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區基礎工作經驗總結

社區基礎工作經驗總結精品(七篇)

時間:2022-10-19 23:59: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基礎工作經驗總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區基礎工作經驗總結

篇(1)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社區工作;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34-02

引言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的人才已經出現了矛盾,即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不相適應。這就迫使高等教育從精英培育走向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育。

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區工作》課程為例,以課程的教學過程為切入點,分析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如何實現社區工作的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創新不僅迫使教師學習新的知識,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社區工作》課程的性質和設置目的

《社區工作》是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業管理這一領域中的很多內容,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當前的社區改革密切相關。該課程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社區現實問題和管理現狀出發,注重案例研究,對于社區的管理主體、社區管理模式、社區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內容展開深入的分析探討、總結歸納,形成社區工作的相關理論。在課程知識體系編排上,也有著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論探討上,著重體現公共管理基礎;在管理主體上,突出強化社區自治管理;在內容設計上,細化社區服務項目;在材料選取上,緊密結合社區改革實效經驗等??偠灾?,本課程不僅是“社區工作”這一新興學科的系統理論闡述,也是現階段社區建設與改革實踐的經驗總結,對于加強我國社區現代化建設,突顯社區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地位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區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國社區建設的新進展,能夠綜合運用社區工作理論知識和方法,借鑒先進的社區管理經驗,開展社區管理相關業務。

二、當前《社區工作》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社區工作開展得相對滯后,導致各高校在該課程開設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

(一)在教學內容上,重國外,輕本土

中國的社區工作理論源于西方國家的理論基礎,因此,多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僅僅是把握好西方國家相對完善的理論,沒有跳出理論了解中國社區工作的具體情況,往往脫離中國社區的實際。

盡管西方國家社區工作的價值取向與中國社區工作的價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國度,政治制度、文化環境、居民意識和社會背景的不同,導致社區工作的本質不同,這就要求我國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即要能夠掌握有關社區工作的基本理論,又要結合當前我國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形成本土理論,才能更好地詮釋我國社區工作這門課程。

(二)在教學方法上,重講授,輕實踐

社區工作理論是對社區工作經驗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若不重視實踐,對社區工作不熟悉,怎能講好相關理論?更別說能指導學生實踐了。據統計,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學來自農村。農村主要的行政區劃是鄉或鎮,很多同學對“社區”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師的講授過程中體會到,陌生是沒有好好進入到社區,對社區的工作一無所知,對于教師的授課內容很抽象。社區工作課程要求授課教師多帶學生進入社區,了解社區,然而,多數教師在上完該課程后沒有一次進入社區。教師在講授課程的時候只以書本為主,對社區缺乏足夠的了解,更是缺乏實務指導的經驗。教師本人對社區都沒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當前社區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門課,更不能對學生進行實務操作的指導。若不勤于進入社區,了解社區,那么該課程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為了修得學分,對實踐技能幫助不大,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評方式上,重分數,輕能力

目前,我院?!渡鐓^工作》課程的開設,其培養目標已經明確,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則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順學院教務處規定,課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試占70%,其他如出勤、作業、提問等平時成績占30%,考核的結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為主。因此,部分老師側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視學生實際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區工作這門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夠具體。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績為主的傳統考核方式,學生已經磨練出應付期末考試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記硬背相關的知識就行,抱著上課聽與不聽都無所謂的態度。即便學生在課堂教授的過程中積極參與互動,對于所教授的內容也僅僅停留在記憶知識的層面,學生無法合理地運用知識,也不能在適當的時機巧妙地運用它們。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社區工作》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按照當前學院開設的《社區工作》課程現狀和之前筆者的兩年基層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社區工作》教學改革中,應以知識為中心,構建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力求貼切社區工作實際情況;以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能力的培養。

篇(2)

1、重點突出司法所建設。目前我區除杏濱司法所和后溪司法所已達350平,其他司法所場地面積均與全市司法所所均面積258.86平方米和《省司法所規范化標準》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區將進一步與各鎮街主要領導溝通、征求意見,依據《省司法所規范化標準》文件要求和《區人民政府關于司法所用房建設協調工作會議紀要》專題會議精神,抓住各鎮街調整辦公場所的機會,爭取其余四個司法所辦公面積均達到350平。

2、主推“一所一品牌”建設。近年來,我區在各級領導的指導和鼓勵下,認真總結各司法所的獨特優勢及其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漸摸索出一條“一所一品牌”發展之路。如杏林司法所在規范化司法所建設方面卓有成效,2012年被評為“省級規范化司法所”;灌口司法所在人民調解工作方面成效顯著,其“警民聯調”工作經驗在全市警民聯調工作現場推進會上被宣傳推廣;杏濱司法所在社區矯正方面成績突出。2014年,我區將在全區推廣這“三大”品牌,鼓勵每個司法所都能突出自身特色,創造自身品牌。

3、深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完善街(鎮)、村(居)、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調解網絡建設,重點完善村級調委會建設,積極建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著重加強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探索建立面向社會服務的專業化、職業化調解機構;拓寬摸底排查渠道,在做好婚姻、家庭、鄰里等常見多發民間糾紛排查化解的基礎上,把調解觸角延伸到社區、廠區、校區,延伸到商業中心、集貿市場、大型商場等,廣泛參與涉及民生問題糾紛的調解,努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型矛盾糾紛;圍繞重大活動、重大任務、敏感時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密切關注轄區內社情民意和輿情動態,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做到預防工作走在化解前。

4、創新管理機制,強化矛盾糾紛分流機制。一是深入開展“三調對接”工作,著力構建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三位一體”大調解工作格局,積極探索完善一站式服務機制,針對矛盾糾紛類型,采取調解、引導行政處理或訴訟等多種方式和途徑解決問題,實現咨詢調解相結合、調解相結合、行政處理和調解相結合,實現矛盾糾紛合理有序分流;同時,不斷推進與公、檢、法的對接機制,發揮人民調解工作的優勢,化解法庭之外的各類糾紛,形成調解訴訟銜接機制。二是加快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建設。進一步規范化運作已建好的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將其納入區局調解補貼和區年度培訓計劃,確保提高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強化調解員的業務素質。進一步協調各方力量,積極推進籌建中的后溪工業集中區調委會、灌口物流園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杏林臺商投資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擬建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的建設。同時督促各司法所要在發展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上下功夫,新建2-3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爭取在全區實現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委員會的全面覆蓋化,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調解網絡模式。

二、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確保實現社區矯正人員重新犯罪率、脫管漏管率控制在0.5%以內;刑釋解教重點人員100%銜接到位、一般人員70%銜接到位,安置率達90%以上、幫教率達95%以上的工作目標。

一是繼續推進規范場所建設。根據部署和安排,繼續推進建設集監管矯正、信息處理、應急指揮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社區矯正中心,加快選址并開展前期工作,力爭盡早開工建設。指導和推動各區新建一批依托企業的教育培訓和安置基地,為“兩類人員”回歸社會提供更多的載體和途徑。

二是加強社區矯正分類管理。根據《省社區矯正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要針對社區矯正人員不同的罪行、表現,將矯正人員分為不同的種類,實行嚴管、普管、寬管分類管理。要依法落實獎懲制度,對表現好的,服從監管的矯正對象,給予行政獎勵、減刑等。

三是注重培育和樹立工作典型。要認真總結經驗,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注重培育和樹立一批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先進典型,通過各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的社會知曉度,形成全社會關注和支持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營造特殊人群重新做人的良好氛圍。

三、深入貫徹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全面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打造“法治”建設,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不斷開創依法治區工作新局面。

1、不斷深化“法律六進”活動開展

一是深化“法律進機關”。組織領導干部法律知識考核和法律知識講座。以“學用結合、普治并舉”為核心,以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為抓手,不斷提升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用法能力,不斷提升依法執政、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

二是開展“法律進學?!?。推廣法制主題班會的好做法,通過舉辦法制夏令營活動,依托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基地,有針對性的進行校園普法依法治理經驗總結和推廣,進一步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網絡,構建青少年成長的良好法制平臺。

三是抓好“法律進企業”。在臺企,私企各開展一場法律進企業知識競賽。引導和促進企業認真遵守法律法規,提高依法治企、依法經營、誠信經營的意識和水平,依法維護企業及職工合法權益的能力。

四是推進“法律進村(居)”。召開“法律進村(居)”活動籌備會,在各鎮(街)開展一場法律進農村普法大集,組織大型“送法下鄉”活動,總結推廣基層農村、社區法制宣傳工作經驗;加強載體創新,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廣大基層農村、社區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圍繞基層自治、民主管理、維護基層和諧穩定等法律知識進行宣傳。

2、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一是加快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區將盡快完成“區法治文化苑”項目的籌建工作,要將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作為重點工作推進,確保2014年建成“區法治文化苑”,各鎮(街)、村(居)均建有一個制式法制宣傳欄。

二是加大主題法制宣傳力度。認真組織開展“12·4”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精心組織協調,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取得更大社會宣傳效果。充分利用各專項法律頒布實施紀念日、綜治宣傳月、禁毒宣傳月、送法下鄉等主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宣傳活動,努力擴大普法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覆蓋面,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三是加強主流媒體法制宣傳。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和移動通訊等大眾媒體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與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聯合舉辦???、專欄、專版等,開通普法微博或微信,利用電子網絡平臺普法,不斷提升法治文化的創造、生產和傳播能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引導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3、全力推進“法治”建設

一是推進依法行政。創新行政執法人員培訓、考試方式,做好行政執法證件管理工作。認真開展全區行政執法檢查,繼續深化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有關工作,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繼續加強規范性文件的前置審查、備案審查工作,開展調研規范性文件的網上報件和網上審查工作。

二是扎實開展“法治”創建活動。要扎實推進基層法治創建,全區100%獲評區級“法治鎮(街)”,各鎮(街)要力爭入選市“法治鎮(街)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各村(居)要力爭入選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居)”,不斷夯實“法治”創建基礎。

三是充分發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的作用。健全制度,明確職責,充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形成工作合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機構要發揮組織協調、指導監督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各項工作深入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機構每年至少召開兩次領導小組成員會議,總結、規劃年度工作,研究討論有關依法治理工作事項。

四是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隊伍的作用。組織普法講師團成員進行備課授課,組織大學普法志愿者開展普法宣傳活動,充分發揮普法講師團成員、法制宣傳教育志愿者、法制新聞工作者的作用,加強組織協調,發揮各自優勢,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五是加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宣傳。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好的做法,加強宣傳報道,確保法制宣傳教育的蓬勃生機與活力。充分利用報、區政府信息公開平臺、法治網、《法治》內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訊等及時傳播信息,加強學習交流和指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建設,推進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針對矯正對象、老年人、個私企業等特殊群體做深入的普法活動。

四、強化服務意識,創新管理途徑,提升法律服務質量。

1、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便民服務措施。擴大法律援助的影響力,在政策法規許可的條件下,做到應援盡援,為貧弱群體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務;在完善法律援助部門的自身建設的基礎上,建立高素質的法律援助隊伍,加快推進服務窗口建設,進一步完善接待條件和設施。

2、認真貫徹執行新修改《刑事訴訟法》關于法律援助的規定。加強刑事法律援助隊伍建設,提升辯護律師的服務能力和辦案質量,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專業辯護。要密切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相關業務庭、科處室的工作聯系,建立溝通聯絡機制。做到應援盡援、應援必援、應援優援,依法維護和確保刑事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進一步加強法律援助案件質量管理。跟蹤了解案件進展情況,指導監督法律援助人員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和執業規范,對法律援助人員承辦案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對疑難復雜案件,可實行集體討論、專家評議等制度,確保辦案質量和效果;案件辦結后,要認真審核案卷材料,按照統一標準對辦案質量和效果做出評估,并做出相應處理。

篇(3)

【關鍵詞】秘書學;基礎問題

秘書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伴隨著人們對秘書問題的探討而日益發展,尤其近年隨著人們對秘書工作越來越重視,對秘書學理論的探索也在進一步加強。秘書學研究對象和秘書系統均是秘書學發展當中基礎的理論問題,對此我也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談談一些認識。

一、對秘數學研究對象的認識

確定對象是我們研究探討問題的首要任務。因為對象直接影響研究的方向、方法和結果。而在不同時期的秘書理論的書籍中對于秘書學的研究對象的表述是不一樣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提法有這樣幾種:

秘書學的研究對象是秘書工作。包括秘書工作的沿革、職能、規律、特性、作用、隊伍素質等等。

秘書學的研究對象是秘書、秘書工作、秘書部門。包括對秘書的要求及培養、秘書工作的特點及規律、秘書部門的體制及職責等。

秘書學的研究對象是秘書活動。即秘書人員為其主管實施有效管理所采取的輔助行動,包括主管人員的主體活動、秘書人員的參謀活動、對客體的管理活動三個要素。

秘書學的研究對象是秘書現象。包括秘書人員及秘書職業的起源、發展、本質、特點及其在社會實踐中運動變化的規律性。

秘書學是以秘書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這里所謂秘書活動是指秘書主體在輔助領導者實施管理活動過程的全部行為表現的總和。它是秘書活動的主體與對象、主題與環境、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心理過程與行為表現、個體與群體、歷史與現實的辯證統一。具體來說包括秘書活動源流研究、秘書活動主體研究、秘書活動環境研究、秘書活動職能研究、秘書實務研究、秘書教育研究六大方面。

上述可見,人們對秘書學研究對象也是經歷從直觀認識到逐漸深入思考這樣一種過程的。前二種的提法多少讓人覺得秘書學還停留于對秘書工作經驗總結的層次未提高到理論的高度。第三種提法為秘書學的研究對象貢獻了秘書活動這個概念,強調了職業主體在秘書學發展當中的作用,有其進步意義,但依舊讓人感覺它停留于秘書職業的事務性層次。第四種將秘書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秘書現象。開始將秘書置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范疇當中進行思考,確實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但據現代漢語對現象的解釋,“現象是事物在發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形態和聯系。”而這種外部形態與聯系是對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描述。因此,秘書現象的說法讓人覺得僅是將秘書學立足于社會現象來考察,而忽視了事務現象背后的主體因素。第五種提法呢,依舊將秘書學研究對象鎖定于秘書活動,但從系統論的角度,梳理了一切與秘書活動有關的利害相關者,因此大大拓展了人們對秘書這一職業的認識。不過只強調秘書活動,容易讓人忽視秘書其實也是人類社會現象的客觀性。

二、對秘書系統問題的認識

(一)秘書系統及其構成

秘書系統是一個由秘書現象與秘書活動諸要素所共同組成的綜合體。這個系統以秘書活動為核心將主體與對象、主題與環境、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心理過程與行為有機融合,實現個體與群體、歷史與現實的辯證統一。而在此系統中組成的基本要素有三:一是主體要素,即從事秘書活動的秘書人員。;二是手段要素,即秘書活動的方法、技術、程序和以物化工具為主的物質手段。如,秘書主要人際關系的處理技巧。秘書工作當中所使用的各類辦公自動化設備;三是對象要素,即秘書主體通過一定的手段所作用的信息和事物。這三項要素各自性質不同,在秘書系統運動和發展過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發揮特定的作用。

(二)秘書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關系

首先,秘書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子集與全集的關系。其次,秘書系統總是隨著社會形態的發展而發展。比如,古代社會的整體構成比較單一,可以說大部分人生活于農村社區,只有在一些政治統治或自然交通的要津地區,才有城市的出現。因此,古代社會的秘書系統未走出國家統治管理機構,而且是分散、零星地出現于統治管理的不同組織機構當中,沒有統一的建制,也未有統一稱謂,且彼此缺乏有機的聯系,甚至老死不相往來,但他們綜合輔政的職能與今天秘書之綜合輔助的職能有著相似之處。而隨著現代社會的來臨,城市化的興起,城市社區逐步取代農村社區成為社會中的主導要素。伴隨著工業化的步伐,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孕育而生。于是這些或稱為機關企事業單位、或稱為各類團體、或稱為公司的各種社會組織逐漸與家庭一樣成了城市社區當中的基本構成。在社會構成的日趨復雜情形下,依托單一的國家行政體系進行社會事務管理已經明顯不再可能。于是為了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這一要求,組織管理的責任與要求也越來越高,于是管理出效益的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伴隨領導工作對綜合輔助力量――秘書的依賴,秘書才從社會的幕后走向了臺前,對秘書現象和活動的探討也日益深入。并且伴隨各種社會組織的發展,秘書人員為社會各界所廣泛需求。由此秘書工作開始逐步走出政府行政管理的體系,伴隨著社會管理的壯大逐步融入現代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變成適應面廣泛的一項社會職業。因此,伴隨著秘書活動范圍的不斷拓展,作為社會子系統的秘書系統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總之,同任何社會事物一樣,秘書系統也會隨著不同社會具體形態的發展而演變。

總之,不論是秘書學的研究對象還是秘書系統問題的探討都是秘書學發展當中的基礎理論問題,均有待于與我們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參考文獻

[1] 向國敏.現代秘書學與秘書實務[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諸孝正,羅烈杰,王世國.秘書學概論[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關 鍵 詞:自然條件 總平面設計 單體建筑

前言

本項目位于德清縣德清大道以南,舞陽街延伸段以北,西臨杭寧高速公路德清下口,東側為下渚湖風景區,整體區塊位于下渚湖風景區的西北角。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總用地規模為47.5公頃,本次規劃為該項目的一期啟動區塊,用地面積為5.3公頃,擬開發建設成一個當地高品質的安置小區(如圖1)。

圖1 項目效果圖

該項目周圍擬建醫院、農貿市場、商業街等配套設施,現有秋山中學及即將新建的幼兒園緊鄰基地南側,配套設施基礎條件較好?;鼐o鄰下渚湖風景區,自然環境條件極佳。該項目規劃由多個地塊組成,本次規劃的地塊為一期規劃,用地現狀多為農田與魚塘,地形整體較為平坦,無明顯地勢變化,高程在1.56――3.10之間。

一、工程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

1.1地理及氣象條件

德清縣位于浙江省湖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東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環太湖經濟圈,西枕天目山麓,區位優勢明顯。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1.2能源、現有設施的利用和交通條件

(1)生活、消防用水取自市政自來水供水管網。

(2)電源采用10KV兩路進線,設置開閉所、變配電房。

1.3地震烈度

德清縣基本設防烈度為6度(即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

二、項目總平面設計

2.1規劃結構

規劃希望通過一個簡明的結構來創造出整體大氣的社區形象和空間。因此我們在基地中營造了一個大尺度的核心空間,并通過建筑和環境的對稱布局創造出從入口到中心環境的橫向軸線以及貫穿南北的縱向軸線,形成“十字”景觀空間序列。各建筑圍繞這一核心空間,形成一系列具有圍合感的半開放院落。每個院落空間形成一個鄰里花園,并使之在空間視覺上與核心花園空間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主從有序,層層遞進,靈活豐富的整體社區空間環境。

2.2建筑布局

住宅通過入口方向的不同兩排一組形成一個個多重圍合、層層遞進的庭落,再通過中心主軸將一個個的院落組團串聯起來。位于小區北部正中的住宅底部設置了會所,既方便社區居民共享使用,又可作為中心主軸即景觀主軸的對景。

2.3道路結構及交通組織

規劃在基地南側設置社區入口,住戶進入社區即可沿居住區環路進入汽車庭院,而居住區里則基本形成純步行環境。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在保證社區車行便捷的同時,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車輛對社區環境的干擾,保證中心和組團環境的完整和安寧,易于創造和諧、融洽的鄰里生活與文化。社區步行系統以貫穿整個社區的公共空間十字景觀軸為主脊,串聯入口廣場、中心廣場和中心花園等,并通過組團步行道、宅間步行道形成層層展開遞進的網絡,使之具有連續的變化和豐富的空間層次感,在其中精心布置一系列水景、樹陣、灌木花卉和各種活動場地,成為環繞建筑、景觀的紐帶和人們日常休閑交往的場所。

2.4空間景觀設計

通過社區口空間――林蔭景觀大道――中心花園形成社區的南北空間軸線,通過社區庭院空間――核心公共空間――中心花園形成社區的東西空間軸線,從而形成網絡,將數個住宅片區串聯起來,使整個社區成為有機的整體(如圖2)。

圖2南北空間主軸線效果圖

2.5消防設計

整個小區周圍設環形的消防車道,南北兩個入口均考慮消防車的進出,出入口凈寬和凈高不小于4m,消防車道寬度不小于4m。

三、單體建筑的設計

3.1住宅設計

造型采用綠城的成熟產品“桂花城”的風格。整體感覺清新淡雅、親切宜人。在材質的選擇和細部的變化上精心設計。屋面采取緩坡的坡屋面。整體為三段式處理,底座選用石材,上部通過涂料和面磚材質的變化,以及色彩的搭配,利用線腳位置的變化來豐富造型。形成穩重、親切、豐富的建筑形象。

3.2套型設計

平面設計根據整體規劃的要求,分南北梯入戶兩種來考慮。由于要求戶型標準化,種類不多,南梯三種,北梯三種,分別有90方和120方兩種,考慮到造型及空間的豐富性,各設計一套邊廳的戶型。邊廳戶型的設計在視覺上豐富了建筑的層次,同時在平面功能上多了一種選擇。戶型的朝向通風和景觀盡量做到均好性。兼顧舒適性,經濟性,安全性,私密性和整體性。戶型的布局結合使用功能以及人的居住習慣,注重尺度的把握,符合人的行為要求。

3.3配套建筑設計

小區的內部社區活動配套及物管用房統一設置在小區北部住宅底部的會所內。

3.4車庫設計

建筑層數為五層住宅加一層車庫儲藏層,局部降一層。車庫設在底層,無地下室。為了實現人車分流,互不干擾,車庫的出入口與住宅的出入口分別布在建筑的南北兩側。建筑高度為18.05米。

四、結束語

篇(5)

關鍵詞:農村中學;德育模式;知情交融——活動育人

綜合高中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初中畢業時成績中等或中下等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多數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一般甚至較差,家庭和社會傳統升學觀念的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進入綜合高中,面對新環境的巨大選擇空間,難免感到無所適從,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會不時出現思想情緒波動,這給育人帶來更大困難。因此,選擇適合農村綜合高中的德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村綜合高中學生的特點

(一)家庭經濟條件差,生源質量差

學生主要來自農村,其中還有大量留守兒童和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再加上家長普遍文化層次較低,思想觀念落后。很多家長不懂正確的教育方法,也不會為孩子規劃未來。通常只是簡單地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上,說:“我把娃娃交給你,只要不犯法,要打要罵隨便你!”家長在孩子就讀高中后,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認為孩子反正都考不上大學,在高中只是消磨時間,關在學校可以保證不出安全事故。生源主要是中考測試時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經歷中考的打擊,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喪失信心,不愿在學習上投入時間精力,對未來一片茫然,得過且過地混日子。

(二)課業負擔過重,對綜合高中認識存在誤區

綜合高中的目標是既培養學術性研究人才,又培養實用性技能人才。雙重的教育目標使學生背上了兩個包袱,既有升學壓力,又有就業困惑。有的學生認為上了綜合高中就意味著讀了職高,或者選了職業教育課程就比學習普通高中課程的學生低了一等。很多綜合高中在課程設置上采取的是學習基礎性課程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增加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這讓原本就基礎較差的學生感到不堪重負,學習焦慮。

(三)綜合素質差,缺乏職業技能,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因農村綜合高中在教學質量上難以和重點中學匹敵,大部分學生畢業后只能升入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少大學落榜生只能直接就業,卻面臨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的困境,被戲稱為“種田不如老子,養豬不如嫂子”。這類學生走上社會,只能從事低收入體力勞動,容易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因學生家庭背景、社區環境、成長軌跡不同,即使同一年級同一個班的學生也存在很大道德水平差異。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沾染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逆反心重,故意對抗教師的德育教育,明知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去做。

(四)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根據陳乃琳老師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綜合高中學生的焦慮、沖動、恐懼、自責現象較為嚴重,其次是孤獨、過敏傾向。再加上學習壓力帶來的焦慮,容易引發學生失眠、胸悶、心跳加快,產生不同程度心理問題。

二、構建適合農村綜合高中的德育新模式

目前國內已形成的較有影響的德育模式有:價值觀導向德育模式、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活動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欣賞型德育模式、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知情行協調發展模式等。據筆者所調研的案例——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德育工作經驗總結,構建知情交融——活動育人這種新的德育模式很適合農村綜合高中。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地處歇馬城鄉結合部,原來是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因生源質量和家長思想認識問題,教學質量一直難以趕上區內其他重點中學,學校陷入辦學瓶頸期。2012年,該校被重慶市教委確定為北碚區唯一一所綜合高中試點學校,開設了園林、機電、酒店服務等專業,為學校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這類專業,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精神面貌也隨之改變,逐步樹立起人生的職業目標。如果學生不能夠理解綜合高中的辦學意義,沒有樹立人生觀和做好職業規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學習,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另外,除了選擇學校所開設的職業課程,學生在興趣愛好上還有更廣泛的需求亟待滿足。而德育的全面兼容性、靈活適應性恰好可以彌補建設綜合高中時課程改革上出現的問題。

(一)社團活動和職業課程互為補充,全面育人

該校不僅鼓勵學生選修職業課程,還大力提倡社團活動。成立了太極協會、舞蹈社、文學社、科技協會、布藝社、動漫社、攝影協會、心理健康協會、健美操隊等十余個學生社團。以此作為綜合高中課程的補充,將知識傳授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也豐富了精神世界,培養了生活情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目前,該校的社團活動取得了累累碩果。通過社團活動的廣泛開展,發揮了學生的興趣特長,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不怕吃苦、頑強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等品質,將這些品質投入學習中,有助于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誠信教育彰顯特色,以點帶面提升學生品質

除社團活動外,誠信教育也是該校德育特色。其誠信教育對策是:家校配合,共造誠信環境;講解說教,形成誠信導向;榜樣激勵,引導誠信理念;強化措施,規范誠信行為;情境體驗,激起誠信動力。學校通過文化墻、板報、國旗下講話、班會活動廣泛宣傳誠實守信。開設了無人售報“誠信報刊亭”,師生自助投幣取報。舉辦了跳蚤市場,同學們把自己用不上的書報、個人物品拿出來擺攤,在交易過程中體會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培養誠實守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校還廣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看望歇馬敬老院的老人,捐款為老人買電視。慰問烈日下工作的交巡警、武警官兵等等,增強了同學們的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重慶第四十八中學校涌現了重慶市“道德模范”吳玉冬、北碚區“三心好少年”毛毅等先進典型。該校很多學生還主動將壓歲錢、零用錢、賣廢品、跳蚤市場收益、比賽活動獲得的獎金捐獻出來,成立了陽光基金,幫助患白血病的同學、貧困學生、給歇馬敬老院老人們買電視、營養品……在捐款的同時,老師、學生也不忘走訪受助者,用關愛和鼓勵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這些活動,讓助人者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在助人為樂的過程領悟到人生奉獻的價值;受助者在接受幫助的同時感受到世界充滿愛,學會將愛心傳遞下去,人與人之間友善相待,共同營造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程序.綜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構研究,2004.4。

篇(6)

流動人口,一直都是各地高危人員的主要源頭,從各地發生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中,有八成以上是流動人口所為,流動人口的不穩定因素和高犯罪率,使得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變得尤為重要,一直都是公安部門的重點。下面我謹結合在公安機關工作中對于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中得出的經驗總結和體會,以及近期武城縣公安局開展流動人口信息采集活動而得出的最新數據,就新形勢下的流動人口犯罪談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流動人口犯罪的心理特征分析

第一,聚財貪富心理。對于絕大部分的流動人口而言,他們之所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高于在家鄉勞動所得的收入。但是對于大部分的流動人口來說,想要掙到理想滿意的、符合預期目標的財富是不現實的。與此同時,與城市本地人、成功人士相比,生活條件和收入反差相對較大,在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愿望之間形成的巨大落差,讓他們開始懷疑勞動致富道路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加之一部分人受貪財求富、攀比享受心理的驅使,極易產生通過不正當的違法犯罪途徑來滿足理想收入的犯罪心理和犯罪念頭。

第二,從眾效尤心理。流動人口主要來自貧困落后的地區,有著大致相同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風俗習慣等,身在異鄉以鄉緣、地緣、血緣等情結、和互動的同化心理,多交往頻繁和密切,在一些人有犯罪念頭,或者因為犯罪僥幸獲得非法收入的時候,極易引發其他同鄉人員的爭相效尤,以至拉幫結派,實施相同類型的違法犯罪活動。

第三,對社會的仇恨和敵視心理。由于流動人口都是背井離鄉,大多數人只在暫住地工作較短的時間,面對暫住地一些不平等的歧視性政策和當地人無意中流露出的排外言行,極易引發流動人口中高危人員的不滿和逆反、報復以及反社會德心理,會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怨恨,擴展轉移到對整個社會的敵視與仇恨,從而導致其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二)流動人口的犯罪特點分析

一是以非法侵財型為主。一小部分流動人口在還未找到工作之前,身上的錢財用完后,為了生存而走上違法犯罪之路。還有部分比例的流動人口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因素,在付出艱辛的勞動之后,卻未能得到令其滿意的工作薪酬,感覺僅依靠辛勤的勞動還不如通過偷盜、搶劫等犯罪活動來錢快,從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是以明顯的季節性犯罪為主。大部分流動人口,在農閑時進城務工賺錢,農忙時回家耕種收割,會因自身未能掙到令其滿意的薪酬和工資,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或者顧及其面子,懷著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實施搶劫、搶奪、偷盜等違法犯罪行為,以達到快速求財的目的。

三是在犯罪過程中多使用暴力手段。從形形的的各種案件分析,犯罪分子的作案動機單純、手段原始單一,但同時又具有很殘酷的暴力行為。案犯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實施偷盜、扒竊等非暴力犯罪,在被發現后極易轉化為搶劫等暴力犯罪行為。同時,搶劫、綁架、飛車搶奪等暴力手段犯罪也時有發生。

(三)流動人口的犯罪主體構成分析

流動人口犯罪的主體囊括了多類型的人員,有失去土地的流動人口,無業的,吸毒的、或者作案犯科的、有前科的人員,還有在高危地區聚集的未成年人等等,總的來說,這些高危人員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青壯年為主。從偵破的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中分析,18-30歲的青壯年人群是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要人員,這也與這一年齡段人群的心理特征相吻合,他們的思想意識易受到外界客觀環境的影響,易沖動、偏激,甚至不計后果。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幾百名流動人口侵財犯罪嫌疑人中,年齡為18-30歲的青壯年人員。

二是鄉緣性、地域性幫派結伙作案突出。外來流動人口犯罪案件,多呈現出鄉緣性、地域性結伙作案的特點。他們大部分來自農村的貧困地區或案件高發的高危地區,被生活環境所迫和影響,極易產生極端德思想和扭曲的心理,認為靠勞動致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在相互認同的情況下,以拉幫、結伙的方式,連續長時間的對不固定的對象實施犯罪行為。

(四)流動人口犯罪的作案目標分析

一是犯罪區域相對而言,比較集中,形成高危人員作案的高危地區。居民區、城鄉結合部、人員密集的鬧市等地,由于人員復雜和密集,成為流動人口實施盜竊、搶劫、搶奪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發區域。

二是犯罪分子作案多為流竄作案。表現為鄉緣性的同鄉關系糾合,短期聚集作案突出。往往認準同性質的作案目標,例如,有的專門盜竊居民住宅,有的專門盜竊摩托車、電纜線、手機等為主,有的則專門進行飛車搶奪、搶劫等暴力犯罪。

三是選擇針對的犯罪目標相對明確。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為了達到目的,選擇特定范圍內的人員作為侵害對象和目標。個體戶、第三行業服務人員等成為最主要的受害群體。案犯選擇這些人員作為侵害目標,主要原因是因為這類人群隨身攜帶的錢財比較集中,有時甚至謀財害命。

二、流動人口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流動人口自身主觀因素分析

一是內心的貪念和僥幸心理的結合,促使犯罪的發生。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目的是為了依靠正常的勞動獲取錢財。然而,對于一小部分人來說,想要掙到自我滿足、符合心意的薪酬是根本做不到的。外來流動人口的工作不穩定,收入相對較低,殘酷的現實和理想的目標差異較大,極易產生矛盾心理。導致他們開始懷疑通過正常的勞動致富是行不通的,進而產生通過違法犯罪活動達到自我心意的犯罪心理。

二是消極的社會心理,導致其進行犯罪行為的發生。外來流動人口主要的犯罪群體是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他們有著特定的心理和內心世界:競爭意識比較淡薄,對貧富差距形成的鮮明對比,心理感受比較強烈,同時心理承受能力低,社會適應能力不強?,F實與理想的差距、激烈的競爭、工作歧視、工作中的傷害等一系列的原因,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追求利益的欲望,貧富差距的不滿心理感受更加強烈,導致部分流動人口以侵害人身、損壞財產以及其他德暴力犯罪行為來發泄內心的怨恨與不滿。

三是受教育的水平相對較低,法制觀念淡薄。流動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極少,大部分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由于受教育的水平較低,對法律法規知之甚少,對自己犯罪行為造成的嚴重后果、社會危害性,以及自己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根本沒有清楚的認識。今年上半年,全縣查處的流動人口犯罪嫌疑人中,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約占89%。

(二)社會客觀因素分析

一是文化差異因素。城鄉之間的隔離與的二元化,形成了城鄉各自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流動人口在進入城市后,發現自己的很多價值觀念根本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在不斷遭受挫折后,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道德準則,不再顧忌行為的約束。價值觀念不同導致的沖突,行為規范的失范,從而導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是市場經濟特點。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計劃經濟相比,競爭空前激烈,在為每個個體提供平等的機會、相同的法律地位的同時,在不同起點的群體之間造成了嚴重失衡的不平等。由于流動人口大部分不具有適合市場經濟和城市產業發展的工作能力、工作經驗等,不能在市場經濟中有效競爭和發展,導致他們只能從事高危險、高強度的體力勞動的工作,為了在城市中生存和得到預期的心理滿足,有些人選擇從事違法犯罪活動。

三是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的不到位。目前對流動人口和管理和服務工作,多注重人員登記控制,只有當流動人口涉嫌違法犯罪時才對其進行干預,對其缺少日常思想觀念、法制觀念的宣傳教育,導致他們只能處在一種與城市相對隔離的亞文化環境中,受到城市中不良文化的熏陶,少數缺乏進取心、意志薄弱者自然走下坡路,最終成為犯罪分子。

三、抑制流動人口犯罪的對策思考

一是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外來流動人口的整體素質。首先,對外來流動人口上崗前,進行特定的文化、職業技能、法律的專門培訓,相對提高其文化素質,適應城市發展的勞動技能,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達到減少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主觀因素;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開展清理整頓出租房屋信息,規范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和服務的宣傳等活動,以進一步增強出租房屋的業主和外來流動人口遵紀守法的法律意識,共同維護好社會治安環境;再次,鼓勵、引導外來流動人口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和矛盾;最后,在外來流動人口聚居的區域廣泛宣傳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提高流動人口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減少其犯罪的思想根源。

二是以務實的態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積極主動地關注關心流動人口的現狀和疾苦。公安機關在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中,務必真正做到堅持以人為本,以務實的態度,將服務理念真正融入到對流動人口的日常管理中去,培養流動人口對暫住地的感情,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和被歧視感,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切實解決號流動人口實際存在的各種問題,關心流動人口的疾苦,解決好流動人口的子女上學、醫療、改善其生活條件,積極維護流動人口得合法權益。

三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社區警務化管理,強化對實有人口的管理。社區警務是公安工作接觸群眾的最基礎、最前沿的工作。社區民警要根據本社區的具體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各方面的現有治安資源和潛在的治安資源,整合優化社區的治安資源,開展周期性的入戶調查,全面掌握轄區內實有人口的信息,熟悉社區人員的基本情況;通過社區警務的管理服務,捕捉社區治安動態變化信息,為打擊違法犯罪提供線索。

四是提高群眾的自防意識,積極預防和控制各類流動人口違法犯罪案件高發。通過實施讓群眾了解防范信息、大力宣傳報警方法和渠道、分析流動人口犯罪人員的作案規律和特點等各種措施,增強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全面提升居民防偷、防搶、防騙能力,使之成為防控犯罪的積極因素和有效力量。一旦防范意識成為自覺行為,它就會發揮出巨大的社會效能,從一定程度上遏止違法犯罪的發生。

五是加強日常的治安巡邏,防范和打擊流動人口的違法犯罪。針對外來流動人口犯罪的地域性特點、季節性特點,在春節前后等特殊的節日和案件高發區域、時段性的加強治安巡邏,開展集中打擊的專項行動,預防和遏制犯罪行為的發生。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針對流動人口中存在的嚴重違法犯罪現象,進行嚴厲的集中打擊,震懾犯罪分子,以達到預防和遏制外來人員犯罪的目的。

篇(7)

一、德國校園危機管理課程簡介

德國校園危機管理課程的名稱為:學校危機的領導與管理。它始于2002年春,由美國學校心理學家比爾•普福爾教授在迪林根教師進修及人事管理培訓學院的題為《校園危機管理》的報告引發。普福爾教授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美國的“校園多風險防范預案”,引起了德國教育界的強烈反響。德國因此成立了德國巴伐利亞州學校心理學家危機干預和危機處理工作小組(KIBBS),與巴州學校心理學家協會(LBSP)一起,在美國“校園多風險防范預案”的基礎上修改和創新,形成了“學校危機的領導與管理”課程,并推廣至德國其他聯邦州(圖林根,2002;巴登符騰堡州,2006;黑森林,2007)和其他城市(慕尼黑,2002;柏林,2006;紐倫堡2007)。課程旨在針對不同危機情景幫助學校校長、安全負責人、督學代表、學校咨詢和涉事教師、管理人員等在緊急事態中作出迅速、恰當的反應。[5]學校危機的領導與管理課程用卡片體系作為出版形式,提出了十八種校園中最常見的危機情景。具體為:事故:體育事故、交通事故(校車事故,周末事故)、技術事故(化學事故、實驗室爆炸、失火)。威脅:武器持有、挾持威脅、謀殺威脅、爆炸威脅。暴力行為:欺凌、打群架、虐待(懲罰、精神虐待)、犯(、猥褻)、扣押人質、濫殺無辜。自殺:自殺恐嚇、自殺嘗試、自殺實施。疾病和死亡:重疾、校內猝死。針對這十八種危機情景,課程提出了具體的處理指南,包括重要的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及問題、相關的法律關系和管理規定等,并為每一個危機情景提供了一整套的處理流程。這個流程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情景說明,提出初步措施,即“首先要做什么”;第二階段是控制事態、了解涉及者需求,即“當下能做什么”;第三階段是回到常態,對緊急事態行為作出評價,即“接下去要做什么”。此外,課程還突出了每一個危機情景在操作上的側重點和特別的措施。例如,在化學實驗室爆炸的事故情景中,側重于撤離工作和救治工作,預設撤離和救治策略;在學生自殺事件中,注重媒體應對和家屬心理干預;在學生群架暴力情景中,注重交談規則,側重于單獨關注為首的鬧事者等。同時,課程還根據應對策略的共性,進一步展開實用性指導。以危機管理中最容易犯錯的媒體應對問題為例,此課程針對“對待媒體”問題,提出媒體應對的基本原則,并列舉8項被證明有效的措施用以專業地與媒體打交道:盡快將信息告知媒體。只允許新聞發言人或校領導與媒體接觸,向媒體信息。在緊急情況下拒絕媒體進入校園。指定召開新聞會的地點。不透露受害人姓名和照片,不透露推測的肇事者,不透露證人和有關人員名字。禁止圖片或影像傳播,避免描述涉及者的悲傷和痛苦的文字引起轟動。教師應向學生說明對待媒體的原則,約束學生言行,避免學生與媒體接觸。替涉事人員家屬與媒體聯系,預防謠傳。在課程中,與此類似的實用性指導,還包括針對“對涉事者的支持”,給教師提出12條交談法則,以避免交談中出現的困難;針對“學生自殺危害”,給教師提供22條可能出現的自殺跡象,以確保教師正確識別和預防;針對“家長溝通”,提出致家長信的撰寫原則,并舉例說明“被害人家長”和“一般學生家長”的信件模式等。

二、課程的獨創性

(一)提出“FNV”模式:從關懷到后期關心再到預防措施。“FNV”是危機管理中“關懷、后期關系和預防措施”的縮寫。這種模式是巴伐利亞州學校心理學家危機干預和危機處理工作小組(KIBBS)在處理艾爾富特危機過程中形成的,由危機預防、危機干預、危機評估三個階段組成。這三個階段相互交叉,通過循環反饋聯系在一起,如圖1所示。關懷階段關系到危機發生后短時間內對涉事者的應激心理支持,以及給予心理衛生方面的關懷。關懷不僅指給涉事者的初步關心,同樣也指危機幫助者自身的穩定和安全?!笆紫葞椭约?,然后再幫助他人!”不會幫助別人或自己需要幫助的幫助者只會增加危機中的混亂。所以危機處理的第一步,是召集救援小組,最理想的情況是學校在事發之前就任命好相關的危機調控人員。后期關心階段的中心點是對應激心理干預效果的中期關心,既關系到可能產生的心理創傷治療需求,也關系到對整個事件處理操作的檢查。對危機處理工作操作方面的評估,一方面可以了解所經歷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反思中得出經驗,再遇到危機時把工作安排得更有利于學校和涉事各方。預防措施階段關系到預防的角度,例如,降低沖突發生的可能性,建立穩定的危機處理小組以及落實培訓或訓練的措施等。預防措施雖然無法阻止危機的發生,但可降低危機出現的概率,減小其損害程度,同時增強校內各方人員的合作。對教師、家長和學生進行危機處理、危機應對、心理干預、預防心理創傷后期應激障礙等方面的培訓和教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提出“涉及者和支持體系范圍圈”概念。所謂“涉及者和支持體系范圍”是一個簡單卻又無比重要的、確定涉及人員和操作計劃的方式。首先根據信息確認受害人(群體);然后尋找支持體系,即考慮哪些人是潛在的幫助者,哪些人是潛在的支持者;再考慮由誰以何種方式來關心涉事者,或者哪些涉事者需要哪些幫助;最后制定計劃內的干預措施。這個范圍圈根據涉及的程度以同心圓的模式不斷向外擴展。中心圓是涉及最深的人,在學校危機中即為遭受最大傷害的人,然后根據危機干預的過程,不斷向外延伸,添加過程中新掌握的人員名字。這個范圍圈貫穿于關懷及后期關心階段,并為最終的記錄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如圖2所示。(三)提出“危機事件后的壓力癥狀”表現。課程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證明了大腦對危機事件的加工,提出“心理創傷效應”,并總結出危機事件之后,在生理、行為、情感和認知四個方面可能出現的壓力癥狀,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判斷涉事人是否有心理創傷,以及如何與其共處,如表1所示。KIBBS認為,這些壓力癥狀因人而異,以不同的組合和深度出現,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一起出現,有些涉事者甚至會失去對相關事件的記憶。在危機事件發生之后,大多數人的壓力癥狀會在幾天后自然消失,而五分之一的涉事者會進入慢性階段,發展成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因此,對危機事件后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

三、課程的意義和啟示

(一)從不確定變得有準備。校園危機的特點就在于它會重復地在學校日常生活中出現,但又不會頻繁地出現,以致于學校對如何處理它不能駕輕就熟。危機引起的驚慌失措是一種雙重考驗,既要求組織中的領導有承壓的能力和處理的技巧來影響整個組織的辦事效率和組織中的個人行為,反過來,作為整體的學校、小組和個人的行為,也會影響領導的判斷和處理行為。學校危機的領導和管理課程明確了每個人在學校危機管理中的定位和職責,確立了在預防危機階段學校應該做好的措施和準備,確認了在危機發生時每個人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做到多人分擔壓力,從而使整個學校的狀態從不確定何時會發生危機,變成無論何時發生危機都能有充足的準備。(二)提供實用性的指導和幫助。課程從管理學理論的層面闡述了“FNV”模式,又從神經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闡釋了危機發生后的大腦皮質變化及因此產生的“創傷心理效應”。讓學習者了解了“是什么”和“為什么”之后,課程的核心放在了對涉事者提供緊急幫助和恰當的危機管理引導上,即告訴你“做什么”和“如何去做”。從類似場景中總結出的工作經驗和策略,能在危機發生時幫助處理者迅速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在短時間內做出正確的處理決定。而且為處理過程中的每一次對外公開,都提供了準則和注意事項,甚至于詳盡的模板,引導校方處理人員如何應對媒體,安撫學生,面對家長,面對公眾,即“正確地運用技巧來應對危機”。事實上,大量的實戰和實訓模式,例如模擬危機處理小組擬訂危機管理計劃;教師媒體應對,模擬新聞發言;火災安全逃生演習;心肺復蘇知識學習和實操;心理創傷治療模擬問答等,都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且效果顯著的。這些知識的普及,大大提升了普通教師們應對危機的信心和能力,為可能來臨的校園危機處理增添了無形的助力。(三)建立寬域度合作體系。學校作為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危機管理必須置于整個社會危機管理系統下才能有效解決,要依靠社會組織的力量,而不能只靠政府和學校。事實上,社區和學校,在整個危機管理組織體系中都承擔著“第一應對者”的角色,需要在第一時間積極提供信息服務、開展救援工作。因此,將社區中的有效資源納入危機管理培訓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涉及者和支持體系范圍圈”概念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課程提倡積極聯系社區資源,鼓勵社區中的志愿者跨界進行專業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引導不同學科的專業人士積極參與。通過與社區內的消防隊、心理衛生部門、警察局的合作,不僅能確保每所學校都有一支訓練有素的、充分運行的危機管理應對小組,更能保證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得到及時的援助。(四)不斷擴展和更新。德國的這套課程在設計之初,之所以采用卡片的形式,一方面是為了讓人們在緊急事態中做決策時方便參考相關的操作指南,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樣的卡片體系能夠不斷地修改、更新和擴展。KIBBS每年都計劃新的補充內容,并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學校的危機經歷和克服危機的策略,以保證課程能與時俱進,應對更多新的和更復雜的校園危機狀況。

四、結語

校園危機具有不確定性、破壞性、互動性、擴散性的特點,會引發師生的不知所措、混亂、痛苦,從而陷入困境。然而,誠如課程的制定者所言,危機包含著危險,但也蘊藏著機遇。每一次的危機都可被視為調整固有結構、重新定位、進行未來規劃的機遇。校園危機管理課程就是將危機轉變為機遇的橋梁。通過課程的規劃和實施,全員的培訓和考核,實現教師行為的標準化,使危機管理融入教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教師在校園安全中的職責清晰明了,操作程序明晰,這些按部就班、腳踏實地的點滴工作就能最終保證高質量的實際操作,最終將校園安全從泛化、虛化的概念轉變成實際的、看得見的生活。

作者:江嵐 單位: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

參考文獻:

[1]ArthurEnglbrecht,NorbertHillmann,WelteruudRichter,etc.:Leadershipandmanagementofcampuscrisis,Germany,2002.

[2]PracticalInformationonCrisisPlanning:AguideforSchoolsandCommunities[R].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03.

[3][美]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王成,宋炳輝,金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蘆文惠.論高校危機管理[J].教育探索,2006(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五月激情五月| 国产日韩综合一区二区性色av|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午夜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三级网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蜜芽| av天天看|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av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中国少妇内射xxxxⅹhd| 又爽又黄无遮挡高潮视频网站|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69影院一|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国产播放隔着超薄丝袜进入| 久久久精品一区aaa片| 欧美又大又色又爽aaaa片| 水蜜桃成视频人在线看|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 啦啦啦www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装睡被陌生人摸出水好爽| 片多多电影电视剧影视剧| 国产成人无码网站| 在线毛片片免费观看|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 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白丝jk黑袜喷水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护士的小嫩嫩好紧好爽|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