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建筑與文化論文

建筑與文化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09: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與文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建筑與文化論文

篇(1)

(1)瑞云塔佛菩薩像所處的位置較為隱蔽,更像是其他雕刻題材的配景,塔的整體佛教氣氛相對較弱。(2)群眾喜聞樂見的羅漢、高僧形象較多。瑞云塔每層塔壁都有許多高僧、羅漢造像,數量和體量比佛菩薩像更多更大,人物動態更像是將尋常百姓的生活形態加以提煉與夸張,表情活潑,有著明顯的世俗化印記,具有社會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趨向世俗化特征(圖5)。(3)瑞云塔的神將、力士顯得溫文而雅,貼近百姓的生活,其中須彌座束腰有兩尊負塔力士用手拿著海螺拼命地吹著,仿佛在用號令指揮其他力士們努力托住高大的石塔,形象地反映出福清當地海邊漁民日常的生活情景(圖6)(4)瑞云塔的動物形象有龍、鳳凰、獅、麒麟、馬、鹿、鶴、猴、兔、金翅鳥、喜鵲等,均為常見的瑞獸,具有吉祥的象征含義,反映了當地官民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這些生動有趣的瑞獸上。(5)瑞云塔與純粹的佛塔不同,浮雕中一些植物與山水是作為主要形象來表現的,具有明代文人畫的風格特征,如瑞云塔第三、四兩層上的假山造型頗為奇特,表面紋理縱橫,姿態奇特竣削,曲折圓潤,通靈剔透,具有蘇州園林中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審美特征,因此,這些假山應是太湖石。塔上雕山石在許多塔中也有出現,但雕刻太湖石在我國古塔中卻極其少見,在福建300余座古塔中也絕無僅有,頗具生活氣息,說明福清當地官民向往江南地區文人士大夫抒情悠閑的生活情趣。從瑞云塔雕刻中可以領會到,它的樣式和表現手法均已突破了佛教儀軌的制約,體現工匠們的創意思維,反映了佛塔中國化的特色。瑞云塔雕刻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和對理想的向往,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滲透著佛性的宗教崇拜,而且還洋溢著世俗人情的詩意光輝,使之成為既和諧,又矛盾的建筑藝術,佛教雕刻的宗教性逐漸減弱,崇高的佛性與俗世的人性在瑞云塔雕刻中得到統一[3]。5.塔心室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瑞云塔為八角空心塔,每層均有方形塔心室,但空間較小,其塔壁、樓層和塔心室緊密結合為一體。登塔時由塔門進入,從一層到上一層,先需登七至八級臺階進入塔心室中心,然后拐90度彎,再登七至八級臺階,方才登臨到上一層平座,如要再上一層,需環繞塔半周,才能進入通往上一層的塔門,這樣逐層循序漸進,這是標準的“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圖7),在我國一些樓閣式空心塔中經常出現。

二、瑞云塔繼承了福建沿海地區

樓閣式石塔的建筑樣式通過以上對瑞云塔建筑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建筑構造繼承了福建樓閣式石塔的樣式,大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瑞云塔的外部特征,特別是斗拱與塔檐結構,明顯借鑒了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之前的莆田釋迦文佛塔、建于南宋紹定元年(1227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的泉州東西塔、建于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的石獅六勝塔等石塔,雖然它們彼此之間略有差別,但基本樣式十分相似,瑞云塔斗拱與塔檐是在這些早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另外,瑞云塔整體造型也與福清當地較早的樓閣式石塔比較類似,如建于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的龍山祝圣塔、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的萬安祝圣塔和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的鰲江寶塔等,這些塔與瑞云塔一樣,皆是七層八角仿木樓閣式空心石塔,造型筆直細長,玲瓏秀氣。(2)瑞云塔的內部結構與福州、莆田地區早期的一些樓閣式塔頗為雷同,比瑞云塔年代更早的建于唐大中2年(848年)的連江仙塔、建于五代永隆3年(932年)的福州崇妙保圣堅牢塔、建于北宋大化年間(1107—1110年)的莆田龍華雙塔、建于北宋鄭和七年(1117年)的長樂三峰寺塔,以及上面提到的龍山祝圣塔、萬安祝圣塔和鰲江寶塔的塔心室均為“穿塔繞平座式”結構。因此,可以推斷出,瑞云塔在修建時參考了這些古塔塔心室構造,繼承了福建早期穿塔繞平座式石塔的建筑模式,從中可以梳理出福建此種樓閣式石塔建筑技術的發展脈絡(圖8)。綜上所述,瑞云塔不僅吸取了福清當地古塔的特點,而且還參考福建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等地唐宋元時期樓閣式空心石塔的特征,是福建樓閣式石塔的典范。

三、瑞云塔多樣化的文化內涵與功能

研究一座建筑,不僅要關注它的結構特征,還需進一步探究其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中國古人往往把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思想感情等融入塔的建造之中,形成獨特的古塔文化,瑞云塔就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多種功能性質。

1.風水學思想

我國從明代中葉開始,南方各地大量興建風水塔,主要起了三個作用:①彌補地形的不足;②祈求文運發達;③鎮煞壓邪,保一方平安。而瑞云塔兼具這三方面的功能。瑞云塔原是由福清人時任明萬歷年間首輔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和縣令凌漢聊募捐而建的,據說建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點綴融城風景之不足”,“補龍江地勢之曠”,因此,瑞云塔首先是座風水塔。葉向高博學多聞,對堪輿之學頗有研究,重視風水地理,葉成學造瑞云塔無疑繼承了父親的思想觀念,據說塔建成之后,葉向高非常滿意,稱贊兒子的膽識和能力超過自己。風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環境藝術思想,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天、地、人相互聯系統一整體的建筑文化生態系統,在于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環境。我國古代無論建造一座城市,還是修建一棟建筑,都需考慮風水學上的因素,如果城市有一方空缺,就需建一座塔來彌補,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瑞云塔首先是彌補地形之不足的,但也具有其它風水塔的作用,如瑞云塔塔頂的形狀如尖錐,類似筆鋒,既有龍角之喻,又象征文筆,可振興當地的文運,因瑞云塔是由一班儒士所建,自然有祈求福清當地文風鼎盛的作用。作為風水塔,就需遵照傳統風水的思想,在堪輿文化中,城鎮的興衰,決定于河流的出口,按風水理論來說就是“水口”。由于福清地形西高東低,龍江是當地最大的河流,自西往東流入福清灣,每年4—9月是汛期,龍江水肆虐,福清城關會遭到洪水的侵害,故葉成學等人選擇在福清城區的東南向,龍江畔的山坡上建塔,以鎮河妖,防止水患。另外,在風水學理論中,“水”是財,在城區東面的龍江邊建塔,還可防福清的財運外流。瑞云塔的建造,體現了福清當地官民重視教育和人文取仕,反映了中國人注重地理環境和景觀對人文的影響,蘊含儒、道兩家學術思想。總之,瑞云塔有利于福清地區民眾的生活,四百年來,它靜靜地保護著四方群眾,完美地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親和性[4]。

2.佛教意蘊

瑞云塔是座風水塔,具有儒家和道教以及民俗的文化特征,但是,瑞云塔上的雕刻也體現了佛教的思想與義理,有著佛教文化的因素,所以也是座佛塔。瑞云塔上的佛、菩薩、羅漢、高僧、飛天、蓮花等造型,組成一幅生動的佛國縮影,而且每層的塔心室內,都設有一佛兩菩薩造像,可供信徒禮拜。因此,瑞云塔具有一定的佛教意蘊。據史料記載,葉向高經常參加佛、道兩教的活動,多次倡義興修寺廟、道觀,在家鄉福清重修不少佛寺,終身與佛教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葉成學建塔必然會考慮到父親的意愿。我國許多風水塔,其實也是佛塔,主要是因為人民渴望通過佛菩薩的神力,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

3.船舶航行標志

瑞云塔同時還可做為航標塔,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龍江岸邊,可以為往來龍江的船舶提供導航。每當船舶經過福清灣,即將進入福清縣城時,遠遠的就能望見山頂上高聳的瑞云塔。如今,站在塔上,東望福清灣,西望層巒疊翠的群山,南北皆是平原與丘陵,龍江蜿蜒曲折地流過塔旁,福清全城盡收眼底,風景美不勝收,我們不禁感嘆古人建塔的智慧。

4.多種功能性質

瑞云塔具有多樣的功能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①供民眾禮佛拜佛;②以塔來彌補福清風水上的缺陷,完善當地的景觀;③振興文運,希望能多出人才,多中科舉;④鎮龍江的河妖,預防洪水的侵害;⑤防止龍江水帶走財運;⑥作為船舶的航行標志。瑞云塔既是佛塔,又是風水塔和航標塔,因此可以理解為何塔上的雕刻除了佛教題材內容外,還有許多與佛教關系不大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瑞云塔與其它傳統的佛塔不同,在嚴肅的宗教氣氛里,流淌著民風民俗的氣息,這也體現了明代以后,我國古塔功能逐漸多樣化和世俗化的發展趨勢。瑞云塔是由多種塔文化形式的組合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明清時期建塔的總體思想,說明我國古塔經過千年的演變,已由原來珍藏佛祖舍利的圣物、佛教的標志性建筑,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瑞云塔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思想與民俗特征,融合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包含了對人生價值的向往和追求,創造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多功能建筑物,將崇高的宗教世界同普通的現世生活聯系起來,達到人道與天道的統一,從而實現和諧圓滿的精神追求[5]。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碩士學位論文,選題,景觀規劃與設計專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 引言

選題是論文作者選擇研究對象及確定通過何種方法獲得研究成果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1]。學位論文寫作不像是普通的命題作文寫作那樣簡單。“寫什么”,提出一個值得去研究的問題是學位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所以說論文選題的動因在于發現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才能就題論題,發現問題才能找到研究目標。總得來說,論文選題就是學位論文保質保量的一個重要砝碼。

2 多角度定量分析

本文收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從2004年到2008年有關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57篇。統計分析所用的碩士學位論文資料主要來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位論文資料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數據庫、圖書館文本資料收集。

2.1 論文數量變化分析

景觀規劃與設計方向一直隸屬于城市規劃專業的范疇,在2008年以前有關景觀方面的文章還不是很多,只是個別導師的學生論文涉及景觀規劃內容的文章,所以5年來統計的文章大概總共57篇。有關景觀規劃與設計的論文呈曲尺線性發展。2004年和2008年是這5年來論文數量最多的兩年。在這5年發展的過程中,2006年的論文數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比起2005年和2007年論文數增加了將近一半的數量。

2.2 按照研究類型統計的論文量

按照研究類型劃分的依據是指研究所涉及的方面或其他對象的類型。適合于景觀規劃與設計的研究類型可以劃分為論文中涉及到的研究的范圍,例如西安文化名城、黃河高原小流域、某風景區等等。論文中涉及的對象總共有8種,隨著年代的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各個方面的論文數都有所增加,特別是有關研究涉及城市(文化名城 )、風景區、廊道這三個方面的論文數最集中;其次是研究涉及有關廣場、居住小區、園林這三個方面的論文數也有一定數量;論文數量最少的研究是涉及黃土高原小流域和大學校園。論文研究的類型隨著景觀規劃學科的發展,研究范圍在逐漸的擴大,學位論文的研究類型也隨之增加。

2.3 按照研究要素統計的論文量

按照研究要素劃分的依據是所選研究對象的構成要素或其他相關的基本單位。有關景觀規劃與設計的論文按照景觀要素可以劃分為:空間形態研究、生境營造、景觀設計手法、生態景觀研究等十幾種要素。

按照研究要素統計,論文涉及的要素數量太多,總共17種。隨著年代的增加,論文中包含的要素范圍越來越廣,說明對于景觀方面的研究大家越來越重視。論文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空間形態的研究,占總論文篇數的18%,這方面的論文有10篇。

2.4 按照研究對象分布地區統計的論文量

按照研究對相關分布地區的劃分依據是指研究對象的地理分布或區位分布。有關景觀規劃與設計論文中研究對象的地理分布可以劃分為西安、華山風景區、黃河高原地區、西北地區中小城鎮等14個地區。論文中研究對象的分布十分廣泛。論文研究對象最多是集中在西安這個地方,比例達到了36%,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關西安的文獻資料較多,便于查閱,而且出行方便,便于實地調研。其次是西北地區中小城鎮,再者就是延安。

3 結論

通過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近5年來建筑學院景觀規劃與設計方向57篇碩士論文的分析,總結了以下3種規律:

(1) 論文數量逐年增加,涉及范圍廣泛。(2)從論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論文稍偏重于理論研究,應該把論文與具體工程結合起來。(3)缺乏學科交叉型的論文,論文中只是談有關景觀規劃方面的問題,缺乏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的結合。

另外,鑒于選題分析的結果,提出幾點建議,要遵循“一大三小”的原則。

大的原則是“小題大作”,選擇小一點兒的論題,抓住其要點,深入本質和核心,從多角度多層次去研究,就能有理有據的闡述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新主張。除了遵循大的原則外,論文選題還要遵循三點小原則:一是客觀性原則,二是創新性原則,三是可行性原則。

主要參考文獻:

[1]周飛. 學位論文選題因素分析[J].中國研究生,2006.

[2]魏偉. 論文寫作中的選題問題鄒議[J].考試周刊,2007,30:30~31

[3]張照,王德. 我國城市規劃院校碩士學位論文選題特征分析[J].城市規劃學刊,2007,3:111~115

[4]王芳,陳瑩. 建筑學院建筑設計及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分析[J].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

[5]李曉綱.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分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為例(2003-2007)[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104~108

[6]劉 基,董西紅. 我國建筑院校碩士論文選題現狀與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65~67.

[7]李曉玲,魯偉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2):83~86.

篇(3)

[關鍵詞]建筑環境 原創性 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X8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7-0097-01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1 景觀藝選題的目的:

我以“對中國原創性建筑設計的思考――從王澍先生獲2012年普利策建筑學獎說起”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讓大家知道:原創性是設計的靈魂與生命。一旦設計失去了原創性就像人類沒有了靈魂,電腦沒有了CPU,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本論文的目的是意在讓大家明白中國原創性建筑設計是復興民族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課題。必須讓大家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2 選題的意義:

建筑是反應歷史文化和人類生活的一面鏡子。而現在中國的建筑被歷史戰爭與社會經濟發展等因被素弄的支離破碎。逐漸失去原來面貌的就是逐漸失去自我、失去意識的機械化過程和同化過程。這樣我們國家的歷史將被淡忘、我們國家的文化將會消失。我針對這一現象,通過本次的研究課題,從王澍先生今年獲得普利策建筑學獎拋磚引玉,大量闡述中國建筑原創性的重要性。從而希望人們能對中國原創性建筑設計能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和對待。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建筑設計非常尊重歷史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他們對自身建筑原創性設計非常重視,而且從小就培養孩子愛國主義情操和之于發揚本國文化的歷史使命。后現代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就是在美國和歐洲發起,意在表達建筑設計原創性是自己國家的精神象征和人情化體現。

2.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中國建筑原創性問題的提出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由于中國近代的悲涼歷史和建國初期加之改革開放的大的歷史進程下,中國建筑設計呈現片面追求速度感和城市化建設,很多城市高樓林立,大興土木。原創、民族是什么東西早都拋之腦后,大量國外設計師的作品在中國重點城市成為地標性建筑。

三.論文的研究內容

3.1 傳統認識

沿襲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手法―以中國門釘裝飾傳承為例

拘泥于模仿與借鑒,有些甚至是生搬硬套。缺乏創新性、地域性和時代精神。

3.2 發展認識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為例

3.3 選址與布局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沒有選擇進入中國時下流行的政府組建的大學院區,而是選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東部邊緣,盡管這里暫時會存在一些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但是依照中國的文化傳統,在建筑選址時,環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3.4 色彩、材料、肌理、自然營造

中國畫用水墨寫意,一黑一白,是其色彩的基調。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大面積的白墻黑瓦,盡顯中國畫意蘊。

象山校區在建筑材料上另辟蹊徑。傳統中國一直運用土、木這類自然材料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這些材料在今日完全可以被循環使用。從這些“臟建筑”中可見文化的沉淀和時間的積累。這樣的建筑不僅生態環保,還能效控制造價,是一種基于中國本土的可持續性的建造。

3.5 設計生活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黑瓦,石墻,長草。木凳,花壇,自行車這些生活上的瑣碎細節更能體現文化之間的差別,更能體現自身文化的內涵與特征,賦予建筑鄉土的氣質。

3.6 空間處理

象山校區的建筑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合院式布局。四合,或三合,或缺一角,偏移扭轉,隨性布置。王澍對傳統的運用并不拘泥于模仿,所有的合院建筑并不都是封閉的。有的合院在面向象山的一面完全敞開,懷抱青蔥的景色。在圖書館這個院落有一個缺口,王澍在這個缺口的地方種植了一棵樹,期待著樹茂密了,學生們會在樹下看書玩耍。

3.7 中國傳統造園手法

3.7.1步移景異

將景觀作為一個動態變化的系統。隨著時間展開,建立一個自然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景色。

3.7.2巧于因借 隔而不塞

借景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常用手法。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通過“借景”這種藝術手法,可以豐富空間環境、突破空間局限、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視覺效果。它是把建筑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過來,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3.7.3師法自然

王澍說“面對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象山校區始終體現尊重自然,效法自然的態度。景觀設汁中的建筑,已逐漸趨向抽象化、隱喻化,即使看不到正常意義上的建筑物,但卻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種類似的建筑空間感的存在。建筑其實也和樹木一樣,自然得體,樸素簡約、隨形就勢、順著水池自由自在地布置,與山勢起伏呼應,與景觀渾然一體。

3.7.4抽象和寫意

象山校區的設計重視抽象和寫意。尤其類似日本的枯山水,專注于永恒。僅以石塊象征山巒與島嶼,而避免使用隨時間推移,產生枯榮與變化的植物和水體。象山校區中的植物都是精心裁剪的,形態更為純凈,意境更加空靈,更加注重對林木尺度的抽象與造型的抽象。

3.7.5留白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中國園林的精神實質,就在是空無中締造出來的。象山校區的設計折射出這樣的一種中國的獨特哲學思想。

3.7.6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和現代和當代建筑語言的捏合

王澍始終致力于將中國傳統建筑向當代建筑語言轉化。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的設計中他發明了一種“大屋頂”。簡潔大方又蘊含傳統屋頂樣式的繼承。是傳統建筑符號的再創作。在一個建筑中(見上圖第三張),又利用傳統灰色瓦片搭建的屋檐這一語言,層層疊加上去,給出了屋檐全新的使用方式。

盡管王澍在建筑造型上有所考究和創造,卻秉持一種非造型性的審美。建筑的造型不是要表述的重點,建筑造型始終讓位于場所精神,讓位于人的感受,讓位于環境。

四.論文的獨創性和新穎性

從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到王澍的寧波美術館和中國美術象山校區。這些極具中國建筑原創性的設計應該也必須勇往直前的延續下去。在設計當中推陳出新,根據自身文化特點和民族精髓做出屬于本國人的設計,讓外國人刮目相看,讓我們自豪。本論文的獨創性意在說明王澍先生的設計獲得了世界的肯定,他是中國人,地地道道的中國大陸公民,他為我們年輕設計師做出了榜樣。我們論文的新穎性就是學習繼承中國民族文化原創性在建筑設計的運用,加入了時代的新鮮的元素,對中國建筑原創性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使得我們的論文課題更具有時代性,和時效性。這是以前相關論文課題所不具備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藝術設計已不是某種停留在表現個人創意的最初層面上的藝術,亦即是視景觀為一種資源,并依據自然、生態、社會與行為等科學的原則從事規劃與設計,使人與景觀藝術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并符合人類對于精神上、生理健康上與福利上的基本需求。通過藝術家按照一定的參與程序來創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環境的藝術作品,并以此來提升、陶冶或豐富公眾的視覺審美經驗的藝術。可以說,景觀藝術設計是一個充分控制人們生活環境品質的設計過程,也是一種改善人們使用與體驗戶外空間的藝術。

參考文獻

[1] 趙勁松、楊昌鳴、 趙和生;《建筑原創與概念更新的研究》[D]。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P72,2.

[2] 奧斯卡?R?奧赫達:《建筑元素》,[J]。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P15,36.

[3] 郭吉軍:《生命原形與精神還鄉》,[M]。沈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4] 格雷姆布魯克:《國際建筑設計:再生建筑元素》,刊名:《A+U》,2012

篇(4)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設計,片面性,整體化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火烈鳥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探求,一但面對解決復雜問題的設計實踐更顯得力不從心理論素養的不足,也只能依賴“隨類賦形”這種辦法,將“裝飾”僭越于設計學問之上,只剩下干癟的“形”而無實質性的文化內涵,意蘊。就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出設計的整體化。因此,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將技能訓練與理論探求緊密地結合,提高人文素養使之成為全面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英]丹尼斯·夏普著.《20世紀世界建筑》.胡正凡 ,林玉蓮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 2003

[2] 馬克辛,吳成槐主編.《環境藝術設計手冊》.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9

[3] 林紅著.《環境藝術工學》. 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1

[4] 謝孝思 主編 《蘇州園林品賞錄》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篇(5)

 

0引言

 

從18世紀60年代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工業生產方式和工業成果就深刻的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伴隨科技對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調整,越來越多的工業設施、工業設備被淘汰,工業閑置空間成為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工業廢棄的產生伴隨著昔日繁華的老牌工業區的沒落,同時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包括工廠倒閉等經濟問題、失業率上升等社會問題、城市人口外遷等城市問題、稅收減少等政治問題、工業污染等環境問題,如何處理大量的工業廢棄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一個綜合性難題。尤其在二戰后,工業變革日新月異,工業廢棄的產生以幾何體增加,在處理這些工業廢棄的過程中各國也在不斷積累經驗。對工業廢棄的處理經歷了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銷毀、銷毀重建、回收再利用、綜合性開發,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漸漸認識到工業廢棄物是人類社會自身歷史的見證,工業建設過程中的成果與遺存屬于人類歷史遺產的一部分,工業遺產的概念由此而來。

 

1工業遺產研究成果概述

 

工業遺產的理論依據是工業考古學,是一門包括調查、考察、記載保護工業遺跡的學科,目的在于從社會史和技術史的角度評價這些遺跡的意義。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日本學者相繼引入工業考古學的概念,并對本國工業遺產展開研究。我國對工業遺產的研究開始于21世紀,2006年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中國工業遺產論壇通過了《無錫建議》,標志著中國工業遺產的保護、管理與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伴隨著工業考古學半個世紀的發展,工業遺產的實踐也在不斷推進,相關的學術機構、行業協會、國際組織紛紛成立,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TICCIH)于2003年通過并提交給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的《下塔吉爾》,明確了工業遺產的定義、內涵、工作原則與技術方式和形態分類,成為目前各國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指導性章程。工業遺產被定義為:那些在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方面有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組成。它們由建筑物、機械、車間、制造場、工廠、礦場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所、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設施、交通設施所組成,與工業相關聯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宅、宗教禮拜地和教育機構都包含在工業遺產范疇之內。

 

對工業遺產保護再開發的實踐,主要以四種模式為主:工業博物館保護模式、景觀公園改造模式、藝術創意介入模式和綜合開發模式。

 

工業博物館保護模式是指將該工業遺產所在建筑、廠區等,再造為同一主題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或者把工業區連同周圍的自然環境,建成生態博物館,原工業設備、機器、工具等制品就地展示,如意大利羅馬的蒙特馬爾蒂尼中心博物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

 

景觀公園模式,指利用原工業遺產與城市記憶的鏈接,保留一定的原有工業設施,在原工業遺產所在地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整理規劃,建立城市公園。

 

藝術創意介入模式,指利用工業遺產原有的特殊美感和空間特色,如工業設施的歷史斑駁痕跡或工廠建筑寬敞高大的廠房倉庫,把工業遺產改造成為藝術空間,北京798藝術區就是利用大型廠房的包豪斯建筑風格,重新注入藝術功能。

 

綜合開發模式,往往在一個區域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中出現,如德國魯爾區的“工業遺產旅游之路”的策劃,把沒落的德國魯爾區改造成為一個區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其中包括亨利鋼鐵廠露天博物館、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奧伯豪森中心購物區,區域內的廢舊鐵路和舊火車車皮成為社區兒童藝術學校的表演場地,焦炭廠被改造成餐廳、兒童游泳池。在工業遺產的實際改造中,往往采用綜合開發模式,涵蓋工業博物館、景觀公園、藝術創意介入等模式。

 

短短50年間,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粗放到精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工業遺產相關的法律、制度、組織、學科漸漸建立起來。對工業遺產的觀念也在不斷變化,最開始的時候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目標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觀念的轉變,工業遺產改造的重點變為對遺產的保護和對歷史記憶的保留。

 

2臺灣地區工業遺產研究概述

 

工業遺產,臺灣常使用的說法是“產業文化資產”,強調其所具有的價值涵義。臺灣地區大多數工業遺產形成于日治時期,日本占領中國臺灣的50年中,實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政策,把臺灣作為日本的物資補給地,大量搜刮臺灣的鹽、鐵、糖、糧,并由此興建配套的鐵路運輸系統。日本退出臺灣島之后,給臺灣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存,主要以大型廠房、工業設備、鐵路為主。20世紀后期,由于受到國際經濟影響、島內產業結構的更迭和轉型,工業遺存遭到閑置或廢棄。

 

臺灣地區開展工業遺產保護起步較早,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成立,1982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布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正式開啟臺灣的文化資產保護。1998年,臺灣“行政院”成立文化資產委員會,確定工業遺產的內容、分類、范圍,利用工業考古學的方法建立工業遺產調查操作手冊。

 

在工業遺產評估和調查的基礎上,文建會開展了三個計劃:1998年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2002年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劃、2002年產業性文化資產保存計劃。

 

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具體指向鐵道藝術網絡及五大創意文化園區。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是指把閑置的鐵道倉庫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坊和藝術展演場所重新規劃,具體包括臺中20號倉庫、嘉義鐵道藝術村、枋寮F3藝文特區、新竹鐵道藝術村、臺東鐵道藝術村、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五大創意文化園區是指,2002年,臺灣文建會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在全臺范圍內選擇了四個閑置酒廠和一個倉庫,具體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業遺產再利用為創意文化園區,強調的是藝術創作與商業機制的連接。

 

臺灣早期的工業遺產保護是出于環境整治和日常維護需要,并且以觀光商業利益為重,忽視工業遺產本身的社會文化功能、歷史文化價值。2000年之后,臺灣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推行一系列文化資產“再利用”主題活動,特別是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之后,大量古跡和歷史建筑受到很大的破壞,工業遺產再次受到重視。

 

筆者在臺灣學習期間,重點考察研究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走過臺灣知名與不知名的很多文化創意站點之后,發現臺灣的工業遺產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文化創意產業多是從工業遺產出發,緣于臺灣歷史古跡的缺乏和工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工業遺存;第二,臺灣鐵路的記憶貫穿整個臺灣當代社會,工業遺產中的大部分資產或直接或間接都會與臺灣鐵路產生聯系,“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阿里山窄軌鐵道”、“鹽鐵專線”、“臺鐵便當”等,從火車站、鐵路線路、鐵路倉庫、鐵路制造廠、鐵路餐飲服務等等,臺灣地區都把其納入文化資產,并進行主題開發、品牌管理,臺灣鐵路不僅從交通地理上串聯全臺灣空間結構,還從文化記憶上搭建臺灣的時間意象。所以對臺灣鐵道文化的研究就擁有了,了解當代臺灣文化的意義。

 

3臺灣地區鐵道文化再生歷程概述

 

臺灣鐵路,自1837年劉銘傳建立第一條鐵軌以來,已經有180年的歷史,期間承載客運貨運,對臺灣經濟發展和大眾交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20世紀末,臺灣地區社會結構的改變、大眾運輸系統的進步,都讓百年臺鐵原有的功能逐漸被替代,2005年臺灣高鐵運行之后,臺鐵的實用功能銳減,多條支線凋零直至廢棄。

 

對于包含臺灣記憶的臺灣鐵路,臺灣地區沒有選擇粗放式的銷毀或丟棄,而是在多方勢力介入臺鐵的留存與保護研究之后,最終確認借由臺鐵原有的功能與條件打造文化藝術觀光路線,讓臺鐵的功能延續,生命力拓展。

 

3.1大陸對臺灣鐵道文化研究綜述

 

大陸地區對臺灣工業遺產和臺灣鐵道文化再利用的研究早已有之,多零散見于建筑、城市景觀、工業遺產、旅游開發類的論文期刊。如石穎川的碩士學位論文《對城市工業遺產的人類學思考——西直門火車站的變遷與歷史記憶》(2010年)從社會學角度討論鐵道再利用的必要性;林雙毅的碩士論文《城市鐵路廢棄地景觀更新設計研究》(2013年)中提到臺灣鐵道文化開發。還有一部分論文以某一個鐵道藝術村為案例,從一個角度討論研究,如范麗的碩士論文《旅游開發與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2013年),從改造的背景、策略、使用評價角度研究“臺東鐵道藝術村”;樊麗媚的碩士論文《臺灣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研究》(2013年)通過對臺灣的工業遺產現狀進行普查、分析和總結,提到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并從建筑類型和改造類型分析“臺中20號倉庫”和“嘉義鐵道藝術村”;王蕾霰、周波在論文《臺灣產業遺產保存與再利用實踐研究》(2015年)中詳細討論臺灣對工業遺產再利用的認識和實踐,以“臺東鐵道藝術村”為例,論述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的緣起;趙紅霞的碩士論文《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臺灣工業遺產再利用研究》(2015年)從空間結構、建筑類型、改造手法、改造理念等角度分析“臺中20號倉庫”;李星敏的碩士論文《鐵路廢棄地的景觀更新設計對策》(2015年)從景觀更新的角度討論“嘉義鐵道藝術村”。由此可見,把臺灣鐵道文化作為單獨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的論文目前還沒有出現。

 

3.2臺灣鐵道文化再生實踐

 

臺灣人的鐵路包含的是濃濃的化不開的世代記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臺鐵衍生出的產業鏈上下游基本上可以涵蓋50%的臺灣文化營造,臺灣人喜歡并擅長開發鐵路文化,例如,制造鐵路用鐵的鐵廠工人,用鐵路部件廢棄物組裝成的裝置擺放在臺北市政府廣場;鐵路運輸過的木材和舊鐵軌為主體建成的“宜蘭羅東林業園區”;鐵路旁邊原來用來存儲貨物的舊倉庫、職工宿舍、辦工場所,改建成藝術園區,如臺中20號倉庫鐵道藝術村、新竹市鐵道藝術區、枋寮F3鐵道藝術村、臺東鐵花村、花蓮鐵道商業街區;臺鐵便當成為一個重要的品牌,鐵路途徑的臺東縣池上地區,為過路的臺鐵旅客準備的池上便當,成為眾多游客的旅行的目的;很多火車站本身就是歷史建筑,由于臺灣地區歷史上被眾多不同的政體治理,期間留下的痕跡,又以火車站的建筑樣式最為明顯,如日本占領時期修建的日式風格明顯的集集火車站、花蓮火車站、平溪線十份車站,巴洛克風格的臺中火車站,原住民元素突出的臺東火車站、臺東海端火車站等等。

 

3.3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項目

 

“臺灣鐵道藝術網絡計劃”是臺灣文建會推行的“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的重要項目之一。鐵道藝術網絡利用各個火車站閑置的倉庫改造為藝術家創作的工作坊及展演場所,借由此帶動臺灣文化藝術發展。2000年,位于臺中火車站后方的20到26號倉庫成為鐵道藝術網絡的第一個運營點,開放倉庫給藝術家進駐,其中的20號倉庫免費開放給大眾參觀,并同時作為展覽和休憩的場所,之后臺中的鐵道藝術村被稱之為“臺中20號倉庫”。繼臺中的鐵道藝術村之后,陸續完成嘉義、枋寮、新竹、臺東四處鐵道藝術村的建立,2009年又推動花蓮鐵道藝術村的規劃運營,自此臺灣鐵道藝術網絡串聯起由“點”到“面”貫穿整個臺灣鐵道東西南北的藝術創作網絡,并借由此網絡整合臺灣藝術創作活力、地方文化特色、交流互動方式及相關觀光與產業資源。

 

4結語

 

250年工業文明歷史在物質和非物質層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跡,而工業遺跡所具有的現代氣質恰當的契合著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反思,所以社區、社群、記憶、城市意象被帶入到推動現代社會的視野中,臺灣鐵路工業遺產的改造試圖回應社區訴求,首先致力于歷史文化和地理空間合二為一的現代呈現,然后才是對文化發展、產業轉型、經濟提升、環境改善的顯現作用。臺灣工業遺產的改造為大陸提供了一種參考,即“微小敘事”和“地方性知識”的重要性,把細微的情感和社區的需要作為從工業遺產到文化發展的立足點,把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以一種現代化的方式呈現,方能讓工業遺產活化再生。

篇(6)

【關鍵詞】 云南本土建筑創作;地域關聯;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建筑行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各種建筑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建筑創作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關于建筑創作的本土化、地域性、本土建筑創作、地域主義建筑等理論與創作實踐也逐年成為我國建筑界談論的一個焦點。在進入了21世紀之后,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的加速,位于我國西部的云南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云南地區建筑作品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建筑過于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應有的經濟性以及本土化原則,這就導致建筑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這種現象與本土化和地域性的追求均出現了悖謬的情況,本文主要分析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云南地區建筑創作的發展。

二、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聯

(一) 云南地區的自然環境

建筑是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之一,自然環境為建筑提供了物質基礎,建筑活動也令自然環境逐漸的轉化為人工環境,建筑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人類建筑史實質上就是人們與自然對話的結果,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影響。云南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氣候條件復雜、地理環境多樣,全省面積為39.4平方公里,地處云貴高原低緯度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復雜,其西北部與地區相接、東南部與廣西和貴州兩省為鄰,東南部靠近四川,西南部與越南、老撾、緬甸交界。整個地區的山區與河流呈現出南北的走勢,整個地區被分為滇西以及滇東兩地,兩地的地理條件有著較大的不同,滇東地區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m,滇西為橫斷式的山脈峽谷區,玉龍雪山、怒山、云嶺等山脈以及瀾滄江、怒江、金沙江等平行分布,導致云南地區崇山峻嶺較多,且呈現出溝長谷深的地貌特征。由于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影響,云南地區的氣候屬于典型的高原季風性氣候,全面溫差較小、日夜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降水較多且分布均勻。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發展,形成了如干欄式民居、土掌房以及由三坊或四坊圍合而成的內向型院落式民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家庭人口的變化,民族內部的功能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建筑平面的布局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二) 云南地區本土建筑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包括信仰、知識、法律、意識、道德習俗等社會成員的能力以及習慣,人類的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心物文化以及心理文化三個層面,建筑作為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建筑過程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多民族省份,在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以及多元化民族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兼容的文化特征。云南地區的建筑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建筑,如以彝族的土掌房為原型哈尼族形成了特有的“蘑菇房”,在相近的自然環境下人們所創造出的建筑物的風格并不相同,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建筑的形式是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合力的結果。就現階段而言,云南地區的主要代表建筑物有土掌房、干欄式房屋以及合院式房屋等等,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筑都是在自然因素也文化因素的合力影響下行成。

(三) 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的技術

1. 建筑與技術

技術即根據自然科學原理以及生產實踐經驗發展出來的各種技能和工藝操作方法,也是人類生產力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們科學知識與生活、生產之間聯系的渠道。建筑不僅是物質產品,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產品,技術作為保障建筑物承建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建筑物發展的基本動力。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各種新的建筑形態以及建筑文化不斷的出現,在發展的過程中,建筑文化與建筑技術也呈現出矛盾的關系,這種矛盾關系也促進這建筑的發展,越來越多技術與及時的結晶出現。

2. 云南地區民居的建筑策略

現代化技術對社會文化、自然環境以及價值觀念等具有較大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在經濟落后地區的表現更加的突出,由于先進的建筑技術與經濟落后地區狀況的適應性較小,往往會導致傳統技術的意義遭受損害,因此,必須吸收傳統的民間智慧,協調好建筑與經濟、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土掌房建筑策略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即所謂"干打壘")。平頂的制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為了適應該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發展,土掌房可以按照以下的策略進行建設:

首先,滇中地區的氣候具有較大的差異,山區較多,因此,可以選擇生土為建筑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價格低廉,且保溫和隔熱的效果非常理想,在建筑物的設置上宜使用開小窗、筑后墻、大進深的修筑形式,并在建筑物的設置好天井,對格局進行科學的選擇。其次,建筑的策略應該以“合理實用”為主,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內部應該使用柔性的連接方式,增強房屋的抗震性能。

2.2 干欄式房屋建筑策略

干欄式房屋最早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是云南滇東南傣族地區常見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材料,為兩層建筑,上層主人,下層堆放雜物和放養動物,受到佛教建筑和漢式建筑的影響較大,這種建筑模式的適應性很強,可以適宜建筑與地熱的山區,也適宜建造在濕潤的壩區,干欄式房屋可以使用以下的策略進行建設:

由于滇東南地區氣候濕熱、雨林茂密,因此,可以使用當地的竹子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節點綁扎和周邊支撐”的技術進行建造,同時,為了避免濕熱氣候帶來的瘴氣以及熱度的困擾,可以在建筑物周圍設置好圍欄,以便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2.3 合院式房屋建筑策略

合院式房屋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在云南地區,合院式房屋主要分與在滇中、滇東以及滇西部分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建筑文化,合院式房屋可以按照以下的建筑模式進行:

由于云南地域為地震多發區,因此,對于合院式房屋的建設,宜使用木構架結構體系,使用柔性連接方式進行連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對于的護體宜使用夯土墻,這種護體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重心;此外,由于云南地區春季多風,因此,建筑材料應該具有一定的防風作用,木材應該選擇上粗下細的材料,以便增大構件之間的接觸面,屋面則宜使用瓦相扣覆蓋的方式。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居住房屋的介紹,可以得出,云南地區的文化特性以及自然條件對當地的建筑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鄉土建筑技術的發展是地區之中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當地居民智慧的結晶,因此,在房屋的建筑中,應該將現代化的技術與當地的文化特征以及自然條件相結合,充分的應用其自然優勢,提高云南地區房屋的建筑水平。

參考文獻

[1] 奚雪垠.云南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聯[碩士論文],昆明理工大學,2011,11(03)

[2] 白穎.地域建筑與本土關聯—近期昆明本土建筑創作解析[期刊論文],昆明理工大學學報, 2008,04(01)

篇(7)

【關鍵詞】建筑設計 建筑風水 風水設計 風水文化 建筑文化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建筑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被廣泛應用。我國的建筑文化在幾千年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都包含了建筑風水的因素。無論是皇宮建設、皇陵規劃,還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風水學的因素。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建筑風水學開始傳入西方,受到了相關學者的重視,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的建筑風水文化在國外受到了高度重視,大量的外國建筑在設計中都受到我國風水文化的影響,開始融入風水元素。建筑風水學和現代房地產進行有機結合,既體現了風水文化的與時俱進,同時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2.工程概況。

本工程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區南端,海爾大道的東側沿線。工程所處位置交通便利,區域內商業價值較高,項目以高起點的商業天街定位進行打造,預計建立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心商業圈。工程地塊狹長,在建筑平面圖上呈現出兩排沿著城市干道一字排開、兩排建筑形成一條商業街的模式。建筑由商業群房、五棟點式高層住宅和地下架空層商業建筑組成,周邊無較大型的綠化用地,建筑綠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進行種植。(空間分布如下圖所示)

3.建筑設計和建筑風水。

3.1.建筑設計和建筑風水概述。

建筑風水是我國傳統文化—風水文化在建筑設計的具體應用,我國的風水文化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從古到今一致沿襲下來,通常人們都認為是趨吉避兇的術數或是一種民俗、一種人與自然環節的學問。建筑的風水是我國傳統建筑的靈魂所在,通過建筑風水和造園學、營造學等其他科學,構成了我國傳統建筑理論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風水是研究地理磁場和生命磁場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調節所處的磁場,來提供有利于人體的環境。眾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場,各個生命體也存在磁場。地球的磁場影響著人類的身體狀況,同時也對人類的“運氣”造成影響。各類建筑工程中,達到城市規劃,小到個人家庭建筑設計,都需要考慮到人體同地球磁場相協調的問題。通常情況下,普遍認為地球的磁場主要是通過位置來對人體產生影響,一般對住宅區和辦公區等人類生活的主要區域影響較大,地球磁場處理不當,輕則影響業主的情緒,重者會損壞人類的身體健康。

3.2.建筑主體結構形狀和建筑風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體呈曲形,通常外墻顏色有淺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黃色皆屬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屬“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遠流長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較為新穎,顯得較為時尚,但由于整棟樓的中心點通常不在樓宇內部,即風水學上所說的沒在中宮之位,一般不適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屬“木”的建筑物是適合建筑和人體,由于水生木,因此該建筑可以作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長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風水學中,木代表樹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從事文藝、研發、教育、服侍、創意等工作或相關行業,其主體顏色為淺黃色。風水中為,黃色屬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風水中,火生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長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會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認為木形建筑比較適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狀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屬“火”。建筑風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狀,而不規則的形狀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來禍事。若建筑下部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點,可稱之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較矮,通常都是厚實而寬闊,形狀方厚而穩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會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場較為穩定,此種建筑通常適合從事政治或用于辦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無論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都為金形樓盤。金形樓盤適宜從事金融行業。

3.3.建筑環境及建筑風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風水。

在建筑的外部環境中,存在三種情況,在建筑規劃設計時,如果存在類似情況,需要考慮各個建筑平面關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環境煞氣。外部環境煞氣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對建筑或人體所不利的磁場。外部環境煞氣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斬煞、路沖煞、磁電煞、反弓煞、孤陽煞等。

2)外部環境陰氣。所謂外部環境陰氣,是指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傷、凄慘的心情等不利人體健康的磁場,通常由于陽氣不見,所以陰氣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則陰氣和濕氣較重,容易滋生細菌,長久居住必然有損身體健康;建筑位于殯儀館、墓區、廟宇附件時,由于悲涼的氣氛,容易造成建筑內部的人體健康出現問題。

3)外環境穢氣。外環境穢氣主要是指臭氣熏天、瘴氣連天,對人體產生不利磁場的環境。垃圾場、貧民區、煙囪、排水溝等容易造成人體郁悶自閉,導致人緣缺失。

(2)建筑內部格局和建筑風水設計。

1)大門的格局。建筑中,大門的磁場在建筑風水中代表事業,大門對內的區域稱之為內名堂,即所謂的玄關;大門對外的空間區域稱之為外明堂。建筑的大門內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強陽性磁場。大門的外明堂寬敞,而內明堂則較為狹窄,此種情況下,容易造成氣流運行不暢,造成氣不聚。在建筑風水中,通常為宅大門大,而宅小則門小,需要搭配和諧,要注意陰陽平衡。

2)客廳格局。一般情況下,客廳都將客廳置于房間的最前面,而將臥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設計中,存在某些開發商為了營銷效益及需要突出與眾不同,往往設計為最前面為臥室,而將客廳放置于臥室的后側,此種結構在風水上稱之為退財之所,由于將內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納氣不暢。建筑風水認為,明廳暗房,要求客廳要保持明亮寬敞,這樣才能納氣催旺,但有不宜過大,否則容易造成氣散,面積過小,則不利于聚氣。除此之外,客廳要具有足夠的陽光,由于陽光具有驅暗智利,能助長陽宅生旺之氣,才能讓人生機勃勃。

3)廚房格局。住宅廚房一般不適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廚房屬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屬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適宜布置廚房。在進行廚房格局布置時,要注意廚房要和房間相配合,根據房間大小,來合理分配廚房的大小。另外,廚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間,要利于氣流的穩定及通行順暢。對于復式住宅,在廚房上不要設置成為臥室,也不要在將廚房放置在臥室和臥室之間,在廚房旁邊,不要設置小孩的房間,更不要將床依靠在臥室和廚房相鄰的墻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氣太重,影響小孩的性格養成。廚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這樣才能造成磁場良好,才能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4)衛浴格局。

《易經》有云,乾為天,為西北,為尊貴之所。建筑衛浴在風水中屬于坑臟之所,因此不適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設計衛浴面積時,要根據房間面積來進行合理配套,若房間面積較大時,可安排較大的衛浴面積,房間較小時,衛浴面積也較小。衛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利用陽臺的輻射來達到殺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內的清潔衛生。

4.本工程建筑設計及風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較高,學校在外,有堡坎;東北位置較低,門前即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個用地的地塊為狹長形,沿著公路一字排開。在建筑設計取向時,設計為巽山乾向。由于八運當旺,為財官兩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點為氣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貧、始吉終衰。為了避開不利影響,要將大門開在“乾方”。在民俗傳統中,通常認為“乾”為極貴之位,正所謂乾方貴氣太盛,常人不敵,雖然大門開在“乾方”,但要經過調整才可使用。大門位于“乾”位,同時也是驛馬之位,言外之意為貴人駕馬而來,所以可在大門外設置銅制麒麟一對。工程大門方向為巨門,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從立交處延伸而來,因此大門的門柱要設計為下方上圓的形式,大門要保證方正、闊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開,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處面臨大路,故:雖主入口位置氣不聚,方位為財位,少貴,必須要調整方位才可納財。改變的具體做法為將內明堂要設計為盡量闊大的面積,在平臺下面的外明堂入口處,要設置引導,引導方法為:從路邊開始,按照左右兩側的樓房外觀造型,來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種植玉蘭、銀杏及桂花等,種植花草要排列整齊,合理利用對仗方式,以迎財氣、貴氣。

工程東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圓形建筑,同時也是小區的車輛出入口,意味破軍星飛臨此方,要在圓形建筑的頂部位置樹立旗桿造型來化解,否則不利車輛出入通行。工程東部為農貿市場入口,其對沖的位置建筑基礎要有石敢當,避免造成意外之傷。西南方向為武曲吉位,同時也是最利出口。小區內B區2號和1號樓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側,中間的間距較為狹窄,為避免從背后出入造成意外,雖小區無景可借,可以通過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動靜相套、石水相套來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圖)

5.結束語:

建筑風水和建筑設計的有機結合,涉及內容非常廣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提高了對高品質建筑的需求,人們開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開始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就要求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將傳統的建筑風水等中國元素和建筑設計進行有機結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黃其鋒 基于建筑設計與建筑風水的探析 [期刊論文] 《中華民居》 -2011年11期

[2]戴瑛東 建筑設計與建筑風水的科學性研究 [期刊論文] 《科技與企業》 -2012年1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伊人情人综合网| 欧美人与动牲交zooz| 欧美96在线 | 欧|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三年片中国在线观看免费大全| 午夜天堂一区人妻|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www污污污|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网站 | 国产免费无遮挡吸乳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dj高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 无码中文av有码中文av| 护士脱了内裤让我爽了一夜视频| 最近在线更新8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亚洲av男人电影天堂热app| 国产激情内射在线影院|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动图|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亚洲第一女人av|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麻辣|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动态图|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的免费阅读|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