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社區綜合減災創建

社區綜合減災創建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0 14:53: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綜合減災創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社區綜合減災創建

篇(1)

奈曼山社區書記 于富蘭

各位領導、居民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授牌儀式。這是我們奈曼山社區全體居民的光榮和自豪。在此,我代表奈曼山社區全體居民對參加本次授牌儀式的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楊平處長和其他各位領導表示熱烈的歡迎。

幾年來,我社區的防震減災工作在旗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正確指導和領導下,全體工作人員和廣大居民齊心協力、持之以恒抓創建,廣大居民防震減災意識不斷增強,社區防震減災能力不斷提高。防震減災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們廣大居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我們從地震科普宣傳為切入點,大力開展群眾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活動。我們積極與旗應急局協調,組織居民參加地震知識圖片展、觀看地震科教片,邀請相關專家來我社區開展地震知識講座,指導我們組織居民、青少年開展地震現場演練,以上活動,我們每年都堅持開展,大大提高了廣大居民對防震減災的認識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也受到了廣大居民的積極響應。今天我們獲得了“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榮譽稱號,這既是對我們社區防震減災過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今后工作的鼓勵和鞭策。我們深刻認識到,榮譽的取得得益于旗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廣大居民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在此,我要再次對所有關心、支持社區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和居民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篇(2)

這次全市減災救災工作會議,主要是貫徹全省減災救災工作會議精神,總結2011年減災救災工作,研究分析當前減災救災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部署2012年重點工作,全面推進全市減災救災工作的發展。根據會議安排,下面講兩個方面的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2011年減災救災工作回顧

2011年,我市主要發生了干旱、風雹、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尤其是2010年秋季以來,我市遭遇近50年來罕見的秋冬春三季連旱,給農業、水資源、水產養殖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嚴重影響。進入汛期后,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我市多次出現強風、強降雨,先后形成風雹和洪澇災害。據統計:全市受災人口309.39萬人次,受災農作物333.43萬畝,其中:成災194.75萬畝,絕收15.28萬畝;因災倒塌民房414戶。970間,損壞房屋1943間;緊急轉移安置1100人,因災死亡1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6億元,其中:農業損失9.3億元。與歷史相比,總體上屬災害中等發生年份,但部分地區偏重。

面對多次發生的自然災害,在市委、市政府和災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民政部門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加強災情核查作為救災工作的重要前提,把加大救災經費投入作為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和災后恢復重建的有效保障,把強化救災款物的監管作為各項救災政策有效落實的根本保證,把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作為提高全民災害防范意識的重要手段,應急救助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認真開展了冬春災民生活救助。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市主要遭受了特大干旱自然災害,災害覆蓋全市5個縣、4個區,受災群眾生活面臨一定困難。按照省廳要求,我們積極采取措施,認真開展冬春災民生活救助工作,制定了我市冬春災民生活救助方案,規范救助程序。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全市共落實冬春救災資金1550萬元。各縣區共發放救災糧食1268噸、救災款1230萬元、棉衣被4700床(件),災區困難群眾15萬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及時開展了2011-2012年全市冬春受災群眾生活困難情況摸底調查工作,指導各縣區制定了災區困難群眾冬春生活救助方案,下撥中央和省級冬春生活救助資金2146.2萬元,并督促各縣區民政部門加緊與財政部門密切配合、加強溝通,進一步規范撥付程序。

二是應急救災工作扎實有力。我市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2011年上半年,全市旱災嚴重,受災人口296.3萬人,受災農作物320.4萬畝,11.1萬人發生飲水困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億元。我市及時啟動《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Ⅲ級響應(霍山縣、區、裕安區也先后啟動了應急救災預案),積極爭取旱災救助資金285萬元。6月下旬,霍山、金寨兩縣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先后有9.8萬人遭受洪澇災,都及時進行了應對處置。做到應急救助及時、核實災情認真、上報災情準確、災后重建資金到位、倒塌民房恢復重建落實,使受災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有效地保障,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災民倒房重建工作進展順利。今年省下達我市災民倒房重建148戶379間的計劃,其中霍山縣42戶96間、金寨縣106戶283間,已在12月上旬完成,在春節前完成全部搬遷居住任務。

四是精心組織全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活動。根據《省減災救災委員會關于做好2011年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皖民電〔2011〕37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2011年“防災減災日”活動方案,明確了各部門工作職責。圍繞“防災減災日”活動主題,在全市范圍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防災減災宣傳周活動。據統計,宣傳周期間,共散發各類宣傳資料9.7萬份,懸掛各類宣傳條幅200多幅、展出防災避災圖片500多幅,張貼防災減災避災宣傳畫3000多張,有效提高了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意識。

五是積極組織鄉鎮災害信息員培訓。根據省廳部署,2011年組織鄉鎮30名自然災害信息員參加省廳舉辦的救災業務資格培訓,極大地增強了各級信息員對做好災害信息管理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并且都取得了災害信息員《職業資格證書》(初級),其中霍邱縣23人、霍山縣7人。

六是認真做好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為加強基層防災減災工作,“十一五”期間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啟動了“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為促進這項工作的開展,按照國家減災委辦公室《關于做好2011年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的通知》(國減辦發〔2011〕7號)要求,進行了部署安排,對各縣(區)上報的示范社區進行認真檢查評估?;羯娇h衡山鎮文峰社區、區中市街道小南海社區、裕安區小華山街道和順社區被國家減災委、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稱號。

七是切實加強救災款物監督檢查。根據省民政廳、財政廳、審計廳、省政府糾風辦《關于開展2011年度救災款物使用管理情況監督檢查的通知》要求,各縣區都由民政部門牽頭,財政、審計、監察、政府糾風辦等部門協同,分工負責,密切配合,采取縣級自查的方式,對2011年度款物的接收、登記、撥付情況,使用、發放情況,公開和監督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糾正了個別地方救災款物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問題,保證了救災款物的專項使用和重點使用。

2011年我市減災救災工作,在各級民政部門共同努力下,在災害應急、災后重建、防災減災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希望大家認真總結經驗,堅持好的做法,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我市減災救災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在制度建設上,各地的應急預案還需進一步修訂完善,啟動應用上還要進一步規范有序;在投入機制上,地方政府投入嚴重不足,有的地方為零投入,工作經費難以落實,各項救助標準偏低;在隊伍建設上,基層救災裝備落后,救災業務人員嚴重不足,手段落后,工作忙碌被動,嚴重制約了救災工作的發展,我市各級民政救災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想方設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努力使我市減災救災工作取得實效,再上新臺階。

二、2012年減災救災工作重點任務

今年是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我們黨將召開十。做好減災救災工作,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對于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繼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市各級民政救災部門一定要樹立政治觀和大局觀,從保障“穩中求進”的政治高度認識今年的減災救災工作。同時要樹立風險意識,充分認清今年減災救災形勢的極端嚴峻性。一是從氣候變化看,必須加強防御極端氣候災害的風險意識。近年來,我市極端天氣也出現常態化,極端強降雨、臺風入侵和風雹災害,次數明顯增加;二是從地震趨勢看,必須增強防御破壞性地震的風險意識。我們的挑戰會更加嚴峻,不能絲毫松懈;三是從我市救災工作實際看,洪澇、干旱、風雹、地質災害是我市頻發的災害,特別是淮河每隔幾年就有一次流域性的大的災害,所以我市各級民政救災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減災救災工作領導,立足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思想上絲毫不能懈怠,必須保持清醒頭腦,認識一定要到位。各級主要領導要把減災救災工作擺上位置,充分做好防災救災準備,“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寧可做過、不可錯過”,使減災救災工作始終處于常備狀態。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繼續加強春荒救助工作,深入落實各項救助政策

冬春救助工作有著嚴格的時間節點,每年12月到下年2月為冬荒救助期,3月—5月為春荒救助期。春節前,各地已將第一批冬令款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2月底,省廳又再次下撥了春荒救助款。目前春荒救助期還有一個半月。各地要在總結冬令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的基礎上,扎實做好春荒救助工作。要在春荒救助過程中,按照“底數清、救濟方案細、領導到位、資金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的要求,安排部署受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一是要盡快下撥資金,按照分類救助,保障重點的原則,抓緊制定實施工作方案,通過“一卡通”方式把資金盡快不留地發放到群眾手中。二要加大本級資金投入,積極協調財政部門,按照上級救災資金分擔的要求,盡可能加大本級投入力度,充分履行地方各級政府的救災主體責任,三是做好公開和宣傳工作。資金下撥后,各地要及時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布,并積極聯系有關媒體,宣傳春荒救助政策及救助工作開展情況,讓受災群眾了解黨和政府的救助政策,感受黨和政府的關懷。

(二)要加強災情管理,努力提升災害管理水平

各地民政部門要本著對黨和政府高度負責的態度,確保各項救災應對措施落實到位。一是要掌握各項政策。要認真扎實學習《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和《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熟練掌握中央和省級災害救助政策,并積極建立本級資金投入機制,下功夫協調本級財政配套資金和工作經費,真正把為民服務、為民謀利的好事辦實、辦到位。二要強化應急值守。各級民政部門要嚴格汛期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堅持24小時值班,主要負責人要上崗帶班,值班人員要熟悉救災業務,救災設備要運行良好,災害損失達到本地救災應急預案相應等級的,要立即啟動應急相應,組織工作組趕赴災區,確保各項救災政策落實。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及時堅決地轉移危險區域和危險地段的受災人員,將緊急轉移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縣、鄉、村、戶、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轉移群眾,確保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的飲用水喝,有臨時住所,有病能夠及時醫治,孩子有學可上,確保災區人心安定,社會秩序穩定。三是要加強災情信息報送工作。要嚴格按照新修訂的《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和新上線的災情管理系統統計報送災情。在以往的救災實踐中,經常出現災情信息報送不及時問題。民政部門作為災情主管單位,在重大災情發生后,必須2小時內向本級政府匯報的同時,還必須上報上級民政部門及至民政部,堅決杜絕災情上報不及時,對災情不審查等現象。發生突發自然災害,凡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的,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第一時間掌握災情、通報災情情況。要進一步加強災情管理規范化、秩序化,災情報送要通過國家自然災害災情系統,災情評估要與有關部門認真會商核定;災情客觀真實及時統一,保證災害信息快速及時,核報準確,評估科學、規范。四是要加強救災工作的動態管理。減災救災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有的工作程序,在災情未發生時,要進一步完善救災預警和應急響應機制,提前做好資金、物資、設施、設備等備災工作;災害發生后,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妥善做好災區群眾生活安置,及時上報災情;災情穩定后,要扎實做好查災核災工作,制定災后恢復重建方案,準確及時確定救助對象;及時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對不同救助對象,采取不同救助政策,要明確重建目標,建立聯系人和責任制,及時幫助解決存在困難,隨時督促檢查,按時按質按量完成重建任務;針對因災造成的生活困難,扎實開展冬春受災群眾生活救助,摸清不同人員在口糧、飲水、衣服、取暖及醫療方面存在困難,保證受災群眾自12月—下年5月期間,基本生活不發生問題。目前,各地在急的是加強汛前各項救災準備工作,我市每年5月中旬進入自然災害多發時間段,各級民政部門在5月中旬前對本地汛前準備工作組織一次全面自查,認真查找、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督促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并將自查情況上報市局,市局將適時組織汛前檢查工作。

(三)要切實加強救災款物監管。

為了加強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落實自然災害分級管理責任,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民政部和民政廳、財政廳均出臺了《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各地、各級要按照《辦法》中明確的資金使用用途、資金管理和監管要求,認真安排好各級救災資金預算和工作經費,加強救災款物使用、管理和監管。要進一步規范資金撥付程序,切實簡化撥付手續,確保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要按照??顚S?、重點使用,公正、公平、公開透明的要求,區分救助對象,建立工作臺賬,定期公布資金分配、使用、發放情況。要抓好各項制度的健全完善,突出重點管理環節,加大本級審計力度,規范資金發放程序,主動接受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要建立健全救災專項資金監管長效機制,開展救災款物管理使用情況年度核報和監督檢查。各縣區要開展自查自糾,市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抽查,確保救災款物規范管理,安全使用。

(四)要加強減災救災協調機制和制度建設,不斷推進減災救災工作發展。

市政府高度重視我市減災救災工作,在2010年成立了市減災救災委員會,今年又及時調整了減災救災委員會成員及主要領導。同時根據我市救災減災工作現狀,救災扶貧周轉金及時更名為市減災救災中心,并賦予了新的職能,救災減災功能得到完善,救災力量得到加強。各縣區未成立的要及時成立,已成立的應及時調整充實組成人員,保證汛期到來前,機構健全,領導到位,部門責任明確。要認真落實國務院《國家綜合減災防災規劃(2011—2015)》,重點抓好部署落實和項目對接,壽縣已列入國家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市減災救災中心要積極爭取列入有關項目建設總盤子,盡早完成可行性報告、初步設計方案等前期工作,向省廳積極匯報,爭取項目建設。要加強制度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廳有關救災工作政策,同時及時修訂完善市、縣、鄉、村(社區)救災應急預案,增強預案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要建立市縣各級自然災害資金按比例分擔機制;要確實制定受災人員救助政策,推動縣區出臺本級受災人員救助標準,要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加強水利、氣象、地震、農業等部門的橫向溝通聯系,完善預警會商、評估機制,有效整合各項救災資源。

(五)要加大全市防災減災工作力度。

今年5月12日是全國第四個國家減災日,各地要盡早動手,認真謀劃,制定好活動方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減災宣傳,切實提高城鄉居民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技能。要繼續在全省城鄉社區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活動,以此為抓手,建立健全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機制,完善相關預案,組織社區開展減災防災演練,建立社區救災應急志愿者隊伍,加大減災宣傳力度,在去年創建全國示范社區基礎上,各縣區至少爭取再創建一個國家綜合減災示范社區,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六)要加強能力建設,全面促進各項工作落實。

篇(3)

“五化”聯建創建優美社區

文化聯動創建文化社區

治安聯防創建平安社區

服務聯心創建愛心社區

近年來,大慶社區先后榮獲多項國家、省、市榮譽,如全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系統優質服務窗口、農村留守兒童示范家長學校以及安徽省文明社區、文化先進社區、百佳社區、科普示范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先進集體、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等。僅2012年就榮獲了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社區、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省黨校先進社區共4個國家和省級表彰。“四聯四創”使大慶社區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美社區、平安社區、文化社區、愛心社區和和諧社區。

篇(4)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深入推進安全社區建設的通知》和市安委辦《關于深入推進我市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意見》要求,繼續推進我區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現就2014年安全社區“安全港灣”建設提出以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創建安全社區工作是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是創新社會管理,全面加強安全基礎建設的有力抓手,是典型引路,開展安全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全面建設“四區四高地”的重要載體。各有關單位要從加強和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高度,充分認識創建安全社區的重大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精心開展創建活動,確保我區安全社區創建工作取得新實效。

二、工作目標

1.根據市安委辦《關于深入推進我市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意見》,《市安全社區評定標準》,推進安全社區創建工作有序開展。

2.2014年,至少有一個街道成功創建省級安全社區,至少有兩個街道申報完成市級安全社區。

三、工作分工

(一)區安委辦(區安監局)

1.擬定完成《區安全社區建設工作規劃》。規劃今后3年區安全社區建設,提出3年內至少有一個街道建成國家級安全社區并達到國際安全社區水平,全區所有街道達到市級以上安全社區建設水平的總目標。同時,在國家安全社區創建標準的框架范圍內,對安全社區建設體制機制、人員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安全文化建設、安全文化品牌等任務提出子目標。

2.做好全區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危害、中小企業安全促進項目的指導。安全文化宣傳及安全品牌建設,按照市安委辦要求擬定居民社區安全展示館建設標準。建立居民安全社區認知程度及安全意識調查機制。

3.安全文化展示館實事工程建設。一是按照市安監局的要求,以滄浪街道桂花社區安全文化展示館建設為標準,在今年上半年制定完成市居民社區安全展示館建設標準。二是落實區內安全文化展示館的建設。選定好安全文化展示館地址,聯系有關公司,制定預算方案,選定滅火模擬操作設備、火災逃生模擬設備、個人急救模擬操作設備,并落實設備的安裝維護、使用教學等工作。力爭在今年完成3個安全文化展示館的建設。在展示館建設完成后,要做好廣泛宣傳,落實啟動儀式,定期組織企業、學校、居民參與到安全展示館內各欄目的活動中。每季度組織一次安全文化展示館安全主題活動,以4月份職業病防治宣傳周、5月防災減災日、6月安全生產月,11月“11.9”消防日等為載體,開展主題活動。

4.根據市安監局的安排,組織安全社區創建工作人員參加省安監局組織的安全社區建設培訓。在今年6月之前,編制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匯編,購買安全社區創建指南等書籍下發至街道,組織創建工作人員進行學習,對國家、省、市安全社區建設標準作詳細的解讀,提升創建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基本能力。

5.邀請國家、省安全社區創建專家對我區安全社區建設進行長期指導,舉辦1-2次安全社區創建工作培訓,參與培訓人員要涵蓋街道分管領導、安全員等,進一步增強我區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化程度。

6.組織一支安全文化宣傳隊伍,進街道、進企業、進社區,就安全法律法規知識、安全技術知識等進行宣講。由安監局牽頭,每個處室各派一名年輕同志負責本處室職責范圍內的安全宣傳、辦公室負責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監管處負責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危害,綜合處負責居民安全防火、火災安全教育等綜合性安全知識、監察大隊負責中小企業安全、安全標準化,每個季度,每個處室開展宣講活動1-2次。

(二)各有關部門

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從“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特點,在履行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指導街道開展本行業領域安全促進項目。2014年先行開展試點工作,并在今后每年逐步推廣至全區各個部門。

擬將住建和市容市政局、平江、滄浪、金閶消防大隊作為2014年部門安全促進項目試點。

1.住建和市容市政局

按照自身職能,在區內建筑工地開展建筑安全促進項目,梳理全區在建工地名稱、數量、地址、承建公司、轉分包狀況等安全生產基本情況,對區管建筑工地、老新村改造工地開展安全檢查、廣泛宣傳建筑安全,督促工地組織安全培訓、建筑事故警示教育,積極聯系市住建局開展燃氣安全促進項目,提升燃氣安全管理水平。

2.平江、滄浪、金閶消防大隊

按照自身消防宣傳工作要求,分別開展消防安全促進項目。定期組織消防安全檢查、居民消防安全服務、應急自救逃生技能演練等活動。協同街道組織消防安全檢查每月不少于2次,居民消防安全服務、應急自救逃生技能演練每季度不少于1次。同時,結合專項整治活動,在德合小商品市場、錢萬里橋小商品市場、機電五金城等市場開展市場消防安全促進項目,提升市場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3.其他各部門

(1)結合自身職能,積極支持條線單位參與街道創建安全社區工作。充分利用現有工作項目、品牌,與安全社區創建工作實現聯動、對接和資源共享。

(2)結合自身職能,將交通、消防、工作場所、居家、老年人、兒童、學校、公共場所、體育運動、涉水、社會治安、防災減災與環境等多方面內容與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相互結合。保障安全社區創建工作有效開展。

(三)各街道

1.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區域特色,開展安全社區創建活動。按照市安全社區創建標準,充分整合各條線工作,完善安全社區體制機制,加強安全社區建設資金投入,建立健全安全社區建設有關制度,實施安全促進示范項目。

2.按照安全生產目標責任書的要求,配齊專職安全員。其中,各街道應充實安全社區建設人員隊伍,做到街道層面至少選定1-2人從事安全社區建設,每個社區至少選定1人參與安全社區建設。結合屬地網格化網絡,初步建立安全生產監管網格化管理機制。

3.已全面開展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的街道以省級安全社區建設為目標,繼續落實建設工作。抓特色項目建設。結合轄區安全特點,在安全生產、消防、交通、老年人、青少年等多個領域開展安全社區促進項目,有條件的要積極探索安全文化展示館建設,促進安全文化廣泛傳播。

四、方法要求

1.制定工作方案。各街道應對照《市安全社區評定標準》,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自評,分析存在問題。各街道根據自評結果,按照標準要求,擬定切實可行的安全社區建設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將自評結果、實施方案于4月16日之前報區安委辦備案。

2.開展宣傳動員。各街道應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對開展安全社區創建活動進行廣泛動員,講清安全社區建設的目的和意義,宣傳安全社區創建理念和標準,動員社區廣大群眾廣泛參與安全社區創建活動,并按照標準要求,落實好一次安全社區創建啟動儀式。

3.建立組織機構。各街道組建由主要領導負責的,安全生產、衛生、公安(消防、交巡警、治安)、民政、住建等條線為成員的安全社區創建領導小組。小組成員不少于9人,部門不少于3個。建立情況于4月30日前報區安委辦備案(以紅頭文件形式報備,列入目標責任考核)。

4.健全各項制度。各街道應在原有安全生產各項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安全社區領導小組工作制度、安全管理員職責制度、轄區小區安全管理制度、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巡視檢查制度、居民安全公約、事故與傷害預防的宣傳教育與培訓制度、事故隱患排查整改制度、應急救援制度、事故與傷害記錄和安全社區創建檔案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目標考核獎懲制度等制度,切實開展工作,保障制度有效落實。

5.開展調查摸底。各街道應在宣傳動員基礎上,對本轄區內所有社區安全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掌握社區安全基本情況,特別是要摸清控保建筑、古舊民宅、群租房等火災隱患易發地點以及孤寡老人、低保戶等弱勢群體的基本情況。建立社區安全基本情況檔案,為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6.優化活動載體。各街道應在社區道路、樓道等居民日常活動的適當場所建立固定的社區安全知識宣傳櫥窗,定期更換內容。并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設立相對固定的社區安全宣傳教育場所,以課堂培訓、文體、互動、演練、知識競賽、發放宣傳品等形式對居民進行安全教育,每半年不少于1次。

7.整合各類資源。區安委辦、各有關部門、各街道應積極聯動,充分整合各類資源,特別是要利用好當前各條線工作中的各種品牌,融合交通、消防、工作場所、居家、老年人、兒童、學校、公共場所、體育運動、涉水、社會治安、防災減災與環境等領域的相關安全知識進行宣傳與教育,開展至少6個安全促進項目,全面營造安全社區創建的良好文化氛圍。

8.強化隱患排查。各街道應當積極在社區開展危險源辨識及安全隱患排查活動,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排查用電用氣安全、房屋居住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公共場所安全、防災減災、環境安全與特種設備等方面的事故隱患。嚴格執行安全檢查計劃,全面、綜合性安全檢查每季度不少于1次,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落實整改。檢查要落實帶隊領導、檢查人員、被檢查場所人員“三簽字”要求,留有臺賬資料。

篇(5)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 城市 災害教育

中圖分類號:F2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001-03

一、開展防災教育的必要性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加速,建筑增加、 人口稠密,交通堵塞、 資源稀少、 環境惡化等問題給河北省城市的防治災害帶來極大的壓力。當前,城市災害主要包括大風災害消防、洪水、建筑結構變老、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潛在的城市環境災害、化學事故災難、淺埋生命線工程、地下空間等的災難,這些災難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的危害。在2011年11月公布的《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在城市群或典型城市如北京、天津、河北、根據人口分布和城市布局,根據區域和城市發展規劃,建設有醫療、應急避難所。 [1]

河北省市民的災害教育水平如何?應對災害的能力如何? 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因此我們以廊坊市為例展開調查,調查主要研究居民災害意識及與防災教育之間的關聯度。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認為廊坊市民具備一定的防災減災認知,但市民沒有形成對災難的科學認識,零散和膚淺,獲取的知識及渠道不專業。防災減災知識、意識、能力三者脫節,防災自救的醫藥等物品十分匱乏。

防災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2]

(1)防災教育有利于增強社會風險防范意識,構建和諧社會。防災教育是綜合防災減災風險管理的根本――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防災減災科學知識的普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和災害憂患意識,掌握防災減災技能,提高災害來臨時的避險應變能力,是減輕災害損失、避免人身傷害的關鍵,構筑防災減災安全屏障,能有力保障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防災教育有利于增強市民的抗災能力,保障生命財產安全。通過進行防災教育,從單災種到綜合的防災減災工作,系統、全面、有效地提升社會公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防災減災知識水平、能力和意識。

(3)防災教育有利于降低社會脆弱性,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使城市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大量人口及激增的社會財富,日益暴露在自然災害的影響下。重視城市災害預防教育,能有效減少社會脆弱性。

(4)防災教育有利于創新維護傳統文化,促進國際交流。防災教育是國家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中華傳統防災減災文化,創新發展我國傳統和民俗防災減災文化,建立中國特色防災減災文化,提高我國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二、防災教育的主要內容

防災教育應包括“災害知識教育、防災減災技能教育和災害文化養成教育等方面的內容”[3]。

(1)災害知識教育包括各種災害的種類、發生原因、特征及造成的危害,災害發生時如何自救,救災物品的準備等等。

(2)防災減災技能教育防災減災技能教育就是市民具備應對災害的各種基本技能,包括如滅火器等救災設備的操作,臨災時逃離及躲避技能,傷后自救及相互救護的基本醫療技能等。

(3)災害文化養成教育自然災害具有社會性,重大災害往往是自然災害和人為的相互作用。災害文化,即一個群體對待災害的思想、理念、態度、行為、習慣等的總稱。我們應該培養市民的災害文化,樹立科學的防災理念,從被動的受災到主動的防災、減災,進而避災趨利。

三、河北省防災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防災教育引起逐步重視,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防災教育已有所涉及。如1997年的《防震減災法》,2000年的《氣象法》,2007年的《突發事件應對法》,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2010年9月1日頒布的《自然災害救助條例中》等法律法規中,都提到了各級人民政府要重視和開展防災教育。另外,從教育指導綱要到中小學安全指南,政府對學校開展防災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

除了國家法律法規,河北省也出臺一些相關的地方法規法令,如《河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河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及責任分工》《2016年石家莊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等。這些法規法令防災教育都有所涉及,如《河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施方案及責任分工》規定:每年定期開展災害防治知識、安全知識普及活動,定期組織群眾的基層組織和知識的骨干培訓,加強防災知識教育,并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16年8月5日下午,河北省召開的“7?19”特大洪水災害災后重建工作動員大會上再次強調了要加強宣傳教育等方面強化措施,不斷市民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二)現階段的防災教育模式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河北省防災教育主要在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主導下進行,其極大程度地保障了防災教育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另外,政府通過文件要求相關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進行防災教育活動,社會積極響應。近幾年,許多社會組織及單位在政府和社會服務事業的鼓勵下,開始以各種方式積極主動支持防災教育活動。

(三)防災教育形式多樣

近幾年,河北省大力加強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防災教育,形式多樣,發揮了很好的效果。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圖書期刊等在防災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電視媒體在近幾年的突發災害報道中都起到核心作用。另外,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四)防災教育力度大幅提高

近幾年,河北省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城鄉社區都擇時大力開展防災教育活動。例如,結合“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防災減災日”“消防安全日”等紀念日,開展防災演練、知識宣傳等防災教育活動,社區防災教育力度加強。至2015年12月,全國共創建了1390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其中河北省63個位列第6,這些社區舉辦了大量的防災教育活動。它們作為社會防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防災減災社會公共教育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另外,防災減災教育基地建設逐步受到關注,新建基地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我國共有77家單位獲得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認定[4],其中河北省6個,分別是唐山抗震紀念館、邢臺地震資料陳列館 、唐山地震遺址 、邯鄲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石家莊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宣傳培訓基地 、河北省科技館防震減災展廳 、河北省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五)防災減災的社會參與意識不斷提升

社會公眾全面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正在形成,公眾主動開展或參與防災減災演練活動,投身防災、搶險救援和恢復重建中,形成了社會各界踴躍參加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尤其近年來經歷南方冰凍等重大災害后,河北省公眾對災害的關注程度明顯提升,公眾的災害意識較之以前有較大的提高,進而顯著地影響到減災決策及行為效果,如廊坊市從2012年開始,率先在全省開展了“地震安全城鄉”創建工作。目前,廊坊市防震減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得到提升,有多項工作在全省甚至全國名列前茅,并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城市。

四、河北省防災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防災教育體系尚不完善

完善的防災教育體系應包括:防災教育目標、防災教育課程、防災教育教學、防災教育評價等要素。河北省關于不同受教育對象如何開展防災教育沒有系統規劃,更談不上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地實施。目前在基礎教育領域,與防災減災相關的教育素材離散地分布在相關學科,沒有形成系統而有規劃的教育形態。以地理課程為例,自2001年教育教學改革以后,“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等已經明確寫入了中小學教育課程標準,而在對課程“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防災減災相關要求只字未見。

(二)防災教育資源亟待整合

目前河北省防災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無法滿足當前的需要,教育資源亟待整合?;A教育中,涉及到防災教育內容的課程中,涉及個人行為的教育內容以及對減輕災害風險的意識和行為的培養的內容相對較少,相關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在高等教育中,也缺乏普及性防災教育課程。目前只有少數高等學校有這類性質的課程,如防災科技學院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自然災害概論”和“地震概論”兩門必修課。華北理工、唐山學院、邢臺學院、河北工程大學、華北科技學院也開設的一些公共課程和講座也涉及一些。在市民公共教育中,缺乏體系設計,零散分散,防災教育專業人才缺乏,市民對防災減災宣傳與教育滿意率低。

(三)防災演練效果欠佳

防災演練時防災減災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但河北省仍然存在演練次數少、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基本依靠政府組織,難以適應不同地區和人群的實際情況,也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汶川地震后,河北省重視加之公民災害意識有所提高,很多學校和社區開展了防災演練,但大多沒有常態化堅持。從演練開展的規律來看,每年“防災減災日”和“消防日”所在的5月、11月最為集中,自2008年至今,這兩個月份的演練數量逐年遞增,5月的數量變化非常明顯。但是河北省防災教育演練,沒有長期規劃,受政策影響大,同時,防災演練缺乏專業的指導和評價,活動的組織、內容安排、效果評價等沒有規范。

(四)防災減災專業人才缺口較大

防災減災專業是一門綜合、交叉學科,涉及災害預報預警、搶險救災及專業救援、防災減災工程、災害損失與風險評估、防災減災技術培訓等多個領域。目前河北省明顯缺乏從事防災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專業人才和機構,使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都沒有抓手,也沒有實際執行力。

(五)社區防災教育效果有限

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建設大大加強了河北省社區綜合防災教育力度。但從實地調研結果來看,在教育效果、覆蓋面和可持續性等方面,尚存在局限性,主要問題包括工作隨著行政命令走,穩定性、持續性差,社區活動的受眾面窄,以老年人為主等。

(六)防災教育基地利用不夠充分

近年河北省防災教育基地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不少場館管理不善,未能達到設計效果。《河北省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辦法》規定基地在宣傳方式上應豐富多樣,宜采用圖片、錄像、實物、演示、講座等形式,解說詞、說明應通俗易懂,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以求收到良好的科普效果;要加強基地的建設工作,不斷對展出和活動內容進行充實和完善,同時要做好對基地設施的保護、修繕和環境美化工作,但從總體情況來看,信息更新慢,基地設施的保護、修繕和環境美化力度不大,利用率不高,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市民根本不知道防災教育基地的存在。總之,各市防災減災基地的建設、運行和管理都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才能發揮其科普教育功能。

(七)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教育有待重視和激勵

以政府為主,組織防災減災工作,開展公益性教育,已難以滿足全民需求。近年對災種災情和防災自救的社會關注度在不斷提升,非政府的社會力量參與已呈必然趨勢。而現階段河北省這方面的自發社會組織還為數較少,如何調動和開發傳統民間組織防災減災的社會潛力,尚未得到政府的足夠重視。實際上,積極開展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八)地區間防災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比較而言,河北省城市的整體財政資金較為充沛,防災減災設施較為完善。從另一方面看,不同城市存在災害風險程度的差異,也要有對應的教育資源的補差。這樣,那些災害風險程度高的城市,就應該獲得更多的防災教育資源。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調研結果來看,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防災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其他城市則相對缺乏。同時,石家莊等教育科研資源豐富的城市,其開展防災教育活動的強度和頻度也遠高于其他城市。

五、河北省防災教育體系的設計與應用――以廊坊市為例

(1)結合廊坊市的特征制定防災教育目標

從戰略角度看,災難教育應該建立減災綜合問題的解決方案,立足防御各種自然災害,重點加強災難教育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使用方面,使用法律、人力資源,行政、市場和技術等各種手段,達到全民減災素質明顯增強,國家綜合減災能力全面升級,自然災害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明顯降低。

(2)廊坊市防災教育的路徑

①組織編制“防災教育行動綱要”等綱領性文件。防災教育體系要想真正落實,國家應出臺綱領性文件,對防災教育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首先需要確定其對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確立防災教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和重要原則,將防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立科學有效的教育工作機制體制,明確個人、社會、政府的角色定位、責任和需求,提出防災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

②創建縱向長期減災教育鏈模式。學校是防災教育的主課堂,通過學校常規、系統的教學,使年輕學子具備防災意識,掌握防災技能,并由他們向家庭和社會傳播防災知識、能力,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防災意識與防災素養。因而,主要應針對學校開展防災教育。創建“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垂直鏈的長期防災教育。

③開展防災教育“高等教育工程”。在建設防災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廊坊市得天獨厚的高等教育資源。廊坊市高等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各種高等院校有幾十家,僅三河市就有燕京理工學院、交通干部管理學院等六所大學,在校人數近十萬人,其中一些院系的專業涉及防災教育,可以聘請從事防災教育的教師在全市舉辦講座,各級講師團也可以增設相關的教育內容,各院校結合本校的特點開設相關的課程。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學生科研項目、創業基金等方式鼓勵大學生進行市民的防災減災教育調研及宣講,走向城市、服務市民。

④創建橫向防災教育合作模式。創建“學校―家庭―社會”橫向的防災教育合作模式。關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通力合作的防災教育研究中,如何實現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的分工協作,是三者通力合作培養體系的成功與否的關鍵。

⑤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將防災教育納入區域環境規劃。北京-天津-河北區域資源和環境,特別是大氣環境及水資源作為約束,嚴格定義以確保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強調協調的發展合作,以促進“環首都國家公園”和區域生態走廊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京津走廊”在廊坊市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的機會協調發展將公民的災害預防教育納入區域環境規劃,這將大大提高廊坊災害預防教育水平。制作規劃時三方應協商溝通,面向問題和尋求解決辦法,設計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EB/OL] 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0985.shtml.

[2]劉勝男汪行舟. 大學生防災減災價值理念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4,35.

篇(6)

1、社會救助工作平臺初步建立。一是救助制度更為規范。完善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養制度、城鄉低保邊緣戶救助制度、城鄉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城鄉居民臨時救助制度。二是建立了“兩個平臺”,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一站式”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人工操作平臺。三是建立了社會救助自然增長機制。四是率先在全市建立城鄉低保三級聯審票決制。

2、防災減災體系進一步健全。一是救災資金發放精細化管理;二是開展“全國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

3、優撫安置、雙擁政策全面落實。一是優撫對象首推“一站式”結算服務平臺;二是統籌城鄉退役士兵一次性生活補助,全面開展烈士紀念物保護工作,懸掛烈士家屬光榮牌。連續二屆為全省雙擁模范縣。

4、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村級地名標志設立率先在全市完成;建國以來,第一次鄉鎮勘界工作全面完成;婚姻登記實現全國聯網;實行了80歲以上的高齡補貼制度。

二、民政系統工作差距問題

1、社會救助制度執行難。一是城鄉低保難以做到“應保盡?!?;二是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平臺建立難;三是防災救災體系不完善,救災資金精細化管理制度落實難。

2、優撫保障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如涉軍群體提出的持恤優待問題、退役士兵就業培訓問題。

3、城鄉社區基礎建設薄弱,還處在起步階段,社會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不明顯。

4、社會養老服務水平低。人均養老床位不足4%,遠低于13%的養老床位要求,全縣福利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仍處全市倒數。

5、殯葬改革滯后,火化率列全市倒數第一。

三、建議

1、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中心,規范低收入家庭認定操作規程,科學界定城鄉低保對象進出標準,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2、成立減災中心,把防災減災工作作為政府一項常態化工作,進一步提高防范和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3、發展適度普惠型社會福利事業。一是應對老齡化,加快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出臺相關文件,完善和落實稅費減免、支持民辦公助養老服務,支持城鄉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二是進一步加強現有福利機構建設,提高現有管理水平。

4、構建城鄉社區綜合管理服務。一是加強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一個社區服務場所;二是建立城鄉社區便民綜合服務平臺。

5、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把殯葬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文明城市建設結合起來,納入政府考核內容,有效遏制亂埋亂葬現象,促進人文社區、美麗鄉村和文明城市建設。

6、開展雙擁創建,促優撫優待政策全面落實。

四、希望上級在頂層設計時,怎樣在政策層面上對欠發達地區進行傾斜。

一是免除民政公共服務項目方面的資金配套,完全享受西部地區的政策;二是希望財政部給予貧困地區在中央彩票專項公益金中連續支持10年;三是由于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希望上級給予貧困地區在項目建設方面優先安排。

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希望上級對本系統哪些方面進行更大力度的整體規劃、體制改革。

篇(7)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四大戰略”,按照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要求,統籌考慮各類自然災害和災害過程各個階段,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強化社會管理,拓展公共服務,加強基礎設施與能力建設,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創新、依靠全社會力量,著力推進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建設,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科學減災。以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防災減災的根本,以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為工作重點,全面提高防災減災科學理論與技術支撐水平,規范有序地開展綜合防災減災各項工作。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防災減災工作,推進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著力解決防災減災領域的突出問題。合理安排重點防御工程建設,實現綜合減災的目標。

——預防為主,協同推進。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災害風險調查、監測預警預報、工程防御、宣傳教育等預防工作,堅持防災、減災和救災相結合,協同推進災害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

——依法防災,科學應對。健全并遵循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科學,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合理制定災害防御方案,科學組織災害防御工作。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以行政區域分級的災害防御管理責任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重視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普及,努力推進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災減災工作。

二、總體目標

經過五年努力,全面提升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著力減輕各類災害風險,明顯降低因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切實加大對防災減災的投入力度。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加強,城鄉基層災害設防水平、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高,全民防災減災知識進一步普及,防災減災技能和意識明顯增強,災害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明顯降低,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得到有效維護。

——提高能力。各縣(市、區)建立減災委員會。健全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體系,完善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減災救災裝備和避災安置場所、物資儲備網絡建設,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效、運轉高效的災害應急救援體系。災后恢復重建的基礎設施和民房普遍達到規定的設防水平。廣泛開展宣傳,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創建一批國家、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加快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培訓城鄉災害信息員5200名。

——加強預警。到2015年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備、覆蓋全市的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指揮系統,動植物病疫監測預警系統,核輻射安全預警系統,災害監測預警、預測預報、災害信息與傳播能力進一步增強,災害監測覆蓋到鄉鎮,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明顯提高。

——降低風險。到2015年全市經濟社會災后可恢復性位居全省中上水平。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并作為優先事項,在土地利用、自然資源使用、能源供應、城鄉建設、適應氣候變化、扶貧等相關規劃中要體現防災減災的要求。保險在災害風險管理中的作用顯著增強,自然災害保險賠款占自然災害損失的比例明顯提高。

——減少損失。到2015年全市80%的海塘、江塘(堤)、水庫、山塘等水利工程防護能力達到國家標準,需要避讓搬遷和治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得到避讓或治理。全市各類災害年均百萬人口死亡數低于15人,力爭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低于1.5%。災害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

——增加投入。建立穩定和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投入。提高受災群眾的救助水平。加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科普宣傳教育的經費投入。

三、主要任務

(一)強化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1.氣象災害綜合監測和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根據市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需求,增加監測站網密度,優化地面自動氣象監測,強化雷達和應急移動氣象監測,加強近海海洋氣象災害、農業農村氣象災害、城市氣象災害和人居環境氣象監測,發展交通、能源等專業氣象災害監測。建立多部門合作機制,形成相關部門氣象災害監測數據匯交共享平臺。加強多源數據融合分析,建立網格化氣象預報預警系統。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調查分析和風險評價,建立及時、準確、權威、暢通、有效的災害立體監測預警服務體系。

2.防汛防臺抗旱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水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覆蓋范圍,優化監測站網布局,著力增強重點地區、重要城市、行政區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測報能力,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建設覆蓋全市的防汛防臺抗旱綜合信息共享平臺,健全水利、氣象、水文、海洋、海事、國土、環保、建設、衛生等部門密切協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環境安全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3.海洋災害綜合觀測預警網絡建設。充分利用國家、省已建、在建、擬建的海洋觀測設施,以海洋產業集聚區、海防薄弱區、海洋災害頻發區為重點,構建我市的海洋災害綜合觀測網。形成以市級監測預報機構為主,縣級海洋站為輔的海洋預報體系。加快全市海洋災害信息服務網建設,海洋災害信息服務覆蓋沿海市縣,包括主要鄉鎮和社區,濱海旅游區、港口、海洋工程、標準漁港和其他涉海企、事業單位。

4.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對全市233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按照分類分級管理要求,全部納入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群測群防和群專結合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加快推進仙居縣安嶺鄉徐村滑坡市級監測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專業監測進程。繼續加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力度,實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強部門間協作,建立健全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和短時臨近應急聯動機制。

5.地震監測臺網和地震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設。優化全市地震監測臺網布局,積極推進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建設,提高地震速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推進大型水庫、核電站等重大建設工程專用地震監測設施建設。在綜合利用現有地震監測臺網建設成果基礎上,建設以地震應急決策反應數據庫、災情現場獲取與上報、視頻會議為主要內容的應急指揮技術系統。建立健全地震臺網技術支撐保障體系。

(二)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

6.河流治理和海塘配套加固。以“強塘固房”工程為抓手,加強椒江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設,提升流域的防洪排澇能力。推進中小河流、山洪災害易發地區小流域和山洪溝治理,優先對洪澇易發、人口集中、經濟集聚、農田連片的河段進行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3.44公里。加固已建標準海塘,提高低標準海塘的防御標準,完善沿塘配套建筑物,鞏固完善和提高海塘防御風暴潮的能力。完成海塘加固100公里。

7.病險水庫水閘山塘除險加固和區域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深入實施病險水庫、水閘和山塘除險加固,加強水庫安全動態監測,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70座。加快大中型、重點小型水閘除險加固和安全隱患嚴重的危險山塘整治。進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擴大工程保護范圍,提高城市、產業集聚區及低洼地區的防洪排澇能力。加快沿海易受臺風災害影響地區的危舊房改造加固或搬遷,基本消除危房結構安全隱患。

(三)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8.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各縣(市、區)要根據地質災害發生特點和降水趨勢預報,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重點做好隱患排查、值守和應急處置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避險預案和群測群防責任,一旦出現險情災情,按地質災害應急行動方案要求,及時啟動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立即撤離危險區人員,并開展應急調查,提出應急處置措施,避免群死群傷,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

9.推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開展縣(市、區)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和1:50000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在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的鄉鎮和人口集聚區、規劃區開展1:10000地質災害調查和勘查。啟動地質災害重點縣(市、區)農村山區地質災害隱患調查評價。

10.地質災害隱患勘查治理與避讓搬遷。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脅農村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隱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下山脫貧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通過加強勘查治理、有序組織避讓搬遷等途徑妥善解決。對當年發生地質災害點,要及時進行應急排險處置,消除險情;不能消除的,進行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到期末,全市需要避讓搬遷和治理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得到避讓或治理。繼續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以溫黃平原地面沉降減緩率為考核重點,進一步完善我市地面沉降監測網絡。

(四)加強生態系統預警監測

11.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加強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提高防災減災成效;加強監測預報,提高預測預警能力;加強檢疫管理,提升檢疫執法水平;加強防治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防治水平。進一步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創新防治機制,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重點建設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防治減災三大體系以及公共防治服務、重要生態區域的防控基礎設施,形成完善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將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8‰以下。

12.動植物疫情疫病監測。加強動植物病疫監測預警和控制體系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重大生物災害防控體系。建立和完善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防疫監督以及基礎設施保障系統,加強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監測,提高對口蹄疫、禽流感、紅火蟻、香蕉穿孔線蟲等重大疫情疫病的預警預報、快速處置能力。在對外開放口岸建立標準熏蒸處理庫,確保外來疫情疫病得到有效處理,防止境外動植物疫情疫病侵入和蔓延。

(五)強化核與輻射安全保障

13.核應急與有害氣體泄漏應急氣象保障系統建設。加強核應急氣象保障能力建設,開發核污染、有害氣體泄露等氣象應急響應模式系統,建立應急區域精細化風、溫、濕以及降水等氣象要素場的診斷模型、短時短期預報模型和核應急氣象評價模型,建立核電基地特定應急區域基礎氣象信息數據庫,完善核應急氣象保障業務平臺。

14.加強核與輻射污染源的監測管理和防治。推進核與輻射項目審批的能力建設,修改完善《市突發輻射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舉辦輻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演練,驗證相關預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強輻射環境管理和放射源監控,完善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的分級監管,配合國家加強對伴生礦開采的輻射環境保護,加強對重點輻射監管企業的監管,抓好重點核監管企業和場所歷史遺留問題,防止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

15.強化核與輻射安全保障。加強對突發核與輻射事件的前瞻性研究,增強相關工作的針對性;加強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監測、處置能力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口岸一線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在對外開放口岸(包括海港、空港、內陸口岸、國際郵件處理中心等)配置足夠的核與輻射檢測設備,充實核與輻射專業技術人員。

(六)加強災害快速救援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16.災害應急預案建設。進一步修訂市、縣、鄉鎮、村四級預案體系,重點是鄉鎮、村(社區)級預案,完善預案的系統性,注重預案的操作性,增強預案的實用性,實現預案“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加強救災應急預案演練,建立救災應急預案評估機制,通過認真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重點是鄉鎮、村(社區)級預案演練,評估預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規范預案應急工作流程,提高基層救災應急響應能力。

17.提升災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強救災應急隊伍和減災救災技術裝備建設,結合救災業務特點,培育和發展“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應急救援隊伍,將公安消防隊伍建成各級政府的綜合救災隊伍,加強武警部隊、醫療衛生救援隊、礦山救援隊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納入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充分發揮人民、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紅十字會和社會志愿者等在災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

18.提高基層防災能力。加強基層災害應急能力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災害防范意識和預警預報、組織協調和應急避險等能力。健全災前應急準備、臨災應急防范和災后應急救援等行動一致、反應迅速的應急處置與救援系統,做到信息暢通、協調及時有效。鞏固基層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成果,進一步落實重要堤防、病險水庫、地質災害易發區等巡查預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層群防群治的長效機制。

19.避災安置場所建設。繼續推進城鄉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制定規范化管理制度,確保避災安置場所安全。全市基本實現縣級有1所避災安置中心,各鄉鎮、多災易災城鄉社區有1所避災安置所,實現總數500所,可容納災民30萬人的目標,全市形成集減災、避災、物資倉儲等功能于一體的避災安置場所網絡。

20.救災物資倉儲建設。加強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編制規劃,加大投入,優化布局,推進救災物資儲備庫改擴建,豐富物資儲備種類,全市基本形成功能齊全、布局合理、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災物資倉儲體系。重點推進多災易災地區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全市實現每個縣(市、區)1個救災倉庫的目標。探索完善救災倉儲管理手段,實現市、縣二級救災倉儲網格化管理。

21.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加快推進災害信息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落實經費和措施,分期分批開展災害信息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切實提高災害信息員的職業技能和業務素養,保障災情報送準確及時。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市5200余名災害信息員的培訓和鑒定任務。

22.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圍繞國家“防災減災日”、“防汛防臺日”等活動,建立防災減災宣傳長效機制,創新減災宣傳方式,加強減災教育基地建設,使防災減災宣傳制度化、經常化,不斷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城鄉“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重視城鄉社區減災工作,從城鄉社區災害應急預案編制、避災安置場點設置、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做起,不斷完善城鄉社區減災基礎建設,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防災減災工作的積極性,切實提高社區減災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體制機制建設

成立市減災委員會(具體名單附后),充分發揮減災委員會的綜合協調職能,建立各級政府減災委員會的綜合協調機制。加強防災減災政策研究,完善防災減災的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分工合作的防災減災決策和運行機制,完善績效評估、責任追究制度。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市、縣、鄉鎮(街道)三級綜合聯動、協同配合、科學高效、覆蓋全面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災害應急救助協同聯動機制、救災征用補償機制,形成較為完善的綜合防災減災體制和機制。

(二)完善法規體系

推進防災減災法規體系建設,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制定和修訂符合我市實際的防災減災有關法規、規章,將防災減災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完善各類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不斷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積極借鑒發達國家防災減災管理經驗,推進我市防災減災管理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軌道,保障防災減災管理工作有效開展。加強執法檢查,落實責任,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總結推廣經驗,促進工作深入開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級政府對防災減災資金的投入,使防災減災的投入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步增長,提高公共財政保障能力。完善防災減災項目建設經費分級投入機制,加強防災減災資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災和捐贈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監督機制。加強對地質災害集中地區、連片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體系。研究建立財政支持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散機制,探索通過多元化機制實現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經濟補償與損失轉移分擔。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建立穩定、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機制。

(四)健全考核考評體系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及時編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落實措施,切實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地要進一步強化防災減災綜合決策機制,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建立完善指標明確、評價科學的綜合考核考評機制,將防災減災行動實施情況納入各級政府生態建設考核體系。

(五)加強人才隊伍培養

全面推進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性開發防災減災人才資源,擴充隊伍總量,優化隊伍結構,完善隊伍管理,提高隊伍素質,形成以防災減災管理和專業人才隊伍為骨干力量,以各類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為突擊力量,以防災減災社會工作站和志愿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加大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力度。

(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防災減災的支撐作用,提高我市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加強災害成災規律、成災條件、災害預警、風險評估、防御對策及應急處置等方面研究。加快防災減災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使科學技術更直接地服務于防災減災。通過在關鍵技術領域的不斷技術創新,大力提升災害預警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强奷伦奷片|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搜索|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视频| 天堂中文а√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仙踪林| 玩弄人妻少妇500系列视频| 高潮流白浆潮喷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 大地网资源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99噜噜噜在线播放|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遮挡18禁网站免费| 日本老熟妇毛茸茸|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图片高清|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色欲av无码一区二区人妻|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色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欧美老熟妇乱xxxxx| 欧美成aⅴ人高清免费观看| 无遮挡啪啪摇乳动态图gif|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视频|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亚洲av无码av在线播放|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