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管理科學論文

管理科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2-02 14:45: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管理科學論文

篇(1)

1、申請者須符合《*省高校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實施辦法》第七條前三項基本條件:(1)熱愛祖國,熱愛教育事業(yè);事業(yè)心強,作風正派,治學嚴謹;具有團結協作精神和相應的組織協調能力;(2)多年從事科研工作,具有正高級專業(yè)技術職務或具有博士學位并受聘擔任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yè)技術職務,自然科學領域申請者年齡一般不超過40歲(*年1月1日以后出生,特別優(yōu)秀的可放寬到*年1月1日),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申請者年齡不超過45歲(*年1月1日以后出生),身體健康;(3)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廣,對本學科某些領域具有較深入的研究,對學科發(fā)展有較強的預見性,能夠準確把握學科發(fā)展方向。

根據我省高校實際情況,經研究將第四項修改為:4、近5年取得較好的科研業(yè)績,同時具備以下條款中的兩個條款:(1)主持國家級項目1項或主持省級項目2項。(2)在本領域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第一作者),其中自然科學論文被SCI、EI收錄3篇以上;人文社會科學在本學科領域的權威性期刊發(fā)表3篇以上。(3)出版一部學術著作(第一作者)(4)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包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的前5名;省級一等獎的前3名、二等獎的前2名。(5)發(fā)明專利的第一發(fā)明人或審定品種的第一主持人。

2、申請者所在學校必須承諾匹配所要求的資助經費(不低于1:0.5)。

3、各單位要堅持公開遴選、擇優(yōu)推薦的原則,堅持人才、平臺(基地)和項目的有機銜接,適當向重點建設的創(chuàng)新平臺(基地)傾斜。

4、申請者限于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已獲得“燕趙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首批“*省高校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者不得再申請本計劃。

二、申報領域

自然科學按照如下19個領域歸口申報:

1.數學;2.物理;3.化學;4.化工;5.農業(yè);6.林業(yè);7.電子科學技術;8.計算機與通訊;9.生物與基礎醫(yī)學;10.醫(yī)療衛(wèi)生與臨床;11.藥學;12.中醫(yī)藥;13.能源;14.資源;15.環(huán)境;16.傳統材料;17.新材料;18.先進制造。

哲學社會科學類按以下8個領域歸口申報:

1.哲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2.經濟學;3.法學;4.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5.教育學、心理學;6.語言學、文學、新聞傳播;7.歷史學;8.藝術學、體育學;9.管理科學與工程。

三、評審名額及方式

第二批“*省高校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擬資助50人,其中自然科學35名、人文社會科學15名。省教育廳聘請相關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遴選評審工作,設評審辦公室掛在省教育廳科技處。評審工作按照學校推薦申報、評審辦公室形式審查、學科組初評推薦、評委會評議投票、省教育廳審定等程序進行。

四、申報方式及要求

1、以學校公函的形式統一申報,不受理個人的申報。

2、申請人在認真閱讀《*省高校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實施辦法》的基礎上,如實填寫《“百名優(yōu)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申請書》,一式6份(A4紙型),申請書和附件均加蓋所在學校公章。申請材料必須突出重點,簡明扼要,雙面打印,不得超過40個頁碼。

篇(2)

根據《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有關規(guī)定,經研究,決定從即日起啟動—年度縣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工作。現將評選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推薦條件

凡推薦9年度縣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候選組織、候選項目,必須符合《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guī)定。推薦縣科學技術獎的項目還應符合下列條件:

1、技術發(fā)明獎:應是年以來獲得發(fā)明專利,且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并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項目。為鼓勵學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學生發(fā)明的具有較強創(chuàng)意性、實用性和良好的開發(fā)、應用和推廣前景的專利成果,也可以推薦技術發(fā)明獎。

2、科學技術進步獎:年以來獲得自主知識產權,且應用于生產實踐一年以上,對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科技成果。年以來縣內專業(yè)人員在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國家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自然科學、管理科學論文,經縣科技局審查真實性后,可納入科學技術進步獎范疇。推薦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原則上需經過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

3、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推廣和應用達一年以上,并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的科技成果項目。已獲得過縣級科技獎勵的科技成果,獲獎后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仍可以推薦科技成果推廣獎。推薦科學技術成果推廣獎一等獎的項目,原則上需經過縣級以上主管部門驗收。

4、科技型企業(yè)創(chuàng)新獎:在科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中,特別是以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以工業(yè)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fā)揮的新型工業(yè)化路子,并取得顯著成績的科技型企業(yè)。

5、科學技術合作獎:同縣的科學技術人員或者組織進行合作研究、開發(fā),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向縣的科技人員或者組織傳授先進科學技術、培養(yǎng)人才,成績特別顯著的;為促進縣與縣外的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做出重大貢獻的。

二、推薦程序

一個單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單位按隸屬關系推薦。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主要完成單位聯合其他完成單位推薦。隸屬關系不明確的,可直接由具有法人資格的完成單位推薦。

三、推薦材料

推薦縣科技獎勵的項目統一填寫“縣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書”。推薦書一式2份,附件材料1份(專利證書、獲獎證書等復印件)。

推薦書的填寫要真實、規(guī)范,推薦書及附件材料一律用A4紙打印。填寫單位名稱時應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單位全稱,完成人的姓名要準確無誤,完成單位和完成人的排序要無異議。

推薦材料由推薦單位匯總審查并簽署意見后,于年6月1日前集中報送到縣科技局科技成果股,逾期不予受理。

在評選工作結束后,除獲獎項目原件存檔外,其它材料按保密規(guī)定銷毀,各申報單位和推薦部門事先做好本單位的存檔工作。

四、評選程序

由各鄉(xiāng)鎮(zhèn)和縣政府有關部門、相關企業(yè)統一推薦縣科學技術獎候選項目,縣科技局在收到推薦單位申報的候選項目后,按《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及其細則規(guī)定的程序和推薦條件進行初步審查,審查合格后,提交縣政府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經評審通過的項目,在媒體上公示后報縣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五、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推薦階段(3月20日至6月20日),推薦單位或個人填寫《縣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書》,于6月20日前報縣科技局科技成果股。

第二階段:初審階段(6月21日至7月20日),由縣科技局組織專班對推薦項目進行初審,對符合《縣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guī)定的推薦項目,提交縣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

第三階段:評審階段(7月21日至8月20日)由縣政府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對推薦項目進行評審,對獲獎人選、項目和獎勵類別、獎勵等級提出意見,由縣科技局對評審委員會評審結果進行復核。

篇(3)

關鍵詞:信息計量;CSCD;CSSCI;學科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2

信息計量是用定量方法來描述和研究信息的現象、過程和規(guī)律的一種定量分析。信息計量被廣泛應用于信息分析和預測、科學評價等方面。利用信息計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工、整理及實際調查統計所得的資料,從而可以分析和估測某一學科和技術領域的衍生及其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可獲得某一學科的產生、發(fā)展、分化和相互滲透等動向。利用信息計量數據,還可以評價科學論文和科研成果的質量,可以為科研計劃的制定和進行科研管理提供重要依據。2002年以來,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部門多次制定和頒布了有關科學技術評價的相關文件,可以說科學技術評價的意義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各種評價方式也隨之涌現。在各種各樣的評價活動中,競爭力評價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謂“競爭力”是指競爭者(團體或個人,包括國家、高校、企業(yè)……個人)獲取競爭優(yōu)勢、贏得勝局的能力。學科競爭力評價作為競爭力評價的一個方面,則成為機構評價和個人評價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通過對我校的核心期刊信息的分析,從信息計量角度了解我校的科研發(fā)展概況,為我校今后的學科建設、人才引進、科研政策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啟示。

本文選擇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庫)和CSCD(中國科學引文庫)為文獻信息源。這兩個引文庫分別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研制開發(fā),其中CSSCI收錄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在內的25大類的500多種精選學術期刊信息,CSCD數據庫收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工程技術、環(huán)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yōu)秀期刊千余種核心期刊信息,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刊物,是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整體情況分析

1998-2012年間,CSSCI和CSCD信息資源庫共收錄我校期刊論文700多篇,根據這700多篇文獻的整體分析:我校科研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緩慢發(fā)展期(1998-2003)、平穩(wěn)發(fā)展期(2004-2007)、成熟發(fā)展期(2008-2012)。

1.緩慢發(fā)展期。1998-2003年,1998年至2003年六年間,每年的文獻量不超過20篇,1998年的3篇文獻分別來自南京教育學院的李檳、孫慶、趙恩柱,刊于《河北學刊》、《江蘇社會科學》、《辭書研究》上三篇文獻《一座晶鋼的雕像——論丘東平和他的創(chuàng)作》、《冷戰(zhàn)的本質特征及其結局的必然性》、《從專科詞語的性質看專科詞典與語言學的關系》,由于2000年教育部批準原南京師范專科學校、南京教育學院、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合并組建成為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因此1998年這些作者署名均為南京教育學院,在統計科研成果時均統計在內。由于這個階段文獻總量僅有70篇,因此把這個階段稱為我校學科發(fā)展的緩慢期。

2.平穩(wěn)發(fā)展期。2004-2007年,為我校科研發(fā)展的平穩(wěn)期,年文獻量較前一階段有所增加,年文獻量在36篇以上,100篇以下,整個階段的文獻量為198篇,該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顏森林老師,從CSCD的統計數據來看,四年的文獻量達12篇,平均每年3篇,該學者主要從事為通信、非線性光學、激光器與混沌等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排名并列第二文獻量為7篇的有三位老師,分別為我校的秦林芳老師、邵建老師和林繼成老師。

3.快速發(fā)展期。2008-2012年,為我校科研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五年總文獻量為430篇,年均文獻量在100篇以上,由于本文的檢索時間為2013年8月,因收錄文獻的時滯性等原因可能2012年的有些文獻還未來得及被收錄至數據庫中,因此2012年的文獻總量比前幾年要少。從CSCD的統計數據來看,這一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華春老師,其文獻總量達39篇,該學者主要從事植物逆境生理等植物學方面的研究,該學者在我校原生命科學系建立和發(fā)展了一支強大的學術團隊,因此發(fā)表的文獻大多數是以合作者的形式出現的,這體現了自然科學研究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從CSSCI的統計數據來看,這一階段文獻量最多的學者為我校的秦林芳老師,其文獻總量達到24篇,且為獨著,該學者長期以來主要潛心于作家丁玲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筆耕不輟完成了大量的論文。

二、學科類別分析

為了分析我校各學科發(fā)表文獻量,對我校教師發(fā)表的700多篇核心論文關鍵詞進行統計。由于本文信息集來自兩個不同的信息資源庫CSSCI和CSCD,因此對于文獻所屬學科界定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本部分內容僅供參考。將兩個數據庫中的近似學科進行合并處理后,通過EXCEL統計,本數據集700多篇文獻共涉及56個學科,將發(fā)文量排在前20名的學科列于表3中。

由表1可知,我校作為一所師范院校,教育學這門學科科研產出的數量位列第一,其中貢獻最大的兩位學者分別是陳維維老師(7篇)和張波老師(7篇)。盡管教育學這本學科科研產出數量居高,同時也應看到這門學科之所以產生高文獻量是因為我校教育學所屬二級學科比較多,如學前教育、課程與教學論(數學、語文、英語、化學、物理)等。從圖2可看出,這些學科尚未形成一支成熟的科研團隊,大部分屬于獨立科研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不利于我校某些學科的發(fā)展與壯大,特別是學前教育作為我校的重點學科,科研產出相對于同是校級重點學科的生態(tài)學來說,不僅數量少,也未形成穩(wěn)定的科研團隊。

三、結束語

根據上述對我校學者核心期刊的信息計量分析,可以看出,1998—2012年,我校科研經歷了從緩慢發(fā)展到穩(wěn)定快速的發(fā)展過程,某些學科研究趨于成熟,該領域的研究隊伍已經具有相當的規(guī)模如生態(tài)學。同時也應看到我校作為一所師范院校為主而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學的一些二級學科尚未形成一支或多支成熟的科研團隊,該學科缺乏有學術影響力的領軍人物,難以形成科研核心。

新建地方本科師范院校主要是通過重組師范教育資源而形成的,“師范性”是其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服務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需求,圍繞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地方特色資源形成強有力的科研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形成科研優(yōu)勢,培育科研特色。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立足南京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尋求科研服務特色。二是側重應用研究,尋求研究領域特色。三是尋求科研運作模式特色,重視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促進多學科間的相互交流、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個學科的科研潛力,變劣勢為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邱均平,趙蓉英,余以勝.中國高校科研競爭力評價的理念與實踐[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05(01).

[2]南京曉莊學院.[EB/OL].[2012-07-01].http://.

[3]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EB/OL].[2012-07-01].http:///.

[4]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EB/OL].[2012-07-01].http:///notice.asp.

[5]梁永霞,李正風.基于CSSCI的中國科技政策研究的知識圖譜[J].中國科技論壇,2010(11).

篇(4)

(一)公共管理原則導向的流派

White(1926)的《公共行政學導論》和Willoughby(1927)的《公共行政學原則》使公共行政學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著指導行政現象的科學原則;MaxWeber(1978)的《論官僚制度》探討了現代組織原則與規(guī)范,發(fā)明了層級制。Gulick、Urwick(1937)等人的《行政科學論文集》,深入探討了法約爾管理過程與管理原則。首先為古典管理學派,該學派主要關注行政效率,尋求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與技術,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層面上進行科學研究及組織工作。該學派為公共行政學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Taylor將科學引入管理領域,提高管理理論的科學性。Taylor(1911)在《科學管理原則》中提出共同利益為基礎的科學管理原則,并指出:“科學管理原則普遍適用于各種人類活動”。科學管理理論強化了人們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注,從而成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追求。其次為行政管理學派,該學派從管理實務出發(fā),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論和規(guī)則,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HenriFayol的主要貢獻是開創(chuàng)了組織研究領域,拓寬了科學管理的研究領域。Gulick對行政功能和組織的規(guī)范與實證研究,并提出了一體化組織原則與行政七職能理論。JamesD.Mooney提出了組織四大原則,即協調原則、層級鏈原則、職能原則和職員原則,結合組織與原則分析。最后為官僚制度學派,Weber的管理制度理論的產生與其歷史時代有著直接的聯系。Weber的官僚模型有著高度結構化、標準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態(tài)等特征的行政組織體系,是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夠達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對人類行使權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質疑的流派

20世紀30年代,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派理論受到了挑戰(zhàn)。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把組織視為機械形式,把人當機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組織結構和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這是傳統公共行政學不可推脫的缺點。理性的挑戰(zhàn)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對;二是認為行政原則本身存在邏輯矛盾。JohnM.Gaus(1950)在《公共行政》精辟地論述了當時的情形:“現時的公共行政學理論也就是政治學理論”。這把原本認為政治與行政分離的傳統理論又糾纏在一起。社會系統學派從系統、整體性等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管理,擺脫了傳統行政管理理論的缺陷,并試圖改造傳統的權威概念、創(chuàng)造出一種協調合作精神。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MaryPFollett(1937)最早系統而深入地研究行政管理過程中人的問題,他通過對群體的心理因素的考察來分析作為民主群體基礎的“協商一致”機制的性質。理性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Simon(1988)把管理行為分為“決策制定過程”和“決策執(zhí)行過程”,并把管理研究重點集中在“決策制定過程”的分析。既豐富了管理學的思想,也揭示了管理的本質特點。理性決策模式提供了分析決策問題基本思路,同時也強調“理性”是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益的理性。

(三)公共管理多元化擴散流派

20世紀60年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原子能技術、空間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fā)展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客觀上造就了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拓寬了管理思維,也促進了管理現代化,更是給行政科學注入了新血液。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科學成為了一門融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也就從純理論轉型到結合應用的研究。系統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同其周圍環(huán)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fā)展,拓展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公共管理對于公共性的理解也從官僚制度和政府機構發(fā)展轉變?yōu)樽⒅毓怖妫凑c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以及注重組織工作環(huán)境對公共組織的影響力,政府被置身于社會外部大系統中,公共管理從制度定義發(fā)展為規(guī)范定義和組織定義。系統管理學派是以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中各種系統的運動規(guī)律并據此來認識和改造世界。其代表人物有L.VBertalanffy、TalcottPar-sons和JamesE.Rosenzwig等。其核心觀點是不同變量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一個變量的細微變化可能引起其他變量的重大變化。這種非線性關系增加了人們對組織認識的復雜性。受系統理論的影響,任何組織都被視為相互關系之中,任何變量都可能對其他變量產生影響。行政組織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持續(xù)地與環(huán)境產生互動,并在適應環(huán)境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動態(tài)均衡狀態(tài)。行政生態(tài)學派,借用生態(tài)學研究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各種環(huán)境變量間的相互關系。最早提出行政生態(tài)的學者是哈佛大學教授JohnM.Gaus。其追隨者FredW.Riggs10余年后提出了行政生態(tài)類型的發(fā)展連續(xù)體。行政生態(tài)學借用“結構-功能”方法來分析行政行為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為公共管理學開辟了新的領域,使其擺脫了那種抽象地討論行政原則的純理論作風,用生態(tài)觀點來考察行政是正確的認識路徑。

(四)公共管理價值重塑流派

歷史與科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傳統的公共管理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迷信于管理的技術手段,而抹煞了人性存在的意義、價值、自由等內涵,也導致了公共管理學的價值危機。20世紀60年代,以DwightWaldo等為首的新公共行政學派,除了致力于民主行政的推動,還大力提倡社會正義、自由、民主等價值,這也就突破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限制,走向了人文精神與價值的復興之路。Waldo(1971)在《走向新公共行政學:明諾布魯克觀點》的序言中指出,“新公共行政學產生于‘事態(tài)嚴峻、情勢緊急’時代”,它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新公共行政學派的主要觀點在于:第一,由單純的法理或制度性研究方法向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轉變;第二,拋棄“政治-行政”二分法,把政治或政策與行政看成是政府管理中的連續(xù)或交融過程,開始重視政府管理中的政策問題研究;第三,公共管理學由以效率研究為核心轉向更關注公平、責任和倫理等行政民主性價值取向的研究。GaryWamsley的《黑堡宣言》發(fā)表,奠定了黑堡學派的政府再造的獨特觀點。其強調,行政價值的重塑與社會變遷的推動都需要由“集體持有的價值、認知、態(tài)度以及行為等”改變,行政人員與官僚體系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行政績效。

(五)公共管理思路創(chuàng)新流派

任何思想流派的發(fā)生,除了尋找之身的歷史、傳統等淵源之外,時代的風云際會也可能成為其產生發(fā)展的土壤。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管理學、新公共服務、治理學派等學派的出現與不斷探索,極大豐富了公共行政學的內容和方法論。公共選擇學派將經濟學的理論用于非市場的決策之中,它認為國家機關亦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參與利益的競逐。公共選擇學派以個人自由主義為基礎,關注個人利益,將人類社會分割為兩個市場:經濟市場與政治市場,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受自生自發(fā)秩序的制約。該學派對于公共行政的啟示主要體現在:擴大公眾參與;最大化行政職能分權化;簡化行政程序與層級節(jié)制;徹底將公共行政經濟化,并進行可行性評估,而不是以“公共物品”或社會公正為衡量基礎;對于公共部門的擴張、行政裁量以及公共組織的目的進行嚴格的控制;削弱公共部門的領導角色,將其界定為專家或技術人員。20世紀70年代末期,新公共管理理論在受到公共政策學科范式和企業(yè)管理學科范式的影響而在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它更重視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理分析。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部門管理問題的解決為核心,采用經濟學理論和私人部門管理方法,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公共管理的知識框架。如:更加關注績效-激勵的行政模式,建立績效導向型的制度、結構與管理等行政原則;建立了關于政府設計和行政改革的國際對話和比較機制;經濟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以及其他先進概念框架的綜合與啟發(fā)性使用。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和現實求解,主要是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缺失而提出來的一種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味的放任政府治理走向市場化與競爭化將導致公共利益與公民尊嚴的喪失,并試圖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和實踐工具來彌補這種趨勢所造成的惡果。它提出通過由公民與政府雙方的共同治理來提高治理的質量,并帶給社會更高的收益,這些都體現了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進步。

意義及啟示

公共管理流派紛爭,其主線主要集中在下面三部分:

(一)政治與行政

公共機構的任務,即政策的制定必須由政治家來完成;而行政者則貫徹執(zhí)行這些政策措施,即所謂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盡管有學者對于政治與行政是否能分離表示懷疑,但二分法使得人們可以撇開政治條件與政治因素來把握行政的實質與意義,促成了對政治與行政邊界的認知。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部門改革發(fā)展使得政治與行政的邊界日益模糊,主要是因為公共部門采用了眾多的組織形式,政治勢力日益滲入行政領域。政治與行政界限的模糊導致責任處于游離狀態(tài),使得傳統的政治價值難以追尋,并產生了許多問題。

(二)公共與私人

在公共部門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劃界問題”,如何選擇屬于公共、私人領域抑或公私混合領域,以及如何執(zhí)行等問題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純粹的組織形式是不存在的。既沒有純粹的公共組織,也沒有純粹的私人組織,構成了所謂的“模糊狀態(tài)”。公共與私人邊界移位使我們必須對傳統公共部門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如公共權力與個人自由,資源配置問題、分配問題、所有制問題、官僚制問題等。公共部門管理創(chuàng)新,運用私人部門管理來提高效率、提高更優(yōu)質的服務,這樣可以減少成本,但也存在公共信任減少的問題。

篇(5)

關鍵詞:網絡信息空間;科學知識生產;知識共享;學術交流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已經對當代科學知識的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基于網絡信息空間①的知識共享已經成為當代科學共同體獲取、和處理信息的主要方式,網絡PC、電子郵件、在線和離線數據庫、電子出版、討論列表和新聞組、電子學術會議、數字圖書館、學術博客甚至“知識機器人”等基于網絡的信息呈現方式已經將科學知識生產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包括硬件、軟件和網絡等技術在內的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的發(fā)展正逐漸改變著科學系統的本來面貌〔1〕9。“虛擬信息空間”、“電子化科學”、“賽博空間”等提法更是生動地表明,通過網絡獲取、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衡量當代科學家知識生產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網絡信息空間正將全球范圍內的科學共同體塑造成一個高性能、大規(guī)模、無縫鏈接的“研究村”,“電子化科學不僅是超學科的,同時正改變著學科概念的核心理念,該理念可以引導我們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的科研行為”〔2〕。在這種背景下,虛擬信息空間中的知識共享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外STS②學者的普遍關注。比如希奈研究了網絡環(huán)境下科研信息的共享、新的科研合作模式的出現等問題,并從STS視角證明了交流主體之間的交互復雜關系〔3〕。海默瑞克斯認為網絡環(huán)境下的知識共享已經呈現出學科際性、聚焦于應用、異質性的行動者以及大量不同的知識產出等新特征〔4〕。弗拉認為,通過網絡信息空間中的知識共享受社會文化的制約,知識并不是均勻一致的整體,而是異質性領域的拼湊物,它們具有智識和社會兩個維度的文化內涵〔5〕。相較于國外的研究而言,國內學者的研究則顯得較為分散。比如鄔焜主要從信息哲學的角度探討了當前科學范式的轉型問題〔6〕,曾國屏研究了賽博空間的哲學、文化、倫理與生產模式等基本問題〔7〕;朱偉玨較為系統地考察了早期一些重要的信息社會理論〔8〕。另外還有一些分散在不同學科中的針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比如圖書情報學中的“開放獲取”、科學計量學中的“知識圖譜分析”等等。

一、網絡信息空間的主要特征

基于網絡信息空間的知識共享在推動科研活動信息化的同時也賦予了科學共同體新的行為特征。總體來看,這種知識共享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內容的豐富性和信息傳遞的高效性。網絡信息空間中包括大量大型服務器與鏡像站,它們共同存儲了海量的數字資源,擁有信息空間訪問權限的終端用戶可以訪問、分析和處理服務器和鏡像站中的各種信息。網絡信息空間甚至構建了一個“大數據”時代,它不僅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還無限放大了科學家的信息處理能力。基于網絡的信息共享模式,世界范圍內的信息傳遞可以在瞬間得以完成。第二,信息表達的多樣性和信息組織的靈活性。較傳統的文字和圖表來看,網絡信息空間帶來了音頻、視頻、動漫等全新的知識表達形式,一方面提高了信息傳遞的多樣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雙向交互的信息傳遞成為可能。傳統的文本方式下,各種信息之間是線性關聯的,而網絡信息空間則提供了“超鏈接”、“知識網格”等全新的信息組織方式,從而將相互關聯的知識內容在虛擬空間中組合成為非線性的、網狀的結構,用戶可以快速、靈活地掌握各種信息之間的有機聯系。第三,信息處理的虛擬性和信息獲得的相對平等性。網絡信息空間中信息的儲存、傳輸、處理和顯示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在虛擬環(huán)境中完成的,所有具有信息空間訪問權限的科學家都可以平等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從這個意義上看,網絡信息空間構建了一個相對平等的知識獲取環(huán)境。在這種模式下,“作者失去了對于讀者的絕對影響”〔9〕302,同時知識生產者也不再享有知識傳播中的絕對權威地位。可以認為,基于網絡的知識共享機制正逐步構建一個開放、動態(tài)的學術交流新圖景。

二、網絡信息空間塑造知識共享模式的主要路徑

網絡信息空間在被不斷賦予新功能的同時,也不斷塑造著科學界新的知識共享模式。具體說來,這種塑造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的:第一,網絡信息空間提供了知識存取的新方式。除了傳統的科學論文、電子圖書等知識形式外,網絡信息空間中還涌現出很多諸如虛擬期刊、開放評論雜志、交互性期刊等新的知識存取方式。數字文檔的無限生命周期、海量存儲能力、內容的可恢復性和可修改性等特點也不斷促使虛擬空間迅速成為科學界知識存儲、獲取和處理的新平臺。同時,網絡技術也重構了科學界的既有知識資源分布,將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信息內容組合成信息空間中邏輯上相互關聯的統一體,這種統一已經模糊了各種知識發(fā)表形式的傳統邊界。基于網絡的知識共享還提供了科學與公眾的新接口,而開放知識資源庫的建設更是為公眾參與科學提供了新渠道,“不斷的非正式爭論———這也是科學生活的典型特征———在因特網上流行開來,因特網成為一個知識建構的集散地。”〔10〕另外,虛擬信息環(huán)境下,個體科學家同時被賦予了信息的提供者、檢索者、獲取者和使用者等多重角色。這種變化帶來了兩方面影響,一是科學家的多重身份提高了他們在整個學術交流中的主動性和判斷能力,更容易審視和思考知識體系之間的內在關聯;二是多主體多視角的知識共享機制更容易促進科學知識的擴散,網絡信息空間中“公共知識體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知識存量。第二,網絡信息空間塑造了全新的模塊化知識網格。虛擬信息環(huán)境構造了一個無縫鏈接的全球化數字知識網格,從而實現了知識的分解、重組和分化。知識網格中所包含的知識模塊越多,模塊間組合和鏈接的可能性就越大,與其他知識內容關聯的途徑也就越多。勞勒的研究表明,“各種互補型的A&I(AbstractandIndex)數據庫之間的交叉連接將持續(xù)增多”,并且,“傳統數據庫中的A&I功能一定要能夠適應當代的交流需求”〔11〕。模塊化的知識網格是利用超鏈接技術管理的,超鏈接以及交叉鏈接技術改變了傳統信息組織方式中的隱蔽性和非明晰性特點,同時也改變了作者與讀者間單向的、確定的關系,“超文本鏈接以多重性的路徑提供了一個非線性的語義網絡,從而突顯出非線性、非等級、無疆界和課題指向的閱讀與思維方式”〔12〕。對模塊化的知識內容進行導航是當前虛擬信息空間中知識管理的一種重要技術形式,也就是按照知識的類型、內容等標準進行分類從而實現知識統一的組織和管理。但也有學者對這種信息組織管理方式持批判態(tài)度,例如波斯特曾利用福柯的“全景監(jiān)獄”理論研究過信息社會中的數據庫技術,提出過著名的“超級全景監(jiān)獄”理論,用以說明數據庫技術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的控制,并認為“作為超級全景監(jiān)獄的數據庫話語,是后現代信息方式下對大眾進行控制的手段”〔13〕。第三,網絡信息空間提出了知識質量控制的新要求。網絡中的知識發(fā)表模式很容易帶來人們對于數字學術資源質量問題的擔憂,對于知識內容的甄別已成為通過網絡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網絡始終是信息超載與知識貧乏的統一體”〔14〕。克林曾從開放性、可獲取性和可信任性三個維度研究過開放空間中的知識質量控制問題,他認為,“說電子出版極大地擴展了獲取的范圍實際上是將其功能過分地簡化了”〔15〕。較傳統的同行評議來說,電子期刊等在線知識資源的評審流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一方面,知識的生產、發(fā)表以及傳播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速度和效率都獲得了極大提高;另一方面,網絡環(huán)境中的知識傳播與質量控制是并行的,知識的共享過程也是對知識內容做出反饋甚至評議的過程。實際上,對于電子期刊、在線數據庫等知識資源的考察,仍采用與傳統期刊的影響因子、轉載率等相同的指標體系。同時,多渠道、多主體的動態(tài)評議機制一方面構建了網絡信息空間中開放式的知識質量控制環(huán)境,另一方面這種開放評議還參與了科學家學術聲譽的構建,“它們不但使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使知識的交流具有了交互性、非中心化、自組織等特點”〔12〕。自由評論、交互式磋商等在線知識評價機制開拓了多主體、多視角的知識質量控制渠道,而單純的出版前評議也已經拓展為出版前和出版后的歷時性評議。第四,網絡信息空間提供了知識評價的新指標和新方法。利用網絡數據庫等在線知識資源進行科學數據的統計計量已成為當前科研評價的重要方法,該方法不但可以很好地描述特定時期科學知識的產出,還可以預測未來科學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發(fā)展方向。在線數字資源不僅可以提供下載和引用頻次等統計數據,還可以提供科學計量、知識圖譜等可視化的分析手段,比如分析某個時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識存量,研究科學知識生產中的學科關聯、聚類分布以及流動方向等等。梁永霞的研究表明,“在科學研究和交流活動中,科學文獻與科學家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使得有可能通過科學文獻這樣一個有形的媒介,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去評價人才、選拔人才。”〔16〕從國家層面來看,利用在線數據庫可以分析科學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依賴關系,評估不同國家的科學發(fā)展現狀并預測其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在正確評價本國科研實力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科學投資和發(fā)展戰(zhàn)略,為確定優(yōu)先發(fā)展領域等政策設計提供參考。同時利用在線數據庫還可以對世界范圍內科學獎勵的分布、獲獎者的國際合作等情況進行計量分析,從而促使政府更好地判斷本國在國際科學發(fā)展中的位置,進而有意識、有目的地促進國內學界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三、網絡信息空間中知識共享機制的批判性考察

網絡信息空間在構建全新的知識共享環(huán)境的同時也不斷塑造著科學家新的行為規(guī)范。總體來看,當代科學共同體已經逐步適應了網絡信息空間這種新的知識共享模式,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便是當代科學家網絡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文檔、聲音、圖像等不同的知識內容在網絡信息空間中被編碼為統一的數據形式進行傳輸,這也潛在地要求科學家熟悉各種數據的處理和操作方法,繼“人力和設備資本之后”,網絡信息數據已被視為“第三種科學資本”〔17〕。大數據時代的科學知識生產越來越呈現出社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大規(guī)模的合作研究成了當前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在這種研究背景下,科學家在科研選題、確定實驗方法的過程中越來越需要獲取大量相關信息,而網絡信息空間中學術信息的豐富性則恰恰迎合了這種需求。希奈認為,“那些得到很好的發(fā)展的技術首先必須獲得共同體的信任,其次必須獲得個體研究者的認可,然后必須擁有對于投資機構相當的吸引力從而獲得其投資”〔18〕。沃特茲也指出,對于網絡信息空間中知識獲取問題的研究應該包括兩個層面〔2〕:一是分析新技術對于科學家傳統的學術實踐(比如合作模式、等)方式的影響;二是科學家對于新的學術實踐(比如視頻會議、在線評議等)的適應性問題。虛擬信息空間中科學共同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在塑造知識存取新范式的同時也帶來了科學知識的建構、評價和認同等新問題。龔旭的研究表明,同行評議“是指科學家評議科學研究的一種集體行為,即一種制度化的評議活動”〔19〕,而這一特點在網絡環(huán)境中體現得更為明顯。網絡信息空間中的知識共享已經不再是單一、被動的知識傳遞,交互性的知識分析和處理必然內在地要求建立虛擬空間中的“信任”機制,其中的知識內容同樣須獲得科學共同體的集體認同,而且信息空間的使用者也成為了“交換式的知識使用者”〔20〕,科學家不再囿于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身份,他們同時也成為主動的知識“搜索者”。影響網絡技術在學術交流活動中擴散的因素很多,既有科學家的個人習慣、對于新技術的認識程度等科學共同體自身的因素,又包括國家政策的引導、商業(yè)企業(yè)的推動等外部因素。愛德華茲通過對社會和文化中的計算機的研究認為,“計算機很少像‘影響’模式所暗指的那樣,直接‘導致’社會變遷,但是它們經常會造成社會系統必須應對的壓力和可能性。”〔21〕在OECD1998年的《全球研究村》報告中已經把ICT視為科學家的必備操作技能,“對于科學共同體來說,網絡信息傳輸的好處是科學信息的開放格式、參考文獻鏈接的引入、數據及視頻等新知識形式、搜索功能等等”〔1〕60。基于網絡的知識共享機制的構建也是政府資助和管理科學研究的直接結果。當代科學研究活動負載了更多的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目標,“政府正在從資助科學事業(yè)向管理科學系統轉變”〔22〕,而科研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新技術的選擇中,政府往往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近些年很多國家已經并且實施了重大的科研信息化戰(zhàn)略,比如美國NSF資助的國際科研網絡互聯(IRNC)、英國的e-Science、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等計劃。促進大學、科研院所、研發(fā)性企業(yè)等機構的信息平臺建設,已成為新時期政府投資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學共同體對于網絡信息空間的利用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不對稱性,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科學家選擇和使用網絡技術的能力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受年齡、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二,不同地域的科學家利用網絡的情況存在很大差異,受所在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所在地區(qū)的文化傳統、所在機構的經濟條件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其三,不同學科利用網絡進行知識共享的實際情況也存在很大差異。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存在不同的交流需求,“各種新技術及大量附加業(yè)務的擴散正在穩(wěn)步進行,但該過程絕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按學科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9〕37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技術都存在一定的風險性,網絡技術也不例外。網絡信息空間中的信息共享已經暴露出了很多新問題,比較常見的有計算機崩潰、網絡安全、數據丟失和保護、信息泄漏和惡意篡改等等,它們都是當前網絡學術資源維護和建設中面臨的嚴峻問題。另外協議和標準問題也是影響虛擬知識共享機制完善的重要問題,不同公司、不同地區(qū)甚至不同國家間不同的利益訴求所導致的網絡信息空間中標準和協議的不統一已經成為影響全球范圍內學術資源共享和科學共同體合作的重要問題,“隨著知識共享和出版機制的改變,學術交流體系中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也隨之發(fā)生改變”〔23〕,實現虛擬信息空間中學術資源的平等共享需要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

四、結論與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5在线 | 欧美|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成 年 人 黄 色 大 片大 全|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无码专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永久免费看|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国产98色在线 | 日韩|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久久99久久99精品中文字幕| 色欲色欲天天天www亚洲伊| 狠狠的干性视频| 性xxxx18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图片| 十四以下岁毛片带血a级| 欧美疯狂性受xxxxx喷水| 三年片免费观看大全国语动漫|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狂野av人人澡人人添|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人妻av资源先锋影音av资源|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 www.-级毛片线天内射视视| 中文字幕av高清片|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