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网站-四房播播网站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外貿易發展論文

對外貿易發展論文精品(七篇)

時間:2022-03-04 21:57: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外貿易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外貿易發展論文

篇(1)

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型經濟國家,其巨大的潛在市場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各國、跨國企業關注和爭奪的對象。俄羅斯國土遼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工業基礎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較高,與我國的資源秉賦和產業結構形成互補性的格局。因此,發展與俄羅斯的貿易關系,對我國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俄羅斯經濟轉軌后對外貿易發展走勢

俄羅斯從1991年到2001年對外貿易發展表現為“兩下兩上”的曲折發展進程,發展走勢呈“W”型。具體數據見表1。

表11991年~2002年俄羅斯對外貿易發展動態(單位:億美元)

注:貿易額包括個體貿易。此表轉引自《今日俄羅斯市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第33頁。

從表1不難發現,10多年來,俄羅斯對外貿易發展的趨勢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銳減期(1991~1992年)

蘇聯1991年全面解體,1992年俄羅斯開始實行激進的經濟轉軌,生產大幅度下降,通貨膨脹嚴重,外貿額銳減。1991年和1992年外貿總額與上年同比分別減少了33.5%和20.7%,進出口額的銳減是國內經濟危機的重要信號,是經濟轉軌后國有外貿機構機制失靈而私營外貿機構尚未得到發育的必然結果。

(二)回暖期(1993~1997年)

從1993年開始,俄羅斯生產的降幅減小,通貨膨脹速度減緩,一些適應市場經濟的部門開始形成并發展起來。到1997年,經濟止跌趨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出現增長,商業部門比較活躍,金融市場比較穩定。在這樣的宏觀經濟背景下,從1993年起,對外貿易總額比上年增長8.6%,1994年接近銳減期開始的1991年,1997年達到1619.39億美元,超過了1991年銳減前的水平,提升到外貿總額的最高點。

(三)危機期(1998~1999年)

1998年是俄羅斯對外貿易急劇轉折的一年,1998年和1999年俄羅斯外貿總額分別比上年下降了17.6%和13.3%。這兩年俄羅斯對外貿易的下降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1998年“8.17”盧布大幅度貶值出現金融危機,國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銳減,企業投資能力下降,進口大幅度減少(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7月俄進口增長6%,危機發生后的9~12月俄進口下降56%);二是美國、歐盟等國家對俄發起92起反傾銷案,使俄每年因此蒙受損失約15~20億美元。三是1998年國際市場行情低迷使出口額大幅度下降,當年俄出口商品價格平均下跌17.6%,出口收入損失約150億美元。(四)復蘇期(2000年~至今)

2000年普京總統執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宏觀經濟增長,著力打擊外貿走私集團,使俄羅斯較快地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2000年以來,對外貿易逐年復蘇,2000年和2001年的外貿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9.7%和4.85%。俄羅斯外貿復蘇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國際市場行情對俄出口十分有利;二是生產領域特別是進口替代型企業的生產增長幅度較大,抑制了進口貿易,順差大增。2000年和2001年的外貿順差分別為610億美元和496億美元,2002年頭5個月外貿順差仍保持在186億美元的水平上。三是1998年金融危機后盧布貶值,使俄出口商品價格至今仍有競爭力。二、俄羅斯進出口商品結構與貿易伙伴的分布

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以能源產品和資源型原料產品為主,能源產品大約占出口商品總額的40%以上,尤其是石油產品,其受國際市場價格影響甚大,一旦國際油價升高,俄羅斯的出口形勢就好;一旦油價下降,出口額必然減少。再者,金屬、寶石及其制品占出口商品的1/4,俄羅斯的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體現了它鮮明的特征。其具體商品結構參見表2。

表2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

注:上表中不含個體貿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羅斯數字快報》369頁,數據不含獨聯體國家。

俄羅斯進口商品以機器設備、運輸工具、食品和農業原料為主,其相加幾乎占到進口商品總額的60%以上,說明多年來俄羅斯工業缺乏技術的更新改造,工業設備嚴重老化。另外,農業產品依然短缺,農副產品難以滿足國內需求,每年不得不動用外匯,大量進口食品。俄羅斯進口商品的結構見表3。

表3俄羅斯進口商品結構(%)

注:上表不含個體貿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羅斯數字快報》371頁,數據不含獨聯體國家。

俄羅斯是橫跨歐亞的大國,由于歷史形成的經濟區域分工和經濟地理的特點,俄羅斯的經濟重心一直在歐洲。俄羅斯分為12個經濟區,其中加里寧格勒州游離俄羅斯大陸處于西歐,其產業密集的經濟區域位于北方經濟區、西北經濟區、中央經濟區、伏爾加——維亞特卡經濟區、中央黑土經濟區、伏爾加河流域經濟區、北高加索經濟區和烏拉爾經濟區;位于中部和東部的西西伯利亞經濟區、東西伯利亞經濟區和遠東經濟區地域占全國國土面積的75%,但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22%,地廣人稀,經濟落后于歐洲地區。這種經濟狀況決定了俄羅斯對外貿易的重點在歐洲,與歐盟、獨聯體國家和中東歐國家的外貿比重占到80%以上,與亞太經合組織國家的外貿比重還不到20%。

俄羅斯對外貿易伙伴的區域分布,歐盟居首位,約占俄貿易額的34%,其后依次為獨聯體國家、亞太經合組織國家、中東歐國家,它們大約分別占俄貿易額的19~22%、17%和13%。詳見表4。

表41997年~1999年俄羅斯對外貿易伙伴的構成(%)

注:上表數據不含個體貿易。此表引自《今日俄羅斯市場》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出版,第31頁。

俄羅斯主要的貿易伙伴分布于五大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主要的貿易伙伴有英國、德國、匈牙利、意大利、荷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芬蘭、法國、瑞士、瑞典;在亞洲主要有印度、塞浦路斯、中國,土耳其、日本,在北美洲主要有美國,在非洲和大洋洲外貿總額很小。

俄羅斯與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額參見表5和表6。

表5俄羅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注:上表數據為實際發生額。此表引自《2002年俄羅斯數字快報》363~364頁。

表6俄羅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貿

易伙伴的進口貿易額(單位:百萬美元)

注:上表數據為實際發生額。此表引自《2002年俄羅斯數字快報》365~366頁。

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具有傳統的貿易關系。由于地緣優勢和既往產業鏈的連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依然保持著比較密切的外貿關系,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進出口額大體相當于其進出口總額的10%左右。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參見表7。

表71995年~2001年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進出口額(單位:百萬美元)

注:上表數據為實際發生額。此表引自《2002年俄羅斯數字快報》367頁。

三、俄羅斯外貿體制與現行政策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為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在組建新的對外經濟貿易管理機構的同時,頒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對本國的對外貿易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廢除國家壟斷制,建立對外貿易自由化體制,在經營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同國際通行的制度接軌。俄羅斯外貿體制改革經歷了十分坎坷的過程,在關稅手段和非關稅手段上也幾度調整,即使是當前的外貿體制也仍處在變動之中,俄羅斯在維護自身外貿利益與爭取早日入世之間進行著艱難的選擇。俄羅斯外貿體制與現行政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廢除外貿國家壟斷制,推行對外貿易自由化

俄羅斯改革的首批法令就是廢除對外貿易國家壟斷制,用市場調節的方法代替行政調節的方法,實現對外貿易自由化。

1991年,俄羅斯政府頒布了關于在俄聯邦境內對外經濟活動自由化的法令,取消國家過去規定的企業參加對外經濟活動的各種限制和禁令,“允許在俄羅斯境內登記的一切企業及其聯合公司,不分其所有制形式,可不經專門登記開展對外經濟活動。”俄開始從國家高度壟斷的外貿體制,向對外貿易自由化轉變,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這項改革的宗旨是:建立一種調節機制,一方面應最大限度地促進俄羅斯國內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符合當前國際貿易慣例,實現俄羅斯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

這項改革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將從事外經貿的企業實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組建和發展集團公司。除軍火出口公司和一些專營戰略性原料的進出口公司的控股權均由國家掌握外,這些大公司將自主經營,獨立核算,逐步與經貿部脫鉤,朝著集金融、生產、外貿功能為一體的跨部門集團公司的方向發展。其次,國家不設置障礙,企業和經濟組織可以自由地開展對外貿易活動,自由地進入國際市場,尋找合作伙伴。最后,逐步形成符合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調節對外貿易做法的完整體系,運用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注意發揮關稅、利率、匯率等經濟調節手段的作用,減少行政干預。

規范關稅和非關稅制度。受傳統經濟體制影響,原蘇聯的關稅制度單一,稅制稅目自成體系,進出口關稅不分檔次,關稅對調節進出口貿易發展的作用不大。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改革和規范關稅制度,努力向國際通行的制度靠攏。

(二)進口管理政策

1.進口關稅

1992年初,俄羅斯對一些進口商品規定了很高的稅率。但是,由于國內經濟狀況惡化,不得不下調一些商品的關稅。同時,對不同類型國家規范了實行區別待遇的關稅。同俄有最惠國待遇關系的國家實行基礎稅率(15~50%);同俄沒有最惠國待遇關系的國家實行普通稅率(30~100%);同俄有貿易協議的發展中國家實行優惠稅率(7.5~25%)。中國屬于這一類國家。俄從1993年2月1日開征增值稅和消費稅。其目的是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從1993年8月1日起,俄實施新的海關稅法,新稅法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俄海關制度已開始同國際通行的方法接軌。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進口商品的稅率,這次調高稅率是為了保護本國同類商品在市場中的地位,免遭外國商品的沖擊,具有很強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為調節本國經濟的發展,從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進口關稅的稅率,由原來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時,還采取了一些非關稅調節的行政手段,加強對進口商品的管理,如嚴格進口安全檢驗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進口商品必須使用俄文標簽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開始實行新的進口關稅稅率表(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海關稅則》)。對80種商品的稅率進行了調整,其中上調的30種,下調的45種,另外5種商品在從價稅不變的情況下規定了從量稅。根據2000年11月27日第886號俄羅斯政府決定,對上述新稅率表進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對3500項商品實行新進口稅率。當前俄進口稅率除零稅率外,分為5%、10%、15%和20%等4檔。對汽車、白糖、酒精、酒類制品、煙草制品等特別敏感商品仍實行25%和30%的進口稅率。

2.增值稅

自1993年2月1日起,俄開始對進口商品征收增值稅。針對不同的進口國別,俄實行以下兩種增值稅征收辦法:對獨聯體國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稅;對非獨聯體國家的商品計征增值稅。

目前俄實行兩種增值稅率:糧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實、漿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產飼料或制作藥品的魚粉、魚和海產品、兒童用品等進口商品的增值稅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稅率是20%。

根據有關法律,進口商須兩次支付增值稅:首先是在辦理商品進關手續時,要按商品的海關申報價值、進口關稅和消費稅的合計金額計征增值稅;之后,在俄聯邦境內加工和銷售進口商品過程中的新增價值部分也要繳納增值稅。

3.消費稅

俄對進口商品征收消費稅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僅對酒類、香煙、汽油、首飾和小轎車等五大類進口商品征收消費稅。

無論自獨聯體國家還是自非獨聯體國家進口上述商品時,均繳納消費稅。

消費稅率與關稅稅率一樣,可以按從價(按商品海關申報價值的一定百分比)、從量(每一計量單位商品應繳納多少歐洲貨幣單位)或復合(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的辦法征收。

與增值稅不同,進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費稅,即在辦理商品過關手續時支付。在此之后,繳納過消費稅的商品在俄境內銷售時,無需再次繳納消費稅。

4.非稅收調節措施

俄羅斯對部分進口商品實行許可證管理。迄今為止,商品進口到俄羅斯一直不受配額限制,許可證管理也只針對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護植物的化學產品、工業廢料和譯密碼設備;第二類是需按俄總統和政府規定的特殊程序進口的商品、技術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彈藥、核材料、貴金屬、寶石、麻醉劑、鎮定劑、可用于制造武器裝備的個別原材料和設備等。

但按照保護國內市場的需要,俄逐步增加進口許可證管理的商品種類:自1997年1月1日起,開始對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進口實行許可證管理;自1998年5月1日起,開始對彩電整機進口實行許可證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開始對煙草及其工業代用品的進口實行許可證管理。

(三)出口管理政策

1.出口關稅

在調整出口稅方面,由于出口秩序混亂,俄羅斯經歷了一個從上調到下調的過程。1991年在向市場

經濟過渡初期,俄在出現大量原材料低價甚至傾銷價競相出口問題后,不得不實行出口專營并上調出口稅,這樣,戰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亂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開始實行新的出口關稅稅則,新出口關稅稅則的趨勢是,適應貿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較大幅度地調低出口商品的稅率,并且減少征稅商品的種類。出口商品的稅率從原來5~70%下調到3~25%。征稅商品種類由1992年的53個大類減少到1993年的29個大類。特別是機電產品開始減征、免征基礎稅。1994年俄再次調低商品出口稅,并決定今后商品出口關稅將受到兩種限制,其一是數量限制,只有少數商品征收出口關稅,其中包括某些礦產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屬、化工產品、林產品、糧食、航空裝備、武器和軍用材料等。由于無法精確計算這些商品的國內生產費用,所以,俄征收這些商品關稅是依據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時間限制,根據俄聯邦《海關稅》的規定,出口關稅征收到1996年1月1日為止。1998年8月俄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后,在國家財政日益惡化的壓力下,為尋求新的資金來源,彌補國家預算虧空,1999年初以來,俄政府頒布命令,開始對部分主要出口創匯產品征收臨時出口關稅,需繳納出口稅的商品清單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有色金屬、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2.增值稅

根據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實行兩種增值稅征收辦法:

一是對向非獨聯體國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稅。1996年這一優惠范圍又進一步擴大,凡與向非獨聯體國家出口商品相關的運輸、裝卸和換裝等服務業務也予以免繳增值稅。

二是對向獨聯體國家出口的商品則按全額稅率(20%)征收增值稅。增值稅先由買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負責上繳國家財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國家加強了對享受增值稅優惠的出口商品的監督管理,規定出口商必須向稅務監察部門提供由海關出具的書面證明,證明貨物確系運往非獨聯體國家。

3.消費稅

根據貿易方式、商品品種和出口地區的不同,對消費稅應稅商品規定如下計征辦法:

一是通過易貨合同的出口,需繳納消費稅。

二是向非獨聯體國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氣除外),免征消費稅。

三是向未加入獨聯體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主要指波羅的海三國)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兌換貨幣結算,免征消費稅。

四是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均需繳納消費稅。

石油、天然氣的出口消費稅率由俄聯邦政府的專項決議加以確定。根據不同產地的礦業地質條件和經濟地理條件,國家對不同的石油開采企業規定了不同的消費稅率。

4.非稅收調節措施

一是對某些商品實行出口配額和許可證管理。

目前俄對以下兩類商品的出口實行配額和許可證管理。第一類主要指那些按照國際協議的規定應主動限制出口數量的商品,如紡織類半成品和成品、個別黑色金屬制品、碳化硅等。第二類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動植物、藥物原料、譯密碼設備、武器、核材料及其裝置、貴金屬及寶石、礦物學及古生物學的收藏資料、半寶石及其制品、麻醉劑、鎮定劑等。

在實踐中,出口配額的分配主要是通過招標或拍賣進行。配額如有富余,亦可通過實際出口業務加以分配。出口許可證由俄經貿部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負責發放。

二是對出口商品進行海關估價。

為了防止出口商低報出口價格、海外結余利潤,自1996年12月起,俄規定對出口商品實行海關估價。確定海關價格的基礎是合同成交價,即出口商品買方實際支付或應該支付的費用,此外還應包括由買方承擔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價內的費用,如中介費、費、包裝費、知識產權對象使用費等。

三是對加工服務貿易的出口進行管理。

近年來,加工服務貿易(外國商人購買俄產原料后,不將其運出俄境,而是與俄企業簽訂加工合同,委托其對所購原料進行加工)在俄境內得到較大發展。針對這種情況,俄海關專門做出以下規定:賣給外國公司的俄產原料不受海關監管;海關機構不參與上述原料及其中間加工產品在俄關境內的轉運;獲得的最終加工產品可按照一般出口制度(包括配額和許可證規則)運出俄聯邦關境。

四是加強對出口收匯的監督。

1993年10月,俄建立了計算機外匯監控系統,自1994年1月1日起,開始對出口商的出口收匯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和檢查。該系統的運行方式是:計算中心與俄全國各地經營外貿結算業務的商業銀行建立起計算機聯網關系,商業銀行將出口商每一筆出口業務的最后收匯情況傳給計算中心,中心將其與計算機中儲存的該筆業務所簽合同的總金額、商品品種和數量、支付條件等進行核對,以確認出口商有無隱匿外匯收入的行為。1998年8月俄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后,為防止資本大量外流,俄對出口貿易的支付方式進行了嚴格限制,規定只有在出示已收到100%預付款證明或已開立出口商品海關價值全額信用證后,出口商品方可出境。

(四)限制易貨貿易,積極與國際貿易體制接軌,不斷擴大現匯貿易方式

易貨貿易是蘇聯在經互會范圍內長期實行的基本對外貿易形式。這種貿易形式的特點是,實行計劃協作和非現匯支付結算。供貨價格由雙方議定,一般都大大低于世界市場的平均價格。易貨貿易能夠調節余缺,并能彌補外匯短缺,對發展雙邊貿易關系曾起過積極的作用。自俄羅斯提出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方針后,開始實行限制易貨貿易的政策。俄認為,易貨貿易對俄具有不等價交換的性質,俄在這種貿易中吃了大虧。俄羅斯從1992年下半年起便開始限制易貨貿易協定的實施,主要措施有:第一,不斷提高易貨貿易商品的出口稅率。易貨貿易商品的出口稅原來就高于基礎稅率15%,1992年9月又上調15%。1993年1月起再次上調,使其稅率高于基礎稅率50%。第二,對易貨貿易實施監督和登記制度,以保證進口和出口商品的等值。第三,在易貨貿易中不斷提高支付硬通貨的比重。對于一些被認為是對方必需的商品,則要求完全支付硬通貨。易貨貿易在俄羅斯貿易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國際通行的現匯貿易方式正在不斷擴大。

四、俄羅斯入世進程與外貿發展趨勢

展望俄羅斯對外貿易發展的未來,不難看出,俄羅斯正在積極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另外,俄羅斯努力推進加入世貿組織,將對本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產生十分重大的影響。

俄羅斯獨立之后,很快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員國;1994年加入歐共體一般特惠體系;1996年加入歐洲委員會;1997年加入巴黎俱樂部和倫敦俱樂部;1998年11月成為亞太經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國。從1994年開始,俄羅斯提出加入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申請,1996年開始入世談判,至今已和50多個世貿組織成員國進行了關于入世的雙邊會談。普京就任總統后,多次明確表示入世的愿望,俄羅斯積極推動入世進程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蘇聯曾是世界第六貿易大國,但俄羅斯獨立后退居第二十五位,僅為原蘇聯貿易額的40%。由一流強國淪為二流乃至三流的國家。普京執政后,俄羅斯由大亂趨于大治,重振大國雄風成為其政治和經濟發展的目標。俄羅斯的外貿自2000年才恢復為正增長,2001年突破1500億美元,而我國已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俄羅斯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大體推算俄羅斯GDP的增長1/3是由外貿拉動的。俄羅斯政府清楚地認識到,入世對俄帶來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可以擴大俄產品出口的數量與品種,有利于引進外資;有助于消除國際市場對俄出口產品的歧視性限制;總之,入世之后,俄羅斯可以通過擴大外貿出口進一步振興國內經濟。

但是俄羅斯入世的談判中存在許多難點:一是西方國家對一系列工業產品的俄進口關稅提出“零關稅”要求,如化工產品、鋼鐵、藥品、紙、家具、醫療設備等;對一些工業品的關稅,要求大幅度降低。如對汽車,美國要求俄將汽車進口稅由25%降為10~15%,俄方則以30%為起點,經過7年降至15~17%。二是關于農產品補貼問題,三是關于服務貿易問題,四是關于法律制度問題,以上問題的解決并非朝夕之功,俄羅斯入世談判將經歷一個十分坎坷的過程。

盡管俄羅斯入世問題的利弊得失在國內引進巨大的爭論,但俄羅斯積極推進入世進程的方向始終沒有改變。俄羅斯政府將在以下領域進行艱難的選擇。

一是在工業領域,尋找開放市場與不損害國內生產者效率和競爭力的最佳結合點。合理地確定每一種工業品的進口關稅,在5~7年的過渡期內逐漸開放市場,使這些產品的關稅從較高的水平降至世貿組織成員國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是部分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對外國資本進入服務貿易領域的時間和規模保留一定的限制。俄羅斯銀行、保險、證券業長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競爭,投資環境差。俄即使入世后,投資環境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善,外國金融等服務貿易機構進入的時間將會延緩,這將為俄服務貿易領域提供一個適應的“時間差”。

三是保護農業,俄政府提出對農業的補貼額定為每年162億美元,這只是為將來入世后預設的標準,現在就俄的財政狀況而言根本談不上對農業的補貼。如2001年的補貼還不到10億美元。再者,一般認為遙遠的運輸距離對俄可起到保護作用,如把國外農產品運到俄羅斯的縱深腹地,成本將增加10%。因此俄方普遍認為,農業實際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關鍵問題不在于提供關稅保護和補貼,而在于經營機制的改革。

四是與談判最強硬的對手歐盟周旋。對俄羅斯來說,入世談判最強硬最難纏的對手是歐盟。歐盟市場約占俄進口額的40%與出口額的38%,在俄吸收的全部外資中有一半來自西歐。因此,歐盟的態度對俄入世無疑至關重要。歐盟一方面表示歡迎俄入世,同時又向WTO施壓,讓其制止俄對他們的傾銷活動。俄一方面要認真對待歐盟,巧妙周旋討價還價,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讓步,以尋求突破,與歐盟談判的成功將會使俄入世進程越過最大的障礙。

鑒于上述分析,俄羅斯未來的外貿發展將有以下幾個趨勢:

一是進一步降低關稅。在關稅政策方面,1996年俄羅斯試圖完全取消出口關稅,但1998年以后又對一些商品重新開征進口稅,到2000年繼續對石油等產品征收出口調節稅。從1996年起,俄開始逐步進行關稅減讓,2000年俄進行關稅改革。從2001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新稅率。目前,發達國家的有效關稅稅率已降到5%以下,發展中國家已降到10%以下,俄方的平均關稅現為14~12%左右,未來的趨勢,在國民經濟回升的前提下,將繼續降至10%左右,并有可能降至10%以下。

二是逐步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俄羅斯經濟轉軌以來,國家外匯收入比過去更加依賴石油原材料的出口,這不僅使俄經濟形勢越來越取決于這些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行情,而且國際社會的反傾銷斗爭使這種出口結構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普京主政以來,反復強調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刺激制造業發展和促進出口,根據俄原有的經濟結構,扶持軍工企業,大力發展軍火出口,是其產業政策的重要舉措。普京還強調,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發展軍工綜合體,通過復興軍工產業帶動信息產業的發展,俄具有巨大的科技潛力和較高的勞動者素質。預計未來的俄羅斯將逐步調整原油制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主導的出口產品結構,逐漸形成原材料產品與軍工產品、科技產品并重的出口格局。

篇(2)

>> 浙江省對外文化交流檢思 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研究 浙江發展對外文化貿易新路徑 新疆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研究 浙江省金融發展和對外貿易關系研究 浙江省FDI對外貿易效應的國別差異研究 浙江省文化產品對外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對外貿易對浙江省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性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與就業水平關系的實證分析 浙江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分析 浙江省發展文化產業的研究分析 國際貿易摩擦下浙江省貿易模式的轉型研究 浙江省農產品對外貿易國際競爭力分析及政策建議 浙江省畬族食療文化調研 加工貿易對浙江省經濟發展作用的研究 浙江省FDI存量與進出口貿易的動態關系研究 浙江省農產品出口遭遇技術貿易壁壘問題研究 浙江省裝備制造業貿易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⑤浙江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15)[OL]..

參考文獻:

[1]王新華,洪靈.我國文化貿易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2).

[2]查志強.加快對外文化貿易發展的戰略研究―以浙江為例[J].中國國情國力,2012(6).

[3]蔣曉梅.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原因與對策[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4]張錢江,趙智展.對外文化貿易:新興的戰略引擎―浙江對外文化貿易發展戰略的若干思考[J].浙江經濟,2009(11).

[5]查志強.對外文化貿易迎來“浙江時代”[J].浙江經濟,2012(2).

[6]毛向南.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現狀與發展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0-12-01.

基金項目:2013年度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浙江民營企業對外文化貿易研究”(編號:2013C25073)。

作者簡介:

篇(3)

[論文摘 要]在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這種重要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所帶來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探討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應對貿易壁壘列入“人文貿易”的系統化研究范疇,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貿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現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轉貼于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美]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4)

[論文摘要] 本文論述了對外貿易理論發展的過程,介紹了學術界對對外貿易是否促進經濟增長的研究狀況與爭論,并著重分析了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原理。 

 

 

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增長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又起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增長理論都會涉及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從晚期重商主義學派到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絕對利益論,再到后來的比較利益論、要素稟賦論以及剩余產品出路說和“經濟增長發動機”學說等都認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貿易對一國經濟增長起促進作用。當然也有一些經濟學家根據有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并沒有促進經濟增長的事實,對傳統理論關于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論“;巴格瓦蒂的“貧困化增長”模型。他們認為,當今的國際經濟體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的,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處于外圍地帶,中心控制外圍,發展中國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國家。 

 

一、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嗎 

 

從上面的對外貿易理論的發展來看,也可以看出對于對外貿易是否促進經濟增長還有爭論,主要存在促進論,阻礙論和折衷論。促進論的代表是羅伯特遜,他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命題,而普雷維什則以“中心—外圍論”表示反對。 

為了支持各自的理論,經濟學家也對對外貿易于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由于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國內外大批學者運用我國的數據對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大都支持外貿,特別是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因為進口貿易也是對外貿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學者把目光轉向進口貿易,考察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究竟是促進還是阻礙了經濟增長,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時期,情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發是:要對出口貿易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重新進行審視,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視進口貿易的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重視出口而排斥進口,認為進口會減少gdp的增長,從中世紀的歐洲重商主義學派就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有這樣的看法,包括重商主義的“獎出限入”,貿易乘數論也認為出口會帶動經濟的增長,而進口會抵消這種作用,而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顯的告訴人們凈出口增加國民收入。直到近幾年,才有學者看到進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出口貿易確實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的一些新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重視。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國際原油價格、糧食價格上漲導致的輸入型通貨膨脹,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給我國加工制造業帶來的沖擊,使得國內的許多制造業企業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對出口加工類的企業打擊更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減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國的出口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高新技術含量有限,我國的制造業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所以出口貿易是否對我國經濟增長繼續有重大的作用還值得我們去探討,而一直為人們所忽視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正在被重視。 

 

二、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進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亞當·斯密,他認為出口帶來的收益以及換回本國需求的產品沒有機會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后來的大衛·李嘉圖也指出,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穩定物價,阻止利潤下降的趨勢,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正因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國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長低通脹發展,中國廉價的商品輸入是原因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新貿易理論將進口貿易作為主要因素來解釋技術進步,認為進口貿易是促進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通過進口技術先進國家的產品,可以使其包含在產品中的先進技術擴散到本國,工業后發國家也可以通過進口貿易,進口所需的機器設備、技術,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提高國內的勞動生產力。對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具體如下: 

1.進口貿易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進口國外的先進的機器設備等中間產品,可以提高國內相關產業的生產效率,“干中學”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來掌握世界上先進的技術,利用技術的溢出效應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通過進口國外的產品,會給國內企業造成壓力,促使他們在競爭的環境中不斷學習創新。 

2.進口貿易有利于穩定物價。通過對外貿易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資源,可以抑制物價的上升,保證利潤。這一點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表現的較為明顯。 

3.進口貿易與fdi相互促進。隨著進口國進口額的加大,出口國企業為節約成本,繞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會直接到其國內投資;而fdi的進入又會派生出間接的進口貿易,而且會帶來技術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無論對外貿易是促進還是阻礙經濟的增長,我們都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盡管在現在的國際分工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在內會處在不利的位置,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但我們仍然不可否認,對外貿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有拉動作用的,我們一定要堅持開放,融入全球的經濟發展當中去。 

當然,現在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出口貿易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然而我們也忽略了進口貿易的作用,這也是筆者為什么單獨介紹了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分析。 

 

篇(5)

【論文關鍵詞】 對外貿易依存度 依存度 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內進出口貿易值與該國同時期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對比關系,它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加快發展,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遠遠高于世界外貿依存度的平均水平。與國際相比較,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呈現出以下四個自身鮮明的特征:(1)我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國際發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2)外貿依存度持續增長。(3)我國的出口貿易依存度一直高于進口貿易依存度。(4)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提高同世界經濟增長是同步的。下面來具體分析。

一、中國外貿依存度過高的原因分析

1.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過快,明顯高于GDP的增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從2011年至今對外貿易規模穩居世界第3位。與此同時,國內GDP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速上。所以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越快,外貿依存度則越高,可見,中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導致外貿依存度持續走高的直接原因。

2.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與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普遍利好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極大地拓展了中國進出口,特別是出口的空間。

3.中國的貿易導向戰略 中國一直利用稅收手段鼓勵資本品進口,如進口設備稅收的可抵扣、“三減兩免”等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臺的出口補貼和貼息等政策鼓勵了企業出口,甚至在有些地區把出口創匯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個主要內容,從而導致各地外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空前提高。在出口和進口的雙向激勵下,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快速上升,貿易導向戰略推動了外貿依存度的提高。

4.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吸收外商投資國。很多外商看準了中國在廉價勞動力上具有的巨大優勢,把中國作為其加工基地,大量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是“兩頭在外,一頭在內”的一種貿易方式,其外貿傾向性大大高于其他企業。由于加工貿易的自身特點及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的較大比重必然導致中國外貿依存度存在高估。

二、政策建議

1.改變對進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 要想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應該制定更為合理、符合國情的對外貿易政策,放棄以追求貿易目標增長為對外貿易政策核心的一貫做法,建立科學評判外貿政策和政策實施效果的指標體系,將“以質取勝”確立為整個外貿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資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中國整體經濟運行質量和外貿核心競爭力。

2.重視國內市場對經濟的拉動效應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促使我們必須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而動力應來源于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過于強調出口導向、忽視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片面的。因此,應在鞏固現有外貿市場份額的基礎上,在對外貿易持續健康增長的同時,擴大國內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制定兼顧內外的經濟政策,從而避免任何一個市場出現波動時,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為此,要使用法律手段,保證全國工資水平的持續增長,增加國民收入和有效供給,提高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地位。

3.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盡管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功不可沒,但目前的加工貿易仍面臨諸多問題,如企業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產品檔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產品,資源和能源浪費嚴重;國內加工企業營銷能力弱,對特定市場依存度過高,易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抗風險能力弱等。為此,應大力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促進加工企業增大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提高國際市場經營開拓能力,變中國的加工地位為生產經營地位,以提高加工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

篇(6)

論文關鍵詞:區域貿易,國際貿易,比較優勢,規模經濟,

分工和專業化,國家競爭力 縱觀世界各國工業化的歷史,國內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對本國工業化都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對大國而言,似乎國內區域貿易的作用比小國更加明顯。根據Chenery.H等人的研究,在大國工業化過程中,國內貿易的擴張對輕工業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約80%,對重工業的貢獻率約65%,而小國分別為60%和40%。簡言之,在大國經濟中,國內貿易無論對輕工業還是對重工業的最終貢獻率都大于小國。另據庫茲涅茨的研究,對大國而言,如果國內區域貿易發達,在國際貿易依存度很小的情況下也可實現經濟的增長,原因是大國的國內市場和資源條件允許其發展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指出這些不是說我國不需要國際貿易,也不是說我國不需要繼續擴大對外貿易,而是提醒我們在發展國際貿易的同時,不要忽視了國內區域貿易對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是在國內各區域存在大量貿易壁壘和國內區域貿易占GDP總額較小的情況下,各地就積極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各個區域對國際貿易的熱衷程度遠遠大于對國內貿易,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對外貿易偏好。這種貿易格局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得我國作為大國經濟所擁有的全國范圍內的比較優勢、規模經濟、分工和專業化經濟等優勢難以發揮。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逐年兌現加入WTO承諾的背景下,探討如何協調國內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關系已成當務之急。

1、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的相互替代關系 一般認為,國際貿易與區域貿易有共同的貿易基礎。迄今為止的貿易理論研究表明,比較優勢仍是貿易主要基礎。在比較優勢的多方面來源中,最常見的仍是要素稟賦的差異。下面就以要素稟賦為例,探討區域貿易與對外貿易的相互替代關系。 假設A國有E和W兩個地區,生產X(勞動密集型)和Y(資本密集型)兩種產品,使用K(資本)和L(勞動)兩種要素,沒有生產要素跨國流動,K也不跨區流動,并且區域和國際貿易的基礎都是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使用地區國家相對豐裕的要素生產的產品都擁有競爭優勢。再假設在開始時,E、W兩地區相對要素稟賦與世界要素稟賦相同,既無區域貿易,也無對外貿易,A國的生產量等于消費量。勞動力從W流向E,而資本不流動,導致了區域和國際相對要素稟賦差異。下面分幾種情況來討論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的替代關系。

1.1區域不完全分工時的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 顯然,勞動力的流入使E成為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地區,生產更多的X,而W地區生產更多的Y。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E地增加的X的產量將等于W地減少的X的產量,E地減少的Y的產量將等于W地增加的Y的產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整體,A國的生產量仍然等于消費量。由于兩個地區的生產與需求偏離;貿易不可避免,E將輸出X輸入Y,W則相反;至于這種輸出和輸入是采取區域貿易,還是對貿易的形式,或者兩種貿易都發生,則稂難確定。

因為根據假設,這時對外貿易和區域貿易的價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兩者沒有差異。更為一般的情況是兩種貿易并存,并且這時可以確定的是:第一,對外貿易是一種嚴格的交叉貿易,E、W兩地的對外貿易形式相反而貿易量相等,使得A國作為一個整體,同時進口和出口X與Y,并且X和Y的進口和出口量均相等;第二,由于總貿易量一定,區域貿易量增加將減少對外貿易量,對外貿易量增加將減少區域貿易量,兩種貿易之間有明顯的替代關系。

1.2區域完全分工時的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 仍然假設勞動力由W流向E,并且數量足夠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繼續流動。在這種情況下,W地區不僅將減少X的產量,還將減少Y的產量,而E地區只增加X的產量;A國為了保持原來消費中X與Y的相對量,必須成為Y的凈進口國和X的凈出口國。這和E地區以前的區域貿易和國際貿易形式是相同的。兩地區的區域貿易量和對外貿易量可以有多種組合來實現上述結果:第一,E和W同時有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E輸出X輸入Y,W相反,且E的對外貿易量超出W的,以保證A國是X的凈出口國和Y的凈進口國 ;第二,E和W的貿易一部分是對外貿易,但E的對外貿易量超過w的對外貿易量,維持A國作為一個整體的貿易形式

;第三,W的貿易全部是區域貿易,E的貿易則包括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E的貿易形式就是A國作為一個整體的貿易形式。,第一種情況最為一般,并且此時區域貿易與對外貿易的替代關系表現得更突出,一種貿易的增加將減少另一種貿易。當勞動力繼續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時,其結果與上面兩種情況相同,區域貿易與對外貿易的替代關系仍然存在。

只不過由于勞動力要素分布更為不均,A國作為一個整體;Y的產量更低,消費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資本不跨區流動且勞動力區域分布不均的情況下,區域貿易與對外貿易的替代關系。在勞動力均勻分布而資本不均勻分布的情況下,這種替代關系同樣存在,只不過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的形式將相應地有所改變;這里不重復。

由于在維持貿易平衡的前提了,區域貿易量對于兩個地區而言是相同的,擁有較大貿易量的地區也就是擁有較大對外貿易量的地區,并且該地區的貿易形式決定了A國的對外貿易形式。也就是說,把A國劃分為兩個地區后,它以地區的形式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A國總的對外分工和貿易形式是其地區對外分工和貿易形式的加總;只要各地區的對外貿易形式不同,就存在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1.3影響貿易量在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之間分配的因素 在各地區的貿易量和貿易形式一定的條件下,許多因素可以影響貿易量在區域貿易和對外貿易之間的分配。沒有政策干擾的自然狀態下,這種分配主要取決于這兩種貿易的貿易條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對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區域貿易的貿易條件優于對外貿易的貿易條件,它將努力把對外貿易轉化為區域貿易,直至兩者的貿易條件相同或對外貿易量降為零;如果對外貿易的貿易條件更優,則相反。而在兩種貿易的貿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對外貿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會把對外貿易轉化為區域貿易,如果區域貿易交易成本更高,則相反。由于在自然狀態下對外貿易交易成本要高于區域貿易,因此區域貿易在許多發達大國工業化進程中曾得到了先于對外貿易的大發展。

2、區域貿易與國際貿易的相互促進關系

2.1國際貿易促進國內區域貿易的發展 布羅代爾在對中世紀晚期近代初期歐洲民族國家全國性市場形成的歷史詳細考察之后得出結論:對外貿易的繁榮通常是統一的民族市場最終誕生的前奏……從地區市場發展到全國市場,把幾個范圍不廣,幾乎獨立且往往頗具個性的經濟區連為一體,不是自發完成的,統一的國內市場既是在政治意志的強制下,也是在資本主義商業擴張尤其是在遠程對外貿易的強制下才得以完成的。

2.2區域貿易量擴大促成的企業規模經濟能改變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隨著國內區域貿易量的增加,國內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大,企業規模經濟降低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為提高價格競爭力提供基礎。價格競爭力提高后,在其它條件特別是非價格競爭力不變的情況下,不僅會增加別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的困難,而且一國原來即使在國內市場上難以和別國產品相競爭的產品,也有可能成為出口產品,從而獲得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改變競爭優勢的國際分布。

如圖1所示,AC為某種產品的平均成本曲線,假設國內、國外企業都采取成本定價原則,A國在獲得規模經濟前的t點,國內產品價格是P1,而W國該產品價格是P0,P1>P0,A國在W國進入其市場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時,仍將進口該產品;而當A國通過區域貿易,在t1點獲得了規模經濟后,其價格降至P2,P2

篇(7)

[關鍵詞] 后發優勢 跨越式發展

一、后發優勢概述

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所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后發優勢的內容一般主要包含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技術性后發優勢蘊藏在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技術落差中,落差越大,勢能越大。制度性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向先發國家的制度學習,即效仿和借鑒各種先進制度并經本土化改進所產生的效益和益處。

20 世紀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首次明確使用“后發優勢”來表述后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潛力。通過對歐洲經濟史的研究,格申克龍在1952年發表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落后》的論文中提出了后發優勢假說,即經濟后起性具有積極的作用。他認為落后國家并不必然要具備先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才能獲得經濟的發展,而是可以用某些替代物來替代這些前提條件,繼而獲得經濟的發展。他還認為相對落后程度越大,國家的替代作用就越大,在落后國家中,如果政府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工業化的機會就會消失。

二、我國貿易發展的后發優勢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后發大國,其經濟發展成績令世界關注,近年來的貿易發展更是有目共睹,而后發優勢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下文從制度和技術后發優勢兩方面分析我國貿易的發展,并透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性后發優勢分析。盡管促成貿易增長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制度變革毫無疑問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制度的效率分析難以定量化,這里就貿易制度的效率做一些定性的判斷。

(1)放權讓利使得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成為貿易的真正主體。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下放使得外貿企業競爭激烈化,從而帶來了貿易整體經營效率的提高,新的各個行業的分工水平也隨之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隨著我國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市場功能的日益發揮,經濟效率不斷地得到帕雷托改進。

(2)資源實現效率化配置,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越來越規范的符合國際慣例的保護辦法,對不同的產業、對產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以程度不同的保護,盡管在變革開始是保護的總水平可能并沒有降低,但是用相對顯性的保護替代隱形的計劃保護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以抵消保護所形成的扭曲效應,是貿易制度和貿易戰略呈現趨于中性化的特征。對外貿易方面的改革促進了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它明顯地反映在我國與世界價格的逐步接近以及我國出口產品越來越真實地反映我國的比較優勢上面。

雖然制度的后發優勢產生的正面令人可喜,但在學習改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令人困擾的重技術模仿,輕制度模仿問題。基于制度模仿的復雜性、敏感性,導致我國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于技術模仿。正如楊小凱所提出的“后發優勢陷阱”理論,由于技術后發優勢的發揮,取得了眼前的經濟效益,從而延緩了制度變遷的壓力,使得長期經濟發展利益受損。目前,我國制度低效率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技術后發優勢進一步發揮的瓶頸。

2.技術性后發優勢分析。近20年來中國以技術許可、顧問咨詢、技術服務、合作生產和成套設備或關鍵設備等方式進口技術,并通過引進外資,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利用技術擴散效應吸收了一定技術,由此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使中國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跨越發展。

(1)國內技術得到填充,產業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引進模仿國外先進技術及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從而提高了我國各產業競爭力。例如我國的汽車行業,入世后全球十大汽車跨國公司悉數進入中國,20年前上海大眾、廣州本田還是靠CKD組裝起步進行合資生產,而今紛紛打出自己的自主品牌榮威、飛度。近年來,中國幾乎成為新車型推出頻率最高的轎車市場,整體價格也與國際價格相持平。20年來形成的龐大的零部件體系也使后起的自主品牌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和采購成本,獲得了走出國門的世界競爭能力。

(2)對外貿易得到騰飛。我國技術進步的源泉之一――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產業的高速增長是密不可分的。外商投資企業日益活躍的貿易活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增長點,其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6年的4.04%上升到2006年的58.57%。由于外資企業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外資企業對外貿易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由此可以推斷,外資企業對外貿易的大幅增加,使得其對中國對外貿易增量的貢獻極為突出。

1982年~2000年間,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1.66%,其貢獻有80%來自于技術進步,僅有20%來自于效率增進。從中也反映除了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嚴峻狀況。我國目前效率增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此之低(雖然我國每年的進出口貿易額很為龐大,但高技術含量的貿易品很少,對我國效率增進的作用不是很大),說明了我國后發優勢發揮中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國近年來房價暴漲,主要就是由于經濟效率低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大量的社會游移資本找不到投資方向,而競相投入到房地產這一利潤回報率較大的非生產性行業,而這些恰恰都是導致“東亞危機”的主要原因。

總之,我國在當今國際經濟體中想要發揮出后發優勢,在制度建設方面,可以借鑒他國的經驗,吸取別國的教訓,建立和諧的社會,健全的法制,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在技術學習方面,引進學習的過程中更要重視技術的消化吸收,同時要大力倡導技術創新,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偉:《后發優勢與貿易發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陸德明:《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因分析》[M].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少妇私密会所按摩到高潮呻吟|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国产av老鸭网 | 日本内射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婷婷四房播播| 高黄暴h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仓井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k频道国产在线观看|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尤物193yw| 国产理论剧情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麻花豆剧天美星空| 忘忧草日本高清频道| 无码人妻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学生妹在线观看| 国产av仑乱内谢|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性猛交ⅹxxx富婆视频|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熟人av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吃奶呻吟打开双腿做受视频| 公与淑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免费| 国语自产少妇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