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23 22:40: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規劃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環境規劃設計論文

篇(1)

校園環境規劃的目標

(一)生態系統完善

1、加強生態優勢

從整體上把握校園現狀的生態優勢,進行適當改造和引導后,形成一個功能合理、景觀優美的新的生態構架,原有地形地貌盡可能保持,減少土方量;原有水系要有序引導疏通;原有植物,尤其是大樹,盡可能保留并養護好,避免施工時的傷害。綠化的比例須達到規范要求,方能強化原有校園生態所具有之優勢。

除了盡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和山水態勢外,隨著對生態研究的擴展,天空這一元素亦被引入,“缺乏天空的生態系統是不完善的。”人們視平線前上方45度的視野內若無法看到天空,是不符合自然的生態設計。因此設計師需精心考慮教學樓及宿舍樓前方的景觀生態環境。國內外著名大學的主要教學樓與宿舍區都重視室內采光與樓間距的控制,盡可能保證在主要教學樓的正南方有大面積的寬廣地帶,保證充足的日照及開闊的天空視野。

2、創造人工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校園

校園建設中所創造的人工景觀必須與保留、改造的自然景觀相呼應、協調,形成完整的大景觀構架,即天人合一。

校園景觀設計的出發點不應是繁復的人工堆砌,清新的空氣比人工景觀造型本身更有實用價值,大量供氧植物的配置令空氣清新,使學生不易因缺氧而貪睡和疲憊,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校園四周應盡可能以高大植物加以圍合,以植物墻遮擋校園外喧嘩的社會環境,以利于內外空間的劃分,適當在校園入口處點綴爬藤月季、薔薇等開花的攀爬植物和花灌木,以色彩強化校園重點部位。坐在校園內部小游園座椅上晨讀是學生的最愛,如果所看到的是廣闊天空自然為最佳選擇。復習疲憊時凝望天空少頃是眼科專家一致推薦的舒目良方,廣闊的天空對疏解疲勞的確有神奇的妙用。小游園如坐落于高地或視野廣闊之處為最佳,設計者在規劃時需詳細考察地形。若地形受限,小游園前方有遮擋建筑,僅能“以遮回遮”,整齊的綠籬可收束散亂的心續,但綠籬至少距離座椅三米以上,以免產生壓抑。學生在自修疲憊時以凝望綠籬調節身心。綠籬若過于密實,仍會產生壓抑感,在修剪上齊中有透,虛實呼應最為上乘。

(二)功能組織合理

校園的功能分區一般分為:校前區、教學區、行政區、文體區、學生生活區、教職工生活區、生態林區、湖泊水體區、科研生產區、后勤區等。

其構成形式可分為全集中型、主集中型、分散型等。校園的外部環境空間包括校前區、入口大門、功能各異的廣場、庭園、人行道與車行道、山地、水面、綠地、運動場、展示場、試驗場、露天劇場、屋頂平臺、屋頂花園等等,其中廣場、庭園、露天劇場、展示場等是流線中的“亮點”,吸引學生停留、駐足,并由點帶線,引導整個流線。通過道路、廣場、綠地等環境元素組織、協調、溝通、運作,對各種功能進行梳理,供學生學習、交流、生活、運動、游戲、種植、飼養、勞動。線、點、面的結合講求豐富、變化,避免橫平豎直式布局,而由各種美觀多變的曲線、直線相結合,正向、斜向相搭配,產生豐富的景觀視覺效果,符合青年學生的心理需求。

景觀的設計完全可以通過對周圍環境的調整對同學之內心世界產生引導。在教學樓旁的景觀設計必定是全校園最有序的設計,整齊修剪的林蔭道,帶有豎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受到場所精神的約束,快速進入嚴謹認真的學習氛圍中。

(三)景觀特色明顯

校園應充分利用本校地形、水面的優勢,并巧妙運用校園外的景觀造景、借景,做到崇尚自然,獨特,同時,應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一定的藝術水平,具有較高思想內涵,優先人文、張揚傳統文脈,并融入現代精神。

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山水地形富于變化,至今仍不失其名園風采,是學生散步讀書、鍛煉身體、修身養性的場所。清華大學的清華園和近春園,其中的“水木清華”和“荷塘月色”等景點,由于利用地形優勢,植物配置得當,加上朱自清先生所寫的“荷塘月色”名篇,成為吸引萬千學子、具有無窮魅力之校園景觀。

每個校園都有自己的人文歷史,新建校園有自己新的奮斗目標,在景觀設計上應充分彰顯這些個性特色,突出校園精神。可通過景觀造景如雕塑、碑刻、小品、標志物等來表現校園人文。校園小品宜簡煉含蓄,留給學生多一些思索,多一些想象空間。

校園環境規劃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生態是環境景觀設計永遠的主題,尊重、注重保護和利用現有的校園自然景觀資源,創造一個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相互補充,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理想校園生態環境是最根本的原則。經濟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資源,實現向自然適度索取與最優回報間的平衡,共生、共榮、共存、共樂、共雅。

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中國的清華、北大,幾乎所有的名校都有著令無數莘莘學子驕傲的校園環境,以校園中固有的山坡、河流、湖泊、凹地、綠地、樹林等自然景觀作為校園景觀環境格局的構架,是建成優美校園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盡量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少動土方,也是減少投入,獲取高效益的有力手段,從而營造出一個山青水綠、天藍云卷、草木迭翠的生態校園。校園景點宜以植物造景為主,且以喬、灌、草復層綠化為佳。

(二)延續性原則

1、與校園總體規劃相吻合景觀環境規劃應在校園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設計,應是校園總體規劃的延伸和拓展,必須強化校園總規的原則和特色。

2、與校園建筑應有機結合,融成一體,追求建筑“長”在自然環境中的意境。

(1)內外空間交流,綠地可局部伸入室內,延伸至室內空間。

(2)制造一些通透性好的半開敞的“灰空間”,如門廳、門廊、廊架、亭閣、平臺等。

(3)在硬質景觀(廣場、硬地、鋪裝等)中采用與建筑物相同或類似的建筑材料,作為建筑的延伸處理。

3、原有山林坡地、水面應盡量讓其自然融入校園環境中,使綠色楔入校園環境,自然景觀延伸到人工景觀中。

4、與校園的歷史文脈相延續,相拓展。

(三)人本化原則

校園的特點是學生相對單純一一年齡、文化背景大致相同;使用規律比較簡單一一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為主;組成的元素較為完整——象個小城市,五臟俱全。

校園的建筑、景觀環境都必須以使用者為中心,以他們的行為作為模數和參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適的、供師生學習、交流、聚散、步行休閑、文化娛樂、夜間照明及生活的系統。

1、空間分割合理

中心區輪廊明顯,方位標志突出,道路直達便捷,色彩對比強烈,視線走廊通透、聚焦。

戶外學習空間幽雅、安靜,用植物圍合成半封閉空間,有可停可歇的坐凳、亭廊、花架等設施,夜晚照明好。

2、尺度舒適、安全、方便管理

教學樓教室邊南北向的植物應以低矮為主,形成寬敞明亮的采光環境。所有室外家具和設施必須符合大、中、小學生尺度和行為模式。

主、次干道分明,休閑步道1.5-2.0M左右即可。水邊宜建生態性駁岸,可設緩坡草地深入水中,水深處的平臺、橋梁一定要設防護欄桿(高1.10M)。如人造水池,水深宜少于0.6M為宜,水中步石為安全起見,在中、小學不宜設置。噴泉水景不宜多設,過于喧嘩,且難以養護管理,運行成本也高。

3、可識別性強

由于使用者定期更換(每年都有新生入學),來訪者眾多,建立識別特征(易于辨認、找路)、結構特征(方向、主次等)、景觀特征(主樓、雕塑、主廣場等)、標識系統(指示路牌、建筑物標牌、公廁等公共設施標牌)也是必需的。

(四)人文性原則

校園景觀環境應能體現各種人文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強化激勵學生、教師職工的內在精神特質,潛移默化,感染人的情緒,提高人的道德品質、藝術修養,完善人格,保持學校蓬勃向上、清新、凈美的氣質。一般可運用以下方法將校園精神滲透到物化的環境之中。

1、環境風格的建立

充分利用校區內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建筑環境,創建風格濃郁的環境特色,是建立富有精神內涵的校園環境的重要方法。

2、歷史環境的保護與紀念環境的創造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將這些歷史反映到校園環境中,利用反映校史的建筑、雕塑、碑刻、紀念林地等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校園精神。在學校擴建和改建中,尤要注意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場所和建筑實體,并讓新的空間和實體與原有空間和實體相呼應,可設置一些紀念性環境,如杰出人物、教育家的雕像、紀念園、紀念林、壁畫、紀念亭、展示廊、小品等來突出文化內涵和傳統精神,激勵學生。

3、現代精神的融入

在設計中加入能反映現代學校教學宗旨、鼓勵學生向科學高峰勇敢攀登的現代精神,體現學校前進的朝氣是必不可少的,可用一些抽象的、現代感較強、質樸或現代的材料制作雕塑或標志物。

(五)景觀性原則

景觀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的展示,運用視廊、節點、邊界、路徑、地標、景區、開放、半開放、閉合的空間、主要視點等相關設計元素,運用借景、組景、透景、隔景等設計手法,將天、水、氣、山、地、綠引入校園,形成布局緊湊,張馳有致,富于節奏感、韻律感,簡潔大方而又豐富多變、引人入勝的校園空間效果。

篇(2)

論文關鍵詞:區域環境評價;新經濟開發;REIA;污染物預防

一、區域環境評價的概念

從1979年中國實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至今,其相關制度在保護自然環境、防治污染、協調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方面就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眾多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發展,例如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旅游度假區及邊貿開發區等,使多個建設項目在相同地區,相近時間陸續開展。屆時,如果對各建設項目進行逐個環境影響評價(EIA),就不能準確預測最終的環境變化,不能顯示區域開發的總體環境影響,進而導致無法采取合理的環境保護對策,使環境質量目標的實現落空。故而,應當將這類開發建設項目看作一個整體,綜合考慮全部區域開發的建設行為,開展區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即區域環境影響評價(REIA)。從理論上說,REIA可歸入戰略性環境影響評價(SEIA或SEA)的范疇。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類型

為了達到即定的目標和要求,依照評價的性質、行政區劃、區域類型、環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劃分成多種類型,與開發建設項目息息相關的常見類型有:

(一)新經濟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

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在沿海省市開辟了一系列新經濟開發區。這些經濟區一般都有各自的經濟發展規劃,有的制定了區域環境規劃,因此,應該開展相應的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二)現有城市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

我國發展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依托現有工業基地,以骨干企業為主體,利用它們的經濟基礎和技術優勢進行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以擴大再生產,從而形成了許多以大型企業為主的老工業開發區(如東北老工業基地)。這些開發區的建設普遍都需制定相應的環境規劃,做好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作用

(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環保部門進行區域發展綜合決策的有效途徑

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在制定區域開發建設決策之前,對區域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現狀和目標、區域環境承載力、區域廢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論證和評估。按區域可持續發展要求,調整區域的總體發展規劃,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環境功能的科學規劃提供有效依據,為區域經濟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提供保障,真正將環境保護做為區域開發綜合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證

單一建設項目的EIA,使合理確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成為空談;因為評價范圍小,導致許多單項環評無法對區域大氣和地表水環境容量進行估算。而區域環評卻能對確定的區域,著眼于整體,根據區域環境規劃與保護目標、功能區的劃分、區域環境質量和區域污染源狀況來研究區域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能力,較準確地制定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為實現總量控制奠定基礎。

(三)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創造了條件

對污染物進行集中控制和綜合治理是兼經濟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為一體的污染綜合防治措施。單項建設項目環評雖說能把擬建項目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術經濟可行性充分的詮釋,但對區域環境綜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觀建議。在這方面,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有其優越性,即可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工業布局和總量控制目標,對區域開發建設活動進行有效的整體規劃,應用“工業生態原理”,在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使一個項目排出的廢物成為另一個項目的原料,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礎上,再提出統籌治理和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為區域污水集中處理與資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氣供熱工程創造條件。

(四)有利于識別不良的累積效應并在區域范圍采取對策

單個建設項目的EIA難以從整體上分析其與區域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開發建設所產生的累積效應。REIA有可能比較確切和全面地分辨區域各時段的開發對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可能產生的惡性累積反應,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加以預防和消除。

四、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一般而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在區域開發規劃綱要制定之后和區域開發規劃方案實施之前。實際上,區域開發規劃設計方案的制定和環境影響報告書(EIS)的制定是一個同期,互補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隨著區域開發規劃的啟動就同時介入了,以區域環境特征等因素為基準,綜合區域開發性質、布局和規劃,進而編制出區域開發規劃方案,評價每一個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見,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環境影響度,最終達到協助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保護協調的區域開發規劃和區域環境管理規劃的目標,促進整個區域可持續性開發。

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在區域開發規劃與區域環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區域開發活動的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意義:

(一)從宏觀角度上說,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對區域開發活動的選址、規模、性質的經濟技術可行性進行的考慮分析可以避免決策的重大失誤,盡可能的減少對區域自然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損害。

(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是區域開發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區項目的優化選擇等決策的有效依據。

篇(3)

【關鍵詞】小城鎮規劃;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協調性規劃

小城鎮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角色,隨著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如何合理地規劃小城鎮建設是一個核心問題。小城鎮環境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努力解決小城鎮建設與發展中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城鎮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鎮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一、項目簡介

本城鎮總體規劃范圍為:鎮行政轄區32個村,鎮域總面積82平方公里,總人口20萬人。該城鎮區建設總體規劃面積15.59km2。初步規劃方針是把該城鎮通過規劃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三級等級結構。第一級為中心城區;第二級為重點鎮;第三級為其它鄉鎮,為需要與縣域城鎮體系協調的城鎮單元。

二、城鎮規劃原則

(1)進行小城鎮規劃時要的貫徹實施“小城鎮,大戰略”的設計思想,充分發揮小城鎮自然的優勢,堅持將城鎮傳統風貌與城鎮現代化建設相結合,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保護相結合,科學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體現出小城鎮獨特的歷史文化。(2)突出重點,統籌兼顧。規劃方案應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相結合。以建制鎮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建設為重點,既要滿足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為后代預留可持續發展空間。處理好保護、改造和新建的關系,同時還需充分利用當地有效的資源能源;進行統籌兼顧規劃設計,對產業進行合理布局。(3)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并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并舉。規劃時必須保護城鎮原有環境,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努力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實現農業、城市之間的良性循環,保護城鎮水土、綠化、動物等生態環境。(4)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和節約土地,通過挖潛改造,提高土地節約化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合理利用原有的建筑和設施,節約建設資金,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充分考慮周邊其他村鎮的相互影響,通過規劃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5)堅持小城鎮環境保護規劃服從區域、流域的環境保護規劃。注意環境規劃與其他專業規劃的相互銜接、補充和完善,充分發揮其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綜合協調作用。(6)堅持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既要立足當前實際,使規劃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慮發展的需要,使規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城鎮功能分區

結合本小城鎮總體規劃,根據土地、水域、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與目前使用功能、可能具有的功能,同時考慮到該城鎮未來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保護對不同區域的功能要求。本城鎮劃分不同類型的功能區(如工業區、商貿區、文教區、居民生活區、混合區等),并提出相應的保護要求。尤其是對于規劃區內飲用水源地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小區、自然保護點的保護。各功能區通過合理布局,對在各功能區內的開發、建設提出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嚴格控制在城鎮的上風向和飲用水源地等敏感區內建設有污染的項目(包括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分區原則以有利于滿足居民生活與生產需求與生態環境保護。(1)分區方法。確保城鎮的功能與規劃相配;結合城鎮的自然條件劃分;依據環境的開發利用潛力劃分;依據社會經濟的現狀、特點和未來發展趨勢分,依據行政轄區劃分;依據環境保護重點劃分。(2)城鎮分區。根據上述的分區原則,整個城鎮功能分區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鎮(鄉)建成區:劃分出工業區、商貿區、文教區、居民生活區、混合區等;二是鎮域轄區:農業種植區、特色產業區、養殖小區、水源保護區、沼澤草地區、自然保護小區、重點保護(風景名勝)區。在進行功能分區時,每個規劃區應說明位置、面積、主要發展的產業,具體環境保護要求等;嚴格控制在城鎮的上風向和飲用水源地等敏感區內建設有污染的項目(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垃圾處理場、供熱鍋爐);規劃區控制在3~5個區為宜。

四、城鎮城市道路規劃

1.鐵路交通及布置。鐵路由鐵路線路和鐵路站場兩部分組成。鑒于本小城鎮所在的鐵路站為中間車站,而且客貨合一,采取橫列式的布置方式。鐵路站的布置往往與貨場的位置有很大的關系,鑒于本小城鎮用地范圍小,工業倉庫也較少,為了有效地避免鐵路分隔城鎮、互相干擾,鐵路站場布置在小城鎮一側的邊緣,而且把客站和貨站用地布置在小城鎮的同側方向。同時把客站設置在接近小城鎮生活居住用地,而把貨站則設置在接近工業、倉庫用地。對于鐵路線路不可避免地穿越城鎮時,配合城鎮規劃的功能分區,見圖1所示。為此,本小城鎮把鐵路線路布置在各分區的邊緣,在鐵路兩側各分區內均應配置獨立完善的生活福利和文化設施,以盡量減少跨越鐵路的交通。另外,對于通過城鎮的鐵路兩側植樹綠化,這樣既可以減少鐵路對城鎮的噪聲干擾、廢氣污染及保證行車的安全,還可以改善城鎮小氣候和城鎮面貌。鐵路兩側的樹木不宜植成密林,不宜太近路軌,與路軌的距離最好在10m以上,以保證司機和旅客能有開闊的視線。

圖1 小城鎮鐵路布置與城鎮功能分區配合

2.公路交通及布置。公路線路與小城鎮的聯系和位置分兩種情況,即公路穿越小城鎮和繞過城鎮。采用哪種布置方式要根據公路的等級、過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鎮的性質與規模等因素來確定。進行城鎮公路規劃時,應充分考慮到公路穿越城鎮造成公路與城鎮之間的相互干擾,但對過境公路穿越城鎮也不能盲目外遷,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對交通量不大的過境公路,采取適當拓寬路面,在鎮區內路段可以改造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兩用;但要結合城鎮用地布局的調整,嚴格控制公路兩側建設項目,盡量減少交通聯系,并且不宜作為小城鎮的生活性干道。

五、城鎮管網規劃

(1)給水系統規劃。根據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量標準采用300升/人日,經計算,城鎮總用水量16000立方米/日,最大小時用水量1810立方米/小時。規劃改造利用望江廠自來水廠,并在后山新建高位水池,水廠規模30000噸/日,兼向城鎮的旅游區等地供水。鑒于地形限制,城鎮的供水管網采用環狀與枝狀相結合,其中以樹枝狀管網為主。(2)排水系統規劃。城鎮的排水體制采取雨污分流制;城鎮各片區污水經無害化處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網,然后匯入鎮區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二級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參考文獻

[1]賈麗霞.小城鎮規劃實施現存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篇(4)

【關鍵詞】:光明新城公園;人居環境;人居森林

中圖分類號:G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人居環境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生活品質,人們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人居環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它具有復雜性和科學性的特點。要改善人居環境,就要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營造才能得以實現。本文在此對深圳市光明新城公園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和實施,從各個角度、各個層面對人居環境進行了構建,期待能為一些類似的工程提供一些意見和參考。

一.區位和環境條件

光明新城公園位于光明高科技術產業園區的東南部,占地面積大約57公頃,它是生態光明新區整體結構的一個開放空間,公園的西面和光明森林郊野公園中的碧眼水庫遙遙相望

。因此,光明新區具有它獨特的環境條件,周圍的用地主要有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將規劃成一些公共設施。規劃師要對這里的環境進行分析,最大限度挖掘有利條件,而且還要處理好基地存在的先天缺陷和不足,發揮出使用地的環境價值。在規劃中,要將一些具有顯著環境特征的要素和規劃設計互相融合,才能創作出有獨特個性的規劃作品來。新城公園是光明新區第一個啟動的門戶公園,它不但為人們營造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也在貫穿城市綠地系統和生態綠地之間的聯絡,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二.源于環境的規劃構思

要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首先就要對自然生態條件例如地形、地貌、水系和環境背景等加以保護和利用。在規劃構思中,不僅要考慮到居民的方便出行,讓綠地率達到標準和建筑組群間的間距合理,還要考慮到小區內外部的空間環境,分析并規劃組織結構和自然環境、地域文化等之間的關系,讓人和環境達到共同和諧。在新城公園設計中,采用了全新的設計理念,設計人員對新城公園原來的場地進行了分析,這里以前是光明人民農作和生活的家園,有典型的低山丘陵與農田相交融的“里山”風貌特點,也將老百姓賴以生存的荔枝林保留了下來。因此,在新城公園規劃設計時,尊重了現狀自然風貌,不僅保護了場地文脈,也保留了場地原來的生活軌跡,體現了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互相和諧。

在實施此項目之前,只有一個主山脈和一個小山頭作為主要景觀,而且植被很單一。在對公園道路設計時,對園路進行了地形處理,形成適當的起伏,對行人的步伐起到調節作用,可以減輕人體疲乏。園路兩旁地勢起伏,滿足了排水功能。在路面采用了鵝卵石或者碎石鋪路,不僅方便人們健身,還起到了美化作用。公園內各種設施更加齊全,在公園內不僅有停車場、園路、景觀小品、娛樂場所、小賣部、公廁等,還配置了排水系統、電氣工程等一些基礎設施;同時在公園內還種植了多種的喬木、灌木和各種各樣的花草;園內建成了幾座雨水收集池、配置了太陽能風能一體燈、高桿燈、庭院燈、LED燈、生態滅蚊器等。從主入口開始,有游覽環路、登山健步徑、特殊體驗徑和自行車游覽熬等,使新城公園成為光明新城“綠色”“人文”“科技”理念的門戶公園,也讓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休閑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創造了一個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總體來說,小區的總體布局不僅巧妙地利用了原地形,還和整體環境互相融合,體現出一幅生動活潑的圖案,整個規劃結構清晰,環境整合有序。

三.具有文化品位的整體環境設計

在21世紀中,居住環境應該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特征。居住環境不但要寧靜、優雅,而且還要通過整體規劃設計對居住環境的自然和設施賦予文化內涵和藝術底蘊。在新區中,為了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增強美化效果,在設計中集運動、休閑、環保、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它讓人們從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從而也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共同和諧。而且,里面還配置了舞臺劇場、兒童游樂場和特殊的康療花園,其中舞臺劇場為周圍的社區居民業余活動增添了一份色彩,讓他們找到了一個對外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場所,兒童游樂場為兒童開展了一個廢棄材料回收并利用的主題活動,增強了兒童的環境保護意識,開拓了他們的知識面,而康療花園則在水上種植了很多的觀賞植物和一些具有保健功效的酚芳類植物,讓這個花園呈現了一個安靜、怡人的舒適環境,不僅讓游客和居民賞心悅目,也希望能為相鄰的光明醫院提供方便。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在電氣方面、水利方面均采用了高科技的技術設計,并倡導了綠色建筑,并對水土資源加以利用:

1.在安裝電氣設備時,采用了節能和環保技術

在安裝電氣設備時,對自然能源充分利用,采用了太陽能并網發電系統和太陽能、風能燈等,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電源,而且減少了電網的用電壓力,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在主園路、入口處以及上頂等位置都設置了太陽能等整體化,在道路兩旁則采用了庭院燈,不僅節能而且具有環保作用。

2.在水利設計方面,充分利用了水資源

在水利設計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資源,避免水資源浪費,主要從幾方面做起:在室外采用了優質的PE管,避免發生由于管網破損,導致水資源泄露的現象;在水池和水箱的溢流水位都按照了報警裝置,萬一進水閥門出現故障,水池和水箱才不會長時間溢流排水。同時在園內還建立了雨水收集池,對初期雨水進行收集,然后加以利用。

3.對水土資源加以保護并合理利用

光明新城公園總的占地面積廣闊,在施工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原來的自然地形,堅持園林綠地地形處理的幾個原則:和地形互相結合,充分體現了自然風貌;以小見大,適當造景;維持地形和建筑的和諧統一。這樣減少了土石方的發生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邊坡開挖后及時噴草覆綠,并合理配置了喬木、灌木、花、草等多種植物,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優美的綠色環境。

四.體現居住環境自然化的綠化系統

在建筑設計方面,采用了綠色建筑,對園內的公廁和小賣部都進行了自然采光和通風設計,將自然風引進建筑內部,減少了能源的損耗,創造了良好的采光和通風環境;在屋頂也采用了綠色建筑和遮陽措施,外墻采用輕質保溫,減少了熱傳遞,門窗也采用了節能環保材料。

在光明新城公園設計時,采用了太陽能的照明系統、LED節能燈具,還修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和綠色建筑。在景觀建筑中,引進了現代城市設計以及綠色生態建筑的理念,為人們提供了集會、表演、休閑、交往的場所,不僅突出了地方特色和生態特色,尊重了生態自然環境,也為實現光明“田園城市”“科技田園”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另外,在設計中堅持了幾個基本原則:堅持了生態優先原則,將建筑和環境融合在一起,對自然條件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堅持了科學節能原則,采用了自然通風,利用了自然能源,將建筑和綠化互相結合;堅持了建筑形式和自然相結合,同時融入了現代元素;堅持了人文關懷原則,在建筑中都采用了無障礙使用要求和整體配套設施,公廁入口設無障礙通道、內設無障礙專用衛生間,方便殘障人士和行動不便人士進入使用,公共通道處地面防滑,在地面高差處設坡度和扶手,便于游客觀光游覽;堅持了整體系統和統一原則,區域內的供電和水利系統都進行統一布置。新城公園這種設計理念,降低了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程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城公園在設計中將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實現了系統優化,保證了建筑的綠化景觀,體現了生態概念,采用了傳統和現代高科技互相結合,為城市樹立一個新的形象,充分體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21世紀,居住區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環境,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讓我們不斷探討,努力開拓人居環境規劃的新途徑和新思路,為人們營造更多和更為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趙紅偉,李建敏.建筑造型設計淺析[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

篇(5)

本期特別策劃的主題是“建設城鄉均衡受益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這是當前城市內涵建設的聚焦重心,為此本刊約請了12位專家學者分別從居住環境適老化法規、老齡社會環境規劃管理、特大城市養老設施發展短板、社區養老供需矛盾化解、破解老人失能危機、醫學人文語境下老齡護理等角度對老齡化社會進行了基于統計數字的問題剖析,為當前突破城鄉養老瓶頸提供了多元化的解決渠道。

導讀:城市居住環境是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重要空間載體。然而由于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認識和準備不足,我國城市居住環境的適老化水平普遍較低,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基礎薄弱。根據預測,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將于2050年左右到來,亟待通過建立、健全科學的政策和法規體系為建設老年宜居環境做出積極的應對。

老齡化的增速之快與程度之深是21世紀初中國人口結構的重要現象。2013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億,占人口總數的14.8%。預計至2050年左右,我國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占人口總數的1/3,全面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1)。人口結構的變化不僅對我國的社會、經濟和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對城市住房和人居環境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以往認識和準備不足,無論是基本的法律法規,還是具體的住房政策與環境建設技術規定等條件均未發展成熟,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和基礎研究均滯后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

一、建成環境領域相關法規體系綜述

(一)國家法律和政府行動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996)是“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年事業”制定,為老年公民享受所有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權益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2012年,“宜居環境”建設內容首次出現在國家經修訂頒布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針對城市建設中的公共服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城市環境無障礙建設、老年宜居社區建設四個方面,明確提出了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責任主體和建設原則。這一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規模已逼近2億,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3%,比全國預期進入老齡化社會時間(1999年)遲了12年。部分較早步入老齡化的中國城市在居住環境方面出現的適老化矛盾早已凸顯,如老年人的住房困難、居住條件惡劣、出行困難、養老機構缺乏等。

2013年以來,養老問題得到了國家和地方的普遍重視。《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z2013{35號)》、《關于加強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建標z2014{23號)》等文件明確要求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為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3年專門將“涉老設施規劃建設標準關鍵技術和標準體系研究”列為標準研究課題,著手對我國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相關的標準進行梳理、修訂和補充,以期形成相對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規范并指導我國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的規劃建設。從具體行動上看,2010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地開始編制“城市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將民政、醫療衛生和規劃管理部門的聯動和管理加以機制上的創新,并關注社區平臺上多項養老服務的有效整合。但在具體行動中,缺乏相應技術指導和依據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二)相關法規與技術標準

老年人的各種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退化,活動空間不斷縮小,對居住環境和社區服務的依賴性日益增強。[1]然而由于長期缺乏重視,我國城市住區在環境的彌補性建設和服務設施的支持性供給方面普遍欠賬較多,相應的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幾近空白。

從表1所列部門規章和技術標準體系中不難看出,現有國家和地方有關老年人居住環境的技術規范與建設標準主要關注養老院、敬老院和福利院等特殊老年建筑,對居家養老政策主導下大眾性養老基地建設的技術準備不足。這不僅導致存在大量適老化改造需求的既有住區更新改造工作無法得到有效指導,也難以為新建居住環境的規劃建設提供必要的引導和技術支持。

二、相關規范與技術標準分析

(一)規范類別

現行的國家技術規范中,主要有四類規范涉及到老年人居住與服務的設施和環境建設,分別是:無障礙設計老年人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和老年人設施規劃(表2)。2012年,新版無障礙設計規范對城市廣場綠地、道路、居住區、居住建筑的無障礙建設提出精細化的技術規定,是迄今與城市居住環境適老舉措關系最為密切的行動。

(二)技術內容

從目前施行的技術標準看,《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5)、《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B50180-93)(2002年版)等規范內容中對老年人的需求雖有一定涉及,但無論是內容的完善程度方面還是相關規定的深度方面均明顯不足。[2]而專門為老年人的建筑設計與實施規劃因為有明確的適用對象,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標準的制定上有較為深入的考慮。[3]迄今為止,尚無相關國家技術標準對大眾性居住環境的適老性能提出明確的規范化要求。

1.場地規劃

相關技術規范關于老年人的相關規定涉及規模配置、布局選址、道路交通和場地設施四個方面,主要來自對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相關規定。

在規模配置、布局選址方面,針對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設施配套、建筑密度、規劃結構等內容進行規定,還針對基地地質的選擇、遠期發展余地、周邊環境要求做出了說明。道路交通方面,對居住建筑物、居住道路環境的無障礙設計范圍和設計標準提出要求,例如坡道、出入口、老年人停車位寬度、坡度和路面材料的細化。場地設施部分則要求居住建筑周邊為老人提供安全、舒適的活動場地、休憩設施及綠化。

2.配套設施

配套設施方面主要是對各類老年服務設施提出布局選址、層級劃分、指標配置等要求(表3),《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B/T50340-200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GB50437-2007)、《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標準》(建標143-2010)等都對老年配套設施有所設計,包括在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各項目的設置中對養老院和托老所進行的規定,并強調居住區內的老年人設施宜靠近其他生活服務設施,統一布局,但應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3.建筑設計

涉及建筑設計的標準內容可以歸納為面積配置、交通通道、房間設計和室內環境。面積配置方面,主要對老年人住宅、公寓和養老院的居室設計標準做出了規定,同時也給出了配套服務用房的配置標準。室內交通方面,對居室內部空間的設計進行了較詳細的說明,例如應建設符合老年體能心態特征的緩坡樓梯、電梯,設計尺寸必須保證輪椅和急救擔架進出方便等。老年人居住建筑對基本功能空間,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使用最頻繁的起居室、臥室、衛生間、廚房和陽臺等的尺寸和設計要求進行了規定。裝修部分在選用裝修材質的色彩、采光、通風、隔聲、隔熱保溫方面均有所考慮,強調細節設計要配合老年人日益衰退的感官知覺。

三、地方行動

近年來,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城市在推進居住環境適老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以上海為例,為了響應國家發展居家養老的政策,以市民政局和市老齡辦為核心,陸續出臺一系列旨在促進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和環境建設的地方政策(表4)。其中,2013年之后出臺的尤以老年宜居環境為重點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工作的階段性落實和完善。

與此同時,上海地方標準《城市居住地區和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DGJ08C55C2006)對居住區內不同級別的養老服務設施提出指標要求(表5)。為推進養老服務設施的落實與土地供應,2014年上海市出臺《上海市養老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13-2020)》,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的規劃原則與配建標準提出要求(表6),進一步規范引導全市居住區養老服務設施與居住環境建設。

四、我國老年宜居環境法規體系亟待完善

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的觀察無一例外地表明,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完善的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政策和制度體系是應對老齡化趨勢的基本舉措。這個體系由不同的部門和機構相互配合,并由前后銜接的系列政策逐步推進。

(一)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居住生活質量的法規體系

首先,通過立法、設立國家層面或地區層面的建設戰略或目標等方式,將物質空間建設納入到政府管理的范圍內,從國家和地方層面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探索以居家養老為主導、社區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住房機制。通過政府投入、老年住房開發的政策支持和建設指導,形成老年住房的良性供應體系。以居家養老為重點,提高住房的可支付性。[4]對中低收入的老年居民提供住房補助或動遷安置政策。向收入偏低的老年人家庭提供技術服務和社會志愿者服務,以改善環境的適老性能。[5]

其次,將養老服務與老年人居住環境在政策實踐層面進行銜接。例如,向老年人密集的社區提供日常生活輔助幫助和社區醫療費用的減免服務。通過提供針對需求的為老服務,令老年人切身感受到生活質量提高,同時給未來的老年人提供安心原居安老的社區基礎,為整體社會住房體系的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二)完善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標準規范

對老年人的居住和社區環境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考慮。首先,引導和強化住宅建設中的通用設計和適老化設計,規范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加大對新建房地產項目的監管,從源頭做好適應老齡化需求的政策與技術準備。其次,從社區居住環境的適應性、合適住宅的選擇性、服務設施的可達性、道路等的可識別性和新技術的應用等方面,以老年人生活的角度提出建設要求。[6]其三,探索在既有住宅區中為老年人創造彌補性、支援性環境的途徑,維持老年人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讓老年人參與更大范圍的社會活動。[7]其四,在通用性設計推動下,適老化從專為老年人使用或服務的設施舉措擴大到面向普通住宅和住區的廣義居住環境,為今天和未來的老年人構建適老環境的保障空間。

(三)創新老年社區研究與管理模式

適宜老年人的居住環境,不僅需要體現在硬件措施方面的相應舉措,也需要通過改善社區管理模式提高整體適老化水平。為了確保社區與各項老年服務設施的建設、管理及運作順暢,需要民政、衛生及計劃生育、規劃及土地管理等多個部門相互協作。[8]同時,面對巨大的需求和資金壓力,相關責任部門應引入創新機制,逐步開放老年住房、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市場,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補助貼息等多種途徑,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

五、結語

根據預測,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將于2050年左右到來,亟待通過建設、健全科學的政策和法規體系加以統籌應對。建立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法規系統,不僅有助于擺脫當前局部、應急式的政策困境,也是養老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更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李小云,田銀生.國內城市規劃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相關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2011(9).

[3]趙曉征.養老設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國內外老年居住建筑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周春發,付予光.居家養老:住房與社區照顧的聯結[J].城市問題,2008(1).

[5]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6]周燕珉,張Z,林文潔.我國城市居家及社區養老居住模式探討[J].住區,2009(4).

篇(6)

關鍵詞:校區建設 景觀設計 植物配置 綠化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校園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參加集體活動的重要場所。一個健康優美的校園能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和教師緩解壓力、增益身心還可以起到啟迪思維、激發靈感與熱情、陶冶情操的作用。創建和營造富有傳統文化底蘊、尊重地域環境以及師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景觀環境,避免千校一面的單調乏味局面,是新時期學校校園規劃設計面臨的重要課題。天桃實驗學校景觀項目位于南寧市興寧區三塘鎮九曲灣新城嘉和城內,項目距市中心20km,是嘉和城內配套的義務教育學校。天桃實驗學校在整個地塊玫瑰莊園風格下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寫一曲愛丁堡風笛之歌。該項目地塊道路兩側存在舊民居,地塊東部與北部有河流繞過,風景獨特,小區干道穿梭其中,交通便利,環境優良。

1. 校園景觀結構的構成

1.1多樣的自然景觀

多樣的自然景觀是指校區的建設必須考慮當地的自然風貌特征,如草木植被、水流湖泊、地形地貌等。這些構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校園景觀的設計效果,同時,也孕育校園環境自身的特色。自然界所提供的河湖林木等地形地貌常常成為選擇校址的重要因素。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和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綜合考慮校園的選址環境,一旦校址的確定,才能進一步因地制宜,根據地形、風向創造適宜的校園環境。

1.2 多彩的人文景觀

在長期的人類活動中形成了璀璨的人文藝術成果,這些成果構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觀。人類對自身發展過程的科學、歷史、藝術的概括并通過景觀形態,色彩、以及整體構成表現出來的,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既包括有形的諸如建筑、雕塑小品等具有實用功能的構筑物,是人文因素中較直觀的部分,是設計過程中容易利用的因素,又包括無形的、非物質性的富有精神功能的要素,如校園的文化內涵和傳統。一個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需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痕跡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校園景觀應該具備學校所追求的文化內涵,體現該校園的文化特點,蘊涵文化的校園景觀將會很好的提升院校的形象和價值,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景觀之中,每天都能感受到濃厚的學術氛圍,校園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師生創造好的生活環境。

1.3 復雜的社會因素

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主要有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在時刻影響著校區的規劃建設。政治因素對校園的規劃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學校校園不僅是單純的教學場所,更是一部政治的傳播工具。政治在學校校園環境建設中的影響有時甚至超越了教育的需求作用。學校作為國家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必然與政治息息相關,古今中外蓋沒如此。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就是政治與宗教的傳播工具,我國在古代,學校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近代產生的教會學校也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地區的經濟狀況直接影響校園建設,因為景觀各組成部分投入資金不同,而最終的景觀效果也會有很大差別,表現在材料及設施的標準等方面,而校園建設作為社會投資反過來會促進該地區的綜合發展。

2. 校區景觀布局模式分析

校區景觀布局是校園群體組織的靈魂,對校園規劃的成功與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當前,校園規劃布局類型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除了傳統的規劃模式外,規劃師在校園規劃實踐中,已總結出了多種多樣的校園發展規劃類型,如環形、院落形、網格形、帶形、自由形、綜合形等等。無論選擇哪種類型,都要體現出校園文化的靈魂和內涵。

2.1 植物配置凸出地域因素

植物的配置是校區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區植物配置應當凸顯出當地區域特色。植物配置包括喬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都是利用本身的色、香、形態等營造景觀形態,其豐富多彩的植物物種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因此,植物景觀的塑造在校園規劃中往往受到很大的重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下植物景觀呈現的形態特征是存在差異的,因此,植物景觀是表達地方特色的最重要的景觀因素。另外,本土的樹種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下形成的產物,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各自適應本區域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難以動搖的,對于引進的外來植物,一般會“水土不服”而長勢衰弱甚至死亡,且相對來說由于運輸費用等成本有所提高,盡量選擇本土植物,通過合理的植物選擇和植物配置來強化地域特色。

2.2 營造精彩的水體景觀

水是自然界最為活躍的因素,是使校園景觀面貌生動活潑的主要因素,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性。同時,水也是靈性與智慧的象征,中國傳統文化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之說,因此,水與人類知識最高殿堂的學校有著不解之緣。例如,朱自清筆下清華學校的河塘月色,北京學校的未名湖等,都成為學校標志性的景觀。不僅在我國,歐美許多古老校園也和水體密不可分,如哈佛學校與查爾斯河,劍橋學校與劍橋等。水與氣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會形成千姿百態的景觀效果,不僅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具有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的功能。水的可流動性賦予水以靈性與智慧,優美的水景可以給校園帶來生機與活力。

2.3 創造特色的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包括社會、藝術與歷史要素,是校園景觀中最具特色的要素,校園環境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展現了校園精神。每一所學校都有其不同的發展歷史,因此,學校校園景觀的設計和建設應區別于其他建筑景觀,擔負起積淀學校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其校園空間不僅要蘊涵著濃厚的審美價值,更應充滿濃郁的人文情境。現代學校的本質是在積淀和創造深厚文化底蘊基礎上研究、傳承、融合和創新,傳承文化是現代學校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學校的崇高使命。

3. 校區木本植物配置

校區植物配置主要是指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以發揮他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校園綠化可以改善學校生態環境,形成優美的校園景觀,并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長期生活在其中的師生產生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3.1校區植物規劃應系統分析

校區的植物配置不能單獨出來考慮,應該與學校總體規劃、用地規劃、建筑規劃、環境規劃、學科發展規劃等眾多規劃互為基礎和限制。校園綠化應該全方位規劃、設計、構建,追求整體優化與總體和諧的目標。從天桃學校的整體上分析,學校的綠化形式以規整式設計為主,通過模擬和再現英倫花園的典型模式,打造莊重、典雅、安靜、舒適的校園環境。與功能分區的劃分情況一致,將學校劃分為五大植物分區,根據不同的功能分區的性質和用途,進而選定相應的植物種類。分別為:入口迎賓區、學習區、師生互動區、辦公區和運動健身區。現代學校已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和封閉的小社會,而是更強調系統開放性,更加立足與周邊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更多地資源共享。

3.2 從教學和造景需要出發,選擇多樣的植物

校園內的植物是生物教學的活標本,并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也為中小學開展課外活動提供了條件,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時應考慮這種需要選擇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科屬代表性植物,并盡可能使植物品種豐富多樣。校區內園林綠化主要是依靠樹木、花卉和草坪,而樹木(以喬木和灌木為主)是結構的主體。評定一所校園綠化的好壞,主要視其樹木的數量和質量,樹木數量的多少和好壞是校園綠化的關鍵,因此校園綠化的樹種不但要有相當數量而且還要有豐富的品種。

3.3校區植物配置應科學合理

校區內種植的植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生長依然要遵循自然規律。以植物群落作為校園綠化的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植物群落特征的植物景觀是現代綠化發展的大趨勢,它不僅是一種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是席卷全球的生態主義浪潮促使人們站在科學的視角上理智地審視景觀,追求經濟、景觀和生態復合效益才一是最佳選擇。在天桃實驗學校嘉和城校區的規劃中,首先依據生態學原理并以此為指導,按照“生態優先”的思想進行。生態規劃就是充分尊重利用現有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特征,重視植被氣候區域與地帶、地帶植被類型及植物生態習性等,維持生態平衡,使校園綠化生態系統逐步接近自然生態系統。其次,在進行植物配置設計時,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適地適樹原則,以當地鄉土樹種為主,保護生物多樣性,以科學合理的配置方式構建穩定復層的生態群落,實現科學依據上理性的綠化規劃與植物配置設計。

3.4校區植物配置應體現文化特征

歸根結底,校園仍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每個學校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如何在校園綠化建設中體現文化特征是一個深奧課題,把這個課題做好不僅關系到提并綠化高品味的人文景觀品質,也關系到學校作為高等學府的校園文化的底蘊與基質構成,反映學校的歷史文脈和發展的意識能動力。天桃實驗學校十分重視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的挖掘,以此來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反映廣大師生的核心價值和共同精神追求。在校園綠化規劃中既要從區域文化定位,設計不同地域景觀,表達地域文化特征,更應設計展現學校性質的園林意境景觀,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鴻葆. 當代學校校園個性化景觀設計研究[D]. 沈陽航空工業學院碩士論文,2007

[2] 張海霞. 南京市學校校園植物景觀研究[D]. 南京林業學校碩士論文,2006

[3] 張建偉. 學校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J]. 現代農業科技, 2008,(19)

篇(7)

說到我學的這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可算得上國內本科專業中名稱最長的了,為了方便,我們一般叫它“資管”。

不過,從2013年開始,填報高考志愿時就看不見它的身影了。因為在2012年,教育部將這個專業拆分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兩個專業,從2013年開始招生。

拆分前的“資管”屬于人文地理學的范疇,研究的是資源環境以及城鎮規劃、土地管理、環境檢測等。拆分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仍舊屬于人文地理學,側重對城鄉規劃與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則屬于自然地理學的范疇,側重對自然資源管理及環境保護的研究。

作為“資管”專業倒數第二屆的畢業生,看見自己所學的專業“消失”了,不免有些傷感,但對今后報考的同學來說,拆分后的專業方向劃分更細,專業學習自然也會更有針對性。

如果大家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和“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這兩個專業感興趣,不妨聽我描述一下它們的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兩個“不是”: 不是“城市規劃”,不是文科專業

經常會有同學把“資管”專業同“城市規劃”專業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時也是,一直糾結填哪個,不清楚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

首先,兩者的學科屬性不一樣。“資管”屬于理科,是地理科學類專業,4年制,主干課程為地理學、環境學和管理學。而城市規劃專業則屬于工科,是土建類專業,5年制(個別院校是4年制),主干課程是城市規劃設計學和建筑學,對美術基礎有要求。

說到這兒也許你會覺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時明明是文科生學的,怎么到了大學會變成理科專業?在我們的課堂上你甚至可以聽到這樣的“呼喊”:“我們在高中學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礎約等于0啊,老師你講得再詳細點吧,跪求啊,老師!”

實際上,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是讓我們對地理學有基本的認識,可以說,那時候學的很多內容是“常識”,是每個人都應該知曉的,而大學的學習則會更深入。據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巖石力學等自然地理學的專業,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學的專業,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區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將來想從事地理相關行業,一定要慎重考慮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績水平。

其次,兩者學習研究的側重不同。雖然“資管”和城市規劃都有規劃方面的培養目標,有一些課是相通的,比如區域規劃、城市地理學,但相對而言,“資管”更側重于學術研究,城市規劃則更偏向實踐。

可以說,“資管”研究的是如何對一整片區域的資源和環境展開合理規劃――是留作農用還是建設城鎮、怎樣最大化合理利用該區域的資源;而城市規劃更為實際,研究的是怎樣合理建設一座城鎮,比如市政設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與工商業功能區如何劃分等。

“三駕馬車”: 地理、規劃和建筑

地理、規劃和建筑三方面的課程,可以說是“資管”專業的“三駕馬車”。

其中,地理方面的課程,如“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應用”,可以算是整個專業的基礎。

地理信息系統(GIS),是用來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機系統。比如江西某縣臍橙種植區劃,就是通過GIS分析該區域土壤性質特點、農林業分布情況及土地利用情況后,生成的種植區劃圖。

遙感技術就是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觀測,形成的圖像能夠體現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遙感應用課上,除了了解遙感技術的原理,我們還會學習如何處理遙感圖像、分析遙感數據。這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課,因為坐在電腦前看著那些圖像,就好像自己懸在空中觀察神州大地,感覺十分奇妙。

規劃方面的課程,如“城市規劃原理”“區域規劃”,結合了經濟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因為在對一片區域進行規劃時,一定是立足當地的資源條件,并充分結合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的。

建筑方面的課程主要安排在大學前期,學得不深。所以看到課表中有“建筑制圖”“建筑工程制圖”時,“手殘”的同學千萬別害怕,課上學的都是比較簡單的徒手作圖,沒有美術基礎也能“Hold住”。

除了這些主干課程,學校還開設了大量選修課,將來想從事房地產行業的可以選修“不動產估價”,想研究環境科學的可以選修“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總之從興趣出發,學自己想學的。

一大特色: 大量實踐機會

除了課堂學習,“資管”專業的學生還有很多外出實踐的機會,比如環境規劃實習、土地規劃實習、城市規劃實習、居住區域規劃實習等,這可以說是這個專業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師和研究生學長帶隊,我們進行了江蘇九市農村生態文明和城鎮化建設情況調研,我去了揚州、泰州和蘇州三個地方。

問卷調查是調研的主要手段。我們挨家挨戶造訪農戶,記錄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收入情況、土地數量和土地性質,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當地生活環境、水質、土壤環境的變化。

為了做好調研,我們一隊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對農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較偏僻,根本見不到什么人,想問路都問不著,常常一天就在各種找路中過去了。而讓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們,一聽說我們是來調研的農業大學的學生,特別熱情,非要拉我們去家里坐坐,說我們是為老百姓做事的,還讓我們給當地政府提意見,少規劃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進村開展問卷調研,我們還走訪了區政府和鄉政府,搜集能夠反映這個地區城鎮化建設情況的數據,比如鎮上人口的遷移變化情況以及土地使用情況――是用作耕地還是建造房屋。之后我們還查閱了2000年到2013年江蘇省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政府文件、會議記錄等,結合調研成果匯編成冊,并在省級會議上作了匯報。

有時候我會想,理論知識學得再多,也得在這樣的實地調研中去深入體會和應用,才有踏實的收獲。我也聽到過同學抱怨我們專業學得太雜,有些課程只是略微涉獵,不利于將來找工作,可是有個學長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他在四年里跟著導師做了很多項目,村鎮規劃、旅游規劃、水源地保護等,還以本科生的名義發表了兩篇論文,這對他后來找工作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以,學的課程都一樣,關鍵還是看個人能力,抓住每一個學習、實踐的機會才是王道。

關于未來: 想要專業對口的工作,考研吧

現在,我即將畢業了,不過我不打算工作,準備繼續讀研,班上大部分同學也是一樣的想法,這與我們專業的就業情況有關。

與“資管”專業對口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各省、市、縣的規劃、環保、國土、建設等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這些單位在招考時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所以想從事這方面工作,就得繼續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研究水文、地貌、氣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學,研究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遙感技術與應用、攝影測量與遙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統方向。相對來說,選擇地理信息系統方向將來就業會更好些,當然這個方向的考研難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選擇跨專業考研,比如城市規劃專業。雖然某些課程與我們專業相通,但城市規劃專業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繪圖考試,徒手作圖能力較弱的話,考起來會比較辛苦。

【院校鏈接】

開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院校有:

南京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云南大學 濟南大學 西南林業大學 南通大學

開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的院校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不卡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伊人成年网站综合网|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亚洲av少妇熟女猛男|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天堂资源中文网|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手机版|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深夜a级毛片免费无码| 久久国产劲爆∧v内射| 色多多性虎精品无码av|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欲香欲色天天天综合和网|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 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白晶晶果冻传媒国产今日推荐|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大全|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欧美精品18videosex性欧美|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电影推荐|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免费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