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學生素質教育

學生素質教育精品(七篇)

時間:2022-04-20 13:22: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素質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學生素質教育

篇(1)

關鍵詞:思維;興趣;激發;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實現現代化的需要,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中學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怎樣在中學物理教學中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這是當前每位物理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新技術革命和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迫切要求中國教育模式變革轉型。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傳授知識型”的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照本宣科”地傳授知識,把學生的腦袋當成儲存知識的倉庫。

楊振寧先生指出:“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老師循循善誘,學生亦步亦趨。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打下扎實的根基。但是,相對來說在進行科學創造的時候缺少創新意識。”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讀書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識且能獨立思考的‘開拓型’人才少。這樣很不利于鼓勵學生向科學技術和工農業生產最活躍的領域發展。”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和信息猛增,知識老化速度正在加快,更新周期急劇縮短,使這種“倉庫理論”面臨嚴峻的挑戰。即使是世界上最聰明、記憶力超常的學生,大腦也無法包容內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識和信息。因此,中國教育變革轉型是當務之急,即必須由“傳授知識型”的應試教育向“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型”的素質教育轉變,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創造能力的培養。

筆者認為還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一、更新兩個觀念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學大綱都明確要求:要以物理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教好、學好物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兩個觀念需要更新:

其一,強調物理“雙基”教學。不只是為學生考進高一級學校做準備,還要考慮到一部分學生畢業后未能升學,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作為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物理基本知識和初步的物理科學素養。

另外,“大綱”提出的“進一步學習”也不單指“升學”,還包括在實際工作需要時,以中學物理知識為基礎,對物理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如自學或業余進修等。

其二,中學是基礎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為青少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好德、智、體等方面的素質基礎。

中學開設的課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課程,目的是要使學生掌握較為寬厚的文化、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學物理教學必須改變那種以應考、升學為目的,從課本到課本、從理論到理論的脫離實際的傾向。

二、改變教學模式,啟動學生思維

“應試教育”偏面強調灌輸,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教的過程,不重視學的過程。教師習慣于把課本上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講給學生聽,唯恐因某一點沒講到而造成考場上的失分。學生的學習被教師包辦代替,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

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學生能力,實施發展性教育行為。在課堂教學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主動地獲取知識。注意引導和鼓勵學生去發現和解決問題,使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緊密結合起來,這是現代教學論的根本觀點。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學生只有通過觀察實驗,實驗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認識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這是一種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發展個性及創新精神和實踐綜合能力,能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現代教育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依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實驗技能,設計一些探究性實驗,有意識的為學生創設探究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觀察,思考,想象來探究新知識,親身經歷探索知識的全過程,教會學生學習。

例如:我們讓學生設計一個“探究橡皮筋的伸長與外力的關系”的探究性實驗,要求用一根較長的橡皮筋,20g的鉤碼一只,細繩一段,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橡皮筋伸長和所受拉力的關系,在實驗中要求學生思考,解決下列問題:

(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獲得比20g更大的拉力?

(2)你打算如何測量橡皮筋的伸長和拉力的大小?

(3)請你猜想一下橡皮筋的伸長和拉力的圖線是什么樣子?

(4)你準備怎樣處理數據和作圖?

(5)作出的圖線有什么特點?怎樣解析?

(6)在逐漸加大拉力做出一條圖線后,再逐漸減少拉力回到原來初始拉力大小,再作圖線,這兩條圖線是否重疊?這能說明什么問題?

然后讓學生自己購置橡皮筋,設計實驗方案,自己操作測量,設計實驗報告,推證有關結論,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驗證性的實驗適當改成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物理知識,通過積極的思考、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來進行探究。

實踐表明,學生通過對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和探究,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實驗探究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機會和鍛煉機會,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創新的時間、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達到了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

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是當代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是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三、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教師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觀念、能力、學識等素養,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實施,直接關系到教學活動的成效。

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自己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學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實踐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師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實施素質教育。

在物理學科實施新課程計劃的過程中,轉變教師的角色是刻不容緩的,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管理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化為教與學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我們要努力學習黨和國家關于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學習有關素質教育的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堅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質,振興中華為己任,在工作實踐中,逐步開創出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職業學校 素質教育

一、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強化素質教育意識

傳統教育重在知識的傳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在中等職業學校中推行素質教育,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如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促進學生健康活潑的成長。傳統教育不僅片面強調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培養,而且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推行素質教育,必須牢固樹立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意識,即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身實踐,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和研討的時間,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直接是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因此,人才的培養一定要與市場掛鉤,與社會接軌,滿足社會各行業需要。這樣,職業學校就應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和層次性來調整、規劃專業結構以及課程的設置,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落實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上。做到人才培養的速度、規模與市場的需求相適應。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機制

素質教育沒有固定模式,它的實施可以制定某種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規定,但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探求適合于學生個體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學校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都應承擔提高學生素質的使命。

(一)推行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不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還是語言科學,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都可以結合知識教育進行素質教育,即“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就是要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把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穩定的素質和自覺的行動。

三、綜合素質教育的實施

加強素質教育,對中職學校來說,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如何根據中職學校應當克服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搞好素質教育實施。我以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正確分析中職學生的特點,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中職學生正處在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生理不成熟。遇問題思考不周,辦事往往不顧及后果,學習動力不足,信念理想不切實際,生活散漫,是非觀念差,文明禮貌缺乏。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要根據這些特點,避免純理論教育,盡量通過有趣活動(如演講賽、郊游、愛心助殘、希望工程等多彩多樣的活動)把思想道德教育搞活,變灌輸宣講教育為活動影響教育,使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收到應有的效果。

(二)結合學生知識基礎,進行專業技能教育。

中職學生大部分知識基礎差,接受能力不強。再加上中考結果的影響,學習興趣缺乏,中職教育應結合學生的知識實際,編寫適合他們的教材,因人施教,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學習的信心,為學生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

(三)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進行身心素質教育。

中職學校學生正處在心理、生理的養成發育期,身體還未發育成熟,自卑、忌妒、任性、孤僻等心理問題普遍存在。為了學生健康成長,適當的體育鍛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通過體育課,體育比賽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進一步養成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為學生合格的身體條件形成奠定基礎。對學生心理教育可通過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形式,影響啟發,引導幫助,使學生逐漸克服不良心理,養成自信自強、謙虛謹慎、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環境變化,順利從學生過渡到社會工作人員。

(四)從就業特點出發,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盡管中職學校的大部分學生的最終出路是當技術工人,但不能否認他們以后發明創造的可能性,因為實踐出真知,所以要加強對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使他們養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在實訓實習中,多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思考與探討,使他們感悟學習科學文化的重要性,進而搞好自己的文化知識學習。

盡管中職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路很漫長,難度大。但只要我們對這個問題重視,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能使素質教育收到滿意的效果。

推行素質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過全面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全體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學的職業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以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汪瑩華,素質教育實踐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字:素質教育 體育教育 思想品質 心理素質

素質教育便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機結合,“體”既是體育,體育既為身體素質的培育,有了強健的體魄其它方面方可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在中職體育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1.培養學生體育的意識

傳統的中職體育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學生沒有自由表達的機會,總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練什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活動產生冷淡,甚至厭倦的心理,這就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做體育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中職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是為了不要教”。因為中職體育教學要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能力。如在上足球時,我們用少量課時進行足球的基本技術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在自由組合的比賽中,自我鍛煉提高,從比賽中感覺到技術的不足,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教學比賽中產生對足球的濃厚興趣,把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鍛煉中。完成“要我健身”“我會健身”“我要健身”過程的轉變。又如,在耐久跑步教學時,除了教學生跑的技術還要教給學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間歇時間,如何緩解“極點”,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勞補充營養等。使學生既鍛煉身體又學知識,并且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實踐,去探索,形成他們自己的鍛煉能力。

2.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

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并使之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在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時,應充分挖掘學生對運動的內在潛力和樂趣,以良好的教學形式,豐富生動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并把穩定的興趣培養為自我鍛煉的習慣,使學生學有所得,受益終身。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加強體育基本知識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教會學生運用知識技能的方法及科學的健身方法,增強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

3.培養學生思想品質教育

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辯證地指出了體育與知識、道德的關系。所以,中職體育教學要把教育貫穿到教學中去,利用中職體育教學豐富的教育因素,加強學生的德育。

第一,通過嚴密的課堂組織,培養學生動作迅速、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協同行動的良好習慣和作風。

第二,通過教材的游戲內容,培養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熱愛集體、勇敢頑強、機智果斷、遵守規則等良好的道德品質。

第三,通過田徑、球類、體操等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勇敢、果斷、機智、頑強的意志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另外,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響學生。要時刻注意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動為學生樹立表率。

4.培養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

文化科學素質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術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過程進行智能教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創造、求真。

(1)培養學生的求知好學精神。體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包含了多種文化的內涵。為此,通過中職體育教學手段,不但能增強學生體質,更主要的是能教會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原則,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學到體育文化知識。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中職體育教學中,讓學生設計準備活動內容,編排徒手操,設計場地,自做體育器材等。都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而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往往要靠教師的啟發與引導,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手段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很重要。

(3)對學生進行“三基”教育。中職體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這些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證,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體育鍛煉的規律性,才能使學生的基本技術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發揮。

(4)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田徑教學的起跑練習能培養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籃球的投籃命中率能培養學生的準確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體操動作能培養學生的時空感覺和運動感覺等等。所以,學生的智能水平通過中職體育教學能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

5.培養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通過身體心理素質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提高身體活動機能,養成衛生習慣,培養學生腦體結合、綜合適用腦力和體力的能力,把學生的心理素質調控在最佳狀態。

(1)培養學生的自理自護能力。通過體育動作的學習,能促進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增強體質,提高各項身體素質,練就一身強壯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學會自我保護,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適應時代的發展。

(2)培養學生健身鍛煉,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中職體育教學中有很多動作能伴隨人的一生進行活動:田徑中的中長跑項目。球類運動的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氣功等都可以進行健身活動。通過講授正確的動作技術和科學健身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織教學比賽、游戲活動及考試、達標、運動會等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及心理的穩定性和適應性。并向學生講述健康人的心理標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經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素質的培養,這是關系到學生全面成才的關鍵。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從對教育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角度重視和加強這項工作。特別是中職體育教育工作者,要結合實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和體育理論,重視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學生全面把握素質教育的科學內涵,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紀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梁婉勤.對中職學校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探討[J].體育科技,2005(3)

篇(4)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學實踐;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7-0294-01

中國國民教育系統的素質教育弱勢地位,已經存在很多年了。素質教育是人生、教育、政治上的大問題,是中國高職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常我們將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素質劃分為基本素質和職業素質。基本素質是普適性的,是全體"社會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它是職業素質的基礎;職業素質應是"職業人"所具有的,適應職業崗位需要的素質。[1]本文所說的素質重在基本素質,而非職業素質。

1.高職學生素質教育迫在眉睫

高職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繼續。不可否認,我國基礎教育沒有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而是把知識積累放在首位,"應試教育"很嚴重。在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總體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都進入本科學校就讀了。進入高職學院就讀的學生,各方面素質都不足,尤其在公民素養、科學素養、學業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等方面與"高等教育"的差距很明顯。高職學院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來補基礎教育的課,要補的課程內容不僅僅是"知識"方面的,還有"素質"方面的。

在高職教育領域,傳統的專業技術教育一直居于主導地位,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思想理念,成為職業教育的一種"補充",長期停留在形式上。[2]中國的高職院校,比較重視學生的"成才"教育,明確提出高職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職業行為能力,但對"成人"教育,似乎并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明顯缺少"做人處世"的行為能力教育。中國教育的失誤,就失誤在非政治思想素質教育的缺失。這一點,在高職院校里顯得尤其突出和緊迫。我是一名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師,從事職業教育的四年里,所帶專業課程達五門之多,接觸了四屆近一千多名高職學生,總體感覺是學生的素質在整體下滑,借用同事的話:一屆不如一屆。

2.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無處不在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開展素質教育的場所很多,素質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無處不在。下面就課堂教學、學生管理、教學環境三個方面來談一談如何開展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

3.高職教學課堂中的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要將素質教育與高等職業院校的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統一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要將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融匯到專業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中去,將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來到學校的目的就是學習,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學會如何做人。一個合格的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進素質教育的內容,那么就必須巧妙的設計課堂教學,用一定的方法與手段將自身人格的魅力,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穿插其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傳道授業"。

我所教授的都是專業課程,對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更喜歡上的是實習課,實習課上他們有實際動手的機會,可以提高技能水平,但理論課堂,對他們來說就覺得枯燥無味,加上中學文化課程基礎差,理論課堂對相當一部x分同學來說,就是"聽天書",或者根本就沒有興趣,于是就會放棄不聽。于是,我就只能從教學方法及手段,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比如,《工廠供配電技術》這門課,以理論課的形式,就是純粹的紙上談兵。而從電維專業的就業調研情況,有15%以上的學生就業與工業供配電技術相關的專業,于是,我就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多媒體,參觀,分組討論等,讓枯燥的理論教學盡量生動、實用化。同時加入很多工廠老師傅的工作實例,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如何做事做人。

這樣,通過教師的講授,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通過講課加分組討論的形式,培養實踐創新、獨立思考的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媒體和參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還培養了團結協作能力,增強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在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樹立為成就未來的事業而終身學習的理念;為立志艱苦奮斗,為自主創業、適應職業變化打下堅實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4.高職教學管理中的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學生的校園文化節、主題班會、各種體育比賽、學生運動會、文明集體和個人的評比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了對美的欣賞,提升了審美情趣和對美的創造能力,鍛煉了團結協作能力。

2013年學院舉辦了風箏比賽,籃球比賽,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學生非常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反饋很好。通過舉辦以上活動,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還有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同時加大校園公德和行為規范的宣傳力度,杜絕一切不文明的行為,通過思想情操的熏陶,讓學生融入集體,融入校園,實現創建和諧校園的目標。

5.高職教學環境中的素質教育

優美的環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蘊,文明的行為,求真務實的校園風氣,內容新穎、形式活躍的講座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院教學樓里的走廊文化,食堂的良好就餐環境,宿舍樓方便、干凈整潔的居住環境等,加上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都可以潛移默化地不斷把學生融入到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論是哪一種方法,歸根結底都要參與的教學管理人員用心、上心,最終達到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柴福洪.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報.2012(10).

[2] 楊嵐.國際視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O6.

篇(5)

有關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目前雖然成果頗豐,但仍存在認知上的偏誤或歧見,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認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為文化素質教育就是一種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則以為文化素質教育即人文學科教育,或將文化素質教育視同文化知識傳授,或簡單地理解為文化素質課的教學【1】;還有人以為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互補”教育,或是一種“興趣教育”或第二專業教育【2】。這些說法,雖言之有理,持之有據,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說”,僅僅強調了人才的一專多能;“人文學科教育說”,則沒有意識到新世紀人才的綜合特質,忽視了科學意識與科學精神的培養;至于“文化知識傳授說”,則又把文化素質教育簡化為知識的累積與授受;“興趣教育說”也是將系統的素質培養看作簡單的興趣培養;“互補說”,雖看到了文理知識結構的偏差,但較少將文化素質教育看作是一種心靈的潛移默化與健全人格的習養過程。因此,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尚需進一步的研討以達成共識。其二,對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培養之關系的認知失當。目前,多數人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視為專業教育的補充,但也存在“顛倒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的地位”的現象【3】。在我們看來,這兩種認識都不恰當。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和實際狀況都表明,具有優秀專業素質的人,才是國家立身安民之本,經濟發展尤其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因此,專業素質教育是主體,文化素質教育是基礎,思想品質素質是根本,身體心理素質是物質保證。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質教育的功用,只能在專業素質培養的大前提下,進一步完善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在知識、能力、修養、品格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優秀的綜合型人才。其三,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偏誤。研究資料顯示,有的高校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多則開設近500門文化素質選修課,或近300門選修課【4】,少者也有150-160門選修課;也有的學校將一些適合專業培養的課程拿來“下放”進行素質教育,這些做法都有操之過急、過猶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盡管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文化素質教育,但對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建設性、平衡性考慮欠周。200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通識教育現狀調查表明,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外語、計算機、體育、馬列課程和德育課程,占全部通識教育總分的70%以上;人文類課程量的比例很小。”【5】華南師范大學曾將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課程的學習納入人文社科類學生的必修課,3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納入理工類學生的學習中,也是3學分,且二者同時必須修滿藝術類學分3學分。【6】盡管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顯而易見,課程設置的整體性還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強,效果如何也須檢驗。由于課程設置存在問題,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實際成效就不容樂觀。譬如,體藝類學生的綜合素質就令人堪憂。調查顯示,在五大類173種中外文化經典、中外文學名著、馬列經典中,體育系學生有87%沒有聽說過或者讀過;在2大類160幅中外精品名畫中,有80%的學生表示沒見過;2大類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沒有聽過或者張冠李戴、不甚了了。【7】其四,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職能定位存在偏誤。目前,片面強調高校物質文化環境改善和學生主體素養提升的學者大有人在,但他們卻有意無意地輕視了文化素質教育的隱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垂范作用。其實,文化素質教育職能定位,應該是人格培養、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學校教學硬件配套的升級、教學服務設施的完善、校園文化的豐富、圖書信息的增量等,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劑,真正內化成精神心靈的力量則在于學生能夠吸收這些知識、信息、能量,潛移默化成思維方式與行動能力。【8】而教師自身人文素養、言語行為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尤為關鍵。一項關于“目前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調研結果顯示,45.7%的學生認為“學校人文環境差,沒有配套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14%的人認為“老師水平不高,教學方法落后”。【9】因此,文化素質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師,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整體水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誤,究其原因:1.我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受歐美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的影響,在目標、宗旨、課程、途徑等方面借鑒了歐美現成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在理論闡釋上難免中西雜糅,出現概念歧解,由此帶來認知上的偏差。2.從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多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者,他們往往根據實踐成效來對文化素質教育進行反思與評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論視野,尤其是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及其教育狀況的調查、評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較科學的測評方法與評價機制,以致在調查、測評的過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觀點,也就難免會發生齟齬。3.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還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文化素養教育的實施與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并非多設幾門課程讓學生選修,就可立竿見影。加上目前大學生受市場經濟影響,開網店、課外兼職、勤工儉學,把短時的經濟收入與實踐能力當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淺、本末倒置。因此,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除了目標定位尤為關鍵外,還應從更具體而微的層面進行引導。

二.理論探索的完善與創新

明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理論探索上存在的偏誤及其原因,庶幾可以進一步地建構與完善目前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為此,需要做到:

(一)正確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目前,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也是主流觀點,認為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全面的文化素質教育,應該包括科學精神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兩個方面”,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的融合。【10】到底哪種觀點更科學更契合中國高校素質教育的實際呢?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成果顯示:第二種觀點逐漸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其中,楊叔子、余東升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揭示較有代表性:“文化素質教育就是中國高等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一種本土化創新。在汲取歐洲自由教育、美國通識教育經驗的同時,特別是在汲取通識教育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方面成功經驗的同時,文化素質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品質和特征。這些品質和特征表現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教育于一體,大力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將實踐列入教育過程。而其現實要求則是強化人文教育,其中重點又在于高度重視民族優秀文化的教育。”【11】至此,人們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定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而這對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無疑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理順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

正因為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存在分歧,教育目標與宗旨的詮釋存在偏頗,造成了高校專業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關系處理的偏誤。一些高校熱衷于增設選修課,開辟第二課堂,加強社會實踐等,認為素質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課外教育。這種觀點實際上顛倒了主次,素質教育還是根植于課堂教育,依據專業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模式進行。章仁彪即認為:“高等教育首先是專業教育,培養的是高級專業人才,不能光講通識教育,但專業教育也要教書育人,轉識成智,化性為德也應該是適用的。”【12】教育部也強調文化素質教育“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大學生學好專業的同時,進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的教育。”【13】因此,抓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一方面專業素質教育本身需要加強,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質教育需要“滲入”專業教育之中,“以業為志,由技入道”。【14】既抓住了專業教育的龍頭,又不偏廢文化素質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品位、道德境界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三)構建立體、平衡、協調發展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

在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探索方面,復旦大學模式值得借鑒。復旦大學將其劃分為六個板塊———文史經典與文化承傳,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性思維,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命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15】而美國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的學校基本要求的學分包括:自然科學要求選6門,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類要求選8門,涉及文學與文章研究、語言、思想與社會準則、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文化與社會研究、歷史研究等;說明文寫作與專業寫作;科技選修課;實驗與體育等。【16】作為世界頂尖的理工學院,對人文社科的重視可見一斑,而且可以看到學校總體思路上并非隨意開課,也不是動則幾百門選修課的狂轟濫炸,而是對人文與科學精神的均衡重視。鑒于此,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建構,首先要考慮基礎性、適用性:此項原則重在結合文科、理工科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相關課程,適當降低某些課程的難度,因材施教,使科學與人文兩方面的課程內容能夠適應文理兩類學生的實際水平;其次,全面性、系統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包括社會經濟、道德倫理、文學藝術、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數理思維等方面的比較全面而系統的知識與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形成合理健全的知識與能力鏈條;再次,國際性、創新性:放眼國外優秀教育經驗,從本國行業發展的需求出發,設置符合供需平衡的重點課程,在適應本國建設需求的前提下,強化學生的文化素質水準。

(四)充分發掘大學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

首先,要明確意識到校園文化氛圍具有重要的精神重塑作用。一所好的大學的物質環境、制度文化、精神風貌、人文承傳都能對莘莘學子起到很好的感召陶冶作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匈牙利裔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個人知識》一書中即強調人類的知識可分為兩類:“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明確知識”是以書面文字、圖表、數學公式表現出來的,“默會知識”則是那些無法精確表述的知識。“默會知識”不是識知者關注的焦點,但是識知者的“行為遵循某些啟發性前兆(intima-tions),并與某種隱藏的現實建立起聯系。這種聯系預示著范圍不定的、依然未知甚至是依然無法想象的真實的隱含意義。”【17】這一理論運用于教育教學中,無疑可以從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給予教育者有益的啟迪。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有其顯在的教育目標、硬件設施、方式途徑、課程活動的影響,更有諸多潛在因素的浸染和作用。當然,“默會知識的調動和輔助意識的激發需要一定的條件:學習者必須內居于相關的環境,并在其中從事某種指向相關目標的活動。”【18】其次,教師素質教育在提升教師整體素質與能力的同時,就必然成為潛在影響學生的重要層面。一來,學生深受教育環境氛圍的正影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來,教育者的知識水準、道德品性與人格素養也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隱性教育正能量,正是由于“個體對情景的理解和把握,是一個不斷進行信息篩選和意義賦值的過程,其間個體的經驗、習慣、信念、直覺、想象力、激情、美感、良知等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9】有了高素質教師的身教潛影響,學生的文化素質自然會得到預期的提升與強化。

(五)推進高等教育生態化理論進程和健全大學生生態倫理意識

隨著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的拓展深化,我們逐漸接受了一種先進的理念,即高等教育生態化理念。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書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態學這一科學術語,“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20】魏法匯在其《高等教育生態化背景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中提出了構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體系的生態原則:整體性原則、多樣化原則、開放性原則以及差異性原則。在開放性原則中強調了大學城、高教園等校際、國際間的教學資源共享模式,便于跨校選課、學分互認、師資共享、優勢互補。【21】王遐見亦提出了素質教育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觀、生態文明觀和資源配置公平觀等見解【22】。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理念上越來越注重整體教育,而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也納入了具體課程的化育之中。賀軼玲、李培超認為在文化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滲透”,將生態文明倫理形態,以“文化心態”、“文化觀念”與“文化信念”的方式,“內化為精神”,從而推動公眾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優化我們的生存環境,促進科學與人文的融合。【23】

篇(6)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810萬,再一次刷新“最難就業年”的記錄。就業問題是社會性問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這種現象,它直接制約著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命脈。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學生必須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實際上,職業素質就是適應企業需要的素質,是決定學生能否就業的關鍵。

二、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

高校學生普遍缺乏自我認知能力,就業心態不成熟,與社會人才需要的現實相違背。很多學生仍然扎堆在國際貿易、金融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看上去體面、輕松的專業里,忽視了自身的特色與需要,就算學校開展就業講座、招聘會等,也很難讓學生深入了解企業制度、文化、職業定位和職業規劃,致使學生對自己缺乏理性分析,職業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待遇高、條件好的崗位。學生缺乏職業素質,容易對人生感到迷茫,陷入焦慮、暴躁的狀態,在悲憤的情緒中失去信心,逃避現實。

三、建立高校職業素質教育體系

1.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重視職業素質教育

2014年6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教育工作會議上,針對加快職業素質教育發展作出重要講話,他強調:“職業素養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以及高校人力資源開發當中的關鍵構成要素,是大學生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舉措。”目前,我國教育界正處于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的過渡期,而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依舊能看到老觀念在發揮著主導作用。鑒于此,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育觀念,重視職業素質教育,加大宣傳力度,在各高校貫徹實施現代教育理念。

2.改變教育評價標準,培養綜合性人才

大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階段,但仍然存在以學習成績優良作為評優評先的基礎。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導致教師與學生都成為評價的“奴隸”。這種教育評價本身過度強調知識價值,忽略學生的主體價值作用,致使學生的發展走向歧途。目前,很多高校為了基于外觀角度獲得理想教育評價結果,對于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視而不見,選擇把教育和學習桎梏在狹小的空間中。改變教育評價標準是建立高效職業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措施,全面、科學、合理、公正、客觀的評價體系能激勵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引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實現教學相長。

3.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傳統教學是教師主導下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中心是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忽略了學生的自身需要,更忽略了學生作為主角在教育中應有的地位。職業素質教育區別于一般的專業課程教育,它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素質能力,針對學生的個體成長需求以及個性化發展需求,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與支持,始終把學生的能力發展放在首位,樹立科學的職業素質教育觀,從職業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出發,順應當代教育發展的轉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實現對學生能力知識的科學建構,從而培養真正的綜合性人才。

4.加強校企合作,學科理論聯系實踐

校企合作是職業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是為學生提供完善的見習場所和見習過程的有效方法。職業教育需要培養哪種人才,不是由學校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實際需求決定的。換言之,是由崗位設置決定的。通過定期開展校企交流,能夠加深校企之間的溝通程度,彼此掌握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的動態信息,使得學校能夠發現人才培養偏差,并及時做出調整。通過校企合作,把表現突出的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引入課堂,培養相關專業的教師與學生的職業素養,不但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而且能深入了解企業文化,把握崗位發展動態。

5.組織開展課外活動,實施職業素質教育

作為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效方式,課外活動能夠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與自我表達能力,所以教師可以活動為載體,在活動中引入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開展職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協調好各方面的力量,以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水平,使學生能夠掌握優秀的專業技能,獲得豐富的知識素養,更好地適應社會工作,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就業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四、結束語

篇(7)

【關鍵詞】高等教育;素質教育;管理制度

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強調作為主體的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的養成和發展。高職素質教育是相對于基礎教育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具有修養性和責任性的素質教育。高職素質教育不等于音、體、美教育,而是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它不僅包括某種學識、技術、技能,還包括受教育者的品質因素和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它不僅是公共課、專業課加文化素質教育課,而且貫穿于高職教育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體現在每一教育和教學環節上。在高校中加強素質教育,應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應該把素質教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教學管理制度是國家教育方針和教育制度的反應,但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以市場為導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高等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可靠出路。

一、當前高職專科學生綜合素質現狀

高職專科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相對于本科學生有明顯的不同,高職學生的素質教育要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當代高職大學生的狀況和特點,綜合評價高職大學生的素質狀況。

1、高職學生的思想行為總是處于矛盾游弋的狀態中

據筆者多年的觀察了解,高職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欲強但生活沒有明確目標,做事缺乏韌性和毅力;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個人的主見和判斷力;他們注重個性的發展卻忽略團隊協作精神;他們務實、獨立但功利性強,缺乏自我認同;他們自立意識強烈但意志品質薄弱;他們自信心很強但眼高手低,不切實際……在我們做的一項“高職學生思想現狀調查”中,64%的高職大學生由于受到就業、情感、經濟、學習、競爭、社交等方面的壓力,無法靜心學習,虛榮心膨脹,整體素質和個人修養明顯不足。

2、師德滑坡,高校教學思想落后,制約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師德嚴重滑坡。在調查中,許多大學生反映,一些任課教師在授課內容安排、授課方式方法、授課藝術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教態刻板,知識陳舊狹窄,課堂氣氛沉悶,甚至有的教師整天忙于兼職賺錢,工作應付了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極壞的負面影響;另外高校辦學思想,辦學理念遠遠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專業及課程設置不能適應創新型社會發展要求,導致高校辦學目的和教育管理趨向功利化,實踐教學和實踐基地建設相對滯后,不利于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

3、家庭教育觀念陳舊,使素質教育源動力不足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與能力,而在追求知識與智能發展的同時,卻舍棄了許多人文價值的追求,導致傳統美德和素質的失落。在家庭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不少家長自己對素質教育的思想認識與具體方法、理論認知與現實情況、指導思想與實際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和迷茫。調查顯示,有65%的家長認為自己對子女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困難”;而“實在無辦法、束手無策”的占9.8%;90%以上的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近20%的家長表示他們缺少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交流。家庭“本源”教育的失衡,放緩了素質教育目標實現的步伐。

二、高職專科學生素質教育對策研究

創建創新型社會不但要求擁有高智能和高素質的人才,更大量地需要實現知識由潛在生產力向直接生產力轉變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這就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著眼于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的發展,筆者認為應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素質教育。

1、切實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努力培養積極進取的職業態度

高職學生思想行為的矛盾性,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消極頹廢的生活態度。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學生識別各種錯誤思潮,自覺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要讓他們明確“為誰學”、“為什么學”,并化為內在動力,這是高職學生自覺提升自身素質的根本思想保證。同時充分發揮制度育人功能,建立合理的個人行為準則,突出學生個性發展,規范學生日常行為,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培育公平合理的競爭氛圍,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完善學生的個人修養,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

2、進一步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企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此,高校必須深入開展市場調研,下決心改革專業和課程設置,選取與現代企業技術相匹配的教學內容,突出一線生產特點;下力度改善學校實習實訓條件,強化校企聯合,開發與現代企業技術相配的綜合性實踐課程;在考試的成績記載上,提高學生實驗、實訓和社會實踐內容在課程考試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能力與素質培養,加強人文、文化素質的教育;減少理論課的教學時間,加強和突出實踐教學,尤其是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技術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同時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合理的教師激勵制度,完善教師評價體系,注重師德建設,構建合理的教師培訓和分配制度,考核內容應更多地關注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敬業精神,這是高職院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3、重視家庭教育的影響力,完善家庭與學校合作機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森林精选av导航| 亚洲av网址在线|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免费网址| 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玩50岁四川熟女大白屁股直播|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无码a级毛片免费视频内谢|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国产精品jizz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 三年片高清在线观看大全|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女同 |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欧美性猛交内射兽交老熟妇|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 欧美交换配乱吟粗大25p| 掐住奶头用针扎进乳孔里小说 |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美女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曰韩无码二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女人被狂躁到高潮小说| 亚洲人成人网站色www|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欧美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中国亚州女人69内射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