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新聞與傳播論文

新聞與傳播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3-03-22 17:39: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聞與傳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新聞與傳播論文

篇(1)

一、關于話語

話語是目前文化與傳媒研究中出現頻率甚高的一個詞。傳統上,話語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修辭學和詩學,主要研究演講和文學藝術,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隨著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的傳播方式超越人際交流,話語概念及含義有了很大變化,其表現在,一是超越了對話語的工具性認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新修辭學代表人物美國人肯尼斯·博克認為人是象征性地對環境做出反應,語言不僅導致行動而且建構我們的現實。這種話語觀,使“新修辭學將視角從傳統的政治生活投向一切以言語為主的象征流活動,推動了修辭學向現代傳播學的演變,這一演變過程與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相呼應。”⑵這里所謂西方后現代思潮表現在包括上世紀中葉以來在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美學、文學藝術等諸多文化領域。

在對話語的認識上,西方及其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以意識形態批評為中心),索緒爾、羅蘭·巴特的符號學(以語言、文本為中心)以及后現代各種文化理論形成匯流,使話語成為當代文化與傳媒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話語理論為當代文化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后現代的視角。西方者葛蘭西較早從意識形態斗爭的角度涉及話語及話語權的問題,他認為,“社會集團的領導作用表現在兩種形式中——在統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領導’的形式中。”⑶前一形式表現為上層建筑的國家機器,后一種形式則體現為文化領導權或曰話語權。突破了基礎——上層建筑二元結構的意識形態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礎。羅蘭·巴特則認為在符號學的跨語言研究領域,其研究材料將時而是神話、敘事、報刊文章,時而是我們的文明產物,只要它們被言說出來,如新聞報道、說明書、采訪談話,甚至屬于幻想類型的內心語言。后現代思想家福柯進一步指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任何脫離“話語”的事物都不存在,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話語關系,“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⑷葛蘭西的“領導權”、福柯的“權力話語”、哈貝馬斯的“合法化”、羅蘭·巴特的“泛符號化”、鮑德里亞“仿像”等思想極大地豐富了話語理論,為研究媒介話語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傳媒話語生產

波林·羅斯諾在《后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一書中給“話語”下的定義是“所有被書寫、被言說的東西,所有引起對話或交談的東西。”⑸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書中談到媒介話語術語使用的三個層面:一是指大眾傳媒話語即報紙、雜志、期刊、電視、電影話語;二是指以電腦為媒介的網絡話語;三是指最為廣泛意義上的公共和日常話語,其媒介如信件、筆記、備忘錄,以及更多技術媒介如話筒、電話、電腦甚至英語、漢語,或說寫和符號語言傳播模式。本文將在第一層概念上討論傳媒話語。

傳媒作用于受眾的一切都是通過話語形式進行的,無論其文本形式是文字或圖像,各種新聞、電影、電視劇、廣告、脫口秀等話語方式組成了一個幾乎無所不包的話語世界。其中存有兩重話語關系,即傳媒和現實的話語關系,體現為生產、共謀與替代;傳媒與受眾的話語關系,體現為消費或使用與滿足。

1.傳媒話語與文化生產

斯圖亞特·霍爾指出信息傳播應該通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生產這一“主導的復雜結構”⑹來考察信息傳播過程,其傳播實踐對象乃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并以符號載體的形式出現的各種意義和信息,它們像任何形式的傳播或語言一樣,在一種話語的語義鏈范圍之內通過符碼的運作而組織起來,其產品以“話語”形式流通。雖然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電視話語生產,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傳媒話語生產的普遍意義。

約翰·費斯克提出的文化經濟概念認為,文化經濟的流通是意義和的傳播而非貨幣的周轉,“在這種文化經濟中,原來的商品(無論是電視節目還是牛仔褲)變成了一個文本,一種具有潛在意義和的話語結構,這一話語結構形成了大眾文化的重要資源。”⑺

傳媒營造了一個巨大的話語場(布爾迪厄所謂的“新聞場”⑻),或話語生產平臺,它容納并呈現政治、經濟、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種話語形式,根據自己的意圖與模式給予改造,通過轉換、移植、膨化、過濾等方式對這些話語進行再組織。在這個話語生產場中,市場與商業需要構成了生產的巨大動力,消費主義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其運行機制則是由政治、經濟及文化等規范結構所決定的。今天,世界上大多數傳媒聲稱自己代表正義、公開、公正、傳播真理。然而,這一陳述本身被看作是一套話語也許更為切實。傳媒熱衷于在一切領域發言并施加影響,只要它認為有這種必要。傳媒話語生產建構了一個大眾文化疆域,這一文化疆域突破或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國家、政治地理范疇以及社會范疇。湯林森指出,“大眾媒介正以平穩而快速的步調擴張其技術能力,在西方社會當中,它們對于公私領域的生活、夾其滲透、報道及再現的能力,已經具備非凡的影響效果”⑼,這里所說的能力就是話語生產能力。

2.話語和話語方式

話語和話語方式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說什么和怎么說的問題。按后現代主義的文本中心論,“一切事物,包括一次生活經歷,一場戰爭,一次革命,一次政黨集會選舉,人際關系,度假、理發、購車、謀職等等,都是一個文本,甚至演說也具文本地位(一個口頭文本)。”⑽因此,某種程度上傳媒話語就是對各種文本的解讀和闡釋,其解讀和闡釋方式決定了話語方式。以“新式新聞”(the New News)的出現為例,作為一種新的新聞話語方式,它產生于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從形式上看“是一個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萊塢電影和電視電影,部分是流行音樂和流行藝術,它將流行文化和名人雜志混和起來,使小報式的電視節目、有線電視和家庭錄像互相結合”⑾,具有明顯的后現代特征。當代傳媒話語和話語方式表明:(1)傳媒話語生產由現代性背景下的“生產性”轉向后現代背景下的“消費性”,消費主義成為資本主義文化條件下的意識形態,支配著傳媒話語生產;(2)傳媒話語需要對其他非傳媒話語形式進行再組織以符合大眾傳播的模式和意圖;(3)傳媒話語生產作為意義生產,隱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沒有絕對的任意性;(4)媒體擁

有話語生產的巨大資源與權力,公眾通過順從或抵制對話語生產的權力關系產生影響。根據約翰·費斯克的觀點,大眾可“權且利用”(making do)其話語形式,創造性的、有識別力地使用資本主義提供的資源,從而使大眾文化成為自己的文化。 3.“話題”與話語開放

? 在消費主義支配下,傳媒樂此不疲地尋找話題,把大眾吸引到傳媒營造的話語圈里。在電視可能是街頭采訪,或主持人組織的名人與普通人共同參與談話節目;在報紙,則是大眾被邀請在已設計好的話題下討論,或者以熱線筆錄的形式,或者以筆談等形式進行。這似乎是通過話題策劃與公眾參與促進話語民主。但是,把政治、司法、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專家人物(布爾迪厄把適應這種話語活動的人稱為“fast-thinkers”)邀請入新聞場共同進行話語生產,這種方式更多出自商業目的而非民主目的,換言之就是為了促進公眾的話語消費。由此產生的大批媒介人物既是媒介“產品”又是媒介話語的生產者,扮演著雙重角色。

針對這一現象,布爾迪厄指出,一個文化生產者越自主,專業資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競爭對手就沒有別的顧客的市場,那他就越傾向于抵抗;與之相反,越把自己的產品投向大生產的市場(如隨筆作家記者、循規蹈矩的小說家等)就越傾向于與外部權力,如國家、教會,黨派和今天的新聞業及電視等合作,屈從于它們的要求或指揮。⑿用他的話說,這些“電視‘快思手’,記者史學家,辭典編纂家或靠錄音機對當代思想進行總結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利用社會學——或他們理解的社會學——以在知識場四處出擊,發動獨特意義的‘’”⒀,他們的目的不是生產而是再生產。布爾迪厄揭示了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緊張關系,揭示了傳媒話語生產的內部矛盾。

話題與話語開放表明:(1)話題與話語開放是傳媒話語生產的重要形式,話題與話語開放極大地促進了話語生產;(2)話題與話語開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進話語消費,增加收視率或發行率;(3)話題與話語開放促進了傳媒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與滲透,形成以消費主義為語境的話語狂歡。例如,“納米技術”本是科學場的話語,但一經被傳媒話語化后,就制造了令公眾神往的幻象。在科學界宣稱破解了人類基因密碼后,傳媒就又借此大做關于人類壽命極限的文章,推論說(或曰想象)人可以活到1200歲。大到世界政治、經濟、戰爭、外交,小至日常生活的健康、時尚、消費等,傳媒不停地設計、調整欄目,版面,不停地尋找、發掘話題。面對這一切,人們常常六神無主。比如關于“健康”,傳媒給我們許多忠告,但很多是矛盾、混亂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永遠關注這個話題。在這種話語世界中,大眾接觸到的是零散、矛盾的現實。

4.作為一種話語形式的“廣告”

加拿大學者加漢姆認為,“應該首先將大眾媒體視為實體,它具有兩重性:一是通過媒介商品的生產與交換,直接發揮生產剩余經濟的作用;二是通過廣告,在其他商品生產部門中間接發揮創造剩余價值的作用”⒁。廣告使消費主義無所不在,是傳媒的又一重要的話語形式。(1)廣告話語具有功能和文化意義,所謂功能是指其促進銷售的作用,所謂意義是指它是通過態度、情感、心理等方式影響公眾;(2)廣告話語的文化意義使廣告在空間和時間上得以遷延并影響著日常生活方式。(3)廣告的功能往往在其話語意義的掩護與隱藏下完成。布爾迪厄指出,新聞場機制是按市場要求,通過記者對司法場、文學場、藝術場、科學場等各種文化生產領域施加影響。這決定了傳媒話語可能的泛廣告化語境。如電視開辟了“讀書時間”,但這個“時間”很可能是由出版商控制的,僅由“排行榜”、“讀者最喜歡”等話語就可明白,這個話語場可供出售。其真正目的很可能是廣告而非知識。電視或報紙開設汽車、時裝、保健、家居生活等欄目、版面,充滿誘惑的圖像和說服性文本使生活審美化,其真實目的則是消費,新聞、廣告、藝術、文化等混合在一起,我們很難通過話語形式把它們分別開,惟一的區別就是看這些文本或圖像的刊載、播出是否收費。盡管一般來說,有關法律如廣告法,試圖限制新聞性話語與廣告性話語的混合,但操作上卻較困難。廣告主也樂意利用記者的權威或新聞性話語的信任,當你閱讀了一段很有吸引力的文章,它充滿了對于健康的關懷和嚴肅的科學理論,但最后進入你眼簾的卻是藥品推銷商、醫院或健身器材銷售商的地址。不管公眾是否樂意,他們只得接受這種話語和話語方式,抵制與反抗是十分困難的。傳媒自身也需要這種廣告性話語形式,比如,它定期向公眾收視率、“發行量”等信息,或評選觀眾、讀者最喜歡的節目與欄目,或公布讀者來信,表揚或者批評等,是推銷自己。國內一家報紙就曾以“一個城市和城市的思想”為自己作廣告,聲稱自己是“深受管理層和收入較高層讀者喜愛的報紙”來推銷自己。

三、傳媒話語生產的控制

在媒介社會,似乎傳媒具有空前的話語生產的權力和自主性,但實際上,傳媒話語生產中的主體僅具有非完全的自主性。福柯的話語理論認為,話語是受內在控制、外在控制以及主體控制的,其理論也適用于對傳媒話語生產的認識。傳媒話語生產具有明顯的外在控制特征,它也通過“排除原則”中的“禁止”、“區別和拒斥”以及真與假的對立而體現出來,暗合了所謂說什么、怎樣說、為什么說。比如極權社會中的政治、保守文化中的性等話語都有嚴格的禁忌范圍,傳媒可以用“新聞價值”等標準對話語進行“區別和拒斥”,無新聞價值的話題往往被排出在傳媒之外,至于“求真意志”,本是人類文化史或文明史創造的一種信念標準,在傳媒話語生產中,這個標準可以理解為“真實”、“事實”,其中自然也包含“追求真理”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或前現代的革命家都十分重視傳媒,很多人親身投入傳媒話語生產工作,以此作為啟發民智、宣傳革命或改良社會的重要手段。

傳媒話語與具有嚴格學科性話語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生產出來,后者是建構出現的(比如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話語)。另一個區別在于傳媒話語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對各類報道或節目發表自己的看法。而學科性話語只對部分人開放。

傳媒話語生產的外部控制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因素:美國是所謂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十分強調言論自由,但這種言論自由包括傳媒的話語生產自由,也得受“明顯而即刻危險”的法律原則限制。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關于言論自由包括傳媒話語生產自由的法律和規范。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對傳媒話語的生產與操縱是明

顯甚至直接的,因為傳媒本身在現代社會里就是一種政治力量(有些獨立,有些不獨立)。在西方國家,傳媒號稱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力”。各種政治力量都力求通過傳媒話語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并施加影響。因此,我們看到,政治人物成為傳媒的常客,他們頻頻在電視上亮相并發表演講,以求獲得公眾的好感和支持。傳媒的某些“提法”也往往受到政府的密切關注甚至控制。 3.社會因素:存在于一定社會中的各類組織,包括宗教組織、工會組織、女權組織、少數族裔組織以及其他大量的民間社團都試圖利用各種方式對傳媒話語生產施加影響,有的甚至通過自己主辦雜志、電臺、報紙、電視臺等來維護自己的話語權。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話語控制的一個復雜因素,它包括宗教觀念,道德、倫理、審美、及風俗習慣等。譬如在前阿富汗,拒絕電視機、收錄機等傳播工具,聲稱《古蘭經》是他們惟一的法律,宗教話語占有絕對地位和控制權。道德因素則主要通過公眾的態度、情感及輿論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傳媒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又對地方文化和邊緣文化進行消解,反應出傳媒話語生產的文化矛盾。因此,通過傳媒話語場可以發現,各種話語或文化形式間進行著影響、滲透、控制與反控制,以至于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傳媒話語生產的危機。

5.專業因素:這里所謂專業因素,是指傳媒用自己的一套話語生產標準來進行話語控制,比如新聞傳播觀念、價值理念等,當然也包括傳媒話語吸引力、沖擊力等這類打動讀者觀眾的策略要求。一個高水平的學科話語建構者,不一定適合傳媒話語的生產,凡不符合專業或職業標準的傳媒話語生產者,都要通過實踐訓練來達到要求。

篇(2)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在這15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1];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于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于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沖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系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2]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3]為此,對于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并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并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信息;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后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范,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回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范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并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借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范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占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權限,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范”;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系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圣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并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并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展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于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

參考文獻:

[1]單波.反思新聞教育[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4).

[2]韓煉.面向全球化的中國新聞教育改革[J].現代傳播,2004(2).

篇(3)

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基本模式的構建

按專業方向開展的圖書館電子資源利用培訓是一種新的培訓理念,也是讀者培訓服務的一次全新嘗試與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類培訓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和創新,主要是由各專業的學科館員根據專業需求分別設計符合本專業研究方向的培訓內容和方案,針對相應專業的讀者進行培訓,并最后給予效果的評價和進一步改進。而培訓設計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也將對培訓項目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為此,筆者在參考了一些相關培訓設計模式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的基本模式。專業需求分析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對圖書館館藏各類文獻及電子資源的需求情況往往是與其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緊密聯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訓方案前,圖書館員必須首先對本校所有學科的專業設置及研究方向有一個清晰明確的了解,在研究學校的學科專業的基礎上,最好能與相關專業教師進行溝通,找準專業定位,把握本專業的資源需求狀況。總之,明確專業研究方向是開展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的基礎,在培訓時最好能使讀者帶著研究課題查找資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訓內容設計培訓內容的設計要結合專業研究方向的特點來展開。一方面需要對圖書館相關文獻資源進行精選和推介,重點介紹與專業有關的電子資源的相關收錄內容及其利用技巧,將圖書館現有的電子資源中與本專業研究方向聯系緊密或者相關度高的內容進行分類整合,統一抽取并融入整個培訓內容中,此外可著重挑選幾個專業性強的數據庫進行重點推介,這也是體現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特點的最重要一環。另一方面,為了使讀者更深入了解電子資源應如何與自身專業的課題研究結合起來,可以選取幾個本專業方向的利用電子資源進行研究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同時穿插一些專業領域的文獻研究方法,結合數據庫操作技巧和統計功能等為學生在本學科領域內或跨學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啟發思考與創新思路,進而深入探討數據庫在學術科研中對于提供文獻保障和啟發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訓效果評價在對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進行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需要對其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一方面可以從前來參加培訓講座的人數以及學生和專業教師的反應等來評價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電子資源使用量的統計數據來觀察和評價。

上海外國語大學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的開展

目前上海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上外”)圖書館的讀者培訓采取了多種形式開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館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獻檢索公選課,以及相關數據庫專業人員作的電子資源系列培訓講座等等。為了進一步加強圖書館各類電子資源的推廣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層次和需求的讀者進行更有專業針對性的電子資源使用培訓,根據以上培訓設計思路,“上外”圖書館開展了由學科館員按專業方向分專題講解圖書館的各類文獻信息資源的系列培訓講座,并陸續推出了語言學、文學、新聞傳播、國際關系、經濟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專題圖書館資源利用培訓。這些講座主要由圖書館相關專業的資深學科館員擔任主講,除介紹圖書館文獻和服務之外,重點結合各個專業方向開展電子資源數據庫的使用培訓和現場演示,指導讀者更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論文寫作及學術研究所需的各類文獻信息資源,為讀者提供強大的文獻保障,培養其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科研能力。以下結合專業方向資源利用培訓的基本模式及“上外”開展的實踐,以“上外”新聞傳播學專業為例,嘗試結合其學科特色和相關資源進行培訓方案的設計,探索專業方向電子資源培訓的新思路,以期為此類培訓項目的開展和實施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從而提高圖書館電子資源培訓質量和信息服務水平。新聞傳播學專業需求分析對于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師生而言,其對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新聞素材的需求,即各類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材料,這主要集中在圖書館的中外文報紙和相關網站上;二是對學術文獻的需求,包括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文獻,這主要可以從圖書館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圖書和學位論文中獲得。同時,由于電子資源具有比紙質資源內容更豐富、更新更迅速、檢索更便捷等諸多優勢,因此,新聞傳播學專業方向的資源利用培訓應當主要從報紙、期刊、圖書以及學位論文這四種類型的資源展開介紹。

新聞傳播學專業培訓設計培訓的內容主要根據專業需求和文獻類型等展開,一方面對圖書館相關文獻資源進行推介,重點介紹電子資源的相關收錄內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結合有關研究案例來深入探討數據庫在學術科研中對于提供文獻保障和啟發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圖書館相關資源介紹及其利用學科館員在對專業定位和學科方向有了明確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對圖書館現有的相關館藏文獻信息資源進行梳理,找出與之相關度最高的各類文獻,并有重點地將其推介給該專業的學生加以利用。由于圖書館文獻種類繁多,筆者主要從資源類型入手加以分類介紹,重點介紹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與新聞傳播學聯系緊密的電子資源數據庫及相關功能。報紙。報紙作為新聞報道的重要載體形式,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素材的一個重要來源,與其具有極高的相關度。因此,在進行該專業方向的資源利用培訓時,報紙這一類型的資源應作為首選的推介對象。就中文報紙而言,培訓主要推介了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對于檢索和利用國內主流的報紙媒體資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報紙而言,則首推Lex-isNexis學術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圍內的眾多報紙內容,是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學習與研究的必備數據庫之一。另外,Factiva新聞數據庫也可一站式訪問大量的新聞資訊,時效性強,檢索方便。由于這兩個數據庫的使用技巧性較高,培訓時應重點介紹和演示其檢索利用的具體操作流程。

期刊。鑒于電子期刊的學術性和便捷性,培訓過程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善加利用電子期刊資源。就新聞傳播學專業期刊而言,重點推介了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和EBSCO的傳播學與大眾媒體數據庫,基本涵蓋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聞傳播學類期刊資源,對于利用中外文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類的期刊資源對于新聞傳播的學習和研究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由于新聞傳播學是一門應用性社會科學,它的發展與人文社會科學密切相關,因此,要搞好新聞傳播學的學習和研究,還必須注意相關人文社會學科文獻資源的利用。培訓時可適當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庫(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學科專題)、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關資源。對于外文期刊數據庫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訓中需強調圖書館的“外文期刊導航”功能。利用該導航讀者可以按照學科分類和專業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電子期刊資源,從而極大地節省讀者的檢索時間,并使資源得到更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頁標題#e#

圖書。與報紙和期刊相比,圖書類文獻資源在數據庫中的收錄并不十分全面,利用方式上也較之前兩者存在一定的不便,而紙本書籍或更能滿足讀者需求。因此,在進行圖書文獻介紹和利用的培訓過程中,應協調紙本和電子的平衡,建議讀者從館藏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此兩種類型的圖書資源。對于中文圖書的利用,可以突出強調“讀秀學術搜索”功能對于查找紙本和電子圖書的重要作用,其能一站式檢索超星數字圖書館的電子書以及該館館藏的紙本書,對于讀者而言資源獲取率大大提高,是目前查找中文圖書的首選方式。對于外文電子書而言,主要介紹Ebrary電子書和MyiLibrary電子書這兩個數據庫。在這兩個庫中雖然沒有新聞傳播學類的專題分類,但其人文社科類圖書資源相當豐富,且學術質量也很高,適合讀者進行擴展性閱讀,開闊視野和研究思路,為跨學科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幫助。這同樣適用于其他專業方向的資源利用。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對于專業學習和研究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CNKI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庫可下載全國各大高校歷屆碩博士的學位論文,尤其是本校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導師的論文更是對畢業論文的選題、思路、寫作方法、格式等各方面起到極大的幫助和指導作用,具有較強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對于“上外”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師生而言,除了參考中文的學位論文外,英文的學位論文資源也是極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來源。ProQuest學位論文數據庫收錄了歐美1000余所著名大學的碩博士學位論文,是學術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外文學位論文信息資源,可以幫助學生們及時了解國外該學科領域的碩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動向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將其引進或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來。因此,這兩大學位論文庫也是專業方向的資源利用培訓不可忽視的內容。新聞傳播與文獻研究案例舉要培訓的另一項重要內容主要是通過分析新聞傳播學相關研究案例,結合數據庫的檢索技巧和統計功能等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與創新,為學生的學術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上的啟發與指導,展示電子資源在檢索和利用上的便捷性和科學性。以下通過兩種類型的案例加以分析。

新聞傳播學文獻的計量統計研究。該類型的研究主要通過對新聞傳播學領域相關專業期刊或學術論文等的文獻引證頻次或下載數量等信息的計量統計和匯總分析,研究新聞傳播學自身的學術發展狀況。如“中國新聞傳播學高被引論文分析———基于CSSCI、CNKI兩個主流引文數據庫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新聞傳播學學術論文CSSCI、CNKI兩個數據庫被引證的現狀,找出了新聞傳播學自1978-2007年30年以來的高被引論文,比較兩個數據庫的引證特點,并對發現的新聞傳播學高被引論文的領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數據進行了分析〔2〕。從該實際研究案例中,重點引出對于CNKI數據庫引文統計功能的介紹,演示新聞傳播學領域學術論文的“被引頻次”統計和排序功能,從而可以進一步對高被引論文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又如“中美新聞傳播學學術傳統比較研究———兼談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一文,選取了中美兩國各兩份新聞傳播學的主流學術期刊(分別為美國《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Jour-nalofCommunication》以及中國的《新聞與傳播研究》和《新聞大學》),通過對其6年間(2000-2005年)所有論文的內容分析,描繪出中美新聞傳播學學術傳統的概貌并比較其異同〔3〕。

對于此研究案例而言,中外文期刊數據庫就能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其檢索和統計遠比紙本期刊方便快捷得多。結合專業領域與相關案例的分析,介紹數據庫的功能特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并深入發掘其對實際研究有意義的功能。新聞媒體信息源檢索搜集與統計分析。該類型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如報紙、期刊、圖書等)對某一專業領域的報道、闡述、論證等的文獻資源,通過專業數據庫全面搜集,對其信息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從而得出該領域的某些結論。如“議程與框架:西方輿論中的我國外交話語”一文,以我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話語為切入點,通過對2004-2008年間LexisNexis數據庫中新聞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讀,探索了當代中國外交話語在西方輿論中的角色問題〔4〕。本案例值得借鑒之處是其對于數據庫中檢索條件的設定,其以LexisNexis學術大全數據庫為資料源,選取其新聞庫中世界主流報紙庫(MajorWorldNews-papers)里的英語報紙為樣本范圍,對近5年的新聞設置的相關指標進行分析。這樣的實際檢索案例對于學生深入理解數據庫的檢索限定技巧和研究使用方式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培訓方式探討

培訓講座主要采取PPT課件演示和網上數據庫操作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同時設置現場提問和互動環節來解答同學和老師的提問。多種方式的相互配合與穿插可以使培訓效果得到最優化的呈現。PPT課件講授作為一種多媒體演示工具,PPT已被普遍應用于各類教學培訓,圖書館的文獻檢索課程和資源利用培訓也不例外,其對于教學效果的實現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PPT的頁面導航層次和內在邏輯結構是至關重要的,有人說“邏輯”是PPT的靈魂,的確如此。PPT也要講究謀篇布局和創意策劃,應能體現培訓內容的層次結構和表達出教師的脈絡思路〔5〕。如本培訓設計分別從新聞傳播學的專業需求、圖書館相關電子資源的利用(資源又進一步按照類型進行分類介紹),以及結合有關研究案例對數據庫使用和研究思路等進行深入探討等幾個方面展開,層層深入,結構清晰,導航明確,對于培訓信息的傳遞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網絡平臺演示由于網絡數據庫的操作步驟連續性等特性,如果僅憑PPT的圖表和截屏等方式來展現教學內容還無法達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須同時結合網上現場操作演示的方式來進一步呈現。有調查顯示,有將近80%的圖書館文獻資源檢索類課程運用了截屏來講述教學內容,有的截屏頁面數量占了PPT總頁數的絕大部分〔6〕。這與網絡數據庫的應用性特點有一定關系,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過程和步驟都適合用PPT來展示。一般而言,在重點介紹某一數據庫(如本培訓中的LexisNexis學術大全)的利用方法和檢索技巧時,可以選擇在線演示的方式來進行,其操作過程的連續性和動態性更有利于學生直觀地了解和掌握整個流程。當然,在線操作可能會受到網速條件影響和培訓時間制約,因此,應選擇幾個與培訓專業方向密切相關的重點電子資源數據庫加以演示。#p#分頁標題#e#

現場互動問答除了PPT課件和在線數據庫演示以外,還應留出一部分時間給學生和老師進行現場提問,這樣可以彌補講座培訓中沒有涉及到的內容,也可以了解相關專業讀者在利用圖書館文獻尤其是電子資源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和現場解答。此外,在培訓中還應準備一份專業方向讀者利用電子資源的需求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讀者的身份、專業和研究方向、最常使用的數據庫類型、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利用電子資源的實際需求和目的,以及對于本次培訓效果的滿意程度和意見建議等,以便于回收反饋信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此項培訓工作的內容安排和組織形式。

培訓效果評價

篇(4)

【關鍵詞】醫學論文;新聞特征;編輯;論文質量

醫學期刊是醫學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起著推廣科研成果、普及醫學知識、共享醫療經驗的橋梁作用。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信息的傳播,更講究時效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將有價值的醫療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達給讀者,是每位編輯人員應盡的義務。如何將新聞報道中的效率、簡練及嚴謹運用到醫學論文的編輯中,來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信息收集。信息是醫學論文得以傳播的來源,而作者是信息的直接提供者,作者隊伍的穩定和充實,是期刊賴以生存的基礎,開發和選擇優質信息是期刊質量的保證。編輯要善于發現作者,并對其提供的信息的科學性、準確性、實用性加以鑒別。對于信息的收集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的約稿上,可通過學術交流、調研或座談、網絡約稿等多種方式進行。另外,信息的收集還包括反饋信息的收集,主要體現在醫學論文的引用率方面,反饋信息的好壞可以使編輯的工作目標更加明確,并有目的地選擇和培養作者群體。

編輯加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夠規范、嚴謹,只有經過編輯的選擇、甄別、分類,并經過整理、加工后,才能以出版物的形式輸出。從信息再創造的角度看,編輯在科學知識的積累方面既是協力開發者,又是擇優傳播者,肩負著推動醫療信息正確傳播的使命。促使信息的傳播是編輯活動的主要內容,要想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對編輯的文字加工能力、醫療動態的掌控能力、信息的鑒別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醫學期刊編輯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信息的篩選,幫助作者或直接參與原始信息的加工,使之既符合科技期刊的規范化要求,又具有臨床指導或科研學術價值。

出版發行。醫學期刊只有在有效時間內廣建傳播渠道,才能使最新的醫療信息及時、廣泛地傳達給讀者,才會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醫學信息的傳播,還有賴于期刊的出版和發行。互聯網的發展為醫學期刊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與傳統出版傳播方式相比,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便于查詢等優點。有效利用網絡,辦好醫學期刊的網絡版,可以更好地傳播醫療信息及科研成果。

醫學論文具有的新聞特征

注重時效。19世紀80年代美聯社提出新聞應具備五個條件: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其中時間(when)排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醫學論文具有新聞的特征主要體現在注重時效方面。醫學論文應當提供當前最新的醫療信息,所探討的內容應是先進的、前沿的。GB/T7714-2005國家標準規定:醫學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宜選用3~5年內公開發表的文章。這充分說明了醫學論文不同于其他論文,它特別強調時效問題。

人稱的運用。盡管在人稱的使用上大家一直有爭議,但在新標準頒布之前醫學刊物仍要遵循使用第三人稱這一規范。醫學論文中,第一人稱一般指代的是全體作者、某實驗室或科研機構,因此,在論文中多用“對……進行了研究”、“報告了……現狀”等記敘方法,一般不用“我”。如果是作者本人的意見所指,用“筆者”、“本實驗”或“本課題”等代替更好一些。閆建軍等也認為在科技論文中不用第一人稱“我”為好,這樣能夠更客觀地說明問題,使文章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1]

修辭手法的選擇。修辭手法包括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吳士文先生在《現代漢語修辭手段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認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陳望道則認為:積極修辭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體題旨意境而采取的語言超常規運用的方法、技巧或規律,為增加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常采用排比、擬人、比喻、反語等表現手法;消極修辭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體題旨意境而采用的常規的語言方法、技巧或規律,一般以詞義明確、語句通順、布局嚴謹、語言平穩、無歧義為特征。[2]無論是新聞寫作還是醫學論文,都應將準確敘述、措辭嚴謹放在首位,二者在文中均不應夾雜任何修飾手法來夸大或縮小事實,也無需刻意渲染所報道的內容,文字表達力求準確無誤,闡明事實即可。因此,新聞寫作和醫學論文均應選擇的修辭手法是消極修辭。

準確報道,客觀評價。無論是新聞報道中的事件敘述,還是醫學論文中醫療信息或科研成果的推廣,都應盡量使用標準化語言,切忌使用模糊詞語、添加個人情感的議論和評判。醫學名詞要以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醫學名詞》為標準,中文藥物名稱以2005年出版的藥典《法定藥物》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輯的《藥名詞匯》的名稱為準,英文名稱則采用國際專用藥名,不得用商品名稱。醫學論文在強調科技標準用語的同時,還要使用標準的計量單位、符號和縮略語,應做到三忌:忌含糊,忌歧義,忌隨意輕率。[3]不使用各種副詞,比如“大約”、“幾乎”等程度副詞,或“馬上”、“一會兒”等時間副詞。[4]

獨創性。與新聞報道一樣,醫學論文對所報道的實驗結果、醫療成果或講述的科研過程不能重復、模仿,更不能有抄襲他人的情況,要在充分的事實依據、嚴密的論證下得出結果,具有創新性、專業性及科學性,是可以經得起實踐檢驗、科學論證的。比如:“Raman光譜法與經典方法驗證尼群地平固體分散體的研究”一文就是講述拉曼光譜法是一種快速、直接、對樣品無損傷、不同于其他方法的、當前最新的、最理想的檢查固體分散體分散性的方法,全文圍繞一種新方法的介紹,具有獨創性,并列舉了許多實驗方法和數據,經得起同行的評判和科學驗證。

借鑒新聞學特征,提升期刊編輯質量

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時效性在期刊的編輯發行中體現在保證期刊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稿件處理效率,縮短刊期。我國《著作權法》規定30天內要明確答復作者稿件的處理結果。醫學期刊尤其注重研究成果的及時報道,如果出版時間過長,就會失去意義,甚至出現知識產權被他人搶先注冊的麻煩。因此,加速編輯出版的現代化步伐,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并優化工作流程,科學地控制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增強期刊的時效性,是避免信息貶值的關鍵所在。

擴大信息傳播范圍。由于醫學期刊受眾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是信息得以有效傳播的關鍵。隨著因特網的普及,人們不滿足于傳統的閱讀,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從網絡上獲得信息,各種數據庫的建立為期刊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快捷和便利,積極加入數據庫,加大宣傳力度,可最大限度地增強醫學期刊的影響力,同時,也有利于開放式訪問的進行。擴大傳播范圍,還體現在增加刊物的信息量方面,信息量的增加有利于期刊的推廣和普及,同時可以吸引更多的作者踴躍投稿,使期刊出版發行得以良性循環。

嚴格遵循規范化標準。醫學論文的規范性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是符合科學規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論文中所提供的研究方法、實驗數據是讀者和同行可以依照步驟實施的。規范化處理醫學論文,具體體現在對信息加工的準確、客觀、真實。所以,在廣泛收集信息的同時,對作者文字陳述的真實性,實驗的過程、結果及所得數據應準確判斷,并嚴格執行國際流行的準確(correct)、簡明(concise)、連貫(consistent)、完整(complete)的4C標準進行編輯[5]。

綜上所述,從新聞學角度分析醫學期刊的特征和共性,能更客觀、準確地把握期刊編輯各個流程的特性,可以將新聞學中的時效性、客觀性、準確性、創新性等特點運用到醫學論文的編輯中,并依此優化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將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醫療動態及時、廣泛地傳播給受眾群體,進一步擴大期刊的發展空間,增強期刊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閆建軍,楊麗霞.論科技期刊編輯的著作權職業敏感性[J].編輯學報,2006(5).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吳彤.新聞視角下科技論文的編輯特點[J].新聞愛好者,2011(2).

[4]高時闊,黎文麗,郭開選.科技論文文體結構所體現的美學特征[J].編輯學報,2006(3).

[5]Brooks B S,Sissors J Z.The art of Editing[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篇(5)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二)、新聞傳播學的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張。近年來,中國的傳媒處于大整合的時期,傳播業急速膨脹,傳媒每日每時與社會發生互動,矛盾沖突的頻率上升,新聞官司增加,社會對傳媒職業道德不規范的指責增多。因此,傳媒業自身的法治建設和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越來越成為學界關注的問題。傳媒經營、新聞法治與職業道德成為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領域。

(三)、新聞傳播學的內涵不斷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廣播電視特別是電視的發展速度和規模空前。從行政、綜合市場、專業市場三個角度看中國電視產業的市場格局,中國電視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政府導向讓位于市場導向;民營電視業將成為市場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電視資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時進行,形成區域性傳播中心。

二、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史淵源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之一,在近現代新聞傳媒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聞傳播學教育源遠流長。

(一)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起步較早。

英國最早的日報《每日新聞》創辦于1702年,是世界上較早采用雙面印刷并分欄、較早形成近代日報形式的報紙;1851年出現在倫敦的路透社,是世界上首批誕生的新聞通訊社之一;1922年以民營形式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于1927年改組為公立(BBC)以來,已成為西方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機構;1936英國廣播公司(BBC)建立的電視臺是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英國的新聞傳播教育也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英國人的觀念中,掌握實際本領的最好辦法就是實踐,從實際接觸中學習其中的技巧,新聞傳播教育也不例外。這種理念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奠定了英國新聞傳播學的地位。

(二)傳播學發展先于新聞學。英國的傳播學出現在新聞學之前。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一些社會科學家便開始對媒體效果研究產生興趣,傳播研究與傳媒研究院系應運而生。西方新聞學的研究領域很早就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學,范圍更加寬泛,設計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在英國傳媒教育領域頗具盛名的城市大學新聞系被規劃入該校的藝術學院,而另一所著名的維斯敏斯特大學新聞和大眾傳播卻在同一個學院,還有一些院校的傳播學被劃入英語學院和商學院。

(三)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起始較晚。在新聞與傳播學教育方面,倫敦大學曾率先開設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非學位教育);最早開設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的是卡迪夫(Cardiff)大學,于1971年開始進行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倫敦城市大學于1976年開始辨新聞學專業研究生教育;但本科學位教育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媒介教育起始較晚,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和發達的傳媒業等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媒介教育與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三、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教育與傳播學教育區別較明顯,而且整個學科領域的教育總體上也形成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而各校又自有其特色。

(一)新聞傳播學強調專業實踐性。從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別角度來講,英國新聞學教育領域的學位點,雖然提供寬厚的理論框架,但更加突出的是強化專業新聞實踐。無論是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研究生教育中按媒介及其實務細分的專業方向設置,還是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研究生教育中劃分較寬的專業方向設置,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置,則側重于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二)新聞傳播學教學要求嚴格。關于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類型的學位點,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而且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非常高。就“ResearchDegrees”來說,不但該專業的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并對開題報告、研究項目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并強調博士論文對于專業的獨創性貢獻,而且該專業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于選定的研究領域并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該專業屬于教學(“TaughtProgrammes”)的碩士學位點,則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

(三)社會科學特征明顯。英國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研究新聞和傳播活動的規律,表現出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從理論課授課內容也可以看出其較強的社會科學特點,比如《新聞理論》,涉及戰爭與新聞、新聞業市場結構與新聞實踐、新聞從業者為誰而工作、新聞與政治、國際新聞流與通訊社等專題。與英國相比,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新聞學教育表現出較強的人文學科特點,新聞學更多地“體現出政治與文學雜揉的特點”,“更具人文學科的特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新聞學教育視角與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當新聞活動越來越表現為一種文化消費活動時,以社會科學的態度對待新聞學已是一種必然選擇。”站在社會科學的視點上把握新聞傳播活動的規律,可以讓新聞學教育更貼近現實操作。:

(四)學校教育國際化特色突出。此類學校師資構成較為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呈現出國際化特征,約50%的研究生是外國留學生。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特點帶來的文化間的相互融合,一方面增加了彼此間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于新聞與傳播學領域的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同時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帶著其對一些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起學習而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社會傳播現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在當今時代傳媒的傳播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個性特色突出的專業方向,有利于培養寬口徑、復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于對于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篇(6)

隨著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語言媒介的迅速發展,對于少數民族新聞信息傳播的研究也越來越備受關注。《新聞論壇》自創辦以來,在所刊談述和論文中對民族新聞信息傳播多有涉略。從本期開始,我們專設《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欄目,意在把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黨委機關報所辦的新聞期刊作為少數民族新聞信息傳播理論和實踐研討的一塊陣地,為關心和熱衷于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各界人士搭建發表言論和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在此,本刊特遴選“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和“第三屆新媒體與民族文化傳播論壇”的部分發言和論文付之已刊,希望傳媒界同仁給以關注和支持。

各位理事,各位與會專家學者、老師同學:

我受理事會委托,代表論壇理事會對本屆論壇作一個總結,并就今后的工作談幾點意見,請大家批評指正。

(2012年11月)24日至25日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在廣西大學校領導和新聞傳播學院老師同學的支持下,在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的協助下,取得了圓滿成功。可以說,我們舉辦了一屆團結、和諧、有成效的論壇。

一、本屆論壇的特點

(一)參與踴躍,代表廣泛

本屆論壇收到論文90多篇,參會人員100多人,能有這樣的規模是在座每一位老師同學積極參與的結果。本屆論壇實現了民族地區全覆蓋,民族院校也大都有代表與會,非民族地區、非民族新聞院校參與人數也比往屆有所增加,而且有很多研究生加入,提供了學術論文,這表明:我們的研究團隊正在逐漸壯大,后繼有人。

(二)主題突出,主線清晰

本屆論壇突出了兩個主題:一是從第一屆會議開始就已確定的“傳播?團結?和諧?發展”的主題,二是同志在十報告中對民族地區工作的論述:“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這是我們研究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在這一前提和背景下,與會人員積極探討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刻體現了這一主題思想,主線也很清晰。

(三)議題廣泛,研討深入

本屆論壇涉及議題廣泛,涵括了少數民族研究領域中的各個重要方面。在主題演講中,美國查普曼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賈文山作了《第一代民族政策模式和第二代民族政策模式并行不悖》的演講,為大家呈現了中國第一代民族政策理論和第二代民族政策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模型,并且通過分析,提出了可供借鑒的中國民族政策的多元化理論模式。內蒙古日報總編室副主任、《新聞論壇》副主編陳玉文為我們介紹了內蒙古民族信息傳播基本情況,以及《內蒙古日報》及其主辦的新聞刊物《新聞論壇》的運作情況,并期望能夠為少數民族新聞信息傳播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重要平臺。廣西日報社副總編輯于起翔,運用《廣西日報》新聞報道的具體案例,闡釋了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經驗和啟示,強調在民族地區新聞宣傳工作中,民族問題無小事,新聞工作者要懂政策,有感情,會常識,抓住民族新聞工作的特點,真正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

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周德倉在民族新聞傳播研究方面很有建樹,他在《提升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現實話語權》的演講中指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影響力有限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缺少現實話語權,研究者必須以大眾傳媒為主要關注對象,直面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現實,實現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現實話語權。云南大學新聞傳播教學中心副教授楊星星在《電視傳播語境中的少數民族鄉村文化建構》的演講中,以“電視時代”為背景,依托對云南少數民族鄉村的田野觀察,提出電視是農村文化建構的重要力量,并應從先進文化、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個層次實現電視傳播與農村文化建設的整合互動。

(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本屆論壇內容豐富,包括大會、分會、專題工作坊和參觀考察少數民族博物館、聚居地等,同時還舉行了中國首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發展報告(1949――2010)》的首發式。該報告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全面梳理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傳播歷史及現狀的著作,闡述了北京、、新疆、內蒙古、廣西、寧夏、青海、云南、貴州、四川、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0余個省、市、自治區1949年――2010年民族新聞傳播的歷史與現狀,并對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具有較高的理論、史料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今后工作的設想

我們的論壇是一個學術共同體,每一個理事會成員都是決策者,大家通過協商的方式來共同辦好論壇。下面我綜合了理事會的意見,加上我本人的一些思考,為今后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見,供各位理事和全體與會者參考。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

目前,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在全球經濟政治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黨的十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從事少數民族信息傳播研究的重要意義所在。

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對論壇的認識,對我們所從事的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工作的認識,要站在學科建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的戰略高度來看待少數民族信息傳播研究問題。要在民族新聞傳播研究領域進行深入地思考與變革,打造優秀團隊,形成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的學派。

(二)進一步壯大團隊

我們要進一步打造民族新聞傳播優秀研究團隊,壯大研究力量,拓展研究視野,爭取實現民族地區全覆蓋、民族院校全覆蓋的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格局。同時,要聯系全國所有民族地區的新聞院校加入理事會,并逐步實現非民族地區重點新聞院校也進入理事會,以便更好地團結全國的力量來辦好論壇,促進我們的研究,更好地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服務。

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胸懷,加強同社會各界,如中國新聞史學會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等研究機構、研究團體和研究人員的合作,共同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工作。

(三)進一步擴大影響

迄今為止,論壇已經舉辦了4屆,并取得了一定的影響。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向社會各界來宣傳論壇,積極傳播論壇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大論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同時,我們還要全方位地加強同社會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做到內外拓展,包括民族地區和非民族地區的拓展、國內和國際的拓展,希望明年有更多非民族地區和國外學者來參加我們的論壇。

(四)進一步提高水平

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包括云南大學、民族學院、廣西大學等多個實力很強的研究團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研究主題較分散、重復性成果較多、低水平研究成果較多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首先要注意做到主題明確,各位研究者提交論文時要緊密圍繞論壇的主題,爭取每次都能較為集中地形成一些研究成果,解決一兩個實際問題。同時,要深化對基礎性理論的研究,在分論壇中可以設置一兩個研究基礎理論的專題。總之,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強調團隊合作,貫徹問題意識、團隊意識、學科交叉意識,形成研究系列,提高研究水平。

(五)進一步塑造品牌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團隊建設,重視骨干培養,也希望大家積極參與、保證質量、維護聲譽、擴大影響,最終打造出中國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優秀團隊,建立起中國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學派。

我想,學派不是簡單的“一家之言”,而是要融匯大家的智慧,集中大家的成果,形成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們老一輩的研究者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像中央民族大學的白潤生老師,在少數民族新聞史領域長年辛苦耕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要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不斷深入,推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篇(7)

開題報告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3.本課題研究內容

4.本課題研究方案

5.研究目標、主要特色及工作進度

6.參考文獻

范例:

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選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選秀文化主流化的成功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寫作論文,以下是正文。

【論文摘要】選秀文化多歸屬商業、大眾文化,但中國紅歌會卻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既彰顯了主流話語力量,又是大眾娛樂化的典型,對這一個典型范例成功的探因無疑為中國電視娛樂化提供了可參考的路徑。

【論文關鍵詞】中國紅歌會選秀文化主流化

中國電視的發展似乎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娛樂風暴從1997年始,席卷原本由主流文化引導的電視傳媒,使其傳播方式由以傳者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受眾為中心,“電視作為明眼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大眾文化演練場,已經大規模踏入娛樂文化的追求中不可自拔”。矯枉必須過正,隨著市場觀念的形成和競爭現實,電視傳媒對于節目定位的多元化,此現象本無可厚非,但是此時江西衛視以代表本土主流文化的《中國紅歌會》的屢屢成功,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將“選秀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其理性回歸值得思考和總結提升。

一,主流文化的理性回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 特黄 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疯狂撞击丝袜人妻|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国产av偷闻女邻居内裤被发现| 免费a级作爱片免费观看美国|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美女视频黄频大全免费|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毛片24种姿势无遮无拦| 亚洲av无码专区色爱天堂老鸭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播放| 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 欧美肥婆性猛交xxxx|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高字幕在线2019|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 色婷婷五月综合欧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