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業資源利用論文

農業資源利用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1-20 11:3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資源利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資源利用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建設;林業特色;人才培養

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學科,1990年以前屬于一級學科“林學”下面的二級學科,1990改為土壤學,1997年由農學門類下的林學一級學科劃歸為同一門類的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2004年植物營養學科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林業院校的首個土壤學博士點,并同時被授予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碩士學位授予點。

經過50多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學術梯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形成了具有林業特色的優勢學科。

一、學科梯隊合理

在學科隊伍上建設上,注重人才的引進,從美國、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進歸國人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思想和氛圍能在我們這里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研究方向齊全。通過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識覆蓋面廣、學術氣氛活躍、梯隊合理、并具有廣泛國內外聯系的以中青年為學術骨干的學科隊伍。

二、研究方向獨具特色、優勢明顯

我校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行政上隸屬于水保學院。依托過去水保學院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科研優勢地位,緊緊圍繞林業六大生態工程,土壤和植物營養兩個二級學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學科

土壤學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蝕、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經營的基礎。主要任務是應用系統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決林業生產以及不良立地條件森林植被恢復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森林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來我校土壤學科主要在森林土壤發生分類和森林土壤與環境等方面展開了一些研究。通過對華北山地土壤發生特性和診斷特征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統分類為依據的土壤類型,通過對土壤粘化過程的研究,糾正了地帶性土壤分布中棕壤與褐土的分布問題,為褐土、棕壤土類與系統分類的參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并受到了老一輩土壤學家李連捷院士的好評。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陸地碳庫,并和大氣進行著頻繁的氣體交換,特別是一些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這些氣體在土壤中吸收或釋放的機理,并監測其排放通量和影響因素,認清森林土壤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及全球變化的關系,可以為采取科學的調控措施提供理論基礎。通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等項目,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許多專著引用。

2.土壤侵蝕。土壤侵蝕是當今的土壤物理學的中心內容。土壤水的保持和運動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土壤肥、氣和熱的狀況。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蝕能力。研究土壤侵蝕規律對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個生物圈和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關系。

在土壤流失分布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長江三峽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存在的土壤侵蝕類型,不同土壤侵蝕類型的土壤流失量與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蓋度等因素的關系。對三峽花崗巖地區坡面土壤流失規律和庫區土壤中管流和優先流對地表徑流過程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的論文有多篇被EI檢索,并申請到瑞典國際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區林下地被物為研究對象,經長期試驗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較強的吸持降水、涵養地表徑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對于防止土壤侵蝕具有較大作用。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篇論文被EI檢索。

在土壤滲透特性及土壤水分運動機理研究方面,以達西定律、連續方程為理論基礎,對非飽和帶土壤水分運動進行定量研究,它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峽庫區為試驗基點,經過長期觀測,得出了長江三峽花崗巖區林地坡面土壤滲透遵循霍頓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滿產流條件的結論。研究成果對三峽庫區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并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亞系統而獨立存在。針對我國土壤生態的關鍵問題,我們首先進行了林地土壤干擾生態學研究。針對我國森林土壤的特點,我們主持了一些國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率先在東北天然林、華北人工林進行了土壤種子庫、林地粗木質殘體生態學、林地空隙對土壤質量演變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多篇論文,并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一項成果獲北京市林業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氣系統的水分轉移規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觀點來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運動。SPAC是水分循環的一個通道,我們在研究土壤水分循環與平衡時,都是以SPAC和“四水”轉化為基礎,利用國家“九五”和“十五”攻關課題,在河南黃泛區、內蒙和寧夏沙漠化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及北京等地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部分成果通過國家鑒定。自然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循環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我們對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為界面上的循環及伴隨水文過程的循環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豐富了森林土壤養分的循環理論。

困難立地條件下土壤退化機理及恢復生態學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通過對我國華北石質山區和黃土高原干旱侵蝕地區土壤質量的現狀和演替規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結合對主要造林樹種耐旱性等生理生態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類似地區的造林技術,如徑流林業技術、固體水技術。以上研究,為有效地解決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恢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

(二)植物營養學科

植物營養主要側重于樹木營養與施肥、花卉及草坪營養與施肥,無土栽培和花木基質等方面。對樹木營養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楊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體毛白楊紙漿林生產建設中,系統研究了我國毛白楊在生長季節的營養規律,并進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試驗,其研究結果對指導毛白楊速生豐產林的生產有重要意義。運用矢量競爭理論(Vectorcompetitionanalysis),研究了油松、側柏混交林種間的營養競爭或互惠關系,為混交林的營造以及人工純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我們也承擔了首都古樹復壯的工作。草坪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在養分循環方面不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可以無限自然循環,在其生產和修剪過程中或多或少有養分的損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產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人為控制下的正確施肥,是維持草坪持久性、保持其良好景觀,從而實現草坪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穩態營養理論,采取指數施肥的方法對草坪進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國際植物營養大會上進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養成果

在學科建設上,注重將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工作緊密結合,1984年開始招收土壤學碩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林院校的林學、資源與環境(原來的土壤農化)和生物學、地理學等專業,20多年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9人,為首都和全國的林業、土肥、環保等相關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專業和管理人才。

篇(2)

1.培養內容單一化。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農業資源管理與利用、農業環境保護、土壤改良、生態農業建設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的高素質農業科學技術人才,但現有的培養內容及課程設置主要還是注重對植物營養和土壤學方面的知識培養,其相關課程占專業核心課總學分的100%,對于資源管理、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相關課程的知識涉及較少,資源管理利用相關課程只開設了土壤調查與制圖一門,占專業選修課總學分的7%,環境類相關課程占專業選修課總學分的32%。學生缺少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相關理論和技術,特別是對專業相關的農業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管理等課程的開設更是較少,然而管理的思想又是本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

2.缺少專業認識相關介紹。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相關課程設置主要是由任課老師和相關教授在教學大綱的要求下進行設置,學生對于課程及專業認識較為淺薄,不了解課程設置的目的及各門課程的相關性,只是機械化被動地接收老師所介紹的內容,對在同一學年特別是低年級開設的課程之間的相關性和必要性缺乏認識,致使學到的知識支離破碎,互相之間沒有很好地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實踐動手能力弱。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不僅應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本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偏重基本理論知識的教授,而缺乏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培養方案中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也有27.5學分,但由于受到實踐場所、實踐經費和師資力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卻不盡人意,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只知道“為什么”,而不知道該“怎么做”,甚至連最基本的知識也因缺少實踐而不鞏固。

4.忽視學生個性培養。核心課程的開設,是培養學生基本專業技能的保證,而選修課的開設,是學生個性和情趣培養的重要手段。目前的選修課實際是必修選修課,學生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地接受所開設的選修課程。一方面,所開設的課程有限,學生必須全部選修,失去“選修”含義;另一方面,學生沒有自主選擇權,不能依據自身實際需求合理選擇課程。另外,高考錄取學生,只是通過單一的分數進行錄取,進入大學后對于學生個人在智力和興趣方面的差別沒有足夠的重視。有的學生對應用工作感興趣,愿意服務社會,有的學生更喜歡進行學術研究。喜歡學術研究,有進一步深造打算的學生會更努力地學習,而喜歡社會工作的學生卻沒有實踐能力評定機制,成績也不理想。在現有的培養機制下,缺乏適應“學術型”學生和“實踐應用型”學生差異性的培養。學校是給學生提供鍛煉機會的場所,應該實行個性化培養方案,探究推行“學術型”和“實踐應用型”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教學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改革,對教育資源的重新利用和分配,開發和引導學生,使其能獨立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完善自己,發展自我。教育部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原土壤與農業化學(部分)、農業環境保護(部分)、漁業資源與漁政管理(部分)以及農業氣象合并為農業資源與環境(090403),隸屬于環境生態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是一個交叉性、多學科結合的學科,涉及到土壤、水分、氣候、土地資源和農業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各個方面。對于我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改革應該在教育部頒布的基本框架下,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的原則,科學、合理地進行改革。首先我們不應該只是僅僅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還應通過課程的教育讓學生獲得基本社會適應能力和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其次,農業資源與環境是一門實用型和技術型相結合的具有綜合性和基本性的專業學科,作為農林類高校,我們不僅要為農林發展提供專業型人才,還要培養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具有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環境評價為例的教學改革措施

本文針對前面提出的問題,以環境評價課程為案例,該課程教學改革,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了本課程所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課堂講授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強調實踐環節,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興趣,培養了其綜合運用理論知識進行污染源調查評價、環境質量評價的能力,掌握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基本編寫技能,及環境背景調查,污染源調查的內容、方法和步驟。并對本校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63位學生進行了改革效果問卷調查(問卷發放63份,有效問卷60份),表1顯示,16.7%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要,4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專業學習重要,只有15%和0.3%的學生認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在對環境評價課程教學質量的調查中,其不滿意率僅為1.7%,超過90.0%的學生對環境評價課程的教學質量感到非常滿意或滿意或比較滿意。因此,環境評價課程改革效果的探析,可以為探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借鑒。1.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教學。學生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收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要養成基本的學科素養,提高認識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明確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老師不再作為課堂的主角,滿堂灌輸知識,而是積極配合學生去探索知識,起到引導學生的作用。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了客觀認識,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能力。在環境評價課程改革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課堂互動性的總體滿意度較高,18.3%的學生對課程互動性非常滿意,43.3%的學生感到滿意,而有6.7%和3.4%的學生對其互動性不太滿意和不滿意。與此同時,在對學生關于課堂內容理解的調查,只有8.3%的學生能夠完全的理解,大部分理解的比例為38.3%,基本能理解的43.3%,少部分理解和不理解的占到10.1%。為了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提高與學生的互動,教師還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特別是那些對課堂互動性不滿意以及對課堂知識沒有全部或大部分理解的學生之間的交流,積極幫助他們融入教學課堂中,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2.豐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對于課堂知識的傳授,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基本了解,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該課程,應該學什么,以及如何學。在被訪的學生中,13.3%的同學能經常地從課堂教學中受到啟發,75.0%的學生能在偶爾或個別時候在課堂上受到啟發,11.7%的學生基本沒有從教學過程中受到啟發。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將相關課程融合在一起教學,另一方面借鑒先進的經驗,特別是中西方在該學科有價值的理論,讓學生能夠在多元文化中清晰辨別,思考問題,為今后繼續研究或社會實踐提供多元思想保證和機會。同時,練習作業作為課堂教學延伸的一部分,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課堂內容,提高理論知識實踐運用能力,針對環境評價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學生們普遍認為做習題練習已經不能滿足其需求,如圖1所示,只有5%的學生認為通過做習題是較合理的;實物模擬(25.0%)、案例分析(33.3%)以及調研(24.2%)等綜合實踐能力強的練習類型更是受到學生的偏愛。因此,要針對不同學科的背景和特點,綜合考慮分析適宜的作業類型,選擇更能鍛煉學生能力的作業。理論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是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重與社會需求的內、外在聯系,以學生為基本點,以自我需求為原則,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提供多平臺的實習機會,培養學生掌握利用現有相關資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受訪學生的了解,95.0%的學生對《環境評價》的課程實習(區域環境主要污染物調查)持肯定態度,其中,10%的同學非常滿意,58.3%的同學滿意,26.7%同學感覺還可以,僅有5.0%的學生對實習效果不滿意。如圖3,然而在對學生關于環境評價課程哪方面還需要改進的調查中,有52.0%的學生認為,其實習的條件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因此,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很大一方面需要加強實習實踐平臺的建立,為學生提供能充分發揮其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機會。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培養相結合,不斷加強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和實踐動手能力,加強創新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集中精神進行科學研究和樸質肯干的勤奮刻苦的精神。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學生,實驗操作與資源調查規劃是其基本的專業技能,進行課程的改革要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改進。學習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為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的課堂講解首先是引導學生建立基本的邏輯結構,其次在后續的教學中應該對這個邏輯結構進行不斷地知識和概念的補充,從易到難,漸進地教學,并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對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調查中,課程的教學方式的改進也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圖3示),43.0%的學生認為其教學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進一步調查發現學生更喜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除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教師教授占20.0%,學生還希望通過學生討論(22.0%)、網絡教學(15.0%)、學生專題報告(16.0%)、案例教學(25.0%)、其他的方式(2.0%)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從多角度獲取知識。多種方式結合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從不同渠道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探究多種方式聯合教學,可以考慮到不同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讓學生依據自己學習習慣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入教學改革,滿足不同學生對知識接受方式和程度差異。

4.考核機制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大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對于所學的知識不應以是否記得為考核標準,傳統的考核方式中,對課堂上學習過程的考核不太重視,期末考試考核占有較大比例,這樣的考核會讓學生只注重期末臨時的復習,突擊復習,死記硬背,失去學習的意義。如圖4,學生對于環境評價課程的考核方式各持不同意見:閉卷考試(14.3%),開卷考試(23.3%),提交論文(10.0%),案例分析(11.0%),平時成績結合考勤(17.0%),綜合考核(21.4%)等都是學生普遍接受的考核方式。因此,在立足于學生基礎上,實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期末考試可作為其課程考核成績的一部分計入。將考核形式由書面考核轉變為書面文字表達與知識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為標準,在課程結束后,通過考察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總結所學知識,達到綜合考察學生的目的。

三、結言

篇(3)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

1發展利用現狀

近年來,寒亭區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從發展的眼光和角度,“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推進了農作物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的資源化利用,開展了測土培肥施肥、果園養殖、節水節能、間作套種等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資源和農業投入品的利用率。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對現有資源再利用

對現有資源的再利用當前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模式。一是,積極發掘好的模式,如推廣應用設施農業、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等生產結構,通過季節、岔口、廢棄資源利用等形式提高農業效益。二是,應用推廣樹林下種養殖經濟,通過“果+草+牛羊雞”,發展果樹下養殖,充分利用了光、空間等自然資源;草養殖牛羊雞,牛羊雞糞增肥果樹,節約了空間,收到了較高的經濟效益。三是,推廣農作物廢棄物的再利用。如秸稈飼用、發展沼氣、培肥土壤等,提高了廢棄物的利用水平。

1.2變廢為寶再利用

變廢為寶就是將農殘垃圾進一步處理,轉化為可以再利用的循環模式。如農作物秸稈可以作為動物飼料,動物糞便又可以做為農作物的肥料,這樣農牧并舉、種養結合,在實踐中實現了農牧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1.3產業鏈延伸再利用

一直以來,由于農業的產出地,導致很多農民棄農從工,地方政府重視工業忽視農業,這就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將農工緊密結合,將農產品生產鏈條延長,提高農業產值和附加值,發展農村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讓農民重拾農業。

1.4一二三產循環綜合利用

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畜禽糞便一直是關注點。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多農作物秸稈不再焚燒處理,畜禽糞便也不再隨地擺放。通過高溫殺菌、發酵處理,各類畜禽糞便最終變成適合作物生長需要的肥料;通過粉碎,添加各種營養成分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家畜家禽喜歡的飼料。全區大部分農村都建立了沼氣處理設施,發展了種植—養殖—沼氣—種植等循環農業產業鏈。

2發展對策

2.1加強組織領導,增強生態環保循環意識

農民露天焚燒廢棄物引起火災的事故時有發生。然而依靠農民自身力量處理廢棄物十分困難,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并進行有組織的領導。很長時間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粗放型”的發展為基礎的,在此背景下,大家的環保意識較弱,大部分資源被浪費。當前要發展可持續農業就要將農業循環經濟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并貫徹于經濟發展的整個鏈條。

2.2增加生產的科技成分,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因此,應加大對科技的投入以支撐農業循環技術的研發。通過新技術的實施,如節水、節能、節肥等技術的應用,提高資源和肥料的利用率,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優質的效益。如美國加大科技投入,大力發展精準農業,對化肥、農藥、水、種子等等的投入量都精打細算,以求最大的資源利用率,獲得最高產量和最大利潤。這樣同時也減少了過多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目前為止美國,有60%~70%的大農場采用精準農業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2.3建立完善機制,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發展循環農業,必須要改變當前粗放的經營方式,優化生產空間結構,認識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價值,以產業化制度推進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拓寬開發利用的途徑。農業生產上對農膜的使用要建立回收機制,并做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示范推廣工作。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對下腳料應轉變發展方式,注重開發利用,提高現代化的應用水平。

2.4探索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發展要遵循循環化、無害化的要求,立體化的種養殖模式如農作物的間作套種,稻草養魚等技術,是當前比較流行的。在我國北方,多是“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南方則多是“豬-沼-果”的能源生態模式。有些技術比較成熟的地區,以沼氣為紐帶,實施生態種植與生態養殖相結合,發展“一池三改”,嚴格控制畜禽養殖污染物產生總量。據了解,一座沼氣池發電可每年節省用電開支1000多元;沼液、沼渣可做肥料,沼液可以用來養殖家畜家禽。既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等問題,又實現了生產無害化、生活富裕化、環境優美化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這些循環經濟模式,調整了產業結構,加快了清潔生產的發展。因此,各地要立足當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切記生搬硬套,結合本地的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推廣使用農業循環技術;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發展沼氣或是推廣農產品加工要因地因時而宜,注意定期集中組織農民進行示范基地的學習,促進循環經濟模式的推廣。

2.5注重生態環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中,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如在建設初期就重視對垃圾分離、畜禽糞便處理等,提高鄉村的衛生水平。同時,積極發展生產、旅游、環保三面合一的大農業體系,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集生態農業和發展經濟為一體,拓展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空間。如臨夏市利用了溫室蔬菜、設施果園等發展了“山莊”、“采摘園”等特色經濟,通過休閑、觀光等服務拉動經濟的發展。湖北省仙桃市以油菜為品牌,開展“油菜旅游節”活動,濰縣以蘿卜為品牌,舉辦“蘿卜文化節”活動。上述模式大體一致,以綠色農業為基礎,建設了村級生態園區,這些生態園區是生態型、科技型的,在生態園區可以自由采摘、觀光旅游,以此來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3小結

通過新技術和新裝備將廢棄物變廢為寶,將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各個流程都細節化、資源化,放置到循環經濟的大環境中去,在大環境下實現農業資源的有效、科學、合理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

作者:魏勝偉 單位:濰坊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東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研究——以鶴壁市為例[J].管理觀察,2007.

[2]畢桃付.鶴壁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河南農業,2005.

[3]何國俊.浚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篇(4)

一、科技創新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農業現代化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明確指出,由于農業生產要素供給和技術條件保持不變,導致傳統農業發展一直處于“低水平重復均衡”狀態,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發展能力停滯不前。為此,要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投入新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同時,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過程是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快速提升的過程。按照生產理論的觀點,農業產出水平與投入要素的數量、質量以及配置比例密切相關,只有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生產要素更新換代、農業資源組合優化和農業內涵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目標。總之,從理論上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過程關鍵在于科技創新。

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建立在科學技術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的基礎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的過程,是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美國的資源條件是土地豐富而勞動力供給短缺,所以美國的農業現代化從機械化技術開始,走的是以節約勞動為特征的機械化技術農業現代化道路,20世紀40年代,美國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日本的資源條件是土地稀缺而勞動力豐富,由此誘導農民更多地選擇多用勞動型技術和節省土地型的技術。所以,日本農業現代化是從生物技術開始,走的是以節約土地為主的生物技術農業現代化道路。日本政府對品種技術、操作技術、栽培技術、土壤培肥技術特別重視,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當前,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一般都在70%以上,隨著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興起和發展,信息、生物、設施、加工、節水、生態等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全面滲透、廣泛應用、快速產業化,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各國針對本國國情,重點研究適用的農業現代化技術和設施,如美國主要是高度機械化及良種化,荷蘭是工廠化設施,以色列是溫室和滴灌技術,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雜交育種技術,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學、機械技術等,最終實現了農業生產過程的現代化。

我國農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農業科技進步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突破與應用,都帶來了農業生產力的飛躍。農作物品種高稈變矮稈,化肥、農藥、農膜的普遍應用,耕作制度變革,良種培育與雜交優勢利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超級稻的大面積推廣,節水技術、集約化養殖技術和現代造林技術等創新應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人民群眾的糧食消費已由滿足溫飽升級為追求營養和品質,有效推動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二、加快推進江蘇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于科技創新

近年來,在農業科技支撐引領下,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2014年全省糧食總產698億斤,比上年增產13.5億斤,實現“十一連增”,全省高效設施農業面積超過1136.5萬畝,占耕地面積16.5%;高效設施漁業面積272.8萬畝,比重達到23.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0%,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農業科技功不可沒。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江蘇農業現代化建設要邁上新臺階還面臨著一些新矛盾、新問題,亟待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江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農村勞動力持續大量轉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如果說之前“誰來養活中國”的悲觀論調已經被事實否定,而如今“誰來種地”已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江蘇社會經濟發達,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水平高,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隨著這種轉移速度和規模的持續,江蘇現代農業發展面臨著農業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雙重下降的影響,農業兼業化、副業化、農民老齡化、婦幼化問題日漸顯現。江蘇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誰來種地,如何種地”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推動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才能實現農業生產方式根本轉變。

資源約束和生態負荷日益加重,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體系。長期以來,以“米袋子”、“菜籃子”為綱的增產中心論,通過高水平投入、高強度利用實現高產出,造成了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環境的污染破壞。據調研,目前江蘇單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和3倍,每年使用的65萬噸農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農業投入品使用量超出合理水平,造成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江蘇每年產生4000萬噸農作物秸稈,約有1/3被丟棄和焚燒,每年產生5000萬噸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約有30%~40%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因此,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等資源節約和循環高效利用技術,加快構建農田養分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關注程度提升,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全省居民身體健康,事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近年來,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社會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注度不斷提高,容忍度不斷降低,對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產品的信任危機日益加重。針對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開發安全種植、健康養殖等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質、植物源綠色農業投入品,建立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追溯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技術水平,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自然市場風險頻發,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產業安全發展。農業生產既是自然再生產也是經濟再生產的過程,既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的風險,也容易遭受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農業生產效益的大幅波動。如受天氣連綿陰雨的影響,江蘇2014年部分地區爆發了小麥赤霉病,不少農戶因此遭受了嚴重的減產損失。又如最近發生的“倒牛奶”事件表明,潛在的市場風險對農產品生產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快科技創新,將信息技術引入農業產業鏈,開發利用現代物聯網信息技術,構建基于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農產品預警大數據平臺,開展農業產業發展的風險預警與防范,有效降低災害和市場風險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滿足適合規模化經營的品種和技術。當前,江蘇農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不斷涌現。與以往小規模分散農戶相比,在現代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技術需求內容、方式均存在較大的不同,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研究形成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特征的品種、技術和科技服務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加快推進江蘇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建議

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暨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部署會,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江蘇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任務,強調要以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培育新型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積極應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農業成本、國際農產品價格的制約,用創新思維、改革辦法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農業科技必須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技術水平等重點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貢獻。

加快開展“三鏈聯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統籌。按照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等文件精神,繼續深化江蘇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在梳理全省農業科技和產業資源基礎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實現“三鏈聯動”的頂層設計和資源統籌,聚焦農業現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資源、形成合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全方位推進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到現代化建設整個進程和各個方面,形成農業科技和產業聯動發展新格局。

加快創新農業科技進步機制和模式。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需要市場和政府兩手發力、兩手使勁。農業科技大多是公共產品,在厘清農業科技創新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與邊界的基礎上,既要發揮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政府要從選拔式、分配式、間斷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領式、連續式轉變,完善強化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體系。目前,農業技術遇到的“天花板”越來越多,引進門檻越來越高,必須更加注重原始創新能力,更好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教單位在農業科技資源方面的優勢,強化需求導向和應用導向,大力開展基礎前沿科技創新和公益性領域技術創新。同時,鼓勵農業企業開展創新,與科教單位緊密合作,共同開展基礎性前沿科技創新和公益性領域科技創新,構建企業主導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

加快啟動一批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工程和重大專項。從江蘇人多地少、市場消費水平較高、資源約束趨緊和環境壓力大的現實出發,圍繞穩定糧食生產、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滿足市場需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加強科技創新的前瞻部署和重點布局,盡快在種源農業、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信息農業等領域科技集成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方面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更大力度提高農業物質裝備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減下來,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農業生態環境“欠賬”補起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加快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實質結合。發揮政府引導和支持協調作用,以江蘇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平臺,凝聚農科教、產學研各單位、各部門,在種質源頭創新、重大品種創制、關鍵裝備研制、加工儲運配套技術和產品供應、終端農產品產出等價值鏈環節強化協同,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和創新資源優化組合,做強創新鏈,做長產業鏈,做大農業科技產業增量,形成江蘇特點的農業產業科技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移轉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應用基地網絡建設,以現有科研示范基地和國家、省示范園區為依托,積極吸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盟參與,構建專業化和綜合性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應用示范基地網絡體系,使廣大農業生產者和農民對新技術“看得見”、“學得會”、“用得上”,徹底消除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互動對接、無縫銜接、融合一體。

篇(5)

關鍵詞科學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學科發展

地方高校是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與國家重點高等院校一樣,承擔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為地方經濟服務這三大任務。學科是高等院校進行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亦是衡量高校總體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作為國家科教隊伍的一員,地方高校更側重于地方特色。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它帶有明確的目標和特色。進行科學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資源,產出優秀的科研成果,推動著理論和技術創新,推動高等院校特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完成國家賦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務創造更好的條件。因此,正確認識科研對學科建設的關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學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學科建設中的重要性

學科建設是根據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依據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有意識地對學科發展進行規范。學科是高等院校進行高級人才培養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要基礎,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學如果擁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學科,就會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產生影響,就會在社會上立足。加強學科建設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務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突出特色。鑒于歷史、區位、人才、經費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著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學科建設上更應注意將自己的特點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結合,突出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揚長避短,來加強自己獨具特色的學科建設,并以此帶動整個學校的學科建設,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長江大學在學科建設上本著“支持重點、發揮優勢、辦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則,確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漢平原澇漬地開發”、“楚文化”研究為三大特色學科。也正是有了這三大學科的建設,不僅使學校在“油藏描述”、江漢平原澇漬地綜合開發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荊州古城墻野生植物保護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還帶動了學校其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僅在2004年里,長江大學就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和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居湖北省屬高校獲獎成果數之前列。

2科學研究在特色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2.1為傳統學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動力

傳統學科是原有學科經過長期建設,多年發展的產物。它有著自己獨特的優點,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學科的局限性日漸突出,各種各樣的矛盾會日漸尖銳。要扭轉這一現象,必須加強科學研究,充實新的內容,不斷發展,才能適應日益加快的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形勢。“農業水利土資源利用”是設在長江大學農學院的一個省級重點學科,也是一個傳統學科。在學科建設中,該學科人員緊緊抓住“江漢平原四湖澇漬地改造與綜合開發”的科研課題,對以四湖澇漬地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澇漬地特征為代表的南方易澇易漬的中低產田治理與開發利用的理論與技術體系,研究出“對同類型的區域農業可持續開發具有重要價值”的成果。在該項科研活動的過程中,項目承擔者既充分地應用了“農業水土資源利用”學科的理論及相關知識,又通過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和技術,使400多萬hm2次的易澇易漬的中低產田受益,產生了6億多元的經濟效益,也充實了該學科的內涵,為其他學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2.2促進相關學科共同發展

科學研究是學科重要的生存空間。特色學科建設需要相關學科及科學研究的參與、滲透和支持,其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和眾多相關學科的參與能起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知識碰撞,產生新的知識火花,產出新的科技生長點,獲得新的生長空間,從而更好地促進其學科建設。在“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的學科建設過程中,學科的建設者積極爭取并參與各種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獲得了一些建設條件。該學科共主持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等資助項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項目、湖北省重點攻關項目10個,湖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12個,研究經費達到350萬元,加上日方的總援助金額6.5億日元,該學科5年間擁有的科研經費總額達到788萬元。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將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農業生態學等學科的知識溶入,相關學科也有人員參與,均有了較好的收獲: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多項;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農業生態學等學科也在這一系列的研究中獲取了大量資料,產生了澇漬特定背景條件下的新理論及新技術。這樣既支持了“農業水土資源利用”學科,也豐富了自己。這樣的合作不僅促進了“農業水土資源利用”的學科建設,也促進了相關學科建設與發展。通過科學研究的磨練和相關學科力量的參與,使該學科及相關學科組成的學科群的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并為我校走向全國、占領全國濕地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利用的制高點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2.3科學研究促進特色學科發展,更好服務于地方經濟

知識經濟和科教興國使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過加強科學研究,促進特色學科建設,產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將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可以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學科建設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獲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長江大學的學科建設過程中,這種事例不時可見。如農學院的作物遺傳育種學科在建設過程中,始終注重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在生產實踐中尋找課題,進行科研,又將研究成果迅速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學科培育的大麥品種“鄂啤2號”分別于1989年和1992年通過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種鑒定;啤飼兼用大麥“鄂啤5號”也于1993年通過湖北省品種鑒定;我國第一個利用輻射育種成為種植面積上百萬畝的高產、優質、多抗棉花品種“鄂棉15”于1990年通過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產、抗病、抗蟲新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選出了早熟、高產、抗病三系雜交稻“汕優8號”,早熟、優質秈稻品種“青草早”,野敗型雄性不育系“溫線早A”和秈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農5s”;同時還先后選育出油菜“鄂油長莢”、“鄂農82矮蠶豆”、大豆“鄂豆6號”以及紅麻、苧麻新品系和雜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計18個品種(系),累計推廣面積200多萬hm2,增加經濟效益15億元。

3加強科學研究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3.1目標定位

科學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標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現狀,在運用科學研究策略促進特色學科建設的策略中也有一個目標定位問題。大目標雖然有可能產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標定得太高,難以達到,則反而會產生一些負效應,從而影響這一策略的繼續實施。從現實與超前兩方面綜合考慮,應考慮所有現實條件(含現實可利用的條件)為上限,這樣較為穩妥。

3.2科研環境

科研環境包括進行科學研究所需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前者包括進行科研所需的設備,資金、物質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順利進行所需要的規章制度及相應待遇等。要實施科研強學科、強專業、強學校的戰略,必須要從大局著眼,從戰略的高度來組織、實施這一個系統工程。實施單位亦要在上級領導的支持下,充分考慮科研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在硬環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進行設備的整合,或集中財力解決一定關鍵設備,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關單位的設備,在軟環境方面,要制定相應鼓勵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員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

3.3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組織眾多科研人員進行攻關的一個重要條件。團隊精神強,眾多科研人員能夠集合在某一個旗幟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較大,反之則不然,要從各個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員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單干戶、“夫妻店”是很難再成氣候的。與國家重點院校相比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條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團隊精神則有更加重要。

參考文獻

1陳玉春,張大春.加強科學研究,推進學科建設與發展[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3(3)

篇(6)

關鍵詞:適宜性;地理空間;GIS;空間分析

中圖分類號:B025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land is the important basic of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have indicated that it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people's balance with the place, distribution of land, the adjusting of agriculture's structure, the exploitation, repairing and protecting, can provide service for the mode of th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e's resource.

Key words: suitability; Geographic space; GIS; spatial analysis

1 引言

土地評價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過土地質量對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進行綜合鑒定,確定土地等級,揭示土地質量等級的空間分異的過程[1]。傳統的土地評價是評價者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數據,利用自己的經驗,依據一定的原則進行定性評價。傳統土地評價結果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相關的計算、統計分析等工作亦費時費力。GIS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采用空間建模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信息,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系統。土地評價是一個空間分析與分類過程,GIS 技術完全可以應用到土地評價中[2,3]。

2 研究區概況

大明宮地區,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區的中北部,環城北路以北、鳳城五路以南、星火路以西、東二環以西的區域,與西安市老城區隔隴海鐵路相望,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位于其中。本次研究范圍總面積18.95平方公里(不含遺址公園)。

3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3.1 評價因素的選擇

關于評價因素的選擇本文采用特爾菲法(Deliph)。該方法是綜合特邀專家根據已有的調查資料和實際經驗,在經過科學分析和連貫思索的基礎上,確定所選因素、因子的一種方法。根據評價指標選取原則,在主導性的前提下,考慮到收集資料的難度,尤其是難于收集到大量的相關的圖件數據,本文選取了交通干路因子、地鐵站因子、火車站因子、公園因子、教育設施因子、醫療設施因子、重點項目因子和鐵路線因子8個因素作為評價因素。

3.2 評價標準的確定

本次大明宮地區土地價值評價,基于以下幾個前提:①在現代建筑技術條件下,土地的選擇,區位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近中心城鎮或者交通樞紐、交通干線的土地容易成為建設用地;②在區位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土地自然特征是對土地利用的適宜性產生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因素;③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與區域經濟環境和土地市場發育程度相關,土地取得成本和土地價格也是決定建設用地的適宜性的影響因素。一般說來,土地質量好,土地經濟產出水平高,土地取得成本高,土地價格也高;土地取得成本高的地方,也往往是經濟發達、土地市場發育的地方,也是建設用地需求旺盛的地方。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土地取得費用低才能夠影響建設用地的選擇。對評價指標進行一致化和無量綱化,得到土地評價指標作用分值分級體系表。

3.3 評價單元的確定

實際工作中分等單元的劃分方法典型的有格網法、地塊法、疊加分析法。在柵格化數據疊加中,常按照固定柵格單元作為評價單元,這樣評價的運算速度快。本文利用 GIS 作為工具,采用網格法,將規劃區按照 200 米×200 米的大小來劃分評價單元,符合評價需要。

3.4 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把研究的復雜問題看作一個大系統,通過對系統的多個因素的分析,劃分出各因素間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再請專家對每一層次的各因素進行客觀的判斷后,相應地給出相對重要性的定量表示,進而建立數學模型,計算出每一層次全部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權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據排序結果進行規劃決策和選擇解決問題的措施[4]。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評價指標的比較判斷矩陣,得到權重集,經檢驗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表1土地價值評價指標權重表

3.5 評價模型與方法

采用多因素綜合加權分值評價方法求得。每一個土地價值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是反映其土地適宜性和限制性的重要指標。土地適宜性評價單元的綜合分值越大,說明其越適宜做建設用地,限制性越少;反之,則相反。,式中,W為綜合評價值,為評價指標權重,為評價指標量化值。

4 評價結果

4.1 單因子評價

在 GIS 的支持下,通過將各評價圖層疊加(overlay)后,形成規劃區土地價值評價圖。

4.2 綜合評價

本次規劃區的土地適宜與否和周圍的環境因素都有密切的關系,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需要提取出對城市建設造成影響的相關因子,分別對其進行詳細的研究,從中挑出適宜建設的地塊進行最佳的用地布局。

5 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進行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通過評價范圍的確定、評價因子的選擇、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評價因子標準化、評價因子數據庫的建立,利用綜合因素評價與GIS 結合的方法實現了城市土地價值評價。這種方法較傳統的技術手段工作效率高,而且易于將評價結果進行可視化表達,易于進行定量計算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楊國清.土地評價的哲學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 : 92 -95.

[2] Pan J J,Zhang T L,Zhao Q G. Dynamics of soil erosion in Xingguo county,China,determin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J]. Pedosphere,2005,15( 3) : 356 - 362.

篇(7)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可持續性發展;城鎮;永續發展

1. 常德市城鎮化的發展態勢

城鎮化增速推進,格局有所優化,伴隨國際城市化潮流,跟隨全國城鎮化行進足跡,常德市城鎮化發展也取得了可喜成就。預計2015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8%左右,城鎮總人口約為310萬,中心城區100萬,6個縣域中心城市和津市市100萬以上,一批重點小城鎮100萬以上。年均城鎮化率提高2%左右,年均轉移農村人口不低于12萬,其中中心城市年均吸納人口5萬以上,縣域中心城市吸納人口5萬以上,重點小城鎮吸納人口1~2萬。 “九五”時期,中國的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1.44個百分點,“十五”時期,城鎮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到“十一五”的時期,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平均每年提高1.32個百分點,但是我市城鎮化水平仍然處于加速發展階段,且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縱觀同類別城市株洲、湘潭、衡陽和岳陽,在這一階段,都達到或超過了0.8~1個百分點的增速。在東部沿海有的城鎮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3%。(常德城鎮化發展見圖1)。

2. 新型城鎮化結合永續發展

2.1新型城鎮化結合永續發展理論設想

推進城鎮化和建設新農村,是在現代化建設中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然而,在原有體制框架下,忽視了城鄉有機聯系,孤立地進行城市和鄉村建設,傳統的發展模式導致了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因此,我們只有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并且結合可持續性發展策略,才能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才能促進城鄉互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農互惠,進而實現城鄉統籌的一體化發展 ;我們只有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力度,才能增強農村發展的活力,才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進而走出一條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2.2新型城鎮化結合永續發展的道路

初步思考可以有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 “ 四化”協調;城鎮人與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在空間布局上實現大中小城市與各具特色城鎮的協調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和幸福中國的城鎮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永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而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最重要的區別,我認為還是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也就是實現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統籌、一體發展應作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們要通過堅持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2.3適應當代的城鎮化

當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在不斷變化,每一個地區的發展都是有自己風格和規律的,人文社會環境更有其演變規律,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就是應該在認識到這些規律的基礎上對于每個地區規劃有著不同的變化。堅決要防止3到5年內建設后反復修改,而且不能不結合人文歷史去發展容易導致到最后發展失去原有的目的和原有的自然規律。中國城鎮發展的幾個核心要素:理念、資源、制度。造成上面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里? 城市發展的制度、理念和資源這三個核心要素來考慮。城市發展的首要因素是理念。因為城市化的核心應該 是人的全面的現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識結構等等的現代化還有就是城市化涉及到的資源。目前關心的是資源配置的科學化問題,這里面包括城市空間資源利用的科學化,城市規劃的變革,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管理的創新等等。

3. 新型城鎮化必須結合實情

3.1工業的新型城鎮化改變

工業轉型需要提升園區承載力,對于具有工業園區、工業集聚效應較好的地區,要進一步推動園區提速、提質、提量、提效,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不斷優化城鎮產業結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產業轉移承接力,對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明顯,具備承接工業產業轉移條件的地區,要加快鎮區擴容提質,加強招商引資,積極與沿海地區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對接 ,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提升承接產業轉移能力。強化招商引資,提升產業支撐力度。推行節能減排。在選擇項目上,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更加注重技術含量、自主創新;在項目選址上,堅持項目向園區集中,江北地區原則上不落戶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要大力整治工業污染,倡導資源綜合利用,鼓勵企業淘汰舊工藝,采用新工藝,上馬治污項目,擴大節能減排的成果。推進產業集聚。要分利用公共投資的導向作用和基礎設施的牽引作用,在城鎮規劃范圍內集中力量發展一批產業集聚、集約經營、規模經濟顯著的工業園區和特色小區,主要是要結合城鎮體系布局,加快常德工業走廊、澧水工業帶建設,全力打造德山開發區、創元工業園、灌溪工業園等“百億園區”。推動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以工業增長帶動城市擴容提質、帶動城鄉統籌發展。

3.2農業的新型城鎮的改變

對于特色農業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應主動調整產業結構,變特色資源為主導產業,利用城市農產品加工業在鄉村直接建立農業生產基地的機會,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約化種植、養殖業,形成農產品加工業集群,以此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速城鎮化進程。新型農業促動。對于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可以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精品農業、莊園農業等新型農業,以此帶動城鎮化建設。是調整農業結構,促產業體系化。積極發展“ 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多鄉一業”的規模化特色經濟,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產業一體化組織,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地制宜擴大畜牧養殖、林木、果蔬栽培等經濟效益較高的產業。

4. 新型城鎮化道路結合永續發展的道路的需要

4.1四化協調。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協調互動,通過服務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推動產城融合,實現城鎮帶動的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村文明延續的城鎮化。這里面有四層內容。一是“四化”協調互動,缺一不可。二是需要產業積聚促進產城融合,尤其是需要通過服務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來推動。三是城鎮帶動的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需要城鎮帶動。四是農村文明延續。在城鎮化的道路上,常德地區發展方向模式可能會有一定的缺陷,城鎮化發展不是要消滅農村、農業、農民,而是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農村文明的傳承。

4.2生態平衡發展。

以建設“旅游大市”為目標,圍繞城市休閑度假游、世外桃源觀光體驗游和環城市鄉村游三大旅游產品集群,加快推進我市重點旅游項目建設,提升常德旅游產品核心競爭力,把常德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區域游客集散中心、休閑服務中心和會議會展中心。主打桃花源旅游品牌,突出桃花源景區和柳葉湖景區兩大重點,爭創國家5A級旅游區 。按照城市建設、文化名城建設、新農村建設和旅游產品建設四位一體的發展方針,全力打造“雙十工程”。在總體布局中打造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沿常張高速、常荊高速等6條高速公路的陸路發展軸線;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發展主軸線;構建五大類型主題旅游功能區: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區、南部世外桃源風景旅游區、北部中華文明史脈尋蹤旅游區、東部河湖水鄉濕地生態旅游區、西部山水景觀生態旅游區。

4.3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內涵。

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的城市格局,以3+5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常德市、常德所轄的縣級市與村鎮協調發展,提高城市承載能力,注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承與現代人文關懷相容,展現地區文化、文明自信的城鎮化。這里面有四層內容。一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突出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二是在空間布局上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突出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注重發展的因地制宜。三是提高城市承載能力,突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城鎮化建設相適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和綜合能力建設。四是注重悠久文化傳承與現代人文關懷相容,強調的是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親密結合,既不“邯鄲學步”,又不“閉門造車”。展現武陵文化、文明自信,突出的是城鎮化建設要體現出武陵風采和力量。

4.4發展需要人性化。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包容性城鎮,體現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致力于和諧社會和幸福的城鎮化。在其中有四層內容。一是城鎮化的本質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為了城鎮化而城鎮化。二是建設包容性城鎮,強調城鎮不同主體發展權利的同質均等性。三是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突出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四是致力于和諧社會和幸福發展,突出城鎮化的長遠愿景和奮斗方向。從我國中長期發展看,在一個農業大國的基礎上推進城鎮化,向現代化邁進,這是我們的最大國情。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關系到三農問題解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城鎮化能夠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王牌”力量,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新型城鎮化有助于統籌城鄉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強,程國棟,徐中民;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方法及應用研究[J];冰川凍土;2002年04期.

[2]張澤洪;基于生態足跡時間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續發展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年0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avjust麻豆| 新国产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欧洲美女与动性zozozo|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大胸校花莹莹被老头糟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成 人色 网 站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出轨|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中国鲜肉gay高中xx禁18网站 | 人善交vide欧美| 激情第一区仑乱| 女人让男人桶30分钟| 中文天堂在线最新版在线www|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软件|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 国产男同志gay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中文字日产幕乱五区|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 久久婷婷日日澡天天添| 河北炮打泻火老熟女| 大白肥妇bbvbbw高潮| 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 日韩在线中文高清在线资源| 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成人网 | 日本一卡2卡3卡四卡精品网站|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漂亮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最近中文字幕完整在线看一| 欧美日韩精品|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