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教育成本論文

教育成本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8-26 06:04: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成本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成本論文

篇(1)

一、引言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外文獻中養老保險被直接稱為社會保障(Socialse-curitySystem)。按籌資方式的不同,養老保險可分為現收現付制(Pay-as-you-goSystem或UnfundedSystem)和基金制(FundedSystem)兩種類型。現收現付制是從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以來至今大多數國家采納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模式;而基金制是自20世紀80年代人口老齡化及養老保險面臨的財政支付危機以來,一些國家開始試行并逐漸實施的一種養老保險模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Samuelson(1958)和Diamond(1965)的世代交疊模型(OLG)的基礎上,多數研究通過對個人儲蓄、收入分配、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對養老保險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例如Barro(1974)從遺產動機的角度、Romer(1986)從個人儲蓄、勞動供給的增長模型討論了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等。不過這類研究通常不考慮技術、人力資本、制度等要素。

自Lucas(1988)和Rome(1990)等的新增長理論形成以來,經濟增長更加強調技術和人力資本等要素的重要作用,于是人力資本積累與物質資本一樣也被看作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此后,許多研究借助于人力資本積累這一橋梁來研究養老保險制度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在人力資本的新增長模型中,教育投入成為衡量人力資本積累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教育投入量、受教育時間與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三者之間是成正比的,延長受教育時間意味著教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育投資越多,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就越高;反之,受教育時間少則教育投資則相對會減少,人力資本積累水平也較低。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可分為政府和非政府兩類,其中政府對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表現為財政性教育投入,而非政府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則包括企業、社會其他經濟組織、學生家庭以及學生本人等。但從新近的文獻研究來看,各類研究主要針對養老金制度與政府或者學生家庭對子女人力資本投資而進行,一般不涉及其他非政府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如企業和社會團體對教育的資助)的內容,且研究路徑也各有差異。

二、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理論研究

通過世代交疊模型假定年青期和年老期人力資本和養老保險效用存在代際間相互轉化,是研究養老保險制度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基本理論框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屬于公共支出,需要符合公共服務效用最大化的公共決策原則;而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則需要符合個人終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則。這樣,通過2期或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就可以針對現收現付制和基金制這兩種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對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系進行分類研究,約束條件為市場均衡條件下的微觀主體效用最大化和經濟穩定增長。

(一)養老保險與家庭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在世代交疊模型中,基金制條件下的強制性儲蓄或社會保障稅使父母在年老時獲得的養老保險與子女未來承擔的賦稅無關,也無法產生遺產效應,這可能造成生育率上升和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下降,不利于經濟長期增長(Stuart,1998等);反之,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能通過對年青期個體強制征收養老保險或社會保障稅并轉移給當期的老年期個體(或者父母),以保證年老期個體(或者父母)對孩子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也有利于鼓勵父母對子女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利于經濟增長。

Kemnitz&Wigger(2000)等則認為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是人力資本積累存在外部性時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政策手段,它可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促成人力資本積累達到最優水平,而基金模式的養老保險制度則與沒有社會保障的自由放任經濟一樣會造成人力資本積累的不足。其原因是,每一代人的人力資本積累總是建立在上一代平均基礎之上的。如果每個人都增加學習時間,不僅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存量,還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水平及勞動生產力。在具有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的自由經濟中,個人并不能獲取人力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全部收益,也不可能為了提高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而增加學習時間,因此個人投人學習的時間往往少于最優配置的學習時間。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條件下,養老金的數量往往與個人的工作年限和工資收入有關,而工資收入通常是與教育程度正相關的,這相當于將養老金數量直接與年輕時積累的人力資本掛鉤,使得延長學習時間的人能夠在年老時獲得更多養老金,這種更高的回報是來自于下一代人的人力資本增加而帶來的整個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所以從理論上講,只有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才能體現出人力資本積累在代際之間的正向溢出效應,刺激各代人為了提高下一代的生產能力而積累更多的自身人力資本。

(二)養老保險與政府對人力資本的投資

由于人力資本投資離不開政府對公共教育領域的資助,許多研究還將政府人力資本投入引人理論模型分析之中。政府支出包括生產性支出和非生產性支出,其中,非生產性支出中包括政府用于公共教育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投入。由于一國政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府每年預算的約束,增加一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則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公共支出領域預算的減少。

在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當期工資與養老金數量掛鉤,這利,養老保險計劃不影響當年的財政收支平衡,政府可將更多的公共資源用于教育和基礎設施等公共支出領域,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以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而在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模式下,個體的養老金數量或者說未來的福利是由他本人過去的儲蓄和基金運作表現決定的,與下一代人力資本水平提高而帶來的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沒有關系,他們希望政府能將更多預算投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這將會減少政府對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公共支出,從而不利于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決策。因此從養老保險與政府人力資本投資的研究結果來看,這些結論也大都偏向于現收現付養老保險制度對政府人力資本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在一個3期的世代交疊模型中,Buiter&Kletzer(1995)考慮了現收現付養老保險的代際轉移再分配政策對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發現當年輕個體不能夠從資本市場上進行借貸以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時,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降低物質資本的積累,但卻有利于公共資源偏向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Kaganovich&Zilcha(1999)的研究表明,假定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存在市場均衡,那么政府會將大量預算開支用于教育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保障的轉移支付,這時養老金計劃也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在子女的福利狀況是由人力資本水平決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數由其自身消費大小和子女當期的人力資本回報來決定,因此,父母考慮到今后的退休福利水平,就必然會加大對子女的教育投入,這時政府給予家庭的教育補貼也會起到積極作用。此外,Bellettini&Ceroni(1999)還將公共支出和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并引入理論分析,指出只有現收現付社會保障才會增強公眾贊成提高生產效率政策的意愿,從而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產生積極作用…。。

也有一些研究如Starketa1.(1997)、Panu&Poutvaara(2007)等從跨國之間勞動力流動或者技術轉移的角度考察勞動力流動對人力資本的影響。結論是跨國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能夠促進欠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投資并通過技術人員的雙向流動提高欠發達國家的人均人力資本,但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形式下,比例工資制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固定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費用制養老保險制度國家間的勞動力流動會導致前者人力資本投資的減少和后者人力資本投資的增加,并由此帶來帕累托改進。

三、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研究

與理論研究不同的是,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應用分析并不關注養老保險制度的唯一合理性問題,而是圍繞著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這些主題,對不同經濟體中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與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限、社會福利及生育率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Rojas(2004)的研究配合了內生生育率選擇來量化1985年以來西班牙的高等教育資助(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結果顯示:西班牙的政府教育補助的增加改變了人口教育程度的分布并導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受教育人群中低人口出生率和高人均壽命改變了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使得政府必須增加社會保障稅率以平衡養老金預算,因此這一機制實際上降低了教育投入政策的社會福利。

在充分考慮了美國勞動者工作期內繳費形成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這些參數的條件下,CruzAEchevarria.AmaiaIza(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由工作期內勞動者繳費的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支付制度會促使人們考慮提前退休,但隨著未來社會保障費用負擔人口的減少,預期壽命的提高也能夠促進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提高。現收現付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養老保險制度能夠促使個人延長受教育時間,增加家庭或個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但隨著社會保障負擔率的提高會帶來單位資產GDP增長速度的降低,使政府面臨著預算平衡等問題。

我國的養老保險模式是現收現付型還是混合型模式目前還存在許多爭議,不過從目前養老保險資金賬戶運行的實際情況來看,現階段中國仍然處于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模式中。針對這種情形,近來國內也有一些關于養老保險與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研究。例如,于凌云等(2008)針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過程中養老保險和人力資本公共支出的增長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通過人力資本這一指標來體現它們與經濟增長的相關關系,結果表明:從公共支出角度來看,政府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和長期經濟增長率之間呈現出一種負相關關系;公共教育投入對于長期人力資本及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很明顯,而對短期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卻不明顯。超級秘書網

針對中國長期的城鄉分割的現實情況,賴得勝等(2004)、田永坡等(2006)等的文獻根據當前中國“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障模式,對我國城鄉人力資本投資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缺位,造成了基層政府和農村家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庭在教育投資領域的沉重負擔,因此需要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同時提高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比重,從而有利于人力資本投資。

四、結論與展望

篇(2)

【關鍵詞】就業市場;學歷倒掛

一、引言

自2005年研究生報考人數首破百萬以來,研究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一方面,近年來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國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畢業生為了逃避激烈的競爭,紛紛加入考研大軍,推遲就業時間。另一方面,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在近十年內迅速擴張。自2009年開始,研究生首次就業率低于本科生,學歷與首次就業率倒掛現象已經呈現。該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學者從教育、社會等角度來解釋學歷倒掛現象。本文意在使用Spence教育信號模型,站在經濟學的視角,使用“混同均衡”的結論解釋學歷倒掛現象。

二、學歷倒掛的原因

(1)學歷信號弱化。在Spence的勞動力市場模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應聘者知道自己的能力而招聘者不知。如果不存在其他可辨別的信息,招聘者則只愿支付平均工資水平,那么高能力者就存在被低能力者“逐出”就業市場的可能。獲得學歷越容易使得低能力應聘者受教育成本減小,低能力者就存在與高能力者受同等教育的可能性。目前,我國高校的碩博士點都在不斷的增加,其中不乏混雜了一些辦學能力差的高校。盲目擴招的結果使得高學歷群體迅速膨脹,而質量卻無法保證,因此出現就業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

(2)研究生薪酬期望過高。當就業市場出現混同均衡時,如果高學歷者不能降低薪酬預期,則面臨失業危險。本科生選擇升學時,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獲得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職位。學生在研究生階段不但有經濟投入,還有時間投入,因此在畢業時更可能比本科生所要求的薪酬更高。而大部分企業只愿意支付市場工資水平,無法滿足高期望的畢業生需求。

(3)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時,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促進作用較小,而工資水平與勞動生產率呈正比,因此教育對薪資的促進作用較小。然而教育本身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高學歷人才在接受更高的教育后會預期一個較高的薪資水平以此收回成本,當其實際勞動生產率較低時,企業并不會給予更高的薪資,由此可能引發失業。

三、結論

(一)對高校畢業生的啟示

(1)科學制定職業規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初次就業市場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目前高等教育的培養方式與社會需求脫節,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企業重新培訓成本較高。在校期間,學生不應唯書本論,應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付諸所用,在實踐中獲得新知識。這不僅對學生個人是一種工作經歷和人生磨礪,而且可以減輕初次就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2)謹慎尋找新“信號”。近年來“考證熱”已經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當學歷信號開始減弱的時候,在校生希望尋找新“信號”以“顯示”自身實力。筆者認為,在校期間,學生應該科學地做好職業規劃,初步定位職業方向,搜尋相關證書的信息,以確保所考證書能準確傳遞信息,避免盲目考證以浪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二)對高等院校的啟示

(1)合理控制取才難度,強化學歷信號。高校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和申報“碩士點”、“博士點”顯然存在“辦學政績”和爭奪國家教育資源的因素。研究生教育的“揠苗助長”一直為社會輿論所詬病,這直接導致研究生學歷信號的弱化。筆者認為,短期內遏制研究生擴招趨勢并不現實,高校可以在招生時控制測試難度、防止濫竽充數,在科研成果、畢業論文上嚴格把關,建立問責、追責機制。

(2)改善自身辦學質量,注重品牌效應。高校應該提高自身師資力量,改善辦學質量,著眼長遠提升科研質量。高校的科研應注重與社會實踐、產業需求相結合,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謀求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另外,高校應該注重自身的品牌效應。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品牌實際上就是一種差異化,高校的校名實際上就是自身的“招牌”。尤其是名牌高校更應重視“品牌建設”,從招生到辦學秉承嚴謹的學風,以此區分一般高校,強化自身學歷信號。高校的品牌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三)對政府的啟示

(1)嚴格控制招生規模,重新評估辦學資質。在配套教育資源并未同步增長而盲目擴招時,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是學歷信號逐漸弱化,學歷迅速貶值,曾經“天之驕子”的光環一去不復返。一些辦學條件一般的高校趁勢擴大規模,魚目混珠,使得高校畢業生平均水平下降,就業市場趨向于“檸檬市場”。政府的初衷是普及高等教育,然而現實與初衷南轅北轍,擴招使得部分學生接受了過度教育,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增大了企業重新篩選人才的成本,反而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就業。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當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政策,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審慎評估高校的招生資格,對于辦學條件差的專業,應當取消其招生資格。

(2)鼓勵高校科研創新,保護知識產權。目前,高校的科研創新是產學研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鼓勵科研創新可以促進三者緊密結合、共同發展。高校科研創新為學生提供了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機會,不僅讓高校自身獲益,也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減少在就業中理論也實際工作嚴重脫節的現象;另外,也培養了部分學生企業家才能。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政府應當建立保護知識產權的長效機制。

(3)鼓勵高層次人才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目前依然是高校畢業生主要就業區域。筆者認為,政府鼓勵人才到欠發達地區就業不僅需要制度上的保證,也需要經濟上的鼓勵,政府單純靠道德呼吁、政治號召而不給予經濟上的激勵,很難實現高層次人才就業地轉移。

參考文獻:

[1]George A.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488500

[2]Spence A M. 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374

[3]湯宏波.高學歷“追逐癥”與事業的經濟學分析[J].財經研究,2006(1):113119

[4]韓松,蔡健.就業市場教育信號的:基于Spence模型的擴展[J].教育學術月刊,2012(5):3537

篇(3)

關鍵詞:高校體育;素質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0-0095-02

一、前言

高校體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文化性、科技性、交流性等特征,決定了其在高等教育中擔當重要角色。體育文化由于其與活動的民族性、時代性、社會性、差異性、繼承性特征,使其成為素質教育的載體,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對體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作用的認識不深刻,使體育的功能不能完全顯現。為此,本文對體育在對素質教育中的意義進行具體闡述,使體育成為素質教育的載體,發揮其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與研究相關的書籍資料,理解和掌握素質教育的意義,同時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全文數據庫,并對部分核心期刊以及優秀碩博論文等較高價值的論文進行了分類整理、研讀與分析,為本文的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專家訪談法

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積極把握全國會議與競賽的契機,對天津體育學院、遼寧師范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十多位專家進行訪談,訪談對象為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校體育部門領導或體育教師,訪談內容為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影響高校體育發展因素等問題,為本論文的寫作起到了重要的啟迪和支撐作用。

(三)邏輯分析法

采用比較、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系統地分析素質教育的內涵以及高校體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培養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首要目標。健康的體魄是大學生為社會服務的前提保障,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指標之一。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學生認為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個人身體素(見表1)。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意義非同尋常。體育最本質的功能是提高人們身體素質。因此,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體育可以改善大學生的情緒狀態。大學生心情郁悶時積極參加運動能有效宣泄壞心情,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被淡化或轉移。體育還可以使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學生可在競爭過程使自己的價值被認可;此外,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健、精力充沛,這些都是大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84.38%的學生認為體育活動時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見表1)。體育還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品質。大學生鍛煉時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也就是鍛煉意志品質的過程。另外,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泄,進而減緩或消除這些心理疾病。

(三)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隨著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其在完成本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需要不斷地增加專業相關或者是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知識,學習壓力較大,容易疲勞,而不正確的休息方式會嚴重影響其體質健康。目前,大學生的休息方式除了睡眠以外,多是采用看微信、QQ、微博或玩游戲,課余時間大多被手機、平板電腦或筆記本等電子產品占用。調查顯示,有83.73%和70.07%的同學的課余時間被手機和電腦占用,而參加體育活動的同學僅占29.50%(見表2)。網絡活動非但不能使大腦得到有效的休息,相反由于久坐、靜止會導致氣血不通,使學生逐漸進入亞健康狀態。體育鍛煉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休息方式,在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或者相關活動的時候,可以調動全身各個器官,促進新陳代謝,使大腦得到積極的休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集中,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增強,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參加體育運動是積極的休息,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僅僅局限在娛樂與健身上,娛樂是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占調查總數的78.52%(見表3)。這說明學生對于體育競賽活動的作用認識不到位。需要引導學生有規律地參加體育活動與鍛煉,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以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四)培養學生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

體育過程本身就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人們在體育比賽活動中扮演著對手、隊友、教練等不同的角色,在體育活動中學會面對不同關系帶來的各種問題,在處理問題中成長。體育運動還可以使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他們在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提高的過程中增強自信、提高自尊,在困難與挫折中不斷適應與成長,在團隊合作、分享成果時體現自身的價值。另外,由于體育運動的集體性和公開性,能促進學生形成融洽、團結的良好的人際關系。

(五)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級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之一。因此,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和諧校園文化的發展。大學生經常參加體育競賽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體育本身是交叉學科,在體育實踐過程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體育技能外,還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大學生在體育實踐過程的周期短,很快驗證實踐方法是否有效。例如,學生為了參加體育競賽活動需要主動學習相關的技術、技能,準備得心應手的器材,設計相應的戰術等。這一系列的行為是否正確或有效很快就能在競賽活動中得到驗證;學生會根據競賽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對先前的計劃進行修改。這樣反復的過程即體育實踐的過程,會使學生了解到實際發生的問題不可能與理論設計的完全一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才能實現最初的目標。

(六)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為了有效地實現目標而靈活的將各種力量組織協調起來的能力,包括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和合理用人等。組織管理能力是一個人的知識、素質等基礎條件的外在綜合表現,也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現代社會絕大多數工作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協作才能完成,因此,大學生需要主動鍛煉,盡快地認識到組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組織的管理者,承擔著一定的組織管理任務。大學生在校內每次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時,自身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而且在活動中需要不斷地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并處理好他們之間的關系,完成自己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七)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大學是人們步入社會前的關鍵階段,大學生需做足各方面的準備以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大學生經常參加各種體育賽事、活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明白角色的重要性。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務來壯大自己的團隊,這可以使他們認識到個體角色的重要性,同時認識到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的可貴。其次,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理論與實際的關系,培養人勇敢頑強、堅持不懈的作風和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的品質。最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學生想要參加體育競賽或者體育活動也必須在遵守相應規則的前提下。因此,學生經常參加各類的體育活動就會使自己遵紀守法的意識逐漸提高,并將這種意識遷移到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

(八)提高學生整體的道德素質

體育以其公平、公正、公開的精神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產生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在參加體育競賽活動時,對勝負的態度、對對手的尊重、對教練員的尊敬、對隊友的鼓勵、對裁判的服從、對觀眾的致謝等一系列的行為都標志著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也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起到正確的導向性作用。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分工合作、團結友愛的意義,使彼此之間增加認同感與歸屬感;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格言可以使學生明白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重要性。這正是體育凝聚力、感染力和號召力等特點的集中體現。

四、結論

篇(4)

關鍵詞:占位。擴招;教育投資;管理

每個大學生都是經歷過高考洗禮的人,相信三年的高中生活至今還歷歷在目: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固定的前后桌,還有桌上那固定的高高的教科書。高中生活已經成為我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與此同時大學生活也是值得留戀的,除了那些歷久彌新的友情、風花雪月的愛情、意氣風發的歲月之外,自習室的生活也將成為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彌留在心際。走進大學之后,再也沒有人整天地督促你學習,學習成了一件自己的事情。自習室則是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從自習室可以窺見一個學校的學風。

一、現狀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我國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從1998年的630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340.87萬人,成人高等學校本專科在校生282.22萬)擴大至2010年的3000萬,而大部分學校的校舍、教室等教學基本設施的規模還是按照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在校生的規模建成的。因此辦學條件的不足已成為擴招后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與高中不同的的是多數高校的學生從大一入學后就沒有固定的教室,實施“流動教室”的管理方法。

因此高校自習室座位供不應求的現象也日益突出,于是就出現搶座、占座的現象。在高校,自習室素有“兵家必爭之地”之稱,學生在自習室搶占座位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同時各大高校對自習室的管理規定中,一般都有“不準用書本等物品占座,離開時應將物品帶走,自習室管理人員每天要清理存放在室內的物品,不負責保管”等之類的規定,但仍然有很多學生就是“以身試法”,怎么也不愿帶走用于占位的物品,寧愿冒著丟失物品的危險,目的就想擁有一個自習座位。目前也都大量的資料就大學生的占座問題展開了論述。很多文章認為部分大學生利己心太重,紀律觀念淡薄,而且常常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很少考慮其他人的利益。同時很多文章中都抨擊這些學生紀律觀念淡薄,自覺性或自制能力差,在沒有工作人員監督或監督不嚴時,就隨便占座,不愿受規章制度的約束。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同時也是偏激的,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自身素質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當然不排除少數學生為了找個一勞永逸的好的學習環境,隨便占位的同時又很少自習,給學校資源造成了浪費,但是這部分人還是極少數的。

二、原因分析

作為一名研究生自己四年大學的身心體會再加上在各大高校的調查,對學生占座問題進行了綜合的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1.原因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少部分學生自身素質低,紀律觀念淡薄,常常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很少考慮其他人的利益,不愿接受規章制度的約束。但是這只是少部分人,這也不是造成大學生占位現象的主要原因。

2.原因二,由于學校擴招,校舍資源緊缺。高校資金不足,在短期內擴建速度遠遠跟不上擴招的需要,許多學校不再設置固定教室,取而代之的是流動教室,各班輪流使用。這種做法一方面有利于節約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但卻為學生上自習帶來了麻煩,同學在課余時間如果想上自習就必須挨個教室找空位。這種供需矛盾使占座現象應運而生,而且愈演愈烈。

3.另外,高校的自習室管理跟不上。管理措施實行力度不夠,沒有進行連續的監督和管理;有些高校管理方法,缺乏科學性。如:現在大部分學校雖然導致學校網站上公布了大課表,但是大課表過于繁瑣,學生不可能每個人都把大課表打印出來,上自習前查詢哪個教室哪個時間短無課,有時可能花費將近半個小時,都找不一個空教室上自習。另外有的教室桌凳損壞,有點教室光線較弱,或有的管理員為方便管理關閉部分自習室。從而間接的導致占座現象泛濫。

4.中國在教育投資上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據分析可得報表:

中國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42美元,美國為2684美元,是中國的63.9倍。如果考慮到人口的因素,我們以人均GDP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國為6.10%,是中國的7.44倍。日本為4.28%,韓國為3.01%。俄羅斯為1.87%,是中國的2.28倍,巴西為2.29%,是中國的2.79倍。所以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與不發達的印度相比,中國的教育投入也排在其后。

三、場景再現

作為一名大學生你肯定會遇到過這樣類似的經歷:

情景一:苦苦尋找自習室時,推開一個教室的門,發現有老師在上課,此時全班學生都注視著你,你只能尷尬的退出教室,在此過程中開門關門的聲音必定會影響到教室中上課的師生。情景二: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一個自習室,沒坐十分鐘,就從外邊呼呼來了一幫學生,通知你下節這教室有課,這時的你只能將做了一半的題放下,收拾書包,重新踏上尋找自習室的路程。

尋找自習室的尷尬和痛苦相信每個大學生都深有體會,經常找到一個自習室就要花費十幾分鐘甚至是二十幾分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降低了學習的動力。

四、現在高校中頗受爭議的解決辦法

近幾年高校為了應對自習室缺乏問題,實施了各項措施,其中一些也迫使爭議。2002年4月22日,《燕趙都市報》登文,題為《考研自習室30元一位――有關部門稱高校圖書館座位收費欠妥》。該文說:河北某高校圖書館為大三以上準備考研的學生設立考研復習室,每人每學年收費30元,且購買者異常踴躍,甚至出現了30元買進座位號50元賣出的“黑市交易”。該館領導還準備將收取的一萬多元“考研專座”管理費用于再開辟新的考研自習室,以滿足學生之需。但隨后又發表了有關領導部門的意見,認為此舉欠妥,且不久被取消。2002年第三期《大學圖書館學報》以題為“高校圖書館設立考研收費專座引爭議”為題進行了摘轉,但將“欠妥”改為了“爭議”。可見此舉的好壞有待商榷。陸續又有多所學校對自習室實行收費管理方式。現在法律對于這部分內容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大部分專家學者和學生認為,教室是高校最基本的教學資源,學生繳納了學費,就應當有使用學校教學資源的權利。教室資源緊張,學校應當通過新增教室以及合理調配資源來緩解,而設立付費自習室無疑給學生增加了額外負擔。學校對自習室進行收費的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它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學生使用學校公共設施的費用應當都包含在學費里,這其中最基本的,就包括使用教室和圖書館的費用。學校設立收費自習室雖然談不上違法,但是卻違背了學校對學生的承諾。

五、相關建議

如何解決解決大學生占座現象?如何解決找自習室難的問

題?根據在山東和大連高校的研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大教育的投資力度。教育投入是我們能夠提升教育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在經費投入方面我們首先要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提高人生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強教育經費投入的強度,爭取到2020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應達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達到20%,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5%。從各國發展的經驗來看,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社會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國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對高中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從整體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國的教育競爭力進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國家發展的需求,為提高國家競爭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另外可建立專門的自習樓,在全國的高校中,有的早已設有大學生自習室,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這些學校自習室多,簡潔明亮寬敞,設施齊全,擁有濃厚的學習氛圍。

2.針對部分自身素質較低的同學,應該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構建文明自習,摒棄不良占座行為,及時加強對學生的紀律教育,使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3.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學校應該嚴格執行相關規定,嚴禁占座,加強管理,如發現站作者,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嚴格處理。

4.據調查,很多高校在教學樓的一樓設有多媒體廣告牌,提示重要事件。在這廣告牌上可以動態的播放本日內具體時間段內無課的教室,這樣尋找自習室的學生只需要在廣告牌前站一分鐘就可看清楚空閑的教室,直奔目標,節省時間。

5.提高學校的服務管理機制,如在各教室門口安放指示燈,具體做法是將指示燈放在教室門口,按鈕放在教室門內,上課的老師進入教室按一下指示燈,尋找自習室的同學經過此教室一眼就可以看清楚教室是否上課,作為老師也可以安心上課,不用擔心講到激情澎湃時有人突然破門而入,將課程打斷,下課后,老師可再按下指示燈,提醒同學此教室已經無課。同時作為一個小巧的指示燈,價格便宜,便于安放。

篇(5)

本論文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困境;對策

據統計,2004年,我國普通高中招生85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30萬人,兩類教育招生相差約300萬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開的全國縣級職教中心改革與發展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表示,未來的幾年內,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將維持在850萬人左右,主要任務將轉到提高質量上來;從2005年開始,中等職業教育每年要擴大招生100萬人;經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實現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規模大體相當的目標,努力形成高中階段兩類教育協調發展的局面。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這300萬人的增量,解決問題的重點在農村。目前,全國已有1.4億農民進城務工,還有1.5億農民需要轉移,無論是向非農業產業轉移還是向城鎮轉移就業,農民群眾都必須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的大發展迫在眉睫。

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

(一)我國的基本國情

2001年,中國總人口127627萬人,鄉村總人口93383萬人,占總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農村者79563萬人,占62.3%,另有13820萬人生活在城鎮。中國人口9億以上是農民,實際上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國家。更為嚴峻的是,中國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億農業勞動力。據測算,至少在40年后,中國還依然面臨著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問題。

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最艱巨的任務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解決致富問題。而農民致富的關鍵,就在于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順利就業和農業勞動者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二)我國農村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00萬左右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因為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而回到家鄉。一些中小學畢業生因為缺乏生活技能,進城打工無門,搞二、三產業無路,只好在家里閑著,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

但與眾多農村孩子“無學可上”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大多農村職業學校“等米下鍋”。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張德元指出,與現在農村勞動力80%以上沒有經過任何技能培訓形成鮮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職業學校正面臨生存危機。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農村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

職業技術人才的嚴重缺失和職校生源的校度匱乏。目前,我國技術工人總量求大于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制造業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類技術人才明顯供不應求。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技校的招生不容樂觀。許多學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師到學生家里做工作,甚至開專車接學生和家長到學校參觀,先考察后報名,但仍有很多學生和家長表示沒有興趣。為完成招生計劃,不少學校還出臺了獎勵政策,但就讀學生依然很少。

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師資建設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基礎設施跟不上,許多農村職業學校缺乏必要的教學生產實習基地,農業優質品種的開發、試驗、示范和推廣等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教室里講養豬、黑板上搞科研的現象比比皆是。師資隊伍總體水平不高,職業高中年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44.3%;專業師資嚴重缺乏,大多數專業教師從學校畢業直接到職業學校任教,沒有實踐經驗,而一些老的專業教師又無法適應新專業的教學要求,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農村職業學位的畢業生就業難農村職業學校普遍成立畢業生就業專門機構,通過聯合辦學,與用人單位簽訂安置協議等辦法,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據某職高對本校畢業生400人進行走訪調查,專業定向教育從業率,農學、水產、財會的對口從業率分別為19.70%、7.07%、8.30%。從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看,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回鄉務農、創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農民基本上是“種田管溫飽,致富往外跑”,職業學校許多畢業生走上州出務工經商的路子,用非所學。

科技培訓開展難。上世紀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農村教育工作的“兩基”,即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重中之重”。各個鄉鎮均興辦了鄉鎮化技術學校,各地大力掃除青壯年文盲和開展鄉、村兩級應用技術培訓,對普及農村科技知識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兩基”目標的實現,目前掃除剩余青壯年文盲和脫盲鞏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頓,大規模的應用技術培訓也無人組織,不少鄉鎮化技術學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資源嚴重流失。

(二)我國職業教育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國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儒家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之中,人們重視普通教育而忽視職業教育,職業技術學校被視為二流學校。許多家長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進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同時,應試教育傳統使許多教師、家長把與考試、分數無關的都歸為不務正業,這就使許多學生鄙視職業教育。

“兩高”擴招的影響。近兩年來,國家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即通常所說的“兩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擴招。“兩高”擴招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應當包括城鄉職業高中的擴招。但是,我們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熱氣騰騰,而不少地方的職業教育卻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不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力圖改變職業教育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種種弊端,試圖借助市場的力量搞活職業技術學校。但是,市場機制并不能解決職業教育的所有問題,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仍需承擔主要責任。尤其在財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減少投入的做法,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簡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職業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場無法代替政府對職業教育進行投入。職業教育實施的是專業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設備、場地和專業技術人員,這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沒有政府的高投入,職業教育很難實現專業化教育目標。據統計,我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只占職教事業經費的20%左右,這種理論重視、實際忽視的做法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依然困難重重。

從職校的收費標準來看,政府投入不足勢必導致職校收費標準提高。在我國,一般來說,各級職業學校比普通學校要高出1~2倍的收費標準。職校所實行的高收費政策,無疑會進一步促使學生去擠高考“獨木橋”,從而影響職業教育的生源。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擺脫困境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進一步明確農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職業教育比重

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思想障礙是人們追求上高中、升大學,鄙薄職業教育,認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規教育。職業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規教育。這些片面甚至錯誤的認識必須消除,我們應該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兩類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進一步明確農村教育目的,改革農村教育結構。農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的各級實用人才,要改革農村教育結構,加大職業教育比重。無論是高中階段還是義務教育階段,都應當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在小學階段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內容,在中學階段設置職業技術課程,培養適合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鄉土人才是農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培養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級人才。

(二)政府要適當加大對職校生均經費的投入,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政府應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加大對職校的經費支持。鑒于許多職校的資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變投入方式,可根據每年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拿出應當投入的職業教育經費,在對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進行科學評估和認證的基礎上從優選擇,并在驗收合格后直接購買教育成果,將職業教育引入市場機制,提高投入資金的使用效果,而職業教育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增強政府加大對職校財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將行業、企業作為職校的合作伙伴,將其納入職業教育管理的組織協調機構,以優惠政策為職校與企業合作牽線搭橋。

(三)改革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為農民學習和培訓提供良好的場所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關門辦學”和“單一辦學”,學校只注重對在校生的學歷教育和培養,辦學形式單一,這種辦學形式和培養方式顯然不利于農民的學習和培訓,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應改變辦學形式。

在辦學體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普教、職教、成教相互溝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農民終身教育和培訓的體制。

在辦學形式上,加強對初中和高中畢業的回鄉青年進行學歷教育,有規劃分步驟地培養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領路人。同時,定期吸收農民參加專業進修,為農民開設與農業生產實際聯系緊密的大專專科課程,加強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

在教學方式上,實行產、教、研相結合,把學校的實驗場所建立在農民的試驗田上,把學校已有的農業科技園區、生物科技園區建設與對農民的示范教育結合起來,進行現場指導和示范,使學校的教學實驗場所也成為農民學習科學技術的園地,為農民提供一個學習、進修、培訓的良好場所。

(四)要適應市場需求

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要與市場需求緊密地結合起來,形式應該靈活多樣,如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和制作光盤,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戶授課講解,現場回答問題,培養科技示范戶。內容應該豐富多彩,如家政、建設、服務、修理、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運用等,但所有內容都必須有針對性,要根據自身的特長,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使其盡快掌握1-2門實用技術,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五)要多方扶持

篇(6)

論文關鍵詞:社會資本;職業院校;社會網絡

辦好一所職業學校靠什么?人們自然容易想到設施、財政和教師。會關心這所學校的教學設施是否先進和完備,會關心這所學校的財政狀況能否足夠開支以保證其正常運轉,會關心這所學校的教師隊伍是否數量足夠和質量上乘。借用“資本”的話語來說,與此對應的就是一所學校所擁有的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狀況常常對一所職業學校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誠然,這三種資本對任何一所學校都是必要的。但僅僅依賴這三種資本肯定是不夠的,如果沒有社會資本作為必要的補充,則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及人力資本很難發揮最大的作用,甚至在學校的物質資本、金融資本及人力資本方面存在某些不足的情況下,常常可以通過建構豐富的社會資本來加以彌補。那么什么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職業院校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其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職業院校應當如何建構社會資本?本文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為例對此進行一番探討。

一、什么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

要回答“什么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的問題,有必要先來說明一下什么是社會資本。可要說明什么是“社會資本”,遠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西方學界對此至少已有30多年的越來越烈的探討,并且目前已經型塑出“一個多角度的觀點”,從而不免顯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二是這一西方提出的學術概念約十年前移植到中國語境后,肯定有個“再創造”的過程,這也難免會使其意涵顯現出要么附會而僵化,要么漂移而不定。筆者這里從學界代表性的研究人物之觀點入手,說明什么是社會資本,進而說明什么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

(一)社會資本

第一位對社會資本概念進行相對系統分析的是當代社會學大師皮埃爾·布爾迪厄,1980年他在《臨時筆記》一文首先對資本的形式進行了區分,提出資本的三種基本形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并提出三種資本間的不同在于經濟資本是可以立即并直接轉換成金錢的,它是以財產權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本以作品、文憑、學銜為符號,以學位為制度化形式;而作為社會資本存在的資本是一種制度化關系網絡,這種網絡是集體性擁有的,它為每個成員提供支持,提供他們贏得聲望的“憑證”。布爾迪將社會資本定義為:“與群體成員相聯系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總和,它們可以為群體的每一個成員提供集體共有資本支持……”。在他看來,社會資本由社會義務或聯系而組成,這種資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它是以高貴頭銜的形式被制度化的。社會資本概念的最終確定要歸功于科爾曼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對社會資本在人力資本創造中作用的應用性研究。他首次對社會資本做出了全面的界定,認為它是“一種責任與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規范與有效的約束,它們能限制或者鼓勵某些行為……”,并且“……社會組織構成社會資本,它有助于目標的實現,如果社會資本缺失,那么目標可能會無法實現,或者實現的代價會比較高昂……”。盡管這一界定仍存在著諸多的爭論,但自此之后,社會資本概念開始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不過,真正使社會資本概念引起廣泛關注的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帕特南自稱他和他的同事花了20年時間就社會資本問題對意大利政府進行了調研,而他在這次調研的基礎上寫成的《使民主政治運轉起來》于1993年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影響,書中提到的社會資本概念也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例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組織效率。當然,不限于此,還有諸如福山、林南等一大批國外學者及中國學者都對社會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我國學者梁瑩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提高社會效率和激發社會活力的“軟資本”,信任、公民參與網絡與規范是其基本形式和支柱性要素。

(二)學校社會資本

最早將社會資本引入教育領域并較有影響的是科爾曼與帕特南。(1)科爾曼曾從結構和關系的角度來看待教育中的社會資本。美國的天主教學校在資金來源、社會支持以及生源上都略遜于公立學校及其他私立學校,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教育成就。在科爾曼看來,其原因在于天主教學校與學生分享了高水平的社會資本。天主教學校的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組成了一個共同體。共同體成員聯系密切,創造了一個具有連續性的、能夠起主導作用的價值體系,這些社會關系不僅包括代際之間的關系,而且包括孩子的父母之間的以及其他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2)帕特南在1995發表的《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中,持續了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并以此為視角探討了教育問題。帕特南認為,近年來,美國的教育質量已引起人們的關注,公立學校處于危機之中,這正是社會資本下降的結果。“共同體的參與對學校的成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不僅受學校和家庭的影響,而且受更大范圍的共同體的社會網絡、規則和信任的影響。”“當教師、家長、校長之間具有一種高度信任的關系時,將極大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家長和共同體的合作在推進學校教育改革中發揮著中心作用。”而在我國學界,尤其是教育學界,較早運用社會資本理論系統研究與分析教育問題的主要有莊西真、盛冰等人。莊西真在2004年發表的《學校社會資本論》一文中認為,“學校不是孤立的行動個體,而是與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有種種關聯的學校網絡上的節點。能夠通過這些關聯獲取學校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是學校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學校的社會資本”。盛冰則在《構建社會資本:當今學校改革的必由之路》中提出:“學校社會資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一種無形的資源。正因為如此,它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三)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

上述學者關于社會資本和學校社會資本的看法,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說明什么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不過,為了避免“生搬硬套”之嫌,筆者以為,若再借用黃炎培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就已提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思想,可能有助于對此作出更為清晰的說明。1926年,黃炎培在《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一文中寫道:“(一)只從職業學校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二)只從教育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三)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因為“要是此方認為我是職業學校,與一般教育無關系,彼方認為我非職業學校,與職業教育無關系,范圍越劃越小,界限越分越嚴,不互助,不合作,就不講別的,單講職業教育,還希望發達嗎?所以第一層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是不行的。”“怎樣才使學生有出路呢?說幾句聯絡職業界的空話是不夠的。……最好使得職業界認做為我們而設的學校,是我們自家的學校,那就打成一片了。所以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也是不行的。”“國家政治清明,社會組織完備,經濟制度穩固,尤之人身元氣渾然,脈絡貫通,百體從令,什么事業會好。反是,什么事業都不會好。所以提倡職業教育而單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還是不行的。”“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的溝通和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對外還須有最高的熱誠,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這應當是作為興辦職業學校的實踐家黃炎培用宏大的視野對如何興旺職業學校形成的獨特認識。聯系上面關于社會資本及學校社會資本的看法,從中我們不難讀到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之重要性。可以說,黃炎培的這篇文章是關于職業院校社會資本論的宣言書。它明示了辦好職業院校最充足的功夫應當下在社會資本的建構或積聚上:與一般教育的平等相融,與職業界的互利合作,與整個社會運動相參與的熱誠。換句話說,這些就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或職業院校的積極正面、有助于辦學水平上升的社會資本。以黃炎培早在80多年之前的認識對照前面所引我國兩位學者關于學校社會資本的看法,我們不難得出兩點結論:一是認識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仍需要更加開闊的視野,如它不應僅限于“與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有種種關聯”(即莊西真的觀點),而應擴展到與職業界及整個社會之間的“種種關聯”;二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資本雖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一種無形的資源”,但它并不因此就為職業院校的“辦學者所忽視”(即與盛冰的觀點有點相左),因為職業教育的社會性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二、社會資本各要素在職業院校辦學中的作用

與物質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不同,社會資本是把微觀層次的個人選擇與宏觀層次的集體和社會選擇結合在一起的資本形式,以社會網絡為載體,以信任、合作、規范和文化認同為核心,具有社會結構資源的性質,有助于參與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動以追求共同的目標。社會資本主要包含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社會網絡以及蘊涵于其中的規范、信任、合作,它們在職業院校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規范作用

規范是指一個共同體內一系列成文或不成文的準則與規定,它們用來具體指明哪一種行為或結果是要求的、禁止的或者允許的,以及如果這些準則沒有被遵循的話而采取的那些制裁措施。規范對職業院校發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首先,行政性規范為職業院校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行政性規范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量作為保證,由國家或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調節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行為與關系的規則。行政性規范包括法律、法規和各種規章制度。其次,契約性規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規則。契約性規范是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達成的、相互之間都同意的一系列規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按照這種協議好的規則進行互動。再次,道德性規范為職業院校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道德性規范是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內心信念和風俗習慣調節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關系的行為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領導率先垂范,教師敬崗愛業,學生尊師好學,這種良好的氛圍使人感到了道德性規范的力量。

(二)信任作用

“所謂信任,是在一個社團中,成員對彼此常態、誠實、合作行為的期待,基礎是社團成員共同擁有的規范以及個體在社團的角色。”“信用是整個社會的最大資本,如果一家企業、一個國家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關系,也就沒有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社會資本也不可能形成,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都不可能提高。”多年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一直著力培養學生的公民信用意識、信用需求和信用觀念。“思源基金”是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效仿美國哈佛大學的助學模式,于2007年6月,在北侖企業家管理協會、清華大學emba寧波學員俱樂部等40多家企事業、協會的資助下創立的,實行的是借貸原則,凡是在校學生,家境貧困且表現良好都有權申請。而至于學生借的錢,什么時候還,全靠學生自覺。誠信是唯一的擔保!借款的額度也沒有上限,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向“思源基金”提出申請。如果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沒找著工作,或者經濟緊張,可以和學校商量后另行制定還款計劃。在當前大學生貸款誠信問題屢亮黃燈的情況下,沒有法律約束力和硬性規定的思源基金卻持續飄紅。目前,已有150多人次以反哺的形式回饋基金50余萬元。此外,受助學生的反哺還引發了社會與在校師生的關注,并掀起了大規模捐贈獎助學金的“壯舉”,到2009年底,基金捐款額累計達600余萬元,先后資助貧困學生547人。

(三)合作作用

合作是指不同的社會行動者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是一種使既有利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的結果得以實現的行為或意向。職業教育主要是為企業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們對此早有認識。不過,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這方面更進一步。這主要體現在近年來他們總結出來的辦學“三三模式”,即辦學、育人、就業的三位合一,政府、學校、企業三方有機結合,建立互動合作機制,共同開展人才培養,正是合作作用的最好體現。2006年開始,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專門請來企業部門的負責人,為他們頒發該校的“校企合作年度獎”。獲得“校企合作年度獎”的,是從送設備、設獎學金以及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的企業中選的。“年度獎”的獎金并不多,只有2000元,但學院執行院長蘇志剛說,禮輕情義重,我們用這種方式向大力支持職教事業的企業表示最誠摯的謝意。而企業代表認為,社會急需各種高技能人才,企業出錢出力支持職業學校建設,正是回報社會的一種途徑。

(四)社會網絡作用

社會網絡是指由共享某些相似特征的人(如共同地域、共同職業、共同興趣愛好等)聯結在一起的網絡。社會網絡可以通過一種非正式的協調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社會參與網絡對職業院校發展的價值主要體現為相互協作,優勢互補。早在2003年,經省教育廳批準,由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并聯合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寧波興港職業高級中學、敏孚機械有限公司等16所中等職業技術(技工)學校和相關企業組建而成的浙江省綜合性職業教育集團——浙江大港職業教育集團就宣告成立。按有關協議,集團的各成員學校可以共享實驗設備、相關課程師資等教育資源,成員學校的學生報考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企業單位則具有優先挑選成員學校優秀畢業生的權利。與此同時,企業單位則應積極為集團成員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并負責消化集團成員學校的相關畢業生。

三、職業院校建構社會資本的策略

職業院校社會資本的建構應該通過對學校內外社會網絡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動,使各種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比最大化,從而達到組織所期待的目標。具體說來,學校社會資本的建構就是在各相關的顯在和潛在行動者之間建立可重復的持續性的交換關系,同時,它依靠學校社會資本而不是組織的權威來促進行動者的合作和解決交換過程的沖突從而節約交易成本,在創造或者增加學校績效的同時,再次使學校社會資本實現增值。

(一)確立共同愿景,建構職業院校的認知社會資本

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不少職業院校的發展是盲目的,這種盲目體現在校長辦學理念模糊,教師、家長、學生對學校辦學理念缺乏理解與認同。而要真正使相關利益各方能夠理解與認同,這就需要校長在認真反思學校現有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格局的基礎上,與所有成員共同制定學校的愿景。這應當是建構職業院校的認知社會資本的重要內容。學習型組織理論告訴我們,建立共同愿景是一項基礎性的、至關重要的修煉。彼得·圣吉認為,共同愿景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是蘊藏在人們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共同愿景是告訴單位的每一名員工“我們將成為什么”的前景,它與“只是告訴成員什么時間能達成什么具體目標”的戰略目標相比,更有利于增強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員工的熱情、干勁,調節員工之間的關系,使之形成風雨同舟、和衷共濟、戮力同心的堅強集體。一個有效的愿景,應該是對組織成員的一種宏偉的承諾,使人們想念實現目標后的收益。它具備以下特征:能夠讓人們激情澎湃,覺得需要超越且又愿意為之而奮斗,覺得遙遠卻又折服。共同愿景是一種文化理念,也是一個單位創建的靈魂,它能喚起人們的希望。職業院校構建共同愿景要與校企文化有機結合,并形成一定的體系框架,如服務理念、奮斗目標等,這些理念的提煉和形成,將單位及個人的發展目標完美、有機地結合,將會極大地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有利于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為了確立共同愿景,從2000年開始,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就開始對教師進行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的培訓,幫助教師了解職業教育的性質,高職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學生需求的關系,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讓教師理解服務區域經濟、服務社會是職業教育的導向,讓教師扎扎實實沉下去研究社會需求、企業需求,從而讓教師真正感受到自身職業的價值,增強教師的專業角色意識,從而主動投入到職教課程、教學改革中。與此同時,學校領導積極幫助教師深刻理解學院的文化和核心價值,提高對學院的忠誠度,樹立愛崗敬業、愛校愛生的精神,讓教師切身體會職業的幸福感、成就感,享受教師的幸福人生。許多教師對學院執行院長蘇志剛都有共同的看法,就是“跟著他工作很辛苦,但是不痛苦。”這種認同感無疑是職業院校發展重要的認知社會資本。

(二)學會借腦謀勢,建構職業院校的關系社會資本

職業院校的關系社會資本是指其與家庭(家長、學生)、企(行)業、政府、社會(區)之間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以及學校中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以信任、合作、互惠為特征的各種資源。“誠信辦學,合作育人”,“校務公開,管理民主”等措施或手段都有助于積累學校的關系社會資本。如果說人力資本強調的是“個體”,把管理過程看做線性的過程,有多少“輸入”就有多少“產出”;那么,社會資本則是從“關系”的視角來看待人,認為學校的管理過程是非線性的,有多少“輸入”并不一定就有多少“產出”。僅就關系社會資本而言,一個校長的社會關系網絡(包括其接觸到的人、聯系的程度、范圍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校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就一所學校而言,包括學校與政府、企業、家庭、社區以及其他組織形成的關系網絡。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僅指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聯系,還指通過創造關系或者由關系手段獲得的資本,包括信任與可信度、規范與懲罰、義務與期望、互惠與合作等,體現的是社會聯系的人格化方面。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在一所學校中,共同體成員之間是否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否表現為信任、合作、互惠的特征,標志著關系社會資本的強弱。

對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來說,作為全國重點建設的30多所高職院校中最年輕之一的一所,近年來之所以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與其主動地“借腦謀勢”,并迅速地積累了較為雄厚的關系社會資本密切相關。當有人問及執行院長蘇志剛的治校理念時,蘇院長明確地回答:“八個字,專家治校,借腦謀勢——讓最先進的辦學理念迅速成為學校辦學的主導意識,在此基礎上謀劃學院發展大計。”1999年5月,在轉制升格的關鍵階段,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上海職業教育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由職教所為學院提供高職理論和教學方面的指導,促進學院教職工觀念的轉變及教學方法的轉變,使專家的指導貫穿于學院發展的所有階段。寧波籍中科院院士賀賢土應邀出任學院院長。賀賢土院士自擔任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以來,一直熱心學院的發展,關愛學生的成長。賀院長每次來校,不僅親自為學院的師生們開設講座,還邀請他的院士朋友們為師生帶來前沿的、豐富的科學知識。教育部原職教司司長楊金土、原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潘懋元也欣然同意擔任學院顧問。同時,學院邀請其他海內外專家、學者到學校開講座、搞科研。另外,學院還于2002年12月28日在上海掛牌成立了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評估、咨詢和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研究機構——大港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華東師大職教所、上海教科院職教所、廈門大學高教所等以技術入股形式參與中心的運作,共同承攬課題,進行科研開發,實現資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學院之所以在上海設立高職研發中心,就是想充分利用上海國際大都市擁有的資訊資源,獲得第一手信息,通過研發中心這個平臺,促進學院同上海高校、研究機構、相關業務主管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凝聚一批高職教育的專家,為學院的發展服務。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咨詢服務、成果推廣,提高研發中心的造血功能,擴大學院的影響。

(三)改善組織結構,建構職業院校的制度社會資本

組織結構的“改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徹底的變革;另一種是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學校是通過前者還是通過后者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有時是一種困難的抉擇。一方面,高職院校期望通過不斷的組織變革,以期能改變自己的處境和面臨的沖突;另一方面,變革活動的日益頻繁,也使得組織中的個體感到變數的不斷增加,人們對變革的反應有愈加冷淡和抗拒的傾向,同時變革成本的巨大及對組織大面積的震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又是決策層所不想看到的。因而尋求通過一種“改善”的方式,通過在組織運行過程中,對組織結構進行持續不斷的修正和改進,使其適應社會要求,符合高職院校辦學特性和環境變化要求。

篇(7)

摘要: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轉基因食品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但消費者對其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明確了解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及購買意愿將有助于生產者及政府的決策。根據遼寧省十個城市消費者進行的問卷調查數據,深入研究了城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及購買意愿。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認知態度;購買意愿

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植物是1983年培育成功的轉基因煙草,第一例轉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國市場的轉基因晚熟西紅柿,轉基因食品真正大規模生產并商業化是在1996年左右[1][3]。根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機構(ISAAA)統計資料[2],從1996年到2006年11年間,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由最初的1.7Mhm2迅速增加到102Mhm2,增長了約60倍,全球共有22個國家的1030萬農民以種植轉基因作物為主。中國的轉基因技術無論是在研發和應用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2006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達3.5Mhm2,位居全球第六位。

在轉基因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有關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的爭論也愈演愈烈。支持者認為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改善農產品品質,并且有利于環保,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反對者出于對食品安全、生態安全、道德倫理等角度的擔憂指出,任何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都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然而,消費者的態度將最終影響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的發展方向和市場前景,因此研究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和購買意愿就顯得十分重要[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組織沈陽農業大學經貿學院的學生對遼寧省十城市消費者進行了調查,以期把握現階段遼寧城市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及影響其購買意愿的因素。

一、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

本文以遼寧省城市消費者為主體,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遼寧省內十個城市的1000名消費者為調查對象。針對要考察的問題,問卷設計了五個部分:(1)消費者對轉基因知識及轉基因食品的一般認知;(2)消費者對轉基因技術或轉基因食品的態度;(3)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4)消費者了解轉基因食品相關信息的渠道、來源及可信度;(5)消費者的個人信息。

1.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概念的一般認知。根據調查可以看出,轉基因食品在遼寧省消費者中的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在獲得的有效調查樣本中,被調查人有582人聽說過轉基因食品,占總調查樣本的64.8%。其中,僅聽說過“轉基因食品”一詞的有86人,占聽說過轉基因食品受訪者樣本的14.8%;聽說過“轉基因食品”一詞并對轉基因食品有模糊概念的人數為233人,占比40.0%;比較了解且能較準確的回答出轉基因食品概念的人數為172人,占比29.6%;非常了解轉基因食品知識能準確描述其概念的人數有91人,占比15.6%。

2.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知識的認知水平。設計了5道問題來考察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及知識的認知水平:(1)某種轉基因農作物可以抵抗特定病害或疫病;(2)食用轉基因食品會導致人的基因發生變異;(3)男孩子的性別由父親的基因決定。(4)不可能把動物所具有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上;(5)轉基因食品包含基因,普通食品(非轉基因食品)不包含基因。結果表明,完全答錯5道題或只答對1道題的人僅占全部回答問題人數的6.3%,而18.6%的消費者回答對了全部的問題。大多數消費者對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在認知上存在著模糊,總會答錯一兩道題,這部分占了一半多的人數(52.4%)。答對率比較高的題目是第一題,而對與正確理解轉基因食品密切相關的第二題和第五題兩個問題答對率相對要低的多,這說明遼寧省城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知識的認知還比較模糊。

3.消費者了解相關信息的渠道、來源。從調查中看到,人們對轉基因食品了解的信息渠道主要來自于報紙,其次是電視,其比例分別為72.3%和67.7%。從廣播和期刊中了解轉基因食品相關知識的人數比較少,分別只占16.0%和12.4%。從信息來源看,來自于政府和科學家的比較多,分別為79.7%和71.1%。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之間對轉基因食品的談論也比較少,只占16.2%。

4.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總體態度。總體上講,遼寧省城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持積極的態度。遼寧省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農藥殘留、改善產品品質、減輕環境污染和益于身體健康這些正面特征均持肯定態度,有超過半數的消費者支持這些觀點。而對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帶來的環境影響、可能含有有害物質這些負面影響則持比較保守、客觀的態度,僅有少數(約占1/5)的消費者對此持肯定態度。

5.消費者對加貼標簽及監管的態度。對調查數據的研究還表明標簽制度深得人心,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需要加貼標識”這一說法,僅有6位消費者完全不同意加貼標簽,而完全同意轉基因食品加貼標簽的有537人,占92.3%,是絕對的多數。在中國,由國家政府負責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審批、認證和市場監管。在被問及“政府應對轉基因食品部門進行監控”這一點時,有411人,占70.6%的消費者表示同意,比較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消費者共有35人,占6.0%。通過調查可知,絕大多數消費者都對政府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表示強烈支持。

二、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及其影響因素

在不考慮價格的條件下,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持支持或反對的態度并不能直接反映出真正

的市場需求。因此,在研究中進一步分析了遼寧省城市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

1.概述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

研究中設計了五個問題用來獲取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購買意愿的信息,分別是:(1)如果這種轉基因食品與同類普通食品價格相同時,您是否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2)如果這種轉基因食品比同類普通食品價格高時,您是否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3)如果這種轉基因食品比同類普通食品價格低時,您是否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被調查人是否需要回答第三個問題取決于其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如果第一個問題回答的結果為“愿意”,則基于“所有消費者都是理性”的假設前提,第三個問題不需要回答,直接視為“愿意”。相反,如果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愿意”,則被調查人需要回答第三個問題。(4)如果您事先得知某種轉基因食品有益于您或您家人的身體健康(比如,某種轉基因大米富含有益于兒童健康的維他命),您是否會在轉基因食品與同類的普通食品價格相同時,選擇購買轉基因食品?這個問題同樣取決于消費者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如果第一個問題回答的結果為“愿意”,則該問題不需要回答,如果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是“不愿意”,則這個問題需要回答。(5)如果已經證實某種轉基因食品有益于您的身體健康,您是否愿意為此支付比購買普通食品更高比例的價格?同樣的,這個問題也取消費者對第四道問題的回答,若第四個問題回答的是“不會購買”,則這道問題不需要回答,如果第四個問題回答的是“會購買”,則本道問題需要回答。

調查結果表明,在聽說過轉基因食品的582人中,有498人,約占85.6%的消費者表示在價格相同的條件下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有84名消費者表示在轉基因食品與同類的普通食品價格相同時不會選擇購買轉基因食品。對表示愿意購買的498名消費者進一步詢問得知,當轉基因食品價格高于同類普通食品時,在不同的價格幅度下,表示愿意購買的消費者人數及比例明顯下降,當轉基因食品的價格高于同類普通食品50%時,有394人,占79.1%的消費者拒絕購買轉基因食品,而在轉基因食品的價格比同類普通食品的價格下降的情況下,愿意購買的人數有所增加,當轉基因食品的價格低于同類普通食品價格50%時,原先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84名消費者中有29人改變了購買意愿,由此可見價格是影響消費者做出購買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也可同樣看到,隨價格的下降決定購買轉基因食品的人數增加幅度先升后降。也就是說,一部分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無論價格下降的幅度是多少,也難以改變他們的購買決策,價格已經不是影響他們做出購買選擇的一個考慮因素了。

當告知消費者某種轉基因食品有益于消費者自身或其家人的身體健康并且價格與同類普通食品相同的情況下,曾經在第一種假設條件下表示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84名消費者中有22人改變了態度,表示考慮購買轉基因食品。進一步詢問這520名消費者在不同價格條件下的購買意愿可知,在轉基因食品價格高于同類普通食品價格10%的情況下,表示愿意購買的人數減小到453人,當價格高于50%時,表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人數明顯降低,僅有111人表示愿意購買。從這個結果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轉基因食品品質的改善的確能夠促使一部分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改變購買意愿,但價格仍是消費者在購買轉基因食品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2.分類分析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

根據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在上述的五種假設條件下,還可以總結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比例對于具有不同特征的消費者群體都表現出一定差異的結論。從性別角度來看,在這五種假設情況下,表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中男性的比例均高于女性,但差異不是很大,幅度范圍在0.9%-6.9%之間。從年齡結構方面分析,年齡在40-49歲之間的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比例最高。在價格相同的兩種情況下,分別占比93.8%和96.3%,而對于年齡在30-39歲之間的消費者來說,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與40-49歲年齡組水平相比差異不大。與這兩個年齡組相比,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下降明顯。這一比例在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消費者群體之間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在不識字或小學受教育程度的消費者中,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略高于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的群體。21寫作秘書網

收入水平對消費者是否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影響與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大體一致。歸納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隨著消費者年收入水平的提高,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比例會逐漸下降。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面對一般轉基因食品與同類普通食品,年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的消費者群體中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為89.2%,這一比例較之年收入水平高于70000元的消費者群體高26.2%。面對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轉基因食品與同類普通食品,年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的消費者群體中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為95.2%,這一比例較之年收入水平高于70000元的消費者群體高24.8%。

從職業身份來看,全職工作人員比其它身份的消費者更加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在價格相同的兩種條件下,其比例分別占到92.1%和94.4%。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相對于其它各種身份的消費者來說較低。從消費者的認知水平來考察,對轉基因食品認知程度越高的消費者其購買意愿也越高,在價格相同的兩種條件下,對轉基因食品認知程度最高的消費者其購買意愿的比例分別占到93.4%和96.7%。

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初始態度嚴重影響了其對轉基因食品的選擇,初始態度是積極態度的消費者,其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無論在何種價格、何種特性的條件下都要明顯高于初始態度是消極態度的消費者。同樣的,根據調查數據,消費者對信息渠道和信息來源持相信態度的,其購買意愿也都高于持不相信態度的消費者。

三、結論與建議

1.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度較高,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是積極的。調查分析的結

果表明,有64.8%的受訪者聽說過轉基因食品,在轉基因食品與同類普通食品價格相同的情況下,約占55.5%的受訪者表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若是受訪者得知該轉基因食品有益于其本人或其家人身體健康,表示愿意購買的比例增加到了57.9%。遼寧省消費者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比例介于國內其它城市之間,處于較高水平。2004年對南京市的消費者調查表明僅有27.3%的人愿意在價格相同的條件下購買轉基因食品[5],2005年對北京市城區居民的調查發現,在價格相同的基礎上,有33.3%的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6]。2003年對上海市消費者的調查結論為有55%的消費者在被提示轉基因食品營養價值可能更高的情況下,愿意在價格相同的條件下選擇轉基因食品[7],而濟南市有65.1%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品質能有所改善的轉基因食品[8]。

2.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會受其個體特征、社會經濟因素、初始態度及認知水平的影響。分析的結果表明,男性消費者比女性消費者更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年齡大的消費者更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消費者,收入水平高的消費者比收入水平低的消費者更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全職身份的消費者顯著地比其他身份的消費者更加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對轉基因食品認知程度高、初始態度積極的消費者會比認知程度低、初始態度消極的消費者更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3.轉基因食品價格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會受到產品價格的影響,這是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考察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等因素,轉基因食品的價格在決定遼寧省消費者是否選擇消費轉基因食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轉基因食品的價格比同類的普通食品低,那么愿意選擇購買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者比例就會上升,尤其是對那些收入水平較低的消費者群體來說更是如此。如在研究中,當轉基因食品的價格低于同類普通食品價格30%時,年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的受訪者無一例外的都選擇了價格較低的轉基因食品。因此,可以假設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價格的下降會使低收入的居民從購買轉基因食品中得到更多的益處,同時轉基因農作物商業化生產后所面臨的市場需求也就會更大一些;當轉基因食品的價格比同類普通食品價格高時,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則會隨之降低,這一特點在低收入水平群體中表現的也尤其明顯。當轉基因食品的價格高于同類普通食品50%時,年收入水平低于10000元的受訪者,僅有4.8%的受訪者表示會繼續購買轉基因食品。

根據以上結論,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提高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

第一,國家應該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決定了他們的信息判斷能力和初始態度,一旦受到突發負面事件和諸如來自綠色和平組織等反對轉基因食品的組織的輿論影響,則極有可能動搖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購買意愿,從而影響到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方向。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應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管理、提高轉基因食品的檢驗、檢測技術、強調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第二,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宣傳。消費者獲取相關轉基因知識的主要渠道是報紙和電視等大眾媒體。要發展轉基因食品,當務之急是要加大轉基因食品知識的宣傳力度,使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的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得到普及。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宣傳力度,尤其應加大對年輕消費者的宣傳力度,以便其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更加理性,政府、科學家和消費者組織等作為消費者信息來源的主渠道,更應該積極宣傳有關知識和信息,正確引導消費者,以免消費者由于受到比較片面的信息而扭曲其購買決策。此外,媒體在做宣傳時,應當有正確的立場,時刻保持一種嚴謹、科學的態度。學術界對轉基因食品的不同看法是基于大家的不同理解,是一種學術爭論。但媒體在做宣傳時不應有任何傾向性,這樣做,一方面能引導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轉基因食品及技術,為這項新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不嚴謹的宣傳而使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產生恐慌心理,或因無知而采取無所謂態度的消費行為。

第三,轉基因食品研發的方向應適合消費者需求。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受轉基因食品的品質影響,當受訪者被問及是否愿意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選擇購買有益于身體健康的轉基因食品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原本不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的受訪者改變了購買意愿,表示愿意購買轉基因食品。當前轉基因作物發展主要集中在對作物種植者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沒有很好地迎合終端消費者的需求。轉基因作物的發展應更多地考慮消費者的利益,使他們能夠切身體會到轉基因食品的優點。盡管目前遼寧省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利弊的看法有較大分歧,但總體上對轉基因食品的繼續發展持支持態度,對轉基因食品的未來持樂觀的態度并寄予厚望。

第四,合理運用轉基因食品的定價策略。價格對于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影響比較大,為了盡可能的吸引消費者購買轉基因食品,生產商和銷售商可以通過適當調整價格來擴大市場占有率。

參考文獻:

[1]DALLS,China:newlawsguidenation’sgenework[N].AsiainfodailyChinanews,2001-07-01.

[2]JAMES,C.HighlightsofISAAABriefNo.35.——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EB/OL].,2006.

[3]陳桂榮.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對昆明市消費者的調查與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4):14-17.

[4]季焜,仇煥廣,白軍飛,CarlPray.中國城市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和購買意愿[J].中國軟科學,2006(2):61-67.

[5]胡浩,林禮耀,梁龍明,高正,龍陸佳.現階段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及購買意愿分析——基于對南京市消費者的調查[J].消費經濟,2006,22(1):44-46.

[6]項新華,張正,龐星火.北京市城區居民的轉基因食品知識、態度、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5,17(3):217-2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2020| 后入内射无码人妻一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09不卡片在线机视频| 婷婷亚洲五月|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在线看|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i6|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黄a大片av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538一区二区在线 |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欧美人妻aⅴ中文字幕| 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婷婷成人综合激情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黄大片在线观看画质优化|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公与秀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黑人巨大videos| 巨大巨粗巨长 黑人长吊 |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ⅴ|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东北老女人高潮大叫对白|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网站| 中国浓毛少妇毛茸茸| 中文字幕日本最新乱码视频| 肉欲啪啪网站|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欧美人与动牲交aⅴ| 国产成人毛片无码视频软件| 男女xx00上下抽搐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