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影文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電影具有文學價值許多電影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而且電影在體現文學價值時具備兩方面的內容。首先,電影的制作來源于文學的文本,電影不過是文學的一種載體。英美文學的文學色彩非常凸顯,而電影的制作離不開文學文本,并且將文學文本用圖像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許多人都希望電影可以體現更高的文學價值,而不是純商業的電影制造,能夠以另一種方式去展現文學魅力的電影是人們特別期待的。其次,電影是對文學文本的另一種闡述。電影作為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材料,教師可以與文本進行對比的講解,積極引導學生對電影和文本間差異的思考,可以促進學生對文學更深入的理解。電影是具有文學價值的,學生通過電影材料,不僅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文學,而且可以對英美文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二)電影可以輔助文學教學電影是英美文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通過播放電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文學的學習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師生之間的互動通過電影更易實現,學生看電影更加直觀,能夠促使學生的思考和理解,與教師或者其他學生進行溝通時更有想法。其次,學生通過觀看電影,會對文本產生好奇心,善于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尋找與電影的不同之處,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學生對原著的理解程度。在高校的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為學生播放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的手段。許多學生十分迷戀電影,播放電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狀態,而學生對電影中的精彩片段不斷回味,會試圖從文本中尋找文學的魅力,這也就促進了學生對文學文本的閱讀能力。
(三)文本和圖像結合是時代的要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學生的思維也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而我國高校的傳統教學方式必定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其教學方法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我國,有許多高校的專家學者等對電影引入課堂的教學方式達成了共識,并且希望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實現文本與圖像的互動,從而更加適應教學方式的改革。
二、電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一)選擇材料的原則選擇材料原則主要遵循兩個方面:一是態度開放。選擇的電影素材只要是能夠培養學生對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有助于加強學生的文學文本的理解,就可以作為教學時選擇的材料。目前來說,電影對原著進行的改編的方式有三種,即忠于原著的翻譯式改編、細節性放大但與原著基本框架一致的改編、對原著大膽創新的自由式改編。這三種改編的方式中,最為肯定的是第一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后兩者也是有可取之處的,通過給學生播放后兩種方式的電影,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從多種角度去看待文學作品。二是選材精煉。一部電影的播放時間較長,而高校學生的課時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將一整部電影全部播放完畢,所以教師在選材時,要使選擇的材料與授課的內容高度相關,從而使教學效果發揮更加理想。倘若電影選材不當,可能對學生產生誤導,因此需要教師在選材過程花費時間和精力,更準確的把握選材原則。
(二)播放材料的原則播放材料原則主要遵循兩個方面:一是收放合理;二是觀評并舉。首先,教師應該明確播放電影的目的。播放電影是為了使學生對文學加深理解,使學生輕松的學習英美文學,而不是給學生施加壓力,增添負擔。這就需要教師謹慎考慮電影播放,科學合理的使用電影素材,從而使電影引入課堂是一種放松的娛樂形式。其次,適時插入對電影內容的評論,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探討,形成批判思維。在高校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利用電影播放手段時,需要對電影適時的停止、回放,并且按照教學計劃對學生提出一些思考問題,既有利于學生的邊看邊思考,又不會使學生只是單純的觀看電影忽略了文學文本的學習。
三、電影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將學生課堂權力歸還給學生將電影引入課堂,可以有效的使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積極參與互動,二是學生自主選擇相關電影素材。首先,教師授課之前,學生對文學文本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過教師課堂播放的電影,學生可以有效的將閱讀文本和觀看節目相結合,從而學生會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于影像中與文本有出入的地方,學生會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十分有利于師生之間形成有效的互動。其次,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尋找與文學文本相關的影視資料,在課堂上互相展示成果,有效形成主體的對比,利于師生對影視資料與文學文本間不同之處的研究。
(二)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互動環節這種方法適合輔助對名人名家的教學活動中,因其作品較多,被翻拍成影視也較多,所以調動全班同學一起參與互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首先,如果課堂學習的主人公背景較為復雜,作品較多,教師則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各個小組布置任務,從而在課堂上起到匯總的效果。通過全班同學共同參與互動環節的方法,可以使小組同學在搜集資料過程中更有效的對文學文本進行學習。
(三)尊重學生對文學的理解看法英美文學中,有許多名著的理解與學習難度很大,學生理解文學文本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從而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畏懼和不滿情緒,所以教師應尊重學生對文學的理解和看法,并在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給予贊同。在學習英美文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播放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電影,這些電影通過現代意義的翻拍,能夠增強學生對文學文本的理解。學生觀看文學電影過程中,必定會對電影的某個情節產生共鳴,從而有自己的看法,教師應在學生理解未偏差的基礎上對學生理解給予肯定,并且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加強理解。
(四)兼顧文本與圖像的結合在我國高校的英美文學授課過程中,兼顧文學的內視性與圖像的外在性相結合,從而促進教學活動達到更好的效果。英美文學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與我國高校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時代有很大偏差,所以學生往往不能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學的內涵,而電影形式與我國高校學生的距離較近,通過電影的播放,可有效的幫助學生增強對文學文本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對文本和電影進行對比,有利于學生對英美文學的深入探討和研究。
四、結論
[關鍵詞]文學名著;電影改編;教學功能;綜合能力
課題項目:本文系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項目。
英語文學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給學生提供了鮮活的文本資料,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英語系兼比較文學系主任詹姆斯·安格爾稱,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拓展一個人的靈魂”,并給他帶來“終生的(審美)愉悅”。(2008:6)然而,文學教育的效果一時不那么明顯,因此往往被一些短視和功利的教育者和學習者所忽視。在市場經濟大潮的猛烈沖擊下,在擴招帶來的激烈競爭下,在高等教育長期與市場脫節造成的嚴峻的就業壓力下,象牙塔中的很多大學生開始重技能輕人文,熱衷于追求四六級、口譯或BEC等在勞動力市場上含金量較高的證書,文學經典在他們看來成了沒有“錢途”的雞肋。不少高校一再壓縮文學課的課時,無法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有些教師授課時空有激情而不講究教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文學教育逐漸式微,陷入越來越尷尬的境地。
一些文學課教師在感到憂心焦慮的同時,開始求助于名著改編影視這種現代化手段來挽回學生對于文學經典的興趣。的確,電影觀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我院的劉儀華教授關于英美文學必修課的問卷調查中,有65%的學生表示對此有濃厚興趣。(2008:138)而筆者2008年對于選修英美女作家與作品這門課的222位學生所做的調查中,高達88%的學生最歡迎這種方式。(2010:127)不排除相當一部分學生避重就輕,怕苦畏難,在細讀文本領略文字的美和對經典進行“快餐式”消費之間選擇了后者,但也有學生在欣賞完電影后自覺找到原著來讀,甚至把它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對象來立題?!耙徊砍晒Φ碾娪皶偈刮膶W原著的暢銷,甚至使其成為文化熱點”,(王松林、李洪琴,2003:24)現在的“90后”大學生瘋狂追捧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暮光之城》系列正是典型的范例。當上一部電影留下一個懸念,觀眾如果等不及在續集中看“下回分解”,就會去找原著揭秘。在正式的中文譯本出版發行前,網上已經流傳了很多“哈迷”和“暮迷”自愿分享的譯文,可見只要有興趣的驅使,貌似很難的文學作品也不見得就啃不下去。
對于教授英美文學課程的老師來說,電影是他們苦心孤詣引導學生重新接受文學經典的“墊腳石”,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然而筆者認為應該從基礎英語的教學開始,更充分地發揮電影的功能。
在傳統的課程設置上,大一大二是基礎英語學習階段,學生接受的主要是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然而教師往往發現學生在需要表達的時候言之無物,頭腦空洞。到了大三大四的高級英語學習階段,學生開始接觸文學、語言學、跨文化交際之類專業知識,教師這時又發現學生理解經典名著有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名著改編電影正好可以解決兩個階段脫節的問題。系統充分地利用電影教學手段,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傳統的語音課上,教師往往以學生的發音標準化為己任,其實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達到交際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學生如果只是接受英式或美式的標準發音,會影響他們對其他地域和階層的人群發音的理解。日本人、印度人、俄國人、阿拉伯人說起英語常常會帶有本民族語言的口音,而他們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也沒有問題。在英語國家里,不同的人群也會因為身份、職業、性別、種族、年齡等因素帶有不同的發音。因此,很多接受標準化發音訓練的中國學生到了國外,聽起千差萬別的發音時覺得無所適從,而他們說英語時,得到的評價常常是標準而沒有特點。教師可以播放電影的片段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說話的方式,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然后舉行小組配音比賽,通過競爭機制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如果只是發音標準無懈可擊,而在需要交流的時候無話可說,那也只能淪為學舌鸚鵡而已。在口語課堂上進行分組討論的時候,教師往往發現有些學生不愿意開口。教師提供的一些抽象的話題難以引起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靈感、誘導他們表達的欲望。播放名著改編的影視可以給他們增加不少鮮活的話題,讓他們熱衷于討論劇中的人物、情節和主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訓練他們用翔實的材料去充實自己的觀點,用嚴密的邏輯去反駁他人的觀點。
聽力上的問題未必完全是技巧性的,有時是文化性的。筆者在教授聽說教程的時候發現:即使詞匯和語音沒有任何障礙,學生也不能理解一個簡單句子的含義,原因就在于文化背景的隔閡。書上講到韓國民族信佛教的家庭和信基督教的家庭對圣誕節的接受大相徑庭,前者根本不承認這個節日的存在,后者則用傳統的韓國食物慶祝。學生對這段聽力很難理解,因為我國缺少基督教氛圍,圣誕節只是一個商業化的噱頭。在欣賞了改編自狄更斯的同名小說《圣誕頌歌》這部影片后,他們對圣誕精神有了具體的認知,也明確意識到這個西方節日的宗教屬性。
筆者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發現,學生很少會用到曾經閱讀的內容。他們常常讀歸讀,寫歸寫,把兩者完全分裂開來。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很多學生的閱讀習慣往往是碰到一個生詞就停下來查字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于單詞和詞組的使用,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結構的把握卻一帶而過。這樣下來,學生對讀過的文章內容沒有印象,記憶里只剩下單詞和例句,寫作的時候也聯想不到課本里現成的引言和實例。然而,很多學生卻往往對很久以前觀看過的某個電影片段記憶猶新,在作文中也經常引用。筆者建議用電影作為學生寫作的資料庫,給他們提供不竭的鮮活材料。
蔣靜儀主編的《閱讀教程》第一第二冊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Reading Salon,推介兩本文學名著供學生閱讀。比如第一冊的第一單元推薦的是《簡·愛》,而此單元的主題是親子關系。關于這部小說學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內容,但一般對童年簡·愛同情憐憫,而對成年簡·愛贊賞欽佩,并沒有關注兩者間的有機聯系。筆者要求學生在觀看電影時重點思考簡·愛的童年對她成年后的性格的影響。在寫作觀后感的時候,很多同學發現了簡·愛年幼時她的舅母一家對她精神上和肉體上的虐待和她后來不顧社會地位的懸殊和傳統禮儀的束縛勇敢地向羅切斯特表白愛意之間的內在聯系:正因為從小就在一個缺愛的環境中成長,簡·愛對愛的渴望才如此不顧一切。
到了高級英語學習階段,英美文學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上涉及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教師限于課時只能蜻蜓點水,學生也因此只能走馬觀花。對于文學作品本身沒有感性的認知就很難形成鮮明的印象,而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在兩三個小時中,學生就能領略一部作品的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授“英美女作家和作品”這門選修課時,筆者在課上穿插了諸如《諾桑覺寺》《時時刻刻》《奧蘭多》等名著改編電影的欣賞和討論,讓他們見識到除了《簡·愛》《呼嘯山莊》《傲慢與偏見》《亂世佳人》等他們熟知的名著之外,還有很多“次著名”的文學經典也值得研究。每一部電影筆者都會給學生提示關鍵點——奧斯汀在《諾桑覺寺》中所諷刺的哥特式文風在電影中的呈現,《時時刻刻》中三代女性對命運的反思和生死的抉擇,《奧蘭多》中所表現的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思想——讓他們邊觀看邊思考,而不只是耽于視聽享受。
電影改編有三種類型,一是移植型,即電影盡量忠于原著;二是再解釋型,即電影對原著進行個性化的解釋甚至評論;三是模仿型或再構思型,即電影對原著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進行別出心裁的徹底改寫或模仿和諷仿。(王松林、李洪琴,2003:22)比如1968年版佛朗哥·澤菲雷里導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僅布景和服裝符合16世紀意大利維羅納的特點,男女主角的年齡也都接近原著,就是經典的移植型。1996年巴茲·魯赫曼導演的《羅密歐+朱麗葉:后現代激情篇》雖然沿用莎士比亞的臺詞,卻讓羅密歐與朱麗葉穿越到了當代時代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維羅納海灘,他們家的世仇也成了兩個對立幫派間為了爭奪地盤而導致的械斗和槍戰,這屬于再解釋型。1961年的歌舞片《西城故事》借用莎翁原著的基本架構,卻把羅密歐和朱麗葉的名字換成了托尼和瑪利亞,臺詞也換成了現代語言,并通過歌舞去呈現,是再構思型的杰出代表。與第一種相比,第二種和第三種具有更強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因此更適合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研究的對象。
自2007年以來,筆者一直擔任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所指導學生通常只涉獵過古典文學。筆者通常建議他們比較影視改編和經典名著在人物、場景、情節等方面的異同,然后再得出孰高孰低的結論。每年都會有不少優秀文學作品被搬上舞臺,除了傳統文學經典(如莎士比亞和奧斯汀的作品)之外,還有現當代的得獎作品(如獲諾貝爾獎的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和獲布克獎的拜厄特的《占有》)或暢銷作品(如尼芬格的《時間旅行者的妻子》和鄺麗莎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學生可以選擇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也可以選擇現當代的熱門作品的翻拍,以便在浩如煙海的文學評論中找到一個新鮮獨特的切入點。迄今為止,筆者指導學生撰寫了《小說〈傲慢與偏見〉與其2005年電影改編版之比較》《小說〈名利場〉與其2004年電影改編版之比較》《后現代版的莎士比亞——比較1961年的〈西城故事〉和1996年的〈羅密歐+朱麗葉:后現代激情篇〉》《被隱藏的文本——比較拜厄特1990年的小說〈占有〉和2002年的電影改編》《成功乃失敗之母——比較2002年電影版〈認真的重要性〉和1895年的原著劇本》和《從小女孩到大女人——比較劉易斯·卡羅爾的小說〈愛麗絲漫游仙境〉與2010年蒂姆·伯頓的電影改編》共6篇畢業論文,學生在比較之后往往會發現:雖然影視有原著所不及的感官沖擊力,但是由于時間所限,必然在大量刪改中損失原著的廣度和深度,有時導演還會為了電影的商業價值犧牲原著的藝術價值。
在基礎英語階段,名著改編電影不啻為豐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靈丹妙藥;在高級英語階段,名著改編電影依然是學生親近名著的有效手段,但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閱讀原著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 [美]詹姆斯·安格爾.人文學科的重要性:主談英語文學[J].外國文學評論,2008(04).
[2] 劉儀華.名著改編影視與外語研究性學習——以高校英美文學課為個案[J].電影文學,2008(18).
[3] 黃立豐.關于大學英語專業文學課的調查與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2).
關鍵詞:影視民族志;新手英語教師;創新能力;科研
影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國外教育領域得到廣泛使用,而在國內,影視民族志很少被運用在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上。但實際上,運用影視民族志的方法可以為大學新手英語教師提供科研的路徑并且促進他們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和豐富科研成果。
一、民族志與影視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是研究特定的一組人群。
Hymes (1982) 認為民族志旨在討論和了解人們,了解他們的生活、行為和思維模式等。它是一種質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深描事件或事物、訪談及文獻研究等。同時,它也是一種解釋性的方法,根據現象解釋、挖掘內在的真理,是社會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
影視民族志是以電影或各種視頻為模板,用觀察、記錄和文獻研究等方法共同探究其中的教學和文化等有理論價值的東西。Sarah (2003) 認為影視民族志是通過保留影像和視覺記錄等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研究者通過看、聽和感覺現象,諸如通過電影,可以探索內在的語言和文化。所有的電影、照片及藝術作品都是人類行為的產物并在一定程度上,隨人類社會關系的變化而在變化。因此Sarah (2003) 認為為了能夠理解這些產物,我們有必要使用影視民族志。這種方法也是一種描述性分析方法。Ball (2001) 認為它用來描述文化現象并使這種現象具體化和細致化。它的運用可拓寬對文化及教育現象的觀察視角和豐富研究內容。它是一種更多地被運用來挖掘影視作品中隱性文化和與教育相關的研究方法。在國外,它深受教育者的歡迎,在國內也應有它的價值舞臺。
二、大學新手英語教師的主要論文選題來源
筆者通過給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及新華學院的新手英語教師(教齡在5年之
內)發放調查問卷及從統計調查數據來看,大體上,大學新手英語教師的論文選題會從以下三個方向入手。
㈠ 從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提升入手
在現階段,大部分大學新手英語教師在選題寫作時,都會圍繞英語學科教學的某個點,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或值得推廣的做法的文章。這部分文章其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操作性強,但論文題目和內容都大同小異、了無新意,常出現的論文題目如《對提高***的幾點認識》等。此類論文比較普遍。
㈡ 從書評和讀后感入手
一部分專修文學的大學英語教師更善于搜集各種文學作品或別人的書評來
分析,當作啟發和借鑒。他們挖掘作者的背景、作品的中心或作品留給后世影響等。有時,當讀完一部作品,讀者需要撰寫讀后感,對文章有深入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作者可以利用作品、書評等各種來源撰寫有針對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但此類文章多數缺乏新意,實用價值不高。
㈢ 從原有論文的基礎上擴展,寫更深更廣的題目
一些英語教師在原有的作品或論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探究作品或論文的內涵,引申其內在的有價值的理論部分或顯為人知的知識,如《海明威的研究》等。探索此類題目需要教師閱讀大量的書籍并有長時間的知識的累積,這無疑給新手教師的寫作增加了難度。
以上是根據調查所得的三種基本寫作來源,除此之外,筆者想要探究一種新的科研思路,幫助大學新手英語教師從事科研創新。
三、影視民族志在科研創新上的應用
創新是一切科研成果的核心價值,是一切科學研究的主要追求。大學英語教
師需要有創新的思路,撰寫有創意、有價值的論文。為此,影視民族志為新手教師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撰寫模式。影視民族志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個研究過程,其具體操作過程有:
㈠ 實證性研究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們應重點搜集證據,諸如有意義,值得討論和探究的英文電影等。觀看此類電影界定需要探索的問題,如在電影《窈窕淑女》中,我們可以通過觀看影片發現其中的一些口語教學方法或理論等。界定問題之后,就需要搜集記錄數據解決問題。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多次觀看整部電影或電影片段并記錄電影中相關人物的對話,場景等。這些記錄被視為第一手資料,用作證明"猜測論點"的證據。隨后,整理統計分析證據,撰寫"猜測論點",完成這一階段的實證性研究。
㈡ 文獻研究
實證性研究結束之后,教師需要做文獻研究,搜集大量與"猜測論點"相關的文獻,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測論點"或填補未知論點,做到論點具有理論價值,同時引用影片中的對話、場景等作為論據說明以此達到論文的客觀性。
影視民族志是一種有別于其它的研究方法。學習和掌握這種方法將可以開拓新思路,從多個視角更為客觀地研究教學及中西文化等問題。在電影中研究教學和文化,其研究結果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教學服務,從而獲取更有意義的研究成果。相信在將來,更多的大學英語教師會通過使用影視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并為英語界做出不少的貢獻。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課題項目,編號為10XH09
參考文獻:
[1] Ball, M.(2001).Remarks on Visual Competenc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Practice: The Visual Availability of Culture [J]. Image-based Research. 131-145.
[2] Brown & Gillian (1990).Cultural Valu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J]. ELT.44,1,17.
[3] 樊秀麗.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討[J].教育學報,2008,14,(3).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電影文學 《美國麗人》 現代生活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c)-0231-01
1 后現代電影文學
電影文學區別于純粹的電影藝術。電影文學是指電影文本的創作,是電影藝術的一部分,它是以文學語言的形式見諸于導演和讀者的文學。電影藝術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體,包括導演,演員,攝影,美工,作曲,編輯等。兩者互為前提而存在,若沒有電影的綜合藝術,電影文學無法走向大屏幕、走向大眾,若沒有電影文學作為基礎,電影藝術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本文所談的是各個因素中的基礎部分—— 電影文學。
當電影文學與后現代主義相結合,并具有后現代主義特征的時候,就變成了后現代主義電影文學,它既不是一種電影文學的類型(如災難電影文學、戰爭電影文學等),也不是一支電影流派(如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和左岸派等),而是在后現代主義全面影響社會生活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與電影文學充分結合而形成的一種電影文學風格。后現代主義電影文學的界定是模糊的,正如后現代主義的界定具有模糊性一樣,只有感受到后現代主義電影文學的特征,才能真正感受到后現代主義對電影文學,甚至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2 《美國麗人》的后現代電影文學特征
由薩姆·門德斯執導、艾倫·鮑爾執筆的美國電影《美國麗人》榮獲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獨攬5項大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攝影獎,成為當年最大的奧斯卡贏家。影片以美國城郊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男主人公萊斯特是一位普通公司職員,一成不變的生活使他感到壓抑,直到他遇見了女兒的密友安吉拉,才重新燃起了愛的渴望。事業有成的地產商凱羅琳(萊斯特的妻子)到了中年卻賣不出去一套房子,對成功的癡迷使她與另一位地產大亨私通。女兒珍妮憎恨父母親不與她溝通,于是與渴望擺脫平庸的安吉拉成為好友,和鄰家兒子瑞奇成為男女朋友。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卻隱藏著波動與不安。萊斯特和凱羅琳雙雙進入了中年危機,鄰家兒子瑞奇成天用攝像機偷拍珍妮、販賣,瑞奇的父親費茲是個古板的上校,卻與法西斯有些關系,還有隔壁的吉姆和吉姆,他們是一對同性戀伴侶。雖然萊斯特的覺醒讓影片不乏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但濃重的后現代主義文學特征使影片充滿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3 《美國麗人》與現代生活的后現代性
《美國麗人》對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資本主義在前工業化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付自然,工業化階段便集中精力對付機器。到了后工業社會,自然與機器都已隱入人類生存的大背景,社會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問題?!雹僭谶@個后工業社會里,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已經達到一定高度,社會的發展卻將精神遠遠拋在腦后?,F代人開始丟掉本質,忘記自然的恩賜,彷徨、壓力、空虛、恐懼、虛偽成為社會的癥結,“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問題便的更加突出。生存在后現代社會的人們開始尋求慰藉,反對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秩序成了后現代生活的特征。
萊斯特無疑是后現代社會的典型代表。他過著無聊乏味的生活,就在他幾乎喪失人類天性、成為后工業社會的雇用機器的時候,偶然間的發現讓他重新拾起生活的樂趣,反主流社會秩序和意識形態是他生活的最大特征,也是現代生活后現代性的體現。雖然他的生命被主流社會意識形態所結束,但是他的死卻讓世人警醒,給人一絲希望。
總之,《美國麗人》的電影文本的內容題材、敘事策略和手法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特征,反映了當前社會的狀況。后工業社會雖然以其復雜性和多變性使人感到迷惑,無法前行,但是好的后現代電影卻多少能給人以啟示,讓人們去聆聽心靈的聲音,體會生命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萬麗婭.后現代文化語境下的電影敘事策略[D].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
[2] 段漢武.《美國麗人》中的后現代主義特征[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15).
[3] 汪明珠.論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性特征[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13).
【關鍵詞】張駿祥;電影的文學性;敘事傳統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工作者曾密切關注過電影文學性和文學價值的電影學術問題,90年代電影界有學者重申和發揮了當時參與該問題討論的重要人物——著名電影理論家、劇作家、導演張駿祥所提電影的文學價值等主張,肯定了張駿祥電影文學觀的合理性①,本人雖已發表《論張駿祥的電影文學觀》②,但意猶未盡,加一補充,以期引起進一步探求電影本體論意義上電影文學的價值。
一
張駿祥指出:“電影文學應該不是指紙上印出來的劇本,而是最后通過電影表現手段拍出來的電影。真正最后完成的電影文學是在銀幕上放出來的電影?!豹?/p>
“電影文學究竟是指什么而言呢?一般講電影文學,往往想到的是印在紙上的電影劇本,說是影片的基?!珓”敬_實還不是完成了的電影文學。真正的電影文學的完成形式是最后在銀幕上放映出來的影片。……真正完成的戲劇文學是在舞臺上對觀眾演出了的那臺戲。人們對那些只能在書房里讀讀,在舞臺上沒有效果的‘書齋劇’,是不承認它是好戲劇文學的。即使是好作品,例如契訶夫的劇本,在沒有得到莫斯科小劇院的演出之前,也不可能真正顯現出它的光輝。一個電影劇本的光輝,更是非拍成影片在銀幕上放映,就不能完全顯現出來。”④
《不要忘了文學》一文里,荒煤講:“電影文學,只有通過影片的再創造,才能夠最終體現其文學價值。”可說與張駿祥的觀點一致?!峨娪皠∽鳌?982年第4期刊登過上海電影制片廠文學部開展關于電影文學性的討論的幾種觀點,也可佐證、補充張駿祥、荒煤關于電影是最終體現文學價值的主張。一種觀點認為,電影劇本不是閱讀文學,而是未來影片拍攝的基矗因此,除了一般文學的規律之外,電影文學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服從于電影綜合藝術的形式,要考慮到為未來影片提供攝影、音樂、美工等綜合藝術發揮的天地。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不應把電影的文學性單純理解為電影劇本的文學性。一部影片的文學性要靠綜合藝術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來完成。也就是說,電影的文學性是指整部影片用綜合藝術手段所體現出來的文學性。它涉及各個藝術部門,核心是看能否運用這些藝術手段塑造了生動的人物對象。對電影的文學性的理解,不應當局限于電影劇作的文學語言和描段,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影片反映生活真實,探索現實的底蘊、創造藝術美的嚴肅追求上。
張駿祥所理解的真正最后完成的電影文學是在銀幕上放出來的電影,“實質上這是一種對于影片的高級要求,根據這樣的要求,一些只講究編造情節,不注重刻畫人物,甚至低級庸俗、毫無文學氣味的影片就不能列入電影文學之林。它的出發點是以文學的高度來要求電影,其目的顯然在于提高影片的文學素質和藝術質量。這種提法的用心無疑是可取的,但是,按照流行的觀點,電影文學的基本涵義仍舊是指‘紙上打印出來的劇本’,而不是指影片本身。因為影片是由鏡頭畫面組成的,不是由文學組成的,因而是電影藝術,而不是電影文學;只有用文字組成的電影劇本才是電影文學?!豹葸@一觀點是相當有代表性的,說影片是由鏡頭畫面組成的,涉及電影的外感形式,鏡頭畫面要表述故事、情節,離不開文學,如果說電影不單純是文學組成的是對的,說電影不是由文學組成的似乎絕對了些。故事、情節甚至人物的性格、語言等等,有哪一樣離得開文學的設計、構思呢?再說把電影文學的范圍只劃于劇本也是不全面的。如果把電影文學僅僅限于故事片的電影文學劇本,以區別于導演編制的電影分鏡頭劇本,好像難于成立。電影分鏡頭劇本就沒有文學的內容嗎?很難設想它不是劇本的一種形式。如果編劇能一步到位,不經過導演的分鏡頭劇本,不需導演做什么大的改動,就能把劇本直接搬上銀幕,那肯定是符合電影特性的好劇本。不可把劇本和影片對立起來,劃出文學與非文學的鴻溝。不止電影分鏡頭劇本,像電影詩、電影小說、電影故事等都可劃入電影文學的范圍,影片都可劃入電影文學的范圍,何況這些訴諸文字的東西呢?至于說到只有用文字組成的電影劇本才是電影文學,除限制了電影文學的范圍外,也說明了在對文學的看法上,固守著傳統的文學觀念。關于文學是不是都要用文字表述,張駿祥在闡明電影既是藝術又是文學的見解中做了交待。此不贅述。
二
電影文學與一般的文學體裁相區別,是與電影的特性密切相關的,是一種文學樣式,終將組織一系列銀幕形象,構成整體演出。余倩在《電影的文學性和文學的電影性》一文中認為:“由電影劇本到銀幕,這是由文學形式向電影形式的轉化,并不是由未完成的文學形式向最后完成的文學形式的發展。因而說電影劇本還不是完成了的電影文學,把電影文學的完成形式說成是影片,認為‘電影就是文學’,這就混淆了電影和文學的表現形式的界限,混淆了電影和文學的不同的性質,并且也不符合電影創作的實際?!卑盐唇浥臄z的電影文學劇本排除在電影文學之外,是不大妥當的。余倩說不符合電影創作的實際,在這一點上是對的,但余倩說混淆了電影和文學的不同的性質,有言過之處。由電影劇本到銀幕,當看作是電影創作的兩個階段,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只有劇本,未進入拍攝,就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劇本不能看成是一般的文學作品,是經過電影特性改造了的文學,文學性與電影性相溶合,故從文學形式向電影形式的轉化也屬于表面化的看法。
馬德波在《在探索中演變的我國電影觀——從關于“文學價值”的討論說起》一文里,看到了“二十年前的張駿祥和二十年后的張駿祥爭鳴”,并認為張駿祥在理論上的變化是觸目的,但并不意味著他的電影觀的變化,從張駿祥的作品和理論來看,他始終是把電影(故事片)作為一門“講故事”的藝術,不曾離開敘事傳統。因此,他前后不同的說法,只是由不同的“針對性”所致。50年代是針對一些不熟悉電影特性、初事電影的編劇講的;80年代是針對生硬地搬用外國70年代某些電影手法的中青年導演講的,而“總的目標則是前后一致而非自相矛盾的”。有論者以為,“正因為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所以他的觀點具有較強的美學上的實踐意義而不是理論意義。”⑥這樣的論斷是不全面的。實際上張駿祥的電影文學觀在理論發展中是具有其理論意義的。張駿祥有關電影的文學價值見解所引發的“爭論的特點是聯系電影創作實踐,達到了‘電影化’分歧的高度,不論是對于電影藝術創作質量的提高或對于電影藝術理論自身的建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張駿祥“文學價值”等觀點是電影的文學性討論這一理論爭鳴的中心議題,既有以往理論的總結,也有未來理論的展望,較有系統性、思辨性。如果否定其理論意義,從某個角度說,就等于否定這場討論的理論意義,而且對張駿祥在電影本體論上的探索也是視而不見的,顯然兩位論者所作的結論是不恰當的、不公允的。
照馬德波看,張駿祥過去是為了發展敘事傳統,現在是為了保衛敘事傳統。張駿祥的電影觀是一貫的,可見不管是發展敘事傳統也好,保衛敘事傳統也好,承接電影的敘事傳統是張駿祥電影文學觀所一直堅持的原則。
在50年代,張駿祥“頗為詳明地論述電影思維、蒙太奇思維的重要性,宣稱電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段,這些表現手段是用以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刻畫人物性格的。……既然作為電影的文學,為未來影片提供基礎或藍圖的文學,它必須用電影思維、蒙太奇思維來組織材料,構思結構,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運用電影的長處。它不可能是‘純文學’,只能是電影的文學。在這里,文學作為綜合藝術的一種元素,它必須遵循電影藝術的特殊規律,并且是為電影服務的?!凑?0年代張駿祥的理論,則文學創造價值,電影只不過是用自己的手段表現這些價值而已。文學是內容,電影是形式,是外殼,或者只是一種把文學內容裝進去的‘容器’!文學是表達主題、塑造典型、反映現實生活的手段,而電影則是體現文學所創造的價值的手段了”。
這里,認為文學是內容,電影是形式是張駿祥的主張似大不確切。張駿祥說過,蘇聯有過一種不好聽的說法,說電影劇本只是個“容器”,只是把將來完成的電影在里面暫時放一放的“盒子”。這說法當然不對。反過來說電影只是一種把文學內容裝進去的“容器”,這說法同樣有毛玻況且張駿祥指出過,把電影手段理解為形式,文學價值是內容,這種說法有一部分道理,但不完全,說明張駿祥并不認可電影是形式,文學是內容的說法。
我們今天研討張駿祥的電影文學觀,當然是與對80年代中國電影理論整體發展的評價相聯系的。有論者在評述這一段理論思潮時講:“描述八九十年代電影理論主題和形式的轉換,也就是闡釋西方理論在中國本土的容納和演化”⑦。顯然,這個結論并不符合中國電影理論建設的實際。中國電影理論的發展誠然受到了西方電影理論的影響,但并不是八九十年代每一個理論主題和形式的轉換,都是在闡釋西方理論在中國本土的容納和演化,這樣看,就否認了中國電影理論發展的民族性和獨立性,即使是吸收西方電影理論,也不是全部照搬,而是有所選擇,為我所用,西方的電影理論在我國發生變異的情況并不奇怪。
我們不要一味忙于解構、否定以往我們的理論資源,即使我們有了新的理論、新的觀念,我們也脫離不了已有的理論基礎,割不斷我們的傳統。事實上,從我國30年代起至今天,中國電影優良的傳統中就有重視電影的文學價值及電影文學家的作用的傳統,這個傳統不應該中斷,當繼續發揚光大。21世紀愿中國當代電影像張駿祥所說的那樣,“堅定地站在優良的傳統的基礎上,清醒地借鑒外來的東西,創我們自己的‘新’”。
三
如果只講文學性、文學價值,矯枉過正,就會走向極端,也不能說是全面的。張駿祥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電影筆記》一文中說:“強調主觀描寫,大量運用旁白,作者站出來講話,強調綜合藝術中的文學性描寫。然而舍棄了電影藝術的綜合性能,丟掉十八般武藝作用一樣,這是自己綁起一只手去作戰,其愚不可及也!而結果是電影成了活動圖畫,成了文學朗誦,于是電影就沒有了!”由張駿祥等人引發的電影文學性的討論,使人們對文學性的注意,遠遠大于對電影性的注意?!斑@主要是因為在不少人看來,……‘文學性’,乃屬于電影藝術之‘本’,而‘電影性’則不過為其‘末’的緣故;而另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我們一些同志談起……‘文學性’來,顯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當論及‘電影性’問題的時候,則顯得‘底氣’不足,言之無物。當然,不能說強調典型形象對于電影的重要性有什么不對,但是,如果只是從……‘文學性’出發而要求電影,恐怕就不那么科學,不那么符合藝術規律,問題在于,對于文藝創作來說,從來沒有‘一般的’典型形象,有的只是文學的典型形象,戲劇的典型形象,電影的典型形象,沒有也不可能有在同樣程度上屬于兩種藝術的典型形象?!娪耙鎸?、深入、多面地揭示豐富的生活內容,電影要創造獨特的美學價值,只有使自己和它的特性相適應才有可能。因此,要解決電影反映生活的問題,要創造具有銀幕意義的典型形象,就必須深入探討電影思維的特點、方式、規律及其與其他藝術思維的關系。應當說,這是我們的電影理論所面臨的重要而迫切的課題之一。”⑧這段話可給我們帶來反思。但所論典型形象似有牽強之處。對于文藝創作來說,我們不是不可以探討“一般的”典型形象的,在文藝家的創作活動當中,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就存在著個性化與概括化相統一的典型化過程。從文藝理論上可以概括文藝典型形象的涵義、特征、規律和方法。這是理論的邏輯概括,具體到抽象的上升。至于說到綜合藝術的典型形象,也是可以從文學上、音樂上、美工上等藝術部類進行專題分析,就電影講,從音樂角度塑造典型形象,從美工角度塑造典型形象皆可,從文學角度塑造典型形象有何不可?屬于兩種或兩種以上藝術的典型形象的塑造在綜合藝術中是完全成立的。在當時也確實出現了光講文學性還不夠,還應強調發揮綜合藝術各個部門的特性的聲音。眾所周知,電影性,電影特性,可說是電影藝術這一形式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基本特征,作為一門視聽藝術,它把時間藝術的表現性和空間藝術的造型性有機地交織起來,以鏡頭為語言,按照蒙太奇方法組成的聲畫結合的藝術,實現了逼真性與假定性的統一,照相性與變相性的統一。張駿祥本人也表述了對電影特殊表現手段的關注,涉及到了形式、技巧之類的東西,它們是用來為電影內容服務的,實際上電影藝術的特性又不止于文學性這一點,還有跟自身為綜合藝術這一總特征相聯系所帶來的多重屬性,確立電影價值觀,離不開文學,也離不開藝術,我們也應繼續像當年出現的強調發揮綜合藝術各個部門的特性那樣,深入探求電影藝術的特性與規律。電影文學脫離不開電影藝術,“電影制作的藝術完成才是對某一事件、人物整個過程藝術表現的終結?!瓚阎攸c放在電影藝術本體的探求上,沒有必要對電影的文學性諸問題過多孤立地涉及。”⑨影片質量,既關系到文學這一種類,也關系到攝影、音樂、美工等藝術種類,既關系到編劇,也關系到導演,只要我們充分發揮電影這一綜合藝術之所長,提高這方面的功力,就能解決影片質量不高的問題。可見,強調提高電影的文學性與強調提高電影全面的藝術性,是電影文學與電影藝術不可偏廢的兩個方面。
張駿祥在《大力促進電影劇本創作》一文中說:“電影藝術要有一個極大的飛躍,放出有電影以來還沒有放出過的燦爛光輝,非有待于有洞燭人生哲學的見解,有深厚的生活感受,又能創造性地運用電影表現手段的大作家出現不可”。只有在有了相當數量的、掌握了電影創作的規律和表現技巧的作家的基礎上,才會出現電影史上的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曹雪芹、魯迅。我們已經進入WTO,在電影生產上也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從電影發展的文化戰略角度看,中國電影必須培養出大電影作家、大電影導演、大電影演員、大電影攝影等出色的電影創作人員,我們的民族電影就有振興的希望?
注釋:
①參見謝飛《對年輕導演們的三點看法》,《電影藝術》2000年第1期。
②參見拙文《論張駿祥的電影文學觀》,蒲震元、杜寒風主編、李勝利副主編《電影理論:邁向21世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張駿祥:《對電影的基本看法——在上海業余電影創作評論學習班上的發言》,《張駿祥文集》下冊第1706頁,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④張駿祥:《用電影表現手段完成的文學——在一次導演總結會議上的發言》,《電影的文學性討論文遜第3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本文凡未注明出處的引文均出自該書,有關荒煤、余倩、馬德波的引文也出自該書。
⑤葉元:《電影文學淺談》前言第1-2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⑥饒朔光、裴亞莉:《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第150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論文摘 要】近年來,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在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也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然而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教學存在種種困難。本文從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出發,提出利用影視作品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這一教學模式的探討,是對傳統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一次積極嘗試,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變現有教育教學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在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也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與英語專業學生相比,這些學生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他們沒有學習相關的課程,基礎薄弱,理解和吸收知識存在困難;第二,由于這些課程屬于素質拓展課程,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在學習時間上投入不足,影響學習效果;第三,課程課時設置制約了教師的教學安排,無法充分展開相關知識的講授和發揮,學生不能像專業學生那樣多角度不同層面來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和內容。由于這種種原因,和面向英語專業的教學相比,在非英語專業開展文學課程的教學更加困難重重,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也毫無樂趣可言,無法很好的達到教學目的。同樣的課程,不同的教學對象,能否借鑒和采用類似的教學方法,如何有聲有色地開展非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值得我們思考。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教育教學形勢的發展,眾多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就在大學英語、英語口語、英語聽力和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中如何應用影視作品,改善課堂教學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模式的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借用聲音、圖像和視頻材料,各種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和輔助材料也日益完善。在這些多媒體資源的輔助下,教師一變以往呆板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節強調并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加強了課堂互動。其中,影視作品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課程教學中也得到了普及應用,并收到了積極的效果[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偨Y和借鑒他人以及前人的教學經驗,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是提高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影視作品以及其他多媒體手段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運用和日漸流行也說明了這一點。在非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中借鑒和采用類似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現有的豐富影視資源,改變教學模式,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教學形勢的需要。
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并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的灌輸,學習不是簡單的行為主義的S-R(刺激-反應)過程,而是新舊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即通過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兩種途徑來建構個人意義的過程[2](楊新亮 孟凡韶 ,2009:27)。在這一過程中,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環境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提供某種特定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一環境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分析、加工所學知識,使新知識逐漸融入自身知識結構。從這一點出發,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以學生為中心,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影視作品的介入,能在非英語專業文學課程的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影視作品資源能彌補教材本身的不足。目前,還沒有一套統一的針對非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教材,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對專業教材進行刪減,而傳統的專業教材大都篇幅長,內容多。由于課程本身的要求和材料編排,教材的主要載體是體現文學史各個發展時期的不同英語語言形式。學生在學習遠古,中古和現代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通過這種并不熟悉的語言形式學習相關文學知識。對于他們而言,難度大,難以能激發學習興趣,缺乏強大和持久的學習動機。通過引入相關作品的影視資源,可以有效降低難度。如前所述,非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的開設,是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人文素質。學生對各個時期文學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學形象等知識達到基本的識記和理解即可。在引入影視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簡要介紹相關文學作品的基本內容、所處的時代背景、基本特點等重要信息,這樣可以省去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這一環節,降低了難度。同時也能安排更多的課時開展其他教學活動。第二,與教材相比,影視作品形式直觀,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生動逼真的場景,再現相關文學作品的情節,有助于識記和理解。電影被稱為第七藝術,融聲音,圖像,燈光,表演等各種藝術表達形式于一體,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感官,讓人在觀賞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按照電影過程理論,人對電影的欣賞包括準備、進入、共鳴性、回味性延留四個階段[3]。教師在利用影視作品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遵循這一規律來安排教學環節,把知識的講授與學生接收影視作品的心理規律相結合,從不同側面開展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果。第三,在引入影視作品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其生動直觀、信息量大的特點,把原有的課本知識灌輸轉向多層次地培養學生能力。只要把相關影視作品和教材充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使教學方式和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化,由淺入深,從易到難,不同層面培養學生的能力,真正實現開闊學生視野,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 轉貼于
優秀的文學作品一直是影視作品創作的重要來源之一。從最早期的《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到結合現代社會因素全新演繹的《哈姆雷特》,眾多的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其中一些作品還多次重拍、翻拍,像《簡愛》、《傲慢與偏見》等都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這些作品的出現豐富了大眾文化市場,也為文學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資源。通過不同形式的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理解識記,培養文化意識;組織協作,訓練口語表達;聯系實際,訓練辯證思維。以講授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教學。
《威尼斯商人》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學生對這一作品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在播放《威尼斯商人》的電影前,教師首先結合課本知識,簡要介紹莎士比亞所處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及其作品的主題,并提醒學生這些內容在電影的開始階段都有所體現,不僅引導學生識記和理解基本知識,更要把時代背景和故事情節聯系起來,關注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思潮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現形式,訓練和培養文化意識。第二步,在學生觀看電影的時候,教師結合原著,引導學生關注電影中主要人物如安東尼奧、夏洛克、鮑西婭、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的性格特點、形象塑造、矛盾沖突等,要求學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電影中人物語言的表現力,從而體會原著語言的精妙之處。影片結束后要求學生按小組輪流發言,這種形式可以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也能提高和改善他們有效獲取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技巧。第三步,是有針對性訓練思維的練習環節。在《威尼斯商人》這部影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猶太商人夏洛克的遭遇和命運,思考下列問題:為什么遵循合同、重視信用的夏洛克會落得如此下場?你是否同情他的遭遇?他的遭遇是否與他的猶太人身份有關?除了以往的文學主題之外,你還能否從這部作品/影片中提煉出其他主題?通過討論和思考這些問題,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思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步驟的時間分配可以靈活變動,第一步是基礎,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難易程度、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熟悉理解程度決定時間的分配和具體的任務安排。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自由發揮;也可以事先給定思考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訓練學生;也可以要求學生就影視作品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景進行表演;還可以對對同一主題下的不同作品進行討論,例如在觀看《簡愛》和《傲慢與偏見》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愛情觀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就這一問題開展辯論??傊?,非英語專業的文學課程要上得形式多樣,不拘一格,一切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訓練和培養能力為目標,靈活編排課堂學習環節和相關教學活動。
當然,由于課時的限制,這種課堂學習模式無法面面俱到,教師不能在課堂上播放每一部文學代表作的影視作品,然后進行深入的講解和賞析。然而,這種充分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習環節,營造學習環境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更有效的改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按照課堂的操作模式,尋找相關資源進行學習。這也從另一側面訓練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充分參考和借鑒探索影視作品在大學英語課程和英語專業課程的應用模式,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在非英語專業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影視作品,是對傳統文學課程教學模式的一次積極嘗試,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善教學模式,改變現有教學局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松林,李洪琴. 電影的文學性、文化性與英美文學[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21-24.
關鍵詞 英文原版電影 英語專業教學 英美文學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已歷經百余年的風雨歷程,如今更是日新月異,朝著高科技,多元化發展,并以月產百部的速度前進。在這當中不乏根據經典的英美文學原著改編的作品,而英文原版電影作為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已有多位教育專家論述過。英語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無論作為教學手段還是教學內容,電影都具有其它教學媒體如錄音、投影等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一、英文原版電影應用于英美文學教學的優越性
自電影誕生以來,電影和文學就有了千絲萬縷、不可割舍的聯系。因為文學與電影都是活生生的人為表現對象,通過這些活生生的處于和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之中的人,連綴或折射出廣闊繁復的社會生活:同時,電影和文學都是時間藝術,兩者都是在時間的流動延續和運動過程中敘述故事、展開情節表現人物的。而且電影和小說都常通過戲劇化沖突方式敘述事件,展開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電影與文學的聯系是顯而易見的。
在討論電影與文學的關系時,我們還應提到電影藝術對小說的影響,尤其是對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小說的影響。許多小說家都曾公開表明他們借用過電影語匯或電影表現手法。美國30年代的作家Dos Passos在其頗富創新的三部曲《美國》中就借用了電影的蒙太奇等技巧,別出心裁地使用了“新聞報道”,“照相機快門”的手法,力圖客觀記錄時代背景和模擬人物內心的意識狀態。
其實,電影和文學最明顯、最直接的聯系是大量的文學作品被轉換為電影作品。通過電影的再“發掘”。傳統的經典文本重新為人們所重視、欣賞。電影的普泛化和大眾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學作品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從而使文學更為廣闊地融入社會。一部成功的電影會促使文學原著的暢銷,甚至令其成為文化熱點。譬如,五六十年代的外國電影《苔絲》(X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曾在中國觀眾中掀起重讀原著的熱潮,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電影《霍華德莊園》(HowardsEnds)和《占有》(Possesion)也一度令迷戀電影的英國觀眾重拾E.M.Foster和A.S.Byatt的作品。當許許多多文學名著被改編為電影電視之后,人們的欣賞渠道顯然得到了擴展,對文學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和認識。電影對文學的普及功不可沒。
從認知方面里講,讓形象和言語結合起來是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和外語學習規律的。影視作品強調視覺效果,集聲音、圖像、文字和動畫于一體。學習者可以身臨其境,感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生動的話語對白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節。這些感性的認識會在學習者腦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當學習者帶著具體的視覺和聽覺記憶來閱讀文本時,無意識中增強了對原文的理解。從教學法觀點看,直觀性是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一,而英美原聲電影賞析是貫徹這一原則的具體實踐。因此我們可以說音像結合的教學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實地展示語言信息,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積極捕捉并理解語言信息,從而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所以說英美原版電影豐富的內容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言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享受,進而成倍地提高學習效率。
二、英文原版電影應用于英美文學教學的可行性
2000年的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而豐富的電影內容除了可以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同時更直觀地向我們提供了英語國家的歷史、社會、風土人情、地理、自然、經濟、政治等情況,有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把英文原版電影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是否可行呢?
首先,從客觀方面來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英文原版電影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進方法和手段。也為英文原版電影用于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條件。在多媒體環境下。原來手段單一的方式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原來枯燥、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收到聲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在網絡化趨勢日益增強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校有了新的先進的網絡設備,如互聯網、校園網、多媒體教學等教學環境,學生接觸英文電影的機會大大增多。在網絡上,我們可以找到豐富的英文電影資源,還可以進行多遍的重復欣賞,根據所需作適時的暫停或倒退以達到自己預期的學習目的。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拓寬了信息的獲取途徑,使快速掌握某一領域的信息成為可能。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加強對英文原版電影信息資源的收集控制,提高英美文學教學課中電影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另外,現在有許多為電影配音而專門設計的英語教學軟件供英語學習者選擇。這些教學軟件是以世界英語電影名著為題材的多媒體教學光盤。這些都為電影用于文學教學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條件。
其次,從主觀方面講,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學生的主觀需求也完全具備。英美文學課程授課教師多為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行原版電影教學不存在根本障礙。關鍵是要加強責任心,不能把英美文學課上成電影放映課或影視欣賞課,同時要進行進修和深造不斷地提高職業素質和教學水平,把文學批評理論應用于利用電影輔助教學當中去。就學生方面來說,英美文學課程一般開在大學三年級,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聽說能力,經過從難到易的訓練,欣賞英文原版電影應當不成問題。尤其關鍵的是,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英美文學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過文學作品學習語言。在英美文學中,許多優秀的作家都是語言大師,他們的作品不僅成為文學精品,而且也成為英語應用的典范。而通過欣賞英文原版電影就能夠更直接的接觸到標準的、地道的英語,在理解原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語言的熏陶。能更直接、更貼切地去欣賞英美文學,鞏固學生已經習得的語言知識,進一步養成對英語的敏感性,從而增強他們應用活生生的英語語言的能力。通過看電影,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有了近一步研究和學習文學的欲望:對英美國家的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提高了語言交際的能力,學到了地道的英語或美語。
三、英文原版電影應用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操作方法
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電影視 為一種有自身獨特風格的與小說平等的作品來“閱讀”,而不能視其為小說的附庸,更不能將電影代替小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習者了解二者之間的本質差別,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習者的文學鑒賞能力。
首先要做好選片關。美國電影理論家杰佛里?瓦格納在他的論文《改編的三種方式》中曾經提出影視改編的三種方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釋法。一是移植法。即電影盡量忠于原著,盡量不顯露改編的痕跡。意大利導演卡斯特拉尼執導的《羅密歐與朱麗葉》(1954),是一個標準的移植式改編。教師應當盡可能多的選取這一類的影片輔助教學。因為它們最能體現原著精神,從語言、情節到主題都對原著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對這類影片可以進行完全放映,甚至在閱讀原著的基礎上,課下讓學生反復觀看,加深對原著的理解。二是再注釋法,即電影對小說進行頗具個性化的解釋與評論。這類電影融合了導演和演員對原著的個人理解與感悟。能明顯地表露導演對小說的藝術加工和創作自由。由Mike Nichols導演,根據美國小說家Joseph Heller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 22)。三是近似法或再構思法,即電影完全背離原著的故事情節,卻對小說的故事結構和人物進行別出心裁的徹底改寫或模仿和諷仿。2000年獨立制片人兼導演麥克?阿爾默瑞德執導根據莎翁名劇《哈姆雷特》是再構思法改編電影的典型例子。以上兩類影片盡量少選取。如要選用,可以使用節選放映的方式或讓學生業余時間觀看,以影評或書評的方式檢查學習效果。要根據不同的影片。把握不同切入點。例如2000版的《哈姆雷特》我們就要把重點放在人物性格分析上,而淡化其主題。因為影片所具有的后現代因素是原著所沒有的。對待不同的影片應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切忌教條單一。
其次要做好觀看前的準備。影視提供了直觀的藝術形象,使課文變得形象、具體、生動。但是,教師在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時應注重其實效性。為避免學生在看錄相時一味追求故事情節而不思考的被動狀態,教師最好在組織學生看錄相前圍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布置思考題。在播放影片前,教師應將背景知識,作家,作品等相關內容介紹給學生。并就電影主題。人物形象等提出相關問題供學生課下討論,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在學生閱讀原著的基礎上再讓他們看改編的影視作品,能對學生產生視聽觸沖擊力,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啟迪他們的想象和聯想,增進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饒有情趣的狀態下進入作品意境,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先看原著的方法是更應當提倡的,因為它避免了先看電影所造成的先入為主的弊端。
下面就是最簡單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也就是觀看影片了。
除了挑選一節課從頭到尾地放映全片以外,教師還可以在看英文原版電影的基礎上,把光盤和教案結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如在教《簡愛》,《遠大前程》時,可把VCD光盤上的有關情節和教案相結合制成多媒體課件,這樣學生在教師分析有關情節后或講解完選讀以后再欣賞相關電影剪輯,能充分體會到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教師與學生的看、聽、說、寫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加強了英美文學課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另外教師也可以對電影進行節選,和選讀結合起來。例如在講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內心獨白。時就可以播放電影的相關片段,比教師朗誦或讓學生朗誦的效果要好的多,收到了聲情并貌和身臨其境的效果。講狄更斯的《霧都孤兒》的時候,也可以節選奧利弗在濟貧院的一段進行放映。加上對原文的理解。學生更能體會到資本主義的黑暗和作者幽默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