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風險論文

生態風險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07 01:05: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風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風險論文

篇(1)

人、生產、環境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三要素。人通過生產與環境產生能量交換并相互影響,而生產始于設計,也決定于設計,設計不僅提供生產的理念,也提供生產的方案。如果說生產是人與環境能量交換的中介,那么,這個中介的靈魂就是設計,設計對于人與環境的互動有著必然的聯系,對于生態環境的惡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的生產、生活已經對生態平衡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環境污染也從最初的局部問題發展成為全球性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環境風險概念應該被確立,這一概念即是:由于工業產品設計所導致的產品從誕生到消亡的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害的可能性。其邏輯關系是:工業產品設計定義產品要素、決定生產工藝、指導銷售策略、引導消費行為、影響生活方式,從而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基于以上問題,有必要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梳理,得出其系統、全面的生態環境風險,這將有利于調整設計策略或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從而將其生態環境損害消除或降至最低。這一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產品的選材階段、產品的生產制造階段、產品的運輸與銷售階段、產品的使用與維護階段以及廢棄物階段。

二、產品選材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材料是構成物質產品的基礎,選材是工業產品設計的重要內容。選材,不僅關系到產品的物理性能、視覺感觀、觸覺感受,還直接關系到產品材料的獲取及其加工工藝,從而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從構成產品的材料來看,可大致分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目前,在工業產品的用材中,天然材料主要是木材、皮革和稀有石材。天然材料在色澤、質地與安全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由于天然材料直接取材于自然環境之中,“來于塵土,歸于塵土”,因此并不存在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多地體現在,當某一天然材料的數量與質量發生變化時,對整體生態平衡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如樹木被大量砍伐,會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鏈條斷裂等惡果。另一方面,由于材料的稀缺性能夠有效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商家對其趨之若鶩,因而,某些優質的天然材料就此消失于人們的視野,從生態多樣性的角度來看,這種損失將比前者具有更大的破壞性。如果說,對天然材料的過度攫取其危害是顯著的,那么人工材料,尤其是不可降解的人工材料的泛濫,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則是觸目驚心的。人工材料建立在化學工業的基礎上,人工材料之所以誕生,即是為了彌補天然材料在化學性質、物理性能、原料獲取及加工成本等方面的劣勢,然而,也正因如此造就了人造材料與自然環境的對立。人工材料泛濫所帶來的環境損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其獲取需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資源并產生廢氣和廢水;2.難于或不能被自然降解,所形成的固體廢棄物會對土壤、水體、生物造成直接或潛在威脅;3.回收利用的成本高昂,焚燒所產生的大量有毒物質加劇環境污染。對于產品設計中的選材要十分慎重,既要考慮成本因素,更要時刻以生態利益和環境安全為準繩,著眼于材料科學的進步,依照不同產品的性質和用途,選擇最為適宜的材料,做到物盡其用;同時,應盡量減少構成產品的材料種類,降低其回收、利用的難度,將其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降至最低。

三、生產制造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設計,確立工業產品的各項效果和技術指標,并通過選擇和制定相應的生產工藝將其實現。具體來看,工業產品設計需要對產品的外觀尺寸、造型、結構、材料、色彩、表面肌理等進行定義,生產和制造則是依照以上各方面的設計內容而展開的。眾所周知,簡化生產工藝能有效提升效率、壓縮成本、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進而減輕環境壓力。一方面需要借助技術創新,如設備的創新,多軸聯動機床、激光雕刻機、大型3D打印機的面世,使得以往復雜的工序得以簡化并能夠獲得更高的加工精度;再如材料的創新,記憶合金、納米陶瓷、石墨烯等新材料相繼出現,除具備優異的物理性能之外更能夠簡化產品結構和制造工序;但無論是新設備、新材料還是新工藝,都需要長期的研發和巨量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工業產品設計的優化,相較于技術創新,通過設計手段簡化生產工藝將更加直接和高效。如在“綠色設計”理念指導下開展的簡約設計(Minimalismdesign)、可調節設計、模塊化設計、工藝簡單化設計等,都能夠極大地降低產品復雜程度,提升模具利用率并簡化裝配工序;此外,采用簡潔的造型、單純的材質、簡單的結構,利用料本色、材料本身質地、暗線裝飾等具體的設計手法也能夠有效地簡化生產工藝。誠然,復雜的生產工藝,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對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然而,以此為標榜并刻意為之,反映在設計上,即是復雜的造型和結構,繁復的裝飾和材質的堆砌,雖能夠造就一時的感官刺激,然而從長遠來看卻是難以持續的,從資源節約的角度來看也是不可取的。研究生產制造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有利于工業產品設計向著“結構最簡單、材料最儉省、造型最簡練、表面最純凈”的方向發展,從而簡化生產工藝,將生產制造階段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四、運輸與銷售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運輸與銷售是產品轉化為商品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不論是商家還是設計從業者,都對其高度重視。從設計角度來看,要保證運輸與儲存的便利、高效,以及促進銷售,重點在于產品的包裝,可以說,運輸與銷售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主要來源是產品的包裝形式。首先來看運輸階段。從規模上來看,產品的運輸無外乎兩種,一是大批量的運輸,如從工廠將產品運送至銷售地,二是小批量或單品的運輸,如從銷售地運送至客戶手中。無論是哪種形式,在運輸過程中,對包裝的核心要求是保證產品安全,即是保證產品免于因震動、撞擊、擠壓、受潮等因素的影響而使產品損壞或失效。為了保證產品安全,就必須采用更堅固的材料、更大的緩沖空間、更好的密封效果等,隨之產品包裝的質量更重、體積更大、耗材更多,但這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包裝本身物料的浪費;二是運輸效率的降低,而這也是運輸階段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部分。產品包裝除保障產品安全之外,另一個重要使命便是增強展示效果,展示效果對產品的銷售有著巨大影響。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產品在包裝上煞費苦心。產品包裝設計,為了增強展示效果,促進產品銷售本無可厚非,在此要批判的是“過度包裝”。所謂“過度”,即是包裝已經超出了合理的范疇,如運用高檔材質、復雜工藝、夸張的體量等,甚至在部分行業,包裝的成本已經高過產品本身!其目的,無非是通過“過度”來追求更大的附加價值。如果說,過度包裝的首要問題是對資源的浪費,那么更大的負面效應是對社會生態的破壞,因為這種包裝形式營造奢侈消費,助長奢靡之風。研究產品的運輸與銷售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有利于產品包裝向著輕量化、小型化、集約化、便于利用、易于再生的方向發展,這既是還原產品包裝的本真,亦是對生態環境的責任。

五、使用與維護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工業產品設計將定義產品的使用和維護方式,是使產品具備物質功能和使用價值的關鍵。產品的使用和維護,施動者是人,受動者是生態環境,連接兩者的介質是產品,因此產品需要滿足兩方面的要求,一是人的需求,二是環境的制約。滿足人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產品的安全性和易用性(Usability)。產品的安全是基礎,要求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確保用戶的使用安全;易用是更高的要求,即是方便人們更好地去使用,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具備以下要素:可學習性、可記憶性、減少誤操作、具備效率、令人滿意。這既是工業產品設計所追求的“以人為本”,亦體現出目前產品設計的不足,而這種不足將會導致人在使用與維護產品時遇到諸多不便,甚至是危險,以至于對人身財產及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要適應環境的制約,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是產品的質量,二是產品的能耗。在這里,產品質量是指能否長期、穩定、高效地工作;而產品能耗是指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節能環保。要滿足上述要求,首先,需要通過設計為產品設定適當的功能范圍,功能范圍過窄,會使得產品功能單一,適應性不足;功能范圍過大,會造成功能浪費、結構復雜、維護困難。其次,需要通過設計使產品具備優良的工作性能,主要體現在產品的技術應用,材料運用、結構和工藝設計上。再次,需要通過設計使產品具備科學的使用功能,主要體現在高度協調的人機關系。研究產品的使用與維護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有利于提升產品的安全性、易用性,實現產品使用和維護的綠色高效。

六、廢棄物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產品喪失物質功能和使用價值后成為廢棄物,此階段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效應最為明顯。現代設計強調貫穿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可持續設計”(SustainableDesign)的理念,提出設計應當使產品具備“從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的可持續性,即是希望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但要使產品具備這一屬性,需要擺脫兩方面的困境:一是材料的限制,二是觀念的束縛。工業產品的用材絕大部分是人工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這類材料的共同特征是制造容易、回收困難,因而其成為固體廢棄物污染的主要來源。盡管所謂“綠色材料”的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但現實是這種材料并未成為目前工業產品的主要用材,這里既有技術的因素、經濟的因素,也有人們觀念的因素。相對于突破材料的限制,觀念的轉變顯得更加困難。首先,人們對于產品的態度普遍是“喜新厭舊”。產品生命周期的完結和產品代差的出現,是造成這一觀念的客觀因素,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產品推陳出新的頻率越來高、間隔越來越短,刺激著人們的視聽、調動著人們的消費欲望,因此,許多產品被提前“終結生命”。其次,人作為視覺動物,總是被精美、華麗的事物所吸引,這一方面是由于上述事物擁有更奪目的特征,而更主要的因素是人們對物質的迷戀和財富的炫耀,反之,質樸、簡單的事物很難成為市場的主流,實際上,這是植根于封建時代、發展于工業時代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在當今的投射。再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缺乏主動延續產品生命和參與廢棄物再利用的動機,人們已經習慣于購買和拋棄,而非維護和再造,因為前者意味著喜悅和簡單,而后者意味著乏味和挑戰。研究產品廢棄物階段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即是對可持續這一命題的思考。可持續不僅僅局限于產品的可持續,還包括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是一個宏大的命題。以設計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并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是達成可持續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減少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對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的有效途徑。

七、結語

篇(2)

論文關鍵詞:小額信貸,SWOT―PEST,戰略

 

一:引言

小額信貸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趙芝玲,鄒帆(2003)通過對農戶小額信貸的績效的分析,指出中國小額信貸能實現農戶增收與信用社盈利增加的雙贏結果。李莉莉(2005) 通過對正規金融機構小額信貸運行機制的績效評價金融論文,指出對于農戶收入有正的顯著影響論文開題報告范例。張立軍,,湛泳(2006)通過分析小額信貸與當地農戶貧困之間的關系,認為農村小額信貸的發展對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朱乾宇,董學軍(2007)選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研究對象,構建當地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農戶小額信貸的扶貧績效的研究,認為小額信貸對農戶的增收有積極作用金融論文,且非農業貸款投向相對農業貸款投向而言具有更好的績效。總體而言,國內對小額信貸的研究大多數還停留在小額信貸的績效分析方面,采用SWOT―PEST分析整個小額信貸產業的戰略選擇的文獻相對較少。在加快發展農村的同時,不能光靠增加小額信貸的投入,還應注重農村小額信貸的戰略發展,為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因此金融論文,有必要對農村小額信貸的現狀作系統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厘清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優勢與劣勢,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提供有益的借鑒。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運用SWOT―PEST模型對農村小額信貸進行評價和分析,為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

二:研究的方法

SWOT―PEST矩陣方法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響小額信貸發展的政治(P)、經濟(E)、社會(S)、技術(T)等因素放到統一的框架內進行系統的SWOT分析金融論文,辨別出影響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的關鍵因素,從而有利于了解小額信貸發展的環境條件,為小額信貸的發展提供戰略性的決策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表1 我國小額信貸產業的SWOT―PEST分析

 

Pest/

Swot

政策法律環境(politics)

經濟環境(economics)

社會文化環境(society)

技術環境(technology)

內在因素

優勢S

政府為小額貸款的可持續發展采用貼息的政策

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越來越多的農民從事非農生產,還貸周期短、投資回報率較高。

征信系統

無需抵押物與擔保品

劣勢W

未還款者法律追究問題、正規銀行貸款貸款者的道德風險

農業的天生脆弱性使得小額信貸風險加大

農民的盲目投資

融資難、限制了規模、沒規模效應、服務滯后

外在條件

機遇O

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視及對農村的發展建設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小額信貸違約率降低。

先讓一部分區域先推廣,利用“示范效應”逐步推廣的理念得到認同。

 

  正規金融機構開辦小額貸款業務金融論文,使得資金時間與安全性監管體系成熟。

挑戰T

目前還沒任何法律界定小額信貸的法律地位

農業受到自然災害與市場變動影響較大,貸款農戶日益產生貸款危機,形成不良貸款

篇(3)

論文關鍵詞:農村產權,農村金融生態結構,農村金融體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深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何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需要,制度建設是關鍵,尤其是要建立適合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權制度。我國進行了一系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但是,就目前的農村金融發展狀況來看,改革并未收到預期效果,其突出表現為:農村資金大量外流,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缺失,農業保險發展嚴重滯后。原本給農村“輸血”的金融機構卻演變成從農村“抽血”的主力軍,同時,農村中非常活躍的非正規金融卻不斷受到打壓。如何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提高農村金融資產質量,化解農村金融風險,深化農村金融,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金融論文,尤其是金融生態成為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

一、農村金融生態的基本理論

在新制度經濟學的諸多基礎理論分支中,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和C.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以及在傳統新制度經濟學基礎上擴展而來的法經濟學,是對農村金融生態運行最具解釋力的理論。

(一) 農村金融生態中的交易費用理論。

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然而現實的農村金融生態中,農村金融生態主體———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農戶、農村企業和縣鄉政府等)都是有限理性的,并且因為有限理性的存在導致兩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完全。信息不對稱的直接后果是金融交易費用大幅增加。當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發現進行金融交易的費用太高或超過收益時,就會選擇停止交易。在放貸之前,農村金融機構必須要調查農戶的信用狀況和經濟狀況、借款用途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貸款進行時,要發生談判、簽約費用;貸款發生后,放貸者要跟蹤借款項目的實施情況和監督借款投向等。而且農戶以小額信貸居多,單位產品金融機構要付出更多的人力與物力。龐大的信息費用構成了金融交易中的巨大成本。當這種費用成本過高時,交易將無法進行。

制度的有效運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費用,制度的作用旨在節約交易費用,人們對制度進行選擇與改革的動因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在農村金融生態中,作為金融生態主體的金融機構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之間的交易行為是在特定的金融制度結構安排下進行的,不同的金融制度結構安排會產生不同的金融主體行為,農村金融信用環境的相對落后使得與農業金融支持相關的制度安排無法實施,即推廣農業金融支持的制度成本極高,導致農村金融生態主體資金供給缺乏,而由于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依賴,一旦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資金供給缺失,農村金融發展就會無所適從,反過來也影響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發展,整個農村金融生態惡化也就在所難免,信用缺失的背后是信用制度的缺失,由此引致農村資金來源與資金需求之間的制度缺失,也是農村金融制度的供給和制度需求出現失衡,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對制度的需求源于經濟主體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獲得潛在的利益,制度供給則是經濟體系出現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因此,在目前的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并不存在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的制度均衡,突出表現為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制度供給不足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制度需求過剩金融論文,這種制度供需的失衡是制度變遷的強大動力,制度需求與制度供給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制度變遷的路徑論文格式范文。

(二)農村金融生態中的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科斯傳統新制度經濟學體系的核心部分,林毅夫首先提出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概念,他認為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和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與此相反,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及實行,從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歷史來看,強制性制度變遷一直居主導地位。上世紀50年代,信用合作社在政府推動下開始興起;60年代,國家指定當時的人民公社接管信用社;80年代,信用社劃歸中國農業銀行管理;90年代,又實行行社脫鉤,實行在國家管理下的自主發展的合作金融發展模式。然而,合作金融的框架雖已確立,但遠未達到農民廣泛參與的合作金融宗旨。從表象來看,政府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管制是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和降低金融交易風險的一些必需的制度安排,事實上這種強制性制度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廣大農戶的投資沖動,大大減少了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交易數量,導致了農業金融支持的弱化,政府是金融生態環境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政府行為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中的一股獨特而重要的力量,對金融生態主體的影響往往是根本性的。

制度因素作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變遷受諸多因素影響,也直接決定了農村金融生態運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后,農村金融領域一改計劃經濟時代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單一的局面,農村金融生態主體逐漸多樣化,如四大國有銀行尤其是農業銀行開始在農村開展商業化經營金融論文,國家建立了農業政策性銀行等,在農村并未逐步建立起一個基本上能夠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落后的小農經濟,典型的茍元結構購統竅綬指釷溝門褰鶉謚貧戎禿笥諗寰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中的農戶,農村企業和農村政府從非正規金融生態主體中尋求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為無奈的選擇,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勃興也就水到渠成。因此,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成為農村經濟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和趨勢,農村非正規金融或者民間金融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制度供給的不足,但帶來的新問題是民間金融缺乏制度的規范而可能隱藏金融風險。

二、關于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的思路

建立高效的農村金融體系是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落腳點。要跳出農村金融供給制度陷阱,必須加強農村金融制度創新。

(一)完善農村產權制度,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沒有抵押物,成為中國農民貸款難的最主要原因,長久以來,中國農民最大的資本———耕地,以及宅基地及其上的房屋--因為沒有與城市一樣的產權,均為抵押禁區。因此,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應從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著手:一是賦予農民完整的財產權。建議將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改革為土地使用權,由國土部門發給土地使用證,使之具有土地的收益權、買賣權、抵押權和繼承權。而農村房產也應該與城市房產一樣擁有完全產權,可以自由流轉,尤其是對城市居民的流轉。二是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一方面要完善農村土地市場的交易機構。健全農村土地使用權市場運作的立法、執法和仲裁,保護農村土地市場的正常運作。在進一步明晰產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合法的自由交易。三是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相關法律制度。盡快出臺農村土地產權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在立法上明確規定農村土地使用權可以抵押、出讓、繼承出租、人股等流轉形式。四是建立農村房屋產權制度。修改現行農村房屋產權制度,使之可以進入市場,完善房產權屬登記、發證、流轉制度。要建立城鄉統一住宅市場,使農民住房資產資本化,可用于抵押或交易變現,改善農村融資難的現狀。目前對國有和私有的物權、產權邊界已經比較清晰,唯獨對于集體物權、產權界定、計價、流動和配置方式尚不能確定,導致巨額的物權不能定價、流通,置身于經濟貨幣化的進程之外金融論文,成為顧拉溝淖什,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制度,使農民與農村的資產可以有較好的表證。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要逐步建立農村生產要素計價、流動、配置體系。長期以來,我國產權制度按照國有、私有和集體三種方式界定。因此,必須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制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

(二)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的適度發展,構建符合國情的農村金融體系。首先要正視和承認非正規金融在農村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改變對其持有的漠視和敵視的態度,并認真研究其特有的發展規律。民間金融不完全等同于非法金融,要尊重民間金融,客觀認識民間金融,注意學習和研究民間金融,依法對民間金融進行合理的引導和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正規金融和民間金融的合理競爭和良性互動。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曾通過使民間金融購戲ɑ溝姆絞嚼垂娣睹竇浣鶉冢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我們要積極鼓勵正常的農村民間金融活動,給民間金融以合法的空間,以使規范意義的信用合作擁有溫床和土壤。

三、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結構的建議

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的基礎性工作是搞好農村地區的產權建設,農民財產權的建設與發展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無產權則無金融,只有做好這個基礎工作才能使我國農村金融生態可持續發展論文格式范文。但是我們不能等到農村的產權有了徹底的改革之后才發展農村金融,而是在現有的體制條件下不斷改善農村金融的生態結構。

產權制度作為一個重要的內生性變量,已直接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完善的產權制度可以有效發揮制度的激勵作用,增強農村金融生態的自我調節功能,有利于降低金融活動的交易費用,提高金融交易效率;有利于縮小農村金融生態主體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之間的信息差距,促進農村金融生態中的信息交換和資金循環;有利于改善農村司法環境金融論文,保障農村債權人利益,農村金融興則農業興,農村金融活則農業活。十七屆三中全會閉幕不久,央行和銀監會就下發《關于加快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提出農民增收的來源要發生改變,關鍵是有財產性收入和創業性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抵押、入股、融資,增加農村財產性收入。

篇(4)

關鍵詞:林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

 

1.林業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關注。其產生背景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并且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人類已不同程度地嘗到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苦果。伴隨著人們對公平和效率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和范圍更廣、影響更深、解決更難的一些全球性環境問題開始被認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形成。

目前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涵義理解也是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續發展,形成了不同的可持續發展觀。免費論文。有著重從發展的社會屬性理解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從發展的經濟屬性理解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從發展的資源屬性理解可持續發展,也有從生態環境屬性認識可持續發展。實際上,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不可能單從某一方面的可持續而實現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而必須是各子系統的互動促進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它是在符合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前提下,實現林區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林業可持續發展系統中,既包涵經濟的發展,也包括了林區社會的發展和保持與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包含著數量的增長、質量的提高和結構的改善,數量的增長是有限度的,依靠內涵的增長實現林區經濟、社會、生態、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最為重要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技術、資源、生態環境等的綜合系統工程。在這一系統中,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林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前提,謀求林區社會的全面進步是目的。因此,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問題,也不僅是林區社會和生態問題,而是形成的林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互動運行的綜合復雜系統的發展。

林業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林業可持續發展并不是某一項(或幾項)經濟活動永遠進行下去,而是要根據發展的要求,通過不斷地進行林業系統內外部的變革,使林業發展在不斷提升的層次上進行。林業可持續發展還是一個追求公平的概念。所謂公平是指機會選擇的平等性,林業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包括以下三個層次:一是時間的公平(時間維),也就是不同時間段的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尤其是滿足當代對資源與環境的需求不能損壞后代對其需求滿足的能力;二是空間的公平(空間維),是指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對資源與環境需求滿足的公平;三是活動間的公平(活動維),是指林業系統內部以及林業與其他行業間的公平。因此,林業可持續發展觀是以社會、經濟、生態、資源發展為核心,以時間、空間、活動所形成的三維復合系統為動態運行軌跡的可持續發展。

2.林業產業化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林業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在時間、空間、活動三維系統內的社會、經濟、生態的全面可持續發展。要實現這一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的林業經營模式進行全面改造。林業產業化是符合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現代林業經營模式,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一,林業產業化的目標是追求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并且以森林資源產業和環境產業發展為基礎,以高經濟效益的發揮為前提,實現林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因此,林業產業化的目標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第二,林業產業化將林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諸環節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各環節相互連接、相互拉動或推動,帶動了整個林業產業的發展,同時林業產業鏈的相互補充,分散了林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可大大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林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也必然導致資源產業與生態環境的發展壯大和改善。同時林業生產的發展又帶動了產前和產后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林區社會的全面繁榮與進步。林業產業化是實現林區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三,林業產業化的基礎是森林資源,沒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不會有林業產業化的發展。因此,林業產業化通過建立各環節的利益互惠機制,克服各經營主體的短期行為,促使各經營主體經濟行為的目標具有連續性和時間上的長期性。

第四,林業產業化實行的是區域化布局,各區域根據自身的特色,構筑林業產業鏈條,同時各區域間又有密切的協作與互補。免費論文。這樣,可以實現各區域在空間上的可持續發展。免費論文。

第五,林業產業化是專業分工的不斷細化與高度開放化。它己跳出了部門經營的界限,將林業生產經營置入整個社會經營系統之中。同時,借助社會信息化和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和組織形式,產業大部類之間及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不斷細化,部門間的協作不斷加強,使相關部門的生產經營活動融合與滲透于林業產業化經營之中,實現了不同產業的協同發展。

3.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林業產業化

林業產業化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這是以符合林業可持續發展觀為基本前提的。林業產業化必須以林業綜合效益的有效發揮和不斷強化為目標,以生態環境效益保證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生態效益的實現。

林業產業化經營要以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為基礎,只有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的不斷改善,才有林業產業化經營的持續發展,也才能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殺雞取卵、竭擇而漁。即使是商品林或營造的速生豐產林,也必須從資源的可持續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的視角進行合理利用,以保證森林資源的長期經營。

林業產業化經營無論是龍頭企業的布局,還是資源基地的建設,都必須從區域林業可持續的角度做出科學安排。合理區域布局、發揮區域優勢,區域間密切協作和互補,共同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化經營要有其他產業部門或中介組織的參與,但這些部門或組織可能會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追求自身短期利潤最大化,或因為林業產業化經營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而使得這些部門或組織無法進入產業化經營過程。這就要求林業產業化經營首先要將立足點放在林業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業抗風險的能力,提高自我積累的能力,以吸引相關部門的參與。同時,根據公平的原則,理順利益分配機制,調整組織模式,使各活動主體都能在長期經營中滿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林業產業化要實現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必須與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應用相結合,走加工產品高科技含量化、生產工藝和設備的高技術水平化、生產經營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提高高技術產業的引入,并發揮其對林業各產業活動的擴散、輻射和長入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鳴驥. 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財政對策[J]財政研究, 2000,(10) .

[2] 夏自謙,滕秀玲. 世界森林資源現狀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3) .

[3] 李慶,宋志輝,孫業堂,杜文峰,張鵬. 威海市封山育林及其發展措施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 2003,(03) .

[4] 李然,嚴立冬. 我國林權改革制度窺見[J]當代經濟,2005,(02) .

[5] 竇芳. 三北地區封山育林成效、問題及建議[J]防護林科技, 2000,(04) .

[6] 中國經濟轉型期的財政政策模式及“九·五”的政策重點選擇[J]財貿經濟, 1996,(02) .

[7] 顧凱平,劉音. 用系統論指導我國林業政策體系的建立[J]北京林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2,(02) .

[8] 弓孟謙. 我國社會林業的若干經濟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 2005,(04) .

[9] 陳曉倩. 可持續生態林業融資論[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 .

[10] 楊學云,邵丹. 退耕還林工程區經濟林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林業資源管理, 2005,(03) .

篇(5)

論文關鍵詞 海島及周邊海域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海洋綜合管理 風險預防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島嶼或島是指四面環水并在漲潮時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我國擁有6536個面積大于500m2的海島,海島總面積約80km2。海島四周被海水包圍,成因、形態和價值各不相同,但都與其周邊相關海域一起形成了特殊的生態環境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中,由于偏重海島海域的經濟開發,而忽視了對海島海域環境的保護,造成目前海島海域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的局面。

我國作為海洋大國,近40年來,與海洋相關的法制建設已得到重視,在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基礎上,我國關于海洋的綜合立法和單獨立法陸續出臺。一些海洋、海島和海域環境保護立法的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研究成果逐步為各級立法機關所采納,海域環境保護立法處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

盡管如此,由于各種原因,與主要海洋國家相比,我國海域環境保護立法,尤其是在海島海域環境保護立法上仍相對落后。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中葉以來,國際環境保護立法中出現了一些適應海洋發展需要的新原則和新理論,例如風險預防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海洋綜合管理理論、環境影響評價機制以及生態修復原則等。但我國現行海洋環境保護立法中對上述原則和理論的借鑒和體現還顯不足。我國需要將海島及其周邊海域作為整體,綜合考慮其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建立立足國情并與世界接軌的環境保護法律框架。

一、我國海島及周邊海域的環境問題

由于海島生態系統十分脆弱、穩定性差、易遭到損害且被認知度不足,一旦受到人為的破壞,就難以或根本不能得到恢復。目前我國海島及其周邊海域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第一,資源開發無序。很多無居民海島上存在掠奪式的開采現象,采石、挖沙、挖掘珊瑚礁和貝殼堤、砍伐樹木和捕捉島鳥等,都嚴重干擾和破壞海島資源。第二,海島海域生態失衡嚴重。由于非法開發及陸源污染物的影響,在華東、華南的海島周圍海域赤潮頻發,不顧及海島的環境容量,超負荷接待游客,加劇了海島及周邊海域污染、干擾海島生物的繁衍棲息和生存、造成了海島及周邊海域生物資源和生態系統失衡。第三,監管不力。海島具有四面環水的自然特點,這也就決定其與大陸之間交通不便,經濟交流不暢,國家對海島進行法制監管存在困難。我國相當一部分海島仍存在著炸島、炸礁,修建實體連島壩和海島大面積圍墾等嚴重改變海島自然屬性的行為。

二、我國的相關立法及存在的問題

在經濟高速發展和海島資源全面開發中,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海洋和海島開發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逐漸加強了海洋、海島相關立法。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中國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紀議程》等文件的莊嚴承諾,于1994制定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及行動方案。我國第一部關于海島保護與管理的綜合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以下簡稱海島保護法)于2010年3月1日開始施行,這填補了我國海島保護法律體系的立法空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海洋環境保護法)一道初步建立起海島及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并在規范海洋環境保護行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國海島及海域環境保護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方面尚未成熟,表現在立法上就會出現一些立法空白,例如,嚴重改變海島自然屬性的行為,海島及周邊海域自然礦產資源的勘探,魚類資源開發及合理捕撈,旅游資源的開發等影響海島海域環境的問題都亟需法規制度建設。

三、思考與探究

在海島和海洋環境保護領域,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已明顯不能滿足海島海域環境保護對立法的需求。在國際層面,一些理念和原則被逐漸引入國際海洋環境保護立法中。因此,應該放眼世界,針對我國海島海域環境的現狀,在我國現行相關立法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的立法原則和技術來改良整個海島及海洋保護立法體系,以達到國內海島海域環境立法與國際相關先進立法的無縫對接。

第一,在我國海島海域環境保護立法中規定風險預防原則,以彌補法律法規制定的滯后性。風險預防原則最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并逐漸發展到區域海洋環境保護領域,在1984年的第二屆國際北海保護會議中獲得共識并被采納,會后發表的《倫敦宣言》中,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風險預防原則。1992年《里約宣言》中的第十五項原則對風險預防作了最為權威的表達 。1990年以后生效的所有關于海洋環境保護的國際性法律文件幾乎都就風險預防原則進行了規定,例如《波羅的海海域環境保護協定》及《聯合國跨界與高度洄游魚類種群公約》等。隨著風險預防原則在國際及各國立法中逐步被借鑒和采納,其適用范圍也從海洋環境保護領域逐步擴展到環境法的其他領域,并日漸成為國際環境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風險預防原則是近二十幾年來國際環境立法中最具創新性,最具影響力,且最重要的新興概念和原則,現今許多國家在國內海洋環境立法中都引入風險預防原則,例如《比利時海洋保護法》、《加拿大海洋法》、《英國防止石油污染法》及《澳大利亞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等。然而,在我國現行環境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海島保護法中都還沒有規定風險預防原則,但在2002年10月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中風險預防原則已有體現,該法規定建立環境預測和評估機制,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國內法學界,尤其是在環境法學研究領域,對風險預防原則不乏探討,經過多年研究,學者們對風險預防原則的基本內容、基本構成和內在邏輯性已經有了十分清晰的闡述和分析。也有學者提出,未來我國有必要在對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時引入風險預防原則。但我國傳統“治理已造成損害的環境污染”的環境價值理念與該原則有所沖突,因此,我國有必要制定出“以法為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基本政策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的環境問題。

第二,探討將海洋綜合管理理論應用于海島海域環境保護立法之中,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海域環境保護立法。海洋綜合管理是政府對特定海域涉海事務進行管理的高層次形態,20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序言中指出,各海洋區域的種種問題都是彼此密切相關的,有必要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慮。有學者對其可行性提出了質疑,因為海洋難以用一種單一的海洋綜合管理系統來管理。我國學者最早于1997年闡述了海洋綜合管理的概念、客觀基礎及其與行業管理的關系。海洋綜合管理的“綜合”是把海洋區域作為一個資源和使用者的完善系統來管理,是國家通過各級政府對海洋的空間資源環境和權益等進行的全面的統籌協調的管理活動,以在整個國家或地區建立起海洋綜合管理的立法框架。此外,對海洋綜合管理模式的選擇應適合各個國家自身的特點,例如,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海島管理中存在一些職責交叉、條塊分割以及權力和義務混亂的局面,因而我國有必要調整國家海洋管理模式,建立并實行以綜合管理為主,分級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第三,要充分考慮海島及海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針對我國海島海域環境劣化的現實,開展海島海域環境修復的立法。我國海島保護法已提及對遭受建設工程項目破壞的海島進行修復,但是在海島保護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中沒有涉及海島及海洋環境生態修復的規定。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制定相應政策提出加強海島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的同時,應盡早將生態修復作為保護海島及海洋環境的重點內容進行立法,使得我國海島海域生態可持續發展有法律的保障。當然,在海島海域生態修復的立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問題和挑戰,一方面選擇何種方式對海島及其周邊海域進行修復需要跨學科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保障相關法律有效施行,制定法律法規的目的還是在于并付諸實施。未來的法律要在加大整治和修復力度,推進景觀保護,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海島監管力度,打擊非法活動,促進海島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配合行政法律規定,明確相應機關的權力和責任,切實推進海島及其海域生態修復。

世界離不開中國,海島海域環境保護是國際責任,割裂中國與世界的海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的關系無疑是非理性選擇。因此,我國在研究制定海島海域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時,應充分考慮國際公約的各項原則,也要借鑒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海島及海洋立法的成功先例,以國際的視角,從立法到執法盡可能多的和國際環境法形成協調一致。

篇(6)

數值域的函數演算

二維非線性耦合復Ginzburg-Landau方程組的周期波解

離散的非線性薛定諤方程的一類精確解

基于進入過程帶干擾的雙險種風險模型

約束線性回歸模型的一種新的可容許估計

一類循環連分數的結構與判定

兩個generalized Hirota-Satsuma coupled KdV方程的守恒律

用于選擇性檢測氟離子的新型含氟聚二氮雜萘酮醚噁二唑合成(英文)

含有烷基取代基的聚(二氮雜萘酮醚酮)的合成及表征(英文)

ICV(2010)揭曉,陜西入選高校學報統計結果

一步法烷基化制備均三甲基苯胺工藝研究

一維Z型鏈狀配合物[Cd(bipy)Cl_2]_n的水熱合成及其晶體結構研究

電場對脂肪酶紫外光譜的影響及時效性研究

LiNbO_3:Ni~(2+)晶體局域結構研究

新材料讓多波段光速減慢可用于改進光數據存儲與通訊技術

四分之一波片相位延遲量的簡易測量

下載論文收費不會阻礙科研交流研究稱開放存取模式效果或存疑問

基于ZigBee技術的農業信息采集系統

空間四邊形網格曲面上最短路徑的圖論法求解

基于RBF神經網絡的PID控制在鍋爐溫度系統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MSP430F149的BLDCM控制器設計

基于網絡平臺的產品感性要素的評價系統研究

沉積三千年 傳承路遙遠——《中華響扇》教育個案剖析

文理學人

廣義模糊賦范空間中的收斂性

算子方程AX=XAX的解

一類含Hille-Yosida算子的Volterra積分微分方程的解。

2010年菲爾茲獎(FieldsMedal)獲得者揭曉

模糊數值函數Henstock—Stieltjes積分的相關性質

廣義單調性條件及其應用

NITD609:新型有效抗瘧候選藥物

兩個二次矩陣組合的可逆性

連續值決策表的一種屬性約簡方法

呋喃甲醛縮4-氨基安替比林Schiff堿的合成及晶體結構研究

反相微乳液法制備核殼型磁性SiO2微球及其表征

山藥多糖的提取測定研究

納米TiO2在建筑涂飾材料中的應用新動向

納米TiO2在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研究新進展

眉縣重點三鎮大氣環境質量狀況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兩端固支熱彈耦合運動梁的穩定性

產品配置設計規則的建立及需求轉換算法

基于FFT加窗與插值算法的接地電阻測量新方法

我院在第六屆“博創杯”全國大學生嵌入式設計大賽決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關于動態主機地址分配的協議方案

云計算及其發展綜述

土地生態風險分析及對策——以寶雞市為例

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模型研究進展k次冪等變換與k次冪等矩陣

一類正弦級數的上界估計

廣義Baskakov算子線性組合的點態逼近定理

本質GP-模

關于非相容映象對的公共不動點的一個注記

L^2(R^2,H;dx)上以實值內積定義的連續小波變換

素行列式整自仿Tile與和諧對

一種簡單高效的網上訂貨協議

二苯甲酰甲烷的合成與熱穩定性研究

加熱溫度及保溫時間對結構鋼內部裂紋愈合的影響

海外學子:亢曉峰教授

不同形貌銅納米顆粒的制備與催化性能研究

隴東子午嶺林區芳香油植物資源研究

工業局域網互聯電纜的阻抗匹配技術研究

基于.NET技術的電力企業標準化作業系統研究

陜西省城市用地空間擴展分析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新探索——基于邏輯斯蒂方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寶雞市PM10污染四季預報

寶雞市大氣環境質量EKC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篇(7)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書肖課題組與美國環保署合作在《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和《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上分別在線發表題為《北半球1990-2010年間顆粒物引起的早逝人數變化趨勢》和《減少顆粒物冷卻效應帶來的意外收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1990-2010年間細顆粒物(PM 2.5)污染引起的北半球早逝人數變化趨勢與排放歸因,并發現PM 2.5除了直接導致空氣質量惡化外,還會通過大氣動力學過程,加劇不利擴散條件,進一步造成污染物濃度的提高和早逝人數的增加。顆粒物輻射效應會改變大氣動力學過程,進而導致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惡化和更大的健康損失。

規模化養豬場糞污排放對水體和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開展了耐藥基因從養豬場到周邊環境及農田蔬菜的傳播和擴散研究,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環境》。該研究不僅觀察到耐藥基因從污染源(養豬場)到受納環境(蔬菜地和納污河流)的擴散,也發現耐藥基因進入環境后呈現出的多樣化。在施用糞污的農田蔬菜中均發現了抗生素殘留和耐藥基因。這些蔬菜如果僅用家常清理辦法處理,仍然不能將耐藥基因的相對豐度降低到自然狀態下的背景值(如對照蔬菜)。因此,通過食用此類蔬菜及飲用地表水源等途徑而使人類暴露于抗生素耐藥基因或抗生素的潛在風險。健康風險評估時應考慮通過食用蔬菜或飲用水等途徑形成的耐藥基因及抗生素的暴露風險。

高寒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研究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賀金生課題組報道了高寒濕地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水位降低和氮沉降的響應,并探討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背后的微生物學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是三江之源,亞洲的水塔。近年來高原經歷的快速氣候變化和日益增多的人為活動,導致了濕地水位的下降和氮沉降的增加,而這些變化可能極大地影響高寒濕地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前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高寒濕地溫室氣體排放的時空異質性,或局限于單種溫室氣體對環境變化(水位降低或氮沉降)的響應分析上。該研究首次探討了全球變化對高寒濕地三種溫室氣體綜合溫暖效應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国产99久9在线视频 | 传媒|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毛片免费视频| 在教室伦流澡到高潮h麻豆|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另类女人zozo人禽交|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一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熟妇高潮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色专区| 一二三四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中文版|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bt|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app下载| 国产色在线 | 日韩| 放荡的闷骚娇妻h|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vr| 艳妇臀荡乳欲伦69调教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丰满少妇三级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