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金融風險論文

農村金融風險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14 15:14: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金融風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金融風險論文

篇(1)

關鍵詞:農村金融; 風險控制

1引言

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農場信貸體系為美國農業提供了資本支持,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和改進,使得美國農業金融在風險控制方面取得世界領先水平。我國現代農業起步晚,農民貸款難和金融機構放貸難、風險大更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本文將從如何加強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防范風險能力,提高資本運作效率角度進行分析。

2美國農村金融市場及其風險控制概況

美國農村金融市場的貸款大致由五部分構成:商業銀行占40%,農村信用合作占31%,個人和其它占20%,人壽保險占6%,政府農業和農場服務機構直接貸款占3%。美國農業金融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成立了農場信貸體系,旨在支持和促進資金向農村流動。農場信貸體系是由政府支持、農民集體所有的,由專門的農場信貸監管機構監管,可以向農民、農地投資者等提供貸款。由于政府背景債券期限較長,利率較低,從而形成了農場信貸體系的核心競爭優勢,保證了給農場提供長期、較低利率的資金。

其另一競爭優勢是機構貼近農場,與農場建立了長期深厚的合作關系。農業雖然是個風險較大的行業,只要建設完備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信貸仍是一個穩定獲利的行業。美國農民也具有較高的學歷和知識水平,對各類個性化的銀行和投資理財產品具有較強的需求,事實上也成為各商業銀行積極爭取的重要客戶。因此,商業銀行選擇性地涉足農業信貸市場還是大有可為的。

在管理市場風險方面,美國所有銀行都運用了先進的利率風險管理手段,可以幫助銀行管理層和股東獲得更好的風險回報,也有助于提高整個銀行系統承受利率風險的能力。無論銀行大小,風險價值和壓力測試等重要概念已成為風險管理的標準做法。對于銀行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配置上必須與長期利率的趨勢和短期利率的變化相適應。由于匯率和利率等市場風險因素更為復雜,最新的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深入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的重點關注對象。

在管理信用風險方面,美國絕大多數銀行的現代信用風險管理已同時涵蓋了貸款評估和資產組合分析。隨著風險交易技術的發展,它們更多地采取積極的風險管理策略,尋求最佳的資產組合。銀行機構在對信用風險狀況進行分析時,運用大量的歷史數據分析信用評級與違約概率(PD)和預期違約損失(LGD)的關系。新的分析工具和技術也有效提高了對公司客戶貸款的量化程度。估算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的模型可以幫助銀行在做出授信承諾前就能夠對相關風險進行定價。可見,信用風險管理的新變化與新資本協議的要求相一致,銀行機構明顯強化了基于量化分析技術的專家判斷。在控制操作風險方面,美國銀行認真精細的管理文化和對制度權威的高度認知發揮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各類操作風險仍然存在。

根據對美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的統計分析,在眾多的業務種類中零售銀行業務占了61.1%,從操作風險的類型看,外部欺詐占了42.39%,流程管理占了35.07%。操作風險仍是銀行日常管理和制度設計的主要考慮內容之一。風險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要隨著外部監管環境的變化、自身業務的發展和財務管理的要求同步發展,將此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進行研究。

3我國農村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3.1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過程中存在內生性缺陷。

一般來說,農村金融機構正常運作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是擠兌風險低,其次是農村金融機構對資金的使用是有效的。但在我國農村,這兩個條件極易遭到破壞。一般來說,只要存款基礎穩定,農村金融機構便可在保持足夠的流動性以應付日常提款的前提下,將其一定比例的資金投資于流動性不高但收益率較高的資產上。但如果一旦發生重大意外事件,使儲戶對農村金融機構失去信心時,就會出現擠兌現象,這時,農村金融機構便表現出相當的脆弱性。擠兌規模越大,所積聚的金融風險越大,金融脆弱性就越明顯。

近年來,由于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農村金融機構對借款人的篩選和監督并不能保證高效率,從而使金融機構保持穩定的第二個條件難以成立。由于農村金融機構要充分了解借款人的情況很困難,而且成本也相當高。同時,我國農村金融債權人與債務人間是一種軟約束關系,權責關系不對稱,這就必然出現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農村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地配置資源,無法保證貸款者有效地使用資金。

3.2農村金融機構制度安排不合理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郵政儲蓄機構及其他民間金融機構。政府主導的農村金融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但卻沒有很好發揮作用。據統計,目前農業新增貸款85%以上都來自農村信用社。但由于各種原因,使勢單力薄的農村信用社難以單獨支撐整個農村金融市場,無法滿足"三農"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此外,從 1999年開始,全國上千家農村基金會全部關閉,形成巨大的壞帳,成為農村金融的一大隱患。目前,民間金融仍處于初級發育階段,無法進一步擴展規模和經營網絡,只能為"三農"提供簡單的金融服務。

3.3農村金融機構信用環境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

我國農村征信系統建設嚴重滯后,社會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淡漠,信用文化薄弱。同時,缺乏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相當普遍,對逃廢債務人無強有力的威懾手段,導致金融債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必然損害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加大了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

3.4農村金融機構沒有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和風險防范機制

一方面,沒有建立與農村金融自身特點相適應的科學的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難以及時發現、預警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另一方面,缺乏存款的風險分散和轉移機制,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存款保險保障制度,一旦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惡化,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和支付危機,由于缺乏風險轉移機制,將會加大金融風險,加劇農村金融的脆弱性。

4防范農村金融風險脆弱性的建議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風險不斷積聚,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將會產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須采取辦法來克服農村金融的脆弱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4.1提高識別農村金融脆弱性的能力

提高對農村金融脆弱性的識別能力,是防范和化解農村金融脆弱性的前提。可借鑒美國對銀行系統脆弱性的識別和防范措施,如,"及時糾正措施"。它是以計算銀行自有資本比率來識別銀行脆弱性程度的方法(見下表)。應結合我國農村金融的實際情況,把農村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比率作為識別金融脆弱性的一種方法。當農村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低于4%時,就可認為金融脆弱性開始顯現,應引起重視,提出改進措施;當自有資本小于0時,就表明金融脆弱性已非常嚴重,應停業整頓,甚至關閉。

"及時糾正措施"

4.2轉換農村金融機構經營機制

要防范金融脆弱性,轉換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長效的不良貸款化解機制,真正降低信貸風險,推行嚴格的問責制,規范業務工作流程和崗位監督。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動態的激勵約束機制,使農村金融機構逐步走上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提高經營效益,增強儲戶對農村金融機構的信心,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4.3對農村金融機構實施有效監管

提高監管效率才能保證農村金融的安全運行,克服農村金融的脆弱性。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實行國家和地方分級監管。目前來看,在省級政府通過省聯社依法管理農村信用社的實踐中,需進一步探索如何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并杜絕干預農村信用社經營活動的行為和傾向。二是完善內部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不斷提高監管效率,有效防范經營風險。三是加大處罰力度。嚴格責任追究制,真正使監管有權威、有成效,成為防范農村金融風險的一道防線。四是完善農村金融機構的退出機制。對資產質量較差的農村金融機構及時提出限期改正措施,對限期不能改正的金融機構實施關閉、破產,以防止金融風險的擴散。

4.4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必須重構現有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實行多元化的金融組織結構,真正形成比較完善的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農村合作金融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一是明確政策性金融的職能定位。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業務,調整其業務載體。二是有限度地進行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農業銀行的改革不能像其他國有商業銀行那樣完全商業化,應該是有限度的商業化:即在明確農業銀行的經營目標就是為"三農"服務的條件下,給予農業銀行政策支持,然后,在此限度下,實行商業化運作。三是加快推進縣域中小金融機構設立。適度放松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鼓勵各種經濟主體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或者商業取向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四是逐步放開對民間金融的管制,鼓勵民間金融在一定秩序框架內運作。

4.5建立和完善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

一是建立農村信貸保險制度。積極開發農貸損失補償保險品種,對商業性保險公司按照農業保險的業務比重給予相應的保費補貼、免交涉農保險營業稅等優惠政策,以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二是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的作用。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發放的支農貸款確因自然災害和政策性因素受到損失,人民銀行可按比例運用再貸款給予救助支持。三是建立信用擔保補償機制。政府應建立信用擔保補償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補充當年基金并牽頭組建符合農村需求的 評估擔保機構,設立由財政、企業、農產出資的信用擔保基金,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建立區域性信用再擔保機構,以分散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四是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險機制。消除政府承擔隱性擔保的責任,有利于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為穩定金融體系提供事后補救措施,也有助于農村金融機構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

[1] 陳雪飛:農村信用社制度:理論與實踐[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 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4).

[3] 王旸:與國外農村金融體系的比較及完善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對策[J].金融經濟,2010(16).

篇(2)

我國農村金融結構優化問題研究全文如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也是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金融結構作為金融體制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國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國,而且是一個農業相對落后的大國,國家對農村金融更應有扶植政策,以促進農村金融對農業服務。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對我國農村金融結構發展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我國農村金融結構現狀分析。

2006年銀監會以低門檻、嚴監管為特點,開放農村金融市場。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準入的政策,為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更多新的信貸產品,有效促進和改善了農村金融結構,使我國初步形成了農業政策性業務由農業發展銀行承擔,商業性的農業高端業務由農業銀行承擔,農業基層業務由縣級和鄉鎮級的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機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承擔的多層次農村金融結構。隨著農村經濟金融的進一步發展,現行的農村金融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農村金融需求的結構性特點日益突出。

(一)農村地區投入結構失衡。

由于商業銀行的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經營原則與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分散性、波動性、長期性的特征相違背,農村金融機構中農業銀行的信貸投放重點由農業轉為工商業,其業務范圍由農村逐漸轉移到城市。根據中國農業銀行年報,到2010年末,全部涉農貸款余額1.5萬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30%,其中直接用于農業的貸款只占10%左右。其他3家國有商業銀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也設有分支機構,但這些機構主要是吸收存款,除了向大型鄉鎮企業貸款外,基本上不向農民、小企業貸款,最終導致大量農村資金的外流。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我國農村區域主要的政策性銀行,隨著糧棉油流通體制的變革,農業發展銀行從最初的綜合性職能演變為主要承擔糧食收購貸款等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對農村企業和農村發展投放的信貸資金很少。

農村信用社貸款風險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與農戶金融需求對接的有效貸款保證手段等問題,使得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對農戶大額貸款的惜貸和減貸現象,農戶的大額貸款非常難獲得。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戶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結構的調整,制約了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作為農村經濟主力軍的鄉鎮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迫使其走科技投入、技術創新和提高企業人力資本水平的科學道路,企業增加值近幾年占全國GDP的比例逐年提高,超過了25% ,然而,鄉鎮企業貸款額占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額的比重卻逐年降低。一方面,鄉鎮企業平均生命周期較短,容易給金融機構造成壞賬呆賬,其貸款申請容易遭受拒絕;另一方面,鄉 鎮 企 業 由 于 自 身 資 金 實 力 較弱,自有資金很難滿足中長期投資需求,而其在金融部門的信貸大多是短期貸款,因此所借資金的周期與企業需求也不相匹配,再加上我國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在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資格或能力,所以資金缺乏、借貸資金的周期不匹配嚴重制約了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

(二)農村金融結構效率不高。

要保持較高的效率性,金融機構必須具備有效的產權、充分競爭和嚴格的破產約束,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這3個方面都不具備。無論是農業銀行還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產權制度改革都不徹底,產權關系不明晰;農村金融機構種類相對單一,自然地區壟斷現象嚴重,無法開展競爭;為三農服務的政策限制和信用社主力軍的壟斷地位,使信用社破產約束失靈,農業銀行是國有銀行,大到不能倒閉,也存在破產約束失靈。因此,提高運營效率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缺乏使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整體上處于低效率運行狀況。

其表現,一方面是利率的非市場化。由于我國農村經濟貨幣化程度不高,資金供給的政策性因素依然存在。雖然信用社貸款利率可以浮動,但畢竟都是在為三農服務的大政策指導下的浮動,真正的市場利率尚未形成,更何況存款利率仍然是計劃利率,這自然限制了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現為政府對農村金融采取的強制性制度安排。 1998年以來,4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撤并了6萬家左右縣及縣以下網點機構,分支機構總量減少的比例平均在39%左右。縣及縣以下區域的主動撤退,自然形成了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的獨占地位,其實質上更多是由于政府對農村金融的一種強制性制度安排,主要體現為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保護。農村信用社由于本身制度缺失所帶來的困境,虧損掛賬高居不下。

(三)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功能錯位。

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功能應立足于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農村經濟調控的重要杠桿和手段。它與個體私營經濟在產權設置、運作方式等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性,從而能產生一種制度上的天然親和力;農村信用社規模小、機制靈活、管理層次少、自主性強、運行成本低,比較適合農村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需求的特質。

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功能錯位,存在與國有商業銀行爭業務、爭市場的現象,盲目擴張規模,偏離了合作制的發展方向。農村金融機構在資金投向、服務對象上沒有突出以農村經濟為主、為三農服務為主,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各種區域性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都不樂意為農村經濟提供融資服務,部分農信社的定位根本不在小農貸款甚至不在農業,而選擇工商企業和國有企業,這使得資金本來就不富余的農村地區資金更加匱乏,抑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不能填補國有商業銀行服務方向轉變和機構設置轉變改革所留下的農村服務空白,無力承擔起改革所賦予的重任。

(四)農村民間金融缺乏管理和引導。

長期以來,民間金融在我國被視為非法,多以地下金融的形式存在。由于金融管制、農村金融供需矛盾、正規金融在農村信息不充分等種種原因,民間金融組織在我國農村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然而,民間金融既沒有立法,也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手段,只有在嚴重風險發生時才予以清理。農村民間金融市場中契約關系不發達,主要依靠道德倫理準則約束交易行為,在信息不對稱、外部管理缺位的情況下,一些投機分子和不法分子利用民間金融活動謀取非法利益,給農村經濟金融穩定帶來了風險隱患。無論從組織類型、分布還是資金規模來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活動的廣泛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其監管卻相當滯后。

目前我國金融業幾乎為國家所壟斷,相關法律主要針對正規金融,如《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等,尚無專門以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為規范對象的法律。對民間金融的監管只是散見于各法律法規之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有關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規定等。這種制度環境不利于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如在市場準入制度上,雖然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有所降低,但目前也僅有農村資金互助社、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一些特定的金融機構讓民間資本得以合法進入,更多的合會、私人錢莊及其他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等仍不能合法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二、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結構的建議。

(一)建立涉農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加快農村信用環境建設。

農業是基礎產業,同時也是高風險、低產出的行業,為彌補金融機構提供農業金融承擔的政策風險和損失,世界各國對農業金融業務提供政策補償是普遍的做法。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雖然承擔了大部分政策性支農任務,但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卻沒有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這不僅加重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負擔,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競爭活力,而且遏止了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針對農村地區開辦金融業務風險多、自然災害影響大、農民收入低、還款能力弱等問題,我國應建立健全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一是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運用存款保險機制對有問題的農村金融機構采取及時監測和早期糾正措施,促進農村金融機構規范健康發展;

二是積極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市場,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和農業保險在穩定糧食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進一步加快信用環境建設,增強信用機構與農民之間的信息溝通,建立分散信貸風險的機制,減少信息成本或者降低交易費用,減少金融機構的風險。

(二)完善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提高農村金融結構效率。

農村金融機構應改變過去產權不清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等突出問題。農村信用社是目前我國農村金融組織的主體,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首先應從農村信用社改革開始,在堅持股份制改革大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步實施,采取符合當地特點的具體組織形式,把地方性、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作為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的目標模式。根據激勵相容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應把農村信用社看作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允許地方財政代表地方政府入股,用優惠政策支持信用社化解支付風險。

從農業銀行的比較優勢來看,其優勢不在城市而在農村,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也應該在農村。農業銀行應加強縣以下機構建設,提高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在農村金融市場上通過資金優勢、網點優勢、隊伍優勢和技術優勢為三農服務。在此基礎上,政府相關部門應適當放松金融市場準入制度,允許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優化農村金融結構,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大力培養多種形式的小額信貸組織;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充分調動農村金融組織向三農投資的積極性。

(三)加強農村金融結構管理體制建設,準確定位農村金融市場。

農村金融結構是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一個新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進一步強化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的經濟政策。農村金融機構是服務于農村經濟的金融主力,根據服務對象的多層次性和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差異性決定其經營上的多樣性。在經營中提供各自特有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分布廣、經營靈活、市場敏感度強的金融機構。在市場定位過程中,農村金融機構要樹立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找準服務方向,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樹立適度規模經營、穩健有效發展的指導思想,加大對養殖業、農業產業化和優質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

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金融機構適度競爭,允許社會資金參與現有金融機構重組和參股新設農村金融機構,推動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的創新,探索更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應以市場配置的方式,從外延、內涵上積極拓展空間,根據自身特點,開展農村金融創新活動,以吸引和方便客戶。一方面,擴大傳統業務規模,更新觀念,改變以往經營方式,做到人無我有、以特取勝另一方面,要增加業務品種,走出傳統業務的狹小范圍,在積極擴大資產與負債業務創新的同時,抓住中間業務的開拓和發展,使之成為新的效益增長點。農村金融機構還應完善經營規則,積極發展農民個人消費信貸,利用農村金融機構擅長經營零售業務的優勢,把經營觸角拓展到農民消費這塊金融服務的新領域。

篇(3)

關鍵詞:吉林省;農村商業銀行;農貸風險;防控措施

中圖分類號: F832.4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2.067

吉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農村商業銀行回歸農村金融市場,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發展趨勢。很多農村商業銀行初涉農戶貸款業務,對農業經濟一知半解。而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以及農戶群體的特殊性會對小額農戶貸款帶來諸多的風險。在此情況下,農村商業銀行往往只能借鑒以往的經驗進行農貸風險防范,這會對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農村商業銀行必須重視小額農戶貸款的風險防控。

1 小額農戶貸款外部風險防控措施

1.1 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制,解決農戶小額貸款供需矛盾

吉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戶借貸人數逐步上漲,小額農戶貸款資金供應不足。農村商業銀行自有資金無法滿足廣大農戶的迫切需求。針對于此,農村商業銀行應制定相應的金融體制,不斷加大自身吸收存款的力度,通過改進服務,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1],通過盤活存款來解決農戶小額貸款供需矛盾。

1.2 用法律途徑解決農戶違約問題

在廣大農戶中有絕大一部分農戶缺乏法律意識,對貸款辦理和及時還款都欠缺認知。而且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用抵賴的方式拒絕還款,嚴重地破壞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此,農村商業銀行要積極尋找法律途徑解決農戶違約的問題。合理運用法律手段加大對農戶違約貸款的催收力度,對違約農戶及其家人作出限制性貸款條件[2],在貸款金額、利率和期限上與正常履約的借款人有區別的對待等,保證吉林省農村金融健康有序的發展。

1.3 小額農戶貸款模式不斷創新

吉林省農村商業銀行的小額農戶貸款業務與農業銀行的惠農服務業務基本相似,這已與吉林省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戶的實際需求、農村的金融格局不相適應。對此,農村商業銀行可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村金融創新模式,結合本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制定更為先進的金融體系,真正實現惠農、惠商、惠民生,抵御日漸增多的農貸風險。

2 小額農戶貸款內部風險防范措施

2.1 做好農戶信息調查

由于政策導向,很多商業銀行在未對農戶做詳細的信息調查和信用評審便放了貸款,而這些被發放的貸款很難按時收回。面對農戶信息數據不全的風險,農村商業銀行應該逐步完善并建立農戶信息數據庫[3]。指派專門的人員對需要貸款的農戶做詳細的家庭調查:家庭成員的構成、勞動力、歷年的年均收入、所從事的產業、家庭儲蓄、是否有不良還款信息記錄等。待農戶信息調查準確和完整后建立信用數據庫,作為放貸前的信用評審參考,避免不必要的放貸風險。

2.2 嚴格把控農戶貸款審查過程

由于每年申請小額農戶貸款的農村家庭多,農戶的基本信息量大且比較零散。農村商業銀行在辦理農戶貸款過程中很難做到逐一和準確的審查,從而造成了一定的風險。對此,農村商業銀行應成立專業和專職的農貸審查機構,建立風險預警體系,加強審查意識。重點從申請人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數量、家庭人均收入、負債情況綜合考慮,分析貸款金額和期限的申請是否合理,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發生,在貸款發放前的審查階段盡可能的降低小額農貸的發放風險[4]。

2.3 做好農戶貸款后的檢查工作

小額農貸違約情況多數在貸后檢查管理過程中發現的,貸后檢查也是防范違約風險的重點所在[5]。農村商業銀行應成立相應的貸后審查小組,將工作深入開展到農戶中去。嚴格監控農戶取得貸款后是否按照要求實際使用到農業生產中。同時跟蹤建立農戶的實際經濟情況,做出還貸風險評價及風險相應體系[6]。為避免職工的瀆職和懈職,農村商業銀行可以建立崗位職責制和獎勵機制,考核合理的小額農貸貸后管理制度,把責任明確到每一位職工,有效地降低貸款違約率。

3 結語

吉林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始終與農村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密切相關。農村商業銀行每年要辦理規模巨大的小額農戶貸款業務,發放巨額的貸款資金。農村商業銀行為滿足農戶的生產實際需求會創設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業務。在辦理各類小額農戶貸款業務中無法避免的會出現一些不可控制的風險,可能發生在貸款前,也可能發生在貸款中期或后期,而這些風險會伴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而時刻變化,因此商業銀行應時刻密切關注小額農戶貸款業務風險防控問題,以保障農村經濟發展、銀行自身利益和農戶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 董文杰,顏慧菁.新形勢下加強農村金融風險防范的制度建設[M].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24(09):65-67.

[2] 姜美善.小額貸款風險規避機制的創新――以廣東郁南縣為例陰.農村經濟,2011,(08):71-75.

[3] 焦謹矗楊駁.小額貸款與農村金融[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24-26.

[4] 李林.中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貸款定價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5] 劉疆.農村小額貸款風險管理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2.

篇(4)

[論文內容摘要] 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方面。我國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民間金融監管還比較滯后,因此應當轉變觀念、承認民間金融積極作用的前提下,構建適合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監管體系,克服其消極影響,使其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農村民間金融是指由農村中的個體、家庭和微小企業等經濟實體投資和經營,依靠民間信用,在官方監管之外的金融交易。主要形式有:民間借貸、合會、銀背、私人錢莊、農村合作基金會等。近幾年,中國農村民間金融呈現出:資金規模較大、分布地域廣、發生率存在地區差異、利率浮動大的特點。農村民間金融雖然表現出極強的自生能力和可持續性,但相對于制度化的正規金融組織而言,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一直沒有合法地位,處于灰色地帶。

一、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成因分析

我國農村民間金融之所以能夠廣泛存在,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持續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新農村建設中,資金需求旺盛是民間融資發展的重要原因。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逐步提高,正規金融的信貸支持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消費的增長。一方面,隨著收入增加,農民傾向于把大量的資金用于建房、買車等炫耀性消費上,而不是投資生產。這種消費方式具有很強的負的外部效應,刺激其他農民效仿,結果造成私人赤字,對付這種赤字的手段不外乎:民間借貸、正規金融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農村大型的農用機械及耐用消費品的購買更需要大量資金,盡管國家給予購買農機具予以財政補貼,但是并沒有完全滿足農民的投資需求,因而農民需要依賴民間借貸。

2.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閑置資金較多,投資渠道狹窄,為民間融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個人收入顯著提高,社會閑散資金也就隨之增多,為民間金融提供了資金保證。由于銀行存款利率較低,大量的民間資金便急于尋找出路。農村資本市場落后及投資信息體系不發達,相關的配套設施缺乏,農村沒有證券營業部,農民無從獲得股票、外匯市場的即時信息,再加上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開發不夠重視,對其產品的宣傳沒有深入到農村市場。適合農民需要的金融理財產品的缺乏,造成農民投資渠道狹窄,為民間融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

3.農村正規金融服務“三農”功能弱化。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由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組成,而資本市場、信托等其他金融形式在農村幾乎不存在。現有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呈現出“脫農”的特征:(1)股份制商業銀行從農村市場退出,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弱化。(2)隨著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業務空間越來越窄,難以充分發揮政府金融支農的作用。(3)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不少選擇了商業銀行、股份合作制模式,使得農村信用社改革越來越遠離合作金融。(4)郵政儲蓄只吸納存款,不發放貸款,吸收的存款除少部分以支農貸款形式返回農村外,絕大部分流出農村。據統計,平均每年全國通過銀行、郵政儲蓄兩條渠道從農村抽走的資金在6000億元左右,平均每個縣3億元。

4.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緊縮了正規金融供給,客觀上促進了民間融資的活躍。2004年以來,針對我國投資增長過快、糧食和能源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等經濟發展中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中國人民銀行為了平抑物價、遏制經濟過熱,采取了適度偏緊的貨幣政策,如調高了法定存款準備率和利率、減少了貨幣供給、收縮了銀行信貸等,使得市場資金趨緊。造成農村中小企業生產周轉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轉而尋求民間融資的現象,客觀上促進了民間融資的活躍。

5.民間金融運作自身所呈現的獨特優勢。(1)民間金融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低。民間金融由于交易雙方在地緣、人緣和血緣上的便利,因而能夠低成本收集和處理借款人的信息,“軟信息”的把握使得貸款人能夠較好識別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及時了解貸款的風險程度,進而降低貸款的監督成本。(2)民間金融的門檻較低、程序少。銀行貸款手續繁雜且收費較高,與農村中小企業和廣大農戶資金需求短、快、急的特點不相適應。而民間金融經營方式靈活,手續簡單,一般情況下,既無需貸前調查,也無需貸后檢查。(3)民間金融的擔保機制靈活。民間借貸雙方居住地域相近且接觸較多,許多在正規金融市場上不能作為抵押和擔保的可以用于民間借貸市場中,如房產、土地、設備等。同時,民間金融市場上存在一種社會擔保機制,借貸雙方在確立信用關系的同時,信譽擔保會給借款人施加更有效的約束。

二、新農村建設中民間金融的績效評價

民間金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廣泛存在,具有天然的生存優勢,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一把“雙刃劍”,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方面。

1.民間金融對農村社會、經濟積極影響。(1)緩解農戶的信貸約束,滿足農戶的消費需求。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戶收入不確定性以及抵押品不足等原因,正規金融對農戶貸款,尤其是消費性貸款普遍存在著“惜貸”行為,而農戶往往需要預支未來進行消費,比如婚喪嫁娶、修繕房屋、看病買藥等。特別是在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農村金融不發達,農戶的信貸約束在正規金融組織中得不到緩解。而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空白,緩解了農戶的信貸約束。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正規金融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農戶的消費需求仍不能完全得到滿足,信貸約束仍然存在。該地區活躍的民間金融組織,則為農戶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務,使得農戶受到的消費限制進一步降低。因此,無論正規金融發達與否,地區民間金融始終在放松農戶信貸約束、克服其消費的資金限制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有助于解決農村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促進其持續發展。農村金融資源短缺對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約束已是社會各界的共識。資金瓶頸一直是其發展的重要障礙。從我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比例偏低以及鄉鎮企業貸款余額占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的份額逐年減少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農村中小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民間融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中小企業的這種壓力,提供了一種較為靈活的融資渠道。國際金融公司對北京、成都、順德和溫州等六百多家私營企業的調查表明,對中小企業而言,民間金融市場是其外源融資的最大來源。(3)優化資源配置。金融體系對資源的有效配置有兩個條件:一是資金的價格由市場自主形成,反映市場供求;二是金融機構能充分利用信息,對資金需求者進行甄別,通過交易對象的選擇來控制風險,客觀上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農村民間金融的利率不受國家管制,由市場自主形成,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金的市場供求關系,而且能充分利用社區內的信息,對交易對象做出全面的判斷和選擇,回避風險的同時也就相對有效地配置了有限的金融資源。(4)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多樣化競爭格局。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由于民間金融機構的參與,其中的利益分配必將發生許多變化。這有利于增強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氣氛,形成多樣化的競爭格局,尤其對打破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中事實上的壟斷局面更是具有直接意義。民間金融的存在和適度發展對農村正規金融施加壓力,這種壓力有助于農村正規金融挖掘內部潛力、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同時農村正規金融的這種回應行為也有助于民間金融把較高的名義利率降下來以便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非正規金融和正規金融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關系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5)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農村民間金融業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為農村社會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一,通過促進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吸納更多的就業人數;其二,農村民間金融領域直接吸納了從業者。

2.民間金融對農村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1)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金融宏觀調控的力度。民間金融的運作導致一部分資金從正規金融機構體系中分流出來,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如果過多的資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間金融市場,則意味著國家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減弱,政策效果下降。例如,當經濟過熱,政府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處在政府貨幣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間金融反而會利用正規金融力量減弱之機,加強信貸活動,以牟取更多利潤,這將抵消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果,使得經濟難以“軟著陸”。另外,民間金融活動的隱蔽性導致有關民間金融活動的稅收無法收繳。按照國家規定,儲戶利息收入必須繳納所得稅,但在民間金融活動中,國家沒有相應措施對其進行有效規范,減少了國家的稅收收入。(2)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會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當前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運作機制還不規范,內在風險較大,一旦釋放出來,不僅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而且可能導致社會的不安定。民間金融的發展容易導致信用危機,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用做保障,而民間金融組織不但沒有國家信用作擔保,甚至連基本的法律保證和法律規范都沒有,因而潛在風險極大。此外,由于民間金融缺乏政府必要的監管和約束機制,加之一些民間金融組織具有投機性和非法集資等特點,與廣大群眾的利益攸關,一旦產生風險,很有可能引起社會震動。(3)民間金融的存款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經營風險大。處于農村地區的大部分民間金融機構,沒有建立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及審計稽核制度,其籌資、征信、信用審核、授信、風險承擔等能力低下,人員素質也不高。此外,民間金融機構大多不提取存款準備金和呆賬準備金以抵御風險,經營風險極大。(4)一些民間金融組織依靠暴力手段維護民間信用體系的運轉,有可能演變成為具有黑社會性質的經濟組織。這種情況在東北地區比較嚴重。東北地區的民間金融不同于南方,南方的民間金融是建立在中小經濟的需求之上的,頗具民營中小銀行的雛形。東北則不同,民間金融更多的是同“地下經濟”聯系在一起,存在著嚴重的非法性,甚至牽涉到黑勢力,潛伏著無法預計的危機。

三、新農村建設中民間金融的監管制度創新

目前,我國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民間金融監管還比較滯后,因此我們應當轉變觀念、承認民間金融積極作用的前提下,構建適合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監管體系,克服其消極影響,使其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1.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管理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由于民間金融機構具有分散性和地方性的特征,使其風險大、可控性差。面臨道德風險、尋租風險、流動性風險、內部人控制風險、經營風險以及退出風險等,為此,應加快建立健全與民間金融發展有關的法律法規。通過立法著重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明確國家對民間金融的宏觀政策,通過國家法律形式對民間金融進行必要的界定,使民間金融有法可依;金融監管當局必須依照法律法規和條例監管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業務活動,規范農村金融秩序;農村民間金融組織也必須按照法律規范經營,以減少經營風險。二是明確民間金融管理的主體、職責和內容,對民間金融的用途、期限、利率做出指導性的規定。另外,還應加快農村保險和信用體系建設,包括農業保險制度、存款保險制度、信用擔保體系等。

2.加快利率化市場改革,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利率與經營風險掛鉤。以小額信貸為例,由于貸款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而農業易受自然條件、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貸款風險較高,再加上每筆貸款數額雖小,但都需進行貸前審查貸后監管等,相應管理成本較高,這些都需要市場化的利率來彌補。然而,如果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合法化意味著將其納入國家金融監管體系,那么目前的低利率管制和有限的利率浮動空間將無法補償農村民間金融的高風險和高成本。因此,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通過農村金融監管組織,對利率變動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利率,這是農村民間金融合法化的制度條件之一,也是金融資源按市場規律有效配置的基本標志。

3.探索適合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監管機制。加強農村民間金融監管是在農村金融市場運作中保證民間金融機構安全和提高資產質量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為此,對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農村民間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其作用是及時轉移和化解民間金融組織出現的風險,防止危機的蔓延。設立由有關金融專家組成的危機評估機構,與監管責任部門配合,監測區域內外各種風險、危機對本區域內各金融機構的影響,進行追蹤分析、預測,建立警報機制。二是建立有效的危機處理機制。危機處理機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金融體系的某一部分出現嚴重問題時,對其采取有效措施處理,避免危機的蔓延。危機處理體系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發揮作用:一類是救的,主要是針對經救助后有可能繼續維持經營,并能逐步化解風險的金融企業,救助的方式主要有股東注資、新募股、債轉股等自我救助方式以及收購、兼并、政府注資、央行再貸款等外部救助方式。另一類是處置性的主要針對危機嚴重惡化、救助成本極大、或雖經救助仍可能無法繼續經營的金融企業,處置的方式主要是有條件破產,如兌付個人存款后行政關閉、兌付個人存款后托管、清理完債權債務后清盤破產等。

4.發展和完善正規金融,鼓勵民間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連接,構筑一體化金融市場體系。現有農村民間金融存在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國正規金融的服務不到位所導致的。因而要大力發展和完善正規金融機構和服務,鼓勵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創新,替代部分農村民間金融。另外,要充分利用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和民間金融的信息和履約機制的優勢,將二者連接,構筑一體化農村金融體系,從而更好地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參考文獻:

1.李丹紅:“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現狀與重點改革政策”,載《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2.趙連友:“我國民間金融邊緣化問題及對策研究”,載《新疆財經》2006年第6期。

3.莒娜:“論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發展”,載《經濟研究導刊》2007年第2期。

4.朱信凱、劉剛:“非正規金融緩解農戶消費信貸約束的實證分析”,載《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年第4期。

5.柳松、程昆:“中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績效、缺陷與治理”,載《農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8期。

6.喬桂明:“江蘇省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問題研究”,載《農業經濟問題》2006年第9期。

篇(5)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金融支持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有較大比重。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民占有較大比例,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影響和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資金需求的主體--農民和中小企業戶主,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數額有限。資金的缺乏使生產的擴大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受到阻礙,因此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直未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收入也因此沒有明顯提高。農村金融機制作為經濟發展中作為重要的資本支配手段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遺憾的是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不盡如人意,其范圍、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將首先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金融支持的實際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確農村經濟發展中各資金需求主體對資金的需求狀況和農村金融體系對資金的資金供給狀況,對滿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針對未能平衡的資金需求對金融供給體系做相應的政策制度調整和完善。本文寫作目的主要有兩個:首先,詳細闡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現狀和瓶頸,及金融供給體系對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決的障礙。其次,對農村經濟發展中未被滿足的金融需求相關原因和解決途徑做具體探討,即對資金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的現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村經濟政策作了大幅調整,新的經濟政策以事實為依據,更具操作性和靈活性,我國農村經濟因此獲得了較大發展。政府通過市場引導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農業投資,使我國農業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現迅速急劇增長態勢,其后則呈現波動式緩慢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態勢并未改變,農民收入并未呈現樂觀的增長態勢,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并未提高。

(二)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

關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不同學者都做了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體系的完善通過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因為金融市場可以通過提高儲蓄投資轉化水平改善投資效率,從而對經濟增長起著促進作用,有利于促進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都存在巨大潛力。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挖掘、釋放金融體系作用,強化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三、構建完善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商業性金融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大致由四個形式的金融組織組成: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基礎,商業性金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商業性金融重視經營成本,資金效率,風險規避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商業銀行的市場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無可比擬的。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其經營規模的適度性和對農村經濟發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為若商業銀行的規模過小則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規模過大則由于其商業性必然傾向于經營利潤更高的非農業經濟業務,如此便失去了其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組成部分的本義。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歷史背景、經濟現狀的不同而呈現出形式和程度的差異,其滿足應是不同形式金融組織功能相互補的結果。因此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前景應是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補,政策性和民間金融組織共存。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的業務范圍日漸縮小,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也隨之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體系中的地位在逐漸動搖,因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規模必然會不斷改變,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難以完全滿足需要,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作用將起到無可代替的作用。

(二)農村合作組織

從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組織構成來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占主要地位。這是由當前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現狀決定的。由于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發展中階段,農村經濟水平還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額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組織的業務形式正好大大滿足了農村中小企業主和農民的融資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組織成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而且農戶和中小業主的信用狀況和還貸能力相對透明,因此,選擇誠信社員的信息成本較低。在經濟業務的辦理上,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其與業務主體間的經濟業務往來為了解客戶信息提供了方便,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增強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組織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民間金融組織

民間金融組織,指廣大農村經濟主體為滿足融資需求,自發開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經濟成分的資金進行民間經濟融通活動的組織。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中巨大的資金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因而在正規的農村金融體系之外出現了彌補其功能缺陷的民間金融組織。在現階段的經濟形勢下,我國農村資金需求主體的融資形式多為零散的小額分散式。這樣的業務對于商業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組織而言需要花費的成本相對較高,利潤相對較少,與經營原則相沖突,因而難以得到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的支持。民間金融M織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種不足,遵循了市場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間金融組織一直被認為是非正規的金融組織,其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一直未得到客觀對待,其運行機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障礙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六種主要組成機構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在該體系中,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占主體地位,但其經營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和業務,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銀行作為我國農村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吸收了我國大部分的農村資本,但近來農業銀行的經濟業務逐漸轉向收益率較高的非農領域,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逐漸減弱。

(二)農村金融工具單一,技術手段落后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金融工具創新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在農村,長期以來在金融機構經濟業務中主要使用的是傳統觀的存貸款和結算等基礎類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經濟及金融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加之經濟基礎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創新,因此農村金融工具的改進不多見。股票、國庫券、金融債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農村很難普及。

(三)農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尚待完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秩序,規范農村金融行為,防范農村金融風險,是建立健康的農村金融市場的前提。然而相關農村金融組織所實際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卻遠遠現實需要,致使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滿足經濟主體資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響。更有甚者,為維護自身運轉,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直接導致了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金融支持狀況惡化。

五、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完善農村金融功能、市場機制和服務機制提供了契機,金融體系的完善必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依然差強人意。因此,不論從現實還是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進在所難免。首先需要積極完善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真正做到讓需要貸款的人有款可貸,為農村資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擴大金融服務范圍,促進和引導各種金融工具的綜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融資形式,有效的進行資金管理和風險分散。再次,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因為農村金融的創新需要相關政策引導城鄉要素的合理流動與融合,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信用范圍

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農村信用范圍,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金融的穩健運行,更關系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將更多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接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進一步擴大該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通過加強相關技術培訓,支持更多有條件的聯接得到進一步延伸。其次,提高農村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基層工作人T的培訓。使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辦理業務時多用、用好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資源。最后,加強農村地區征信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農民培育信用意識,維護自身信用記錄,提高自身金融素質,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三)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

除了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的問題外,農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環境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支農力度也有較大影響。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應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發展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在盡力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努力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使農村經濟獲得良好發展。其次,通過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推動金融體系逐步完善,調整維護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

六、結論

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在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明確了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盡力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圍的分析,認清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勢,了解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尚待完善之處,并將理論聯系實際,針對金融支持障礙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斷順應新形勢,結合實際改革和完善金融體系,我們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七、致謝

通過這次論文的寫作,我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有了更加系統的了解,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論文的結束,也意味著我四年大學生涯的結束。四年的大學生活不僅讓我收獲知識,也讓我體驗到生活的充實豐富和美好。

在畢業之際,我首先感謝四年教過我的所有老師,感謝他們授予我知識,教我做人的道理。為我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還要感謝我的母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她給了學習的環境和機會,2009~2013的四年里讓我在這里盡情成長。衷心的希望西亞斯的明天越來越美好。其次,要感謝我的同學。是他們教會了我如何與人相處,教會了我要寬容待人,教會了我感恩,是他們與我共同經歷里四年美好的大學時光。最后,要特別感謝周福順老師,他熱心負責的態度激勵著我,他淵博的知識和科學嚴謹的作風讓我敬佩,在周老師的耐心指導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終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和祝福!

參考文獻

[1]鄒雪嬌.關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4年5月.

[3]江美芳.農村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蘇州大學,2011年9月.

[4]余章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7月.

[5]馬立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5月.

[6]孫艷英.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4月.

[7]盧婭.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廣西大學,2008年5月.

[8]陳華.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篇(6)

論文摘要: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在解決貧困農戶貸款難、增加農戶收八及緩解貧困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推行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介紹了農戶小額信貸的概念,并重點對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 農戶小額信貨概述

小額信貸是指通過向低收入客戶、個體經營者提供金融服務和社會服務等,借以幫助貧困者增加收入、擺脫貧困的活動,其含義具有金融含義和社會含義雙重屬性。國際社會一般將其視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一種制度創新,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緩解貧困。

農戶小額信貸是指以農戶為貸款對象,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貸款。農戶小額信貸資金來源是農村信用社依法吸收的存款及中央銀行的再貸款,貸款發放及收回的整個過程均由農村信用社辦理,并采取“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具體如下:首先由農戶向農村信用社提出申請,再由農村信用社對農戶信用進行評定,在信用評定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等級,對農戶發放不同信用額度的貸款證,持有貸款證的農民,在需要貸款時,可以憑貸款證及有效的身份證件直接到信用社營業網點辦理限額內貸款,無需層層辦理手續。

2 我國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存在問題

農戶小額信貸的實施時間雖然不長,但在全國及各省市地區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然而,如果將為低收入人口提供可持續信貸服務作為農戶小額信貸的終極目標,那么中國目前的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項目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2.1 運作機構問題分析

農村信用社產生于中國農村,并伴隨著中國整個金融體系及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健全,其職能、性質都在不斷的發生轉變,幾十年曲折的發展歷程都打下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烙印,也留下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影響著農村信用社支農的實力和小額信貸的發放。

首先,由于政策性原因,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信用社盲目地將大量的資金貸給鄉鎮企業,而大多數企業又由于經營管理不善、投資失誤等原因形成了不少壞帳。其次,農村信用社產權含混不清。由于產權不夠明晰,法人治理中權力義務責任的嚴重失衡,引發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為,如經營管理者的道德風險、濫用職務、粗放經營、濫用職工、加重農民負擔、挪用資金、奢華消費等等。最后,業務素質普遍偏低。相對于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的員工的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術水平差、且觀念保守、知識老化,加之農村信用社不重視對員工知識、技能的培訓,其業務素質普遍偏低,在眾多金融機構中不具有競爭優勢。

2.2 運作流程中的問題

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的運作流程,從為農戶建立信用檔案開始,中間經歷了貸款申請、信用評定、發放貸款證、取款、貸后監督,直到收回貸款并做出記錄,又再次進行信用評定結束,這八個環從環環相扣,并形成了一個有跟蹤反饋并能不斷完善、更新的循環系統。

從實踐上來看,由于受到內部、外部一些因素的制約,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或是某些環節缺位;或是某些環節雖然名義上存在,但實際上形同虛設,或是在執行過程中不夠規范,貸出資金的投放資質量及可回收性均難以保證。

為客戶建立信用檔案環節。很多農村信用社對于建立農戶信用檔案這一基礎性環節十分不重視,有些直接從當地的派出所抄來農戶資料建立農戶經濟檔案,內容也十分簡單,對于一些諸如個人品質、經濟收入、生產經營活動主要內容、經營能力等重要的資信內容基本沒有記錄,不能全面反映農戶真實的情況。雖然有些農村信用社也對農戶進行實地調查,但是很多流于形式,調查的質量不能保證。

對客戶進行信用評定環節。由于某些信貸員對農戶不甚了解,使得評定小組對農戶代表和村組干部有著強烈的依賴性,僅憑他們的一面之詞便予以授信。加上在農村一些工作極易受人情、關系和其他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致使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存在較大的主觀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農戶小額信貸信用評定失真。除了上述主觀原因以外,由于基層農村信用社外勤工作人員編制普遍較少,但對于農戶進行信用評定工作量很大,很多信貸員雖想盡職盡責,卻力不從心,無意中造成了信用評定的不客觀、不準確。

關于貸后監督環節。在實際操作中,一些農村信用社按農戶貸款證對他們發放了小額信貸,可是貸后檢查、跟蹤管理工作卻沒有及時跟上。尤其是一些信貸員,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款項貸出后,就完成了信貸工作,也不愿意在事后深入農村的田間地頭,了解資金是否按規定使用。對于一些農戶將自身貸款轉借的行為,更是無法察覺。貸后監督環節缺位嚴重,間接降低了信貸資金的可回收性,增加了農戶小額信貸風險。

關于信用等級的再評定環節。這一環節是農戶小額信貸運作流程中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下一輪信用評定的開始,嚴格的講,應該準確地記錄貸款的還款數額、未還數額及到期日,同時將這些信息反饋到農戶信用檔案中,以便下一次進行信用評定,確定新的信用等級。但是一些農村信用社沒有嚴格執行這種制度,沒有根據持證農戶貸款到期償還情況和信用程度適時進行調整,對授信額度該增加的沒有及時增加,該調低的沒有及時調低,該取消持證資格的也沒有取消,大大影響了農戶小額信貸的質量。

除此之外,對于農村信用社有限的資源來說,農戶小額信貸業務量非常大,而大多數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業務都用手工操作完成,即使一些信息化管理條件較好的農村信用社也只是運用電腦進行簡單的記錄與操作,工作效率低,信貸質量也不能保證。至今市場上還沒有一套包羅整個小額信貸運作流程的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幫助小額信貸機構提高資金監控的深度、廣度、提高工作效率,及時全面的獲得信貸資金的運作情況。

2.3 保障制度問題分析

(1)法律制度不健全

農村信用社雖然屬于金融機構,但目前還沒有完整意義上的合作金融法律、法規,在法律上沒有明確合作金融機構的地位和權益,使得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中常常處于困境之中。也正由于農村信用社的性質、服務宗旨、服務范圍等一系列問題沒有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規范,農村信用社在農戶小額信貸的推廣過程中不能輕松上陣,既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又受到多方面的制約。

篇(7)

    目前,非正規金融組織(地下錢莊、資金互助社、合會等)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又重新發展起來,甚至在某些地區已經成為了支撐當地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力量。2000年后,政府加速農村金融改革,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作為一個改革的突破口能夠起到引導民間資金為地區發展服務的作用,但從各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及資本追求高回報率的屬性來看,該方式是否具有普遍可行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全面、快速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是否科學?如何貫徹這樣一項引導民間資金“正規化”的政策,并且是否能夠有助于社會福利的增進,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二、研究回顧

    在看到非正規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前提下,更多學者認可二元金融共生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張杰(2003)認為我國傳統的合作制金融為社員服務的功能逐漸轉變為追求利潤,導致了制度變遷中非正規金融的再次出現與快速發展,并成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毅夫、孫希芳(2005)認為非正規金融在農村地區能夠長期存在的根源在于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諸多國外學者提出的金融抑制現象對該問題確實有較大的影響,但并不是根本所在。錢水土、陸會(2008)通過對農戶貸款來源的實際調研,發現非正規金融的貸款比重遠遠大于正規金融,而農戶擺脫流動性約束是非正規金融機構能夠長期與正規金融機構并存的主要原因。并得出結論認為非正規金融更適合農戶借貸特點,適應農村經濟模式的要求,正規金融的發展應該借鑒非正規金融發展的經驗。這一觀點與Allen等(2005)對中國非正規金融組織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他們認為不應盲目的對非正規金融加以限制,甚至強迫其“正規化”,而應該促進非正規金融的健康成長使其逐漸從“地下”走到“地上”,更好的為經濟發展服務。而對于如何走到“地上”這一關鍵問題,大家的研究各有特色,姜旭朝、丁昌鋒(2004)認為成本優勢和信息優勢是非正規金融得以發展的基礎,而隨著其自身經營范圍的擴大和參與人員的增加,其組織特征出現由“互助”到“過渡”最終到“贏利”的轉變,此時就能夠實現非正規金融組織向正規金融機構的逐漸轉變。胡金焱(2004)強調政府在非正規金融組織走向“地上”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政府政策的根本著眼點在于引導、利用非正規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并對非正規金融制度中某些不確定性進行監管,降低其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和社會危害。而徐璋勇、郭梅亮(2008)提出對于非正規金融的認識不能從政府的邏輯出發,應該充分認識其在農村存在的社會性基礎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劉孝紅、巴曙松(2009)更加認可重“實”輕“形”的漸進性的農村會融體系改革,注意發揮國家政策的協同效應和社會資金的引導功能,該研究與李銳、朱喜(2007)的研究具有相同的著眼點,都是強調了農村地區資金供給對經濟發展及社會福利改善的巨大作用。王華峰(2006)認為非正規金融是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項自發性金融制度安排,并不是正規金融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過渡性制度安排。因此,應嘗試找出兩者合理共存的“臨界點”,而本質在于促進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趙巖青、何廣文(2008)認為基于“聲譽效應”建立的民間金融組織對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然而其缺乏完善的法律行為約束,從而不可能完全替代正規金融機構發揮作用。因此與正規金融機構的“合作”就具有重要意義(Ayyagari,2007)。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各自的優勢,并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增進社會福利也就成為新的著眼點。從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角度對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共生形式進行研究,探索一個二元共生、優勢互補的農村金融市場,使其更好地為農村發展服務就具有比較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三、二元共生市場結構下參與主體的行為分析

    在二元共生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里,參與資金融通的主體主要有三個:農戶、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因此,在理性人的假設條件下,其選擇是否進行資金借貸,以及借貸多少的行為都是為了最大化自身的期望收益。

    (一)農戶的行為選擇

    假設1:農戶進行生產時的資本投入均為借入資本,且不考慮勞動投入。

    

    (二)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選擇

    假設2:正規金融機構在預測自身的期望收益時,不考慮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

    對于正規dylw.net 寫作論文金融機構而言,令表示貸款總量,貸款的總成本為(包括前期審核、后期追蹤及監督等成本),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其無法對借款者的信用度及還款能力進行客觀評價,也無法連續追蹤貸款的投資去向及項目的變化狀況,所以,正規金融機構在判斷借款人的還款概率與投資的成功概率時,只能借鑒以往的經驗,依據過去的平均還款概率與平均投資成功率來進行。因此,其期望收益為:

    

    而在農戶與正規金融機構之間存在明顯信息不對稱以及農業投資受諸多客觀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正規金融機構對于農戶還款的概率判斷以及憑借經驗對農業投資成功概率的判斷不可能都顯著大于0.9甚至是趨近于1。因此,對于正規金融機構判斷農戶進行投資獲得成功且如約還款近似一個必然事件的條件要求過于苛刻,且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由此可得,在多數農村地區,正規金融機構的期望收益與其發放的貸款數量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在某些地區正規金融機構不放貸款或者少放貸款。

    (三)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選擇

    假設3:非正規金融機構在估計自身期望收益時,不考慮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但是會參考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即。

    對于非正規金融機構而言,由于其對貸款對象的了解是完全信息,因此,其選擇貸款的對象均是信用度較好、能夠確定還款(投資失敗也會盡力償還)的農戶。所以,本文假定其面對的還款概率為

    

    從非正規金融與農戶之間的完全信息看,一旦農戶發生故意違約行為,此信息將迅速在該非正規金融機構能夠影響的范圍內擴大,從而使該農戶不僅僅在經濟層面(抵押品、未來資金借貸等)出現損失,而且其在某個地緣或血緣范圍內將再無個人信用 可言,因而使該農戶的其他非經濟行為也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甚至出現難以立足的窘境。因此,農戶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進行投資時,制定決策往往比較謹慎,多投資于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并且一旦因為客觀因素使投資發生損失時,農戶會盡力彌補損失,全力歸還貸款以維護自己的信用和聲譽。所以,即使在農戶投資失敗時,由于多種抵押及還款形式的存在以及農戶維護個人“形象”的行為使真正能夠轉嫁到非正規金融機構的損失是一個較小的數,同時非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利率水平普遍較高,因此,在通常情況下是普遍存在的。從而說明當非正規金融機構將資金全部貸出時,其期望收益最大。由此可見,自身資金規模是限制非正規金融機構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獲得更多收益的最大障礙。

    通過對農戶、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行為選擇的分析可以看出,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均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兩者都無法單獨占領農村金融市場。

    四、福利最大化的模式選擇

    (一)福利最大化

    本文對社會福利的定義借鑒Detragiache(2008)的研究,社會總福利為期望總產出減去信貸總量與檢測成本。從而,本文認為借貸利率高低,是否違約等因素僅僅影響社會總財富在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分配,而不會影響社會總福利。假設F(*)表示社會總福利、表示投資失敗后的平均虧損率,由前文所述可得,社會總福利的表達式為:

    

    (二)競爭與社會福利最大化

    當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為競爭關系時,兩者之間僅從自身的優勢出發采取策略,即正規金融機構發揮自身的利率優勢與資金規模優勢,而非正規金融機構發揮自身的信息優勢。對比前文所述的正規金融期望收益最大化與非正規金融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可以看出,在以競爭形式共生時,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是其競爭優勢,而當降低時,看似正規金融機構在利用自身優勢參與競爭,實際上對于那些最大化期望收益一階條件能夠實現的正規金融機構來說,其期望收益不斷降低;而對于那些本來就缺乏貸款意愿的機構來說,其貸款數量與貸款意愿會進一步萎縮。因此,導致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數量無法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的貸款數量;而對非正規金融機構來說,其貸款數量是否能夠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取決于其資金規模。當,即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規模大于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的貸款數量時,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量可以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的,而超出部分甚至可以通過必要的轉換彌補正規金融機構留下的缺口。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浙江、江蘇、福建等東部沿海省市的某些地區,非正規金融機構可以獨自承擔起滿足當地資金需求的重任,而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功能趨于薄弱。反之,在那些非正規金融規模相對較小的地區,由于受制于資金規模上限的影響,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的非正規金融資金供給水平無法得到滿足。由此可見,在以競爭形式共生的情況下,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意愿低,貸款數量少的特征并不會改變,其貸款數量不可能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而多數地區的非正規金融機構因為受其資金規模限制,難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因此,在競爭性條件下,正規金融機構難以充分發揮增進社會福利的作用,而只有在極少數非正規金融非常發達地區,非正規金融機構可以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所以本文認為,在非正規金融機構發展規模并不足以獨自支撐當地經濟發展需求的廣大農村(尤其是內陸地區的農村),二元金融以競爭形式共生對于社會福利的增進未必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合作與社會福利最大化

    在這里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能夠進行合作的基礎在于各自擁有明顯的劣勢與優勢(見表1),且各自的優勢均為對方的劣勢所在。因此,這樣的比較優勢使雙方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而通過分析各自的比較優勢可以發現,組織特征是其產生優勢的根源,而一旦一種組織形式經過轉化或者逐漸演變之后,喪失了其本質特征,那么其存在的優勢也就逐漸喪失了。因此,本文所說的合作是指保持雙方各自的本質特征,相互利用對方的優勢彌補自身的劣勢以謀取更高收益的一種聯合。雖然本質在于追求更高的利益,但是前提為保持由組織特征所帶來的比較優勢。對非正規金融機構來說,在合作之前完全信息使其可以以較高的利率進行借貸,此時,利潤率是反映其完全信息價值的最重要標準;而合作后,由于貸款利率及組織形式等一系列問題的改變,使利潤率難以成為合作前后進行對比的依據。所以,合作帶來的利潤總量的前后變化是反映其信息價格的最主要因素。當合作帶來的總利潤大于競爭時,非正規金融機構更加傾向于“分享”信息以謀求合作②。同樣,對于正規金融機構來說,當在合作與競爭兩種選擇中進行博弈時,總利潤③(總期望收益)的變化對其有同樣的影響。

    

    當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進行合作時,為了能夠使合作具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性,雙方首先需要保證的是各自所擁有的比較優勢的穩定,而合作的過程為正規金融機構可以從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完全信息,而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幫助”,突破自身在資金規模上的限制。而這種資金規模的擴大與前期部分學者提出的當非正規金融規模突破某個“臨界點”時,其經營風險、信息優勢等特點將喪失的問題存在較大的區別。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正規金融機構幫助下的規模擴大僅是資金規模的擴大,參與者數量與原始狀態相比也僅僅增加了正規金融機構一個個體④,而該個體本身發揮的還是資金供給功能。所以,與過去學者研究的依靠參與者人數增加、地緣范圍擴大提高資金規模的擴大形式存在明顯差別。從而認為非正規金融機構突破資金規模上限后其組織優勢,目標函數、預期收益形式等問題與競爭時保持一致是合理的。因此,本文認為在維護二者比較優勢不變的基礎上,首先,應該認可非正規金融機構作為一個社會團體的合法組織地位,使其擺脫長期的“灰色”身份;其次,在保持非正規金融機構信息優勢的基礎上,由正規金融機構對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引導,“幫助”其合理發展,從而使其能夠長期“扎根”于農村,充分發揮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最后,以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主力,刺激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

    1.基于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分析

    當 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以上述的合作形式共生時,雙方可以相互借鑒對方的優點彌補自身的弱點。

    

    其次,對非正規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正規金融機構對其進行“幫助”,因此,能夠有效擴大其資金規模上限,從而也使其貸款規模能夠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所以,合作可以有效地使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突破發展“瓶頸”,提供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所要求的資本數量。

    雖然合作能夠促進社會福利最大化所要求的資本被兩個參與主體提供出來,但是,應該看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并沒有涉及dylw.net 寫作論文利潤在各個參與者之間的分配,而對于合作雙方來說,追求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才是根本目標,因此,社會福利最大化與自身收益最大化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所以,需要對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是否具有穩定性做進一步研究。

    2.合作的穩定性條件

    為了探討二者合作的穩定性,本文建立以下博弈模型,假設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共同提供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要求的資本總量,因此,任何一方提供(0,)數量范圍內的資本時,其期望收益水平均不小于0。同時,本文假定雙方均有兩個行動策略即合作或者不合作,且當采取合作策略時,一旦發生損失由于總資本中包括雙方的資本,所以雙方提供的資本承擔相同的虧損率。同時,當正規金融機構采取合作的策略時,其向非正規金融提供資金“幫助”,并使其貸款總量能夠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所需要總資本,而提供給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的回報率與一般貸款利率相同,為。當采取不合作策略時,停止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幫助”,從而變為與其競爭。同樣,當非正規金融采取合作策略時,其向正規金融機構提供信息支持,并對其提供的“資金幫助”給予與非正規金融機構自有資本同樣的“待遇”,而采取不合作策略時,同樣轉變為競爭。所以,在不同的策略組合里雙方具有不同的期望收益。

    分析可知,當正規金融機構選擇合作時,非正規金融機構選擇不合作的期望收益大于選擇合作的期望收益,因而在理性人假設下,非正規金融機構選擇不合作;如果正規金融機構選擇不合作,非正規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策略下帶來的期望收益,仍然選擇不合作。因此,不合作是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占優策略。類似的,不合作也是正規金融機構的占優策略。所以,在這樣一個完全靜態博弈中,(不合作,不合作)是唯一的納什均衡。從而,如果試圖在單一期內構建一種以市場為主導的能夠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合作方式,那么這種合作方式顯然是不可能穩定存在的,即雙方均有背叛的動機。而在多期內,由于懲罰機制的存在,任何一方的“背叛”行為都會在未來遭受到對方背叛的懲罰。因此,假定δ為正規金融機構的貼現因子,θ為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貼現因子。滿足下面條件,給定非正規金融機構選擇合作,正規金融機構將不會選擇背叛:

    

    

    由(11)式可以看出其表達式大于0。可以判斷θ∈(0,1),符合貼現率值域的要求。

    由此可見,當δ、θ滿足上述兩個條件時,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均有積極性進行合作,同時,也有積極性懲罰對方的“背叛”行為,而由于短期背叛行為帶來的利益在長期內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策略(合作,合作)是每一個階段的均衡結果。因此,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可以穩定存在,且(δ、θ)為合作的穩定條件。同時,也應該看到,對于一個微觀的農村金融市場來說,穩定條件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顯然,對于雙方來說,開始合作之后“背叛”成本越高,合作就越穩定,因此,也就更加突顯出穩定條件(δ、θ)背后對于監管及相關懲罰機制的要求。

    結合前文對正規金融機構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假設與分析可知,影響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決策及其貼現因子δ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社會平均投資成功率P(S)⑥,所以,將δ對P(S)求導可得:

    

    由(12)式可以看出,正規金融機構的貼現因子δ與平均投資成功率P(S)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從正規金融機構的行為選擇出發,其更意愿在社會平均投資成功率越高的地區與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此時合作的穩定性條件更加容易實現。而由于P(S)的大小直接反映的是與當地氣候、地理特征、經濟發展條件等客觀因素的狀況,所以dylw.net 寫作論文,在那些生產條件更加優越,農業科學技術更加發達的地區,正規金融機構的合作熱情更加高漲,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大力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今天,東部地區的步伐明顯快于中西部的原因。同樣,結合前文對非正規金融機構期望收益最大化的假設與分析可知,影響非正規金融機構行為決策與貼現因子θ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資本規模,所以,將θ對求導可得:

    

    由(13)式可見,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貼現因子θ與資本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在那些非正規金融機構規模相對較小的地區,其合作的穩定性條件更加容易實現,該條件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地區非正規金融機構擁有較強的合作意愿。資金規模較小的非正規金融機構更加希望通過合作突破“瓶頸”,而對于這些地區的社會福利來說,合作同樣為其帶來必要的改善。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首先,在多數地區,正規金融機構缺乏放款的意愿,而非正規金融機構常受制于資金規模的限制,使農戶期望收益最大化下的資金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在二者各自擁有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的同時,二元金融共生的市場結構將一直存在。

    其次,當二元共生的市場結構長期存在時,在競爭形式下,正規金融機構的期望收益會進一步減少,而非正規金融機構仍然將受制于資金規模的限制,難以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作為理性人,在各自期望收益最大化下的行為選擇無法滿足社會福利最大化對于資金投入的要求,所以競爭難以對農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及經濟的發展帶來明顯效用。

    再次,在合作形式下,當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各自保持由其組織特征帶來的比較優勢時,雙方之間存在可以相互合作的基礎。但是,這樣的合作關系 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可以實現,即文中的(δ、θ)條件。

    最后,通過對(δ、θ)條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對于正規金融機構來說,其更加傾向于在自然條件較好,農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的地區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合作,顯然東部地區的農村就成為其首要選擇;而對于非正規金融機構來說,在資金規模相對較小的地區,其合作意愿更加強烈,且合作條件更容易實現。由此可見,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在合作的地域選擇上可能會產生沖突之處。

    本文提供以下政策建議dylw.net 寫作論文:

    第一,政府在對農村金融市場參與主體進行引導時,應“重實質、輕形式”,保護市場參與主體對社會福利的積極作用。同時,建立必要的監督體系與懲罰機制,提高參與主體的“背叛”成本,提高合作的穩定性。

    第二,合理、正確引導非正規金融組織的發展。應該借鑒一些漸進性的方式,更能體現實地特征,甚至可以允許在某些地區采取一種“非正規金融→過渡性金融→準正規金融→新型正規金融”的轉變路徑。

    第三,通過不同方式促進正規金融機構與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合作。在中西部及部分東部自然條件較差,非正規金融發展滯后的地區,政府應該從地區實際需求出發,以需求為導向,通過相關優惠政策的實施,推動兩者的穩定合作以提高社會福利水平;而在東部沿海及部分西部自然條件優越,非正規金融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政府更應該充當監督者的角色,以供給為導向,依靠市場的功能對兩者的發展進行引導,強調社會福利的增進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不是某種“形式”的實現。

    第四,結合實際,適度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避免“多而同”的模式。在推進農村金融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地區間的差異,從實際出發來解決農村經濟、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感謝匿名審稿人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當然文責自負。

    注釋:

    ①農村地區多數正規金融機構利率平均上浮比例為20%~60%,以6.06%的一年期貸款利率計算,農業貸款利率為7.27%~9.69%。

    ②除利潤總量的增加,合作后非正規金融機構還可以在組織結構、身份、政府政策等方面得到認可和相應的支持,這種潛在“收益”也對其是否選擇合作有重要影響。

    ③本文的分析是以期望收益對其進行衡量,因此,在總收益的改變中已經包括了由于完全信息的使用所帶來的資金安全性的提高(、提高)等問題。

    ④具體的,對于多個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視為是“正規金融”一個個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片网站| 老熟女重囗味hdxx70星空|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日本牲交大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十八岁以下禁止观看黄下载链接| 国产av仑乱内谢| 久久最新地址获取| 成全高清在线播放电视剧|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葡京| 亚洲av日韩av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久av| 偷偷做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av永久精品无码|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全国免费观看| 欧美性狂猛xxxxxbbbbb| 浮妇高潮喷白浆视频|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丁香五月亚洲春色| 国产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香蕉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娇小bbw搡bbbb搡bbbb∨|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影院重磅|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 国产乱国产乱老熟300部视频| 无码aⅴ在线观看|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免费视频| 人与狗精品aa毛片| 在线观看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50岁退休熟女露脸高潮|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亚洲|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