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學地理論文

中學地理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9-24 12:19: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地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學地理論文

篇(1)

許多因素影響地理課程的發展。比較重要的有:社會對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基礎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綜合這些因素的影響,本文認為,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趨向:與中學其它 課程綜合、以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路重新定向、在注重人文地理的同時突出地球科學、逐步信息化 。這幾個趨向既是有各自特點的獨立發展方向,又是相互聯系、融合在一起的。

一、融合在綜合課中的地理知識

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課程的綜合化是當今世界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態。課程綜合化主要是解決中學特別 是初中階段課程劃分過細、過多,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缺乏綜合掌握和利用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的問題 。現有的綜合方式多種多樣,基本上是按大的科學分類,把中學的課程分為綜合理科(也有稱自然科學或科學 的)和社會科。綜合理科包括分科時開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中的地學部分;社會科則包括歷史、政治 、社會常識、地理等內容(或只包括歷史和地理)。

北京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案中,也有把原有的地理課和歷史課合并為社會課,原有的物理、生物、 化學課合并為科學課來作為學校課程選擇之一的設想。此外,北京市和廣東省的綜合課方案還納入到高中課程 改革方案之中。

由于我國綜合課還處在實驗階段,內容的綜合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其中的地理知識往往帶有明顯的分科 課程痕跡,即地理類知識集中安排,其結構與分科地理課程基本相同。這在社會科的綜合中更為明顯。

上海市的綜合課與浙江省不同的地方在于地理知識與其它知識的融合性更強,它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冊書 或一個年級中,而是分散在不同階段,特別是在初三安排了地球知識的學習,這是符合學生年齡和能力特征的 。

綜合課程的發展給地理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中學課程淡化學科概念,會使地理知識與其它 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踐更有效地融合起來,其結果是中學的課程將更貼近學生發展的需要。因此,地理教 育的研究將更多地針對地理內容學習本身以及地理與其他學科內容之間的關系,而不再是試圖建立更完善的地 理課程體系。另一方面,課程綜合化的結果是實現了文、理科各自內部的綜合而強化了文、理之間的分化。現 行中學課程中的學科分化現象很嚴重,但地理課程的實質卻是綜合的。其一、地理課程涉及各門學科的基礎知 識,并為這些基礎知識提供了一個綜合利用場所。其二,地理課程綜合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比較 理想的狀態是在初中文、理科內部分別綜合的背景下,單獨保留地理課,使學生有一個綜合利用所學文理科知 識和進一步學習綜合性較強的知識的領域。然而,地理課如果想承擔起這樣一個獨特的角色,必須進行課程結 構的改革,打破傳統的地理學科體系,建立一種以地理思想為中心的,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課程結構。

二、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

地理課與環境教育的關系是既有重合又有區別。從廣義的環境教育概念看,有關人類生存環境特別是自然 環境的知識,大部分都已含在現有的地理課程之中,因此,地理教育實際就是環境教育。從狹義的環境教育概 念看,環境教育主要是環境問題或環境保護教育,而傳統的地理課內容以環境為組成、要素本身的特點及其演 變為主,如構成環境的各種自然要素及其變化。此外,地理課程中的行政區劃知識等許多內容也不屬于狹義的 環境教育內容。但是,中學環境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地理課程,這一點為大多數地理教師所認可。中學地理 課近幾年的變化也反映了地理教育界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雖然地理課程的歷次改革主要從內容的更新或重新組 合和數量的增減方面進行,在課程結構上一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已經在內容的更新方 面體現出來,即增加和強化了資源及環境問題的教學。1997年新高中地理課程實驗大綱,也是以加強環境學知 識組織地理課程內容為特點的。

根據國家高中地理試驗大綱編寫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是“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 架”的(韋志榕,1997)。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側重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的基礎上,新教材加強了環境與發展 的內容。編者試圖突破地理圈層的框架,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的思路,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 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和陸地環境,“在這個框架下,教材講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個環境 的關系。對于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則融入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新認識。”(同上)。編者認為這樣的“教 材具有鮮明的素質教育方向性”,而從實際上看,說這樣的大綱“更具有鮮明的環境教育的方向性”也許更恰 當。

中學地理教育的環境化趨向并不只是從國家制定的教學大綱反映出來,不少大、中學地理教師也提出了同 樣的觀點,認為“面對21世紀的地理,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核心。”(程平,1996):“可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21世紀地理教育的內容框架。”(賈國江,1997)。

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向使我們意識到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發展的環境化,使地理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潛在的或隱性的聯系越來越加明朗和突出。地理課與環 境教育本來就有內在聯系,在某些方面難以劃分界限。有人從中學課程范式的角度論述中學地理課程與環境教 育的關系:“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有一些不同的傳統或范型,其中之一是人與環境的傳統,這個 傳統強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而衍生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的中學地理 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都反映這種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范型。”(李子建,1996)。從國家高中實驗大綱和現行 大綱的對比中也可以看出,新大綱的突出特點是將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明朗化,也是地理學科 內容結構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重新組合和轉化。

2.作為上一個問題的必然結果,中學地理課傳統的地理科學體系將被打破。當前意義上的環境教育是以環 境問題為中心的,而目前中學地理課程則是以地理學科體系為中心的。將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地理教育的內容融 合起來,會生成新的課程結構。即把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地理背景與當地最重要的地理或環境問題融合在一起, 類似一種區域研究的結構。

3.地理課程環境化的過程中,地理內容選擇中的重要原則之一“地理性”將會有所改變。過去人們強調地 理性,是因為地理教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很容易將屬于其它學科的內容吸收進來。“地理性”的提出,對 于保證地理課程內容的學科特性和精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地理性”是個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 當地理課程趨向于環境教育或可持續發展教育時,再來過分強調“地理性”,將無法真正達到預想的教育目標 ,例如:當我們進行能源問題學習時,只是簡單介紹一下能源的概念、能源的種類、能源的特點、能源的分布 和使用數量(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內容),而缺乏必要的能源生產的知識,如核電站的內部結構怎樣,它是如何 工作的,核能使用中的社會性和心理性問題、核能污染是如何防治的等,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能源問題并對它產 生興趣。所以,地理課程的環境化趨勢需要更多的“開放性”而不是“地理性”。

總之,地理教育的環境趨向是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學校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將使學生對區域地理、部門 地理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更有學習興趣。

三、“地球”課程的設立與地理課程的分化

北京市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準備在高中階段開設“地球”課程,同時仍保留地理課,后者將以人 文地理為主。我國在中學還沒有開設過“地球”課。當今人類社會出現的大量環境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 、資源問題使人類的生存受到威脅,也使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僅僅讓學生懂得分子、原子、物理過程、化 學過程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懂得地球本身的一些知識,地理課程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美國正在進行 以地球科學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實驗。

“地球”課程的設立在我國雖然剛剛處于設想階段,但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探討一種新的地理課程的分 化模式。

首先,高中開設“地理”課,實際上是將現行高中地理課程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分化出來(雖然“地球”課 程不同于自然地理),高中地理課將以人文經濟內容為主。

其次,現在的初中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為主,自然地理內容很少,可以將區域內容大幅度減少。增加學習 自然地理的時間。加強自然地理內容學習至少有下幾點好處:一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對理解環境 問題是必不可少的;二是為高中學習“地球”課做些準備;三是給那些不準備上高中的學生一些基本的認識自 然環境的知識和科學方法。

第三,適當加強一下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程中的地理部分,把一些簡單的區域地理知識放在小學高年級, 其實,現在小學社會課中的內容許多與初中有重復,初中地理課只是在小學社會課的基礎上更為詳細和系統。

篇(2)

從課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廣東、四川、北師大等版本仍屬分科體系。浙江是板塊式綜合體系即合 科式,將地理、歷史、政治三部分合并為社會課,但內容體系相互獨立。

而上海的社會課是貫通式綜合體系,以地理、歷史和政治三門學科的內在聯系為依托點全面貫通,改革步 伐較大。

從編排體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體到局部的編排方式,即初一講世界地理,初二講中國地理,最后 是鄉土地理。

從編制的形式上看,一改傳統呆板生硬的編制、敘述方式,更注意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版本都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圖像數量大增,每幅圖信息量驟減,清晰易讀,文字表述較為生動,比較接近學生生活 實際,而且盡量體現教學和學習的過程,有些欄目,如“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這場改革來勢迅猛,以至我們來不及做好充分準備,因而在理論和實踐上遇到一些難以處理的 矛盾關系。

一、地理“教材”與“學材”的關系

過去,我們一直依照地理學科的邏輯體系來編制教材,只關心哪些地理知識是基礎知識最有價值,學生應 該接受什么,而很少考慮他們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樂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教師教 和學生學的依據,沒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內容及編制結構對學生有效學習地理知識的潛在影響。因而作為學習者 主要的閱讀材料--地理教科書,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影響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應在遵循地理學科邏輯順序的基礎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地理學科的邏輯順 序與學生的心理順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統一,這是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轉化的關鍵,也是地理學材之要 義,地理學材與教材的區別在于,它的選材與編排更符合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特點,有利于學生學習地理的成 功,促進其身心的發展。

為了實現地理教材向學材的轉化,新教材中的圖像力求簡明醒目,符合學生的感知規律,以利于學生地理 空間觀念的形成,為其準確便捷地理解和記憶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據,從而促進其想像力的發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與論述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教材的編排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顯現 出知識遷移的性質,使地理知識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材的圖像設計 、文字敘述及作業系統應具有較強的啟發性、趣味性、可讀性和激勵作用,利于引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運 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習過程的制約作用,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情意的發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負擔的關系。

地理科學飛速發展所產生的對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的新知識、新觀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滲透,特別 是那些具有固結地理知識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這種新知識的增加難度的 提高視為地理教材先進性的唯一含義的話,必將加重學生學習的負擔,顯然這與地理課程教材改革的初衷,減 輕學生負擔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識,又要努力精減原來陣舊的內容,特別是分區地理 的內容。

九年制義務教育應讓學生了解我國和世界自然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區域差異大勢,分區不要過細 ,內容不要太詳,不要以地理知識點的多少論得失,地理教材的先進性應體現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內容、新的概念,特別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識的遷移與同化。“精”就是要刪減傳 統繁瑣的知識,不求個別知識點的得與失,重能力培養和觀念教育,如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的教育 。“活”表現在教材的編排不僵化,靈活多樣,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只有這樣,地理教材的先進性與減輕學生 負擔才能在對立中統一起來。

三、地理科學特性與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關系

地理科學歷來以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地關系而著稱。但由于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學科那樣顯著 ,從而導致其研究內涵的動搖,以至今日地理學界眾多有識之士熱衷于地理科學性質與價值問題的探討。究竟 地理學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它自身對社會的貢獻在哪里,從理論上說清楚絕非朝夕之事,這種現狀直接影響 著學校地理教材內容的價值,進而影響學生對地理學科價值的認識。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在于要求有一個地理 學的定義,來確立它的科學邊界,而是當今的趨勢是,科學的一切領域正環繞著具體的問題走到一起來,在結 合的過程中,每一門專業把它自己特有的技術和概念運用到諸如貧窮、人口過剩、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化等主要 難題上來。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地理學是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的。事實上,地理學正在城 市規劃、國土整治、生產布局、能源利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人口控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論及地理學本質的價值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地理學在與其它學科的聯合作戰中,共同解決實 際問題時所體現出來的價值。這種價值觀念是當今學校地理教材內容價值的主導方向(以地理專題形式編制的 教材便是以這種價值觀為基礎的)。為此,在地理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上,要適當考慮這種價值觀念。讓學 生認識到區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間關系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并讓他們初步學會這種評價方式,使他們真正理解 地理學的應用價值,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識教學與素質培養的關系

變知識教學為能力培養,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這是當前課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們要勇于擯棄陳舊 瑣碎的地理知識,將素質教育的思想貫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機地結合于地理知識體系之中。素質教育 包含三個層次。

首先是學生生理潛能的開發,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圖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經常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促 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開發右腦潛能。

其次是心理品質的培養。地理教材中不論圖像、文字和作業哪個系統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學生 地理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各種技能技巧的發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終貫穿“ 方法”因素,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維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學家看待世界的科學方法,以及地理學習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動有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養教育,地理教材在敘述地理知識的同時,要結合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等觀念教育,特別要 滲透國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國情,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些思想觀念有機地體現在地 理教材之中,從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五、區域地理各種分區模式的關系

區域地理分區模式是這次地理課程教材改革中面臨的難題之一。以中國地理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張各異。初中學生只要求了解我國一些區域的地理環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認識我國區域 內部差異大勢,明了這些差異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從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發展生產的科學觀念。因此,中國地理分區不宜過細,分區過細就會陷于復雜的具體知識的傳授 ,而忽視對宏觀區域差異的認識,就會喧賓奪主,不能達到分區地理學習的目的。

篇(3)

一、2015年度論文轉載概況  

1.欄目設置及論文分布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設置欄目22個,全文轉載地理教育論文共計89篇。轉載論文數量較多的欄目有“教學研究”(14篇)、“教學策略” (8篇)、“學科視點”(7篇)、“教材分析”(7篇)、“教學設計”(6篇)、“學法指導”(6篇)、“備考指導”(4篇)等。可以看出,《中學歷史、 地理教與學》轉載的論文更加關注教師如何教學和學生如何學習。值得關注的是,《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在2015年設置了7個與地理教育相關的專題欄目, 包括“地理實驗教學”“問題教學”“2015年高考試卷評析”“高三復習教學”“教學目標確立”“探究教學”和“學科素養培養”。其中,專為地理學科設置 的欄目只有“地理實驗教學”,其他欄目為歷史和地理兩個學科所共有。這些專題欄目反映了近期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  

2.源雜志轉載量分析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全文轉載的地理教育論文來源于23種期刊(見表1)。排前三名的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和《地理教育》,共被轉載論文50篇,占全年論文轉載總數的56.2%。  

 

3.第一作者情況分析  

(1)第一作者所屬單位統計 2015年《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所轉載地理教育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69家單位。其中,東北師范大學的論文轉載量高達8篇,論文涉及地理核心素養、區 域思想、尺度思想、地理空間視角、地理教學邏輯、地理概念體系等主題詞。可見,這些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育研究受到了《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的高度認 可。有3家單位的論文轉載量為3篇,這些單位有華中師范大學、江蘇省灌云高級中學和浙江省春暉中學。還有7家單位論文轉載量為2篇,分別是福建省廈門市第 六中學、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教育發展中心、河北省圍場縣第二中學、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中、江蘇省天一中學、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人民教育出 版社地理室。從這些單位所屬的系統可看出,普通中學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教研機構和出版社的作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2)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分布 統計第一作者單位所在地區,可以了解地理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從表2可知,江蘇、北京、吉林、福建、浙江等地區的地理教育研究氛圍較濃、活動較活躍。對照2013年、2014年的相關數據發現,江蘇省一直穩居第一。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回顧  

1.地理課程研究  

2015年是我國基礎教育地理課程改革深入探索的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高中課程地理標準修訂工作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中,如何界定和 呈現地理課程性質和地理課程目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地理課程性質的問題,即地理課程是什么的問題。有學者指出,受地理學性質多樣化的影響,目前我國內地 中學地理課程性質是多元的,尚不存在清晰的統一內涵(林培英,第10期)。文中指出的地理課程性質的現狀和困惑,為我們深入認識地理課程提供了參考。立德 樹人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原點(朱雪梅,第6期)。為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各學科都在研討“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學科核心素養是什么”等問題。有 論者綜合分析地理學的傳統、地理學者提出的幾大問題和地理學的視角等地理學理論與重要教育文件,得出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觀念、空間能力、區域分析、過程解 釋、尺度關聯、家國情懷和地理表達等構成(張家輝,第9期)。也有研究者基于地理課程目標的嬗變、國際地理教育發展的趨勢、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及地理學學 科特性的視角,認為地理核心素養包含基于地理空間視角的地圖技能、地理信息技術能力、國際理解、全球意識、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李家清、常珊珊,第9 期)。由此看來,學界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有著不同的認識,可謂見仁見智。  

2.地理教材研究  

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 科書和地理圖冊等,地理教科書是地理教材的主體。地理教材研究涉及地理教材的編制研究、呈現研究和使用研究等類型。人教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編寫時非常關 注探究學習,教科書中的探究性主要體現在體例結構、案例編寫、內容選取等方面(劉健,第1期)。可見,該套教科書在內容的組織和選取方面都注意遵循了“構 建開放的地理課程”的理念。除了教科書內容的組織和選取外,教科書內容的呈現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圖像系統作為地理教科書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 為地理教科書呈現研究的熱點。中國地圖出版社李紅梅不僅總結了中圖版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圖像系統的特點,還分析了與該套教科書配套的地理圖冊中圖像系統 的特點(第3期)。此類文章為地理教材的使用提供了有益參考。  

3.地理教學研究  

(1)基于地理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究 ①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地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內容和地理教學程序中內隱的規律、規則,包括學科邏輯、教的邏輯和學的邏輯等。有研究者指出,初中地理學科邏 輯有兩個立足點,一是立足地理學科,探討地理知識之間有怎樣的內在關聯;二是立足地理課堂,追問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是否存在內在關聯或教學關聯(張彥順,第 8期)。在大氣環流教學時,應參考科學家所采用的“考慮新要素—提出新理論”的“要素增加”邏輯(朱承熙,第5期)。還有研究者非常重視地理教學邏輯中的 學科邏輯,認為地理教師應整體把握高中地理知識的層級結構和邏輯結構(黃靜,第2期)。王紅梅在分析知識的層級關系和內在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復習課 的教學策略(第11期)。仲小敏經過對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探究教學適宜性的調查分析,發現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特點是制約探究性強弱的根本因素(第9期)。地 理教學邏輯是地理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地理教育領域亟待加強地理教學邏輯研究,從而科學地指導地理教學實踐。  

②地理知識教學研究。 地理知識既包括地理名稱、地理分布、地理數據等地理事實知識,也包括地理概念、地理成因等地理理性知識。周慧認為,在地理事實知識學習的設計中,可采用 ATMSTT的教學組件設計法,即辨識目標、編碼圖文、匹配策略、選擇媒體、主題活動和檢測效果(第9期)。蔣亞琴針對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存在的前概念干 擾、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和思維定式等心理障礙,提出了注重體驗、強化對比、系統學習和變式學習等教學策略(第3期)。也有研究者在梳理中學地理概念體系的 基礎上,從“地理學的基本問題”“地理學科本質、思想與方法”“地理概念體系構建”等角度探討了如何進行地理概念教學(王向東、高燕,第9期),關注了 “教哪些地理概念”和“教地理概念的哪些方面”等問題。除了地理概念教學外,還有研究者關注地理成因教學,提出了基于支架理論的地理成因教學的一般模式 (龔琳、趙媛,第6期)。  

③地理能力和地理思想培養研究。閱讀、分析和繪制地圖的能力是一項地理學科的特殊能力。地圖能力的養成途徑包 括熟悉地圖常識、規范讀圖順序、掌握析圖方法、形成地圖意識(丁生軍,第11期)。地理思想包括區域思想、尺度思想、整體性思想等。徐雪和袁孝亭在解讀 “把世界組織為區域”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提出了該思想對地理教學的指向性要求,即引導學生形成“區域思維”方式(第6期)。張家輝梳理了基礎教育階段尺度 思想研究的現狀,分析了研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未來走向(第2期)。耿文強認為,地理高考復習時應強化學生的地理時空尺度觀念,并建立不同尺度之間的關聯 體系(第4期)。這實際上強調了尺度思想中的尺度關聯內容要點。地理空間聯系視角是地理視角之一,有研究者從“準確認識空間特征”“逐層深入的分析空間內 部聯系”“空間聯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三方面探討了地理空間聯系的分析方法(黃妍、袁孝亭,第2期)。  

④區域地理教學研究。有作者探討 了國家地理內容教學目標的設計步驟(何平,第1期)。張彥順認為,“圖解、體驗和建構”是區域地理教學的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都有其相應的教學策略(第5 期)。王邦柱針對高中地理必修3中“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教學偏差,提出了教學對策(第12期)。  

(2)基于教育學角度的地理教學研 究 隨著地理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地理教學環境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趙才欣認為,在信息革命、生態文明等外部因素、地理科學發展的內部因素影響下,地理課堂有 必要轉向新型“地理大課堂”(第1期)。在“地理大課堂”中應重視地理實驗教學。有研究者較為系統地梳理了我國地理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和研究脈絡,并指出 了地理實驗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張海、馬建寧、牛科強,第7期)。也有作者探討了地理實驗類型中地理組合實驗的設計及教學價值。關于地理案例教學,需要選 擇典型的案例,而能充分演繹一般法則的案例則是典型案例的體現。陳慶軍基于一般法則與特殊描述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學中的案例選編策略(第7 期)。  

4.地理教育測評研究  

地理教育測評包括地理教學評價、地理教育測量等。地理教學評價研究應當突出學科特色和基 于大量證據,朱雪梅所構建的“多元交互式”教學評價體系符合這一研究趨勢。該體系以學生地理素養和地理教學行為為評價標準,以數字化教學觀察平臺和教學觀 察手冊為工具,以多元主體交互共建的全程性學業成績評價和循環跟進式課堂教學評價為路徑(朱雪梅,第3期)。地理課程標準中有大量需要學生表現的任務,對 此,有作者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表現性評價的操作方式,即在學科育人價值的統攝下,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評價目標,基于目標設計表現任務和評分規則(佟 檸,第12期)。關于高考地理試題研究,相煒地理工作室分析了2015年高考地理試題的整體特點、突出亮點及各卷特點(劉振峰等,第10期)。除了著眼總 體的研究外,也有研究者對某一類型的試題進行了專題分析和總結。張文軍分析了近十年高考地理試題中觀點方案類地理綜合題的演變特點及應對策略(第2期)。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走向  

1.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  

突出學科特色的地理教學研究選題,可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地理內容專題等來確定。[1]地理素養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和地理品 質等要素。圍繞地理素養構成要素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這些構成要素乃至要素細化后的成分進行選題。例如,尺度思想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應當重視 地理教育中尺度思想的基本內容及教學價值,以及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尺度思想的策略等研究。圍繞地理內容專題開展的研究,要求圍繞地理要素或地理教學內容中 的某一點進行選題。例如,區域地理教學中核心內容的教學策略、體現學科獨特價值的人文地理教學、體現學科本質的地理學史教學模式等。  

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培養具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人是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核心訴求。[2]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地理教育研究的熱點。筆者曾提出,地理核心概念是地理學 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基礎部分,如何篩選、確定地理核心概念以及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用,是亟待解決的前沿課題。[3]對于“如何發揮地理核心概念的作 用”,就需要思考如何運用地理核心概念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此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研究需要繼續厘清的問題有:初中和高中不同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 養的構成有何區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編制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科書?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 略、方法都有哪些?在培養學生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時如何做到銜接?怎樣測評不同學段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3.高考地理試題研究  

高考地理試題研究一直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高考地理試題研究既可以偏重理論研究,如開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高考地理試題命制研究、高考地理試題與地理課程標準一致性分析工具的研制等;又可以側重實踐研究,如開展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統計分析。  

篇(4)

1.中學地理教學課堂授課形式的“興趣化”

各學科的學習基礎都是興趣。地理作為次科,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更需要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否則學生會放棄地理這一科。但地理課本的知識編排過于嚴肅,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想辦法開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1 觸類旁通,做好引導,理論聯系實際來理解。初中地理知識基本上是與實際聯系得較為緊密的,很多的理論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找到例證,如太陽、月亮的東升西落印證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證了地球的公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充分利用這些體驗來引導,如講到環境保護時,我們不應單純講應如何做,更應讓學生親身體驗黑水河的可怕、廢氣嗆人的滋味,同時讓他們寫上一份調查報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講述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時,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番禺地區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1.2 情景感悟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方法。由感性思維轉入理性思維是一種比較好的教學途徑,而地理知識的直觀感悟更是比較可用的。如講述到沙漠地貌時,讓學生從一張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觀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氣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師講一萬句有用得多。又如講述南北氣候異同時,用兩張南北方特色景觀的圖片進行對比,再加上表格練習,學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講西歐和北美氣候和地形關系時,運用寥寥數筆的簡筆畫畫出兩個地區的差異,再由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效果更好。

1.3 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來使學生有所"悟"。運用對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知識間帶規律性的東西,如說到南方地區時,可讓學生用北方地區來對比,找出南方地區獨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講到北美的氣候與地形的關系時,可用歐洲氣候和地形的關系來比較,就能使北美的氣候特征鮮明突出。通過對學生進行對比思維的培養,就能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自覺進行知識的橫向或縱向聯系,樹立地理知識的全局感。

2.地理學習的“習慣化”

要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障。習慣是指在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從生理機制來說,習慣又是一種后天獲得的趨于穩定的條件反射。好的習慣對我們來說會受益無窮,且是終身受益。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說,地理教學就是對學生進行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然而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很多高中生成績不好就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越早抓起效果越明顯。所以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與家長要達成共識,步調一致,避免"夾生飯"的產生。

3.中學地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以前由于學校條件有限,教師的授課中"三一"現象十分普遍,即一塊黑板、一張嘴、一支粉筆講到底。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級各類學校都比較重視硬件的發展,教學設備不斷更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授課應該盡量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使教學手段多樣化。目前的條件下,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應該是"土""洋"結合。因為各個地區的教學硬件的差別很大。土的教學手段對于地理教學來說就是"三板"教學,這種教學手段的優點就是直觀性強,而且容易掌握,教師只要下點功夫就可以運用,它的不足是動化感不強。目前"洋"的教學手段主要是電化教學手段的運用,這種教學手段不僅有較好的直觀性和動態感,可以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并用,提高教學效率。

4.中學地理教學檢測的“全面化”

目前中學地理教學至所以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技能和素質,與教師的素質、教材的編寫有關,同時與中學地理教學檢測的單一性有關。目前中學地理教學檢測只有考試這種形式,并且檢測的命題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技能性、實踐性和生活性體現不夠。這種地理教學檢測,只是考查了學生的"做題"能力和水平,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地理學科綜合素質。我認為中學地理教學的檢測應該有多種形式。

4.1 開放性筆試。這形式的檢測主要用來考查中學生對地理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試題的命制要體現能力立意,試題要有開放性,學生可以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地理知識,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對同一問題有自己不同的認識,有時甚至可以出現一些相反觀點。這樣的設計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和平臺,有利于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和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考查。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全國課標卷1中這種試題均有出現。主要類型是區域產業發展方向選擇的理由分析。

篇(5)

參與者:蘇靜靜 何慧蓮 周玉嬋 黃翰玲 唐文華等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地理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對于教師而言,需要考慮如何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如何對教材的知識進行處理和整合,針對新教材中明顯增加的學習活動量,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等等。這些問題或來源于學生的質疑,或來源于教師的反思。對于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教師多采用撰寫教學日志或教學反思的方式進行記錄。當前,國內外對教學日志和教學反思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但教師的教學日志和教學反思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僅限于教師個人的思考或者幾個人的交流,并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如何開發教師的集體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并通過一定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這是我坊開展“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義

建立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每個工作坊成員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提出有待研討的問題,并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從眾多的方案中得出大家認為最有效的解決辦法,經教學實踐檢驗,形成“問題卡片”,在累積成“卡片庫”后,形成“校本教研超市”,工作坊通過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教師通過對“地理教學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的研究,增強了教育科研意識;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創新活力,找到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此外,教師們在研討和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和交流,更加明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對教師的成長,尤其是新教師的快速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

三、“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模板

傳統的卡片用來記錄各種資料,方便分類檢索。我坊主要通過制作電子版的“問題卡片”模板,設計出“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電子模板,并在工作坊這一平臺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完善“問題卡片”的模板,提高教學的效率。(“問題卡片”模板如下所示)

“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模板

探究問題: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教案設計:劉敏紅 班級:高二(4)班

1.常規教法:講授式教學法。教師講授課文內容,同時展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結合平時的觀察,提高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的認識,并進行歸納總結。這種傳統的教法,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打哈欠、開小差等情況,教學效果一般。

大多數學生對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都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我打算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因此,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匯報交流的方法開展教學,力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變“課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

2.創新教法嘗試。在教學準備階段,我先將教材內容分為“環境污染”“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看城市發展”4個板塊。課前,由各個小組的學生認領相應的學習板塊;小組成員有的負責設計腳本,有的負責查閱資料,有的負責電腦設計。我要求各個小組通過攝影、上網、查閱報刊書籍、繪畫創作等方式完成“我眼中的梧州”研究主題的圖片收集。在收集圖片的過程中,學生要明白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會“有得有失”,因此,要從不同角度收集城市發展過程的圖片和資料。

3.小組交流匯報。各小組展示本組所收集到的圖片,介紹在收集圖片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受,闡述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兩面性觀點。

教師歸納總結各個小組的觀點。①正面作用: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科技發達、社會進步和社會文明,這是城市化的主流。②負面作用:在城市化進程中會出現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環境問題。

4.學生自由討論。針對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負面影響展開討論,列舉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問題,找出解決的途徑。

(1)產生的問題。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等等。

(2)解決的途徑。①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②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③建設衛星城市,開發新區;等等。

5.調查研究。根據上述問題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組建探究小組,針對問題或主題進行深入具體的調查研究。

參考課題:①探討市區排污企業布局;②近年來梧州市區改善“市容市貌”取得的成效;③學校周圍噪聲污染對學生學習的影響;④企業“三廢”回收、處理和利用的情況;⑤城市垃圾處理;⑥城市“乞討部落”調查;⑦城市交通擁擠現象產生的原因與解決途徑;⑧當前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的調查。

要求:小組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內容包括以下七點。①課題的提出;②調查的途徑和方法;③調查的思路;④實施調查;⑤撰寫論文;⑥小組展示研究成果;⑦集體評價。

6.點評。在本課學習中,將教學內容建立在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發現和感興趣的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再調查、再討論的方式,不斷地將學習內容引向深入,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四、建立“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累積機制”的途徑

我們認為,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教師深度思考與反思的過程。實施教學問題累積機制,有利于挖掘教師的創新能力,促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我坊要求每個成員結合教材、教法與學法,每天至少提出1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教學問題,同時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每周利用教研組活動時間或每月利用學科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共同討論。假如成員們聚在一起討論之后,確實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會邀請區課題組的有關專家針對相關問題,以報告、講座及對話商榷的形式進行解答。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建立教學問題累積機制的要求,我坊形成了制作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累積方式。我們的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1.問卷調查。傳統的問卷調查主要以書面提問的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列表式或表格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回答,然后進行回收、整理、統計、研究。我們的問卷調查基本以網絡調查的方式進行,同時以工作坊為平臺,先在工作坊成員中征集問題,然后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并制作成調查問卷,最后將調查問卷分發給師生,從而收集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為建立“問題卡片”提供素材。

2.同課異構。我們認為,同課異構是在新課改形勢下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素質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它分別由不同的教師執教同一主題的教學內容,讓每一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通過這種教研方式,可以發現哪種教學更有效,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還可以針對上一回的教學過程,品味其得失,剖析其不足,并對這些教學細節進行重新設計并使之變得更完善。通過“同課異構”,為形成“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提供了實踐素材。比如,教學七年級地理《日本的工業分布》一課,工作坊成員周玉嬋、彭榕君分別設計了“中學人文地理課堂導學策略”。周玉嬋老師在設計“課堂導學策略”時,請學生扮演小商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投資眼光到日本選址辦廠,要求學生在日本地圖上標注出廠址,并說明選址的理由。這樣的導學策略能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日本地理區位的優勢,充分理解日本工業分布的規律、特點及原因,對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運用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彭榕君老師在設計“課堂導學策略”時,則讓學生調查商店里的電器柜,統計由日本進口的家用電器、商標品牌或日本汽車品牌等,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分析日本工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地理分布特點、原因,將“地理在身邊”這一主題貫穿教學的始終,以活動的形式開展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全球意識、環境意識。兩位老師設計的“中學人文地理課堂導學策略”,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各有側重,通過“同課異構”的方式,我們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認為,周玉嬋老師的導學設計更適合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學習,而彭榕君老師的導學設計更適合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學習。這對我們進行“中學地理教學探究問題卡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3.片段教學。所謂片段教學,是相對于一節完整的課堂教學而言的。一般來說,截取某節課的部分內容進行教學,時間大致在十分鐘。也就是說,片段教學只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個斷面,執教者通過完成指定的教學任務,表現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片段教學與完整的課堂教學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虛擬的,功用是教研或評價。片段教學不受時間和場地的限制,人數可多可少,時間可長可短,能夠體現教師對某個教學問題的獨到見解,方便教師之間進行探討。

篇(6)

在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后,筆者設計了“中學地理教師素質現狀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技能、繼續教育方式等。本次調查以河南省縣級以下農村中學的地理教師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88份,收回問卷75份,問卷回收率為85.2%,其中有效問卷75份。

一.河南省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的結構特點

1.年齡和教齡結構

從年齡結構看,在被調查的75名農村初中地理教師中,50歲以上的15人,占總數的20%;41~50歲之間26人,占總數的35.6%;31~40歲以下的29人,占總數的38.7%;21~30歲之間5人,占總數的6.7%。年齡結構較好。

30~50歲之間的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已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但是他們不能較好地接受新生事物與新的教育理念,身為中青年教師他們又是新課程改革的中堅力量。從河南省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結構中(圖1)可以看出,中年教師占很大比重,表明近年來,河南省農村中學對新教師的需求很大,需要“新鮮血液”注入,不斷更新農村地理教師的隊伍。

從河南省農村教師隊伍教齡結構特點來看(圖2),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占78.3%,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把握新課程實施方向;另一方面由于從教時間長,很多教師已經處于職業倦怠階段,對新課程仍會以傳統觀念、傳統教學方法應對,不利于地理新課程的進一步實施。

2.學歷狀況

地理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堅實的地理專業知識、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以及寬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調查結果表明,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知識結構不夠合理,學科前沿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被調查地理教師的學歷狀況表明(表1),地理教師的學歷以本科(占50.7%)為主,但是還有近48%的教師學歷在專科及以下,特別是鄉級以下的中學教師學歷較低。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與省市級初高中地理教師學歷相比,農村中學的地理教師學歷不合格程度較高,在調查的學歷合格人員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為非地理專業。

二、影響農村地理教師素質的成因分析

1.溝通與合作能力不強

由圖3可以看出,教師在遇到問題時,基本是以自己解決為主。但最近教師的合作意識有所提高,改變了以往各自為戰的局面,這是教師主動適應新課程的表現。調查還發現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程度遠高于教師與學校領導的合作與交流,以及與家長或社會力量的溝通合作。調查結果顯示,教師之間的合作也僅限于遇到困難時求助,教師之間很少進行經常性的專業交流。

2.缺乏現代手段的靈活使用能力

從表2可以看出,地理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嚴重不足,教師普遍缺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地理素質教育技能是中學地理教師為完成地理學科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教學能力、教學藝術與教學經驗的一種綜合體現,許多地理教師缺乏必備的教學能力,教學觀念陳舊,制約了新課程的實施。進一步調查發現,25.3%的教師指出學校條件限制多媒體的使用,除確實有經費方面的考慮和項目本身的配套問題外,相當一部分教師由于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知之甚少,既不會使用計算機等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會運用多媒體等查閱資料,豐富課程資源。

以上調查表明,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的講課方式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74.7%的教師仍在使用傳統的講課方式,只有25.3%的教師會使用多媒體授課。而84%以上的教師課件制作水平一般,如此這樣惡性循環導致教師的現代教育水平落后,嚴重制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能力。

3.科研意識與能力亟待提高

由圖4可以看出,在調查的農村地理教師中重視教學科研成果的教師很少。84%的教師偶爾參加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還有8%的教師從來不參與,由此可以看出只有8%的教師達到了新課程的要求。

調查發現,教師未公開發表過文章人數較多,發表的篇數較少。在回答“您在正規刊物上發表過論文嗎?”,74.4%的人選擇“從來沒有”,20.5%的人發表“l~3篇”,相當多教師是為了評定職稱才動手寫文章。在與部分地理教師的交流過程中發現,由于教師未掌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撰寫論文或研究報告的基本知識,在較規范的教研活動中缺乏相關理論來統領,無法將積累的經驗上升到理論,多年來積累的教學和管理經驗多以零散或感性的狀態存在,難以做到理論化和體系化。

4.教師對新課程認識不到位

地理教師對課程全面深入的認識是其主動參與課程變革和課程實施的基礎。筆者采用 “對于新課程實施教師的看法和態度”問題來調查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情況,調查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可以看出,地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訪談過程中還了解到,85.3%以上的教師沒有親自讀過地理新課程標準,對待新課程持觀望的態度,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極不相適應。

5.教師自我評價偏高

地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認識模糊。為應對新課程實施,地理教師要深刻領會和把握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存在的普遍問題是缺少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的理論,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徹,只流于形式,沒有從根本上去深刻認識新課程、學習新課程理念,在思想觀念上沒有真正轉變過來。

調查中發現,新課程實施后,對常規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對學生思想教育等全方位提出新的要求和標準。如備課形式應創新,上課轉變學習方式,評價應倡導鼓勵,尊重學生個性發展,考試方式多樣化,還要參加各種培訓(見圖6),開發課程資源等。教師們普遍反映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累,壓力之下,一些教師力不從心,心理疲勞油然而生。

三、提高農村中學地理教師適應新課程的對策

1.強化職業道德教育

教師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是其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根本動力。對教師個體而言,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狀況從根本上影響其從事教育工作的積極性。調查中得知,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教學科研工作消極被動,有些教師缺乏恒久的事業心,一旦有機會,就隨時“跳槽”,造成地理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因此,關注和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對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地理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影響地理教學質量的主導因素之一。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效果有較高的正相關,尤其是當教師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學能力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就更為明顯。因此,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對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3.提升地理教師反思能力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除應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具備較為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敏感的問題意識及反思能力。因此,提高地理教師素質,有必要提升地理教師的反思能力。當教師確立了自己的目標,通過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研究,就能逐漸增強反思能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篇(7)

論文摘要:華夏美學哲學是全球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恒久的人文精神價值。在中學階段,結合語文教學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提升學生基礎素質的需要。本文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推進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基本內容及具體措施等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引言

審美活動或行為是人類的高級精神活動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價值的歷史文化景觀。華夏美學哲學是人類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長期歷史演化過程中,先民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耕文化環境中,形成了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美學哲學思想和理論,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和理論對于構建個體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美學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學哲學在型塑人類精神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對于美學的教學和訓練,一直是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從現實層面來講,良好的美學素養不僅能夠改善人的身心狀態,而且在具體工作中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實現創造更高價值的目標。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階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將會對其終身生命歷程產生直接影響。目前,由于應試教育模式及經濟社會轉型環境的影響,中學生中存在諸如價值觀缺失、人文素質低下、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現實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措施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及傳統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以下內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夏傳統美學教育的基本內容,第四部分討論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具體措施,最后是總結與討論。

二、加強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基礎人文素養的需要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的軟實力所在,是增進生命個體生存與發展質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過華夏美學哲學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先民理解美、創造美和追求美的歷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從而將個體生命放在與宇宙萬物共生的高度來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類右腦和左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功效,而對于右腦開發則對于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顯著作用。美學思維及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正好是右腦的功能所在,經常性地持續地推進美學教育和訓練,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有助于克服各類現實困難,取得創造性成果。

(三)傳承傳統文化和美學哲學的需要

中華美學是和西方美學具有顯著區別的哲學體系,其顯著的整體思維、氣韻為先、剛柔并濟等美學哲學理論和特點,和西方美學具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反映了華夏先祖的精神風貌。這些精神氣質和風貌,應該通過美學哲學教育傳承下去。

(四)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礎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是學生畢業后走進社會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全球文明發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學哲學素養和美學哲學訓練,能夠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動中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增進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各類不確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損失。

三、語文教學中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根據現行初中語文教材,選擇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結合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等知識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較為可行的選擇。筆者認為,根據華夏美學的發展歷程,可以適度給學生介紹如下美學哲學的內容。

(一)遠古圖騰

遠古先民的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學精神的源頭。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在遠古人們的觀念中,實際上是巨大的龍蛇,這可以看做是中華先民“龍”圖騰的開端。“龍”因其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形象和氣質,能伸能屈、進退自如的活動方式,成為中華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審美意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看| 国产乱伦视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亚洲人交乣女bbw|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 亚洲av成人中文无码专区|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人妻av无码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无码视频直接看|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六月丁香| 东北粗壮熟女丰满高潮|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黄网站欧美内射| 欧美性巨大╳╳╳╳╳高跟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蜜芽| 国产免费看插插插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男女高潮激烈免费观看| 丁香花高清在线观看完整版|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成年女人免费视频播放体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蜜芽|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 极品少妇小泬50pthepon| 成全动漫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国产av综合影院| 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