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典誦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傳統文化,吾在做,吾在堅持。在課堂上,我用多種形式指引孩子們誦讀,讓孩子們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保持高昂的誦讀興趣,又在誦讀中,孩子們自覺地去了解經典,在經典中收獲。
【關鍵詞】
誦讀經典 文化傳承 明理 尊重 謙讓 品德高尚
【目 錄】
開頭……2
一、誦讀經典的必要性……3
二、誦讀經典,吾在做,吾在堅持……5
1、課前2分鐘的齊聲誦讀 ……5
2、及時檢查背誦,讓背誦成為常規作業……5
3、舉行書寫經典的硬筆書法比賽……5
4、舉行多種形式的誦讀比賽……6
三、經典誦讀的教后收獲……7
1、學生心境認識的變化……7
2、學生言行舉止的變化……8
3、學生成績在不斷提高……9
四、經典誦讀在延續……9
開頭
去年11月,在參加省骨干教師跟崗培訓時,遇到了一個好導師——__校長,她很重視經典的傳承,她說:“誦讀經典,就是每天與圣人對話。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我們不能丟掉,像《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廣賢文》《千家詩》《幼學瓊林》《笠翁對韻》《龍文鞭影》等蒙學,《論語》《老子》等四書五經之類,都應該讓孩子們去讀,去背,利用測試、考試、多種形式的比賽來培養孩子誦讀的熱情,使學生從小就懂得自律,慎獨。”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典著作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結晶。國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也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個思想流派,內涵豐富,廣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羨林說:西方文明輝煌了二、三百年,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個將是三十年河東,這個世界急需東方文化的糾正,否則,世界前途危機重重。他曾在一次國際會議上發言:“只有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雖然本人認為季老說的這句話有點過于夸大我們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精神大廈之基,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的立身處世之本,是華夏兒女世世代代飲之不竭、無可替代的甘泉。我們在文明中,輕易地遺棄了自己的瑰寶——國學經典。傳統被我們遠遠地拋向了身后。我們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對于國學的普及幾近空缺。以致使我們的新一代雖然具有一定的學識,但對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種文化的氣質[3]。國學經典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的內部情感、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實踐的智慧結晶,它所蘊涵的“仁、義、禮、智、信”,能讓人以健康的心態來適應社會變遷中的不確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氣與豪邁更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遺產[1]。
讀國學經典,如徜徉于經典的字里行間,仿佛在聆聽先哲圣賢們的諄諄教導,他們的知識、文化乃至思想,歷經千年而不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對小學生而言,誦讀國學經典,既能讓他們了解中華文化之根、把握中華文化命脈的有效途徑,也能使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養,在文化沖擊和碰撞中得以創新性的發展[1]。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傳統文化,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經歷談談我認為誦讀國學經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
一、誦讀經典的必要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詩經楚辭、老莊哲學、史記漢賦、唐詩宋詞,明清小說,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顆顆璀璨的星辰,閃爍著美麗迷人的光芒。通過誦讀這些流光溢彩的國學瑰寶,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從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1]
比如《易經》——有“不學易無以為將相、無以成太醫。”之稱,《易經》就是經典的源頭活水,是萬經之首,讓孩子讀《易經》!童蒙養正!《大學》是“中國獨有之寶貝”,讀《大學》可以培養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中庸》能夠開發領導潛能,培養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成為一個高eq素養的人才。《老子》是中國人的智謀奇書,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論語》——中國人的“圣經”,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贊譽,教會一個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識字教材,讓孩子及早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探究式學習習慣。《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弟子規》是一整套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而這8本書,除了《易經》和《論語》是上1萬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幾本書的內容都是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易記易背。孩子們讀了,必定會受益匪淺!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而通過經典文化的誦讀,一方面,我認為可以用傳統文化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讓他們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健康的成長。如《弟子規》的“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與“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過誦讀國學經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這樣一種思想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明確不光要做一個知識淵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讀經典,雖然孩子們現在還不完全理解,但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其日后的人生態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漸培植其福德、開啟其智慧,從而奠定他一生的高遠見識和優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學階段這一人生的黃金時間廣泛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增大識字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誦讀量,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奠定語文基礎,在記憶的黃金時代,增強經典儲備,從而扎下語文水平厚實功底。正所謂,胸有萬卷書,下筆如有神!在孩子們的寫作中,也能引經據典,提高寫作水平。例如:《論語》的 “溫故知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熟讀成誦精美語詞和積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多讀胸藏萬匯,勤寫筆下生花”, 在說寫時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雋秀和富
于情理和哲理。二、誦讀經典,吾在做,吾在堅持
在參加省骨干教師培訓的跟崗學習之前,我也有讓學生進行誦讀。當時誦讀的是《弟子規》,是利用每個星期一的班會課講完班會主題后進行的,朗誦的時間大概是十幾分鐘。一個星期才只有那十幾分鐘,孩子們就是讀過而已,根本記不住,一點效果都沒有。因此,我對經典誦讀投入的熱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崗學習時,了解到__校長于10年前就在全校實施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對誦讀的解讀與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堅定了我一直讓孩子們讀經典的想法 。學習回后,我就改變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和誦讀方式,并且針對經典誦讀,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淺做法:
1、課前2分鐘的齊聲誦讀。
我把經典的時間改為語文早讀和語文課(也就是我的課堂)課前的2分鐘。每節課堅持做到堅持課前2分鐘組織學生誦讀,并做到全程參與,學生全員參與。
從打預備鈴開始到正式上課,這段時間足夠孩子們讀很長的一段了。拿《三字經》為例,從打預備鈴開始就從“人之處,性本善”齊聲誦讀,到上課鈴響,孩子們可以讀到“弟與長,宜先知”了。為了讓孩子記得牢,我不會讓孩子讀這么長的。繼續拿《三字經》為例,我讓孩子們從“人之處,性本善”讀到“幼不學,老何為。”讀完再重復。連續一個星期都這樣誦讀,除了有自閉癥的陳康睿同學,基本上每個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個星期,就增加多一點,讓孩子讀到“弟與長,宜先知”。到第三個星期,就從“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個星期總有一段文字在重復,總有一段新的內容加入。這樣堅持下來,讓孩子們讀而成誦,誦而能背。不用兩個月,孩子們就能把《三字經》非常熟練地背出來了。
2、及時檢查誦讀,讓誦讀成為快樂的常規作業。
我知道,要讓孩子們認真對待經典誦讀,單純讓他們自己誦讀是不行的,他們的興趣不會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響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利用我能用課堂時間去檢查、落實。
(1)利用班會課,多種形式檢查孩子的誦讀。
隨著誦讀的不斷推進,漸漸地,悄然間,學生的誦讀已轉為背誦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種形式來檢查學生的背誦,如:抽背,師生背,分組背,男女生背、接龍背等。拿抽背來說,就是隨機點5到8個號數的同學上講臺誦讀,坐在座位的同學上臺誦讀的同學的內容,臺下的同學讀哪句,臺上的同學就從那一句開始背誦,直到老師喊停。那么多雙眼睛盯著,誦讀的同學不緊張也不行。而且,我讓臺下的同學都當評委,誦讀完畢,就讓他們評出哪個同學讀得最好。這樣一來,所有的孩子都能認識到經典誦讀的“重要性”。讓他們都知道,平常不認真誦讀可不行啊,這人,可丟不起!
(2)利用閱讀課,分享經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讓孩子對經典有所理解與感悟。
本人認為,語文的學習,單純是靠課本的那30幾篇課文的知識是不夠的,語文,應該是在課文的基礎上,教會孩子去閱讀,大量地閱讀有益的書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課程上,擠出了兩節課作為我的班本教研課——閱讀課,這兩節閱讀讀是讓孩子們進行閱讀,然后分享閱讀體會與心得。當經典誦讀進行到一定程度,我覺得比較成熟時,便舉行經典閱讀的分享會。雖然平常只是讓孩子們單純地誦讀,我并沒有進行講解,但孩子們在分享會上還是妙語連珠,對經典還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呀。
有一次分享會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說道:“通過學習《弟子規》和《三字經》,我覺得很有用。因為可以從里面學到很多知識,教會我遇事應如何做。《弟子規》一書里還有《二十四孝》,是教人們如何孝順需要孝順的人的。這三本經典書籍,如果你認真讀的話,可以讓你變得更加聰明,學到更多知識。我們小學生就應該多讀點國學經典。比如《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孟子》《老子》……”
黃蕊同學就這樣分享:“今天,我在重復誦讀《三字經》,讀到“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值。”時,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來黃香是個男孩,他九歲的那年冬天,他父親讓他上床睡覺,因為被子單薄,剛睡下時非常冷。他想,父親一定跟自己一樣感覺到非常冷的。于是,黃香在每次父親準備睡覺前,都為父親暖被子。讀完注解,我非常感動,我要立志成為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體會啊,孩子們在這些同學的影響下,不再用老師說些什么了,他們對于誦讀經典的興趣自然就更加濃厚了。
3、舉行硬筆書法比賽,書寫經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我便會在寫字課上,舉行書寫經典的硬筆書法比賽,。把每一個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兩塊展板上進行展示。讓孩子們自己當評委,給自己喜歡的寫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學就能獲獎,頒發獎狀。這樣一來,既能檢查孩子們的背誦情況,又能檢查他們的書寫能力,讓他們從讀到寫,做到質的提升。并且,通過這種評獎的方法,孩子們對經典的熱情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舉行多種形式的誦讀比賽。
單純以上這樣的檢查,是不夠全面激起孩子們對經典誦讀的興趣的。于是,我精彩舉行豐富多彩的誦讀比賽。在我們學校,有一個專門給孩子們展示才藝的小舞臺,平常不怎么熱鬧,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課堂才有班級去表演的。我覺得閑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們拉到小舞臺上,讓他們上臺表演。表演前,讓孩子們自己報節目,可以個人誦讀,小組讀,好朋友對讀,也可以唱,可以配樂表演。還讓孩子們自己選拔主持人,寫主持稿。表演時,孩子們就是主角,也是評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員,放音樂,當指揮,及時拍攝精彩鏡頭……
賽后,我會及時地公布比賽結果,頒發獎狀,并把一個個精彩瞬間打印出來,在班級的展板展示。還把照片發到班級的微信群里,讓家長們都看看孩子們的精彩表演。有家長的督促與表揚,家校結合,這樣一來,孩子們的誦讀熱情就更高漲了。
從認真抓經典誦讀到現在,說長不長,但也差不多4個月了。在這段時間里,我覺得還是挺有收獲的。
有一次,因為數學老師有點事,要我代課,我就提前跟孩子說:“下午的第一節數學改上語文。”孩子們一聽,都高興地“耶”的起來,有兩個孩子興奮地說:“好啊,又可以讀《三字經》了!”嘿嘿,原來,孩子們是那么喜歡經典誦讀的。
還有一次,我去參加培訓學習。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兩節是我的班本教研課——閱讀課,有語文老師來代課。她說:“這一節由我來上語文,為你們評講練習冊。”孩子們一聽,馬上反對:“這是我們的閱讀課,我們要讀書,要分享《弟子規》和《三字經》。”那個老師沒辦法,只好讓他們自己讀書了。學習回來后,那個老師把這個情況告訴我,我一邊聽,一邊暗自高興,高興我的孩子們終于真真正正愛上經典誦讀了。
三、經典誦讀的教后收獲
讀經典,不一定要講經典。如《弟子規》,它淺顯易懂,又涵蓋了很多為人處世、尊賢敬老的道理,多讀、多背,時間長了,學生們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領悟。記得跟崗學習時,關校長說到她在荔園小學實施的經典誦讀,也是沒有去解釋經典里面的內容,就是讓孩子們去讀。她說:孩子們讀著讀著,自然就會理解的了。”我經過親身實踐,這話不假。我在班里進行經典誦讀,從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學生誦讀過程中不布置作業,不考核,只是由老師由學生代表帶領集體誦讀,天天堅持,兩個月輪換一次誦讀篇目,不強求學生背誦,能背多少算多少,這樣,既讓孩
子們在一種輕松的氣氛中保持高昂的誦讀興趣,又在誦讀中,孩子們自覺地去了解,自己在經典中收獲。實話說,孩子們的收獲還真不少。1、學生心境認識的變化。
除了前面講到的讓孩子們分享閱讀經典的心得之外,我還鼓勵孩子們把自己的收獲寫下來。以下內容來自學生的日記。請容我列舉多兩三個孩子的日記來表現孩子們的收獲,以表達自己內心的高興,高興我當初的決定與堅持。
20__年3月14日
__:《三字經》是一本挺有趣的書,三字一句,讀來瑯瑯上口。這個學期,班里開始誦讀《三字經》,我們每天都大聲朗誦,讀著讀著,我就開始閱讀它每一句話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內容,我就開始背誦《三字經》了,這樣,我就可以牢記句子了。
《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再也擦不掉了。
__:學習《弟子規》,體會多多,收益無窮。每當背誦起《弟子規》來,我們總覺得瑯瑯上口。但我們并不是空口讀,我們還把《弟子規》的內容學以致用。《弟子規》是一面無形的鏡子,使我們認識自己的缺點,并改正錯誤,是我們的精神糧食。
__:《三字經》是王應麟的作品,它的意義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釋義是:玉石如果不經過精雕細刻是不會變成工藝品的,人如果不學習,就什么都不懂的。我體會到了,一個人如果不去學習,就永遠都不懂,學習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學,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學習,誰也教不會你!
《三字經》這種圣賢書,包你一看,就會被這些知識迷得流連忘返的哦!
__:感謝《三字經》和《弟子規》給了我這么多知識。不過,更要感謝的人是梁老師,是老師叫我們買,帶我們閱讀朗誦的。謝謝梁老師!
__:這個學期,老師讓我們每天都讀《三字經》。讀《三字經》的這兩個星期,我發現里面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個迷人的世界,無數的故事教會了我們如何辨別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誠實與欺騙,友愛與仇恨……教會了我們要孝敬父母、長輩,尊敬老師。《三字經》和我們上學期讀的《弟子規》像一盞神奇的燈,照亮了我們的心和前進的路,引領我們茁壯、健康地成長。
2、學生言行、舉止的變化。
讀國學經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無論是誦讀《弟子規》還是別的國學經典,誦讀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應通過誦讀“明理曉義”、“自省自悟”,最終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規范,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經典誦讀于日常的教學生活中,能規范學生言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2]。能讓孩子們的言談舉止悄然發生了變化。
自從進行經典誦讀這一活動后,我班的孩子們比還沒有開展國學經典誦讀之前比變化比較大,變得更加謙讓、團結同學、尊重師長了。每天清晨,當教師來到校園,迎面過來的同學都會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師敬禮、問好,課間打逗現象明顯減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講文明知禮儀的習慣。
記得上學期接手這個班時,孩子們都是比較活躍,比較傲氣,或者說是帶點“傻氣”,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師,很多時候見到老師都不會叫,行為習慣不太好。二年級整一學年,都沒拿過一次的文明班。現在呢,上學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個學期總共是5次的)。和我拍檔的數學老師說:“這班孩子,太有禮貌了,在什么地方見到我,都會敬禮叫老師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見到,他們一樣記得老師,很熱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師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學出校門,只有我班的孩子會跟老師說:“老師,再見。”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禮貌,臉上帶著純真而燦爛的笑容,讓我才送他們走就又期待著與他們相見。
班里有一個比較內向的嬌氣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媽媽跟我反映,自從班里舉行經典誦讀之后,孩子更懂禮貌,言行舉止變得更加彬彬有禮,學會跟外人打招呼。最關鍵是懂得孝順父母,聽教易教了。以前,放學一回家,誰也不叫,吃飯還要爸爸媽媽請很多遍。現在呢,一回家,書包還沒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為媽媽帶著個小弟弟,比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務,幫忙盛飯、掃地等。見媽媽累了,還會貼心地倒上一杯熱茶,為媽媽帶開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看來孩子們沒白讀呀。
__的媽媽則很開心地告訴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兒在客廳里看書,爸爸則在看電視,當時看電視的聲音很大,女兒就叫她讓爸爸開小聲點。她覺得電視的聲音沒什么影響,就不叫。女兒立刻說:“《弟子規》里說,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這么吵,我心都到電視里去了,還怎么用心欣賞呢。”她爸爸一聽,立刻把電視關了。看到女兒的成長,夫妻倆都開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們在誦讀經典時,不僅能夠識字認字,更是逐漸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
3、學生成績在不斷提高。
記得當時跟崗學習時聽__校長介紹如何進行和堅持經典誦讀后,我們學員質疑:會不會因此而影響考試成績?關校長肯定地說:“孩子們連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課文的背誦算什么了,學習自然就變得更好了。”經過我的驗證,這話是正確的。不但不受影響,而且還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試的語文成績就比期中考試進步了兩名。
四、經典誦讀在延續……
李嘉誠先生感嘆: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雖然李嘉誠只有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所以一個人的成就,關乎他小時候精神喂養的是什么!
上兩個星期,愛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電話給大舅舅的四個兒女,叫他們湊錢治爸爸,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居然都一致說不出錢幫他治療,怕花了錢又沒治好,白白浪費了錢財。其中,有一個女兒很犀利地說:“要我湊錢治我爸,我沒錢的,一千塊都沒有。”我家婆說:“那個是你爸爸,你沒錢,借錢也要借啊。”她居然說:“問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還呀,我可能十年都還不上的。”氣的我家婆一個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養兒女干什么?“百善孝為先”國學經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養,重精神品質的養成。
誦讀經典對一個人品格的形成、知識結構的構建會產生一定影響。國學經典對人的影響會隨著一個人閱歷的豐富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深刻,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就是從生命成長的意義上解放學生,它還原了教育的本質:化民成俗,就是讓他們以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站得更高,行得更遠。
但是,做經典誦讀要排除功利思想,踏踏實實地做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急功近利,生讀而成誦,久誦能背,日后能用,吸收與內化都需要時間。關校長做經典誦讀都整整做了十年,直到她退休為止。十年磨一劍啊!而我呢,才剛剛開始,經典誦讀這條路,漫漫長而修遠兮,吾將不息求索,一路堅持,盡自己綿薄之力,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的傳承做一點點的貢獻。我相信只要對經典誦讀這一活動持之以恒,利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這一黃金時期,用國學經典教導天性善良的兒童,即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期待著:儒雅俊朗的少年君子們,立于中華五千年的經典文化的肩上,面向世界,走向未來!
本文從“誦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啟迪心智,充實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厚積薄發,為中學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無心插柳,墻內開花墻外香”“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等五個方面論述了誦讀經典詩文的有益之處。“在經典中浸潤,在詩海中徜徉”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精神樂園,引領學生誦讀經典更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責任。誦讀,引領著學生們走進積淀著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華文化,讓他們在成長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
【關鍵詞】
誦讀經典少年君子啟迪心智激發潛能學習文言文學習型家庭優化技能
【正文】
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燦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賢的大徹大悟,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正是有了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它在微笑地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君子。
自從接觸經典誦讀以來,我校師生甚至家長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說開展經典誦讀帶給我們的喜悅:
一、誦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還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業尊生、與時俱進之道。這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播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通過倡導小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孩子們爭做少年君子,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啟迪心智,充實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
熟讀并且背誦經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學生的原始積累。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13歲前后,人的記憶力即可達到頂點。一旦錯過了,就不能形成知識、情感與經驗的豐厚積累,那將會給他的一生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小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讀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蘊自然就能厚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積累多了,將來理解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許多原來理解不深的東西自然能做到“無師自通”。對此,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同志曾講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說:小時候讀書、背書,猶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積厚了,自然就會落雨。
三、厚積薄發,為中學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小學生的記憶力正處于訓練、養成階段,最合適“熟讀”成誦。日積月累,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系,根葉關系,源流關系。白話絕大部分來源于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學老師認為許多老一輩的人之所以能夠對文言等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是得益于他們小時候讀私塾的那幾年。培養語感,小學是關鍵;誦讀經典,當從娃娃抓起。
四、無心插柳,墻內開花墻外香
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親子感情,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一些專家學者還從理論的角度證明,在兒童階段提倡讀誦經典,是一個出力少、見效快、后勁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誦讀20-30分鐘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時間來背誦,不需要多加解釋,不增加家長負擔。
見效快――學生誦讀2-3個月后就可發生明顯
改變。
后勁足――在學生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而且記下的東西包含了大量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化知識,個人一輩子也受用不盡,解讀不完。當孩子把這些記到腦子里,就自然激發了他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免不了與學生一起談古論今、激揚文字,要想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是不行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
經典誦讀,還有助于我們優化技能,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我們應該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這個歷史巨人的肩上,靜下心來誦讀、品味經典詩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培養讀書興趣,變化身心氣質,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系和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可以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
“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作為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身體力行,不斷探索,讓經典滲融于學生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讓經典萌發種子的力量吧!
【參考文獻】
1.《淺說經典誦讀教學的有效性》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誦讀千古美文、滋養一代新人》
【關鍵詞】經典美文;誦讀積累;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同時,它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常有老師為學生的作文干癟乏味、缺少真情實感而長吁短嘆。《新課標》要求在新的教學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研究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技巧,通過閱讀、體驗和嘗試寫作,促進他們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語言運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寫作能力[1]。語言技能的提高離不開語言輸入和知識積累,而閱讀正是學生獲得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經典美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被歷史證明是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遠,構思巧妙,語言精美。加強經典美文誦讀與積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在這里談幾點個人實踐與看法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誦讀經典美文,培養學生的寫作因子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沒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了。所以,語文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美文的興趣,培養學生喜愛讀書的習慣,使其樂在其中,才會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營造誦讀的氛圍
加大宣傳的力度,端正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可開展“名人讀書故事”系列講座活動;搜索歷年高考滿分作文中讀書“痕跡”明顯、構思巧妙、語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給學生看;開展“圖書捐贈”活動,組建班級圖書角;動員學生踴躍參與“我與經典之作對話”等讀書活動。掀起學生購書讀書的熱潮,點燃學生的閱讀經典美文的熱情。
(二)保障誦讀的時間
誦讀時間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減少課業負擔,充分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同時,可利用早讀課、上課前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誦讀,高一高二年級甚至可每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課,保證學生有時間誦讀、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臺
閱讀心理學認為,當閱讀者讀完某一文本時,總會有一種與人交流和對話的欲望,而這一欲望的達成,能促進閱讀理解,進一步激發閱讀興趣。要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可開展“讀書交流會”、“寫讀后感”,舉辦“朗誦比賽”,評選班級“閱讀大王”等,為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的機會,創設展示自我的舞臺,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
二、品味經典美文語言,生動學生的語言表達
當前,很多學生的寫作語言的表達淺顯單一,總是抓不住要表達的東西,常常詞不達意,能寫出跌宕多姿文采飛揚的文章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語言表達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讀書積累少,詞匯貧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二是即使積累了一些詞匯,但不懂得運用,缺乏推敲錘煉的意識。
(一)品精妙字詞
通過鑒賞品味,讓學生明白經典之作煉字的貼切和用語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瀉”字化靜為動,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則不能與“流水”照應,顯得呆板、不靈動;后半句寫霧,用“浮”不用“升”更為巧妙,因為“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出了霧的輕飄柔美的狀態。又如,在魯彥的《聽潮》中,“在我們的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朦朧欲睡似的。”一個“吻”字,寫出了海浪親昵溫柔的情態。在賞析經典美文的語言精妙時,鼓勵學生要從名家的文筆之長中吸取語言滋養,在寫作中嘗試推敲、煉字,逐步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賞靈動語句
經典的文學作品,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唐詩宋詞,通常都會成功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使得語句生動、感人。而容易讓中學生借鑒的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通感、疊字等。如:“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魯彥《聽潮》)運用了比喻將聽覺轉化為視覺、觸覺和味覺,即我們常說的通感。寫出了落潮時大海的靜柔、清麗。細膩傳神,充滿柔情,讀來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疊字的運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還裊裊的在我們的耳際”等(《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些疊字句無不生動傳神,讀起來和諧、流暢、清雋、悅耳。讓學生多誦讀這些名篇、名段,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借鑒。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適當地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三、巧學經典美文謀篇,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
學生寫作文時,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開思路,不知如何謀篇布局是一個較普遍的現象。經典美文,通常都是構思巧妙的作品。指導學生梳理經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謀篇方法與技巧,可以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
(一)記敘類文章
學生寫記敘類文章很容易犯“記流水賬”的毛病。一味的平鋪直敘,毫無波瀾起伏,那是很難贏得讀者喜歡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經典作品,其構思情節曲平起伏、山重水復、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興波”。比如《老人與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亞哥84天沒有捕到魚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終于遇到了一條大魚――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卻來了一群鯊魚――拼死搏斗趕走了鯊魚――船幫上卻只剩下一副魚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讀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亞哥的“硬漢”精神所感動。經典作品為何能把故事寫得波瀾起伏呢?這涉及構思時成功使用了一些記敘方法和技巧。如《變色龍》使用了設置懸念法,情節構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劉心武的《等待散場》則運用了誤會法,以“我”對小伙子的誤會為主線,一波連一波,不斷推進情節的發展,最后誤會解除。此外,還有巧合法、抑揚法、倒敘法等。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學生運用得體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懾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二)議論類文章
中學生所寫的議論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開頭、結尾和主體。主體部分最常見的結構模式是并列式、對照式、遞進式。這是非常典范的議論文結構模式,許多名篇都是采用這幾種基本模式的,如陳群的《理想的階梯》,開頭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奮斗,是實現理想的階梯;主體部分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充分論證中心論點:①理想的階梯,屬于刻苦勤奮的人;②理想的階梯,屬于珍惜時間的人;③理想的階梯,屬于迎難而上的人;結尾部分緊扣中心,聯系實際,總結全文。文章在總體上用“總――分――總”的結構,主體采用并列式。此外,還有林家箴《說“勤”》、的《談骨氣》等名作都是采用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最適合高考考場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學習借鑒的,因此,可以把它當做重中之重來訓練。
四、廣泛誦讀經典美文,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只靠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寫作。”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曾廣泛地誦讀過大量的經典作品,矛盾能把《紅樓夢》倒背如流;巴金誦讀《古文觀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學巨著。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寫起文章來才能信手拈來、筆酣墨飽、筆頭生花,成為一代大家。其實,早在西漢時,著名的詞賦學家揚雄,就從寫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他所說的“善為之”,即指善作文。通過廣泛地誦讀經典美文,學生的頭腦里記住了大量的詞語、精彩句段或美文,融會貫通后就會變成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觀點,豐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寫起文章來,自然有內容可寫,并寫得比較精彩。
五、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為什么要讀書,要讀以前的經典作品,就是可以從中得到一種有形無形的借鑒。”[2]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因為讀是吸收,寫是傾吐。加強學生對經典美文誦讀與積累,讓學生走進一個更寬廣的語文世界,享受語文、享受經典閱讀,并對學生加以寫作指導,做到讀寫訓練有效結合,能讓學生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殷小平.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研究[J].中學語文?下旬,2010,(4):93
[2]程少堂.程少堂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163.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語文 朗讀 問題
本文以長春幼兒師范學校為調查研究對象,分析該校在朗讀教學中取得了哪些成績?目前在朗讀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導致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本研究,可以幫助教師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提高師生對語文朗讀教學的認識,幫助教師轉變傳統固有語文朗讀的教學理念,擺脫朗讀教學問題的困擾,進而推動朗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訓練形式及評價指導方式的改革,從而提高語文朗讀教學的質量與水平,達到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一、長春市實驗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取得的成效
(一)學校方面高度重視朗讀教學
2010年教育部等單位組織推出了“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結合教育部要求,我校加強組織管理,致力于打造“書香型校園”,倡導和鼓勵全體師生“好讀書、讀好書”,積極引導廣大師生投入到讀書學習中來。為進一步拓展“書香校園”活動,通過讀書,引導學生了解國情,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讓學生實實在在好讀書、讀好書,增長知識,提升內涵修養。我校分階段制定了朗讀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宣傳活動
1.校園宣傳板,全篇幅報到活動方案。每周一句讀書名言。
2.校園廣播每周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
3.在班級板報上增加名人名言板塊。
第二階段:開展“五個一活動”
1.開展每日一讀活動。各班利用(周二)早自習十分鐘時間,組織學生誦讀中華經典詩文,提升學生文化內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每月組織一次“班級讀書會”,師生交流閱讀的收獲和體會。(可利用班會時間)
3.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
4.每學期開展一次詩歌朗誦會,師生同臺表演,教師帶動學生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5.結合學期讀書感受,發揮學生想像,開展“名著書簽“制作活動,學生將自己所讀名著或書籍,濃縮成書簽形式,各班推選優秀作品5個,參加學校展評。
(二)為學生創造朗讀的第二課堂
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長春市實驗小學開設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括:合唱、書法、小主持人、經典誦讀、瘋狂英語、籃球、珠算。第二課堂的開設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語言能力、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開闊視野、展示自我的舞臺。
(三)組織教師進行朗讀教學培訓
培訓學習是教師進步的階梯,為了提高語文教師的業務能力,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習。2008年至2015年組織語文教師去吉林省孔子學院聽課四次。為提高語文教師誦讀、表演、講解經典的技能和水平,2012年至2015年學校選派五位語文教師參加長春市中華經典誦讀骨干教師培訓班。2010年至2015年,學校經過培訓,選派三位教師參加吉林省語文教師基本功大賽,整個比賽分為詩歌朗誦表演、現場命題作文(看圖說話)、字詞正音三個部分。
二、長春市實驗小學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形式單一,缺少創新
在聽課過程中發現語文課上,教師大多采用齊讀、分組讀、男女讀、個人讀等朗讀形式。而這些常見的朗讀形式相對單一枯燥,并不受學生歡迎,長此以往朗讀教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更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需要教師注意的是,不同文體的朗讀所采用的朗讀形式有各自不同。例如:散文教學,散文普遍意境優美,適合運用個人讀,齊讀易破壞美的氛圍。還有課上常見的‘齊讀’形式,它雖然能節省課堂時間,營造聲勢,但卻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長時間采用齊讀形式不利于學生朗讀技巧的提升,會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反倒影響了學生的誦讀效果。
(二)教師指導簡單死板,力度不足
通過聽課調查中發現,不少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指導方法過于單調、機械、生硬。忽視了對學生朗讀技巧的傳授,只側重于對文章讀音的指導。比如:一位教師講解王昌齡的《從軍行》,正音后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問學生:“詩中哪句最能體現戰士的愛國之情?”(不破樓蘭終不還)學生回答后,教師馬上說:所以讀這句話時,要讀出戰士的愛國情懷。學生齊讀幾遍,教師不滿意,再次引導學生說讀出愛國的情感。可是學生依舊那樣讀。假如這時教師示范一下,指出朗讀的技巧,重音放在哪,為什么放在這。可能學生會讀出真切的情感。這種不痛不癢的指導語句,致使學生不能理解,很難走入朗讀的語境。
(三)朗讀時間不足
通過調查發現,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到五分之一。可見整節課教師幾乎是不間斷的講解,朗讀練習往往被“講問教學“所占用。還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進行預習朗讀,讀準生字。但實際上,由于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在沒有家長和老師的監管下,會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很難完成自讀訓練。時間長了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朗讀內容狹窄
調查結果顯示,在語文教學中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深受學生歡迎。有80%的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喜歡朗讀這類文學作品。而議論文、文言文朗讀所占比例僅為10%。這里普遍存在一種現象,詩歌、散文的情感細膩,語言生動,多數又是要求背誦篇目,學生值得一讀。小說、戲劇情節曲折,人物塑造生動,能吸引學生去讀。而議論文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很難吸引學生的眼球。文言文語言繞口,議論文枯燥乏味學生不愛讀,這就造成了朗讀面狹窄的問題。長時間這樣,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直接會影響語文學習的興趣。
但是,學術界和教育界往往將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當做兩碼事。一方面,國學經典教育只是國學熱的一個側面反映,學校和家長只是將經典教育作為學生課余的學業補充或興趣愛好;另一方面,中小學素質教育往往只是將重點放在減輕學生負擔,進行新課程標準改革,提高學生各種才能等,鮮有將二者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的論文、論著。如何研究素質教育情境下國學經典的弘揚和傳承,如何促進國學經典誦讀中的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是擺在各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學教師面前的當務之急。
一、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主要內容
1.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實質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并頒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進而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素質教育就是“通過人的左右腦的開發和塑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品質和人文精神品質相統一的人,以實現個體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一致的人的素質”。
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面提高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其實質就是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即《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提出的“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要求,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高尚的文化情操、豐富科學的文化知識、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全面增長能力,成長成才成人。
2.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小學素質教育是一種廣泛而全面的促進中小學生全面成長的博雅教育即通識教育。通過開展素質教育,應當讓中小學生在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五個方面都有顯著提高。其具體目標要求為:思想道德素質,如熱愛祖國、孝敬父母、保護環境、勤儉節約、關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學文化素質,如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說普通話,寫規范字,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身體心理素質,要掌握兩項基本體育鍛煉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和衛生習慣,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質,不斷正確認識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適應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能力;藝術審美素質,學生藝術興趣愛好廣泛,有健康的審美情趣,掌握一項藝術特長等。
二、制約當前中小學素質教育實施的瓶頸分析
1.智力教育的擠壓
當前,很多家長都將孩子的智力發展放在首位,為了將來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社會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學業中不斷加壓。于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國學經典被丟棄了,人和人之間的“情”淡薄了。家長以及學生都過度重視“分數”的高低,很多“奧數班”、“英語班”、“作文班”應運而生且長盛不衰,多數的同學都主動參加或被動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培訓班,這不僅加重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扭曲了中小學生的心靈,而且異化了教育的本質。
從中小學校角度看,國家教育主管部門雖然一再強調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但由于學校間、班級間還存在著成績的攀比以及升學的壓力,應試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許多中小學校當作教育的重點甚至全部。不可否認,智力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學校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但是,當前很多中小學校的教育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輕體育”的傾向,很多中小學校對“三好學生”的評定簡單地以成績的高低來衡量,甚至成績好的就被稱為“好學生”,成績差的就被稱為“壞學生”。
誠然,科學、理性等智力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生命的質量,人類應該積極推行智力教育以發達人的理性思維、完善人的科學知識結構。但是,近代以來的科學、理性主義教育顯出了過度擴張之勢。純粹的智力知識教育是談不上“素質”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視、舍棄甚至排斥犧牲個體的獨特性、偶然性、豐富性,而使‘人為物役’,成了各種機器的奴隸。”
2.家庭教育的缺位
當我們感嘆優生優育給祖國未來創造了無限希望時,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國學經典教育內容貧瘠、手段單一、方式簡單甚至缺失等諸多問題。特別是當前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為家庭、社會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愛。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去也不會感受、珍視他人的感情。傳統的國學經典就在這種溺愛中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而對于農村里的中小學生來說,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更加嚴重。很多家長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應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內心空虛,成績下降,素質教育無法推進到家庭中去。
3.社會教育的異化
隨著社會經濟和互聯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有了自己的手機、QQ、網絡互動平臺,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將課余時間放在了手機游戲、網絡聊天、網絡虛擬游戲等上面,變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學生過早地接觸了社會上(主要是網絡上)的負面內容,加上學校、家長對中小學生的關心、監管不夠,很多中小學生了解“艷照門”“獸獸門”等網絡不良信息,對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卻對那些對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對中國的傳統國學經典認知、了解不夠。
三、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
1.國學經典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學素質教育離不開國學經典教育。因為國學經典教育能夠“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其要旨在于培養人文精神,引導中小學生從小就能夠求真、從善、愛美,洞察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
“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是歷代仁人志士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經典,不僅關系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也關系到當代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成才。一個文明必須借助于它的“經典”來承載其核心價值。著名學者楊叔子說:“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遺傳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決定是什么種族,不能決定是什么民族;沒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沒有這個民族。”從中小學階段開始推行國學經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傳承文化命脈,增強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們感受古人情懷,培植愛國情操;有助于他們繼承優良傳統,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有助于他們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尤其是國學經典中的人格風范能夠提升中小學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審美情趣;國學經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國學經典中的榮辱觀具有立人導行的功能。
2.中小學素質教育是國學經典教育的必然歸宿
中國國學經典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流傳下來的,代表某一時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是我們祖先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活化石。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國學經典。無論通過口耳傳誦抑或是其他方式,國學經典都是需要代代相傳的。而中小學階段是接觸國學經典的初始階段,是引導中小學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時期。當前如火如荼開展的中小學素質教育,摒棄了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和逼迫式學習,為國學經典教育創設了平臺,提供了載體。從當前各地各中小學校轟轟烈烈開展的國學經典誦讀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小學素質教育成了國學經典教育的必然歸宿。
3.在中小學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我國雖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當今社會上確實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文化信仰失落與危機問題。由此導致的是社會和國家凝聚的危機。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而傳承文化命脈,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促進全民族的進步,應該說是起著關鍵的作用的。
對于個人來說,從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學習了解學國學經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責任感;可以促進學生對古代哲學、歷史及其他文化知識的了解,啟迪思維,增長智慧;可以繼承和發揚古代先賢那種嚴謹踏實和勤奮不已的治學精神,提高人文學術創造力;可以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先人后己的處世態度。對個人成長和事業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學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人生修養應當追求的一種境界。
四、以國學經典教育促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
中小學校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中小學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方面,漯河市得風氣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業幼兒園率先開展了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對孩子們開展基礎的倫理道德教育,讓孩子們誦讀《弟子規》《三字經》《論語》等經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市少年兒童中開展“誦讀中華文化經典”活動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掀起了誦讀中華文化經典的熱潮;2006年,漯河市進一步深化經典誦讀活動,把經典誦讀從校園推向了社會;2010年,漯河市委宣傳部、文明辦等六部門又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市深入開展“讀、識繁體、解漢字”活動的通知》。這一通知盡管不是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但是,讓國學經典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從中小學生抓起,用祖國優秀的國學經典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熏陶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不啻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一項嘗試。對于漯河市的這一舉措,《光明日報》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這一遠見卓識的做法,將國學經典教育與中小學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并行不悖,收效顯著。
1.用優秀的國學經典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公民意識
漯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安順同志指出:“經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涵著無窮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夠開發他們的智力潛能,培養記憶能力,提高文化素質,增強人文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從而達到‘以文載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見,用優秀的國學經典對中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進而增強中小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公民意識,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2.通過國學經典誦讀加強中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教育
提高人的素質,離不開本國傳統的國學經典的教育、滋養、啟迪與熏陶。通過國學經典誦讀,讓中小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遠”,培養高度的責任感;讓中小學生學會“自強不息”,磨礪堅強的個人品格;讓中小學生懂得“厚德載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系的重要性。國學經典的誦讀與傳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學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中小學生養成尊重他人、講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學生講信義、重信譽、言行一致的品行的養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國學經典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有利于中小學生養成執著追求真理、獻身事業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業的人生價值觀念,有利于中小學生的創造意識、自信心的樹立,有利于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的形成。其他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寬容大度、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和為貴”的處事理念,“將相和”的君子風范,忍辱負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質等等,都是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養料,它可以激勵中小學生積極追求真善美,鞭撻假丑惡,自覺地樹立高遠的志向,培養高尚的情操,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以適應21世紀的競爭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世紀新夢.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 楊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談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魯迅.吶喊?自序.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R2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 (2010) 02-053-2
上大學的時候,感覺內經課難學;《內經》文字古奧難懂,理論艱深晦澀,令人望而生畏。但結合幾年來的臨床實踐,覺得這些只是表象。根本性的癥結在于《內經》是一本治病的法書,尤其強調思維,而我們最為欠缺的恰是以中醫的思維理解內經的理論,所以總不免如隔靴搔癢、霧里看花,而學之吃力。
1學習思維方式欠缺的原因
通過對《內經》各篇論文的分析,現代學者們總結出一些《內經》思維方式的特點,如天人相應、觀象明理、思維模式化、整體思維、變易思維等等。可是我們從小接觸的社會形態、語言文字、科學理念。均與《內經》時代有著巨大的差異。故很難初步建立中醫思維。而是不停地接受比較簡單、淺顯方式表達出來的現成理論。但是基于內經課程的性質,僅在古代,見于史料的專門研究者已有二百家以上,著作多達四百余部,說明什么呢?說明《內經》不好懂,同時也說明人們對《內經》很多問題的理解并不一致。這在其它的課程 (傷寒論除外),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不加思考,一味接受,我們既愧對先賢,亦難以理解中醫理論觸類旁通之真諦。
2加強內經學習建立中醫思維的重要性
中醫學首先是繼承,最重要的,無疑是繼承前人臨床辨證的思路。我們如何和古人對話,理解古人的辨證思路?唯依據經典而別無它途。因為古人即是以《內經》為代表的經典著作,作為教科書;以經典的理論來思考問題。如我們今天同樣立足于經典,使其成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才能與古人同步。應該說,如今我們好多同仁(包括中醫院校的畢業生),有許許多多的人學的是今人的理論,用的是古人的驗方,根本不會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臨床問題。始終強調知識灌輸,而忽視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其后果是極為嚴重的。還有就是創新。我們知道任何一門科學,如果不能不斷地創新,就會喪失生命力,就必將被歷史所淘汰。當前中醫界的理論創新,是不盡人意的。因為我們平素所接受的教育,缺乏中醫思維的訓練;我們平索所搞的科研,缺乏中醫思維的支撐;我們平素診療疾病,缺乏中醫思維的指導。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根本與古人大相徑庭。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遘選,即對臨床醫生掌握經典理論的能力提出重點要求。我院開展“精讀經典,踐行臨床”活動將其作為實現“三名”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符合中醫發展客觀規律的;“精讀經典”可以啟發思維,提高悟性,用于指導臨床;“踐行臨床”可以驗證理論,創新理論,提高臨床療效,故“精讀經典,踐行臨床”的目的在于繼承和創新。
3強化內經學習是培養中醫思維的切實方法
關鍵詞:孝文化;孝道;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進校園,潛移默化悟“孝道”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能產生暗示,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十分深刻,表現在幼兒的身上更為突出。為此,我們利用環境的創設和布置,拉近師幼之間、家園之間的距離,彰顯孝文化。在園內,我們進行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設,無論是墻面還是走廊或戶外操場墻面,都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同時通過經典誦讀、孝行活動、教育課程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向孩子、家長、老師詮釋“孝”的豐富內涵和其具有的現實意義。
1.“傳誦經典”了解“孝”
園內根據幼兒年齡特征,對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級段的孩子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孝文化傳播教育活動:每天的幼兒餐前活動,我們針對各年齡幼兒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優美詩詞》《三字經》《弟子規》,讓孩子通過誦讀,了解古詩詞的魅力和含義;在幼兒園“六一”匯演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誦經典”的歌舞表演,表演中不僅讓孩子深入了解中國舞蹈的肢體美,也讓幼兒更多地了解中國詩詞的美;慶元旦活動中,大班孩子們朗誦了《弟子規》,并以舞蹈編唱的形式展示給家長們看,從中感受到“關愛與孝敬”的重要性;我們還將中國優美詩詞《憫農》《靜夜思》編到課間操中,師幼邊唱邊跳,共同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2.“快樂成長”踐行“孝”
為大力弘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結合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關于組織開展第30個“國際志愿者日”活動,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學雷鋒”活動中,幼兒園青年團員志愿者以及小朋友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到西湖街道開展了以“走進社區?關愛老人”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全體青年團員志愿者及孩子和家長用行動踐行了孝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和感受到如何尊敬老人、孝敬長輩。
3.“禮儀教育”學習“孝”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孝、懂得“孝”、踐行“孝”,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禮儀教育課程。全書共有六冊,幼兒園大班、中班、小班各兩冊,每冊22個教育主題,全書共132個教育主題,結合幼兒園禮儀主題教育,按基本禮儀、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節日禮儀5個部分,包括了6歲以內幼兒遇到的大部分禮儀場景及內容,每一個活動充分展現了禮儀的重要性,讓幼兒學會知禮懂禮,學做孝順、禮貌、懂事的孩子。
4.“校園環境”傳承“孝”
良好的校園環境、室內的主題墻飾都可以成為孩子們教育的契機,所以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隨處可見傳統文化的環境教育,園內創設了孝文化主題墻,讓孩子們在欣賞、學習中傳承“孝”。幼兒園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傳統主題特色:一樓用傘、燈籠和中國結進行裝飾,燈籠和中國結的結合更是一種孝文化的傳遞;二樓以扇子為主題,在扇子上用毛筆書寫了許多成語,讓孩子了解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三樓以“團團圓圓”為主題的吊飾,有家長、孩子、老師們共同制作的繡球;結合教學活動,張貼幼兒自主收集的少數民族的圖片及資料,供孩子們了解、學習。
二、教師隊伍重建設,身體力行推“孝道”
1.傳統節目,寓教于樂
孝文化的傳播應該從教育幼兒的教師們做起。教師要身體力行,在與幼兒、家長、同事的溝通言行中,踐行孝文化,更要善于發揮教育機智,捕捉教育時機,創造性地在教育實踐中滲透孝文化。2015年11月底我國開展傳統文化節目大比拼,看得出老師們排練節目的高效率。老師們排練了《茶藝》、古代宮廷話劇《守時》、情景劇《學堂之上》、舞蹈《俏江南之夕陽紅》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級優秀節目充分展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
2.演講比賽,展露風采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現青年教師的蓬勃風采,引導和激勵青年教師不斷提高師德素養與自身修養,提升青年教師團隊合作能力,進一步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學習,我園結合上級文件精神,開展了“弘揚傳統文化‘四有’好老師”的主題演講比賽,老師們用平凡、樸實的語言,講述著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詮釋。
3.自主閱讀,提升修養
書可以給我們傳遞新的知識,書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書可以讓我們結識更多的朋友,書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書還可以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老師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強自主閱讀,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化水平。每位老師都閱讀了一本經典書籍,并撰寫了讀書筆記,共同交流分享,在知識的海洋里,不斷提升個人修養。
三、家園共育同攜手,合力互動興“孝道”
我們積極利用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共育欄等途徑,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向家長宣傳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與家長攜手,培養幼兒的孝心,共同推進幼兒園的孝文化教育。
1.體驗活動促孝行
“應該這樣做”和“我要這樣做”是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在真切情感體驗中,懂得為什么要“孝”,怎樣“孝”,從而讓“孝”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體驗活動,如重陽節活動,孩子們親手制作了手工賀卡,攜帶了蘋果,送給爺爺奶奶,祝他們平平安安,爺爺奶奶臉上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三八”婦女節活動,給媽媽送上自己用真誠制作的賀卡禮物,讓她們感受溫暖和愛;母親節、父親節時,鼓勵孩子回家主動為父母端上一盆洗腳水,給父母洗腳,并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大膽表達出來,體驗親情的溫暖。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孝”的意義,有助于他們從小就踐行孝文化。
2.成長足跡展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