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生態責任論文

生態責任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0 16:1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責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態責任論文

篇(1)

2來稿要求文字通順、條理清晰、數據可靠、論點明確。學術論文與綜述文章一般不要超過10000字,研究簡報一般不要超過4000字。文稿編寫格式順序為:“文題”—“作者(所有作者工作單位全稱,大專院校需注明院系或專業,所在省市及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以上附相應英文)—“分類號(中圖分類號,1~3個,置于中文關鍵詞的下一行)”—“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省×市),職稱,學位,研究方向,E-mail〕”。動態、簡訊類文章務求簡明。

3請作者通過網上投稿系統(網址為http:∥www.ere.ac.cn)投稿,并在網站上查詢稿件處理信息。投稿時請推薦同行審稿專家3~5名。

4參考文獻只列入直接引用的。采用“順序編碼標注制”標注。非正式出版文獻請勿引入,需要標注的,可以腳注方式給出。參考文獻主要著錄格式如下:a.普通圖書(包括專著、教材等)、會議論文集、資料匯編、學位論文、報告(包括科研報告、技術報告、調查報告等)、參考工具書(包括手冊、百科全書、字典、圖集等)[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其他責任者(譯者).版次(初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b.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c.報紙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d.析出文獻[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e.標準[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f.電子文獻對于載體為磁盤(DK)、磁帶(MT)和光盤(CD)等的文獻,將對應的印刷版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對于載體為聯機網絡(OL)的文獻,除了將對應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外,尚需在對應的印刷版著錄項后加上發表或更新日期(加圓括號)、引用日期(加方括號)和電子文獻的網址。如:[1]萬錦坤.中國大學學報論文文摘(1983—1993)[DB/CD].英文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2]蕭鈺.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212190019.html.對于主要責任者(作者、譯者、編者等)一項,責任者為3人或少于3人應全部寫出,之間用“,”分隔;3人以上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應的文字如“etal”;用各種文種書寫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國人的姓字母全大寫,名縮寫為首字母(大寫)。各類外文文獻的文后參考文獻格式與中文相同,其中題名的首字母及各個實詞的首字母應大寫,外文期刊名寫全稱,勿縮寫。文獻類型標志:普通圖書M,會議錄C,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匯編G,專利P,數據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檔案A,輿圖CM,數據集DS,其他Z。中文文獻著錄需同時提供相應的英文著錄。

5圖、表要精選,設計合理,具有自明性,勿與文字敘述重復。插圖要求線條均勻,主輔線分明。圖寬(包括縱軸標目名稱、單位)為6.5cm或13cm,計算機繪制,圖中文字采用6號宋體。表格采用三線表。圖題、表題附相應的英文。

6對不符合本刊稿約要求的來稿,編輯部先將稿件退還作者修改,達到要求后再接受送審,并以符合要求的稿件寄到時間作為收稿日期。

7來稿一般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編輯部一般在收到稿件3個月內通知作者稿件處理結果(雙方另有約定者除外)。作者修改稿在1個月內未返回,且未及時申明理由者,按自行撤稿或重新投稿處理。

8來稿文責自負,請勿一稿多投。稿件刊登與否由本刊編委會最后審定。各類項目資助論文,請注明項目來源及編號。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以及基地和人才專項等資助的優秀創新論文,本刊將優先安排發表。

9編輯部有權對刊登文稿進行文字上的增刪和修改。稿件一經采用,將收取版面費。稿件發表后酌付稿酬。

篇(2)

關鍵詞:生態補償,機制,完善

 

我國的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生態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很低,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一個遲遲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而隨著近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破壞日益擴大,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的生態環境更是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眼下,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經濟建設,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發展,加強關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方面的探究很有必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補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因為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維護社會公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一、生態補償的科學內涵

(一)生態補償的定義

曾有學者提出了生態補償的狹義及廣義概念,即狹義上是指對由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給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造成的破壞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的補償、恢復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還包括對因環境保護而喪失發展機會的區域內的居民進行的資金、技術、實物上的補償、政策上的優惠,以及為增進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環境保護水平而進行的科研、教育費用的支出[1]。我認為這一說法較為完善地概括了生態補償的基本內容,但是著重突出了生態補償的有償性,而沒有對生態補償的目的性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生態補償是指為維護人類和多元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為目的,環境受益者就其受益承擔相應義務的一系列行為活動及其制度保障的總稱。

(二)生態補償的本質

生態補償其實是權力義務關系的一種演化形式,不同的是,它不但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同時也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得以保障和確立,需要的便是法律制度的規制,只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存在,才能為生態補償提供具體的標準,以及維持其得以存活的基本保障力。碩士論文,完善。碩士論文,完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生態補償行為的本質其實是一種行政法律行為,生態補償行為必須通過法律法規和規章進行調整,從而產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

(三)生態補償的作用

就前文所言,不管是生態平衡的有償性,還是生態補償體現出來的公平負擔原則,都直接決定了生態補償的作用,即平衡生態利益。生態利益的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引償,實現生態正義,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補償,實現生態利益分配正義[2]。我們應該看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然是與生態環境相互動的,隨著生產力的膨脹,人類對自然界物質和能量的索取需求也隨之擴大,在這個基礎上,人類必然要對生態界的健康負責。

二、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現存的問題

(一)法律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態補償的主體問題

生態補償的主體有待進一步合理化。生態補償機制運行首要解決的是誰補償誰即主體問題,生態補償的主體制度即是生態補償實踐中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在分析了生態補償機制中的政府干預之后,認為在現階段市場機制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給付主體和接受主體往往不易界定,故提出生態補償的主體主要有國家、社會和地區,認為我國現行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以國家和社會補償為主,地區補償為輔[3]。但本文認為,生態補償過分強調政府的補償主體地位容易形成一個封閉的和單一的生態補償主體,不利于形成開放的生態補償主體體系,生態補償主體的類型化可能背離生態補償立法與實踐的客觀需求,弱化生態補償理論的實際效力。相反,從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角度出發,任何在生態資源索取行為中有參與的集體及個人,均應當具有作為生態補償主體的資格。

2.立法缺失的問題

目前部分法律法規有待補充,部分領域的法律供應不足。生態補償盡管在我國出現較早,但作為一種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成熟理念在立法上得到的反映卻是近幾年才開始,許多新的管理制度和補償模式需要法律的肯定和支持,可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部生態補償的基本法,以對生態補償的主體、對象、范圍、資金來源等做出總體性規定,已有的生態補償規定都是散見于一些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和規章中,妨礙了生態補償的有效實施。

(二)其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執行和管理的問題

執行方面與管理體制各自未戰,而且沒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補償中的作用。現有的制度內容和運行機制存在明顯的矛盾和嚴重的問題,表現最明顯的就是“整體功能保護不足”。生態系統作為一特殊資源其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內部各構成要素間相互聯系與制約所形成的動態平衡發揮作用。單單對其中某個要素進行補償并不能真正達到生態補償的最終目的,而我國現有的規定卻恰恰陷入了這個以偏概全的誤區。

2.意識觀念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補償機制與“有償索取”的誤區。有補償,必然是以消耗為前提的。碩士論文,完善。但不合理的消耗,使得過于突出了生態補償的有償性,反而使無價的生態資源價值化,這與生態補償機制構架的初衷是不相符的。成功的生態補償機制應當不僅體現出了有償性,更在于它的引導性,從而促進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和諧共存。

三、我國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

(一)構建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思路

這個基本思路就是責權利相統一的根本原則。生態補償的根本是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平衡,應權利義務關系產生的要求,“主體-行為”框架在本質上是責權利原則的體現,故主體與行為模式最終要回到責權利相統一的基礎之上[4]。其實這種統一的思想,就是生態補償制度所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的體現,它要求補償主體在享受生態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承擔責任。

(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具體途徑

1.立法方面的完善

完備的生態補償制度只有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建立,所以首先應當從立法方面去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有效地擴大生態補償主體的范圍,最大程度地平衡生態利益。要擴大生態補償主體的范圍,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一方面是在生態補償行為中,將政府引導與市場引導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上,不但繼續堅決執行我國政府的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管制等措施,更要充分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利益的引導作用,因為政府補償力度必然有限,而且目前各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已經是成為了對生態資源利益的主要索取者,但是由于生產技術的參差不齊,對于生態資源的利用率很難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造成了大量的浪費,究其原因,除了生產力的限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源價低”的錯誤意識,使人們在經濟驅動下放棄了長遠的利益;另一個方面是推動全民責任意識,明確每一個社會單元在生態環境中享有的理所當然的利益,同時擔負的相應義務,不僅僅是國家,企業法人、非法人組織以及個人都可以在特殊條件下成為生態補償主體,從根本上去讓生態補償制度的統攝力得到認可,從而讓生態補償機制從一種簡單的事后補償制度上升到一種具有引導性的思想觀念,達到預防生態破壞的目的。

2. 政策方面的完善

第一是豐富生態補償的方式,明確生態補償的標準。生態補償標準應該合理考慮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其對生態效益的需求。通常來說,由于生態補償是經濟性的,補償標準須相當于生態保護的機會成本[5]。碩士論文,完善。因此,在確定生態補償標準時,必須考慮以下因素的綜合作用和影響:環境行為的性質和程度;生態環境所屬的區域和地區;生態環境受影響的范圍和程度;生態環境恢復的難易程度;等等。此外,目前資金補償是主要的生態補償方式,但是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態補償方式,生態補償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這不是靠財富就能簡單換取的,所以,更不可能靠貨幣補償來挽回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我們在推行傳統生態補償費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政策補償、智力補償等多種補償方式的投入。

第二是擴展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調節政府與市場的補償比重。碩士論文,完善。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努力:首先,國家的財政專項支出是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在編制國家年度預算時,應當適當增加在國家和地方財政預算中要建立生態補償財政資金;其次,建立環境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等稅費制度,使之負擔生態補償的功能,使受益者負擔部分補償的責任;最后,建立生態補償基金,該基金承擔兩項功能:預防生態惡化以及補救生態損傷,分別從預防非國家主體無法確定以及針對礦區復墾等恢復資源生態環境的活動所需要的專項生態補償。

3. 觀念意識方面的完善

推廣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樹立資源無價的環保意識。成功的生態補償制度,并不是單單要突出它的有償性并使其得以有效實踐,也更加不可能是從它的懲罰力度上去評價的。成功的生態補償機制,不僅作用于它的事后救濟,更對事前的預防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使得“資源無價”的意識,傳達人心,根深蒂固。

四、小結

由于長期以來為追求經濟利益而進行的“掠奪性”開發,加上我國的自然資源人均占有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標準下本來就處于很尷尬的位置,多種原因讓我國當前的生態資源環境如履薄冰。碩士論文,完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規定了一些生態補償的相關政策與法律,生態補償在各地得到較好的實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盡管還是處于不成熟的階段,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它已經褪盡了青澀,進入了快速成長的階段。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必將能夠取得一個可喜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呂忠梅,超越與保守一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環境法創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5.

[2]王良海,我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2006:6.

[3]杜群,張萌,我國生態補償法律現狀和問題[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62.

[4]劉旭芳,李愛年,論生態補償的法律關系[J].時代法學,2007(7):43.

[5]洪尚群,生態補償制度的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0-43.

篇(3)

教學實習包括課程實習和生產實習,是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的重要環節,是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與創業意識、學以致用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職業意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途徑。

1.課程實習。

課程實習安排在大學二年級,在培養計劃及課程教學大綱中明確學分(時)數以及實習要求和考核方式。實習場所包括各類自然保護區、生態園區、大型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政府環保部門等實踐教學基地。實習的形式包括參觀考察以及專題調研等。

2.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學生完成《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等專業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學習后的綜合性實習,在大學三年級下半學年進行生產實習。實習單位包括企事業單位、政府環保部門、研究院(所)或在本校進行科研實習等,要求學生上崗實習,直接參與教師科研工作。

3.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與具有良好環境行為、環境績效的研究機構、企業集團、社會團體等組織,以雙贏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通過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拓展視野、親身體驗的場所。通過有經驗的環保技術專家指導學生實習,進行現場教育。通過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等過程,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的動力,提高綜合素質。

二、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環境科學專業社會實踐應當與專業培養計劃有機結合,根據學校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專業特色、學生成長階段和認知規律,實施分類教育。將社會實踐納入本科培養計劃,規定學生社會實踐的學時數,制訂相應的規范。學生的社會實踐形式包括校園文化活動、暑期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工作、科技學術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和公益活動等。

三、創新性科研實踐

篇(4)

關鍵詞 化學教育碩士 學位論文 論文選題 論文答辯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Ed.M),并于1997年開始招生試點工作,經過5批試點,招生單位由最初的16所院校,發展到2011年的57所學校。化學教育碩士學位也是最早設立的學科教學專業學位之一,攻讀化學教育碩士學位的學員,除了需要系統地學習化學學科教育教學專業理論知識、政治理論、教育技術和外語基礎知識以外,2~3年的學習期間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學位論文的選題、論證、撰寫、答辯。作者作為某高校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多次參加了該校的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開題論證及論文答辯,每次參與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等相關活動,總有一些新的發現,并引發一些思考。現以某高校2008級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及答辯情況為典型案例,發表一下作者的簡單思考。

1 論文選題及答辯中的問題分析

某高校2008級化學教育碩士共有20位學員,另有上一屆答辯未通過學員4位,24位學員分成A、B兩組參加了論文集中答辯。每一答辯組設答辯主席1人、答辯委員4人,答辯專家主要由全國知名化學學科教學法教授、本校教師和中學化學教學及教研一線特級教師組成。24位學員的24篇論文涉及到中學化學教學與教研的各個領域,主要集中在課程實施、課程資源開發及化學教學法研究3個方面,24位學員的論文選題及答辯結果見表1。

無論是學員論文的答辯過程,還是學員的論文選題及撰寫,都還是讓我們從中發現了一些值得大家關注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與論文的答辯結果有直接的關聯。現以“基本合格”和“不合格”2種等次的5篇論文選題、撰寫及答辯情況為例,來分析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源。

《高一化學學困生的激勵策略研究》是24篇學位論文中唯一的基本合格的論文,答辯主席宣布這篇論文基本合格,也就意味著這篇論文必須經過學員的補充、修改、完善,并再次通過專家答辯委員會審查,學員才能拿到學位證書。顯然,從論文的選題可以看出,這篇論文需要在充分調研和檢索文獻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學困成因進行分析梳理,根據有關理論提出有針對性地解決學困的具體辦法。然而,這篇論文卻缺少大量而真實的調查,大量地引用有關理論,更多地根據想象去設計方法與策略,直接導致了論文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給人的感覺是基于想象中的學困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案。

《諾貝爾科學精神在高中課程標準下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多媒體化學生態課堂構建研究》、《中學化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高考化學“工藝流程題”研究》等是被答辯專家定為不合格等次的4篇學位論文,這就意味著這4篇學位論文必須在選題、開題、撰寫、送審、答辯等環節上,一切從零開始,并在下一年的學位論文答辯會上經過重新答辯獲得合格以上等次,否則學員將不可能取得教育碩士學位證書。通過分析不難發現,這4篇不合格論文基本上都是在選題環節出現了問題。《諾貝爾科學精神在高中課程標準下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從論題的語法結構上就存在重大缺陷,從研究內容來看,該論文是運用諾貝爾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基于此,論題的關鍵詞就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但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卻被掛上了諾貝爾科學精神和高中新課程的名頭,同時,諾貝爾科學精神是什么?諾貝爾科學精神與學生創新能力之間有什么關系,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從論題的結構上來看,《多媒體化學生態課堂構建研究》顯然是由多媒體的應用和化學生態課堂2個命題組合而成的,在論文的文本中,不僅可以明顯地看到2個命題相互粘貼的痕跡,而且還讓我們感覺到,只要把“化學”替換為其他學科,并添加一些相關的學科元素,就可以成為各個學科都普適的論文。《中學化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是一個十分熱門的選題,很多人做過相關研究,在中國學術期刊總庫中以“中學化學”、“創造性思維”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95篇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還不包括一些學位論文,所檢索到文獻大部分發表在20世紀90年代。由此可見選擇這樣一個論題來進行研究,沒有獨到的視角與研究思路,是很難寫出原創性學位論文來的。《高考化學“工藝流程題”研究》選擇安徽省高考的一類主觀題型作為學位論文的研究論題,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高考的命題思路與特點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沉重及敏感的話題,更何況把一類題型作為研究對象,不僅研究的著眼點選擇不當,而且撰寫出的論文一點學術價值都沒有。

同時,我們也看到3篇優秀論文之所以優秀的3個方面的共性:(1)選題新穎,3篇論文的選題都非常新,都是從獨到的視角出發來研究相關領域的問題。(2)論文質量高,3篇論文的質量都非常高,折射出3位作者的科學精神、研究態度,以及科研水平。(3)答辯流暢,3位學員在答辯過程中表現出的流暢的語言、機智的應變能力、縝密的思維都得到了答辯專家的一致肯定。

綜上可見,當前化學教育碩士在論文選題、撰寫及答辯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是顯而已見的,如果不能有效而及時地解決相關問題,不僅可能會影響到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而且還可能會對以后的教育碩士的學風與研風建設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關于教育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撰寫及答辯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必須要引起學位管理部門及教育碩士培養部門及攻讀教育碩士的廣大學員們的高度重視。

2 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相關問題的思考

通過仔細研究24位學員論文選題、撰寫及答辯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必然會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一是如何選題,并進行充分的論證,從最為原始的階段來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與學術價值;二是如何加強對學員撰寫論文過程的監管與指導,避免步入只重結果而輕過程的導師指導模式;三是如何有準備地答辯,通過最為科學、直觀的方式來呈現學員學位論文的全貌及研究成果。

2.1論文選題的取向問題

很多教育碩士的培養單位或機構為了管理上的方便,往往為普通化學碩士與化學教育碩士所提供的是同一份學位論文選題參考“菜單”,從而忽視了化學教育碩士身份特殊所決定的學位論文選題的取向性問題,也即化學教育碩士是基于學科理論、文獻研究的學位論文選題,還是基于學科實踐、行動研究的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不同于一般普通化學碩士的化學教育碩士,因入學門檻相對較低、來自于教學一線、集中學習時間短、科研條件有限等特點,決定了教育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也應該有其特殊的一面,在選題時應盡可能取向于:(1)化學教學實踐探索研究及教學改革行動研究;(2)化學教學及教育科學理論的應用模式及創新研究;(3)化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解決模式及困惑、對策研究等。作為學員的推送單位最期待的選題是基于學科問題解決模式及基于學科實踐探索模式的研究,都希望學員帶著平時教學實踐中所遭遇的困惑和所發現的問題入學,經過2~3年的系統理論學習,并以所在學校班級或學生為教學實踐的實驗樣本,再帶著通過以學位論文形式所呈現的問題解決模式、思路和方法等回到學校。當然,學員在選題時還要考慮到學員自身所占有的學科資源,以及所具有的環境優勢、人文優勢及科研條件等。

2.2論文撰寫的規范問題

化學教育碩士學位論文在撰寫過程中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書寫規范問題。目前,我們在答辯過程中所發現的學位論文不規范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1)論文格式不規范,如,有些學員不按培養單位關于論文撰寫的具體要求去撰寫,而是自行其事。(2)文字表述不規范,如,論文中使用的圖、表及量與單位符號不規范,英文摘要與寫作不規范,存在語法錯誤。當然,也存在極個別學員出現錯別字、語句不通、標點符號錯用的問題。(3)文獻采用或引用不規范。如,引用參考文獻格式不符合科技文獻格式要求,根據參考文獻找不到論文引用的文章,個別學位論文參考文獻的序號標注在章、節標題上等。

2.3論文的開題論證問題

開題論證是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甚至比論文答辯過程還要重要。論文開題論證是否充分,直接決定著選題的科學性、學員的撰寫思路及學位論文的質量。如果忽視了開題論證這一環節,無論在論文送審時發現了問題,還是在論文答辯時發現了問題,都是難以補救的。因此,當學員選定論題及導師以后,一定要參加有關單位組織的開題論證會議,匯報研究內容、思路及方法,預期的成果與突破,廣泛聽取導師及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作為培養單位,這個環節絕不能省,必須做實做到位,作為學員,這一關必須認真過,早發現問題,早補救!

2.4論文的送審答辯問題

我們知道,學位論文的答辯必然涉及到2個環節,一是論文送審環節,二是現場答辯環節。學位論文在正式答辯之前,往往都要經過答辯專家的盲審,給出初步評審結果,并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教育碩士論文的答辯往往都采取會議集中答辯的形式,如何在10分鐘內把幾萬字甚至十幾萬字的學位論文概貌直觀、生動地呈現給答辯專家,還要能夠接受答辯專家的質詢,是每一位學員都必須要面對的事情。我們在答辯過程中遺憾地看到,一些學員可能因為工作太忙,也可能是因為態度馬虎,不僅不能流暢地介紹論文內容,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回答專家提出的問題,論文答辯的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學員必須認真汲取盲審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認真寫好論文答辯報告,還要對專家可能提出的問題做出預期,并精心地加以準備。

篇(5)

李學萍:墨菲教授,據我所知,您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是歷史,后來改學文學,請您介紹一下這一轉變的緣由。

帕特里克?墨菲:實際上,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就讀時,一開始所學專業是英語。那時,文學批評理論主要局限在新批評和結構主義兩種批評方法上。這兩種批評方法都不能解決文本的主題問題,特別是政治主題問題,當時這對我來說是個問題。所以,我就改去學歷史,專攻東南亞與亞洲史,研究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以及民族解放斗爭。我的本科學位論文寫的是關于1962年發生在老撾的一場戰爭的新聞報道問題。1973年,我本科畢業。在接下來的十年里,我曾經兩次在歷史系研究生院報到,但都感覺自己對此類研究沒有足夠的興趣。

1981年,為了進行創造性寫作,我決定選修幾門英語系研究生的課程,后來拿下一個碩士學位。在我選的課程中,有一位教授講授的是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小說《達摩流浪者》(The Dharma Bums),我對作品主人公背后的原型,也就是詩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斯奈德,我找到了以文學評論的方式將我感興趣的政治、歷史與文學結合在一起的方法。其實,我從未放棄歷史學或政治學的研究,而是將其融入到文學批評之中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歷史主義、解構主義、美國研究的興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萌芽,我的這一方法也變得切實可行。我的碩士學位論文寫的是加里?斯奈德和溫德爾?貝利(Wendell Berry)詩歌中的場所與靈性問題。

李學萍:您從何時開始從事生態批評的?那時生態批評處于何種狀況?

帕特里克?墨菲: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的碩士論文可以算作生態批評實踐。不過,在1983年春天,我寫這篇論文的時候,生態批評這一術語尚未開始流行。我在這篇碩士論文的基礎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之后,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我在“美國研究會議”提交的論文中,就三位男性作家中的蓋亞意象進行了分析,后來這篇文章發表在《環境倫理》(Environmertal Ethics)上。我還在其他期刊(如《美國西部文學》)上發表了關于斯奈德研究的文章。所以說,我那時就開始從事生態批評實踐了,加上當時對蓋亞意象的女性主義分析,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的生態女性主義批評開始成形。那時,也有一些學者在生態領域頗有建樹,如約瑟夫?米克(Joseph Meeker)和利奧?馬克思(Leo Marx),但是他們一般不被當作批評運動的一部分。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那時則從事由賽克凡?波克維奇(Sacvan Bercovitch)發起的“新美國研究”。

在《美國西部自然寫作簡刊》創刊之前,對場所、環境以及自然感興趣的學者們主要集中在“西部文學協會”,但其研究焦點為非虛構文學作品。我從研究詩歌開始,總感覺該協會的研究范疇過于狹窄,受到諸多限制。等到我參加工作以后還是助理教授之時,我就曾提議創建一份關于文學與環境的期刊。這一想法我提了好幾年,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獲得支持。

李學萍:在歷經三十余年的發展后,生態批評正朝著多元方向發展。請問您是如何界定生態批評的?

帕特里克?墨菲:格羅?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曾為生態批評做了一個非常寬泛的定義。這一定義很有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繼續沿此進一步思考生態批評的定義問題。我認為,把這些不同的方向當作一個大的圖譜上的不同線條更為有益。如果我們將生態批評理解為一場運動,就像女性主義也是具有特定方向的運動一樣,那么我們就可以接受生態批評這場運動在方向與理論上的多樣性。

女性主義的定義表達了它所關心的問題,即女性的受壓迫問題。這一定義并未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甚至沒有明確女性主義的具體奮斗目標。生態批評的定義表達了它所關心的問題,即文學與文化對自然的表現問題。在此框架下,生態批評還有一個特別關注的問題,那就是人們的文化實踐以及文學、文化作品中所表現的人類對自然與環境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作用在其他自然實體上所產生的效果。因此,生態批評一直具有倫理維度,能夠體現文學反映和導向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的關注。

我認為,正像有些女性主義評論家那樣,有一些人對生態批評的倫理及政治含義采取回避的態度,并將評論的焦點放在美學上。但是,正像我在最近出版的《勸導性美學生態批評實踐》中所指出的那樣,美學分析不能成為結構主義那樣的分析。結構主義批評歷時很短,這是因為在結構主義分析結束之時,讀者總會進一步追問“那又怎么樣呢?”以及“因此?”之類的問題。同樣,在美學闡釋的結尾之處,讀者也會一直關心文學文本或文化藝術品的美學維度到底能發揮什么作用?某一特殊美學闡釋所蘊含的主題意義又是什么?從主題角度看,我們想要了解的是某一美學策略具有何種勸導性力量?對我而言,研究魯迅短篇小說的學者們會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閱讀姜戎的《狼圖騰》以及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reau)的《瓦爾登湖》(Walden)或吉姆?斯坦利?羅賓森(Kim Stanly Robinson)的科幻小說《曙光》(Aurora)時也會思考這些問題。

李學萍:您在《文學、自然與他者: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以及《橫截性生態批評實踐》中都談到巴赫金對您的影響。請問巴赫金思想對生態批評為何如此重要?

帕特里克?墨菲:我在《文學、自然與他者: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中曾講過,巴赫金的對話思想為我提供了辯證法之外的另外一種思想方式。通過政治實踐與哲學分析,我發現無論是古希臘的辯證法還是辯證法的各種現代變體,都存在目的論和決定論傾向過強的問題。

首先,人們總是喜歡以設想的結果作為指導其行動的完美方案。當實際結果與設想的結果出現對立時,人們傾向于相信既定的綜合方式。而當實際行動所導致的結果與設想不一致或三方辯證關系在策略層面不成立時,人們往往不去反思設想的辯證結構是否存在問題,而是認為與設想相對立的實踐存在缺陷。事實上,沒有完全依照馬克思辯證法倡導的階級斗爭思想來領導戰爭,而是依靠農民取得了民族的勝利,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結果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始料未及的。

第二,簡化論傾向是導致實踐史中理論建構缺陷的原因之一。各種紛繁蕪雜的變量對人類的意識是種挑戰。因此,我們容易以偏概全,將一個或少數幾個變量當作全部變量。但事實上,身處在產生這些變量的系統之內,我們根本無法對所有變量作出精確判斷。作為思想方法,對話法強調我們的行動不帶有目的論意義上的終點。相反,由于每一個前進的步伐都會導致新情況、新變量以及對所處現實的新感受和新概念,我們行動的軌跡將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持續不斷的變化。我認為,后結構主義對宏大敘事以及烏托邦式結果的懷疑精神對這種非目的論思想貢獻頗多。樂觀主義會導致對可能性的優化預測,但是即便是那些被認為是更加美好的社會也會存在不可解決的矛盾與差異。這也是厄蘇拉?勒奎恩(Ursula Le Guin)在她的小說《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中所表達的一點,也是我強調將對話法作為方法的原因:對話法使用“支點”(pivots)而非“基礎”(foundations)的概念,無論是對于出發還是到達來說,“支點”都是供人暫時駐足而非永久不變的停留之地。

第三,至少從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以及追隨恩格斯思想的人來看,辯證法假定所有的現象(不僅是社會現象)都可以通過正―反―合的關系進行解釋。這也導致人們將“人與自然”作為根本的沖突,并且認為這一沖突可以通過人類戰勝自然來解決。因為自然這一整體無法被徹底毀滅,也不可能被某種后人類的建構(即人類完全生活在人造、合成的世界)所替代,所以這一假想完全是錯誤的。

人類只是大自然的子集之一。盡管我們居住在人造的生活環境之中,但卻終究離不開大自然。那些人造的環境離不開人類之外的大自然提供材料,而建筑所用的物質材料則在人類存在之前就存在了。此外,人造環境也只能在相對溫和的氣候和天氣情況下才能得以存在。因此,人類與大自然處于一種相互競爭、相互沖突、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不一致的對話性關系之中。只要人類存在,這種關系就會持續。羅賓森的小說《曙光》就探討了這一點,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第四,巴赫金著作在俄國出版以及翻譯成英語和其他語言的時間順序存在不一致,這也導致對其思想接受的歷史發展情況以及關于他的文學與修辭研究之哲學基礎存在含混不清的狀況。很多學者最早或是通過《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問題》,或是通過最早翻譯的巴赫金論文接觸到巴赫金作品,但是以上作品和文章都集中在文類分析以及文學話語的表現上。

但是,如果按照巴赫金作品的時間順序,也就是從《走向行動的哲學》以及《藝術與責任》開始,就能發現他的文學理論以倫理哲學為出發點,強調讀者與評論者在思想與行動上的責任。由于讀者與評論者可以改變自身行為,因而能夠對現實世界產生作用。而倘若個體的思想能夠改變其行為,那么作為思想實驗的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一定會具有同樣的潛力。

在巴赫金的早期作品中,責任、獨特性以及事件最為重要。因此,如果我們通過這樣一個第三維度來看巴赫金,就會發現《拉伯雷》研究并非只注重怪異或狂歡理論,而實際上更為側重對挑戰階級社會內部既定的價值觀和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帶有民主性質的激進社會行為之贊賞。陀思妥夫斯基研究聚焦了個體的獨特性以及個體存在所應承擔的個人責任與義務。而他后來的寫作,如關于言語行為的論文,則重點探討了溝通的不確定性以及在溝通過程中,說話人與聽者之間相互建構、相互生發的特征。這也意味著,由于說話人、積極的聽者、語境時刻以及所言說話語的哲學元素等變量共同對言語行為發揮作用,溝通就呈現非目的論特征。

對我而言,巴赫金理論的對話思想不僅對生態批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個人反思自我并指導個體生活也具有重要價值。但是這并不是說,只有通過閱讀巴赫金著作才能達到這一目的。事實上,人們可以通過多種路徑達到這一方向。

對我來說,巴赫金著作與我為自己所選擇追求的思想方式非常契合,但這未必適合每個人。沒關系。巴赫金思想并非某種需要與其保持一致的“主義”。我想要推廣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既不接受那種認為“未來業已存在,明日無非是今日之重復”的思維方式;也不接受那種認為“未來是某種烏托邦社會,我們已經清楚如何到達目的地并且已經在路上”的思維方式。這兩種思維方式都將導致人類這一物種被自己制造的廢墟掩埋,而且在此過程中,還將導致無數其他物種隨之滅亡。

李學萍:您已出版了幾部生態批評專著,如《文學、自然與他者: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以自然為導向的文學研究》《生態批評視域中的文學與文化研究:藩籬、疆界與領域》《橫截性生態批評實踐:理論問題、文學分析與文化批評》以及《勸導性美學生態批評實踐:氣候變化、生存之道以及不確定的未來》 等,請問以上著作在研究重點和方法上有何變化?

帕特里克?墨菲:首先,以上作品在研究方法上變化不大。在《文學、自然與他者》一書中,我提出將女性主義、生態批評以及對話法結合在一起的觀點。在該書出版之前,我在多個學術會議發言和期刊論文中也就此作了很多介紹。同時,我強調理論在生態批評中的作用。為什么要強調理論?這是因為在美國生態批評界,理論還是會遭到批評或不受重視。同時,我還對一些后現論進行了分析,討論其對生態批評運動的價值與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我還將教學法內容納入該書,而其他研究理論和批評的學者則會在另外的著作中討論該問題。所以,在我的第一部專著《文學、自然與他者》中,我開啟了包括理論、應用批評以及教學法三者相結合的實踐方式,而這個思路是我后來一直沿用的。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我在生態批評領域的發展歷程,我還提供了一些個人自傳性質的信息。我的第一本專著從寫作到出版歷時近十年。

第二,在后來的專著中,我先后探討了美國生態批評以及世界生態批評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在《以自然為導向的文學研究》中,我針對的問題是文類差異、生態批評的分類以及劃分問題。但是,我對生態批評所作的這一描述性的分類卻常常遭到曲解,一些評論者認為我此舉旨在為生態批評研究限定范圍,這實際上是不準確的。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你如果去讀那些指責我限定了生態批評研究范圍的學者的書,就會發現他們的研究嚴格地限定在經典作品上,如傳統的自然寫作或惠特曼研究。但實際上,我所有的專著都涉及小說、詩歌、非小說作品,既包括傳統上的純文學作品,也包括通俗性科幻作品。

第三,在后面的專著中,我更加關注文學研究中常見的問題,不僅是像電影和電視劇這樣的文化藝術品,還包括大壩這樣的工程技術產品。此外,我還對生態文學所反映的未來趨勢進行了探討,如氣候變化、石油泄漏以及淡水資源危機等問題。我也經常關注女性主義與性別問題,但是也并非每次都涉及這些問題,因為一個評論者不能在每篇論文中都對所有問題面面俱到地涉及。

第四,我作品中的很多章節(特別是最近專著中的)都是應專著、會議發言或學術講座稿約而寫。因此,這些章節中的話題有變化。有時,由于要出版的專著章節或講座有特別需要,反映在專著中的章節也就相應地有特別的側重。

第五,例如,生態批評已在世界范圍獲得發展,我收到的很多稿約希望我提供比較文學、話語分析以及教學法等方面的論文。同時,美國境外的稿約也會影響我使用的文學、文化、經濟與政治案例的選擇。

第六,隨著這些專著的出版,我也更為有意識地不斷拓寬理論類型以及理論家的研究范疇,從而使我的理論與應用批評更具復雜性。所以可以說,我在方法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在理論與應用批評的思想上一直處在不斷豐富的過程之中。這一豐富的過程有時是他人觀點啟發的結果――或者直接來自一些人,或者來自他們所運用的理論。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的專著和國際生態批評、新理論的發展、新的或我過去不了解的文學作品以及日漸加劇的氣候變化和飲用水危機等環境問題之間呈對話性關系。當然,我本人的愛好、對一些理論和科學分支的興趣不足以及對某些科幻文學作品理解上的困難,也給我的生態批評理論與實踐帶來一定的局限性,我也還需要盡量彌補這些不足。

李學萍:在您的《橫截性生態批評實踐》中,您提出“橫截性”(transversality)作為研究方法,請問如何理解該術語?

帕特里克?墨菲:為了避免在此陷入理論爭端,簡單來說,很多當代思想家都在用“橫截性”這一術語,如凱文?舒拉格(Calvin Schrag)、德勒茲(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與瓜塔里(Felix Guattari)等。舉例來說,美國高校里的女性主義研究項目往往建立在研究主體而非一個學科或研究方法的基礎之上。但是可以看到,某一既定的女性主義研究項目的方向往往與該項目負責人的學科背景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學校不同、研究項目負責人不同,這些女性主義研究在研究重點以及教學大綱上也就各不相同。在有些學校,女性主義研究偏向人文,側重文學和文化研究;但在有些學校,女性主義研究則屬于社會科學項目,主要建立在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基礎之上;也有其他學校結合哲學與政治科學進行研究。

以上方法對研究女性生活、女性所處的社會條件及其身體和心理特點都不可或缺,但卻沒有哪一種或哪一兩種方法就是足夠完備的。從某一學校某一個專業畢業或取得某種學業證書的學生感覺他們已經了解或接觸過自己的專業領域,但實際上,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人員、專業的規模、專業成立的時間甚至院系在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會影響該專業視域的寬度與廣度。而女性主義研究的橫截式方法則會提醒學生:任何一個專業的教學大綱都不能解決該領域的所有問題。

在生態批評領域,至少是在美國,我們首先要使理論在研究與批評中的作用得到認可。此外,很多學者也呼吁要增強人文學者對科技文本的閱讀能力。

李學萍:請問您如何理解生態批評“實踐”(praxis),您如何看待環境運動中行動與理論的作用,您又如何看待生態批評中文學理論與文本批評的價值?

帕特里克?墨菲:“實踐”包含理論與具體文本批評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狹義角度來講,政治實踐包含勸導大眾以促進法律與管理上的基本轉變。這種轉變可能意味著對一種政府形式的排斥與對另一種政府形式的接受,或對一種管理實體的排斥(如對殖民者的排斥)和對另一種管理實體(如地方民族精英或統治階級)的接受。這種轉變也可能不太激烈,如不斷擴大權利范圍、賦予年輕人投票權、維護患有精神疾病的社會成員的權利、人們表達性傾向的權利等的轉變。

在一個社會中,實踐也包括推廣和執行那些基于某種哲學信仰之上的能夠改變人日常行為的文化實踐。通過立法將毆打兒童、吃狗肉等行為定義為違法行為是一回事,而讓全社會將這些行為作為價值規范則是另一回事。在美國,道路上有提示車輛行駛限速的指示牌,然而,多數人每天開車都超出限速。實際上,對車輛限速的立法行為并沒有真正引起人們在超速問題上的觀念變化,人們根本沒把超速看作真正的犯罪、不道德或危險的行為。然而,多數人能執行在公共場所或室內禁煙的規定,實際上,政府在公共場所吸煙問題上的監管力度非常小,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存在。這是由于,隨著相關科普知識的推廣和逐漸改變的社會行為,美國公眾在政府執行蔬菜水果超市禁煙令之前就已經改變了在二手煙問題上的態度。

意識形態的討論、解釋、理論發展與批評都要依靠話語完成。當闡釋與批評的勸導力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分析、評判以及發展關于生命的理論都涉及思想實踐,并會對意識形態理論產生沖擊,因而都是實踐形式。在此需要指出,我們并不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行動主義者,也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理論家。然而還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需要理論與行動共同發揮作用以促進變革。

生態批評是一種實踐形式。它通過對特定主題的強調、對選定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行為的認可和評論,進而改變人們的感知方式。這樣的新感知還會進一步影響讀者和觀看者對閱讀和觀看材料的選擇,對文化作品與實踐的闡釋,以及在其意識形態領域內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理論,或者發展使其走向新意識形態的理論立場。

尤其要指出的是,生態批評寫作、教學與言說能夠引起人們對文學或文化作品中對自然的表現問題以及環境問題的關注,進而引起人們對自己在自然與環境方面的態度與行為進行思考和再思考。這種變化可能會發生在個人和局域范圍,例如垃圾循環、食用有機食品、成為素食主義者、改變對其他物種的態度等。同時,這種變化也會涉及個人所作的一些政治決定,如投票支持或反對一些法令或選舉人,支持一些非政府組織機構或代表某一環境團體從事志愿者工作等。

關于理論與文本分析之間的關系問題,我要強調的是,評論者有時傾向于用某些理論去分析文學作品,或從某一作家作品中總結出某種理論,但要注意的是,文學作品沒有義務固守某種理論。最激烈的爭論往往不是最具說服力的。雖然我認為恩格斯將機械論、決定論的辯證法思想直接應用到自然問題上的做法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同意他的這一看法:最好的“政治”小說是那些最微妙、具有內在勸導功能的小說,是那種以巴赫金對話性而非權威主義獨白式呈現主題的小說。我在最新的專著中對此進行了具體分析。

李學萍:生態批評發軔于西方,現已發展成為一項世界范圍的運動。請問:世界范圍的生態批評呈現何種態勢,不同國別的生態批評又有何特征?

帕特里克?墨菲: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人對于此問題是最差的聽眾。這樣說是因為,正像很多人那樣,我們傾向于從自身的歷史和文化角度來回答此問題。我不知道“國別”是否是最好的術語。我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候是國別性的,有時是區域性的。所以,我們可能會更多地使用“超國家的”(supra-national)和“地方性的”(subnational)術語。然而,這些疆界和差異并不妨礙生態批評獲得某種統一的方向。即便從宗教角度出發,人們也可以為生態批評找到超越國別和文化差異的某種統一的大方向。

關于世界范圍內的生態批評,我所看到的差異往往是研究的出發點和所關注的問題之間的差異。與美國早期生態批評相比,歐洲生態批評更為關注虛構作品。在一些國家,生態批評只注重詩歌分析,完全無視其他文類。在西班牙,由于該文化對女性主義的抗拒,生態批評與女性主義結合遇到很大阻力。也有一些國家的學者們對這一結合并不感興趣,但在另外一些國家,生態批評與女性主義的結合則未遇到大的障礙。

或許,由于生態批評進入學術領域之時包含太多西方理論,中國生態批評一方面注重包括儒家在內的以及更早的經典作品研究,另一方面保持了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學研究之特色,如側重美學研究。而與此同時,不同國家的不同政治情況以及生態批評學者所面臨的職業風險也影響生態批評作為主題性或政治性批評的發展。

后殖民主義生態批評對生態批評整體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并引起對國別文學大量作品的重估,這也是快速發展的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一些國家,生態批評使美國和加拿大關于原住民的寫作得到更多重視。與此同時,我們也一直在避免那種將所有土著文學看作同質性文學而忽視每種土著文學背后重要的具體歷史情況的理想化、浪漫化傾向。

總體來說,生態批評在世界范圍的發展所帶來的主要變化在于對理論的認可,而理論部分又是美國生態批評學者所持續抗拒的。當然,這些理論的范圍也是令人震驚的。每個理論都以不同方式改變著生態批評這個領域,而這些理論的結合、改變、綜合又不斷生成新視角和新思想。

李學萍:生態批評已經成為多民族、多文化范圍內的運動,業已取得很大成就,但目前生態批評還面臨何種問題與挑戰,未來發展方向如何?

帕特里克?墨菲:首先,我認為生態批評還會繼續作為一種相對較新的方法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例如,我把一些學術文章在adademia.edu這個網站,當有人用谷歌在該網站上搜索我的名字或文章時,我會收到通知,大約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學者在該網站上找到了我的文章。盡管這個數字不算非常龐大,但是有一些學者來自穆斯林國家,當我在網上收到他們從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埃及和尼日利亞等國家發來的問候時,很受觸動。我還有一些學生現在在埃及和迪拜工作,他們也經常在網上和我討論與生態批評教學相關的問題。

當然,這些學者都主要從事美國和英語文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具有很強的英語文學閱讀能力。所以,對生態批評感興趣的學者數量可能比我所了解的還要多,因為這些學者的同事也可能通過德語或法語或其他語言發表的著作來接觸生態批評。

其次,翻譯作品還會增加。現在,從英語翻譯到其他語言的生態批評作品越來越多,但是把其他語言的作品翻譯成英語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這種翻譯工作需要跨國合作。由于在學術風格、讀者期待以及我所說的“文化語法”(cultural grammar)之間的差異,很多學者雖然熟諳英語閱讀,口語表達也很好,但用英語撰寫學術論文則有很大難度。因此,請母語為英語的人對其文章或作品進行翻譯和編輯可能是更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除了對批評類和理論文章與著作進行翻譯,我們還需加強對環境和自然文學作品的翻譯。由于出版商對市場和銷售量的顧慮,加上他們對推廣此類作品的意愿并不強烈,這一工作還面臨一定困難。當然,從事生態批評的學者需要掌握更多語言,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還是需要用翻譯的生態文學作品來進行課堂教學。

第三,生態批評會在復雜性過程中保持發展,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文學作品的主題、結構以及深層含義時,我們將考慮越來越多的變量。這將意味著我們不得不閱讀大量我們感到不熟悉或有難度的材料,有些材料還可能遠遠超出我們所學的知識范疇,這個過程也會變得更有挑戰性。我們也期待更多的生態批評學者不僅要具備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能對工程、物理、有機化學以及計算機科學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從而能夠對科幻小說和當代現實主義作出評估。

篇(6)

關鍵詞:生態旅游學;教學改革;學生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標志著人類生態意識覺醒,引起的廣泛爭論為民間環保運動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傳統大眾的旅游對環境的負面效應表現在旅游給自然資源帶來巨大壓力,旅游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忽視了旅游目的地尤其是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旅游對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造成破壞。因此,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旅游的一種發展模式,是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而迅速興起和發展的。

生態旅游產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5年赫茲用生態學理念提出的旅游應對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目的地負責任,屬于外來語,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態性旅游的縮寫。在美國著名旅游學者豪金斯(Hawkins)于1980年編寫的名為《旅游規劃與開發問題》的論文集中收錄了加拿大學者克勞德·莫林(Claude Moulin)的《有當地居民和社團參與的生態和文化旅游規劃》,本文所使用的“生態旅游”是針對鄉村旅游中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而言的。1983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生態特別顧問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態旅游”(Ecotourism)一詞,被賦予了兩個基本含義:旅游對象是自然生態環境,旅游方式是不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1988年他又進一步給出了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研究野生動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風光”。隨后,中外專家和各種旅游組織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又紛紛對生態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義。

《生態旅游學》是為森林資源保護游憩專業和旅游管理本科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使本科生較為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掌握生態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內容,進一步了解旅游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生態旅游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生態理念、消費意識。然而,由于我國生態旅游業起步較晚,《生態旅游學》課程的教學與改革也仍處于不斷發展完善中,如何進一步提高生態旅游學的教學質量是高校《生態旅游學》教學中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我國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優勢,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納斯等地區。至2005年3月,我國已建成自然保護區2349個(不含港澳臺地區),總面積約149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的14.99%。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43個(加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的自然保護區有26個),地方級保護區中省級自然保護區773個,地市級保護區421個,縣級自然保護區912個,初步形成類型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功能比較健全的全國自然保護區網絡。這些自然保護區匯集了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的精華,是生態旅游的理想處所。2001年,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對全國10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調查結果表明:其中已有82個保護區正式開辦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已達到12個。目前國內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年總旅游人次近2500萬,年旅游總收入近5.2億元,一些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龍頭”。以中國四川省為例,2012年四川省生態旅游接待游客1.8億人次,實現直接收入412億元,帶動社會收入1350億元。其中,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鄉村生態旅游分別實現直接收入59.6億、67.8億、13.6億、271.2億元。再創歷史新高,2012年四川生態旅游直接收入較上年增長33.3%,占林業產業總值的24%。四川省把生態旅游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把生態旅游作為弘揚和展示生態文明的重要平臺。

二、生態旅游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方案

1.培養環保意識強烈的生態旅游從業人員。本課程選用教材為楊桂華、鐘林生和明慶忠編寫的《生態旅游》,本書在參閱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融合了作者們所積累的豐富理論知識,高度概括了生態旅游的四大理念內涵。生態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保護性,培養從事生態旅游工作的學生首先要樹立高度社會環境保護責任感,教學過程肩負使旅游從業人員具備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標準的重任。本課程的學習能使他們對環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引起學生對旅游活動中環境保護事業的了解與關注。因此本課程教學應側重于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根植于學生思維中,使其在今后工作領域內,有意識、有措施地減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2.避免理論課堂教學枯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目前生態旅游主要采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通過大量相關的圖像和音響資料,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直觀易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但如果每堂課自始至終使用多媒體,必然導致學生視覺模糊,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其次,由于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學生來不及對所學內容進行吸收、消化,影響了對后續新教學內容的學習。因此,應該增強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動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參與到多媒體授課中來,學生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可到某一景區進行實際調研,對現有景區進行SWOT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本景區二次開發方案,學生再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給教師和學生進行展示,教師和學生對其進行點評,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鼓勵將教師課件和學生作業等上網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等。

3.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應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研究。本教材在實踐教學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應根據教材編寫實驗實習指導書,大力開展實踐教學。當然,開展實踐性教學需要加強學校與政府相關部門、旅游企業、社區管理委員會等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建設生態旅游教學的產學研基地,為實踐性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條件,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實踐學習機會,促進生態旅游教學的高成效循環,有利于促進生態旅游學的理論與教學實踐。此外,為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性與參與性,還可以將實踐教學基地選擇到已開發的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度假區、海島、生態農業區、歷史遺址區、國家公園等,或者到還未完全開發并具有山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人文等地理特征的生態旅游地進行產學研合作教育。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合理安排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對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務于旅游產業,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4.考核成績反映教學效果不全面,要完善考核方法。考核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當前,《生態旅游學》的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多為筆試形式。統計成績時,平時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80%,這樣學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試結果,使得部分學生在考試前搞突擊,死記硬背,最終也能取得優異成績,因此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建議增加科研論文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科研論文占到總成績40%,從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和實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給予評分,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三、結語與展望

《生態旅游學》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為取得本科生最佳學習效果,其課程內容將值得我們在教學改革創新實踐中不斷探索。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應該適時地調整生態旅游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目標,將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擴大知識面,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生態旅游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云祿.中國生態旅游的現狀與展望——以攀枝花市為例,西南財經大學[D].公共管理碩士學位論文,2011:11-13.

[2]馬藝芳.大學本科生態旅游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高教論壇,70-73.

[3]黃建偉.旅游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較研究——以康奈爾大學酒店學院與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為例[J].旅游學刊,2009:87-91.

篇(7)

    筆者認為,要較好地完成林業生態建設相持階段的森林資源監督工作任務,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以人為本”,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森林資源監督隊伍

    搞好森林資源監督工作,關鍵在人。“打鐵先需自身硬”,由于林業生態建設相持階段具有不確定性和艱巨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森林資源監督隊伍。使這支隊伍在這一階段,能從容面對各種困難的挑戰。

    1、抓好政治素質建設。作為一個森林資源監督人員,必須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觀點,有敏銳的政治鑒別力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有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能算得上一個政治合格的森林資源監督人員,才能在工作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2、抓好道德素質建設。道德素質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向。

    一個森林資源監督人員僅有才能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德,人就駕馭不了自己的才能。森林資源監督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作為一個森林資源監督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要大力提倡無私奉獻,加強廉潔自律教育,使森林資源監督人員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3、加強業務素質培訓,盡快提高森林資源監督人員的業務素質知識水平。我們應下大力氣抓好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拓寬森林資源監督人員的知識面,并積極鼓勵個人采取各種方式自學。

    二、森林資源監督工作的理念要更新

    理念是人們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是統一思想的凝核,是激發內在活力的動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理念,在大力推進以木材生產為主以向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全力打好相持階段攻堅戰、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適應時展的新要求,打破舊觀念,樹立新理念。一是把森林資源監督工作重心下移,加強基層森林資源監督組織建設,把政治責任感強,業務精通,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員充實到基層森林資源監督隊伍中去。著力提升基層森林資源監督隊伍的監督業務水平和監督能力。二是調整森林資源監督方向,實現森林資源監督工作從木材生產型監督向生態建設型監督的轉變。三是調整森林資源監督方式,把事后監督核查轉移到事前建議、審核、事中監察與服務上來,大力推進超前監督,監督前移。森林資源監督工作的預見性很重要,工作超前,監督工作才能主動,才能未雨綢繆。首先,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森林資源監督工作信息網絡平臺,及時匯總、掌握和反饋各種信息。其次,要綜合分析所掌握的情況和信息,在各種信息和情況中抓住關鍵、抓住苗頭、抓注重點,提前警示,及時提出監督建議,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中。四是不但要搞好宏觀監督,而且還要做好微觀監督。為保證相持階段的林業生態建設確實取得實效,森林資源監督工作要把握關鍵環節,要密切監督林業用地的使用情況,嚴格控制住木材采伐限額,對木材生產、銷售、運輸和加工等環節,加強監督監察力度。對超限額采伐、超證采伐、無證采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行為要嚴肅查處。同時,要加強伐區調查設計、伐區上報審批、伐區撥交、采伐作業現場管理、伐區驗收、木材繳庫、木材銷售運輸等各個過程的監督。中國論文服務網專注于為廣大經濟職稱評定客戶、經濟論文快速寫作客戶,提供優良的范文格式下載,管理論文快速寫作指導資源,歡迎各位老師參考指導。

    三、創新森林資源監督的體制和機制

    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活力。目前的森林資源監督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滿足不了林業生態建設相持階段的發展要求。一是現有的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的體制與其所承擔的任務極不適應,目前這種分級派駐,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束縛了森林資源監督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難以形成森林資源監督的整體合力。二是由于體制上的原因,現行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的干部在業務上對上一級森林資源監督部門負責,但其組織關系、工資福利待遇卻由駐在單位管理,從而造成了森林資源監督人員在工作中往往“投鼠忌器”,在一些問題面前不能理直氣壯,挺不直“腰桿”,有時會出現頂不住的現象。三是由于現行的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的人、財、物都靠駐在局支撐,一方面森林資源監督機構要按派出單位的要求對駐在局的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資源管理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森林資源監督機構的交通、工資和各項福利待遇上要依賴于駐在單位,使得監督工作的力度大大受到削弱,工作起來理雖直,但氣不壯。由于體制的不順暢,嚴重影響了森林資源監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制約了森林資源監督工作的順利開展。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大力進行森林資源監督體制改革,從體制上解決機制不活的問題。

    四、加強森林資源監督的制度建設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合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監督工作的有序開展。筆者認為,要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是建立完善合理的規章制度,加大執行力,定期不定期檢查基層站的各方面工作落實情況,看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意見。二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第一,對森林資源監督人員有重大事項不報告,造成嚴重后果的進行追究。第二,對被監督者造成森林資源破壞和損失的徹底追究。三是森林資源監督的上級部門應盡快制定權威性的《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條例》,徹底明確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和人員的職責和權限,以便基層森林資源監督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有法可依,使監督者更好地開展工作。

    五、全力堅守監督陣地,齊抓共管,打好林業發展相持階段攻堅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婷婷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性aa无码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无线看天堂av| 成人无码视频| 在线永久看片免费的视频|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综合五月激情二区视频|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系列中文字幕 |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99蜜桃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导航| 影音先锋人妻啪啪av资源网站| 亚洲国产桃花岛一区二区| 消息称老熟妇乱视频一区二区| 欧洲多毛裸体xxxxx|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曰本|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 青青青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更新| 人人爽人人澡人人人妻|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老鸭网| 国产av综合影院|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美丽的姑娘高清视频免费中国观看| 熟女无套内射线观56|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国产一区在线|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亚洲日韩∨a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