。概念的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因此,嚴謹、科學的確定管理會計概念的內涵十分重要。根據邏輯學的知識,一個概念最常用的定義方式是由“種差”加“屬”構成。所謂“屬”就是被定義的事物的類別;所謂“種差”是指被定義的事物與其所在屬中其他同類事物之間的差別。就管理會計來說,其內涵是與其構詞方式和邏輯緊密相關的。“管理會計”可以分解成“管理的會計”,準確的說就是“基于管理的會計”。據此,我們可以顯而易見地看出管理會計的“屬”是會計,即管理會計是屬于“會計”這個大類別的。而“管理”則是其“種差”,這是管理會計區別于會計中其他同類分支的顯著特征。因此,確定管理會計的概念,關鍵是確定“管理”的含義。對管理會計來說,它是與企業情景相伴生的。這里的管理指的就是“企業管理”。那么何為“企業管理”,這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解釋。就知識經濟形態下說,企業管理的根本或者說核心就是“管人”。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把人管好了,物自然也就管好了。在知識經濟里,企業通過管理人及其行為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即企業管理就是對人價值創造活動的支持和控制。因此,管理會計的定義可以被界定為對企業組織中人的價值創造活動的支持與控制的會計。據此,我們可以說,只要是對組織中人的價值創造活動提供支持和控制的帶有會計特性的部分都屬于管理會計。
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
在傳統的思維邏輯里,會計理所當然地被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但是由于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滯后性,目前的管理會計內容零散不成體系,管理會計變得“無足輕重”。以致在很多時候,大家說的“會計”就是指“財務會計”。雖然如此,這并不能掩蓋管理會計本身應有的存在和其真實的內涵。我們要更好地發展和構建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就必須弄清楚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系是什么。目前,大家比較統一的認識(說法)是財務會計主要是面向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而管理會計主要是面向企業內部經營者。筆者認為,這種劃分標準客觀上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去理解和發展財務會計。由于財務會計被界定為面向外部利益相關者,所以財務會計需要采用公認、統一的會計準則。所以我們在財務會計研究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對會計準則的研究。但是管理會計則不需要遵循統一的會計準則,只要圍繞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意圖就可以進行會計處理,但是這種靈活性帶來了管理會計理論建構的困難,也客觀上造成管理會計的模糊不清。筆者認為,根據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來區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是非常錯誤的做法,也是極不科學的:外部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會計信息難道不是企業管理者需要的嗎?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為了達到更好的管理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是全面的。通過統一的會計準則進行加工處理形成的信息,能夠較好地滿足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信息需求,但同時這些基于公認會計原則和準則加工形成的會計信息也是企業管理者重點需要的信息之一。也就是說,企業內部管理者所需求的信息包括基于政府的規定、市場的壓力等以會計準則為依據加工成的會計信息。據此,筆者認為,面向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加工過程是財務會計,但是絕不能將其作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劃分的標準。以前之所以形成這個錯誤,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過去著重研究財務會計,而忽略了從管理會計角度完整思考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財務會計只是管理會計系統的附屬系統。會計被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只是一種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是由于過去我們太過于注重財務會計的研究所導致的。如果我們深入思考管理會計的內涵,這種劃分的錯誤就顯而易見了,管理會計概念發展的路徑可以很好地佐證這一點。1922年Quaitance撰寫的《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入門》中首次提出“管理會計”的概念(馮巧根,2009),但對概念進行系統闡述的則是Wckinsey(1924),他在其《管理會計》一書中將管理會計確定為決策信息支持和控制。由此在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初管理會計基本被認為由“決策與計劃會計”和“執行會計”兩個部分組成。這一時期有兩個比較經典、且具有代表性的定義:一個是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基本會計理論》中認為:管理會計是指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概念,對經濟主體的實際經濟數據和預計經濟數據進行處理,以幫助經營管理人員制定合理的經濟目標,并為該目標的實現而進行合理決策;一個是1982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在《現代管理會計》一書中對管理會計作了如下定義:管理會計是一種收集、分類、總結、分析和報告信息的系統,它有助于經營管理者進行決策和控制。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對管理會計認識的深入,管理會計定義逐漸擴展開來。1986年美國全美會計師協會管理會計實務委員會對管理會計所下的定義為“向經營管理者提供用于企業內部計劃、評價、控制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經濟管理責任的履行所需財務信息的確認、計量、歸集、分析、編報、解釋和傳遞的過程。”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從技術上講管理會計其實涵蓋了財務會計。所以說,隨著人們對管理會計認識的逐漸深入,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關系就會更加清楚。基于以上分析,筆者總結認為財務會計系統只是管理會計系統的附屬系統。財務會計信息是基于企業內外部各利益相關者博弈之后的最大公約數的要求(財務會計準則)從管理會計系統中采集數據形成的規范的、統一格式的財務會計報告。
三、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關系
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從字面上去理解是比較好區分的。但是由于過去對管理會計認識的模糊性,導致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交叉嚴重。管理會計的很多內容重復出現在財務管理的相關內容中(孟焰,2007)。就一般的大學教材來看,管理會計的內容主要包括成本性態分析與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預測分析、經營決策分析、投資決策分析、全面預算、存貨管理、責任會計、戰略管理會計、作業成本管理與資源消耗會計、業績評價與激勵、環境管理會計等內容。財務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貨幣時間價值、財務預測、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財務分析、財務控制、企業價值評估等內容。顯而易見,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有很多重復的內容。如果再除去屬于成本會計的內容,那么剩下沒有爭議完全屬于管理會計的內容就很少了。這也造成傳統管理會計可有可無的感覺。也正因為如此,大學的教學中管理會計的重要性在逐漸下降。究其原因,不僅是我們對管理會計的重視不夠,更為重要的是管理會計迄今仍沒有一套完整的能夠解釋、指導并可以應用于管理會計實踐的理論框架(李玉周、聶巧明,2005),由此造成其他學科知識對管理會計的“擠占”。因此,明確“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關系”,是管理會計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區分,從構詞的方式和順序來看是比較好理解的。管理會計是管理的會計,而財務管理則是財務的管理。對于什么叫管理會計,本文在前文已經述及。所謂財務管理,即為財務的管理,詳細地說就是對金錢和物質等財產的事務進行的管理。因此,財務管理的內容就應該限定在金錢和物質籌集的管理、金錢和物質投資的管理、金錢和物質日常運營的管理、金錢和物質分配的管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的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分配的管理。筆者認為,這四項內容和與其緊密相關的基本原理與特殊業務專題屬于財務管理的范疇。除此之外的部分都不應該作為財務管理的內容。目前財務管理中與管理會計重合的內容,大部分都應該歸為管理會計的范疇。
四、管理會計學科內容
體系的范疇及其邏輯關系財務管理的范疇界定清楚了,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的關系也就明晰了。但管理會計學科內容體系的范疇到底包括哪些?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這是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又一個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管理會計學科內容體系的范疇
我們說,“對組織中人的價值創造活動提供支持和控制的帶有會計特性的部分都屬于管理會計”。那么要確定管理會計學科內容體系的范疇,首先必須清楚認識“何為會計特性”,也就是何謂“會計”。說文解字里,“會”意為聚合在一起有益處;“計”意為核算、打算與謀劃。綜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有意義的聚合在一起的核算或者謀劃。因此,何為會計特性,可以解析為兩個方面:第一,它具有統計核算或者具有統計謀劃與打算的特征;第二,它具有一定的意義。在為組織中人的價值創造活動提供支持和控制、符合這兩項特征的事項或者活動都屬于管理會計學科內容體系的范疇。依據時間秩序來分,人的價值創造活動分為人的價值創造活動之前、之中和之后。因此,我們可以將管理會計學科內容體系據此進行梳理。在人的價值創造活動之前的符合會計特性的支持和控制的內容主要是通過統計核算進行預測和謀劃,包括:預測分析、經營決策分析、全面預算、目標成本確定等;在人的價值創造活動之中的符合會計特性的支持和控制的內容主要是進行即時核算和控制,包括:人的行為(或產品)價值核算、成本核算、責任核算與控制、標準成本控制、存貨即時管理等;在人的價值創造活動之后的符合會計特征的支持和控制的內容主要就是進行事后整體結果的核算和控制,包括:業績核算、業績的評價與激勵。
(二)管理會計學科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
【關鍵詞】會計理論;教學與研討;內容;結構;研究
大學教育的使命是文化傳授、專業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培養未來的科學研究人員(奧爾特加·加塞特,2001)。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既注重對在校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專業技能訓練,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與來源結構,強化對其進行基本理論教育以擴大專業知識面,提高其專業理論素養,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一、我國現行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層次劃分
會計理論是運用一定邏輯形式對會計實踐行為的本質及其演變與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統、全面的理性認識。它是會計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它在整個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已經得到學界的共識(葛家澍,1998)。
據了解,在國外大學會計專業教育體系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在國內各會計院校的本科、碩士和博士三個階段專業教育的課程設置體系內,均設置了會計理論類課程。盡管其課程叫法各異,但內容上卻大同小異。而在教學要求上,卻存在明顯的差異。本科生教育中,一般均設為選修課(大多數列為必選課,少數列為任選課),課程名稱為《會計理論》、《會計理論專題》或者《現代會計理論》,教學時數為30學時左右;碩士生教育中,則均列為學位課程且屬于專業基礎課,課程名稱一般稱為《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安排在入學后的第一學期,教學時數為40學時左右;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有的學校是將其設為學位課程,有的則設為考查課,課程名稱有的稱《高級會計理論研究》,有的則稱為《會計理論發展與學術流派》等,教學時間有的放在第二學期,有的放在第三學期,教學時數一般為60學時左右。由此可見,不論是哪個層次,會計理論課程均屬于教學計劃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
二、現行主要會計理論類書籍的內容結構分析
盡管學者們普遍認為對會計專業的學生應當加強其專業理論素養的教育,但是在如何安排會計理論課程內容以及如何組織教學內容上,國內外學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教材內容體系。國內市場上較早的會計理論教材當推已故著名會計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閻達五(1985)教授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邀請,為適應會計專業教學需要而編寫的《會計理論專題》一書。目前,國內市場上流行的可作為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用的教材與理論論著共有20多本,較有影響的有16本,它們大致可以分為本科生教材、碩士生教材和社會性理論讀物三種類型。
第一,本科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從引進原版教材或者翻譯的本科教材,主要有3本。即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1982所著《會計理論》;哈利.J.渥克、邁克爾.G.特爾尼(1997)所著《會計理論》;洛斯德、克拉克和卡西(2001)所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本科教材,主要有5本。即魏明海、龔凱頌等(2001)編的《會計理論》;盧永華(2000)主編的《廣義會計理論》;于玉林、田昆儒(2000)編著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梁毅剛等(2002)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張白玲(1998)主編的《會計基本理論》。
第二,碩士研究生層次教材。它們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翻譯的教材,主要有2本。即威廉姆.R.司可特(1999)所著的《財務會計理論》和阿邁德·貝克奧伊(2000)所著的《會計理論》。二是國內有關學者組織編寫的研究生教材,主要有3本。即湯云為與錢逢勝(1997)所著的《會計理論》;葛家澍與林志軍(2001)所著的《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于玉林與李端生(2001)主編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
第三,理論讀物性質的論著。影響較大的有4本,即葛家澍與劉峰(1998)所著《會計大典——會計理論》,陳今池(1998)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閻德玉(2002)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和葛家澍與劉峰(2003)所著《會計理論》。各層次教材的主要內容可比較分析如下:
(一)本科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主要有三本:
(1)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企業管理學教授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EldonS.Hendriksen)于1965年所著的《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1982年原版)。該書被稱為美國第一本有關會計理論的教科書,由作者分別于1970年、1977年、1982年和1992年進行了4次修訂(第5版系與他人合作),它在很長時間內是美國會計教育界專門論述會計理論的唯一教科書。該書于1987年經王澹如等翻譯并由立信會計用品社出版,由18章組成,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研究法(定義、層次、歸納、演繹、其他方法);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起源、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的會計思想、19~20世紀初的會計思想、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20年代的會計實務);1959年以來會計理論的發展(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其他會計團體對會計準則發展的貢獻);會計概念、計量和會計理論的機制(會計理論的概念、性質、體系、環境假設、目標、計量);財務陳報的收益概念;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財務陳報與物價變動;現金與資金流轉;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存貨;廠場與設備、購置的和租賃的;折舊;無形資產、非流動資產及遞延費用;負債及其權益;業益;股東權益的變動;財務報表上的揭示。
(2)哈利·I.渥克(HarryI.Wolk)、邁克爾·G.特爾尼(MichaelG.Tearney)著《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引進1997年原版)。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9章構成:會計理論緒論;會計理論與會計研究;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財務報告規則的經濟分析;假定、原則與概念;會計目標;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存貨與應收賬款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披露形式;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會計;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養老金會計;租賃會計;對外投資權益;國際會計難題(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
(3)R.G.斯洛德(RichaedW.Schroeder)、M.W.克拉克(Myrtlew.Clark)和J.M.卡西(JackM.Cathey)著《財務會計理論與分析》(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andAnalysis,引進2001年原版)。該書由中信出版社2002年正式出版,其主要內容由15章構成:會計理論的發展;會計信息運用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收益概念;財務報表:損益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國際會計;營運資金;長期資產:廠場、設備;長期資產:投資與無形資產;長期負債;所得稅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并購會計;財務報表的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
2.國內本科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國內已經出版本科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較多,但若從其內容組合上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形式:
(1)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與成本管理會計兩個部分。譬如,由中山大學魏明海、龔凱頌等編的“高等學校本科會計學專業教材”——《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并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1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概述(涵義、功能、體系、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理論種類、傳統方法、創新方法);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類型、特點、制訂、評價);財務會計概念結構(概述、目標、質量特征、要素、確認與計量);收益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財務報告理論(體系、基本報表、表外披露、未來發展);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實證理論內容);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實證理論內容);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
(2)會計理論教材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審計三個部分。譬如,由廈門大學盧永華主編的“21世紀課程教材”——《廣義會計理論》,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涉及財務會計理論(7章)、管理會計理論(3章)與審計理論(3章)三個大的部分。財務會計理論主要包含財務會計理論概述(作用、環境、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發展簡史(中國、西方、發展的啟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西方的概念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比較)、財務會計假設與財務會計的目標(假設、原則、目標)、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本理論、財務報告理論(財務報告、歷史演變、未來展望)和會計規范理論(基本理論、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中國現狀)共7章。管理會計理論主要包含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和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3章。審計理論主要包含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與廣義會計理論結構3章。
(3)會計理論教材包括基礎性理論專題。譬如,由天津財經大學于玉林、田昆儒編著,并由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會計基礎理論概述》。該書主要涉及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環境、性質)、會計理論的特征與體系、現代會計的形成及其特征、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大會計科學在發展和會計理論的發展在于創新等18章。
(4)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兼顧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石家莊經濟學院梁毅剛等編的《會計理論專題研究》一書,由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年出版,設有會計及會計理論(涵義、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演變(古代、近代、現代)、會計理論的結構(目標、假設、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會計準則的體系與結構、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制度)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內部會計控制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環境會計問題研究、實證會計研究等20章。另外還有附錄,含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5)會計理論教材以財務會計理論為主,適當涉及其他會計理論的內容。譬如,由集美大學張白玲主編、并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會計基本理論》一書,就設有緒論(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與歷史發展)、會計基礎理論(理論體系、本質、目標、假設、職能)、會計要素理論(六大要素)、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資產計價理論、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財務報告理論(目標、質量特征、基本報表、其他報告)、物價變動會計理論、會計環境理論(會計環境、會計模式)、會計理論的新領域(金融工具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等10章。
3.港臺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筆者于2001年、2003年訪問臺灣有關大學期間,曾與相關院校會計理論課程的專業進行過交流,并多次訪問有關院校的網站,發現臺灣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基本上與美國的內容一致。
(二)研究生層次教材的結構與內容
1.國外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教材的結構與內容。目前,翻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教材主要有兩本:
(1)《財務會計理論》(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著名的會計學教授威廉姆·R·司可脫(WilliamR.Scott)所著,它是作者以多年講授財務會計理論課程的講義為基礎而形成的一本專著,主要是以20世紀6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會計理論界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會計問題所形成的理論結論為基礎而編成的一本論著,于1999年出版。該書于2000年由陳漢文組織翻譯并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據了解其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3章,主要內容包括:緒論;理想環境中的會計;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決策有用性的計量觀;經濟后果;實證會計理論;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準則制定:理論問題;準則制定:一種政治問題。
(2)《會計理論》(AccountingTheory)。該書由美國芝加哥伊利若斯大學阿邁德·里亞希—貝克奧伊(AhmedRiahi-Belkaoui)著,它是貝克奧伊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81年出版,先后修訂了3次,在我國有兩個翻譯的版本。1981年的第2版由楊進等譯,并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九章組成。其2000年的第4版由錢逢勝等譯,并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現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四個部分計16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的歷史和發展;會計的性質與用途;構建會計理論的傳統方法;構建會計理論的規范方法;財務會計和報告的概念框架;會計理論的結構;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會計的研究視角;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現時價值會計;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各種資產計價和收益模式;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國際會計。
2.國內研究生層次的會計理論教材(3本)。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兩類:
(1)包容了西方會計理論教科書的基本內容。主要有兩本:一是湯云為、錢逢勝著的《會計理論》。該書由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基本體系與埃爾登·S·亨德里克森的《會計理論》接近。全書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定義、方法、分類、檢驗);會計與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古代、近代、現代);會計規范和對會計原則的探索;財務會計的理論結構(構成、使用者、目標、質量特征、要素、假設、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量;財務報表中的收益概念;收入和費用、利得和損失;資產及其計量;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存貨;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負債及其計量;所有者權益及其計量;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與實務;現時價值會計;實證會計。
二是葛家澍、林志軍著的“會計研究生系列教材”——《現代西方會計理論》。該書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1991年版《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的改進版,2003年被教育部列作研究生推薦教材。該書的體系較具代表性,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6章,主要內容包括:現代會計的演變(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財務會計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性質、研究方法論、理論驗證);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假設、原則、準則的制訂);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發展、財務報告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要素、財務報表確認與計量);實證會計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原理(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流動資產及其計價;長期資產與無形資產及其計價;負債及其確認與計量;業益及其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與收益確定;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基本報表、其他手段);現金與現金流量表;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國際會計協調等。
(2)包容了會計理論的主要基本問題。典型的有于玉林、李端生主編的“高等院校會計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會計基礎理論研究》,該書由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教材。全書共組合為15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形成;會計發展的動因;會計基礎理論;會計理論體系;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會計目標;會計行為規范;會計現代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中國特色;會計國際協調;會計學發展趨勢等。
(三)一般讀物型會計理論論著的結構與內容
1.專著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葛家澍、劉峰著的《會計大典——會計理論》一書,該書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研究生層次會計理論研究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涵義(概念、作用、內容、結構);會計理論的演變(復式簿記時期、產業革命時期、探索、體系形成);會計研究的不同方法與流派(方法論、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會計的定義及爭論(西方、我國);會計的基本假設;財務會計的概念結構(概述、發展、產生背景、現狀分析);財務會計的目標與信息質量;會計確認的理論研究;資產計價與收益決定(計量原理與模式);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與評價;會計準則的性質;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若干問題研究;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分析;財務報表體系的改進與未來(現行體系、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2.普及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是陳今池編著的《現代會計理論》,該書由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納入“立信會計叢書”出版。此前該書曾先后以《西方現代會計理論》(1988版)和《現代會計理論概論》(1992版)出版兩次,該書也被國內多所院校指定為碩士生層次及本科生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參考讀物。全書的1998年版共組合為18章與一個附錄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會計職能與范圍、會計理論性質、研究方法);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理論起源、發展停滯、近代會計理論發展、現代會計理論發展);會計理論的結構與內容(基本結構、目標、假設、概念、原則);傳統會計的特點和報表結構;主要會計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收益的計量;收入確認與費用配比;資產計價;流動資產;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負債與業主產權;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變動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社會責任會計;國際會計;附錄: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3.專論性的會計理論讀物。影響較大的有閻德玉主編的《會計理論比較與評析》。該書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近年(2002~2005)來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參考教材與研究生教學參考資料。該書共設15章,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研究導論(概念、功能、內容、發展、體系);財務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會計的定義、性質、對象、資金、職能、目標);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特點、趨勢);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研究(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準則的性質、結構與內容;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研究;財務報表理論研究(概述、產生與發展、資產負債表、收益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現行矛盾);我國會計改革和理論與實踐;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研究(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研究(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其他相關法規);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除此之外,其他有影響的論著主要有:孫芳城等著《比較財務會計學》(2001),李孝林等著《會計基本理論比較》(2002)以及閻德玉等(1992)著《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等,但在內容結構上大同小異。
(四)現有會計理論教材及論著結構的基本特點
上述16本會計理論教材或者理論讀物,在內容設計上既有個性的設計,也有共性的內容。個性內容:主要體現在對每個專題內容的組織上,不同層次的教材以及不同作者的偏好,因此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內容結構體系。共性內容則可以劃分為會計理論及研究方法問題、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財務報告理論問題、會計準則及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特殊業務會計專門理論問題、會計領域其他專題理論問題、管理會計理論問題和審計理論問題等十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個別教材還設有附錄。筆者通過對其所涉及會計理論基本內容的統計與分析,歸納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1.會計理論基礎知識及研究方法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涵義、性質、功能、范圍、內容、體系、種類、層次、發展、作用、環境、特征等);會計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研究方法論、定義、種類、傳統方法、規范方法、創新方法、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檢驗、事項法與行為法,預測方法與實證方法等);會計理論研究的學術派別(歸納會計學派、演繹會計學派、實證會計學派、其他流派)。
2.會計理論及歷史發展問題,共有14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理想環境中的會計;現代會計的形成、演變及其特征(19世紀前會計發展、19~20世紀初的會計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會計發展);西方會計理論的發展與演變(會計理論起源,古代會計理論,近代會計理論——借貸記賬理論、17~18世紀產業革命時期的會計理論、19~20世紀初的會計理論,現代會計理論發展——1930年以前的會計思想、20世紀30年代后的會計實務與會計理論、1959年以前會計理論的歷史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會計理論);會計組織的結構與發展(1930年前、1930
~1956年、1946~1959年、1959~現在,AICPA、FASB、SEC、成本會計準則委員會CASB、AAA、NAA、CIA、ICAEW、ASB、IFAC、IASC等);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發展概況、特點與趨勢(計劃經濟時期、體制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體制時期);會計理論的未來發展(動因、創新、趨勢、大會計科學)。
3.基礎性會計理論問題,共有15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理論的結構與要素(概念、假設、目標、原則、程序與方法、狹義與廣義的結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概述、產生背景、發展、現狀分析、性質、目標、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基本要素、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我國傳統的會計基礎理論(西方及中國對會計的定義、會計系統、會計目標、會計職能、會計屬性、會計對象、會計信息、會計核算理論體系、會計管理理論體系、會計預測、會計決策、財務計劃與預算、會計控制、會計檢查、會計考核、會計分析、六大會計要素理論、會計學、會計定位、會計結構);中國的理論體系及與西方的比較。
4.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理論問題,共有13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確認理論(涵義、特點、標準、原則);會計計量理論(涵義、特點、屬性、單位、模式);資產及其計價理論(涵義、性質、分類、目的、基礎),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所有者權益的確認與計量,收益概念、計量原理與確認模式,收入與費用、利得與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現金流量與資金流轉。
5.財務報告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涵義、性質、內容、其他手段、揭示要求與倫理責任、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財務報告基本理論(概述、產生與發展、財務報告、目標、質量特征、歷史演變、現行體系結構);基本財務報表的理論(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增值表、其他報表、表外披露);現行財務報表的體系(現行體系、現行矛盾、美國的改進、英國的改進、IASC的改進、未來發展)。
6.會計準則及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理論問題,共有9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準則基本問題研究(概念、性質、內容、體系、結構);美國的公認會計原則(產生、發展、組織、類型、內容、結構特點、制訂、評價);會計準則產生與發展(美國、中國、IASC、各國發展);會計準則制訂的相關問題(我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制定、統一會計制度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與國家特色等,制定的經濟后果與政治后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比較研究(機構、人員、程序、范圍);會計規范理論(概念、原則、基本理論、會計法規、職業道德、證券市場會計規范、會計行為規范、中國研究現狀);我國會計法規體系(概述、會計法、統一會計制度、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其他相關法規)。
7.特殊業務會計專門性理論問題,只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所得稅會計,石油與天然氣會計,租賃會計,養老金會計和并購會計。
8.會計領域其他專題性理論問題,共有1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一門多重范式的學科,當代會計職業的背景;有效資本市場與會計信息含量,契約關系與經理會計行為,有效證券市場,決策有用性的信息觀與計量觀,沖突的分析,管理人員報酬,盈余管理,會計中的公允、披露及未來趨勢;實證會計研究及理論(發展、基礎概念、結論、評析);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與物價變動會計、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現時成本會計,變現價值會計),國際會計(外幣交易、國家比較、國際協調),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增值會計,社會責任會計;會計環境理論,會計模式理論(概述、世界會計模式、中國會計模式),會計方法,會計現代化,會計與經濟效益,會計中國特色與國際會計協調;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會計、政府會計),我國加入WTO后會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會計環境、規范體系、服務行業、會計人員、會計教育),知識經濟與會計。
9.管理會計理論問題,有2本涉及。其主要內容包括:成本計算與控制理論(成本計算、成本控制),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原理、新領域);管理會計基本理論(發展、基本理論、相關學科、前沿領域);中西管理會計理論比較;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理論比較。
10.審計理論問題,有1本涉及。審計基本理論(定義、環境、目標、證據、判斷、準則);中西審計理論比較等。
此外,還有兩本設有附錄,其主要內容包括會計學家、專業團體、重要文獻等。
三、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與內容設計
(一)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的重點內容
綜上分析可見,會計理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學生需要在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學習與研討。但是應當如何區分與協調不同層次的重點內容,以減少重復并提高教學效果,則需要專門研究如下問題。首先,是不同層次的會計理論課程應當講到什么程度?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各自所涉及的范圍應有多大?內容應有多深?知識面多廣?深度如何把握?其次,教材內容如何組織?涉及的機構、組織、規范、雜志、學人、文獻和觀點如何組合?是否只講西方財務會計理論?是否只講實證會計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會計理論的發展是否需要講?第三,教學方式如何組織?是否只讓學生分組討論已經形成的論文即可?在這個課程中是否需要系統介紹某些知識?可否用一定量的知識供給來刺激學生的興趣與需求……筆者認為,其主要區別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會計理論的廣度、深度與對研究方法論的掌握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的范圍上,需要適當寬泛而不宜過于狹窄,不宜讓學生只了解以某一方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應當考慮會計理論的點(專業)—線(發展線索)—面(知識)。在內容上也需要兼顧相關內容,如會計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理論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思想發展的主要線索、會計法制規范發展的主要線索和會計研究方法發展的主要線索等。
因此,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即需要針對不同層次而適當體現差別。本科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以豐富學生會計理論的知識點為基礎來了解會計理論的基本結構,以拓展其會計理論方面的知識面及應用會計理論解釋、評價和指導會計實務能力。在“點”的明確要求下,教學中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專業知識點。碩士研究生會計理論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注重理解與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線索,在“線”的要清楚要求,以充分認識中國會計理論發展的歷史地位為基礎,以西方會計理論特別是以美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理論研討為核心向外延伸,同時需要兼顧中西方的會計理論問題并體現一定的深度與廣度。博士研究生會計理論研討的重點,要放在廣博的知識掌握與會計理論研究方法論的有效運用上,即在“面”要廣博的要求下,應當以研讀經典文獻、研討名家思想、把握中西方會計理論流派的發展脈絡為基礎,以了解學科交叉與滲透發展動向為基礎,以具備一定會計理論研究創新思維和認識為目標,故需要廣涉中西方的會計理論文獻并獨立進行分析、梳理與加工。
(二)不同層次會計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
1.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本科階段《會計理論專題》課程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前幾學期所學會計主干專業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比較系統的梳理,以加深學生對會計專業方法的認識與理解,并有助于其在未來的會計專業實踐中運用。與此同時,還應當向學生適當介紹有關會計理論發展的知識,以拓寬其專業理論的知識面。因此,在內容的組合上,就要以幫助學生形成對主要會計理論(特別是財務會計理論)的系統認識為主線,以幫助學生對前導會計課程所學專業方法的理解掌握與融會貫通為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總結問題、分析問題與初步表達學術研究成果的能力。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已不滿足于本科層次的知識學習,而積極投身于“考研”的隊伍中。由于目前研究生學歷教育層次規模的急劇擴張,而教學資源的增長相對滯后,若把會計理論課程完全置于研究生教育階段,也會使研究生教育壓力過重,故可以考慮把一些相關專業基礎課程的內容劃入前一教學階段,以減輕研究生教育的壓力。以此認識為基礎,可以考慮將教學重點放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一是中西方會計及其理論發展的基本知識。主要是介紹會計及其理論有關發展階段的特點、成就、重要學者與重要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在范圍上要兼顧中外,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適當介紹會計科學發展新領域的知識,如相關新學科的簡介等。二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主要涉及財務會計業務處理過程及其所涉及專業問題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會計系統的結構與運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原則與方法、財務報告的結構與編制等方面的理論要點,并注重與前導主干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接。三是我國會計改革的相關理論知識。主要是結合中國會計改革的現實,介紹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會計規范體系建設等專題性問題的研究成果。四是會計科學理論研究與學術規范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會計理論研究的基本步驟、基本學術規范與論文結構要素等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基本知識,并適當進行論文寫作的初步訓練與指導,以便為學生順利完成學位論文打下基礎。另外,還有其他相關會計理論知識。
論文關鍵詞:財會專業,財務管理,教學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要進行有序的財務管理活動,自主開展投資、籌資及利潤分配活動,并進行相關的財務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等。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水平,財務管理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市場需要高校財會專業培養能參與財務管理工作的高質量人才,這對財會專業核心課程——財務管理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財務管理課程除了應教授一些具體的技術方法、提高實務操作能力外,更應注重對學生財務思想、風險意識、職業判斷能力、適應商業環境的應變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將所學的財務管理知識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學以致用,以此作為財務管理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
一、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
(一)知識具有綜合性
財務管理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的邊緣科學,內容涉及了經濟管理、金融、證券、會計、稅法、經濟法規、數學、統計等相關學科的知識。財務管理是一種價值管理。它既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獨立方面,又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量大,系統性強
財務管理的對象是資金及其運動,資金運動過程涵蓋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它包含著有機聯系的三個基本內容:資金籌集;資金投放和使用;資金收入和分配。財務管理內容特點決定了財務管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
(三)理論性與務實性強
財務管理作為一門跨學科課程,不僅理論性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務實性。財務管理的務實性主要表現在該學科屬于應用學科,用以解決具體的財務問題、金融問題。如:如何進行籌資,如何進行投資等。財務管理學產生至今一百多年來教育學論文,其理論總是伴隨這企業理財實踐的需要而產生。因此,財務管理的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
從財務管理課程的特點可以看出,財務管理是財會專業學生較難掌握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認真分析在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用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目前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
1.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財務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財務管理課程的實踐性教學方式往往需要通過校內和校外相結合。校內實踐主要包括課堂的案例、討論、習題以及校內實驗課,校外則主要采取校企結合的方式論文開題報告。由于建設條件的限制,校內模擬實驗室在硬件上很難仿真企業的理財環境,因此,大多數學校財務管理實驗課開課率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校內實驗課;與企業結合也不緊密,讓學生動手實踐,參與企業具體管理的機會更少。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沒有感性的認知和了解,更無法對企業的財務活動有深刻的認識,從而不能真正了解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重要性,更無法了解財務管理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2.財務管理課程內容與其他相關課程內容重復
財務管理課程內容中經常涉及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和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教學中容易出現教師僅重視本課程的教材、教案以及本課程的講授,而忽視本課程與其它相關學科的聯系。例如,在實際教學中,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是兩門課程,其內容卻有許多重復的現象,如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中的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等。這樣浪費不少時間,同時由于時間有限,對兩門課程都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和實踐。
(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1.先進的教學手段利用不足
目前的財務管理教學大多數還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部分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傳統的課堂講授采取板書的方式,形式呆板,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傳達的信息量也十分有限,不利于學生快速有效掌握知識,也不利于教師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教師,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多數也把ppt課件制作成教案的電子版,沒有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甚至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信息傳輸量大,課件制作水平不高,反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及時消化吸收課程知識,致使多媒體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在財務管理的教學方式上通常都采用以教師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學生練習來展開,教師通過講授將大量的理論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雖然注重內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育學論文,但教學方法呆板、單一、枯燥。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和意圖被動地理解和接受,不易形成系統、連貫的知識體系。教師布置的復習思考題和習題,往往只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雖有一定的思考作用,但難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課程逐漸失去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思維沒有個性和創造性,動手能力很弱,綜合素質難以提高,進入社會,難以學以致用,不能適應崗位需求。
(三)考核方法單一
課程考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數高校財會專業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仍然以期末閉卷考試為關鍵詞解釋題、簡答題、選擇題、判斷題、計算題、案例題等,大部分題目學生只能考記憶解決,題型死板僵化。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只要考前背筆記、惡補專業知識就可以過關。這種單一的考試方式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抑制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準確客觀的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更不能公正評價和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改進該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轉變教學觀念主要是財務管理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 “以教師為主體”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記、練為輔。學生被動參與到教學中,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即在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掌握所學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解疑和總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不應當把學習過程局限在課堂上,而是應該構建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大多數學生習慣使用的網絡工具,建立課程博客、開設空間、聊天群等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將課程的相關知識更好的呈現給學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利用學生慣用的方式進行交流,也利于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最終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協調與相關課程關系
財會專業的三門核心專業課——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與成本會計——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諸多研究者為此一直爭論不休。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避免課程教學內容重復所導致的教學資源浪費,教學效率低下等情況?在每學期授課前,財務管理教師應該根據教學計劃中各門專業課的開課順序教育學論文,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程度,合理安排本學期的教學內容。例如,部分高校財務管理課程開課學期在管理會計之前,就可以將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課程當中的相同內容,包括財務預測方法、投資決策方法、存貨控制方法、財務預算方法等放在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中,同時增加財務管理課程的課時。如果管理會計開課學期在財務管理之前,就可以根據由易入難的規律,在管理會計中講授基本理論和方法,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在適當增加知識的難度和深度。同時,各課程授課教師應通過專題討論、座談等方式加強溝通,及時交流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對課程重復之處進行分配,制定科學的授課計劃。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財務管理課程信息量大、應用性強,傳統的“黑板+粉筆”的課堂授課方式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因此財務管理課程一般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節省教師板書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通過多樣化的展示方式也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所學知識,教學效果良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課程知識,還要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方法。在多媒體課件制作過程中,應力求滿足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在課件的總體設計上力求美觀、簡潔、圖文并茂,以增加學生的直觀理解,對于抽象的概念、復雜的公式及難點采用圖解說明,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表格對比分析的方法進行講解。突出該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論文開題報告。在課件制作上還應該增加教學案例分析內容,增加例題和習題的講解,便于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的集成,各種工具和方法的每一種新的組合,就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目前提出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復案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等。教師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摘要求。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習題、案例和討論等方式,使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并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具有共性的問題。其次,建立財務管理仿真實驗室,進行模擬實習。財務管理各章節內容銜接緊密,系統性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通過模擬實習教育學論文,一方面可以將企業財務管理過程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總體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最后,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學生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所掌握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分析企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措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六)改革課程考核體系
為充分發揮考試的激勵作用,應根據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和特點選擇多樣化的考試方式。首先,課程總成績可以由筆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組成。筆試成績重點考察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平時成績側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及與教師的互動情況,實踐成績取決于實驗課、實習調查報告等。其次,學期內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擇考核方式。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大致可分為基本理論、財務決策、財務專題三個部分。基本理論可主要采取閉卷加筆試方式,財務決策可采取開放式的考核方式,如面試、案例分析等,財務專題則可通過調研報告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學期內可以分階段測試。分階段測試可以與課程內容進程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將總學時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學習與基本理論內容結合,基本理論部分按百分制占課程內容總分值的20-30%(可由教師靈活掌握),在學時進行到第一階段末時進行一次測驗,期末將其換算到總成績中即可。這種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知識,避免學生邊學邊忘;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考核工作分散到學期內進行,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壓力和教師期末出卷改卷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韓志麗.基于行為導向的情境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運用[J]. 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7)
[2]胡愛榮.案例教學法在財務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2005,(04)
[3]林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02)
[4]張前.論“學生為本”理念下的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7,(07)
[5]沈航.關于“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科技資訊,2007,(19)
[6]何云亭.高校應以學生為本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1)
[7]溫如春.市場營銷學教學改革創新模式探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8,(01)
[8]吳靜.知識經濟時代財務管理教學[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6)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教育部高教司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應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并提出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因此,對于高職會計專業,要培養滿足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會計專門人才,必須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專業改革與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畢業前的最后一個環節。
據筆者調查,目前福建大部分開設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通常在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實行的是畢業論文加畢業實習模式。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高職會計學生撰寫的畢業論文選題與實習實踐嚴重脫離,內容層次不清且邏輯混亂,抄襲拼湊現象嚴重等問題,畢業論文質量普遍不高。筆者認為,讓高職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本身并不合適,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高職學生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專業理論知識及分析水平有限,缺乏進一步研究的能力,難以理論聯系實踐,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二是論文撰寫具有較強理論傾向性,這一范式的學術意味較濃,而高職院校強調的是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而不是學習研究高深理論知識,撰寫畢業論文直接與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對高職會計學生來說撰寫畢業論文實際上已經失去原有的意義,難以到達預期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有鑒于此,筆者所在的福州黎明職業技術學院自開設會計電算化專業以來就通過積極調研、轉變思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專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社會需求出發,創新性地提出用畢業設計加畢業實習取代畢業論文加畢業實習這一模式。該模式強化了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設計的實施方案
(一)畢業設計的目的
畢業設計的目的是使我院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通過畢業設計能夠運用其學過的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結合實習單位進一步掌握會計實務的基本技能,懂得會計實踐工作中應具備的常規操作方法,以期在畢業時就能實現從實訓教學到職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勝任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培養宗旨。具體目的包括: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分析、解決會計職業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綜合訓練,運用所學會計知識,結合實際,掌握全套會計處理方法。
3、學會根據具體情況學習掌握會計新知識的方法。
4、初步掌握企業經濟業務流程,為開展財務管理做準備。
(二)畢業設計總體思路
1、根據學生所熟悉的某工業企業(原則上不采用商業企業)作為畢業設計的原型;
2、根據選定的企業設計20××年11月的期末余額;
3、設計選定企業20××年12月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70項左右;
4、依據所設計的經濟業務事項采用軟件建立賬套、設置會計科目、錄入期初余額、填寫會計憑證,并審核、記賬,編制財務會計報表,輸出畢業設計成果。
(三)畢業設計的基本內容
根據選定企業經濟業務的流程及會計核算的要求設計該企業20××年12月發生的對內對外經濟業務事項;同時設計會計核算中必要的轉賬事項。12月的經濟事項至少應包括下述內容:
1、款項收付及資金籌集業;(5-8項)
2、材料物資或商品采購業務(不低于兩種材料或商品,均需考慮增值稅因素)(5-8項)
3、固定資產增減和處置業務;(5-8筆業務)
4、產品成本核算和入庫過程業務(須涵蓋材料、人工和制造費用的發生、計算和分攤);(8-12項)
5、商品銷售有關業務核算;(12-16項)
6、其他日常債權、債務及期間費用開支計提等綜合業務;(12-18項)
7、期末財務成果的計算(包括結轉利潤、計算繳納所得稅、分配利潤等)。(5-8項)
(四)畢業設計成果
1、設計的20××年11月份的各賬戶(包括總賬及明細賬)期末余額;
2、設計的經濟事項及轉賬事項(附對應的會計分錄);
3、科目匯總表、總賬、明細賬
4、20××年12月31日的資產負債表、2010年12月的利潤表。
三、 畢業設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院從2006年設立會計會計電算化專業以來就對首屆招收的學生實施畢業設計方案,將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有機結合起來,更加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在高等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四年來,大部分同學的畢業設計總體上符合畢業設計綱要的要求,畢業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成效,但我們在實施畢業設計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四、 高職會計專業畢業設計的改進建議
由此可見,我們在實施畢業設計的過程中既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我們沒有回避問題,主動進行分析,并采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改進:1、在學生開展畢業實習之前舉辦畢業設計專題介紹,詳細介紹畢業設計的總體要求及注意事項。2、在學生離校實習前的最后一個學期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課程,將會計手工模擬實訓與會計信息化實訓結合相結合。該課程可以為畢業設計的實施提供前期準備,擔任該課程的教師也應有意在課程講授中引導學生思考與畢業設計的關鍵環節及要點。3、開設《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課程,系統全面介紹地財務報表的編制方法,解決學生畢業設計中存在報表編制問題,同時也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用得上,起到良好的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用畢業設計加實習代替畢業論文加實習不但與高職會計專業培養高技能應用型的專門人才的目標相適應,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會計實踐操作技能水平。它不僅是會計實訓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學生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前的一種實戰演練,更加有效地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與實際會計工作崗位結合起來。實踐證明,開展畢業設計對我院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并且也得到學生普遍歡迎及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
參考文獻:
[1]薛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高,[2006]16號.
[2] 張靜.會計畢業論文設計應注重三種能力的培養[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 2009,(7):142—142.
一、對會計理論及其功能的認識
西方學者認為理論是“前后一致地將假定的、概念上的和實用的諸原理結合在一起,以構成某一研究領域基本參照框架的原則”。引申到會計領域則認為“會計理論是前后一致地綜合了用以說明和指導會計人員進行確認、計量和傳遞經濟信息活動的諸概念”。上述這種對會計理論的定義完全是基于會計實踐需要的。不可否認,理論最初都是來源于實踐,理論所探討的對象也是客觀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其最終的目的也是為實踐服務的。但由于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性學科,它的形成和發展受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報表使用者影響,它發揮作用的過程也不同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理論直接來源于實驗和觀察,因此以一般理論框架來推導會計理論有失偏頗。
筆者以為:首先,會計理論指導實踐具有間接性。會計理論是人類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經過思維運動所產生的關于會計的理性認識,是由范疇、概念、原則、方法和程序等所構成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研究者既是理論的供給者也是理論的需求者,由于會計理論有歷史繼承性,因此研究者需要用已有的理論來深化自己的研究。此外,會計政策的制定者也需要理論,以便為其政策找到依據。而大量的會計實踐人員則對會計理論的需求很少,會計理論對會計實踐的指導作用主要是間接的。
其次,會計理論是一個有“序”的系統。該系統內部的“序”必須在與環境信息的動態交流中才能保持和發展起來。只有從會計系統內在的有序性和與環境的交換過程來分析研究,才能進入系統整體性的本質中。因此,必須用動態性原則來研究會計理論與會計環境的關系。
再次,會計理論是分層次性的。我們可以把會計理論分為基本理論、發展理論和應用理論三個層次。任何學科都必須首先對本學科最基礎的范疇、概念及原理進行研究,形成對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對會計而言,就是會計的本質等。基本理論受歷史條件影響是最小的。當然對其研究狀況與特定時代研究者的思維水平有關。會計發展理論是運用歷史和邏輯的方法,從不同時期會計環境、會計實踐與會計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關系中認識會計產生和發展的規律,從而形成關于會計進化規律的理論。應用理論是運用基本理論結合特定歷史條件所決定的特定會計環境的應用技術或規范,它是基本理論的具體化,與實踐聯系更為緊密,可直接指導實踐。在這三個層次中,發展理論的研究往往與會計環境密切相關,而對應用理論的研究,由于人們對特定的會計環境已經“熟視無睹”,往往就是先入為主地考慮一些具體問題,如會計目標等,而把會計環境作為外生變量。基本會計理論層面則具有綜合抽象性,其研究必然起于對會計的認識。這種對會計的認識就是探討會計本質的過程。
二、會計本質、職能、目標及相互關系
會計本質是決定會計性質及其內在矛盾的比較深刻和穩定的一個最基礎性概念。它應屬于會計基本理論的范疇。從現代會計所反映的雙重受托責任來看:會計本質是一種為完成和解除會計雙重受托責任的提供與利用會計信息的管理活動的過程。會計職能是會計本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連接抽象的基本理論與現實的應用理論的一個中間概念。“會計目標是會計主體對會計職能在主觀要求上的一種折射反映”,也就是通過會計工作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因為是一種主觀要求,故受人們視角的影響很顯著。它屬于會計應用理論研究的范疇。歸納起來,三者的關系是:會計本質決定會計職能,會計職能決定會計目標,職能和目標的確定皆受制于會計本質,會計本質并不直接決定會計目標,由于對本質抽象認識的不全面性,只能通過它所決定的職能來間接地決定現實的會計目標,目標的決定還要考慮會計環境因素。但會計本質與會計環境之間不存在彼此決定的關系,是一種平行的影響關系。
三、會計環境與會計本質相結合共同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一)邏輯起點定位于會計目標的歷史局限性。會計理論得以重視是本世紀初以來開始的。最初的理論研究側重于解釋現存實務的合理性,同時西方的會計理論研究是在工業經濟這一會計背景下進行的,研究者普遍把會計環境作為一個外生變量來處理。以目標為起點所推演的會計理論,無法解釋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到來所面臨的一系列會計創新問題,如對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歷史成本原則等的挑戰問題,關鍵是其把會計環境作為外生變量而單純地研究現實的應用理論,其結果是理論缺乏本身應具有的歷史一貫性和邏輯一致性。
(二)會計環境與會計本質相結合共同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合理性。前文提及了會計環境的概念,這里對會計環境也做一描述。按葛家澍教授的觀點,會計環境可分為歷史、經濟、文化和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四個方面。郭道揚教授把會計環境分為兩種,其一是正面影響因素,其二是反面影響因素。前者包括經濟、科技、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后者主要包括社會危機、經濟危機、經濟犯罪以及通貨膨脹等方面。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會計環境一般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對會計環境理論的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如果用系統、歷史和發展的觀點來研究會計理論,會計環境必然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首要因素之一。環境變了,則導致對會計其他領域認識的變化。特定的會計環境制約特定的會計目的。例如,決策有用論和經管責任論是基于不同會計環境對會計目標的不同認識,其存在的條件不一,哪一個更科學則無從判斷。把會計環境作為會計理論研究起點的一個突出優點,表現在理論的前后一貫性和邏輯一致性上,因為考慮了會計環境的因素,把會計環境視為內生變量則減少了理論的不確定性,研究的結果更為穩定,也更符合人們對“會計理論”內涵的界定。超級秘書網
實踐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實踐教學在高等院校教學中與理論教學居于同等重要地位,它既是理論教學學習的繼續、補充和深化,也是傳授學習方法、技能與經驗的教與學的過程;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實踐教學環節安排不盡合理。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論課程,再上實踐課程,實踐課程僅作為理論課程的補充和驗證,學時少,內容老,多數安排在理論課之中,大多是以實訓室、教室為主要場所進行的實訓、操作。在實踐教學中認知實驗、驗證實驗過多,體現知識綜合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偏少。考核方法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使學生無法真正掌握實踐知識,也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在實習、實訓方面,我國尚未形成社會力量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氛圍和機制,實踐教學條件尚不充足,通過關系依托少數企業來安排學生的實習,難以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作為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動手能力強被認為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好壞的關鍵要素。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只有以就業為導向,以未來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才能保證就業渠道的暢通。
二、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及競爭的加劇,企業對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學期間學生所學習的專業知識比較有限,實踐鍛煉的機會較少,導致學生動手能力較差,在畢業找工作時不被錄用的現象屢見不鮮。
1.實踐教學質量不高。
由于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對高校的實踐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企業更加重視經濟效益,導致企業對高校的學生實習和實訓積極性不高,多數企業不愿讓學生真正深入生產一線,介入企業生產運行的核心過程。尤其是近幾年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招生數量迅速增長,對實踐教學場所和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企業不愿接納學生去實習。另外生產實習、畢業實都安排在大四年級進行,學生由于考研、就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部分學生對實習投入縮水,實踐能力培養效果受到影響。
2.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
財務管理專業實踐實習是通過深入生產企業實際進行觀察和學習,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來完成的。由于財務管理專業學生人數較多,教師很難及時準確地對所指導的學生逐一跟蹤檢查,學生實踐成績的評定一般根據出勤情況、實習中的表現,最后上交實訓報告或小論文判斷,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創造性,同時也忽視了實踐過程中創新能力、協調能力的培養。
3“.雙師型”的師資隊伍不足。
實踐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結構。財務管理實踐教學對指導教師要求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各高校從事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師過去絕大部分都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參加過企業財務管理實踐,對企業實際工作中存在的財務問題認識不足,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案例教學方法應用不足。
案例教學是一種雙向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厚的實踐經驗,并具備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及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能力。而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沒有在企業真正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經驗,因此對案例的現實性缺乏把握,在指導實踐實習過程中顯得力不從心。
三、財務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專業實訓(財務基本技能實訓、納稅籌劃模擬實訓、公司理財綜合模擬)、ERP綜合模擬實訓及畢業論文四大塊。財務管理專業應構建以現場形式進行的實習與實訓,以財務信息技術為主要手段實現的模擬實訓,以目標實現形式進行的畢業論文等形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1.校內基礎實訓。
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的競爭力,校內基礎實訓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學年相關課程結束后進行。具體包括有:
(1)會計基本技能實訓。
安排在初級會計課程結束后。實訓內容有賬戶的設置方法,借貸記賬法的應用,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登記會計賬薄和基本的財務報表編制等。通過實訓,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際操作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加深學生對會計核算基本原則和方法的理解;熟練掌握財務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有關企業基本的賬務處理和報表的編制,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2)財務管理基本技能實訓。
安排在財務管理原理課程結束后2周時間。實訓內容主要是財務管理的基本觀念貨幣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衡量以及財務基本函數的計算機操作。通過實訓,使學生能利用電腦系統地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財務計劃模型設計、財務預測模型設計、財務分析模型設計等操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財務分析實訓。
安排在財務分析課程結束后或在課程中進行。分析內容有資產負債表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獲利能力分析、現金流量分析、持續發展能力分析、業績評價等。通過實訓,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報表中的各項數據所代表的意義,用全面正確的財務分析方法來評價企業財務狀況的好壞、經營能力的高低及企業發展前景,找出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
(4)財務信息系統操作實訓。
安排在會計信息系統課程結束后。通過本實訓,使學生能熟練使用財務軟件和網絡工具,熟練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單位財務日常業務工作,并能結合企業實際,進行財務信息的錄入、信息存儲、財務數據分析和報表編制等。
2.專業模擬實訓。
(1)納稅籌劃模擬實訓。
安排在稅法、稅收籌劃等課程結束后進行。通過本項實訓,使學生掌握各稅種的稅法規定,應納稅額的計算以及納稅申報的全過程。站在納稅籌劃師的角度,為指定的企業進行納稅籌劃,使學生對納稅籌劃的全過程有親身的感受和了解,具備一個企業的納稅申報與涉稅事物的處理能力。
(2)公司理財實訓。
公司理財實訓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實訓,主要包括資本結構決策、籌資決策、項目投資決策、證券投資分析、營運資金、利潤分配、全面預算、財務分析、并購與重組等內容。通過該實訓,使學生將已學過的理財理論知識融會貫通于財務管理實際工作,鞏固已學知識,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
(3)ERP沙盤模擬綜合實訓。
ERP沙盤模擬融角色扮演、情景分析和決策判斷于一體,實訓的內容模擬企業實戰,會遇到企業經營中常出現的各種典型問題。通過實訓,學生可以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從專業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制定方案、組織實施,扮演一個財務管理師的角色,獨立提出解決各種問題的對策,從而提高學生對財務信息的分析判讀與應用能力。
3.校外實習及畢業論文。
校外實習主要有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生產實習,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過實踐來檢驗、鞏固、深化的過程。通過生產實習,學生了解財務管理工作的具體操作程序和方法;掌握正確處理財務管理業務的能力和技巧;以擴大視野、增強認識,為今后較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一定的基礎。畢業實習是學生在完成教學計劃所規定的全部理論課程和規定的教學環節的基礎上進行的總結性實習,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畢業實習是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強化學生的專業意識,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以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的重要教學和實踐環節,是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通過畢業論文讓學生結合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研究、評價,探討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出改進建議和方案,特別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4.社會調研和實踐。
通過社會調研和實踐,可以加深理解有關專業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了解財務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理論發展前沿,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綜述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及解答問題能力。
四、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具體做法
1.樹立新的實踐教學理念。
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主要是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培養財務管理專門人才。一個合格的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應熟練掌握企業財務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有嫻熟的業務操作技能,精通企業理財之道,具有較強的運籌帷幄能力。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技能的主要途徑,需要按照學生技能形成與發展的自身規律,并根據技能形成不同階段的特點,科學安排實踐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和技能逐步養成的實踐教學體系。
2.重視對實踐成果的考評。
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是量的積累過程,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不僅要重視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要讓學生在實踐及實習的過程中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對學生既要有量化考核,如實踐報告或小論文的字數,是否準時完成實踐項目等;又要有質的考核,如實踐內容的真實性、實踐報告或小論文的完成質量等。考評可以多種方式進行。如可以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小組形式進行;可采用以學生取得的一些職業資格證書、國家及省級證書折算成學分,代替相關課程;也可采用現場演示、讓學生進行實踐成果的介紹及現場答辯等方式,全面考查實踐教學的情況。
3.提高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質量。
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師要求較高,既應具有豐富的財務理論知識,又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必須加強財務管理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解決實踐教學師資問題,學校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調研或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或在相關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兼職;建立實踐教學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質量和水平。
4.充分、恰當地利用案例教學。
關鍵詞: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141-02
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社會調查,依據社會對財務、會計人才素質要求,結合崗位工作特點和生源情況,按照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目標要求,按照“理論夠用、加強實踐、突出特色、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以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并實施人才培養體系,主要內容為三方面: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素質拓展體系。
一、理論教學體系
(一)課程結構上形成“平臺+模塊”的框架,通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建設,保證人才基本規格要求和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其具體含義是在應用平臺上設置了職業技術模塊、崗位技能模塊和第二、三課堂模塊。在學院統一規定的公共基礎平臺外,又在專業理論平臺上設置了學科共同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必修課模塊、專業方向課程的限選課模塊和自由選課模塊。
(二)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建設,對各類課程進行裁并、整合和內容更新,為實踐教學提供“必須、適度”的理論前提。從總體上設計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能力發展要求,突出整合性和知識的應用性,打破傳統按學科范疇設置課程舊框架,增強主干理論課程整合。
(三)把職業資格認定類課程整合進課程體系中,為順利就業打下基礎,為學生進入相關行業作好準入的資格準備,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串連起來,能以行業需求為主線,為綜合知識與技能的構建提供理論知識和技能原理。
二、實踐教學體系
(一)建立“全方位、雙循環、多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
1.全方位
(1)全方位模擬教學形式。形式依據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系列課程特點而定,有校內校外兩種形式的實訓與實習,并把二者緊密結合。同時有手工模擬、計算機模擬和會計、財務、審計電算化相結合的實訓。單元實訓為每門課程的基礎,專項實訓針對崗位需求而設,還有包括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企業經營全過程實訓,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于一體的專業綜合實訓。
(2)全方位模擬實訓內容。由單一的工業企業的模擬實訓擴展到主要行業的模擬實訓如施工企業、商貿企業、行政企業單位等;強化會計、審計、財務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單元實訓及其綜合實訓;增加就業崗位的專項實訓。最終使模擬教學內容更加崗位化,更加全面,為人才培養走向準職業化奠定基礎。
(3)全方位模擬教學環境。校內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校內建立健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ERP財務管理沙盤模擬實驗室”;校外建立實習基地,包括會計咨詢公司、金融單位、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等。
2.雙循環
日常教學中雙循環是指各門課程的單元模擬循環與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
(1)各門課程(指專業主干課)一是按章節內容分散進行實訓。二是課程結束后集中一段時間進行該課程綜合實訓。這需要科學的安排時間,理論教學精講多練,通過實訓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單元循環是伴隨專業系列主干課程理論教學同時進行。
審計、公司(企業)財務等課程單元模擬,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案例分析為主,輔以專業調查,提升職業判斷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協調、交往的能力。會計系列課程單元實訓側重基礎模擬訓練,培養基本職業能力,使學生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技能。在時間安排上,分別在一、二、三、四、五、六學期進行,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是伴隨每門專業理論授課同步進行,實踐教學環節連續不斷線,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
(2)畢業前的綜合模擬循環。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包括整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系列的綜合模擬實訓,這是在專業系列課程單元模擬實訓后而進行的實訓。
綜合模擬實訓以校內實訓為主,按設定的模塊進行實訓,集中在大四第七學期。第八學期進行頂崗就業實習,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撰寫的準備工作及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
通過雙循環模擬實訓,實現了每門課程的整體循環和相關知識的交叉循環,達到全面把握、重點應用的目的,使學生專業知識步步升華。使學生在對各門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技能分塊、分條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提升就業能力。
3.多模塊
畢業前設計既互相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崗前實訓模塊,旨在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強化職業能力培養。
(1)出納崗位實訓模塊。這一模塊的設計是為了保證學生上崗后能扎扎實實地從基礎業務做起,出納往往是學生進入財會部門的第一個工作崗位,出納業務也是財會人員的基礎業務。此模塊設計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財會人員奠定良好的業務基礎。
(2)會計(審計、財務)崗位實訓模塊。將學生置身于會計(財務、審計)主管人員的崗位,進行經營或業務活動全過程的會計業務、審計業務和理財業務的處理。主要以工業、商貿、施工、行政事業單位一定期間的主要經濟業務,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的內容及方法與操作技能,使畢業生迅速適應崗位需求,從而把握繼續發展的機會。
(3)納稅申報業務實訓模塊。學生在校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較少,但用人單位在選擇財會人員時,往往非常看中其納稅申報與納稅業務處理的能力。該模塊完全模擬企業納稅申報業務全過程,使學生得到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全面訓練。突出各種稅金的計算、合理避稅的運用、調整賬務處理等內容實訓,各種稅收處理在企業會計實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且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大,這項任務對財會人員職業判斷力要求高,所以納稅申報業務是財會人員必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4)“ERP沙盤模擬實驗”模塊。該模塊訓練,可以讓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學專業學生跳出財務看財務,全面提高學生職業判斷力、經營決策和財務及經營活動分析與評價能力,不但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現代企業信息化管理方法,從而從更深層次把握財務管理內涵。在這一模擬實訓中,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對抗性的實戰訓練。學生分別扮演不同企業管理角色,包括會計、采購、生產、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
(5)特殊業務模塊。設計這一模塊,旨在加強實務操作訓練,以適應實際工作崗位需要。一些特殊業務處理因新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的頒發與實施越來越國際化、標準化。這些特殊業務在實際工作中時常發生,學生在校只學些基本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運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該模塊設計。
(6)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模塊。畢業論文設計是對四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檢驗,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更高層次,它是理論和實踐的升華,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全方位的考察。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不高,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較弱,文字組織能力較低。為此我們利用日常各種實訓與實習機會要求學生寫出論述性的總結和調查報告,有意識、逐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待進行較長時間的畢業實習時,學生就可以根據日常逐漸培養出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日常積累的資料,針對論文選題,較為順利的收集、整理、加工實習中取得的與論文相關資料,較好的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工作。
(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措施
1.構建財務管理專業大學本科1―4學年的分層次、模塊化及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訓課程體系,將實踐教學納入新版教學計劃,從而保證上述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
2.認真做好實踐教學內容的銜接。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1)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包括每門專業課程實訓與專業系列課程綜合知識與技能融合為一體的綜合實訓相結合;每門專業課按章節分散實訓與該課程結束后集中一定時間進行系統實訓相結合。
(2)手工實訓與電算化實訓相結合。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從事財會工作,無論是手工核算還是計算機核算都希望游刃有余地勝任工作,因此在實訓過程中,要求學生既能熟練的進行手工操作,又能利用財會軟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
(3)課余學生分散實訓與相課堂集中實訓結合。分散實訓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各個實驗室中隨時隨機進行操作實驗。
(4)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相結合。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規定學生自找單位進行一定時間的專業實習。學生必須根據實習內容提交一份論文性質的調查報告,作為平時學習成績考核內容。由于財會專業建立實習基地難度較大,學生在校期間,在強化校內實訓的同時,校外實習必不可少,嚴格要求學生按實習指導書具體規定的要求與內容進行實習。
(5)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撰寫相結合。根據財務管理專業特點,要求學生在較長的畢業實習期間,根據論文選題注意搜集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提煉出論文論據、從而使學生撰寫論文具有實際意義。因此要求學生撰寫具有實用價值的論文。
3.加強實踐教學資料建設
教材可選用正規出版的專門教材,也可由教師自行編寫。具體規定實訓目的,要求、內容、步驟、方法、時間、地點、進度及考核方法。同時教學大綱和實訓教材,要求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均要有相應的教學大綱,實踐教學環節都要有相應教材和實踐指導書。
4.改革與完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寓教于樂,樂學致用”,加強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鼓勵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方法,這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具體包括:
(1)進行實踐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利用教學的有限時間進行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每學期開設的專業課程實訓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多媒體動態示范教學,使學生通過網上學習來完成實踐教學工作任務,并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網上實踐教學。
(2)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采用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到實踐單位參觀、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崗位輪換、角色轉換、社會調研等靈活多變方法。
5.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
(1)請進來。聘用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具有實際工作經驗人員為專職教師;外請專家講座,指導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實訓。
(2)送出去。到企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財會軟件開發公司接受專門培訓;允許教師在不影響教學工作前提下業余時間到企業、單位參與實務操作。
6.完善評價體系,加強實踐教學的考評
(1)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指標體系
(2)教師評價指標體系
(3)師生互評
以上各項指標均賦予相應的權重登取成績,均以“百分制”考核,折合為“五級分制”。
三、素質拓展體系
應用型人才不是培養精于技能的工匠,而是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和創業人才。素質拓展體系應包括專業技能、技術創新和專業素質的拓展、社會綜合能力擴充訓練、精神氣質的陶冶、身心品質的全面提升。
(一)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專業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和培養技術開發能力。
(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三)開展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和培訓工作,使學生通過培訓和專業證書考試,使專業應用能力轉換為技術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