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3: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認識鐘表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宋煜陽 錄入時間:2004-6-17 閱讀次數:2203
《有趣的鐘表》一課沿順“猜(猜鐘表)——賞(欣賞鐘表圖式)——做(自制鐘面)——認(認識整時)——用(安排時間)”的教學流程,向我們展現了新課標理念下“數學是活動的數學,數學是人文的數學,數學是快樂分享的數學”“學數學,做數學”的嶄新視角,是我們值得學習思考的一節好課。具體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予以解讀與領悟。
一、 在活動中做數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數學,是師生、生
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習該課之前,學生已經積累了許多有關鐘表方面的生活經驗和獨特個性體驗。教師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起點,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勾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進一步回憶,并在交往互動中歸納提升原有的認知經驗,從而在原有的認知體系中逐步自我建構,豐富、厚積自己對鐘表的感性與理性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版塊:
版塊一:對鐘面的認識一般可通過兩種教學行為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學行為一,可組織學生看鐘表,教師演示介紹鐘表,得出鐘表的相關特征;教學行為二,即實錄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大膽引導學生借助于已具有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自己制作一個鐘面。這對于尚未完整認知鐘表的低年級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更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進一步探底的教學策略。也正是這種挑戰,激發了學生自我展現的興趣和增強了進一步自我探索的意識。在這一制作過程與交流過程中,可能沒有教學行為一將鐘面知識歸納整理得系統與完整,但學生在獨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里,不斷完善修整自己的想法,主動地把自己修整、他人汲取的經驗自主納入原有的認知體系,充分體現了自主建構的過程。這或許正是做數學的魅力所在吧!當然,教師并未盲目“放手”,而是通過“要想做鐘面,先想一想鐘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說說需要一些什么材料”適度引導提示有梯度展開活動的,從中也將教師自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角色得以落實與體現。
版塊二:對整時的教學,教師并沒有作空洞手把手的說教,依然組織學生“初認”“撥認”“互認”系列觀察操作,互撥互認等個體、小組活動進行展開,依然由學生憑借自己的經驗交流互補,教師最后適時適度點撥小結突出重點,學生的個性得以凸現,心靈得以飛揚,真正體現了寓教與樂,真正貫徹了以人為本做數學的基本教學理念。
二、 在欣賞中互享人文的數學
《有趣的鐘表》一課,每位教師不會忘卻惜時思想教育。然
而,要做到滲透而不不露痕跡,要做到自然而不做作,由學生發自內心感受與評判,是頗有難度的。課中教師巧妙地通過欣賞互動環節處理,將這一情感價值觀目標高效達成。如“你們知道下午離校地時間嗎?看來大家都很遵守學校作息時間”寥寥數語把守時教育在貌不經人的表揚語中有機滲透;又如“能不能給自己安排一個有意義的周末?”“你認為哪個同學安排最合理”“我相信,通過大家精心安排,你們的周末一定過得非常有意義,在這里,我祝每一位小朋友周末愉快”成為該課的小結環節,在小結中,教師親切的問候與祝福,清新自然,無不打動學生的心靈,無不體現出教師的人文關懷呵護……
數學是一種文化,是一份生命歷程的交流。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時刻介紹給大家,學生個性化思想就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分享,使課堂成為一片自我心靈傾瀉的情感地帶。
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出示課本中的主題圖,請同學說一說:人們倒計時喊的“十、九、八、七……三、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從而引出“秒的認識”。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在一年級學習鐘表認識的基礎上,對時、分的概念比較熟悉,但對秒的認識比較抽象。首先通過學生觀察情景圖:小明和媽媽來到鐘表店,這里有什么樣的表?讓學生在課堂中認識計量“秒”的工具。其次,讓學生觀察有秒針的鐘表,并討論發現了什么?最后,讓學生自主探索“1分=60秒”這一單位之間的換算,之后小組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在反饋匯報的基礎上總結秒針和分針的運行關系,即秒針走1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為了使學生能進一步認識“1分=60秒”的時間換算,教師還設計了讓學生感受“1分鐘有多長”的情景活動,并在師生之間互相測試1分鐘之內能干些什么事情。
通過教學活動的實踐,學生對時間認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達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一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低年級學生對學習目的尚未樹立明確的認識,全憑好奇和新鮮感,他們的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了多個情境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日常生活中,我發現不少孩子時間觀念淡薄,不懂得珍惜時間。家長也經常抱怨孩子早上不肯起床,喜歡睡懶覺,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嚴重影響父母工作。為此,我認為:教師除了要幫助孩子學會學習外,更應該讓他們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
2.發展孩子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3.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事先布置好鐘表店、天線寶寶卡通圖、每人一只鐘表學具、若干類型作業紙、教師自制投影片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位小客人,你們看他是誰呀?(同時出示天線寶寶卡通圖)
幼:天線寶寶!(很興奮)
師:天線寶寶新開了一家專賣店,請小朋友們閉上眼睛猜猜看,專賣店里賣的是什么物品?
幼:(睜眼后開心地叫起來)哇!這么多漂亮的鐘表!
教師扮司儀小姐:歡迎小朋友們來到天線寶寶的鐘表店!首先請小朋友來參觀天線寶寶的鐘表店,欣賞這些漂亮的鐘表。(小朋友在組長的帶領下有秩序地參觀鐘表店)
說說鐘表有什么作用,介紹見過的鐘表。(師指名介紹)
(評析:通過創設情境,寓知識于游戲情境之中,加之教師適當渲染活動氣氛,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1.初步認識鐘面。
師:小朋友,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在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幼:有1—12這些數字,還有一長一短兩根針。
(教師隨即畫好圓,標好數字,添畫好指針,目的是給孩子一個更直觀的印象)
師:這兩根針的名字叫什么呢?誰是分針?誰是時針呢?
(幼兒小組討論,匯報交流)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長的是分針,我們叫她“分針妹妹”,短的是時針,我們叫她“時針姐姐”。
請小朋友在自己的鐘表學具上指出“時針姐姐”和“分針妹妹”給同座的小朋友看。
(評析: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合作、交流,使幼兒對鐘面的印象更深刻。)
2.認識鐘面上的整時,讓幼兒觀察。
師:剛才我們與“時針姐姐”和“分針妹妹”交上了朋友,但是你們想知道她們是怎樣告訴我們時間的嗎?
出示鐘面上的整時,讓幼兒觀察。
出示8時的鐘面,讓幼兒認識,并說說是怎么認識的?(組內交流)然后指名回答。(最后引導幼兒明白當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評析:《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注重讓孩子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學習、設計這一環節,就是想讓孩子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3.學會認不同鐘面的整時。
師:除了剛才認識的鐘表,你還見過哪些鐘表?(投影出示手表、電子鐘)讓幼兒比較三種不同鐘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說一說并撥一撥你喜歡的整時。(指名說一說,撥一撥,然后在小組內互相撥一撥,并說說你是怎樣認識的。)
4.看看、想想、說說。
師:會認時間后會有什么用呢?在小朋友每一組的桌子上都壓著一幅圖,請小組長把它拿出來,請小組員在組內說說:什么時候?誰?在干什么?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匯報交流。(如:早上6時,小明起床。晚上8時,小紅睡覺等。)
(評析:設計這一活動,一方面是為了發展幼兒有條理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是把鐘表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從中滲透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5.“小小修表匠”——畫一畫。
出示作業紙上掉了時針或分針的鐘面,讓幼兒根據鐘面下的5時、9時、12時做一名修表匠,把掉的針畫上。
(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評析:在探索、交流、感悟的基礎上,設計這一環節,目的是將知識應用于實踐,讓數學服務于生活。)
三、鞏固強化,應用拓展
1.鞏固幾時(贈禮品游戲)。
師:今天小朋友在鐘表店里學得非常認真,天線寶寶很感動。天線寶寶想出問題考考你們,誰回答得好,就送一樣精美的小禮品給你。
投影出示:早上7時、中午12時、下午3時、晚上8時等,并說說你是怎樣認識的?
(評析:用天線寶寶這一游戲角色貫穿全課,前后呼應,給數學課堂增添了活力,贈禮品游戲使活動再次推向,幼兒個個歡呼雀躍,爭相回答。)
2.進行遵時守時教育。
天線寶寶:有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向我反映個別小朋友早上不肯起床,愛睡懶覺,晚上遲遲不肯睡覺,愛看電視,這種表現好不好?你們喜歡和我交朋友嗎?(幼:喜歡)而我喜歡和珍惜時間守時間的小朋友做朋友,你們想怎么做?(請小朋友小組合作,討論怎樣安排時間)
3.議一議。
先后出示兩張圖,一張窗外有太陽,天線寶寶在看書;另一張窗外有月亮,天線寶寶在睡覺,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質疑:為什么都是10時?
(評析:這一環節一帶而過,目的是激發幼兒對數學知識探索的興趣。)
四、總結延伸
回家以后請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一起制作一張時間表,爭取做一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選好的作品放入教學區中交流)
活動反思:
交互白板課堂教學應用交互白板是一項新的技術,它不僅體現了信息技術,也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它是通過USB線,實現與電腦的連接,從而達到信息通訊的效果。而電腦顯示的內容,可通過投影機,在交互白板上呈現出來,這時教師可使用定位筆操作,從而營造出協作教學的環境。
一、優勢
(一)新授課和復習課
交互白板具有較多的功能,可以幫助教師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更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從而活躍課堂的氛圍。教師在新授課時,如果使用交互白板,可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交互白板可讓教師利用更多地教學資源,而且還可以節省教師的備課時間。教師通過利用交互白板,可有效的控制教學素材,并能用感應筆及時進行標注,教師在之后的教學中也可以對其進行使用,這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在上復習課時,可調出之前保存的教學資源,并指導學生進行復習,幫助學生鞏固以往知識。
(二)適合多種教學模式
教師在使用交互白板時,不僅可以調用已準備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通過鏈接庫的方式,調取庫中的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其中,遮罩效果可幫助教師將重點的教學內容凸顯出來,而快照功能,可使教師進一步講解教學難點,對于保存屏幕的功能,教師可以利用它做課堂的總結,交互白板的這些功能,可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的作用。除此之外,如果學生使用交互白板,會使其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讓學生參與一些探究或交流的活動。
(三)適用多個學科
交互白板可以調用各種資源,從而輔助教師的教學工作,在各科教師的教學中,都有應用交互白板。
例如,各科課堂教學。
在語文課上,語文教師可使用交互白板,并利用其中的資源進行授課,為學生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而在數學課上,數學教師可通過使用畫圖工具,將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三角形等圖形畫出來,而且可以對這些圖形做一些拖拽等操作,從而將其變化成教學所需的圖形。除此之外,在英語課中,英語教師也可充分發揮交互白板的作用,而其中的文字識別功能,能使教師手寫體文字內容,轉變成印刷體。
二、有效性
(一)交互白板有效性
1.促進師生互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使用交互白板進行教學,從而增強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使課堂活動更加活躍。而且教師會減少使用電腦的次數,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感應筆,這能增加師生交流的時間,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例如,語文課。
在語文課上,當需要對一些詞語或段落進行分析時,語文教師可使用交互白板,調出相關段落,從而與學生一起分析段落內容,在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用波浪線等方式,將段落中的重點內容進行標記。在師生分析段落時,批注的內容會保存在交互白板上,這可以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而教師也減少了面對電腦的時間。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師生間進行互動,并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2.豐富教學資源
交互白板具有資源庫功能,包括公用庫,當然,教師也可以自行建庫。例如,圖片庫和課堂活動庫等,不管哪一種類型的庫,其中都擁有較豐富的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教師可任意對其進行添加或者重組等。當教師建立資源庫時,可添加課上會用到的一些素材,并在課堂上通過交互白板,實現師生互動和資源共享,教師也可以重復利用所建的資源庫。
在交互白板中,圖庫是其中的重要功能,教師可以把一些教學素材保存到圖庫中,從而建立一個豐富的資源庫,并可將其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的氛圍,而且還可以使教師的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
3.提供教學工具
在交互白板中,存在許多功能,包括遮罩和拉幕等,在實際教學中,如若教師使用遮罩功能,則會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師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講解,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二)充分備課
在課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備課,如果教師使用交互白板進行教學,那教師只需在課前準備相關的教學素材,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按照教學內容,將教學素材生成。
例如,《認識鐘表》。
教師在上《認識鐘表》的課程時,首先,可讓學生仔細觀察實物鐘表,并在觀察后,讓其說出鐘表的構成,教師無需任何素材,可通過使用交互白板中的作圖功能,生成一個鐘表。其次,畫一個圓,之后標上刻度,利用手寫識別的功能,在鐘表上生成12個數字,最后分別畫上時針以及分針。除此之外,還可以旋轉時針和分針,從而生成新的時刻,方便學生學習和了解。
例如,《認識三角形》。
在實際教學中,當教師講授《認識三角形》的課程時,主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分類,教師在準備教學素材時,準備三張三角形圖片即可。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說出圖片中的圖形,并讓學生使用電子筆把圖形描繪出來,并隨即再畫幾個該圖形,之后學生就可以用感應筆,將白板上的圖形移動,從而完成三角形的分類學習。
(三)視頻錄制
交互白板具有許多功能,這些功能可以回放教師課堂上的操作步驟,并可將整堂課中師生互動的信息,轉變成視頻文件存到電腦里,并能隨時回放。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不斷的反思,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完善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交互白板可推動遠程教學的發展,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將錄制的視頻文件在網絡上共享,如果有學生缺課,學生完全可以在家上網學習。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課堂上,教師利用交互白板進行教學,會使其教學方式更加靈活,而且能實現資源共享,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不僅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并會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萌.交互白板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楊健.交互式電子白板在中小學課堂教學應用的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2,(02).
一、確定學習內容,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前提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數學源于豐富、有趣、現實的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的提煉與概括,生活中處處都存在與數學相關的數學原型。如一年級下學期《找規律》一課,在學習內容安排上,教師首先以學生感興趣的“六一”兒童節,布置教室入手,使學生感知生活中規律的存在。接下來找用來布置教室的各種物體的排列規律,讓學生根據所學規律自己設計黑板報。以上這些學習內容的安排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既貼近自己的生活,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設計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數學知識不應該是由教師一絲一毫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解和掌握,而應該是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而建構數學概念。如在一年級上學期教學“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認識整時”時,據我了解,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鐘表,并能認識整時。因此,在安排這節課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安排去做,先認識鐘面,然后認識整時,而是直接出示了三個鐘表模型,分別是8時、3時、6時,讓學生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說一說為什么是這個時間。同學A指著第1個鐘面說:“這個針指著這兒,這個針指著這兒,就是8點。”師問:“如果不指著鐘面,誰能說清楚?”同學B說:“短針指著8,長針指著12,就是8點。”師問:“像這個鐘表,有三個針,哪個是長針,哪個是短針?”同學C說:“應該是時針指著8,分針指著12,就是8點。”師問:“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同學C回答:“短而且粗的是時針,長而且稍微細一些的是分針。”“請你指著鐘面再說一遍。”同學C一邊指著一邊說了一遍。“誰能像他這樣,再說一下其他兩個鐘面所表示的時間?”在同學C的帶動下,很多學生都能準確地描述出了整時時,時針和分針的指向。本節課,那一小部分原本不認識鐘表的學生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學會了認識鐘表,而不是依靠教師的傳授,全體學生都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深深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選擇學習方式,以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為參照
1.教導學生要學會傾聽。當別人發言時,不要插嘴,不要竊竊私語,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當一個學生發言完畢,我會馬上追問:“他是怎樣說的?你同意他的意見嗎?你有什么想法?”這樣做是為了考查學生是否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促使學生今后聽取別人的發言時要專心。
2.教導學生要學會表達。低年級的學生說話往往很簡單,如若問:“你喜歡什么活動?”他會答:“跳繩。”“還有其他活動嗎?”“丟沙包、踢毽子……”首先,我要求學生說完整話,把要說的意思表達清楚。其次,每次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我都要問一問:“你是怎樣想的?你為什么這樣做?你的理由是什么?”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有力地說服別人,得到他人的肯定。
3.教導學生要互相幫助。我教導我的學生,當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你可以禮貌地向他人求助;當你看到他人遇到困難時,你要主動、誠懇地幫助他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非常愿意這樣做,因為無論是幫助別人還是被別人幫助都同樣是快樂的。
4.教導學生要敢于反思自己、贊賞他人。在教學中,我告訴學生,當自己的意見出現錯誤或不太合理時,要敢于承認錯誤,學會贊賞他人,向別人學習。
四、擬定評價內容,以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來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的積極性。課堂上,除了教師適時評價外,我適當加入了了學生間的評價,力爭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實驗初期,學生的評價很簡單,如:一年級上學期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在討論8+7=()的算法時,一個學生說:“把7分成2和5,8+2=10,10+5=15。”我緊跟著問其他學生:“你覺得他回答得怎么樣?”學生A說:“行!”學生B說:“挺好的!”學生C說:“好!”我問:“好在哪兒?”學生C說:“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學生D說:“他聲音洪亮。”我接著問:“有和他意見不一樣的嗎?”學生E說:“我和他想的不一樣。我把8分成3和5,3+7=10,10+5=15。”我問:“其他學生,你同意誰的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評價比先前要豐富多了,如一年級下學期,在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時,討論15-9=()的算法,學生A說:“因為9+(6)=15,所以15-9=(6)。”學生B說:“我和他想的一樣。”學生C說:“我想的和他不一樣,我覺得15可以分成10和5,10-9=1,1+5=6。”同學D說:“我和他們想的都不一樣。我想5-9不夠減,還差4,10-4=6。”學生E說:“我同意C的意見。”學生F說:“我是這么想的,9可以分成5和4,15-5=10,10-4=6。”學生G說:“我覺得D的意見更有道理。”學生H說:“我想15可以分成9和6,所以15-9=6。”“我認為A的方法算得快。”“我更喜歡H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極了。我看著學生爭先恐后發表意見,還不時有人向對方提問質疑,心里真是高興,我們的學生都在爭當學習的主人,作為教師,我真是欣喜若狂。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改進策略
G623.5
問題是推動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環節,發揮問題的最大作用,進行有效提問,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并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改進策略,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供借鑒。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
首先,小學數學教學提問中教師沒有注重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通常教師提問的問題為教材中教學內容,教材中的問題內容比較單一,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有些問題在教學內容中能夠直接找出答案,使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問題達不到應有的作用。
其次,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沒有注重適時提出問題,沒有找到恰當的時間切入問題,導致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提出無法達到最佳效果,在課堂中有些問題提出的過早,學生對問題內容還沒有進一步了解,不能利用問題推動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有時,問題提出的比較晚,不能通過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問題提出時機不科學,導致問題發揮的作用達不到預期效果。
第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對全班學生提出相同的問題,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性,每一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不同、學習習慣以及思維不同,導致學生對問題的接受程度不一,一些問題對于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于簡單,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難度又較大,因此,不利于學生整體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改進策略
(一) 科學設計問題
科學設計問題是小學數學教學提問改進策略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應科學合理的設計問題,提高學生參與問題研究的積極性。例如,在小學數學《認識鐘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科學設計問題,為了使學生正確認識鐘表,并能夠準確讀取鐘表,教師應將問題與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拿出一些鐘表固定時間的圖片,圖片中分別顯示早晨6點30分、中午11點30分以及下午四點30分,教師使學生看圖,結合圖片向學生提問:“每天在第一幅圖片這個時間,大家在做什么?第二幅、第三幅圖片時間內都在做什么呢?”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使學生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意義,之后教師在黑板中畫出鐘表的大概輪廓,進行提問“現在大家看看教室內的時鐘,誰能在黑板中用時針、分針畫出現在的時間,并讀取時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時鐘顯示的時間,并根據教學內容按照時針、分針指示的位置讀取小時、分鐘等。生動的問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 適時進行提問
小學數學教學提問環節,教師要注重問題提出的時間,找準時機切入問題,使問題發揮最佳效果。例如,在小學數學《千克 克 噸》教學時,教師先教授學生認識千克、克和噸的概念,之后教學生進行單位換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并掌握這三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教師教授學生如何對千克與克進行換算,學生在學習時,教師找準時機向學生提問“請問,我們用什么單位來衡量成人體重呢?那么一只小鳥或一只小松鼠的體重我們應該用什么單位衡量呢?”,學生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分析,在分析問題過程中充分了解千克與克之間的區別與換算,在對千克與噸進行教學時,教師發現學生在千克與噸的換算與理解中存在困難,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都見過大象吧,由于大象的體重非常大,用千克表示時需要在數字后面加好多零,用什么單位可以更簡單的表示大象的體重呢?”學生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了解千克與噸的關系,并通過換算掌握教學內容,適時提問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三)分層設置問題
根據小學生差異化特點,教師應分層設置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答問題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加深了解,提高其教學質量。例如,在小學數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中,教師應按照學習能力的不同為學生分層設計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設置如下問題:“大家討論下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與區別,并想一想生活中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哪些用途?”數學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發散思維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應設計如下問題:“判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依據是什么,你能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使學生能夠掌握與了解教學內容。分層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整體數學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充分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三、結論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加強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理解能力,鞏固舊知識的關鍵途徑,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反思課堂提問環節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進策略,提高問題的質量,在課堂教學中找準時機進行提問,以此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廖建文.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 小學數學教育. 2012(11)
[2]曹英杰. 談如何讓生本教育理念植根于小學數學課堂[J]. 中國校外教育. 2016(32)
思考一:太順利的課好嗎?
有許多課,老師對教材解讀非常的細膩,同時也把難度降到最低,讓學生很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能讓學生減少走彎路,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思考二:誰讓老師上課沒時間的?
描述:《三角形邊的認識》教學中學生出現兩條邊的和等于第三邊時能圍成三角形時,老師很匆忙的將答案拋售出來,放棄了給學生再一次探究的機會。
(我不在現場,是根據執教老師的描述的,但反思中老師有許多老師在反思中都說到如果時間允許會怎樣怎樣做,或者說到下課后一定要補上這一課。為什么老師們在公開課中無法放棄原有的教學預案,把時間放在學生真正需要引導的地方上來,而是先選擇跟著教案走。我想這不僅僅是教育機智的問題,而是教育觀念的問題。)
思考三:為什么在實驗與預設的有較大出入的時候,學生還能按照老師需要的生成走?(假生成與教師暗示牽著孩子走)
片段《統計與可能性》
師:仔細觀察白球和黃球,你有什么發現呢?
(表格中呈現六個小組,其中五個小組摸30次,黃球分別是20、11、11、16、14,對應的白球分別是18、19、19、14、16,還有一個小組摸30次,黃球15次,白球20次。)
生:每個數都很接近。師:很接近指什么?生:和我的猜測一模一樣。
生:我發現黃球是單數,白球也是單數,黃球是雙數,白球也是雙數。
師:黃球與白球數接近嗎?
(該生是說到一個規律,如果能引到總是總是30,而不是暗示接近效果就不同)
師:3個黃球3個白球摸到黃球與白球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師:為什么會差不多呢?(板書:數量相同)
師:摸到黃球和白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老師太急著把結論拋出來了,這三個結果幾乎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孩子們是很聰明的,有老師的暗示,學生自然會跟著你走。但給予多次探究后,在由學生總結,我想就不會出現停留于老師所給的表層上。)
思考四:探究留于表層,沒有引發學生思考。
片段描述:放鉛筆的游戲,選出4支鉛筆放在筆袋里。
第一關:任意摸一支,不可能是紅鉛筆。
師:你是怎么放的?
生1:我放兩支藍,兩支黃
生2:我放三支黃
生3:我放三支藍
……
第二關:任意摸一支,可能是紅鉛筆。
生1:我放一支紅鉛筆,兩支藍鉛筆
生2:我放兩支紅鉛筆,兩支黃鉛筆
……
(無小結,如果能問:這些同學這樣放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第三關:每次任意摸一支,摸50次,摸到紅鉛筆與黃鉛筆的次數差不多。
生1:我放兩支紅鉛筆,兩支黃鉛筆
生2:我放一支紅鉛筆,一支黃鉛筆
……
(每次闖關完,教師就匆匆轉入第二關了。其實只要在每次學生匯報完畢后追問一個問題,學生的思維含量就提高了。如第一關:這樣放都摸不到紅鉛筆,放法都不同,但有什么共同特點呢?生:只要不放紅鉛筆就不可能摸到紅鉛筆.第二關這樣放都可能摸到紅鉛筆,放法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呢?生:不管怎樣放,只要有紅鉛筆就行了。第三關,則歸納到:只要紅、黃筆的支數相同就行了。)
思考五:為體驗而體驗,出現教學的低效或無效
片段:《時分的認識》
師:下面我們玩一個游戲,老師說開始,你就趴下,你認為時間到了就把頭抬起來,注意不能打擾別人,也不能再趴下。(開始實驗后,陸陸續續孩子們抬頭了,等到最后一個孩子把頭抬起來)
師:估計不到一分鐘的孩子舉手;超過一分鐘的呢?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估得更準嗎?(孩子們再次趴下,開始游戲)
(第一次游戲,一分鐘后,還有幾個孩子沒抬頭,有一個超過50秒才抬頭,這時全班都在等著他,如果這名學生一直到3分鐘后才抬頭呢?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等著他呢?其實,只要在鐘表中設置一個聲音,學生就會明白自己估的是長是短了。和鐘表幾乎同時抬頭是誰呢?老師采訪問:你有什么好辦法,怎么估得這么準呢?先進行方法的指導,然后再一次進行游戲,才能有效。)
思考六:評課一定要站得高,才能從更高程度上把握教材
第一次聽鐘建林老師的講座,雖然是挑刺比較多,但還是評在點子上,也能給老師們啟迪。
一、是從形式與內容上介紹。課前談話目的是為了拉近距離,緩和氣氛;二是為了教育做鋪墊。如果能兩項兼顧更好。我也曾寫過相關的案例,其中最讓我感覺巧妙的也是屬于這類。
二、教學上如何做到深入與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