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流通管理論文

流通管理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12-13 12:35: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流通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流通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省際新聞流通;省委機關報;整合分析;社會變革

地區間的新聞信息流通在操作上一般指甲乙丙多地互相報道和被報道的情形。它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甚為關注的問題。誠如政治學者R.Muir指出(1):“各地域之間信息流通的水平及其變化,反映了它們之間聯系的力度,以及趨向分離或整合的走勢”(1981,P113)。新聞又是一種表征話語(discourseofrepresentation),它通過連續不斷地報道社會變動而與現實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并且將人們日常的、零碎的、本地的、相對靜止的個人經驗與社會的、流動的、制度的、整體性的以及聚焦化的外部世界聯系起來,因而有一種“自動”獲取的“合法”權力。新聞報道及其信息流通的這種特性使其扮演一種社會性的整合離聚功能,也因此,它彰顯了所在社會的權力結構和統治合法性之間的互動關系。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地方與地方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相對于時代而言,這些變化的特征較為集中體現在地方自和區域之間的聯系加強。在這一過程中,地方各級傳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區間的新聞信息流通呈現出何種面貌?從一個長時段的視點來看(1949年建國以來),以省為單位的區域間新聞交互是如何演變的?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政經發展又是如何從一個側面體現在省際新聞流通中?顯然,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問題。不久前,筆者和香港城市大學祝建華教授合作,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研究。(2)本文即是對該項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綜述整理,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擴展深化。

關于中國大陸“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當時全國還沒有全部解放,由于國土遼闊,情況復雜,百廢待興,中央政府為了便于加強對各地區黨、政、軍的領導,曾于50年代在有關省之上設置“行政大區”,分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六大區。至1955年大局穩定,中央政府決定撤銷大區。自此,“省”一級行政單位(包括中央直轄市和自治區)便成為大陸在中央政府直接領導下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單位。在“省”以下雖還有“地區”和“縣”,也各自發揮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視為實質性的行政單位。

近年來,學界對中國大陸“省”的研究明顯增多,論文數量迅速增長。歸納起來,這些研究主要采用3種取向。第一種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這是研究傳統的主流思路。第二種是“區域比較”。這種方法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它主要關注區域發展中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同時分析區域間的不平衡現象和研究其發展的模式。第三種是“省的個案研究”,通常以一個省,或幾個省份為對象,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3種研究取向,主要是為實現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設計,方法雖異,但無所謂優劣,然而在分析闡述上則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關注“省與中央(北京)”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因排除了省與省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互動,以致難以深刻理解中央與“省”之間的變化。“區域比較”方法將諸多省份劃為大區(例如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等),而不是針對省際關系和它們的互動情況探討其性質,這樣在解釋區域發展或其他問題時,忽視了省際互動和其間差異這一重要因素。此外,這種研究方法較多關注經濟發展方面而甚少涉及其他方面。“個案研究”取向雖然提供了某個省份的詳細資料,但這種方法難以令人了解全貌。不過它可以為下一步的省際研究奠定基礎。

通過以上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現有的對“省”的研究,還未涉及省際互動領域,作為上述3種取向的補充,我們認為需要發展出第4種研究取向,即:系統的省際關系互動研究。這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將被研究對象視為某種同質單位(例如,“省”被視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轄單位),研究的問題需涵蓋或適用于所有這類單位,并對它們之間的交互關系或這種聯系的某個方面進行系統分析。這種研究取向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困難在于收集資料難度很大,不僅數量龐大,而且頭緒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式也使研究不易進行。就本文而言,我們嘗試采用這種研究取向,探討中國大陸省際間的新聞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對外開放,另一方面也要對內開放,只要目前市場經濟及區域開放持續下去,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后,各省將進一步加強它們之間的互利交往。據此,省際間的新聞流通總量及分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了解省際水平互動關系和社會結構變遷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探究省際交互聯系更具意義。當然,本文研究的范圍只是新聞信息,雖然這只是省際互動關系的一個方面,但其重要的潛在價值則不容忽視。

省際新聞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運用某種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論模式對采用第4種取向的研究至關緊要。我們在設計研究方案時,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國際間新聞信息流通方法論的啟示。當時,一大批學者的實證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國際信息傳播新秩序”的大辯論,最后導致美國退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簡言之,研究國際新聞信息流通的學者揉合了發展傳播學和批判學派的特點,視跨國新聞信息流通為世界體系運作的一個方面和構成要素。同時,它也是世界體系的產物。許多學者通過持續不斷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國際新聞傳播譜系,也揭示了世界體系內在的結構矛盾和沖突關系。世界體系是當代左翼思想家華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問題的理論體系,其要旨是將世界劃為“中心”(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邊緣”(不發達國家)和“半邊緣”(介于兩者之間)三大塊,以全球視野,分析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沖突。90年代,冷戰結束,但華氏理論不僅未過時,反而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而倍受重視并被其他學者發展出許多新的分析和論述。

傳播學者幾十年來通過研究國際傳播中不同國家媒體對外國的報道,總結了幾種帶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發現在于“中心”地帶和“邊緣”地帶信息流通失衡現象及單向主導的傳播資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兩位著名國際傳播學者統籌下,一批學者同時對38個國家如何報道全球214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規模最大的國際新聞信息交互流通的調查,采用系統整體的研究框架和統一的內容分析方法,獲得大量的第一手數據,從2000年開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顧幾十年來積累的文獻,可以說國際新聞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備充分的理論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們認為,通過對有關因素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修整,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鑒作為一國內新聞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礎框架。

省委機關報與省際新聞流通

在國內傳媒體制中,每一家省委機關報就是該省的“人民日報”,它代表省的領導層向全省說話,履行傳遞政令,上情下達的職責;同時,它在中央與地方的互動關系中扮演著中介角色,又在與外省的信息交流過程中,成為把門人及外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國內傳媒傳統上是一種垂直單向性的宣傳型模式,省委機關報歷來以宣傳上面政策,報道下面省情為主;面對其他省份的報道,除了一些常規的新聞(如“祖國各地”,“塞外風情”等花絮新聞)可按編輯專業喜好處理外,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還要顧及地方的經濟利益、貿易往來、人口流動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換言之,省委機關報在國內1500份地方報紙中占據關鍵位置,它們“守土有責”,通過某些機制,對其他省份的信息進行篩選,決定是否讓它流入本地區。也因此,這種傳遞既涉及政經因素,也涉及編輯程序;既有一定的采編運作習慣使然,也同省委領導層的理性偏好有關聯。以此類推,這種情況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級傳媒中。這說明,中國地方傳媒機關報和外部信息交互的運作機制,是一塊有待深入開拓的研究領地。

省委機關報這種“精英導航”特性,使得它在眾多的各類地方媒介生態圈內始終執政治傳播之牛耳,其權威地位無可替代;也由于各省省報一般在1949年建國以后就開始不間斷地連續出版,而其他種類的媒體則無此條件(如“晚報”和城市電視臺,直到80年代才開始興盛起來,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為服務對象),我們順理成章選擇了全國各省的機關報作為代表媒體,并以每一省的黨報對外省的新聞報道作為研究的對象,采用長時段系統抽樣內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試圖從歷史延續性的角度,探究建國以來省際

新聞流通是怎樣體現在省委機關報上的。

研究關注點和主要發現

在本文中,我們將研究的問題和關注點定位于以下兩個方面:

1.1949年建國以來省際新聞流通的模式與形態變化;

2.“”前(1949—1966),“”期間以及后時代(1977—至今)3個階段省際新聞流通的比較。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考察各地社會經濟發展反映在省際新聞流通中的變化,為進一步探索它與50年來社會變革的關系提供研究的基礎資料。(3)

因此,我們選擇以系統縱向設計的方法搜集資料,然后進行內容分析。在具體操作上,分別選定3個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時段中,又分別選取兩個連續的年份點,每個年份抽取4個星期的省報進行全體抽樣調查。為了降低特定年份殊事件的影響,每個時段都分別包括這兩個年份。最近的年份為1995—1996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為1975—1976年(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為1955—1956年(前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這3個年代分別是代表各自的10年時段。總之,這樣選擇在相當程度上可反映過往40多年間中國大陸社會變革的歷史軌跡,也在我們駕馭的范圍內。(4)表一、表二為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表一:省際新聞流通量統計表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兩年內消息總數290715097269

每天平均數51.926.9129.8

每省每天平均數2.01.05.0

單省消息比例%87.284.995.1

消息形式

一般消息%66.382.762.5

簡訊%7.3225.8

相片%26.515.311.8

涉及本省的消息%2.22.42.4

頭版消息%49.840.54.8

新聞主題

政治軍事%14.136.510.6

經濟發展%63.835.835.7

科學技術%8.310.116.4

文化娛樂%7.54.515.2

罪案%1.90.79.4

天災人禍%1.48.44.2

趣味%2.936.3

其他%0.212.1

表二:省際新聞的空間分布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被報道:%

最多的九個省606761

中間的九個省272526

最少的九個省13813

報道者:%

最多的九個省424155

中間的九個省323232

最少的九個省262713

被報道:%

最多的五個省435245

最少的五個省635

報道者%

最多的五個省262437

最少的九個省13147

歸納表一、表二的數據,省委機關報反映出來的省際新聞流通特征如下:

一、省委機關報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報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趨勢。1955—1956年間,平均每份省報每天只有兩條外省新聞;1975—1976年間,每天只有1條;目前則為5條。其中,增長最快的省份為上海、天津、廣東、江蘇等地。

二、質的方面,65%以上的省際新聞報道屬普通消息類報道,新聞圖片類型的報道不斷減少。而90年代簡明新聞類則明顯增多。

三、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聞處理成簡訊欄放在頭版,而當下的作法是將非本地的新聞(包括國際、國家和外省)放在內頁固定的版位上。這說明近年省際消息在省報的特點是數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報道主題方面,經濟消息占據主要地位,政治新聞在文化革命后期占36%以上;同時,除了科技新聞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災禍消息攀升至8%外,其他種類的報道則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變化則是新聞類型呈多元化趨勢,趣味性的軟新聞和罪案新聞的比例增加較明顯。

五、空間分布上,在所有3個年段中,省際新聞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個省份。信息豐富省份和信息貧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擴大趨勢。1995—1996年間,9個信息豐富省份占了55%的報道量,而9個信息貧乏省份僅占13%,比率為4.21。

結論

這項研究調查了建國以后3個年代省委機關報進行省際新聞交互流通的情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寶貴數據,對認識大陸前、中以及貼近當今的90年代省際間的新聞信息相互之間的交流狀況頗有裨益,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啟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創新意義。但是,這畢竟是一個開端,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實證,還缺乏多元有效的參數變量進行更復雜的量化統計,從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釋。

傳統上,大陸的報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級黨報為核心的垂直管理體系。政治學者A.Liu早期研究表明(5),這種垂直統領性的媒體結構和全方位網絡式宣傳導向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領導權和宣傳上的話語服從(1971,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級的報紙(包括綜合性和行業對象性報紙)除了負責傳遞中央的信息外,也側重各地新聞動態的報道。在時代,傳遞和推廣各地符合中央意圖的先進典型和地方經驗往往是中央一級報紙要唱好的重頭戲。而省及市一級的報紙主要任務則放在上情下達和報道本地區新聞上,對其他省或市的橫向報道往往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尤其是80年代以來的社會轉型更使這種變化賦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內涵。但是,這種變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既有體制結構、不同媒介的限制;也受到經貿的、地緣文化的、人口的、歷史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省際新聞的流通量研究還需和中央傳媒對各地報道的新聞流通量的變化聯系起來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在的關系。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各省的省委機關報對外省報道總量一直偏低,期間,每天只有1條,反映了當時高度一元化的宣傳整合模式。到了90年代中,這種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變,但省際新聞的流通量仍然較低。平均而言,每家省報每天也不過只有5條外省消息。換句話說,每6個省里面,只有1個省的消息出現在它省的機關報上。這種狀況,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區間水平聯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國大陸新聞媒介在宣傳報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英導航”機關報上,仍然較為偏重信息的垂直單向流通。而建國以來省際新聞流通呈現出來3種模式的異同,恰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與不變的矛盾,新的社會改革因素和舊的體制之間的矛盾,以及地區間愈來愈加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傳媒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單一黨報/媒介體制在官方權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場經濟的資源調配下正不斷向雙軌制結構演變,即:新興的市民—市場導向的商業媒介體制同傳統的黨報媒介體制在經濟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補缺”,甚至實行“小報(代表市民的商業媒介)養大報(代表正統的黨報媒介)”,這情形有些類似80年代以來建立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國營企業和非國營企業(如合資、民營、集體等)的雙軌制現象(6)。當然,由于傳媒的政治敏感性,商業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響要比非國營企業小得多。但是,這類媒介(主要指市民報/晚報,消遣雜志,有線電視臺/各省的衛星臺和新近崛起的民營網站等)對促進地方信息交流意義重大。根據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報(7)如《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等近年來不僅重視本土新聞的報道,也較為重視外地新聞尤其是社會的財金新聞的報道,這需要今后專門的研究予以實證了解。

注釋:

(1)見Muir.R.(1981)ModernPoliticalGeography.London:Macmillan.

(2)筆者與祝建華的一部份研究發表在《新聞學研究》期刊,2000年7月號上,題為“中國大陸省際新聞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頁。本研究從方案設計到大量的數據處理分析,祝建華教授都貢獻良多,筆者感到受益匪淺。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計劃的第一個項目。

(4)關于操作與抽樣過程的幾項說明:

1)1955—1956年間的3份省報不適用于全部3個年段,其中一份直至1975—1976年依然闕如,《日報》于1956年后期才創刊;《寧夏日報》于1959年創刊;《海南日報》則在80年代后期才出現。因此,在3個年段中互動省報樣本數不一致,1955—1956年間是27份,1975—1976年間是29份,1995—1996年間是30份。為了保持連貫性,我們只使用27份省報樣本在3個年段內進行比較,29份樣本在70年代與90年代進行比較,90年代的對比則使用30個樣本。

2)我們初步檢測發現,大部分省報很少報道其他省的新聞,因此要進行內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選取一或兩星期)必須選取數量相當大的樣本。我們在所選擇的6個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個

星期28天內的省報,進行全部抽樣調查,或者說我們選取的樣本,包括了4816期報紙。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際新聞報道,其他表述意見的文章,例如社論、評述、讀者來信以及副刊、廣告、天氣預報等非新聞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關于“省際”新聞的定義,我們參考有關國際傳播研究傳統界定的關于“國際新聞”定義的闡釋來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際新聞報道”的定義。

5)北京是個例外,因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級城市,我們將它代表國家和城市的雙重身份作了特殊的處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關中央政府與國家大事的報道。

6)假如一則新聞報道涉及一個以上的外省,我們采取多個省的條目處理。

7)國內一流大學的3位資深新聞資料室管理員協助擔任資料收集工作,他們運用上述標準對選自30個省份出版的省報新聞報道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下列要求逐項進行編碼:事發地點(即外省名稱),新聞數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報道類型(普通新聞、簡明新聞、圖片新聞)和刊登位置(頭版或內頁)。由于編碼人員經過反復培訓,素質較高。加上編碼要求明確,最后編碼分類的一致度符合標準,達到滿意的要求。

(5)見A.Liu(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6)有關中國市場經濟改革中的雙軌制怎樣在社會轉型中取得“帕雷圖改進”的積效,可參看L.Lau,Y.Qian,G.Roland的新近合作研究成果:“ReformwithoutLosers:AnInterpretationofChina’sDual?TrackApproachtoTransi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2000,vol.108,no.1,pp.121—143.

篇(2)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誠信缺失,治理策略

社會學對社會轉型的界定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經濟體制的轉軌,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二是社會結構的轉變,主要是指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的轉變等。本文中的社會轉型是指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所引導出的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它不僅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變,而且還促使我國倫理道德觀念進入了轉型發展時期。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整個社會的運行是依靠權力來維系的,由國家通過指令與服從建立經濟秩序,統一對資源進行配置,以克服個體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交易混亂,誠信體現著對黨和國家政治上的忠誠和倫理道德方面的正統,并被強化。這時,不存在競爭,也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搞假冒偽劣、損人利已,破壞信用的空間很少,甚至沒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體制以及法律體制仍在改革和完善之中,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沖擊和瓦解著人們原有的誠信道德觀念現代企業管理論文,而新的,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誠信道德觀念仍末建立,而恰恰是這種舊破新末立的特殊社會轉型時期,構成了中小企業誠信危機產生的契機。因而中小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下,他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了制假售假嚴重、債務債權糾紛多、會計信息嚴重失真等失信現象,這些行為嚴重地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需對其進行治理。

結合我國實際和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一般認為,實現誠信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來進行約束的,即法律制裁和道德制裁。所謂的法律制裁主要是通過國家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制度來對人民的行為進行限制。所謂的道德制裁主要就是指通過社會的輿論和良心來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限制。這兩者是通過相互作用來對誠信發揮作用的。

第一,加大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實施誠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其一,加強中小企業員工的誠信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企業要實現誠信經營,必須在企業內部實施誠信教育,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建立自律機制來保障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教育的效果。一是,要認真制定誠信經營準則,使中小企業員工明確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誠信經營準則有哪些內容,什么是屬于誠信經營行為,什么是不屬于誠信經營行為,從而使中小企業員工有章可循,能夠自覺地接受中小企業誠信經營準則。二是要建立誠信經營的獎懲機制。對遵守誠信經營準則的員工給予必要的獎勵,對于違反誠信經營準則的員工要給予必要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員工遵守誠信經營準則。正如一石說:“一個社會的道德完善與否,僅靠每個人的內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完善的制度。如果有一種機制,能從惡的人的信用記錄上留下污點,并讓他為這個污點付出沉重的代價,那么整個社會的信用就一定能走上正道論文格式范文。”[1]因此,中小企業員工必須在內部實施誠信經營教育,豐富他們的誠信經營知識,提高他們的誠信經營水平,使他們樹立起敬業愛崗、公平競爭、遵紀守法的良好道德風尚。

其二,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誠信價值觀教育

由于中小企業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但中小企業的誠信缺失已經嚴重制約其參與正常的生產經營和對國民經濟各方面作用的發揮,那么,中小企業誠信道德建設顯得更是令人矚目。所以,中小企業應作為誠信道德建設的重點,應首先進行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然后以點帶面,影響和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逐步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讓他們形成互動,從而促進中小企業誠信道德建設。

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誠信價值觀,需要良好的社會氛圍,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的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大力宣揚體現時代精神的道德行為和高尚品質,激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真善美;堅決批評各種不道德行為和錯誤觀念,幫助人們辨別是非,抵制假惡丑,為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輿論文化氛圍”。為達到這種要求,首先,加大社會信用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識。“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治”。培養信用意識是有利于信用制度的建立,是有利于市場主體的自律和對信用資源的開發利用。當前,要廣泛深入地開展講誠信的宣傳活動,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的正確引導,向社會宣傳誠信是一切道德依賴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對中小企業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在全社會形成“守信得尊,悖信遭恥”的輿論環境,從而以誠信道德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如太倉市在開展誠信建設過程中注重抓好示范點,以點帶面,帶動全社會的誠信建設。一是在城區商貿最集中的人民路開展創建“誠信經營規范服務示范街”活動,確立了10家誠信服務示范窗口及20家參創單位,通過這30家單位的引導,帶動全市商貿流通行業的誠信建設。二是在太倉民營經濟最壯大的璜涇鎮召開創建誠信企業動員會,選擇了四家影響較大的企業作為示范企業,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帶領全市民營企業深入開展誠信創建活動。三是在全市窗口服務單位,開展“誠信服務”示范窗口和示范崗的評選活動,引導更多崗位由“微笑服務”向“誠信服務”提升。四是抓好鄉鎮示范點,把璜涇鎮、新聯村作為全市農村創建的示范點。[2]其次,要努力為誠信建設提供法律支持。加強法制教育與宣傳,營造社會輿論環境,使人人知法、懂法、守法,使誠實守信成為每個中小企業立足于社會、立足于市場的根本,在全社會形成遵守契約、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目前,我國對違反道德特別是違反誠信道德規范的行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一般只是立足于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不能給予應有的懲罰,這事實上就是縱容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不講誠信行為,應當改變這種傳統的做法,用法律手段解決不講誠信行為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制止中小企業的不講誠信行為。

第二,加大信用立法力度,嚴格依法辦事

其一,完善信用制度的相關法律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誠信的基礎和依據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信用的法律體系,便是營造和保護講信用的社會環境的第一要務。信用缺失是一種違約行為,經濟學分析表明,經濟活動主體是否選擇違約,主要看違約成本的高低。當違約行為的預期效用超過的時間及另外的資源用于從事其他活動所帶來的效用時,便會選擇違約。所以治理中小企業誠信缺失問題,必須立法先行,盡快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我國目前有關信用的法律法規涉及《擔保法》、《個人信用實名制》、《個人消費信貸實施細則》等。就體系而言很不完整,就立法層次而言,大多屬于部門制定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對中小企業的失信行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來處理,制裁的力度明顯不夠。如《合同法》中對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沒有做出具體規定,只是籠統地指出“應承擔違法責任”因此,對現有法律法規不完善之處,要通過細化法律來進行調整,提出明確規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通過立法保護經濟主體的交易自由權和財產權,這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性制度。另外還要建立有關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律法規,其內容應涵蓋信用等級評定、資信評估、咨詢機構和公共信息、數據的取得與使用程序等。在立法上要充分體現保護債權人利益的原則,強化違約責任追究,不僅對逃廢債務的單位要處罰,而且對惡意逃廢債務的企業管理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構成違法追究法律責任。

其二,嚴格依法辦事,加大執法力度

由于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階段,更需要嚴格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從司法和執法上落實法律責任,通過加強對失信經營者的打擊力度,強化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部門的執法權,建立有效責任追究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使法律制裁對實行中小企業信用行為發揮有效的作用,實現真正的法治,這也是保證中小企業信用建立的前提條件。如溫州的樂清縣柳市鎮中小企業的轉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十多年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柳市黑潮”曾攪得全國不得安定,國務院曾史無前例地為了一個小鎮下發了國辦【1990】29號文件,開展了毀滅性打假行動。全鎮1267家低壓電器門市全部關閉,1544家庭生產戶全部歇業。十多年后的今天,柳市鎮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全國所選用的低壓電器,有50%來自這個濱海小鎮,僅財政收入一項,就由1990年的幾百萬元上升到2000年的3、45億元。同時,柳市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低壓電器出口基地,一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居全國之首。今天的柳市是真正名副其實的電器之都,同時也是打假打出的電器之都論文格式范文。[3]

第三,建立和完善符合國家規范的信用體系,以制度約束失信行為

其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

目前,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所有權主體缺位,產權關系不明晰,沒有明確的最終責任主體。對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來說,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既缺乏產權所有者從外部進行有效約束,又缺乏一種基于自我財產利益的自我約束,在這種產權約束的條件下,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者沒有必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這就淡化中小企業經營者的責任意識,使中小企業經營者只追求權利而逃避責任,只求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最終導致其經營行為短期化,而不顧及誠信。私有中小企業不講誠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產權缺乏有力的保護,最終導致私有中小企業經營者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樣能從長計議,從而使中小企業追求短期行為是必然的。一旦經營主體不注重對長期利益的關注,信用的基礎就會被摧毀,使中小企業追求短期行為是必然的,那么必須嚴加治理。為此,一方面,政府必須明晰中小企業產權,明確其責任,使中小企業經營者成為真正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政府應制定長期和穩定的保護其發展的政策。使中小企業形成穩定的長遠經營預期,做到誠信經營。

其二,不斷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廣義的信用體系包括信用記錄、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估、信用保證以及信用制度、信用管理在內的信用系統。狹義的信用體系指以獨立的中介機構為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收集和分析個人和企業的信用資料,為客戶提供當事人信用狀況等證明資料的社會化的信用系統。中小企業的誠信建設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支持現代企業管理論文,要使中小企業走上誠信發展之路,關鍵是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社會信用體系,同明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中小企業行為,做到讓守信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失信者得到應有的懲罰。這就要求必須建立起一套符合國家規范的信用體系制度。當前,要重點建立企業與個人信用檔案、社會信息系統、社會保障體系、任用干部的道德機制等制度,以形成以市場規則為基礎,制度健全、手段完備、調控有力、管理有序的社會信用體系,為中小企業創造平等競爭條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事實上目前社會和政府也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如國家經貿委等十部門今年5月份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步驟地建立中小企業信用狀況評價體系,建立信用風險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監督管理系統。”廣東提出建立的企業“黑名單”檔案制度,江西的“經濟戶口”管理制度,以及浙江的“企業信用查詢系統”都在為這一方面而努力,但相比社會信用制度建設而言,目前的立法工作還有待加快。雖然目前我國現行維護信用有關的法律條款在多種法律中涉用到,但內容都比較零散,至今沒有一部完整的規范的信用法律對企業失信行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來處理,制裁力度明顯不夠,使違法成本遠遠低于違法收益,使得中小企業的“守信”走向“失信 ”。銀行在合法債務工作時,往往陷入“贏了官司賠了錢”的狀況之中。“執法難”已經成為治理“失信”行為的頑癥,從而加劇信用危機的程度,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還是要靠信用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一石.關注信用:讓我們共珍重[J]. 精神文明導刊,2001,9.

[2]趙冠華,閔云良,陸振超.強化誠信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江蘇省太倉市扎實推進誠信建設的做法與啟示[J]. 精神文明導刊,2003,9.

篇(3)

論文關鍵詞:供應鏈聯盟,知識整合,博弈

 

一、引言

各節點企業通過供應鏈聯盟這樣一種組織形式,根據所處產業的不同特點,選擇合適的知識整合模式,實現聯盟內的知識整合,獲取知識整合的創新價值,以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聯盟內實施知識整合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整合成本。所以供應鏈聯盟內節點企業間的知識整合將是一個知識整合成本與整合創新價值的博弈過程。本文假設在核心企業與節點企業之間互相了解特征、戰略空間效應函數的基礎上,實行多階段的動態博弈。在博弈中,尋求成本與知識收益的平衡點。

二、信息動態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提出博弈的假設條件

在博弈過程中,為了簡化分析,主要研究一個核心企業和一個其他節點企業間形成知識整合共享的過程,而多企業之間的這種知識整合共享關系可以依此加以推廣。基于此,提出假設條件:博弈局中只有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行為理性;博弈雙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博弈雙方有對知識的自我學習能力

(二)動態博弈模型建立

假定核心企業為C,其他節點企業為E,博弈模型為(C,E)。在動態博弈中:第一階段,其他節點企業面臨兩難選擇:由于知識的獨有性和時效性的矛盾,導致知識創新價值的機會收益和知識學習成本的矛盾選擇。其他節點企業此時有兩種策略:即不共享知識或共享知識。

第二階段,其他節點企業如果選擇不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自學或不自學。如果核心企業不自學,各自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根據知識的學習成本,如果核心企業花費自我學習成本(U0),獲得這項知識工商管理論文,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整合創新價值的回報。此時核心企業有兩種策略:即同意或不同意。如果選擇同意共享,并按λ比例與其他節點企業分享收益,此時,其他節點企業消耗本身的共享成本為U2,核心企業從其他節點企業處學習知識的學習成本為U1,則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為(1-λ)Q-U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為λQ-U2。核心企業的另一種決策是不同意共享,此時,核心企業又有兩種選擇:自學或不自學。要么根本不學這項知識,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都為0;要么自己學習這項知識,并利用此知識創造價值Q,則核心企業的效用是Q-U0,這時知識被其他人獲得,其他節點企業喪失了機會收益為P0。

三、博弈雙方效用值分析及模型均衡求解

(一)效用價值分析

1、其他節點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P0,λQ-U2。

(1)若λQ-U2>0,即λ>U2/Q;則選擇在按λ比例獲得回報的條件下向核心企業共享知識。

(2)若-P0<λQ-U2<0,即(U2-P0)/Q<λ<U2/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3)若λQ-U2<-P0<0,即λ<(U2-P0)/Q;則其他節點企業在核心企業不自學的情況下效用最大。

2、核心企業的效用函數值有三個:0,Q-U0,(1-λ)Q-U1

(1)若0<Q-U0<(1-λ)Q-U1,即λ<(U0-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2)若0<(1-λ)Q-U1<Q-U0,即(U0-U1)/Q<λ<(Q-U1)/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3)若(1-λ)Q-U1<0<Q-U0,即λ>(Q-U1)/Q,且U0<Q;則選擇自學的效用最大。

(4)若Q-U0<0<(1-λ)Q-U1,即λ<(Q-U1)/Q,且U0>Q;則答應其他節點企業條件,接受知識共享,并學習知識。

(5)若(1-λ)Q-U1<Q-U0<0,即λ>(U0-U1)/Q,且U0>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6)若Q-U1<(1-λ)Q-U1<0,即(Q-U1)/Q<λ<(U0-U1)/Q;則選擇不學的效用最大。

(二)模型均衡求解

由于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共享知識的成本U1和U2與知識整合創新價值Q與其他節點企業的機會收益P0的大小關系不確定,使尋求納什均衡解的過程變得非常困難。我們通過變量大小關系的變化,推出納什均衡,進而剔除包含不可置信威脅策略的納什均衡,求得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根據以上效用價值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不共享知識,無論核心企業選擇自學或不自學工商管理論文,都達不到均衡解;如果其他節點企業選擇共享知識,同時提出要按λ比例獲取知識創新價值的回報。核心企業如果接受這個要求,那么兩者的收益函數為[((1-λ)Q-U1,λQ-U2)],需要λ的取值,從而得到兩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解:

解1:當U0>Q>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Q-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解2:當Q>U0>U1+U2,且分配比例λ在[U2/Q,(U0-U1)/Q]之間時,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同時選取知識共享策略。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核心企業對于某項知識的自學成本與知識整合共享過程中雙方耗費成本的大小關系,成為實現知識整合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核心企業和其他節點企業雙方通過交流,確定合適的λ值,促使其他節點企業知識共享過程的發生,實現知識的整合創新價值。供應鏈聯盟各節點企業間,尤其是核心企業與其他節點企業之間的知識整合,目的在于促進各自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如果整合成本太高,顯然不利于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其他節點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知識整合博弈過程中,明確各種知識學習成本的關系,是判斷能否達到博弈均衡,實現知識整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漪,王志剛.知識管理的供應鏈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J]. 管理現代化, 2008,(04) .

[2]牟紹波.論產業集群動態能力的培育和提升[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陳紅麗,郗英.基于過程分析的知識共享對策研究[J]. 情報雜志, 2007,(07) .

[4]吳冰,劉仲英.供應鏈協同的知識創新價值鏈模型[J]. 軟科學, 2007,(04)

[5]李崇光,胡華平.論生鮮農產品垂直渠道關系整合[J]. 中國流通經濟,2009,(06) .

篇(4)

論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的規定,我國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下列業務: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發行、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買賣外匯;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收付款及保險業務等。按照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政府債券以外的證券業務和非銀行金融業務。

盡管各國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名稱、經營內容和重點各異,但就其經營的主要業務來說,一般均分為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以及表外業務。隨著銀行業國際化的發展,國內這些業務還可以延伸為國際業務。

一、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負債業務是形成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業務,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前提和條件。歸納起來,商業銀行廣義的負債業務主要包括自有資本和吸收外來資金兩大部分。

商業銀行自有資本

商業銀行的自有資本是其開展各項業務活動的初始資金,簡單來說,就是其業務活動的本錢,主要部分有成立時發行股票所籌集的股份資本、公積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潤。自有資本一般只占其全部負債的很小一部分。銀行自有資本的大小,體現銀行的實力和信譽,也是一個銀行吸收外來資金的基礎,因此自有資本的多少還體現銀行資本實力對債權人的保障程度。具體來說,銀行資本主要包括股本、盈余、債務資本和其他資金來源。

論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

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單一銀行制、分支銀行制和集團銀行制以及連鎖銀行制。

1.單一銀行制

單一銀行制是指不設立分行,全部業務由各個相對獨立的商業銀行獨自進行的一種銀行組織形式,這一體制主要集中在美國。

優點

首先,可以限制銀行業的兼并和壟斷,有利于自由競爭;其次,有利于協調銀行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使銀行更好地為地區經濟發展服務;此外,由于單一銀行制富于獨立性和自主性,內部層次較少,因而其業務經營的靈活性較大,管理起來也較容易。

缺點

首先,單一制銀行規模較小,經營成本較高,難以取得規模效益;其次,單一銀行制與經濟的外向發展存在矛盾,人為地造成資本的迂回流動,削弱了銀行的競爭力;再次,單一制銀行的業務相對集中,風險較大。隨著電子計算機推廣應用的普及,單一制限制銀行業務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弊端也愈加明顯。

2.分支銀行制

分支銀行制又稱總分行制。實行這一制度的商業銀行可以在總行以外,普遍設立分支機構,分支銀行的各項業務統一遵照總行的指示辦理。分支行制按管理方式不同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總行制和總管理處制。總行制即總行除了領導和管理分支行處以外,本身也對外營業;而在總管理處制下,總行只負責管理和控制分支行除,本身不對外營業,在總行所在地另設分支行或營業部開展業務活動。

優點

實行這一制度的商業銀行規模巨大,分支機構眾多,便于銀行拓展業務范圍,降低經營風險;在總行與分行之間,可以實行專業化分工,大幅度地提高銀行工作效率,分支行之間的資金調撥也十分方便;易于采用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廣泛開展金融服務,取得規模效益。

缺點

容易加速壟斷的形成,實行這一制度的銀行規模大,內部層次多,從而增加了銀行管理的難度。但就總體而言,分支行制更能適應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國銀行界的普遍認可,已成為當代商業銀行的主要組織形式。

3.集團銀行制

集團制銀行又稱為持股公司制銀行,是指由少數大企業或大財團設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控制或收購若干家商業銀行。銀行控股公司分為兩種類型:

1.非銀行性控股公司,它是通過企業集團控制某一銀行的主要股份組織起來的,該種類型的控股公司在持有一家銀行股票的同時,還可以持有多家非銀行企業的股票。

2.銀行性控股公司,是指大銀行直接控制一個控股公司,并持有若干小銀行的股份。

連鎖銀行制

連鎖銀行制又稱為聯合銀行制。它是指某一集團或某一人購買若干獨立銀行的多數股票,從而控制這些銀行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各銀行在法律地位上是獨立的,但實質上也是受某一集團或某一人所控制。

論商業銀行的法律性質

1.商業銀行的成立實行特許制

商業銀行由國家特許成立,發放銀行經營許可證的部門是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特許審批過程主要是:首先由申請人提出申請,然后由中國銀監會予以審查。形式審查要弄清各種申請文件、資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實質審查要弄清申請人是否符合各項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的條件。審查通過后,由申請人將填寫的正式申請表和法律要求的其他文件、資料,報中國銀監會特許批準并頒發經營許可證。值得一提的是,特許批準的權力完全屬于國家,符合成立商業銀行的各項條件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取得經營許可證。

2.商業銀行是企業法人

商業銀行具有企業性質,擁有法人地位。企業是經濟組織,以營利為目的;法人也是組織,但其范圍不僅包括企業而且包括非企業組織和團體。企業法人可以作為復合詞對待,它本身也是法人的一種分類。我國1986年的《民法通則》有企業法人與非企業法人的分類。企業法人是從事生產、經營,以創造社會財富,擴大社會積累為目的,實行經濟核算制的法人。1993年12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簡稱《公司法》)將企業法人分為兩大類三種形式。第一類是有限責任公司,包括由若士股東共同投資組成的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形式;第二類是股份有限公司,這類公司的股份公開發行并且可以以股票形式上市流通。商業銀行的組織形式和機構設置都應符合《公司法》的規定。

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法律性質是特許成立的企業法人。

看了“論商業銀行的經營原則”的人還看了:

1.2016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2.商業銀行論文開題報告

3.商業銀行運營管理論文

篇(5)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存在的問題,原因剖析,策略研究

 

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學定義和特點

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提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本準則涉及的、具有如下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1)其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其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變量為非金融變量的,該變量與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關系;(2)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要求很少的初始凈投資;(3)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從衍生金融工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跨期交易的契約性、杠桿效應和虛擬性的特點:

1.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歷程

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獨立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拉開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序幕;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股票市場建立;之后借助于股票市場先進的交易網絡系統,全國統一的國債流通市場開始形成。此后我國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了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不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此間也由于我國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不完善而造成一段時間的發展坎坷。迄今為止,我國公開交易過的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品種主要有可轉換債券、外幣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貨等。論文參考。

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問題之思考

2.1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目標和內容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方面:(1)是否建立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原則及具體的交易標準,是否制定相關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2)是否制定和施行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監督及管理層的職責標準;(3)是否建立健全與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相適合并與國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規范體系相統一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模式;(4)是否制定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準則,審計師根據準則對審計客戶單位的衍生業務進行審計,加強審計師對企業衍生業務產生風險的關注程度,獨立客觀評價企業財務報告是否公允反應衍生業務給企業業績和財務狀況帶來的影響;(5)監管機構是否通過應用信息技術、建立專門的網絡系統實時收集分析有關會計信息等手段加強會計的事前和事中監管進而減少傳統會計監管的事后缺陷。

2.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2.2.1風險意識淡薄,缺乏財務警示機制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加之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發展時間較短,那些只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或投機而獲利的企業很容易因其復雜多變和技術難度等疏忽對其風險的控制,而且最能客觀表現企業危機的財務警示機制也未建立。企業投資衍生金融工具導致經營陷入困境甚至破產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因此風險意識和財務警示機制對企業及利益相關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2.2.2以小博大的心理導致巨額損失

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桿性看似初始投資較小,但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實際金額非常巨大,因為價格每降1%就有可能導致操作者100%的損失,一旦操作者的判斷錯誤或是交易活動出現失誤則可能會給企業及利益相關者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2.2.3公允價值計量、虛擬交易形式加劇了市場的波動和泡沫化

歷史成本是傳統會計理論中計量的基礎, 即以交易時發生的成本作為入賬依據。但衍生金融工具跨期交易的契約性使得從合約的簽訂到最終的交割有一個時間段,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在這期間處于不斷變化中, 導致損益的變動無法根據歷史成本正確計量,因此,采用“ 公允價值” 加“ 表外注釋” 原則,即采用市場價格來表現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但由于公允價值較歷史成本更加動態,加劇了資產、負債及以公允價值計量損益的變動,進而加大了市場損益的波動性,而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通常是一種資金博弈而非實物交易,這樣一來,經濟的泡沫化則會被放大。

2.3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2.3.1管理者操縱會計準則的應用,浮于表面的管理現象較為明顯

國際會計委員會在制定國際會計準時原則上力求統一,但在確認、計量和披露等方面還存在過于理論、抽象、粗糙等問題,加上我國的衍生金融會計體系還不夠系統完善,每次出臺的政策法規或進行修訂都是應急式的。所以,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制度和規范的實用性還不夠,給管理者留下了很大的操縱空間,浮于表面的管理也只會阻礙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實施效果。

2.3.2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本身存在缺陷,其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論文參考。一方面,會計監管中相關會計準則的漏洞直接影響會計監管的效率和效果。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時間較短及其契約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都沖擊了傳統會計理論,也大大影響了準則的制定和完善;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多在于事后監管,而其他金融工具的監管包括事前的制度監管和過程中的監管,這一區別也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完善。

2.3.3信息使用者缺乏心理準備及條件不夠成熟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由歷史成本模式過渡到公允價值模式或是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存的混合模式,存在著來自信息使用者心理上的阻力。由于歷史成本在長期的會計實務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其生成的會計信息具有可靠性,使得相當多的人認為歷史成本模式下的財務報告可以滿足大多數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公允模式計量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他們對更改會計計量模式持排斥態度;也有相當多的信息使用者習慣了原有的計量模式,沒有做好接受新模式的心理準備,更有部分銀行界和保險界人士認為公允價值信息不比歷史成本信息更具相關性等。因此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來消除信息使用者心理上的障礙。

此外,公允價值完全取代歷史成本的條件還不成熟,例如,會計人員專業判斷需要精準、評估行業需要規范和完善、評估技術需要提高、社會誠信和執法力度需要加強等。

3.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監管的策略

3.1完善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理論

實施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和效果的前提在于監管理論和制度的完整和詳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監管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會計監管,傳統的會計理論不能完全適合這個市場的特殊性,結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特點和實際國情,考慮其未來發展的趨勢,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大膽創新,獨立制定符合這個市場的監管制度和規范,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一條適用于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監管道路。

3.2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的會計信息披露力度,及時準確完整地向信息使用者傳播有效信息,使這個市場更加公開透明化

第一,改進現行會計報表結構,便于報表使用者直接讀取信息,例如,將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類項目按“金融資產”和“非金融資產”分類,權益類項目增設“衍生金融工具影響權益”項目,在編制利潤表時加上“衍生金融工具投資損益”項目,編制現金流量表時增加有關由金融衍生工具引起的現金流量變化的信息;第二,加強對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附加說明明細表中未能列出的特殊合同條款和條件、與衍生金融工具相關的風險(如,利率風險)、衍生金融工具確認的時間標準、公允價值的來源及確認和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所引起的盈利和虧損的基礎等內容;最后,加強衍生金融工具的審計工作,提高對被審計單位衍生業務的關注,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及執行情況著重調查,采用詳細的審計技術,運用數學性證據和分析性證據,對不同類型企業給予不同類型的審計報告。

3.3加強以投機為目的的不良交易行為監管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難免有些投資者存在不良的投機心理,以至于擾亂正常的操作秩序。論文參考。此外,還應加強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內部風險控制,無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在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等程序中都應考慮內部風險的防范和控制,從根本上杜絕會計監管出現更多的漏洞。

3.4強化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市場從業人員的隊伍建設

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質、結構較為復雜,涉及的經濟領域較多,所以,對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必須加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業務理論培訓,掌握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會計的相關處理原則,減少風險損失,同時也能為有效實施會計監管提供必要保障。

篇(6)

本文簡要介紹了傳統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方法,并提出了傳統抽查方法的局限性;具體分析了現行有效的國家監督抽樣標準,通過對抽樣標準的比較和分析,提出了保證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科學性的方法。

關鍵詞:服裝商品;監督抽查;抽查程序

服裝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類商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服裝商品,人們對服裝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要滿足大家對服裝款式和舒適度的要求,服裝的質量也是消費者在挑選服裝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為了保證消費者能購買到安全的服裝商品,保障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避免受到劣質服裝商品的毒害,監管部門一直以來都致力于組織開展商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通過對銷售的服裝商品進行抽樣檢查,直接控制其終極渠道商品的質量,并對銷售和生產的企業進行問責處罰。

傳統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方法

針對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的監管,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2001年了《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暫行辦法》。根據此辦法,工商局組織商品質量監督抽查,委托法定的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對各類商品交易場所經銷的產品質量進行抽查。此辦法對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范圍、內容、程序和要求等一系列工作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涉及抽樣檢驗工作核心的細節內容此方法并未做說明。一直以來,監管部門對流通領域服裝商品傳統的監督抽查方法是參照其他相關監督管部門對生產領域的服裝產品抽查模式來開展工作。由于抽樣領域的差異,在生產領域使用的監督抽查方法并不完全適用于抽樣場所在流通領域的監督抽查。通過對之前在流通領域的服裝商品的抽查分析,傳統的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監督抽查“總體”概念混淆,“批次”概念深入人心。傳統的服裝監督抽檢中將批次當作總體來理解,在對抽查商品要進行總體描述會用批次來形容所抽查的商品。批次來源于產品標準、生產驗收或交易過程中,會對每批次生產的產品進行驗收檢驗。當服裝產品流通到市場后,批次的概念就會很混亂。因為服裝在生產過程中,同款式的服裝會生產多批次,可能在商場銷售的10件衣服來源于生產中不同的10個批次。因此將批次的概念套用在流通領域的抽查中是行不通的。

(二)抽樣方案不統一,判定規則不確定。開展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的目的是通過直接對商品的監督抽查,有效地監管流通市場上商品的流通,確保商品安全有序地流通。監督抽查作為一個監管手段,其起到的作用顯而易見,淘汰了很多問題商品,通過對抽查結果的公開,讓社會越來越關注商品的質量問題。通過輿論的渠道,全國一起來監督商品的質量,這對知法犯法的企業也起到了很大程度的震懾作用。但是在目前監管部門在流通領域組織的監督抽查過程中,抽樣方案不統一,判定規則也是各不一樣。目前各地監管部門在對同一商品的檢測中,會使用不一樣的抽樣方案,比如對抽樣數量的要求差異很大,使用的抽樣方法迥然不同,對結果的判定規則也是各式各樣。

(三)“基數”理解成“現場基數”,導致抽樣結果應用價值降低。在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抽樣過程中,往往會將銷售現場的服裝商品的庫存量理解成抽樣商品的基數。但是在一般的流通領域,服裝產品的庫存量很少,有的甚至只能滿足抽樣的數量要求。這種情況下,如果所抽的商品被判定為不合格的商品,后期的處罰工作將無法開展,因為所剩商品已所剩無幾或者是已被全部抽走做檢驗。工商部門開展監督抽查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然后高效的處理問題,由于“基數”問題的限制,根本無法有力地打擊到劣質服裝商品的生產和銷售。

探討科學有效的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方法

經過十幾年對流通領域服裝商品的監督抽查,如何開展抽查工作才能更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到目前為止現行有效的國家抽樣標準有20個,涉及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樣檢驗、生產方和使用方的驗收抽樣檢驗以及產品買賣的交易抽樣檢驗等。其中與監督抽查相關的標準有: GB/T 2828.4—2008 《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GB/T 2828.11—2008 《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11部分:小總體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GB/T 6378.4—2008 《計量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對均值的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GB/T 16306—2008 《聲稱質量水平復檢與復驗的評定程序》、GB/T 28863—2012《商品質量監督抽樣檢驗程序 具有先驗質量信息的情形》。根據每個標準的特點和使用范圍,可以應用在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有GB/T 2828.4—2008、GB/T 16306—2008、GB/T 28863—2012。

GB/T 2828.4—2008《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規定了抽樣的方案和評定的程序,用于評定某一總體的質量水平是否符合某一聲稱質量水平。標準中設計的抽樣方案,確保了否定某一合格總體的風險控制在5%,不否定實際質量水平為聲稱質量水平的風險為10%,也就是把合格的商品判定為不合格的商品的誤判可能性為5%,把不合格的商品判定為合格的商品的漏判可能性為10%。服裝商品的監督抽樣是計數型的監督抽查,因此一般組織的服裝商品抽查都可按照此標準來執行。根據標準的要求,服裝商品執行的抽樣方案為(2,0)方案,“2”表示抽取樣本量為兩組,“0”表示分別對兩組樣本進行檢測,發現不合格的樣本數為“0”,即不得出現不合格,當出現任一組樣本不合格,則判定監督總體不合格。使用GB/T 2828.4—2008的目的就是為了查找不合格,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生產產品時嚴把質量關,因此此標準在制定抽樣方案時,前提是保證所抽樣本誤判的概率為5%。

GB/T 28863—2012《商品質量監督抽樣檢驗程序 具有先驗質量信息的情形》規定了在流通領域中對商品的質量特性進行質量監督時的抽樣方法、抽樣方案和評價程序,用于判定某一監督總體是否不符合某一質量要求,但是不用于判定某一監督總體符合某一質量要求。此標準對所抽商品的類型沒有要求,不僅可適用于計量型、計數型等分立個體商品,也可適用于散裝型商品。但是此標準只適用于監督管理部門對可能危及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重要商品,或者消費者或者有關組織反映、知情人舉報、監管發現有質量問題等具有先驗質量信息的商品的監督抽樣檢驗。因此,當服裝商品在具有以上先驗質量信息情況時,組織者可以選擇GB/T 28863—2012作為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依據。按照此標準的規定,采用抽樣方案為(1,0)方案,即抽取一組樣本進行檢測,不得出現不合格。當不合格時,則判定監督總體不合格。

GB/T 16306—2008《聲稱質量水平復檢與復驗的評定程序》規定了在產品質量評定時,對核查總體的復檢和對樣本產品的復驗的方法。服裝商品抽樣檢驗后,對于不合格的檢驗結果,企業若有異議可以提出異議復檢或者復驗。復檢是在原核查總體中再次抽取樣本進行檢驗,復驗是指對樣本產品進行重復性、再現性的檢驗。

通過對以上標準的分析,結合以上三個標準可以克服我們在傳統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方法中遇到的問題。根據以上標準開展實施的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優點顯著:

1.監督對象不受生產批次的限制。監督對象即監督總體,根據標準的規定,監督總體指“被實施核查的單位產品的全體”,根據監督的需要,可定義監督總體為“同廠家、同型號的產品為監督總體”,也可定義“不同廠家、不同型號的同類產品為監督總體”。服裝商品一般可定義“同廠家、同款式的服裝商品為監督總體”。

2.需要的樣本量很小。符合流通領域服裝商品分散、同款商品數量比較少的特點。樣本量大,則檢驗的功效會比較高,發現不合格的監督能力會越強。從這個角度來看,樣本量越大越好。但是由于受監督資源的限制,通常只能采用極小的樣本,可能對客觀上不合格的部分商品漏判。但是并不會加大對客觀上合格商品誤判的概率。

3.不能判斷總體合格。商品質量監督檢驗室監管部門對產品的質量水平是否達到要求而實施的檢驗,是對生產、經營方產品質量控制的監督。由于監督抽查是在生產方對產品檢驗合格基礎上的檢驗,其任務不是確認商品合格,而是檢查生產、經營方是否按相關標準要求把好質量關,出廠的商品是否不合格。而且,商品監督檢驗選用樣本量極小的抽樣方案,這種方案當樣本不合格時對判定總體不合格產品誤判的風險很小,而當樣本合格時判定總體合格的風險很大。因此,商品質量監督檢驗只適用于判定總體不合格。也符合監管部門查找不合格的初衷。

因此,在實施流通領域服裝商品質量監督抽樣工作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抽查方案,不可生搬硬套。流通市場的產品面臨太多的變數,如果一味地參照傳統的做法去操作,雖然也可起到監管的作用,但是無法做到對癥下藥,會導致監管效果甚微。

首先,可根據國家出臺的現行有效的標準,并結合實際服裝商品抽樣的情形,選取適用的抽樣標準。如果抽查工作是基于消費者或者有關組織反映、知情人舉報等具有先驗質量信息的情況,可采用GB/T 28863—2012《商品質量監督抽樣檢驗程序 具有先驗質量信息的情形》;否則可采用GB/T 2828.4—2008《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

篇(7)

【論文摘要】管理創新是圖書館辦館思想和方式、方法更新的重要內容。圖書館創新應當包括:管理模式的創新、組織結構的創新、文化建設的創新、管理手段的創新和高新技術的應用。圖書館管理創新已成為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靈魂,需要全方位推進、多途徑實現。

圖書館管理創新是圖書館用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對管理系統或者組織、技術、文化等方面進行重新設計、選擇、實施與評價,以促進圖書館管理系統綜合效能不斷提高的行為。

1管理模式的創新

管理模式的創新是圖書館工作創新的關鍵。現代圖書館館藏載體趨于多樣化,而且又正處在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變的過渡期。

圖書館引入知識管理模式是知識經濟發展對圖書館服務提出的要求,也是圖書館發展要經歷的必然階段。目前,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商業信息服務機構日趨龐大,它們的服務手段及內容已延伸到圖書館的各種服務領域,圖書館長期形成的壟斷及其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然而圖書館員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相應的專業知識,卻是圖書館最具競爭力的資源。因此,為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圖書館必須實施知識管理,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和圖書館館員的創新能力。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對圖書館館員的智力知識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充分開發圖書館員的智力知識,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和提供知識服務最為有效的切入點。

2組織結構的創新

圖書館組織結構是對圖書館工作體系的基本規范。它規定了圖書館的組織指揮體系,明確了館員與館員之間的分工與協作關系以及各部門及其成員的職責。

隨著計算機聯機編目的發展和網上文獻帶來的存取方式變化,編目和典藏這兩大業務部門的功能發生了轉變。更重要的是信息處理部門、信息服務部門和技術支撐部門之間的交叉越來越多,其界線越來越模糊,以往根據工作流程設定的線型結構被網絡化,形成了網絡化橫向結構。原有的垂直化、多層級的職能制組織結構已制約了現代圖書館功能的有效發揮。

現代圖書館組織結構調整是要改變圖書館內部機構以文獻類型為基礎的設置,使之轉變為以業務為基礎建設部門和讀者服務部門為主的組織結構。

2.1要打破傳統的等級結構的限制,消除部門之間功能的重疊應本著精簡機構、簡化關系、減少環節、提高效率的原則,對圖書館傳統的組織體系進行改革,合并業務相近的功能,減少縱向管理層次,縮小圖書館組織結構規模,使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

2.2改變現有機構設置重疊、管理分散的局面采取開放的、動態的組織結構,消除部門之間的障礙,形成部門之間縱橫暢通的組織體系,增加橫向聯系,使之能夠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提供對內外部有益養分的吸收,再進行重新組織和組合,進而產生最大的整合效應。

2.3圖書館人員結構必須同組織結構相統一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應掌握文獻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外語和某一專業知識,具有創造、組織、溝通、信息判斷等能力。同時館員要構成一個有活力、有進取心、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的群體。

知識將成為社會的主要財富,通過完善知識管理組織結構,可使圖書館知識使用者以團隊的形式學習、交流和共享知識,幫助他們不斷從學習中獲得新知識和知識創新技能,使之產生更好的效益,同時將自身建設成具有創新能力和競爭潛力的學習型組織。這種與時俱進的新型團隊智力知識組織,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應成為圖書館組織管理的發展方向。

3文化建設的創新

圖書館要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就必須培養適于知識交流和共享的新型圖書館文化。

組織文化通常是指在組織管理領域這個狹義范圍內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傾向,具體指一個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把組織內部全體成員組織在一起的行動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將組織文化理論引入圖書館建設,是對目前圖書館標準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補充與強化。

圖書館組織文化建設的核心就是將員工視為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和提高生產力的主要因素。通過建設圖書館文化,培育圖書館精神,靠理念、價值觀,影響和規范人的行為。在更為平等的組織形式下,依靠共同目標的確立、價值觀的認同、群體共識的形成、風氣的熏陶來實現高效率與高士氣的良性循環和圖書館整體關系的和諧。充分利用團隊的知識、經驗、技巧、能力、才干和抱負,激發每個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協同與合作中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求。

通過組織文化體系建設,對內可以協調人際關系,增強組織凝聚力,培育團隊精神,引導成員走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對外則透過具體的視覺感受以及每個員工的行為,傳達圖書館服務理念與管理素質,提高圖書館的知名度與社會認同感。

圖書館要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更好地為知識經濟服務,就必須建立一種新型的圖書館組織文化,培養知識合作精神,通過建立合理有效的組織結構體系將圖書館的智力知識集中進行組織和開發。①建立圖書館內部的專家知識庫,形成圖書館的最佳實踐知識指導鏈;②在圖書館營造一個有利于知識交流和學習的良好環境,激發員工參與知識管理的主人翁精神;③建立知識資產管理組織,構建和維護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知識資源;④建立圖書館內部知識局域網,促進隱含知識交流渠道的暢通,逐步建立起以知識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組織文化。

4管理手段的創新

圖書館管理手段要從手工管理轉變為利用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進行管理。只有不斷開拓新的服務方式,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體現圖書館的服務宗旨。即使是傳統的外借、內閱服務,也必須融入導讀工作才能受到讀者的歡迎。以前以手工操作為主的館際互借也可以通過E-mail快速實現。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光盤數據庫的大量購入,圖書館可在咨詢服務、定題跟蹤、情報檢索等方面大顯身手,同時也使科技查新、引文分析等服務項目的開展成為可能。全新服務項目的開展,必然擴大讀者的受益面,直接提高服務效果。

面對多元和迅猛發展的閱讀需求,任何一個圖書館都無法承擔起向全社會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的重任,加強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推進圖書館聯盟與互動勢在必行。

4.1要加強圖書館合作的宏觀調控和規劃目前,由于縱向約束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導致了圖書館整體發展的無序和圖書館合作難以順利開展。如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的數字圖書館,從表面上看,各個圖書館都力求功能齊全,盡善盡美。但這種各自為政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數據庫質量不高、軟件互不兼容、共享程度低、規模偏小等,反而削減了圖書館綜合功能和整體實力。

4.2加強圖書館協作網建設圖書館協作網是圖書館合作得以實現的重要載體或平臺,在這種平臺上,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建設館藏、聯機合作編目、館際互借和文獻檢索等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資源共享才能變為現實。因此,要本著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則,加強地區性圖書館協作網的建設,為館際之間的合作奠定基礎。

4.3加強對光盤數據庫資源及網上資源的開發利用長期以來,很多圖書館對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仍停留在基礎工作階段,只滿足于編制一些館藏目錄、索引等二次文獻檢索工具來滿足讀者的一般閱讀需求。由于讀者對文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需要圖書館有針對性地利用一、二次文獻加以分析研究,編制各種專題參考資料等檢索工具。

4.4圖書館館員除掌握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及外語、計算機等基本技能外,還必須向其他專業滲透,不能僅停留在充當“保管員”的角色上圖書館員應具備特定的專業知識,以便了解有關學科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增強自身的文獻搜集、整理、加工、貯存、檢索等能力,真正把館藏文獻中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開發出來,將有用的文獻信息快速、準確地提供給讀者。為此,圖書館必須從整體上采取專業培訓、外出進修、崗位學習等措施強化圖書館館員的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館員隊伍。同時應按現代圖書館的需求,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配置年齡結構、學科知識結構、職稱結構等比較合理的人才隊伍,以保證圖書館發展的有效性和持續性。

4.5爭取潛在的讀者,以壯大讀者隊伍為此,圖書館必須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編寫讀者指南,定期對讀者進行入館教育,不定期舉辦圖書館專題知識講座等,讓更多的讀者充分了解圖書館。另外,各個服務窗口都應開展針對讀者的參考咨詢工作,以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能力。圖書館還應高度重視讀者的反饋信息和讀者服務效益調查。可通過采訪、座談會、調查表、問卷、意見箱等形式,了解和掌握讀者的有關情況,以利改進各個環節的工作,提高圖書館的整體服務水平。

5高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

技術創新關系到高校圖書館的發展前途和未來命運。衡量一個圖書館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該館所使用的自動化系統如何。

5.1加強高新技術的研究是推進數字圖書館建設的重中之重選擇并引進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穩定性好的業務管理系統,使其能夠采用標準格式來完成圖書館的采訪、編目、流通,以因應資源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5.2.建立數字資源管理系統,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該系統應該是面向對象的分布式的與平臺無關的系統。包括信息的獲取與創建、存儲與管理、訪問與查詢、與傳送以及權限管理等多個模塊。它的管理機制和運作模式都應基于Internet/Intranct網絡環境來設計,為讀者提供優質的數字資源信息服務,以實現信息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和全球化。技術創新是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的必要條件,是實現這些領域創新的技術保證。

6參考文獻

[1]王芳華,等.知識管理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初景利.圖書館實施創新簡論[J].圖書館雜志,2002(3)

[3]徐樹棟.網絡時代高校圖書館創新工作的若干思考[J].情報雜志,2003(4)

[4]劉興坤.淺談圖書館組織文化建設[J].圖書館表報工作,2002(6)

[5]羅良道.淺析圖書館數字化進程中的若干問題[J].圖書館建設,200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免费a级毛视频|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久久www色情成人免费| 国产麻豆videoxxxx实拍| 精品人妻大屁股白浆无码| 国产精品岛国久久久久| 手机看片国产av无码|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的| ass日本丰满熟妇pics|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欧美最猛黑人xxxx|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蜜臀av在线一区尤物| 青青国产线免观|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黄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美女粉嫩饱满的一线天mp4|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国产内射老熟女aaaa| 一区二三国产好的精华液品牌介绍|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国产午夜激无码av毛片|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军人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a无码免费| 国产女人精品视频国产灰线| 免费人成视频| 国产a级毛片|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