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專業思想教育論文

專業思想教育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1 17:12: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專業思想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專業思想教育論文

篇(1)

緊密聯系專業教材,深入挖掘教育素材。職業道德是專業課教材所要傳授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懂得深度挖潛專業課教材中的道德理論,寓教于樂。如在講授《工廠電氣》課保險絲的選擇時,就可以列舉生活中因為把保險絲額定電流選擇過大而造成的安全隱患問題,借此既傳授知識,又對學生進行了職業道德教育。

2充分動用直觀教育、電化教育等手段,加深教育印象

據相關科研理論證實,人類通過視覺所獲取的信息量和持久多比通過聽覺獲取的信息數量和持久時間高2~3倍。所以,用圖文、教育教授職業道德理論,往往比簡單說教所取得效果好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該留意收集一些關于職業道德素質教育的圖文素材,課上給學生展播,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職業道德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如在講授《電機學》時,因為電機轉子的轉動是內部三相繞組切割磁力線的作用結果,是一個看不見、摸不到很抽象的知識,對于我們高職層次的學生來說是很難想象和理解的,所以在講授這門課時可以借助掛圖和Flash演示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又如在講授《CAD》等畫圖類的專業課時,遇到需要繪圖的時候,老師如果利用圓規、尺子在黑板上標準繪圖,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繪圖時下意識地按照標準去做;假如老師要是隨手畫圖,學生也就不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因此要注意自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知識的嚴謹,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或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的態度。

3在實驗實訓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專業課教學中,實驗實訓課是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應用技能的關鍵環節。實訓課以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為主要目標,旨在通過下達實踐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積累成功經驗,通過客觀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斷實現認識的內化。當前,學生都已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但行動上易盲動。他們希望被尊重、被肯定,但是對自我的認知不全面,心理素質比較脆弱,缺少抗挫能力。例如在PLC實訓中燈泡循環點亮,學生想當然以為很容易完成,在編寫梯形圖時,理論上感覺怎么都對,可是一接線,卻怎么也實現不了。不少學生就泄氣了,不愿繼續思考實踐。為了使學生在面對失敗和挫折時擁有健全的心理素質和頑強的毅力,我們采取了分級考核,把每一個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子任務,學生每達到一個任務要求就打一次分給予鼓勵,激發學生深入挖掘的興趣;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性、靈活性和變通性,增強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鼓勵學生自制一些有實用意義的東西,如在PLC實訓中,讓學生們自制一個搶答器,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最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復雜微妙的關系,穩定和諧的團隊關系能夠讓它產生聚變。在實訓環節,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按組別分配實訓任務,讓學生自主完成。在其實踐過程中從旁指導,并適時穿插團隊協作的理念,讓他們彼此配合,榮辱與共。最后按組別評定成績。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相互幫助,共同探索,能夠培養其博愛的胸懷和國人的膽識,并且能夠使其領悟團隊協作的意義,學會友善地處理人際關系。經過團隊協合作,大多數學生都能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并且能夠領悟如何在團隊中通過學習提高個人能力,同時也懂得了照顧團隊成員,鍛煉了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團隊合作無疑是實現目標的捷徑,讓學生總結得失體會,通過親身經歷去認識合作中的得與失。經過訓練,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處理與他人合作的關系。

4以身立教

篇(2)

摘要:

通過調查發現,英語專業本科生論文存在文內和文后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部分論文存在抄襲和剽竊現象以及論文統計數據隨意性較大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學術誠信教育機制不夠健全以及師生的學術誠信意識不夠強。建立健全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以及強化學生的學術誠信主體意識,是提高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路徑

學術誠信是大學生重要的學術品德之一。然而,大學生學術不誠信現象屢屢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高校學術誠信教育的擔憂,由此對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產生質疑。英語寫作是英語本科教育中的一門主干課程,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經過各階段的寫作訓練,學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形成了良好的學術素養?為了解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現狀,筆者對某高校2015屆英語專業120名本科生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進行了調研,旨在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一、英語本科生論文寫作中學術不誠信的主要表現

筆者采用觀察法,以英語專業本科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其撰寫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為語料,調研其文內引文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情況。英文文獻的著錄依據美國語言學會出版的《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APA格式手冊》(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獻的著錄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2005年頒布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2005)(該版本替代了舊版GB7714-1987)的規定。然后,利用中國知網“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2)”,對120篇畢業論文的總復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復制比進行檢測。最后,通過分析,概括出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的狀況。經統計發現,學生論文中存在學術失范和學術不誠信兩種情況。第一,文內引用格式錯誤。主要問題有:英文人名寫錯;論文為多個作者時,格式寫錯;未寫文獻年代。第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主要問題有:漏寫或誤寫作者、題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錄格式錯誤,如期刊本應用[J],卻用了[M]表示,等等;遺漏或用錯符號,比如出版地后面應用“冒號”,卻寫成“逗號”,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獻而未標明出處。120篇畢業論文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論文總復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論文復制比分別達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論文第一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論文第二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襲和剽竊他人成果。論文數據隨意性大。有的論文數據不可信,經不起推敲,屬于隨意編造等問題。因而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方法

英語專業本科論文中學術不規范和學術不誠信的現象,既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折射出教育管理和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應從健全管理機制、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以及增強學生主體意識這三方面著手,實施學術誠信教育。

1.發揮教育部門的職能作用,構建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第一,以國外誠信管理機制成功經驗為借鑒,建立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檔案。學術誠信檔案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規范其誠信行為。將學生的誠信情況(如作業、考試和論文寫作)記錄在案,并與獎學金評定、出國推薦以及未來職業和生活等掛鉤。有不良記錄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體驗、踐行誠信,逐漸養成自覺誠信意識。第二,以制度為保障,建立學術誠信管理、監督、檢查和懲罰體系。成立專門的學術誠信管理和監督機構,制定詳細的學術規范和標準,監督并定期檢查學術失信行為和防治情況。對學術失信行為情節較輕者,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影響惡劣者,給予嚴厲懲罰,并在通告欄、網站上予以公布,以便懲前毖后,防止學術不誠信行為滋生蔓延。在各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需把握以下幾點:首先,在制定規范和標準時,不妨參考《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和英美高校的學術規范條例,細化規則,并輔以實例,使學生有所參照。其次,在監督環節上,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生生監督、師生監督。再次,在懲罰環節,應提高懲罰的執行力,而不是紙上談兵。除了進行學術規范教育外,“防患于未然”尤為重要。比如,可以采用現代技術——反抄襲軟件來遏制學術失信行為,可采用學生先自測,學院在論文答辯前再檢測的方式。若整篇論文和各章節的重復率超過學校規定的比例,則責成論文作者修改。再次檢測若仍達不到要求者,則不予答辯。第三,以本科生參與為手段,營造良好的學術誠信氛圍。在我國,學術誠信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行政手段,從政策的制定到實施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其結果是,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實踐體驗,不利于其學術誠信意識的形成。因此,應當加強英語本科生的參與度,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誠信教育活動,營造學術誠信氛圍,使學生逐步內化學術誠信理念。比如學校教育部門可邀請學生參加制定學術規范條例,監管和裁決學術失信案例。圖書館、學生會和學院可專門設置學術誠信教育網頁,組織學生相關規定、標準、規范、條例和懲罰措施,供學生隨時查閱。此外,學生可在校刊、校報和櫥窗登載學術誠信教育文章或宣傳冊。另外,采用英語學習經驗交流、英語演講比賽、學術誠信知識競賽和英語論文寫作比賽等方式,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自我教育。

2.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為指導,強化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意識。學術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學術價值觀以及對學術誠信的認知。因此,要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學術誠信意識,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研精神,在學業和學術上互相信任,坦誠交流觀點,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成績,公平競爭,自覺遵守學術規范,抵制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成為學術誠信的捍衛者。第二,以年級為階段,實行“入學教育-課程論文-學期論文-畢業論文”的“一條龍”學術誠信教育培養模式。“一條龍”模式的具體做法是:以英語專業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學術誠信周”活動。人手一本《新生入學手冊》,內容包含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使新生一入校即感知科研誠信的重要意義。對于一、二年級的課程論文或課程報告,任課教師應強調學術規范的重要性。同時,可采用高年級學生進行講座的形式加深低年級學生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認識。同伴講座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中國學生“往往對正式的規則并不在意,而來自同伴(peer)的口口相傳(wordofmouth)對其更有影響力”。到了二、三年級,學生在撰寫學期論文或學年論文時,逐步養成了學術誠信的習慣。及至四年級撰寫畢業論文時,便會習慣成自然。總之,學術誠信的培養需要經過系統、扎實和持久的訓練才能產生效果。第三,以“導學”為抓手,提高英語教師學術誠信教育指導水平。教師是學生學術誠信養成的引路人。因此,廓清“指導什么”和“如何指導”是關鍵。針對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筆者曾提出“十三導”的原則,即論文前期準備階段的“六指導”(導學風、導目的、導閱讀、導文獻、導選題、導信心)、寫作過程的“三指導”(導科研態度、導宏觀與微觀結構和導耐心)以及答辯過程的“四指導”(導總結、導陳述、導答辯和導意義)。受此啟發,針對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筆者提出“六導”的指導思路,即:導學風——樹立“質量意識”“規范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導目的——闡述引文和參考文獻的意義;導閱讀——閱讀并仔細研究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導查新——如何在網上、圖書館查閱、篩選和記錄參考文獻;導格式——比較和分析文內引用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和規范;導耐心——用心對待參考文獻的細枝末節,如“標點”的用法、各種文獻的著錄方法以及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正確寫法,等等。

3.強化責任意識,激發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的主體作用。第一,以自律為準則,強化學術誠信自教和內控意識。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自我道德培養和自我道德約束,自覺、自愿地遵守學術規范,成為學術誠信的傳播者。第二,以國際和國內“規則”為準繩,掌握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學術誠信是建立在學術寫作規范基礎上逐步養成的習慣。因此,了解和熟悉學術寫作相關規范是第一步。要了解國際上學術誠信教育和學術寫作規范動態,與國際學術慣例接軌。

參考文獻:

[1]張春芳.近五年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調查與思考——以某校為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2).

篇(3)

一、當前我國地理教育研究轉載現狀分析

首先,筆者通過Excel2003統計分析了近10年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轉載論文共694篇,在這些論文中,有來自中學地理教學三大雜志《地理教育》、《地理教學》以及《中學地理教學參考》方面的轉載,也有諸如《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等大學學報方面的轉載,還有來自《教學月刊》、《教學管理》、《課程? 教材?教法》等核心期刊的轉載,因此,轉載的地理論文對當前地理學科理論與實踐教學研究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從橫向(各年論文轉載數量)和縱向(各年不同類別論文)轉載數量兩個維度對當前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為近10年來每年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論文轉載的數量結果統計。

另一方面,筆者將近10年700余篇論文按照研究的類別進行分析,將其大致歸納為地理課程理論、地理教學(包括地理教學理論與地理教學應用兩個方面)、國內外地理教育比較、考試試題研究、地理教材理論、地理學習理論、其它方面(包括教師成長、學生作業體系、地理思想教育等)等8個方面,如圖2所示。

二、當前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現狀特點

筆者通過近10年人大復印轉載中心《G33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中地理教育研究方面論文轉載歸類分析,并結合2003年全國開始實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將地理教育研究分為四個小時期:課改前的百廢待興期、課改時期的“新氣象”、以及研究發展的高峰期和發展的平穩期,各個時期的研究內容和方向各具特點。

1.百廢待興(2001―2002)――深化地理教學研究

新課程改革席卷全國之前,我國中學地理學科教學使用的是1994年的老教材,它是我國恢復地理高考以來內容最豐富、層次結構最明了的教材,同時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相關研究比較集中,如表1所示。

從研究發現,這一時期重要表現為對最后“舊時期”中存有價值的教學方面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不到80篇文章中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超過一半,包括對地理教學中的方法、案例、概念、素養、教學目標等諸多方面的研究,這是研究層面比較狹小、急需革新的時期。

2.推陳出新(2003―2005)――加強地理多領域研究

2003年是新課程推廣的第一年,從課程的設置到教學方法、模式、策略等方面不論是思想上還是內容上都出現新的深層次的研究,基于此變化也為地理學科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材料。所以,這一時期的地理研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有對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研究,有對地理新教材的研究(包括必修和選修的內容),有注重學生學習的研究以及對新課程背景下高考試題的研究等,如表2所示。

雖然教學是地理教育研究的主體,但也出現了相關新內容的細化研究:以教材為例,有“實驗地理教材(人教版)中探究性活動的類型和功能分析”;以教學為例,有“淺談新課程標準下中學地理教學中知識觀的轉變”等,是地理教育研究深入性、豐富性最顯著的時期。

3.百花爭艷(2006―2007)――趨于平衡化研究

經歷課程改革后,至2006、2007年,全國已有大部分地區進入新課程時期,有的地方甚至已經在新課程背景下進入了多次高考。這一時期較前一時期研究更加平衡化,如圖3所示。

從該圖可知,地理教學理論、地理教學實踐、地理教材理論、考試研究等方面趨于平衡。

4.平穩發展(2008―2010)――追求創新性研究

以地理教育為例,它承載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地理教育的創新研究是有利于教師自身發展、學生全面發展的。這一時期文獻不多,2008年64篇,2009年43篇,2010年47篇,但是研究的方法形式更具創新意識,如“基于高中學生學習行為的中學地理教學實踐研究”――從行為的量化分析入手;“高考地理學科思維能力價值評價”――從學科價值的評價切入,“地理新課程與雙動兩案教學模式研究”――從“學案”的提出說起等這些維度方面的研究都是以往沒有出現的,很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

針對當前我國地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教育論研究過于集中,課程論有些失衡;教學論研究層次欠缺,教學評價涉及較少;重視教師教學研究,忽視學生學習研究;教師教育發展關注不夠;地理教育相關方面的研究不博也不專;地理考試試題研究呈現減弱趨勢;國內外地理教育比較研究內容較為薄弱。

三、我國未來地理教育研究發展的展望

1.加強課程理論研究,完善課程體系觀念

地理課程理論在地理學科教育中具有引領性,它規定了地理課程的基本方向、目標、內容、結構,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上位概念,地理課程的任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誤導地理教學。以現行地理課程標準為例,它還是實驗版的,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其中可能會存在許多待解決的問題,它與實踐中的地理課程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縮短其中的差距,這些都需要加強課程理論的研究,完善課程體系,為理想與實踐之間的架構起“橋梁”作用。

2.注重教學理論細化研究,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通過文獻統計分析,教學理論研究固然豐富,但是研究的內容比較集中于思維、方法、策略、地圖、案例、能力等方面,那么如何評價這些研究的實際意義?筆者認為,在注重教學理論的細化研究同時,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如地理新課標中提到教學中注重“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結合”,可以將其具體到教師教學行為評價、學生學業評價等。有條件的可以將課堂與課外實踐結合,這樣地理教學理論研究更具實踐指導意義。

3.建立“檔案袋”研究,關注師生全面發展

地理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生發展。文獻統計中相關內容關注較少,就學生學習理論方面有50篇左右,而如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其智力結構與非智力結構研究不多;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也比較少。因此,在未來發展中通過建立“檔案袋”形式,跟蹤研究,關注教師或學生個人發展的過程,做相關研究可以有效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

4.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深化地理教育比較研究

文化的發展需要交流,教育也是如此,通過國內外教育各方面的交流,可以擦出思想“火花”,產生新的思想觀念,可為教育教學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材料與方法手段,也為進一步深化國內外地理教育研究提供條件,可拓展研究的深廣度,有利于縮小理想地理教育理念與實踐教學的差距。

篇(4)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校園文化建設 問題 提升策略

近年來,我國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學校領導、老師重視;校園環境、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校園文化活動很有成效,有聲有色;較重視制度建設,加強校園管理、學生管理與教師管理。但還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當前,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都是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內容,這從大多中職校校訓、校風與相關高中、高校雷同的現象中就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中等職業學校的師生在談及自己學校的特點時都如數家珍:有科技節、體育節、校園文化藝術節,有運動會、讀書活動、書畫比賽、校園歌手大賽、迎新文藝演出等活動[1]。學校整體環境與普通中學大同小異,校園、教室里遍布科學家的名人名言。與企業文化、專業文化、技術文化及區域文化嚴重脫節。置身于這些學校無法感受到職業學校的氣息,從校園文化建設角度很難找到職業學校的特征。

(二)突出面向學生,忽視教師需要。不少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面,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學生課外文化娛樂活動,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多開第二課堂。因此,絕大多數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完全依賴學生工作處和團委。盡管很多學校制度建設和學生管理很到位,成效也很明顯,不少學校在概括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成績時對此津津樂道,殊不知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不僅有學生,而且涵蓋了教師、行政人員在內的學校全體人員。

(三)強調短期見效,忽視長遠目標。一些職業學校缺乏長遠觀點,急功近利,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招生宣傳的裝飾品,不重視良好職業道德的培養,在校園文化建設上顯現功利傾向[2]。反映在學校管理中,沒有將重點放在培養社會、企業所需人才的綜合素質上,而是片面宣揚專業前景與個人待遇,對學生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也有學校為了畢業生順利就業,推薦中不能公平全面地介紹,導致學校教育忽略學生良好個人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缺乏培養學生為企業承擔創造價值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畢業后難以克服職場初期的考驗和壓力,企業用人滿意度不高。

(四)突出部門分工,忽視系統規劃。部分中等職業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部門,缺少學校層面的系統規劃。因此,多數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完全依賴學生工作處和團委。盡管很多學校學生管理部門工作很到位,但因為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缺少系統規劃的先天不足,往往一旦涉及多部門合作,執行時往往感覺力不從心。

針對上述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當下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從如下五個方面入手采用系統提升策略。五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構成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活動的和行為的校園文化。

(一)推動物質文化建設,夯實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物質文化是學校形象的外部表現。物質文化建設包括教學設施、宣傳設施、儀器設備、校門、校服、雕塑、辦公樓、教學樓、實訓樓、科技館、圖書館、各類教室、語言室、藝術館、人文景觀、體育場館、教工宿舍、學生宿舍、食堂等有形的硬件設施。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綠化、美化、亮化校園環境,能營造一種教人向上、催人奮進的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師生于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3]。

為了建設校園文化環境,中職校有必要加強校刊、校報、系報、校廣播臺、校園網的工作,擴大圖書館規模與容量,擴建電子閱覽室,形成局域網,使學生文化、體育、美術、藝術社團及青年志愿者協會保持活躍。校報、學生文學作品集、教師論文集的相繼出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通過上述措施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氣氛,融合了師生的生活,涵育著身心素養。

(二)豐富精神文化建設,樹立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設包括學校使命、學校精神、學校愿景、發展戰略、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辦學宗旨、辦學模式、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職業道德、組織目標、價值觀念、服務理念、校訓、校風、校歌、教風、學風、班風、學生觀、師生觀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力。這一層次是中職學校校園文化的精神導向層面,它滲透并決定和影響著制度層面和物質層面,是一種隱性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內化為師生員工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目前,部分中職校借鑒企業經驗以建立形象識別系統(SIS)為契機,將抽象的精神文化具體化,形象化,增強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識別度和認同感[4]。

(三)開展活動文化建設,構建校園文化建設平臺。校園文化建設對人的影響,主要通過各種活動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活動文化主要包括校園藝術活動、技能競賽活動、體育競賽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重大節日活動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對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實踐能力的鍛煉、綜合素質的提高、個體潛能的發揮無疑起到巨大作用。

(四)落實制度文化建設,鞏固校園文化建設成果。制度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學校的各類規章制度、校規校紀、學生守則、規范、慣例和人際交往行為準則等。制度文化既有隱性作用,又有顯性作用,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對于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提高學生職業素養,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五)瞄準行為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品質。行為文化主要指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及其他活動中通過校園主體發生和進行的人際交往而產生的文化。學校行為文化是建立在全體師生員工對學校理念完全理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并在各自行動中自覺地、規范地、協調地、統一地對學校理念的執行。行為文化主要由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干部行為和工人行為四種行為構成,它反映學校管理者形象、教職員工形象、學校工作形象、學校產品(學生)的形象和學校的服務形象。

創建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優秀校園文化,實現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質量的穩步提高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職教工作者不僅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發展共性和突出個性的關系,而且要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匯其中。

參考文獻:

[1]趙麗敏.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1(22):68-71.

[2]周和平,周曦.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的構建與策劃[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80-82.

篇(5)

關鍵詞: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

一、信息素質教育的內涵

信息素質一詞最早由美國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意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資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信息素質教育就是根據社會信息環境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培養和提高社會個體的信息覺悟、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技能,使他們充分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能有效檢索、評價和利用信息。(1)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其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

(一)信息意識教育。信息意識是指對知識信息重要性的認識和對知識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們從信息的角度對社會中各種現象、行為的感受、理解和評價這種自覺的對信息的心理反應。信息意識在信息素質結構中起著先導作用,影響著人們對信息需求和對信息需求的準確表達,支配著人的信息行為。信息意識教育目的在于激發個體潛在的信息需求意識,并能充分準確地辨析和鑒定信息的價值,合理的利用信息,從而形成一種對信息敏銳的思維感知能力和對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2)

(二)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主要指獲取和評價信息的能力、組織和保持信息的能力、傳遞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創造性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終身學習的能力。它是一個人信息素質的核心所在。具體說來,其中獲得、評價信息是指對信息的捕捉和發現、采集和優選;組織和保持信息是指對信息的分類和綜合、查錯和控制;傳遞和交流信息是指對信息的輸出和接受與溝通;用計算機處理信息是指對信息的檢索、排序、存儲和變換;創造性利用信息是指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并且能夠利用信息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利用新的信息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三)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在整個信息活動中,用以調節信息創造者、信息服務者、信息使用者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3)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使社會個體遵循一定的信息倫理與道德準則來規范自身的信息行為與活動。它是保證信息素質發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調節器。主要內容包括尊重知識產權、培養信息良知,在信息活動中堅持公正、平等、真實原則,遵守有關信息活動的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的自覺性等。

二、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

學校方面:我國的信息素質教育發端于1984年教育部頒發的在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課的文件。由于該文件的規定,全國各高校有條件的才正式開設文獻檢索課。2002年版的普通高校圖書館規程明確了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任務,文件和規程從宏觀上規定了高等院校必須開展信息素質教育。但對于信息素質教育目標、教學規劃、教學要求及教學效果的評估缺乏指導性意見,各高校的文獻檢索課自行開設、自行選用教材。信息素質教育并沒有得到與其角色相當的重視。迄今為止開設文獻檢索課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數院校并沒有把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方法課、基礎課開設并真正重視起來,往往只把它當作一門普通課程甚至選修課看待。同時,信息素質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難以全面的展開信息素質教育。圖書館和網絡建設等信息素質教育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進步,尤其是校園網的建設卓有成效。但利用率并不高。圖書館的主要效能還體現在提供紙質材料的查找和安靜的學習環境。對于網絡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娛樂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信息檢索的極少。

大學生方面:信息意識淡薄,對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信息缺乏敏銳性。信息欲望不強,對信息素質教育的關注程度較低。信息能力有限。信息的綜合利用技能較差。主要體現在搜索能力有限。表現在不能有效地將檢索需求表達出來。不熟悉檢索系統的檢索語言、檢索運算符以及相關的檢索技巧;檢索策略不夠合理,不能及時根據檢索結果有效的進行調整。搜索范圍主要在國內資源上,類型多為紙質資源。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檢索和光盤檢索能力,但網絡檢索能力亟待提高,極少進行國際聯機數據庫資源的利用。信息道德堪憂,主要表現在不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包括閱讀不良信息等。

三、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提高對信息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信息素質成為評價人才的重要因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已成為一種基本生存手段和必要的技能。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指出:“誰掌握了知識和信息,誰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權利”。同時,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據統計,人的一生當中大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只占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90%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獲取,因此大學生只有通過良好的信息素質教育才能變“學會知識”到“會學知識”,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4)

(二)改革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于信息素質教育,人們一直有一些誤解。把信息素質教育理解為信息能力的教育,忽略了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教育;把信息能力教育簡單等同于信息搜索能力的培養,忽略了信息的分析、組合和創新等信息綜合運用能力;把文獻檢索看作是寫論文、搞科研的前期資料準備工作,忽略了它在發現知識、生成知識方面的深層作用,未將它的全部功能和意義挖掘出來。而在實際檢索當中,人們存在著重檢索、輕利用的傾向,人為地將文獻檢索和利用隔離開來,將查找資料與后續成果隔離開來,這樣對學習和全面體會文獻檢索的重要性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這些偏頗的認識,導致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的縮水和抽條。為了全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增強大學生的信息綜合運用能力,必須對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

1.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信息素質教育逐漸被關注是近幾年的事,長期以來,其相關課程一直以來處在選修課的層次上。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必須高度重視信息素質教育,把相關的信息素質教育方面的課程設置為公共基礎課。同時,在課程設置上,應綜合考慮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在加強信息能力教育的基礎上,開設信息意識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的相關課程,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在信息能力教育上要以文獻檢索為基點,綜合培養大學生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創新的能力。鼓勵大學生通過檢索到的各種可利用信息資源去開發新的知識,讓其在撰寫論文或專業設計當中親身體驗文獻檢索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與價值,從而增強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質和操作技能,使信息素質教育成為文獻檢索教育的更高層次,培養大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

2.全面融入,專業教育和綜合實踐相結合。信息素質教育是一種終生學習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方法和工具式的教育,只有進行大量的運用練習素質才能不斷地提高。因此除了專業的信息素質教育之外,還要將信息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具體說來:其一是將信息素質教育縱向貫穿于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結合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體系和各年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低年級的大學生進行信息基礎理論教育,培養信息意識和信息道德,了解院校的信息資源和使用方法技巧。高年紀的大學生進行信息能力教育,綜合培養大學生的檢索、分析、組合和再創能力。要通過畢業設計和論文的撰寫全面鍛煉和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其二就是將信息素質教育橫向貫穿與大學生的各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單靠開設一門信息檢索課,無法實現信息素質教育的目標,必須將專業的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的學習上去。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穿插信息道德的教育;在計算機相關課程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教育;在專業課的教學中要介紹本學科的文獻信息及獲取渠道,專業的代表著作、專業期刊、主要數據庫,專業網站等信息源,介紹本專業的研究態勢、發展趨勢、研究成果,使大學生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方便大學生進行信息檢索和創新,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質。(5)

(三)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主體作用。圖書館作為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加強軟硬兩方面的建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以培養兼職的信息素質教員和高信息素質的大學生。

在硬件建設方面,一是要加強校園網建設,建立數字圖書館,開設公共流通系統、公共檢索系統、光盤檢索系統、國際聯機檢索系統和網上查詢系統等;二是建立電子閱覽室、多媒體信息中心等,提供豐富、齊全的電子出版物,提供方便的閱讀、復制、打印各種文獻資源的手段。在軟件建設方面,一是定期開展校園信息活動,舉辦不同專題的信息素質教育講座、學術研討會等各種形式的活動;二是通過校園網設立信息素質教育主頁,圖書館設立學習主頁,提供一些重要的下載軟件、閱讀器的應用技巧和使用方法;重要數據庫、著名網站等。中外文文獻信息檢索工具的利用、光盤數據庫檢索、有關搜索引擎應用和技巧等知識。同時鏈接一些本學校各學科專業緊密相關的網址以及網站內容的簡要介紹,并不斷地更新這些內容,以此來提高圖書館用戶收集信息的效率和準確性,使信息素質的培養落實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中。

參考文獻:

1.衛麗君.高校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探析.科技情報開發于經濟,2006;16:235

2.陳萬忠.當代信息素質教育論析.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40

3.賈紅英.大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問題研究.情報科學,2005;8:1176

篇(6)

關鍵詞:創新人才;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8-0240-03

在當今時代,知識創新己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主導性因素,根據教育部公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仍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3年以上,創新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不足,杰出人才缺乏。

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和民族創新能力的強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主要標志。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無疑是一件特別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事情。人才的創新性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如何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就培養新時期下創新性高職商務

人才的培養作簡要闡述。

1 創新人才與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

筆者認為,創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并能做出創新性成果的人才。學校創新教育所培養的創新性人才,并不指那些天賦奇才或孤芳自賞的怪才,也不是稱得上是科學家、發明家或創新企業家的精英,而是具有創新素質的合格人才。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所培養的創新性人才應當是具有創新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他們憑借創新精神、創新人格與創新能力可以在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實踐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是指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理論夠用,深度適當,特色鮮明,技能突出,具有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備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廣泛的適應能力、寬闊的面向國際和未來的視野。因此,高等商科教育必須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樹立知識、創新能力、創新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觀念,特別是培養學生的面向經濟建設和未來發展的觀念,培養一大批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又熟悉商務運作流程和經濟活動規律的從事現代商務活動的應用型商務人才,能很快適應企業工作崗位。

2 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的建立

2.1 培養目標的科學確定

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才的總體要求。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又是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實踐。

在充分人才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高職商務類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面向中小企業的商務崗位,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大專業,小方向,寬基礎,重特色”。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實踐中,要建設“兩個體系”,落實二個“理念”,這就是建設科學合理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切實可行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落實培養到企業崗位“零適應期”的“楔型”人才和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教學理念。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學習創新能力。 商務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創新能力,不斷學習新知識,除了行業和產品知識外,還必須具備外語、進出口業務、國際金融、商務法律等知識以及一些不斷涌現的新知識,并能及時了解國內外經濟貿易政策變化,形成復合型的知識結構。 二是調研分析和預測決策能力。 商務人員只有具備調研分析和預測能力,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瞬息萬變的商務現象,抓住本質,形成正確的決策,實現預期目標。 三是組織協調和經營管理能力。 商務活動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員、機構和環節,商務人員只有具備組織協調、經營管理能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商務活動中做到駕輕就熟,游刃有余。 四是快速反應和危機處理能力。 商務人員只有具備快速反應和危機處理能力,才能在變化萬千的國際國內市場中抓住商機,在形形的市場風險中處變不驚,轉危為安,穩操勝券。

2.2 人才培養基本規格準確定位

基本規格是培養人才的業務標準和基本要求。建立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的培養方案,就要在素質教育條件下做到思想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基本思路就是充分考慮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對現代商務人才的要求。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從加強基礎、拓寬專業知識、注重社會和企業實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入手,培養知識面寬、整體素質高、綜合能力強、適應社會、適應未來的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基本規格中,要具體規定學生的培養在哪些方面要體現出創新性,創新實踐課程與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

2.3 合理課程體系的形成

在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要落實到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和相應的課程體系中。

高職商務類專業在以下方面應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1)精減學時,整合課程,優化體系,防止重復,給學生留有個性發展的時間和空間;(2)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學習;(3)在校內放寬轉換專業的限制,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4)允許學生跨學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選課、輔修。

一般認為,高職商務類的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三大模塊組成。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個人品質、思想修養、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創新精神。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和實踐教育是知識、能力與課程體系的主體。它主要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和基本技能與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是培養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專業知識的學習為創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是創新能力的直接培養。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教學實踐、生產實踐、實驗操作、社會實踐和專業課程實習與畢業設計等。這些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又是提高整體素質,培養技能和能力的基礎。

通過提高課程實習、學期實習、寒暑假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的質量,切實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進一步改進和豐富實踐環節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掌握和應用現代化的手段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業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 如何實施高職創新性商務人才培養方案

3.1 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大學培養的人才應具有全面素質,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學習的目的在于創造和應用,創新精神體現了教育所激發的人的主體精神與力量。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周期愈來愈短,學生的大腦單純作為儲存知識信息的倉庫的教育觀已經過時,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形成建構新知識的思路框架,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創新。而轉變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創新性商務人才的先導和前提。要實施創新性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應首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教師應把創新精神運用到課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利用各種方式和途徑來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一方面,教師既要從事教學又要進行科學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用科研成果的“源”去充實、更新教學內容的“流”;另一方面,教師在科研中開發自己創造力的同時,應教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反過來,教學也能夠使教師的基本理論更加嚴密和系統化,從而促進科研。

3.2 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使培養的學生具有創新能力,首先是要有創新精神。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靈魂。要把具有創新精神看作是大學生的必備素質,使學生建立獻身科學,敢想敢干,敢于懷疑,敢于批判的科學精神。

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來源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大凡杰出人才,個個都是個性突出的,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沒有特色。重視學生的個性,還意味著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給予鼓勵,在盡可能促進全面發展的同時,不要求其各方面平均發展,以發揮其特長。

在創新能力培養時要分階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一階段:培養學生共同的行業感性認識。讓學生知道目前所學商務類專業的知名公司和成功人士,了解他們的成功的歷程。第二階段:使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在現場教學上,進行熟悉網絡環境下的商務管理和實務的運作,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學生定崗實習上,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基層工作,并安排實習單位管理人員作為帶教老師,對產學研合作基地的管理機制及生產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第三階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上,緊扣專業課;在現場教學上,對整個企業生產過程或管理過程的構成有較深刻的理解;結合企業的實際狀況,制定一份改進方案書,幫助企業完成商業計劃書。第四階段:培養學生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在課堂教學上,開設相關專業的課程;在現場教學上,進行有關企業管理或生產管理改進方法或途徑;在學生定崗上,安排到各個科室及管理部門進行定崗以及由校內提供的模擬實踐崗位。對日常管理工作提供相應的處理方法、決策方案,協調完成一些實際的管理工作。第五階段:培養學生創新的綜合素質。在課堂教學上,完成管理學科的大型作業,組織參加高校論文競賽,強化畢業論文環節,特別要求部分論文與上面的五個階段的內容有機結合,學生畢業設計的綜合評定是五個環節的最高階段,并作為成績的基本衡量指標(見下圖)。

3.3 加大教學改革的力度

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落實到教學工作的全過程,特別是要加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使教學的內容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改革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內容要體現“精”、“新”、“實用”的特點。要精簡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具有自身特性和時代新意。如在會計專業中可將基礎會計、基礎會計實訓兩門課整合為基礎會計理論與實務,將財務會計、財務會計模擬實訓、成本會計、成本會計實訓、審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整合為籌資與投資、購貨與付款、生產與存貨、銷售與收款、對外財務報告等課程。這樣,教學過程就不再是單一的學科教學過程了,而是圍繞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目標的一體化過程。要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將抽象的理論與創新性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擴充教學信息量,將一個豐富的、富有時代感的知識世界展現給學生。

在教學方法上,應從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意識的角度入手,使課堂教學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主動地探求知識、拓展思維,促進教學過程由知識的掌握與向知識的運用與發展過渡,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改革教學方法,要求“精講”與“自學”相結合。同時,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進程,形成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增大課堂教學信息量,為學生創造更大的時空范圍,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把知識學習融入娛樂形式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對有些專業課的考核可參考國外先進的方式――大作業(project)制,課程大作業對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很有幫助。教師列出“Project”的相關題目,學生自己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題目,自己組成2~4人的小組,自己查資料,做實驗,最后寫出論文并做出演講文件,在全班及老師面前演講。

3.4 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

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中,一定要高度重視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源泉和歸宿,創造思維是基于實踐始于問題的,創新能力是在不斷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培養出來的,要克服目前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不斷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模式,站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研究和解決實踐教學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鍛煉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螺旋交替形式中學生是實踐活動的主體并遵循漸進的原則。學生實踐活動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每一階段中,學生實踐花了大部分時間,但實踐的過程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初級階段,學生處于低年級,學生主要在學習基礎課,對企業的實際運作活動了解甚少,此時應由學校、企業共同制定指令性實踐內容及實施計劃;中級階段,學生對專業知識已有所了解和掌握,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的具體內容和細則己有所了解,此時學院主要制定實踐指導內容和細則,具體內容可讓學生參與確定,并由其自主實施;后期階段,學生已學完全部課程,已經對企業的情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其專業知識已能在各方面綜合運用,并與其擇業想結合,可采用參加企業項目形式(見上圖),參加企業項目形式就是選擇具有創新潛質的大三學生作為項目參與人,通過項目的工作實踐來提高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必須運用綜合知識解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外,還必須與企業內各種類型的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培養團隊意識,使他們在協調能力、交際能力、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意志品德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受到較全面的訓練和培養,為他們畢業后在企業界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從而達到培養高質量創新性人才的目的。

只有通過指令性、指導性、自主性三階段漸進,使學生能順利走向工作崗位,順利實現就業,才能為以后在工作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3.5 實施教學管理制度

要培養創新性人才,就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年制教學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需要,必須實行學分制,在一定范圍內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學習進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所學專業相結合,要讓學生早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3.6 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圍

在學校校風建設和校園環境的建設上,要提倡和鼓勵創新精神,多舉辦學術講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潛移化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意識。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創新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首先,努力完善學校物質環境的建設,改善教學條件,配備現代化的教學設施,使教學活動多樣化。

其次,在精神環境上: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活躍學術氛圍,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郁的創新氛圍。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創新性學生集體的建設,這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著名科學家王選院士曾在為西安交大學生所作的報告中,聯系自己的成長經歷,提出了“I+We =Fully1”的著名公式,告誡青年學生:個人的發展離不開集體的作用,新世紀的人才要善于與他人合作。

總之,創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題,實施高職創新教育教學培養方案的研究和改革是當前與今后高職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王兆峰.產學研結合是培養商科創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徑[J].當代教育論壇,2006.

[2] 陶曉艷.論文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篇(7)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能力;影響因素

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下簡稱“貧困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隨著高校的擴招,其規模日益擴大,問題日益凸顯。現有研究多集中在經濟幫扶、心理疏導、思想教育等方面,對其綜合能力相關研究較少。由于家庭背景、學習水平、社會活動、生活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貧困生的綜合能力具有一定差異性。本文通過調查高校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影響其綜合能力的因素,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旨在為高校貧困生的人才培養和教育問題提供理論指導。

一、數據來源及實證研究

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源于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以下簡稱“農生院”)對本科2013級、2014級共217名貧困生所作的調研,此數據調研系該學院困難認定的一部分,該部分同學均能認真對待,故數據信度較高。筆者綜合國內外相關論文數據,對部分貧困生進行單獨訪談之后,提取問卷中符合此項研究的部分問題作為分析依據,數據材料的效度亦得到保證。

2. 研究假設及變量設定

本文選用農生院學生綜合考評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依據。農生院的綜合考評成績由課堂學習效果、拓展性素質評價和德育考評三部分組成,總分120分,其中課堂學習效果70分、拓展性素質評價20分、德育考評30分,依次分別反映了學生在學習、社會工作和生活三個方面的表現。基于已有的統計資料和調研數據,對影響農生院本科2013、2014兩個年級貧困生綜合能力的因素進行預分析和變量設定(見表1),并提出以下假設:

(1)個人特征變量

①性別:男性好奇心重、自制力差;女性則較安靜、踏實。

②專業:農學專業學生與非農學專業學生比較而言就業面較窄,故農學專業學生學習更為刻苦。

(2)家庭特征變量

①家庭所在地:農村和城市的學生在成長環境、生活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

②貧困程度:家庭貧困的學生往往在學習、生活等方面比其他學生更具耐性。

(3)學習方面

①學習成績專業排名:據農生院相關規定,學習成績占綜測成績的58.34%。

②獲得獎學金情況:曾獲得獎學金的同學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并具有堅定的學習信念,在學習成績方面要優于未獲得獎學金的同學。

(4)社會工作方面

①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擔任學生工作職務是評判拓展性素質得分的重要依據。

②是否做過兼職:學生可在兼職過程中得到鍛煉。

(5)生活方面

①知心朋友數目:學生身邊知心朋友數從側面反映了其人際交往的能力。

②與周邊同學關系:據農生院相關規定,同學評價占德育考評分數的16.67%。

3. 統計分析

對調研數據按設定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2。

貧困生中綜合能力最高的學生專業排名處于前0.6%,最差的處于98.8%,專業平均排名44.2%,表明貧困生綜合能力整體上處于中上等水平,但兩極分化嚴重。調研對象中男生106人,占48.85%;女生111人,占51.15%。農村地區的貧困生有140人,占64.52%;非農村地區的貧困生有77人,占35.48%。農學專業學生133人,占64.52%;非農學專業學生84人,占35.48%。

4.模型設計及實證結果

建立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線性概率模型,設被解釋變量Y與控制變量sex/x1、major/x2、location/x3、poverty/x4、study/x5、scholarship/x6、cadres/x7、job/x8、friend/x9和relations/x10滿足線性函數:

Υ=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β9Χ9+β10Χ10+ε

利用Eviews軟件,分析得出結果:

Υ=0.036-0.010Χ1-0.027Χ2+0.012Χ3-0.023Χ4+0.885Χ5+0.036Χ6+0.046Χ7+0.040Χ8-0.001Χ9+0.002Χ10(模型一)

由于模型解釋變量較多,為排除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的可能,所以對模型進行相關系數檢驗,結果表明:模型變量間組合線性關系較弱,基本可以認為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擬合得出模型一后,推測其生成的隨機誤差項可能存在異方差,所以對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設原假設為:模型一不存在異方差。在95%的置信水平下,經White檢驗得出結果,如表3。

當α=0.05,p=0.0132

同樣,為排除模型二生成的隨機誤差項存在異方差可能,對其進行異方差檢驗。設原假設為:模型二不存在異方差。在95%的置信水平下,經White檢驗得出結果p=0.378。當α=0.05,p=0.378>α=0.05,故接受原假設,得出結論:模型二不存在異方差。

由于隨機誤差項還可能存在自相關,因此對模型進行自相關檢驗。設原假設為:模型二不存在自相關。在95%的置信水平下,經LM法滯后一期檢驗后可知,當α=0.4396,p=0.4396>α=0.05,因此接受原假設,得出結論:模型二不存在自相關。

最終,得出估測方程為:Υ=0.029-0.014Χ1+0.007Χ2-0.014Χ3-0.016Χ4+0.918Χ5+0.014Χ6+0.020Χ7+0.014Χ8-0.004Χ9+0.008Χ10(模型二)

二、結論

根據上述模型二的實證結果,可以得出:

1.貧困生中女生在大學綜合能力要高于男生,和研究設計中的假設相同。經深入調查得知,女生面臨的社會壓力、就業壓力比男生大,心理成熟度普遍高于男生,故女生一般比男生更勤奮刻苦,對自身的成績和能力也有更嚴格的要求。

2.貧困生綜合能力與農學專業呈現正相關,即農學專業學生比非農學專業的綜合能力優異。農學更易結合實際,并開設較多的實踐課程,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故農學專業學生綜合能力高于非農學專業。

3.來自農村地區貧困生綜合能力低于非農村地區學生,和研究設計中的假設相駁。經單獨訪談和對比探究得知原因主要是來自非農村地區貧困生的接觸面更廣,交流的機會更多,具有較強的溝通和表達能力、適應性和包容性。

4.貧困生綜合能力與貧困程度呈現負相關,和研究設計中的假設相駁。經查閱相關文獻得知,貧困學生從家庭獲得的可支配學習資金較少,難以滿足學生對學習資料的需求,學生甚至犧牲學習時間進行勤工助學,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綜合能力亦受到影響。

5.貧困生綜合能力與知心朋友數量呈負相關,和研究設計中的假設相駁。經單獨訪談得知,知心朋友越多,學生平時自己可支配的時間越少,以致干擾正常成績的保持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艷霞.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2007,(8):37-38.

[2] 呂鵬,蘇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現狀實證研究[J].科教文匯,2008,11:28.

[3] 秦福利,陸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業成績的現狀分析與應對[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09):144-146.

[4] R. B. Cattell. Personality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II: The determination and utility of trait modality[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啃奶头边躁狠狠躁3p|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欧美最猛性xxxxx免费| 日本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在线观看| 丝袜 中出 制服 人妻 美腿|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台湾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大学生情侣酒店|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色婷婷五月天| 最新版天堂资源中文官网| 极品尤物被啪到呻吟喷水|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熟妇与小伙子matur老熟妇e|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少妇下蹲露大唇无遮挡|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色情无码www视频无码区澳门|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潮喷取精10次gay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