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3 04:27: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幼兒品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幼兒教育;品德培養;聯系生活;家園互動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如何開發孩子的智力,怎樣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孩子的各項技能,使孩子更聰明,而常忽視了對孩子尤其是在幼兒期的品德教育。幼兒期開始就應進行正確合理的品德教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將德育滲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兒園的日常活動內容多,幼兒天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環境,在經常變化的環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輕易使幼兒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日常生活中對幼兒的德育工作。
1.利用節日活動,進行德育教育。在每年傳統的節日里,我們在歡慶節日的同時,都會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國慶節來臨之際,我們結合親子活動,進行“制作五星紅旗”的主題活動。通過對我們的國旗的制作過程,知道了國旗對于我們的意義使幼兒萌發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2.在一日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要適時對幼兒進行良好衛生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文明禮貌、遵守集體規范的養成教育。比如,幼兒在課間玩玩具時,為爭奪玩具發生爭吵,這時教師就根據情況適時進行團結禮貌的教育,主動認錯的教育,互相謙讓的教育,講文明的教育。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應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堅持不懈,才能促幼兒良好品德的盡快形成。
3.在室內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在對幼兒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通過講故事、念唱兒歌等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對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講故事是幼兒園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過給小朋友講故事、讓小朋友看圖學講故事等方式,讓幼兒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和應該怎樣做,使幼兒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
4.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時的德育教育。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體育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就為德育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團結意識,明白團結一致、互相協作就會勝利的道理;在玩高蹺、跳繩、玩皮球等為主的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謙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等。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蘊涵著許多德育教育的契機,而這些隱藏著的教育契機也許會讓孩子們終生受益。所以讓我們蹲下來,關注生活細節;真正參與到孩子鮮活豐富的生活中去,用他們易懂、樂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點滴中教育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盡的良好品德。
二、教師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響
我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的一面鏡子,向幼兒灌輸任何東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樣,嚴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養孩子好的品德,就會為他們美好的前程創造條件。讓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兒年齡較小的緣故,他們離開家庭、離開父母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這就要求教師要象媽媽一樣去細心呵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孩子,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精神環境,用愛心去溫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逐漸也學會了如何去關心、幫助別人,同時一種互敬互愛、懂禮守紀的良好個性、行為品質也在逐漸的形成。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榜樣作用,加強品德修養和心理修養,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態度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家園互動,讓家長用真愛去感染孩子
關鍵詞: 家庭教育 品德教育 幼兒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永久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懷念母親時曾經說過,“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影響很大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的良好品德是核心內容。關于幼兒家庭品德教育問題,很久以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對象。
幼兒期是一個人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錯過這個時期,許多良好的品性很難形成,正如我國許多教育家提出的觀點:優秀的品格,只有從孩子還在搖籃之中時開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中播下道德的種子,越早越好。關注幼兒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受其影響,我們的幼兒家庭品德教育有著自己的特色。
一、幼兒家庭品德教育的內容
幼兒家庭品德教育囊括的內容很多,既包括廣義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又包括日常的行為習慣的培養,還包括誠實守信、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教育。具體說來大體有如下主要方面。
(一)激發幼兒對祖國、對人民、對家庭成員的愛。
對祖國的愛是人類的美德,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動力。對幼兒來說,培養他們對祖國的愛,要從身邊做起。家庭是愛的港灣,真愛從這里開始。蘇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學生,首先要愛媽媽,他說:“如果一個孩子連他媽媽都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愛自己的媽媽容易懂、容易做,而且為日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打下了基礎。”因此,家長要教育幼兒努力給母親、父親、祖父、祖母等家人帶來歡樂,為他們分擔憂愁和不幸,關心、體貼、照顧大人病痛,如孔融讓梨一樣,有好吃的東西要先讓父母和親人吃。
在愛自己家庭成員的基礎上,讓愛擴展。可以有意地教育引導,通過各種大眾傳媒,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祖國的悠久歷史及現狀,讓他們知道,祖國是多么的幅員遼闊、多么可愛,讓他們熱愛上我們的每一村土地,愛上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廣大人民。還可以通過游覽、參觀、旅行使孩子領受到祖國山河的美麗風光,知道祖國領土的遼闊、物資的豐富、悠久的文化,這些都能對幼兒進行愛的熏陶,使他們萌發對祖國的愛。除此以外,還可以采用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如演節目、講故事、繪畫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國兒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來之不易的。
(二)使孩子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文明、禮貌的行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標志,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是從小開始長期實踐而形成的。因此,要求幼兒從小不罵人,不講臟話,待人和氣,熱情,有禮貌,別人講話不插話,不打斷別人說話,尊老愛幼,在別人家做客時不亂翻東西,吃飯要守規矩,與同伴共享歡樂,等等。
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特別是游戲,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徑。家長和教師要注意身體力行,做好示范和發揮好榜樣作用。
(三)培養孩子誠實、講真話的好品質。
教育幼兒拾金不昧,不隱瞞自己的過錯,并要勇于改正錯誤。要使幼兒切實做到這些,最主要的是家長教育的態度,如果對孩子的過錯一味指責,是很難培養孩子這一品質的,家長發現孩子說謊時,應分析說謊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如孩子要買彩色筆畫畫,遭到家長拒絕而去拿別人的彩筆等,處理要冷靜。平時,家長要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并提醒孩子改掉說謊的毛病,同時,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四)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品質。
培養幼兒勤勞品質,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適當做家務,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自立。通過勞動,幼兒還能加強對家庭成員的關愛,養成勤儉習慣,明白長大后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五)培養幼兒大方寬容、與人友好相處的品格。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學會與人合作,能分享別人的快樂、分擔別人的憂愁,這樣才能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六)培養孩子勇敢、堅強、活潑、開朗的良好性格。
性格受后天因素影響較大,我們要讓孩子充滿自信,能想辦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發揮潛能,而樂觀、開朗會讓孩子的社會交往更加順利,所以,這些都是家庭品德教育時需要做的。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家長們要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
二、幼兒家庭品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一)走出家庭品德教育的誤區。
目前的家庭品德教育中存在著這樣幾個誤區:①偏重智力因素培養而忽視品德教育的誤區;②寵愛、溺愛誤區;③體罰嚴重誤區;④不良家庭氛圍,親子間缺乏理解和溝通誤區;⑤重物質刺激而忽視精神指引誤區;⑥不注意榜樣作用誤區。
家長們應意識到自己的榜樣作用影響,做好示范,并深入了解孩子,與他們交流溝通,正確對待其成績與不足,科學教育,讓幼兒全面發展。
(二)掌握良好的教育時機。
時機是指進行活動或生活過程中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機會,對幼兒教育也有個時機問題。
教育時機往往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獲得成功時,家長在鼓勵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當孩子受到挫折時,家長要關心幫助孩子改正缺點;當孩子對某事產生興趣時,家長應因勢利導,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發怒激動時,家長要冷靜,等孩子平靜后再教育;當孩子生病疲勞時,家長最好少要求,多關心,但決不遷就。良好的時機能讓家長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效能。
兒童的思維具體形象,對抽象的概念難以掌握,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具體事物形象來教育他們,作用相當大。比如,當幼兒聽了“沒有牙齒的老虎”的故事后,吃糖的次數就減少了;不愛衛生的孩子也像“小豬變干凈了”一樣,愛講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了,等等。
(四)潛移默化的暗示法。
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避免受教育者產生逆反心理,促進幼兒主動、積極發展。因為孩子從小不喜歡“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處在受教育管制的地位,而暗示法使他們感到平等,受到尊重,使他們感到愉快、輕松,所以易讓孩子接受。比如,豐富的面部表情、生動的語言、變化的手勢、具體感人的情景等,易使孩子接受。通過暗示手段,幼兒在道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得到了發展。
(五)積極引導法
教育孩子時,家長應開動腦筋,在每種情況下都能巧妙地引導孩子進步。比如,我國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陳鶴琴在發現其長子一鳴披上又臟又破的布做游戲時,想發火,但他最終冷靜下來,他想幫助孩子分清干凈與臟,啟發孩子愛干凈、講衛生,讓孩子主動想辦法換去了臟布。這種做法不但沒有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相反,既幫助孩子克服了缺點,又調動了孩子的自覺性,使其改正了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種,需要家長去想,從中選出促進孩子主動發展的有效辦法,正如我們常說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品德教育對幼兒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我們應從小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們從小就形成好習慣,長大后才能更好地發揮個人才能,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黃人頌主編.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德育在培養幼兒的思想基礎方面,特別是在早期教育中起著幼兒園和社會教育難以起到的作用。這個時期基礎打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將決定其孩子未來的發展。列寧夫人克魯斯卡婭曾說過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紋,很難磨滅。為此,家長們一定要克服“樹長自直”和“順其自然”的說法,切記“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古訓,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要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為教師要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系。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活動和表現,掌握幼兒在家庭中思想品德變化的情況,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時教師也應向家長介紹幼兒在園內的各方面的表現,宣傳幼兒園的教育主張和對幼兒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產生實效。
二、資源利用法
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瑣碎的,潛移默化之中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對幼兒進行良好習慣培養的重要途徑。例如,進餐時,老師除了讓幼兒品嘗燒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外,還有意識地引導幼兒了解伙房工作人員是怎樣工作的;飯后,老師便帶幼兒去觀察食堂,阿姨在給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親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實際觀察不僅使幼兒對工作人員產生敬意,而且使他們懂得了應該尊重和愛護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飯菜,不往地上亂扔臟東西的道理。
三、啟發誘導法
幼兒由于受年齡和生理的影響,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啟發誘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如培養幼兒與人友好相處的習慣,教師首先應該通過游戲讓幼兒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樂感,再啟發幼兒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然后教會幼兒與人相處的方法及規則,怎樣尋求幫助和幫助別人,怎樣征求他人的意見和接受他人的意見,例如對幼兒說:“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圖書弄壞了”,啟發幼兒一齊幫助同伴修理圖書;例如告訴幼兒“今天玩娃娃家”,啟發幼兒自己分配角色,學習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四、鼓勵法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種行為不論好與壞,只要發生后得到鼓勵,則這種行為就容易再現,事實證明,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基本方法是“正強化”(物質或精神鼓勵),幼兒的可塑性強,古人說:“少成若天性”,即幼兒期形成的好習慣像天生的一樣非常鞏固,能因此終生受益。所以,教師應該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幼兒能從中體會到被表揚的快樂,因為由這種快樂產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幼兒容易記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滲透法
從幼兒感興趣的和比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兒產生一種親切感和愉快的情緒體驗。如利用周圍的有利條件帶領幼兒參觀周圍環境的變化等等。回到幼兒園把看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用彩筆畫出來,用積木搭出來,將孩子們的作品布置在活動室中。這樣孩子們的印象就更深,很難從記憶中抹去。如在各類競賽性游戲中,教育幼兒團結一致,激發上進心和求勝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動物跳等小型游戲中,教育幼兒互諒互讓,不爭搶活動器具;在偶發事件中,當在激烈奔跑的游戲中,幼兒不慎突然摔倒;當活動場地受到干擾,幼兒注意力不易集中時;當幼兒要鉆過障礙物,走過獨木橋,個別幼兒產生畏懼情緒時,老師都及時而恰如其分地進行品德教育。
總之,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教師必須時常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兒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具體發展情況及個體接受差異。有針對性、有層次地幫助幼兒認識問題,抓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及時予以教育糾正,使之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習慣,才能更好地面向全體幼兒,實現德育教育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項賢明.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兒教育心理學.
我國《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中提出,“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以及各項活動之中”。對于幼兒品德的問題,該文認為,并不是要求幼兒在幼兒園就養成一個多么好的品德素質,而是讓幼兒們認識到品德的重要性,認識到它對于一個人成長有多么的重要。像在平時的生活之中,幼兒們在幼兒園學習生活的時候,如果在道德方面有所欠缺,往往就會出現兩個幼兒為爭奪一個玩具而爭吵、打架的情況;也會出現如果不會習慣的說出:“謝謝、對不起”這樣的客氣用語。所以品德教育對于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天性是有好有壞的。好的方面就是他們都很天真爛漫,心思非常純凈;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他們在品德方面沒有進行修剪。比如,當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有好玩具或者零食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占為己有,尤其現當前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公主病、王子病”情況也會較為嚴重——一有不順心就會大吵大鬧,比較自私,不僅僅是在家庭中對父母這樣,甚至把這些帶到了幼兒園之中,比如自己看好的玩具就一定要歸自己所有,不會給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會進行分享。孩子的生長就像是一棵小樹的成長,必須要不斷地進行修剪才能茁壯成長,所以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進行品德的教育。最后,品德教育對于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孩子們在成年后是要步入社會之中,善良、謙讓、勤奮的良好品質會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之中表現優異并且與人能夠更好的相處,相反如果自私自利,不懂得寬容別人只會招到身邊他人的厭惡,甚至在工作中不愿與之合作。所以,良好的教育在幼兒成長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2如何在幼兒園教育中進行品德教育的滲透
2.1如何理解“滲透”的含義
所謂“滲透”并不是強制性教育。杜威說過:“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強迫它喝水。以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為代表的道德認知學派認為,兒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構者,兒童的品德是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品德教育的任務在于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兒童的品德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建構而發展起來的。綜合上述的說法,對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識那樣可以進行強制性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孩子們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語氣只會讓孩子們從心底里面產生抵觸情緒,從而更加反抗類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會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之中接受了家長們的教育,認為家長說的是有道理的,從而會從根本上讓孩子們如何做一個有道德守禮貌的人。
2.2在日常之中灌輸幼兒的品德教育
現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兒園都不重視幼兒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標的制定上還是平時日常生活中,老師們都不注重這方面的發展,進而忽略了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導好的,需要長期的積累、熏陶。所以老師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幼兒的品德教育進行滲透。首先,孩子們最大的天性就是愛玩,幼兒園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戲項目,其中很多項目都是需要進行團隊協作的,比如孩子們在進行游戲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別的孩子,這時候老師就應該告訴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還比如可以讓孩子們進行互相交流,讓互相說出覺得對方很有禮貌的地方。也許孩子們的表達不是很明確,但是還是可以感覺得到,再加上老師的指引和引導,很容易對孩子們進行滲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隨機教育”,老師和孩子在平時生活中會有非常多的接觸,在這眾多的接觸里面就可以隨時隨地抓住機會對孩子們進行熏陶。例如: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個孩子特別有禮貌,或者值得獎勵的品德就可以及時告訴小朋友們,讓他們來進行學習。其實每個小朋友的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老師可以在平時中對每個小朋友的優良品質來褒獎,而對于那個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習慣進行更正。當我們模擬一天的幼兒園生活的時候,發現對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當早上來到幼兒園的時候,要小朋友們跟老師、以及其他小朋友們禮貌問好;當上課的時候要孩子們認真聽課,不走神,勤奮學習;在平時的娛樂中,要小朋友們都互相幫助,學會和他人分享,做錯事情要學會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飯的時候不要浪費,飯前洗手,養成良好的習慣等,這些方面都是可以對幼兒們進行品德教育滲透的。
3結語
關鍵詞:幼兒教育;體育活動;品德教育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各項教育實踐活動中都蘊含著品德教育的因素,其中體育活動中的品德教育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前蘇聯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加里寧曾經說過:“若要培養出健康、強壯、靈敏、機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難又卓有信心正視前面的人,則體育和運動乃是很重要的因素。《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體育活動作為一種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手段,不僅能增強幼兒體質,使幼兒掌握體育運動的技能和方法,同時還具有開發幼兒智力,陶冶幼兒情操,磨練幼兒意志和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及勇敢品質等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它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部分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往往表現出退縮、猶豫或不知所措等情況,這些都是意志品質薄弱的結果。教師要善于抓住機會,拓展渠道,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良好的意志品質。在體育活動中,幼兒要面臨各種各樣與價值取向有關的問題,比如:該不該遵守游戲規則?遇到玩具有好有壞、排隊有前有后,該不該謙讓?同伴摔倒或遇到困難時該不該幫助?怎樣完成老師提出的要求、任務和委托?這些問題都需要幼兒用自己的行為做出回答。但是,受幼兒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約束,他們道德品質的發展尚處于萌芽階段,很難正確、穩妥地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充分利用體育活動這種形式,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以幫助幼兒正確調整和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在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是這樣的:
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主動性
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力來自于興趣,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教師可以從營造溫馨的氛圍入手,使幼兒感覺到很有趣味。
(一)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和生活化的經驗,提高幼兒的興趣
有部分教師不能夠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教學用語比較嚴肅而緊張,不能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往往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而兒童化的語言則能有效地減少與幼兒的距離感,得到幼兒情感上的認同,這樣才能讓幼兒進一步對活動擁有興趣。
(二)在情境游戲中培養幼兒的運動興趣
幼兒園的體育游戲應以培養幼兒的興趣為重要目標,要從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為幼兒創設寬松、愉快的游戲氛圍。具有一定情境的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幼兒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既給他們以可感性,加深記憶,同時又可提升幼兒的運動興趣。
(三)提供體育活動探索的空間,提高幼兒的興趣
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器械,鼓勵幼兒自主研究玩法,允許幼兒自己決定游戲時間,鼓勵幼兒自由結伴游戲。幼兒既可以根據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的區域,又可自選器材、自選同伴,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參與活動的空間,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孩子的個體需要。
二利用競賽性游戲,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品德教育
游戲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需要進行角色扮演的表演性游戲,有需要決出勝負輸贏的競賽性游戲等等。其中競賽性游戲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競賽意識和勝不驕、敗不餒以及團結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利用競賽性游戲對幼兒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品德教育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徑。游戲“過大河”的目的是要培養幼兒利用障礙過河的能力和形成初步的競賽意識,并且通過游戲教育幼兒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比賽結果。游戲活動的各個環節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有品德教育的內容,如:站隊時按老師的要求迅速站好,不爭站位;在分配角色時不爭不搶,要互相謙讓等。在體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不可能立竿見影,教師要有耐心,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就以中班為例:總體上來說,我們中班的孩子很喜歡參加體育活動,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戲,但他們的競賽意識還不很強,團結互助的精神也不如大班幼兒。因此,在組織體育活動時宜選擇一些有競賽規則的游戲,逐步對幼兒進行教育。剛開始玩競賽游戲時,孩子們感興趣的只是過程——怎樣跑、怎樣運東西,而不是游戲結果。鑒于此,在組織這種活動時,我注意引導幼兒關心比賽結果。但隨之而來的是小朋友之間的互相埋怨:誰跑慢了、誰拿錯了等等。看到這種情況,我及時對幼兒進行教育,告訴他們比賽總會有輸贏,但只要盡力去做了,輸贏就變得不再重要,因此即便輸了也不要埋怨別人,要能看到別人的努力,明白小朋友身體素質有不同,結果才會不一樣。同時還應該知道比賽中除了要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加油鼓勁兒之外,還要為別人加油,這樣的比賽才能真正快樂而有意義。久而久之,孩子們在競賽游戲中表現出來的不再是埋怨、嘲笑,而是相互鼓勵、團結互助。活動中,由于幼兒有了初步的競賽意識和道德認知,因此在追求一定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努力而投入的精神面貌,認真而友好的游戲風氣,為以后樹立正確的學習工作態度、道德取向和人生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通過處理偶發事件進行品德教育
突發事件在游戲中經常發生。這些事件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關鍵是看教師怎樣處理,如何結合突發事件進行品德教育。在一次體育觀摩課上,我們玩“小動物找家”的游戲。當時每個小動物都有一個家,由于按照原計劃,配班教師要在游戲中間才進入,因此并沒有給配班教師準備“家”。但游戲開始時配班教師卻加入進來,這樣就有一個小動物沒有家。看到這種情況,一個叫史昊鑫的小朋友從他的家里跑出來,讓沒有家的小動物到自己的家,可這時他自己卻沒有家了,于是配班教師又把史昊鑫請到自己家里。我馬上抓住這一機會,讓全班小朋友為懂得關心別人的史昊鑫鼓掌(也表揚了配班教師)。此事雖小,但幼兒卻從直觀上對同伴之間要友愛、互助有了深刻的理解。還有一次玩體育游戲“小烏龜捉魚”,我按課程設計把小魚撒到場地一邊,讓“小烏龜”從場地的另一端爬過來捉魚。在全班小朋友爬過來捉到小魚后,只有孫旺澤還在后面慢慢地爬。我一邊照顧全班幼兒,一邊請大家給他鼓掌、加油,并且在他的面前撒了一些小魚,這時其他孩子也自發地跑到他身邊,有的喊“加油”,有的說“快點、快點”,還有的孩子說“我幫你吧”。我和孩子們一起給孫旺澤鼓掌,鼓勵他要堅持到最后。當他捉到魚后,孩子們關心地問他:“你累嗎?”聽到孩子們關切的話語,我笑了,因為這表明品德教育在孩子們身上開花結果了。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在公園遠足、體育活動活動時有人摔倒,小朋友都會馬上跑過去,把她扶起來,并且幫她彈掉身上的土;爬山的時候,小朋友互相拉一把、扶一下。開展品德教育,離不開平時對一些細枝末節小事的關注與運用。如果教師能及時發現并抓住這些教育契機,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并對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品質作出肯定與鼓勵,則會有力地推動幼兒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定游戲規則,既是為了保障游戲的正常進行,也是為了培養幼兒守序、互助等良好品質,為幼兒未來能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對提出的規則就必須要求幼兒執行,否則就會失去制定規則的意義。而規則是否能得到執行,要看教師是否向幼兒講清了規則的意義和表明了必須遵守規則的態度,當然規則的內容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中班幼兒雖然知道做游戲要有規則,但還不能將規則貫穿于游戲始終。于是我就在每一次游戲時請幼兒重復規則,對遵守規則的幼兒及時表揚,對違反規則的幼兒進行具體分析。比如第一次玩“過大河”時,我剛說“準備”,就有小朋友過去了。我理解他們是求勝心切,想爭第一,因而忽略了規則,于是就請他們回來重做,并重申游戲規則,第二次玩時他們就能很好地遵守規則了。可以說,如果當時教師沒有明確態度,而是任由他們隨意走,那么不僅失去了競賽游戲的特點,而且會逐漸使幼兒變得自由散漫,毫無規則可言。現在,孩子們的規則意識已逐漸加強。作為教師,我也會繼續堅持要求幼兒按規則做事,因為規則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五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
關鍵詞:幼兒;社會交往;思想品德教育
一、幼兒社會性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概述
什么是社會性?什么是社會性教育?從發展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來分析,幼兒社會性是指幼兒在其生物基礎上,在與社會生活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掌握形成社會技能、社會規范,學習社會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并與獨特的個人與人相互交往,適應周圍社會環境,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所形成的幼兒心理特征。社會性教育是指通過教育培養,讓幼兒形成自我認識、社會規范、正確的社會觀、社會態度、社會行為,有效地運用課堂、游戲、參觀等形式,使用觀察法、討論法、移情訓練法等有效方法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B度和科學世界觀的人。學校除了專門開設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以外,還將德育與各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也是時代所趨。
二、幼兒社會性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培養策略
(一)從社會環境的認識培養幼兒社會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個自然人,什么都不會,他們將在自己生存的環境中得到發展。幼兒的發展與環境有著緊密不可脫離的聯系,良好的環境能使孩子活潑、樂觀、有積極的探索精神,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而這些的前提要適應環境,適應環境就必須先認識環境、認識家,自己生活的周圍環境(醫院、村、商店、公園、學校等),在此過程中熟悉環境的事物,養成關心周圍社會,熱愛自己家鄉。我們可以從孩子在認識的環境中啟發和培養幼兒其它社會性能力。組織幼兒觀察老師的勞動,讓他們通過很多日常生活和許多集體事情,去體會老師怎樣好,產生對老師尊敬的感情。另一方面,為幼兒創造一些條件,讓他們為美化、靜化幼兒園做好事。如組織幼兒和老師一起打掃衛生,拾落葉,跟老師齊心動手布置環境,讓他們懂得美化環境正是熱愛幼兒園的行為。
(二)對行為規范的養成培養社會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在社會中,為了讓社會有序發展,形成一定的規范,孩子長大后要適應社會,就必須有良好的行為規范,進入社會,就要遵守各種規范制度,對于幼兒也不除外,如到幼兒園要丟紙屑、果皮,要排隊玩滑滑梯,到醫院不許吵鬧,到公園不折花樹,不摳文物等,讓孩子接觸公共設施,遵守公共行為規則,感受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形成公共道德印象和簡單的行為習慣。
(三)從幼兒的交往能力培養社會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這是孩子在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非語言符號系統(語言和肢體動)相互之間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過程,這一點在社會性教育中非常重要。通過人際交往,幼兒才能從生物學意義上自然人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
(四)從民族文化培養幼兒社會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作為一個社會人,幼兒要學習民族文化,也要學習世界文化,這樣讓孩子了解世界,為有科學的世界觀打基礎。對幼兒進行國名、國旗、國歌、風景名勝民間藝術等教育,培養激發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及愛國之情。我在《中國絲綢》活動中用觀察法移情訓練,讓孩子親自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演一演,充分感受中華絲綢的優秀特點。此外,還常帶幼兒到商業大廈、街心花園、董家水井開發區、噴水池等地參觀,讓他們在這些地方看看、摸摸、玩玩,加強幼兒對自己生長地方的印象和感情,從而由近到遠,由淺入深教育幼兒熱愛家鄉,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
(五)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社會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戲占據著幼兒大部分生活時間,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幼兒精神狀態放松投入,教師可以真實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狀況和發展趨勢。教師也可以以游戲伙伴的形式介入到幼兒的游戲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實施指導。這樣不僅使幼兒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指導,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記得班上有一個小朋友自控能力比較差,在集體活動中經常離位、搗亂,教師提醒他多次也沒多大效果。于是我就主動成為他的游戲伙伴,跟他玩區域活動游戲,指導他豐富游戲情節。當他想要離開時,我就和他一起作為客人去別的區域參觀,以便控制他的行為。通過一段時間的共同游戲,這位小朋友的自控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再是大家討厭的“小搗蛋”,還學會了和同伴合作游戲,在交往中建立了自信心,與他人交往的興趣也增加了不少。
三、小結
通過幼兒教育的具體實踐,以及實施幼兒社會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具體嘗試,對幼兒的社會性素質與社會人格,包括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心智的全面提高與發展,給予系統的控制、引導與養成。更重要的是通過幼兒社會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與幼兒的身心特征與未來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社會素質與能力的養成,即內化的社會規范、道德標準與行為標準。在幼兒社會性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幼兒的社會交往、社會合作、社會責任感與集體熱情的培養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品德 教育內容 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家長的重視和關注。孩子一出世,就全力開發孩子的智力,不到四歲就學舞蹈、書法、英語等,這樣的培養方式往往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正因為這樣更忽視了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這種重智輕德的教育現象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下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個人的成功與發展,與他的品德密切相關。兒童時期灌輸的做人原則,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將來作為社會成員的素質,所以說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一、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容
使一個人幸福的真正因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質而非金錢。那么,什么是道德品質呢?筆者認為,“道”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在這里專指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社會之間應遵守的規律、規范和原則,“德”就是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而"道德品質"則是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原則在個人思想和言行中的體現,是個人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因此,道德品質(簡稱品德)教育就是引導和培養人的思想、情感、動機、言行要符合一定的規范,信守應有的原則,也就是說,使一個人的思想和言行要合理、合情、合法。《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德育的目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從這里,我們可以歸納出,幼兒德育的內容就是培養幼兒的“愛”、“誠信”、“講禮貌”、“好學”、“嚴謹”、“承擔責任”、“勇敢堅定”、“樂觀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二、幼兒品德教育的策略
1 注重生活化的德育
幼兒同伴與幼兒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掘并利用幼兒身邊的教育資源,以此來豐富幼兒德育的內容。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經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四個階段,這就需要教師充分開發一日生活的各環節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讓幼兒在體驗、認知、實踐以及轉化為自覺行為的過程中得到教育。只要細心,我們不難發現,在一日生活中德育資源無處不在。例如,在洗漱過程中,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在用餐過程時,可以培養幼兒愛惜糧食、不挑食的好習慣;在幼兒玩耍時,若出現爭搶玩具的現象,教師應加以引導,把握最佳教育時機,培養幼兒禮貌、謙讓、合作、愛好公物等優秀品質。與此同時,在教師的啟發下,要讓孩子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錯能改,誠實守信,團結友愛等良好品質。此外,我們還應適時的舉辦一些大型的游戲活動,盡可能地讓全年級的孩子參與其中, 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分享互助的快樂,從而激勵幼兒積極情感因素的開發,進一步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
2創設一個良好的品德教育環境
作為幼教工作者首先就要為幼兒做好榜樣和表率,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品德教育環境。老師之間的團結協作,老師的言行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對幼兒的影響是很大的,幼兒很喜歡模仿老師的動作,老師的一舉一動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針對幼兒愛模仿的特點,結合故事、圖片及日常教學活動,鼓勵幼兒在活動中進行模仿,比如在主題活動《找快樂》的情景表演中,請幾個幼兒扮小動物,幫助其他的小動物做了好事,其他小動物很快樂,自己也找到了快樂,讓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助人為樂。我班的楊穎和肖思旋小朋友每天吃了中餐后都會主動把桌子擦得干干凈凈的,利用她們在幼兒園的行為樹立“我真能干”的榜樣,號召全班小朋友學習她們樂于為集體做好事的行為。并且在節日中將節日和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幼兒進行相應的品德教育。比如:在“三八”婦女節,要求幼兒為媽媽或奶奶、外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愛媽媽、愛奶奶、愛外婆;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大班的孩子學習打掃教室衛生,回家學習做簡單的家務,培養孩子的勞動品質等等。
3循序漸進,不斷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識
道德的自我發展遵循一條普遍規律,它往往在兒童晚期形成,而學前兒童正好處于這樣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往往能夠分析人們包括自己穩定的性格特征。有些專家告訴我們,道德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同情心、利他主義、分享等親社會行為都是與個體的認知發展相一致的,并受認知發展的限制。因此,兒童的道德發展也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對幼兒進行愛祖國、愛人民的教育,是從他們生活中接觸到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人和事開始,教育孩子愛父母、愛教師、愛同學進而擴展到愛家鄉、愛人民、愛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應培養孩子能夠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在游戲、學習、勞動和日常生活中能夠互讓互諒,互相幫助,遇事能夠想到別人,愿為集體做出自己的貢獻。
4家園一致,教育同步
良好品德的培養是一個不斷地修正言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是非辨別能力很低,這就要求教育引導要以一貫之,不同的教育者切不可觀念不一,相互“打鐵”,使幼兒無所適從。如果家園教育不一致,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就會影響教育的效果,甚至會產生負面的效應。因此,幼兒園和家長要經常性地、及時地互相溝通,互相告知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正確行為和錯誤做法,以此有針對性的引導孩子發揚優點,克服和消除缺點,從而協調一致地向幼兒進行品德教育。
三、結束語
孩子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21世紀的主人,如果幼兒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他們長大后就很難成為祖國未來建設的棟梁。所以我們幼兒教師的責任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幼教的我們要時時處處樹立學習的觀念,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兒,促進每個幼兒主動、全面、健康、快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