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藝術概論論文

大學生藝術概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1-31 01:1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藝術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藝術概論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文化人類學,中國文化概論,教學

 

上世紀末,教育部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列為高等院校文化素質教育計劃。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大部分高校以必修或選修的方式為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開設了這門課程。作為一門跨專業的基礎課程,“中國文化概論”正在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現途徑。學界就“中國文化概論”課的性質、體系、內容、教學手段和模式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探索,推動了課程建設。然而,針對現代性危機下的大學生價值困惑,如何在一定學術和教育理念的支撐下,甄選課程內容,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切實達成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彰顯“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本質特征與價值,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相對薄弱。本文擬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探討其理論方法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中的應用。

一、人類學理論方法及其課程觀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人性及文化的學科,在西方國家對殖民地管理的應用研究中發展起來,衍生出眾多的理論流派。人類學秉承的獨特理念和方法為文化和社會結構研究樹立了新的范式,并為諸多相關學科提供了新的理論方法借鑒。文化相對論、文化整體論、主客位描寫、田野調查、民族志方法和跨文化比較法等是人類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核心。

(一)文化相對論

文化相對論又稱文化相對性人文歷史論文,主張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獨有和充分的價值,對不同文化價值的評估應該是相對和平等的,沒有衡量文化高低的一致標準。提倡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尊重、寬容和理解,將文化放置到具體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和社會形態中進行價值評判。文化相對論打破了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沙文主義的局限,“挑戰了既有文明的正統性。”[1](p16)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堅持一直是人類學的宗旨,通過對異文化和他者的探究,尋求人類文化規律,并以此在跨文化比較中反觀和審視自身。引發了20世紀下半葉西方國家的文化多元主義浪潮,持續討論以美國為代表的民族國家的一體化與多元民族文化的沖突問題。

(二)文化整體論

文化整體論是指人類學對人類社會、文化整體性的認識,不同理論流派均秉持這一理念,都把其作為觀察人類社會文化的手段。文化整體論有三層含義:一是對文化做歷時性分析,關注文化的起源、演化、發展歷史和延續性,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歷史地形成的產物。二是從功能主義角度對文化做共時性分析,注重文化局部和整體的關聯,通過對社會制度、經濟、宗教、神話、巫術等的綜合研究,理解文化的整體系統。三是對人類生物屬性和文化屬性及其衍生現象的綜合研究,即生物-文化整體論(bio-cultural holism)。文化整體論為解釋文化的生成和變遷,以及文化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模式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三)田野調查與民族志書寫

自從早期人類學者走出書齋,深入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田野調查便成為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和學科標志,規范而嚴謹的田野調查是一個人類學者的成年禮。馬凌諾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書中指出田野工作的三個原則:“首先,學者必須懷有真正的科學目標,并且知道現代文化人類學的價值和標準。第二,他應當將自己置于良好的工作條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要和其他白人居住在一起,而直接居住在土著人之間。最后,他還得使用若干特殊方法以搜集、操作、確定他的證據。”[2](p5)田野調查的具體方法有參與觀察、學習語言、結構訪談、口述史收集等。民族志是通過田野調查所得的獨特書寫方式,是對某種文化進行描述、分析和解釋的過程和產品。它是一種文化解釋文本,通常采用“深描”和闡釋方法,有對話民族志、實驗民族志等多種撰寫模式。

(四)主客位視角及描寫

人類學是關于“他者”的學問人文歷史論文,致力于對不同人群及文化的理解。馬文.哈里斯借用語言學家派克取自phonetic和phonemic的兩個詞,用詞根etic表示客位,emic表示主位,創造了客位文化、客位視角及主位文化、主位視角的觀點和描寫理論。主位指文化承擔者的認知和描述,客位代表外來的、客觀的、科學的觀察,主位與客位視角的結合有利于研究者做出科學的判斷和解釋。因此在田野調查中強調人類學者要“進得去,出得來”,既能切身體驗“他者”文化,又能以冷靜的姿態不囿于其中。

上述理論方法以最初用于異文化的研究擴展到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課程研究也不例外。人類學有獨特的課程觀,認為學校“課程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人類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 以人類學的視角定位課程,課程便是人類文化的集中體現和教育之文化功能的具體化,是人們在學校場域中獲得全部知識經驗的實現途徑。開展課程的人類學研究有利于探討課程內容的設計、多元文化課程、課程中的師生關系等問題。上世紀晚期,課程研究范式發生根本轉換,“從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量化研究轉向以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方法論為基礎的立足于解釋學分析的質性研究,以個別科學為基礎的‘范式話語’轉向了以敘事為基礎的敘述性話語。”[4]從中可見人類學課程觀對課程研究的影響。

二、“中國文化概論?笨緯倘諶肴死嘌Ю礪鄯椒ǖ耐揪?

“中國文化概論”是一門文化研究、展示和教育的課程,在本質上更符合人類學者對課程的內涵和功能的定義,因為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大學生傳授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特征及價值,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和認同感,從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在教學實踐中融入人類學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內容的篩選、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的構建與學生的參與和接受行為等均可在人類學視野中獲得新的啟示和發展。

(一)課程內容和知識選擇的多元化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無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各類教材也層出不窮,以張岱年、方克立編和金元浦編《中國文化概論》等為代表。面對博大精深、龐雜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成了難題,高校和學界對這門課程的體系和結構尚未達成共識。各類教材大致將中國文化分為三大版塊進行闡述,第一塊是中國文化的發生機制和根植土壤;第二塊是中國文化的多種表現形式,如典籍、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史學、哲學、宗教和傳統倫理道德等專題;第三塊是中國文化的特征和價值分析,包括中國文化的類型、特征、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系統等。教材之間的差異性基本上體現在對第二塊中國文化表現形式的取舍上人文歷史論文,無本質區別。這三大版塊按照文化的發生、表現和內涵的邏輯,描繪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貌。然而不難發現,這些內容反映的是古代精英文化層面,民族、民間和地域性的鮮活文化被忽略了。

大學課程應如何選擇內容和知識?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布迪厄認為課程應該是一種反思性實踐,課程實踐者應警惕和批判課程中隱藏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指代表統治階級或主流社會的意志在課程內容選擇和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文化專斷,以強硬、武斷的方式使學生接受強勢文化。[5](p132-137)如布迪厄所言,我國“中國文化概論”的課程內容設置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專斷性,課程知識的一元化和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特征相違背。首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擁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多樣性文化,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次,中國地域遼闊,區域文化異彩紛呈。再次,中國文化是由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共同構成的,缺一不可。在全球趨于一體化的今天,對不可復制的文化多樣性的堅守顯得尤為彌足珍貴,“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應擔負起在高校傳遞和傳承我國多元文化的功能,增加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和區域文化的內容,踐行教育人類學者倡導的實現多民族國家民族間文化交流和共同繁榮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6]模式。

(二)中國文化的整體論和跨文化比較視野

人類學整體論強調將文化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全面把握某種文化的來龍去脈和內部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中,也需要教師首先將中國文化視為一個“多元一體”的整體文化系統,不僅構建各種文化表現形式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也要關注中國文化的線性發展。我們在了解古代遺留的優秀文化傳統時,也要關注現代化背景下的文化熱點問題,如傳統文化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設置專題進行討論。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代際傳承的途徑,其重要前提即在于激發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促使其樹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進行了解和探究其內涵的活動。而眾所周知,根據族群認同理論人文歷史論文,認同感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在族群互動和族群邊界的場景中得以凸顯的。由此,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的培養也應放置到跨文化比較的視野和背景中踐行,在與他者文化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在課程中設置中外文化對比研究專題,以促學生從更為寬廣的視域理解和反思中國文化的特征,清醒地認知其精華與糟粕。如在關于中國人民族精神和性格專題的教學中,筆者首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在你的感性認識中,中西方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有什么區別,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從感性層面到理性層面思考中西方人性格之差異。很多學生認為西方人的獨立意識猶強,自然而然引申到中國人重集體、西方人重個體的文化差異。筆者再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尋找原因,結合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柏楊《丑陋的中國人》等中國國民性研究著作,解析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倫理對中國民族性格形成的影響。在中西文化對話的視野中,使學生領悟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7]的真諦。

(三)參與觀察中國文化

在西方國家,田野作業和民族志方法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實踐和研究領域。課程和課堂就是一個田野作業點,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民族志的書寫,一門成功的課程是行動和對話民族志的典型藍本。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參與觀察和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參與觀察都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兼有教學者和課程研究者身份,可通過參與觀察、結構訪談等方式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髡教學方法,還可撰寫微型研究報告與學生共享。如筆者在訪談中發現不同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概論課的期待值差異,文學專業學生希望其是一個研究型課程,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則希望其是一個偏重知識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在教學中便根據專業需求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其次,有效課堂的創造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創造,對中國文化的把握更需要切身體驗與感悟。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設置了田野環節,將學生分組,每組≡褚桓鑫幕專題,≡裉鏌暗愕韃榛蟯ü網絡、文獻和訪談等方式搜集材料,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其他同學參與評價和討論。學生們分別選擇了刺繡、生肖、飲食、對聯文化等小專題人文歷史論文,用圖片、視頻等豐富的形式展示出生動的文化內容。學生們一致認為通過田野調查的文化體驗活動,真正掌握了活態的傳統文化,內化于心。相比純理論的課程,參與觀察法的運用使學生領悟到,體驗文化不僅是知識汲取,更是一種能力的獲得。在課堂營建中,教師還應注重主客位視角的轉換,豐富教學手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傾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的體悟,并以局外人的眼光進行價值中立的判斷。

三、結語

在人類學者看來,學校課程肩負著人類文化傳承的使命。在全球一體化、網絡文化發達和現代性危機不斷涌現的現代社會,對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和民族文化的傳承已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課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如何使其充分發揮在大學生中傳播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功能,是一個長期的反思性實踐。運用人類學理論方法,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手段,僅僅是一個開端。

參考文獻

[1]赫屈.文化與道德:人類學價值觀的相對性[M].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2]馬凌諾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滕星.族群、文化差異與學校課程多樣化[J].江蘇社會科學,2003(4).

[4]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張意.文化與符號暴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7].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1997(3).

篇(2)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是一所教育部批準成立、由重慶市教委主管的公辦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有南山、學府大道兩個校區。美術系位于學府大道校區,軌道交通、公交干道匯集于此,航空、水路、公運、鐵路等多種交通出行方式可供選擇。美術系現有教師45人,其中高級職稱25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24人,有重慶市名師1人、市優秀女園丁1人、市優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同時,在四川美術學院、美國馬里蘭州大學以及法國、韓國等聘有客座教授。現開設有美術學、美術學(中國畫與數字藝術)、美術學(插畫與三維動畫)、公共藝術、視覺傳達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空間藝術)、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美術學(應用美術)、藝術設計等專業及方向,現有在校學生1472人(其中,先后赴韓國交換學習學生22人,赴中國臺灣交換學習學生4人)。

美術系專業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充裕,師資力量雄厚。有專業教學場地面積15400平方米、實驗實訓室近2000平方米;有專業圖書、畫冊、期刊、光盤和軟件共計4000余冊(件);有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30余個;現有市(校)級教學團隊共5個、精品課程共6門,承擔了教改項目共25項,獲教學成果獎共11項;有學術研究、科研創新團隊共2個,承擔了市(校)級科研項目共近50項;教師的作品和論文參加市級以上展覽和公開發表近700幅(篇),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近100項,教學論文等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教師申請國家專利10余項,主編(著)教材、作品專著60本(部),其中《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叢書》被全國20余所高校選用,共出版10萬余冊。

美術系學生作品在眾多省(部)級及以上專業競賽活動中屢獲佳績。學生參加教育部“全國大學生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學年獎”、“中國美協‘未來之星’大獎賽”、“重慶•長江杯國際工業設計大賽”、“重慶•中國西部工業設計明日之星作品大賽”等賽事,獲獎共近60項、省(部)級獎200余項;同時,美術系每年都要舉辦“學生作品年度展”、“畢業作品展”、“學生社團作品展”等專業賽事,并組織學生參加重慶市高校服裝專業優秀畢業作品聯合展演活動,中央二臺、人民網、中國教育網、搜狐網、新浪網、鳳凰網、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等幾十家主流媒體先后進行了報道。

美術系學生工作以“抓常規、濃學風、重規范、強素質、促就業、創品牌”為主線開展工作。一方面,積極圍繞專業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專業思想和藝術素養,提升學生專業水平,夯實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學生爭做有孝道、有理想、有理論、有理念、有理智的美術學子,促進學生情商培養和提升,拓展學生綜合素質,打造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相當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廣告公司、室內裝飾公司的設計總監、項目經理和業務骨干,有的成為了基礎教育行業專家并多次在全國和市級美術教學競賽中獲獎。近幾年來,先后有數十名學生考取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

二、2016年擬招生專業介紹

公共藝術 [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藝術設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能對室內外空間進行裝飾藝術設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構成基礎、建筑基礎、數碼圖形處理(3dsmax、cad、photoshop)建筑制圖與測繪、手繪效果圖技法表現、工程概預算、工程材料與工藝、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公共設施設計、餐飲空間設計、陳設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住宅空間設計、公共景觀設計、辦公空間設計、裝飾雕塑、3d場景漫游、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可到建筑和規劃部門、各類設計院所、專業設計機構等從事公共空間、商業空間、住宅空間以及園林景觀等設計工作,也能從事相關領域的施工管理工作。

美術學[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美術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藝術創作和美術教育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透視與解剖學、素描人物、色彩人物、色彩風景、雕塑、傳統油畫語言、油畫風景、素描人體、油畫人體、具象寫實繪畫語言、表現主義繪畫語言、超現實主義繪畫語言、照相寫實繪畫語言、綜合材料、綜合創意、當代藝術思潮、工筆花鳥、工筆人物、寫意花鳥、寫意山水、中國古代造型藝術考察等。選修教師教育方向課程:中小學美術教學論、課堂教學技能、美術教師公招應試技巧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編輯、藝術機構管理,以及美術宣傳和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電腦輔助設計、圖形創意、版式設計、商業攝影、插畫設計、網頁與界面設計、標志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影視動態廣告設計、型錄設計、書籍設計、文化海報設計、設計概論、世界平面設計史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能夠從事廣告策劃與設計、印刷品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商場商品陳列設計、網頁及新媒體設計、商業攝影及設計管理等工作。

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本科 非師范]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視覺傳達設計(時尚藝術設計方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方法和實踐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干課程:造型基礎、設計色彩、設計構成、計算機輔助設計、服裝工藝、服裝效果圖表現技法、服裝設計思維訓練、成衣設計、立體裁剪、服裝材料與面料再造、創意服裝設計、時尚攝影、針織裝設計、化妝造型、服裝展示設計、平面紙樣結構、服飾配件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概論等。

就業崗位:畢業生具備設計造型能力、市場分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能夠適應服裝服飾藝術設計行業發展的需要,從事服裝、服飾品的設計、制作和營銷等工作,也能在相關時尚設計領域從事設計、制作與管理等工作。

三、2016年錄取規則

1.考生體檢必須符合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

2.重慶市考生認可重慶市統考成績,其它省(自治區)考生認可我校組織的美術專業校考成績。

3.按綜合成績(綜合成績=文化成績÷文化成績總分×30+專業成績÷專業成績總分×70)排序,德智體美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四、2016年招生計劃(暫定)

專業名稱

重慶

三校生

美術本科(非師范)招生計劃

備注

重慶

江西

山東

陜西

山西

福建

廣西

美術學

 

37

 

 

8-10

 

 

 

大一下期末可申請轉專業;重慶三校生限招服裝設計與工藝類專業。

視覺傳達設計

 

80

10-15

15-20

7-10

15-20

 

8-10

公共藝術

 

81

10-15

15-20

 

15-20

7-10

7-10

視覺傳達設計

(時尚藝術)

10

27

 

 

 

 

8-10

篇(3)

關鍵詞:藝術概論;溝通與表達;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84-02

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作為以理工為主的院校,學生對于人文藝術的認可和了解知之甚少。然而,藝術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理解藝術,重要的是能掌握一種進入藝術世界的方法,老師來指導學生掌握一種“一生受用的本領”。

一、對“溝通與表達”的認識

在教學中實施“溝通與表達”,不僅是針對學生的一項教學改革,同樣也是老師實施有效教學的一種途徑與方法。溝通是展開教學的基礎,是實現教學的平臺,是技巧和智慧,這是隱性的。表達是能力的提升,是教學目的的實現,是學生多方面水平的呈現,是隱性的。兩者是有層次的,并且是遞進的關系。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良好的溝通才使表達能有效,表達是建立在和諧、熟悉、輕松、有效的溝通基礎之上的,反之亦然。

首先,用“溝通”來搭建教學平臺。“溝通”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和諧、熟悉、輕松、有效的學習氛圍中搭建起的教學平臺。這里包含著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溝通是建立在和諧、輕松、有效的氛圍中,如果總是老師的“一言堂”,或者“一問一答”,學生被動地敷衍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

其次,用“表達”來實現教學目標。表達是在涉足大量信息后,能夠運用專業的術語,進行有邏輯性、有個性、有創造力的一種口頭或書面表達。“表達”是一種能力的提升,是“教與學”多方面作用的結果。

二、“溝通與表達”的實施目標

當下,老師在教學中,尤其重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次序的翻新與探索,但我們的教學不能太“理想主義”或“想當然”,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培養學生溝通與表達得能力,既要全面考慮,又要注重細節,在實施中注重教學技巧、教學手段的翻新與多變是一種訓練途徑,更重要的要對與“教與學”有關的一系列客觀、主觀因素的構成等進行全面的思考,從課程設計、教學執行到教學反饋,特別對諸多環境、心理、生理等因素都要進行有效的組織與思考。

1.從“觀看與傾聽”到“溝通與表達”――教學目標的實現。在《藝術概論》課程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進入藝術世界,從各種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獲得最寶貴的體驗與快樂,使學生獲得知識;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在對藝術的理解與藝術作品的欣賞中,能夠運用恰當的字眼來表達體驗與快樂,并能更好地將這種感受與其他人來分享。

為了以上教學目標的實現,分別制定了三個層次的目標方案,以此來實現和推進課程改革,并最終達到學生溝通與表達素質的提高。

第一層次的目標是通過藝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在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學生主要通過一種接受式的學習方法,來接觸、熟悉和感知藝術。在這一環節里,學生主要通過一種接受式、發現式的學習,來接觸、熟悉和感知藝術。比如,在面對一個藝術作品時,我首先要與學生分享藝術審美的經驗,指導學生在作品中觀看什么,傾聽什么和閱讀什么。進而,培養學生能形成一種自覺地、積極地、正確的審美觀。

第二層次的目標是通過藝術的教育,豐富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在這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中,采用啟發式、對話式的教學方法。當學生對藝術的概念有所理解,也知道在他們遇到藝術作品時如何去解釋時,主要通過中外經典藝術作品的鑒賞,盡可能地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釋放自己的心靈。在這個層次中,主要通過交流、討論、欣賞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感知藝術,并進而產生一種想交流與分享的愿望,希望將自己的藝術感覺和想法表達出來。

第三個層次目標就是通過藝術的教育,使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這一層次目標的實現,正是需要通過溝通與表達的專項訓練來實現。在藝術課的教學中,更有利于實現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的提高。這一階段里,教學的重點是要培養學生對藝術杰作的批評性欣賞能力,具備審美判斷的標準。當學生能對藝術大師的杰作及藝術問題進行討論,并能當眾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進而進入到一種表現、表演的狀態時,教學目標也就實現了。

綜上所述,以上三個層次目標的實現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針對于實際教學可能過于理想化,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對于藝術課程的教學的確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審美的教育更像是“藝術的旅行”,需要自由暢游,主動感受,并選擇自己的感興趣的方向。

2.“溝通”的智慧與具體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一:打破距離感。

這種距離感存在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首先不會吝惜自己的微笑與眼神,這是實施溝通的基本,這是一種態度的影響,將學生引入一種境界中。解決辦法是在課前、課間播放經典、流行的歌曲、音樂,將學生引入一種輕松、和諧的情景氛圍中。

實施方案二:讓學生開口。

在課堂上,學生不愿開口,懶于開口,開口之驚人,是一個普遍現象。解決辦法是讓學生進行定義、詩詞、要點的大聲誦讀。老師再提問時,要通過以不經意的、聊天的方式,介入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里的原則是不要難道學生。

實施方案三:同學之間的配合與互動。

在課堂上,有意強化了與學生的交流與分享,更多地是以一種交流與對話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興趣。除了課上交流、課上討論等教學環節,并用課堂自由辯論、課上討論來豐富了教學內容。這里可以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將小組競爭機制的引入,效果非常好。

實施方案四:打破常規的課堂布局。

如何讓學生主動與你交流?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課堂的布局上,采用圍坐的方式來授課,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虛擬距離,實現“面對面”的溝通。

實施方案五:建立學生與老師的溝通。

在大學的課堂上,由于學生數量居多,對于個別學生而言,很難與老師建立一定的認知,在這里老師一定要努力記住學生的名字,爭取與學生在一學期內有至少一次的交流與關心。也可以利用課前問一問學生。課后聽聽學生的建議的方法,使大部分的同學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

綜上所述,如果能解決以上問題,就是解決了有效溝通的根本問題,以上實施方案的實施,即使教學的一種態度,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

3.“表達”的提升:聽、看、說、講、寫。在此項專項訓練中,開展學生的輪講、演講能力的培養。在以往的課程設計上,利用課上討論、課上提問、課上小組匯報的教學環節,但由于層次性與目的性不強。但實際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學生在演講中,一方面缺乏思考,另一方面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進行語言邏輯關系的組織,重要的是部分學生盡管是照著念也表現出很緊張,并不能很好地講述自己的觀點。結果一到讓學生開口時,學生還是難于開口表達,老師也感覺自己在唱“獨角戲”。而這里,把演講環節放在了學期末,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后,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鑒賞。通過一幅畫、一個舞蹈、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他們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用專業的術語、概念,結合藝術審美鑒賞的基本方法來發表自己觀點,并予以糾正。

針對書面表達這一環節,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弱項,由于沒有真情實感,寫出的文章也沒有自己的見地與思考。因此,先通過讓學生來寫200字左右的觀后感、隨筆等小文章,來培養學生用文字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撰寫1500字左右的小論文。在論文寫作上,首先要求學生掌握論文撰寫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以及諸如摘要、關鍵字、正文、注釋、參考書目等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學們經過多次地反復修改才最終定稿。學生之前對論文寫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不了解,也是通過這樣一種訓練,使學生知道了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并為今后的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這里,尤其注意及時對學生的作業予以反饋和講評,建立與學生的有效溝通。

三、結語

“溝通與表達”除了完成對學生能講會寫的能力提升之外,對于學生講話的體態、儀表和禮儀的忽視是我們在教學中通常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而這種基本素質一定要在大學期間去培養。對學生的體態、儀表、聲音等方面予以關注,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溝通與表達”的實際意義。我們的課程教學一定要試圖來影響和教育學生,課程所賦予學生的也將是能受用終身的,并是一種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教育。正如藝術的教育要更加具有感召力、說服力與影響力,用影響、感染、交流、評價等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手段來實現學生溝通與表達全面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內容摘要:高等院校藝術理論教學經歷了從教材理論傳授到多媒體輔助教學兩個階段,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網絡媒體的充分運用,藝術理論教學必然面臨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了在教材理論與多媒體設施輔助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文獻集成閱讀體系,增強學術性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從而促進專業學習與創作。 

 

高等藝術院校及高等院校藝術專業學生對于藝術基礎理論的學習都有必修課程,課程名稱通常為《藝術概論》,實質是對高校學生綜合藝術理論素養的一次普及,這門課對于理解藝術理論,提高綜合人文素養,正確引導藝術實踐活動有著積極而現實的意義。這門課程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涉及美術、攝影、影視、音樂、舞蹈、戲曲、建筑園林等多種藝術門類和形態,圍繞藝術理論的核心概念推衍展開,對藝術基本原理、基礎知識、基本問題進行專門梳理;依據藝術創作與欣賞的一般規律,具體探討有關藝術的本質、特征、作用、發生和發展規律,以及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與流派、藝術欣賞、藝術批評、藝術市場、藝術與社會各系統的關系。而現有的教材體系,旨在揭示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建立藝術學科教育的基本平臺,在較大學科框架下引用極少原典,在反映藝術理論的風采與精華方面顯得有些不足。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教學創新和研究。 

目前,國內學界對藝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探討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單一的純理論課堂學習,這種模式以教材知識傳授為主,重心在藝術的社會本質、認識本質、審美本質,以及藝術門類的基本概念,介紹藝術創作與社會接受的一些環節。如果單純以口授和書面理論為主,學生理論學習的興趣較弱,容易產生厭倦情緒,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這也是第一種模式在教學工作中逐漸淡出的原因,圍繞教材展開的藝術概論教學是教學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維度;第二個階段,是隨著各大高校教學設備的逐步完善提升,開始出現教學理論與多媒體聲像相結合,以教師課件引導學生創造性學習,感性地認識各種藝術門類的影像資料,這也是新時期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維度。 

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大多數高校的教學,乃至各省、國家級的有些精品課程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教研與推廣過程。從長遠來看,藝術理論的教學必然會面臨新的要求,將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平臺。隨著新時期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以及網絡媒體的充分運用,筆者在教學工作中感到,現有的教材體系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已經開始出現了某些局限,但是,相關的深化輔助體系尚未完備地建立起來,大量可利用的文獻資料十分分散,我們可以通過匯總、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為教學中又一個有力支撐和補充。因而,在目前多媒體課件為主的狀態下未雨綢繆,在教學學術性上再向前推進一級,進一步提升教學資源,增加新的教學方式非常必要,這也成為本文探討的第三維度。 

三維教學模式,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在現階段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結合的基礎上,引入各藝術門類藝術大師的經典文獻著作,建設開發教材之外的閱讀課本,以指導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新時期大學生的學習與藝術創作實踐,提高精神文化領域的人文素養。這一平臺的內容可以包含文學、音樂、美術、建筑、雕塑、影視、戲劇、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貢獻的人物實踐經驗總結,論文、隨筆、感想等體裁不拘,構建一個可資閱讀和借鑒的書面經驗體系,如同一個現身說法的藝術家文庫,使學生通過集中閱讀這些藝術家的人生積累與感悟所凝結成的文字,短時間內結合課堂的學習形成一定的素養與基調,在有效的課堂學習中感悟藝術與人生的豐富內涵。 

這個集成讀本體系可以以文獻的遴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選擇一批文獻及時進行教學與反饋,然后再補充更新,最終穩定下來,形成一個核心文獻為主體的人文藝術集成讀本。文庫的編排收納按時代序列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圍繞三種類別展開,力爭內容豐富、涵蓋多樣。具體來說,第一大構成部分是古典詩、詞、文、琴、畫論文獻的精選、節選,以及白話文譯本的選擇、構建,然后圍繞“意境”“意蘊”有關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論·論文》、嵇康《琴賦》《聲無哀樂論》、謝赫《古畫品錄》等,例如曹丕論及文字,“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論·論文》)又如嵇康論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為之賦。頌其體制,風流莫不相襲;稱其材干,則以危苦為上;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嵇康《琴賦》) 

第二構成部分,選擇近現代的曲藝、美術等藝術門類,如梅蘭芳論藝術、吳冠中論抽象美、傅抱石論中國畫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見、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文章。從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促進與影響角度,我們可以選擇戲曲大師梅蘭芳的文字舉例,“我雖然很早認識白石先生,但跟他學畫卻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記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來閑談,白石先生一見面就說:‘聽說你近來習畫很用功,我看見你畫的佛像,比以前進步了。’……白石先生笑著說:‘我給你畫草蟲,你回頭唱一段給我聽就成了。’……他的小蟲畫得那樣細致生動,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紙外的樣子。但是,他下筆準確的程度是驚人的,速度也是驚人的。”這段文字選自梅蘭芳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節細致生動地記錄了他與陳師曾、金拱北、陳半丁、齊白石等畫家的交往與學畫的經歷。這適合美術類青年學子沉心靜氣地體會戲曲與國畫界的顛峰人物相互促進的往事,深入體會藝術門類間的相互借鑒與影響,有利于開闊視野,促進專業創作。 

另外,在同一藝術門類之中,對于東西方藝術的影響與交融,我們也可舉例介紹給學生,“在西方學習了繪畫中的結構規律、平面分割的法則,回頭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驚訝地發現: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立足于‘方’的基本構成,其效果端莊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圖》以‘弧’為主調,從樹木干枝到群山體態,均一統在曲線的頌歌中,構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著墨無多,全憑平面分割之獨特手法,表現大自然的寬闊與開合……我曾將中、西方杰出的繪畫作品比作啞巴夫妻,雖語言有阻,卻深深相愛。若真能達到藝術的至境,油畫風景和水墨山水其實是嫡親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傳。”吳冠中以精到的語言、豐富的人生體驗告訴學子,在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東西方相融,這種畢生的體會,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將會在藝術的思考與創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選擇當代藝術批評、電影理論、新媒介理論、藝術設計理論方面有獨到體會和個人成就的文選構建,介紹具有一定個人風格的當代藝術批評,例如,“當西方中心主義的國際使者帶著他們固有的文化標準來中國選擇現代藝術時,中國的‘細腰國際主義者’們由于多年積累了豐厚的‘泛表演’經驗,就會坦然說出:‘您需要什么類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來。’足夠地暗示了自家手藝的無所不能。換句話說,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們(中國),我就給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語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當代的一些藝術現象,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在教學中,通過中正平穩的教材語言與富有語言特色、劍走偏鋒的文獻個案配合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既構建基本的知識框架,又可以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靈活技巧與思考問題的方式,起到思維與語言技能雙向提高的作用。 

總之,新的教學模式建立在多媒體影音教學與教材教學的兩級平臺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傳統美學與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華構建,隨后完成近現代選文的構建,然后完成當代的選文構建及課堂運用。經過完整的教學周期的應用與反饋,最后統籌定稿,成為日后教學的有力輔助文庫,并擴大范圍推廣。雖然目前的藝術理論課堂教學仍處于第二階段的長足發展中,但從長遠來看,在深化教學的追求中,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產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響。從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論、畫論、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各領域藝術家著作中采擷、精選、過濾和搭配,比單純依賴學生自己去圖書館課后閱讀要直接、有效。 

 

參考文獻: 

[1]許姬傳.梅蘭芳回憶錄/梅蘭芳口述[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改革

總體而言,人類社會經歷了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五大媒介時代。每一次媒介變革,都推動社會文化體系的全面更新。與前四大媒介時代相比,我們身處的數字媒介時代對于社會文化體系的沖擊尤其劇烈,直接造成文化領域的全面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手段的層面,更深刻地進入了文化結構的深層。數字媒介時代改變了藝術的生產和傳播方式,也直接沖擊了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教學模式。面對這種形式,藝術概論課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1數字媒介時代及其特征

數字媒介時代是以互聯網技術和各種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以數字技術變革為支撐,以信息數字化傳播為手段”[1]的,其主要表現就是互聯網技術的全面發展和智能手機技術的迅速提升,以及基于這些技術的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與推廣。數字媒介時代主要表現出如下特征:首先,信息生產的自由性。由于數字終端的大眾化,人們生產信息、信息的門檻大幅度降低,以往需要經過審查才能傳播的信息,只要通過手機網絡就可以實現萬維網的全球播送,給信息傳播帶來了極大的自由性。其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和即時性。數字媒介時代,所有的信息生產和傳播都以數字化為手段,借助各種數字技術和終端進行傳播。數字傳播的迅速性是以往各種媒介所不能比擬的。而這種迅速性,也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在數字媒介時代,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成為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首要武器。最后,信息交流的互動性和去中心化。在以往的媒介時代,信息交流基本是單向的,難以實現真正的主客互動。即便存在主客互動,也是以信息文本為中心的闡釋活動。而數字媒介時代,由于信息生產的自由性和傳播的即時性,信息交流也實現了真正的互動。信息一旦,隨即會受到成千上萬人的點閱,并產生數以百計的跟帖討論、轉發點評等,使得母信息文本與子信息文本互文同在。以這種互動交流為基礎,信息交流的中心迅速被拆解,后續交流不再緊緊圍繞母文本,而極有可能由子文本催生下一級的討論中心。數字媒介時代的上述特征,都源于數字技術及其終端平臺的不斷發展。技術手段的變革不僅造成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深刻地改變了文化生產和言說的方式,進而對承擔文化模式培養的教育體系造成沖擊,而藝術概論課程也在所難免。

2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課程面臨的挑戰

作為藝術學門類中的基礎理論課程,藝術概論長期沿用著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教材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由于對藝術理論的陌生,學生只能單向度地接受教師和教材傳送的知識,以此建構自己的藝術理論體系。而進入數字媒介時代,這種模式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教師和教材權威地位的下降。由于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在數字媒介時代,人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處境。一打開手機,各種APP客戶端根據用戶的喜好迅疾地推送著海量的信息。而互聯網搜索引擎力量的不斷提升,也將全球信息盡可能地匯總在用戶面前。在搜索欄鍵入一個關鍵詞,以百萬計的相關信息便會蜂擁而來。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由專業教師經過十數年科班教育才能獲取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相關知識,迅速變成了開源數據庫,供所有人查詢、檢索、閱讀、復制。教師和教材“授業解惑”的功能毫無疑問地被數字媒介分擔,其神圣性也逐漸消解。而由于信息生產的自由性,對于藝術問題,任何人都能介入討論,并自己的觀點,原本被限定在專業學術領域的諸多問題,現在成為公共場域俯拾皆是的常規問題,學生也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不必依靠教師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進行轉介。比如以CNKI(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學術數據庫,搜集了國內幾乎所有重要期刊的論文,只要鍵入一個關鍵詞,所有關涉這一問題的論文全部可供下載和參閱。在如此大量的專業信息面前,教師的信息存儲量顯得相當貧乏,所能給予學生的信息也是極為有限的。而以“知乎”為代表的開放性知識平臺,更是為藝術知識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臺。用戶只要在知乎上發出一個提問,經過程序推送,關注這一問題領域的用戶便會看到這一問題,并將自己的見解以答案的形式呈獻給提問者,其中就不乏藝術類問題。比如在知乎上一度成為討論熱點的國產動畫問題、藝術是什么、《我是歌手》的運營模式問題等,更是有“藝術”這一專門話題,而關注這一話題的用戶多達214613人。這就意味著,只要你提出一個有關藝術的問題,就有潛在的214613人可能給你答案,這遠比教師所能給予的答案更為多元化。其次,教學難度迅速提高。在傳統的藝術概論教學中,教師只要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再根據自己的專業素養進行簡單的加工,即可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數字媒介時代,就像前文述及的那樣,有關藝術的知識在數字平臺上鋪天蓋地,教師知曉的藝術知識,都可以在數字媒介上尋覓到,而且有可能比教師的講解更透辟、更全面。以往的單向“教—學”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的備課、教學難度迅速提高。除了信息爆炸帶來的挑戰,數字媒介的“教學手段”也是不可小覷的勁敵。傳統的藝術概論課程由于以藝術理論的講授為主要內容,所以較為枯燥,難以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學生厭學情緒較重。而數字媒介的發展,給藝術理論的講解提供了生動的形式。限于專業背景,教師的講解可能僅限于文字闡發和圖片展示,而數字媒介則可以講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材料進行整合,甚至以跨專業的方式對特定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解析。比如對藝術的講授,傳統的教材多從心理學角度切入;而數字媒介的開放性則將不同專業的人統合起來,對生理學素有專攻的用戶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對的產生進行生理學的剖析,彌補心理學闡釋的不足。而且,相較于教師的枯燥講授,利用數字媒介的多是80后、90后新生代,他們的語言風格生動幽默,更能切合當今90后大學生的審美心理,進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也無形中提高了實體課堂中教師的教學難度。

3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課程的改革路徑

質而言之,教師和教材權威地位的下降、教學難度的提高,都源于數字媒介時代信息生產的自由性、信息傳播的便捷性,也即信息的多元化。如何應對數字媒介信息的多元化,便是藝術概論課程改革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藝術概論課程要充分利用數字媒介時代信息生產的便利性,不斷擴充藝術概論課程的信息容量,給學生提供更為多元和豐富的教學內容。數字媒介時代,信息的生產雖然便捷而自由,但是這些信息都是碎片化的。數字技術雖然降低了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門檻,卻無法將散亂的信息自動匯總到相關問題的場域中。學生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所能獲取的也只是吉光片羽。基于這一現狀,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媒介信息的豐富性,圍繞某一問題,將教材上和數字媒介上關涉這一問題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信息矩陣,使學生更為全面地了解該問題。同時,還應將數字媒介催生的諸種數字藝術現象引入日常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案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到藝術與宗教的關系時,除了將教材中宗教影響藝術、藝術影響宗教的互動關系解釋清楚外,還應該將網絡上有關這一問題的資訊進行整合,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更應該在講解過程中將數字媒介上興盛的泛宗教敘事如修真小說、盜墓小說以及玄幻網游等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對這些新的宗教文藝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真切地體認宗教與文藝的關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數字媒介時代的各種移動終端,不斷拓展藝術概論教學的平臺寬度和廣度。數字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逐漸從學校、課堂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原來的集約化教育逐漸被“云教育”所取代。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基于云技術的藝術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建構在互聯網技術及多種移動終端設備上的、以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目的是讓學生能隨時、隨地、隨需地進行交互性的藝術作品鑒賞和藝術理論探究。這種現代化的學習范式,體現出藝術教育開放性、互動性、生態性、智能性、人本性等多維度特征。”[2]移動終端的全面鋪展、各種APP程序的層出不窮,都使得教育平臺的數量不斷增加,原本的課堂中心被多元中心取代。相應地,藝術概論教學也應該擺脫原本以課堂為唯一中心的思維窠臼,將多元化的教育平臺納入藝術概論教學活動中,隨時隨地激發學生進行藝術概論學習的興趣,營造無處不在的藝術概論學習氛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信建立學習群組,在其間藝術概論相關的信息和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日常化的思考。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微信已經成為最普遍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是無需多言的。微信群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平臺,更可以成為教師組織學生就某一藝術問題進行討論的最佳平臺。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由于課堂固定的一對多壓力模式,很多學生無法或不愿加入課堂討論。微信群組的建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可以引導盡可能多的學生各抒己見,鍛煉學生的藝術思辨能力。教師還應該向學生推薦精品的藝術及人文公共訂閱號,如大家、戲劇傳媒、知乎日報、24樓影院、三聯生活周刊等,這些藝術及人文公共號推送的大量藝術人文信息和文章,可以極大地開拓學生的思維視野,彌補學生在人文方面的缺陷。尤其是藝術院校或藝術專業的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較弱,通過對這些公共號信息的閱讀,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人文素養,進而更好地完成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任務。最后,要改變藝術概論課程的教學手段,以問題為引領,推動教學過程的集約化。傳統的藝術概論教學基本上是按照教材進行,重點較為散亂,而且與現實的藝術問題關聯性不大,因而受到學生的抵觸。面對數字媒介時代的挑戰,教師必須用問題引領日常教學,實現日常教學的專題化。通過問題教學,可以實現知識傳授的集約化,強化了知識的實踐性,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比如以消費時代的藝術生產為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代藝術生產中的媚俗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不僅關涉對藝術本質(精英的還是大眾的)和藝術傳播(傳統的還是產業化的)的理解,而且關涉對藝術家藝術人格(獨立的還是附庸的)、藝術生產方式(手工的還是機械的)等當代藝術理論重大問題的理解。通過這一問題的設置,可以將原本枯燥的藝術理論知識轉化為分析藝術現象的有力工具,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討論課的形式,不僅將教師從繁重的教學活動中解放出來,更使原本僵化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互動性的素質教育,符合了當代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數字媒介時代對于藝術概論課程的沖擊是多方面的,也在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藝術概論教學模式。面對這種挑戰,藝術概論課程只有從教學內容、教學平臺和教學手段三方面著手進行改革,才能在數字媒介時代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桂寧,李文浩.數字媒介時代中國文藝生產的“知識/權力”構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93-98.

篇(6)

興趣廣泛造就了李躍的多才多藝。直到現在,她的每一項特長都沒有被她拋棄。她時常為電視劇演唱主題曲;她每天都會堅持練習古琴;她現在仍舊可以完成平面設計和3D建模。

李躍是一名同時擁有理工科和藝術類教育背景的研究生,文理兼修的她活潑開朗、思維敏捷。李躍的自我評價是:既有理工科學生的嚴謹,又有藝術類學生的細膩,對學習和工作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

李躍本科在天津大學學習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研究生卻跑到音樂學院學習傳媒與文化產業。李躍的故事就像一本連環畫,精彩不斷,故事多多。

李躍的父親是一位建筑設計師,4歲開始,父親就送她去少年宮學畫畫。李躍小學的版畫《蠶》已收錄在小學美術教材書中。在少年宮學畫的李躍看到隔壁班的小朋友學合唱,很是羨慕,于是,父親也給她報名。邊畫畫邊唱歌,幾乎成為李躍的一種成長模式。李躍坦言這種藝術熏陶為她日后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歲,李躍取得全國聲樂業余考級成人組最高級――九級證書。2002年,李躍參加了清華、北大等多所高校的藝術特長生測試,最終,李躍帶著對建筑的向往,報考了天津大學。剛開學,就代表天津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歌手邀請賽并獲得二等獎。但讓李躍意想不到的是,她陰差陽錯的進入了測控技術領域與儀器專業,開始與物理、數學打交道。“這樣的日子實在很難度過,我常常背著畫板在學校里畫素描,看到建筑系的學生就會無比羨慕。”加入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的李躍坦言那段時間唯有唱歌才會開心,日后更多的美好回憶均來自于合唱團。

李躍是個閑不住的人。從小的藝術培養讓她的生活處處充滿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大學期間,李躍代表學校參加的全國、省市各類演出、比賽數不勝數。唱歌是她的專長,但不滿足的她還嘗試創作。李躍的原創歌曲《我讓你飛》進入“上海之聲”國際音樂節校園原創歌手邀請賽十強;非典期間創作的歌曲《信念》被天津人民廣播電臺評為“年度最佳公益歌曲獎”;由她作詞、團友作曲共同完成了天津大學北洋合唱團的團歌,結束了北洋合唱團無團歌的歷史。李躍說自己的原創就是憑感覺。今年5月,大型奧運紀錄片電影《筑夢2008》主題曲的英文歌詞,李躍也參與了創作。談到這次創作,雖然李躍只是創作者之一,但她直呼幸運。“這部記錄片,真實地展現了舉國上下為奧運奮斗。我的創作沒有過多的技巧,只是一種有感而發,我覺得格外有意義”。

李躍大學四年念的很吃力,但大學生活卻精彩紛呈。有驚無險的畢業后,李躍“賊心不死”,依舊準備報考建筑系的研究生。但父親制止了她。“因為缺失了本科教育的基礎”,李躍眼神里流露出一絲遺憾。“那段時間,我再次迷失了方向。我不知道下一步該邁向哪里。”有人建議她去當歌手,李躍說她大學期間享受盡了在舞臺上的風光,臺上臺下轉瞬間的與寂靜讓她很不喜歡。就在這時,有人建議李躍利用自己的優勢往幕后發展。“當時,我覺得有人給我指條路就是我最大的幸運,我自己已經完全迷失了。”就這樣,2006年,李躍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傳媒與文化產業專業研究生。“這是一方新天地,一個理科生在專業音樂學院里學習,多少有些另類。但我如饑似渴,看什么都新鮮,都想學”。

進校后,李躍選修了《古琴欣賞》《琴學概論》兩門課,第一次接觸古琴的李躍被這古老的樂器深深吸引。“我原來對古琴沒有概念,這兩門課讓我覺得這件樂器太有魅力。”于是,李躍的藝術細胞又被調動起來,她跑去古琴教授李鳳云那里拜師學藝,自己買了琴放在宿舍里天天練。“我的學琴進度是李老師專門為我定制的,每周一節課,從不間斷。我只感慨時間太短,只是學到了皮毛。”但李鳳云教授對這個學生卻喜愛有加,即將研究生畢業的李躍在老師看來,出去彈琴已經不至于給老師丟人。目前,李躍正在為研究生畢業論文忙碌著,題目是《古琴藝術的現代傳播》。為了這篇畢業大作,李躍走訪了眾多古琴專家,深度訪談;她還在網上以及街頭進行問卷調查。

李躍的夢想是開一場琴歌音樂會,自己邊彈古琴,邊吟唱琴歌。但目前,李躍說她還需要勇氣和時間。“這不同于登臺唱歌,我不能讓別人覺得我是在作秀,我必須對得起這門古老的藝術”。

完成畢業論文后,李躍就要開始找工作了。李躍笑稱:“終于不能再賴在學校里了。”對于就業,李躍的心態很平和,即便自己的經歷豐富,多才多藝,李躍依舊不喜歡把這些東西拿出來當作炫耀的武器。“藝多不壓身,我只是想讓自己更加全面,更具內涵”。

篇(7)

測繪工程專業的培養要求是立足于對地觀測與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需求以及現代測繪發展趨勢,按照全面具備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3個二級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專業素質規劃課程體系,一、二年級實行測繪通識教育,三、四年級按照大地測量學與衛星導航、工程與工業測量、航空航天測繪、地理信息工程等4個專業方向進行培養(各方向學生在對應的專業方向課程里選課),要求畢業生掌握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衛星導航定位、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工程、數字化信息工程建設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成為“高品質、國際化、創新型”高級測繪工程專業人才。

二、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與課程體系

1.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傳統的教學計劃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體,以課程設置為主線。在構建2013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時,基于信息化測繪的特色,跳出了傳統教學計劃的框框,以素質教育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重塑了測繪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基本框架。測繪工程專業2013本科培養方案的制訂遵循了以下5個原則:1)強化通識課程體系,促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實施研究型測繪工程專業教育。2)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測繪工程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的共同學科基礎課程平臺,優化課程體系和結構,培養復合型寬口徑高素質人才。3)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提供多樣選擇和路徑,大膽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5)加強專業和課程創新探索與國際化建設,加大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進力度,培養學生領導能力與國際視野。2.構建創新型、復合型課程體系2013測繪工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結構總體分為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三大部分。通識課程除“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形勢與政策、國情教育與社會實踐”以及“英語、體育”課外,還包括交流與寫作類、數學與推理類、人文與社會類、自然與工程類、藝術與欣賞類、中國與全球類、研究與領導類等七大領域,要求學生在每個領域選修一定的學分。交流與寫作類課程有“表達與溝通”“科技寫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養大學生交流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數學與推理類課程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C語言程序設計”等,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數學素養、統計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等;人文與社會類課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識“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權”“《四書》導讀”等,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文學鑒賞能力、人文價值判斷能力,提高對自身和社會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與工程類課程有“地球科學概論”“大學物理”等,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用自然科學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藝術與欣賞類課程有“音樂欣賞”,主要是培養大學生藝術素養與欣賞能力等;中國與全球類課程有“中國文化概論”“西方哲學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主要是培養大學生了解中華文明,開闊世界眼界、國際化思維、戰略思維等;研究與領導類課程有“組織行為學”“管理科學理論與方法”“網絡信息檢索”等,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領導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專業課程有分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實驗和實踐性課程3大系列。學科基礎(平臺)課程有:測繪學概論、GNSS原理及其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原理、遙感原理與應用、數字地形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地圖學基礎、大地測量學基礎,FORTRAN語言程序設計,UNIX/LINUX操作系統。專業主干課程:攝影測量學、物理大地測量學、大地形變測量學、空間大地測量學、工程測量學、變形監測數據處理、工業測量、航空與航天成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GIS工程設計與實踐、空間數據庫原理。實驗和實踐課程:數字測圖實習、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課程設計、大地測量課程設計與實習、工程測量學課程設計與實習、GNSS測量與數據處理實習、遙感實習、數字攝影測量實習、物理大地測量學課程設計與實習、大地形變測量學課程設計與實習、GIS課程設計與實習、空間數據庫實習、畢業設計。10門學科基礎(平臺)課程是測繪工程專業所有專業方向的必修課,其中“測繪學概論”等8門課是測繪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定的測繪工程專業的必修課,而“FORTRAN語言程序設計”“UNIX/LINUX操作系統”這兩門課主要是針對信息化測繪要求加強計算機編程能力而增設的。專業主干課程、實驗和實踐課程則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所有專業方向必修的課程,另一部分則按專業方向分模塊設計,具體情況見表1。在專業主干課程、實驗和實踐性課程中我們加大研究型課程的力度,每個模塊的專業主干課程都配有課程設計或實習或者兩者兼之,老師在主講此類課程時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時采用啟發式教學,留問題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的答案往往可以通過課程設計或者實習得到解決,這種主干課程配課程設計或者實習的模式實際上就是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為加強專業的國際化建設,我們加大了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的引進力度,在專業課程系列中,開設部分全英文或者雙語課程,這些課程的教材大部分應用國外先進的原版教材,主講這些課程的主要由學院聘請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學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開設的課程有“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應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測量學基礎(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測量學(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測量學(physi-calgeodesy)”等。測繪工程專業學生畢業需要的學分是150學分,其中通識課程學分是66.5,占總學分(150學分)的44.3%,專業課程學分80.5,占總學分的53.7%。在專業教育中,其中必修課程學分39.5,占專業教育學分的49.1%;選修課程27學分,占專業教育學分的33.5%;集中實踐教學8學分,占專業教育學分9.9%;畢業論文或設計6學分,占專業教育學分的7.5%;各專業方向的實踐教學總學分(含畢業設計、課間實踐教學和集中實踐教學環節)情況是:大地測量學與衛星導航方向27.1學分,占總學分的18%;工程與工業測量方向29.8學分,占總學分的19.9%;航空航天測繪方向29.5學分,占總學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學分,占總學分的19%,具體見表1。任意選修課程是作為專業補充或個人興趣愛好而由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學院鼓勵學生跨院(系)、跨專業選修課程,學院對學生的選課給予必要的指導,培養方案中有3學分的任意選修課程,占總學分的2%。此外,我們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創造條件,提供多樣選擇和路徑,將創新教育納入課程體系,規定本科生在學習期間獲得的創新學分可以作為任意選修學分。

三、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特色

武漢大學測繪工程專業2012年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以“面向工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以測繪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為培養依據,以測繪行業發展對工程技術人才需求為導向,與測繪企業密切結合,整合已有的專業課程,強調寬口徑、厚基礎,不細分專業方向;以卓越測繪工程師和注冊測繪師后備人才為培養目標,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具有扎實的測繪工程理論基礎,具備較強的數學、物理、計算機等相關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全面的測繪技術,熟悉測繪管理與法律法規,具備卓越的解決測繪工程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擁有測繪產品社會化服務的專業技能;加強工程實踐環節,采用“3+1”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有一年時間在企業學習、實踐,實行校企“雙導師”制,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創新意識、測繪專業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成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復合型、創新型人才。2013版培養方案,對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方案也進行了修訂,其中學科基礎(平臺)課程與測繪工程專業相同,而專業主干課程(包括物理大地測量學、工程測量學、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GIS工程設計與實踐和空間數據庫原理)則涵蓋測繪工程專業的4個專業方向。實驗和實踐課程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共分3個模塊。一是工程基礎實習模塊,有“數字測圖實習”“大地測量實習”“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基礎課程設計”和“地圖編制實習”;二是工程專業實習模塊,有“GNSS測量與數據處理實習”“物理大地測量學實習”“工程測量學課程設計與實習”“攝影測量與遙感實習”和“地理信息系統實習”;三是工程綜合實習模塊,有“管理與市場開發實習”“測繪專題”“專業實習”。第三模塊的工程綜合實習以及本科畢業設計都將在企業完成。實踐教學總學分(含課間、集中實踐及畢業設計環節)是37.3學分,占總學分的24.9%,明顯高于其他4個專業方向的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測繪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發展方向,它也與世界先進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軌,其最大的特色是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強化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結束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久网下载|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深夜爽爽动态图无遮无挡|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女被男啪到哭的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欧美老熟妇乱xxxxx|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浪潮av| 中国农村妇女hdxxxx| 黑人教练与人妻小茹阅读|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网站| 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专区—va亚洲v天堂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美女裸体视频永久免费|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精品国产va久久久久久久冰| 国产精品看高国产精品不卡|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夜夜爽妓女8888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中国凸偷窥xxxx自由视频妇科| 亚洲肥老太bbw中国熟女|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