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2: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應用文寫作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高中英語,圖式,閱讀教學
一、引言
閱讀是個認知過程,語篇的意義不僅需要從句子中發現,還需要從讀者的背景知識中導出。【1】背景知識也叫圖式。圖示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是幫助我們進行推理和加速理解過程。對背景知識的另一種解釋是情景框。說不同語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語言知識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識都存在于人們的長時記憶中。閱讀第二語言寫成的語篇時,如果讀者頭腦里情景框與語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時,即使他的語言知識沒有問題,閱讀理解也會遇到困難。閱讀理解不僅是語言問題,教學生閱讀的時候,不能只教語言,還要教學生背景知識和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根據這一理論,閱讀理解首先輸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記憶中尋找能夠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當足以說明這些信息的圖式被找到以后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就可以說產生了理解。德國哲學家康德最早提出“圖示”(schema),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魯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發展了圖式理論。按圖式閱讀理論,讀者的閱讀能力由三種圖式來決定,即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傳遞的意義,達到讀者與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則,閱讀理解就失敗。筆者將圖式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實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建立語言圖式
語言學家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種心理語言學的猜測游戲”,“是一個選擇的過程”。【3】在這個心理語言學的過程中,讀者根據語言符號不斷地進行猜測,隨時對所獲取信息進行分類、歸納、預測,并不斷地進行判斷,然后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也就是說,讀者根據自己的體驗和需要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而影響這種交流的常常是詞匯障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遇到語篇中的詞匯障礙而頻頻查驗詞典,一則影響閱讀速度,二則中短信息及邏輯思維的連續性,必然會嚴重影響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例如詞根log(言、說)可與不同的前綴或后綴組合產生出幾十個不同的詞來,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學生熟悉這些英語單詞的前綴: dia-相對 ,eu-美好, pro-前, mono-單獨, anti-相反,經過分析, 即猜出它們分別為:“對話”,“贊頌”, “序言”, “獨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詞匯分析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構詞法,牢記常見詞匯,擴展詞綴范圍。久而久之,學生即可運用詞匯的部分線索判斷詞義,克服詞匯障礙。此外,還幫助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各類辭典, 推斷、預測、猜測詞義練習, 掠讀及略讀技能的綜合運用。詞匯和語法的導入也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起促進作用, 如熟詞新義, 固定短語, 表達方式以及種類繁多的俗語、俚語、術語、委婉語, 俏皮語等都屬于這個范疇, 都會增加閱讀理解的難度, 適當的導入會使學生舉一反三, 大大提高閱讀效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建立內容圖式
閱讀過程是一種跨文化交際過程。世界上不同社會不同人種,對于自然環境、氣候、宗教、服飾、飲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自己獨特的觀點,這些認識和觀點既有差異性、也有共同性。幫助學生意識到這些民族間的差異性,可以更透徹更準確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閱讀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數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護個人的“privacy”。 閱讀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白不能以母語文化的習慣來衡量西方人的社會習俗,應見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義及文化內涵。高中英語閱讀材料涉及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和生活等許多領域,內容涵蓋日常生活、人物、社會、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環保、經濟等諸多領域的熱點、焦點問題,范圍極廣。這些文化知識,學生十分缺乏中學英語教學論文,是學生提高閱讀水平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還應增加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教學中應根據每課課文的體裁、內容、難易度、對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斷變換講授方法,將背景知識傳授巧妙地融合于課文講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讓學生知道Kwanzaa(寬扎文化節)的起源及其慶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們對新世紀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英文報刊雜志也是一個有效途徑。例如可有組織地訂閱“英語沙龍”,“二十一世紀報”等一些語言淺近的英文報刊,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樣,通過不斷的積累文化背景知識,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圖式就會越來越豐富,閱讀時就會激活相關圖式,加深對所讀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圖式,
語言學家Harris 指出“語言并不存在于一連串的單詞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聯系著的語篇中。”閱讀的根本目的是領會語篇的整體意義,獲取所需信息,與讀者進行交流。指導學生熟悉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語篇的邏輯結構、謀篇布局和關鍵詞要特別講解,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理解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文章的思想連貫起來,才能達到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師應從語篇的角度去向學生介紹和講解各種文章結構及其特點,訓練學生運用標題,語篇標記和關鍵句去識別文章結構,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文體的寫作特征及修辭手段,通過分析修辭語言讓學生了解文章體裁結構,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力中學英語教學論文,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提高了閱讀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語試題的閱讀部分通常會包括人物經歷或事件描述類的記敘文、介紹社會現象或現代高科技類的說明文、提供各種信息的應用文、話題談論類的議論文等。教師應加強這幾種文章體裁的閱讀指導。學生熟讀這些文章后,就能應付試卷中出現的各種題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強他們在考試中的信心,使他們在應試中發揮出最高水平。
三、結束語
德國教育學家芭斯多惠曾經說過: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去學習。”將圖式理論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思維,特別是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貫徹與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作為重要的閱讀理論之一,圖式理論無疑對英語閱讀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激活有關圖示,幫助他們把已有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在閱讀中運用圖示的能力,使學生從以往那種被動的、單純接受信息的閱讀過程變成一種主動的、積極與作者交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程東元.外語教學技術[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6.
高一語文教師教學工作計劃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的學xxx度進行掌握,讓學生能夠緊跟教學進度,安排一個好的教學工作計劃是很有必要的。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擔任高一兩個班的語文任課教師。一個理科班,一個文科班,從上課狀態來說,理科x班男生多,課堂氣氛較好,但大部分學生并未真正跟著老師的學習步伐。文科x班課堂氣氛較差,學生思維不活躍,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總體來說,兩個班的學生對語文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習慣仍未完全養成,有些學生語文基礎較薄弱,仍不會或不愿預習,課堂上聽、記不能協調,不會主動記筆記;大多數學生雖能大致掌握教材內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遷移能力不夠。另外,較少一部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盤接受教師灌輸的觀念上,在認識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記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二、教材分析
必修三和必修四兼顧了文體和人為內涵。每冊由四個單元組成,學習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必修三分別是:小說、唐詩、古代議論文、說明文,形象性、思辨性和應用性兼顧。必修四分別是戲曲、宋詞、雜文、古代人物傳記。小說和戲曲單元不僅要讓學生體會感悟中外名家的精妙之處,,還要讓學生把握這類文體額三要素——人物、情節、壞境,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唐詩和宋詞要求學生除了要加強背誦,更要學會對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古代一文論和雜文結合本學期的作文訓練——議論文,應用文主要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方法,激發學生對于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人物傳記單元是高中文言文學習的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句式。
另外,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是培養自學能力的極好方法。所以,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課外自讀的指導和平時的積累。通過課內外的結合,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習慣。
三、教學措施
1、重視議論文的寫作教學,從周末的“七行本”作業中讓學生積累議論文的論據素材。
2、教學以精讀課文為范文,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同時加強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結合,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語言學習的成效主要還是從能否準確、流暢地運用母語來抒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觀點。
3、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把握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用法的相關知識和使用方法。
4、轉變作業檢查和輔導的重點,周末主要以積累作業為主,每周一檢查并評價。平時兼以練筆和背誦默寫為主。平時的練習冊的作業以簡單的預習和課內的加強和鞏固為主,課外閱讀和語言表達的拓展題主要在晚自習完成并當堂講解,提高作業的質量。
5、課堂上鼓勵學生思考,運用多媒體、講故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培養學生閱讀自學、積累的好習慣。
6、每周堅持給學生印發一些與本周教學緊密相聯的課外拓展資料。
高一語文教師教學工作計劃
一、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現代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理念;
2.推廣我們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已經獲得的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推向深入,爭取構成一套與新課標配套的新課型并加以完善。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確實存在基礎普遍不夠扎實的問題,閱讀本事、分析鑒賞本事及對文章整體感知本事均令人擔憂,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語文。所以,在對學生全面強化督促的同時,如何抓好基礎,強化針對性,有的放矢,探索改善講與練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為這一階段教學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體系和構建,在試驗修訂本的基礎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三線并行的教材編寫體系;二是破除了比較復雜的記敘、比較復雜的說明、比較復雜的議論三個階段模式,閱讀部分不再以文體為中心編排,而是結合本事培養目標和課文本身實際組織單元;三是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語文讀本》,作為語文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供學生在課外閱讀;四是設計了探究性學習的資料,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本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前3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可在課外自主安排。
必修1“閱讀鑒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寫景抒情的詩歌散文名篇,也有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文章。4個單元分別是:情感與意象(現代詩歌),提要鉤玄(古代敘事散文),品人與品文(記敘散文),博觀約取(新聞、報告文學)。“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從寫作資料的角度訓練記敘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口語交際”專題為《朗誦》。“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有:《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名著導讀”介紹了《論語》和《大衛科波菲爾》。
四、教育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閱讀優秀作品,感受其思想,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經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我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本事,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引導學生能圍繞教學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我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構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具體對象,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經過對語文知識、本事、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資料和思想傾向,提出自我的看法。
五、教學構想
1、繼續貫徹國家課程標準計劃的`教學思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新教材的“減負增效”尤為重要,加強探究性閱讀教學和創造性作文教學的實踐和總結,共同研究課堂三種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
3、閱讀教學要以“點”帶面,關注本事培養的不一樣層級目標,不斷反思教學的實效性。寫作、口語、文言等資料可作穿插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異常重視語言的感悟、文言的積累、文化的積淀、文學的評鑒等教學要點的夯實。
4、自由寫作實踐活動也納入正常的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活動。此外,在常規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等語文實踐性本事的培養。
5、繼續探討新教材活動課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式。
六、具體措施
(一)進取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資料,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資料、操作程序、教學方法。
(二)進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忙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進取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于強調理解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并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組織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性學習。落實課前預習疑難問題收集制。課堂教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努力創設交流、表達空間。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資料外,充分利用《語文讀本》擴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本事。進取開展周末閱讀活動,每周精選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現當代美文和文言短文,供給給學生閱讀,,努力經過學生的自身積累和教師的指導,從閱讀習慣、語感等多方面提升學生閱讀本事。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網上的資源,讓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知識,同時要求做好摘記,寫讀后感、隨筆等,這樣,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資料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我找資料,既到達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好書等介紹。
(四)加強備課組合作交流,學和復xxx度、統一練習等。加強備課組內聽課評課活動。為完成教學目標,在團體備課、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電腦教學的優勢,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條課改的路子,使學生真正想學、樂學和會學,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明確職責,分工合作,同心協力,應對新教材、新資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實行備課資料資源共享,備課方式各施所長。同時,經過相互聽課、評課,相互促進,提高自我的教學本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識銜接,充分利用課前3分鐘。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齊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經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本事。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我才是學習的主人!
(六)注重基礎知識和積累和閱讀本事的提高相結合,注重鑒賞水平和表達本事的提高,講練結合。加強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利用好早讀、早自習和課間時間。作業精選精批,及時校對講解。認真組織好單元考、模塊考試、期末考試的復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