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5:5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色彩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色彩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自然環境的美麗多彩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財富,那么城市則凝聚了人類自遠古以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區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的直觀反映,城市色彩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間中各種視覺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個廣泛、綜合的概念,分為人工裝飾色彩和自然色彩兩類,包括建筑、道路、標牌、廣告、服飾、綠地、河流等城市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色彩,它們觸及人們的活動空間,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受。狹義的建筑學上的城市色彩僅指城市內建筑物、構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觀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并非單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內涵應拓展到更廣的范圍,從而避免在城市景觀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色彩效應
(一)物理功能色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能,不同的色彩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是不同的,熱吸收系數(取值介于0-1)也就不同[2],因此會產生不同的物理效能。最明顯的例子是,在炎熱的夏季,人們總愛穿淺淡色的服裝,感覺涼爽些;而在寒冷的冬季,則偏愛穿紅色、橙色等暖色調的衣服。同樣,對于裝有全空調的樓宇而言,其外粉刷色彩宜選用淺淡色調,具有節能省電的功效。日本已將淺色作為墻體外隔熱的一種主要色調。還有墻面的色彩若選擇不當,墻面溫度高,使外墻產生伸縮變形應力,有時會使外墻面粉刷脫落,而影響美觀。另外,不同色彩對光的反射系數也不同,黃、白色等反射系數最高,淺藍、淡綠等淺淡色彩次之,紫、黑色反射系數最小,因此建筑外墻上采用高反射系數的色彩可以增加環境的亮度。
(二)視覺美感色彩是視覺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經色彩實驗證明:在正常狀態下觀察物體時,首先引起視覺反應的是色彩[2].如果物體的色彩協調優美,就會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視覺的興奮,進而影響心理感受。如帕提農神廟,在純白色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紅、藍原色的連續圖案,還雕有金色的金銀花圈圖樣,在晴朗的天空襯托下,色彩十分鮮艷奪目,呈現出令人著迷的色彩幻想空間。又如我國漢唐時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紅與白色的組合,產生了鮮艷悅目、簡潔明快的色彩美。再如服飾的色彩變幻無窮,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情趣,給人以不同的美的視覺沖擊。
(三)心理效果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使人產生冷暖、輕重、膨脹與收縮、進退、活潑與憂郁、興奮與沉靜、疲勞、聯想與象征、感情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感受。雪地、冰山的白色令人感到冷;太陽、火的紅色、橙色使人感到暖和;海水的藍色使人沉靜;色彩繽紛的花卉使人愉悅,這都是人對自然色彩的一種強烈心理反映。色彩的輕重感主要取決于明度,人們對明度越小的色彩感到重,比如黑暗的房屋令人感到厚重,而明亮的房屋卻顯得輕盈。色彩的活潑與憂郁感,通常是以紅、橙、黃等暖色為中心的明亮純色使人感到快樂,而看到藍色和藍綠這些冷的暗濁色時就變得抑郁,這也是在陰雨的天氣人們往往情緒低落的原因。色彩還有豐富的象征意義,紅色代表熱情、喜慶;橙色代表快樂、積極;綠色代表和平、理想;藍色代表沉靜、理性等,可以對人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所以色彩的心理效果是多種多樣,在選擇色彩時是不能忽視這種效應。
(四)經濟效應色彩中還蘊涵著經濟效應,成功的色彩選擇會帶來良好的經濟結果。從物理性能上說,合理的色彩選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城市的能量、物質消耗,降低城市的運作成本。更為重要的是,美觀大方的色彩環境會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影響游客和投資者的行為決策,間接影響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和吸引投資的能力,所以色彩環境的改善提高必定也會促進經濟效益的增加。例如廣州市在“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的形象工程中,注重城市色彩的更新,把主要干道的沿街建筑立面重新“涂脂抹粉”,色彩規劃得恰當,因而形成亮麗的風景,也為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投資者和人才。
三、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
我們的城市,特別是歷史文化名城為什么要重視色彩規劃設計呢?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其一、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色彩又是最大眾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城市色彩對居民心理的影響也已被許多鮮活案例所實證。幾年前,日本東京就出現過一場市民的“色彩騷動”,不少市民面對艷麗的、高彩度的公交車、出租車,以及色彩迷幻閃爍的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廣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墻,感到頭暈目眩、心緒煩躁,為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迫使東京市政當局不得不設法糾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煩躁和不安的情緒。英國也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橋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殺;后來把橋涂成天藍色,自殺的人顯著減少了;人們繼而又把橋涂成粉紅色,此后自殺的人就沒有了。城市色彩對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西哲海德格爾有句名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國、奧地利、法國、荷蘭等國家,這句話已部分變成現實。他們的鄉村如此,他們的城市同樣如此。盡管他們城市大都歷經數百年,其普通建筑質量絕不比我們高,但其城市仍給人以典雅、溫馨、舒適,充滿文化意蘊的感覺。而這,便與其城市環境色調規劃控制直接相關:人們行走在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雜亂無章的刺眼色彩,更沒有巨幅廣告拼命騷擾視線。簡潔和諧的色彩,給人們以悅目的感覺,這本身便構成他們優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像控制噪聲和空氣污染一樣,高度重視城市色彩問題,以不斷美化、優化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其二、城市色彩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悠久,色彩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這之中,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有些則是城市建筑自然選擇的結果,像中國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墻,德國城市的紅瓦黃墻,便是城市的傳統色彩。無論白墻灰瓦還是黃墻紅瓦,這些符合美學規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審美趣味的結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像歐洲城市,如果僅看其教堂,似乎有許多共同點。但如果看民居色調,無論是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人們卻會一眼辨析出來;即便其外墻涂料是新的,但其色彩卻是歷史的。因此,如果一座城市隨意破壞傳統色調,則等于將歷史割斷,暴露出一副蒼白面孔。這正是中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悲哀所在:僅從外觀上,人們無論如何得不出北京與巴黎一樣歷史悠久的結論;車行在蘇州大街上,人們絕對感受不到江南名城或中國水城的特色。因此,對歷史文化名城而言,要象保護文化遺產一樣保持其城市特色,以延續其歷史文脈。
其三、城市色彩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體現
城市色彩早就存在,但城市色彩設計規劃卻是一個現代課題。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呢?關鍵在于傳統城市是在文化封閉狀態中、在生產力相對落后情況下發育生長起來的。城市建筑色彩受建筑材料、施工工藝局限很大。人們不可能單單為了色彩而采用某種昂貴材料。因此,多數城市的色彩,或是由建材固有色體現出來的,如或紅或灰的磚瓦;或是由廉價易得材料決定的,如或黃或白的涂料。何況,對于生活其中的人們,也不知道其它民族或地區的建筑會有另類顏色。在這種被動選擇中,盡管審美規律潛在地起著作用,卻未必體現人類的文明自覺。而現代城市建設則不同了,由于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更由于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明與普及,人們已可隨心所欲地控制建筑及其它城市設施、設備的色彩了;而現代傳媒及便捷交通,又打破了文化壁障,人們可以彼此仿學,甚至形成所謂建筑時髦趨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獲得色彩自由的人們,如何控制其城市色彩,趕不趕時髦,便成為一個文明素養問題了。今天,想給一座城市或城市新區披上各色豪華外衣,并不困難,只要有錢就行;但要讓新城區形成和諧、雅致的色調,卻十分地不容易,它需要城市領導、建筑師及業主皆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這好比改革開放,我們告別服裝藍灰時代之后,如何選擇衣服款式才體現出人的文化品味是一個道理。新貴夫人盡管渾身綾羅綢緞珠光寶氣,卻總給人一種沒文化的感覺;女大學生們,盡管一身素雅,卻透露出一股書卷氣。一位著名畫家從皇城根一帶的舊城保護,已開始注意這一點了,這是值得慶幸的。否則,皇城被淹沒在更加金碧輝煌的玻璃幕墻建筑群中,北京的歷史文脈就徹底被葬送了。
3、服從城市功能區分原則
如同人的服飾要服從人的身份一樣,城市色彩也要服從城市的功能。這之中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指城市的整體功能,一層指城市的分區功能。一座商業城市與一座文化或旅游城市,其色彩自然應該有所區別,一座大城市與一座小城市,其色彩原則也應有區別。對于像香港這樣的商業大都市來講,城市色彩服從于商業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亂,人們也能容忍。但對于像巴黎、維也納這樣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亂,便對城市形象有絕大損害。米蘭作為意大利最早的金融中心,其老城色調非常凝重,而威尼斯,作為旅游城市,其老城色彩則活潑得多,這兩者是不能置換的。相對說來,歐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較艷麗,給游客留下鮮活印象;而歐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較淡雅,追求一種寧靜的感覺,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聲”。
從城市區域劃分來說,市行政中心(或廣場)的色彩,一般應凝重一些;商業區的色彩,可以活躍一些;居住區的色彩,應素雅一些;旅游區的色彩,則要強調和諧悅目。城市單體建筑的色彩也要服從其功能。像立交橋等大型基礎設施,其混凝土本色既顯出力量感,又接近自然色,沒必要弄巧成拙地進行粉刷。像高層的辦公寫字樓,則不宜用輕浮的色彩,而像街頭電話亭、候車亭等臨時性公共設施,則可以采用相對明快的色彩。只要我們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飽和度在內的分區色彩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便能逐步解決城市色彩混亂及平庸問題。
4、城市色彩構成和諧原則
和諧是色彩運用的核心原則,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則。這里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構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動的;永久的、臨時的等等。這里的和諧,是要求城市色彩在變化中、差異中的實現統一或協調。如果色彩沒有變化,差異,就無所謂和諧;但變化、差異過大,也就沒有和諧。城市色彩的協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人工色與自然色或與城市自然環境色彩的協調,一是指人工色與人工色或與城市建筑環境色彩之間的協調。
城市色彩首先要與自然環境色彩相協調,一座被綠色森林或藍色海洋擁抱的城市,其色彩自然應區別于內陸城市或特大城市。綠色環繞的小城,色彩運用即便大膽一點,也不至破壞城市色彩的和諧。歐洲旅游小城,像茵斯布魯克、薩爾斯堡的建筑色彩鮮亮,原因也在這里:小城外面環繞的往往就是大片綠色的河流山林,或者是冬天的皚皚白雪,這樣,城內街景的暖紅色調,便比較容易找到平衡。而海洋中的城市,如果色彩過于素淡,城市會失去生機,所以,威尼斯雖以暖紅為主調,卻不給人色彩嘈雜的感覺,反而顯得生機勃勃。
論文關鍵詞: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行為心理設計元素,設計原則
0 引言
地鐵設備房是地下空間的一部分,人們在地下環境中方向感差,會感到壓抑、不安、緊張、枯燥乏味。因此,在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中需要制定相應的設計規范滿足人性化設計的要求設計原則,降低人在地下環境中的不適應。因此,設備房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人的心理因素和行為特點,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設計標識,提升相關人員在設備房中的安全感、滿足感,改善工作人員的情緒,提高效率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1 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與行為心理的互動性分析
考慮地鐵設備房的特殊環境,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應強調人性化設計,從行為主義、瞭望—庇護理論、需求層次理論等基本理論入手,把握人類行為心理需求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特點設計原則,對工作人員在地鐵設備房中的行為心理要素進行分析,了解其需求特點,把握人類行為與標識設計的關系,以此來進行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
工作人員在地鐵設備房中首先要滿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達到滿足時,內在需求和外在刺激會激發其的動機和行為,在工作中實現自我效益(如圖1所示)。
圖1 工作人員行為心理模式
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行為也制約著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所以在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中,要把握人類行為心理需求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特點,強調人性化設計。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的設計設計原則,一方面將人的行為向有益、高效的方向指引,另一方面它的設計又要服從和對應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達到人與標識的互動關系。
2 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的主要設計元素與人的行為心理
人的大腦對諸如線條、形狀和顏色等知覺特征尤為敏感,它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有87%來自視覺,而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意在特定的環境中,以色彩、圖形、文字等構成的視覺圖像系統,創造和諧的人機交互環境,為設計者、建造者、使用者、維護者等提供信息,綜合解決信息傳遞、識別、溝通和更新等功能的整體解決方案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圖2 工作人員信息處理過程的概念模式
2.1 色彩元素
色彩常與人的感覺(由外界的刺激造成)和知覺(記憶、聯想、比較等)聯系在一起。色彩能夠刺激人的視覺色彩的視覺生理反應設計原則,包括視覺生理及大腦視覺神經的限制。單獨的色彩是沒有張力的, 色彩之間的搭配才使得環境豐富多彩,合理的色彩搭配能夠幫助人的記憶,改善視力的疲勞。色彩的搭配能創造視覺環境的舒適感,同時還具有誘導性,合理的色彩使用可以幫助人在地下環境中緩解不適應,還可以通過對大腦的刺激改善人的行動效率。
2.2 圖形元素
圖形系統主要由符號、標志圖案、紋理底圖構成。
符號中使用的文字和記號的形、大小和色彩等能有效發揮信息傳達的機能,因此圖形中的符號要具有識別性、誘目性、聯想性;標志的主要功能是顯示事物自身特征,標示事物間不同的意義、區別與歸屬,因此標志必須特征鮮明、規范,令人一眼即可識別設計原則,并過目不忘,絕對不能相互混淆,以免造成錯覺;紋理底圖要與圖形中的其他元素相融,突出整體效果,讓人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信息,更加快速的解決問題。
2.3 文字元素
字體的形狀、大小對人的視覺刺激也不同,相同的字體在不同狀態下對視覺的刺激也不同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一般說來,粗壯的黑體字、圓頭體字筆畫粗細一致,間架方正、明確設計原則,易于識別,同時在一定的運動速度和距離摘要的麻煩。
3 結語
地鐵設備房標識系統設計原則應結合人在設備房中的環境和行為特點,為其提供舒適、安全、高效的工作環境。分析研究人的心理和規律,是設備房標識系統設計中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的基礎。只有真正了解人在地鐵設備房中活動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并以此為依據,對色彩、圖形、文字等多種標識系統構成要素進行精心設計和有機結合,才能自始至終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尊重,提高人們管理和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覃陽.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與行為塑造的互動性研究.西南建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8-19.
[2]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城市規劃專業教材[M].上海:統計大學出版社,2002.
[3]李道增.環境行為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3.
【論文摘要】:城市視覺形象是城市的外在表現,城市視覺形象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識別為指導,以城市的行為知識向公眾直接、迅速地傳達城市視覺形象特征。
1. 城市造型視覺形象
1.1 結構。多維結構與組合形態、平面與曲面、轉折與平滑、起伏與平坦,滿足于平視、側視、俯瞰檢測的要求。
1.2 空間。由構成城市硬件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設施,以及構成城市軟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組成的具有藝術美學價值的人居環境被稱為城市空間。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滲入城市科學、生態科學、生命科學等各個領域,是人類面對生存環境的挑戰所選擇一種積極對策。
⑴ 空間景觀的系統結構研究
a. 點、線、面的多層次研究。"點"是景觀節點,包括主要標志性建筑、城市廣場、城市重要窗口以及自然景點、制高點等。"線"是景觀視線,包括重要商業街、步行街、濱水路、交通干道等組成的城市街景和景觀走廊。"面"是景觀區片,包括舊城區或者租界區、歷史文物保持區、商業中心區、園林景區等。
b. 一維、二維、三維的多方位研究。"一維"是以平面方式研究空間景觀的平面構圖和結構關系。"二維"是關于城市立面形式與剖面結構的研究,反映了街景特色、建筑風格和高度的關系。"三維"是城市空中景觀的模擬研究。
c. 城市景觀框架的總體性研究。根據景觀需要制定城市開發控制標準、建筑風格引導準則、景觀視覺走廊保護范圍等。城市空間藝術與建筑藝術等級外觀、宗教時期城市與建筑、工業化與現代建筑、"包豪斯"建筑理論、城市與建筑的功能性等等對當前中國的現代城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⑵ 立面的研究
高開敞的界面圍合方式,在將外部環境引入室內的同時,室內空間也與外界共享。城市立面與夜景照明也從建筑單體立面設計向城市立面設計的層次轉變。
2. 城市色彩視覺形象
所謂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的色彩視覺總體表現。城市色彩作為城市面貌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反映著一個地區的民族文化,承載著歷史、文化、美學信息,是城市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色彩總體規劃是確定城市色彩總譜系統以及確定不同特色景觀區域的色彩特色定位。
2.1 城市色彩要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城市的色彩永遠不能與大自然爭美。這是使城市色彩和諧的捷徑。在城市新區中,如果又沒有特定傳統色彩,其城市主色調應偏中性,而絕不能標新立異。
2.2 城市色彩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城市色彩一旦由歷史積淀形成,便成為城市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國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歷史、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對顏色有不同的偏愛。
2.3 城市色彩應與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現代城市形象應用設計中應考慮城市符號視覺形象、城市標志識別系統、城市規則視覺形象、交通規則視覺表現、政府工作規則視覺表現、城市功能劃分視覺表現等相互協調。
3. 城市人文視覺形象
包括有市民形象、文化形象、政府形象等。城市形象是通過市民形象集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城市形象以市民的綜合素質、精神狀態龍新能力為核心,通過市民的各種參與凸現出來。
4. 城市視覺形象設計趨勢
4.1 城市形象識別設計 轉貼于
按照城市理念、城市行為、城市視覺三個子系統的基本思維來理解和識別城市形象,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⑴ 城市理念。指城市獨特的價值觀、發展目標、城市規劃、文化內涵等為城市形象的核心。城市理念融合文化形象、城市定位、社會經濟發展等內容,溝通、凝聚城市居民的思想認識。
⑵ 城市行為。在城市理念識別基礎上的行為表現和重要特征,主要表現為城市內部的組織管理及活動。如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政府政策、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環境保護等進行的活動。
⑶ 城市視覺。城市視覺識別的形成往往以城市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城市的理念識別為基礎,以城市的行為識別為依托。城市建筑是經濟社會活動的結晶,是影響城市視覺識別的最基本要素。
4.2 城市視覺形象設計重點
⑴ 自然形象。不同的城市自然稟賦會有很大的差異。充分發掘與眾不同的形象,促進旅游、娛樂、餐飲業務等行業率先發展,發揮出形象效應。
⑵ 文化形象。城市文化既獨立存在,又與其他因素高度融合。如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哈爾濱冰雕節、濰坊風箏節、孔子文化節等,展示了城市文化風格,有效地增強了城市形象的影響和輻射作用。
⑶ 視別形象。城市的道路、廣場、水景、雕塑、路燈、欄桿、壁畫、標志、路牌、門牌、公共汽車站牌、各類戶外廣告等等都應系統地進行規劃、設計。
⑷ 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建立在政府管理、政策實施、辦事效率、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由公務員日常業務工作所體現。改進政府行為重點是提高服務的能力和效果。
⑸ 歷史形象。文物古跡是歷史形象的直接反映。一般分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風貌區、文物古跡三個層次。文物古跡和歷史風貌區保護通常可劃定保護禁區、嚴格控制區和環境協調區三個層次的保護范圍。
⑹ 視線走廊。景觀視線走廊由景觀軸線、視覺控制點、重要景點、視覺交織及轉帳等組成,依賴于統一的規劃布局。對景觀視線走廊的保護性控制,對城市相關地區的發展須設定一些限制性規則。
⑺ 高壓走廊。按照專業規范,架空高壓線路必須與民居、建筑物、構筑物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進入市區的架空高壓線路必須嚴格按規章建設,留出規定的高壓走廊地帶,控制兩側建筑高度有使用性質,保護好高壓走廊地帶。
⑻ 地下通道。地下人行通道、地下商業街、地下涵道、洞口等以及地鐵線路一般盡量與地面道路相結合。
城市視覺形象,簡而言之,是城市(或特定的區域)給人的印象和感受。涵蓋建筑物、道路、交通、店面、旅游景點、生活設施等,這些都是構成這種印象和感受的基本要素。城形成城市視覺形象的因素多方交織、組合,形成的。
參考文獻
[1] 李廣斌, 王勇, 袁中金. 城市特色與城市形象塑造[J]. 城市規劃, 2006.
[2] 王鑫. 賴特建筑創作中的節能策略及其設計啟示[J]. 新建筑, 2006.
[3] 謝小舜. 匠心獨具的美國風--賴特的住宅建筑風格解析[J]. 藝苑, 2006.
[4] 金平. 中國城市規劃的弊病[J]. 重慶建筑, 2006.
由于,他各方面很優秀、學習成績突出已及畢業創作出類拔萃,畢業時被正在籌建東方藝術大樓的范曾先生選進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教。作為范曾先生的助教,他開始追隨先生,體悟先生廣博深厚的藝術學養與治學風范。同時,他充分利用南開良好的人文環境充實自己。作為近代中國教育的策源地之一的南開園匯聚了眾多的大師、大家、學者和豐厚濃郁的學術思想。這對于一個有志向學的藝術青年,是一個難得的環境。談及此,李軍感觸頗深:“我得益于南開20年的浸染。我今天的學術思想和氣質是南開造就的。在南開我領略了眾多大家風范,是他們蓄養了我胸中的浩然之氣。”
他沉浸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他亦探索現當代藝術的各種狀況。他揮毫潑墨,亦雕塑群倫。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藝術創作。他所涉及的領域包括傳統國畫、現代水墨、書法、雕塑、壁畫、裝置藝術、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數年來,他創作積累了大量的作品,先后完成了山東省蓬萊文化廣場大型雕塑壁畫群;浮雕壁畫《千年一遇》;“大家”系列雕塑《張伯苓》、《揚石先》、《陳省身》、《錢偉長》、《周汝昌》、《沈湘》、《穆旦》等……主持“山東省濰坊市白浪河改造環境綜合規劃設計構想”項目,“山東省日照市太公島環境綜合設計”,“天津市靜海廣場景觀雕塑”項目,“江蘇省徐州市荷風島雕塑群”項目等……策劃并講述電視藝術片《永遠的巨匠――達芬奇》、《永遠的巨匠――米開朗基羅》在天津電視臺及各地衛視熱播。
不惑之年的李軍,從1987年執教東方藝術系到2001年參與創建藝術設計學科,2004年成立色彩與公共藝術研究中心,涉足國際領先新學科――“色彩系統應用學”,他不斷地整合完善、超越自我,并獲得了相當的成績。他所構建的學術平臺包含色彩學、心理學、光學、材料學、經濟學、哲學、歷史、人文、藝術等多學科。他由一個藝術家跨入了學者的行列。
目前,他正在主持兩項關于城市色彩規劃的國家課題。主持編譯“色彩應用系統”系列譯叢,其中《色彩心理學》、《形象配色藝術》、《色彩形象坐標》已出版(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2)。其指導研究生完成的“色彩與城市規劃”、“公共交通與色彩系統”、相關內容的論文引起學術界普遍關注……
中國的色彩文化自先秦以來不斷完善,儒、道、釋、俗的色彩觀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其色彩論和色彩觀是建立在“玄學”基礎上的,亦是直覺的、心性的、主觀的。西方在公元四、五世紀建立了理性的色彩學理論,至十九世紀末形成體系,并確立科學的認識、研究方法,即色彩科學系統。他們重實證,重體驗。
關鍵詞:生態學,綠色,視覺魅力,人文魅力,共享空間
色彩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我們有視覺,就總會感覺到只身處在色彩世界之中。在光譜中,從排列順序看(紅.橙.黃.綠.青.藍.紫)與色彩的興奮到消極的激勵程度是一致的。處于光譜中間的綠色,被稱為“心理平衡色”,以它為界限,可將其他各色劃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類色彩。因此,綠色往往被用來調節平衡視覺感受,消除視覺疲勞。
“生態學”(Ecnology)以綠色為象征,而綠色又是自然界植物的象征。人類與生俱來的對自然與綠色植物的強烈認同感與親近感及其帶給人類的安定感,使得綠色植物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營造活動中始終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尤其是在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綠色植物更是借助于各種技術手段融入建筑設計和建筑環境,成為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
1 綠色植物的視覺魅力
“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個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而綠色植物則賦予了它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以綠為中心的規劃指導思想,經常被建筑師貫穿于設計的主軸線。實際上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也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雖然現代資源共享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日漸趨同,使建筑風格的同化現象不可避免,但迥異的建筑室內外綠化景觀卻為城市面貌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景觀,這種不易消融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幢最不易磨滅的印記。
2 四季更迭的綠色景觀
四季變換的姿態,顏色,氣味和隨風飄動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間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動態變化,使原本凝固的音樂也變的靈性起來,并在各個季節呈現出不同的風姿和魅力。綠色景觀在空間和時間緯度上的變化,不僅為人創造了豐富的交往空間環境,而且架起了建筑與自然交流的橋梁。其或優雅,或自然,或絢麗的外觀自然而然成為建筑空間的延伸,呼應和限定。
3 變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們的情感聯想,綠色植物千變萬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間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綠,秋季燦爛的金紅,冬季寂靜的冷綠,使建筑造型和外部環境在一年四季變換出生動的表情,穿上不同的迷人外套,帶給人們層出不窮的心理和視覺感受。
4 綠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因其姿態,生長特性的不同常被人們賦予獨特的個性和品格,從而表達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內涵。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綠化嚴謹而對稱,呈現出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山東曲阜孔廟成列的松柏令人肅穆起敬。勒.柯布西耶的流水別墅,鑲嵌在綠林之中,成為舉世之作。縱觀各個時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覓到植物被賦予神圣象征含義的蹤跡。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是中國私家園林的精髓所在。建筑物在園林中既是居住處.觀景點,又是景觀的重要成分。在傳統園林中,建筑雖是配角,但那些植物的選擇,花木的精心配置,無不使人產生無限遐想,為園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論文參考網。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表現在建筑與其依附的自然基地上,同時,還反映在建筑內部空間的組織與外部自然環境的溝通上。
當代建筑的“共享空間”,除了解決建筑空間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之間的關系上,還直接將自然環境從室外引入室內。在室內設置噴泉,溪流,瀑布,能喚起人們對自然的聯想,流水的波動,反光等特性使空間出現動與靜的變化。
從外部空間到建筑內部,綠化可以使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加強空間的內在聯系。室內交通地帶的綠化處理可以起到引導人流和空間導向的作用。論文參考網。在大型開敞式室內空間里,綠化起著劃分室內功能范圍的作用并能強化空間的自然品格。室內植物,做為室內特殊裝飾和陳設部件,充滿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是一般的陳設品不可代替的,形成特殊的空間節奏。
世界現代派第一代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曾經說到:“建筑對空間的占有是存在之第一表征;然而任何空間都存在與環境之中,故提高人造環境的物理素質及其藝術性,就必然成為提高現代生活質量的重要構成因素。”建筑始終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并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論文參考網。現代工業的發展造成城市人口密集,住房擁擠,環境污染嚴重,人逐漸遠離了大自然。在鋼筋混凝土包圍的城市居住空間里,人們開始尋找失去上午大自然,渴望一切自然要素重新回到生活中來,在建筑室內外設計中竭力創造充滿陽光,空氣,植物和水的清新環境。使建筑與自然融合,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建筑在綠色中自然生長。
[參考文獻]
[1]杜莊,2004。5 《建筑設計方法論》
[2]朱保良,1991.8 《室內環境設計》
[3]張文忠,2003.4《公共建筑設計原理》
[4]趙國清,1996。9《色彩構成》
【關鍵詞】 城市色彩、管理、編制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heory and examples of color analysis, compar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rs presented can be adapted to our daily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words: Urban color, implementation, preparation
中圖分類號:U412.37 文章編碼:
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對城市形象的重視,城市色彩作為決定城市形象的一個關鍵要素,越來越受到關注,成為當今城市規劃管理領域一個高度關注的話題和嶄新的研究領域。中國城市色彩規劃目前尚處于探索期,建構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色彩規劃方法,加強城市色彩規劃的落地力,是現階段中國城市色彩規劃管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2國外城市色彩規劃管理概述
目前國際上的色彩規劃管理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歐美模式,主要研究重點是色彩修復,如意大利都靈;另一種是從城市規劃管理層面發展城市色彩的亞洲模式,由政府主導的城市色彩規劃,以日本為典型代表。[1]
2.1意大利都靈
20世紀60年代,歐洲城市的發展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而城市環境特色與傳統的維護成了其中重要的內容。城市色彩規劃管理的雛形來自17世紀中期歐洲一些城市的早期實踐。意大利都靈是最早的也是較完整的城市色彩規劃管理。
都靈市政府于1800年委托建筑協會對整個都靈的城市色彩進行調研與規劃設計。他們追求統一的建筑與街道、廣場的色彩風格,而且設計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廣場上布局豐富和有韻律的顏色。他們注重公眾參與,在進行長達五十年的調查研究后,于1845年向城市居民發表了研究成果:提取城市建筑中使用頻率最高的20多個顏色,制成城市色彩圖譜,并編號,然后制成色彩小樣涂在市政大樓院子里的一面“樣本墻”上,成為公示的城市色譜,都靈市政府文件直接采用相應的號碼來標志顏色,用以指導城市規劃者、建筑師、房主使用適當的建筑色彩。這項城市色彩計劃被列入了正式的政府文件。這是最早的色彩規劃范例。
到了20世紀70年代,都靈城色彩開始單調的復制,特色漸失。再次強調城市色彩開始于建筑修復工作(1978——1983年),由都靈理工大學的喬瓦尼·布里諾(Giovanni Brino)教授主持,他根據城市色彩規劃檔案修復19世紀建筑原貌,進行檔案文件的鑒定、色彩工程、城市最主要街道和廣場的色彩修復等一系列工作,并最早建立了 “色彩數據庫”。喬瓦尼·布里諾開創的的歷史建筑色彩保護和修復的方法,到現在看都是非常嚴格而又成系統的。[1]
都靈城市色彩風貌的反復,證實了城市色彩不但需要規劃,而且需要多次規劃,逐步完善;都靈城市色彩的修復規劃說明,城市色彩規劃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動態性、過程性的規劃,不是終極目標式的成果。成功的色彩規劃需要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的修正、調整。
2.2日本的城市
日本是對城市開展色彩規劃實踐較多的國家,其實踐的方向更加傾向于色彩規劃管理中色彩法規的制定。1970年至1972年期間,日本東京市政府出資委托日本色彩研究中心,并邀請法國色彩學家讓·菲利普·朗克洛作為項目負責人,對東京進行了全面的色彩研究、設計。日本從1970年開始,各個城市在規劃管理方面進行的工作對我國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列表對其進行梳理(表2-1)。
時間 事件
1970 橫濱市召開日本第一屆“城市設計研討會”
1972 日本京都以保護古都風貌為出發點,在調研當地城市建筑色彩的基礎上,以本地古建筑群色彩為基調,對城市建筑的顏色做了限制性的規定
1976 宮崎縣開展了關于建立(與自然協調的)色彩標準的研究
1976 神戶市成立“城市景觀協會”,并于1978年頒布“城市景觀法規”
1978 廣島市成立了“管理指導城市色彩的創造景觀美的規劃”委員會
1980 川崎市政府為該市重要地區海灣工業區制定了《海灣地區色彩設計法規》,并規定該區域的建筑每7、8年重新粉刷一次
1981、1992 日本建設省分別推出了《城市規劃的基本規劃》以及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城市空間的色彩規劃》法案。規定色彩專項設計作為城市規劃或建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必須得到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的批準,整個規劃或設計才能生效、實施
1994 立川市法瑞特區編制色彩規劃,確定安靜、中性的復合色譜作為實施方案
1995 大阪市在大阪市役所計畫局和日本色彩技術研究所的共同合作下,制定了《大阪市景觀形成基本計劃》,這是日本以政府管理的形式對城市景觀進行綜合治理系統管理的實踐。對面積5000m2以上、高度在6層以上,面積2000m2以上、高度在10層以上和70戶以上的集合住宅都提出了明確的色彩管理要求,并制定了詳盡的色彩程序和方法
2004 日本通過了《景觀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環境。日本通常在進行城市規劃或建筑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進行色彩的專項規劃與設計,完成后提交主管部門審批,通過后方可實施設計[10]
2007 《東京都景觀計劃》中包含了東京景觀色彩的“線—面”結構,即軸線和地區。軸線有 6 條,地區包括兩種類型。針對不同分區的特點提出各自需要申請報批的建筑規模要求[11]
表2-1日本色彩規劃管理發展歷程
現在,每一個日本的城市都有自己比較系統的《城市色彩規劃指南》,里面的條文大多是建議導向性的規定,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城市經濟、城市文化等因素,在有建設單位或集團申請建設具體項目時,政府都會無償的提供給他們,作為設計參考的依據,引導了城市未來的建設方向。[2]
2. 3國外城市管理經驗總結
國外發達國家的經濟體制、歷史背景與經濟狀況雖然與我國存在較大差異,但其成熟的規劃管理機制與實踐經驗是值得我國城市色彩規劃管理發展借鑒學習的。[1]歐洲國家開展城市色彩規劃的時間最早、經驗成熟,同時,又是最早制定法律效力的城市色彩規劃準則、實現城市色彩規劃管理與實施控制,對我國的城市色彩規劃有一定借鑒意義;而日本城市色彩規劃發雖然展起步比我國早,但過程與我國的發展很相似。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戰后日本開始輸入西方的城市色彩規劃理論其發展過程經歷了一個“輸入——繁榮——檢討——日本化”的過程,而我國城市色彩規劃發展也正處于繁榮檢討的階段,并終將走向“中國化”的過程;第二,日本以政府機構主導的嚴格的城市色彩規劃管理體制,雖然相對歐美發達國家的自由靈活性顯得有些拘束,缺乏自由度和創新性,不過,相對于我國國情和體制,日本還是與我們更為接近,所以日本的色彩規劃的實踐經驗、實施管理機制對我國發展幫助很大。
3國內城市色彩規劃管理概述
長期以來,中國統治階級就對建筑用色有著嚴格限定,但真正科學系統的色彩規劃管理理論卻源于西方發達國家,國內對色彩的研究主要是對西方相關理論的直接引入和借鑒。我國的城市色彩規劃實踐開始較晚,我國色彩規劃管理里程碑是北京于2000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北京市建筑外立面保持整治管理規定》,[15]這也成為中國城市色彩規劃管理規范化和法制化的開端。
3.1國內城市色彩規劃管理實例
2002年,哈爾濱開始著手城市色彩規劃,2004年該市規劃局正式委托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負責哈爾濱的城市色彩規劃,并于同年完成了方案,選擇了以傳統米黃色為城市主色調。第二年,武漢市編制了武漢市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術導則,對城市各個分區的色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制定對應的色彩控制策略,并且武漢市設計了色彩選用色卡,包括三百種色彩,可在實際規劃和審批時進行比較和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開展的一系列色彩規劃管理工作。杭州開始色彩規劃工作始于2006年,不管是色彩規劃理論研究,還是將規劃成果運用到管理中,不管是選擇城市重點區段試運行,還是在整個城市的全面開展,都有可學習借鑒的地方。
首先,杭州對中心城區的色彩進行了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實證,按照“從大到小”的分類原則,將杭州分解為一個個單元,并經過分析,從中選取了一些重點街道和建筑單體,探究杭州城市色彩,在這一系列調查后,經過設計人員和專家學者討論后,定義古城的色彩為黑白灰為基調,完成了《杭州市主城區城市色彩規劃研究》的編制,杭州城與美麗的西湖形成一副清雅素淡的江南水墨淡彩畫。
接下來,杭州制定《杭州市城市色彩總體規劃》,主要的規劃內容包括研究城市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地方色彩、并且提出對色彩的保護措施,創建主城區色彩總概念,劃分不同的色彩區域,確定重點控制區域、并提出控制要求。確定了整個城市色彩發展的框架,為色彩規劃指明了發展方向,為將來的色彩管理法律法規的制定做好了鋪墊。
第三,在主色調和框架確定的基礎上,杭州又對重點地段和片區的色彩進行了規劃研究,編制完成了比 《杭州市城市色彩總體規劃》更為詳細和具有指導意義的《錢塘江兩岸色彩規劃》和《之江新城色彩規劃》等區段級的城市色彩規劃。
第四,在規劃編制成果日趨完善的基礎上,杭州著手將城市色彩納入制度化管理,制定了《杭州城市建筑色彩規劃管理規定》,更好的推動了城市色彩規劃管理進程,保證了規劃成果的有效利用。[3]
杭州色彩一步步的發展過程,張弛有度,對各地的色彩規劃工作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但仍然存在著很多現實問題,比如說,編制體系不完善、支撐體系不完整等等。
3.2國內城市色彩研究與實踐經驗總結
中國的城市色彩研究尚未成熟,對城市色彩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與管理,需制定與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從事色彩規劃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規劃處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無序的城市色彩泛濫,更好的體現城市的整體性與秩序感。為能科學有效的進行城市色彩規劃管理,城市色彩規劃必須借助行政管理手段,從研究設計走向規劃管理層面。[2]
4結語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總結如下幾點建議,確定城市主色調色和基本色調不能完全根據歷史色彩,新建區如高新區、開發區,應同老城區有所不同,建議進行色彩分區;色彩規劃管理應具有靈活性,針對新區和老區的控制應該不同;色彩規劃管理應整體性考慮,不能僅僅局限于建筑單體,應統籌整個區域乃至城市;前期色彩規劃編制與后期色彩規劃管理同等重要。[4]
總之,對城市色彩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與管理,需制定與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設立專門的機構來從事色彩規劃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色彩規劃處于有效的管理之下,以控制無序的城市色彩泛濫,更好的體現城市的整體性與秩序感。
【參考文獻】
[1]茍愛萍,王江波.國外色彩規劃與設計研究綜述[J].建筑學報,2011.
[2] 尹貴,張楠楠.基于規劃管理視角的城市色彩規劃實施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地理,2012.
[3] 張楠楠.杭州城市色彩規劃與管理探索 [J].規劃師,2009.
[4] 楊古月,傳統色彩、地方色彩與現代城市色彩規劃設計[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4.
【作者簡介】
[關鍵詞]風景園林,施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4-0201-01
1.植被設置對風景園林施工的影響分析
(1)在植物種植過程中,一些小環境對植物施工也有一定影響,如建筑物的朝向、地形的特殊地帶等[1]。這些地帶在園林設計圖中可能表達的不是很清楚,施工員要與設計員共同協商修改方案,有的施工員僅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進行營造,往往選擇一種最簡單的方式,如種植一些邊緣樹種,有可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
(2)在施工的時候,市場也往往會成為某種影響因素,如旺季時植物資源匱乏;雨天時沒有賣家起樹挖草皮;在冬季買不到或者是只有在很遠的地方才能買得到的材料,就需要施工人員對方案進行改動,施工時選用現有的材料或者與原材料相近的材料。
(2)園林綠化項目提交設計單位設計時,一些設計人員沒有對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別、樹木的適生密度、各地植物群落的差異等進行深入地調查和研究,生搬硬套,盲目設計,使植物不能適應當地條件,造成死亡,或者是養護投入巨大,帶來沉重的負擔。此外,如將適生于杭州、天臺等地生長的樹種廣玉蘭、雪松等設計到溫嶺、玉環海島種植,造成廣玉蘭(淺根)、雪松(大冠幅)常年受勁風襲擊倒伏。設計不當,盲目選擇樹種,不但影響園林植物正常生長,造成園林景觀面目全非,而且對園林施工造成一定影響,有時甚至延誤工期。
2.地形地貌對風景園林施工的影響分析
(1)園林地貌在滿足使用和景觀需要的同時,必須使其符合園林施工的要求。如山高與坡度的關系、各類園林廣場的排水坡度、水岸坡度的合理性和穩定性等問題,都需要嚴格地推敲,以免發生如陸地內澇、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切不可不顧后果,執意要求景觀效果[2]。
(2)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存在地形地貌的設計過于簡單化和盲目化等問題。有的設計不因地制宜,只按個人的意愿和想象設計,施工時地形與周圍的環境差距甚遠;有的則不對地形地貌進行設計和改造,覺得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卻忽略了具有起伏變化的園林地形對園林工程景觀的重要性,沒有很好地結合園林使用功能和園林景觀構圖等方面的要求[3]。
3.施工色彩及圖案設計對于風景園林施工的影響分析
(1)鋪裝對園林施工的影響
在園林鋪裝施工中 ,鋪裝圖案并非越大越好,鋪裝圖案的尺度與場地大小有密切的關系。大面積鋪裝應使用大尺度的圖案,若鋪裝圖案較小則會顯得瑣碎。鋪裝材料的尺寸也影響其使用效果。通常尺寸的大小在美感上并沒有多大的區別,有時小尺寸材料鋪裝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縫圖案往往能產生更多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鋪裝材料組合成大圖案,也可與大空間取得比例上的協調[4]。
(2)建筑小品設計不當對園林施工的影響
在園林設計中,園林小品對整個景觀的營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5]。然而很多小品沒有很好的立意,或擺放位置不恰當,使之在整個園林景觀中可有可無,忽略了園林小品應具有的性質。從裝飾性來看,有的小品好看不實用,實用性和裝飾性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致使一個設計不當的園林小品可能會影響部分甚至整個園林景觀效果。
(3)色彩設計的影響
在鋪裝中,鋪裝的色彩一般選擇沉著、大氣的色彩,并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其中中間色彩和環境的統一是極為關鍵的。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地面鋪裝的色彩與周圍環境包括建筑、小品的色調相協調,而且要注意鋪裝的色彩不能過于鮮艷富麗,否則容易造成喧賓奪主,甚至造成混亂的氣氛。同時使用色彩時要保證不會對視覺產生過強的刺激,使行人在上面行走時有舒適感和安全感。
4.施工要求對于風景園林施工的影響分析
(1)工期就是從開工到竣工完全按照日歷天數計算,不扣除停工日數。在施工過程中,甲方如要求的竣工工期為20個日歷天,但是按正常進度算下來遠遠大于20d的情況下,就可以把園林植物配置設計中一些無關緊要的要素去掉或者稍微進行改動,使施工變的更容易,就不會延誤工期。甲方一般是指提出目標的一方,在合同擬訂過程中主要提出要實現什么目標。合同中雙方平等主體代稱,方便在下文表述時使用簡稱。在合同過程中,甲方主要是監督乙方是否完全按照要求提供滿足自身需求的東西。在合同執行結束后,甲方一般需要付出資金或者其他資源,以獲得自身所需要的東西。
(2)施工開始后,甲方每周至少有3d的時間或者每天到施工現場處理施工中出現的突發問題或需要解決的問題,期間不免有整改。施工的園林建筑材料進場后,需經過甲方的主管工程師到現場檢驗,合格后方可以使用。在施工過程中,廣場等的道路鋪裝、卵石施工、草坪鋪裝等均需由施工方作出樣板,而甲方則根據經濟和其他等方案做出整改。
5.環境因素對于風景園林施工的影響分析
(1)自然因素對植物的影響
在園林施工中,天氣對植物的影響最大,而對于潮濕多雨的天氣,經常出現暴雨或連續陰雨。以最常見的馬蹄金草坪為例,剛鋪上的草坪往往會因為長期被雨水浸泡而發爛、發臭;氣溫過高,剛鋪上的草坪便會被烤干,影響成活率。
(2)自然因素對工期的影響
自然條件因素主要是氣候條件、地理變化和自然災害等,具體包括地震、洪澇、干旱、嚴寒、蟲災、臺風等方面的因素。因為園林工程大都是戶外施工,一遇天氣變化就會影響施工的質量或進程,對風景園林施工質量極為不利。
本文從施工材料、地形地貌、環境因素等方面出發,深入分析和探討了風景園林施工技術的影響因素,明確了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為我國風景園林的施工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顏路平,肖煥.高校校園綠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09(7).
[2] 饒信義.淺談園林工程施工管理中關系的協調[J].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4(09)
[3] 陳鷺.城市居住區園林環境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