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需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培訓部門確定培訓實施計劃這個計劃就是最終落實到培訓學員個體頭上的一個準確的培訓計劃。多個具有共性的個體計劃的集合就是一個培訓模塊班級的計劃。培訓部門將培訓初步計劃和培訓對象類別、培訓對象的詳細信息最終確定后對初步培訓計劃進行修正,得到一個能夠具體操作的培訓計劃。對培訓部門來說這是一個培訓實施計劃,對培訓個體而言這是針對個人的培訓安排計劃。
2.培訓部門按計劃實施培訓培訓部門的培訓教師按照培訓實施計劃和培訓學員個人的培訓安排計劃一一對應,進行相應培訓模塊的教學培訓。培訓學員每次培訓按照其計劃所安排的培訓學習模塊按時到相應模塊報到并完成該模塊的培訓學習,獲得該模塊的結業成績。
3.培訓部門按實施計劃對培訓對象進行結業評價培訓學員完成其培訓計劃所規定的培訓模塊并合格后,培訓部門對該培訓個體給予培訓過程和培訓效果方面的模塊評價和總體評價。針對原來崗位提出的培訓目的,比較培訓教學的效果與其培訓目的的差異,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工作崗位。
4.工作崗位對已培訓職工進行崗位評價工作崗位對已經培訓結束的職工進行在崗評價,考察其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分析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
5.工作崗位將到崗后效果評價直通培訓部門培訓部門根據這一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培訓模塊與計劃,以提高下一輪的培訓效果。
二、由崗位需求導向的安全文化素質培訓系統的培訓模塊
為使安全培訓更好地與生產崗位需求相結合,培訓部門將培訓內容有機地劃分為若干個培訓模塊,并靈活計劃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1.培訓模塊的建立原則培訓模塊的建立應遵循獨立性、實用性、當日性、省時性的原則。每個模塊能夠單獨用于培訓教學,模塊之間不分先后順序,培訓學員可以根據崗位需求選擇其中的對應模塊,培訓部門可以根據培訓人數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段,即為獨立性原則。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各模塊培訓內容和方法應更貼近于崗位生產實際,符合崗位需求即為實用性。每一個模塊從問題提出到解決問題,設定一項核心內容,每一個模塊的課時量應在一日內能完成,當日獲得該模塊的結業資格,以避免職工學習不能連續每天到課的問題,即為當日性。培訓內容安排應精而實,以解決問題為原則,培訓時間能短則短,即為省時性。
2.培訓模塊的工作特點對每一個將要培訓的職工學員,規定一個培訓完成的時間段,作為一個培訓周期。在培訓周期內,每一個培訓模塊都對培訓計劃開放,學員可按培訓計劃進入某一模塊,學習合格頒發模塊結業證書。當其完成培訓計劃規定所學的模塊數后,培訓合格,頒發培訓合格證書并進入國家的取證考試環節。為使學員的學習時間更加合理,學員可根據自己的時間與培訓部門協定某一模塊的具體培訓時間。這樣可以優化學員的培訓時間,使其與工作生活等方面更加合理,增強培訓的積極主動性,提高培訓效果。
3.主要的安全培訓模塊根據現有安全培訓的內容,可建立如下培訓模塊:(1)通用模塊。通用模塊是各專業安全培訓教育的必修模塊,參加人數最多,工作量最大,可以考慮由職工學員選修一定比例模塊為本次培訓模塊。通用模塊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模塊、國內外安全生產形勢分析模塊、企業文化與安全生產模塊、風險分析與檢查模塊、應急處理和救援模塊等。通用模塊要進一步細化為更小的培訓模塊,以適應當日性原則。作為培訓的通用模塊,對于一人在一定時間內培訓多個工種的情況,此模塊成績可以共享。(2)專業模塊。專業模塊是傾向于各個工種的模塊。專業性強,落實到具體的安全知識和技能。專業模塊應按操作對象和知識類別分類細化,以便能夠與培訓個體需求相對應,適應當日性、省時性的基本原則。使用中可以考慮培訓對象的需求,選擇其必須的知識技能模塊學習。也就是專業模塊應能適應某工種操作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培訓功能。比如電工安全培訓,針對專業維修電工,要求選擇技能要求較高的電工安全知識模塊,而對于電氣區域鉗工等只需要基礎知識型的電工安全知識模塊。專業模塊有電工安全作業模塊、電焊工安全作業模塊、氣焊工安全作業模塊、危化品安全作業模塊、煤氣安全作業模塊、起重安全作業模塊等。
三、由崗位需求導向的安全文化素質培訓系統中教師的工作特點
以講授課的方式進行安全教育培訓的課堂教學形式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法。這對于培訓教師備課和上課是有便利之處的。但這是傾向于單方面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對培訓教學而言,教學效果極其有限。教師捕獲到的現場信息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不同職工學員的需求。以探討式、解決問題式進行培訓教學,培訓學員和培訓教師積極互動,融為一體,將使培訓課堂更有活力。培訓學員與培訓教師在課堂中是非常平等的地位,這樣學員能夠打開心扉,拿出自己的真本事,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因此,在培訓教學中,教師要放棄“傳授者”的理念,樹立“準備著”、“服務者”、“設計者”、“組織者”、“提問者”、“引導者”、“總結者”、“學習者”的觀念。教師要向學員學習生產中的知識,分析研究學員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做好培訓服務工作,創造條件,讓學員互動,相互學習,利用學習團隊的力量來解決問題,增強培訓教育的力量。
關鍵詞:ESP理論 商務漢語教學 需求分析
一、引言
當前商務漢語教學在理論和規模方面獲得顯著成績:
1.理論建樹已形成規模。由基礎理論(語言理論、語言學習理論、跨文化交際理論等)和應用理論(教學理論和教學法)兩部分組成的商務漢語教學理論有一定發展;2.教學規模進一步擴大。開辦商務漢語專業的院校越來越多,且安排的課程也有所增加。
有關商務漢語教學的一些問題仍有待于解決。如:
1.對學習者基礎層次劃分不明確,沒有區別教學;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學習者需求;3.教師水平有待提高,商務漢語教學對老師的商務基礎知識有很高要求;4.關于華裔留學生商務漢語需求的研究較少。
本文在ESR理論指導下對學習者商務漢語需求進行實證研究,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學方法,以提高商務漢語的教學質量。
二、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因為高校一般針對漢語中高級水平的學生開設商務漢語課,所以選取的對象主要是漢語中高級水平的留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其中中級漢語水平的問卷35份,高級水平的問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問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但本文的研究對象與之不一樣。對學生需求分析進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設置問卷,而是參考了倪傳斌(2004)的“外國留學生漢語需求分析調查問卷(學生問卷)”,并考慮實際情況和研究目的,設計了本文的調查問卷。
(三)結果分析
1.年齡結構:≤20歲的占20%;21~25歲的占53%(最多);26~30歲的占12%;≥30歲的占15%。
2.被試者男性為41人,約占60%;女性為29人,約占40%。
3.國別地域情況:歐美居多,占43%;日韓次之,占32%;東南亞占25%。
4.職業背景:學生(占78%)最多,從事商貿(占7%),從事教育工作的(占4%),從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獲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有55人,占96%。
5.學習漢語的時間: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時間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時間為3~4年的有29人,占48.3%;時間超過4年的有7人,占11.6%。
6.學習動機及目的:
為研究方便,將“符合”與“完全符合”合并,設為“有學習動機”,并按比例從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這些動機中,“滿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將來工作和覺得自己是華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這與他們所處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開,反映出他們學習漢語時有強烈的融入性傾向,這些方面與非華裔學生有著本質區別。華裔學生多受家庭環境影響,學習漢語的興趣較高,且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業,主要從事旅游、貿易等工作。他們學好漢語后可幫助父母打理生意。
學生自身對漢語的興趣等內在動因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出于興趣學習漢語,他們的積極性較高,學習也較為認真。學生出于出國留學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目的而選擇學習漢語的人數較少。綜上所述,在學生具有強烈學習愿望的同時,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對學生的漢語學習起著推動作用。
7.漢語交際情況分析
被試的商務漢語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這個項目在被試使用頻率中出現兩極分化,前半部分交際項目對漢語需求很大,如“購物問價”“訂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紹公司”“參加聚會”等。筆者認為這和被試言語交際能力有關。本次被試學習漢語4年以上的不多,多為學生群體,專業術語雖然在課堂上學習了,但在實踐中操練的機會很少。言語交際能力以禮節際技能和生活類交際技能為主。
三、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一)提高教師商務專業知識
一些商務漢語教師并非商務專業出身,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商業知識,以便能給學生做詳細解釋,這是漢語教師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
當前商務漢語教材已經有很多版本,在挑選教材時要符合被試學生的中高級漢語水平,選用相應層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學內容引入文化教學
教學內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習商務漢語是為了解決商務過程中的交際問題,因此有必要學習跨文化知識。
(四)采取綜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習者的不同特點采取綜合的教學方法。
1.會議式課堂教學,能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互動交流,并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辯論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競賽中提高商務知識水平;3.商務情景模擬,在這種商務環境下進行師生對話、交流和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實際談判水平。
四、結語
本文采用ESP教學理論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為基礎,通過問卷形式對70名上海高校的華裔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調查,并分析歸納出被試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根據所得出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對商務漢語教學的建議。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祿,張國楊.ESP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務漢語教學現狀及總體設計研究――以ESP理論為依據[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7]廖陳林.在華商務人士漢語使用情況的個案調查――目標情景需求分析理論和方法在漢語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
2007.
[8]劉靜萱.基于ESP理論研究旅游漢語教材問題[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1.
[9]蘆薇.商務漢語教材內容評估及編排探討[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9.
[10]王建國.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濟南:山東大學
博士論文庫,2007.
[11]吳潔.商務漢語教材建設問題研究――與商務英語相比較[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博士論文,2012.
[12]王靜.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標漢語教學設計[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5).
[13]王樂.ESP理論對商務漢語的啟示[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10.
[14]王敏.ESP理論用于對外商務漢語教學的實用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1.
醫學英語醫學英語教學專門用途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教學醫學英語或醫學用途英語在學術界被普遍認為是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或種類,是專門用途英語的有機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全球化潮流席卷各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度的人們接觸頻繁,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外籍人口增多為醫療保健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外籍患者在華醫療機構就診量大幅度增加,涉外醫療活動頻繁。然而,人口的多樣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醫務人員必須面對來自不同國家、民族、語言、膚色、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在醫患交流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已不能滿足日趨頻繁的涉外醫療交流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分析醫學英語研究及教學現狀,改革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和模式,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醫學英語研究現狀
我國醫學英語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我國醫學英語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多為醫學英語詞匯和句法特征的介紹。1999年,教育部推出《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確立了“專業英語”的地位,整個專門用途英語領域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教學實踐上都取得了很多進展。醫學英語的研究、教學也開始全面復蘇。2003年,教育部正式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列入計劃的四項工作中第二項即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作為“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穩步向前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果:2004年制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稿,2007年正式稿(以下簡稱《課程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促使我國高校大學英語在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幫助學校建設起優秀的教學團隊,切實提高了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逐漸展開,醫學英語教學研究迎來了一個發展的良好契機。筆者利用萬方數據文獻系統,對國內出版的13645種中文期刊,1995年以來,世界各國出版的3萬余種重要西文學術期刊;1985年以來,我國國家級學會、協會、研究會以及各省、部委等組織召開的全國性學術會議論文;1985年以來,世界各主要學協會、出版機構出版的學術會議論文;1980年以來,全國184萬余篇博碩士論文,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從1985年以來的所有公開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澳大利亞、德國、法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美國)兩組織(EPO、WIPO)全部專利信息以及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經省、市、部委認定的科技成果70余萬項,以醫學英語為主題進行檢索。結果發現,至今,關于醫學英語研究論文達1939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達65篇。近10年來,論文數量大幅度增加。中文期刊論文數量也明顯增加,以醫學英語為主題的論文數量達1360篇。每年以30%~40%的數量遞增(見表1)。
從圖1可以看出,近10年間,醫學英語研究中文期刊論文數量明顯增多。這說明醫學英語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醫學英語研究的范疇也更加廣泛,研究涉及了教學的不同方面,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不同領域,教學內容的研究涵蓋了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教學,還涉及到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培養。但目前的醫學英語研究與大部分特殊用途英語研究相同,同樣存在重綜合性的宏觀分析,輕實證性研究的情況。
二、醫學英語教學現狀
我國從1987年開始實行全國范圍的英語四、六級統考,并將其作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學校英語教學水平以及學校教育水平的很重要因素。各高校都十分重視這一“統考”科目,給予大學本科一、二年級基礎英語階段的教學工作高度的重視。而對于在三、四年級開設的醫學英語課程則普遍持輕視的態度。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存在醫學英語課程學時少,與基礎階段的公共英語課程聯系不緊密,出現不連續性和斷檔的情況。大多數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醫學英語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大學本科學生在一、二年級的公共外語教學中的周課時數為平均4課時。有的學校還可達6課時/周。而三、四年級的醫學英語教學課時數一般為2學時/周。到了四年級有時還會減成18課時/學期。醫學英語的課時數實際上只有公共外語的1/4或1/6。有些醫學院校在英語考級結束后,就不再設置英語課,并未把醫學英語定為必修課,學生只是結合自己的專業,通過選修或自學的方式掌握一定的醫學英語,結果造成醫學英語學習斷線現象。專業英語學習出現了不連續性和斷檔。醫學英語與公共英語課程設置相分離,教學管理部門和英語教師對于醫學英語、公共英語、醫學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學設置中,三者完全分離,基礎英語教學只是單純的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而醫學英語教學的設置也沒有考慮基礎英語對醫學英語學習的作用,兩者缺乏有效的銜接。醫學英語課程設置現狀,限制了醫學英語教學的發展空間,直接影響了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進而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在專業英語教學當中,教學目標也僅僅局限于醫學專業文獻的閱讀能力,而對專業英語寫和聽、說的能力很少進行系統訓練,造成學生交流能力的缺失。傳統醫學英語教學強調醫學詞匯教學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以醫學英語閱讀為主,教學模式,教學師生互動缺乏。這樣做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醫學專業英語教材相對匱乏,醫學英語教材在編寫和審定時,在難度、深度、詞匯量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知識、新詞匯不斷涌現,編寫者自選的醫學英語課文和閱讀材料等很難囊括所有的醫學英語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學內容而言,醫學英語教師通常采用講授的方式,針對教材中的醫學專業詞匯、句型進行分析,講述詞匯或句子的含義,分析其用法,并就所教授的詞匯或句型等進行造句等練習,然而有限的幾篇醫學文章涵蓋范圍窄,練習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考核制度上,學校教學部門對于醫學英語教學的考核指標并沒有詳細的規定,因此,學生對于醫學英語學習缺少壓力與動力。研究者對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學英語學習需求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醫學專業的學生普遍認為外語在自己的專業中將會起到重要作用,意識到我國日益發展的經濟活動以及對外交往的需求使醫學英語在中外醫學學術交流、醫患交流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他們的專業發展、未來的職業前景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希望自己在醫學專業英語方面能夠加深知識、提高技能,以適應整個社會和將來的醫學工作對自己外語方面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高校的醫學英語并不樂觀的教學現狀無法滿足其學習需求。
三、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設想
Claire Kramsch指出,語言本身的內容和形式是由其所在的文化所界定的,如果我們不了解語言形成所處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確靈活的運用語言。因此,如果我們把語言看作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那么在語言教學中文化應成為其教學的核心。擁有相關語言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能使語言運用更加熟練和得體,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不是添加在聽、說、讀、寫之后的可有可無的技能,而應該是教學的核心內容而加以重視。我國的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與外籍患者交流時彼此之間有時會產生障礙、誤解甚至是沖突。其原因并不僅僅是由于語言形式的問題,如發音不正確、語法混亂、用詞不當等。在醫學情境中,不同的文化對于解釋、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式不同,甚至、精神性因素也會影響醫生治療方案的制定。醫學英語與普通英語相比,存在專業術語較多的特點。從詞源學來看,醫學英語詞匯中拉丁語和希臘語所占比例很高,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多。同時,中西醫傳統文化差異很大,人們的醫學觀念、道德倫理觀也有差異,所以醫學專業學生醫學英語的學習不僅僅是記住單詞、掌握語法和了解篇章結構,還要學會了解其他文化反映出的思想、習俗及社會行為。在與外籍患者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要減少由于語言障礙而引起的交流失誤,非語言信息文化差異、交際方式,禮貌策略等在醫學情景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也應得到高度重視。而目前我國的醫學英語教學大多只注重醫學語言知識的講授,對于學生醫學情景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現狀不能夠滿足醫學英語的社會需求。
總之,宏觀方面,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快,醫學學科迅速發展、醫學教育國際化進程加速。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不斷深入,涉外醫療活動增加。全球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對醫學生所應具備的外語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微觀方面,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專業英語的作用愈加重要。醫學英語教學作為醫學高校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它擔負著促使醫學專業學生從外語學習階段向使用階段過渡的任務。在跨文化語境下,能夠進行問病史、閱讀病情介紹、檢查身體、診斷、治療、開處方、交待病情、書寫病情介紹、和其他醫生交換意見以及會診等醫療行為。同時具備閱讀理解原版教科書、國外期刊、會議文獻等,并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和綜合概括的能力。所以,為適應涉外醫療社會需求,改善醫學英語教學現狀,我們應對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以培養醫學情景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醫學英語教學的最終培養目標,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守仁.全面、準確貫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外語,2010,(2):4-7.
[5]陳宏森,陳迎.醫學英語教學改革初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7).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汪美葵.后亞運時代的廣州文化產業[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2(08):38-39.
[2]鄧靖.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啟示[J].創新.2012(03):68-70.
[3]王曉紅.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2(09):26-29.
[4]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5]葛俊杰.文化創意產業格局下的工業設計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24:119-120.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李敏,方忠民,程友斌.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工科類工業設計人才培養———以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研究,2012(11):47-48.
[2]駱沙鳴.創辦設計專業大學,助推我國工業轉型[J].教育與職業,2011(19):6-7.
[3]倪江忠,王力夫.高職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體系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7(6):49-50.
[4]王鳳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基本建設的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08(2):58-59.
[5]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工業設計論文參考文獻:
[1]周維宏,宋金文等編.日本社會解讀[M].時事出版社,2002
[2]李亮之編著.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李彬彬編著.設計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美)WM.E.舒德爾,(美)J.丹尼爾·舍曼編著,繹明宇等譯.新技術開發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0
[5]馬國馨著.日本建筑論稿[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6]袁宏偉,谷淑娟編著.專利權保護案例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7]席酉民主編.經濟管理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文化素養;運行機制;動力機制;約束機制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實踐永恒的命題。黨的“十”報告中,明確了高等教育的要求和目標,提出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內涵式發展是站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需要由研究生教育大國向研究生教育強國戰略轉型的高度而提出的要求,是由以數量和規模發展為主的發展方式轉向以質量和內涵為主的發展方式的要求。研究生教育質量雖然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質量觀,但從個體的角度來看,關鍵在于研究生個體整體素養(包括心理素質、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創新能力、文史哲知識和道德修養等),或者說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這是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所在。因此,系統構建我國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機制體系,對于保證并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機制的整體構架
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機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系統內,各與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相關的組織或個體在實現文化素養培養目標的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形式以及其運動原則和內在的、本質的工作方式,它包括運行機制、動力機制和約束機制三個一級子機制。其中,運行機制是指有關組織或個體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過程中,其基本職能的活動方式、系統功能和運行原理;動力機制是指系統動力的產生與運作的機理,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構成,包括政府驅動、導師引導、校園文化影響以及社會推動;約束機制指對系統行為進行限定與修正的功能與機理,約束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約束因素,即政府管理、校園保證、導師監管和社會監督。
按照以上分析,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運行機制從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細分,包括了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目標調整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課程設置協調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論文撰寫引導機制和研究生文化素養實踐活動深入機制等四個二級子機制。動力機制從影響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的不同主體來看,又分為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調控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校園熏陶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導師感染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參與機制等四個二級子機制。約束機制從不同的主體來看,又分為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約束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高校保障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導師監管機制和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監督機制等四個二級子機制。研究生文化素養機構體系組成及各二級子機制對研究生文化素養具體內涵的影響情況見圖1。
二、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運行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運行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在研究生培養中,以培養并提升研究生整體文化素養為目標,從設定培養目標到課程學習,從撰寫科研論文到開展實踐活動的整個管理運行過程。從研究生培養過程視角來看,研究生培養過程主要包括設定培養目標、課程學習、科研論文撰寫和開展實踐活動,因而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機制包括培養目標調整機制、課程學習協同機制、研究階段引導機制和實踐階段深入機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目標調整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目標調整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結合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對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作出相應調整的有效運行機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畢業研究生的需求主體是市場經濟下的多元化的用人單位,傳統單一學術性標準所培養出的人才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多層次、多目標的需求。用人單位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型研究生,更需要大量復合型研究生。同時,研究生個體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向傳統的單一培養目標提出了挑戰。市場的需求以及研究生自身的需求決定了單一培養創新性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必須以適應社會需求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目標。除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外,更需要加強對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更強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加強文史哲知識的學習,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之成為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才。
(二)研究生文化素養課程學習協同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課程學習協同機制是指以承擔研究生培養任務為主體的研究生培養單位的二級單位與其它二級單位之間,以及本校研究生培養單位與其它院校研究生培養單位之間,在研究生課程教學資源上實現教育資源互惠互利共享的有效協作機制。
首先,要加大文史哲類知識選修課比例。現階段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設置主要局限于各高校和學科之內,不同研究生培養單位和學科專業之間獨立性和封閉性較強,文史哲類選修課開設較少。要打破二級單位開設研究生教育課程的固有傳統,讓更多的學院參與到研究生教育課程之中,這有利于將競爭機制引入到研究生課程教學之中,有利于提升整個課程體系中選修課的授課水平[1]。此外,高校還可以探尋與其他高校合作開設優秀選修課程的有效渠道。只有研究生課程形成了開放辦學的良好氛圍,提升其授課水準,才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積極選修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真正起到啟迪和陶冶研究生的作用。
其次,要增加選修課程的數量和非正式課程教育的數量。當前研究生教育課程結構中,非正式課程比例較低,尤其是高質量的非正式課程嚴重缺乏。有些高校認為非正式課程不能算做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沒有意識到非正式課程對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的積極意義,對非正式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只是象征性地舉辦一些學術沙龍與學術講座,整體水平不高。因此,高校要重視非正式課程對研究生文化素養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內部和其他單位合作或者與其他高校合作舉辦高質量的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等,讓學生在自身的親身探究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1]。
(三)研究生文化素養研究階段引導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研究階段引導機制是研究生在完成課程階段的學習之后,研究生培養單位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開題、開展科學研究以及論文撰寫過程中,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所形成的管理運行機制。
首先,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的目標抓好論文選題和開題工作。開題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選題是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資料收集是否全面充分,研究方法運用是否科學,學位論文是否具有創新性,是研究生為后續研究工作制訂方向和框架時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也影響著研究生后續創新能力的鍛煉和提高。高校要按照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目標,科學地制定開題報告的評價標準,并將其作為基本要求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之中。
其次,高校要制定系統規范的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從考查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應用價值的角度,高校要求研究生在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必須在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與學位論文有關的學術論文,并對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期刊范圍作出明確規定。高校應結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制訂相應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引導研究生在研究期間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研究生文化素養實踐階段深入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實踐階段深入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實踐能力培養環節上,為保證研究生實踐活動得到有序的組織與開展,確保實踐活動成效而形成的管理運行機制。
研究生要在實踐中加強專業知識的滲透和運用,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學生要帶著課題去調研,去實踐,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同時,在實踐中拉近學生和社會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多一份對社會的關懷和責任感,這樣有助于積極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和鞏固。
高校研究生實踐包括培養并鍛煉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科研實踐,也有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開展諸如社會公益活動等內容的社會實踐,因此,研究生實踐階段應結合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目標的要求及其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的工作:一是要成立由高校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領導負責,研究生處、部(或研究生院)牽頭,學生工作部、財務處等多部門參與的研究生實踐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研究生處、部(或研究生院)。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研究生實踐活動的整體方案與總體規劃,及時解決研究生實踐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協調各部分工作,為研究生實踐活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高校要在研究生培養方案設計中將研究生實踐,尤其是社會實踐納入其中。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將研究生科研實踐視為研究生培養內容的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之中,對研究生科研實踐的時間、內容均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于大部分高校而言,并沒有對社會實踐要求不夠。因此,需要明確將研究生社會實踐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之中,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具體來說,就是要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研究生必修環節,并規定有相應的學時和學分,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活動。三是強化對實踐活動的管理。要結合科研實踐和社會實踐的不同特點,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實踐活動管理制度,尤其是基本的運行制度和激勵制度,對研究生實踐活動進行定期檢查、評價、總結和表彰,查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形成穩定的管理機制,使研究生實踐與教學、科研形成有機結合,使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卓有成效地開展。
三、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動力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動力機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過程中,與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相關的系列主體發揮其自身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為提升研究生整體文化素養而采取的激勵和引導的機制。
要保證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工作順利進行,除系統構建其運行機制外,還必須構建并完善其動力機制。要構建并完善研究生文化素養動力機制,需要充分發揮四個主體的作用:一是政府激勵,即發揮政府的激勵作用,以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研究生文化素養良好氛圍的形成。二是校園熏陶,即通過高校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幫助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三是導師感染,即通過導師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在研究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四是社會引導,即通過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激勵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激勵機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兩級教育主管部門在研究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中,通過相關政策的制訂與制度的出臺,引導、激勵研究生文化素養提升的管理機制。
作為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廳應通過政策杠桿,保持全面的策略性控制權限,變行政管理為政策調控。對于研究生文化素養包括研究生整體素質的多個組成要素,政府需要從自身的權限范圍,有選取性地開展有關工作,尤其是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激勵研究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激勵方面,政府可以拓展獎勵的時間接點和獎勵范圍。現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方面的激勵主要在于研究生畢業后所開展的國家和省級優秀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的評選。建議除開展優秀學位論文評優外,還可以將獎勵的時間進一步拓展,涵蓋到研究生在學期間,這對于研究生學習更具激勵作用。比如,可以分年級分學科設立學習期間的創新能力獎等。此外,在研究生道德方面,兩級政府可以設立研究生道德獎,獎勵在道德方面有優秀表現的研究生代表。
(二)研究生文化素養校園文化熏陶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校園文化熏陶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為提升研究生文化素養,在自身校園文化建設上,在校園文化影響研究生文化素養的培育上,所形成的人才培養管理運行機制。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特定的校園環境中創造,與社會和時代密切相關且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研究生文化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熏陶機制的形成,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從物質文化層面上來看,大學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建設之本。蘇霍姆林斯基曾言,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因此,高校要在做好凈化、美化和綠化校園工作的基礎上,注重學校物質環境的整體規劃與建設[2]。每一所大學均有其較長的辦學歷史,在校園建設上賦予了其特有的辦學文化精神內涵,影響著校園文化建設。
當下各大學在教學評估的要求下,開展了新校園建設,在新校園的規劃與建設中,大學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宿舍、教室布置,都需要進行統籌考慮,精心設計,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各大學所獨有的文化寓意,實現新校園建設與原有大學文化精神的有機統一,形成新校園與老校區的和諧建設與協調發展。通過校園文化環境的全面建設,營造良好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特有文化環境物質條件和環境氛圍,影響研究生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創新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第二,從精神文化層面上來看,大學精神是校園文化建設之魂。著名教育學家、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論述了其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認為“真正的教育應先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這種影響大學教育的信仰,就是一所大學的大學精神。
對于大學精神的理解與認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大學,會因時因校而有其各自的理解與顯性特征。比如,先生借鑒德國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學問的理念與思想,在執掌北京大學期間,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認為大學應該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所在;應該廣集人才,容納各種學術和思想流派,讓其互相爭鳴,自由發展,最終成為北京大學長期以來的大學精神。梅貽琦先生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先生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積極聘任各學科優秀人才到清華大學任教,其中最有影響力并產生深遠影響的莫過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組建。在梅先生的熱情邀請和積極努力下,清華國學研究院匯聚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這四位大家學者到清華大學短短四年中,共培養了畢業學生近70名,其中50余人后來成為我國人文學界著名學者,成就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享有盛名的一段歷史。
(三)研究生文化素養指導教師感染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指導老師感染機制是指研究生導師從自身人文精神、專業素養、教育素養等三方面去影響和培養研究生的文化素養的導師影響機制。
研究生導師的文化素養包括人文精神和學科文化素養、教育素養三個層次的內容,研究生文化素養指導老師感染機制主要應從三方面入手予以構建。
一是以導師的人文精神影響并提升研究生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是人對理想、尊嚴的追求,對價值取向和人的存在意義的思索,它強調人的身心全面的價值追求,是行為方式升華和凝練而成的一種穩定的準則和精神。具備人文精神的研究生導師才會真正理解教師的神圣職責,才會更好地履行教師的義務,自覺關心和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因為人文精神突出對人的關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導師既是研究生學業上的導師,也是研究生生活和思想上的導師。與研究生相比,導師的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積累都比學生要多,因而除了在學術上對研究生加以引導,還應在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加以引導。導師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德智并舉以及嚴謹、勤奮、求變、不畏困難的治學態度和精神會熏陶和感染著學生,讓他們學會運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使大腦充分地活躍起來,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是以導師的學科文化素養引導并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研究生導師學科文化素養是指研究生導師對本專業領域內獨特的見解和知識體系。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只是傳授學生傳統的專業知識,而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式,使其大腦充分地活躍起來,以更好更快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獨立、科學、全面地開展科研活動。在導師啟迪學生的過程中,學科文化素養高的導師善于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于提出問題挑戰權威。通過這樣的訓練,在導師言傳身教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養成創新的思維方法為以后的學術研究活動鋪平道路。同時,學科文化素養高的導師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不斷補充,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與當今的時代同步,這樣的導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會比較注重開拓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3]。
三是以導師的教育素養引導研究生培養敬業精神,提升創新能力。教育素養是教師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師行為方面的外在顯現,它顯現為導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和良好的精神風貌。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教育素養高的導師會善于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根據學術研究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研究方法,讓學生參與其中,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思考和探索來體會研究本身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并采取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反映,強化學生自主開展創新性的科研活動。
總之,導師的人文精神、學科文化素養和教育素養構成了導師整體的文化素養,導師不斷地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注重這些文化要素的提升,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才能永遠站在科學知識和時展的前沿,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能力。同時,在日常的言傳身教過程中,用良好的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來指導自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導師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對學生產生無言的、持久的影響力,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一個更大的提升。
(四)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引導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引導機制是指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系統重要的社會外部大環境,從正面去影響研究生文化素養的培養機制。
就具體有關內容而言,主要是要加強社會中介評估機構在研究生文化素養評估方面的引導作用,尤其是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生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即便是在理論研究界,何謂研究生創新能力,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衡量標準與評價體系由什么組成,怎樣客觀評價研究生創新能力,都存在著爭議。目前就有關社會中介開展的評估活動來看,很少涉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因此,需要就研究生創新能力開展相關研究,同時也需要有社會中介評估機構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評估。社會中介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既要評價研究生外顯的創新能力,也要評價研究生潛在的創新能力,既要關注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創新能力,也要關注研究生畢業后的創新能力。總之,要鼓勵社會中介機構積極開展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科學評估,科學構建起評價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評估體系,從而形成引導研究生提升創新能力的社會引導機制,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在文化素養激勵過程中的參與和引導作用。
四、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約束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機制要有序、高效運行,除系統構建運行機制和動力機制外,還需要構建文化素養培養的約束機制。如果說運行機制的構建是構架文化素養培養機制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規范與秩序,動力機制為其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提供動力源的話,那么,文化素養培養的約束機制則是為其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提供邊界制約。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約束機制是指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過程中,影響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的相關主體為研究生文化素養提高而形成有效邊界制約的管理機制。
(一)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約束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政府約束機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兩級教育管理部門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方面,尤其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主要通過評估與監督手段而形成的政府部門保證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基本要求的管理機制。
中央和地方兩級教育管理部門對于研究生文化素養的約束,主要手段是強化兩級政府的評估職能,通過開展科學、日常化的學位論文評估工作,保證研究生創新能力達到基本的要求。
從目前我國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開展的學位論文評估工作來看,主要是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司委托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每年開展的博士學位論文抽查工作。我國研究生培養規模已居世界前列,目前,全國畢業的博士研究生畢業人數近5萬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人數近50萬人,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每年所抽查的博士學位論文比較有限,按年每所博士學位授權高校平均抽查5篇博士論文計,每年抽查博士論文數約1 500篇左右,僅占博士生畢業人數的3%,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評估更是沒有開展。因此,必須要發揮省級地方學位委員會的作用,省級地方學位委員會也應積極主動開展對所在地區高校博士學位論文及碩士學位論文的抽查評估,加大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的抽查面及抽查的比例,以增強兩級政府,尤其是省級地方政府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監督。
(二)研究生文化素養高校保障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高校保障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方面,通過政策與制度建設和管理機構設置等方面的有效舉措,保證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質量的管理機制。
首先,高校要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精神,從制度層面和政策層面加強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人文氛圍,為研究生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在制度和政策的設計上,高校除了對研究生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的設計外,還應將道德修養、價值觀等素養培育納入其中,在制度建設上有所創新,并有針對性地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高校要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要為研究生參與學校建設與管理搭建平臺,為研究生參與學校建設與發展獻言獻策,參與學校建設與管理提供條件。比如,通過制度創新與制度設計,將研究生作為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研究生代表作為成員,參與學校重大事項、長遠規劃、重大政策的決策,明確研究生在學校的主人翁地位,增強研究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要建立健全高校文化建設領導機構,強化對高校文化建設的領導、組織與建設。高校要成立文化建設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學校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各有關職能部門、專家和院(系)主要負責人組成,統攬發展全局、把握發展方向、推進文化制度建設與創新等重大問題上的領導作用。專家委員會發揮專家委員會對學校文化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全局性問題上的咨詢和建議作用,為學校文化建設提供決策參考。高校文化建設必須結合自身的辦學傳統,以特色鮮明和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主題活動為載體,強化研究生文化素養教育。
再次,要營造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高校精神是高校之魂,高校特色是高校之根,校園文化環境是高校之葉,各類社團是高校之花,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校校園文化發展之果[4]。研究生在學期間,對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其研究生導師,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知識學習、創新能力培養及良好思想道德的重要引路人。因此,從這一微觀層面上而言,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將高校校園文化培育成一顆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要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方面,研究生導師要傾注其心血去關愛并指導學生,通過其表率作用,影響研究生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高遠志向,要有人文情懷,熱愛祖國,關注民生,引導學生樹立仁者愛仁、同胞物與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研究生要形成尊敬師長,刻苦鉆研,虛心學習,在導師引導下全面提升自身的各種素養,與導師一起為構建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而共同努力。
(三)研究生文化素養導師監管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導師監管機制是指研究生培養單位為保證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質量,就強化對研究生導師的監管而形成的管理機制。
首先,應完善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研究生導師最本質的工作就是培養研究生,引導研究生成人成才,只有一流的導師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因此,要提升研究生文化素養,就必須要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從我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總體情況來看,各高校都制訂了研究生導師遴選的制度和規范,但普遍缺乏對研究生導師評聘后的后續考核,使得有少數部分研究生導師缺乏繼續開展科學研究的動力,影響到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高校有必要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定期的學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考核,從制度上督促研究生導師繼續承擔高水平科研項目,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保證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其次,在導師業績評定方面高校應該推行導師問責制度,將其培養的研究生文化素養作為最主要的指標之一,把監控研究生文化素養的主要責任落在導師身上,并與導師業績考核指標相聯系,把研究生培養質量與導師的切身利益掛起鉤來。這樣導師才能更加關注導學關系,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不斷提高研究生的文化素養。據了解,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各種信息通過網絡媒體的渠道傳遞給學生,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學生自身還很難區分和取舍,只有適當地減少導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才能及時地觀察和跟蹤學生,定期和學生交流溝通才能發現學生思想上和行為上存在的問題。而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狀況的前提,是導師所帶的學生必須是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以便導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和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研究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的成熟和鞏固時期,需要一位良師及時地引導才能讓他們在學術和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因此,建立研究生導師問責制度是有效保證研究生文化素養提高的重要舉措。
(四)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監督機制
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監督機制是指與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相關的社會機構,在研究生文化素養過程中,就自身發揮其在研究生文化素養培養過程中的檢查、審核、監察等作用的機制。
現代管理中的監督,是指管理主體為獲得較好的管理效益,對管理運行過程中的各項具體活動所實行的檢查、審核、監察、督導和防患、促進的一種管理活動[5]。研究生文化素養社會監督機制,主要源于社會新聞媒介對研究生文化素養的監督。
目前,我國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學術造假和學術不端的行為,教育部為強化相關管理,已于2009年3月19日發出《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這客觀上反應了我國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我國研究生教育學術不端行為被發現的眾多案例來看,主要是來源于社會的監督,尤其是新聞媒介(主要是網絡和報紙)的監督,才使得一些學術造假及學術不端行為得以曝光,新聞媒介在客觀上起到了監督學術造假,規范學術行為的重要作用。因此,進一步發揮新聞媒介在研究生培養中的監督作用,減少政府對新聞媒介的干預,讓新聞媒介能夠客觀、公正地批露我國研究生培養中的一些問題,這對于強化對研究生文化素養的監督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 健.研究生教育課程結構及其優化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12):36-39.
[2] 高 嵩.社會實踐與研究生素質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50-52.
[3] 劉榮軍.試論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學校文化運行機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7):199-202.
選題作為畢業論文的起點,是決定畢業論文主要內容和質量的關鍵之一,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必須認真對待。所謂選題,即在開始論文研究前,選擇、確定所要研究論證的問題。選題決定了研究的內容、廣度和深度[2]。作為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在教育資源、師資力量、教學投入都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如何結合實際情況給學生確定適宜的畢業論文選題,從而更好的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服務是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關于畢業論文選題的途徑來源,綜合我校生物技術專業近五年的畢業論文情況,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選題方式。
2結合教師科研項目選題
教師的科研項目以及教師的科研課題是教師對某一領域經過較長時間思考研究后形成的成果,一般都具備較好的可行性和創新性[3],同時也具備相對較好的研究基礎。以教師的科研項目與科研課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工作中,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本專業發展相關的研究熱點、學科前沿知識與前沿技術,從而使學生的研究能力與創新研究獲得較高的起點。例如,有的教師承擔有國家或省部級科研課題,這些教師利用已有的科研平臺和科研經費,在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還指導學生撰寫了較高水平的學術于核心期刊,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寫作能力。
3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選題
在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辦學理念絕大多數都定位于應用型本科[4]。當前社會大量需要應用型人才,高校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高校科技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支撐作用,增強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5,6]。作為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的環節,畢業論文的選題應當契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選取有社會價值的課題,實現科學研究服務于社會的目的。基于我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根據人才市場和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和用人要求來確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能力點,大力增加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相關的畢業論文選題越發顯得重要。縱觀近五年我院生物技術專業的畢業論文選題,也確實在這方面加大了比例。例如,針對當地特色經濟桑蠶種養的需求,有的老師帶領學生開展了桑樹病蟲害調查及預防、桑蠶副產物綜合開發利用等相關課題研究;針對當地政府為解決喀斯特地貌的農民生境問題而提倡的大力發展核桃種植的方針,有的教師則引導學生開展了核桃組培苗的研究工作,通過這一舉措,學生能學以致用,更好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4根據就業意向選題
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給出選題方向,這一點也是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的關鍵出發點。有的同學在選擇專業就讀的時候,就已經對某一就業領域有濃厚的興趣,并立志于本科畢業后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針對學生的這一需求,我們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教師增設了能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需求的畢業論文選題,根據學生畢業后所需承擔的工作性質和任務,如技術操作、產品研發、工藝改造等對學生提前進行針對性的行業培訓和科研思維培養,通過這一舉措可以直接強化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并通過學生在論文研究過程中激發出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培養合格的企業員工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針對畢業后有意向從事食品發酵行業學生的需求,我們開設了“甘蔗糖蜜發酵產谷胱甘肽菌種選育及發酵工藝優化”、“纖維素酶高產菌株篩選鑒定及產酶工藝優化”、“黑蒜加工過程中各種有效成分變化”等相關選題;針對釀酒行業的學生需求開設了“酒曲中優勢菌種篩選鑒定及發酵產物研究分析”、“酒曲中酵母菌的篩選及培養條件的優化”、“酒曲中霉菌的篩選及糖化霉能力的測定”等選題,通過相關的研究讓同學們提前了解并熟悉企業的技術核心與工業流程,使之能較快勝任畢業后的企業工作。
5根據考研方向選題
雖然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本著畢業后能從事一份跟專業相關的工作而就讀本科院校的,但其中也不乏想考研究生進一步學習深造的學生。針對這類學生,我們在畢業論文選題上也在優先考慮范圍,根據經驗,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位導師,都不會樂意去招一個沒有一點動手能力沒有一點研究基礎與經驗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招進來指導困難,很難有突破。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錄取率,在學生自身加強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盡量為學生開設跟其考研方向相關的畢業論文選題,加強他們在動手能力及科研方面的素養。例如針對考研方向為微生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方向的學生,開設的畢業論文選題有“纖維素酶分離純化及酶學性質研究”及“家蠶腸道組織RNA提取方法比較及RT-PCR檢驗”等選題;針對考研方向為生態的學生,開設的畢業論文選題則有“重金屬耐受菌株的篩選及其潛在生物修復功能研究”、“喀斯特地貌下幾種不同經濟作物種植區土壤動物的多樣性調查”及“不同植被對石漠化地區土壤微生物的影響”等。通過這些論文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科研思維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為將來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前期基礎,提高了研究生復試的通過概率。
6根據興趣愛好及專長自主選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動力的出發點。研究者一旦對某個事物發生了興趣,它就會被該事物深深的吸引。因此,興趣也是畢業論文選題的不可忽視因素。這一類選題相對選擇范圍較寬泛,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結果,選題方式是先由學生自行查閱相關專業的文獻,看看對哪些問題感興趣,對這些問題產生過怎樣的感觸和想法,然后根據閱讀文獻的感想與教師多次溝通確認可行后再撰寫開題報告開始論文實驗研究。因為是帶著問題與興趣進行探討研究,這樣的選題學生往往完成得較好。因選題范圍寬泛,在此不一一羅列。
7結束語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4)04-0004-0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1]。它是影響人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據美國衛生局報告,我國精神疾病目前占所有疾病的14.3%,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到17.4%[2],這表明我國心理健康問題形勢嚴峻。小學生情緒能力和認知能力處于迅速發展的關鍵期,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其幸福感,更對其健康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此,有學者就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小學生中有中度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占16.4%,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4.2%[3]。這反映了我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堪憂。
越來越多的研究認識到研究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學術議題,更是進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礎,因此大量的研究先后探究了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為了把握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體情況,本文對源自中國期刊網的453篇相關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以深入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體開展情況,為今后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實踐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1.統計方法
文獻計量法,以頻次、百分比為主。
2.文獻取樣
以中國期刊網為平臺,對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發表的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文獻進行統計,發現有453篇包含“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題錄。
3.分析類目與單元
在對代表性論文進行參考的基礎上,對以下6個單元作統計分析:年代分布、受資助狀況、合作者人數、內容分布、作者機構及作者所在地區。
二、結果與分析
1.研究論文的年代分布
對2003~2012年發表的453篇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進行年代分布統計分析,如下頁表1所示。除2005年(4.4%)和2009年(10.2%)出現稍大的波動外,我國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論文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2003~2007年的論文數為159篇,2008~2012年的論文數為294篇,分別占總數的35.1%和64.9%,后者較前者增長了29.8個百分點,這說明近十年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2.研究論文的受資助情況
對近十年來的453篇論文的受資助情況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結果發現有84.1%不受任何項目資助,僅有15.9%的論文受資助。在受資助的文章中,最多的是省部級項目(9.5%),來自“相關協會”(1.1%)及“國家級”(1.3%)資助的項目相對較少。整體而言,受資助的研究數比例低且不同級別間數額差異很大。這給未來的研究以啟示: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全面開展需更多資助,尤其是國家級項目及相關協會項目的支持。
3.研究論文的內容
對453篇文章的內容進行具體分析(見表3),結果發現“現狀調查”(18.9%)、“相關研究”(21.9%)及“對策研究”(19.4%)這三項研究內容所占比例相當,但都低于“其他”內容類別(37.1%)的研究論文,而這部分論文是作者基于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某角度而提出的一般性看法或陳述,缺乏科學研究的嚴謹性。“綜述研究”及“測量方法研究”則分別只占總體的0.9%、1.8%,這提示著綜述性與測量方法類研究目前呈現出一定困境,亟待突破。
4.研究論文的形式及其研究力量
對研究論文的合作形式和研究力量進行分析(見
表4),結果發現,獨著論文數占論文總數的67.8%,合著論文僅占32.2%,且論文合著以兩人合作形式(17.2%)為主,課題組合作形式僅占0.7%。這表明研究者需加強各種形式的合作力度,組建課題組形式的專業研究團隊,增強研究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以第一作者的單位作為研究力量機構分析的基礎,“其他(小學教師及協會等)”占研究力量的55.8%,其次為“師范類院校”(17.7%),而來自其他單位的研究相對缺乏,見表5。這表明,小學教師及協會是最主要的者,這些發表者的研究內容基本上是一般陳述性的研究,這與表3中關于研究內容的數據結果(“其他”類別即一般性看法或陳述性研究占最大比重)契合。由此可以看出,專業研究團隊參與力度的薄弱可能影響到研究內容的的專業性與系統性,研究需更多專業力量的
投入。
為了進一步了解研究力量的分布,本研究對研究力量的省份分布情況作了分析,分布總體來說呈不平衡狀。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別為:江蘇(11.0%)、山東(7.5%)、甘肅(7.5%)、浙江(7.1%)與吉林(5.1%),表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國較發達地區已經普遍受到研究者的關注。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別為:青海(1.1%)、內蒙古(1.1%)、(0.9%)、寧夏(0.5%)及新疆(0.5%),即我國偏遠貧困地區的相關研究極度缺乏。
三、討論
1.拓展測量方法
本研究發現,近十年來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數量較多,同時內容涵蓋面較廣,包括現狀調查、相關研究、對策研究、綜述研究、測量方法研究及其他研究等,但關于測量方法的研究卻相對匱乏。目前國內研究仍較多引進國外的測量方法,易出現跨文化問題;此外,現有量表內容多側重負面心理特質,與小學生發展的實際有所偏離[4]。我國研究者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心理健康的評估工具已經從單純引進發展到自編問卷,量表內容在向多領域延伸,也編制出了一些信效度較好的量表。但總體來看,我國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普遍較低,自編量表有低水平重復現象,測量積極心理的量表少[5]。即我國仍需本土化的較為統一的科學測查工具和標準。廣大研究者需加強對研究方法的探索,改善測量工具,以便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礎。
2.研究者的全面調動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積極參與。首先,對研究者合作積極性的調動。研究形式合作化已經是當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帶來的團隊資源整合有助于促進研究途徑多樣化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全面性與創新性。但上述數據顯示,獨立研究形式仍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流。獨立性研究在一方面保留了研究縱向的獨特性及系統性,但另一方面獨立性研究缺少橫向文化間的合作交流。這與以往的研究一致[6,7],即跨文化、跨地區式大樣本研究缺乏。為此研究者應當積極尋找合作切入點,突破束縛,加強各種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維度。
其次,對經濟落后地區研究者的調動。有研究者在關于西部民族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現狀的研究中發現,8.4%的中小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很差,其中有28.7%為小學生[8],這說明西部落后地區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強烈。但本文數據顯示,我國一些落后的偏遠地區,如青海、內蒙古、、寧夏及新疆等地關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極少,發展極慢,這也反映了落后地區小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客觀經濟條件的相對落后直接影響到理論研究與教育實踐的開展。同時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礙了相關研究的發展。政府需增強支持,幫助其改善研究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呼吁更多其他地區的研究者多進行跨地域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意識,改善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對各個單位研究力量的調動。本研究數據顯示,群體主要集中在小學教育者及有關協會方面,他們多以見解性、描述性的研究為主。這些研究與其自身教育實踐直接聯系,更具現實意義,且能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啟發與思考,但這類研究缺乏專業性、科學性與系統性。由此,對來自不同研究單位的研究力量的全面調動可以融合多種研究優勢,實現不同單位研究力量之間的互補,以便研究成果能更高效地應用于
實踐。
3.展望
心理健康問題的低齡化趨勢已經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總體上正在不斷地深入和拓展。針對目前研究呈現的不足,未來的研究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1)加強研究的問題解決指向性,增加對策研究,將理論積極運用于實踐;(2)實證研究有待強化,研究方法需不斷改進,尤其是測量工具的改進;(3)研究要邁向全面化合作,突破孤立局限,嘗試跨單位、跨地域、跨文化研究;(4)研究可多圍繞具體、典型的心理健康問題展開,增加個案研究并綜合群體研究以增強研究的臨床應用性。
參考文獻:
[1] 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
[2] 肖旻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1-2.
[3] 沃建中,馬紅中,劉軍.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篇)[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9-10.
[4] 鄭日昌,張穎,劉視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結構和量表編制[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08,(2):30-34.
[5] 廖全明,蘇丹,黃希庭.目前國內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顧與反思[J].心理學探新,2007,27(4):74-77.
[6] 楊宏飛.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顧[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4):289-290.
[7] 袁國禎,陳灶火,楊碧秀.不同地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 [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