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4 05:38: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本科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專業結構失衡
2013年,北京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本科層次共計開設163個專業,其中有在校生的計有159個專業(見圖一),在校生共計為527327人。2013年,北京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本科層次共開設專業163個,有在校生的專業共計159個。其中工科50個,有在校生的共計49個;理科10個,有在校生的共計9個。在校生規模前20位的本科專業分布。綜上可見,北京高等學校學歷繼續教育本科層次專業設置結構有如下特征:1.專業設置學科間分布差異較大工學設置專業最多,共有59個。其次是管理學,共有26個,設置專業最少的歷史學,僅有2個專業。不同學科間專業設置數量差異較大。2.在校生學科間分布及專業分布差異突出總體來看,前20位的專業數占專業總數的12.58%,在校生數卻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78.26%;前10位的專業數占專業總數的6.29%,在校生數卻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61.21%。就單個專業來說,在校生數最多的是會計學專業,為70194人,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13.31%;其次為工商管理,在校生為68525人,是位居第三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校生數的2.6倍,后者在校生共計26360人。最少的為工學類的信息工程與管理學類的特許經營管理,僅各有1人。就學科間相比較而言,管理學專業設置數量不足工學的一半,但其在校生數卻是工學的2倍多,前者共計為227877人,而工學為112341人。目前,繼續教育專業設置顯現出來的問題是學科間分布不均衡及熱門專業相對集中。就繼續教育的特殊性而言,其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目標不僅要滿足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總量的要求,而且要在人才結構上進行合理規劃以實現各類人才的最優化培養,與就業市場人才需求及經濟結構達到動態均衡。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與貿易大國,但人才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在層次結構、學科結構、布局結構等方面需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繼續教育培養和輸送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二)專業設置與國家人才需求不符
按照國家人事部的有關統計預測,我國今后幾年內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8大類: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人才;信息技術人才;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環境保護技術人才;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人才;國際貿易人才;律師人才。在這些急需人才中,理工類人才占據了很大比例。以北航為例,北航繼續教育學院共開設11個本科層次專業。
(三)專業設置沒有凸顯其學科優勢
北京高校中不乏一些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的優秀大學,特別是其中一些大學本身就具有理工類優勢,這些大學應發揮自身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嘗試將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延伸到繼續教育中去,但目前的專業設置并沒有凸顯優勢學科。由上表可見,北航繼續教育學院所設專業并沒有凸顯北航優勢學科及特色專業,如飛行器設計專業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等。(四)專業設置趨同專業設置趨同主要表現在設置相同專業的學校多及同一專業在校生數與其他專業發展不平衡。如2013北京高校學歷繼續教育本科層次設置會計學專業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學校分別為35所和33所;設置同一專業學校數20所以上的專業共計5個。就在校生來說,僅會計學一個專業,其在校生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13.31%。在校生規模前20位的在校生數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78.26%;前10位的在校生數占本科層次總在校生數的61.21%。專業設置趨同與招生人數的過多被稱為招生的“扎堆現象”。其直接后果有諸多危害:導致生源競爭無序;專業設置重復率高常導致教育資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專業設置趨同容易形成高校學歷繼續教育發展趨同化、無特色。
二、從簡單多元到有機制衡: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的多重邏輯
首先,從繼續教育專業設置來看,無論是結構的失衡、與所在高校優勢學科的不對接抑或是專業設置的雷同、與國家人才需求的錯位,究其原因,在于學術定位與社會服務定位的模糊。繼續教育常被看做普通高等教育的補充,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基本上都是基于現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移,所進行的知識結構的調整僅是從知識的深度和難度上考慮,如高等數學教育直接去掉了微分方程等內容,其他一些工科課程則去掉了一些不便教學的實驗類教學環節,這些基于“使學習變容易”的調整并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市場變化和需求。其次,市場需求預測失誤。無論是學生選擇專業時,還是學校設置專業時,過分追求熱門專業,各專業在校生數的巨大差異和設置同一專業學校數可以充分說明這一現象。最后,對教育對象需求把握不夠。繼續教育的對象主要為成人,其學習需求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年齡、性別、教育背景、居住環境、社會角色、社會地位是制約和成人學習的重要因素”。可見,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涉及多重過程和機制,這些過程和機制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認識它們各自的作用和影響。因此,采用多重邏輯的理論分析框架有助于對專業設置過程中的諸多制約因素和多方利益進行權衡,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從繼續教育的本質屬性來看,專業設置的需求主體主要為政府、市場、高校及個體。其中,在政府層面,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優化與產業結構相應的人才結構等無不與學歷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有密切的關系。在市場層面,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專業設置和高校為社會服務鏈條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這一現象雖然有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為高校在面對市場培養和輸送人才時,至少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人才產品不合格,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從而造成培養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錯位。從根本上說,專業的學術定位和社會服務定位的錯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專業設置應關注市場的職業需要。在高校層面,高校的自我建設和發展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承擔人才培養的本源任務,確保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個體層面,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應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在知識更新、理論提升、獲得畢業證書等方面做好服務工作。有的學者認為,專業設置的邏輯框架應搭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本源職能之上,其設置依據應遵循知識邏輯、市場邏輯、人的發展邏輯與權力邏輯的四維內在邏輯結構。之所以以人才培養為邏輯起點,是因為人才培養是高校專業設置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現象,對專業設置的整個邏輯行程具有規范定向的作用。知識邏輯基于認識論哲學,認為大學的本質是為了發展知識和掌握高深學問。專業設置遵循市場邏輯是因為高校具有為社會服務的基本職能,人才培養應具有社會適用性,社會職業標準是其發展趨勢。人的發展邏輯指專業設置應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基礎上,以學生的成才成長為要旨。權力邏輯指從專業設置的管理屬性延伸出來的邏輯結構。廣義理解為高校、社會力量、學生在專業設置中的話語權。從繼續教育的本質屬性來看,專業設置的需求主體主要為政府、市場、高校及個體。其中,在政府層面,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優化與產業結構相應的人才結構等無不與學歷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有密切的關系。在市場層面,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專業設置和高校為社會服務鏈條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這一現象雖然有諸多的原因可以追究,但是作為高校在面對市場培養和輸送人才時,至少可以肯定一點,那就是人才產品不合格,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從而造成培養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錯位。從根本上說,專業的學術定位和社會服務定位的錯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專業設置應關注市場的職業需要。在高校層面,高校的自我建設和發展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承擔人才培養的本源任務,確保學生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在個體層面,學歷繼續教育專業設置應滿足受教育者的個性化需求,在知識更新、理論提升、獲得畢業證書等方面做好服務工作。對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而言,由于其教育對象為成人,參與教育的目的為獲得與職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調查顯示大約有69%的人參與各類繼續教育是為了工作———工作需要、提高工作能力、為晉升提干創造條件、為跳槽儲備知識、學習熱門專業更好擇業等。因此,繼續教育專業設置的邏輯與全日制本科專業設置的邏輯不完全相同。具體來說,知識的邏輯與人的發展邏輯表現得不是特別強烈,而是更依賴于高校固有的優勢學科。綜上所述,繼續教育專業設置正是在多元利益需求主體的博弈中,在多重邏輯結構中演變調整的。
三、結語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能力的培養,是各個院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1.專業實踐實習能力是學生今后能否順利進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強學生社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習環節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還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對于學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增強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教學能力、課間活動組織能力、競技比賽的組織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體育課的重要性,使其能夠在社會上發揮更大的價值。同時,加強學生的教育實習工作,也是學校了解社會需求的一個重要手段,使學校能夠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生培養方案,從而培養一批更加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高水平人才,避免學生畢業之后沒有用武之地。
2.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因此,加強對學生教育實習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要求。
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層面對學生的教育實習工作不夠重視
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而輕技能的弊端。而體育教育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學生專業技能必須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更好的運動技術水平。學生的教育實習環節就是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學校對學生實習環節的忽視或走過場,會導致學生知識僵化,不能學以致用。
2.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實踐較為薄弱
部分學校存實習基地不足、實習時間較短、實習管理較松懈、實習考核評分不嚴等問題,造成多數學生的實習效果不佳,實習積極性帶動不起來,不能達到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培養的目標。還有很多學校將見習和實習都安排在大四進行,在這一階段里大多數學生都在準備畢業論文和找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情來好好地完成教育實踐和實習,嚴重影響了教育實踐的效果、實習的質量。
3.課堂實踐教學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不夠
課堂教學中的講解只起到理論灌輸的作用,以學生基本掌握所學內容為目標,忽視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的結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影響學生實踐的質量,有大部分學生的實踐與理論不能融會貫通。而在一些專業技能課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又將專業運動技能的學習與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技術與理論知識相脫節,導致部分學生只懂技術,而講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學生只講解不做示范。
4.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對教育實習的認識比較淺
現在許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并沒有對實習給予高度的重視。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實習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較大的作用,使他們在體驗學生這一角色的同時,又能體會到教師所擔負的責任,但當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教育實習質量仍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教育實習的目的和任務不清晰,實習學校對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指導不全面,導致學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實習任務。學生不把實習放在自己的規劃之中,所以導致現在大學生的實習工作沒辦法順利完成,很多大學生的實習都是由學校強制約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育實習能力的途徑
1.優化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課程設置和考核體系,從制度上為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課程設置中增加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技能課的時間和上課次數,給予學生專業技術實踐能力的學習時間上的保障,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只有大量地學習,不斷地實踐,才是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的根本途徑。要優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課程的考核體系,將書面的考核和實踐能力的考核相結合,明確實踐能力考核在學生成績中的重要性,從而調動教師和學生教學實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據學生自身的個性以及身體素質的高低安排體育活動
由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本身就個性張揚、不拘小節,所以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個性以及身體素質的高低安排體育活動,把握住學生的特長以及個性,便于學生更好地發展,促使學生更喜歡體育活動。
3.加強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從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來看,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實習對于他們的學習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體育活動是一項身體和心理相結合的運動,大多數活動不僅僅講究的是體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學生理論技術的指導,可以使學生對該學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認識。積極穩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督促學生們不斷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源泉;消極被動的思想狀況卻會使大學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導致學生沒有自信心,一事無成。
4.加強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工作,并盡快確定科學、合理、完善的評價方法
中醫學的發展,始終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斷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比如適時吸取了天文歷法、地理物候、陰陽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將這些知識和理論與人體的調控與認知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套理論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離開了傳統文化,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當前的中醫本科生教育中,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本科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對于中醫本科生教育來說,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提高其運用中醫理論的能力。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中醫理論的形成根植于這種生產方式中產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中經??梢姷疥庩栁逍械壤碚?,比如《黃帝內經》就充分吸收了哲學學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種強調宏觀整體、平衡和諧及相互聯系的思維方式。如果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則學生無法培養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在西醫學理論不斷沖擊中醫學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傳統中醫理論的內涵、思維方式和運用方法。
1.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學生的中醫根底
中醫本科生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醫學理論知識,逐步打牢學生的中醫學理論功底。由于中醫學是從傳統文化中發展而來的,所以中醫課程的內容就顯得晦澀難懂,尤其是剛剛接觸中醫學課程的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望而卻步。為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中醫理論的特點,并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兩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這樣的中醫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毫無疑問,學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的深刻內涵加深了解。
1.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風尚
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僅要重視中醫學理論的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學生醫德風尚的培養,將醫技與醫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市場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醫患關系日漸緊張,加強學生醫德教育勢在必行。我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主張“仁愛”,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而中醫理論受其影響,同樣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理論,認為“醫乃仁術”,對醫德的重視,可見一斑。因此,在當前的中醫學本科教育中,必須加強對學生醫德的教育,將“術”與“德”充分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中醫學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會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醫乃仁術”的含義,逐步提高自己的醫德風尚。
2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醫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紹了加強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可遵循“激發興趣打牢基礎促進學習”的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對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說明,通過的雕塑和文字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的懸壺濟世的名醫,可將這些醫德高尚名醫的經典名句展示出來;打造中醫傳統文化歷史長廊,集中展示我國古代中醫學的成就,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醫傳統文化網站,將有關中醫理論的古典書籍、文化常識和視頻資料等上傳共享,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途徑。通過上述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優化課程設置,逐步打牢學生的文化根基
中醫本科生從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觸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對于本科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優化課程設置,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和模式,能夠在一定時間內讀懂深奧晦澀的中醫學理論知識典籍。當前,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各個中醫院校均加大了傳統文化教育力度,開設了經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課程,但是從專業課程設置來說,傳統文化課程仍然相對較少。傳統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學、哲學、訓詁及音律等方面,根據中醫學理論的特點,應著重加強中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古典哲學思維的培養,逐步提高文史哲課程比例,使學生了解古代的道德倫理、邏輯及人文素養,充分了解和領會中醫學理論的精華和精髓。
2.3在專業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專業課的教授效果
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除了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優化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之外,還需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就是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如在講解陰陽五行、精氣等學說時,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講解“取象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逐步領悟“遠取諸物體,近取諸身”的認識方法,學會從千奇百態和變化莫測的現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向學生講述一些名家名醫的事跡,主要是他們治病救人、懸壺濟世的經歷,使學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其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
3結語
課程設置離不開社會大背景,課程與社會的關系表現在課程與社會需求的關系上,即課程開設與否要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具體需求。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目標強調專業性和職業性,為就業準備。學前教育專業應與時俱進,簡單、機械地套用高等師范院?,F行課程只會固步自封。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決定》為學前課程改革提供了指導思想,明確了改革思路。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只有熟知幼兒教師能力要求,全面、深入掌握用人單位需求,并將其準確反映在課程體系中,將課程體系與從業要求對接、培養標準與專業認證對接,才能培養出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過硬、滿足崗位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二、改進已有課程設置
1.充實通識課內容因為幼兒學習的內容包含語言、科學、社會等領域,再加上幼兒想象力豐富,對諸多現象充滿好奇,所以通識課應加入有關人文、科學、自然等課程,只有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擴充其知識面,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為個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幼兒教師要具備與幼兒溝通的能力,了解幼兒身心特點,能深入淺出地講授知識,因此,還應在通識課中加入相關教育課程,但內容要淺顯而廣泛。
2.調整專業課程通過增加課時,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學科專業課程和技能課程的學習。針對學科專業課程,可將一些基礎課改為選修課,合并較為相近的理論課,從而減少學時、學分;就技能課程而言,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與藝術系學生不同,在掌握相關技能的基礎上應以實用性、工具性為主,加強對兒童歌曲伴奏、兒童操的編排等藝術類課程及幼兒園環境設計、玩具制作、簡筆畫等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有關的實用美術課。此外,為體現辦學特色,提高學生就業率,結合地域資源,學校還可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如蒙臺梭利課程、剪紙、泥塑等。
3.加大實踐課程學生在校期間少有機會接觸社會、了解未來就職崗位,對于如何與他人交往多半來自于已有經驗,如何與幼兒做到有效溝通更是紙上談兵。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社會能力及工作能力,需要不斷增加實踐課種類,逐漸豐富實踐課內容,適當延長實踐課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協作。
三、增開其他課程門類
1.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科目無論從事哪項職業,從業人員都應獲得相關從業資格認證,幼兒教師作為一種職業也不例外。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于2015年正式拉開序幕,師范類大學畢業生領取教師資格證的慣例將被打破。教師資格證考試實行國考后,考試內容和難度都會有所變化,師范生與非師范生也不再被區別對待。只有考試成績合格者才能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取得從事教師工作的職業資格。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關注這一變化,適時調整。
2.專業方向課程幼兒園分工的不斷細化和專業化與目前高校采取籠統而又全面的專業培養體系不同步,高校希望把學生培養成既能勝任幼兒園教學、保育、科研等工作的教師,又能承擔學前教育行政管理任務的人才,培養內容大而全,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學??梢兄厮囆g特長生、營養師、雙語教師、幼兒園管理、高級家教等不同專業方向對學生進行特長培養,以突出學生優勢,增強就業競爭力。
3.幼兒教師職業道德類課程新教師招聘時,在諸多標準中道德修養被排在前三位。學生在選擇專業時的出發點因人而異,對幼兒及幼教職業的態度千差萬別。開設師德方面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對幼兒教育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并深深喜歡上幼兒教師這份職業。這樣,未來才會安于本職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幼教事業。
4.0~3歲早教類課程我國社會發展迅猛,人們的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年輕父母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紛紛選擇早教機構幫助孩子開發智力,因而我國早教事業發展如火如荼。與此同時,托幼一體化促使幼兒園招收低齡幼兒入園或開辦周末親子班以滿足社會需求。這就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安排幼兒與父母共同活動,又要善于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育兒行為,所以學前教育專業有必要開始0~3歲早教類課程。
四、結語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英美文學課程的核心所在。通常來講,《英國文學》只有60個課時,有限的學時不可能涵蓋英國文學史上浩如煙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選擇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處理下面三個矛盾。1.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的矛盾。對于綜合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文史分開的教材,這樣既有文學史提綱挈領的指導,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經典作品。但是對于理工類二本院校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更適合選用文史結合的教材。文史結合的程度是一個矛盾。如果重視史料,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作品領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質的提升一定會受到影響;如果過分依賴作家作品,那么學生對文學的發展脈絡不清晰,也會影響作品的理解。如何處理史與文的矛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筆者認為以史為綱領,以作品為依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一個文流的講解,要結合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當然在時間跨度上也要有所考慮,應該讓學生對英國文學的全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該粗講的地方要放手,該精講的地方要舍得花費時間。比如古代英國文學就可以略講代表人物喬叟。而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就可以重點講解,課堂上可以與學生一同朗讀十四行詩,一同欣賞詩歌的美感。在講解莎翁的悲劇時,可以以《哈姆雷特》為代表,講解的過程一定要滲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仿佛穿越到那個朝氣蓬勃的時代,領悟哈姆雷特憂郁氣質與時代精神的碰撞所產生的張力,更深刻地領悟莎翁的悲劇精神。浪漫主義時期適當細講,因為這是英國文學詩歌最為繁榮的時期,而且詩歌的閱讀在篇幅上會減輕學生對長篇巨著產生的為難情緒。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雖然是重點,但是因為學生對這一時期的作品比較熟悉,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引導他們討論?,F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時期的作品相對比較難于理解,在給學生講解這個時期的文學史時,更要結合當時的哲學、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領會這個時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點。當然選擇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響力,也要看教師對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長篇與節選的矛盾。在教學過程中,長篇巨著和作品節選也存在著矛盾。真正能夠讓學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當然離不開對長篇巨著的細讀。但是由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如果每一個時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讀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筆者認為以長篇為絲線,以節選為玉珠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堅持英語語言專業的學生必須閱讀經典原文,并讓這種閱讀成為南京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傳統[3]。但是對于理工類二本院校的學生,很難達到這樣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學重點放在節選作品的品讀上。對特別能表現作家思想和風格的作品節選,要讓學生細讀,并與學生一起討論,深入理解作品的獨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選段,可以精講,可以讓學生背誦,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表演。把選段的精髓與整部作品的時代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獨具特色的性格特點,以領會選段中所體現出的崇高的悲劇內涵,并以此為依托幫助學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劇精神。當然,以選段為主要的文本材料進行學習,并不是讓學生放棄對原著從頭至尾的閱讀。如果只停留在選段的學習中,學生就會失去對作品的整體感,從而就很難領會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審美愉悅。因此號召學生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刻苦學習的精神,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一部作品精讀,并在期末的時候上交一份讀書筆記。要求學生在讀書筆記中表達自己獨特的體會,并把優美的段落摘抄下來。在接近期末的時候,組織一次經典作品閱讀討論課,讓學生講述自己在閱讀經典中的感動和感觸。讀書筆記與閱讀課的發言將按照一定比例納入學生的期末成績。實踐證明,學生對某一部經典原著的細讀,會將他們帶入文學的殿堂,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影響,甚至是一生的影響。有些學生對喜愛作品閱讀很多遍,每一遍的領悟都不同,這對提升他們的文學素質是非常有幫助的。對于素質比較好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閱讀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誡學生不要蜻蜓點水,泛泛而讀。3.經典與影視的矛盾。許多著作改編成影視作品,影視作品的直觀性和時效性對學生是個不小的誘惑。有些學生非常喜愛影視作品,從而放棄閱讀原文。解決此問題的辦法如下。利用學生喜愛影視作品的心理,可以號召學生觀看經典名著的影視,甚至歡迎他們看各種不同的版本。因為影視作品源于名著,是對名著的當代闡釋。比如《紅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讓學生觀看后發現與原著有沖突的情節,并認真分析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從而能夠發現霍桑的現代性體現在哪里,與當代主流文化的碰撞體現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對比中引導學生寫出優秀的論文。
教學模式
1.立體式課堂的建立。在網絡環境下,應該避免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應建立以網絡、多媒體為現代手段的、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立體式課堂。英美文學課堂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課堂是對時代背景、作家簡介、作品介紹、作品分析、社會影響等幾個環節進行講座式的課堂教學,這種課堂學生是被動的聽眾,知識量和信息量都有限;另外一種課堂是教師課件做得非常漂亮,圖文并茂,視頻播放的時間甚至超過課堂時間的一半以上。教師只是帶領學生走馬觀花地欣賞課件,學生的興趣很大,但是缺少深入體會經典閱讀的樂趣和價值。所以,文學的內在性質在這樣花哨的課堂中得不到體現。在上述兩種極端的課堂中,可以尋求一種平衡,運用網絡手段,把學生通過自學能夠掌握的知識如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紹、作品原著節選以及視頻文件都放到網絡課件上,讓學生通過自學獲得基礎知識,為課堂教學做好知識性的準備。在課堂教學上,通過提問相關問題,檢測學生對作品節選部分的研讀情況,引導學生對作品所體現的審美特征、倫理價值追求、藝術形式、意境、意象以及風格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并且可適當引用一些文學評論,與學生一起從不同視角解讀作品。在課堂的講授中,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查閱文獻,并與學生一同分享各自獨特的閱讀體會。這種閱讀體會是個人審美和個人文學修養的體現,在古今文字作品中大膽地穿越和比較,使得文學的課堂成為高雅開放的文學殿堂的入口。這樣的立體式課堂教學既增大了課堂的容量,又增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熱愛。2.考核模式的改革。唐冬梅提出了構建多元化的考評模式的建議,并把考核手段分為測評性和非測評性兩種[4]。立體式的課堂需要立體多元的考評手段。非測評性考核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學生的課堂表現、學生的讀書報告以及學生的階段性論文。而測評性考核放在期末的考試上。適當加大非測評性的考核比例,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考核分數上,適當獎勵獨立閱讀經典原著的學生,使閱讀蔚然成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條件、學科建設、師資情況和本科教學體系建設以及大學的文化內涵、積淀等相對于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優勢,甚至在傳統本科院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處于“尷尬”的處境,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現實,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來高專升格,所以地處非省會城市的居多,從地理上看劣勢更加明顯。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開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的困難肯定比傳統高校要多。雖然,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而且有些高校還形成了“本土化”的實踐經驗與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回避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響,抹不去“師專”或“高專”的痕跡,非常注重學生專業學習的理論性、系統性與完整性,而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有些高??赡苡刑峒埃簧钊耄矝]能達到一定的重視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標語式”的內容,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實施辦法,流于形式。首先,應該是部分高校領導的觀念沒有轉過來,他們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關部門、二級學院在具體操作層面,主要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層面,沒有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因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進行豐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學生本人,還是以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忽視了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及內容創新不夠
雖然,隨著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學校自身的發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順應形勢的發展和現實的需求,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實踐,有些高校還取得了“本土化”的經驗和富有個性的模式。但從總體看,其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創新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還遠遠不能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要還是采取課堂講授、專題講座等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授課,這種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的教學形式效果較差,不受學生歡迎,而且也不能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比較偏向宣講政府各類政策、講述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或個人案例分享等,缺乏體驗式的學習環節設計。綜合分析,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創新不夠———最典型的就是從案例的角度看,現在很多教學案例都是圍繞成功人士或大集團、大公司的運行情況來介紹的,但事實上我們的學生創業起點比較低、形式比較散,和所講述的案例之間相距較大,不切合實際,也沒有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三)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不夠
師資隊伍建設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專或高職升格而來,其總體的師資就是非常薄弱的,距離本科教學要求還比較遠,長期處于“爬坡”階段。為了應付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等各種檢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進人才方面可謂不遺余力,竭盡全力。但是,人才引進主要還是考慮學科建設和專業布局,極少會考慮到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主要是由原來的高專教師轉型而來,他們相對來說職稱、學歷偏低,雖然近年引進的高學歷優秀輔導員充實到該隊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學經驗,總體來說,結構性矛盾問題依然突出;第三個方面,就是教師本身屬于傳統的以教學為主營業務的師資群體,自身沒有創業經歷,在實例講授和實踐操作中無法給學生帶來真實的創業故事分享,這不但會影響學生對于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還影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勢必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
二、推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處理好幾種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單純的某一種知識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統設計、系統推進的綜合素質提升,例如該教育涉及了創新精神培養和工商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行政審批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必須要處理好幾種關系,這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專業教育中去的首要條件。
(一)知識普及教育與實際操作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而言,關鍵還是實際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動中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劃定它們的比例,合理掌握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支撐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學體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別是原來由師范專科學校升格而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學環節設計上,始終走不出“師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也采取單一的理論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這個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好,在教育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先考慮起來,側重實踐能力的提升,強調實踐才是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專業課程學習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關系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學生需求的不斷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門專業課程。當前,在我國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大環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應該嘗試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內容之一,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創業熱情,傳授創新技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應該從低年級學生入手,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專業課程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面向全體學生與培育重點學生之間的關系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嘗試創業,而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對于絕大部分大學生來說,接受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為了樹立創新意識和學習創新技巧,極少部分學生真正在大學期間嘗試創業或是畢業之后自主創業的。因此,這就需要高校處理好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培養重點學生提升創業能力之間的關系。其次,當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課程體系和實踐經驗都不夠完善,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和實踐訓練的平臺還沒有搭建好。所以,我們需要有重點、有選擇地開展創業人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大眾化、重點化和特色化結合起來,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深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又要對具備創業熱情和基礎的學生開展實際的創業指導和培訓。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構建
(一)建設專業、穩定的創新創業教學團隊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存在較大缺陷,在隊伍建設上應當以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指導實踐背景、工商管理知識背景的專業教師為主,吸引部分有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經驗的教師和輔導員,擔任學校該項教育的核心團隊成員,共同探討和研究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同時,鼓勵教師前往其他高校學習成功經驗,再結合本校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此同時,要聘請企業家、企業高級技術人才、投資專家、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創業導師,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示范、激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內還可設立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負責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活動訓練和項目孵化的教學、研究、指導和服務工作,以及就業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納入大學生職業發展總體課程中,融合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內容,將“創業基礎”納入公共必修課,啟動校級重點教材開發項目;開設SIYB、KAB等課程,在通識課程中逐步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數量;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鼓勵開設若干門如管理學、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創業教育選修課,針對特殊專業(如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等),應該將創新創業課程增設為必修課程。
(三)有步驟、有重點地開辦創新創業實驗班
在學生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創新創業基礎教育課程后,由學生自主申報,從中選拔出創業熱情高、創業資源豐富、創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實驗班。這部分學生仍然歸屬于原二級學院,再通過一個學期左右的課余時間接受更為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如開設“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管理”“商業計劃書”等創新創業類課程,經過一年的專業訓練,最終確定以創業為方向的學生,以創新創業實踐代替專業實踐和畢業論文。經過試點,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開設單獨的創新創業實驗班,單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從學生入校到畢業、從學習到生活、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訓練、從課堂內到課堂外———開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
(四)開展豐富多彩、實踐性強的創新創業活動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課程的基礎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創業實踐的經驗積累。課程教育要與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和競賽,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在總學分中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必修學分,條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學分,修訂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學分認定管理規定,將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整體納入創新創業教育學分體系,推行學分替代制度,試行將學生創新創業標志性成果替代畢業論文和課程修讀制度。
(五)拓展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基本信息,二是職業認同情況調查。第二部分主要是參照了李璇《學前教育專科生性別角色類型與職業認同的現狀研究》中用的調查問卷。[2]第二部分問卷中包括30個題目:29個客觀題和1個開放題(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想法,作為對量化問卷的補充)。其中采用李克特5點記分方式的測試題目為24項,都為正向選擇題,記分方式為:非常符合記5分,比較符合記4分,一般記3分,不符合記2分,非常不符合記1分;其余的選項用百分率統計法不做記分統計。該問卷包括4個維度,各維度的題目分別是:維度一(學前教育專業認同):分別是3、4、5、6、7、8、9、10、11。經檢驗該維度項目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7895。(共9項)維度二(職業情感):分別是12、13、14、15。經檢驗該維度項目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7935。維度三(職業認識):分別是19、20、21、22、23。經檢驗該維度項目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7787。(共5項)維度四(對自我職業能力的評價):分別是24、25、26、27、28、29。經檢驗該維度項目的內在一致性系數為0.8671。(共6項)本研究使用spass17.0進行數據的錄入和處理。
2調查結果
2.1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的總體情況
上述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最高分為5分的計分標準下,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學生總體的職業認同得分為3.44分,呈中上水平(3分為中間水平),這與王杰薛、鈺川學者的調查結果近似。[3]在四個維度中,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職業情感得分最高(M=3.7),專業認同次之(M=3.47),職業認識得分(M=3.45)略低于專業認同得分,但均高于總體的平均分;而職業能力的得分最低(M=3.21),低于總體的平均值。
2.2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的年級差異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得分最高的是大一學生,其次分別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維度上,得分從高到低分別為大一、大四、大二、大三;在職業情感維度上,得分最高為大一學生,其次分別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學生;在職業認識維度上,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大一、大三、大四、大二的學生;在職業能力維度上,大一得分最高,其次分別為大四、大二、大三的學生。由表3的顯示結果可以看出,不同年級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在職業認同的總體狀況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認同的四個維度上,不同年級的學生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2.3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差異分析
表4表明,擔任學生干部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職業認同總體得分略高于沒有擔任學生干部學生職業認同的得分,在各個維度上也顯示出同樣的結果。表5是否擔任學生職務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及各維度的t檢驗由表5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擔任學生職務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與沒有學生職務的同學在職業認同及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3結論
1)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男生5人,占5.2%,女生92人,占94.8%;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群體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2)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較高,其中職業情感維度得分最高。3)不同年級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職業認同水平不同,大一學生最高,其次其次分別是大四、大二、大三的學生。但在各年級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4)擔任學生干部的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職業認同總體水平高于沒有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但它們之間沒有明顯差異。
4本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