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29: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專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模式
畢業論文的撰寫是本科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鍛煉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對學生掌握和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考核。搞好學生的畢業論文工作,對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運行狀況不容樂觀,許多見怪不怪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使畢業論文回歸它的初衷,改革和創新傳統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一、傳統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寫作周期太短,難于達到預期效果
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習慣于將畢業論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寫作周期約三個月。然而,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僅僅靠論文指導教師通過短時間的突擊指導是很難見效的。一個完整的畢業論文實踐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確定畢業論文題目,查找文獻資料,寫開題報告, 制定調查方案,進行調查和資料整理,撰寫畢業論文,答辯等。如此多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其難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理解、熟悉和消化的過程。特別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訓練,部分學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許多學生面對眾多的參考選題茫然不知所措,處于“什么題目都可以選,什么題目又都不能選”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資料,收集哪些資料,如何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什么,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學士學位,迫不得已,部分學生只好趕鴨子上架,走向另一個極端,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文抄公”、 “摻水”現象不時而生。
(二)就業壓力過大,論文寫作應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數院校實行的是學年學分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畢業論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學期,且這一學期又是畢業生求職的時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給畢業論文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學生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找到好的工作崗位自然會把畢業論文放到從屬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班,致使這些學生無暇顧及畢業論文,所以無論是找到工作與否都不同程度地影響畢業論文的撰寫。
(三)寫作基礎薄弱,撰寫論文力不從心
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論是問題的發現和提出,還是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需要扎實的知識和理論的支撐。沒有寬厚的知識和理論背景,就很難有什么新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寫作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很多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畢業論文指導課,在校時各門專業課的考試又大多以試題考試為主,學生在校期間幾乎沒有受到專業論文的寫作訓練。即使在畢業論文寫作前,學校安排了幾次專題講座,但不少學生實際動筆時仍感覺到困難重重,不知如何展開研究工作。教師在指導畢業論文教學中,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非常缺乏論文寫作能力,在論文寫作時對于自己所論的問題、論點、例證和論證步驟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事無巨細的將一堆材料沒有邏輯聯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重構與創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討了“3.8.2.1”畢業論文教學新模式,具體思路就是構建一套有理論支撐,有實踐基礎,具有漸進性、階段性訓練特點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模式中的 “3”是指開設《大學語文》、《寫作基礎知識》和《經濟文獻檢索》三門課程,開設這三門課的目的旨在為撰寫畢業論文奠定寫作基礎。其中《大學語文》安排在第一學期,《論文寫作基礎》安排在第二學期,《經濟文獻檢索》安排在第三學期。這種安排既保證了課程先行后續的合理性,同時又保證時間上的銜接性,而且也體現了大學與中學知識的延續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圍繞教育部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會計學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或會計信息系統)等八門主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論文訓練,通過課程論文寫作達到畢業論文前期性專業寫作訓練的目的。課程論文的寫作形式可多種多樣,如讀書體會、學習心得、文獻綜述、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論文等形式均可。具體要求可視課程的內容和難易程度確定。比如剛學習《基礎會計》時,考慮是專業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寫學習心得或讀書體會即可;《財務管理》可考慮案例分析,等等。專業主干課程論文時間安排與課程安排同步。通過這一系列的寫作,既可初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為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專業基礎。
模式中的 “2”是指開設論文專題講座和進行一次學年論文寫作訓練,時間可安排在第七學期前半學期完成。首先,安排論文指導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講授2至3次論文專題講座,主要是結合專業特點,進行論文研究方法和論文規范性的培訓,使得學生能夠把握論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詢資料的方法、論文寫作的規范性、摘要的寫作等。隨后安排5~6周時間進行學年論文寫作,為畢業論文奠定基礎。在寫作學年論文時,可以由老師根據自己的科研和教學問題,事先擬定選題,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目,并通過師生交換意見,實現雙向選擇。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尋求學生感興趣的科研切入點和師生之間協調的結合點。學年論文的寫作目的旨在為畢業論文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此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是為后期撰寫畢業論文選好題。論文選題無論來自教學或科研,都應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可行性,難度太大和太小的題目都不宜作為學年論文的選題。難度太大,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難度太小,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達不到學年論文的質量要求。題目的難度應以學生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為基礎。其次是深入實習單位,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學會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階段要達到畢業論文寫作前期模擬訓練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學期,學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全過程。在操作上筆者建議盡可能圍繞學年論文確定的題目作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使研究不斷深化升華,使內容不斷充實。理想狀態應是學年論文的揚棄而不是拋棄,這樣做的目的是減輕最后一學期畢業論文的壓力,使研究具有延續性,將畢業論文與學年論文連為一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也能較好地解決就業求職與畢業論文撰寫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組織畢業論文教學,至少有如下幾方面的好處。其一,能較好地解決目前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利于調動學生撰寫論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較好地解決求職與論文撰寫的矛盾。其二,循序漸進,分階段訓練,有利于夯實寫作基礎,提高學生論文寫作能力,達到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目的。其三,這種新模式能克服原來的畢業論文環節孤立、封閉、滯后及時間不足的弱點,將平時的專業課程論文訓練、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須注意的問題
首先,本科會計學專業畢業論文的改革與創新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和教學管理的交叉性課題之一,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學校日常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以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斷轉變教學理念的過程中形成共識,明確思路才能提出創新的教學方案。其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指導老師、學生和教學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實施方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改革是動態的,是一個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其中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不斷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規范各階段具體操作規程,并制定相應的保障機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難于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 華,蔡曉波.關于提高財經類本科教育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 徐 群.法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2):23-26.
【關鍵詞】財務管理專業;零距離;人才培養模式
財務管理是20世紀初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建立在會計學基礎上的。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將財務管理專業設置為獨立的本科教育專業。十多年來,各高校對財務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以及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常州工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學校的定位就是為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財務管理專業作為學校新設置的專業,其立足點就是為常州地方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財務人才。財務管理專業建設和發展的目標就是構建具有我院特色的“零距離”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和就業優勢,在江蘇省同類院校中形成特色化品牌。2009年財務管理專業被學校確定為特色專業建設點,進行了為期3年的建設工作。在特色建設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零距離”人才培養特色。
一、“零距離”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征
所謂“零距離”,是指我校教學工作與社會和專業工作崗位實際盡可能接近。財務管理專業按照特色專業建設要求在人才培養目標和“產學研用”結合的培養方式體現“零距離”的特征,構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實地調研,專業培養目標體現“零距離”
財務管理專業建設基于21世紀對財務人才需求實際,以《常州工學院專業建設與發展規劃》為依據,為培養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宗旨,按照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規律,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為前提,堅持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方向,以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為目的,以就業市場為導向,走產學研用結合的道路,培養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具有較強實務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財務管理專門人才。
有鑒于此,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確定的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財務、會計、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接受財務、金融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訓練,具有分析與解決財務、金融管理問題的知識和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在工商企業、金融、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的定位就是為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二)“產學研用”結合的培養模式
“產學研用”結合,既指一種辦學思想,也指培養人才的一種教學途徑。所謂“產學研用”結合,不僅是指學校、企業和科研單位以及人才培養、生產和科學研究在形式上緊密結合,更是指學校教學過程和教學環節中的產學研用在實質上的緊密結合,以及建立的“產學研用結合體”內教學、科研、生產實質上的緊密結合,這樣就更有利于實現廣大教師與科研人員、管理人員的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取長補短,通過產學研用的結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揮產學研用結合的綜合優勢,提高產學研用資源利用的質量和效率;產學研用結合也是培養和造就高層次人才的更完善的一種模式,可促進高層次人才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新與創業的結合,技術與資金的結合,人才與市場的結合。根據我校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財務管理專業在教學工作中努力探索并實踐產學研用有機結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1.建設專業功能完備的實驗室
專業建設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在教學上,為了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我們結合培養目標和學科發展情況,學校、學院加大了資金的投入,學院建立了中心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模擬室)。2005年、2010年分別投資100萬元、300萬元新建學院四個專業實驗室和會計手工實驗室,面積達300平方米。目前中心實驗室共有計算機200臺,專業教學軟件8套,包括統計軟件、財務軟件、審計軟件、仿真模擬。同時根據專業建設發展的需要,實驗室還配備掃描儀、打印機、投影儀等教學設備,供教師使用。為進一步滿足本科實驗教學的要求,學校已建立了十多個集投影、錄像、影視和多媒體計算機為一體的電化教室,可供本專業各課程安排多媒體教學環節使用,以生動、直觀、高效、易教、易學的方式進行教學。
2.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為“產學研用”結合構建平臺
在校外,利用校友和長期校企協作關系,選擇建立了校外較穩定的實習基地。目前已建成20家長期簽約實習基地,來滿足學生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每年再完成1-2個實習基地的簽約,使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為“產學研用”結合構建平臺。
3.充分利用穩固的實習基地,做好實踐性教學環節
財務管理專業充分利用“產學研用”平臺和各種渠道,聘請實習單位的財務總監、高級會計師、財務經理、會計師作為實習指導教師,同時把課程設計、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前移到生產實踐的第一線,讓學生在生產的實踐中鍛煉和提高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時,要求以與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或與教師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作為研究內容,緊密結合實際進行畢業論文寫作。最近三年,財務管理專業有多位同學的參與教師的橫向課題研究并以此為選題寫作畢業論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三年來,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獲得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評比三等獎兩項,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評比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公開三篇(分別發表于《財會通訊》、《常州工學院學報》、《財會月刊》),另外還有很多同學的畢業論文是關注生產實踐的課題:比如關于企業投、融資決策方法、納稅籌劃、資本市場、所得稅、內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摘要:從以往研究看,僅從區別和聯系或邊界和融合性方面探討會計學與財務學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對兩者關系的研究需要從視角上創新。本文在分析會計學與財務學差異性和關聯性基礎上,引入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分析會計學與財務學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由此展開會計學與財務學共生關系現狀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共生發展對策。
關鍵詞:會計學;財務學;差異;關聯性;共生
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隨著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財務學作為獨立學科已成為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會計學與財務學作為平行學科觀點也得到認可。然而財務學在我國并不是很重視,財務學(我國又叫財務管理學)的名稱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也不像會計學具有專業學術期刊。究其原因,人們對會計學與財務學之間的關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國的財務學發展遠遠落后于會計學的發展。國內學者在20 世紀8 0 年代開始就展開關于會計學與財務學間的關系研究。黃壽較早認為財務工作與會計工作有著不同性質和作用,財務工作是“理財”,而會計工作是“算賬”。
喬元芳(19 9 8 )在支持財務與會計并列的基礎上,深刻探討了財務與會計在其對象方面的差異性。余金樹(19 9 9 )較早從會計與財務的本質、歷史背景、工作業務和目標解釋其聯系。畢業論文羅幫清(2000)認為財務與會計之間區別、聯系、交叉和配合的關系。還有學者從中西方經濟、文化、觀念差異性分析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王遠湘,2004;張妙凌,2005等)。 從本質上說,財務是管理資金的活動,會計是對財務活動的反映和記錄,兩者之間除了業務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之外,是相互獨立的。李心合(2008 )從歷史演進、職能、邏輯差異和關聯機制等方面重新解讀了企業財務與會計的關系。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差異性分析
(一) 從產生歷史條件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會計活動源遠流長,據會計史學家郭道揚教授考證,會計行為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有十至二三十萬年。但會計學產生于15世紀商品經濟發達的意大利,其標志是系統介紹了復式簿記基本原理的《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的面世。財務活動的產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以及貨幣的產生為條件的,距今不過五、六千年的歷史財務的產生來源于私有觀念的形成,并與資源稀缺相伴隨。顯然,財務學也不像會計學那樣古老,直到19世紀末股份制出現才產生,是以美國格林18 9 2年撰寫的《公司財務學》的問世為其標志。雖然財務學的產生比起現代會計學的產生晚了幾個世紀,但自財務學產生以來,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已成為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分支。
(二) 從發展路徑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從學科性質上看,會計學學科性質曾有人認為隸屬于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但20世紀9 0 年代,我國在指定學校設置專業目錄上,將會計學列為管理類學科的二級學科。盡管對此提出了很多質疑,但會計學隸屬于管理學得到認可。相比之下,財務學的性質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由于財務管理在專業目錄隸屬于管理學,隨之財務學也被認為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
然而,財務學源于資源稀缺性,注重資本配置效率問題,除了財務管理之外還包括財務經濟學。因此,從邏輯一貫性立場看,財務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從發展趨勢看,會計是一種國際化商業語言,會計的標準也逐漸趨于國際化,這使得會計學的研究可以選擇普世主義的或趨同的模式。但財務學有所不同。財務學作為一種實體性的管理活動,深受會計畢業論文范文文化的影響。跨文化的財務研究表明,即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管理方式也會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現出巨大差異。我國將制度、文化等方面作為財務學內生變量因素進行研究,形成我國特色制度財務學,就是很好的印證。
(三) 從理論體系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會計學與財務學誠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使得兩者的理論體系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核心問題等方面存在許多不同點。從研究對象看,會計學已有向大會計學發展的趨勢,對其研究對象必然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資金運動仍為主流觀點;而財務學發端于資本市場,對資本進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對象是資本。從研究內容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學是以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為主要基礎不斷向其他會計領域拓展;財務學是探索資本運營規律,追求資本效率,總結資本運營觀念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其內容不僅僅包括傳統的財務管理學,還包括研究資本籌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計量問題的財務經濟學。
從研究目標看,會計學一直以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為目標不斷進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建設;財務學源于資源稀缺性,必然以實現稀缺資源優化配置為己任。從實踐基礎看,會計學是對企業這個微觀層面資金運動過程進行核算與監督,而財務學既要關注企業自身融資問題,又要考慮資本市場宏觀政策。從假設基礎看,任何學科都是建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學是以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為研究限定時間和空間范圍,而經理與股東目標函數一致性假設、債權人利益得到完全保護假設、市場有效性假設、社會成本為零假設是財務學的假設基礎,盡管這些假設遠離“現實世界”并已受到來自很多方面的嚴厲批評。從核心問題上看,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一直是會計學的核心問題,這是因為會計如果無力可靠地確認和計量這些對象,它就不會對其記錄和報告,也就達不到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目的。財務學的核心問題是價值創造,其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價值最大化,現代財務學理論和實務的具體形態已是價值資源的開發、配置、利用和轉變過程中的價值創造。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關聯性分析
(一) 價值成為會計學與財務學的紐帶
從歷史考察可以發現,財務與會計兩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對資金運動背后的價值創造過程的管理。只不過會計更為明確的職能在于以確認、計量及報告的手段反映這個價值創造過程的信息,而財務是直接對現金流轉形式及其價值的管理。從現代實務看,財政部2007年了39 項企業會計準則和 48 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其突出特征是公允價值的引入。現值一直是財務學的核心概念,現實中財務價值創造與價值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基于“現值”的計量。而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的現值會計計量。由此可見,
--> 財務上的“價值”與現實中會計界定的“價值”已無限逼近或相等。
(二) 資本市場促進會計學和財務學發展與完善
資本市場的出現與繁榮和會計學與財務學的發展密不可分。資本市場出現以后,企業與股東、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資本的種類繁多,資本的價格波動劇烈,剩余索取權的不確定性增加。這時與資本運營有關的財務學知識與技術變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隨著要素市場的發展,要素資本的流動性增強,以人力資本為首的其他要素資本逐漸有了發言權,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變得復雜了,對資本結構、財務治理、控制權等財務問題研究變得重要起來。資本市場提供的廣闊空間和提出的關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會計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廣泛認知,同時和資本市場完成了會計由簿記向現代會計的轉變,并開辟了許多新的子學科和領域,資本市場對監管的需求促進了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和健全,使會計宏觀管理的職能得到強化。
會計學與財務學關系的新詮釋
(一)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共生關系分析
共生理論現象不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于社會體系中。從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社會、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鑒和使用了共生理論。其實,會計學與財務學兩者之間也是一種共生關系。共生形成的條件為:必須具有在時間和空間聯系的獨立共生單元,還需要為共生單元形成共生關系提供接觸機會的共生界面;共生單元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物質、能量或信息聯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共生單元按照某種方式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單元的同伴選擇是有規律的,不是隨意的,共生關系的形成是逐漸相互認識和識別的,也會隨著環境和時間變化而發生演化。會計學與財務學是有著不同發展路徑和不同理論的學科,因而是相互獨立的共生單元,資本市場成為會計學與財務學相互交換信息的共生面,而它們的共生關系是在資本市場逐漸認識和識別的,因而會計學與財務學是共生關系。
(二)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共生現狀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對稱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種類型。如袁純清(19 9 8 )所認為的,共同進化、共同適應、共同發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質,共生單元之間的協同與合作,能使彼此間在經歷中可以進化到更高層次的狀態。會計學與財務學是相互依賴與合作關系的狀態,因而最好是一種“互惠共生”的關系。然而從會計學和財務學發展現狀看(見圖1),它們處于“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中,會計學發展要比財務學的發展完善得多,在某種程度上,財務需要會計提供信息進行資本運行,本身不能脫離會計而存在。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公司會計與公司財務得以發展與完善,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凸現,政府相關的會計與財務由此而產生,這些方面會計學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與財務學有相似的路徑。20世紀中葉,順應社會發展要求,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碳會計應運而生,豐富了會計學領域的發展。然而,財務學至今仍然遠離生態中心主義,相關的環境財務問題,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
從行為角度看,行為財務不管在實踐還是理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行為財務成為現代財務學里的顯學;行為會計為會計實踐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很難斷言行為會計已經從傳統會計中獨立出來。從教育角度看,會計學在教育方面取得豐富成果。自從19 9 8 年教育部明確設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國內高校紛紛以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為時尚,然而財務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會計專業大同小異,沒有實質性區別,發展空間可想而知。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會計學與財務學發展處于“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兩者和諧發展,也不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會計學要加強行為會計研究。現行財務學模式側重于經濟活動,缺乏對環境資源、環境成本和生態資本的相關資本運作,忽視了環境自身的物質補償過程和從環境中取得資源或向環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對環境的補償責任,導致財務風險加大。因此,財務學應該向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的財務模式發展。同時,財務學應加強理論框架建設和教育方面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瑋,盧興杰,楊丹.實驗研究下的行為財務會計綜述[j].會計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讀財務與會計的關系[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8 (11)
3.李國運.論資本市場與會計的演化關系[j].會計研究,2007(5)
4.成小云.簡評“公司財務概念框架輪”[j].會計研究,2011(7)
摘要: 本文利用neil d. fleming 和mills1992 年設計的調查問卷, 調查了湖北某高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的學習風格或傾向。統計結果表明, 單一傾向、適中、三種或四種復合方法的應用程度有極大的差異;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提供會計專業服務,如有需求,請聯系qq:142260067,電話:15221741752
無論是單一、適中、或復合傾向, 動覺和讀寫的風格, 是學生的首選和次選。聽覺的方法尤其不受學生的青睞。而且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風格的選擇上有顯著的差異。大二的學生傾向于單一傾向, 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傾向于適中或復合風格, 尤其是大三的學生特別地鐘情于vark 的學習風格。
關鍵詞: 會計專業學習風格vark
為了使學生發展他們自己的學習技能, 實現較好的學習效果, 和其他專業一樣, 會計專業的教師, 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或傾向來確定和調整自己的教學風格。不進行教學風格的適應性調整, 會計教育將會失去學生和對學生感興趣的就業方向; 會計教育的實際意義也將值得懷疑。改變傳輸方法的一種方式就是在教學時考慮學生學習的風格或偏好。為了提高會計教育的效率或效果, 很多會計學者致力于學生學習風格以及依據學生學習風格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
一、文獻綜述
學習風格( learning style) , 譯為“學習類型”, 或“學習傾向”, 由美國學者哈勃特·塞倫( herbert thelen) 1954 年首次提出, 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采取的習慣性學習方式和傾向。國內關于學習風格或傾向的研究中, 絕大多數是研究中小學生的學習傾向, 對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傾向的研究很少。陸根書( 2003) 從大學生的學習觀、學習取向、加工策略和管理策略等方面構造了大學生學習風格量表, 并用其對西安交通大學3125 名大一學生實施了調查。2006 年又對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進行了相關性分析。劉朔( 2005) 和沈博( 2006) 也利用kolb 的學習風格模型, 分別對西安交通大學的487 名學生和中國地質大學的125 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并先后都得出了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有價值的報告。國外關于學習風格的研究比較多, 如kolb. d.a.( 1985) 的學習風格研究( kolb's lsi) 。kolb 是學習風格或傾向研究的理論家和先驅( mckee et al., 1992) 。kolb( 1984) 認為學習是獲得概念并根據經驗不斷修訂概念的過程。學習風格可以被定義為個人的學習傾向, 對不同的層次可以使用四個基本學習模型來描述。個人傾向受遺傳、過去經歷、現在的學習環境需求的影響。依據經驗理論有四種基本學習模型, 他們分別是具體的經驗、觀察和反應、抽象的概念、積極的實踐( sewell, 1986) 。而且這四個步驟是一個循環。然而, kolb 的lsi 招致了極大的批評。而且在會計教育研究中應用kolb 的lsi 招致的批評是因為其弱精神測定特性( stout and ruble, 1994) 。nfield 的學習風格量表( canfield's lsi) 也是著名的評估學生學習傾向的工具。canfield 的lsi 與kolb 的lsi 的區別在于, 后者只是對學習的傾向進行確認, 而前者的范圍更寬, 可以衡量學習的多個方面, 包括4 個主要因素和21 個方面( barbara et al.,2001) 。教師們使用canfield 的lsi 來斷定學生們的學習傾向, 從而根據學習傾向來設計課堂討論和布置作業( francis et al, 1995) 。遺憾的是kolb's lsi 和canfield's lsi 并沒有為改進和提高會計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 而且進行問卷調查的花費太高。biggs( 1987)認為, 學生們學習方法可以按照動機和策略因素來分析。lyn gow, david kember 和barry cooper( 1994) , 對香港理工大學本科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了定量和定性研究, 按照膚淺的、深入的和成功的等學習方法來評估學生。認為采用膚淺方法的學生傾向于精確的復制和緊緊圍繞大綱的學習策略, 動機是為了獲得紙質資格, 并將對考試失敗的恐懼作為其短期學習動力。采用深入學習方法的學生是為了內在的動機或對某門課程的興趣, 或者在某門課程上有獨特的勝任能力而學習, 使其尋求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意義。采用成功方法的學生是以競爭和自我提高為基礎, 不管材料是否具有吸引力都能獲得最高的成績。biggs( 1987) 描述了這些為了取得競爭中獲勝的滿意度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高度組織性的、系統的學習方法。davis( 1993) 認為學習風格是個體的特征, 是個體在收集、組織和應用信息時的一種傾向或愛好。claxton 和murrell( 1987) 將學習風格分為四組。這種分類強調個人的特征, 如內向和外向; 強調信息處理過程, 如簡短的或連續的方法; 強調社會聯系———在學習環境中學生怎樣行動和反映, 如學習導向型或分數導向型; 強調指導性傾向———學習時使用的媒介, 如圖表、聽、讀或直接體驗。fleming和mills( 1992) 在1992 年設
47
vak var vrk ark 合計
各種方法合計數10 10 13 18 51
各種方法所占比例
其中:
大二
大三
大四
19.61%
5.88%
5.88%
7.85%
19.61%
3.92%
11.77%
3.92%
25.49%
3.92%
15.69%
5.88%
35.29%
13.73%
11.76%
9.80%
100%
27.45%
45.10%
27.45%
表6 三種復合傾向
表5 適中傾向
表4 單一傾向
v a r k 合計
張三1 2 8 4 15
李四7 2 7 4 20
王五1 2 5 5 13
趙六6 7 12 5 30
— — — — — —
合計329 346 395 394 1464
2003 級2004 級2005 級合計
69 份65 份72 份71 份75 份61 份217 份200
100% 94% 100% 99% 100% 81% 100% 92%
計了簡短的問卷調查vark, 用來決定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感覺行為傾向。vark 分別是視覺( visual) 、聽覺( aural) 、讀寫( read/write) 和動覺( kinesthetic) 的英文字母首寫, 這些感覺行為被用來處理學習時的信息。vark 問卷調查是用來測試反應程度, 不是
--> 作為診斷的工具。本文將利用fleming 和mills 在1992 年設計的問卷調查vark, 分析某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學習傾向問題。之所以選用vark
調查問卷, 一是因為本文作者取得了問卷設計者的許可權; 二是因為vark 的花費成本較低; 三是因為多年的實踐明, vark 是一套有效的學習風格測試問卷。當然, 最主要的目的是我們研究的興趣所在。希望通過相關的系列研究, 能夠改進會計本科學生的教學水平。
二、vark 原理和數據收集
按照fleming 和mills 的設計( 1992) , 問卷調查由13 個多項選擇題組成, 每個題目有多種選擇, 當然也可以只選其中的一種。那些具有強烈的讀寫傾向的學生將可能會仔細閱讀指南。那些傾向于詞義的學生將可能會更關注問卷中的詞義。具有動覺傾向的學生可能會要求附加的情形或內容信息。因為視覺愛好者傾向于利用圖表、流程圖、符號箭頭、圓形、有層次的分類法和其他的能用來代表所解釋的文字的方法; 聽覺的愛好者傾向于通過演講、老師講解或和其他同學討論來學習; 讀寫的愛好者傾向于利用文字材料表述的信息來學習; 動覺愛好者是通過經驗、案例、實踐或模仿來學習。在發放問卷調查之前, 為了取得學生們的配合和真實想法的表達, 應強調該調查只用來做會計教育研究, 不做其他用途。而且須向同學們保證資料的保密性。首先從某重點工科院校的2003 級會計專業
學生中收集了資料; 又從該校該專業2004 級和2005 級中收集了資料。具體情況如( 表1) 。這些問卷調查分別是從國際會計、審計學、會計史等課堂上收集的。這里首先假設不同的課程中收集的問卷不具有顯著的差異性, 即從哪個課堂中收集并不影響這個年級的學生在其他的課堂的答案, 或者同一年級的學生無論在上什么課程, 并不影響他們對問卷的答案。其次, 假設不同年級學生的問卷答案具有顯著的差異。第一個假設是進行分析的基礎, 其合理性不是本文論證的中心。而第二個假設,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到檢驗。
三、vark 數據分析方法
調查發現, 一些學生傾向于視覺或聽覺, 而另一些學生傾向于讀寫,或動覺。還有一些學生層現出多種傾向。首先, 我們對收集的數據, 進行匯總, 將每個同學的v、a、r、k 數據進行匯總如( 表2) 。( 表2) 中顯示,將每個年級的每個同學匯總之后, 采用下列方式, 對每個同學進行傾向歸納, 衡量的標準見( 表3) ( bonwell, 2000) 。對每一組中的單個同學, 選擇其最大的vark 值, 然后用最大值減去對應的衡量標準值, 并將小于
或等于差額( 最大值減去標準值的差額) 類型劃去, 剩余的就是某同學的學習傾向。如( 表2) 中的張三, 其vark 合計是15, 因為15
剩余的r 型就是張三的學習傾向類型。再如李四, 合計數是20, 選取3作為被減數, 7- 3=4, 踢除小于等于4 的類型, 剩余的v 和r 就是李四的學習類型。依此類推。
四、調查數據分析
按照上述計算方法, 我們把學生的選項將其學習傾向分為單一傾向、適中傾向和多種復合傾向。其中, 單一傾向又分為四種, 即v、a、r、k法; 適中傾向分為va、vr、vk、ar、ak、rk; 多種復合傾向分為var、vak、vrk、ark 和vark。整理調查數據, 我們分別計算了三個年級6個班的學習傾向情況, 并發現了如下的事實:
( 1) 單一傾向。在單一傾向中, r 和k 分別占39.02%和43.90%, 兩項合計占了82.92%。這說明讀或寫和動覺是會計專業學生單項選擇中的首選, 而且動覺的學習傾向更是優先的選擇。再從年級差異來看, 大二學生的單一學習傾向比大三和大四學生的要顯著, 占57.11%, 而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單一學習傾向幾乎相同。在v、a、r、k 四種傾向的選擇中, 大二年級學生的a 和k 要比大三和大四的顯著和突出。這樣的結果或許是因
表1 調查問卷發放情況表
表2 單個同學vark 匯總表
表3 學習傾向衡量標準
問卷中的vark 匯總數學習傾向衡量的標準
16 以下2
17-22 3
23-30 4
31 以上5
v a r k 合計
各種方法的合計數5 2 16 18 41
各種方法所占的比例
其中: 大二
大三
大四
12.20%
7.32%
2.44%
2.44%
5.88%
5.88%
0.00%
0.00%
39.02%
12.20%
14.62%
12.20%
43.90%
31.71%
4.88%
7.31%
100%
57.11%
21.94%
21.95%
呂久琴楊志強惠豐廷: 會計專業學生的vark 統計分析
vr vk ar ak rk 合計
各種方法的合計5 4 5 7 27 48
各種方法所占比10.42 8.33 10.42 14.58 56.25 100%
其中:
大二16.67 29.17
大三20.83 33.33
大四18.75 37.50
48
·學術2008 年第4 期
單一
傾向
適中
傾向
三種復
合傾向
四種復
合傾向
不同傾向合計數41 48 51 57
不同傾向所占比例20.81% 24.37% 25.89% 28.93%
為大二學生的專業課程較少, 沒有形成薄記學的思維定勢; 盡管動覺的學習風格
占絕對優勢, 但這一年級的學生接受和吸納信息的風格依然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 2) 適中傾向。數據顯示, 各種類型的適中傾向中, rk 傾向占了56.25%, 超
過了其他四種適中傾向vr、vk、ar、ak 的合計數, 這說明rk 是適中傾向中的
首選方法。從年級來看, 與大三和大四學生相比, 大二學生使用適中傾向較低, 這
和( 圖1) 的解釋吻合。從( 圖2) 可見, 在適中傾向中, v、a、r、k 分別占了
9.38%、12.50%、38.54%、39.58%, 其中r 和k 的合計占了78.12%。這就進一步揭
示了r 和k 依然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偏好傾向。
( 3) 多種復合傾向。在三種傾向組成的復合傾向中,( 表6) 顯示: vrk 和
ark 合計占了60.78%。再從年級來看, 大三的學生青睞于三種復合風格的比例遠高于大二和大四學生。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其中的緣由需要進一步探究。從( 圖3) 可知, 在三種傾向組成的復合傾向中, 呈現出r 等于k、兩者都大于a、且a 大于v 的趨勢,
即v
--> 顯遠低于大三和大四學生的
比例。而且大三和大四學生使用該傾向的比例差異并不大。這說明, 在高年級學生中, 普遍存在著使用多種學習風格的傾向。
五、分析結論
表7 四種復合傾向
表8 不同風格比較
vark
vark 合計數和比例57 100%
其中: 大二10 17.54%
大三23 40.35%
大四24 42.11%
圖2 vark 在適中傾向中的比例圖3 vark 在三種復合傾向中比例
( 圖1) 至( 圖3) 直觀地顯示, 無論在單一的傾向中, 還是兩種以上的復合傾向中, r 和k 所占的比例都是獨占鰲頭, 而且k 的
選擇要優于r 的選擇, 即動覺的的運用是會計專業學生的首選傾向, 其次是讀和寫的方法。似乎同學們的視覺和聽覺傾向要弱些。
再從( 表8) 中, 我們可以看到, 從總體上看, 從單一傾向到適中傾向、再到三種復合傾向直至四種復合傾向, 層現出的趨勢是逐漸增
長的, 這似乎表明了復合傾向比較單一傾向更能受到同學們的歡迎。年級分析的結果論證了我們的假設: 不同年級的學生, 其學習風
格的選擇具有顯著的差異。首先, 大二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單一的接納信息的方法, 尤其傾向于選擇動覺和讀寫的方法, 較少地選用聽
覺的方法。這進一步提示在給二年級的學生授課時,“一言堂”的方法是很不利的, 因為學生不愿意通過聽覺的方法來吸收知識和技
能。其次, 對于大三和大四的學生而言, 他們傾向于選擇適中傾向的程度比大二學生高。再次, 大三的學生似乎更愿意使用vrk 三種
復合傾向。這進一步論證了聽覺教學效果的缺點。最后, 在四種復合傾向中, 大三和大四學生的傾向性分別是大二學生的兩倍多。
本文的分析結果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會計學專業學生接收信息和轉換信息的特點。也反映了我國現行會計學科教育體系的特
點。會計學本科專業的學生, 在四年的高等教育中, 基本上圍繞著薄記學, 集中在確認、記錄、計量、報告等方面。一旦涉及到理論性強
的知識體系, 他們就可能會覺得沒有利用動覺去獲得知識來得實在和踏實。而且在本能上去抵觸理論性強的或動手性弱的知識體
系。筆者從事會計教育多年,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 曾接觸了很多屆的會計專業學生, 非常喜歡自己動手記賬和編報表, 而且思維方
式較為死板。如外幣報表折算的四種方法, 如果沒有利用案例教學法和課后聯系法, 一步一步演示每種方法如何使用, 而只是講解四
種方法的原理, 即使四種方法介紹得很詳細, 很多學生依然會認為不知所云。
上述的分析只是使我們獲得了湖北地區某工科高校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偏好的統計數據。如何利用這些統計數據, 和其他地區會計
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比較, 或是如何根據會計專業的特點和學生們的偏好, 去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 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 1] 陳劍光、胡弼成:《論網絡自主學習環境的創設》,《大學教育科學》2005 年第3 期。
[ 2] 陸根書:《大學生學習風格輛標的設計與開發》,《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3 年第9 期。
[ 3] 陸根書:《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 年第5 期。
[ 4] 王朔:《一年級大學生學習風格的調查和研究》,《教育研究與實踐》2005 年第1 期。
[ 5] 沈博:《基于kolb 學習風格模型的調查和分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6 年第5 期。
[ 6] barbara j. eide, marshall a. geiger, and bill n. schwartz. the 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an assessment of its usefulnes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research. accounting education august 2001.
[ 7] biggs, j.b.,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 (melbourn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
( 下轉第85 頁)
49
·學術2008 年第4 期
有利于減少管理壕溝, 有利于監督管理者。因此, 規模小且獨立董事比例大的董事會能更好地監督管理者, 減少壕溝程度, 能在一定
程度上抑制控股股東的行為。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由一人擔任與資本結構沒有顯著關系, 而董事會對管理層的控制程度變量與理論
預期一致, 它與資本結構顯著負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的上市公司控制權高度集中, 董事會操縱管理層決策現象嚴重。監事
會規模與資本結構顯著負相關, 與理論預期不一致, 這說明監事會沒有發揮其對董事及管理層的監督作用, 在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的公司中, 監事會沒有起到權力制衡的作用。
四、結論及啟示
本文通過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運用截面數據, 通過實證檢驗驗證了公司內部治理與資本結構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檢驗, 股
權結構、董事會特征、監事會特征、領導結構、股權集中度對資本結構選擇有顯著影響。通過實證研究, 公司治理結構對資本結構有顯
著的影響, 因此, 通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是優化資本結構的有效途徑。
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東和經理人“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低效甚至失效的情況, 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優化資
本結構: 首先, 繼續國有股減持, 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 減持國有股, 才能真正解決國有股所有者缺位的問
題。調整上市公司股權結構, 改變股權結構過于集中的狀態, 讓國有股和公眾股在同一市場流通, 這有利于并購市場更有效地發揮作
用。發展機構投資者, 使股東和市場對內部人形成制約。其次, 實現經理股票期權制度, 完善激勵機制。股票期權計劃的目的就是通
過報酬機制把經營者的行為與公司所有者的利益休戚相關的聯系在一起。同時, 它又發揮了對經營者的激勵作用, 并通過所有權機
制保證了經營者的行為與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再次, 拓展多種融資渠道, 大力發展與完善企業債券市場。在完善發展股票市場的同時, 我國還應加快長期借貸市場、債券市場等其他融資渠道的拓展步伐, 加緊金融工具的創新。要建立品種多樣、功能齊全、利率靈活的企業債券品種, 建立健全獨立、公正、合理的企業債券信用評級制度, 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 并大力推動企業債券流通市場的發展,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債券市場, 促進債券市場整體協調運作。最后, 加快國有銀行商業化進程, 完善破產法。加快我國銀行的產權改革, 使銀行真正成為市場中獨立的商業銀行。只有進行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 解決銀行“所有者”缺位的問題, 才能強化銀行債權的硬約束, 實現對公司治理的有效參與。建立完善的
--> 破產法律, 是銀行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的前提。
參考文獻:
[ 1] 張曉峒:《計量經濟學基礎》,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
[ 2] 肖作平:《公司治理結構對資本結構選擇的影響———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經濟評論》2005 年第1 期。
[ 3] d. williamson.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 4] o. hart,moore. debt and seniority: an analysis ofrole ofhard claims in constrainingmanage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 5] grossman s. and hart o.. 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tial incentives. 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1982.
[ 6] 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 7] gilson, s.. transaction cost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evidences from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finance, 1997.
[ 8] bowman, r.. the importance ofmarket- value measurement ofdebt in assessing leverage.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 9] ensen, m. c. and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 8] bonwell, c. c. "learning differences and active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 presented at cpe course entitl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styles: making the connection,"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philadelphia, pa. 2000.
[ 9] claxton, c. s., and p. h. murrell. learning style: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practices. ashe- eric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no.4. washington, d. c.: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87.
[ 10] davis, b. g. tools for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93.
[ 11] fleming, n. d., and c. mills. not anther inventory, rather a catalyst for reflection. to improve the academy , 1992.
[ 12] francis, m. c., t. c. mulder, and j. s. stark. international learning: a process for learning to learn in the accounting curriculum.
sarasota, fl: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1995.
[ 13] kolb, d. a.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84.
[ 14] 51lunwen.com/kjbylw/ kolb, d. a.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self- scoring inventory and interpretation booklet. boston, ma:mcber and company, 1985.
[ 15] lyn gow, david kember, barrycooper, the teachingcontext and approaches tostudyof accountingstudents. accountingeducation,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