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校本課程建設

校本課程建設精品(七篇)

時間:2022-05-18 06:05: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校本課程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校本課程建設

篇(1)

【關鍵詞】校本課程 轉變觀念 農村初中

前不久得知,英國將在中學開設一門叫快樂的課程,內心有所觸動,不由地想到當前我國各地各校校本課程建設的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可以看到相當多的學校有了校本課程,再仔細瞧瞧,大家又會發現這里的相當多學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達標校,或是正在評估,準備達標的學校。觀其校本,內容也可謂豐富多彩。有演講、辯論、文學創作、二外選修、影視制作、采訪主持、現代企業參觀、主題旅游、到社區開展有意義的活動等等。然而,關于農業、農村、農民,我們卻難以在其中發現蹤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關校本課程建設一直存在著一個認識誤區,即認為:相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農村校搞校本課程開設條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認,當前我國農村中學,尤其是農村初中辦學條件普遍較差,許多學校不具備計算機、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絡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農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樣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社區資源。但是因此就認為農村學校搞校本研究條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這是不客觀的,也是悲觀的。其根本還在于沒有正確理解校本課程建設的內涵意義。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主管理、開發和實施的課程,作為基礎教育階段課程系統中三類課程之一,是最能體現學校特色和個性的,對促進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是課程改革的一大創新,它賦予了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極大的責任和一定的自主權。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導教育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課程改革、校本建設關鍵在于精神追求和觀念轉變,而不是物質條件。就此而言,城市學校、條件好的達標校能進行校本研究與建設,農村校、物質條件差的初級校也一樣可以進行。在這里人是決定因素。人的觀念的改變與否決定了農村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

一、轉變觀念,樹立自信

目前農村教育培養目標在傳統的思想觀念的支配下,很多學校還是定位在升學、“跳農門”,停留在“學而優則仕”的應試進城教育上,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和掌握,課程教材缺乏適應性和實用性,教材內容與農村學生生活環境的相關性差,遠離學生生活,學習的知識難以服務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農村校應該根據農村地域特點,看到農村所擁有的自身資源優勢,開設并建設符合實際,有利于發展的校本課程。筆者所在的正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但老師們并沒有因為學校無先進的教學設備而放棄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由于學校地處山村,有著淳樸的民風,許多在城里早不見蹤影的民俗在這里仍延續著。老師們便開設了民俗探究課,與學生在追溯民風習俗的嬗變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繼承與發展的內在聯系;學校還根據山村地理與經濟特點,開設了水土與果樹栽培課程,這些雖都只是山村教師的改革嘗試,卻也證明了農村初級中學一樣能有校本,一樣有開發與建設校本課程的自身優勢。這些都是農村校本課程得天獨厚的資源,因此必須轉變觀念,正確理解校本課程建設的內涵和意義,樹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體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式

制約農村初級中學校本課程建設進程的因素,還在于由落后的觀念導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評價。

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評價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但現行的評價與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問題是:

1.對教師的評價

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基本上是為確定教師升遷或懲罰服務的。其基本手段的運用是“高利害”的獎懲,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師任教學生的考試分數。其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評價目標片面,只重視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評價途徑偏窄,只通過教育過程的終結狀態去評價;(3)評價指標單一,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4)評價體系不完善,缺少診斷和矯正機制;(5)評價主體單一,教師參與評價的成分低。

在這樣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為評價的直接目的,在為平衡利益服務的基調下,功利主義和局部效應的需要難免會使教師評價產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響教師群體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干擾教師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阻礙教學改革的進行,阻礙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對學生的評價

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中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法多采用紙筆方式,過于注重量化,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評價技術落后;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等。在當前的教育和實踐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育教學圍著考試轉的現象,反映在學生評價的內容上,出現了將評價內容進行主次分配,對考試涉及的內容優先考慮,重點保證;而對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則較少關注。

具體表現為重分數,忽視學生實際能力;重態度,忽視學生情緒情感;重結果,忽視學生學習過程;重升學,忽視學生個體差異;重書本,忽視社會影響力。重管理,忽視學生合法權益。

為此必須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式,以確保農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教師評價運用評價的激勵、調控、導向和診斷等功能去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把教師群體的自我認識,自我診斷、自我調控的內在需要作為第一需要,擺脫功利主義對人性的扭曲,要讓涉及評價的全體成員真正站立在共同的價值平臺上,去對所面臨的教育現象進行由衷的價值判斷。在這種以自由、自覺、自主為基礎的評價活動中,教師的參與才是真實、真誠和徹底的,依靠教師共同完成的評價才能達成共識而且具有多贏效應。

來自于教育內部需要的,同時注重教育過程和結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力量,成為促進教師發展的有效活動,才能保證農村教師課改的積極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學生健康、全面發展,符合學生的長遠利益。

讓我們再將思考點回到本篇開頭的英國將開設快樂課程這一消息上來,筆者以為,轉變了觀念,有了正確合理的教育評價,那么農村校的校本課程建設不僅成為可能,不僅也會如城市校、達標校那樣如火如荼;并且,在開設怎樣的校本課程上,無論是農村初級校,還是城市達標校都將會有更深層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

篇(2)

【關鍵詞】核心素養;金葵花;文化隱喻;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3.0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0-0015-02

【作者簡介】何義田,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南京,210019)校長,高級教師。

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國家標準的頒布,引起了教育界積極的關注和廣泛的熱議。“核心素養關鍵在行動”“核心素養要落地”,是專家學者理性的提醒和熱切的呼吁。基層學校如何行動,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筆者就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建設進行了新思考、新探索。

一、核心素養校本化的表達

對國家核心素養的積極回應,首先需要我們有自己校本化的理解,校本化的表達和校本化的落實。我們從學校獨特的金葵花校舍設計得到啟迪,金葵花是我們學校的一文化隱喻,這個文化隱喻給我們的啟發就是要讓學生永遠向著太陽獲取能量,生長能量。

學校由金葵花文化隱喻的核心思想確立我們的課程哲學就是種“太陽”。在每一個學生心里種一顆“小太陽”,讓每個學生心中擁有無限的能量和無限的可能。種“太陽”,有三個維度:一是輸送,作為學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為學生心中的那顆“小太陽”輸送能量,促進其生長;二是吸收,兒童找尋到屬于自己的太陽,主動汲取能量;三是生長,激發兒童自己孕育能量的種子,讓自己心中的“小太陽”發光發熱,生長自己,照亮別人。

根據這個核心思想,我們提出了學生三個維度的能量生長:向善、向上、向美。向善是道德的能量,向上是精神的能量,向美是審美的能量。這樣的能量作用在兒童身上,是一個整體:以道德的向善為核心,以審美為境界,以向上為精神支柱。這種校本化的表達培養的兒童就是向陽的兒童。兒童最寶貴的地方就在于他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我們對國家核心素養進行校本化的表達,就是要讓無限的能量、無限的可能在更多的跨界學習中得到集聚和生長。

國家核心素養的校本化表達,它需要一個落地點。我們的切入口是學校的金葵花文化隱喻。從這個切入口,確立自己的核心思想。金葵花文化隱喻,它的核心思想是生長能量。無限的能量,無限的可能。校本化的表達要緊緊依據國家核心素養。國家核心素養有三個維度: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我們的校本化表達也有三個維度:向善、向上、向美。國家核心素養指向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我們的校本化表達,向善、向上、向美三個方面的能量整體作用于學生,因此我們培育的是向陽的兒童。我們從金葵花文化隱喻“生長能量”的核心思想出發,進一步梳理、凝練、架構出關于核心素養的我們自己的校本化表達。這樣的校本化表達,是指向國家核心素養的,同時彰顯的是學校特質,追求的是和而不同。

二、校本課程方向的再審視

核心素養是統領整個課程改革,引領整個學校課程建設,其中必然會對校本課程提出要求。核心素養對校本課程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對于校本課程方向性的審視,我們做出如下幾點思考――

首先,校本課程是指向人的,指向兒童的,是面向所有學生,為了所有學生能量的增長,為了所有學生素養的培育和發展的。第二,校本課程的真正特色應該是指向核心素養的,指向核心素養的培育就是最大的校本課程的特色。第三,校本課程應該是具有選擇性的。選擇性就是適宜性,讓學生選擇適合他的課程,才能發展個性特長。核心素養應該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此我們有面向群體學生的滑冰、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和軍訓課程,還有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近60門“快樂周三課程”和藝術社團課程。第四,校本課程關鍵在于滿足學生能量的增長,在于滿足學生未來可能性的發展要求。從課程內容上分,我們學校重點開發的是館課程、球課程、野外生存課程、探秘課程,把兒童引向生活,引向世界。未來我們還將開發工具課程,培育工匠精神,培養兒童做事精致的品質。第五,校本課程應該與學科課程加強聯系,形成跨界學習的態勢。只有跨界學習,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第六,校本課程是兒童自己的課程,是兒童參與的、喜歡的,甚至是兒童創造的課程。我們的“六小靈童”課程包括小畫家、小編輯、小主播、小館員、小拍客、小記者,這些課程都是兒童自己開發,自主實施的。

三、校本課程創造性的開發

1.開發物質資源。

我校是離南京奧體中心最近的一所學校,奧體中心的滑冰場有我們開發的“冰上運動課程”。一年級的小朋友每周上兩節滑冰課,課程實施時間為一年。一年掌握了基本的滑冰技能,有興趣、有潛能的學生會進入我們學校的花樣滑冰隊、男子冰球隊,這兩支隊伍多次參加全國乃至國際比賽,并獲得大獎。我校大部分的“球課程”都是依靠周圍的物質資源進行開發實施。南京奧體中心的乒乓球館有我們的乒乓球校隊,執教的教練大部分都是國家一級運動員。三、四年級學生利用南京市羽毛球學校的資源,由專業的羽毛球教練每周進課堂,進行羽毛球普及訓練。我們希望通過冰球國際性比賽、不同的足球文化,讓兒童t望世界,與世界對話。

2.開發文化資源。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學校自己建有一流的自然科學館。我們把學校的校館和社會的博物館打通,開發學校的“館課程”,每個年級每學期都有計劃地走進南京30多個博物館中的一兩個,去參觀學習。如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南京云錦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中華指紋博物館、奧林匹克博物館、古生物博物館、國家電網電力博物館、紀念館等等。

3.開發人的資源。

一是家長資源。我們的“野外生存訓練課程”大部分都是依靠家長資源進行開發實施,幾乎每周都有班級家長組織野外親子活動。在學校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學生得到很多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的機會。定向越野、鄉村遠足、野餐野炊、野外生存專題課等使學生生存技能訓練得到加強。在充分挖掘家長中的優質資源基礎上,我們實施以下“探秘課程”:《香蕉變熟的秘密》《光的魅力》《雷達與信息》《有趣的關節》《一塊神奇的玻璃》《長毛的恐龍》等等。家長中的大學學者、軍事專家、植物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幾乎每周都會出現在學校的“家長講壇”,把一個年級的學生一次次地引向廣闊而神奇的探秘世界。

二是教師資源。我校大部分教師都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開發了教師課程,全校近60門教師課程在周三下午供全校學生選修,我們稱為“快樂周三課程”。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選課,走班上課,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是名家資源。書法家尉天池、孫曉云、王惠松,體育殘奧會世界冠軍孫海濤,自行車世界冠軍周玲美,花樣滑冰國家隊組合張丹、張昊等等,這些大師進校園對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感召,輸送的是無限的能量。

篇(3)

【關鍵詞】校本課程 校本教材 文化重建 學生發展 教師成長

校本課程就是學校自主決定開發與實施的課程,其核心是“校本”。對于“校本”的概念界定,人們一般都理解為“以校為本”,這種理解似乎言簡意賅,但因其表述過于籠統,學術界更傾向于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1998:130)對其所作的解釋,即“有關課程的設計、內容、組織和呈現以及教學、學業評定等主要的決策都必須在學校這個層面上進行。”

“從學校課程發展歷史來考察,校本課程的歷史和學校教育的歷史幾乎一樣悠久。古代學校的課程在較大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學校或私塾教師自己決定的,那時在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校本課程。但是所謂現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則是作為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形態。”(王國華等,2013)作為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形態的校本課程,興起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西方的一次課程改革運動。“由于它代表了課程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向,所以影響非常廣泛。”(劉世民、張永軍,2013)

我國自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中小學校本課程的建設也在日益受到重視。一方面,國家教育部明確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個方面構成的,同時還明確規定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占總課時數的10%到12%,這就從國家行政層面對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課程政策保障;另一方面,不少地區的中小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已經相繼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毋庸諱言,不少地方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也程度不同地暴露了一些諸如因價值取向的偏差而貌合神離的問題、因課程靈魂的缺失而導致課程體系支離破碎的問題、因諸多環節的省略而徒留校本教材形式的問題、因課程開發孤軍奮戰而致使課程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郭繼東,2004)其實,現在看來,校本課程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已經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問題都是校本課程建設中產生的具有探索和發展性質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身只是表現為現象,而只有研究和解決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才具有理論研究的價值和實踐糾偏的意義。

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在這里試就如何正確處理校本課程建設的諸方面的關系展開討論,以期對從根本上破解校本教材建設中的難題有所裨益。

一、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關系

我國的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是在國家宏觀層面的政策保障與支持下、主要依賴于學校內部驅動進行的,因此在校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正確處理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的關系。

國家課程,一方面體現了上升為國家意志的課程觀,其統一性要求遠遠大于學校實施教育的個性化需要,另一方面,國家課程永遠都是學校課程的主體,校本課程只能是對國家課程的個性化補充、拓展和延伸。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各有優勢,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以國家課程為主,加強二者之間的整合與互補,應該成為處理這兩者之間關系的基調。

以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貫穿小學三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國家課程為例,其四大板塊之一的“研究性學習”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就大有文章可做。學生在科學課程中學到的科學知識與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在思想品德課程中學到的尊重、理解、包容、合作等文明禮儀的道理,在語文課程中學到的語言文字與表達方法,在數學課程中學到的計算、作圖與數理統計、分析等知識與方法,均可共同作用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性學習這一板塊的實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家課程基本解決了知識的建構與傳授的問題,但是不足以解決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運用問題,至少可以說,在實施國家課程的過程中,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實踐空間還是很大的。針對這一點,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校本課程建設就有了自己的空間和課程實施的價值。

事實上,由于國家課程的教材編寫總是表現為分學科進行的“各自為戰”,因此,多門學科教材之間不僅存在課程目標上的相互重復,而且也存在內容上的彼此交叉。如:品德與社會的課程目標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關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與他人交流與合作;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等等。科學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均有這些目標。“統計顯示,3至6年級的國家課程科學、品德與社會,與地方課程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的交叉重復率達到48%至61%。”(崔秀梅,2013)因此,通過對國家課程的適度整合,開發出相應的校本課程,無疑對更好地促進國家課程的實施和校本課程的自身建設是極其有益的。

二、校本課程的多樣化與學生的個性化的關系

從教育發達國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應運而生的校本課程的起因來看,校本課程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乃是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這也是“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程建設上的必然要求和體現。

必須承認,國家課程更多強調和突出的是統一性和普適性,沒有可能做到考慮到每一個學生作為學習個體的差異,也沒有可能照顧和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潛能、特長、志向、理想等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需求。因此,在校本課程建設上,必須堅持多樣化,而不能滿足于一所學校開發一兩門或僅僅幾門校本課程,因為只有做到了多樣化,校本課程才有可能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內在需求。

要做到校本課程建設的多樣化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需求,就必須“構建課程領導共同體”,讓校長、教師、專家、學生、家長和社區各方面力量參與其中;要做到校本課程建設的多樣化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需求,必須“倡導校長、教師、學生共享課程權力,共同領導課程變革之觀點”;(楊四耕,2013)要做到校本課程建設的多樣化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需求,在技術路徑上,就必須切實保證作為教育服務對象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尊重教師的首創精神和激發、保護他們參與領導課程開發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主要地通過教師、學生自主申報校本課程主題,對其從科學性、可行性及實施的主客觀條件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認真而充分的調研和甄別、篩選和評估論證,將最終確定校本課程以菜單形式供師生雙方進行雙向自由選擇。(劉濱雄,2013)深圳市寶安區鳳凰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板塊的實踐操作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這一實踐路徑。

三、校本課程的前瞻性與社會的發展性的關系

與學校其他一切工作一樣,校本課程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所謂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說到底,就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有利于社會生存和參與社會競爭、促進社會進步的人。因此,校本課程建設必須處理好校本課程的前瞻性與社會的發展性的關系。

現在,不少學校的校本課程的建設處于低水平的、沒有多少課程含金量的、消極應付的運行狀態,沒有真正考慮到校本課程建設本身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與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綜合素養、專業素質的要求相契合。把一些簡單的、完全停留于模仿層次的手工勞動與制作作為校本課程,就是當下校本課程建設中司空見慣的一種做法。這種徒有虛名的校本課程,已經從根本上背離了設置這門課程的初衷!

筆者以為,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應當在全面體現素質教育諸要求與內涵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進行獨立人格和批判、質疑精神的培養,突出對學生進行實踐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筆者還認為,當今的教育對學生進行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教育都顯得更為迫切,而任何一個國家的國家課程本身都是很難做到促進學生跨學科能力的發展的。因此,在這方面,校本課程開發的空間很大。

那么,什么是跨學科能力?對此,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頒布的《定義學科能力:轉變課程與評價觀》做出了這樣的闡述,“跨學科能力包括思考能力、個人與社會能力、交際能力等3種具有內在聯系的能力。”(康葉欽、李潔梅,2013)對跨學科能力培養的關鍵是把握這三種能力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的“內在聯系”,而不是將這三種能力割裂開來、分散于多門校本課程之中,即絕不可以在某一門校本課程中培養這一種能力,在另一門校本課程中培養那一種能力,而必須將這三種能力的培養統一于校本課程實施整個過程,盡管在實施課程的具體環節中會對某一種跨學科能力的培養有所側重。

四、校本課程建設與學校文化重建的關系

“課程與文化有著天然的血肉關系。”(郝德永,2002)最近十年差不多是我國教育史上中小學校長最為關注學校文化建設的十年。這本來是一件好事,然而,社會的浮躁情緒的彌漫使得中小學教育也難以置身其外。一些學校為了搞學校文化建設而搞學校文化建設,結果難免走上“形而上學”的道路。殊不知,“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陳樹生、李建軍,2010)離開了課程文化這個核心,學校的文化建設這個“毛”就會因為課程文化的“皮之不存”而無處附著!

“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是再生產主流文化的工具,而校本課程則是再生產亞文化的工具。”(劉世民、張永軍,2013)與具有嚴格統一規定性的國家課程相比,校本課程建設中的亞文化對于學校文化的重建更具有自己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和魅力,其優勢和魅力集中而顯著地表現在因校本課程的“校本化”而必然帶來的學校文化的鮮明個性化。與那些由學校領導們刻意標新立異、主觀上人為干預并強勢推進的具有標簽性質的學校文化特性不同的是,基于校本課程建設而逐步實現的學校文化重建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的、由里向外的、能夠體現師生共同信念和學校文化價值追求的循序漸進的建構過程,而不是一個近乎運動式的、為了追求“標簽”效應而人為“打造”的學校文化的怪胎。

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重建的關系主要地是在如何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上體現出來。就一所學校而言,校本課程的開發方向究竟是校長或學校領導班子說了算,還是校長、教師、學生、專家、家長、社區代表等多元決策;在若干校本課程中,哪些被確定為選修性校本課程,哪些被確定為必修性校本課程;哪些校本課程被確定為覆蓋全員、一以貫之的長期課程,哪些校本課程被確定為個性化選擇的短期課程;具體某一門校本課程的實施最終究竟要達到什么目標,等等,這些無不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學校的文化。試想,如果教師或學生,或者教師和學生,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連最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人們就很難想象這個學校所聲稱的學校文化中的“民主”究竟為何物!如果學校不能夠保障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修按照其真實意愿進行自主選擇,而是被教師“抓壯丁”般地拉過去上課,人們就無法相信這個學校所聲稱的學校文化中的“弘揚個性”真的存在。

五、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關系

在對待中小學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關系上,現在普遍地存在著一個誤區,似乎只要編寫出一本校本教材,校本課程的建設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課程就是課程,而不是教材,教材只是為課程的實施而服務的教與學的若干材料中的其中一種材料。更何況,對一所學校的那么多個性差異迥然的學生而言,某一種校本教材是沒有任何可能去滿足那么多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的。

為了規范和方便校本課程的實施,學校當然可以組織力量編寫為之服務的校本教材,但是,這樣的校本教材往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例如,張家港市第二中學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新世紀的公民,他們就組織開發了《責任文化》校本教材(顧逸飛,2013)。由于這門校本課程涉及到個人與家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世界等方方面面的教學內容,又是面向該校全體學生的,只有通過初一至初三年級連續三年的學習才能完成使用周期,因此編寫這本校本教材無疑是必要的。

在處理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關系時,必須注意兩點:第一,校本教材有顯性與隱性之分,更多的校本課程的教材是隱性的,非具象性的、非物化的。例如,張家港市梁豐初級中學的其中一門校本課程《職場模擬》,就不可能采用物化的校本教材形式去組織教學;第二,校本教材有預設與生成之分。盡管任何教材的預設到了投入教學階段都會不同程度地出現生成的現象,但是確有一些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地依賴于創生,而較低程度地依賴預設。例如,深圳市寶安區鳳凰小學的其中一門校本課程《鳳凰文化》是專門研究學校所處的福永街道鳳凰村民風、民俗、民歌、民謠,這門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通過社會實踐,調查、搜集、整理和研究這一主題的資料信息,課程目標實現的其中一個物化結果就是形成《鳳凰文化》專著。當然,這樣的專著將來有可能反過來又會成為未來該校學生的校本教材。

由此可見,校本課程的時效性、靈活性、動態發展性等特點和校本教材開發的使用范圍、周期、效率及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等因素決定了并非所有校本課程都得擁有相應的校本教材。實踐表明,既不需要、也沒有可能為每一門校本課程都研發校本教材,且決定校本課程實施水平的根本因素也不在于其是否擁有相應的校本教材。

六、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英國課程學家勞頓認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有三個:技術的變化、教學思想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方面: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專業的成長、學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課程開發還會促使教師在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教材觀上的自我超越,激發教師的專業進取精神和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意識,其自然結果就是引發教師專業發展。(傅建明,2002)

然而,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長和教師對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一些中學校長和中學教師的身上散發著一股不屑一顧的濃烈情緒,他們固執地認為校本課程建設有礙學生對升學考試學科的學習,分散教師的精力,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這種主觀臆斷是極其有害的!

實踐和研究表明,校本課程建設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課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有助于教師改變對知識本質的看法,為教師知識結構的改變提供可能,并不斷增長其實踐性知識。張家港市第八中學教師朱成,原本是一位英語教師,對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很有限。就是這樣一位英語教師,自從十年前接受了學校的《建模·車模·海模·航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任務后,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不僅把這門校本課程開得越來越好,而且在學生參加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的建模、車模、海模、航模大賽頻頻獲得大獎的同時,他本人也獲得了許多殊榮。如今,他已經成為全省屈指可數的金牌中學科技輔導員之一。

無獨有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教授Shoshana Keiny(1993:86)對校本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作了多年的實證研究,其所跟蹤研究的三個案例無不表明,在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簡稱SBCD)的過程中,老師們通過合作互助,沉醉于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不斷審視和修訂課程目標,確確實實經歷了一個專業成長過程。

校本課程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其中值得關注和認真對待的方方面面的關系還有很多,課程的選題與策劃、課時的整合與安排、國家課程的學科性知識如何在校本課程中加以跨學科綜合運用等,還有待廣大同仁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抓住了校本課程的“校本”這兩個關鍵詞,只要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確確實實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內在需求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校本課程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最終都將是能夠迎刃而解的。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學校和諧教育研究”(項目編號:FFB050989)的子課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Hargreaves Andy, Lieberman A, Fullan M, Hopkins D W.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Change: Part One[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1998.

[2]王國華等. “131”校本課程體系的理論構建與實施策略[J]. 課程·教材·教法,2013(3):92-97.

[3]劉世民,張永軍. 亞文化:校本課程開發重要價值取向[J]. 中國教育學刊,2013(4):44-47.

[4]郭繼東. 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誤區探析[J]. 教育科學研究,2004(8):18-19.

[5]崔秀梅. 課程整合:給學校課程做做減法[JN]. 中國教育報,2013-06-12:(9).

[6]楊四耕. 提升課程領導力是學校課程變革的核心[JN]. 中國教育報,2013-05-20:(11).

[7]劉濱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獲突破[JN]. 南方教育時報,2013-05-31:(22-23).

[8]康葉欽、李潔梅. 加拿大:課程改革走向“個性化”[JN]. 中國教育報,2013-06-21:(7).

[9]郝德永. 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代的檢視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10]陳樹生、李建軍. 課程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J]. 教育發展研究,2010(2):84-87.

[11]顧逸飛. 責任文化[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12]傅建明. 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J]. 教育發展研究,2002(9).

篇(4)

關鍵詞:校本課程;學校個性;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3-024-1

在實施學校課程主題思想的過程中,我校將充分整合大學城的資源,從大學、大學生、家長和社區入手,了解學生需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同時充分展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特長。我校開發學校課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知家鄉,愛家鄉,培養學生特長和綜合素質。同時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我校將以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指導,將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改變傳統主義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主義學校生活結構與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教育環境”落在實處。

一、基于個性的校本課程建設思路與方法

1.堅持原則

(1)發展性原則。我們認為發展性原則是學校課程開發的首要原則。首先學校課程開發是為了促進學生、教師、學校的發展成長。對學生而言,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張揚個性,發展能力,培養特長,為他們的發展奠定基礎;對教師而言,增強理論知識素養,提高教學水平,教育科研以及課程開發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對學校來說,通過學校課程開發,凸顯學校特色,推進學校的整體發展。其次,促進學校課程的發展,以開發學校課程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豐富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更有利于促進和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2)地方性原則。我們認為地方性原則是開發學校課程的重要原則。首先學校課程開發必須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立足于當地社會的特點,充分考慮當地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國家課程中又沒有涉及到的內容,要盡量做到及時補充。其次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學校已有的師資隊伍、教師專業素質來考慮開課設節,從學校的教育教學設備、教學活動場地來考慮開發實施課程。第三,更重要的是考慮學生的實際,開發學校課程要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依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決定學校課程的開發方向。

(3)實踐性原則。教育部有關文件指出,學校課程“主要作用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動手動腦,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特長,增進身心健康,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2.課程資源的開發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本事所要探討的是廣義的課程資源,即校本課程實施所需要的資源。目前已經出現多種對課程資源進行劃分的方式。

一種是校內資源,分為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包括教材、教具、儀器設備等有形的物質資源,還包括各功能室、操場、綠化、景點等空間資源;人力資源則是指學校教師個體的專業素質對于課程的有效支撐,還包括學生目前已經具備的興趣能力。

一種是校外資源,主要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家長、校外學科專家、大學設施、研究機構、工廠、農村、商場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學校建立起自身對課程資源比較合理和科學的觀念,有助于課程資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從而對課程實施產生實效。

3.校本課程的開發路徑

以學生參與意愿為基本方式。暑期之前下發征求意見表,廣泛爭取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合理性,然后再決定開發哪些課程。

以學校特色文化為背景來開發。學校文化是以國風雅韻為主題的傳統特色文化,可以根據這一特色文化,開發國學、民樂、剪紙、書法、繪畫等課程項目。

以學科分類來開發。通過采用選擇和改編的方式,充分利用現有成熟的課程資源,開設經典誦讀、書法、趣味教學等校本課程,將其作為學科類課程的拓展和延伸。

以活動項目來開發。活動類校本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感受成功,收獲自信,讓校園不僅成為學生學習的學園,也成為他們成長的樂園。

以社會資源來開發。地處仙林大學城,大學林立,資源豐富。很多家長都有學科和一技之長,他們就是寶貴的課程資源。有的家長研究特長是通信,那我們就可以利用家長這一資源,開發通信類課程。大學里的圖書館、實驗室、實驗基地也是我們課程開發的一部分。

二、仙小校本課程建設的問題與思考

1.課程觀念亟需更新

由于絕大多數教師原來所學的教育學是沒有課程論的教育學,加上“校本課程”這一概念在我國正式使用的時間并不長,因此,教師對校本課程的認識難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學校、教師和學生過分依賴和迷信統編的教科書。這種傳統的思想上的習慣勢力與校本課程的現實需求之間存在的強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將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帶來觀念、制度層面上的阻力。如何盡快改變這種狀況?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2.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準備有待進一步加強

校本課程開發中系統的規劃、理論指導和實踐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如何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學校教師、領導的課程開發技術,使之有課程改革的正確意識,有課程改革的愿望和動力,有開發校本課程所必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條件。

篇(5)

1.職業院校的核雕、刺繡工藝特色班,在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已把核雕、刺繡放到了最主要的必修課地位,他們的教育目標是指導學生學習、傳承核雕、刺繡手工藝。而我們搞的工藝特色課程教學,宗旨和目的是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特長為基礎,屬于校本課程設置,沒有改變規定課程和增加課時,不影響學生其他各門功課的學習,也不影響學校教學的整體格局。我們的特色教學僅是對校本課程的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作一種新的改革和探索的嘗試。

2.職業院校的工藝特色班,是中考招生時專設的專業,生源一般都作篩選,招進的學生都具有美術這方面的一定基礎,學生和家長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和奮斗目標(學習核雕、刺繡技藝,使之成為今后謀生的手段)。而我們的工藝特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不作任何篩選,通過教學不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而且還讓學生擁有一手工藝特長。

二、傳統工藝特色課程的師資培養

核雕、刺繡,是一門手藝,并不是美術教師的專長。課程開設之初,除了配備文化課教師講授核雕、刺繡的歷史、文化地位,講授核雕、刺繡門類,學校從校內物色會刺繡技藝的教師承擔刺繡教學,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業務指導,聘請校外核雕工作室的師傅進入教室傳授技藝。從課程設置上來看,沒有自己的師資,終究不是個事。學校還專門讓美術老師參與核雕課程,跟隨師傅學習,了解核雕技能并動手實踐,漸漸擁有核雕特長。

三、傳統工藝特色課程的教材編寫

核雕、刺繡,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也從未有過勞技教材將此收入。既然開出了課,就需有教材。新課程改革給學校和教師留有很大的空間和余地,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校實情和教學需要,開發校本課程,自行編寫內容選擇和體系安排上具有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教材。特色教學是新生事物,沒有現成教材可參考怎么辦?只能靠自己編寫。通過尋找資料,翻閱參考書上,編寫成了《核雕入門教材》《蘇繡藝術》兩本教材,正式作為我們核雕、刺繡特色教學的校本教材,現已投入試用。在編寫核雕、刺繡特色教材時,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1.教材要切合當前形勢,有利于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符合新課改精神。

2.教材應注意內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核雕、刺繡雖是古老的傳統藝術,但往往越具有民族性的東西越有國際性,通過核雕、刺繡教學不但學習傳統藝術,而且還可了解歷史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凝聚力。

3.教材編寫應側重知識性和審美性,但也應兼顧實踐性、趣味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

4.教材不可能一稿達到完美,必須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邊總結、邊修改、邊完善,力爭做到三年一個循環下來,出好教材、出好經驗、出好論文、出好人才。

四、傳統工藝特色課程的教學

1.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欣賞與教學相結合,通過對名家范作的欣賞,讓學生在直觀教學中增強對核雕、刺繡藝術的美感體驗,從而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在教學步驟上,采用從簡到繁的教學方法。

3.在工藝方法介紹時,要采用口頭說教和動手演示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4.在教學內容和作業的內容設計上,應有目的、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注意教學內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讓學生在學國優秀傳統藝術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心教育。

5.在教學評價上,不同于常規的課堂管理、作業批閱和成績測評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參與課堂管理”、“自由選擇作業內容”與“民主參與成績評定”的實踐機會,營造一種突出“主體”、倡導“自主”的教育氛圍,提高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能力。

6.在教學模式上,以素質教育、學科知識和發展特長為三個基點,構建一個課內與課外、必修與選修、學科性課程與活動性課程以及隱性課程立體化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采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走出去學習、請進來指導相結合的立體化、多層面、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形式,目的是推動學生廣泛參與特色教學活動,在參與中增長智慧和創新能力,學有所長。

篇(6)

【關鍵詞】整合 校本 角色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本土生成,既能體現各校的辦學宗旨、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本校的資源優勢,又能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具有綜合性、探索性、實踐性等特點。校本課程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必須基于整合的理念。因此,我們把校本課程定位為“整合型校本課程”。

整合首先是一種理念,是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核心理念。同時它還有多種特質:從方法論分析,整合是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一種策略;從結構維度考察,整合是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一種模式;從存在狀態透視,整合是開發和實施的一種教學過程。整合尤其體現在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中對學生發展、學校發展的正確把握,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有效把控,使其具有鮮明的校本色彩。因此,整合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需要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擔任多樣的、嶄新的角色,在建設課程的同時也發展著自己。

一、借力、助力、聚力:整合資源的魔術師

魔術師在舞臺上玩轉各種神奇,實現種種不可思議的效果。其實,在魔術的背后,更多的是借助道具、燈光等外在設備,當然,也有魔術師自身嫻熟、敏捷的身手。教師在建設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也應該如魔術師一般,發揮自身特長的同時,善于運用多種技巧來整合各類資源。俗話說,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于一所學校,并不缺少適用于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只是缺少發現它的眼睛。作為課程開發主體的教師,必須做敏感的發現者,去捕捉蘊藏在社會、社區、校園、學科、學生、教師中的各種類別、各具特色的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去整合,像魔術師一樣為學生提供課程菜單。

1.以地域之源借力課程構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所學校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擁有豐富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資源。歷史文化、風俗傳統,是學生及其父輩們浸潤其中卻可能從未關注的。約定俗成、家家恪守的風俗形成的起因是什么?特色小吃的歷史又是如何?家鄉古跡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一個個問號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藏著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學生有必要了解問號背后的故事與歷史,而這些無一不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去捕捉。通過整合地方特色資源,加強校本課程建設。七都小學的《小橋流水》校本課程,帶著孩子們看橋、測橋、研橋、護橋,培養了孩子濃濃的愛家鄉情感。盛澤實小的《絲綢文化校本課程》則引導孩子們從蠶寶寶開始研究,直至了解家鄉絲綢之鄉美譽的來歷。銅羅中學的《酒文化系列校本課程》讓孩子們領略了家鄉黃酒釀造的歷史和工藝,了解了家鄉人的勤勞、聰慧。

2.以學校之優聚力課程特色。在一所學校或長或短的辦學過程中,其辦學思想、理念、特色總會在歲月中不斷積淀、沉積,形成學校獨有的一張名片。我區在二十多年的學校特色建設中,不少學校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與風格。同時,這種特色與風格也彌散于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教師要善于發掘學校獨特的優質資源,聚焦特色,整合利用。同時,也要凝聚學校各方面的力量,如行政的支持、各科室的配合、各學科教師的積極參與,多方協同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屯村實驗小學多年來堅持以寫字教育為辦學特色,擁有一支學有專長的書法指導教師隊伍,一批批學生也在學校六年的學習中練就了過硬的軟硬筆書法技能。為了讓這張名片更加閃亮,學校開發了以書法為主題的整合型校本課程,開發了以研究書法家、書法歷史為主要內容的文本類校本課程,同時還研制了適合不同年級學生練習所用的寫字練習冊,作為校本課程的拓展與輔助。在課程的建設中,學校組建了由書法老師、語文老師、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等參與的課程建設團隊,整合人力,分工協作,共同做好課程的開發工作。

3.以自身之長助力課程開發。教師自身的興趣、特長是最直接的課程資源,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利用。教師要適時審視自己,分析自身特長、學科專業特點等,使其成為校本課程開發中生動的師本資源。實驗初中某教師業余時間愛好集郵,多年來收藏了不少珍貴的郵品,并對郵票的歷史、種類、特點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充分利用自身這些優質資源,開發了校本課程《集郵》,受到學生的喜愛。當然,教師在審視自身興趣特長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學科特點。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整合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又一途徑。實驗小學科學教師在四年級科學課中執教關于《電》的內容后,發現學生對電的研究興趣非常濃厚,對發電的方式、電的保存、電的輸送等問題意猶未盡,他便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和專業特長,開發了校本課程《奇妙的電》,將學生的研究從科學課引向更為深入的校本課程。

二、設計、架構、論證:整合需求的建筑師

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項重要而龐大的工程,需要有明確的課程建設目標,有規范的課程開發序列。從課程實施的縱向結構上來看,課程包含五大要素:課程標準、教科書、教師用書、學生練習冊和其他輔助材料。整合型校本課程的目標如何定位?以什么樣的形態呈現?教材編寫的要素又該如何把握?這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課程如何有效整合國家意志、學校意志、學生意志,尤其是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做整合需求的建筑師,要精心設計、細心論證并最終架構校本課程。

1.以學生需要設計課程。校本課程建設是國家三級課程管理體系的有力體現,其目的在于彌補國家課程個性不足的缺陷,給予學校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和自主開發權。因此,校本課程開發首先應該是國家意志的體現,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其次是學校意志的體現,是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的體現。當然,校本課程更應該是學生意志的體現,要滿足學生的需求與興趣,使其思維模式得到改變,視野得到開闊,并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我們提出“著眼于學生”,就是以學生現有的知識為基礎,以學生為資源開發的軸心,更著眼于學生的基礎、立足于學生的興趣,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使校本課程成為一門生動的生本課程,構建一種和諧的課程價值文化。盛澤實驗小學基于三、四年級學生喜歡參加輪滑活動這一興趣愛好,開發了《輪滑》校本課程,利用體育課和社團活動時間進行課程實施,在滿足學生愛好和需要的同時,使學生的體能和技能得到提高。

2.以系統思維架構課程。整合型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尊重學生意愿和興趣的基礎上,需要以系統思維來建構課程。教師在課程架構中需要不斷地對課程的體系、內容、目標等進行反思與分析,根據課程實施的階段情況提出明確而細化的改進要求,使課程逐步完善,并向系列化、系統化發展。我區廟港實驗小學開發的整合地方特色資源的校本課程《太湖文化》,根據三至六年級不同年段的學生分別確定基于太湖文化的課程目標,在內容上進行分層、分布,在資源上進行分類、篩選,在方法上進行調整,形成了適合四個不同年級段學生需求的太湖文化系列校本課程。當然,系統思維還體現在對課程內容的組織,即校本教材的編寫,教師指導用書的編寫,學生相關配套材料的準備以及課程評價的設計等,綜合考慮課程的各個要素。

3.以多元評價論證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教師從“教授者”變為“研究者”,從“點菜者”變為“菜單提供者”。如何使教師提供的這份“菜單”滿足學生的需求,滿足學校發展的需求?這需要在實踐中以多元的評價來對其進行反復論證。首先要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學生在參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其積極性是否得到有效激發,參與熱情是否得到提升,能力能否得到發展;其次要獲取教師的指導反饋信息:教師自身在指導課程過程中做好積極的自我反思,在課程內容的建構、實施方法的使用等方面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年齡特點;再次,還要及時了解家長對課程實施的有關反響信息: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家長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變化的反饋。莘塔小學在《耕樂》校本課程實施中,家長在參與中提出讓孩子了解農具的發展歷史,雖然有的農具已經不再使用,但是孩子們在研究中能夠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因此,教師要積極聆聽多方面的聲音,整合多方面的評價來論證和評估并完善課程。

三、支持、助推、合作:整合助學的隱形師

整合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充分體現了學校的特色,凸顯了學生特長,體現了教師能力。教師是校本課程的設計者、實施者、參與者,在課程實施中,是學生的指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是積極的合作者、聯系人,教師從臺前走到幕后,成為助推學生學習的隱形師。

1.提供支持。校本課程內容綜合性強,且跨學科、跨領域,因此,需要教師給予不同層面的參與指導,提供多學科、全方位的指導。盛澤小學《玩轉數學》校本課程,是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實踐性拓展課程,其中很多的數學概念、規律需要數學老師的有效指導。尤其是外出活動時,還需要教師做好相關的聯絡、安排,如車輛、活動時間、校外輔導員安排等。震澤實小為推進《蠶絲被》校本課程的有效實施,建立了校外課程實施基地——蠶絲被廠,帶領學生定期外出參觀,接受校外輔導員指導,學生也參與動手實踐,效果非常好。再如廟港實驗小學在實施校本課程《絲韻》時,學生親自參與動手養蠶活動。然而,對養蠶知識的缺乏成為校內教師指導時最大的障礙,學校借助校外社區力量,將社區農科站的技術人員請進學校,通過做講座、解疑問等方式指導學生的養蠶活動。

2.助推成長。校本課程的實施給了學生更加自由的發展空間,更為廣闊的表現舞臺,也為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長與特點,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去表現,去發揮。開發區實驗初中的校本課程《百工》,整合了勞技、美術、物理等課程,提供給學生二十多種可以選擇的課程,學生根據自身愛好,自主選擇、靈活參與,教師也根據學生的發展需要,提供成長的平臺。在這里,學生找到了課堂以外、適合自己能力發揮的機會,其欣喜是不言而喻的。為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學校每年還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并舉行校內拍賣活動,增加了學生的成就感。

3.聯系合作。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逐步完善的過程,它的持續發展,需要校長、教師、學生、社會、家長等成員的共同參與,是一個合作、探究、反思的過程。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通過與社區人員的合作、與其他教師的協作、與校級行政領導的溝通等方式去解決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的一個個問題。教師還是學生活動的合作者,在課程實施中與學生是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不僅給予學生活動上以幫助,還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協作,團結共進。因此,教師就是實現多方聯系的拉手,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有效實施凝聚著多方力量。

整合型校本課程的建設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教師不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管理者、指導者。在發展學生的同時,也發展著自己,使自己的課程意識、課程規劃能力、課程開發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地提升。從“埋頭拉車”到“仰望星空”,在校本課程建設中,老師們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演出一幕幕的精彩!■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現狀的調研報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2]喬治·A·比徹姆.課程理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張文軍.從控制的課程文化轉向自我負責的課程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05(6).

[4]郝德永.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代的檢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廖哲勛.關于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8).

[6]徐玉珍.是校本的課程開發,還是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開發概念再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

[7]鐘勇為,郝德永.課程意識:蘊涵與路徑[J].當代教育,2005(8).

[8]朱超華.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的缺失與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4(6).

篇(7)

在當今社會,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地球變成了地球村,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音樂來傳達和交流他們的思想文化。而我們的民族音樂也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它是國家的象征,是彼此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拓展未來就業和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發展保障。中國民族音樂也為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打開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窗口。

因此,在基礎教育中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民族文化,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覺力、自信度,同時它更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藝術教育形式。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中學依據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指導,在追求主動發展的教育背景下,將學校民樂團作為器樂合奏課程納入到本校校本課程建設體系。在實踐中成果豐碩,校民樂團已經三次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中小學藝術展演,兩次獲得教育部一等獎,多次在省內外開展美育成果匯報展,現已成為學校乃至常州市一批最具該項特長的學生的藝術筑夢之地,是引領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課程基地,也是常州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設的孵化器。作為指導教師,現把近年來的實踐體會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民族樂團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義

民族樂團是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重要平臺,是學生從事學習實踐、提升審美認知與經驗積累的重要基地。

其一,民族樂團在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中,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提高他們在實踐的感知中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通過教師引導,它能在第一時間準確細膩地反映實踐成員對藝術作品的情感反饋,不僅可以開啟學生的智力和思維,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自我實踐中獲得了審美認知體驗。通過實踐,學生逐步體悟出:中國的民族音樂大多產生于勞動與日常生活;可展開的想象空間是那么廣闊和自由。學生能夠從音樂實踐中切身感受到“喜、怒、哀、樂”。由此可以培養學生通過內心去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進而發揮他們對音樂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使其逐漸感悟到民族音樂就是“風、雅、頌”。

其二,民族樂團實踐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可培養學生與他人良好的交往互動能力,提升學生的自我情感品質,擴充其人文知識。儒家學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到,“樂”以“仁、義”為其內容。孟子的觀點即指音樂教育在培養人的真與善的統一方面比道德說教更具作用。比如我們在排練民樂合奏作品《江南情韻》中,就必須讓學生熟悉江蘇省蘇中地區揚州里下河一帶和蘇南環太湖流域的方言及風土人情;要排練《阿西里西》,就要使學生了解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服飾特征、民族文化、地理環境、方言語調。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樂作品,音樂與人文知識有密切的聯系,要指導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表情達意,就必須對排練的音樂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知識展開學習與普及。

古往今來,我國很多音樂作品都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可以讓學生在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之初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情操。

二、民族樂團在中小學美育中存在的局限

毋庸諱言,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民族文化教育也在全國上下積極有效地開展著。但是,根據筆者的常規課堂反饋,仍有許多中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的了解比較貧乏,因受到各方影響而產生對民族音樂的偏見也不乏有之。經調查統計,現歸納如下。

其一,家庭教育很難兼顧。目前許多家長的想法有著較多的現實性、功利性,相對于學習民族樂器來說,他們更偏向于孩子學習西洋樂器。誠然,在這里并不是說學習西洋樂器不好,只是建議先立足民族文化教育的基點然后再中西共進。如果想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華夏文明的燦爛及其音樂魅力,從本土的民族樂器入手,選擇藝術修養深厚且具科學演奏施教技能的教師,不失為家庭教育的上策。

其二,流行音樂對于學生認知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也具有較大的負面沖擊。在教學中,筆者只要提到流行歌手和流行歌曲,總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學氣氛頓時熱烈;而只要一提到民樂,許多學生第一反應是迷茫,眼神里流露出不屑或黯然。顯然,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家和民族音樂作品的熟悉遠不如流行音樂歌手和流行音樂作品。其實,很多流行歌曲的文化藝術含金量不足,難以達到較高的審美價值。為此,筆者常常借助含有中國風元素的流行樂曲如《臺》《新貴妃醉酒》舉例旁證,或者播放校樂團對外展演交流影像,亦或選用一批同樣在教育部展演中獲得一等獎的民族樂團的影像來佐證,以便引導他們“向上”的審美價值觀。為了尋求該領域的多元化突破,把央視舉辦的全國民族器樂大賽視頻納入到校本課程建設體系,也是開拓學生審美視野,突破教學局限的有效舉措。

三、民族樂團是探索民族音樂

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建設學生民族樂團是開展實踐中小學美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民族音樂的內在文化潛能,樹立學生正確的審判觀,加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自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真正發揮音樂的素質教育作用。目前,在我國民族音樂普及教育中,中國傳統音樂正逐漸出現“沙漠化”現象,這一現象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不甚了解、不甚理解;不喜歡民族音樂而更加偏愛流行、歐美通俗音樂等境遇。因此,如何開展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探尋一條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每一個音樂教育者,特別是民樂專長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此,在教學中可以進行如下實踐。

首先,植根課堂教學,重點落實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從課本出發,認真選材,結合歌唱模塊教學,突出民族音樂教學歌唱內容。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少數民族歌曲,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族)、《宗巴朗松》(藏族)、《青春舞曲》(維族)、《阿里郎》(朝鮮族)、《瑪依拉》(哈薩克)等,以及《草原英雄小姐妹》《二泉映月》《紫竹調》《達勃河隨想曲》《春節序曲》《娛樂升平》《大秧歌》《沙迪爾傳奇》等經典民族音樂,都是可以選用的素材。在聆聽、演唱這些經典作品時,教師要先與學生共同探究這些作品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使學生充分理解歌詞或曲調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自始自終地接受著民族音樂的情感教育和知識技能訓練。在旋律模唱中,教師可以拓選一些極富地域特征的民歌樂句、樂段,利用齊唱、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幫助學生累積民族音樂旋律,累積民族音樂審美趣味,產生心理共鳴。在教學中,也不妨引導學生對樂句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樂曲所表達的主題,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樂的美育熏陶。

其次,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開展審美普及教育。除了音樂課堂教學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學校展版、報廊,開設關乎民族音樂文化的專題內容,普及鑒賞民族音樂小常識及民族器樂知識。依據學生興趣,選用相關題材故事或知名作曲家創作的情景來激發學生想象力,調動他們探究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積極性。

再次,廣泛創設條件,為學生提供才藝展演與交流的空間。學校可以在春秋兩季開學典禮以及相關校園活動中適度安排學生才藝展演;也可以邀請專業樂團或兄弟學校樂團深入到校園演奏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改變傳統演出方式,展演前可進行展演樂曲創作背景及基本賞析講解、互動,以便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與審美探究力,促使他們更好地學習、感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三级国产三级在线| 精品熟女少妇av免费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视频 | 国产xxx69麻豆国语对白| 欧美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电影 | 翘臀后进少妇大白嫩屁股|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久久| 脱了美女内裤猛烈进入| 俄罗斯大荫蒂女人毛茸茸| 性欧美暴力猛交69hd|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视频免费看 |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 男女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 性人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色爱情人网站|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无码毛片视频一区二区本码|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看黄a大片日本真人视频直播|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騷妇女内射|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三叶草欧洲码在线|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