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價值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事實價值觀,指元倫理學中的自然主義。其根本的命題是從事實引出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它不僅把價值與事實等同起來,而且要根據事實解答價值問題。[5]“根據自然主義,倫理的言明在一切關于經驗事實的言明上并沒有減少其內容,因而能翻譯成后者。”[6]用事實的言明代替倫理的、價值的言明,以此給出價值生成的根據,乃是所有自然主義倫理學的理想。將倫理學“科學化”,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倫理學中的價值問題,以科學知識論建立邏輯價值論,從而在最終意義上遺棄價值論的言說,成為現代分析倫理學的目標。
英國倫理學家穆爾,在其《倫理學原理》中把善的性質比作黃色的性質。人能夠用認識黃色的方法說明善。[7]不過,20世紀上半葉關于顏色的研究表明,黃色是光的一種客觀特性,依靠顏色的色澤度、光亮度和飽和度,可以對之加以具體的解明。但怎樣以此闡釋善的性質呢?
由于不可能從事實性的言明中推出價值性的言明,邏輯實證主義者只有提出價值情緒說,以此為價值論的開啟給出回避的理由。A·J·艾耶爾在《語言·真理·邏輯》中說:“在命題中倫理符號所表達的并沒有在其命題的事實性內容上增加任何東西。”[8]關于倫理上的善惡陳述如同發音的語調和句子的感嘆號,這不會為文章的意義帶來什么新的東西,只對表現說話人的感情有作用。
企圖從事實引出價值的事實價值觀的結局,必然是價值情緒說。因為事實不是價值,情緒也不是一種現成性的事實。把價值同人的情緒聯系起來,用人的情緒給出價值的根據在終極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在情緒和價值之間,不存在必然的相關性。何況,情緒本不可能加以經驗性的言說,以不可言說的情緒去言說價值,暴露出自然主義者最初抱著的價值不可言說的信念。
事實價值觀集中體現在倫理學中,這源于倫理學始終沒有將價值同倫理的善相區別。“價值一般是在與道德的關聯中被當作問題提出,甚至將道德價值認定為最重要的決定性價值。”[9]現代分析哲學家們,繼承這種對價值和善不加分別的傳統,誤以為關于善的觀念的分析就能代替對價值本身的分析。其結果當然是無的放矢。價值不是倫理的善,斯多葛派哲學家如是區別。按照我們前面關于價值一詞的語義分析,價值是物的有用性;物的有用性來自物的差別性,物的差別性由人的差別性指向力或人規定差別性的能力給與。這在根本上同邏輯相關而不是與倫理的道德相關。價值之所以是價值,因為它不是事實,因為它同事實存在終極的差別。事實價值觀,表達的是一種關于世界的事實性言說信仰,而且是一種沒有終極根據的信仰。認定天地陰陽氣之類的事實性在者,這不可能言明人的存在、人的共在、人的同在的價值,不可能開啟作為意識生命而存在的人、作為精神生命與他人共在的人、作為文化生命向終極者同在的人。
事實價值觀內含如下的信仰:“從事實導出價值、從陳述性的東西引出規范性的東西”[10]在邏輯上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的前提為:事實與價值的同一性和以事實代替價值的合理性,從而抹去關于世界的價值性言說,即人關于世界的差別性言說。具體地說,這種抹去的工作開端于物和人的差別處,進而將事實價值化、物人化。
在價值論上,事實價值觀構成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一。
根據事實價值觀,邏輯虛無主義,相信世界只由事實性在者構成而不由人的主體活動生成,相信沒有關于世界的邏輯性言說和差別性言說。不僅世界中的物與人沒有差別,而且物的差別就是人的差別。一切價值論在邏輯虛無主義者看來毫無意義。人關于物質自然的在、自然生命的生長、肉體生命的生存的差別性規定,在邏輯上不存在終極的根據。由上帝承諾的終極差別,對于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甚至整個人類無效。這樣,邏輯虛無主義的展開方式為物的人化。它包括物質的人化、生命的人化、肉體的人化。
廣義的物概念,指物質自然、自然生命、肉體生命,這也是事實一詞的真正涵義。廣義的價值概念,喚起的是作為價值給與者的存在者、共在者和同在者。物的人化,即事實的價值化,目的是為了以物的差別性代替人的差別性。所謂事實與價值不分,實質上是物與人無差別,人這個差別性的存在者喪失給與差別性的能力。
物的人化觀念,把物的事實性之在理解為人的價值性存在,進而以物質的物性、植物的生長性、動物的生存性規定人性。在人的心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生理邏輯、生命邏輯之間沒有根本的差別,并且,是后三種邏輯相的規定性規定著人的心理邏輯相的內容。動物的生存延續本能、植物的生長本能、物質的在的本性,就是人的人性的全部內涵。
作為邏輯虛無主義的一種展開方式,物的人化和作為的一種展開方式的人的物化,僅僅在出發點上有差別。前者以物性為人性,后者以人性為物性。由于物的人化必然通過人的物化來實現,所以,邏輯虛無主義與在言說內容上出現了相同的地方。[11]不過,兩者發生的根據卻不同。物的人化,根據物與人無差別的信念即邏輯虛無主義;人的物化,依憑人的過去時間觀即。
二事實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法哲學家拉德布爾夫,屬于新康德派成員,在其《法哲學》中說:“當為命題只能由其他當為命題給出基礎使之得以立證。正因為如此,終極的當為命題是不可能證實的,如同公理一樣不能證明只能確信。所以,和終極的當為命題關聯的、相對立的主張,即相對立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相互爭論、對抗的時候,人們用科學的一義性來解決它們,這在先是不可能的。科學考察的是可以教人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無能教人應干什么。”[12]這里,拉德布爾夫不僅指出科學對于價值問題在邏輯上的有限性,而且認為價值論中的“當為命題”同“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是終極的當為命題給出一切個別的價值觀的立證基礎。
科學告訴人物質界、植物界、動物界是什么,它無法為此提供更多的為什么的解釋。它甚至對于人是什么這個事實性命題只能做出非本質的描述。因為,人是什么,在根本上不屬于事實性命題而屬于價值性命題。
事實價值觀這種價值論上的科學主義形式,在面對價值問題時同樣有拉德布爾夫所說的有限性。事實作為事實本身,因為它不是價值,更不可能充當價值的根據。事實在事實上的事實性,即它的有限性。有限性的事實,不可能成為與終極差別(“終極的當為命題”)相關聯的價值根據的設定者。在另一方面,當我們言說物的價值的時候,實質上是言說此物在相對于被言說前的又一種功用或又一種差別。這種差別,喚起人的注意。不過,人關于物的差別的意識,卻取自于他相應的差別意識力,是人的差別指向力言說出物的差別、物的價值。
人的差別指向力,根源于人的差別性存在。人的差別性存在,由終極差別給與。只有終極差別關于人的存在的差別性承諾,才使同在者全體相互差別。在此,價值的根據在人的差別指向力,在邏輯上由終極差別設定。價值的根源,顯然不在事實上,相反,是價值本有的差別性決定著事實的事實性。
一個事實與另一個事實的差別,其根據在于差別的規定性。因為,事實給與事實的,只能是又一個有限的事實。事實的個別性作為事實的共性,來自于終極差別通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即人的邏輯能力的承諾。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使一個事實差別于另一個事實。
事實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本身的成立,建立在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基礎上。從事實引出價值,以事實規定價值,其最低條件在于事實與價值的差別。否則,事實怎樣去承諾價值呢?而把事實和價值區別開來的恰恰是價值。價值本來意味著差別。價值在邏輯上先于事實。它既把自身同事實分別,又給與事實之間以差別。事實之間的差別,和事實與價值的差別,無不背靠著價值。這在本源論上可以稱為事實的價值性。
還有,事實在事實價值觀中,即使能夠給與以價值什么,其所給與的至多也不過是事實性的事實,而不可能是價值性的價值。事實無力像價值那樣充當差別性的承諾者。
三肉體價值觀
事實價值觀,是人關于外在世界的偽真價值觀,它對象化在人身上則為肉體價值觀。
肉體價值觀首先將肉體與價值的差別抹去,再用肉體的生存性來規定價值的內涵,從肉體的生存中引出價值的根源、價值的根據。人作為肉體的在、它的生長、生存是人的意識的中心和人與他人共在的目的,同時是人這個同在者全體向上帝同在的基本意向。
按照肉體價值觀,肉體的差別性是人的價值差別性的給與者。人與人在價值上的差別,自始至終是肉體生存者之間的差別。肉體這個事實性在者——人的身體,是人的價值根據的所在。人作為人就在此誕生、成長、終結。為了生命的自我保存,每個人都有相應的自然權利,“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13]這里的人的“天性”,無非是人作為肉體生存者的生存。它和動物這種肉體生存者在根本上沒有區別,甚至可以等同于植物的自然生命的生長。另一個唯物論者拉美特利,在其《人是機器》書中指出:我們尊重他人的錢包和生命,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財產、名譽和我們的身體。[14]個人的身體的自我保存,構成人生的全部主題。人和人的差別,只不過是肉體生命體間的差別,但在肉體價值觀看來,這是人和人在價值上的差別。
肉體價值觀以肉體的生存規定人的價值存在,使之成為邏輯虛無主義的根源二。依照我們關于邏輯的語義闡釋,邏輯承諾價值的差別性以終極性,它為肉體和價值的終級差別設定邊界。邏輯虛無主義,在肉體價值觀中表現為肉體與價值的終極邊界的消失,或者說是抹去兩者的差別。邊界消失后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中充當價值的給與者和承諾者。肉體生存化為價值的根據。
由于價值同終極差別的內在關聯,由于終極差別是自在永在的上帝和人作為承受者的差別,那么,肉體價值化的結局自然是人的上帝化。人“將像上帝一樣,認識善惡”[15],充當善與惡差別的判斷者。肉體在人的價值存在中、在肉體價值觀中的功能,根本上是承諾者的功能,類似于終極差別的給與機能。終極差別的給與,表現為上帝在下的言成肉身的努力。不過,對于肉體價值觀而言,上帝不過是一個同人一樣的肉體生命體。
肉體價值化這種人把自己上帝化的方式,通過人的意識生命的上帝化、精神生命的上帝化和文化生命的上帝化得以展開。人的意識、精神、文化在事實性上的三位和在以肉體生存為目的的一體,即上帝的三位一體,人性即上帝性。此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在于:肉體價值化對于肉體與價值的差別的終極根據的取消,耶穌基督在以肉體為價值本源的肉體價值觀中被取消。他的靈生及受死后的復活,由于沒有圣靈的根據只有肉體的根據,因而是一種無根據的根據。無根據的耶穌基督,在肉體價值觀中沒有存在的必然性。這正好是肉體價值化所盼望的結果。
肉體價值化為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化為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本質。這樣,人的上帝化所帶來的,必然是人的肉體的上帝化,因為人的差別性存在由其肉體生存所規定。肉體的無差別本身,導致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無差別。它的事實性,使其在上帝化中代替了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生成性。這樣,意識所意識到的,除了同樣的肉體事實性外將不會有差別,精神的創造淪為一種事實向另一種事實的轉換活動。至于文化生命這種人自覺自己的心靈的產物,也降格為一個事實性在者。
“如果人是他自己的上帝,那么,他就能為所欲為而對審判無所畏懼。……他應當崇拜和侍俸他自己而不是創造者”,[16]不是承諾終極差別和價值的上帝本身。人在自己的上帝化中已經登上了上帝的寶座,代替上帝給與自己的生存以終極合法性。人在肉體生存中作為事實性在者的無差別性,使其對自己在肉體價值化的行為中的差別承諾成為空洞的承諾。肉體因人的上帝化,而墮落為肉體自身的價值根據和生存邊界。人順從肉體的欲望,行各樣污穢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墮落,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惡念;又是讒言的、誹謗的、憎神的、不遜的、傲慢的、自夸的;他們還是捏造惡事的人、背逆父母的人,是無知、無信、無情、無慈悲的人。”[17]保羅在此列舉的人的罪,都是根源于人的上帝化或肉體的價值化的信仰。只要不信上帝在三位一體的承諾中所承諾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在邏輯上,人就無法避免上帝化自己的必然性;一旦人上帝化了,人的肉體及靈魂所行的一切過犯便找到了最終的合法依據。
因為,肉體的價值化和人的上帝化所帶給意識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是同一事實性的規定——人的肉體生存性的規定,人在價值論的意義上被創造為一個虛無性的在者,他的精神活動將圍繞生存的事實而展開,他的文化最多不過顯現為關于肉體如何生存的非價值性理念體系。總之,肉體生存占領了人的全部意識空間、精神家園和文化傳統。人在價值論上的存在樣式——意識、精神、文化——只是肉體生存的不同表達。所以,邏輯虛無主義,實質上以價值的虛無化為特點,其說到底是在為肉體生存主義辯護。
四肉體價值觀的非價值性
肉體價值觀是這樣一種偽真價值觀:基于對肉體和價值的同一性信仰,而且是價值向著肉體同一而非肉體向著價值同一的信仰,肉體成為價值根據、價值本源的承諾者;全部價值觀念——意識、精神、文化——的規定性無不以肉體生存的事實性為內容;人在價值論上,僅僅被當作肉體生存者。他的一切生成性活動的目的,指向肉體生命的生存本身,不是把人創造為一個獨立的存在者。
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的價值化、人的上帝化來實踐其偽真的價值理想。說它是偽真的,因為它不是本真的,不是價值根據的終極承諾者,更不是價值本源的給與者。由肉體價值觀所帶來的事實上相互差別的世界,實質上是一個在價值論上毫無差別的世界,因為肉體價值觀通過肉體承諾給價值的只是作為事實性在者的肉體。在肉體價值觀所生成的世界圖景中,肉體的生存,既是中心又是邊緣,既為目的又為手段。
價值本來代表邏輯承諾的差別,或者是人通過邏輯承諾的差別。價值概念,內在地要求差別性而不是同一性的規定性。一個對象和其它對象如果沒有差別,它就談不上什么價值;一個對象如果無能喚起人的差別性意識,它也沒有價值根源。價值這個概念,一方面同對象的差別性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同人的差別指向力相關。是人主觀的差別指向力,賦予一個對象以獨特的價值。不過,人的差別指向力又建立在什么基礎上呢?
在談論邏輯這個概念時,我們發現:邏輯內含有終極差別的涵義,還一般地討論了終極差別與價值的相關性。[18]按照我們前面的言說,只有終極差別才是一切價值所喚起的差別性相的終極承諾者。由上帝借著三位一體的承諾所建立起來的人與上帝的終極差別,即邏輯的內在規定性。人作為終極差別的承受者,因此具有了差別指向力或賦予對象以價值的能力。
但是,肉體價值觀,從抹去肉體與價值的差別開始,通過肉體的生存性規定人的價值和差別指向力,以此企圖實現對人的意識世界、精神世界、文化世界的差別性的規定。其結果,在根本上不僅沒有給與它們以差別,反而是以肉體的生存性把它們統一為同一性的肉體世界。人的生成性世界,墮落為以肉體的生存性為內核的現成性世界。人在這種現成性的事實性規定中,喪失了自己作為與物的差別和作為一個類與植物、動物的差別。其中,動物的肉體生存性,一躍成為人的人性。
此外,肉體價值觀這種偽真價值觀,因不可能在價值論上承諾價值與肉體本身的根本差別,其承諾本身實際上與價值沒有關系。價值承諾的差別性,在肉體價值觀中的不可能性,使肉體價值觀關于價值的偽真承諾在終極意義上和價值無涉。和價值不相關的肉體價值觀,當然同差別也不相關,因而無關于終極差別。也可以說,肉體價值觀,僅僅承諾了一個在終極意義上無差別的世界(包括對人自身的承諾),一個以肉體生存為主體的無價值世界。所以,肉體價值觀,是非價值性的偽真價值觀。
另一方面,人和人肉體上的相互差別,根源于給與差別的價值本身。人與人之間在肉體上的生理同一性能夠顯明出差別,只是因為各人所背靠的價值的差別性。各人按照自己對終極差別的信念向他人言說出自己的個體性,即他在人類中的終極差別性。俗話說,相隨心變,在價值邏輯論中即肉體的差別取決于它所依托的價值的差別。肉體自身,并不能給出人和人的差別性,盡管有人在生理上有缺陷,但那造我們的那一位從來沒有承諾過在肉體上何為人的完全的形象;相反,他要求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價值上的完全和他的身量,滿有他的信仰。肉體,不但不能給與價值以差別,而且自身的差別還得自于價值承諾的差別。人的言說與書寫,不過是這種差別承諾的表達方式。
注釋:
[1]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11頁,細谷貞雄文“價值與主體”,巖波書店,1971年。
[2]同上,27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
[3]同上,轉引自213頁,此段為韋伯關于價值的定義。
[4]同上,293、353頁。參看上山春平“價值研究的課題”一文;尼采將價值同道德相關聯起來闡釋,并在生命價值邏輯與生理價值邏輯兩個層面上展開全部價值邏輯圖景,這一方面帶來了價值與個別價值邏輯相的混亂,另一方面致使各種個別價值邏輯相之間的界線模糊。由于作為至高價值根源的生存意志在生命世界(植物界、動物界、人物界)中的有限性,由于人借助成長為超人的神化和由此而來的與神圣世界的分隔,尼采必然陷入虛無主義的相對價值論。他在《權力意志》258節中說:“我的主要學說是:沒有任何道德現象,有的只是關于現象的道德解釋。這種解釋本身的根源在道德之外”(214頁,倫敦,1924年)。這個之外的根源,就是以生存意志為核心的權力意志,解釋者的生命和生存意志。尼采關于道德價值與生理學價值的相關性問題,參看日本學者原佑的論文“價值的轉換——尼采”一文(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34—139頁,巖波書店,1971年。
[5]巖波講座卷9《哲學·價值》,11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6]同上,87頁。碧海純一文“事實與價值”。
[7]同上,48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
[8]同上,轉引自95頁。關于價值情緒說,碧海純一在其論文“事實與價值”中有較詳盡的討論,參看從89—99頁。
[9]同上,134頁。
[10]同上,257頁。關于事實價值觀在邏輯上的不可能性問題,參看同書中粟田賢三“與價值問題”一文。
[11]虛無主義與過去時間觀的關系,我將在另外的文章中作詳細的討論。
[12]轉引自巖波講座9卷《哲學·價值》,43頁,山下正男文“價值研究的歷史”,巖波書店,1971年。
[13]霍布斯:《利維坦》,97頁,黎思復、黎廷弼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
[14]《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18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
[15]《創世紀》3:5。新國際版(NIV),密歇根,1984年。
[16]WarrenW·Wiersbe,《要公義》,23—24頁,伊利諾伊,1977年。
[17]《羅馬書》1:24—31。譯文參考和合本《圣經》,據新國際版(NIV)和日本圣經協會1900年日文版《圣經》有部分改動。
[18]邏輯與價值的內在相關性,我將在另外的文章中作詳細的討論。
內容提要:價值論是關于價值的本源、價值的根據、價值的展開方式的理論。在關于價值論的思想史上,由于沒有把價值論的探究植根于邏輯論,沒有追溯價值的終極根據,出現了以事實、肉體(人的存在所背靠的事實)為價值本源的理論。前者稱作事實價值觀,后者為肉體價值觀。
大學生作為做過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國家最重要的寶貴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接班人。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道德品德的修養、思想政治狀況及身體素質都直接的影響到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然而,雖著改革開放的深化,雖然帶來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也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例如:一些大學生的價值世俗化,拜金享樂主義嚴重,缺少社會責任感,一味的索取,不愿付出,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公德,缺少社會責任感。[2]鑒于此,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以強有力的引導。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的重要戰略要求,是黨培養青年、選撥青年干部、贏得青年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個人素質能力塑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遠發展的重要建設者的基本要求。
二、當前大學社社會主義核心交織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觀念落后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過程中,“兩課”教育讓然采取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教育學方法,完全忽視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及獨立思考空間,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學習過中的機械性、死記硬背形式的灌輸學習,造成學生學習內容的枯燥、呆滯,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
2.缺乏差異性和層次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不能及時有效的關注大學生群眾間在思想狀況、道德品質上存在的層次性與差異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對所有的學生都是相同的要求,未能把學生在道德層面上的差異性、廣泛性與層次性有效的結合起來。同時,也沒有把教內容中需要提倡什么、要求什么有效的區別開來。這種沒有差異性與層次的教育方式,必然導致大學生思想狀況、道德觀念的良莠不齊,嚴重的影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式、方法的單一化
只是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顯性教育,只是把大學社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一個學科,一門課程,刻意地去強調教育內容的唯一正確性,教育的目的性過于直接,沒有絲毫的掩飾,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理論只能機械性的死記硬背,對內容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理解與吸收。另一方面,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也是多數采取灌輸式的這個面說教,未能將社會發展要求、社會發展實際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效的結合起來。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1.創新教育觀念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教育目標、達到教育目的、收獲良好的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發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立足實際,有效的將社會特征、現實需要與大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理性的做到針對大學生群體之間道德文化、思想素養存在的差異與多元而采取相應的教學對策。在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過程中尊重大學生自身價值觀念的選擇,及時發現存在不良價值觀的學生并進行確的規范與引導,充分的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2.注重差異性和層次性
其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和層次性,致使其并不具有普遍適應性。因此,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和層次性,要采取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同時,要將教育內容的光發行和差異性結合氣啦,明確的把要求什么和提倡什么區分開來,拒絕形式主義和一刀切。例如,針對學生中的黨員或積極分子,我們可以從政治的角度去要求他們做到以為人民服務為主導價值觀;而對一般學生而言,我們可以采取“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樣的基本道德規范為主導價值觀。[3]
3.注重教育手段、方式的多樣化
關鍵詞:財務文化周秦倫理管理理論
近年來,國內外企業財務造假事件接連發生,于此相關的企業輕則股票在股市上應聲而跌,重則使企業喪失持續經營的生命力。這種慘痛的教訓迫使企業必須構建財務文化,塑造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的財務精神。
財務文化內涵
一般來說,財務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影響下,企業長期倡導和培育由理財者和全體員工共同塑造的道德精神、財務行為規范和實體性理財設施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總的和。廣義財務文化指影響財務發展變化及其模式選擇和財務行為的所有文化構成,表現為財務物質文化、財務制度文化和財務精神文化。狹義財務文化指理財者和員工的財務道德精神,它居于觀念層次,表現為理財者和員工在處理財務問題時的思想意識和倫理觀念等內容,即所謂的財務精神文化。狹義的財務文化具有歷史繼承性和漸進性,并且具有比較穩定的狀態,是財務文化的靈魂,對其他層面的文化起支配、指導和統馭作用,是形成財務物質文化和財務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礎和道德源泉,它一般直接作用于制度層文化并通過制度層文化影響物質層文化。它源于企業內、外部的經濟環境。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存發展取決于產品與服務質量、經營管理成本和企業形象尤其是企業的信譽度,因此財務管理必須堅持誠信型長遠發展戰略;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逐步推廣,人們對企業的社會預期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要求企業不只是對股東負責,還應以科學理性的態度處理好與經營者、員工以及債權人、債務人、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關系,追求社會利益相關者的滿意,把企業的第一位目標界定為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第二位目標,關心企業長期的資本收益最大化,這必然要求企業在執行相關法律、規章和制度的同時,還應有一種倫理道德為全員所認同;另外,財務管理在企業現代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綜合性極強,貫穿在運營的方方面面,所以企業精神就在籌資、投資、運營、收回和分配各理財環節廣泛滲透,形成財務文化的內容。優秀的財務文化會引導企業財務行為朝著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和諧和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良好方向發展,從而提升和改善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促進和推動企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壯大。
財務文化的理論根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周秦以來就有重視德性與理性、“道德人”和“經濟人”統一的傳統,這是建構當代企業財務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根基。德國著名歷史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一切有倫理取向的行為,都受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價值準則支配,一是信念倫理,二是責任倫理。而這兩種倫理正是中國周文化精神和秦文化精神的統一。周文化的基本內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禮樂象征體系。美籍華裔歷史學家許倬云認為,周文化在形成期就具有超越部族的天命觀念以及隨著道德性天命而衍生的理性主義,這使得周文化在倫理上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他認為周人“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價值觀第一次為人類社會生活確立了道德標準,賦予了人生在世以更為高尚的價值和更為深遠的意義。北京大學陳來認為,從西周到春秋的理性主義注重政治文明和人文德行。而秦文化的基本內容是“公利”原則、理性精神、法術勢管理體系。秦人經過商鞅變法,其行為目標已不是彼岸的天命信仰而是世俗的“公利”追求。秦人崇尚首功戰功,“非有文德”,寡義趨利,“不別親屬”,超越了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的德行倫理,拋卻了以天命觀念為信仰的信念倫理。一切事情都按理性法律規范處理:在權力繼承上“擇勇猛者立之”,在耕戰技術上,重視理性的計算和操作,以至于富強起來并凌駕于他國之上。秦文化是兩千年中國文化的基礎,秦大一統后其觀念是責任倫理功效和價值體現。漢代的董仲舒綜合了周秦倫理精神,建構了“陽儒陰法”、“德主刑輔”的綜合倫理體系,中國封建社會從盛(漢唐)到衰(明清)的社會倫理生活,一直受其支配。當前隨著工商文明的興起和發展,企業構建財務文化必須吸收周秦倫理文化的精神內涵,繼承周代的德行精神和寬容精神,繼承秦代的理性精神和勇敢精神。把德性與理性、“道德人”和“經濟人”融為一體,這也是現代經濟管理理論成果在企業財務精神構建上的具體運用。在當財精神中融進德性與理性相結合的倫理價值觀更有著當代環境所導致的深層原因:
第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公眾對優質的產品、清潔的環境、安全的工作場所、高尚文明的精神生活越來越渴望,這種需求強烈排斥企業的非道德理財行為,加之信息傳遞的迅速,非道德理財行為的暴露會使企業瞬間失去原有的一切,而且隨著改革的加快,法律法規在逐步完善,政府的執法力度在不斷加大,企業非道德理財行為成本必將高于非道德理財的投機收益。第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爭的是忠誠顧客,即顧客滿意度高企業就能持續發展,再加上有德行的企業能給員工創造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職業平臺,從而留住人才。第三,管理的實質就是協調,想使理財活動卓有成效,就必須做到方方面面在利益的分配上相協調,這是企業科學理財的道德底線。
財務文化的倫理價值觀構建思路
基于以上論述當代財務精神應建立在理性和德性相結合的倫理價值觀基礎上。在理財實踐中首先以誠為本、以信守業。我國目前已經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把它確立為基本原則,并在具體的條款中作了規定,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只要堅持至誠守信,最終一定會帶來更大的利益收獲。誠實守信要求企業提供的財務信息如實反映財務狀況、真實披露財務成果,不偷逃稅金,對各種投資者同股同利,不故意拖欠供應商貨款,對債權人按期還本付息,不欺詐合作伙伴,不坑害消費者,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其次要崇德重利、以德載業。在處理財務問題碰到利義沖突時,要舍利取義。自覺遵守競爭道德文明經商,通過內部財務制度的制定和貫徹逐漸消除理財中的不良財務行為,籌資時既要計算籌資成本更要考慮籌資行為的合法合規性,投資時既要考慮企業的投資報酬與風險,更要考慮投資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環保要求,運營中既要注意收支的積極適時平衡,增收節支開源節流,更要顧及員工的身心健康與消費者的“物有所值”。最后要和諧共進。制定財務戰略時注重協調,在理財中利用經濟手段協調國家、投資者、債權人、購銷客戶、經營者、勞動者等各方經濟利益,維護各方合法權益。對外追求“人和”,堅守正道,力避過與不及的短視理財行為,使企業外部財務關系保持一種正義和諧持久的良好狀態,以便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并使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民族工業的繁榮統一起來,使企業與人文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保持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把企業利潤和社會文明、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及環境價值相統一。
1、家庭成員結構差異的影響價值觀優化教育雖然面對眾多學生群體,但它的具體實施過程卻更多的是個性化過程。學生從入學到就業選擇的過程中等諸多事項背后都有家庭決策的背景。因此,家庭成員結構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價值觀優化的教育過程。甚至某種程度上,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是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博弈”的結果。2、家庭教育觀念差異的影響學生家長的教育層次和教育觀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家庭價值觀教育的成敗得失。價值觀優化教育的整個過程要面對情況復雜的學生家庭背景,分層次分類別的進行具體的教育活動。
二、入學前學校教育的影響因素
由于價值觀養成本身具有相當復雜的影響因子和形成過程,因此對價值觀的優化更多的應是個性化的“一對一”的活動。學生在入校前的教育背景更是值得關注,學生的價值觀某種程度上會打上之前教育的印記。因此,個人價值觀養成中教育背景的梳理有助于我們開展價值觀優化教育工作。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標桿對學生價值觀的優化過程探討
(一)價值觀優化的總體方向
優化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群體中的主流價值觀和主體價值觀逐步切合國家的主導價值觀。宏觀上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其包容性、整合力、引領力決定了其在國家社會中的主導地位,這也是學生群體價值觀優化教育的方向所在。
(二)價值觀念優化的目標層次
1、落后價值觀念部分的摒棄———著力于清理在媒體時代,消極的價值觀念得到了迅速的傳播,擴散效應迅猛,形成學生文化中消極的部分。在這一層面上學生群體中的消極文化會消解價值觀優化教育過程中價值建構的功能發揮。因此,在價值觀優化教育過程中,對于落后的價值觀念,要堅決的予以抵制和摒棄。2、價值觀念爭議部分的厘清———著力于明辨隨著社會寬容度的擴展及市場化程度的延伸,關于價值及其選擇的討論及爭議也越來越司空見慣。正是因為學生意識和行為的評判主體和評判標準不同于社會主導性目標要求,因此他們與“主流價值導向”既存在符合又存在偏離。爭議是社會其他群體與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爭議,有代際因素和時空環境差異存在,涉及值觀念爭議的部分,應在不斷的討論、辯論及實踐中接受檢驗,并逐漸明晰固定下來。3、核心價值體系標準的堅持———著力于褒揚核心價值體系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理念,是整合社會群體共識的價值指引。代表著全社會價值觀念的主流標準和價值觀優化教育的方向,是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體系的核心和基礎部分。因此,應著力褒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之真正成為學生價值體系中的主體、主導和定勢。
(三)價值觀優化的具體思路
1、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合力和引領力,突出方法創意性、形式活潑性、過程實踐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不應該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應該是文化、觀念、制度、載體的有機集合體,要在實踐中的學生青年的生活中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高職院校具體的價值觀優化教育工作中要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具體的活動載體設計相結合,有系統的實施方案,使得廣大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認同得了、實踐得出。在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中,要突出方法創意性、形式活潑性和過程實踐性,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自身和外部社會帶來的具體變化,從而內化為當代學生群體價值觀的主體部分。2“、政治認同”是價值觀優化教育的首要取向價值觀教育從總體來說是從促進社會全而進步和促進個人全面發展的意義上而存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體決定了我們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同時符合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促進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先進的思想和理論,應該是價值觀教育的政治性所應該體現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的價值觀優化教育,首要的目標就是對政治制度和目標的認同。
(四)價值觀優化的幾種路徑
1、重點運用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化環境價值觀優化教育并非封閉的校內體系,為有效嫁接學校價值觀教育和社會教育,學生價值觀優化教育就必須借用社會資源,以校內教育為理念指導,具體參與社會實際的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得到錘煉和磨礪。借用社會化資源并非意味著脫離學校教育平臺,而是有組織、有計劃、有選擇的適度的介入社會,在感受真實社會獲取感性經驗的同時,再次返回第一課堂。2、不同教育階段之間價值觀教育的銜接整合學校的教育活動應充分調研學生群體入校前教育過程中所進行的涉及價值觀養成的各項活動,有效的進行效果評價,建立在這樣調研基礎上的優化教育活動才具有可行性。價值觀教育活動不能固步自封或自成體系,應有其寬闊的視野。而且,價值觀教育的推進已經面臨著一個瓶頸,即在群體教育的基礎上向個體教育的延伸,這就需要對入校前學生接受價值觀教育的情況進行深入了解。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對價值觀形成的合力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親和性和補充性的特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構建包括家庭人員交流談心機制、定期聯絡機制、德育榜樣機制、家訓倫理機制等在內家庭教育機制是非常需要的。當前,要努力探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諧統一的支撐點,以及家庭參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切實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與學校教育和諧統一起來,以發揮教育合力作用。4、思政教育者對學生群體思想的深度融入教育者應充分尊重青年自己創造的文化,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中心的多層次價值觀目標追求的指引下,引導學生群體創造屬于自己的青年文化,多些寬容、理解和尊重,學生青年群體必定可以顯現出無窮的創造力。知識型、研究型、實踐型德育工作者今后會有更多的施展空間,因此應充分發揮魅力型優勢結合事實與科學的立論依據來開展價值觀教育工作。范。首先,教師要改變個人的思維模式,這就要求教師要對目的國進行一番深入的了解,改變自己對目的國的刻板的印象,形成一套對目的國更系統更客觀的認識。其次,教師要在之前認識的基礎上改變自己的情感反應,要樂于與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流并且欣然接受目的國文化跟本民族文化上存在的差異,能夠跟不同文化的人們建立良好的關系。最后,以上兩個方面的訓練都是為了使教師能夠融入到目的國的文化中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跟目的國的人們的溝通交流毫無障礙,甚至可以幫助其他人與目的國家的人們建立良好的關系。除了以上的培訓外,教師還要具備較強的語言功底,交際能力和教學能力。同時還要對本國語言和文化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運用其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本國文化與目的國文化之間存在的差別。從而在課上進行重點講解。
(五)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針對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醫療單位的人事體制、用人制度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醫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與其他專業比,廣東省醫學類學生的就業率已連續兩年為倒數第一。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廣東粵西、粵東、粵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層醫院還有很多醫療崗位空缺,而現在的醫學類畢業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專業對口或條件更好的醫院,但由于這些醫院人才飽和,競爭激烈,對本科生來說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種“有業不就”的尷尬局面。教育部周濟部長在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如果說“無業可就”反映的是就業制度、政策與教育教學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那么“有業不就”反映的則是畢業生的職業觀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可見,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已成各高等醫學院校所面臨的緊迫而至關重要的課題。
1職業價值觀的涵義
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概念的提出與演變,是伴隨著醫生職業的發展以及醫學生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而提出來的,但是,關于職業價值觀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職業價值觀所下的定義,認為職業價值觀屬于職業傾向性范疇,主要有兩種涵義:廣義性職業價值觀和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前者又稱為“職業發展觀”,是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概括性動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統,也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后者是人們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由職業錨、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等要素構成,其中,職業錨是核心要素。
2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可能出現的偏差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國家對醫藥衛生體制以及大學生就業機制的多元化改革,對醫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促使醫學生職業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總的來說,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化是符合時展方向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相適應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不可否認,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職業活動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①不能正確處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人的各種精神因素(包括科學技術、政治、教育、文化、社會道德等)作為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對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在近幾年,隨著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對的突現出來。但是,有研究(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還有少部分醫學生因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認為有錢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個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連醫生必需的醫德、醫風也都忘得一干二凈。②不能正確認識個人成長與成才必需因素的關系。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不少醫學生由于對成長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條件認識不足,誤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發展,或認為考上大學就肯定能成才等,從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動性。因此,他們在畢業時寧可失業也極力避開到生活工作環境艱苦的基層醫院和地區去工作。事實上,與大醫院比,基層醫院更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才干,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為醫學生的成才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另外,“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從職業服務功能所涉及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就個人來說,最優價值目標選擇,就是按照社會價值目標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不僅取決于人的機遇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但是,在“職業價值取向”調查中發現,有47.8%的學生選擇“自身價值得到社會承認的職業”,24.4%的學生選“能充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的職業”,僅有12.5%的學生選“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這說明,與社會價值相比,當前醫學生更注重個人的自身價值,甚至,有少部分醫學生倘若缺乏引導或引導不當,還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圖這一極端,出現與社會價值游離的現象。
從職業的穩定性來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根據國情和人才流動、職業結構的變化來進行自我調整,不能正確處理好理想職業和職業理想的關系。在研究中發現,有部分醫學生由于未能審時度勢,根據我國醫學畢業生就業制度、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變化,及時對個人的理想職業進行科學地評估以及正確地調整個人的職業理想,因此,常常表現出矛盾的職業心理和隨機應變、漂浮不定等職業行為。
3關于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
3.1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引導醫學生端正“職業發展觀”
在價值觀體系中,價值標準是核心,而價值標準又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的價值觀如何,最終都要落實到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上,并通過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體現出來。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觀”(廣義性職業價值觀)也一樣,必然體現為職業價值標準和職業價值取向。
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則是職業價值觀教育調適的價值標準。職業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分工,表現在具體職業上,則是其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的社會關系的分工。從社會職業發展史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可知,判斷某種職業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的標準,主要是看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能否代表著當前社會的先進生產力,具體的社會關系能否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代表著社會的先進文化等。
另外,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發展觀,個人的發展也一樣,并且這兩種發展觀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第一要義—發展,核心—以人為本”。可見,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引導醫學生朝著代表當前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水平,代表著廣大患者的利益,代表著最崇高的醫德、醫風,可持續、和諧的成長、成才,已成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
要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首先,要通過系統、科學的職業測驗來幫助醫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及挖掘職業潛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較全面、準確的了解及把握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理論體系為指導,引導醫學生處理好“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一,“個人成長”與“個人成才”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以及“理想職業”與“職業理想”的統一等,形成較為明晰的與醫生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并在實際的職業實踐中盡早確定自己長期的職業錨。
另外,由于在我國還有不少醫學院校的就業指導觀過于講究實用性和工具性,只能應對醫學畢業生擇業一時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規劃和長遠職業發展,只能培養出缺乏人文情懷的“經濟人”和“功利型”的“人體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鑒各種先進的理念、體系和機制等來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充分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為社會培養出不僅能看“病”還能看“人”的負有人性關愛的大師。
3.3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結合,做到盡可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使各種教育調適力量的組合達到最優化
本文作者:雷岸江工作單位: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婦科
婦女兒童醫院護士總體職業價值觀分析表1結果顯示,職業價值觀4個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信任,照顧提供,責任、自由、安全,行動主義,與邵靜等報道的精神科護士職業價值觀的結果一致。信任強調保持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照顧提供認同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責任與安全體現對患者權益的維護,行動主義表明對專業和社會的義務。這4個維度從不同角度體現了能力和社會認可是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內涵所在。護理工作是護士與患者為完成預期治療目標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持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信任和照顧提供是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兩個最重要維度。
婦女兒童醫院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要求護士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和嫻熟的業務技能,因此,婦女兒童醫院護士對保持所從事專業的實踐/l潔床工作能力條目得分最高。因為調查對象多來自臨床科室,護士的每一項技術操作均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維護,隨著“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的深人,護士更加重視人性化護理和與患者的良好溝通,患者滿意度和對護士的信任度提高,所以婦女兒童醫院護士在保持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條目得分較高。無論是在學校學習期間,還是參加工作后,護士均接受過有關職業道德和倫理學的教育,所以護士對拒絕參與違背自己專業價值觀倫理要求的護理工作條目得分較高。婦女兒童醫院護士職業價值觀得分較低的條目分析表2結果顯示,婦女兒童醫院護士職業價值觀得分較低的條目為參加影響資源分配的公共決策、參與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為病人倡導者的角色,與邵靜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護士多從事具體的臨床護理工作,較少參與護理管理工作有關。婦女兒童醫院的服務對象中兒童與圍產期婦女占較大比重,疾病的變化快且難以預測,護理工作較繁雜,護士專注于關心、照顧病人,可能忽略了同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本次調查對象中臨床一線護士較多,可能較少有意識、有機會參與同事之間的評估活動和參加影響資源分配的公共決策。而做病人的代言人,扮演作為病人倡導者的角色這一條目得分較低,原因可能與我國的護理教育體制、醫療體制有關,護士的行為多從醫療護理角度出發,很少能真正從病人角度出發,替病人代言。
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護理人員的價值取向問題將日益突出和復雜。Peters等認為一個組織中擁有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的存在程度,是反映一個組織優秀與否的標志。護理管理者應經常組織科室團隊活動,以加強護理人員對職業價值的整體認識,并就一些問題如何做出選擇與判斷進行討論,通過清晰的認識體系鼓勵護士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和潛力做出貢獻。同時護理管理者應給予臨床護士參與意見溝通的機會,讓他們及時了解醫院的各種信息,明確他們在醫院中的角色,使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有更準確的認識,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護士對職業價值觀的認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護理人員的職業價值觀,才能為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提供保障。
相比較于普通大學生,藝術類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有明顯的不同。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工作時的個人感受是尤其重要的,而普通大學生則更加注重個人的發展潛力。這說明普通大學生有著長遠打算,更加關注未來全局的發展,相比較于藝術類大學生的感性,普通大學生更加理性。
二、藝術類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養策略
(一)藝術類高職生職業價值觀指導要有實效性
職業價值觀指導對于藝術類大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等方面。對于藝術類大學生來說,做好就業政策的講解,輔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是不可缺少的。同時,還應該使學生了解當下嚴峻的就業形勢,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做好定位。同時,也要關注大學生心理的現狀,做好心理調節,提高其抗壓能力;對他們進行就業選擇技巧的訓練,使之可以應對多變的就業市場。這些有效的指導將對藝術類大學生未來的就業提供便利,使之更加輕松地應對多變的就業環境。
(二)對藝術類大學生要對癥下藥
術業有專攻,學校的就業指導人員要針對藝術類大學生的不同年齡段、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等各自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而針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盲目跟風、眼高手低、搖擺不定等缺點,學校和社會應該開設職業咨詢、職業介紹等機構,來幫助藝術類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對于藝術類大學生沒有做好職業心理準備的,要幫助他們做好就業前的價值觀培訓。對于學校來說,成立職業價值觀咨詢中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職業價值觀的指導,使得藝術類大學生可以盡快形成正確的適合自己的職業價值觀,為未來擇業就業做好準備。
(三)把握藝術類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特殊性
通過調查,我們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還可以清楚他們的擇業意向,可以對他們未來就業提供極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藝術類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藝術類大學生的人力資源開發,對于社會穩定和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根據藝術院校的特性,為學生做好職業價值觀的教育,做好職業選擇,必須依靠老師的努力。
(四)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社會在不斷變化,經濟也在迅猛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明顯,大學生在就業時自我獨立,自我實現,自我創新等意識也逐漸加強,這些都體現我們的社會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然而,當前是市場經濟具有兩面性,它在造就大學生獨立自主擇業意識的同時,同時也沖淡了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個人本位的職業觀對傳統的社會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