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證券公司論文

證券公司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2 17:37: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證券公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證券公司論文

篇(1)

論文提要:本文介紹了我國證券公司的上市情況,通過對IPO和買殼上市的比較分析,認為目前對多數證券公司而言,買殼更能滿足其上市需求。

論文關鍵詞:證券公司;上市;IPO;買殼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我國證券公司面臨的是實力雄厚的跨國金融集團的競爭,同時混業經營作為國際潮流,也必然是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最終選擇。在成熟的股票市場中,金融企業上市已成為一種慣例,并且金融企業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當比例。

一、我國證券公司上市情況概述

我國證券市場建設起步較晚,金融企業上市的步伐也較慢。1988年深圳發展銀行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是我國證券市場第一只銀行股。1999年浦東發展銀行于滬市上市,拉開了我國金融機構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證券成功上市,我國才出現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專業上市證券公司。證券公司的上市進程不僅慢于大型國有企業的上市進程,也比不上銀行、保險等其他金融企業。

二、IPO與買殼的比較

以直接上市或間接上市來劃分,證券公司上市可分為IPO上市和買殼上市。目前,絕大多數的上市證券公司都是通過買殼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開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論述證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證券公司IPO上市,證券業協會也發表聲明將支持優質證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預計上市的證券公司都表示要通過IPO上市。然而,筆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買殼上市仍然是適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徑。

(一)IPO面臨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對企業的管理、經營、贏利情況要求很高,只有少數優質證券公司能達到條件。

正常情況下,企業上市應當選擇IPO途徑,因為IPO的條件比較高,監管也比較嚴格,這樣會促進企業完善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深化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有利于企業今后的發展。但按照中國證監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券商IPO上市面臨的核心指標就是利潤要求:“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3,000萬元,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算依據。”近年來,證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買殼上市的方式,無法滿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得證券公司能通過調整2004年、2005年的會計報表轉虧損為盈利,加之從2005年底開始的股市牛市,證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頗豐,“連續三年盈利”這一制約證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頸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證券公司達到IPO上市條件,到2007年底超過20家證券公司有條件IPO上市。有多家證券公司已經在著手IPO上市,招商證券、東方證券、光大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這五家券商已經接受上市輔導。但是,在牛市結束后熊市到來時,在現有證券公司盈利能力情況下,還能達到盈利的條件嗎?從整體看,IPO上市對企業的管理、經營、贏利情況要求很高,一般來講,考慮IPO上市的企業多數是在業內居于領先地位,發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團隊。因此,IPO是一條較狹窄的路,只能容納較少的企業走。由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獲得批準的可能只有少數幾家優質證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國的市場環境、監管環境也不配合證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國股民的資金供應能力已經透支。2007年中國內地過度的IPO已經透支了中國股民的資金供應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國鐵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額達50億美元,2008年股市資金供應后繼乏力。2007年大型企業的IPO也對股票市場造成了負面影響。2008年4月,中國石油跌破發行價,大部分股民虧損嚴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結束。這不僅影響證券公司首發上市的定價,使得公司推遲上市時間,監管當局出于對股市的影響也會對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來持續下跌,如果券商選擇此時發行上市,發行價格顯然難以上去,融資額也會相應減少。另外,由于市場低迷,監管部門也會適度把握融資節奏與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券商的IPO進程。在2007年股市比較火暴時,券商股被市場給予較高市盈率,但經過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塊整體定價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顯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時機,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飯”,業績往往受股市影響而波動比較大,因此監管部門對券商IPO審批可能會比較嚴格。

第三,許多券商欲將股權激勵與IPO捆綁進行,但目前監管部門對券商股權激勵態度比較謹慎,一些券商上報的方案難以得到認可,這也會延緩券商IPO進程。

第四,保薦人的選擇。由于我國企業上市采取保薦人制度,在選擇其他券商擔任本公司上市保薦人時,如何保證公司機密不泄露,是一個大問題。光大證券和東方證券就選擇了互相擔任對方的上市輔導人接受上市輔導。其他公司如何做還是一個難題。

(二)買殼上市的優勢。與IPO上市相比,買殼上市對于企業的盈利能力沒有硬性的規定,申請上市的程序也比較簡便,這就促使很多證券公司選擇買殼上市。證券公司買殼上市較IPO上市的優勢還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所需時間上來看,買殼上市不必經過漫長的審批、登記、公開發行手續,因此辦理買殼上市的時間較短。不論國內外,IPO上市需要的時間都較長,我國規定擬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須經過一年的輔導期,所以在我國IPO上市耗費的時間超過一年,很容易錯失良好的上市時機。以海通證券為例,海通證券買殼從上海市政府決定選擇都市股份到簽約,僅用數天時間,而從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復牌,海通證券用半年時間完成了上市的全過程。

第二,從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程度來看,買殼上市不受承銷商和市場狀況的影響。IPO上市有時因承銷商不力或市場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難,而買殼上市則無此問題。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結束,買殼上市也能開辟蹊徑,成功上市。

篇(2)

[關鍵詞]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

當今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同時信息技術也在快速的發展,信息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及趨勢。證券行業是高度信息化行業,證券公司作為證券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其信息化發展亦是如此。中國證券行業發展的驅動力是證券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廣泛應用。本文對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我國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與重點。

90年代初,以滬、深兩個交易所成立作為標志,中國證券業開始了實質性的起步。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交易技術手段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國性的交易網絡系統,1990年深交所證券市場完成了柜臺交易向場內集中交易的轉變,中國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年時間經歷了柜臺交易所集中交易和無形化網上交易階段。到2003年我國證券市場市價總值42457億元,但是與國外相比較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管理與決策系統、風險監控系統、信息咨詢服務系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證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是圍繞著公司所從事的業務進行的,目前國內證券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總部管理,在中國,證券業內許多券商的總部是發展相對較弱,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技術的局限。總部管理就是總部對各營業部進行有效經營監督,有效地避免風險。第二個重點是虛擬化,經營的虛擬化是指證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過信息終端遠程進行。虛擬化的遠程證券經營體系帶來的更直接的一面是營運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現有的證券交易模式的改變。另外還有靈活多變的資產管理系統也是進行風險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漸成為大資金投資管理的有效手段和發展趨勢。風險控制系統也是未來證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國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

就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來說,首先是信息化系統管理水平無法保障安全性、重復建設,資源和資金的嚴重浪費和系統效率低,業務創新能力差,信息比較分散,很難提高服務水平。傳統交易系統的過度競爭和新業務系統的極度缺乏,中國的證券信息化發展中某些證券IT產品的功能和實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數據倉庫產品為例,目前的數據倉庫仍然帶有強烈的技術色彩,集中于現有狀況的診斷,作為技術部門進行應用分析,無法與經營機構需求相適應,而在僅有技術特征情況下只能成為電子化的報表系統,所以該類信息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需進一步加強。

其次是信息化發展對證券公司的業務優勢沒有足夠的保護,證券公司作為證券市場交易的中介主體在面對客戶時變得電子化,反而忽視自身業務優勢的保留,陷入價格戰。圍繞客戶端的創新使得證券公司與合作有關的關聯方對客戶的影響力增大,證券公司沒有對單個券商的業務優勢予以保護,客觀上對任何有優勢的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這種狀況下,對證券公司而言,技術創新的時間優勢短暫,業務優勢喪失;對客戶而言參與意愿減弱。最終結果只能是證券公司削價,客戶自然流動。同時證券信息化的發展對于客戶服務所存在的業務上的需求被技術開發商遺忘。這就要求證券公司在進行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管理與技術的結合,增強總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三、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策略探討。

在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證券業中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己經成為證券業關注的焦點。就證券公司的發展中策略來說,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臺,以客戶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統,整合公司的資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下,證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證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實現數據的集成和應用系統的整合。證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統其組成主要是由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通訊平臺和集中經紀業務系統客戶端等四部分組成,有利于降低證券公司交易成本和總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更有利于創建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另外證券公司應在業務數據集中的基礎上,建設數據倉庫,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進一步發展網上證券,著眼于充分發揮網上交易的低成本優勢,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要進一步完善網上證券,側重于服務的深度,著眼挖掘現有服務手段、業務內容及信息系統的潛力,強調個性化服務,通過對客戶個體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導業務,基于因特網的自動服務與人工服務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更加友好及時的交易服務,進一步完善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等技術,網上證券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目標,形成網上服務為中心的綜合業務平臺,對證券客戶提供電話、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渠道享用證券交易,信息查詢等服務。

最后是進一步加強銀證合作,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銀行和證券業迫切需要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促使銀證合作得以迅速發展。證券公司交易系統與銀行儲蓄系統相聯接,客戶通過證券公司或銀行的證券交易系統進行委托買賣,并通過在銀行完成資金清算。目前的銀證合作模式分為總平臺模式和分平臺模式兩大類。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銀行與證券業務融合的趨勢已不可避免,證券與銀行的業務還有更大的合作空間,雙方以各自優勢為基礎聯合拓展新業務,形成銀證業務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局面。還要注意構建適合未來發展的證券公司廣域網,滿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為集中交易、網上交易、銀證合作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的網絡基礎。

篇(3)

[關鍵詞]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

當今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同時信息技術也在快速的發展,信息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及趨勢。證券行業是高度信息化行業,證券公司作為證券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其信息化發展亦是如此。中國證券行業發展的驅動力是證券信息技術的進步及其廣泛應用。本文對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我國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與重點。

90年代初,以滬、深兩個交易所成立作為標志,中國證券業開始了實質性的起步。目前中國證券市場的交易技術手段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成功建立了全國性的交易網絡系統,1990年深交所證券市場完成了柜臺交易向場內集中交易的轉變,中國證券市場在短短十年時間經歷了柜臺交易所集中交易和無形化網上交易階段。到2003年我國證券市場市價總值42457億元,但是與國外相比較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管理與決策系統、風險監控系統、信息咨詢服務系統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證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是圍繞著公司所從事的業務進行的,目前國內證券行業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總部管理,在中國,證券業內許多券商的總部是發展相對較弱,這種局面的形成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技術的局限。總部管理就是總部對各營業部進行有效經營監督,有效地避免風險。第二個重點是虛擬化,經營的虛擬化是指證券交易系列流程可通過信息終端遠程進行。虛擬化的遠程證券經營體系帶來的更直接的一面是營運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現有的證券交易模式的改變。另外還有靈活多變的資產管理系統也是進行風險定量分析和控制的有效工具,日漸成為大資金投資管理的有效手段和發展趨勢。風險控制系統也是未來證券公司生存的根本。

二、我國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中的問題。

就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來說,首先是信息化系統管理水平無法保障安全性、重復建設,資源和資金的嚴重浪費和系統效率低,業務創新能力差,信息比較分散,很難提高服務水平。傳統交易系統的過度競爭和新業務系統的極度缺乏,中國的證券信息化發展中某些證券IT產品的功能和實用性存在缺陷,以目前數據倉庫產品為例,目前的數據倉庫仍然帶有強烈的技術色彩,集中于現有狀況的診斷,作為技術部門進行應用分析,無法與經營機構需求相適應,而在僅有技術特征情況下只能成為電子化的報表系統,所以該類信息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需進一步加強。

其次是信息化發展對證券公司的業務優勢沒有足夠的保護,證券公司作為證券市場交易的中介主體在面對客戶時變得電子化,反而忽視自身業務優勢的保留,陷入價格戰。圍繞客戶端的創新使得證券公司與合作有關的關聯方對客戶的影響力增大,證券公司沒有對單個券商的業務優勢予以保護,客觀上對任何有優勢的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這種狀況下,對證券公司而言,技術創新的時間優勢短暫,業務優勢喪失;對客戶而言參與意愿減弱。最終結果只能是證券公司削價,客戶自然流動。同時證券信息化的發展對于客戶服務所存在的業務上的需求被技術開發商遺忘。這就要求證券公司在進行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強管理與技術的結合,增強總部的集中控制力,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三、證券公司信息化發展策略探討。

在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證券業中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己經成為證券業關注的焦點。就證券公司的發展中策略來說,首先要建立集中交易平臺,以客戶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系統,整合公司的資源,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下,證券公司信息化整合不可避免,證券公司集中交易即實現數據的集成和應用系統的整合。證券公司集中交易系統其組成主要是由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通訊平臺和集中經紀業務系統客戶端等四部分組成,有利于降低證券公司交易成本和總部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更有利于創建信息化的基礎平臺,另外證券公司應在業務數據集中的基礎上,建設數據倉庫,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進一步發展網上證券,著眼于充分發揮網上交易的低成本優勢,我國互聯網發展迅速,要進一步完善網上證券,側重于服務的深度,著眼挖掘現有服務手段、業務內容及信息系統的潛力,強調個性化服務,通過對客戶個體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提供有效信息指導業務,基于因特網的自動服務與人工服務相結合為客戶提供更加友好及時的交易服務,進一步完善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等技術,網上證券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目標,形成網上服務為中心的綜合業務平臺,對證券客戶提供電話、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渠道享用證券交易,信息查詢等服務。

最后是進一步加強銀證合作,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銀行和證券業迫切需要實現規模經營,從而促使銀證合作得以迅速發展。證券公司交易系統與銀行儲蓄系統相聯接,客戶通過證券公司或銀行的證券交易系統進行委托買賣,并通過在銀行完成資金清算。目前的銀證合作模式分為總平臺模式和分平臺模式兩大類。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銀行與證券業務融合的趨勢已不可避免,證券與銀行的業務還有更大的合作空間,雙方以各自優勢為基礎聯合拓展新業務,形成銀證業務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局面。還要注意構建適合未來發展的證券公司廣域網,滿足高可靠、高智能、高性能、高安全性和管理性的要求,為集中交易、網上交易、銀證合作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的網絡基礎。

篇(4)

關鍵詞:證券公司戰略風險管理

Abstrac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importantconstituent.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formulatesthesciencereasonablestrategyplanfoundatio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alsoistotheriskmanagementstrategicplan.Constructsthe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systemthegoalisenhanc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riskmanagementability,adaptstheservicedevelopmentandthestrategicplangoalrequest.Thestrategyriskmanagementistothestrategicriskcontinuallyrecognition,theappraisalandshouldto,carryonthestrategicdispositiontotheeconomicalcapital,promotesthenegotiablesecuritiescorporatebusinessstrategyplangoalsmooth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securitiescompanyStrategyRiskManagement

全面風險管理不僅著眼于短期風險管理,還要對長遠期風險進行有效管理,不僅要從工作計劃和工作措施上進行風險控制,還要從戰略層面對風險進行有效管理。不僅要對局部風險進行控制,還要對全局風險進行有效管理。不僅要對風險進行識別和控制,還要分析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關系,分析證券公司對各種風險的承受能力,從而實現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的全面、高效發展。因此,戰略風險管理是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風險管理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的基礎,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也就是對風險管理的戰略規劃。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目標是提高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以適應業務發展和戰略規劃目標的要求。戰略風險管理是對戰略風險的持續識別、評估和應對,對經濟資本進行戰略性配置,以促進證券公司業務戰略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

1.戰略風險管理的現狀與不足

證券公司目前并沒有明確開展戰略風險管理,只是在進行戰略規劃時提及風險防范措施。戰略規劃也僅僅是提出了未來幾年證券公司的發展目標。至于戰略風險的識別、評估和應對,戰略資源配置和資本配置等更是無從談起,證券公司的戰略風險管理存在較大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證券公司進行的戰略規劃主要是市場競爭策略,缺乏對戰略決策的風險或不確定性進行的分析。

1.2風險管理也只是基于業務條線的風險控制,是為保障市場競爭而采取的內部控制措施,缺乏對風險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規劃層面,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難以直接落實到具體的工作計劃中。而且也缺乏根據對戰略風險的持續識別和評估,進行戰略調整。

1.4只是指明了發展方向,但是對證券公司的現有資源缺乏客觀的分析,更缺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對資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戰略風險管理的總體構想

2.1戰略風險管理的內涵和意義。

2.1.1戰略風險管理的內涵。

2.1.1.1對戰略規劃的風險管理。根據政治、經濟、社會等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對戰略目標、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中的未來一段時期內的潛在風險進行系統的識別,并采取科學的決策方法和風險管理措施來避免或降低戰略決策的風險。以風險為導向的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是戰略風險管理的最有效辦法;

2.1.1.2對風險管理的戰略規劃。從長期的角度和戰略的高度,對風險管理和體系建設進行良好的規劃,確定實施方案,運用經濟資本配置,強化競爭優勢,確保戰略規劃目標的實現。在未來三年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就成為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戰略。

2.1.2戰略風險管理的意義。

2.1.2.1有助于對未來的金融創新和戰略決策(業務、機構、人員、資本的戰略布局)進行風險評估;

2.1.2.2對未來的風險提前采取應對措施,有助于減少或避免未來的風險損失;

2.1.2.3有助于成體系地對未來風險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風險轉化為可以利用的發展機會,從而促進收益的穩定增長。

2.1.2.4有助于減少被動性的風險資本準備,減少風險資本的占用,從而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減少流動性頭寸占用,從而降低成本。

2.2戰略風險管理的體系建設。戰略風險管理體系是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體系、組織體系、流程體系、技術體系、文化體系等。

2.2.1政策制度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包括風險管理戰略和風險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戰略一方面是對戰略規劃及風險進行的風險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風險管理的戰略規劃。主要包括:確定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確定經濟資本配置、對戰略規劃進行風險管理、制定風險管理的戰略步驟等。戰略風險及風險管理。

2.2.1.1.1行業風險。證券市場是一個起伏波動比較大的市場,而我國的證券市場更是一個發展時間短,結構不合理,參與主體不穩定、存在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場,經常是牛短熊長,而且風險極大。我國的證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業務只能面對證券市場。在股票市場只能買入待漲的盈利模式下,證券公司的兩大主營業務證券自營和經紀業務只能在行情處于牛市時期才能獲得理想的利潤,而在熊市時期,證券公司被迫壓縮業務規模、緊縮開支,長期處于一種較大程度上靠天吃飯的經營狀況。在這種情況下證券公司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來抵消這種市場劇烈波動對證券公司經營造成的沖擊。在市場的不同時期,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階段,證券公司的風險偏好可適當寬松,風險容忍度可適當提高,在熊市階段則相反。證券公司作為金融機構,主要業務是在經營風險,通過對風險的有效管理來創造價值。為了適應戰略規劃風險管理的需要,應當制定風險管理的的戰略規劃。在未來三年里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成為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戰略。

2.2.1.1.2業務風險。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應當以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為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尋找能夠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業務增長點,科學分析每一種業務(包括自營、經紀、資產管理、固定收益、投資銀行、融資融券、直投等)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所帶來的增長機會,分析這種機會所面臨的風險及其帶來的經營成本。將證券公司有限的資本、人力等資源科學合理地在各種業務間進行配置,從而實現在較長時間內的高效發展。證券公司在進行業務創新時,會帶來風險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況下會提升證券公司的風險承擔能力,并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但是,由于對新業務缺乏成熟的管理經驗,存在風險管理能力不相適應的可能性。如果新業務風險遠遠大于風險分散化效果,證券公司將面臨較大的新增風險。而且,在未經風險評估和經濟資本配置的情況下,業務過于分散,有可能使證券公司主業受到沖擊,并且承擔了過多業務類型的風險。因此,業務創新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和經濟資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戰略規劃時要將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有機結合,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有機結合,并將之具體落實到證券公司的資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戰略規劃應當明確確定針對證券公司各項業務、各種風險的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以此來作為全面風險管理的主要基調和標準。

2.2.1.1.3技術風險。隨著證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系統已經成為證券公司越來越重要的管理基礎和技術保障。信息系統的不完善會導致戰略決策風險。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統不僅對業務的正常開展、業務創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信息系統帶來的技術風險進行有效管理成為戰略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采用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2.2.1.1.4品牌風險。激烈的行業競爭必然形成優勝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響了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特別是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行業務等,品牌的影響力決定了業務發展的前景。因此,證券公司應當積極培育品牌優勢,防范各種對品牌造成不利影響的風險隱患。

2.2.1.1.5競爭對手風險。證券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同業之間爭搶市場份額,積極開展業務創新,取得在競爭中的先發優勢、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要防止競爭對手帶來的市場壓力導致的短期行為,防止惡性競爭,防止為了爭奪業務、爭奪市場份額而采取的違規行為,同時對競爭對手的惡性競爭行為要有應對措施,要從戰略決策的角度盡量避免競爭對手帶來的風險隱患。

2.2.1.1.6客戶風險。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客戶的穩定性下降,客戶的維權意識和議價能力也日益增強,如果證券公司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不能隨著客戶的需求的改變而提高,將必然丟失客戶和市場資源。證券行業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客戶操作不規范,如異常交易、洗錢等,也將給證券公司帶來監管風險。因此,必須對客戶進行風險教育。

2.2.1.1.7財務、運營等多種風險。這些都可能對證券公司的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如上市、購并、網點設置等,對證券公司經營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上市能夠迅速增加資本規模,提高經營實力。購并能夠迅速擴大規模,顯著提高市場份額。網點設置在市場處于牛市階段,隨著業務的迅速增加,增設網點有利于擴大業務規模,提高市場份額,但是在市場處于熊市階段,增設網點就有可能帶來虧損。

2.2.1.2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策略是風險管理戰略的具體執行策略。風險管理策略應當明確風險偏好和風險容忍度,確定風險成本即經濟資本成本等。風險管理策略應當確定識別、評估、量化各種風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明確經濟資本配置的具體方法和運用原則。

證券公司的經營指導思想是傳統業務爭份額、創新業務搶先機,穩健經營。總體來講證券公司是風險厭惡者。但是對于業務發展、創新、市場競爭來講,證券公司又是風險的積極承擔者。證券公司的整體風險與收益趨于平衡。證券公司作為金融機構,為了獲取較高收益,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在某個業務領域,相對于其它同業,若某證券公司已經具備了較高的針對某種風險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夠通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來獲得風險收益溢價,就能夠獲得行業內相對較高的收益水平。這種有管理的需要積極承擔的風險,作為主要的利潤來源,就是目標風險。而非目標風險是指證券公司在經營主營業務和承擔目標風險的過程中所承擔的附屬或伴生性風險。此類風險不能形成證券公司的利潤來源,也不是證券公司風險管理的優勢所在,或者風險管理的成本過高,證券公司需要因此放棄部分目標風險的承擔,從而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采取對沖、分散、轉移等辦法降低風險承擔。

2.2.1.2.1風險類型策略。證券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其它風險。總體的風險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場風險、嚴格控制操作風險、嚴密防范流動性風險。

A.市場風險策略。只要有市場波動,市場風險就始終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過風險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風險具有雙側性,既能帶來損失也能帶來收益。尤其是當市場波動處于正向波動周期時,收益往往大于風險,當市場波動處于正向波動末期或者負向波動時,風險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就能獲得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額管理、資產組合管理、對沖、補償等。

限額管理包括風險資產限額、經濟資本限額、凈資本占用限額、投資限額、止盈止損限額等。對限額應當實行動態管理。當市場環境較好時,市場波動處于正向波動周期,尤其是處于初、中期階段,收益大于風險,在證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圍內,限額可適當增加。當市場環境趨于惡化時,市場波動處于正向波動末期或負向波動周期時,風險大于收益,限額需要適當減少。限額的確定需要根據風險狀況、資本規模、承受能力、風險偏好、風險管理能力等因素來確定,主要的計量基礎是經濟資本限額。

資產組合管理包括業務組合管理、產品組合管理和股票組合管理等。資產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風險,提高風險承擔能力。不同的業務、產品、股票承擔的市場風險不同,當市場波動加大,甚至負向波動時,市場風險對不同的業務、產品和股票造成的影響不同。資產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體市場風險承擔程度。資產組合管理的基礎是現資組合理論。但是對于業務組合、產品組合等資產組合管理的基礎主要是經濟資本配置。根據每一種資產的風險狀況、盈利能力和資產限額確定每一種資產的在組合中的比例。根據每一種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經濟資本配置額度、資產限額、風險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確定資產組合的總體額度。在預期收益率已定的情況下確定風險最小的資產組合;在風險容忍度已定的情況下尋求預期收益率最大的資產組合,通常這兩者需要綜合考慮。

對沖和轉移是市場風險管理的重要補充手段。

B.操作風險策略。操作風險與市場風險不同,并不能直接帶來收益。尤其是對于單個客戶和單筆業務來說,操作風險的發生將直接帶來損失。因此需要嚴格防范。但由于市場在不斷變化,制度和流程規范永遠不可能超過業務實際的需要,只能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加以修訂。而且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業務種類不斷增加,機構不斷增加,人員規模迅速增長,業務創新不斷發展,完全杜絕操作風險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絕操作風險所需要花費的的成本可能會超過了業務發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過加強內控管理,實現比同業平均水平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和規范化水平,就能獲得超額的風險管理溢價。因此,針對操作風險也要確定合理的風險容忍度。在市場波動處于正向波動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時,積極擴大業務規模、機構規模,就等于積極承擔了更多的操作風險。但是,業務規模的擴大必須以相應的風險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動性風險策略。流動性風險是指證券公司無力為負債的減少和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造成損失或破產的可能性。流動性風險是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等發生劇烈、數額較大變化的結果。流動性風險管理是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流動性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從資產和負債等多方面對流動性進行綜合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夠有效降低證券公司的經營成本。流動性風險的危害性很大,必須嚴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動性風險是各種風險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流動風險管理必須與其他風險管理結合起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動性比率管理、現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壓力測試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風險特性策略。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風險特性,如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高收益、高風險低收益等(見圖1),面對不同特性的風險隱患,證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風險轉化為現實的損失之外,還應當采取一系列的風險管理策略,如風險控制、化解、分散、對沖、轉移、規避和補償等措施,降低證券公司的風險承擔程度,降低風險轉化為損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風險發生后產生損失的程度。

A.針對低風險高收益業務,應當在市場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加強風險控制,并采取積極擴大規模的辦法,獲取盈利,成為證券公司重要的利潤基礎,如經紀業務、融資融券業務等;

B.針對低風險低收益業務,應當積極擴大市場規模,成為利潤來源的重要補充,如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投資顧問業務、套利業務等;

C.針對高風險高收益業務,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基礎上,應當根據資本配置計劃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業務規模,及時把握市場機會,獲取較高的市場利潤。如證券投資業務、直投業務等;為了降低風險,還應當采取資產組合管理的辦法來分散風險,提高風險定價、加強保障措施等進行風險補償,提高風險資本準備提高抗風險能力等措施。

D.針對高風險低收益業務,一般應當采取規避策略,即使少量參與,也要采取對沖、轉移等辦法將風險轉嫁出去,如衍生品業務。

2.2.1.2.3市場角色策略。根據證券公司在市場中所處的角色,可以將業務分為買方業務和賣方業務。相應的風險也可以分為買方風險和賣方風險。買方風險相對較高,賣方風險相對較低。作為買方角色參與市場,如證投、固定收益、承購包銷、融資融券等,將承擔價格下跌或資產貶值損失,或債券交易的對手方違約風險等,涉及到市場、信用、操作風險,風險相對較高。作為賣方角色參與市場,將承擔員工違規操作、客戶異常交易被監管部門監控而證券公司被迫承擔協同監管責任的風險,涉及到操作、合規風險等,風險相對較低。如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顧問、研究咨詢等。

風險管理策略體系是風險預警體系的延伸,由風險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但是,已發生問題資產的處理應當由資產保全委員會統一管理。

2.2.2組織體系。戰略風險管理體系應當納入到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之中,在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經營層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之下進行管理。

2.2.3流程體系。戰略風險的管理流程體系包括:識別、評估、監測、報告、預警、處置、經濟資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戰略風險的識別與評估。戰略風險產生于證券公司運營的各個層面和環節,并與市場、操作、信用、流動性等風險交織在一起,需要從行業、業務、技術、客戶、品牌、競爭對手、客戶、財務與運營等多個方面進行識別。

戰略風險是無形的,因此難以量化。對戰略風險進行評估,應當首先由證券公司內部的風險管理專家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假設條件進行審核,例如整體經濟指標、利率的變化及預期、市場風險參數等,然后由戰略管理或規劃部門對各種戰略風險因素的影響效果和發生的可能性作出評估,據此進行優先排序并制定恰當的戰略實施方案。

戰略實施方案執行之前,應當認真評估其是否與證券公司的長期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保持一致,對未來戰略目標的貢獻,以及是否有必要調整戰略規劃等。

戰略實施方案執行之后,無論成功與否,證券公司都應當對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的執行效果進行深入分析、客觀評估、認真總結并提出改進措施等。

針對未來不確定的經濟、政治因素,證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別評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場條件下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可能產生的影響。

2.2.3.2監測、報告、預警和處置。證券公司應當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評估的辦法,來檢驗戰略風險管理是否有效實施。戰略管理和規劃部門應當對評估結果的連續性和波動性進行長期、深入、系統化的分析和監測,以便及時掌握市場變化、運營狀況的變化,以及各項業務為實現整體經營目標所承受的風險。董事會和經營層應當定期審議戰略風險分析和監測報告,對未來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及時進行調整。

對于風險監測中發現的風險隱患或風險事件,應當及時做出反應,進入報告和預警流程,并按照風險等級由負責部門擬定風險處置措施,并報風險管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2.2.3.3經濟資本配置及考核。對資本這一主要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戰略風險管理的重要方法。為了實現資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種業務所面臨的增長機會,以及這種機會所面臨的風險;其次要分析這些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然后分析這種增長機會與風險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最后要在考慮風險成本、機會成本和經營成本的情況下,在各種業務品種之間進行合理配置。一種業務在短期內也許增長迅猛,但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這種業務的增長機會就會受到較大局限。因此,資本合理配置必須體現在戰略規劃的指導思想之中,進而落實到工作計劃中去。證券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有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道德風險、法律風險、合規風險等。在制定戰略規劃時主要考慮前三種主要風險。在這三種不同類型的風險和不同的業務、產品之間有效地配置資本,有助于降低證券公司面臨的整體風險。資本配置運用到全面風險管理之中,表現為經濟資本配置。

風險包括潛在損失和收益波動。從損失的角度來講,風險包括了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極端損失。預期損失是證券公司在現有的風險管理水平下,正常經營所必然發生的損失。而可接受的預期損失是指預期損失在證券公司經營成本的合理范圍之內,并且在同業的平均水平之下,對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構成實質性影響的預計會發生的損失。非預期損失是指由于市場及經營的不確定性,證券公司面臨的潛在損失的可能性。證券公司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可以通過控制、化解、轉移、補償、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風險得以轉化,更多地體現為風險收益,更少地體現為損失,降低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從而獲得更多的超過同業平均水平的風險管理溢價。極端損失是指在極端情況下,證券公司經營可能面臨的重大損失。

經濟資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彌補非預期損失的資本準備,數量上應該等于證券公司整體損失分布中給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險價值,即VAR,乘上資本乘數(巴塞爾委員會規定最低為3)。VAR的計算需要考慮相關系數和邊際VAR的貢獻值。經濟資本配置需要依據經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即RAROC)來進行調整和考核。所謂RAROC是指某一項投資的預期收入減去預期損失與其所占用經濟資本的比值。判斷RAROC的依據就是股東對其承擔的風險所要求的回報率。經濟資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資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資產中就能獲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極端風險、系統性風險防范,以及風險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經濟資本配置的效果時,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還要考核邊際收益和邊際風險的變化情況。在(股東)預期收益率已定的情況下確定風險最小的資本配置(即上行);在風險容忍度已定的情況下尋求預期收益率最大的資本配置(即下行)。通常這兩者需要綜合考慮。

使用RAROC對各個業務部門進行考核,容易導致業務部門不愿意開發具有戰略意義但是短期內收益較低的業務或產品,需要進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據就是各項業務所占用的經濟資本的成本,即SVA,其實際含義是各項業務應當實現的股東增加值。SVA需要從各部門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勵業務部門進行著眼于長期發展的產品創新。

經濟資本配置及其考核體現了戰略風險管理及收益須經風險調整的指導思想,是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并且貫穿始終。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最終體現為資本在不同業務之間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風險管理在于整合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資源,提高整體資源的利用效率。

在風險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證券公司內的風險管理部協同各業務主管部門制定經濟資本配置標準及其考核辦法。

經濟資本配置要折算為風險資產限額。經過調整的經濟資本配置目標需要折算為各項業務的風險資產限額,從而對各項業務實施限額管理。

2.2.4技術體系。為了進行戰略風險管理,必須對現有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對經濟資本配置的管理,對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當著手建立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庫,提高操作風險計量的科學性。

2.2.5文化體系。戰略風險管理應當體現企業文化和風險管理文化的指導思想。

2.2.5.1確定共同的價值標準。風險管理應當有穩定的目標、價值標準和管理原則,形成證券公司共同的風險價值觀,這就是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風險管理文化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下,用風險管理文化的價值標準來指導經營中的風險決策。具體的運用包括:培訓、資格認證、考核標準的指導思想等。

2.2.5.2全面風險管理要處理好三大關系:①風險與收益的關系。風險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負損失,風險管理就是要控制負損失,獲取正收益。收益與風險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帶來高風險,收益是有限的而風險是無限的,高風險不僅有可能損失掉過去幾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給企業造成致命損失。風險不等于收益,承擔了風險不一定就能獲得收益,過高的風險就意味著賭博。不過,風險也不等于損失。風險是一種可能性或不確定性,而損失是一種結果,從個體來講以及從短期來講承擔風險不一定會造成損失,但從整體來講或從中長期角度來講,承擔風險在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損失,如果承擔的風險適度,而且實現了有效地風險管理,就能將損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內,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轉化或轉移,從而實現理想的收益。因此,風險管理既要實現風險防范,也要實現積極地風險管理。②風險管理與內控的關系。內部控制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內部控制如果失效,將導致管理混亂,風險管理的機制和手段都將失靈。但是僅僅做好內部控制是不夠的。因為,內部控制著重強調的是對規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風險管理在內部控制的基礎上,強調對證券公司整體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采取對風險的轉移和補償措施,實施對資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風險能力。風險管理不僅要解決不應該做什么的問題,還應該解決應該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風險管理與發展的關系。風險管理是手段,發展是目的。全面風險管理強調的是全員為了發展,全員也要做好風險管理。風險管理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做好風險管理才能保障了企業價值的有效積累,才能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同樣只有深入到企業的發展之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才能真正做好風險管理。

2.2.5.3風險文化。風險文化是戰略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價值標準,組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體系。

——通過對風險的有效管理來創造價值。風險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業價值或股東價值必須通過有效地風險管理來創造。

——要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實現風險與收益相匹配。

——風險管理有助于實現長效機制:即員工及股東價值回報。

——全員風險管理與全員發展,防范風險人人有責,管理風險人人有責,促進發展人人有責。

——審慎對待風險。

——占用資源、承擔風險就意味著機會損失,承擔風險需要付出代價。

——風險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對風險的早期識別、預警和化解有助于減少和控制損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損失都無法用收益來彌補。

3.結論

隨著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證券公司合規管理日趨成熟,但是全面風險管理還僅僅處于嘗試階段,為了積極探索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我們借鑒銀行業及國際上比較成熟的風險管理理論,結合證券公司的實際風險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的理論體系。本文探討的戰略風險管理是這個理論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證券公司當前實施全面風險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內容。證券行業實施全面風險管理已經勢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計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實用。

參考文獻

[1]《風險管理》,銀行從業人員考試教材辦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機構現代風險管理基本框架》,陳中陽,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年

篇(5)

一、新準則對投資銀行業務的影響與思考

(一)新舊準則相關規定的區別

在現行制度中,證券公司因全額包銷或余額包銷方式進行承銷業務,在承銷期結束后如有未出售的證券,按承購價或約定的承購價轉為公司的自營證券或長期投資,之后按照自營證券或長期投資的相關規定進行相應處理。

在新準則中,對因承銷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在會計處理上如何處理,尚無對此的相關規定。那么,這種因承銷業務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在初如確認時應該如何確認呢?

(二)新準則下的產生的問題

由于新準則并未明確因承銷業務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的會計處理,那么在初始確認這種性質的證券時,仍然可以依照之前的會計實踐,確認為以下二種資產中的一種:交易性金融資產(自營證券)和長期股權投資。

如果證券公司是打算在近期內出售該證券,這時還是應該將其歸于自營證券。不過此時問題會產生。新制度下自營證券屬于交易性金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那么這時候這些因承銷業務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的公允價值應該如何確定?因為證券公司的承購價或約定承購價是與投資者的認購價不同的,在全額包銷的情況下,證券公司賺取的正是投資者認購價與證券公司承購價之間的差額。如一上市公司發行股票1000萬股,證券公司以5元/股的價格承購并采取全額包銷的方式承銷,通過證券公司的承銷,該公司1000萬股以6元/股的價格發售,投資者的認購價是6元/股。證券公司以5000萬元的價格買下1000萬股,但只銷售出去800萬股,獲取了4800萬元的收入,尚有200萬股未銷售。那么此時,證券公司需將這200萬股未出售證券轉入自營證券的時候,如何確認公允價值?

第二個問題是,由于新準則只是規定,在四類金融工具之間,初始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后,不能重分類為其他類金融資產;其他類金融資產也不能重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那么,如果證券公司在將未出售證券確認為自營證券之后,改變投資目的,計劃長期持有該證券,能否將其由自營證券重新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如果可以,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如何確定?同樣,如果證券公司不打算在近期內出售該證券而打算長期持有,將其初始確認為長期股權投資之后,證券公司改變持有目的,計劃在近期內將股票出售,那么是否能夠重新確認為自營證券,即交易性金額資產呢?

(三)相關思考及建議

針對第一個問題,即證券公司將因承銷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轉入自營證券的時候,如何確認公允價值,筆者認為應將證券公司的承購價格作為自營證券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定義,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證券公司承銷發行企業股票的過程,只涉及證券公司與發行企業之間的交易,因此證券公司向發行企業購買股票的承購價,正是在證券公司與發行企業的公平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易的金額。證券公司在承銷過程中發揮著金融中介的作用,并承擔股票發行失敗的風險。因此這一價格與投資者認購發行企業股票的價格的差別,實際上是證券公司所提供服務和所承擔風險的代價。因此,不能以這二者價格的不一而將投資者的認購價作為證券公司確認自營證券時的公允價值,仍應以證券公司的承購價作為公允價值。同時,應在該未出售證券上市之日以上市收盤價將其調整為市價(公允價值),之后按照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

針對第二個問題,即證券公司如果將因包銷而持有的股票初始確認為自營證券或長期股權投資后,如果改變持有目的,是否能夠重新確認?根據現行制度,企業由于投資目的改變或其他原因,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將短期投資劃轉為長期投資,而計劃處置的長期投資不調整至短期投資,待處置長期投資時按處置長期投資的會計處理進行處理。但在新準則中,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其他類別金融資產之間不再可以進行重分類。筆者認為,新準則的立法意圖,是促使企業慎重對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確認,因為一旦一項投資被初始確認為或未被確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無論其后其持有目的是否發生改變,都無法再進行重分類。同時,這一規定也杜絕了企業在各類金融資產之間隨意劃分類別從而調節利潤的行為。根據這一意圖,證券公司在將因承銷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最初確認為自營證券之后,也不能再進行重分類,也即證券公司一旦將該未出售證券確認為自營證券或長期股權投資,就不能在二者之間進行重分類,從而隨意調節利潤。這就要求證券公司在初始確認時慎重考慮自身的投資目的與意圖,進行合理分類。

二、新準則對自營業務的影響及思考

(一)新舊準則相關規定的區別

新會計準則對證券公司自營業務會計處理的最大影響體現在對自營證券的會計處理上。目前,證券公司的自營證券,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提跌價準備。根據新會計準則,自營證券應該被歸入交易性金融資產進行核算,交易性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其變動計處當期損益。

自營證券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可以將自營證券產生的浮盈、浮虧都直接記入了當期損益,改變了目前只記浮虧,不記浮盈的謹慎做法,從而使自營業務業績與股票的市場價格直接掛鉤,能夠更加公允、及時地反映了自營業務的質量。同時,由于新準則嚴格禁止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其他類金融資產之間的互轉,這一規定也將有效杜絕證券公司通過調賬來控制自營規模和公司利潤。同時,在現行制度中,自營買入證券取得時的實際成本包括買入時成交的價款和交納的各項稅費。而在新準則中相關的交易費用直接計處當期損益,這將使記入證券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自營證券項目更加直實、直接地反映其價值狀況。

(二)新準則下產生的問題

按照新準則進行會計處理之后,公司自營證券的規模將與現行制度下的規模有所變化。根據《證券經營機構證券自營業務管理辦法》,證券公事自營業務賬戶上持有的權益類證券按成本價計算的總金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或證券運營資金的80%,《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監管規則》中規定,證券公司經營證券自營業務,除符合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條件外,還必須符合以下風險控制指標標準:自營股票投資成本不得超過凈資本的100%;自營業務規模不得超過凈資本的200%。那么,證券公司按新準則對自營證券進行會計處理之后,證監會將以實際成本還是公允價值作為自營規模監管指標計算,將直接影響到證券公司的自營規模,進而可能對公司收益帶來影響。對于這一情況,目前證監會并未有相關規定出臺。

(三)相關思考及建議

針對新準則帶來的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雖然新準則規定自營證券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然而在對自營證券規模的監管指標上,應該以仍然以取得時的成本作為監管指標。證監會規定證券公司自營持倉比例,限制投資規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自營風險,如果證券公司自營業務風險過大的話,就會導致資金周轉不足,這時證券公司就可能出現挪用、違規拆借等問題,嚴重情況下會導致證券公司的破產與倒閉。證券公司的自營規模,實際上是指證券公司的投資規模,也就是證券公司為購買自營證券而實際支付的成本。在實際工作中證券公司一般以現金購買自營證券,這部分資金會沉淀在自營證券上,如果證券價格下跌,證券公司自營證券最大的虧損額也就是其最初的購買成本。從這個角度出發,以證券公司最初的投資成本認定為自營證券規模,已經能夠反映證券公司的投資風險。其次,如果以證券公允價值作為自營規模,那么這一規模將在不斷地變動之中,如果證券價格上漲而導致這一規模超過了規定的比例,證券公司是否需要拋售相關證券?在預期價格還會上漲的情況下,這種強制性的拋售將會影響到證券公司的盈利。如一家證券公司以4元/股的價格購買了100萬股股票,最初的投資成本為400萬元,該公司的凈資本為500萬元,此時的自營規模是合規的。隨著市場行情的上漲,公司股票升至6元/股,這時股票的公允價值規模為600萬元,超過了公司資資本的100%,按規定,公司需拋售一定數量(約18萬股)的股票而將自營規模降至500萬元。一段時間之后,該股票價格可能繼續升至7元/股,但公司自營仍只能維持500萬元的最大規模,公司還需繼續拋售股票。這種做法實際上限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一段時間之后該股票價格又下跌至5元/股,那么這時公司僅持有83萬股,自營規模又降至415萬元,這時公司是該繼續增持,還是保持不變呢?證券公司的經營決策就將陷入極度不確定之中,不利于公司的正常經營。

三、證券公司如何應對沖擊?

首先,證券公司應該加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就投資銀行業務而言,證券公司應該加強自身對證券估值、推介、路演、定價等核心技術的掌握,盡可能地避免出現因承銷而帶來的未出售證券,在出現這種情況時,證券公司應慎重評估自身的持有目的,按照自身目的將其確認為自營證券或長期股權投資,并在適當時候進行相應的處置。

篇(6)

1、資本規模

隨著資本市場逐步開放,國際投資銀行逐漸介入,我國證券公司資產規模普遍偏小已經成了威脅其生存與發展的因素之一。資本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證券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和開展業務的能力,公司所在區位擁有的資本數量多有利于公司擴資、融資,促進公司發展。

2、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是一種與物質資本相對應的資本形態,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性質,其基本特征有:依附性、動態性、私有性、波動性、群體性、創造性、層次性、潛藏性。員工是企業人力資本的天然載體。與其他行業相比,證券業的經濟效益更加依賴于人力資本的經濟效益產出。證券公司的員工是知識型員,所以,證券公司應落戶于有人力資本優勢的區位,有利于提升公司人力資本的經濟效益。

3、科技實力

區位在科技實力上的優勢能給予證券公司的運作更多技術支持,同時區位內的大學、科研院校、企業研究中心等是證券公司員工的很好來源,此外,科技實力強的區位,擁有的潛在個人投資者也多,這就增加了對公司的業務需求,有利于公司發展。

4、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一個區域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的外部條件之一。基礎設施發育的完善與發達程度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活躍度、開放度,是吸引外部稀缺資源和整合內部資源的基礎性要素,電力、郵電和交通構成區域發展的基礎性環境。證券業所需的技術、信息及其產品主要依賴于現代通訊和網絡設備,證券公司與客戶,以及客戶與客戶之間主要通過網絡等設備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此外,證券公司與外部的交流也需要發達的交通設施,所以說區位的基礎設施對證券公司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5、社會區位優勢

社會區位優勢指證券公司所在區位的政治文化區位優勢,不同的區域在國內的政治文化區位是不一樣的,這體現在區域的行政中心等級和科教文中心等級兩個方面。我國證券公司無論在總部的選址或是營業部的選址時都會選擇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或是直轄市,這種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類地區的社會區位優勢高。

6、經濟發展狀況

個人投資者、機構和企業進入證券市場的前提是擁有一定量的資本,所在地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影響潛在股票需求者和供給者的數量,同時,一個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越多,說明企業發展狀況越好,企業數越多,潛在的需要上市融資的企業數量也就越多,所以經濟發展狀況也是影響證券公司發展的區位因素。

二、實證檢驗

本文用證券公司所在城市的特定指標表示對應的區位因素,構成計量檢驗中所需的七個解釋變量,并選取變量對城市內證券公司的發展情況進行量化,構成被解釋變量,利用Eview3.0計量經濟學軟件將各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一一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并對其t值及模型的異方差性進行檢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1、檢驗變量的選取

證券公司發展的好壞不能簡單的用某項經營業績指標來表示,公司發展的好不僅指公司規模大,還要考慮公司的風險控制情況等。王曉芳、王學偉(2008)選擇證券公司經營中的18個參考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反映了我國證券公司的綜合實力,以排名的形式對我國證券公司2006年度的經營狀況做出了全面、客觀的評價,本文中采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用其數據構造實證檢驗中所需的被解釋變量。2006年,我國共有104家證券公司,但是公司的規模存在很大差異,為了更加客觀,只采用前50家公司的綜合得分,剩余64家不進行考慮。前50家公司的總部分布在全國23個城市,用每個城市的證券公司的平均綜合得分表示證券公司在該城市的發展情況,這就得到了檢驗中所需的被解釋變量。

為了得到檢驗中所需的解釋變量,需要選取變量來量化六個區位因素。為了得到檢驗中所需的解釋變量,需要選取變量來量化六個區位因素。本文從《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選取了資本數量指數、人才競爭力、科技實力指數、基礎設施競爭力、政治文化區位優勢指數這五個指標依次量化前五個區位因素。另外,經濟發展狀況這一區位因素,用城市的GDP與人均GDP兩個變量表示。

2、樣本數值

對上述各變量的樣本值進行整理,現列表如下。

3、回歸檢驗

利用表2中的樣本資料,將前五個解釋變量分別與被解釋變量——證券公司的平均綜合得分,進行一元線性回歸,并記錄斜率項的t檢驗值。將地區GDP與人均地區GDP這兩個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記錄t檢驗值及F檢驗值。本文采用了截面數據做樣本,對于這類計量經濟學問題,由于在不同樣本點上解釋變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差異較大,往往存在異方差性,所以,本文對回歸模型的

異方差性做了White檢驗。并給出了與各模型相對應的懷特統計量。回歸結果見下表。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20的t分布的臨界值為t0.025(20)=2.086,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自由度為20的£分布的臨界值為t0.05(20)=1.725,因此,前六個解釋變量的參數都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下的t檢驗,人均地區GDP的參數未通過檢驗,但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其參數也通過了檢驗,且給定顯著性水平a=0.05,查,分布表,得到臨界值F0.05(2.19)=3.52,又11.8>3.52表明模型的線性關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成立,即地區GDP與人均地區GDP確實對證券公司的平均綜合得分產生顯著影響。從懷特統計量的值及其伴隨概率看出,每個模型都不能拒絕同方差性這一原假設,即不存在異方差問題。

4、結果分析

通過回歸檢驗,發現七個解釋變量都對被解釋變量產生顯著影響,根據t值的大小,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的變量依次為:人才競爭力、政治文化區位優勢指數、地區GDP、資本數量指數、基礎設施競爭力、科技實力指數、人均地區GDP。基于上述發現,得出以下結論:六個區位因素對證券公司的發展有著顯著影響,但影響程度有著些許區別,由大到小依次為:人力資本、社會區位優勢、經濟發展狀況、資本規模、基礎設施、科技實力。

三、結語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逐步對外開放,證券市場內外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規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在此形勢下,我國證券公司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正確選擇總部的區位,考慮的區位因素依次有:人力資本、社會區位優勢、經濟發展狀況、資本規模、基礎設施、科技實力。證券公司應該充分利用區位的優勢幫助自身發展,如位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證券公司,應該廣泛吸納人才,在充實公司總部人力資本的同時,通過向各營業部輸送人才,惠及各營業部,并建立保障與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其在人力資本上的區位優勢。同時,證券公司在設立營業部時,也應考慮這六個區位因素,如由于社會區位優勢是影響公司發展的第二大區位因素,所以,證券公司往往首先進駐各省的中心城市或直轄市,這一做法是有理論依據的。

未來證券公司總部在考慮拓展方向時,由于往往不能同時顧及六大區位因素,公司可以優先考慮前兩大區位因素。首先選擇有著社會區位優勢的地區,即行政級別和科技教育級別高的地區,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等,在此基礎上,選擇人口規模大、大專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重高、各類專業人員豐富及人均公共教育支出高的有人力資本區位優勢的地區。

篇(7)

隨著經濟改革向縱深發展,近年來證券公司民營化力度在逐步加大,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紛紛成為證券公司的股東,甚至大股東。民營企業進人證券行業,通過參股甚或錯綜復雜的股權設置從而完全影響證券公司經營管理,其動機有著更深層次的背景。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證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國內券商將面臨巨大的市場機遇。證券業又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市場的集中度有不斷提高的趨勢,中小券商要生存發展,必須做大做強。最近兩年來,由于市場行情低迷,證券行業持續全行業虧損,使得證券公司經營異常困難。為解決生存問題,增資擴股被擺在了第一重要位置。而一些民營企業經過多年的實業或者證券投資的經營,如今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其各種資源的整合需要一個資本運作平臺,業務的超常規擴張急需融資平臺的支持。同時一些采取私募基金方式運作成功的企業也要洗腳上岸”。在這種雙方各有需要的基礎上,雙方聯姻水到渠成。

二、證券公司民營化中的股東層面的問題

多種股權成分的并存對證券公司的經營發展無疑是有益的。然而,2003年以來,相當多的民營化證券公司,比如民生證券、富友證券、亞洲證券等都不約而同地出了問題,引來國家有關監管機構的介人。這些證券公司的問題幾乎都是由股東層面開始,最終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作,許多甚至發生違規、違法行為,導致公檢法的深度介人。

歸納起來,這些證券公司在股東層面出現的問題主要有:

1、股東出資不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方一式:①利用經營上相關聯的便利,將證券公司的關聯子公司的資金作為股權受讓金或資本金,成為新股東,實際上己方一分錢都沒有出;②利用從證券公司協議借款方式獲得資金,向其投資,成為股東。實際形成以證券公司自身的資金成為其股東,并分享權益的“空手道”股東:③注冊資金未實際到位或涉及股東主體資格間題,形成所謂名義持股。之所以會出現出資不實,在一定程度上證券公司要負重要的責任,證券公司為了拿到綜合牌照,以方便開展其他多種業務,在市場低迷,各種機構對參股證券公司抱有審慎態度,為達到增資擴股的目標而采取的一種權益之計。這種情況在中國的證券公司極為普遍,已成為公開的秘密。這樣一來,實際出資股東與名義出資股東必然有矛盾,如果名義出資股東不謀求其他利益,或者這些股東沒有被個別實際出資股東利用來達到某種默契,那么可能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但實際情況則恰恰相反。

2、部分股東人股證券公司,本身就是抱著短期極度逐利的目的。它們通過出資成為大股東,甚至通過聯合持股控制證券公司,改組董事會,新聘己方可以控制的經營班子,在經營上為己方利益極度冒險,不惜違規違法。主要表現在:①采取各種方式抽逃出資,比如采取以自己持有的證券公司股權作為質押、證券公司擔保的方式向銀行貸款,到期不還后把股權證書退還證券公司,從而達到變相抽逃出資的目的;②利用控制證券公司經營管理的便利條件為己方牟利,比如以己方下屬公司的名義與證券公司簽訂理財合同,簽訂對證券公司條件苛刻的協議,讓證券公司承擔超出市場行規的風險;③利用有利條件控制證券公司的營業部、甚至部分重要的業務部門職位,為己方牟利。例如:引人機構從事三方監管的業務,然后違背正常的監管程序通過營業部、某些部門負責人簽字后劃走資金,證券公司承擔巨大風險;或者通過業務部門從事風險極大的接盤業務等等。其目的只有一個,最大限度地轉嫁己方風險,從而套現獲利。

3、在當前資本市場撲朔迷離的股權結構下,為規避國家政策限制,幾方聯合出資控股證券公司,或者一方實際出資而借殼利用別的公司名義參股。后來出于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名義出資股東出于巨大利益誘惑而欲反客為主,終招致股東之間紛爭不斷。目前的制度設計是規定單個股東的最高允許持股比例,以求通過股權分散來避免公司遭受操縱。然而,許多的民營企業還是暗渡陳倉”,其名義持有股權比例可以達到相對控股甚至絕對控股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中國證監會關于“單個股東直接或者間接向證券公司投資的總金額不得超過該證券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的規定。

對于目前這些已經發生的證券公司股東層面問題,原本薄弱的公司治理束手無策。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良芳不齊,單靠自律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這一系列的股東層面問題曝光后,民營金融機構讓老百姓愈加難以放心,其發展步伐也將愈加遲緩。縱觀我國現行的對證券經營機構監管,其薄弱之處在于其針對的是國有控制的證券經營機構,而對民營控制的則缺乏有約束力的監管手段,難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甚至在問題出現之后也難以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補救,缺乏系統成型的應急措施。國有控制的證券經營機構,其股東較少會發生掏空公司或資金抽逃的行為。即便發生,由于有國家信用作擔保,能夠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彌補,其對外界的影響會有限得多,而民營化后的則完全不同。因為證券公司更多是依賴信用生存,當其出現股東層面矛盾惡化、發生資金變相抽逃或者極度違規違法后,輕者將會導致證券經營機構信譽嚴重受損,重者可能發生局部地區的金融風波,在證券公司民營化發展剛剛起步的階段,出現這樣的信任危機,顯然是不允許的。

隨著民營資本對金融行業的滲透,金融監管的手段和政策面臨調整的需要。目前我國對金融機構高管監管的法律法規,主要有《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以及《金融違法處罰辦法》等相關法規,這些法規主要體現了對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審核、取消,而對高管人員日常經營行為的監管規定少,且相當模糊,難以操作。在日常監管中,監管部門對高管人員任職資格審查的多,對任職期問經營行為監管的少;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監管的多,對高管人員監管的少;在金融機構違規行為的處理上,處罰機構的多,處理高管人員的少。而且現行法規對高管人員道德風險防范的可操作性差,只能依據金融機構的組織考察材料進行認定,即使到被審查高管人員單位進行考察,也難以在短期內作出全面評定,且審核任職資格有規定期限,這就使監管部門對高管人員道德風險無法查實。

民營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通過產業資本的積累向金融行業滲透,是正常的。但對此資本轉型采取什么樣的手段,是民營企業家需要考慮,更是監管部門急需考慮并且采取具體措施的問題。民營資本滲人證券行業,其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公眾信用利益不能改變,民營資本不能短視,更不能夠為了一時之利挺而走險。

現階段證券公司面臨多層面金融風險,由股東層面問題導致的內部治理風險就是其中之一。同一般由風險控制薄弱所產生的風險不同,公司治理的薄弱更多地會導致公司高管人員的過度冒險與違規操作。

三、防范措施

為防范證券公司民營化進程中所面臨的股東層面風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嚴格審核證券公司的有關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申報。對被轉讓方、新增股東的主體資格要有較高標準的要求,比如其成立年限要求、以往的市場信譽、知名度、以往守法經營情況等。證券公司是靠信用經營的,其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全面的,其觸角已經深人到了許多的社會家庭之中,牽一發而動全身,寧可要求嚴格有余,而不可過于寬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无码| 美女把尿口扒开让男人桶|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观看| 肉蒲团春到肉蒲团冬重燃|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精品suv|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地址 | 国产国产裸模裸模私拍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鞋| 欧美极品少妇做受|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天堂亚洲国产碰碰|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日本老熟妇乱| 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 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女的被弄到高潮娇喘喷水视频| 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中文字幕| 清纯唯美经典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中文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 |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