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0 14:5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育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教育研究

篇(1)

全國“985工程”高校《2010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比較與分析

約克大學就業指導實踐的啟示

從收益率看女性高等教育與高校女性課程

論經濟發展的地域格差與高校學費

學生隱私權與公共安全和健康之間的平衡——解讀美國《家庭教育權利和隱私法案》的修改

由“卓越工程師培訓計劃”所引發的思考

高校黨史育人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下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建設

淺談獨立學院辦學特色

校區管委會如何做好校區管理工作

高校外來人員的管理現狀和服務對策

加州理工:“小而精”造就全球最佳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科學研究的八個關系與世界一流大學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歐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轉變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新思路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文化設計和技術的結合——全球背景下的技術創新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歐攜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中外合作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大學學術委員會的構架與運作機制考察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國高教“后大眾化”階段網絡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其破解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獨立學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網站制作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體驗實驗系統框架下的專業認識實驗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禮儀教學應注重禮儀的思想道德內涵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水利工程綜合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以同濟大學土木學院水利工程系為例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研究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系統建設初探

主動服務 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主動服務 學術為先——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看美國高校如何經營媒介關系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基于本科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教務管理——以同濟大學為例

高等教育評估的歷史探析

試論工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構建

中美教育評估體系的幾點比較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高校評估體系

搭建專業實踐平臺,培養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聽寫教學與糾錯策略分析——如何提高全國專業德語基礎階段測試弱項:聽寫

公外研究生商務英語教學談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與外語教學改革

技術MBA:MBA教育的新視點

專業課程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與體會

篇(2)

1教育與體育本質探究

1.1教育的歷史演變

要回答教育是什么,就不得不追溯歷史中教育產生的根源。我國最早出現教育的相關記載為《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與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教育含義不同,這里的“教”是指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學,而“育”指的是受教者的改變。古人認為,教育便是人為的對受教者的一種影響,使其想所預想的好的方面的變化。與此所相反的是,西方早期的教育含義并非如此,他們更傾向于認為教育是一種“引導”,是教育者對受教者潛能的開發,注重學習者“人的能量”。到今天,人們就教育的理解也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是不同的界定方法,便會有不一樣的結論,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從各自的生存處境中表達他們對教育的理解與期望,而人類生存處境的變化必然導致人們對教育理解的變化,1978年至今全國學者提出的教育本質觀點主要包括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雙重屬性說、多重屬性說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教育的本質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都把教育當作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性活動,從這個觀念出發,可以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增強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思想,增強人體質的社會活動,飽含了人在社會各個階段,不論是家庭、學校、公司等所接受的教育。而狹義的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專門組織,并有目的培養人的教育,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由統治階級來實行的教育。而本文所闡述的教育與體育的關系便是基于教育的狹義定義至上,探尋學校教育中的教育與體育。中國近代以來,學校教育經歷了諸多發展改變,1840年后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的教育思想進入中國,并與傳統教育融合。從過去的私塾學堂到最早的京師大學堂,這些轉變就是教育思想演變的產物,也為中國近代以來的學校教育開辟先河。“素質”從一開始提出就不僅指狹義的先天生理稟賦,而是具有豐富內涵,包括生理層面、心理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的廣義概念。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發展,不同于以往的應試教育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要求更為全面,并提出德、智、體、美、勞的評價標準,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1.2體育相關概念

體育并不是中國原有的本土詞匯,是從日本引進的舶來品,但這并不表明古代中國沒有相關概念,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諸如少林武術等等就是最好的證明,思想層面上來看,古代儒家評價學生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與“御”所指就包含體育的成分。而在西方,古希臘奧林匹克盛會,羅馬角斗場是西方體育文化盛極一時的體現,早期的體育運動社會影響重大,它不僅具有娛樂功能、社交功能、更具備了充足的宗教意義及政治外交含義,但當時多數人對體育認識僅限于體育運動形式,體育概念依舊是模糊的。柏拉圖在其教育綱要中提到,音樂與體育的教育分別針對的是青少年的靈魂和身體,但這樣的表述依舊沒有給體育一個合適的概念解釋。近代在西方體育輸入中國之后,體育的概念開始得到深入研究,最初被日本人譯為“身體的教育”,這也說明在近代教育的認識上,體育的概念才得以被關注。之后中國眾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體育做出概念上的解釋,其中以的《體育之研究》一文最為眾人所熟知。體育概念含混不清,由來已久,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首先是國際用語的混亂,其次是翻譯產生的混亂,然后是認識上的本質根源。立場不同,對體育的認識也有所差別,當前對體育的較為合理的概念定義為: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改善自我身心,開發潛能的社會活動。這個定義較為全面的概括了體育的各個方面,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2教育與體育關系探究

2.1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素質教育

前文曾提到,教育的概念范圍包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等多個方面。本文主要從學校教育系統的角度認識體育,探討體育的范圍,就不會出現概念上的混亂,也能更好的認識體育的教育作用。站在教育的角度來看,體育是一種以合目的性的身體活動為根本手段,以強健身體為目的的教育。學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及其他教育的主要方式,其重要作用就不必再贅述。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的教育內容必然要適應社會的需要,人才培養應該更具多樣化。依據素質的分類構成,素質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是使每個學生的素質和個性盡可能達到結構合理的、多層次的優化發展。素質教育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有關人全面發展的理論為其提供了主要依據,同時包含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與以選拔人才為目標的應試教育不同,回歸人的本質,謀求人的發展。

2.2素質教育的基礎—體育教育

體育教育或稱體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身體素質是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和實現奮斗目標的物質基礎,身體素質缺乏會在根本上對人的精神、情緒等造成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素質教育中,健康的人首先應該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或工作。而體育教育的目標正是對學生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通過鍛煉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健康水平,培養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從事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磨煉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中小學階段是培養體育習慣和體育自信的主要時期,首先應該明確,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三個重要因素:第一,體育教師;第二,教學環境;第三,學生。了解教學過程每個環節,在各個階段發現問題,以便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其次,改革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體育習慣,而不僅僅是技能教學。陳晴教授曾在《培養體育習慣是體育教師的天職》中談到:“良好的體育習慣一旦形成,則可受益終身,而壞習慣則貽害一生。可見,培養青少年的體育習慣是何等重要,而體育教師又是這項任務無可替代的主導者和踐行者”。并且認為,要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的首要環節是“興趣導入”。所謂興趣導入,筆者認為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便是要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利,人的身體條件各有不同,在體育學習之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第二體育教師要善于引導,興趣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建立自信才能在之后的學習中更具主動性。體育教師作為培養學生體育習慣的主導者和踐行者,應當盡職盡責的去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使學生懂得鍛煉身體和養成體育習慣的目的和意義,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關注到學生個體,特別是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體育習慣至關重要,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的體育活動。

3結語

教育作為人類特有的活動,根據社會的需求不斷發展,教育服務于人,人又改變教育。體育同教育一樣,同屬于人的社會文化活動,對人具有塑造作用。為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應當明確在特定范圍內的教育和體育關系。

作者:陳彥停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施忠連主編.四書五經鑒賞辭典新1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2]劉鐵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02:12-14+23

[3]趙旭東.教育本質研究探新[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卷缺失(4):23-28.

[4]鄭金洲著.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2):3-10

[6]何英旋,劉春雨,劉娟.柏拉圖教育倫理思想述略[J].云夢學刊,2007,06:55-56

[7]周西寬主編.體育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8]任杰,劉卓.體育的本質和功能[J].體育學刊,2002,(4):5-7.

[9]“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關理論[J].教育研究,2006,卷缺失(2):3-10

篇(3)

【關鍵詞】 比較警察教育 研究體系 基本理論問題

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含義

比較教育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并不長,一般把1817年法國教育家朱利安提出比較教育研究計劃作為學科創建的開始。比較警察教育作為比較教育的一個分支和警察教育學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歷史更加短暫,對它的研究是當前我國警察教育研究中的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整體來看,學術界罕見關于建立比較警察教育理論體系的努力,對該體系的基本理論問題、基本研究方法還缺乏必要的認識和研究。以致于比較警察教育在當前看來更像是一種研究方法或是一種研究思路,而不是一種理論體系。

從我國警察教育實際出發,比較警察教育研究可定義如下:從建設和發展我國警察教育出發,主要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研究當代外國警察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國外警察教育制度和模式在中國適用的可行性及其中國化問題,找出世界警察教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發展趨勢,以作為改革和發展我國警察教育的借鑒。這種結合本國警察教育發展要求而展開的對外國警察教育的比較研究,不僅可以增長知識,擴大眼界,提高對本國警察教育制度和自身教育工作的認識,同時可以通過對外國警察教育制度的了解,有選擇地吸取其有用的經驗,為本國警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服務。

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譯介或描述國外警察教育的基本現狀:二是就某個國家的警察教育或某些專題進行中外比較,提出借鑒性意見或啟發性建議;三是系統地提出比較警察教育的理論體系。整體看來,學術界關于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研究占了絕大多數,而第三層次的研究則極為少見。

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

筆者認為,要建立比較警察教育的完整體系,首先必須研究其基本理論問題。基本理論問題尚未解決,就更談不上建立比較警察教育理論體系了。比較警察教育目前必須解決的基本理論問題有以下方面:

一是比較警察教育的定性和特征問題。

關于比較教育的定性,教育學界普遍認為,比較教育并不只是研究外國教育,它是評價、分析外國的教育實質,從而更清楚地分析對比本國教育制度的背景和基礎。或者說是研究當前世界教育理論和教學、教育發展中的共同的和特有的特征及趨勢,并解釋他們的經濟、社會政治和哲學基礎以及他們各民族的特性。比較警察教育亦是如此。

關于比較警察教育的特征,應包括以下內容:

1.跨國性或國際性。比較警察教育主要不是研究單獨一個國家的教育,它是跨國性的,即研究不同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傳統國家的警察教育與培訓狀況。為此,比較警察教育的起點是必須對比較對象國的教育有正確的了解,要對每個國家的警察教育進行歷史的、社會的、文化人類學的研究。

2.跨學科性和綜合性。一定警察教育體制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它是政治、經濟、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各國警察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就必須結合歷史的、社會的、政治的和經濟的多方面的分析研究。為此,研究者就需要具備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熟悉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今天的警察教育問題或教育現象,只靠單一的方法、單一的研究和單一的學科是不可能研究透徹的,必須是跨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

3.可比性。指我們在研究中提出來考察的問題或因素應該是真正可比較的。比較警察教育的研究,首先要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同一個教育問題進行比較。其次,對同一問題要在對等的水平上進行比較。

4.現實性。比較警察教育從時間觀點上看,應是以現在為重心,以現行警察教育為主要對象的。警察教育史對警察教育變化發展的研究,是從時間上和縱的關系上進行考查,而比較警察教育是以現在為中心,從空間上和橫的關系上進行研究。這一點正如比較法學把有關過去的法的比較研究排除于外一樣。

二是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方法論的成熟是學科成熟的標志,比較警察教育研究要走向成熟和深入,必須解決方法論問題。我國警察教育比較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應包括三個層次:

在第一層次的方法論上,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將它作為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基本指南。

在第二層次的方法論上,必須堅持區域研究與問題研究相結合,以問題研究為主的方法論。充分認識到區域研究是問題研究的前提,而問題研究則是區域研究的深化。具體而言,區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個國家的警察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問題研究是比較研究兩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警察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問題研究按照比較范圍的大小又可分為兩類:專題比較和綜合比較。專題比較就是把各國同一類問題并列在一起進行比較。例如把各國的警察教育行政管理、中等警察教育、高等警察教育以及各級警察院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各科教學法等問題分別排列在一起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各國的特點和共同趨勢。由于教育現象極其復雜,涉及的范圍極其廣泛,因此比較研究一般從專題比較開始為宜。所謂綜合比較是對國際警察教育的現狀和趨勢作全面的綜合比較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各國警察教育培訓制度和教育實踐的總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判明警察教育與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歷史文化傳統等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

在第三層次的方法論即具體方法上,要堅持多種方法并用的原則。除了因素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兩種主要方法外,還可輔之以描述法、統計法、歷史法、社會學的方法等。比較研究的方法決定于研究的內容和任務,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紛繁復雜就決定了必須堅持各種方法的綜合使用。因素分析法的使用是比較警察教育走向科學化的開端,是通過說明形成各國教育制度和性質的諸因素,以達到真正理解外國教育的目的的方法。辯證因素分析法認為通過內發因素和外發因素的相互作用,教育制度就像生物體一樣,經歷成長和發展的一定過程。比較分析法是最能代表比較研究的方法,它一般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記述,即通過運用地圖表示法、圖表法等方法,對比較對象國的警察教育作詳細的記述,客觀而全面地描述其教育制度和教育現象。二是解釋,即對所記述的教育事實,用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觀點進行充分的研究,說明事實所包含的意義。三是并置,即將記述和解釋的教育事實,分類整理,按可能比較的形式并置,設定一些比較項目,對事實加以詳細說明,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定的假說。四是比較,即通過同時比較,詳細證明并置階段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合理。

三是確定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問題。

這是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起點問題,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比較警察教育研究的主要對象和基本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警察教育制度的比較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警察教育都是相對獨立于普通教育而自成體系的。警察教育由警察行政機關負責,在學校設置與教師配備、經費劃撥與使用、招生與分配、教學與考試、學位授予等方面一般均不受普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和制約。

(二)警察教育管理體制的比較

各國的警察教育管理體制因政治、經濟、法律制度和文化歷史傳統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集中管理制,即中央和地方的警察教育都實行集中統一管理。中央警察行政部門設置專司教育培養的管理機構,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警察教育。

第二種是分散管理制,即中央與地方警察機關沒有直接領導關系,地方警察教育只接受地方政府或地方警察機關的領導。

第三種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即既保持中央警察機關對全國警察教育的領導,又實行地方警察教育接受地方政府或地方警察機關領導的雙重管理體制。

(三)警察教育模式的比較

各國警察教育主要有警察職業教育和警察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結合兩種模式。前一種模式主要是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警察工作所需要的法律知識、業務知識和警務技能,這種模式不計學歷,也不授予專業學位。后一種模式是除上述法律知識、業務知識和警務技能的培訓之外,還要進行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即警察職業教育與基礎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相結合,這種教育模式與相應的學歷、學位掛鉤。

(四)警察院校比較

不管警察教育體制和模式如何不同,世界各國都把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警察院校作為警察教育訓練的主要基地。警察院校列入警察機關編制,實行嚴格的警務化管理。學生入學即入警,具有警察身份,享受警察待遇,同時身著警服,必要時可外出參與警務活動。

(五)警察教育內容、方法的比較

綜合來看,世界各國警察教育的內容均強調切合實際,學以致用,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能夠為實踐服務。其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在教學中注意講授警察實務工作中的最新情況和問題。二是加強模擬訓練,提高實踐能力。三是安排學生到警察實務部門進行實習,邊工作,邊學習,促進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六)警察學歷的比較

世界各國招錄警察普遍都有學歷要求,大多數國家要求新招錄的警察必須具有高中或中等專業文憑,有的警種則要求具有大學學歷。各國還十分注重提高警察文化層次,培養警察學碩士、博士。

(七)警察錄用、晉升的比較

由于警察職業的特點,世界多數國家實行警察錄用、晉升教育的一體化管理。所有新警察的錄用和在職警察的晉升都必須在警察院校進行嚴格的正規化教育,未經教育培訓的人不能當警察,在職警察也不得晉升。

(八)警察教師隊伍的比較

在警察教師隊伍的配備方面,各國都十分重視,其目的是為了保證警察教育的質量。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嚴格挑選教師,挑選有豐富經驗和教學能力的優秀警官來擔任專業教師。二是多配備警察實務部門和其他部門的兼職教師。三是實行教師雙向交流,警察院校的教師與警察實務部門的警官要經常進行交流,以確保教學不脫離實際。四是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加強進修和深造,提高學歷層次。五是教師待遇提高。

比較警察教育對象和基本內容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使我們的研究有明確的范圍和邏輯線索,不至于在紛繁復雜的材料面前不知所以,難以下手。除了學術界已有研究中確定的某些專題,如警察教育行政制度、教育模式、警察院校等作為研究內容的做法以外,還可進行一些橫斷的綜合比較研究,如世界初級警察教育比較、中級警察教育比較、高級警察教育比較、警察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比較研究,甚至還可進行更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如世界警察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等。在比較研究的單位上,也可不僅僅局限于某個國家,如可加強有關民族、文化區域、宗教區域內的警察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等。

總之,就當前學術界的研究現狀來看,比較警察教育理論整體上還處在初級的探索階段。今后學術界應注意吸取比較教育學的研究成果,在解決基本理論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警察教育的特點建立比較警察教育的理論體系,為比較警察教育研究提供指南,為公安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朱恩濤.世界警察教育概覽[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6.

[2]陳東升.公安教育理論研究綜述[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

[3]王大偉,付有志.世界警察理論研究綜述[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8.

[4]王彥吉,楊鳴.中外刑事警察教育訓練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5]曾忠恕.美國警務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挫折教育 概念 目的 方法

1.挫折教育的概念

何謂挫折教育?向守俊等人認為挫折教育(又叫抗挫折教育、磨礪教育或磨難教育),指有意識地利用和設置挫折情境,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預防挫折、正視挫折,增強對挫折承受力的教育[1];馮永剛等認為認為挫折教育即“磨難教育”設置困難或障礙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承受力和自主力的教育活動;李海州、邊和平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識地利用和設置挫折情境,通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正確認識挫折、預防挫折、正視挫折,增強抗挫折承受力的教育”[2];張澤玲認為挫折教育是使被教育者懂得如何面對人生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提高被教育者駕馭挫折和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種教育[3]。還有研究者認為:挫折教育其實是指對于個體(如學生等)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教育[4]。挫折教育是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此觀點在基層教育者較多。他們認為,挫折的產生,特別是青少年挫折心理的產生是“由于需要的滿足受到限制或者中斷而引起的緊張情緒狀態。”因此,挫折教育應該以正常人為對象,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挫折心理免疫力、提高人們的抗挫折能力為主要任務。概括以上內容,我們可以把挫折教育定義為: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可以正確認識挫折,在挫折面前適時進行調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有意識地防范挫折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固化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愿望和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定的基礎。

2.挫折教育的目的

挫折教育的目的何在?不同學者對此莫衷一是。張大均在《關于挫折教育思考》一文中指出,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挫折應對進行自我監控。《心理學百科全書》從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挫折教育的任務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具備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心理免疫力,教會人們仿效某些策略和新的行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潛能,或者形成為適當的應變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長過程中的障礙。盡管關于挫折教育目的的說法不一,總的來說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不同學者對挫折教育的目的有著不同的表述,分別有耐挫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容忍力、抗挫折素質等。培養耐挫力是挫折教育的主要目的,耐挫力研究是挫折教育研究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李玲清的《論初中生挫折教育》、劉芳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張光明的《關于中學生挫折教育的探討》和魏林的《中學生挫折教育的探究》等,都從不同的層面探討了如何培養和教育學生,進而提高他們如何應對挫折、承受挫折、忍耐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也有專門對耐挫力的理論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燕國材的《論耐挫力》、薛亞萍的《青少年耐挫力的培養》、李征宙的《論中學生耐挫力的培養》、李星的《高中生耐挫力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董曉倩的《當代大學生心理耐挫力狀況調查與對策探討》等,概括他們的研究發現都是關于耐挫力的途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對提高學生的耐挫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國外的挫折教育研究普遍重視培養青少年的心理耐挫折能力。美國著重培養青少年的國家意識和自立精神;英國則將挫折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在他們的家庭觀念中,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的本領;日本,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內容。近年來,日本還興起了“失敗學”,即“挫折學”。西方對于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以后的恢復力。其中最普遍的觀點就是父母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西方教育界人士說,對孩子心理耐挫力的培養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可以自身從內心深處激發自我尋找幸福的本能,只有這樣才能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3.挫折教育的方法

關于挫折教育的方法,耐挫力影響因素等的實證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資參考的線索。鄭日昌在《大學生心理衛生》中介紹了耐沖擊力測驗。本測驗共10題,三個等級,以0、1、2分記分,總分在17分以上說明受挫能力很強;在10一16分之間,說明對某些特定的挫折的承受力比較弱;在9分以下的,說明承受能力很弱[5]。董曉倩采用心理耐挫力問卷和簡易應對方式問卷對鄭州大學310名1-4年級本科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耐挫力整體水平偏低,情況不容樂觀;積極應對與心理耐挫力呈顯著正相關(r=.271),消極應對與心理耐挫力呈顯著負相關(r=-.250)[6]。楊帆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挫折承受力教育影響因素的探究及對策提出》中編制了一份《中學生挫折承受力問卷》,并作了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檢驗,驗證了影響挫折承受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強中學生挫折承受力的方法和實施原則。但是,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被充分地應用于挫折教育。[7]。葛明貴、趙必華等,通過對386名中學生的挫折狀況進行調查發現中學生的問卷得分略低于理論上的中等水平,說明中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8]。

不同國家對于挫折教育在方法上有同也有異。我國學校的挫折教育:一是課堂教學。基于我國的教育體制,挫折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讓學生學習有關挫折教育的知識。二是活動課程。在理論聯系實際的理論指導下,我國在課堂教學之余還進行一些提高學生耐挫力的活動,比如在可以舉行有關挫折教育的主題班會、有關挫折教育的游戲等等。美國學校的挫折教育:一是表揚慎重,批評更慎重。美國學校的教師認為重點表揚某個學生,會暗示別人比他差,使受表揚的學生自我感覺良好,傲氣十足,增加學生間的不平等感,對學生的成長是一種誤導。二是不跟別人比,多和自己較勁。美國學校從不主張學生作橫向比較,而是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單獨培養,增加學生對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三是重利輕名,追求實效。美國教師認為學生通過自我奮斗得到自己想要的是無可厚非的,同時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承受力[9]。德國學校的挫折教育:德國學校組織中學生參加‘磨難營’活動,這旨在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團隊意識及正視挫折的態度,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同時學校的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現實,如陰暗面教育讓學生接觸社會,這樣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解釋各種社會現象,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生活。日本學校的挫折教育:學校有意識地對年幼的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刻意教導學生做一些家務勞動,如洗衣板,用扁擔挑水,用煤爐生火,用石磨磨豆漿等,經過有意識的訓練,提高了孩子的勞動意識和技能,克服了“輸不起”的心理障礙。中學規定每年都要舉辦“田間學校”、“孤島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夏令營活動,由學校、家長、社會共同組織學生到艱苦的環境中去經受鍛煉,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本領[10]。

綜上所述,國內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也還有很多急需深入和解決的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也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向守俊,張大均.關于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5)

[2]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23.

[3]張洋玲.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與訓練[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8.

[4]王鑒.深圳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深圳教育學院學報,2000,(1).

[5]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衛生[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17-22

[6]董曉倩.當代大學生心理耐挫力狀況調查與對策探討[D].鄭州:鄭州大學,2005:34

[7]楊帆.挫折承受力教育影響因素的探究及對策提出[D].蘇州:蘇州大學,20O5:42

[8]葛明貴,趙必華.中學生386名應付挫折情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633

篇(5)

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校外教育和管理,讓學生“在家成為父母的小幫手,在社會成為遵紀守法的小公民、在學校成為同學學習的小伙伴、在公共場所成為社會的小衛士、在獨處時成為獨立自主的小主人”,這是當前學校教育中值得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1 當前社區教育資源整合上存在的問題

(1)社區教育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匾乏。長期以來社區教育被視為一種非正規的教育,無法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各種教育資源和硬件設施得不到保障。當前社區教育資源存在著資源的不足、重復建設、資源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例如:在社區圖書館中大量的書籍和信息,由于沒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只有通過社區企業,集體捐款等方式來獲得。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區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對一般教育資源的缺乏問題日益明顯。

(2)教育開放度比較低。當前運行的系統和管理方案是非常封閉的在社區教育活動中,學校和公共文化部門缺乏讓社區成員使用的教學資源系統和相應的體制,使得很多社區的成員不能參與到社區教育中,社區教育內部設施比較封閉嚴重影響了個區域社區之間的資源分配。

2 基于資源整合的區域社區教育新模式如何構建

“學習社區”(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其意指由學習者(學生)和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強調在學習過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學習觀作指導,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在學習社區中,成員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

首先,社區教育要制定區域內《社區教育教師下企業、機構,赴外地學習培訓的管理辦法》。規定社區教育教師每年到企業、機構單位,赴外地參加學習培訓的比例達到30%以上,每三年到企業、機構單位、外地輪訓一次,時間為20天以上。同時,鼓勵社區教育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也可以帶課題下企業、機構,與企業、機構開展橫向課題的研究。

其次,建立社區教育教師下企業、機構,赴外地學習培訓的激勵機制。對社區教育教師研究的項目或課題有突出貢獻的給予獎。補充社區教育基地第四級網絡。為營造便捷、立體、多元的學習環境,在社區群眾自發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選擇公益性的家庭學習單位,通過自身各類學習活動,引導群眾參與,使之成為寓教干樂的活動場所。

3 建立成人社區咨詢團隊

開展社區教育,必須要有相當數量和素質高的社區教育輔導員。按照這一原則,招聘一批師德好、業務精,有一定的號召力,有能力組織和協調社區教育的輔導員,還要聘請更多德高望重的校外輔導員,他們中間包括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文藝工作者、工人、醫務人員、退休老干部、學校附近的居民等。這些校內外的輔導員在溝通了學校、社會、家庭三間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反映了學校、社會、家庭三方的要求,表達三方的意愿,做到有機配合,力爭使三種教育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在要求上取得一致,德育目標同向,德育措施同步,初步形成一個立體的、多方共管的教育網絡。

4 社區教育要有創新之處

(1)視角創新。既關注互聯網思維的培養,關注學科主題社區的構建,又關注時政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策略和機制的研究都力求收到雙重效果;研究立足思想政治(品德)學科教學的實際,針對學生的需求、認知能力和特點,從互聯網、時政資源、主題社區合力的角度提升研究實效。(2)成果創新。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和轉化,關注開發與應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品德)教學,在撰寫學術論文的同時,形成時政教育資源主題社區參加“三優聯評”活動。(3)方法創新。借助互聯網平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時政教育由“單一呆板”向“靈活多樣”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師生互動,雙向交流,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空間,實現由“刻板性”向“策略性”改變;運用個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驗證學科主題社區對學生的影響;對時政教育成果和思想政治(品德)教學成果進行調研,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等。在中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不是一個無意識的虛無,而是通過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制度、發展規劃和不斷更新的文件來體現。作為社區教育,只需要把握大的原則不變,去歸納總結經驗教訓、提升自己的育人手段即可。5“學校+社區”新模式開啟生命健康安全教育新體驗

篇(6)

Abstract: Taking the policy decision-making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us sports examination as the simulation object, we elaborate the usage of technology HWME's rules and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also simulates HWM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knowledge system, machine system and expert system.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al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HWME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of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關鍵詞: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高考;體育

Key words: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ports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4-0020-04

0 引言

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決策者所面臨的教育政策的決策環境和決策對象特別復雜多變,這種特點決定了教育政策決策(以下簡稱教育決策)涉及面廣,難度大,所以在實際決策過程中,我們會面臨許多的困惑和問題。

高考是否加試體育?關于這一復雜問題的決策爭議由來已久,在不同層次和不同地區都有過長期的討論,但都沒有作為一項教育政策來實際實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1]。隨著《意見》的出臺,“高考加試體育”又成為了各界討論的熱點。

對于高考加試體育,這樣一項重要的涉及面很廣的教育政策的出臺,如何才能真正估量到這項政策可能帶來的各種后續問題?對這種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教育大業的宏觀教育決策問題應該依靠什么樣的符合民主和科學精神的論證渠道、程序和決策工具來實現?這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和思考的課題。正是本著這樣的疑問,本文將嘗試引入在其他領域決策中得到成功應用的綜合集成研討廳技術和方法論,以高考加試體育的政策制定為實例,來模擬其完整的決策過程,探討和闡釋復雜系統下教育決策的路徑和模式。

1 綜合集成方法――解決復雜系統下的教育決策的有效路徑

高考是否加試體育,不僅關系到每年的中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也關系到青少年未來長期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牽動許多方面的重要公共政策,其實施與否關系重大。高考雖然直接面對的是高中生,但其影響和涉及到的外部條件復雜多變,未來的預期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給決策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從以上各方面來衡量,關于該問題的決策屬于復雜系統下的教育決策問題。對待復雜的教育系統的決策問題,傳統的定性思考和論證方式,受到各種局限,已經無法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打開思路,充分運用現代決策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借助于復雜性科學的最新理論和技術來拓展和加深教育決策理論與實踐研究。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提出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針對復雜系統的決策問題,錢院士曾在20世紀末提出并發展了“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研討廳模式,其中,綜合集成研討廳技術是解決復雜系統決策從理論走向實踐的一種應用形式,是綜合集成方法實現的具體技術路線。當前,綜合集成研討廳已經成為復雜系統決策的一種重要方法論,該方法論曾在國內的軍事、經濟等部門進行過成功的應用,這些工作豐富和完善了錢學森院士的綜合集成的理論思想,形成了研討廳集成系統這種較為成熟和可操作的方法與技術,這些成果將為教育系統的決策研究提供和開啟一條重要思路和途徑。因此,我們認為如果建立了“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將會綜合集成信息技術等新成果,與專家群體一起構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結合系統,這將是解決復雜系統下教育決策的一條有效路徑[2]。

2 基于綜合集成研討廳的高考是否加試體育的模擬分析

綜合集成研討廳本質上就是把多個領域專家組織起來,形成專家群體,提供一個人-機交互以及人-人交互一體化的環境,通過研討的方式共同對問題進行研究,既可以進行定性的分析,也可以借助相關數據模型進行定量分析[3]。因此,關于高考加試體育這個復雜系統下的決策問題,我們將綜合集成研討廳作為研究的技術手段和決策支持系統,其過去在其它領域的應用已經被證明是解決該類復雜決策問題的一種有效路徑。本文提出搭建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來模擬研討高考政策問題,是期望綜合集成盡可能多的資源去解決這樣一個復雜系統的決策問題,為以后類似的決策提供可借鑒的案例和經驗,為以后復雜的教育決策問題提供必要的方法論支持[4]。

2.1 基本框架

體育加試的問題主要源于近年來關于學生體質下降的關注,而影響學生體質的因素很多,發揮高考這一“指揮棒”的作用是否能夠真正起到增強學生體質,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和整個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起著重要的宏觀調控作用。

該綜合集成研討廳需要完成以下論證任務:

①高考加試體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②高考加試體育的可行性?

③高考加試體育是否是一種新的應試教育?

④高考加試體育如何進行?

⑤測試的內容有哪些?

⑥如何保證體育測試的公正、公平?

⑦高考加試體育是否能真正帶來學生體質的增強?

⑧高考加試體育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預測和未來判斷?

⑨政策建議。

高考加試體育的綜合集成研討廳的體系結構,有知識體系,機器體系,專家體系等構成,學生體質數據庫主要用于系統的定量分析,提供相應的模型、數據以及政策仿真服務。研討環境主要為參加研討的各個角色提供決策支持,同時為參與研討的人員提供人機交互以及研討的環境。

2.2 關于高考加試體育的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的體系構成

2.2.1 知識體系

①國家的相關政策。

為了保障各級各類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保證每一個學生能夠享有接受體育教育和參加體育鍛煉的權利,我國了一系列條例、規定、辦法、實施細則。這些規定為學校體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各國的大學入學政策。

除國內的政策法規外,也可以以世界上幾個主要國家的大學入學政策為參照,作為重要的高考加試體育的知識體系參考。

③數據庫。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庫是教育部為配合推廣《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需要,于2004年開始建設的大型全國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的信息系統。數據來源于每年各級各類學校向教育部上報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庫全部建成后將容納全國2億多學生每年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的全部結果和評價指標,并具有按各種要求進行統計、分析、檢索的功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數據庫由全國各地學校每年上報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并加以匯總統計組成。具體說來,包括學校基本信息、學生基本信息、學生測試成績、學校統計報表、地區統計報表組成。

2.2.2 機器體系

研討廳體系是有客戶層(研討終端)、業務邏輯層(研討環境、各種支持服務等)和數據層(包括數據庫服務器、公共數據)組成的多層結構體系。研討系統服務器是由位于局域網上的多臺計算機組成,系統通過Web服務器管理用戶的接入,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或者專線來訪問研討廳[5]。

如前所述,該研討廳雛形系統從功能上可分為三個中心:研討中心、管理中心和數據中心。這三個中心分別由不同的模塊組成:綜合集成研討廳網站、研討終端、用戶接入服務(包括WEB和EMAIL服務器)、系統管理模塊、基本信息平臺、教育決策支持系統、系統支持工具等等[5]。

2.2.3 專家體系

①教育管理部門的角色分析

教育管理部門具有雙重角色,其參與研討,同時也具有主持人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門要綜合考慮全局,歸納整理相關意見和進行數據分析,做出是否進行體育高考加試的整體判斷。

②教育專家的意見。

③來自體育教師和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意見。

④家長和學生角色分析。

⑤體育考試有關數據的計算和模擬。

2.3 研討流程

2.3.1 研討流程

首先由具有主持人身份的教育主管部門啟動研討進程,隨即給出第一階段的研討內容――“高考是否應該加試體育”?并推薦可以用來決策參考的數據庫、模型庫、統計數據和有關知識資料等;在研討的過程中,研討專家對高考加試體育這一政策是否實施,聯系自己所在的研究領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可以用文字或者語音的形式進行討論,各種觀點可以進行交鋒,從而激發靈感。各方根據己方的立場和經驗知識充分發表個人的意見和看法后,會議支持人期望形成統一意見……而當各方都選取對己方最有利的策略時,各方可能暫時無法達到統一意見。主持人建議各方在現有的研討基礎上,除了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經驗知識確定方案外,可以利用相關決策支持系統進行輔助,例如輸入學生體質數據庫數據,進行加試體育后學生體質變化的數據統計、仿真模型等定量處理,利用系統中提供的模型、數據、模板等資源來驗證和證實自己的見解和設想,以獲得對想法可行性的認識,對自己的意見形成支撐。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系統的研討管理人員可對專家們發表的研討意見進行綜合歸納,提取相同的意見或傾向性的意見,這個過程可能會利用德爾菲模型、電子表決模型、層次分析模型等意見整合工具;當研討者對研討問題分歧較大時,主持人可以建議各專家使用電子表決器表決,根據表決結果產生結論,不斷重復這個過程或這個過程的某些環節,直到大家基本滿意為止。

如果結果顯示高考加試體育不一定能夠增強學生體質,而且會帶來一些不可預測的負面影響,則表明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系統對關于高考加試體育政策這一意見的否定,這樣研討就暫時結束。如果結果顯示采用高考加試體育可以增強學生體質,而且這一政策的實施將對學校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有積極作用,這表明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系統對第一項議題有了正面的研討結果;教育主管部門則繼續啟動第二階段研討,討論如何進行高考加試體育,選擇測試方案,經過若干輪的研討后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綜合各方意見形成可選的政策方案進行定量分析,結果如果顯示政策可行,認定此類測試內容確實可以全面衡量和分析學生的體質,給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提供好的幫助,則啟動第三階段研討,就考試的可操作性進行研討,對如何避免體育加試的不公平,保證該類高考的公正,公平進行研討……經過若干輪的研討后,主持人匯總研討結論,收集各方提出的方案,整理評價結果,形成書面報告,報送教育主管部門。

根據前面各部分的論述,借鑒魏法杰、周艷綜等學者在其它領域的研究成果,我們把以上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的完整框架圖繪制如圖1所示。

2.3.2 結果預測

各方面的意見匯總,可能有三種方案,第一,高考加試體育,分數在20-50分,充分體現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第二,高考暫不加試體育,由各學校組織考試實施;第三,維持原來的政策不變。具體采納那一種,高考加試體育是否列為未來的高考政策,要根據前述綜合集成研討意見整合的原則和相關評價來實際確定,要根據建立的綜合集成研討廳實際運作的結果來確定。

3 結語

如果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管理下,建立了該方面的一個教育決策綜合集成研討廳系統,按照綜合集成研討廳的相關要求和科學標準,經過充分論證,確實需要在高考加試體育,并將作為一項重要教育政策推動起來,目前國內高考體育加試的兩種方案可供借鑒。一是清華模式。可借鑒清華大學自主招生復試體質模式,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結合,并對“清華方案”的測試內容、評分標準等方面細節作適當調整。二是山東模式。山東省原計劃在2012年,將考生的體能素質測試納入高考內容,考查辦法借鑒現行的中考體育模式,但后來沒有真正實施。各地可以在全國比較成熟的體育中考模式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情況作適當調整,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體育高考方案。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四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2012]53號)[S].2012-10-22.

[2]韓祥蘭.SBA系統的綜合集成研討廳研究與應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5.

[3]胡曉惠.研討廳系統實現方法及技術的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6):1-10.

[4]劉丹.綜合集成研討廳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7.

篇(7)

1 關于藝術教育的回顧

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人們通過自身的反思、認知、改造,促成了新形態的藝術形成,而藝術促進人類文化的形成,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深處。所以,我們需要正確的藝術教育引導,有標準的理論支撐,使人們探索的過程不偏離中心。中國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用音樂培養統治者人選,至周代,周公開創了“制禮作樂”的歷程。在這個最高統治者的推動下,整個社會禮樂并舉,相輔相成,相互加強,為的是造就一種祥和的社會和人的心理世界。這一舉措不僅成為西周的一項根本社會制度,同時還是一種主要的教育形式。在西周社會中,音樂與教育幾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周禮》規定:負責人必須都是搞音樂的,所謂“大司樂”和“樂師”,其實就是負責大學與小學教育的官長。甚至所有教育內容或目標,包括“樂德”“樂語”“樂舞”,全部與音樂有關。“樂德”,是受祥和的音樂影響的行為和德行,具體指忠、和、敬、孝等;“樂語”,即具有音樂韻味的語言,包括詩辭等;“樂舞”,即受祥和音樂影響的歌舞。據說,那些掌握了這種歌舞的學生,一般都會具有優雅的神態和舉止。“樂德”“樂語”“樂舞”三者合成,就成為當時的“禮”。歸根結底,“禮”就是受到音樂影響和規范的語言和行為,其形式和韻味與音樂同構。音樂不僅是教育的方法或工具,它已經與教育的內容完全融為一體。

藝術教育是對下面兩種觀點的綜合和超越:第一,藝術教育可以結合人自身的原認知,讓人習得科學、宗教、道德觀念、行為準則、優勢,也讓人通過教育反過來重新認知這些條件,讓人有一個反思學習的過程。其是循序漸進的并且非強迫性的,這是其他學科難以代替的。第二,藝術教育的開展不僅是針對藝術本身,同樣也是幫助其他學科學習的一種潛在學習方式。例如,人們在認知或反思過程中出現了創造性沖動,藝術可以達到安撫情緒、理性加固的作用,有一定旁敲側擊的效果。這種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優勢,被廣泛認可,在解決問題和批判性思維途徑上應用廣泛。通過對以上觀點進行綜合提煉,以及藝術家、藝術教育者對知覺問題、讀者反應問題、交叉文化問進行更系統研究精密研究,使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藝術教育正在演變成一種綜合式教育。綜合式教育不僅使藝術教育本身成為一種多元交叉學科,還注重藝術精神向其他學科的滲透。

當今世界,藝術已經進入到一個多元時代,這在線性時間上是一個必然性指向。當前最客觀的形式,就是學科之間從分裂走向融合,在變量行為中找到了平衡點。學科的交叉標志著藝術的多元性,藝術的多元性標志著新生的生態式教育。藝術在其中發揮一種核心輻射作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也因為藝術的輻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知覺能力和表現能力形成交流,教學有了良好的互動,貫通了感覺、想象、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很明顯,這個過程本身已經成為藝術了,這足以認證提出的藝術教育觀的動機和形成模式。

2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在這個不同領域的理論和事實相互聯系和相互啟發的時代,當代教育學從哲學和生態學中得到了大量啟示,一個提倡師生對話和互動、多學科互補的生態式教育觀正逐漸形成。這種新型教育觀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強大的多學科理論基礎,更有事實作為依據。以下是筆者從生態學得到的啟示。

2.1 人與自然生態

社會生態學家指出,整個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按照一種程序式規律管理自己、管理生態載體、管理生態依存者。人是萬千物種中的一種,在這樣一個巨大的有機整體中,部分與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息息相關,任何支配整體的規律,都支配其部分。因此可得,藝術指導行為與我們的行為之間關系是支配和依存的。而如何了解、掌握這種支配方式,也是藝術教育指導正在研究的部分。

2.2 人與文化生態

人不僅是一個生物人,還是一個社會人和文化人。文化圈與文化圈之間密切聯系,環環相套,形成一種互融、互生關系。例如,中華文化就是多種文化融合和共生的產物,在當今世界,比較發達的美國文化也是多種民族和多種文化交流和共生的結果。但這種文化的共生和互生關系,在當今世界范圍內日益受到破壞。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文化的物種日益減少,各種不同文化的共生關系被打破,文化的沙漠日益擴大,文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因此,藝術與藝術之間、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動模式需要學者們重新思考。如何有機結合,在不破壞元知識成分的同時進行結合,這將成為一個新穎又重要的問題,敲打著人們思維體系中的反思模塊。

3 對話:生態式藝術教育的主旋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美女露脸口爆吞精| 第一次处破女18分钟高清|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牛牛|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俺也来俺也去俺也射|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4438| 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0|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 k频道国产在线观看|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97在线视频人妻无码|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精品多毛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 |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亚洲肥老太bbw中国熟女|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mv在线天堂mv免费观看|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图片区小说区另类春色|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毛色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野花香视频在线观看免费高清版|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