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國農業論文

中國農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07 15:05: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國農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農業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EVA,業績評價

 

面對全球競爭的現實,特別是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不容樂觀。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2009年12月31日,境內A股上市的農業上市公司有41家,僅占整個上市公司總數的2.3%。2009年,A股市場農業板塊總市值1551.67億元,僅占整個市場的0.625%;農業上市公司資產規模1.36億元,是整個市場的1.02%;農業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為0.04元,平均主營業務收入為0.4億元,平均凈利潤為759.22萬元,平均總資產為1.36億元。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業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都處于最低水平,與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地位不相符。[①]經濟增加值(EVA)能有效衡量企業資本創值能力,檢驗企業是在創造價值還是毀損價值。本文試圖從資本創值角度,通過實證分析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濟增加值展開剖析,并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

一、經濟增加值的定義及計算公式

(一)定義

經濟增加值(EVA)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紐約思騰思特咨詢公司創立并迅速風行歐美的一種企業經營業績衡量方法,它是對經濟學家的“剩余收益”概念的發展。根據EVA的創立者的解釋,EVA表示的是一個公司扣除資本成本(COC)后的資本收益(ROC)小論文,它能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收益和全部資本成本,彌補了傳統會計業績評價指標的缺點。[1]站在股東的角度,一個公司只有在其資本收益超過為獲取該收益所投入的資本的全部成本時才能為公司的股東帶來價值。因此,經濟增加值越高,說明公司的價值越高,股東的回報也就越高。

本文的經濟增加值的計算公式及會計調整項目說明是根據國資委的《經濟增加值考核細則》確定的。由于EVA是一個絕對數指標,無法在不同規模企業之間進行比較,本文設置相對數指標來加以補充。單位資本經濟附加值也叫經濟附加值率,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經濟附加值同平均資本總額的比率,它可以彌補EVA不能橫向比較的缺陷。

(二)計算公式:

經濟增加值=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后資本×平均資本成本率

稅后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50%)×(1-所得稅稅率)

調整后資本=平均所有者權益+平均負債合計―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

經濟附加值率=EVA/平均資本總額=EVA/調整后資本

(三)會計調整項目說明

1.利息支出是指企業財務報表中“財務費用”項下的“利息支出”。

2.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是指企業財務報表中“管理費用”項下的“研究與開發費”和當期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支出。

3.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包括:(1)變賣主業優質資產收益:減持具有實質控制權的所屬上市公司股權取得的收益(不包括在二級市場增持后又減持取得的收益);企業集團(不含投資類企業集團)轉讓所屬主業范圍內且資產、收入或者利潤占集團總體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資產取得的收益。(2)主業優質資產以外的非流動資產轉讓收益:企業集團(不含投資類企業集團)轉讓股權(產權)收益,資產(含土地)轉讓收益。(3)其他非經常性收益:與主業發展無關的資產置換收益、與經常活動無關的補貼收入等。

4.無息流動負債是指企業財務報表中“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款項”、“應交稅費”、“應付利息”、“其他應付款”和“其他流動負債”。

5.在建工程是指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符合主業規定的“在建工程”。

(四)資本成本率的確定

基于農業的重要性、弱質性及其外部性效應等特點,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對象具有獨特性,根據《經濟增加值考核細則》“承擔國家政策性任務較重且資產通用性較差的企業,資本成本率定為4.1%”, 本文將資本成本率定為4.1%。

二、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

本文根據中國證監會(CSRC)《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規定,以上海、深圳的證劵交易所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的農林牧副漁的A股上市公司為總體,剔除了ST、*ST、S*ST、B股和2007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終選擇30家農業上市公司作為分析的樣本。本文的數據處理使用了SPSS17.0軟件,全部數據均采用手工方式從中國證劵監督管理委員指定網站公布的農業上市公司2007—2009年度財務報告中獲取。

2.方法設計

(1)以2007、2008、2009三年為比較窗口,對全部樣本的EVA值和凈利潤值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農業上市公司的總體業績狀況。

(2)對全部樣本按照行業板塊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不同行業板塊的經營業績。

(3)對樣本個體三年的EVA值和凈利潤值進行描述設計,進行樣本個體經營業績的縱向比較。

(4)計算樣本個體三年的經濟附加值率,進行樣本個體之間經營業績的橫向比較。

三、實證分析

1.總體分析

(1)從表1可以看出,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別有13家、16家、13家農業上市公司的EVA值是正值,分別占總體的46.43%、53.33%、43.33%,EVA的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明顯低于相對應的凈利潤值。與凈利潤值相比,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產生了經濟利潤,是真正增加了股東的財富。根據EVA值,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總體經營業績水平偏差。

(2)從EVA的均值看,由2007年的26,041,000元大幅降到2009年的7,892,000,說明農業上市公司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后,其經營業績波動很大,缺乏穩定性。

(3)2007—2009年的EVA的標準差分別為86,133,700、87,708,800、61,272,500,EVA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分別為379,670,121.86、266,191,758.89、269,504,885.35,說明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差異顯著,整體分化明顯。其中,2008年和2009年的EVA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低于2007年的小論文,表明農業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普通下降。

表1農業上市公司總體EVA值和凈利潤值的描述性統計

 

項目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樣本個數

28

30

30

大于零的樣本數

EVA

13

16

13

凈利潤

27

25

28

占總體的比例(%)

EVA

46.43

53.33

43.33

凈利潤

96.43

83.33

93.33

均值(元)

EVA

26,041,000

8,597,600

7,892,000

凈利潤

93,936,000

57,031,000

71,496,000

標準差(元)

EVA

86,133,700

87,708,800

61,272,500

凈利潤

12,836,900

123,967,000

82,087,000

最大值(元)

EVA

302,076,182.34

84,456,896.25

159,079,415.49

凈利潤

541,428,159.19

551,729,119.44

325,205,007.66

最小值(元)

EVA

-77,593,939.52

-181,734,862.64

-110,425,469.86

凈利潤

-16,524,698.80

篇(2)

>> 新型經營體系與中國農業的未來 公司化與集約化:中國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與發展趨勢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菜價“過山車”折射中國農業經營模式轉型迫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問題與對策 中國農業補貼制度與農業經濟安全 青年與中國農業 論農業經營主體與現代農業企業化經營 2008年中國農業經濟形勢展望與預測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因素與產業模式研究 培育現代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淺析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涵及其歷史必然性 中國農業產業鏈主體協調的現狀與整合探析 我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經營主體行為分析 中國農業經濟問題及對策 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 中國農業科研體系演變、績效與未來發展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年8月29日。

⑧徐勇:《“再識農戶”與社會化小農的建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⑨紀永茂、陳永貴:《專業大戶應該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中國農村經濟》2007年專刊。

⑩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第32―40頁。

B11郭曉鳴:《推進土地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需要高度關注四個問題》,《農村經營管理》2014年第11期。

B12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編:《中國家庭農場發展報告(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第5頁。

B13韓俊:《農業改革須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經濟日報》2014年8月7日。

B14董歡:《農業經營主體分化視角下農機作業服務的發展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B15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農場發展的思考與建議》,《中國合作經濟》2013年第8期。

篇(3)

中國農業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分為春秋兩季招生。春季面向優秀應屆本科畢業推薦免試生招收直博生、在本校優秀碩士生中選拔碩博連讀生;秋季面向已經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者或應屆碩士研究生公開招收博士研究生。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中農大校字【2012】1號)和《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實施細則》(中國農大研生字【2012】7號)文件的規定,2014年我校繼續在秋季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實行申請考核制選拔錄取。

一、招生規模

2014年我校博士研究生總招生規模約為780人。各學院、學科招生人數詳見2014年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9月版)。秋季招生人數將于2013年10月22日前在2014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10月版)中公布。

學校招收非脫產委托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的錄取數量規定為:不超過各學院招生計劃總數的5%,人文社科領域不超過10%。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除外、高校專任教師及科研院所一線研究人員不受此比例限制,但其中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申請人須提交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其承擔教學或科研崗位證明,并同意為申請人“在讀期間可全日制在中國農業大學學習”提供保障。

二、學制及最長修業年限

直博生、碩博連讀生學制為5年,最長修業年限為7年。

申請考核制選拔錄取的博士研究生學制為4年,最長修業年限為6年。

特別優秀的博士研究生經導師推薦可以申請提前進行學位答辯,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準予提前畢業。

三、春季招生實施辦法

按照《中國農業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選拔工作的通知》(研生[2013]17號)規定,2014年接收本校優秀在讀的一年級非定向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為碩博連讀生;按照《中國農業大學接收推薦免試研究生工作實施辦法》接收直博生。直博生需繳納報名200元報名費;碩博連讀生免于繳納報名費。

四、秋季申請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報名條件及辦法

(一)報名條件

1、已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境外所獲得的學位需經教育部相關機構認證;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在入學前取得碩士學位。

2、招生學院提出的對申請人英語水平的要求(詳見附表1)

3、其他說明

(1)在讀的“在職人員申請碩士學位”和“非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人員不得以應屆生身份報名,須獲得碩士學位后方可報名。

(2)報考非在職博士生的年齡不超過45周歲。報考委托培養生年齡不限。已獲博士學位者只能報考委托培養生。

(3)申請“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申請人除滿足上述報考條件外,還需提交填寫完整的《報考2014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該表由定向培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民族教育主管部門提供。

(二)報名時間及辦法

2013年10月22日上午9:00至11月26日下午5:00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上報名,逾期不予受理。操作方式: 進入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博士生招生網上報名系統,申請人在報名前須仔細閱讀《網上報名系統使用說明及報名須知》,并按照要求和提示進行操作

(三)報名費:200元

請申請人務必在報名前仔細閱讀“中國農業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及“學院申請考核制實施方案”中的申請條件,自審合格后再進行網上報名,否則造成不予復核、不予錄取等后果完全由申請人自己承擔,不退還報名費。

(四)需提交的申請材料

網上報名結束后,申請人應于2013年11月27日-12月9日按照招生學院在網頁上公布的要求提交紙質申請材料,并關注報名系統中材料登記審驗情況。請隨時關注學院公告并及時辦理,逾期不補,網上報名失效。提交的申請材料主要包括:

1、通過網上報名系統打印的《中國農業大學2014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

2、碩士學位、學歷證書的復印件(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提交所在單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管理部門的在讀證明);

3、蓋有研究生成績管理部門或檔案室公章的碩士成績單;

4、中國農業大學研招網上下載并填寫《研究生思想政治情況表》,委培生加蓋所在單位黨委系統公章,未就業人員加蓋檔案保管單位公章,應屆生加蓋所在學院分黨委公章;

5、非應屆碩士生需提交碩士學位論文和碩士學位研究生學位審批材料中的評議書,并在評議書上注明申請人姓名并加蓋檔案室公章。應屆畢業碩士生可提供論文摘要和目錄等;

6、兩位與所申請學科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于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專家的推薦信;

7、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本人研修計劃(不少于3000字或5000字,具體要求參見學院規定);

8、獲獎證書、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所獲專利及其他原創性研究成果的證明材料;

9、學院要求的英語成績證明。其他可以證明自己科研或英語能力的補充材料;

10、二級甲等以上醫院出具的半年內體檢合格證明。

(五)相關說明

1、我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僅指經西藏大學、新疆塔里木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這三所大學人事部門推薦專職教師的專項培養項目。

2、凡符合教育部專項招生計劃的申請人(如報考西部對口支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等)應在報名時填寫相關信息,經核實后,學校僅按照報名信息庫內容作為錄取類別依據,不接受后補報名。

3、現役軍人申請人,按解放軍總政治部的規定辦理。

4、現為委托培養或定向培養的應屆畢業碩士生、擬申請委托培養的申請人、正在履行用人單位服務合同的在職人員申請人,報名時須征得委托培養或定向培養單位或服務單位的同意,并提交用人單位簽署了意見并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的報名登記表。申請者與委托培養或定向培養或服務單位因報考問題引起的糾紛造成不能錄取后果的,我校不承擔責任。

5、招生導師信息查詢: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招生學科與導師招生專業招生導師。

(六)程序與時間進度

1.初選:2014年1-3月

(1)由學院組織專家小組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綜合審查結果和招生導師的意見,形成進入復試考核的申請人名單,并在申請學院主頁及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上公示。對初選結果有異議的申請人可以通過公布的電話申請復查。

進入復核階段的申請人在相關學科專業范圍內選擇填報導師。

(2)國家專項計劃(包括“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和“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申請人通過學院初審后,需提交學校“專項計劃”招生審核組進行審查,在2014年教育部下達的專項招生計劃范圍內,本著擇優原則確定進入復核階段的人選。其中,申請“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計劃”須由受援高校按照我校的報名條件和招生計劃推薦。

2.復核:2014年3-4月

由招生學院組織,按學科或研究方向組成專家組擔任考核工作。對進入復核階段的考生進行專業能力考核。復核階段的考察內容包括專業知識考查與綜合能力面試兩個環節,主要考察內容包括申請者的學科背景、專業素質、操作技能、外語水平、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考核的具體時間、地點和內容屆時詳見申請學院主頁公告。

學院對申請者的考核記錄及考核成績進行嚴格審查,確定擬錄取名單。擬錄取名單將在校園網上公示一周,公示無異議后報研究生院。

3、研究生院審批:2014年5月。

研究生院通過審核學院公布的相關初選和復核辦法、聯合學校紀委和研究生教育專家組成巡視組對實際選拔程序進行監督、接受考生質詢等程序。在保證選拔過程的合理、合法和透明的基礎上審批錄取名單,并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上公布最終錄取名單,公示期為一周,有異議者可以通過公布的監督電話進行舉報。

五、獎助政策

中國農業大學將根據國家最新出臺的研究生教育收費以及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等相關文件精神和規定要求,在以下現有研究生獎助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研究生收費制度,執行國家助學金制度,加大研究生助研、助管和助教崗位津貼資助力度,落實國家獎學金制度,繼續實行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制度;積極完善研究生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和配套措施。通過推進新的獎助體系建設,使我校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總體上享有更好的待遇水平。新的獎助政策將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的要求開始實施。

六、錄取類別

錄取類別分為非定向生、委托培養生和定向生共三類。

1、非在職生均錄取為非定向生,學費及生活費(包括助學金、助研津貼等)將按教育部最新文件執行,其中生活費每人每月不低于1500元,并享受公費醫療,畢業后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就業。

2、在職生均錄取為委托培養生,在讀期間的學費、生活費、醫療費及其它福利費由原工作單位支付。按學年繳納學費,共計四年。繳費標準及辦法將執行學校有關規定,相關規定出臺后我們將及時公布。正式錄取前申請人本人、委培單位須與我校簽訂《委托培養協議書》,畢業后按協議回原工作單位工作。

3、納入“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和“ 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校專項計劃”的博士生均錄取為定向生,學費來源將執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學校向非在職定向生提供助研津貼。

七、監督機制

在2013年實施申請考核制的基礎上,將繼續對復試考核進行校院兩級紀檢檢查巡視。經查屬實的招生違規行為,屬于考生的問題(如提供虛假材料),將取消其錄取資格;屬于導師的問題,將視情節輕重,取消該導師當年乃至以后的招生資格。

八、入學體檢

新生入學報到時學校統一進行體檢,具體時間另行通知。體檢醫院為中國農業大學校醫院,體檢標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未通過體檢者不予入學注冊,可辦理保留入學資格一學年。期滿經復查合格后正式注冊入學,不合格者取消入學資格。

九、其它

(一)學校實行校、院二級管理,申請者在提出申請、學科考核、學院審查、錄取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請與申請學院聯系咨詢。學院聯系人詳見附表2.

(二)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及各學院不舉辦任何課程補習班,工作時間接待咨詢。咨詢電話:010-62734286

(三)單位代碼:10019;單位名稱: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址:gradinfo.cau.edu.cn/admission/index.do

附件:1、各招生學院對英語水平的基本要求.doc

2、學院聯系電話和郵箱.doc

篇(4)

一.栽培技術

唐代稻作的栽培技術是近年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圍繞著稻麥復種、育秧移栽問題,學者們各抒己見,討論熱烈。

關于稻麥復種技術。李伯重在《我國稻麥復種制產生于唐代長江流域考》一文中,主要借助對史料的梳理,通過《蠻書》中關于南詔境內稻麥復種制的記述、《吳郡圖經續記》中有關北宋蘇州實行稻麥復種的明確記載、唐詩中的有關詩句、唐代關于官員替代時職田收獲的處理辦法的變化和兩稅法的實行等五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為:我國稻麥復種大約在高宗武后時期的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方已出現;作為一種較為普遍實行的種植制度大約形成于盛唐中唐時代,實行的區域主要在長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和長江沿岸地帶。到晚唐以后,更加進一步擴大。(1)林立平則從技術層面分析了唐代稻麥復種制產生的原因。他指出,在水稻栽培移栽以及耕作技術和養地程度都有顯著提高的基礎上,稻麥復種制產生和發展起來。(2)而藍勇和韓茂莉則從氣候的變化和差異入手,分析唐代稻麥兩熟制出現和推廣的原因,并認為江南實行稻麥兩熟耕作方式可能要比云南滯后些。(3)(4)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編輯委員會編輯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的觀點則是稻麥兩熟制初現于唐代,盛于宋代(5)。持唐代已出現稻麥復種制觀點的論著和論文還有:吳存浩《中國農業史》(6)、周立三《中國農業地理》(7)、孫聲如《試論我國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8)、周尚兵《唐代長江流域土地利用形式及自然災害原因》(9)。李根蟠則不同意唐代已出現了稻麥復種制的觀點。他通過對李伯重所提出的五點論據(見上文)的逐一分析,認為稻麥復種制產生于唐代的根據尚不充分;長江下游稻麥復種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形成一種有相當廣泛性的比較穩定的耕作制度,而長江三角洲在這一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10)。魯西奇在《唐宋時期漢水流域糧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一文中更進一步指出,稻麥復種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僅唐代甚至宋代均未得到全面推廣;唐中期到宋元時期,漢水流域已開始出現稻麥輪作復種制度,但不普遍,只是在少數地方實施,絕大數地區還是實行稻或者麥(或者其它雜糧)一熟連作制(11)。鄭學檬也在《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一書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唐五代太湖地區實行稻麥連作兩熟制或早晚稻連續栽種,而閩、贛地區稻麥輪作或早晚稻輪作制亦有可能五代宋初存在(12)。

關于育秧移栽技術。林立平《唐代主糧生產的輪作復種制》中認為,至遲在唐中期南方已采用育秧移栽技術(2)。日本學者西山鳥定生亦持此觀點(13)。另一日本學者大澤正昭從農具和耕地、整地技術的提高說明唐代中葉插秧法已經普及(14)。齊濤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經濟史》中闡明唐代南方水稻移植已漸普遍(15)。夏如冰《中國古代稻作節水栽培技術》一文中認為:育秧移栽技術至遲出現在漢代,隋唐時期,育秧技術在南方已很普遍(16)。曾雄生認為,江南地區的水稻移栽是在唐宋以后發展起來的(17)。韓茂莉也贊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最早出現在唐代的觀點(4)。桂慕文援引已故北京農大王毓瑚教授的觀點,從唐代詩人提到了插秧可以推知移栽法已在唐代許多地方實行,一年兩熟的做法一定也在逐漸推廣(18)。綜合起來,唐代已經出現了育秧移栽技術這一觀點學界基本上取得了共識。

二.種植區域

唐代稻作的種植區域是學者們聚焦的另一個問題。涉及這一問題的文章相對較多。張澤咸將漢唐間的水稻種植分為華北地區和江淮地區。在華北地區,又具體為長期種植和某些種植的地區。前者如長安、關中地區、洛陽地區、黃河以北的河南北部地區、黃河以南的河南地區。(南陽盆地除外),后者如山東、河北、山西、西北地區。江淮以南地區,著名的稻作區有漢中、巴蜀地區、南陽盆地、湘鄂贛地區、淮南地區(19)。游修齡認為,漢唐時期北方水稻分布區主要有關中地區、伊洛河流域、河北地區(即河南省黃河以北部分及河北省南部)、黃淮平原、幽薊地區(即今北京地區及河北涿縣、新城一帶),另有零星種植,如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并且特別指出,黃河流域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嶺、淮河,東至于海,普遍開發了稻田。該區域水稻種植特點是:沒有連續性,時廢時興。同時西北地區的水稻分布處于微不足道的狀態,東北地區水稻的開拓同不同時期的朝鮮人有關,該區稻作最初是渤海國時代(公元698-926年)由高句麗人所開拓的(20)。華林甫在《唐代水稻生產的地理布局及其變遷初探》一文中,依據文獻記載,探討了唐一代水稻生產的地理布局狀況、布局變遷形成的原因,認為:水稻生產大致分布在幽州-并州-絳州-同州-京兆府-隴州-渭州-蘭州一線以南地區,主要分布區則在長江流域,尤其集中在太湖、鄱陽湖、洞庭湖地區、漢水流域和成都平原,具有多而集中的特點;黃河流域則只有稀疏種植,集中在關中平原、伊洛河流域、相衛懷和汴陳許地區,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此外,嶺南、福建某些地方也有零星分布。而在安史之亂后,南方水稻生產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種植區域日趨擴大(21)。周立三從分析初唐水利發展入手,論述了由于唐展了引黃、引汾灌溉,促進了關中、伊洛河內、河套和薊州等地的水稻生產,并引相關古代著述,認為伊州和渤海都有水稻生產,從而推論出水稻生產已向北推移并發展到了新疆、東北地區(7)。王雙懷在對開元時期農業發展狀況分析后指出:江淮嶺南的水稻經營十分普遍,北方地區也有水稻生產,河北、河東、隴右亦有少量栽培,只是不占比重而已。開元時期稻作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包括漢中、四川在內的南方地區(22)。齊濤則認為,隋唐時代,北方水稻的種植面積有了擴展,如長安、河南道、洛陽等地。而水稻栽培仍以南方為最主要區域(15)。綜合學者們對稻作種植區域的認識,長江流域,尤其是太湖、洞庭湖、鄱陽湖、巴蜀地區、漢水流域及江淮地區,水稻種植區域面積廣大;北方之關中地區、伊洛河流域、黃淮平原等均有相當面積水稻的栽種,而西北、東北地區幾乎沒有水稻種植或種植區域相對狹小。在這一點上,學者們的觀點是大致是一致的。

三.品種類型

研究唐代稻作品種的專著、專論并不多見,可謂鳳毛麟角,僅能從一些論著、論文的某一章節獲取點滴信息。游修齡的《中國稻作史》通過對唐詩中有關描寫水稻的詩句的分析,認定唐代的水稻品種有白稻、香稻(或香粳)、紅蓮、黃稻、獐牙稻、長槍、珠稻、霜稻、罷亞。游氏在文中注釋中還說:“趙豐翻檢了全唐詩,又摘得海稻、五月稻、青粳稻、青龍稻、水上稻、節米(烏節米)、黃陸米、三破糯、高公米、御田谷米、折粳米等十幾余個品種,合計約二十余個品種。”(20)這是所見及的論述唐代稻作品種最詳細的內容。梁家勉主編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23)和范楚玉、董愷忱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農學卷》均采納了游修齡的研究成果(24)。趙滕芳的《香稻的考察和開發》則針對香稻的歷史淵源、品種的調查,做了具體的闡述,在此基礎上,預見了香稻未來的開發(25)。中國農業科學院主編的《中國稻作學》列舉了一些水稻的品種,但未明確標明哪些是唐代的稻作品種(26)。日本學者西山鳥定生的觀點獨樹一幟。他認為,在江南稻作農業中,南北朝以前水稻品種的名稱從唐代以后就幾乎消失了,在宋代又出現了兩百種以上的新品種(13)。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丁穎的《丁穎稻作論文集》。在這本論文集中,丁穎從理論上闡述了我國稻作品種多樣性的原因,雖未涉及唐代具體的稻作品種,但對探究唐代稻作品種多樣性提供了理論依據(27)。另外,《農業考古》開設有“稻作起源研究”專欄,雖然主要討論的是中國稻作起源時間、地點等問題,但為研究唐代稻作品種提供了信息淵源。與唐代稻作研究的其他內容相比,該部分顯然相對薄弱。而對唐代稻作品種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會對今天有關地區的稻業生產及優良品種的開發提供歷史資料上的支持,或啟發一種思路,因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基于此,對唐代稻作品種的研究有必要加強。

四.區域稻作

區域稻作是指以一個具體地區或相對獨立的地理單位為研究范圍,以稻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課題,它的研究和區域經濟開發密切相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于國家重視區域經濟開發,全國出現許多經濟開發區,因而區域經濟研究勃興。在區域經濟研究中,農業經濟往往是學者們著重談論的問題之一。正是在談論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唐代區域稻作研究逐漸深入。唐啟淮的《唐五代時期湖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討論了唐五代時期插秧技術和稻麥復種輪作制度對湖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28)。杜文玉的《唐五代時期江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水稻生產中普遍采用移栽技術、稻麥復種制和早、晚稻兩熟制的推廣作為江西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標志(29)。方亞光則通過揭示江東犁和唐代江蘇地區稻作農業的關系,認為江東犁的誕生和運用,是江蘇乃至江南地區稻作農業發展的產物(30)。張劍光、鄒國慰的《略論唐代環太湖地區經濟的發展》一文認為,環太湖地區是唐代最重要的產稻區,該區稻田成片,水稻大規模推廣,成為農民主糧,并特別提到了“紅稻”和“紅蓮”這兩個稻作品種(31)。李伯重通過分析唐代江南稻種、稻麥復種制、稻桑苧麻畝產量等問題,考察了該區農業的發展及其特點,從而總體評價了唐代江南地區的農業(32)。李敬洵在《唐代四川經濟》一書中,以成都平原的自然條件為據,認為該平原是四川最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入唐以后,范圍擴大到綿州、眉州及沱江、嘉陵江、長江等河流所形成的沖積平原上。另外,四川水稻栽培以育秧移栽技術普及最為重要,水旱輪作制已在四川水田稻作區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兩熟制成為較完善的耕作制度(33)。盧華語《從杜甫的夔州詩看唐代夔州經濟》一文分析杜甫在夔州生活時留下的詩句后指出,唐代夔州雖有水稻種植,但規模不大,且有高質量的水稻品種(34)。馬雪芹對中原地區稻作做了專門研究。她的《古代河南的水稻種植》對包括唐代在內的古代河南的水稻種植做了細致考證,認為豫北、豫東、豫西、南陽、豫南都有水稻種植(35)。而寧志新則推究了河北的水稻生產。他通過對河北地區水稻種植分布的三個中心即以鄴縣為中心的漳水流域(河北南部)、以定州為中心的河北中部、以幽州、涿州為中心的河北北部的考察,結論出河北地區的水稻種植沿著由南向北的方向傳播且始終含有用水改造低洼鹽堿地的主觀意圖,同時直至隋唐時期,河北地區的水稻種植基本上還是政府行為的觀點(36)。鄒逸麟從環境因素入手,考察了唐代黃河流域的水稻地域分布,得出和游修齡類似的觀點:西起河西走廊,北抵河套、燕山南麓,南至秦嶺、淮河,東至于海(37)。于德源以農業人口為據,推考唐代幽、檀、媯三州農田開發水平,結論出在三州水源充足的地帶也有比較集中的稻作區(38)。魯西奇引用唐詩中的詩句分析了漢水流域水稻種植概況,得出唐代漢水流域的水稻種植非常普遍的觀點(11)。

除上述所列論著、論文外,魏晉南北朝學會《古代長江上游經濟開發》(39)、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和江蘇省社科院《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40)、農業遺產研究室《太湖地區農業史搞》(41)、洪煥椿、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42)、黃惠賢、李文瀾主編《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43)、史念海《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44)、李伯重《唐代長江流域地區農業副業生產的發展》(45)、鄭學檬《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試探》(46)、林立平《唐代江南地區的開發》(47)、顏亞玉《唐中后期淮南農業經濟的發展》(48)、牟松友《唐代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和社會》(49)、張學恕《中國長江下游經濟發展史》(50)、秦明君《試論唐代江南糧食生產發展的原因》(51)、游修齡《稻作史論集》(52)、田靜茹《試論唐代長江下游地區農田水利和農業生產發展的特點》(53)、魯西奇《歷史時期漢江流域農業經濟區的形成和演變》(54)、陳紅《四川水稻發展小史》(55)等論著和論文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均涉及唐代稻作的有關內容。縱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唐代區域稻作研究,可謂星羅棋布、星光燦爛。這既豐富了唐代稻作研究的內容,又給唐代稻作研究開辟了新的拓展空間。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的重要朝代。在農業為最重要的生產部門的封建社會,水稻又是農作物的一個極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因而研究唐代稻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在當今國家開發區域農業經濟如火如荼的情況下,作物的種植技術、品種類型和區域栽培概況等的研究有助于對今天的農業開發提供豐富的可資借鑒的經驗,因此研究唐代稻作又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基于此認識,不少學者關注唐代稻作研究,無疑是極其有益的。這也是唐代稻作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主要原因。在肯定研究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首先,研究的依據主要是歷史文獻資料,對文獻以外的其他資料如考古資料重視不夠。其次,區域稻作的研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其他地區的研究相對不夠充分。再次,區域稻作研究相對獨立,其間之相互關系和影響的探討有待深入。另外,唐代稻作研究屬于農史研究的范圍,而農史屬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因而要注意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最后還要注意區域稻作特色品種的研究和探索。

注釋:

(1)李伯重. 我國稻麥復種制產生于唐代長江流域考[J].農業考古,1982(2)。

(2)林立平.唐代主糧生產輪作復種制[J].暨南學報,1984(1)。

(3)藍勇.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歷史興衰[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1)。

(4)韓茂莉.中國古代農作物種植制度略論[J].中國農史,2000(3)。

(5)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百科全書[M]農作物卷.北京:農業出版社, 1991。

(6)吳存浩.中國農業史[M].北京:警官學校出版社,1996。

(7)周立三.中國農業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8)孫聲如.試論我國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J]中國農史,1984(1)。

(9)周尚兵.唐代長江流域土地利用形成及自然災害原因[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5)。

(10)李根蟠.長江下游稻麥復種制的形成和發展[J].歷史研究,2002(5)。

(11)魯西奇.唐宋時期漢水流域糧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J].中國農史,2001(3)。

(12)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3)(日本)西定生.中國經濟研究[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14)(日本)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時期農業社會史研究[M].東京:汲古書院,1996。

(15)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16)夏如冰.中國古代稻作節水栽培技術[J].中國農史, 2001(2)。

(17)曾雄生.江南稻作文化中的若干問題略論[J].農業考古,1998(3)。

(18)桂慕文.中國水稻育秧發展史[J].農業考古,1988(2)。

(19)張澤咸.試論漢唐間的水稻生產[J].文史,第18輯。

(20)游修齡.中國稻作史[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1)華林甫.唐代水稻生產的地理布局及其變遷初探[J].中國農史,1992(2)。

(22)王雙懷.試論開元時期農業的發展[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4)。

(23)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24)范楚玉,董愷忱.中國科學技術史[M]農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5)趙滕芳.香稻的考察和開發[J].農業考古,1985(2)。

(26)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稻作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27)丁穎.丁穎稻作論文集[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28)唐啟淮.唐五代時期湖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4)。

(29)杜文玉.唐五代時期江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J].江西社會科學,1989(4)。

(30)方亞光.論唐代江蘇地區的經濟實力[J].中國史研究,1993(1)。

(31)張劍光,鄒國慰.略論唐代環太湖地區經濟的發展[J].蘇州大學學報,1999(3)。

(32)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33)李敬洵.唐代四川經濟[M].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34)盧華語.從杜甫的夔州詩看唐代夔州經濟[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6)。

(35)馬雪芹.古代河南的水稻種植[J].農業考古,1998(3)。

(36)寧志新.漢唐時期河北地區的水稻生產[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4)。

(37)鄒逸麟.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水稻生產的地域分布和環境制約[J]復旦大學學報,1985(3)。

(38)于德源.唐代幽、媯、檀州農田與作物分布蠡測[J].中國農史,1992(2)。

(39)魏晉南北朝學會.古代長江上游經濟開發[C].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40)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江蘇省社科院.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C]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41)農業遺產研究室.太湖地區農業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年版。

(42)洪煥椿,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1985。

(43)黃惠賢,李文瀾.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M].武漢:武漢出版社,1988年版。

(44))史念海.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J].揚州師院學報,1982(2)

(45)李伯重.唐代長江流域地區農業副業生產的發展[J].廈門大學學報,1982(4)。

(46)鄭學檬.唐五代太湖地區經濟試探[J].學術月刊,1983(2)。

(47)林立平.唐代江南地區的開發[J].史學集刊,1984(2)。

(48)顏亞玉.唐中后期淮南農業經濟的發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4)。

(49)牟松友.唐代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和社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50)張學恕.中國長江下游經濟發展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51)秦明君.試論唐代江南糧食生產發展的原因[J].湖北大學學報,1993(5)。

(52)游修齡.稻作史論集[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53)田靜茹.試論唐代長江下游地區農田水利和農業生產發展的特點[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7(3)。

篇(5)

英文名稱:Plant Fiber Sciences in China

主管單位:農業部

主辦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長沙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3532

國內刊號:43-1360/S

郵發代號:42-28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6)

一、我國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一)農林院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從培養目標看,各高校都強調該專業基本培養目標是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培養應用型人才,其中中國農業大學等6所農林院校突出強調專業型,而南京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則重點強調綜合型;中國農業大學等7所高校對學生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識有具體要求,而華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對這方面要求較為寬泛。

從總學分看,各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總學分基本在160~180之間,西南林學院最高,為183.5分,中國農業大學最低,為160分;同時,各高校的必修課學分都占到總學分的40%以上,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低,占40.77%,中國農業大學必修課學分比重最高占75%;南京林業大學等5所高校將創新學分納入學分體系,但僅東北林業大學與南京林業大學明確規定將其作為必修或選修,并對具體分值作了詳細說明;各高校基本學制為4年制,同時中國農業大學提出可實行3~6年彈性學年。

從學科設置情況看,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代表的重點院校,主干學科內容幾乎涵蓋了農(林)經濟的各個方面。在特別課程上,浙江農林大學增設了“學會學習”課程,東北林業大學開設了“農林產品貿易雙語教學”,而西南林學院增設了“法律基礎與企業形象設計”等課程。

從實踐教學體系看,各高校皆強調實習在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包括農村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

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擁有專門實習基地,浙江農林大學和西南林學院還加入了企業實習的內容。

在科研教學體系上,中國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將畢業論文作為主要考查內容,南京農業大學等5所高校則加入了科研訓練等內容。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中國農業大學與東北農業大學都實行了導師制;中國農業大學等有比較完善的科研資助及獎勵體系;華南農業大學等3所高校對尖子生的課程學習給予一定自由。

(二)綜合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辦學模式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屬于部門經濟范疇,一般性通過對國內經濟研究最為成熟的3所大學經管類專業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在培養目標方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強調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其中清華大學將專業設于經濟金融學院,培養目標帶有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特點;北京大學則著重于經濟學培養要求;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國內經濟學領域的翹楚,率先開辦了基地班,實行了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的培養模式。

在學分體系方面,清華大學分春、秋2個學期,要求總學分不低于140,并且加入夏季學期實踐環節(15學分)和綜合論文訓練環節(15學分),創新學分可轉換;中國人民大學的學分體系分為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學分、課程(150學分)、非課程(20學分)3部分;北京大學學分體系相對單一,分為必修(占61%)、選修(占34%)和畢業論文3個主體。

在課程設置方面,3所高校主干學科基本一致,均以經濟學為主,其中清華大學偏重于企業管理與財務方面,北京大學側重于理論和應用經濟學方面,中國人民大學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其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方面的專業優勢。

在科研、實踐教學體系方面,3所高校各有特色,其中清華大學以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為主,而人民大學項目比較多樣化,北京大學的特色在于彈性學分,學生選課自主性大。

在特別制度與要求方面,清華大學要求必須通過該校英語水平考試,選課自主性較強,同時對學校科研資助力度大;北京大學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學生選課同樣具有較強自主性;而中國人民大學的特色體現在基地班教學中。

二、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辦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明確專業培養目標

農林院校不再單一強調應用型或研究型人才,而更多提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就業也不再局限于農林方向,而要“既能從事農林經濟管理又能勝任一般經濟管理崗位的要求”。地方高校培養目標還應注重與當地實際結合,如東北農業大學強調“立足龍江,面向全國”,服務于黑龍江“農業強省”的需要、“三農”人才培養的需要及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全國性高校的目標對象更加全局化,如中國農業大學“為各級政府部門、涉農企事業單位、教育和科研單位”,清華大學“為經濟、金融、工商等各界及各社會科學學術界”培養人才。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厚經濟學、管理學和(農)林科學基礎知識,突出的專業學術素質和經濟管理能力;熟悉(農)林業生產經營過程和相關政策法規;掌握(農)林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高級管理、科研和教學復合型經濟管理人才”,立足點高,綜合性強,特色突出,目標明晰而高遠。

(二)建立科學的學分體系

各高校普遍采用“必修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專選課+公選課”的模式,總學分在160~180之間,必修學分為100~120左右,實踐教學約占30分,公選課種類規模各不相同,有些高校對某類公選課作最低分要求,而有些高校如清華大學則規定每學期公選不能多于一門。奚祥華、曹明宏等提出課程設置要打破傳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基本模式,按照素質結構和專通結合、文理滲透的要求設置課程模塊。另有部分高校對“創新學分”進行特別管理,可軟性激勵(東北林業大學代替選修),也可硬性規定(南京林業大學作為必修),亦有“先軟后硬”(北京大學“研究課程”可自由選擇但有不及格風險)。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必修+選修)+學科基礎教育(必修)+專業教育(核心課(必修)+選修模塊1、2、3)+實習實驗(必修)+畢業論文設計+綜合拓展環節,畢業生總學分為196.5,分值偏高,因此學生可自由選擇的空間不大。

(三)設置合理的課程內容

農林院校在通識課、專業基礎課上設置差異不明顯,而在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有很大不同。如西南林學院在生態、心理、計算機等方面有廣泛涉及,浙江農林大學還創造性地設置了生態環境類特色模塊課程群及“學會學習”課程。與北京林業大學相比,其他農林院校的課程命名更加專業化,如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林)政策學等。2011年底,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專業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調整,在大一和大二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在大三和大四增加了選修課程的選擇,但是在專業課設置方面,沒有很好地體現農林院校的特性,建議增加農林院校的專業性設置,比如由“企業管理學”進一步延伸到農林企業的管理等。

(四)豐富實踐教學

多數農林院校建立了豐富的實踐體系,如專業文獻綜述等科研訓練與農村調查等社會實踐。

高校對科研立項的重視和建設程度不同,比較成熟的如清華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立項管理非常嚴格且文件齊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人才培養基地的實踐教學最為齊全,有基地學生導師制等9大科研實踐教學模式。然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對“經濟管理”體現不足,尚未完全與林學、林業工程類實習區分開,只有華南農大等少數高校有專門針對經管專業的實習基地。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在大三階段都會安排實習,學校也花費了很多人力和財力,時間較短,而且內容多以林業為主。

鄭炎成等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面臨的經費難以保證、對象難以確定等困境,提出“就近選點,解剖麻雀”實踐教學模式[6],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可以“梁希”實驗班為試點,進行摸索創新;同時專業實習盡量本地化,可以降低成本,也易于可持續化和常態化。

(五)實行彈性學習制度

部分學校提出3~6年畢業的彈性學制,但實際操作中并不多見;各校對于尖子學生有不同待遇,如華南農大給予旁聽權利,東北林大則可提前選修,更為常見的是在學院內部設置強化班、實驗班等,對尖子學生進行集中教學與管理。浙江農林大學非常人性化,學生除可自主選擇專業、課程與教師外,還可自主選擇學習進程,減少課程時間沖突,避免學生在按偏好選課時難以取舍的情況。

北京林業大學農林專業設置了“梁希班”,也希望打造尖子學生,不過選擇余地還是不大,和其他班級的學生沒有本質差別,學生和老師的互動需要加強,在課程選擇和資源配置方面也應有所傾斜。

(六)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并行

高校培養的人才并不都是科研型人才,應該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向有所區分。特別是在專業設置上,要突出實用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教室、實驗室和現場相結合,書本教育和技能操作并重,使學生在校時與社會近距離,畢業時與社會零距離,成為有多技之長的“搶手貨”。目前北京林業大學在科研型和就業主導型方面的區分較少,現在大學生就業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因此在就業主導型方面應該加強。

(七)推行導師制

篇(7)

林毅夫1952年10月出生于臺灣宜蘭縣。1971肄業于臺灣大學農業工程系,1978在臺灣政治大學獲企業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在北京大學獲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之后,他遠渡重洋,來到現代經濟學的大本營――美國芝加哥大學,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學習農業經濟,1986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農村改革:理論與實證》,被舒爾茨教授譽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隨后,他又在耶魯大學經濟增長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中國,成為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來的經濟學博士。回國后,他歷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部副部長。1994年至2008年,一直擔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今,該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學研究的大本營。從1994年開始,他參與了國家幾乎所有重大經濟決策的討論,尤其對農村經濟和國企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極具影響力。

林毅夫是中國經濟學界“海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推動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經濟學規范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學較為成功的學者之一。他努力推進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并強調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規范化和一致性,以及用實證方法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市場化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他用“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嚴謹的經濟學模型。他主張中國充分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用較低的成本引進先進技術,加快技術變遷,加速資本積累,實現中國的產業升級。他還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繼續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林毅夫一直以來都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認為在擁有和平穩定發展機會的環境下,到2030年,中國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理論”,是林毅夫在研究了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尤其是東亞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已為世界經濟學界推崇為發展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中國經濟學家對世界的貢獻。

林毅夫是從研究中國農業問題開始走上經濟學研究之路的,并以此奠定了他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學術地位。1990年,他關于1959~1961年中國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國際頂級經濟學雜志之一的《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強烈反響。1992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成為一段時間發表于國際經濟學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為其頒發了經典引文獎。此外,他的主要著作《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1993年還榮獲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一些歐美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視其為中國農業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權威,屢次邀請他出國訪問研究。對于當前的“三農”問題,林毅夫認為城鄉差距的問題將長期存在,只有依靠長期的經濟發展,不斷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在城市里的就業機會和條件,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少妇毛片 | 国内大量揄拍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片多多电影电视剧影视剧|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高中女无套中出17p|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天天躁夜夜踩很很踩2022| 强制入侵完整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添|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免费|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 欧美性xxxxx极品少妇|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产区一二三产区区别在线|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少妇bbwbbw高潮|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五月| 樱花影院电视剧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使劲快高潮了国语对白在线|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五|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人妻aⅴ中文字幕无码|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爆乳3把你榨干哦ova在线观看| 人人做人人爽人人爱| 中国老熟妇自拍hd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