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兒童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精靈鼠小弟》這部兒童文學作品的作者是E•B•懷特,他還創作了另外兩部兒童文學作品----《夏洛的網》和《吹小號的天鵝》。這三部作品都深受兒童讀者的喜愛,也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精靈鼠小弟》這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美國紐約有一位費雷德里克•立特爾,他的第二個兒子名叫斯托爾特,生下來時只有一只老鼠那么大,雖然小但是他能夠幫助家里做些事,比如媽媽的戒指掉進排水管里,他可以下去拿;家人打乒乓球時,他可以幫助撿球;甚至當鋼琴的琴鍵出現問題,他可以鉆進去推。他可以在大房子里洗臉,鍛煉身體,也可以出門搭乘順風車去參加帆船比賽,生活的一切對他而言就像是探險,可是他喜歡這樣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小鳥瑪加洛,并愛上了這只可愛的小鳥,但是貓咪野茉莉和其他貓咪想要吃掉瑪加洛,瑪加洛不辭而別,這讓斯圖爾特很傷心,他決定離家出走,尋找小鳥瑪加洛。他得到牙醫的幫助,駕駛微型小汽車出發了,途中他去學校當了一天代課老師,再艾姆斯鎮遇到了和他差不多大小的艾姆斯小姐,他繼續朝北走,他覺得他正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他覺得他一定會找到那只美麗的小鳥瑪加洛。作者認為;“斯圖爾特的旅行象征了每個人不斷的人生旅行———追求完美又到不了手的東西。把這樣的一個概念放到翻譯兒童書里可能太深了一些,可我還是這樣做了……《斯圖爾特•立特爾》是一個寫追求的故事。生活主要是追求,我就寫這一點。書在追求還在進行著的時候,我是存心這樣做的。等到你大一點,你就會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許多人都在過著追求一種美好事物的生活———這種事物我們常常說不清楚。對斯圖爾特來說,他在追求小鳥瑪加洛,那是他美好事物的理想。”[1](5)《精靈鼠小弟》的譯者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任溶溶,他的翻譯充分再現了原作中的童真童趣。
2.從翻譯實例看如何再現語言特點與兒童情趣
《精靈鼠小弟》的翻譯實例再現了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匠心獨運之處。例一:“Butthetruthwasthedrainhadmadehimveryslimy,anditwasnecessaryforhimtotakeabathandsprinklehimselfwithabitofhismother’svioletwaterbeforehefelthimselfagain.”但事實上排水管弄得他渾身濕噠噠黏糊糊,他只好大大洗了個澡,再用媽媽的紫羅蘭香水把全身噴了一通,才覺得自己又緩過氣來。故事中媽媽的戒指掉進了下水管道,焦急之中,小兒子斯圖爾特答應下去為媽媽撈戒指。當他成功把戒指撈上來時,渾身都被下水管道的污垢弄臟了,原文中Slimy的意思是粘滑的,而譯者用“濕噠噠黏糊糊”,生動形象的疊詞,符合兒童的用語習慣,而且再現了斯圖爾特的從下水管道爬上來的狀態,渾身濕透了而且染了一身的污垢,才讓小讀者認為下文說的洗澡與噴媽媽的香水很有必要。例二:Mr.andMrs.LittleandGeorge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andputtheirmouthsascloseaspossibletothemousehole.Thentheyallcalled“Stooooo-art!”Andthentheyallkeptperfectlystillforthreeseconds.立特爾先生和太太加上喬治,三個人用手用腳趴在老鼠洞前面,把他們的嘴盡量靠近洞口。接著他們異口同聲地叫:“斯—圖—爾—特”接下來他們全都保持絕對靜默三分鐘。一天早上斯圖爾特起得很早,鍛煉身體時為了和貓咪野茉莉比腹肌,不慎被窗簾卷裹起來,他的喊聲太小了,沒人能聽得見。而野茉莉又把他的東西都放在了老鼠洞口,這樣爸爸媽媽和喬治都認為斯圖爾特是跑進老鼠洞出不來了。他們非常焦急的喊斯圖爾特的名字,“Stooooo-art”英文名字中有兩個音節,拉長第一重讀的音節,體現出三個人齊聲喊的聲音很大。漢語名字是獨立的漢字,“斯—圖—爾—特”把每個字都拉長了發音,符合漢語喊名字的特點,大聲而拉長每個字的讀音,以便讓對方聽見。漢語讀者能體會到喊斯圖爾特名字的聲音和場景。但是在描述爸爸媽媽趴在老鼠洞口時,原文“gotdownontheirhandsandknees”意思是趴在地上。漢語中的“趴”本來就是胳膊和膝蓋著地,譯文中“用手用腳趴在”中的“用說用腳”幾個字就顯得多余了。但是原文中的“ontheirhandsandknees”具體地描述出了三個人的姿勢,譯文如果只用一個“趴”字確實不足以準確生動地再現他們的動作,如果譯成:“三個人趴在地上,用手和膝蓋支撐著身體。”既不會像“用手用腳趴在”綴詞綴語,也可生動描述動作。
例三:EverybodyshookhandswithStuart---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whowastoowetandmadtoshakehandswithamouse.[1](169)每個人都同斯圖爾特握手———不過每個人不包括那位警察,他又是渾身濕淋淋,又是氣的要命,沒有興趣跟一只老鼠握手。[1](39)斯圖爾特穿著水手服來到公園的池塘,主動與微型船模主任攀談并在船上擔任水手,與另一艘遙控船比賽,大家都來觀看一只老鼠開船的新鮮事,把來維持秩序的警察擠倒在池塘,造成池塘水波濤洶涌,但是斯圖爾特憑借高超的技術贏得了比賽,大家都來和他握手,除了那個渾身濕淋淋的警察外。原文中的“everybody,thatisexceptthepoliceman,”譯為“不過每個人不包括那位警察”。譯文采用直譯的方法,符合兒童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強調了與斯圖爾特握手的’人當中不包括警察,與“每個人”形成對比,有強調的作用。如果譯成“每個人都同斯圖爾特握手-----不過除了那位警察”讀者也能夠理解到警察沒有和斯圖爾特握手。看是缺少了順承的思維,兒童語言中的重復性特點。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在辭藻多么華麗優美,而在于符合兒童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易于兒童理解。譯文再現了兒童語言特點,也是再現童真的表現。體現出兒童文學翻譯的本質是保留原作中的童真童趣。例四:“Help!”hecalled.“It’sdarkinhere.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Help!Letmeout!I’mgettingcolderbytheminute.”“救命啊!”他大喊大叫。“這里面黑咕隆咚的。這冰箱里冷死了。救命啊!放我出去!我這會越來越冷了。”媽媽在做飯的時候,斯圖爾特在一旁觀看,媽媽開冰箱時,斯圖爾特打算也到冰箱里那點東西,可是媽媽不知道這一點,隨手把冰箱的們關上,斯圖爾特被困在冰箱里。“It’sdarkinhere.”譯為“這里面黑咕隆咚的”把dark翻譯為“黑咕隆咚的”具有兒童語言特色。兒童的語言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很少抽象的詞。“黑咕隆咚”較之“太黑了”更生動活潑,能讓漢語小讀者們產生共鳴,體會到斯圖爾特在冰箱里的感受。“It’scoldinthisrefrigerator.”譯為“這冰箱里冷死了”“cold”是冷的意思,而譯文“冷死了”極為擴張的詞語對斯圖爾特在冰箱里的感受一語中的,兒童語言中多夸張的表達,夸張更能體現出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和感受體會程度。具有兒童語言特色的譯文很容易被兒童讀者接受和喜愛。例五:Itwasn’tuntilhalfanhourlaterthatMrs.Littleagainopenedthedoorandfoundhimstandingonabutterplate,beatinghisarmstogethertotrytokeepwarm,andblowingonhishands,andhoppingupanddown.這么下去,一直到半個小時以后,里特爾太太又打開冰箱門找東西,這才發現他正站在一碟牛油上,兩條胳膊互相拍來拍去好歹取點暖,又在手上吹氣,又用兩腳蹦上跳下。
斯圖爾特被關在冰箱里,一直到半個小時媽媽再打開冰箱拿東西才被發現。為了不被凍僵,斯圖爾特做了一些動作熱身。原文中“hopping”是跳躍的意思。既然是跳,一定會用到腿和腳。“hoppingupanddown”譯為“又用兩腳蹦上跳下”,其中“用兩腳”這幾個字就多余了。比如漢語中從來不用“用腳踹門”或“用手扇了一巴掌”等等。因為動詞中已經明確了發出動作的部位,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不免有畫蛇添足之嫌。例六:Itwasaprettylittlehen-bird,brown,withastreakofyellowonherbreast.TheLittlesdidn’tagreeonwhatkindofbirdshewas.“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Ithinkshe’smorelikeayoungwren,”saidMr.Little.這是一只很好看的小雌鳥,棕色,胸口上有一道黃條紋。里特爾一家人對它是只什么鳥意見不一。“這是一只大眼睛綠鵑,”喬治科學地說。“我想它更像是一只小鷦鷯,”里特爾先生說。斯圖爾特在冰箱里凍了半個小時,生病了。正在修養的時候,家里有個小客人造訪。一只小鳥翅膀受了傷,落到了斯圖爾特的家。對于這個漂亮的小家伙,全家人都非常喜歡和好奇。“‘She’sawall-eyedvireo’saidGeorge,scientifically”譯為“‘這是一只大眼睛綠鵑,’喬治科學地說。”譯文中“科學地說”,意義有點模糊。怎樣說才是科學地說呢?根據小說中對喬治的描述,他說的語氣似乎他的猜測很有科學依據的樣子,而實際上又不正確。如果譯為“他覺得說的很有科學道理”避免了“科學地說”意義模糊不清。在這不小說的翻譯中,譯者主要使用了直譯的翻譯策略。但直譯的表達與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不符或會造成表述模糊不清或有歧義時,意譯的翻譯策略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例七:“Thisismyfriend,Stuartlittle,”hesaidtothemanwiththegauzeinhischeek.“How’oooo,Soo’rt,”repliedtheman,asbesthecould.“verywell,thankyou,”repliedStuart.“這一位是我的朋友,斯圖爾特•里特爾”他向嘴里塞著紗布的病人介紹說。
“你—奧—奧—好,”那人盡可能清楚點回答。“很好,謝謝你,”斯圖爾特回答。貓咪野茉莉和他的朋友商量吃掉斯圖爾特家的小客人瑪加洛,得知這個消息,瑪加洛不辭而別了。斯圖爾特為了找到小鳥瑪加洛,離家出走。首先他去找他在公園航海時候結識的牙醫卡里那尋求幫助,遇見了卡里的朋友克萊斯代爾。而當時卡里正在給克萊德斯代爾先生拔牙。口里塞著棉花的克萊德斯代爾先生與斯圖爾特的對話充滿了童趣。因為不能清楚發聲,原文含混不清的發音,與譯文形式對等的翻譯,為小讀者們再現了當時的場景。而為了讓小讀者能了解他們的對話內容,卡里醫生都會翻譯一遍。根據翻譯的內容與克萊德斯代爾的發音對比,讓小讀者覺得更有趣。這段譯文非常的精彩,一方面譯者要考慮到口里塞著東西說話的感覺,一方面要考慮如何譯能和克萊德斯代爾的所說的內容讀音接近。“How’oooo,Soo’rt,”這是卡里醫生介紹斯圖爾特給克萊德斯代爾先生時,克萊德斯代爾與斯圖爾特打招呼的話。從語境中,斯圖爾特明白是問候語,所以回答“Verywell,thankyou,”而之后的對話中,回答的信息是斯圖爾特不熟悉的,所以卡里醫生的翻譯顯得非常必要。例八:“Bettergonorth,”saidDr.Carey.“Don’tyouthinkso,Mr.Clydesdale?”“’ookin‘entral‘ark,”saidMr.Clydesdale.“What?”criedStuart.“I’ay,‘ookin‘entral‘ark,”saidMr.Clyesdale.“HesayslookinCentralPark,”explainedDr.Carey,tuckinganotherbigwadofgauzeintoMr.Clydesdale’scheek.“朝北走比較好,”卡里醫生說。“你不這樣認為嗎,克萊德斯代爾先生?”“奧翁骯公骯奧奧,”克萊德斯代爾先生說。“你說什么?”斯圖爾特叫道。“我餓奧翁骯公骯奧奧”克萊德斯代爾先生說。“他說到中央公園找找,”卡里醫生替克萊德斯代爾先生翻譯,一邊說著,一邊在他的腮幫子里面又塞了一大團紗布。[1](68)“’ookin‘entral‘ark,”,他本來要發的音是“lookinCentralPart”但是由于口里塞著棉花,句子當中的軟腭音,/l∕摩擦音/s∕,爆破音/p∕都無法完成。譯者譯成了“奧翁骯公骯奧奧,”,而實際的發音是“到中央公園找找,”與原文一樣,句子中沒有爆破音/d∕/g∕,摩擦音/zh∕,硬腭音/j∕。如果譯文中出現了這些音,小讀者就會不信服,口里塞著一大團棉花怎么能發出這些音呢。
童話作為小學生最喜歡的文學體裁之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極大地豐富了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小學生通過美輪美奐的童話故事,很容易將自己帶入到童話世界中,體會主人公的歡快和難過。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童話故事的情景再現,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朗讀自己扮演角色說話的語氣。例如在學習《巨人的花園》時,老師首先要提出問題,然后截取片段和學生進行情景再現,體會巨人的情感。問題:為什么同樣的花園會出現不同的景色?師:當巨人旅行回來看到許多孩子在自己的花園中玩耍,他如何反應?生:他非常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玩的!都滾出去!”(生氣的語氣)師:當一天早上孩子們有溜進巨人的花園里做游戲時,巨人發現后又是什么反應?生:巨人大發雷霆:“好容易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憤怒的語氣)師:當巨人看到還有一個小男孩站在桃樹底下時,又是什么反應?生:大聲斥責:“喂,你趕快滾出去!”(極其不耐煩的語氣)師:當孩子們在花園玩耍時,巨人的花園草綠花紅;當巨人訓斥孩子時,巨人的花園冰雪覆蓋。其實,冰雪覆蓋的不是巨人的花園,而是巨人自私、冷酷的心。
2.運用寓言故事提升學生品德修養
兒童文學中的寓言故事通常通過夸張、擬人等表現手法虛構一定的故事情節。寓言故事通常都會解釋道理和揭示教訓,小學生通過閱讀寓言故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例如《陶罐與鐵罐》的教學,教師先提出問題:“許多年后,鐵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樣子?人們對它們各自的態度和看法是什么?”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最后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師:許多年后,鐵罐和陶罐各是什么樣子?人們對它們各自的態度和看法是什么?生:許多年后鐵罐已經被氧化得無影無蹤了,但是陶罐卻和以前一樣。人們視陶罐為珍寶,對它特別喜愛。師:通過這篇寓言,我們學到了什么?生:我們要做陶罐而不做鐵罐。師:寓言是在告訴我們,任何人和事物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不能驕傲自滿,要學會欣賞別人,看到別人的優點。
3.運用神話故事,對小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神話故事是將語言文字進行圖像化,使得文字的表現力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到一定的情景中,讓學生進行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神話故事中抽象的語言,學習文章的句型句式。例如學習《開天辟地》一課,教師要巧設一個情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著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畫面,將課文化作一個個畫面,閉上眼睛進入那個遠古的時代。師:“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生:周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師:“有一個叫的巨人掄起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同學們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世界變得豁然開朗,好神奇師:請同學們睜開眼睛,把你所看到的畫面完整地表達出來,說出你自己的感受。
4.總結
在內斯比特的原著中,“讓兒童讀懂”是寫作的第一要務。因此在《莎士比亞的美麗故事》中,所有的語言材料都考慮到了兒童要便于辨認和理解,形成了一種兒童語體,首先是用詞要簡單,其次是句子要短小精悍。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也應該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向這種兒童語體進行靠攏。《仲夏夜之夢》也是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整部作品都洋溢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赫米亞、海倫娜四個人的婚戀關系雖然一波三折,但由于精靈們的介入,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內斯比特選擇將這部作品介紹給小讀者顯然也是看中了它輕快活潑的情感基調,以及充滿浪漫主義神奇想象力的情節設置。在故事中,由于赫米亞如果一意孤行地堅持嫁給自己心儀的對象拉山德,就要被雅典公爵處死,至少也要被強迫做修女,實際上就是被監禁起來永生與男人隔絕,而公爵忒修斯讓赫米亞在新月出現之前做出決定,因為那是忒修斯本人要結婚的日期,屆時他將做出裁決。時間緊迫,因此拉山德和赫米亞決定要私奔,他們約好在一個小樹林中見面然后遠走高飛逃到拉山德一個有錢的寡居伯母那里去,雅典的法律在那里就成了一紙空文。然而,另一個與拉山德同樣優秀的青年狄米特律斯也同樣喜歡赫米亞,但在此之前,他曾經向少女海倫娜調情,把后者迷得神魂顛倒。對于這一段話,譯者的翻譯為:“于是,他倆也跟著出現在萊桑德和赫米亞會合的小樹林里。和其他的樹林一樣,這個小樹林里也住著很多精靈,要是人們能看見的話,就知道那天晚上林子里還有精靈國的國王奧伯龍和和王后泰坦尼亞。”整個譯文十分具有兒童故事的風格,“hadtheeyes”等被簡化掉了。莎士比亞的美麗故事原文關于小樹林的定語從句也被很順暢地翻譯了出來,兩個由“where”引導的句子被合為一句。考慮到中國兒童對于外國人名的陌生,很難直接產生性別印象,因此奧伯龍和泰坦尼亞的名字與職位之間的語序也有所調整,同時還增加了一個“精靈國”的概念以和“國王”“王后”相對應。
二、對兒童理解力的考慮
兒童的心智程度,對作品的理解力與成人不同,如果是在閱讀中遇到障礙,就很容易激起兒童的厭煩情緒。因此譯者在翻譯中要注意對閱讀環境進行優化,在保證不改變原著意義的基礎上,將一些有可能引發兒童誤解的地方進行改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譯著的可讀性,讓小讀者在學習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真正地拓展兒童心智的源泉。在《仲夏夜之夢》中,在原作中,女孩子赫米亞和男孩子拉山德是一對戀人,但是他們的戀情沒有得到赫米亞父親伊吉斯的允許,在伊吉斯看來,拉山德是一個勾引自己女兒的混蛋,他在月亮升起的晚上偷偷跑到赫米亞的家來,用“做作”的聲調唱著一些“假惺惺”的情歌,再加上送給赫米亞一些廉價的小飾品、小玩具,就騙取了少女的心。這讓伊吉斯滿心氣惱。伊吉斯希望自己的女兒嫁給狄米特律斯,為了拆散這對鴛鴦,伊吉斯甚至不惜求助于公權力,找到公爵忒修斯,讓他下令如果赫米亞一意孤行的話,就將赫米亞處死。
關鍵詞:文學;兒童文學;語文教育;文學教育;語言藝術
文學教育歷來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教育中,由于學習者的接受特點,兒童文學在文學教育中占據著特殊位置,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習者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在目前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中,兒童文學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視,在課程設計、教師培訓I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現象。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在編寫新版小學語文教材時,將兒童文學理論家王泉根教授的《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工作研究》作為整個教材編寫工作的理論支持,同時在教材中選人多篇中外兒童文學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兒童文學專業“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相關的教師培訓課程,為教師編寫兒童文學教材,向小學教師普及兒童文學理論知識,介紹兒童文學的內容、特點、功能、作用,介紹中外兒童文學的發展歷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組織教師在實踐中摸索兒童文學的教學方法,指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全面提高小學教師的兒童文學修養”。此外,依據教育部2001年月7日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階段目標中對小學一至二年級的閱讀目標提出了lO項要求,其中第6項明確指出學生的閱讀文類為“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由此可見,兒童文學的重要文體之一的童話、寓言已經受到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視與關注。根據有關學者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人教版、北師大版、江蘇版與河北教育版的四種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文體在整個語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顯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級下冊中,“童話文體的篇數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實驗版的14篇,上升了個百分點,占到課文總數的4l%。兒童文學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學在學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學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類價值觀的體現。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了解人類的歷史與文化、彌補自身經驗的不足。文學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體地說:文學作品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具體化,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凈化人的心靈,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文學作品是人類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審美體驗的集中體現,它可以傳達給處在成長期的學生,并且經由學生自身的情感和經驗內化為他們自己的審美體驗;文學是人類的精神創造,文學的欣賞需要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豐富的聯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
由于文學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它應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我們常常提到,2l世紀呼喚新的人才觀,那么,新型人才的素養應該包括一定的文學素養,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學素養也應該是一個健全的人的基本素養。文學歷來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人類早已認識到文學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世界范圍內,許多世紀以來文學課就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以往,學生主要通過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學習識字,或者學習外語——例如拉丁語,或者獲得宗教知識,或者學習閱讀方法。直到世紀,文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文學教育才走上關注文學自身的道路。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主要是為了體驗、感悟和學會評價。
西方的母語教育一直有重視文學教育的傳統,雖然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日益感到應加強母語教學的實際應用色彩,但文學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視。一種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語教學中把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加以區分,這和張志公先生提出的從初中開始在語文課之外增設文學課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國,由全美英語教師委員會制定、對美國中小學的英語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英語教學綱要》(1982)指出:“英語研究包括語言知識本身,包括作為交際手段的英語應用的發展,以及對文學作品所表現的語言藝術的欣賞。”這份綱要把語言應用與文學欣賞區分開來,要求通過文學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文學是人類經歷的一面鏡子,把文學當作與他人聯系的方式,從與文學相聯的復雜事物中獲得洞察力。德國的母語教學分為德語課和文學課,法國也十分重視文學作品和文學史的教學。至于前蘇聯,十年制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一直采用兩套教材,即俄語和文學。文學教材又分為《祖國語言》(一至三年級用)、《祖國文學》(四至七年級用)和《俄蘇文學》八至十年級用)。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學傳統,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都是我們寶貴的文學遺產。中國傳統語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視文學教育的,能夠吟詩作賦一直是顯示一個人有文化的重要標準,不過,傳統的文學教育是和歷史、經學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紀以來的文學教育則是作為語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國的語文教材中也選用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1956年,我國曾經學習蘇聯母語教學的模式。把語文課分為語言和文學兩科,并為此編寫了兩套教材——語言教材和文學教材。現在語文界一種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敗的。但是究竟失敗在哪里,有沒有合理的成分,卻很少被研究。其實,即使那次分科教學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應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應當重新認識文學教育的地位、功能,應當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學教育。
二、從學習者的接受特點出發,兒童文學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學教育中擔當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不論是從文學在人的發展中所產生的重要作用這一角度出發,還是從中外母語教學的歷史演變來觀察,文學教育都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基礎教育中,考慮到學習者的心理發展、審美趣味等特點,兒童文學應該成為文學教育的主要載體。
什么是兒童?198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指專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長服務并適合他們審美接受心理與閱讀經驗的文學。眾所周知,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對象正是18歲以下的學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可以說是“一體兩面”之事。兒童文學理應成為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學資源。
兒童文學作為語文教學主體資源所具備的特別優勢,來自兒童文學自身的性質與特征:第一,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為本位的文學。兒童文學是指“在文學藝術領域,舉凡專為吸引、提升少年兒童鑒賞文學的需要而創作的且具有適應兒童本體審美意識之藝術精神的文學。”兒童文學獨立于之外,從本質上是因為它將兒童當作首要的讀者對象,對兒童文學的兒童中心、兒童本位立場,兒童文學作家們都有明確的認同并反映于他們的創作中。特別是現在的兒童文學作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已經認識到,為兒童寫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條強加給兒童,兒童文學必須要讓兒童讀者能夠理解和領會,兒童文學的內容和結構都應該符合并激發兒童的興趣,兒童文學作家必須了解兒童讀者的年齡特征、身心發展特征、思維特征與社會化特征。在具有文學才能的同時還需持有與兒童共鳴的思想和心緒。
作為兒童本位的文學,所有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會盡可能貼近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兒童的現實生活和想象世界,表達兒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兒童樂于體驗、能夠接受的審美情趣,尤其對于學齡初期的兒童,兒童文學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種讀物不可替代、無法比擬的。
第二,兒童文學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學。
雖然兒童文學已不再被視為教化兒童的工具和手段,現在的兒童文學也擺脫了過去教育和想象矛盾沖突的處境,教育性還是隱含在兒童文學的內容和形式之中,當然,人類社會,包括兒童文學世界,對教育的理解業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認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天賦、智能和體能;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所載各種原則的尊重;培養兒童對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語言和價值觀、居住國的民族價值觀、原籍國以及不同于本國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養兒童本著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之間的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里過有責任感的生活;培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事實上,早在公約簽訂之前,世界兒童文學已經多樣化地呈現了上述理念。與19世紀的兒童文學相比,20世紀的兒童文學明顯更具有社會的、文化的責任感,注重溝通兒童與現實、歷史、未來的聯系,注重向兒童表達人與人相互問的平等、友愛、寬容、理解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注重培養和增進兒童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以全面促進兒童精神和個性的成長。兒童文學之所以和先進教育思想同步,因為它是人類提供給后代的精神產品,傳達著社會的理想,也凝聚著人類最進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兒童文學不再承擔宣傳成人的思想、向兒童進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務而轉向想象和娛樂,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對兒童審美的熏陶和浸染,對兒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學的語文資源,需要直接呈現給成長期的兒童,對思想性、教育性有著很高的要求,在這一點上,兒童文學已經具有明顯的優勢。與此同時,由于兒童文學向兒童傳達的多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專制影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背景的兒童文學在傳播、交流方面享有更為廣泛的自由,兒童文學這一資源也因此更為豐富,應用上更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語文教學的需要。
第三,兒童文學是特別重視語言藝術的文學。
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的資源優勢還突出表現在語言方面。兒童文學和一樣,都是語言的藝術。在文學中,語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文學的材料,文學中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藝術風格和個性,都必須通過語言呈現和表達。由于兒童文學是以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文學,因而對語言美有著更高的要求。
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晚年專門為鄉村兒童寫作,這位語言大師吃驚地發現,他需要花在語言上的功夫比創作作品時更多。為了讓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簡潔、淳樸,最主要的是明確”,他轉而向民間文學學習語言,努力讓自己的故事語言“明確、清晰、美麗和溫和”。實際上,兒童文學的語言必須把簡明、規范和鮮明、生動結合起來,同時還要符合兒童的審美趣味,這樣才能吸引兒童,讓他們感悟到語言的藝術魅力、感悟到文學語言的藝術美。從世界范圍看,各個國家的兒童文學作品,都顯示了其本民族語言特有的個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品質,成為兒童學習語言最理想的范本。
兒童文學在兒童成長的各個年齡段,都直接參與兒童的語言學習。學齡前期,兒歌、童話、故事,由教師或家長以口頭講述方式提供給兒童;學齡初期、中期,兒童則自主閱讀童話、小說,在口語、書面語言兩個領域,兒童文學對兒童語言學習的影響都非常深刻。
小學語文作為為兒童開設的基礎教育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特別強調語言學習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針對我們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即使小學階段,語文的學習也開始注重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的培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生需要直接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通過具體的語言學習活動,掌握本民族語言運用的能力。在語感、整體把握,在人文與工具的統一方面,文學作品尤其是兒童文學作品較之一般的語言材料,優勢相當明顯,也更形象、更生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和主動性。大量的調查證實,小學階段語文素養較高的學生,都有從小閱讀兒童文學的經驗。要將小學評議建設成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推動小學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評議學習,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應該重視開發和選用兒童文學資源,以促進課程目標的最終實現。
第四,兒童文學是傳遞人類價值的文學。各國的兒童文學當然也是具有意識形態性,“有著自己明確的美學原則”,但同時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國際主題,如親近自然、保護環境、熱愛和平、國際理解、種族和解,兒童們閱讀安徒生的美麗童話,并不只是度過愉快的時光,他們也從中自覺到做人的準則,以及作為人改變必須承擔的重擔責任。“希臘兒童文學作家洛蒂.皮特羅維茨在1986年日本IBBY發言中也強調,兒童文學是一座橋梁,是溝通兒童與現實、兒童與歷史、兒童與未來、兒童與成年人、兒童與兒童之間的精神橋梁,在這個“橋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撫慰、拯救、引導等不同的功能。在社會道德的價值上,兒童文學中傳達的也多是人類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誠信、勇敢、合作、寬容等。
結語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曾談到,童話往往成為構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時期受過相同童話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著共同的成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兒童文學在人文性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兒童文學在陶冶性情、增進美感,對兒童情感、態度惡劣、價值觀產潛移默化的影響方面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從而在語文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王泉根,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255.
【關鍵詞】需求 調整 整合 挖掘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the experien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Ma Li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needs to readjust curriculum content continuously according to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mand, the accurate supply-demand relation, unearthing one’s own potential, reorganizing various aspects of resources and making qualified Intellectual.
【Keywords】DemandAdjustmentConformityExcavation
1.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挖掘校內資源,調整課程內容。我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是從1998年爭取到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兒童文學是其中的一個專業方向。這個方向的研究生培養目標是1998年制定的,即培養社會需要的兒童文學理論人才。其根據是全國專門搞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人才奇缺。比如我省是兒童文學大省,改革開放三十年的遼寧兒童文學獲得了跨越式發展,成績斐然,不僅在創作數量上創歷史新高,而且獲獎種類與數量亦是盛況空前。從1987年起至今,遼寧省兒童文學獎共有五種,獲獎人數達160人次以上;覆蓋了國家級獎項十一種,獲獎44項,獲獎人數99人次;獲國際兒童文學獎四項,7人次。遼寧小虎隊堪稱是遼寧兒童文學的一塊品牌,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有相當的影響。小虎隊的作家隊伍不斷擴大,但是全省搞理論研究的人才少之又少,只有幾個,遠遠不能適應及時進行批評,發揮指導創作的作用。其他省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甚至不如遼寧。為了補充兒童文學批評的理論人才,一些高校開始培養兒童文學碩士生,浙江師范大學還成立兒童文學系,培養兒童文學本科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師大不僅招收兒童文學碩士研究生,還招收兒童文學博士生。在這種形勢下,應該說我校設置兒童文學方向,培養兒童文學的理論人才,正是應時代之需。
從1998年至今已經過去了十年時間。在這十年中,中國兒童文學和世界兒童文學創作與兒童文學學科的發展都很快。從創作上看,動畫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兒童文學創作一個搶眼的亮點。現在打開電視,兒童最喜歡看的就是動畫,中央電視臺有動畫部,無論是中央一套的“大篷車”節目,還是各省的電視臺都在黃金時段播動畫,西方和日本的動畫遮天蓋地涌向我國。我國也成立了幾個動畫基地,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把動畫當成一個新興的文化產業來做,有越走路越寬的趨勢。現在意大利要和中國合作,他們看好了中國的市場,韓國利用2006年4月在杭州舉辦國際動畫界和高峰論壇的機會,公開招兵買馬,充實他們的創作班底,以便加入國際動畫的競爭。我們國家的動畫要搞上去,除了要有好的創作隊伍之外,還要有好的評論隊伍。可是現在我們極缺這樣的人才。中國與世界兒童文學的發展向兒童文學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我們今天培養的兒童文學理論人才必須具有欣賞與批評動畫的能力,以便發揮批評指導創作的作用,來促進我國動畫的發展。動畫批評包括動畫劇本和制作兩方面的批評,以前我們所開的課大都是側重文學文本批評的課程,比如中外兒童文學理論課、世界兒童文學史課、中國兒童文學史課、中外兒童文學作品選讀課等。而關于動畫方面的課沒有專門開過,在動畫制作的評論上涉及美術方面的知識,這是我們搞文學的人所缺乏的。再加上2005年開始,我開始主持2005年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兒童電影的文化內涵與傳播研究”,其中涉及到動畫的研究,為了適應當前兒童文學批評的需要,為了完成好教育部課題,我們開始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動畫欣賞課。
具體做法是,在美術與設計學院董院長和任課教師張君的支持下,從06年11月11日開始,我和學生一起聽美術與設計學院張君老師開設的動畫欣賞課。請張君老師給我們開閱讀書目,我們邊自學、邊聽課,很快彌補了我們這方面知識的不足。以后學生可以通過跨學科選課的方式修學分,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對校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利于兒童文學人才的培養。經過學習,研究生趙巖承擔了教育部課題的動畫研究部分的子課題,并以這個子課題作為碩士畢業論文的選題。經過她的刻苦努力,于2008年6月已經完成子課題的研究任務,完成碩士論文《論新時期國產水墨、剪紙、木偶動畫電影藝術的民族特色》的撰寫,通過答辯,獲得碩士學位。除此,她還在報刊雜志上公開發表關于兒童電影以及動畫評論的論文《兒童電影的新探索》(《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11期)、《民間藝術和傳統藝術對中國動畫片風格的影響》(吉林藝術學院學報《藝術設計》,2007年第6期)。時間表明,我們根據現實的需要和科研的需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培養社會上需要的有用人才的做法是正確的。
2.根據社會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增設新的教學內容。近10年兒童文學創作發展最快的除了動畫以外,還有圖畫書。自從電腦和電視發展起來以后,世界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現在波隆納國際兒童文學創作博覽會上最成氣候的文種就是圖畫書。西方的圖畫書最早始于英國,比如碧麗克斯•波特女士的圖畫書《兔子彼得》就是較早聞名于世的圖畫書。到了20世紀,圖畫書已經成為西方一種流行的兒童文學文種。這里所說的圖畫書不是前一陣子中學生手里傳看的日本漫畫之類的,而是無論就文字文本還是圖畫而言都已十分成熟的精良藝術品,為兒童喜聞樂見。我國臺灣的圖畫書也比較發達。從21世紀初開始,北京與上海的兒童出版社開始運作圖畫書的出版,而其余各省的少兒社以及有關單位大都出版小學生畫報、中學生畫報之類的刊物,比如廣西少兒社、武漢的一個圖書集團都有不同類型的少兒畫報,遼寧也有《小學生畫報》。這些刊物因需求量大,發行量就大,經濟效益好,紅紅火火。有的兒童文學理論家據此預言,說21世紀圖畫書將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當繪本和圖畫書創作蒸蒸日上的時候,對它們的評論卻跟不上。很少有專業批評的聲音。遼寧少兒社的一個編輯室主任李姊昕說,她們社出的一些兒童讀物(包括圖畫書)沒有人進行理論批評與指導,少年兒童在選擇讀物的時候非常需要有人指導。這就為兒童文學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繪本或圖畫書是綜合藝術,對它批評同樣需要向動畫那樣,既進行文字文本批評,又進行美術方面的批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它的解讀同樣需要專門的閱讀策略。以前我們也沒有這門課。但是社會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它也是兒童文學學科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決定先對現有的課程內容作適當的調整,增加有關繪本欣賞的課程內容。比如在2005年下半年開設的中外兒童文學名著選讀課上,我們就增加了圖畫書閱讀的教學內容,結合閱讀具體的圖畫書,講圖畫書的閱讀策略,學生很感興趣。2006年春季上學期選這個課的學生共39人,有文學院一些專業的研究生,也有外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的研究生。我之所以敢于增加這樣的教學內容,就是因為我于2004年7月-8月在臺東大學講學期間,接觸過他們所里的大量優秀的世界兒童文學圖畫書。我從臺灣回來買了一些圖畫書,在臺灣收集圖畫書閱讀理論的有關資料,看過臺灣兒童文學碩士生關于指導小學生及其他們的家長進行圖畫書閱讀的碩士論文。此外,我校圖書館也備有相當數量的圖畫書。我就在這個基礎上開發自身的潛力來上這個課,效果比較好。我還將進一步積累自己的經驗,不斷完善這部分課程內容。最近幾年,國內的彭懿粗辦了圖畫書閱讀的理論著作,更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料。目前圖畫書在全國推廣的工作意境巍然成風。
1、課題的選擇是時代和社會的需要
人類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從兒童早期開始的,如果說閱讀是學習的基石,那么,兒童閱讀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閱讀更被稱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兒童時期的閱讀是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的焦點,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召喚,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就已把兒童智能發展的重點轉移到閱讀能力的培養上來了。
兒童早期閱讀的材料是圖書,其中兒童文學以獨特的形式呈現給孩子,不僅具有認知和教育功能,而且還有審美和娛樂功能。兒童文學的特點與兒童的年齡特征相對應相合拍的,它適合兒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將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珍品”,呈現給兒童,為兒童看世界打開了一扇明亮的窗戶。所以,以兒童文學為小學生高年級的閱讀材料,也為教師走入兒童內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鑰匙。
2、課題的選擇是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有人說,童年階段的閱讀是審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點,閱讀兒童文學它能讓人善良,增強人審美的意趣,能讓孩子的心靈變得豐富敏銳,培養和提升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習慣、和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語言、審美情趣有所感悟;促進和推動課內外文學閱讀的同步和互動;培養學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兒童文學的閱讀,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有助于兒童語言教育和自身發展。
3、課題的選擇是本校自身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從葵涌街道第二小學的教學實踐和研究來看,在語言教育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特色,特別是課題“”實施以來,也積累了大量可供借鑒的教學經驗和扎實的研究基礎,并且具備了一支擅長文學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和兩年的繪本閱讀教學實踐研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課題的實施,也將對我校校本文化建設,以及結合新課程構建校本特色課程,將起到一個引導、落實、推進、深化的作用。
二、課題的概念界定及目標假設
(一)概念的界定
兒童文學:是指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主題明確突出,形象具體鮮明,結構單純,語言淺顯精練,情節有趣,想象豐富,其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都適合于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為他們所喜聞樂見。按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和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這兒的兒童文學主要是針對小學高年級階段而言,題材以兒童故事、小說、散文、戲劇等為主。
兒童文學閱讀策略:是指以兒童文學為切入口,來研究符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閱讀教育行為、計劃和方法。
(二)目標假設
1、通過研究,探索小學高年級兒童文學閱讀的目標、內容、措施及其有效的教學方法。
2、通過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對兒童文學閱讀的興趣,提高傾聽、理解、觀察、表達、表現、思維、想象、自信等綜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通過研究,提高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分析力,促進教師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法和學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和課題研究的價值
(一)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國外對閱讀策略的研究是隨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而興起的,它被當作學習策略的一個內容來研究。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達菲(G.G.Duffy)等人對小學生進行的排除閱讀理解障礙策略的訓練(1982—-1987),由科克(L.K.Cook)主持的對大學二年級學生進行的有關閱讀材料組織策略的訓練等。“閱讀策略輔導”在語言教學領域里已相當普及。雖然我們能看到的這些研究報告主要是從心理學實驗的角度做的,研究也僅限于閱讀策略的某一方面,但這些研究報告對于我們如何嚴格地組織閱讀策略輔導實驗,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國內外都很重視兒童閱讀教育和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越來越多的西方兒童文學研究者將研究目光投向了與兒童文學相關的兒童文化領域,致力于尋求和探討兒童文學與童年文化之間的復雜關聯;而這種探求構成了對于傳統兒童文學研究話題的重要豐富與拓展。例如,《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除了探究兒童文學及其閱讀活動的方方面面之外,還探討了諸如玩具、電視和電影是如何影響體驗和理解文學的方式等話題,其主要作者佩里·諾德曼本人也是對于兒童文化始終保持學術敏感的一位研究者。《你只能年輕兩回——兒童文學與電影》一書則將兒童文學、兒童電影等的研究置于錯綜復雜的兒童與成人的“文化-權力”關系中加以探討,同時也顯示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和意識。
在美國,不管是克林頓的“美國閱讀挑戰”運動,還是現任總統布什的“閱讀優先”方案,都大力提倡閱讀。美國的兒童每天有一個小時在閱讀作業室工作。由于移民漸增,英國正快速變為多種族、多語言的國家,語文能力下降已經成了一大隱憂。因此,英國教育部下決心要在幾年內讓80%的11歲學童達到應有水準。他們把1998年9月起到1999年,定為全國閱讀年,全國各學校每天也增加1小時的讀寫課程。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就積極推廣兒童閱讀運動。1995年一群國會議員開始推動設立國際兒童圖書館,1997年日本修正“學校圖書館法”,規定學校規模只要超過12個班,都必須指派學校圖書館員。2001年底,日本兒童閱讀推進法頒布,指定4月23日為日本兒童閱讀日。
西方國家的主流課程體系和我國不同,他們趨向于設置專門的文學教學課程。英國和美國都探討并制訂了語言藝術課程標準。西方教育界認為,文學是人類想象的文字表達,是一種文化自我傳播的基本方法;閱讀和研究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增加他們對日常生活的關注、體驗和理解;文學教學對學生有重要的意義;英美諸國都有為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制定的教學目標。
國內的兒童文學閱讀教學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后人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怎樣學習”比“學習什么”更重要,因而國內教育研究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學習策略的研究成為熱門,如研究記憶策略、解題策略等已經出了不少成果;但對閱讀策略的研究還比較少。上海市寶山區教科室周龍興所作“小學生閱讀策略發展及教學研究”(發表于《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3期),是研究閱讀策略起步較早也是比較典型的一例,另外還有一些中小學教師,研究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也涉及到了閱讀策略。語文教學法研究會出版的《學會閱讀》(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北京第2版)一書,從閱讀能力培養的角度,總結出的一套閱讀方法,也可以看作廣義的閱讀策略。
考察各國和地區,除了政府發動,民間推動外,家庭、學校互動外,各國和地區都非常重視在小學母語課程體系中納入兒童閱讀指導的內容,而且從初步的考察可以得知,各國和地區的兒童閱讀是以兒童文學為主要內容的,并且在小學——母語教育的初始階段,兒童文學更是和小學階段的母語課程密不可分。不僅各國和地區的小學母語課程教材中大量收進兒童文學作品,而且不少兒童文學作家直接主持或者參與教材編寫,中國臺灣的林海音就有10多年參加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經歷。還有很多兒童文學作家直接深入小學校和學生開展讀書交流,直接和孩子就童書展開討論。英國的錢伯斯、美國的吉姆.崔利斯就是突出的例子。同時,國外的小學語文教師都受過比較充分的兒童文學教育,有比較好的兒童文學閱讀經驗和素養。
從大陸的情況來看,建國以來,很多學校和老師也在改革小學閱讀教學,加大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總的來說,兒童文學界和小學語文教育界長期缺少溝通和對話,小學語文教育中兒童文學視野的缺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缺失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教育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怎樣引進兒童文學的視角,促進小學語文教育改革?這些已經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2006年5月31日,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正式成立了全國首家“學校兒童文學閱讀示范閱覽室”。以切實推進“中小學兒童文學閱讀活動”為首要目標,倡導兒童文學的教育推廣,以公益性、專業性、實驗性為特色,在傳播兒童文學閱讀理念的同時,力圖解決中小學校課外文學閱讀“為什么讀”、“讀什么”、“怎么讀”、“什么時間讀”、“什么地點讀”等基本問題,嘗試建立一種常態而規范的,可運作、易推廣的基礎學校文學閱讀活動模式,促進中國兒童文學閱讀在校園的普遍開展。
近幾年來,國內許多學校都將讀書活動放在了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廣大教師也充分認識到了閱讀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審視當前學生的閱讀現狀卻不太令人樂觀,在大力呼吁讀書的同時,許多老師并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孩子們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課題研究的價值
我們課題研究的價值在于從兒童的心理與能力出發,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兒童文學的閱讀指導,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閱讀質量與閱讀樂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適應力及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課題研究目標、內容與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究目標
1、教師層面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科研教師要掌握課題的研究方法,自覺地進行科研實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能寫出可供的專題課改論文。
2、學生層面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培養和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態度、興趣、習慣、和鑒賞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及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閱讀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語言、審美情趣有所感悟;促進和推動課內外文學閱讀的同步和互動;培養學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閱讀習慣;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科研層面目標
通過本課題研究、探討、總結出兒童文學作品閱讀指導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廣應用。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策略的研究、探討和實踐。重點是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指導策略的探討,希望研究出的策略能有效地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能讓學生在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中從小吸收規范的、高質量的語言,為其后的語言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
(三)課題解決的主要問題
1、如何有效地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2、如何確定小學高年級兒童文學閱讀的目標、內容、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
3、如何提高教師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分析力,促進教師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法和學法,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五、課題的預期創新點
1、建立《兒童閱讀成長檔案》。
2、對開展的閱讀交流活動(如: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征文活動、故事會、知識競賽等)的組織形式、推進策略進行研究。
3、教師對學生進行兒童文學閱讀教學指導研究。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收集有關兒童文學閱讀的中外研究資料及他人成功的閱讀課、讀書會的案例,借鑒其成功之處,同時進行不斷揚棄,形成課題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動研究法:實驗教師研讀童書,引領學生閱讀童書,以閱讀課為陣地,課內外想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改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個案研究法。通過建立《兒童閱讀成長檔案》,教師應觀察并記錄個體閱讀情狀及個體心理變化,施以個別輔導。
4、對比法:對實驗前、中、后期學生對兒童文學的閱讀狀況進行對比。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從理性和實踐層面上總結、提煉童書閱讀的具體方法與經驗。
(二)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及具體安排:
1、申請立項階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1)選題。申報課題。
(2)成立課題組,組織教師學習培訓。
(3)對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現狀、現行兒童文學現狀等進行調查、分析,收集資料。
(4)制定方案、開題論證。
2、研究階段(2009年6月-2010年5月)
(1)根據研究目標、內容、制定階段研究計劃,開展實質性研究。
(2)定期交流課題研究進展,做好階段小結。
(3)進行中期成果鑒定。
(4)在第一輪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有關問題展開驗證性的研究,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調整。
(5)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吸納前期研究經驗,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模式。
3、結題深化階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收集論文。活動設計、個案記錄等材料,歸納總結。
(2)完成課題研究報告,舉行結題評審鑒定會。
七、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組長:李夢
副組長:任海燕
組員:高年級語文老師
(二)制度保障。課題組有較健全的科研制度,將參與活動情況和科研成果納入課題組成員的年度考核。
(三)師資保障。課題研究隊伍年富力強,既有較豐富的科研經驗,又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活力。
(四)經費保障。學校劃出一定的資金作為課題組專項研究經費。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論文、研究報告、目標體系。
2、校本特色課程集、案例集。
3、課題階段性研究報告。
4、課題結題報告。
5、課題研究活動影視專集(視頻與圖片)。
九、主要參考文獻
1、《通向兒童文學之路》陳暉著新世紀出版社
2、《閱讀兒童文學》梅子涵著少年兒童出版社
3、《中國兒童文學5人談》梅子涵、方衛平、朱自強、彭懿、曹文軒著
關鍵詞: 中西兒童教學 差異 比較研究
中西兒童文學有著迥異的歷史演進歷程。歐洲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發現并確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紀法國盧梭的“自然主義”又對兒童文學及兒童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所以在歐洲,產生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經典。中國的兒童文學起步較晚,但由于借鑒了西方的進步的兒童文學理論,其理論起點較高。然而,由于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等種種原因,中國兒童文學的創作成就并不是那么顯著,作品的風貌也與西方兒童文學有著鮮明的差異。對此,諸多評論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并深入探尋了個中原因。
一
中西兒童文學從形式到內容方面的差別都是非常明顯的,很多評論者在他們的文章中羅列了諸多區別。
在宏觀方面,王黎君在《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1]中指出,西方童話重娛樂和游戲精神,而中國童話則傳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說教氣較重。同樣指出這一弊端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2]。但他在該文中補充道,即使是在新時期出現的一些作品,如鄭淵潔的《皮皮魯外傳》,在天花亂墜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擺脫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樣針對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杜雋在《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3]中的總結則更加全面。除上述區別之外,他還認為,西方童話中的環境被虛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揚。比較而言,湯銳的論述最為全面也更為深刻。他在《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觀點,即中國的兒童文學注重傳統倫理的宣揚,而在西方兒童文學的精神空間中,道德評價與倫理啟蒙往往并不重要,而側重于鮮明的人本、哲學觀念的表現;中國兒童文學注重群體意識及規范意識的灌輸,而對于西方兒童文學來說,個體性的原則顯然是占了上風的;在審美標準和美學風貌方面,中國兒童文學突出“和諧”與“平衡”的觀念,而西方兒童文學則充滿了個性解放的鮮明特色。
在微觀方面,馮昀的《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5],從狐貍這一經典兒童文學形象著手,以小見大,得出了與王黎君類似的結論:西方的兒童文學標榜快樂原則,徜徉一種人文的精神;而中國的兒童文學則看重“載道”、“樹人”的使命感和重視精神教化的功能。金莉莉的《一個童話敘事模式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6]從敘述主體的敘述控制權的差異來表明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童話教育功能的重視:《稻草人》的敘述主體顯而易見,作者使用了全知視角,并且直接忽略了稻草人的敘述視角,控制力非常強;而《快樂王子》則不然。李紅葉在《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7]中,通過中外兩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比較,得出結論:安徒生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影響更多地是屬于文體層面的影響,而非童話精神的滲透。孫大公的《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8],從中西不同的動物觀出發,認為在西方童話中,動物與人始終保持著各自獨立的個性,且兩者的關系處于對等狀態;在中國兒童文學作品中,動物往往充當純粹的配角或陪襯式的角色,兩者處在依從關系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轉變,一些富有民主思想的價值觀念也影響了中國的兒童文學創作,出現了一些反映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作品。
二
在對中西兒童文學藝術面貌的差別進行原因探析時,評論者多數是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著手找出答案。而文化傳統中,又側重從宗教、神話、道德倫理等方面展開論述。
杜雋指出,早熟的中國文化,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以家為本的傳統,中國文化對功利性的強調,以及儒家“教重于樂”的觀念影響了中國兒童文學的風貌,導致“五四”之前中國的童話作品寥寥無幾。但同時他也認為,新時期以來,中國兒童文學與西方兒童文學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似點,有的作品擺脫了一貫的說教風氣,把教育與幻想結合在一起,還吸收進了西方的人道主義精神;在表現方法上,新時期童話中的幻想存在著放射型幻想和內傾情感體驗型幻想兩種類型。從這一角度進行探究的還有田華的《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9],陳虹的《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10],等等。
對于造成差異的原因,各個評論者的結論大同小異,其中王松鶴的《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11]角度較新。在該文中,他從中西兒童文學各自的演進歷程角度出發,解釋了造成差異的原因:西方對兒童的發現很早,加上擁有諸多進步的兒童觀,所以產生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而中國兒童文學的興起卻較之西方晚得多,兒童的精神世界被長久冷落,所以即使產生了兒童文學,也因封建傳統積習較深而陷入創作困境。此外,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2]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兒童文學自發軔之始到新時期對西方(包括前蘇聯)兒童文學理論借鑒的歷程及其創作的得失,并指出,中國內憂外患的沉重現實使得從西方引進的進步的兒童觀得不到生長的土壤,“它(中國兒童文學)的悲劇命運起因于它的生不逢時的超前性”。這一觀點突破了一味從傳統文化積習中尋找根源的局限,指出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與創作錯位的另一原因,對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不景氣也持寬容和理解的態度。
多數作者只論述了中西兒童的差異及其原因,但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少有人能予以解答。朱自強的《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13]便是例外。在該文中,他為未來中國兒童文學的研究方法設計了“三駕馬車”:以兒童哲學和兒童心理學為理論根基,以豐富的感性體驗為先行,以切實的兒童讀書狀況為參照。這三點經驗均是西方兒童文學理論得以發展的途徑,且可行性較高。但在指出學習借鑒西方的同時,作者也清醒地告誡讀者,中國兒童文學也要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否則,一味地照搬照抄西方理論,便是“東施效顰”,根本不能提升自身的水準。
但此種解決方案對西方童話采取的仍是仰視態度,仍側重于學習和借鑒。王小浩的《中西童話的對話――評舒偉教授的〈中西童話研究〉》[14]提出,舒偉教授在《中西童話研究》中探尋了解決困境的另一出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源泉,以試圖建立中西童話之間互相溝通與借鑒的平等對話關系。舒偉認為,許多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如《山海經》和《西游記》等都含有鮮明的童話因素,這些童話因素足以和世界任何童話作品相媲美。于是,他為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指明了另一改革方向:“努力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善于吸收全世界的優秀營養。”以充分調動內因和外因的雙向發展因素,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實現中國兒童文學的根本進步。
盡管探尋原因的角度各有不同,但上述論文的研究對象仍只局限于敘事體裁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文學的其他體裁則關注很少。黃詩海、鄭芷芳合著的《詩歌中的兒童世界――中西詩歌中兒童題材的對比研究》[15]就是例外。該文選取中西詩學的研究視角,作者認為,英詩以音為主,對詞的磁性、結構、事態等都非常嚴謹,故描述的對象更加直觀;而中詩主張天人合一,注重詩歌的“性靈”、“風骨”,注重表現其含蓄內斂的風格。此外,因作者所處社會背景和的不同,英詩中反映孩童苦難的作品往往以對宗教的信仰結尾,而中詩是現世的,因此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往往成為歷代文人的常規心理及藝術理念。
三
對于中西兒童文學的差異,文學界多以敘事型體裁為依托進行比較研究,而忽視了對兒童詩歌、寓言、兒童小說等領域的關注。的確,敘事性兒童文學作品是兒童文學的一大重陣,也是為廣大兒童讀者喜愛的文體樣式。但是,在詩歌、寓言、小說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反映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因子,值得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王黎君.從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話差異.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9,Vol 19,(2).
[2][9]田華.中西方兒童文學的差異.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杜雋.中西方童話的相異性.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9,Vol 21,(4).
[4]湯銳.中西兒童文學的比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
[5]馮昀.從狐貍形象到中西兒童文學比較.安徽文學,2009,(11).
[6]金莉莉.一個童話敘事牧師的中西比較――重讀《稻草人》與《快樂王子》.浙江學刊,2000,(3).
[7]李紅葉.葉圣陶與安徒生――兼論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對安徒生童話的接受.中國文學研究,2002,(2).
[8]孫大公.大千世界 童心未泯――中外兒童文學中不同的動物觀念管窺.麗水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4).
[10]陳虹.中西童話中成長母題表現差異及其原因探析.江淮論壇,2008,(6).
[11]王松鶴.中西兒童文學不同的歷史演進.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2).
[12][13]朱自強.二十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理論走向――中西方兒童文學關系史視角.社會科學戰線,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