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關(guān)于紅色革命的詩
時間:2023-03-15 15:0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關(guān)于紅色革命的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關(guān)鍵詞:巴別爾;紅色騎兵軍;犀利;比喻;幽默;凝練
中圖分類號:I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3-0085-01
愛倫堡曾說,和陰郁的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相比,色彩單調(diào)的革命文學就像老鷹或者禿鷲,而巴別爾就是彩色的熱帶鳥。國際文壇將他譽為“蘇俄時代的莫泊桑”,這一評價已使他的聲望超越了契訶夫和高爾基。《金薔薇》的作者帕烏斯托夫斯基說,巴別爾已經(jīng)成了“一把文學標尺”。著名詩人巴格里茨基認為“巴別爾的一言一行,甚至是每一次心跳,都顯示他是一個天縱其才的作家”。巴別爾首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了特別興趣的人,而這種感興趣的程度足以令人震驚。他的藝術(shù)品質(zhì)中總有一種東方氣息,總有一種禪味。
一部《紅色騎兵軍》,寫盡了征服者的狂放和被奴役者的高貴,但細思其味,嘗到的卻是家畜夢想恢復獸性的痛楚和尷尬。但很多人看它,用張愛玲的話講,是“站著看,未及坐下”。作品寫的這支騎兵軍隸屬于蘇聯(lián),卻迥異于蘇聯(lián)革命戰(zhàn)爭后涌現(xiàn)的很多騎兵小說,在這本書里,直接描寫戰(zhàn)爭場面的并不多,很多是人物特寫,沿途景物。他的寫法相當隨意,尤其比喻詭譎奇異,先聲奪人。他的小說更像敘事詩歌,不是讓你酣暢淋漓,就是讓你愁腸百結(jié)。值得一提的是,巴別爾喜歡跳躍奔跑,愛動物,尤其愛馬,他曾說:“相同的激情震撼了我們的心靈。世界在我們兩人的眼中有如5月的草地,上邊走著女人和馬匹的草地”。他的日記也好,小說也好,還有種戎馬倥傯的感覺。在巴別爾的作品中,女性個個都充滿個性,有野性的沖,有堅韌的犟,面對殘酷無比的現(xiàn)實,冷靜如鋼鐵。當然也可能她們面對的世界不及男人所面對的暴烈和殘酷,或者她們所面對的是另一種殘酷。在《我的第一只鵝》中,當哥薩克書生不答應(yīng)煮鵝吃而當面活活踩碎一只鵝的頭。面對這樣的暴力,縱然只是一個老太婆,她依然表達著自己的不屑,說了兩遍“我寧可去上吊”來抗議,這女人只有這兩句話,卻是一個很閃亮的形象。還有《歌謠》,也是只用了很少幾筆就寫出一個老婦人對暴力的不屑。
巴別爾是天才的,他的描寫精確直觀,出神入化,所有的比喻都表現(xiàn)了其天才的特性。例如《我的第一只鵝》中所說的“月亮像廉價的耳環(huán)一樣地掛在天空”,而在《意大利的太陽》中的“藍幽幽的馬路,好似從許許多多中噴出來的奶水,在我身旁流淌……在這個備受月亮乳汁折磨的夜里……桌上燃著一支駝背的蠟燭,不停地冒煙,這是幻想家們兇險的簧火。我坐在一旁打盹,睡意像一群貓那樣圍著我蹦跳。……這個終日愁腸百結(jié)的殺人者,把我好似粉紅色棉絮般的想象撕成了碎片,將我拽到了一個思維健全的瘋?cè)说淖呃壬稀!倍遥麩肓业墓P下常常釋放出這樣雷霆萬鈞的句子:“黑下來的茲勃魯契河水聲滔滔,正在將它的一道道激流和石灘的浪花之結(jié)扎緊。”“她的餅干有一股子耶穌受難十字架的氣味。其中和有狡獪的汁水和梵蒂岡香氣四溢的狂怒。”“美不勝收夜景映滿了天幕。天幕上綴滿了油燈一般大的星星……漸漸地,思緒像鳥兒一樣飄飄忽忽地飛逝了……”這樣的句子有誰能不欣賞呢?當李澤厚先生看到開篇《泅渡茲勃魯契河》中的比喻――“橙黃色的太陽浮游在天際,活像一顆被砍下的頭顱,云縫里閃耀著柔和的夕暉,落霞好似一面面軍旗,在我們的頭頂獵獵飄拂”時,就說非親歷過戰(zhàn)爭的人不能如此寫,并立即想到的詩:“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樣的比喻令人振奮,自然美更因為糅雜了殺氣,不再是一張平面的畫,有了深邃的感覺。
最后再以首篇《泅渡茲勃魯契河》為例,有段寫景:“萬籟俱寂,只有月亮用它青色的雙手抱著它亮晶晶的,無憂無慮的,圓滾滾的腦袋在窗外徜徉。” 這樣的描寫你不覺得駭異嗎?而作者運用這樣的比喻像運用“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樣的平穩(wěn);生與死,殘忍與善良,月亮與人頭就這樣平靜地共處著,沒有夸張,沒有煽情,連一點驚異都沒有。顯然,讀者在這樣的文字里可以看到,生活、戰(zhàn)爭、暴力和死亡,怎樣轉(zhuǎn)化成了詩、美和藝術(shù);還可以看到,是什么使作者關(guān)切、不安、焦慮和快樂,什么激動了他的心靈并讓他難以忘懷,什么引起了他的悲傷、絕望和思索。
參考文獻:
[1]王蒙、王天兵.關(guān)于巴別爾的[J].書屋,2005(3).
關(guān)鍵詞 意象派 巴勃羅?聶魯達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
中圖分類號:I1 文獻標識碼:A
1聶魯達與“聶魯達主義”
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智利著名詩人,1923年發(fā)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fā)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圍繞詩人一生的主題,用六字概括便是:愛情,詩歌,革命。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tǒng),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chuàng)作中找到了自己所喜愛的形式。
《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在這部早期的愛情詩集中,詩人將孤寂,憂傷,失落,絕望,但同樣對愛情的渴望與熱忱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作為早期風格的代表,他本人對于這本詩集甚是滿意,曾在《回首話滄桑》中寫道:“ 《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是一本令人痛苦的田園詩集,書里寫的事青春期把我折磨得好苦的,還交織著我國南方那使人不知所措的大自然。”
聶魯達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樸實無華,清新雋永的意象,自然真切的情感,無疑打破了當時唯美主義對于華麗辭藻的堆砌之感。他標志著詩人突破了現(xiàn)代主義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拉美詩歌的發(fā)展。關(guān)于界定聶魯達究竟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還是浪漫主義詩人?一直是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對此,《拉丁美洲文學史》中曾較為精準地做出過闡釋:“至于聶魯達的藝術(shù)風格,很難將他劃入某一個流派。如果一定要說他屬于什么主義,只能說他屬于,聶魯達主義。因為他的藝術(shù)風格是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象征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等各種流派互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2意象派的興起與發(fā)展
出現(xiàn)于1909年至1917年的意象派,作為20世紀早期的現(xiàn)代詩歌流派,曾由一系列著名的英美詩人發(fā)起了意象主義運動,將詩歌發(fā)展推向了一個新時期。其宗旨要求詩人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練的意象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事物,并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融匯在詩作之中。19世紀后期的文壇,象征主義,唯美主義以及浪漫主義結(jié)為一體,形成了新浪漫主義風格。意象派實質(zhì)上市在其基礎(chǔ)上演變而成的。
生于20世紀初期的聶魯達,恰逢受到了意象主義運動的影響,使得自己的詩作之中也充滿了意象派的風格,尤其在1924年出版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中得以體現(xiàn)。這部作品是詩人聶魯達在二十歲時完成的代表性作品,其中美麗的詩句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傳誦。雖然當時詩人還只是個年近二十的小伙子,但筆端所呈現(xiàn)出來銳利鋒芒,絲毫不遜色其他大家。其中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便是運用了豐富的意象,使得詩句靈動而又形象。這本詩集代表了聶魯達年輕時代,對于愛情的追索,將對愛的惶恐,渴望,憂郁,熱忱與失落,相融于一體,筆尖緩緩流瀉出一串復雜而又的情愫。
3《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中所體現(xiàn)的意象分析
3.1女人與自然
在《二十首情詩與一首絕望的歌》中,詩人喜歡⑴人的身體與自然相融合,為賦予了溫柔的力量。由于幼時的經(jīng)歷, 從小與自然為伍,山間的花草樹木,甲蟲鳥獸,成為了聶魯達兒時親密的玩伴。所有美麗的自然景物,成為了他信手拈來的詩歌意象,營造出一種野蠻卻又細膩,迷人而又哀愁的氛圍。其中關(guān)于“女人是什么”“愛情為何物”這樣的疑問,也成為了年輕的詩人在這部詩集當中不斷追尋的主題。在這部作品中,象征著女人的意象有很多。比如,她是歡愉與安定的象征――“為了存活,我鍛造你如一件武器,如我弓上之箭,如我彈弓上的石頭”(第3首)能夠給詩人帶來抵擋孤寂的力量。有時,女人成為了生命的源泉――“一個蒼白的藍色民族,剛從你 / 那里生出,如是獲得滋養(yǎng)”(第2首)。女人是在他靈魂中嗡嗡作響的“白色的蜜蜂”,讓他因蜜而陶醉;女人是他“最后的纜索”,牽系著他最后的渴望,是他“荒地上最后的玫瑰”(第8首);女人是“風用發(fā)亮的葉子制成的東西”,是“在夜間群山后面,燃燒的白色百合”(第11首)。
對于詩人來說,女人是一個矛盾體,不僅能給他帶來愛戀與甜蜜的回憶,同時也能攜來無盡的哀愁。她是源頭,是因果,是“夢之蝴蝶”,只能徜徉起舞在最美麗的夢境之中,而無法在現(xiàn)實捕捉。她也能化身為憂郁――她的到臨如“露水滴在花冠”,她“像波浪一般,永遠逃逸著”她“仿佛松樹”一般在風中歌唱,有時又如“仿佛船的桅桿”,高高在上又靜默無言,她是他的渴望,卻也是他“無盡的苦惱”“游移不定的路”“流動著永恒渴望,繼之以疲憊/ 繼之以無窮苦痛的黑暗的河床”(第1首)。
3.2大海
聶魯達被譽為是海的兒子,他的夫人瑪?shù)贍柕略@樣說過:“詩人的一生,是不同尋常的航海者的一生,他在精神上是個航海者,大海對于他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他熱愛大海,勝過一切。與其說他屬于陸地,不如說他屬于海洋。他永遠向著歡樂,遠航。”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大海”成為了一個典型的意象。他將自己化身為一條“年輕的河流”“唱著歌向前奔流著”,大海對他來說是歸宿,成為了終身追隨的彼岸。
“大海”不僅成為了苦戀的化身,也象征著不滅的希望。在第七首情詩中,詩人將自己比作遭遇船難的旅者,向愛人發(fā)出求救的訊號――“我朝著你那出神的眼睛送送紅色的信號,像海水拍擊著有燈塔的海岸。”海洋波濤洶涌,朝著遠方奔流不息,昭示著苦難的過程中又孕育著不息的希望。正如詩人對于愛情的憧憬一般,期待與愛人的甜蜜,猶如永不停歇的大海――“有時清晨醒來,連我的心都變得潮濕。遠方傳來聲響,又傳來聲響。這里是海港,這里我愛你。”
參考文獻
法國攝影師納達爾(Nadar)是19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他總是不斷嘗試攝影的各種可能性:他是第一個嘗試人工布光來拍攝巴黎的下水道和墓地的人,也是他第一次為報紙上的人物訪談配上多幅訪談對象的照片。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一系列文化名人肖像,畫家德拉克洛瓦、米勒、庫爾貝、馬奈,以及作家巴爾扎克、波德萊爾、喬治?桑、大仲馬等都曾坐在他的鏡頭面前。1858年,納達爾乘坐熱氣球,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中攝影,拍下了第一張航拍照片,以非凡的勇氣和極具想象力的手法,開啟了航拍領(lǐng)域的第一扇大門。 1900年 中國最早的航拍
中國最早的航拍照片,拍攝者并不是中國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為“紀念”這次出征,法軍軍官命令手下偵查部隊的熱氣球在北京、天津兩地升空拍攝,1902年,普雷森特上尉、卡梅爾上尉、迪舍爾上尉三人拍攝的272張照片匯集成冊,在法國出版,名為《氣球下的中國》(La Chine à terre et en ballon)。這些珍貴影像包含的信息非常豐富,它們記錄下了當年飽經(jīng)戰(zhàn)火蹂躪的北京城,從中還可以看到20世紀初北京皇城西部及東交民巷的建筑布局,對考證北京的史地變遷有很大意義。
如今,普雷森特上尉拍攝的航拍照片的原版經(jīng)拍賣回到中國,其中一張北海白塔的俯拍照片,曾在日本出版的《北清寫真帖》中出現(xiàn)過,以前專家一直無法確定它的出處,這次拍賣讓它的身世得以曝光。
飛機誕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航拍的主要乘載工具依然是熱氣球,一個重要原因是熱氣球飛行成本相對較低。有趣的是,最早的航拍熱氣球不能自行控制方向和起落,需要地面有人用繩子拖拽控制。 20世紀20年代 革命時代的詩意
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新氣象,給許多蘇聯(lián)年輕藝術(shù)家?guī)砭薮蟮拇碳ず拖M渲幸恍┤苏J為,他們義不容辭地負有創(chuàng)造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yīng)的藝術(shù)風格的責任,而攝影這個年輕的視覺樣式是一種在本質(zhì)上最符合這一創(chuàng)新要求的同盟軍。他們把攝影視為參與社會變革實驗、改變?nèi)藗兩鐣庾R的重要手段,亞歷山大?羅德欽科(Alexander Rodchenko)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羅德欽科在從事攝影之前是一個畫家,他覺得攝影師從平視的角度觀察到的世界太過平庸,不足以表達革命時代的高漲熱情和視覺興奮,而俯視、仰視、對角線視角可以表達一種全新感受。俯瞰是他常用的視角,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方式,將一種革命的熱情轉(zhuǎn)化為視覺的詩學。 美國 呈現(xiàn)大地的藝術(shù)
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是美國著名的大地藝術(shù)家。大地藝術(shù)是現(xiàn)代藝術(shù)的一種,指的是利用大地的材料、在大地上創(chuàng)造關(guān)于大地的藝術(shù),孕育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藝術(shù)家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
羅伯特?史密森用攝影來記錄自己的藝術(shù)作品,他是一個悲觀者,認為工業(yè)文明帶來了很多負面的結(jié)果――“冰冷的玻璃盒、陳腐、空洞、冰冷”,主宰著美國的城市。他的代表作《螺旋形的防波堤》,是大地藝術(shù)最有名的作品。1970年,在美國猶他州大鹽湖岸邊,史密森用推土機把黑色玄武巖、石灰?guī)r和泥土倒在鹽湖紅色的水中,建造了一個螺旋形的防波堤,這個龐然大物占地十英畝,長度加起來有500 多米,頂部寬約4.6米,螺旋中心離岸邊46 米。從飛機上拍攝的照片來看,整個作品像是蛇一般緩慢地爬入粉紅色的湖水中,充滿神秘。1971年,由于湖水升起,這件作品已沉入水下5米。
1973年,史密森在英國進行創(chuàng)作,坐飛機考察地形時,因飛機失事遇難,年僅35歲。 澳大利亞 從天空看海洋
攝影師湯米?卡拉克(Tommy Clarke)從小在英國南部的海邊長大,童年的每個假期幾乎都在海灘度過。作為一名沖浪愛好者,他的作品很自然地關(guān)注到人與海洋的關(guān)系。2011年,住在澳大利亞的卡拉克開始嘗試航拍。“我在邦迪海灘拍了很多風景,它美得讓人窒息,但這些照片跟其他同行拍的并沒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決定租一架可以讓我打開門拍攝的觀光直升機。”雖然第一次航拍就遇上了暴風雨,但最終的成片效果卻很奇妙。他將其中一張照片發(fā)給澳大利亞的官方Facebook,一家英國電信企業(yè)發(fā)現(xiàn)后,立刻聯(lián)系他購買,“距離第一次拍攝不到24小時,我有了第一筆航拍資金。”
與時下流行的無人機航拍不同,卡拉克是乘坐直升機或懸掛在小型飛機外尋找拍攝角度。這種方式看上去不如無人機先進便捷,但拍攝體驗卻是獨一無二的。 德國 天價作品背后的社會學
作為德國杜塞爾多夫貝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為德國當代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他的作品一般強調(diào)攝影的“客觀性”而非攝影師的“主觀性”,納入其視野的往往是規(guī)模巨大的資本主義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空間,例如足球場、辦公樓、證券交易所等,通過富于裝飾性的畫面處理,展示現(xiàn)代社會集體作業(yè)與生活方式對人的強制性控制。這些紛繁復雜、令人稱奇的照片注入了社會學的因素,成功捕捉了20世紀后期經(jīng)濟和社會的本質(zhì)。古斯基常用高空俯拍來展示這些恢宏的場面,并且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利用先進的數(shù)碼技術(shù)進行后期制作。他1999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萊茵河Ⅱ》,在2011年11月8日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4338500美元成交,刷新了當時攝影作品成交價格的記錄。 法國 天花板下的日常
從天花板上俯瞰自己的日常生活會是什么感覺?法國攝影師弗洛里安?博德農(nóng)(Florian Beaudenon)推出作品集《瞬時生活》,以鳥瞰的視角拍攝人們?nèi)粘I畹乃查g。這位攝影師是從一張模特的俯拍照中得到靈感:“她坐在沙發(fā)上,我看到一個凳子,就站上去從上面拍了一張。我很喜歡這張照片,于是想到可以拍一組這種角度的作品,就像趴在天花板上的小蟲,每天從上面看著我們在下面做飯、睡覺……” 墨西哥 高速公路的啟示
多米尼加攝影師亞歷杭德羅?卡塔赫納(Alejandro Cartagena)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一組高速公路攝影作品,旨在探尋郊區(qū)發(fā)展對城市、居民以及環(huán)境的影響與作用。
卡塔赫納選擇的是墨西哥蒙特雷的85號高速公路,蒙特雷是墨西哥最大的工業(yè)城市,也是拉丁美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他通過拍攝一系列載人貨車的俯瞰照片,呈現(xiàn)墨西哥發(fā)展過快帶來的種種問題,比如郊區(qū)遠離城市中心給交通、資源和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等。 Tips 無人機,玩起來
作為一種高精度、低成本、操作簡便的遙感影像獲取設(shè)備,無人機在測繪、災(zāi)害應(yīng)急、地理監(jiān)測、軍事偵察等方面發(fā)揮了極大作用。隨著更為小巧和輕便的消費級無人機日益普及,求婚、遛狗、釣魚、送外賣、拍野生動物……玩家們探索出了各種腦洞大開的無人機用法,即便不是專業(yè)攝影師,也不妨入手一臺,換個視角看看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世界和生活。
對航拍新手來說,位居全球民用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前兩名的大疆和Parrot都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大疆是目前消費級無人機的領(lǐng)軍品牌,占據(jù)全球銷售市場的70%,它定位于專業(yè)航拍的應(yīng)用,從“精靈3”開始,一直遵循“到手即飛”的原則。新手可選大疆精靈Phantom 3和4。
Parrot是法國的民用級無人機巨頭,是大疆最有力的競爭對手,也是全球消費類無人機市場的早期領(lǐng)先者之一,Parrot的價格低于大疆,入門可選Parrot生產(chǎn)的Bebop Drone、Bebop 2。 新手必讀
事先查閱當?shù)叵嚓P(guān)法律法規(guī),了解有哪些公認的禁飛區(qū),以及周圍是否有敏感區(qū)域,例如軍事區(qū)域、國境線、生態(tài)保護區(qū)、發(fā)電站變電站、高壓線等。人流較大的區(qū)域,在未得到相關(guān)審批的情況下也應(yīng)當盡量回避。空曠的野外是最佳選擇。
【關(guān)鍵詞】歷史文化;檔案編研
歷史文化檔案是人類文化發(fā)展過程歷史的記錄,也是整個檔案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研究區(qū)域文化發(fā)展歷史,擴大文化工作影響,加快現(xiàn)代文化建設(shè)和現(xiàn)代歷史文化名城建設(sh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現(xiàn)代科技進步及信息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考古學及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檔案資料不斷豐富,但這些檔案資料有的還是原始的、零碎的,如何把這些檔案資料有系統(tǒng)地予以研究、歸類,成為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能比較全面客觀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文化,并為社會所利用,是當前檔案編研工作的重要任務(wù)之一。
一、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的意義
(一)編研工作是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部門系統(tǒng)、廣泛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wù)的一項重要的基礎(chǔ)性工作。2004年,中央和國務(wù)院曾頒布了《關(guān)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見》,從國家政策層面上首次明確了文化檔案編研工作的戰(zhàn)略地位,強調(diào)“信息資源作為生產(chǎn)要素、無形資產(chǎn)和社會財富,與能源、材料資源同等重要,在社會資源結(jié)構(gòu)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歷史文化檔案是檔案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也是檔案編研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在檔案編研工作中具有十分突出位置。余姚是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獻名邦”之稱,近年來,市檔案管理部門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興起歷史文化檔案編研熱潮,目前編研歷史文化檔案已達100多種、200多冊。
(二)歷史文化編研工作是保護歷史文化檔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和途徑。歷史文化檔案大部分為孤本,如余姚市檔案館、博物館、五桂樓藏書樓收藏的“四先賢”等歷史文化名人的一些文稿和其它檔案資料,包括現(xiàn)代從海內(nèi)外收集的,絕大多數(shù)為孤本,在開展利用服務(wù)時,直接提供原件,容易破損,影響檔案質(zhì)量和壽命,導致這部分檔案不能對外開放。
而以編寫檔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使這些資料長久保存,又不影響它的開放利用。如王陽明的詩,目前分散在各種原始檔案中,且都是孤本,不利于利用,于是近年編研出版了《王陽明詩集》,在內(nèi)部發(fā)行,便于利用。
(三)開展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對于建設(shè)歷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作用。余姚歷史文化淵遠流長,檔案資料十分豐富。余姚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的發(fā)源地,曾是遠古時期長江流域中華文明的搖籃;秦時建縣,明清時期形成的姚江文化,更是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期間出現(xiàn)了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等杰出思想家,連同嚴子陵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余姚“四先賢”;抗戰(zhàn)時期,作為全國十九個革命根據(jù)地之一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據(jù)地,形成了獨特豐富多彩的革命文化。
這些歷史文化檔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就規(guī)劃編研出版《姚江文化叢書》,已陸續(xù)編研了二十余種檔案資料,如《姚江傳統(tǒng)建筑》《姚江文化史》《姚劇劇作選》《浙東抗日根據(jù)地革命文化史料》《姚江名人》《姚江風俗》等,對余姚的歷史文化名城的軟件硬件建設(shè)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姚江傳統(tǒng)建筑》對于傳統(tǒng)歷史特色街區(qū)的設(shè)計和名人建筑的復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資料。
(四)開展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對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檔案的編研成果具有存史、資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為明顯。通過編研,檔案可以提高社會利用率,擴大公眾認知度,很多檔案材料還通過再編研、再創(chuàng)作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題材。
根據(jù)河姆渡遺址發(fā)掘過程中所形成的檔案資料,編研成《河姆渡遺址》,并根據(jù)這個編研材料設(shè)計了河姆渡遺址文化遺址展覽,已成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根據(jù)《浙東革命文化史料》《余姚文史資料?余姚解放四十周年專輯》等編研資料,在2015年4月革命老區(qū)梁弄鎮(zhèn)重新復原了抗日革命根據(jù)地的舊貌,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如余姚姚劇團根據(jù)王陽明和嚴子陵的編研資料,撰寫了《王陽明》《嚴子陵》劇作,在省內(nèi)公演,王陽明的“真三不朽”,嚴子陵的“高風亮節(jié)”,被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引起了強烈反響,被推薦為余姚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教材。
二、當前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檔案保管的分散性。歷史文化檔案資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決定了當前檔案資料館藏的分散特點,但對于編研工作來講,不利于綜合開發(fā)利用。
余姚素有“東南名邑”之稱,歷史文化積淀十分豐厚,但沒有集中收集館藏,分別散藏在市檔案館、博物館、史志辦、黨史辦、政協(xié)辦、梨洲文獻館、文化館、圖書館及一些民間編研機構(gòu)、學會、協(xié)會和個人收藏愛好者手中。這對編研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如確定專題編研時,先要做大量協(xié)調(diào)工作,對各類分散的檔案進行調(diào)查摸底,還要辦理借閱手續(xù)等。
另外,由于各類收藏檔案側(cè)重面不同,還存在著檔案的安全問題,這將給編研工作帶來較大影響。
(二)檔案編研的功利性。檔案編研是一項十分嚴肅、十分嚴謹?shù)墓ぷ鳎袚按媸贰钡穆氊煟鎸嵭院蛧乐斝允亲顬橹匾脑瓌t,也是編研材料的價值所在。但是,一些單位和部門存在著為編研而編研,為出書而出書的偏向,如為召開某某名人學術(shù)研討會,為紀念某某名人幾十周慶典活動,由于編研工作時間倉促,收集查閱資料有限,草草出書,同時又請名家題詞,領(lǐng)導寫序等,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影響了編研成果的質(zhì)量。
(三)編研工作者知識的單一性。檔案編研工作者一般是單位在編人員,他們歷史文化知識豐富,工作勤懇,任勞任怨,年齡普遍較大,對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當前科技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信息化、數(shù)字化技術(shù)在檔案中的應(yīng)用,要求檔案編研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檔案相關(guān)知識,掌握一些歷史、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知識,還應(yīng)掌握相應(yīng)的外語及計算機知識,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開發(fā)檔案信息資源。他們單一性知識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編研工作的發(fā)展。許多編研者不善于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shù)查找和編研檔案資料,也不懂外文,來查閱外籍人士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如日本人對王陽明的“心學”“良知”的研究非常系統(tǒng),著有大量學術(shù)論文;朱舜水在反清復明失敗后,東渡日本講學多年,他的“實學”思想在日本有巨大的影響,形成了大量豐富的檔案材料,由于不懂日文,一些編研工作者只能望文興嘆。
(四)編研工作的重復性。由于檔案保管的分散性和編研工作的功利性,又導致了編研工作的重復性。如對余姚市革命文化史料,不同部門曾出現(xiàn)過多次編研活動,形成了多個編研材料,如《余姚革命文化史料選編》《浙東抗日革命根據(jù)地史料選編》等,內(nèi)容大同小異。雖然文化和學術(shù)講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對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工作由于其真實性和嚴謹性的特點,應(yīng)有序開展,不宜重復編研,否則就會浪費有限的資源和財力物力。
三、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新途徑
(一)統(tǒng)一規(guī)劃,增強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合力。由于歷史文化檔案收藏的分散性,對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應(yīng)由權(quán)威部門統(tǒng)一規(guī)劃,還應(yīng)根據(jù)文化建設(shè)發(fā)展需要,根據(jù)歷史文化檔案特色,統(tǒng)一編制編研計劃,整合所有歷史文化檔案,整合編研人員力量,分階段實施,提升編研材料的質(zhì)量,擴大編研成果的影響力。
如余姚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對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工作制訂了規(guī)劃,由市政府出面協(xié)調(diào),確定《姚江文化叢書》編研25冊,分別由檔案局、政協(xié)辦、史志辦、黨史辦、文化局等單位和部門落實,檔案材料實現(xiàn)共享,該叢書已基本編研完畢,對檔案的利用工作發(fā)揮了較大影響。
(二)精確選題,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和亮點。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其目的是如何讓檔案更好為社會利用,更好地為文化建設(shè)、經(jīng)濟建設(shè)服務(wù),為社會發(fā)展服務(wù)。因此歷史文化檔案的編研,一定要注重選題,選題上既要堅持有創(chuàng)意,突出特色,又要注重實用。
近年來,余姚編研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除《姚江文化叢書》25冊以外,還編研出了《認識黃宗羲》《河姆渡遺址》《余姚文史資料》(30多輯)、《余姚名人》,及反映抗戰(zhàn)文化的《紅色記憶》《古邑紅旗揚》等,這些編研材料專題性強,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體現(xiàn)了地方文化特色,有利于促進余姚文化建設(shè)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shè),在社會各界均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
(三)采用先進技術(shù),提高檔案編研現(xiàn)代化工作水平。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對檔案的利用和需要已不滿足于過去在檔案室查閱復印一下資料的手工方式,數(shù)量大,時效性強,專題性和準確性要求提高,這也要求歷史文化編研過程中采用計算機編目檢索技術(shù)、檔案編研材料數(shù)字化處理手段,實現(xiàn)編研材料的網(wǎng)絡(luò)化。編研材料的網(wǎng)絡(luò)化,是指一定區(qū)域內(nèi),符合條件的檔案室、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建檔單位,都可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luò)來查閱編研材料,以提升檔案編研工作水平,提高檔案編研材料的社會利用效率,更好地達到檔案編研工作服務(wù)社會、服務(wù)發(fā)展的目的。
(四)努力提高編研人素質(zhì),提升檔案編研成果質(zhì)量。檔案編研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技術(shù)性和知識性較強的工作,檔案編研人員應(yīng)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zhì)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應(yīng)忠于職守,盡職盡責,確保檔案安全,自覺遵守檔案法律法規(guī)。檔案編研工作的專業(yè)性、技術(shù)性特點,要求檔案編研人員除了具備系統(tǒng)扎實的檔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需要有淵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地方文獻知識脈絡(luò),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shù)水平和一定的外文知識,利用現(xiàn)代化的檔案檢索工具來吸納中外檔案材料,豐富歷史文化檔案編研材料,增強編研工作的實效性,提高編研成果的水平和質(zhì)量。
總之,歷史文化檔案編研工作是檔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功在當世,利于后代的偉業(yè),也是一項持久的建設(shè)工程。作為檔案編研工作者,一定要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zhì),勤奮工作,勇于探索,克服編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努力編研出更好、更多的歷史文化檔案材料,努力為文化建設(shè)服務(wù),為社會服務(wù)。
【參考文獻】
[1]海.檔案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3
小學生周記(1)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的是游子思鄉(xiāng)之情,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句成為千百年來游子思鄉(xiāng)的名言,不知打動了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jié),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結(jié)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在這天,我們應(yīng)該尊老敬老,聽長輩的話。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這樣一個和諧的文明社會,我們更應(yīng)該孝敬,聽從長輩,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做到的這一點。
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jié)。在老師的正確指引下,我們學會了感恩,并且知道了孝敬長輩。就在這天前,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wù)”—在家里為長輩做一件孝心事。這天我早早得寫完了作業(yè),思考著老師布置的任務(wù):我到底該為長輩做什么呢?這時奶奶突然對我說:“午飯要延遲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我,非常失落。突然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我的腦際——為什么非要奶奶煮飯,我自己難道不可以嗎?正好我可以讓奶奶嘗一下我的手藝。雖然我只會做蛋炒飯,但我認為只要付出真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克服。
說做就做,我急忙跑到廚房,從冰箱里拿了兩個雞蛋,還有剩飯,又從碗櫥里拿了幾個碗,再跑到放佐料的地方拿了油和鹽。準備工作井然有序,按照爸爸教我的方法:先在鍋里放油,在等待著油煮開時,我們還可以把蛋敲開。油煮開了,我們就可以把調(diào)好的蛋倒下去,蛋煮好后,就可以炒飯了。炒飯很簡單:先放少許油,再把飯倒下去炒,炒到快熟的時候放少許鹽,就行了。最后把蛋和飯一起放入鍋內(nèi),一直不停地翻炒!
飯很快就炒好了,我把它們盛到碗里,放在桌上后,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喊奶奶:“奶奶吃飯了吧,我好餓!”我并沒有和奶奶說我已經(jīng)煮好飯了,因為我想給她一個surprise。當奶奶來到廚房時,看到桌上的飯時,非常震驚,便問道:“這是你做的?”我笑嘻嘻的說道:“對啊,沒事兒干,而且我肚子好餓啊,所以就做了。”奶奶聽了非常開心,便說道:“我的孫女長大了嘛,都會做飯了!”我滿懷信心地說:“那是當然!”中午,我們坐在桌上,津津有味地吃著飯,談笑風生。這天我們聊了許多。
做菜也不是很容易的,比如蛋炒飯,蛋炒飯做起來看似很簡單,但也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在油煮開后,把飯倒進去之際,油有可能會跳出來,所以很容易燙傷。洗碗啊,洗衣服。都不是一件件簡單的事!
古今中外有多少關(guān)于尊老的詩句,“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扶老養(yǎng)老傳家久,尊老敬老世澤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詩句都是在告訴我們:沒有父母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與疼愛,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茁壯成長!所以我們要理解長輩們對我們的督促與批評,因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關(guān)心父母,體貼父母,諒解父母!
小學生周記(2)
今天下午,語文老師布置有條件的同學可以上網(wǎng),查詢有關(guān)革命烈士詩詞,以便加深對“就義詩”的理解。晚上我做完作業(yè)后便去打開電腦開關(guān)的電源,可是啟動開關(guān)后,好長時間都無法顯示屏幕的桌面,雖然主機的指示燈在不停地閃,就是無法運行,第一次碰到這樣的問題,心里有點著急。
我冷靜了頭腦,猜想一定是中毒了,平時聽媽媽說電腦中毒可以用殺毒軟件來清除病毒,因此我想親自動手殺毒,于是我在電腦拖格里認真尋找殺毒軟件,終于找到洪恩軟件的“洪恩毒盾”將它放在主機的讀盤器上,主機立即發(fā)出了啟動殺毒的聲音,經(jīng)過大約二分鐘就沒有聲音了,我便將這個軟件從硬盤上退出來,接著我把電腦重新啟動,很快頻幕上就出現(xiàn)了電腦強行關(guān)機后的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大約過了三分鐘電腦便進入正常程序,我在網(wǎng)上很快找到了革命烈士詩詞,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wù)。首次殺毒成功內(nèi)心非常興奮啊!
通過這次“殺毒”,我體會到平時要注意防止電腦中毒,發(fā)生中毒以后要冷靜分析、處理,殺毒軟件一定要準備好、保管好,這樣才不會誤事,同時要注意多學習有關(guān)電腦的知識,出了問題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小學生周記(3)
我喜歡炎熱的夏日,在這酷暑難忍的夏天里能吃上一口清爽可口的西瓜想必是極好的。我喜歡熾熱中的那份清涼,我喜歡那火熱的太陽。
我喜歡在春風中輕撫那些可愛的小花,小草像一位大地設(shè)計家,一直在編制著大地小姐的新衣裳。我喜歡漫步在那點點的小雨滴中,那些靈巧的小雨滴似乎在親吻我的臉龐。
我喜歡看那秋風拂過后,蝴蝶似得葉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在樹林里、在山坡上,隨處可見那美而凄涼的落葉。
我喜歡冬日的雪花,那么的白潔,那么的美麗。在我看來,猶如一個個雪白的小精靈,活潑而又乖巧。
我也喜歡幻想,喜歡幻想中的美好事物。我總是幻想成為一陣春風,能給世界萬物帶來春的訊息。
我還喜歡動物,不管是哪一種,我喜歡萌萌的狐貍,老實的小狗,可愛的小兔,以及聰明的貓咪。我也喜歡可愛的鼠類,松鼠、老鼠、倉鼠、地鼠、田鼠,我認為它們都同樣的有趣。
我喜歡游戲,不管是手機里的還是生活中的。我喜歡搞笑的小咖秀,我喜歡有趣的老鷹捉小雞
我喜歡生活,而且深深地喜歡能在我心中充滿著這么多的喜歡!
小學生周記(4)
春天的校園花香四溢;夏天的校園綠樹成蔭;冬天的校園白雪皚皚。而我,就喜歡秋天的校園,這是個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
一走進校園,啊!環(huán)境令人神清氣爽,天空萬里無云,一股丹桂的香味迎風飄來。環(huán)繞校園一周,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小花壇。遠遠望去,像在歡迎我們進入校園。一走近看,花花草草,盡收眼底。紅色的玫瑰花,金燦燦的,旁邊還有幾棵桂花樹,仔細一看,桂花的四瓣花朵中間,長著像圓點似的花蕊。還有那迷人的香味,站在遠處聞,那香味真是香飄十里,讓我們心曠神怡。而花花草草也不例外:它們朵朵爭奇斗艷,竟相開放,引來不少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停在花上,有的繞著花叢飛……這一景色真讓人涌起愉悅之情。
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tǒng)在美術(shù)教學上的運用,標志著美術(shù)教學媒體質(zhì)的飛躍。計算機的應(yīng)用,使美術(shù)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將對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由于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是人腦思維活動的模擬,是對人類思維活動的結(jié)構(gòu)、功能及其規(guī)律的把握,因此,其在教學上的運用十分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符合現(xiàn)代化教學規(guī)律的要求。尤其是我們農(nóng)村中學,起步比較晚,更應(yīng)趕上時代的需要,更深的挖掘多媒體教學的潛力。
在培訓中我了解到,多媒體是90年展起來的新技術(shù)。它是一種把文本、圖形、形象、視頻圖像、動畫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信息技術(shù)。多媒體技術(shù)是信息領(lǐng)域的又一次革命,在美術(shù)教學上,它既能向?qū)W生快速提供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于一體的教學信息,又能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
多媒體教學可產(chǎn)生優(yōu)良的視聽效果。大多數(shù)教學媒體都具有直觀性,但各有所長,也各所短。傳統(tǒng)教學媒體中有教師語言、課本、板書、實物、模型、掛圖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體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從中獲得直接、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恰當?shù)剡x用教學媒體,能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加快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中常有一些宏觀的自然現(xiàn)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長時間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無法讓學生親眼看見;一些微觀的事物和微小的變化,無法通過儀器設(shè)備讓學生進行觀察,這些都是課堂教學難點。多媒體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內(nèi)容豐富、直觀具體、感染力強的感性認識材料,使學生看到了事物在運動、發(fā)展、變化。真情實感取代了憑空想象,難題無須多講,“百聞不如一見”。學生通過聽、視、評、悟充分感知原先較為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適應(yīng)了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從而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比如通過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波提切利的《春》,畫面上到處洋溢著春天的詩情畫意,再加上表現(xiàn)春天的輕音樂,芳香裊裊的風吹拂著結(jié)滿金色果實的橙子林和樹木間的羊齒葉,它們不斷的顫動閃爍出光影;郁金香、銀蕾花、水仙等鮮花,猶如織在地上的刺繡,遍地盛開。還比如,柯羅的《陣》,透明、銀灰色的畫面 在學生的眼里呈現(xiàn)出迷茫的狀態(tài),似乎使他們聽到陣風呼呼作響,感受到大自然豐富的生命,活躍的脈搏,在心靈上喚起健康與美的情緒。還有,在欣賞《梅杜薩之筏》時,先放一個當時社會背景的視頻,再把這幅畫放大展示給學生,畫面強烈的明暗對比,強烈的運動感和悲劇氣氛,令人觸目驚心.更能使學生體會到:畫面以昂揚的激情贊頌了人與命運抗爭的救生意志,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敗和黑暗,喚起學生對封建統(tǒng)治的憎惡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而當《蒙娜麗莎》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學生們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她那恬靜的雙眸以及臉上呈現(xiàn)出的謎一般的微笑,分明感覺到畫中的某種生命復活起來:她那高貴、纖細、美麗無比的手,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動著紅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動著的曲線美,充滿了驚人的力量,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感覺到了令入神往的韻律。
心理學研究指出,認知活動是與人的情感活動緊密聯(lián)系的。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在創(chuàng)設(shè)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先進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促使學生始終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學生當堂學習新知識,當堂消化吸收,無須課上損失課下補,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事實表明,許多好課使學生久久不忘,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爾尼雪夫斯基指出:“凡是感受不到的東西,對美感來說就不存在。”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感受到色彩,線條、音響、光等信號,產(chǎn)生立體感覺,喚起豐富的表象,從而讓學生在美的領(lǐng)域里,能鑒別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會美、什么藝術(shù)美,開闊了視野,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審美素質(zhì)。
美術(shù)教學中,我們常常通過實物或?qū)皩懮确椒ǎ寣W生捕捉事物的特征,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這種直觀性的教學方法會受到時間、空間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同時學生受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特點的局限,對周圍的事物往往缺乏足夠的注意力,對那些需要進行描繪的事物,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變化掌握不住,更談不上去抓住那些帶有本質(zhì)牲的東西。而幻燈片、視頻(音頻)卻能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現(xiàn)象、過程,通過光色絢麗的畫面,歡人的樂曲,豐富的動感,迅速、直觀的再現(xiàn)于課堂,并對那些需要學生掌握,平時用語言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完整地表達的事動到態(tài)特征,利用電教手段的特長予以顯現(xiàn)、 強調(diào)、留住和還原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同時用幾個感官去接受,去學習,這樣感知更充分、記憶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學得更實用、快捷、有趣。為使學生充分感知,獲得豐富的比較鮮明,穩(wěn)定的表象,易理解掌握知識,開拓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海德堡地處淺丘,中間是靜靜流淌的萊茵河,河的兩旁便是漸起的山丘,古堡就在山丘的高處,視線極為開闊,直面萊茵河和對面的大片山丘。這是一個已經(jīng)廢棄了的千年古堡,粗看上去應(yīng)該是羅馬帝國時期的產(chǎn)物,從布滿滄桑的墻體和已經(jīng)老態(tài)龍鐘的內(nèi)飾,都給人一種莫名的震撼。
在這個古堡里,我看到了可以稱作世界上最大的酒桶――卡爾?路德維希酒桶。它安放在城堡中心廣場西邊一座碉堡形的建筑中。酒桶臥放著, 高7 米有余,長約8米,站在地上仰視就像面對一座小山。
酒桶下端有閥門,是取酒的所在,但怎么把酒裝進去呢?那就得爬到酒桶上面。可以從此桶的兩邊40 多級木樓梯上去,因為樓梯呈“S” 形直到頂部。
這么大的一個酒桶,城堡的主人應(yīng)該是愛酒之人。但即使如此,就是全城堡的人都是酒仙, 天天喝得爛醉,也要喝上幾年。因為這個酒桶可容納葡萄酒20 多萬升。
可以遙想,沉浸在這酒桶里的故事,一定也是很刺激很新鮮吧。
酒桶的右側(cè),通過一條不長的回廊,就是一個十分寬敞的平臺,估計這平臺能同時容納上百人游玩。平臺的兩個盡頭是兩處小亭,應(yīng)該是士兵放哨的哨位了。
平臺是一處極佳的留影之地,居高臨下,可以鳥瞰大半個海德堡之城。天色灰暗,閃光燈在此起彼伏之中,我暗自驚嘆古堡主人的眼光―― 這是一個典型的易守難攻之地,古堡已經(jīng)占據(jù)著山上有利的地形,密不透風的城墻會拒敵之外, 正面開闊的空間盡在視野掌握之中。
繁忙,大多是一種蒸騰的消耗。海德堡早已是一座聞名世界的工業(yè)城市了。就文化景觀而言, 擇其要者,除了那個有著巨大酒桶的老城堡外, 就是海德堡大學了。
一個以氣質(zhì)取勝的城市,仿佛有著咒語般的力量,使最美的東西得以保全。海德堡是德國著名的浪漫之城,她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值得人們?nèi)檺邸_@里城市和大學完全融合在一起,互相補充, 互相熏陶,即使歷經(jīng)歲月的磨礪,卻依然充滿著青春的靈秀之氣。
海德堡精神
海德堡大學緊鄰萊茵河,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沒有圍墻,因此學生們彌散四周,處處可見,使這座城市又被稱為大學之城,青春之城。海德堡大學距今已有600 年歷史。其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占整個海德堡居民的三分之一。
抬頭望去,一只頭戴王冠、高擎寶劍的雄獅仿佛正在仰天憤怒嘶吼,耳邊傳來的卻是輕柔的淙淙水聲。這是海德堡老城,大學廣場正中,著名的獅子泉。老城的各種游覽觀光活動多數(shù)以此為召集點,但在更久遠的時代里,它是海德堡大學學生日常生活的地理中心。
站在獅子泉下,會讀到一封信――
我溫習聽課筆記,讀施特勞斯的《舊信仰和新信仰》。下午我們有時去爬爬山。晚上我們又在伊克拉特那里聚會,花上80 分尼吃一頓精美的晚餐,接著照舊去讀洛策的《人類社會》,我們已經(jīng)對它進行了最熱烈的爭論。
這是1882 年韋伯寫的一封家信。我環(huán)首四顧, 試圖回想134 年前,那個剛剛通過大學入學考試, 來海德堡修習法律的18 歲少年馬克斯?韋伯眼中的景物。
馬克斯?韋伯是中國人熟悉的社會學家,海德堡大學是他的母校又是他從教的學校。他對古代中國、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有著較深的研究。
建成于1844 年9 月18 日的17 處山頂墓地是繼海德堡大學之后,海德堡另一個意義上的財富。如果想要了解海德堡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的文化、政治、經(jīng)濟背景,山頂墓地是保存完好的極佳的一處歷史檔案。因為那里埋葬著那個時代海德堡最有名望的一群人,包括實業(yè)家、政治家、藝術(shù)家,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與海德堡大學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學者。
韋伯的墓地就在半山腰,他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一直與這座他終生鐘愛的城市廝守著。韋伯在全世界有無數(shù)崇拜者,所以他的墓地,也無疑成為人們拜會最多的一道景觀。
也許不止這些,馬克斯?韋伯在海德堡是一個永遠在場的海德堡精神的靈魂人物。在海德堡, 這個他生活過的地方,馬克斯?韋伯的身影從來沒有消失過,
對于讀書人而言,生活在海德堡,買書應(yīng)該說是一大樂事,海德堡的書店自然也不少。這些鱗次櫛比的書店,成為海德堡最獨特的最有魅力的風景標志。據(jù)悉,在這座僅有13 萬人的小城, 其上規(guī)模的書店就有28 家。
書店多了,競爭相對也就激烈,激烈的競爭無疑提高了書店的服務(wù)質(zhì)量。據(jù)說每個書店都有一大批固定的購書者。所以德國人都喜歡把自己經(jīng)常光顧的書店稱為“我的書店”,這一現(xiàn)象十分有趣。
海德堡大學廣場四周就有五六家書店,大多同樣貨品,同樣的價格,你去哪家?此時此刻, 服務(wù)質(zhì)量便占了上風。
不用說,這里的書店都是開架營業(yè)。如果對一本書猶豫不決,店主會給你出主意,“帶回家去看看再說吧”,當你聽到這樣的話定是大感意外, 他們相信你不會因為一本書而斷送了彼此再見的機會。有時候,一本厚書只有少數(shù)幾頁對你有用的話,店主會慨然同意你借回去復印,僅是一本書就能看出店主的豁達與大度。
閱讀一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不單單是閱讀一本書,就如同博爾赫斯曾言,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樂趣就是仿佛看到了自從成書之日起經(jīng)過的全部歲月。也許,博爾赫斯所談到的還不是閱讀的極致,我們甚至可以說成是從書中描述的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人物所生活的日月開始到現(xiàn)在為止的全部歲月。
對我來說,閱讀尼古勞斯?桑巴特的《海德堡歲月》就是這樣一種生動無比的體驗。一本《海德堡歲月》是關(guān)于他一段青春的回憶錄。回憶開始于1945 年,德國戰(zhàn)敗投降,從北部的漢堡到南方的慕尼黑,整個德國四處是殘垣斷瓦,缺衣少食……尼古勞斯?桑巴特幸運地躲避了被殺或被遣往西伯利亞戰(zhàn)俘集中營的命運,以一名退役老兵的身份來到海德堡――靜謐而燦爛的大學城, 開始他的學生生涯。
在《海德堡歲月》一書中,尼古勞斯?桑巴特曾半開玩笑地開出一張成為知識公民的基本條件列表:“1 萬本書;3 打哲學體系;2000 種音樂作品;2 萬件造型藝術(shù)作品;1 萬條歷史數(shù)據(jù); 5000 本傳記;20001 條自然科學知識。”
要獲取這樣的基本知識,大概要花20 年的時間,而且不只是記憶技巧的問題,還是如何有效工作的問題。以培養(yǎng)這種知識公民為宗旨的古典學院,與工業(yè)革命后幫助青年人做好職業(yè)準備的現(xiàn)代大學,根本是兩種不同的事物。
尼古勞斯在《海德堡歲月》中所看重的不是他如何學習成長的變化歷程,而是他一直都在思考的“海德堡精神”。在他看來,海德堡之所以能在戰(zhàn)火中巋然屹立,毫發(fā)無損,而且能把一種學習、思考和理性的氛圍傳遞給在那里生活的人正是有一種海德堡的精神暗流悄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觀念。
他甚至毫不掩飾地說,他對海德堡的愛是和人物及他們的命運相關(guān),“其客體是非物質(zhì)的、‘精神的’、是符合黑格爾世界精神的意義的”。
很大意義上講,對于“一個人與一座城”的命題與詰問,并非僅僅是馬克斯?韋伯和尼古勞斯?桑巴特這兩個特例。其實,只要來到海德堡呆上幾天,幾月,幾年……甚至一生,你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感悟出這里不一樣的氣場,把自己放進去進行醞釀。由是,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產(chǎn)生“一個人與一座城”的化學反應(yīng)――這就是海德堡的神奇魅力。
哲學家之路
剛剛踏上進入海德堡的古橋,立即被一群業(yè)余樂手演奏的《夢幻曲》所吸引,這是德國作曲家舒曼的名作,樂曲柔曼空靈,如泣如訴,宛如橋下的碧水輕輕流過。古橋南岸的橋頭堡巍然屹立,與山頭古堡遙相呼應(yīng)。橋頭豎立著兩座高大的雕像,其中一座是智慧女神雅典娜。
古老而殘缺的古堡坐落在城市后山上,據(jù)說從13 世紀開始修筑,歷經(jīng)7 個王朝。可惜數(shù)百年的風霜雨雪,天災(zāi)人禍,使它幾乎淪為廢墟,只有一座拱門完好無損。那是弗里德里希五世為了向來自英國的王后表達愛情,在她19 歲生日時, 派人一夜之間在古堡花園建起的一座大門,命名為伊麗莎白門,門上鐫刻著一句獻詞:“獻給最心愛的妻子伊麗莎白。”
四周的一片殘垣斷壁中,如今映入我眼簾的這座拱門,顯得很孤獨,但很堅強,大約是愛情的力量創(chuàng)造的奇跡吧。
海德堡的主街可謂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見證。古往今來多少文化、科學、王室知名人士來此居住、逗留。漫步在主街上,可以看到許多鑲在墻上的紀念銘牌,表示某位名人某年某月在此居住。這里每一棟房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流露出房主的品味。主街51 號,費里德里希樓前,有著名化學家、光譜分析發(fā)明者本森(1811-1899)的銅像,他曾在海德堡大學任了6 年教授。主街84 號,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妻子曾于1852 年-1868 年在此居住。主街160 號,音樂家舒曼于1829 年居住在這里,使他確定了自己一生的音樂道路。主街50 號,標志牌注明曾住過哲學家黑格爾(1817- 1818),他漫步過的道路,也是德國作家詩人赫德林和艾興多夫經(jīng)常散步、思考人生、探索哲理的地方,現(xiàn)稱“哲學家之路”。
哲學家之路是一條很美的山間小路,正對著海德堡的老城區(qū),中間隔著一條內(nèi)卡河――德國的詩人之河,如銀色曲線一樣緩緩折向遠方。
哲學家之路以一段窄窄的、不平整的柏油路開始,新舊瀝青的顏色交替在一起,路兩旁是紅色的石墻,墻旁是幾輛四人座的汽車,墻內(nèi)是一
棟棟兩層的小樓,不知什么人住在其中。紅色的干石墻,是海德堡的標志。
在海德堡就不得不說人文、哲學,就像在巴黎左岸不得不談讀書一樣,它們都是因為此而存在的。你不得不佩服的是,小城雖然只有13 萬人口,卻有13 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平均每一萬人之中就能誕生一位。這便是海德堡的力量。
從俾斯麥廣場向北,就是跨越內(nèi)卡河的西奧多- 休斯橋了,而哲學家之路就在河對岸的山上。小徑的坡度很陡,要花上些力氣才上得去,如果哲學家徒步而上,可分不出心思來思考。
再往上走,坡勢平緩了,房屋也消失了,只有紅色的干石還在,四處是綠樹、野草和葡萄藤, 空氣愈加清新,四周一切安靜,可以聽得到自己的呼吸聲。
在哲學家之路上散步的時候,我不禁想到那些曾經(jīng)迷惑我的問題,比如愛情、死亡、宇宙的奧秘、人生的意義等等。
哲學家之路上,唯一留下名字的,是一位詩人。
一個僻靜的角落,幾枚熟透了的李子,在清晨的陽光中散發(fā)出淡淡的酒香,紅砂巖的石碑上刻著荷爾德林的名字,還有幾行詩:
灌木叢繁榮其上,直鋪深谷,
背靠山丘或懷抱河灘,
蔓延你歡樂的小巷,
它們休憩在你芬芳寧靜的花園之下
……
把心遺忘的地方
有人說海德堡是一個“路過之地”――由于地處南北交界,往北有馬堡、柏林,往南有圖賓根、弗賴堡,都是哲學重鎮(zhèn)。作為歷代大哲學家的必經(jīng)之地,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海德格爾都盛贊過海德堡的美麗,或者在這里停留過,他們與海德堡相互榮耀。
引人注目的是主街196 號,正對著圣靈大教堂,在市政府前的廣場有一塊紀念牌,紀念歌德1775 年從這里被魏瑪國王招去的史實,這是歌德生命中具有決定意義的轉(zhuǎn)折點。
歌德曾經(jīng)在這里為瑪麗安娜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海德堡,是我把心遺忘的地方。那是1815 年秋天,66 歲的歌德從魏瑪來到海德堡參觀古畫收藏,邂逅了猶太美女瑪麗安娜,她氣質(zhì)高貴, 舉止文雅,而且擅長詩歌和音樂。他倆一見鐘情, 并且他們在精神上是極度地合拍,瑪麗安娜甚至參與了歌德若干詩篇的創(chuàng)作,歌德親切地稱她為“活繆斯”。每逢傍晚,他倆便手挽手到古堡花園散步,他給她朗讀自己的作品《塔索》中的片斷, 并把瑪麗安娜的名字用阿拉伯文字寫在花園的沙地上……這樣度過了兩周美好的時光,歌德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瑪麗安娜。
從此,他倆再未見面,不過在此后歌德在世的17 年中,他們一直有書信來往,互相以詩歌表達思念之情。歌德把她的詩及自己的一部分作品, 收在1819 年出版的詩集中,以紀念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100 年后,海德堡市政府在古堡花園建造了歌德紀念碑,碑的上端安放著歌德英俊的青銅頭像,碑上鐫刻著他的生卒年代。碑旁安置了一張飾有“愛情鳥”圖像的石椅,石椅下方刻著瑪麗安娜的詩句:“高墻開花之處,我找到了最愛的他。”
此時的耳畔仿佛響起歌德的輕喃:海德堡, 我將心遺失了……其實,何止是歌德,多少人把心里美好的部分都留給了海德堡。維克多?雨果也在這座小城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來到這個城市10 天了……我是多么的不能自拔。”在這樣一個輕易地就糾纏了情感的地方,好像每個人都會變成詩人,多少人在萊茵河畔汲取了創(chuàng)作靈感? 從而使這座小城成為那個時代浪漫主義的神殿。
在這里,國王曾經(jīng)為了表達愛情而一夜之中修造起華麗輝煌的拱門。再加上山崗上那座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城堡遺跡,使得整座城市滲透出一種濃郁得讓人心醉的浪漫情懷。以至所有的旅行指南上都寫著:“海德堡,歌德把心遺忘的地方。”
幾百年來,有無數(shù)詩人、作家、畫家對這里一見鐘情,然后都像歌德一樣“將心遺忘在海德堡”。這個德國最美麗的城市,讓人感受到她灑脫不羈的浪漫。無怪乎歌德會在古橋畔驚嘆:“我在這里所看見的,真是個美麗的新世界啊!”馬克?吐溫說海德堡是他到過的最美的地方,詩人艾辛朵夫曾為海德堡做頌,韋伯索性住在海德堡完成他不朽的樂章……
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的小說也有個煽情的標題――在海德堡墜入情網(wǎng)。海德堡真的是一個適合墜入情網(wǎng)的城市。這里安靜閑適,美麗的萊茵河靜靜地流過整個城市,無限的溫柔。河上的老橋在夕陽下閃閃發(fā)光。山丘上的古堡沉著地俯瞰著這個美艷不可方物的城市已經(jīng)有幾百年了。
初訪海德堡的感覺很奇怪,有點一見鐘情的感覺,仿佛我尋找這個城市已經(jīng)很久了。
今天看來,在海德堡這樣的城市有一座古堡和海德堡這樣風格的大學,真是彼此的幸事。古堡那個密不透風的院子里,有幾排長椅放著,我們正在建議可以站在長椅上,以古堡為背景,來一個集體合影時,在一旁賣紀念品的男主人很快上來阻止。原來這是專供河對面那些大學生畢業(yè)時來這兒留影用的,海德堡大學的畢業(yè)生都有這樣一個習慣,每當畢業(yè)時,都要來此與古堡合影。
在與古堡對話,勾通靈性之后,便帶上這樣一張極富特色的照片,然后再與學有所成的學業(yè)一道,踏上征程,奔赴心儀之地,若干年后再將照片掏出來,那心頭泛起的滋味一定是回味無窮。
我不知道這種習俗與古堡的歷史背景有沒有關(guān)系,但我想這絕不會只把古堡當成一種風物而已。
一座城市填充了那么多靚麗的生命真是福分, 滿街的活力使老墻古樹全都抖擻起來。中心商業(yè)街也與校園連在一起,結(jié)果連一般市民也有了一種上學心態(tài),而且永遠不能畢業(yè)。一有空就喜歡渾身斯文、滿臉新潮地坐在咖啡座上,這里的人們把大街當作了課堂。
難怪人們都說,在海德堡,說不清是大學包圍了城市,還是城市包圍了大學。
看到今天的海德堡大學,我忽然想起了一段歷史,二戰(zhàn)時期,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幾乎把德國夷為平地,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海德堡作為唯一幸存者,未遭到任何轟炸,我們看到的那座古堡也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來。這,無疑與那座600 年歷史的海德堡大學有關(guān)。據(jù)說,參與此次戰(zhàn)爭的將領(lǐng),有些是此校的留學生,在戰(zhàn)爭的關(guān)鍵時刻,是他們對母校的感情讓這座城市幸免于難。
這真是一個驚心動魄且十分溫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